最優(yōu)孔子仁的論文(通用19篇)

字號:

    時間可以證明一切,也可以改變一切。寫總結需要注意語言的簡練和準確,避免使用太過復雜和晦澀難懂的詞匯和表達方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
    孔子仁的論文篇一
    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統(tǒng)治地位??鬃幼鳛槲覈糯寮椅幕拇砣宋?,為儒家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要考查中國古代的美學思想,就不能避開孔子??鬃拥拿缹W思想主要有三點:真美善統(tǒng)一、中和之美、理想的人格美。
    關鍵詞:孔子;真美善;中和之美;人格美。
    美學思想產生于西方,最初以哲學形式或文藝評論、創(chuàng)作理論的形式出現(xiàn),比中國古典美學有更加明確清晰的發(fā)展線索,也更為復雜豐富。傳入中國后,美學由最初的味覺擴充到個人主觀的各種官能感受,后又向人類的經濟生活、倫理生活、精神生活乃至藝術領域擴展。以孔子為代表建立的儒家文化對美學的提升起了積極作用,他更加注重具有社會倫理意義的東西,將從精神、理性方面得到的滿足感和充實感作為審美對象。日本學者笠元仲二認為,中國人最初的美的觀念始于味覺,美字的最早含義也是指味覺引起的甜美感受。朱立元教授在《美學》中引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觀點:“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BR>    1真美善統(tǒng)一。
    真美善是哲學討論的重要范疇,是中國古代文論關于文學賞評的重要標準。真實性是文學賞評中一個重要的標準,而文學的“美”“善”是建立在“真”的基礎上的。文學作品中的“真”,主要表現(xiàn)在真實地再現(xiàn)和真實地表現(xiàn)上,這相當于通常探討生活、藝術的真實問題。真實再現(xiàn),即文藝作品真實地描寫社會生活;真實地表現(xiàn),即文藝作品真實地抒發(fā)作者的真實情感。詩真實地再現(xiàn)生活,孔子說詩“可以觀”,鄭玄理解為“觀風俗之盛衰”(何晏注《論語集注》),朱熹理解為“考見得失”(《論語集注》),楊伯峻理解為“可以提高觀察力”(《論語譯注》)。那么詩如何做到這些呢?孔子認為詩應該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孔子在《禮記表計》中說:“情欲信,辭欲巧?!薄兑浊难浴防镆谩翱鬃拥脑捳f:‘修辭立其誠?!@個‘誠’就是真實的意思,修辭要注重事實”〔2〕??追f達在《禮記正義》里將其理解為“情貌欲得信實,言辭欲得和順美好”。文學作品既要抒發(fā)真情實感,也要使用美的形式技巧。由此看出,孔子對文藝創(chuàng)作所要求的是真與美的統(tǒng)一。另外,孔子在他的表述中包含著一些與“真”相同或相近的內涵。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衛(wèi)靈公》),邢昞解為“言盡忠誠不欺于物,行唯敦厚而常謹敬”(《論語注疏》)。其中的“忠信”即忠誠不欺,“篤敬”即敦厚謹敬,含有“真”義??鬃诱f“君子貞而不諒”(《衛(wèi)靈公》),“貞”是言行一致的“大信”,包含有“真”義。楊伯峻認為,“君子講大信,卻不講小信?!贝送饪鬃舆€說“修辭立其誠”(《易乾卦文言》),孔穎達理解為“辭謂文教,誠謂誠實也。外則修理文教,內則立其誠實”(《周易正義》)。由此可知,孔子所說的忠、信、貞、篤、敬、誠等概念包含有“真”義,這既有孔子對人的修身的“真”、文藝真實表現(xiàn)生活的“真”,又有對文藝作品要求作者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的“真”。在儒家重視倫理的哲學思想中,孔子所說的“真”是與“善”密切聯(lián)系的。李玉芝在《文學與美———中國古代文學鑒賞》一書中表示:“最好的文學作品,必須是以人的至善為前提,或表現(xiàn)人的至善的愿望、精神,或表現(xiàn)自然物為人欣賞的形狀、本質?!薄?〕43孔子《論語》中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則是追求善的最好證明。如孔子所說:“里仁為美”(《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4〕50(《雍也》)。此外,孔子提倡“文以載道”,即要求文章以傳播道德為美,以追求善為美,這與康德“真美善”的美學思想有相似之處??鬃诱J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4〕8(《為政》),即是說《詩》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總結,就是“思想主旨純正無邪”,足見他對于藝術做出的倫理道德的要求?!白又^《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4〕22(《八佾》)孔安國指出:“《韶》,舜樂名也。謂以圣德受禪,故曰盡善也?!段洹?,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曰未盡善也。”〔4〕49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不僅不否認事物外在的聲色之美,還強調了善的作用。孔子除了不否認聲色美,還不否認雕琢美,教導子貢“《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學而》)〔4〕6。中國古代文論關于“真”的賞評標準,從講究“言辭真”“情志真”“事物真”到重視藝術真,孔子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在以孔子為代表建立的美學體系中,他實現(xiàn)了真美善的統(tǒng)一。其真善美統(tǒng)一的美學思想可概括為:文藝應以真為基礎,以善為主要衡量標準,以美為外觀。
    2“中和”之美。
    “中和”是中國文學批評的核心之一??鬃?“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薄?〕6《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199“中”是適中折中,“和”是平和融合。朱立元教授引用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觀點:“天地之美惡,在兩和之處,二中之所來歸而遂其為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舉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边@里“中和”超出倫理意義而具有哲學高度和美學意義??鬃铀f的“中和”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他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5〕122“過猶不及”〔5〕96,將“中和”提高到了形而上學程度。從美學的角度來說,“中和”實質是美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完美統(tǒng)一,即辯證地把握和處理藝術內部的各種對立因素,使之彼此制約而又相互依存、滲透,任何一方都無“過”或“不及”,從而使文藝整體達到一種適當、淳樸的理想境界??鬃犹岢龅摹爸泻汀敝谰哂写祟惷缹W意義,它主要表現(xiàn)為“思無邪”“文質彬彬”“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等美學思想。首先,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睏畈J為“《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薄?〕11“思無邪”一詞出自《詩經魯頌駉篇》,原句中的“思”為句首語氣詞,并無實意,“無邪”是對牧馬人放牧時神情專注的樣子的描寫,并無其他的意思?!翱鬃釉诖私栌谩紵o邪’概括《詩經》的特征,認為《詩經》各篇都符合儒家政治、倫理和審美的標準。從藝術角度看,孔子的‘思無邪’體現(xiàn)了中和之美的思想?!薄?〕44這里實際上是對“思無邪”思想的延伸和發(fā)揮,即要求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要不偏不倚、純正無邪、無過不及。其次,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敝祆洹墩撜Z集注》解釋為:“質樸超過文采就顯得粗俗,文采超過質樸就顯得虛浮,文采和質樸要搭配得當,這樣才可以成為君子?!薄?〕47“文質彬彬”是用于衡量和判斷人的標準,后被推演開來用作藝術作品,尤其是評判文學作品,要求文學中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如果只偏重于形式就顯得虛浮,“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4〕106。由此可見,孔子重視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形式,二者比肩、缺一不可。再次,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敝祆溽尀?“《關雎》這一樂章,歡樂而不過分,悲哀而不傷情?!薄?〕21孔安國釋為:“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薄?〕45此觀點以中庸之道為基礎,強調真正美的、有益于人的文藝作品,其感情表現(xiàn)應當適度,不能過于放肆,否則就有害無益。因此孔子主張“臨哀不傷”〔4〕22。從某種意義上說,孔子這一思想不僅奠定了儒家文化的美學基礎,還將儒家文化的理想美推到了極致,并對后世美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國的宮殿建筑以中軸線為中心而向兩邊對稱展開的形象、中國書法不肥不瘦的章法、中國詩畫的抒情達意等均源于此思想。
    3理想的人格美。
    中國文化重視倫理道德,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從倫理道德入手,圍繞怎樣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而展開??鬃诱J為,外界的萬事萬物都含有人格的意蘊,無不與自己的性情相通。如子貢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4〕184孔子將君子的過錯比作日蝕月蝕,犯了過錯人人都能看到,改了過錯人人都能敬仰。然而,儒家的審美,實質上并不強調對所謂美的事物的欣賞,而是強調從外界事物中感受到人格理想,對自己人格或人格理想的欣賞。在《論語》中孔子塑造了具有理想人格美的君子形象,君子集智慧、勇敢、清心寡欲、多才多藝于一身,是德才兼?zhèn)涞娜?。孔子認為以人為本的道德美是首要的,同時不能忽視外在美,他說:“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薄?〕84(《鄉(xiāng)黨》)因為人的外形缺陷是容易看得出的,而內在美卻是不易察覺的。因此君子應具有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美好品質。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4〕48(《雍也》)孔子認為,聰明人喜歡流動的水,有仁之人喜歡穩(wěn)重的山;聰明人性好動,仁者性好靜;聰明人比較快樂,仁者比較長壽。這與儒家文化所倡導的道德品質是一脈相承的,無論是智者還是仁者,他們不是因為山水的形態(tài)如何美而喜歡,更重要的是因為山的特點是重而不遷、山至川流。他們可以從山水中看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規(guī)律,然后通過這些規(guī)律去了解萬事萬物,而不是將自己的理解局限在某一范圍內。此外,孔子還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樂何?”(《八佾》)〔4〕16,“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堯曰》)〔4〕190,“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wèi)靈公》)〔4〕1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指出,“中國美學異于西方美學的許多特征主要由儒家的美學思想所鑄成”〔9〕65,“漢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國人所以不同于外國人,中華藝術所以不同于其他藝術,其思想來由應追溯的先秦孔學……孔子在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結構上的歷史地位,已是一種難以否認的客觀事實”〔9〕270。從中可以看出,作為儒家創(chuàng)始人和中國古典美學主要代表人物的孔子,其關心現(xiàn)實、服務政治的文藝觀念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中國文學批評的產生、形成和發(fā)展。他把文藝思想、美學思想與倫理學、心理學聯(lián)系在一起,最終奠定了以情感與理智、個人與社會、文與質和諧統(tǒng)一為核心的儒家古代文學評判思想體系。當代學者應該吸收其理論和思想的精華,培養(yǎng)一分為二地、辯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玉芝.文學與美———中國古代文學鑒賞〔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4〕朱熹.論語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
    〔5〕何晏.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
    〔7〕李建中.中國文學批評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8〕何晏.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9〕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孔子仁的論文篇二
    隨著科學技術和現(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展,人們在變得更加理性的同時,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種理論指引我們重新步入正常的發(fā)展軌道??鬃幼鳛槿鍖W的創(chuàng)始人,是人道的啟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還具有現(xiàn)實意義,我們應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孔子;儒家思想;當代社會
    (一)自強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年輕時,他好學上進,不斷進德修業(yè)。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為實現(xiàn)自己的主張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實現(xiàn)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他對社會歷史與現(xiàn)實有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可他依然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奮斗。他希望教化社會人心,講究仁愛,遵守秩序,并為之四處奔走,到處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潔的天地,這就是要實現(xiàn)天下為公、講信修睦、謀逆不興、盜賊不作的大同社會。孔子晚年喜愛《周易》,《易傳》中多次提及的“剛健”、“有為”,《象辭》所說的“自強不息”,其實正是孔子生命主題的寫照。
    (二)與時俱進
    孔子執(zhí)著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絕不是愚頑不化的人。人們誤解《禮運》篇,以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會是所謂“原始共產主義時代”,其實,認真對讀《孔子家語》與《禮記》的該篇,就會發(fā)現(xiàn)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時期??鬃铀枷氲娘@著特征是主張“時變”,主張在變化的時勢中找到最合適的切入點,《大學》引述古訓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傳》則有:“生生之謂易”以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發(fā)展觀念?!墩撜Z》、《中庸》、《易傳》中都記有孔子的相關論述,而《周易》中所說的“與時偕行”,最為準確地表述了孔子的這一思想。
    (三)天人和諧
    孔子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突出表現(xiàn)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貫思想上。在《易傳》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組成的三大要素。《賁·彖傳》日:“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比伺c自然并列,就應和諧相處,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相互協(xié)調觀念??鬃诱J識到客觀規(guī)律不可抗拒,他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豐富的天人和諧等生態(tài)意識,認為人應當自覺認識與遵守自然規(guī)律?!墩撜Z·述而》說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子家語·五帝德》記孔子說:“治民以順天地之紀”、“仁厚及于鳥獸昆蟲”、“養(yǎng)財以任地”、“履時以象天”、“春夏秋冬育護天下”之類,都包含有注重生態(tài)平衡,遵從自然規(guī)律的意義。
    (一)教育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曾預言,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科技發(fā)展將會突飛猛進,這取決于四個有利因素:經濟實力的強大、決策者的決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傳統(tǒng)。在傳統(tǒng)方面,楊振寧極為看重由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遠影響。眾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視教育,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學思結合、重視實踐、學仕結合……其中的一些觀點今天看來更顯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張,幾乎就是我國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質,以實現(xiàn)“科教興國”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興起于西方的現(xiàn)代教育中,技術教育、職業(yè)教育是最重要的內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則普遍被忽視,其結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zhèn)?、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補其偏。
    (二)經濟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動機的驅動下.西方傳統(tǒng)的管理思想強調高效率、標準化。在這種體制下,人只被視為整個生產流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道工序,或只是龐大而復雜的制造金錢的機器上的一個零件,他的生活和權利得不到企業(yè)管理者真誠全面的關心。與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則是“以人為本”,實實在在地愛人、關心人,而不僅僅是利用人、控制人。這就使得生產者在企業(yè)中有一種“家”的歸屬感,企業(yè)的對內凝聚力、對外競爭力也由于生產者對“家”的忠誠奉獻得以增強。用一位日本企業(yè)巨子的話說,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盤,一手持《論語》。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現(xiàn)得最為全面。其博施濟眾、依群利己的經營宗旨,以人為本、仁民愛物的經營原則,以義取利、誠信為本的經營道德,好學重教、以智經商的經營特色,以和為貴、和氣生財?shù)慕洜I方法。——這一切無不是孔子思想在現(xiàn)代經濟生活中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
    (三)政治
    當今世界有兩大顯著趨勢,其一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的擴展,人們被愈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個“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國家間的沖突和矛盾似乎在朝著擴大、加劇的方向發(fā)展,帝國主義、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的幽魂仍在四處游蕩。在未來的世界中,各國應當遵循怎樣的政治倫理,才能使我們這個星球平安無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fā)表宣言說:“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鬃映錆M仁愛精神的“忠恕”之道應當是當今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相互尊重、和平共處的中心價值??鬃又鲝埖摹昂投煌睉斒强朔拔鞣街行闹髁x”、“大國沙文主義”,實現(xiàn)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發(fā)展、國家共同繁榮的基本法則。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不應成為歧視和強權的現(xiàn)實借口,福山的“歷史終結論”也不足成為人類未來發(fā)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徹底摒棄滿懷惡意的達爾文主義的西方政治思維,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識,用孔子一樣對他人充滿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國家和民族,庶幾人類可以實現(xiàn)“有道”的大同社會。
    參考文獻:
    [1]張衛(wèi)中.論語直解[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2]楊樹增.論語導讀[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周韜.孔子與儒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孔子仁的論文篇三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鬃拥乃枷牒徒逃椒▽χ袊约罢麄€東亞地區(qū)的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研究孔子的思想和理論時,不妨通過閱讀相關論文,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心得體會。
    首先,孔子心得體會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塑造。孔子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認為人首先需要修養(yǎng)自己的道德和品德,然后才能夠影響他人和改善社會。通過閱讀論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孔子強調各種仁德美德,比如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友善待人等等。他認為只有通過修身養(yǎng)性,才能夠塑造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格,也才能夠讓這種善良的品質流傳下去,影響他人,改善社會。
    其次,孔子心得體會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教育方法和思維方式??鬃臃浅V匾暯逃?,并且提出了一整套的教育理論與方法。在論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孔子主張以“學以致用”為原則,強調實踐,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技能。他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提出了“三綱五?!焙汀熬庞蚴e”等教育原則,培養(yǎng)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有廣博的學問和知識,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通過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可以更好地引導和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培養(yǎng)出有道德的、有才干的人材。
    第三,孔子心得體會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政治思想和治理之道??鬃佑兄鴦諏嵉恼嗡枷?,提出了很多有關政府運作和管理的觀點。論文中可能會提到孔子對于領導者的要求,比如正直、明智、賢能等。他認為,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首先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以德服人。此外,他還提出了一些關于合理治理的觀點,比如禮治思想,即通過制定一些規(guī)范和儀式來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使社會和諧有序。通過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治理之道,我們能夠更好地參與和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第四,孔子心得體會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鬃臃浅W⒅厝穗H關系和社會交往。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在論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孔子強調的友愛和誠信的重要性,他認為只有通過和諧的人際關系,才能夠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通過了解孔子的人際關系觀,我們可以更好地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建立良好的人際網(wǎng)絡。
    總結起來,通過研究論文,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心得體會。孔子強調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塑造,主張實用的教育方法和思維方式,提出治理之道和政治思想,以及重視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這些觀點對于我們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應該通過學習和實踐孔子的心得體會,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素質,培養(yǎng)好的思維方式,參與社會事務,共同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孔子仁的論文篇四
    摘要:孔子所提倡的儒家文化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與代表,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與走向,而“道”的問題又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之“道”可分為天道、人道和道理這三個方面。
    關鍵詞:孔子;儒家;道。
    一、天道之不可違。
    《論語》中90次提到“道”字,“道”字在《說文解字》里的解釋為:“道,所行道也。從辵,從首,一達謂之道”。如“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這里的道指的是人所行走的道路??鬃佑终f“朝聞道,夕死可矣。”這里的“道”即是指“天命”。
    《論語·八佾》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敝祆渥⒃唬骸坝拗^此門人記孔子祭祀之誠意。又記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當祭之時,或有故不得與,而使他人攝之,則不得致其如在之誠。”《八佾》這一記載,說明孔子對祖先神靈的祭祀不僅持贊同態(tài)度,而且十分虔誠。
    但同時他又說“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從這里看出,孔子不僅淡化了天的人格神的意義,也反對各種鬼神觀念??梢姡鬃訉τ谔斓涝诓煌闆r下有不同的理解。一方面,孔子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八佾》)這一說法源于他所承襲的古代宗教情感。
    孔子承認并尊重天之至上神的地位,并將之作為人的精神寄托的一種方式,用一句話代表就是“知我者其天乎!”另一方面,孔子又發(fā)現(xiàn)天地宇宙中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憲問》)天地中存在的客觀規(guī)律是人的行動成功與否的關鍵。
    春秋早期,反映“天”、“人”關系的“人道”與“天道”已經分離,但“天命”意識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作用。天命是人的命運的規(guī)定者,因此人要敬畏天命??鬃诱f“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又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贝酥械闹?、畏天命皆是天道的重要內容。
    二、人道。
    人道即是人所走的道路,人道可能合乎天道,也可能不合乎天道。同時,不同的人可能走不同的道路。人道最集中地體現(xiàn)為一個國家的道路,也就是天下之道。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憲問》)通過對“邦有道”與“邦無道”言論的對比和論述,揭示了衡量一個國家的政治狀況好壞的標準也是“道”。
    如果一個國家“有道”,就會“谷”(《憲問》),有正直的言行,有合乎“道”的富貴;如果一個國家“無道”,卻興盛,“富且貴”,則是可恥的(《泰伯》)??梢?,“道”是一個國家運行的至高準則,治理邦國,要遵“道”而行。
    而且,“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無道,則庶人不議。”(《季氏》)這里論述了“天下有道”和“天下無道”時社會政治的具體表現(xiàn),可見,“道”是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的保證。。
    不僅如此,孔子在評論人物是,也是以他們在“有道”、“無道”情況下的表現(xiàn),是否合乎“道”作為依據(jù)和標準。他稱贊蘧伯玉“君子哉”(《衛(wèi)靈公》),也是因其遵“道”的行為。
    所以,“道”是評價從政人物的準則?!坝械馈笔强鬃铀非笙蛲睦硐刖辰?,他很少用“有道”來稱贊現(xiàn)世時君,相反,經常用“無道”來批評他所處的時代和他所遇的君王,如他批評“衛(wèi)靈公之無道”(《憲問》)。由此可見,對于天下大勢、邦國政局、君主的賢愚以及仕者的行為,孔子在作總體評判時,所運用的基本標準就是“道”。
    三、道理。
    這里的“道”指的是思想、學說和各種主張,是關于天道和人道的思考,并且把它們表達出來??鬃诱f“吾道一以貫之”(《里仁》),這表明了孔子也有自己的道,而且貫穿他整個思想的始終。這個思想就是仁道。仁道可謂是孔子學術體系的核心,也是其思想中最恒久生命力的內容。
    仁是由人與二構成的,表明了仁在根本上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但它不是一般的關系,而是人與人之間相愛的關系??鬃铀浴叭收?,愛人”,這里的“人”既是指人的生命,也是指人的本性。這也就是說,首先,仁作為人的本性的規(guī)定,使人成為人。
    仁甚至可以說就是善,不是惡,“茍志於仁矣,無惡也?!?《里仁》)仁是生命的意義,“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wèi)靈公》)其次,人生活在社會中,不可避免的要與他人打交道,人要承認他人的存在,而且要理解他人的存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總的來說,孔子認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人們都應該相親相愛,這樣社會才能安定團結,人類群體才能得到繁衍和發(fā)展。離開了它,社會就不能稱其為社會,人類也與禽獸無異。因此,“愛人”是孔子的仁道之本,也是人道順應天道的必然表現(xiàn)。
    孔子的“道”的思想是在闡明一種引導人的宏大且高尚的人生哲學。他窮其一生都在探求一種最本源、最完美的社會模式。在他的觀念里,只有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才能充分發(fā)揚人道,完全順應天道,從而最終總結出“仁”這一統(tǒng)攝全局的根本的人生哲學原則,并由此形成了他的整個的“仁道”體系,作為指引世人,匡時濟世的良方。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
    西周末年,貴族等級秩序瓦解,新產生的士階層,利用他們所具有的的文化傳統(tǒng),立足于建立理想的社會秩序,對“天道”、自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易經》對“道”的理解?!稜栄拧分杏小耙贿_謂之道”?!兜赖陆洝穭t認為“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等等。這些“道”都強調了道是宇宙萬物變化的起點、道可衍生萬物并存于萬物中??鬃幼鳛橄惹厝寮业膭?chuàng)始人,對“道”也有自己的認識。
    “士志于道”,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道”是內在的精神修養(yǎng),它與“禮”直接相關?!岸Y”是“道”的外在節(jié)度。正所謂“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富與歸,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這里孔子把“禮”的外在約束,認為是人心的內在要求,把原來僵硬的強制規(guī)定,提升為自覺理念,使“道”更具人性化。
    “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也是一種治平的狀態(tài)?!抖Y記?禮運》篇孔子曾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侵^大同?!笨鬃由畹哪甏?,是一個變亂的時期,他自己也經歷了興衰榮辱,的漂泊生涯,更使他向往祥和、穩(wěn)定的局勢。《論語?陽貨》中,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回答說:“恭、寬、信、敏、惠”。《學而》篇又載:“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如此教化,才是包容和合的氣象。
    總的來說,孔子的“道”無非就四個字―內圣外王。至內圣就要修身,修身要用禮輔助,以此成為內心的自覺意識。外王就要厲行教化、行德政。
    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這個“道”就是“仁”?!墩撜Z》中“仁”字共出現(xiàn)了109次,涉及的內容有為政、做人、處世等等?!叭省奔仁且磺行袨榈某霭l(fā)點,又是其歸宿,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原則,又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⒌谝舱?,其為仁之本與!”(《學而》)。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子路》)。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
    同時,在孔子看來“仁”的至德是中庸,“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溫而厲,威而不猛”是待人的中庸;“和而不同”是交友之中庸;“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審美之中庸;“禮用之,和為貴”是治國之中庸;“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是做事之中庸。
    此外,孔子認為為“仁”的精神支柱是“有名稱焉”。他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可見,孔子把“名”看得很重,在《論語?季氏》中,他就感嘆:“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币粋€人無論生前怎樣,死后無名也枉為人。
    由此可知,孔子之“道”是建立在“仁”的現(xiàn)實基礎上?!叭省卑_萬象,于國家、個人均有不同方面的要求,最終要成就的是一個合和的社會,一個積極進取的人。
    無論是追求大同社會,還是希冀留得身后名,都離不開人的培養(yǎng)。個人才力足夠的,就可以服務社會、服務政治、施行德政、留名青史。
    孔子以“仁”為理想的人格價值取向,他自認為自己還達不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所以,轉而求其次,孔子努力塑造君子人格。
    《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們提出的人格理想范疇有“志士”“仁人”“君子”“成人”“圣人”等,其中以“君子”使用最多,就用“君子”人格代替這些范疇。[4]孔子是先秦士精神的奠基者,在他的思想體系中,賦予了士兩方面的君子人格。一是修己安人,二是人格獨立。
    1、修己安人。
    總的來說,所謂“修己”就是在內心深處去體認仁、義的基本原則,使自己樂觀向上,“君子坦蕩蕩”的精神狀態(tài)中?!靶藜骸笔蔷拥膬仍谛摒B(yǎng),“安人”是君子的躬行實踐??鬃诱J為“君子學道則愛人”“學而優(yōu)則仕”。真正的君子,不只是講求修身養(yǎng)性,還要把所學之“道”用于“愛人”的實踐中,學有余力則去做官,以達成內外兼修的完整人格。
    但孔子在其言論中,不自覺的偏向了“修己”,“安人”如何施行,未做具體論述?!靶藜骸钡恼撌鰩缀醣榧案髌?,簡要擇錄: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
    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
    2、人格獨立。
    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應當保持不為物所移,不為利所誘,不為權勢所屈。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論語?先進》)。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
    上述孔子認為,士之志不可奪,要保持志節(jié),不為名利出賣人格,即使侍奉君主,也要以道干之,不助長君主行為的隨意性,不仕無道之君。
    綜上所述,孔子追求的君子人格,無不體現(xiàn)他的憂患意識?!叭藷o遠慮,必有近憂”,孔子的憂患意識一方面表現(xiàn)在憂國憂民上,“君子憂道不憂貧”是最直接的寫照,另一方面是憂患道之不續(xù),“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BR>    通過對孔子“道”的簡單分析,可以知道:孔子的“道”是在先秦激烈動蕩的變革中產生的,他帶有強烈的經世和實踐特點??鬃釉诶^承和發(fā)展了商周以來的文化傳統(tǒng),以道自任,堅持人格獨立,憂國憂民,為建立理想的社會秩序奔走呼號,表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
    “修己安人”和“憂民之憂”成為后世士大夫不斷追求的精神實踐和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
    [2]康有為.論語注?泰伯第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2:112.
    [3]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08.
    [4]李振宏.圣人箴言錄―論語與中國文化[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165.
    孔子仁的論文篇五
    韓寒說過孔子象哈姆雷特一樣難以說清楚,確實有同感,心里的孔子總是那么模糊,那么矛盾,想說一說我怎么看孔子。
    象我周圍的這樣的人很多,他們并不知道哲學是什么,卻相信孔子是個哲學家。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科學,那么什么是世界觀呢?其實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你認為人該怎樣活著,為什么要那樣活著的原因。不同哲學提供了不同的人生該怎樣活著的答案,也闡述為什么要那樣活著的理由。該怎樣活著就要涉及到人與自然的根本問題。從這個方面講,我認為老子的《道德經》回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他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順應自然,要無為,所以老子是個哲學家。但是,孔子的《論語》根本沒有談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本質論題,更沒有回答人生是什么?《論語》只是提及人該怎么與人相處,所以我認為孔子充其量是個人際關系學家。
    其次,我認為孔子的理論違背了人類最基本的人人平等的思想??鬃由诖呵飸?zhàn)國戰(zhàn)亂年代,他提出的仁愛,反對戰(zhàn)爭史對的。但是,他又用禮把人分成各個等級,這是他犯的本質錯誤,所以基于禮這個基礎的孔子的儒家思想其實已經在違背了人類的基本道德思想了,甚至可以說他的思想是反人類的??鬃拥乃枷胧悄敲吹?矛盾,那么的反人類,那么的混亂,那么的不本質,卻依然有那么的人去維護他,不是因為他的理論,因為維護他的人并不知道他的理論是什么,只因為他是孔子!
    最后,我認為我們對任何人,任何理論,要尊重,但不要崇拜。尊重是基于人與人是平等的,而一旦崇拜,我們就已經背離了人人平等這個基本思想!
    孔子仁的論文篇六
    對周禮的信心,源于對夏禮,商禮更深層的了解?!翱思簭投Y,立大丈夫志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孔子的至理格言?!盀槿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為仁”呢?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朝于斯,夕于斯,孔子盡可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但是,珍饈羅前,何以下咽?的確,根植于心的性情只仁,是需要鍛煉的,猶如一塊璞玉,即使蘊涵上好的玉質,未經開發(fā)之前,還不能說是純善純美的藝術品。孔子以為,“為仁者,齊家治國平天下”,即要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道德之治。德治和法治,前者唯上,暴行虐施,只能“毀家滅國亂天下”。再說“君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鬃右詾椤皠傄悖驹G,近仁”是核定君子品行的準則。君子,就要文質彬彬,盡善盡美。
    人是一根葦草,脆弱的草,但是一根有思想的草。文人迂腐而可愛,靈魂的孔子成了國寶,昭示著文化的不朽。進則從政,兼及天下;退則歸隱,獨善其身??鬃右苍噲D從政,情系蒼生。然而,他流離輾轉,總也“報國無門”。晚年的孔子私人辦學,撰寫術書,其著作也使瀚海書林,梅香千古!
    孔子思想,恩惠千古,澤被后世,被稱為“萬事師表”。古語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漢朝以來歷朝歷代都把儒學作為治世經傳,極為推崇。伏爾泰,西方文藝復興的大師,如此的崇拜孔子,以至二十年如一日的始終懸掛孔子的畫像。他認為,孔子訓導的儒生講求氣節(jié)、尊嚴、坐懷不亂,道德永比巴黎人來得清爽。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孔子不僅是中國的,他是世界的。從全球意義上來說,孔子的價值觀念超越國界,超越時代;屬于過去,也鑒照今天和未來。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北齊書·文苑傳序》:“圣達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睅滋烨?,北大教授張頤武說“一個姚明,一個章子怡,比一萬本孔子都有效果”。我以為,章子怡只不過是現(xiàn)代流行的一個符號,至多百年而已,而孔子則是永不過時的“萬事師表”。當然,章子怡的走紅,使西方更了解中國人,中國藝術,然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豈是一個、一百個、一萬個章子怡所能代表的。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圣人之風,山高水長。圣人的精神、思想是無人可及的。
    回眸歷史滄桑,掩卷長思,蕩氣回腸??资ト说男蜗?,如日月昭昭,如星辰離離,躍然紙上。顏淵嘆之“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借著圣人的光芒,我再一次擦亮我的眼睛!
    孔子仁的論文篇七
    一身布衣,成就人生傳奇;儒家經典,芳名流傳百年。這位歷來被人們所追奉的圣人正是孔子,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當然,孔子被我稱作“英雄”,其原因遠遠不止他那沿傳至今的儒家思想,還有他那臨危不懼的勇氣和謙遜的品格。
    據(jù)史記記載,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學生門走到了一個偏蠻的地方。那偏蠻地方的人由于誤會拿著那刀啊,矛啊,槍啊之類的把他們給圍住了。那怎么辦?打吧。打就打吧。于是動起手來。雖說最終是突圍了,但師生們被沖散了。當最后子路拿著寶劍,一手鮮血地找到孔子的時候,你猜孔子怎么著?人家正坐在草叢里悠哉悠哉地邊摸胡子邊彈琴。最后還說了一句“本無惡意,何以為懼?!蔽kU之中還摸胡子彈琴的事大概也就只有這圣人才干得出來。“危險之中,悠哉悠哉;氣魄蓋世,誰可比擬”則是對他最真實的寫照了。
    永遠是那么的謙虛寬厚。曾聽說孔子為了學“禮”到老子那學了幾年。雖然毋庸置疑地孔子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老子。但他卻仍然甘愿拜老子為師,而且比其他學生侍奉得更為恭敬,也足見他的謙遜寬厚了。
    就是了,憑著自身的魅力,思想穿越了時空。如今,國外一座座孔子學院拔地而起,思想形成了社會的主旨。他的魅力,不僅僅來源于思想,更來源于他的品性,他那仁愛,臨危不懼,不恥下問的品性。這才是他的人格魅力精髓所在。
    一身布衣,鑄就亮麗人生;七十二賢,演繹千古佳話。儒家思想在代代相傳,民族的根就不會變;民族的魂就不會丟。以博化物,以愛化人。以博愛感化天地,以仁對待他人。做人的真諦全部都寫進了那一冊薄薄的“論語”里。肉體雖早已化為灰燼,但思想仍在時代中跨越。就讓我們永遠的記住這位偉大的思想家,讓仁愛在人間演繹。
    更讓英雄活在我們的心中,將仁愛世代相傳。
    孔子——我心目中的英雄,源于思想的感悟,道德的準則與那博愛的本性。
    ——尾記。
    孔子仁的論文篇八
    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統(tǒng)治地位??鬃幼鳛槲覈糯寮椅幕拇砣宋?,為儒家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要考查中國古代的美學思想,就不能避開孔子??鬃拥拿缹W思想主要有三點:真美善統(tǒng)一、中和之美、理想的人格美。
    關鍵詞:孔子;真美善;中和之美;人格美
    美學思想產生于西方,最初以哲學形式或文藝評論、創(chuàng)作理論的形式出現(xiàn),比中國古典美學有更加明確清晰的發(fā)展線索,也更為復雜豐富。傳入中國后,美學由最初的味覺擴充到個人主觀的各種官能感受,后又向人類的經濟生活、倫理生活、精神生活乃至藝術領域擴展。以孔子為代表建立的儒家文化對美學的提升起了積極作用,他更加注重具有社會倫理意義的東西,將從精神、理性方面得到的滿足感和充實感作為審美對象。日本學者笠元仲二認為,中國人最初的美的觀念始于味覺,美字的最早含義也是指味覺引起的甜美感受。朱立元教授在《美學》中引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觀點:“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
    真美善是哲學討論的重要范疇,是中國古代文論關于文學賞評的重要標準。真實性是文學賞評中一個重要的標準,而文學的“美”“善”是建立在“真”的基礎上的。文學作品中的“真”,主要表現(xiàn)在真實地再現(xiàn)和真實地表現(xiàn)上,這相當于通常探討生活、藝術的真實問題。真實再現(xiàn),即文藝作品真實地描寫社會生活;真實地表現(xiàn),即文藝作品真實地抒發(fā)作者的真實情感。詩真實地再現(xiàn)生活,孔子說詩“可以觀”,鄭玄理解為“觀風俗之盛衰”(何晏注《論語集注》),朱熹理解為“考見得失”(《論語集注》),楊伯峻理解為“可以提高觀察力”(《論語譯注》)。那么詩如何做到這些呢?孔子認為詩應該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鬃釉凇抖Y記表計》中說:“情欲信,辭欲巧?!薄兑浊难浴防镆谩翱鬃拥脑捳f:‘修辭立其誠。’這個‘誠’就是真實的意思,修辭要注重事實”〔2〕??追f達在《禮記正義》里將其理解為“情貌欲得信實,言辭欲得和順美好”。文學作品既要抒發(fā)真情實感,也要使用美的形式技巧。由此看出,孔子對文藝創(chuàng)作所要求的是真與美的統(tǒng)一。另外,孔子在他的表述中包含著一些與“真”相同或相近的內涵??鬃诱f“言忠信,行篤敬”(《衛(wèi)靈公》),邢昞解為“言盡忠誠不欺于物,行唯敦厚而常謹敬”(《論語注疏》)。其中的“忠信”即忠誠不欺,“篤敬”即敦厚謹敬,含有“真”義。孔子說“君子貞而不諒”(《衛(wèi)靈公》),“貞”是言行一致的“大信”,包含有“真”義。楊伯峻認為,“君子講大信,卻不講小信?!贝送饪鬃舆€說“修辭立其誠”(《易乾卦文言》),孔穎達理解為“辭謂文教,誠謂誠實也。外則修理文教,內則立其誠實”(《周易正義》)。由此可知,孔子所說的忠、信、貞、篤、敬、誠等概念包含有“真”義,這既有孔子對人的修身的“真”、文藝真實表現(xiàn)生活的“真”,又有對文藝作品要求作者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的“真”。在儒家重視倫理的哲學思想中,孔子所說的“真”是與“善”密切聯(lián)系的。李玉芝在《文學與美———中國古代文學鑒賞》一書中表示:“最好的文學作品,必須是以人的至善為前提,或表現(xiàn)人的至善的愿望、精神,或表現(xiàn)自然物為人欣賞的形狀、本質。”〔3〕43孔子《論語》中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則是追求善的最好證明。如孔子所說:“里仁為美”(《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4〕50(《雍也》)。此外,孔子提倡“文以載道”,即要求文章以傳播道德為美,以追求善為美,這與康德“真美善”的美學思想有相似之處??鬃诱J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4〕8(《為政》),即是說《詩》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總結,就是“思想主旨純正無邪”,足見他對于藝術做出的倫理道德的要求?!白又^《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薄?〕22(《八佾》)孔安國指出:“《韶》,舜樂名也。謂以圣德受禪,故曰盡善也?!段洹罚渫鯓芬病R哉鞣ト√煜?,故曰未盡善也?!薄?〕49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不僅不否認事物外在的聲色之美,還強調了善的作用??鬃映瞬环裾J聲色美,還不否認雕琢美,教導子貢“《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學而》)〔4〕6。中國古代文論關于“真”的賞評標準,從講究“言辭真”“情志真”“事物真”到重視藝術真,孔子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在以孔子為代表建立的美學體系中,他實現(xiàn)了真美善的統(tǒng)一。其真善美統(tǒng)一的美學思想可概括為:文藝應以真為基礎,以善為主要衡量標準,以美為外觀。
    “中和”是中國文學批評的核心之一??鬃?“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薄?〕6《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199“中”是適中折中,“和”是平和融合。朱立元教授引用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觀點:“天地之美惡,在兩和之處,二中之所來歸而遂其為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舉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边@里“中和”超出倫理意義而具有哲學高度和美學意義??鬃铀f的“中和”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他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5〕122“過猶不及”〔5〕96,將“中和”提高到了形而上學程度。從美學的角度來說,“中和”實質是美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完美統(tǒng)一,即辯證地把握和處理藝術內部的各種對立因素,使之彼此制約而又相互依存、滲透,任何一方都無“過”或“不及”,從而使文藝整體達到一種適當、淳樸的理想境界。孔子提出的“中和”之美具有此類美學意義,它主要表現(xiàn)為“思無邪”“文質彬彬”“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等美學思想。首先,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睏畈J為“《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薄?〕11“思無邪”一詞出自《詩經魯頌駉篇》,原句中的“思”為句首語氣詞,并無實意,“無邪”是對牧馬人放牧時神情專注的樣子的描寫,并無其他的意思?!翱鬃釉诖私栌谩紵o邪’概括《詩經》的特征,認為《詩經》各篇都符合儒家政治、倫理和審美的標準。從藝術角度看,孔子的‘思無邪’體現(xiàn)了中和之美的思想?!薄?〕44這里實際上是對“思無邪”思想的延伸和發(fā)揮,即要求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要不偏不倚、純正無邪、無過不及。其次,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朱熹《論語集注》解釋為:“質樸超過文采就顯得粗俗,文采超過質樸就顯得虛浮,文采和質樸要搭配得當,這樣才可以成為君子?!薄?〕47“文質彬彬”是用于衡量和判斷人的標準,后被推演開來用作藝術作品,尤其是評判文學作品,要求文學中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如果只偏重于形式就顯得虛浮,“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4〕106。由此可見,孔子重視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形式,二者比肩、缺一不可。再次,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敝祆溽尀?“《關雎》這一樂章,歡樂而不過分,悲哀而不傷情?!薄?〕21孔安國釋為:“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薄?〕45此觀點以中庸之道為基礎,強調真正美的、有益于人的文藝作品,其感情表現(xiàn)應當適度,不能過于放肆,否則就有害無益。因此孔子主張“臨哀不傷”〔4〕22。從某種意義上說,孔子這一思想不僅奠定了儒家文化的美學基礎,還將儒家文化的理想美推到了極致,并對后世美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國的宮殿建筑以中軸線為中心而向兩邊對稱展開的形象、中國書法不肥不瘦的章法、中國詩畫的抒情達意等均源于此思想。
    中國文化重視倫理道德,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從倫理道德入手,圍繞怎樣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而展開??鬃诱J為,外界的萬事萬物都含有人格的意蘊,無不與自己的性情相通。如子貢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4〕184孔子將君子的過錯比作日蝕月蝕,犯了過錯人人都能看到,改了過錯人人都能敬仰。然而,儒家的審美,實質上并不強調對所謂美的事物的欣賞,而是強調從外界事物中感受到人格理想,對自己人格或人格理想的欣賞。在《論語》中孔子塑造了具有理想人格美的君子形象,君子集智慧、勇敢、清心寡欲、多才多藝于一身,是德才兼?zhèn)涞娜???鬃诱J為以人為本的道德美是首要的,同時不能忽視外在美,他說:“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薄?〕84(《鄉(xiāng)黨》)因為人的外形缺陷是容易看得出的,而內在美卻是不易察覺的。因此君子應具有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美好品質??鬃诱f:“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4〕48(《雍也》)孔子認為,聰明人喜歡流動的水,有仁之人喜歡穩(wěn)重的山;聰明人性好動,仁者性好靜;聰明人比較快樂,仁者比較長壽。這與儒家文化所倡導的道德品質是一脈相承的,無論是智者還是仁者,他們不是因為山水的形態(tài)如何美而喜歡,更重要的是因為山的特點是重而不遷、山至川流。他們可以從山水中看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規(guī)律,然后通過這些規(guī)律去了解萬事萬物,而不是將自己的理解局限在某一范圍內。此外,孔子還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樂何?”(《八佾》)〔4〕16,“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堯曰》)〔4〕190,“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wèi)靈公》)〔4〕1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指出,“中國美學異于西方美學的許多特征主要由儒家的美學思想所鑄成”〔9〕65,“漢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國人所以不同于外國人,中華藝術所以不同于其他藝術,其思想來由應追溯的先秦孔學……孔子在塑造中國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結構上的歷史地位,已是一種難以否認的客觀事實”〔9〕270。從中可以看出,作為儒家創(chuàng)始人和中國古典美學主要代表人物的孔子,其關心現(xiàn)實、服務政治的文藝觀念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中國文學批評的產生、形成和發(fā)展。他把文藝思想、美學思想與倫理學、心理學聯(lián)系在一起,最終奠定了以情感與理智、個人與社會、文與質和諧統(tǒng)一為核心的儒家古代文學評判思想體系。當代學者應該吸收其理論和思想的精華,培養(yǎng)一分為二地、辯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朱熹.論語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何晏.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7〕李建中.中國文學批評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8〕何晏.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9〕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孔子仁的論文篇九
    《論語·衛(wèi)靈公》中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八個字解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币簿褪钦f,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寬容在我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觀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為人處事的重要原則。
    古人尚能如此,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更需要調整自己心態(tài),調整好與他人的關系,學會寬容。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難堪,不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臺階下,自己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給報社寫了一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啟示我們:“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風平浪靜?!钡美硪沧屓耍瑢捜莸母谢饔贸1葎Π五髲堊饔靡憔玫枚?。如果她不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結果不難想象。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有很多時候,他會為一絲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計較,耿耿于懷。事情已經過去了,而他還是老在那想,這么可惡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諒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不斷的從中受到傷害,難以自拔!有時甚至要發(fā)誓“報仇”!哎,仔細想想,何必呢?讓自己整天活在過去的種種痛苦和仇恨中,這樣的生活是多么悲哀!
    那么,怎樣才能學會寬容呢?
    首先,寬容需要溝通。當自己與他人發(fā)生矛盾或誤會時,要主動與對方交談,認真傾聽對方的訴說。這樣,才能溝通彼此的思想,從而消除誤會和隔閡。
    其次,寬容需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要想。積極地換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就更容易寬容別人。
    再次,寬容需要忘卻??酥菩缘膶捜?,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祛除感情傷口上的膿水,醫(yī)治感情上的創(chuàng)傷。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什么叫“半部《論語》治天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認為:《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有時候一兩個字,就夠我們用一輩子了。“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給我們如何在現(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美好的通行證。
    讓我們學會去寬容別人吧!該放下時且放下,人與人能寬容相處,我們的生活將更加美好。
    孔子仁的論文篇十
    孔子,即孔丘,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學說博大精深,影響深遠。通過對孔子的學說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寶貴的心得體會。首先,孔子強調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其次,孔子主張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觀念;再次,孔子注重學習和實踐相結合;最后,孔子倡導和諧共處的理念。這些思想和原則對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人以及如何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都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
    首先,孔子強調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鬃诱J為,只有先修身養(yǎng)性,才能做到“身體正,不仁無名矣”。他強調自我反省和自我約束,認為一個人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和個人修養(yǎng)。他提出了“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即通過學習來改善自己的品質和能力,然后投身于社會,為國家和人民服務。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反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做一個有道德操守的人。
    其次,孔子主張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觀念。孔子認為,“仁者愛人”,即道德的核心在于愛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要有愛心、善良和同情心??鬃诱J為,道德和現(xiàn)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以仁為核心,才能愉快和諧地生活在社會中。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時,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善待他人,互相幫助,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再次,孔子注重學習和實踐相結合??鬃訌娬{學習的重要性,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彼J為,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思考,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同時,他也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他說:“聽見一知之者,善行之,未聞一知之者,從之去之?!笨鬃诱J為,只有學以致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實踐,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最后,孔子倡導和諧共處的理念。孔子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他認為,只有和睦相處,才能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他提倡“和而不同”,即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保持自己獨立的思想和個性。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就要求我們在面對意見不同的人時,要保持冷靜和諒解,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見,通過對話和交流,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
    綜上所述,從孔子的學說中,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寶貴的心得體會。首先,我們要注重個人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做一個有道德操守的人。其次,我們要以仁愛為核心,善待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再次,我們要注重學習和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實踐能力。最后,我們要倡導和諧共處的理念,保持諒解、包容和合作的態(tài)度。這些思想和原則對我們的個人成長和社會發(fā)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
    孔子仁的論文篇十一
    《仁者愛人》教學實錄第一課時(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師:上虞豐惠中學劉建松。
    班級:高二(4)班(理科)。
    設計思路,正如夫子所言,觀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匈而發(fā)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先從孔子關于仁的細節(jié)行動入手,根據(jù)學生的基礎和對文言文的本能的排斥,可以讓學生先直觀的感受仁,意識到仁是很生活化,很普通化。很溫度化。而后深入研讀仁的有關理論,易于整體把握。
    師:在黑板上出示大大的仁字(無非是想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便捷無華的單刀直入)。
    師:我們先來技術難度較低的,(停頓)給“仁“組詞,多多益善。
    (學生的答案,仁慈、仁愛、仁者,核仁、仁義,為富不仁。)。
    生:才是真的好。
    生:不知道。
    師:就是唱長亭外,古道邊。
    生:荒草碧連天。
    師:后來出家了,當了和尚,世間就少了李叔同,佛門中多了個弘一法師。
    師:同學們聽后有什么想法(停頓)這便是“弘一法師與螞蟻”的故事。當然,和尚一生慈悲為懷,臨終之際想到的是螞蟻,勿讓它們無端成為“冤死生靈”。這便是佛心、神性嗎?我想說,這是人性?;蛞钥鬃铀f的“仁”來表述,或以西方的“人道主義”來表述,這片仁慈,不愿傷害無辜的赤子之心,于今何其值得珍視!
    我們今天要學的就是被于丹教授稱為既有風度,又有溫度的孔子,當然,孔子是我們教師的開山鼻祖,我們先走進孔子的課堂,感受有風度的老先生。
    (學生朗讀第五則,孔子和學生在一起的時候,是很喜歡問學生的理想,或者要報考什么專業(yè),每時每刻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是天生的教師大師。)。
    師:這里出現(xiàn)了孔子的兩位很喜歡的學生?
    生:顏回和子路。
    生:子路是理科,顏淵是文科。
    生:盍各言爾志?
    師:盍是。
    生:為何不的意思。
    生:子路的回答很直接,很坦率,很沖,不假思索。
    生:愿意拿出自己的衣服車馬與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在意。
    師:哪個詞語表示用破。
    生:敝。
    師:確切說是使動用法,使。。。。。破。
    師:品論一下,子路怎么樣?
    生:講義氣,夠哥們。
    生:義膽忠腸,喜善好施,對朋友看重,
    生:對物質很輕視,很有愛心,注重友誼。
    生:很大方,有行動。
    師:看來子路很高調,捐錢物是赤裸裸的,就是所謂的裸捐,這里我不得不想起有爭議的陳光標裸捐引發(fā)的爭論,這些同學們知道吧。被人稱為暴力慈善陳光標表態(tài)“人在做,天在看”,稱會將慈善進行到底。對于陳關標,等會兒,我們在后文中還有涉及到。
    師:顏淵怎么回答?
    生:愿無伐善,無施勞。
    師:文科生就低調多了,伐是。
    生:夸耀的意思。
    師:誰在夸耀?
    生:子路。
    師:當然,如果不夸耀就不是子路了,這就是人物的個性,當然和涵養(yǎng)有關,我們也要容忍。
    顏淵是典型的做好事不留名,兩千前的活雷鋒。
    師:至于他們是好人嗎,大家一定回答。
    生:是。
    師:要做仁,首先要做個好人,善人,所謂積善成德??鬃幼鳛樗麄內松鷮?,對心中的好人究竟是怎樣的?這就是有名的十二字,(集體朗讀,背誦)。
    師:相當精辟,孔子畢竟是孔子,境界就是高,高在哪里?
    生:對年紀的大和小的都很關心,子路只關心朋友。
    師:你理解得很仔細。
    師:所以圣人以仁道來關懷信任他們,不正是體現(xiàn)了對人性的尊重,對人的體貼、關愛、和同情之心嗎!朱熹引用程頤的話這樣評介:“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這是三人不同點。共同點則是均無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師:就是所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師:根據(jù)這則活潑的課堂,我們初步接觸了仁,這種仁情懷在以下哪些細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確定6、7、8、9、10章節(jié))。
    師:朗讀第六節(jié)。可能當時的消防設施比較簡陋,發(fā)生了火災,
    在哪里發(fā)生火災?
    生:馬棚,
    師:誰的馬棚。
    生:孔子家的馬棚。
    師:老師剛才講過,馬是地位財富的象征,是當時官員們上班的交通工具。
    孔子怎么表現(xiàn)出仁?
    生:馬廄失火,如果馬燒死或燒傷,孔子勢必只能徒行,而在馬廄失火的情況下,孔子只關心的是人,不理會貴重的馬。
    師:這里的.人是。
    生:就是馬夫。傭人,奴仆。
    師:就這么一個細節(jié),一個人的修養(yǎng)如何,體現(xiàn)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現(xiàn)實中很有教育意義。我們看到新聞,前幾個月,李雙江兒子開寶馬打人高喊誰敢報警”的消息在網(wǎng)上引起強烈反響。糾紛本無特別,但是因為李雙江與寶馬的身份,因此有了更高的關注度。同學們怎么看。(學生發(fā)表不同觀點,其中不乏偏激的)。
    師:仁慈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經流失,殘忍暴力統(tǒng)治了他的頭腦,由于仁善的缺少,社會空氣日益干燥,一點就爆,特別是不少底層人的內心,涌動著難以遏制的憤和怨,他們痛恨不公平、不平等,最痛恨特權,最痛恨欺凌,如果某些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繼續(xù)耀武揚威,只會加劇社會對立,破壞和諧,玩火自焚。我們要相信仁者壽,多行不義必自斃。仁還有許多細節(jié)。(學生自由評論,第7則,第8則一筆帶過,從禮的角度來考慮,人而不仁,如禮何)。
    師:先解釋字面意思。
    生:這是孔子和盲人樂師交談的寫照。
    師:好多的樂師是眼睛瞎的,但耳朵特別靈敏,這也可能是上帝的特意的眷顧吧??鬃釉鯓訉@位音樂師,我們現(xiàn)在作為殘奧會的優(yōu)秀的志愿者,我們不妨模仿一下,(學生上臺模擬,盡量要嚴肅、到位。)。
    師:可能連子張都覺得有些過分了,有疑問。
    生:與師言之道與?
    師:孔子的回答非常干脆。
    生:然,固相師之道也。
    師:固、相是什么意思。
    生:本來、幫助。
    師:這種樸素的客觀敘述,突出孔子尊重、體諒、關心人、特別是關愛弱者的“仁愛”精神。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用原汁原味、不加評論而用樸實的行動將孔子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就是圣人“仁”的情懷的最原始的闡述。
    師:《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家的看家狗死了,用車篷包裹起來埋葬,可以看出對每個生靈的關愛。第10則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背誦)。
    師:這節(jié)講的是孔子的業(yè)余愛好。
    生:釣魚和射鳥。
    生:孔子是一位環(huán)保學者了,對資源取之有度。不趕盡殺絕。
    生:難道用一個魚鉤的魚桿釣魚和箭射空中飛鳥就不算殺生了嗎?
    生:因為在孔子看來,“綱”似乎比“釣”要殘忍得多,射殺在巢中的鳥也不符合人道主義,所以孔圣人不忍為之。那是因為孔子的“仁心”呀!
    師: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不是假仁假義的不忍心,而是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一釣可供飯需,就無須用綱捕大量的魚。而巢中的鳥,多為乳鳥。漁獵時,不能斬盡殺絕,不能“竭澤而漁,焚林而獵”??酥迫藢ψ匀粺o窮無盡的欲望,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保持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這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體現(xiàn)吧。
    師:這些充盈著仁字的小篇章,讓我們覺得孔子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他是一位渾身散發(fā)著的溫度能感動生靈的老人。作業(yè)背誦第5則,預習前四則。
    小劉。
    孔子仁的論文篇十二
    泱泱古國,悠悠華夏,五千年的歷史軌跡,五千年的文化傳承,經歷了五千年的風霜雨雪,仍沒有將這千年文化埋沒,更沒有將這千年文化的先驅遺忘,他就是先秦時偉大的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諸侯紛爭,禮崩樂壞,天下無道,出現(xiàn)嚴重的道德危機??鬃诱f:“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笨鬃訕O力主張進行道德教育和倫理建設,克己復禮,實現(xiàn)和諧的社會生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論語》中有105處談到“仁”,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如何做人的思想??鬃拥摹叭省敝饕獜娬{自身的修身養(yǎng)性和對他人的愛。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克己復禮曰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顯然,克己和復禮是不可分割的:既要嚴格修身,又要以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原則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這一切,主要是因為孔子把“仁”理解為“愛人”。“愛人”以“親親”為基礎,即從愛自己的雙親出發(fā)??鬃诱f:“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笨鬃铀枷胧枪缴鐣娜績群?,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源于官,施于民,政仁而后民善。
    在孔子之前"仁"并不是一個經常出現(xiàn)的核心范疇,在先秦思想中出現(xiàn)的最多的是"禮"。但是到了孔子這里,"仁"便有了新的意蘊和極其重要的地位。孔子是在吸收以往"仁"的觀點的基礎上,進而完善成為"仁"學體系??鬃拥?仁"主要體現(xiàn)為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政治統(tǒng)治理念兩方面:"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因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要勇于犧牲來成全仁德,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把"仁"看作是一種倫理道德規(guī)范,并且希望其成為人們恪守的準則; "仁"對社會統(tǒng)治思想影響同樣久遠,孔子曾提出"為政以仁"的政治論點,他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懷有仁愛之心,要"以德治國、以禮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夠從"仁"出發(fā),實現(xiàn)統(tǒng)治者對人民的一種"仁德"的統(tǒng)治,而并非以暴力手段去鎮(zhèn)壓和管制民眾。他認為施行"仁政德治"的君王更能夠爭取民心,安定統(tǒng)治??鬃拥?仁政德治"思想也是孔子留給后人的重大啟示。 此外,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愿望,他鼓勵人們去追求這種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達到的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一般人都應該追求達到的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愛自己、愛家人、愛所有的人。從孔子的"仁"的思想中體現(xiàn)出了他對社會民眾的關注,對于人民的愛護??梢钥闯?,孔子對"仁"思想的重視,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學說是整個孔子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它對于其他的如"禮"、"樂"等思想均處于統(tǒng)攝地位。
    此外,孔子的清貧自守、憂道不憂貧、責己寬人、重義輕利思想,對抵制當代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
    曾幾何時,它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神人”,穿越歷史的長河,孔子的形象,儒家的思想,何時衰落過,何時沉寂過。縱使秦始皇以焚書坑儒,又怎樣呢?孔子、儒家的思想,還是不流傳千年,至今又如何呢,它已不僅是中國的孔子,儒家?,F(xiàn)世界各國,哪里少了他的影子和他的思想。曾聽過這樣的一則新聞,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彌陽中學有組織的安排學生去拜孔子像,這能說明什么呢?走過千年,孔子在人們眼中,已被神話。這又是為什么呢。
    你又是否記得這句耳熟能詳?shù)脑挕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如果你換個角度說這句話,你會得到什么效果,因為古人曾千年不變的稱孔子為“圣賢”。也說明孔子在世人眼中是最完美的。并且孔子能在那個人人心中只有自己的自私腐朽的時代,能以自己鋒芒的語言去鞭笞封建傳統(tǒng)思想提出“仁”“人人平等”的思想去與人相處,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的先進思想,并努力的去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良品質。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等,超越時代步伐的思想,無不讓人折服。所以他的名字被后人傳唱,讓后人仰望。
    可是孔子真的無過嗎?他只是有包容萬千的胸心罷了。然而他又是一位“至人”。因為他不以自我為中心,善于采納他人的建議,孜孜不倦,執(zhí)著的以一種大無畏勇于擔當?shù)木瘢靡簧臅r間去游說各國,宣揚自己的思想,即使身陷蔡、陳兩國之交,差點送命,但還不改其意志,仍游說各國,并且當楚狂接輿對他萬般嘲諷時,他也不曾為此而懊惱,并且他還以自己的高尚品質長存,他雖一身才華,有一腔抱負,他也不因功利而“害仁”。所以他大聲吶喊:“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并且他注重與學生的關系,不以老師的身份高高在上,而是以“當仁,不讓于師”的標準與學生和諧平等共處。
    借莊子之言,他便是一位“至人”“神人”“圣人”,因為他勇于擔當孜孜不倦,所以歷史選擇了他,他也因此成就了自己,成為了我國先秦時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以自己獨特的存在方式,給當時的社會,以至當今社會散發(fā)出無限的光芒,以“圣人”的形象給人以無窮的力量。讓人仰望這位大“圣人”。
    孔子仁的論文篇十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都不要毫不顧慮的施加給別人,這是不道德的。
    也許有這樣的人,但只是這12億人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這現(xiàn)代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當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激烈的競爭,記得初中的政治課上老師曾說過:社會上的各種競爭歸根是人才的競爭。在這人與人激烈的競爭的同時,關系愈來愈遠,愈來愈陌生。
    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我們是父母的乖女兒,是爺爺奶奶的乖孫女,從小都是在他們的手掌上長大,從未受過任何委屈,也為干過任何粗活,從而養(yǎng)成了嬌慣、自私的個性,所以我們很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
    在學校里,我們都很自私的,除了學習和自己應做的事之外,好像都與自己無關。我們都很想把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毫不保留的施加給別人,但與我們同齡的人有誰會這樣默默地承擔呢?在這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丑就有美,有自私的把己所不欲施加給別人的人,就會有無私的把己所不欲默默的承擔下來的人。
    如果在我們周圍多一些承擔者少一些施加者,那么人與人之間就不會這樣疏遠了,人們自私欲也會減弱,大家都無私的為人們服務從不計較,那世界該多么和平!我覺得不只是人與人之間要以這句話為做人的標準,國與國之間也要遵循這個道理,否則會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滿。例如在當今之世,民族國家仍是國際關系的主體,國家利益確實應該是每個國家的首要考慮。益。也是基于這樣的思路,以所謂無賴國家的導彈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為借口,美國強化了推行導彈防御系統(tǒng)的計劃,而對其可能給世界安全帶來的后果不管不顧。人們不禁要問,美國在談自己的國家利益之時,是否也應考慮和尊重其它國家的利益,而不應以損害別國的利益來追求自己的絕對安全呢?當年林肯總統(tǒng)領導的美國聯(lián)邦政府曾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同制造兩個美國的陰謀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他在斗爭中留下了這樣的名言:美國人民在地球上占有和居住的這片土地只能作為一個民族大家庭的家園,不能夠作為兩個或者更多民族大家庭的家園。今天,美國某些人應當從這段歷史中得到啟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們這樣的做法會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不滿。
    為了世界的和平和身邊人們更美好的生活讓我們來努力做一位己所不欲的承擔者吧!
    孔子仁的論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掌握病、伐、趨、微、其、經在文中的意思,重點掌握立、達、盍、諸的意義和用法。
    2、名句背誦:背誦1.6、5.26兩章。
    3、感受鑒賞:,鑒賞“愛人”的具體表現(xiàn),感受孔子“仁者”的溫度。
    4、思考領悟:領會“仁”的具體思想內涵,正確認識孔子的仁愛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領會“仁”的豐富內涵,感受“仁者”的溫度。
    2、正確認識孔子的仁愛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易中天問于丹:你們美女也喜歡孔子嗎?在你們心中,孔子是什么樣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康德曾說過: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這話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于丹的觀點,即孔子的理論是適合男女大眾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沒有色彩。那么孔子的溫度體現(xiàn)在哪里?在今天這個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們一起來學習《仁者愛人》,來感受孔子身上散發(fā)出的人性的溫度。(板書“仁者愛人”)。
    二、說文解字,切入課題。
    1、解字:仁字在《論語》中共出現(xiàn)109次,有58個章節(jié)都涉及仁字。所以,儒家學說甚至被稱為“仁學”。仁字從象形字演化而來,《說文》解釋為“仁,親也,從人,從二?!薄抖Y記》鄭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ppt)。
    2、仁,就是愛別人,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儒家思想最精髓的東西,亦即講“仁”。俗話說:“智者可贊,而仁者則可敬也!”
    智者,是頭腦聰明,善于了解別人的人。與智者相比,仁者的內心是溫柔的,他不僅愛自己,更愛別人。仁者就像一位寬容慈祥的長者,他能善待生命中的每一個人,甚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所以,仁者更令人敬佩。
    3、小結:由此可見,仁的本質就是愛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關心人,愛護人,體貼人,以人為本。
    三、整體感知,理解“仁”的具體表現(xiàn),感受仁者的溫度。
    明確:師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別。
    子路是俠士,豪俠義氣,義膽忠腸,喜善好施,樂以助人,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強調在物質上的共享,以此體現(xiàn)出“愛人”之心,表現(xiàn)出對“仁”的追求。
    顏淵是仁人,仁者之風,不自我夸耀,不施勞于人。像孔子所說:“其心三月不違仁?!笔切闹杏腥识贿`仁。
    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老有所養(yǎng),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正是理想的大同社會,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屬,社會才會和諧穩(wěn)定。由此看來,孔子的胸懷博大,境界更高。
    所以朱熹引用程頤的話:“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這是三人不同點。共同點則是均無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清劉寶捕《論語正義》說:
    竊謂子路重倫輕利,義者之事也。
    顏子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仁者之事也。
    夫子仁覆天下,教誠愛深,圣者之事也。(ppt)。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少者代表年齡上的大眾,朋友則代表人際關系上的大眾,這三者不就是蕓蕓眾生的代表,以仁道來關懷信任他們,不正是體現(xiàn)了對人性的尊重,對人的體貼、關愛、和同情之心嗎!這種情懷在以下哪些章節(jié)中同樣體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自主品讀10.17、7.9、15.42、9.10四章)。
    3、齊讀10。17章,你感受到怎樣的為人之道?(問人)。
    第六章中的“不問馬”的解讀:在《論語》里,馬不是普通的動物或牲畜,而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古代文獻中提及的“六牲”,鄭玄注為:馬、牛、羊、豬、狗、雞??梢婑R不是普通的動物或牲畜,而是位居上古祭祀“六牲”之首,因此先秦文獻中經常車、馬連言,說到馬就意味著有車,說到車也就包括著馬。例如《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朔蜀R,即乘肥壯之馬所拉的車?!?BR>    “馬是國之大用”,就在于它是春秋時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價值有逾于今日之轎車,而且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夠享受的?!抖Y記曲禮下》:“問士之富,以車數(shù)對。問庶人之富,數(shù)畜以對?!笨梢?,車馬數(shù)量,還是衡量士財富的一個標準。許倬云《周人的生活》一書中認為:“車馬在西周,除了實用意義外,還有禮儀的意義。一個貴族能使用的車馬數(shù)量及其裝飾,都按等級而增減。一國一家能動員的兵車數(shù)字,反映的不僅是兵力強弱,也說明其掌握資源的大小?!币虼?,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國家來說,馬都不是普通的動物,而是財富甚至是地位的象征。
    再看《論語》中的車馬?!豆遍L》第19則“崔子弒齊君,陳文字有馬十乗,棄而違之?!辈粷M崔子的弒君行為,對于十乗車馬這樣的巨額財產,陳文子棄之如敝履,毅然離開齊國??追蜃訉τ谒男袨橘潪椤扒逡印薄W勇返摹霸杠囻R、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理想也是子路重義輕財、豪爽個性的鮮明體現(xiàn)。至此,則不難理解程樹德《論語集釋》對此的注解:“不問者,世人多重財產,圣人獨否?!?BR>    (有這樣一個文化背景的介紹,學生對孔子的思想精神的理解才有一個中介,一個基礎,學生認為這個文本中揭示出了孔子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文本本原的基礎上,來源于學生自己真切的認識。)。
    明確:馬廄失火,如果馬燒死或燒傷,孔子勢必只能徒行,有違禮制。而在馬廄失火的情況下,孔子僅僅只關心人,不理會貴重的馬。并且,孔子所問的人,不是他的家人,而是家里的奴仆——馬廄里的馬夫和下人。孔子只問地位低下的奴隸,而不問時人所重的尊貴的馬,恰恰是更徹底更鮮明地體現(xiàn)了孔子輕財、博愛的偉大品格。
    一個人的修養(yǎng)如何,體現(xiàn)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負責照管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當時情況下,一匹馬的價值非常高。馬棚失火,如果主人聽到之后,首先開口就問馬的情況,那是把財物放在第一位;首先開口就問是否傷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當然,人與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類,所以,在不能同時兼顧的情況下,理所當然應該先關心人的生命安全。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推己及人”的體現(xiàn)。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以人為本。
    4、為什么孔子“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這體現(xiàn)了他怎樣的人文情懷?(禮喪)。
    明確:喪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飽食,此所謂惻隱之心,就是同情心。
    不吃飽飯肯定不是禮的規(guī)定。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將心比心”,因為體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飽。
    5、全體女生齊讀15.42章,思考:為什么孔子對師冕說的話是不厭其煩,詳盡至極?(導盲)。
    明確:作為一個盲人,初到一個不熟悉的環(huán)境中,一定步履艱難。由階到席,一路走來,孔子親歷親為,逐一介紹,這是一種人文關懷,不僅是做善事,而是換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礎上的反思,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所以相師之道就是孔子仁愛之心的具體表現(xiàn)。
    6、有人評論孔子對待盲人樂師的敘述“說得極平實極淺易”,“活畫出一個相師儀節(jié)來了”(牛運震《論語隨筆》)。說說這一章是運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動可感的。如果這一章?lián)Q成“孔子對盲人充滿同情心,走路時提醒他注意腳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紹在座的人”之類說法,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ppt)。
    明確:這一段主要用客觀敘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觀敘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體諒、關心人、特別是關愛弱者的“仁愛”精神。不加評論而用樸實的行動將孔子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也是含褒貶于客觀敘述之中的“春秋筆法”。如果改用其他,難以達到如此感人效果。
    7、男生齊讀9.10章,思考:面對這三類人,孔子為什么要“必作、必趨”?(尊禮)。
    明確:孔子看到有喪服的人,他要“作”、“趨”,是因為他的心情有了變化。就像7.9章說的那樣,有了惻隱之心,悲戚之心,所以要如此做。
    看到盲人,他會特別嚴肅起來,是為了表達自己的關愛之心同情之意。
    至于看到穿著禮服的人,也是因為別人在進行莊重的祭祀活動中,孔子應該也一樣要努力去感受一份莊重的氛圍。所以,將心比心也要表達他的嚴肅莊重的態(tài)度。
    8、聆聽了佛家的故事,讓我們再來感受孔子的仁愛之心。孔子對人是以禮行之,那么對動物又是如何呢?請看7.27章。思考:孔子為什么不用“綱”取魚?不射棲息中的鳥?(愛物)。
    明確:這一章是記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對的是“焚林而獵、竭澤而漁”。
    蔡元培先生寫過一副對聯(lián)是:異竹不鋤當路筍,伐薪教護戴巢枝。
    民諺: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我們感受到的孔子,是一個親近自然萬物的圣人,一個心地善良的哲人,我們能充分感受到他對萬物生靈的仁愛之心。對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現(xiàn)代人對動物的兇殘捕殺,對自然界的肆意破壞,是值得正視和反省的。
    想吃海鮮用釣竿去釣,別一網(wǎng)打盡;想吃野味,射飛鳥,別射殺入巢的歸鳥。在華夏文化中,即使天子或諸侯在狩獵的時候,也只能“三驅”,也就是三面包抄,給動物留一條生路,并且遇到的第一個動物不能殺。
    孔子仁的論文篇十五
    《仁者愛人》教學實錄第一課時(人教版高二選修)。
    設計思路,正如夫子所言,觀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匈而發(fā)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先從孔子關于仁的細節(jié)行動入手,根據(jù)學生的基礎和對文言文的本能的排斥,可以讓學生先直觀的感受仁,意識到仁是很生活化,很普通化。很溫度化。而后深入研讀仁的有關理論,易于整體把握。
    師:在黑板上出示大大的仁字(無非是想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便捷無華的單刀直入)。
    師:我們先來技術難度較低的,(停頓)給“仁“組詞,多多益善。
    (學生的答案,仁慈、仁愛、仁者,核仁、仁義,為富不仁。)。
    生:才是真的好。
    生:不知道。
    師:就是唱長亭外,古道邊。
    生:荒草碧連天。
    師:后來出家了,當了和尚,世間就少了李叔同,佛門中多了個弘一法師。
    師:同學們聽后有什么想法(停頓)這便是“弘一法師與螞蟻”的故事。當然,和尚一生慈悲為懷,臨終之際想到的是螞蟻,勿讓它們無端成為“冤死生靈”。這便是佛心、神性嗎?我想說,這是人性?;蛞钥鬃铀f的“仁”來表述,或以西方的“人道主義”來表述,這片仁慈,不愿傷害無辜的赤子之心,于今何其值得珍視!
    我們今天要學的就是被于丹教授稱為既有風度,又有溫度的孔子,當然,孔子是我們教師的開山鼻祖,我們先走進孔子的課堂,感受有風度的老先生。
    (學生朗讀第五則,孔子和學生在一起的時候,是很喜歡問學生的理想,或者要報考什么專業(yè),每時每刻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是天生的教師大師。)。
    師:這里出現(xiàn)了孔子的兩位很喜歡的學生?
    生:顏回和子路。
    生:子路是理科,顏淵是文科。
    生:盍各言爾志?
    師:盍是。
    生:為何不的意思。
    生:子路的回答很直接,很坦率,很沖,不假思索。
    生:愿意拿出自己的衣服車馬與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在意。
    師:哪個詞語表示用破。
    生:敝。
    師:確切說是使動用法,使……破。
    師:品論一下,子路怎么樣?
    生:講義氣,夠哥們。
    生:義膽忠腸,喜善好施,對朋友看重,
    生:對物質很輕視,很有愛心,注重友誼。
    生:很大方,有行動。
    師:看來子路很高調,捐錢物是赤裸裸的,就是所謂的裸捐,這里我不得不想起有爭議的陳光標裸捐引發(fā)的爭論,這些同學們知道吧。被人稱為暴力慈善陳光標表態(tài)“人在做,天在看”,稱會將慈善進行到底。對于陳關標,等會兒,我們在后文中還有涉及到。
    師:顏淵怎么回答?
    生:愿無伐善,無施勞。
    師:文科生就低調多了,伐是。
    生:夸耀的意思。
    師:誰在夸耀?
    生:子路。
    師:當然,如果不夸耀就不是子路了,這就是人物的個性,當然和涵養(yǎng)有關,我們也要容忍。
    顏淵是典型的做好事不留名,兩千前的活雷鋒。
    師:至于他們是好人嗎,大家一定回答。
    生:是。
    師:要做仁,首先要做個好人,善人,所謂積善成德??鬃幼鳛樗麄內松鷮?,對心中的好人究竟是怎樣的?這就是有名的十二字,(集體朗讀,背誦)。
    師:相當精辟,孔子畢竟是孔子,境界就是高,高在哪里?
    生:對年紀的大和小的都很關心,子路只關心朋友。
    師:你理解得很仔細。
    師:所以圣人以仁道來關懷信任他們,不正是體現(xiàn)了對人性的尊重,對人的體貼、關愛、和同情之心嗎!朱熹引用程頤的話這樣評介:“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這是三人不同點。共同點則是均無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師:就是所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師:根據(jù)這則活潑的課堂,我們初步接觸了仁,這種仁情懷在以下哪些細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確定6、7、8、9、10章節(jié))。
    師:朗讀第六節(jié)??赡墚敃r的消防設施比較簡陋,發(fā)生了火災,
    在哪里發(fā)生火災?
    生:馬棚,
    師:誰的馬棚。
    生:孔子家的馬棚。
    師:老師剛才講過,馬是地位財富的象征,是當時官員們上班的交通工具。
    孔子怎么表現(xiàn)出仁?
    生:馬廄失火,如果馬燒死或燒傷,孔子勢必只能徒行,而在馬廄失火的情況下,孔子只關心的是人,不理會貴重的馬。
    師:這里的人是。
    生:就是馬夫。傭人,奴仆。
    師:就這么一個細節(jié),一個人的修養(yǎng)如何,體現(xiàn)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現(xiàn)實中很有教育意義。我們看到新聞,前幾個月,李雙江兒子開寶馬打人高喊誰敢報警”的消息在網(wǎng)上引起強烈反響。糾紛本無特別,但是因為李雙江與寶馬的身份,因此有了更高的關注度。同學們怎么看。(學生發(fā)表不同觀點,其中不乏偏激的)。
    師:仁慈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經流失,殘忍暴力統(tǒng)治了他的頭腦,由于仁善的缺少,社會空氣日益干燥,一點就爆,特別是不少底層人的內心,涌動著難以遏制的.憤和怨,他們痛恨不公平、不平等,最痛恨特權,最痛恨欺凌,如果某些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繼續(xù)耀武揚威,只會加劇社會對立,破壞和諧,玩火自焚。我們要相信仁者壽,多行不義必自斃。仁還有許多細節(jié)。(學生自由評論,第7則,第8則一筆帶過,從禮的角度來考慮,人而不仁,如禮何)。
    師:先解釋字面意思。
    生:這是孔子和盲人樂師交談的寫照。
    師:好多的樂師是眼睛瞎的,但耳朵特別靈敏,這也可能是上帝的特意的眷顧吧。孔子怎樣對這位音樂師,我們現(xiàn)在作為殘奧會的優(yōu)秀的志愿者,我們不妨模仿一下,(學生上臺模擬,盡量要嚴肅、到位。)。
    師:可能連子張都覺得有些過分了,有疑問。
    生:與師言之道與?
    師:孔子的回答非常干脆。
    生:然,固相師之道也。
    師:固、相是什么意思。
    生:本來、幫助。
    師:這種樸素的客觀敘述,突出孔子尊重、體諒、關心人、特別是關愛弱者的“仁愛”精神。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用原汁原味、不加評論而用樸實的行動將孔子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就是圣人“仁”的情懷的最原始的闡述。
    師:《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家的看家狗死了,用車篷包裹起來埋葬,可以看出對每個生靈的關愛。第10則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背誦)。
    師:這節(jié)講的是孔子的業(yè)余愛好。
    生:釣魚和射鳥。
    生:孔子是一位環(huán)保學者了,對資源取之有度。不趕盡殺絕。
    生:難道用一個魚鉤的魚桿釣魚和箭射空中飛鳥就不算殺生了嗎?
    生:因為在孔子看來,“綱”似乎比“釣”要殘忍得多,射殺在巢中的鳥也不符合人道主義,所以孔圣人不忍為之。那是因為孔子的“仁心”呀!
    師: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不是假仁假義的不忍心,而是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一釣可供飯需,就無須用綱捕大量的魚。而巢中的鳥,多為乳鳥。漁獵時,不能斬盡殺絕,不能“竭澤而漁,焚林而獵”??酥迫藢ψ匀粺o窮無盡的欲望,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保持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這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體現(xiàn)吧。
    師:這些充盈著仁字的小篇章,讓我們覺得孔子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他是一位渾身散發(fā)著的溫度能感動生靈的老人。作業(yè)背誦第5則,預習前四則。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孔子仁的論文篇十六
    我心目中的那位孔圣人離我們已經有兩千多年了。雖然他已經不在我的這個高度文明的時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們的身邊。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就接觸了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記得,我跟著語文老師背誦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有遠方來,不亦樂乎。”當時的我對孔老圣人有了一種神圣的感覺。他的許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學習當中,還是比較適用的。另外,他講述的許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還是需要借鑒的。例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我做人的基本標準之一。
    我讀了孔子的生平,對孔圣人的做人這方面是值得比較稱道的。魯昭公讓他去管理倉庫,他就去把這差事作的井井有條。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睙o論孔子做什么事,都是從一點一滴做的。其實,我們之所以把他稱為“圣人”,是因為他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確實是達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師,他也是我身邊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當,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時候,我總會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時候,仍然認認真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這樣的泛泛之輩更應當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標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個神,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他對自己的弟子時那么的有禮,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邊的孩童請教問題,絲毫沒有失去學者的風度,他儼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過路的老人。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是兩千多年的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現(xiàn)在還影響著我所在的時代的人。沒有他的文化,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沒有禮道,我也會變得不那么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桌鲜ト?,是我從小認識的老師,也是我的親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經扎根于我們以及身邊人的心目中,讓我們更有選擇的去繼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孔子仁的論文篇十七
    孔子,不僅僅是人們眼中的圣人,一代文化巨匠,在我心目中中,不似人們眼中圣人的清高孤傲、與世無爭,孔子更像是一個可親可敬、至情至性,實實在在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真正的人。相比較老子的高深莫測,莊子的逍遙灑脫,孔子的直面現(xiàn)實生活的勇氣,勇于入世的態(tài)度以及在黑暗的現(xiàn)實中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精神,敢于不阿權貴發(fā)出時代的呼聲,都表明孔子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大寫的人??鬃訉τ谖幕瘜W術的追求使我明白了什么是學而不厭;孔子對于弟子諄諄的教導使我了解了什么是誨人不倦;孔子對于國家和人民的忠心使我知道了什么是鞠躬盡瘁。而孔子的人格精神與人文主義情懷更是在為孔子的政治學說中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也許有人會說孔子的學說是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是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捍衛(wèi)者,而經過通讀《論語》,我對孔子的政治學說有自己的一番見解:孔子并非統(tǒng)治階級的衛(wèi)道者,而是一個叛逆者,他是一個溫和的叛逆者。他為將自己的政治見解訴諸于實踐真正造福于天下蒼生,也只能把這個社會的不滿和自己對于黑暗時代的憤懣化作珠圓玉潤的語句向統(tǒng)治者娓娓訴說,只為求得統(tǒng)治者的認同,讓黎民百姓減輕負擔,免于戰(zhàn)爭與苛政之苦。
    作為一個文人,孔子既然不能用武力去對抗無道統(tǒng)治,用自己的言語身體力行來警醒各個諸侯,試圖用“曲線”的方式最終達到自己政治理想。
    一、從孔子的出身來說,孔子出身貧寒,孔子父母的結合也不被世人所認可,孔子母子也不為其父的正妻所容,年幼時就過上了艱辛的生活,從孔子的身世也不難看出為什么孔子會成為第一個創(chuàng)辦私學的人,社會是不公的,而孔子并沒有抱怨社會的不公,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打破這個不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孔子的出身和幼年的經歷為孔子日后的“溫和的叛逆”提供了可能。
    二、孔子心系百姓,胸懷天下。孔子講求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化百姓,以理服人,要求統(tǒng)治者要體察民情,體恤百姓,真正考慮百姓的利益進行自己的統(tǒng)治。“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學說中不乏對政治的論述,孔子本人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治國理念,很難想象在那樣一個戰(zhàn)亂的年代里,普通人逃命唯恐不及,自身難保,而孔子卻挺身而出,為百姓求取更公正的待遇,無法否認的是在那樣的戰(zhàn)亂年代提出關心百姓,關注普通人生活的思想的孔子,不管站在哪個階級都是一個真正的胸懷天下的人,以天下為己任的人。
    五、孔子不隨波逐流,追求最高境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
    六、孔子敢愛敢恨,至情至性。無論是“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鬃硬晃窓噘F,敢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用憤怒對抗世界的不公與黑暗,正如他自己所說,唯仁者能愛人,能惡人。這句話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因為只有付出愛的人才會有所厭惡,因為心中有愛,心有光明,更不懼怕向黑暗的一面公開宣戰(zhàn)?;蛟S這個意義上講孔子并非完人,但是也正是因為這點才是的孔子更加真實,也顯得越發(fā)的可愛,同時也很好的體現(xiàn)了孔子的叛逆及不問強權的精神。
    在我眼里,孔子并不是一個統(tǒng)治者的捍衛(wèi)者,他的學說或許有為統(tǒng)治著服務的成分,甚至在日后一些封建的統(tǒng)治者別有用心的用來愚民,但是這并非孔子的本心,孔子是站在民眾的立場上發(fā)出的這些聲音,他用了一種相對溫和的,更易于讓統(tǒng)治者接受的方式來表達,而他是一位叛逆的真正的文化英雄。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眼中也有一千個孔子。通過閱讀《論語》使得我們拉近了與孔子之間的距離,名著散發(fā)的光輝不單單在于其中的發(fā)人深省的教育意義,更在于我們與書中形象的情感與思想的'交流。書中引起的共鳴讓我們可以試著想象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也是孔子這一圣賢的形象在我們眼中更加的立體化和多面化,我仿佛看見一個穿過歷史的迷霧微笑而仁愛的老人——孔子漸漸向我們走來。
    孔子仁的論文篇十八
    一、在學習的目的上主張學以致道,學以治世
    在孔子的心目中,學習的最高目的還是“學以治世”,正如子夏的所說:“學而優(yōu)則仕”[1]子張即學有所成了才可以去做官。對君子而言:“不仕無義”,依據(jù)是“君子之仕,行其義也”[1]微子。對于其他目的的學習,孔子是不贊同的:故當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闭垖W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1]子張畢竟在孔子看來“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1]衛(wèi)靈公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認為只有學習那些治國安邦的策略才是學習的正道,而學那些農事就偏離了學習目的。在分析學習的目的時,他曾頗有感觸地強調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1]子路可見,孔子學習的最高目的是“學以治世”,認為書讀得再多,如排不上“為政”的用場,這樣的學習是無用的。學習是為了達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子路的從政目的。上述事例也表明了孔子的那些弟子皆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完成了達仕為政的神圣使命。他自己也曾表達過急于從政的迫切愿望:“諾,吾將仕矣?!盵1]陽貨這些思想也初步奠定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倫理基礎。后世的許多讀書人皆把讀書視為是最神圣的事業(yè),看作登上仕途的理想階梯。上述這些言論都體現(xiàn)孔子學以致道,學以治世的學習目的。
    二、在學習的態(tài)度上提倡發(fā)奮好學,虛心求學
    在學習態(tài)度上,孔子提倡發(fā)奮好學,虛心求學。他本人也敘述了自己終生學習的奮斗歷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盵1]為政孔子終生勤奮好學,虛心求學,從子貢對老師的評價中也可得到佐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1]子張畢竟孔子有自知之明,他深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盵1]述而于是越發(f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1]公冶長、“學而不厭”[1]述而。他對自身好學的評價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1]公冶長對于知識的學習,他確實有那種“學如不及,猶恐失之”[1]泰伯的迫切愿望。其學習的境界曾達到“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盵1]述而的程度。
    在虛心求學的態(tài)度上,孔子也是十分誠懇的,他再三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為政同時高度贊揚孔文子“不恥下問,敏而好學,是謂之文也?!盵1]公冶長的學習態(tài)度。此外,孔子在強調虛心求學的同時,特別提出要切記“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子罕,這是向別人虛心求教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學習是不可能有很大成效的。
    三、在學習的方法上堅持學思結合,學行并重
    在學習方法上,孔子既重視見聞的作用,又強調思考的功能,主張學思結合。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為政即只學不思,就會茫然而無所得的;只思不學,就會使精神疲倦。學思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學習是思考的基礎,離開了學習的思考,只能是苦思空想,收效甚微。在這點上,孔子是有切身體會的,他曾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1]衛(wèi)靈公同時,思考又是學習的升華,經過思考得學習能達到“告諸往而知來者”[1]為政德功效,孔子對此也時很有感觸的,他曾言:“吾欲回言終日的,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1]為政可見他承認得意門生顏淵不愚笨的原因就在于顏淵能在學習后獨立思考并有所創(chuàng)新,這點讓孔子是很折服的。這些都體現(xiàn)了孔子在學習方法上堅持學思結合,重在培養(yǎng)和鍛煉學人“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者”、“聞一知十”、“能近取譬”的歸納和推理能力,對當今的學習理論和教育方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在學習的內容上注重德育
    孔子倫理觀的基本內容就中有“仁者愛人”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信條,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述而,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道德修養(yǎng)的目標。因此,在學習的內容上,他對學生實施“文、行、忠、信”四教。其中“忠”與“信”就直接屬于德育的范圍,認為只有具備了堅強的道德信念,才能“篤信好學,守死善道”[1]泰伯。孔子在二者的關系是采取了“行有馀力,則以學文”[1]學而的立場。即只有在做到了“入責孝,出則弟,謹而慎,泛愛眾而親仁”這些道德實踐之后還有余力,才用來學習文獻知識。這就說明了在孔子的教學內容中道德實踐比文獻知識更重要。
    孔子還把“六經”作為教學內容,目的也在于使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和學到從政的本領,在為政治國過程中貫徹策略“為國以禮”、“為政以德”、“為政仁人”的政治倫理觀??鬃右哺嗟膹娬{道德教涵養(yǎng)的因素,正如子夏所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盵1]學而對于好學之人的評判依據(jù),孔子也是用道德標準去衡量的。他對千里馬的稱贊也是“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盵1]憲問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孔子教學內容上突出道德教育的份量。
    五、在學習的作用上突出完善人格
    在學習的作用上,孔子認為“學則不固”[1]學而的,即學習可以使人視野開闊,不閉塞。相反“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1]季氏。學習對人的人格完善至關重要,因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的,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盵1]陽貨仁、知、信、直、勇、剛,是當時社會人群所稱道的六種美德??鬃釉诖酥赋隽水敃r人群中的六種美德與六種劣癖的內在關系,認為本性仁愛但不學習就會狹隘愚昧,其弊病是會受人愚弄的;本性機智而不學習就會淺嘗輒止,其弊病是好高騖遠而沒有基礎;本性誠信而不學習就會目光短淺,其弊病是容易受到欺騙和傷害;本性耿直而不學習就會思路混亂,其弊病是說話辦事沒有條理,在混亂中傷害別人;本性勇敢而不學習就會胡作非為,其弊病是會滋事生亂;本性剛正而不學習就不能控制自已,其弊病是易狂妄自大。在好學的定位上,孔子也時從人格完善著手的,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學而只有不斷的致力學習,個人的人格才能不斷的完善,畢竟“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1]陽貨學《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1]陽貨還可培養(yǎng)“思無邪”的道德品質。“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顏淵,孔子本人也自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也矣”[1]述而“下學而上達”[1]顏淵這些事例均可說明學習對個人人格的完善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徐志剛.論語通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孔子仁的論文篇十九
    在孔子心目中,學習的最高目的還是“學以治世”,正如子夏所說:“學而優(yōu)則仕”[1]子張即學有所成了才可以去做官。對君子而言:“不仕無義”,依據(jù)是“君子之仕,行其義也”[1]微子。對于其他目的的學習,孔子是不贊同的:故當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闭垖W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1]子張畢竟在孔子看來“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盵1]衛(wèi)靈公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認為只有學習那些治國安邦的策略才是學習的正道,而學那些農事就偏離了學習目的。在分析學習的目的時,他曾頗有感觸地強調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1]子路可見,孔子學習的最高目的是“學以治世”,認為書讀得再多,如排不上“為政”的用場,這樣的學習是無用的。學習是為了達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子路的從政目的。上述事例也表明了孔子的那些弟子皆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完成了達仕為政的神圣使命。他自己也曾表達過急于從政的迫切愿望:“諾,吾將仕矣。”[1]陽貨這些思想也初步奠定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倫理基礎。后世的許多讀書人皆把讀書視為是最神圣的事業(yè),看作登上仕途的理想階梯。上述這些言論都體現(xiàn)孔子學以致道,學以治世的學習目的。
    二、在學習的態(tài)度上提倡發(fā)奮好學,虛心求學。
    在學習態(tài)度上,孔子提倡發(fā)奮好學,虛心求學。他本人也敘述了自己終生學習的奮斗歷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盵1]為政孔子終生勤奮好學,虛心求學,從子貢對老師的評價中也可得到佐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1]子張畢竟孔子有自知之明,他深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盵1]述而于是越發(f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1]公冶長、“學而不厭”[1]述而。他對自身好學的評價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盵1]公冶長對于知識的學習,他確實有那種“學如不及,猶恐失之”[1]泰伯的迫切愿望。其學習的.境界曾達到“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盵1]述而的程度。
    在虛心求學的態(tài)度上,孔子也是十分誠懇的,他再三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為政同時高度贊揚孔文子“不恥下問,敏而好學,是謂之文也?!盵1]公冶長的學習態(tài)度。此外,孔子在強調虛心求學的同時,特別提出要切記“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子罕,這是向別人虛心求教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學習是不可能有很大成效的。
    三、在學習的方法上堅持學思結合,學行并重。
    在學習方法上,孔子既重視見聞的作用,又強調思考的功能,主張學思結合。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盵1]為政即只學不思,就會茫然而無所得;只思不學,就會使精神疲倦。學思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學習是思考的基礎,離開了學習的思考,只能是苦思空想,收效甚微。在這點上,孔子是有切身體會的,他曾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盵1]衛(wèi)靈公同時,思考又是學習的升華,經過思考得學習能達到“告諸往而知來者”[1]為政德功效,孔子對此也時很有感觸的,他曾言:“吾欲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1]為政可見他承認得意門生顏淵不愚笨的原因就在于顏淵能在學習后獨立思考并有所創(chuàng)新,這點讓孔子是很折服的。這些都體現(xiàn)了孔子在學習方法上堅持學思結合,重在培養(yǎng)和鍛煉學人“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者”、“聞一知十”、“能近取譬”的歸納和推理能力,對當今的學習理論和教育方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在學習的內容上注重德育。
    孔子倫理觀的基本內容就中有“仁者愛人”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信條,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述而,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道德修養(yǎng)的目標。因此,在學習的內容上,他對學生實施“文、行、忠、信”四教。其中“忠”與“信”就直接屬于德育的范圍,認為只有具備了堅強的道德信念,才能“篤信好學,守死善道”[1]泰伯。孔子在二者的關系是采取了“行有馀力,則以學文”[1]學而的立場。即只有在做到了“入責孝,出則弟,謹而慎,泛愛眾而親仁”這些道德實踐之后還有余力,才用來學習文獻知識。這就說明了在孔子的教學內容中道德實踐比文獻知識更重要。
    孔子還把“六經”作為教學內容,目的也在于使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和學到從政的本領,在為政治國過程中貫徹策略“為國以禮”、“為政以德”、“為政仁人”的政治倫理觀??鬃右哺嗟膹娬{道德教涵養(yǎng)的因素,正如子夏所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盵1]學而對于好學之人的評判依據(jù),孔子也是用道德標準去衡量的。他對千里馬的稱贊也是“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盵1]憲問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孔子教學內容上突出道德教育的份量。
    五、在學習的作用上突出完善人格。
    在學習的作用上,孔子認為“學則不固”[1]學而,即學習可以使人視野開闊,不閉塞。相反“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1]季氏。學習對人的人格完善至關重要,因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盵1]陽貨仁、知、信、直、勇、剛,是當時社會人群所稱道的六種美德。孔子在此指出了當時人群中的六種美德與六種劣癖的內在關系,認為本性仁愛但不學習就會狹隘愚昧,其弊病是會受人愚弄;本性機智而不學習就會淺嘗輒止,其弊病是好高騖遠而沒有基礎;本性誠信而不學習就會目光短淺,其弊病是容易受到欺騙和傷害;本性耿直而不學習就會思路混亂,其弊病是說話辦事沒有條理,在混亂中傷害別人;本性勇敢而不學習就會胡作非為,其弊病是會滋事生亂;本性剛正而不學習就不能控制自已,其弊病是易狂妄自大。在好學的定位上,孔子也時從人格完善著手的,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盵1]學而只有不斷的致力學習,個人的人格才能不斷的完善,畢竟“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1]陽貨學《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1]陽貨還可培養(yǎng)“思無邪”的道德品質?!安W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顏淵,孔子本人也自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也矣”[1]述而“下學而上達”[1]顏淵這些事例均可說明學習對個人人格的完善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徐志剛.論語通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