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案例19篇)

字號:

    教案的編寫可以幫助教師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提高教學效率。教案的編寫要注意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銜接和過渡。教案范文中的學生作業(yè)和課堂反饋,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一
    教學內容:
    課本第5758頁扇形統(tǒng)計圖。
    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2、能讀懂扇形統(tǒng)計圖,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體會統(tǒng)計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教學難點:
    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二
    倒數的認識
    p27倒數的認識,練習六全部習題。
    這個內容是在分數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后面學習分數除法作準備的。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注意突出倒數是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系,它們具有互相依存的特點。
    使學生認識倒數的概念,掌握求倒數的方法,能比較熟練地求一個數的倒數。
    (一)用漢字作比喻引入
    1、師指出:我國漢字結構優(yōu)美,有上下、左右……結構,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顛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吳”字一顛倒呢?(吞)……一個數也可以倒過來變?yōu)榱硪粋€數,比如“3/4”倒過來呢?(4/3)“1/7”倒過來呢?(7/1也就是7)這叫做“倒數”,隨即板書課題。
    2、提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到了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
    師生共同確定本節(jié)課的目標——研究倒數的意義、方法和用處。
    (二)新知探索:
    1、研究倒數的意義
    師:請大家看書p27第3行的結語:乘積等于1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
    學生自學后,問:有沒有疑問?
    師引導學生說出:倒數是對兩個數來說的,它們是互相依存的。必須說,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倒數,而不能孤立地說某一個數是倒數。
    2、學生自主舉例,推敲方法:
    (1)師:下面,請大家各自舉例加以說明。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交流。
    (a、以“真分數”為例;如:5/8的倒數是8/5……真分數的倒數是假分數。)
    (b、以“假分數”為例;8/5的倒數是5/8……假分數的倒數是真分數。)
    (c、以“帶分數”為例;帶分數的倒數是真分數。)
    (d、以“小數”為例;分兩種情況:純小數和帶小數,純小數相當于真分數,帶小數相當于假分數)
    (e、以“整數”為例;整數相當于分母是1的假分數)
    學生舉例的過程同時將如何尋找倒數的方法也融入其中。
    3、討論“0”、“1”的情況:
    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要求學生說出想的過程(因為1與1相乘得1,所以1的倒數是1。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沒有倒數。)
    4、總結方法:(除了0以外)你認為怎樣可以很快求出一個數的倒數?(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看看書上是這樣寫的嗎?(讓學生體會到一種成就感,自己說的居然和書上的意思一樣)
    (三)反饋鞏固:
    1、完成“練一練”。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重點問:“8”的倒數是幾?
    2、練習六5
    3、補充判斷:
    a、a是自然數,a的倒數是1/a。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三
    (絕大多數學生舉起了手,部分同學迫不及待地說出了答案:)。
    師:說一說你們是怎么計算的?
    生1:我從書上看到,分數與整數相乘時,只要把分子與整數相乘就可以了,分母不變。所以33=9,分子是9,分母仍然是10,結果就是。
    (舉手的學生都點頭表示同意生1的發(fā)言,還有個別學生表示是數奧班的學習中了解到的。)。
    生2:為什么只把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
    師:問得多好啊!看來你是經過積極思考的。(這個問題正是理解算理的關鍵)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小組內交流。
    (幾分鐘以后,許多同學舉起了手。)。
    生3:我是這么想的:3表示3個相加,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只把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所以只計算分子3+3+3,也就是33=9就可以了,分母仍然是10。
    師:你能抓住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從而將分數乘整數與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聯系起來思考,真好!表揚!
    生4:里面有3個,3個的3倍就是有9個,也就是。
    師:你對分數的計算單位以及分數單位的個數理解得很透徹!
    生5:如果將的分子和分母都乘3,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結果還是,而不是3個。
    師:你從反面給我們講明了分母不能與整數相乘的道理,謝謝你。
    生6:我認為等于0.3,0.33等于0.9,也就是。所以,3等于。
    生7:我想給大家舉個例子說明3等于9。老師拿來10支粉筆,每天用去,也就是3支,三天用去9支,也就是用去這些粉筆的。
    師:用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理解數學,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生8:我是通過畫圖得到的結果。先畫一個長方形,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表示,我涂了3個,得到。
    師:用畫圖法分析題意,也是我們經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你很會動腦!
    [反思]。
    在這一片斷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問題的研討和解決之中,課堂氣氛輕松、活潑。反思這一教學過程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及時調整策略,從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出發(fā)設計教學。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要遵循3備原則,即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在教學《分數乘整數》之前,其實班里已經有許多學生知道了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學程序(呈現問題探討研究得出結論)進行教學,學生就會覺得這些知識我早就知道了,沒什么可學的了。,從而失去探究的興趣,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設計合理的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教學方法、形式,充分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在教學時,我故意將分數乘整數的結論灌輸給學生,省去了獲取結論的研究過程,意在讓學生問為什么?。這時學生抓住這一質疑點,提出:為什么只把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接下來的教學就引導學生帶著為什么去探索。由質疑開始的探索是學生為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的主動探索,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迫不及待地,積極主動地進行討論,從不同的角度解決疑問。極大的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的火花在學生激情發(fā)言中迸發(fā)。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四
    教學目標:1,借助實際操作和圖形語言,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和基本算理。
    2,掌握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重點: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探索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和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一個分一分的活動。
    1,出示:第27頁的情境圖。
    從整數除以整數到整數除以分數,借助除法的意義和圖形語言,理解整數除以分數的意義。
    創(chuàng)設自主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小組內借助學具通過觀察,比較,思考與討論,發(fā)現知識的內在聯系,體會除以一個數與乘這個數的倒數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的機會,更主要的是教會學生一種學習的方法。(即分數除法的意義可聯系整數除法的意義進行學習)。
    猜想:通過自己的操作得到的答案,你們猜一猜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二,畫一畫。
    1,分組驗證,讓學生畫圖驗證自己的猜想,觀察分析圖中反映的數量關系。
    2,學生體會分數除法的意義和算法。
    三,填一填,想一想。
    讓學生觀察,比較,從而發(fā)現問題中蘊藏的規(guī)律。(進一步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
    小結:同學們經過自己的認真探索,發(fā)現了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是乘分數的倒數。
    四,練一練。
    1,算一算:61/421/5102/3124/572/3。
    2,有8瓶礦泉水,每人分2/5瓶,可以分幾人。
    4,思考題:算一算6112。
    五,聚焦反思,總結提高。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通過創(chuàng)設幼兒園的老師想獎勵小朋友的生活情境來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求知,增強學生的探索欲望,從而感悟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必要。
    注重自主探索:
    學生有了知識的求知欲望后,趕緊讓他們在小組內自主探索,借助圓片和圖形語言理解理解整數除以分數的意義。通過觀察,比較,思考與討論,自主發(fā)現知識的內在聯系,體會除以分數與乘這個數的倒數之間的關系。
    3,經歷知識的形成:
    數學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習的效果,更注重知識的學習過程。于是,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猜想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并借助圖形語言來驗證知識的形成,如41/2=8是怎樣得出學生就能借助圖形語言自己探索出每張分了2個1/2,4張就有8個1/2.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體會數學知識的嚴密性,還讓學生明白了知識或真理是能接受實踐的驗證的,為以后同學們的學習猜想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方法。
    練習循序漸進:
    設計練習時,我在算一算里安排有層次的計算,讓學生先算簡單的61/421/5,再算需要約分的102/3124/5,最后算要化成帶分數的算式,滿足了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然后把所學的知識回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拓展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經歷設計的,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最后還安排了思考題,這是超出了教材的學習范圍,可是學生已學會了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的方法,我認為學有能力的學生解決此題并不難,真正體現了數學的理念: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有不同能力的培養(yǎng),不同的收獲。
    不足之處:
    小組交流不深入,分工不明確,致使教學難點沒突破。
    時間安排不當,有點前松后緊,使后面的拓展題和思考題沒講,不能很好地培養(yǎng)不同學生的不同能力。
    改進方法:
    1,布置小組合作自主探索時,應讓學生先分工,并給學生溫馨提示:每個學生應自己操作好,借助圖形語言想好得出答案的原因,若想不出再和小組的同學交流,討論,選個學生登記每個人的交流。學生分組畫圖時,應讓每個學生動手畫一畫,畫好再交流自己的驗證方法。這樣可能會增加小組合作的實效性,避免有的學生只當收音機,也能更好地突破教學的難點。
    2,在經歷知識的形成時,時間應安排緊湊些,增強小組合作的實效性。畫一畫環(huán)節(jié)可讓學生直接在書本上完成。這樣也許就不會浪費時間。后面的練習題可能就有時間講,就能讓學生更明白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五
    教學目標: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學例1。
    1.出示例1,提出觀察思考要求:
    從表中你發(fā)現了什么?這個表同復習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兩種量是每小時加工的數量和所需的加工時間。
    教師板書:每小時加工數和加工時間。
    (2)每小時加工的數量擴大,所需的加工時間反而縮小;每小時加工的數量縮小,所需的加工時間反而擴大。
    教師追問:這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嗎?為什么?
    (3)每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都是600.
    教師板書:零件總數。
    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零件總數。
    3.小結。
    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每小時加工數和加工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每小時加工數變化,加工時間也隨著變化,每小時加工數乘以加工時間等于零件總數,這里的零件總數是一定的。
    (二)教學例2。
    1.出示例2,根據題意,學生口述填表。
    2.教師提問:
    (1)表中有哪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嗎?
    教師板書:每本張數和裝訂本數。
    (2)裝訂的本數是怎樣隨著每本的張數變化的?
    (3)表中的兩種量有什么變化規(guī)律?
    (三)比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義。
    1.請你比較例1和例2,它們有什么相同點?
    (1)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
    (2)都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
    (3)都是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
    2.教師小結。
    像這樣的兩種量,我們就把它們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教師板書:xy=k(一定)。
    三、課堂小結。
    1、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種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斷時,同學們要按照反比例的意義,認真分析,做出正確的判斷。
    2、通過今天的學習,正比例關系和反比例關系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四、課堂練習。
    完成教材43頁做一做。
    五、課后作業(yè)。
    練習七6、7、8、9題。
    六、板書設計。
    成反比例的量xy=k(一定)。
    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零件總數(一定)。
    每本頁數×裝訂本數=紙的總頁數(一定)。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六
    生:方向與位置。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現在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描述方向與位置的詞語都有哪些?如何確定位置?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復習根據不同的參照物確定物體的位置。(板書課題:確定位置)
    1.整理復習學過的方位詞。
    (1)學生小組交流學過的方位詞。
    (2)學生匯報交流。
    學過的方位詞有上、下、前、后、左、右、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東北方向也叫北偏東,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東南方向也叫南偏東,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3)請大家觀察所在學校和學校周圍的物體,用方位詞來指明物體的方向和位置。
    2.梳理用數對表示物體位置的方法。
    用數對來表示物體準確位置的步驟和方法:
    (1)確定位置:選定參照點(原點),建立直角坐標。(豎排叫作列,橫排叫作行。確定第幾列一般從左往右數,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往后數)
    (2)數對的寫法:第一個數表示第幾列,第二個數表示第幾行,兩個數用逗號隔開,外面加上小括號。
    3.梳理用方向加距離表示物體位置的方法。
    用方向和距離來表示物體準確位置的步驟:
    (1)選定參照點(原點),建立直角坐標。
    (2)確定方向和角度。
    (3)確定比例尺,算出實際距離。
    4.課件出示教材99頁情境圖。
    (1)學生探究確定百鳥園位置的方法。
    (2)小組匯報。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七
    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下冊2-4頁。
    1.通過觀察面的旋轉的特點,理解圓柱和圓錐的形成與面的旋轉之間的關系。
    2.聯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認圓柱和圓錐體的物體,并能抽象出幾何圖形的形狀來。
    3.通過觀察,初步了解圓柱和圓錐的組成及其特點。
    聯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認圓柱和圓錐體的物體,并能抽象出幾何圖形的形狀來。
    通過觀察,初步了解圓柱和圓錐的組成及其特點。
    請學生想象后回答自己的想法。
    2.觀察下圖,你發(fā)現了什么?
    延伸的鐵路,雨刮器刮過的車窗,旋轉門。
    3.用紙片和小棒做成小旗,快速旋轉小棒,觀察并想象紙片旋轉后所形成的圖形,再連一連。
    4.介紹:圓柱、圓錐、球的名稱。并請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介紹一下這幾個立體圖形的特點。
    小結:我們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都是由平面圍成的立體圖形,今天我們學習的圓柱、圓錐和球也是立體圖形,只是與長方體、正方體不同,圍成的圖形上可能有曲面。
    5.找一找:請你找出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
    1.圓柱與圓錐分別有什么特點?
    2.認識圓柱和圓錐各部分的名稱。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有一個曲面,叫做側面。
    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圓錐的底面是一個圓。
    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從圓錐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
    教師畫出平面圖進行講解。并在圖上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3.找一找下面的物體中,哪些部分的形狀是圓柱或圓錐?
    4.找一找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或圓錐?
    5.下面圖形是圓柱或圓錐的在括號里寫出圖形的名稱,并標出底面直徑和高。
    6.想一想,轉動后會形成怎樣的圖形?
    7.看圖算出箱子的長、寬和高。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八
    教科書第50、51頁的內容,做一做,練習十一第4-6題。
    1、掌握比的基本性質,能根據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2、聯系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遷移到比的基本性質。
    理解比的基本性質。
    能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一、激趣定標
    1、20÷5=(20×10)÷(×)=()
    想一想:什么叫商不變的規(guī)律?什么叫分數的基本性質?
    3、我們學過了商不變的規(guī)律,分數的基本性質,聯系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樣的規(guī)律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二、自學互動,適時點撥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九
    實踐要求:
    1、經歷有目的、有設計、有步驟、有合作的實踐活動。
    2、結合實際情境,體驗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3、在給定目標下,感受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設計思路、制定簡單的方案解決問題的過程。
    4、通過應用和反思,進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識和方法,了解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內容:
    冀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69——70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學會理財,能對自己設計的理財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釋。
    2、數學思考:如何對自己設計的理財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釋。
    3、問題解決:可以通過比較、思考、交流的方法,經歷計算對自己的理財方案作出解釋。
    4、情感態(tài)度:感受理財的重要性,經歷運用所學的知識學習理財,培養(yǎng)科學、合理的理財觀念。
    教學重點:
    學會理財,會對自己設計的理財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釋。
    教學難點:
    對自己設計的理財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釋。
    教學流程:
    一、導入
    老師最近看了一套《貝貝熊系列》叢書,是關于培養(yǎng)孩子理財能力方面的書籍,讀了以后覺得受益匪淺,在動物界,貝貝熊通過學習能做到對自己的財富有計劃、合理支配,我想我們通過這一單元前面的學習,也能夠對我們的財富進行支配,你們同意嗎?那好,希望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也能合理支配自己的財富,即掌握《學會理財》的能力。
    {設計意圖:通過和學生談話,輕松引入本節(jié)課的課題}
    二、任務一
    設計方案,解決問題
    聰聰的爸爸是一個工程師,他設計的一個工程中標后,老板獎勵他8000元的獎金。再過6年聰聰就要上大學了,爸爸決定把這筆錢存入銀行,留給聰聰上大學用。(存款方式為整存整取)
    (1)小組合作,做出3個存錢方案。(提示:小組先商議好方案,然后寫到學案上)
    (2)并算每種方案可獲得的利息。(根據小組制定的三種存錢方案,組長做好合理分工,計算利息,為了便于計算,我們計算利息的時候,只考慮本金)
    (3)議一議:你認為那種存錢方案?為什么?
    三、小組匯報、展示
    四、任務二
    聰聰一家三口,媽媽每月的工資是2160元,爸爸每月的工資是4180元,爸爸的工資中還要繳納30多元的個人所得稅。過6年聰聰要上大學,請你幫聰聰家做一個零存整取的計劃。
    零存整?。毫愦嬲∈倾y行定期儲蓄的一種基本類型,是指儲戶在進行銀行存款時約定存期、每月固定存款、到期一次支取本息的一種儲蓄方式。零存整取一般每月5元起存,每月存入一次,中途如有漏存,應在次月補齊,只有一次補交機會。存期一般分一年、三年和五年。
    (1)計算聰聰家每個月的結余。
    (2)根據聰聰家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存錢計劃,并說明理由。
    (3)按照你的存錢計劃,算一下,到期能取回多少錢?
    知識鏈接:零存整取利息計算公式是:利息=月存金額×累計月積數×月利率。
    其中累計月積數=(存入次數+1)÷2×存入次數。據此推算一年期的累計月積數為(12+1)÷2×12=78,以此類推,三年期、五年期的累計月積數分別為666和1830。
    五、分享收獲
    六、課下作業(yè)
    為自己的零花錢制定一個零存整取的存錢計劃。
    板書設計:
    收入:2160+4180=6340(元)
    支出:2500+800+200+160+30=3690(元)
    結余:6340—3690=2650(元)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十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魔術嗎?今天老師給大家表演一個魔術。
    (師表演魔術:一鐵質茶杯中裝滿水(紅色)后,倒入一透明量杯中)。
    師:同學們,請注意觀看,這量杯中的水可是很特別的哦。
    (學生注意力都集中到觀賞量杯中的水上了)。
    (師趁學生不注意,偷偷地將一磁鐵塊放入鐵質茶杯中。)。
    師:(將鐵質茶杯口朝下,抖一抖)茶杯中還有水嗎?有東西嗎?
    生:沒有。
    師:現在,老師將量杯中的水倒回到鐵質茶杯中,猜猜會怎樣?
    生:還是滿滿的一杯水。
    師:不見得,老師現在就把水倒回去,你們注意觀察,看看會不會有奇跡發(fā)生。
    (師將量杯中的水慢慢倒回鐵質茶杯中,茶杯中的水滿后又往外溢出。)。
    (學生都露出驚訝的神色)。
    師:我不是告訴過你們嗎?這水很特別,這不,水溢出來了不是。
    (學生很納悶)。
    師:你們有誰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生1:鐵質茶杯中的水沒倒干凈。
    師:剛才我明明倒給你們看的,里面沒水。
    生2:那茶杯中一定有什么東西。
    師:是嗎?剛剛茶杯倒著的時候,明明沒有東西掉下來,要不,你來查一查。
    (生2上臺查驗)。
    師:告訴同學們,這茶杯中有沒有東西?
    生:有的。
    生:知道了,是因為茶杯中放了一塊磁鐵的緣故。
    師:那為什么茶杯中放了東西,水就會溢出來?
    生1:因為茶杯中的磁鐵塊擠掉一部分水。
    生2:因為茶杯中的磁鐵塊占了一個空間。
    師:對呀,物體是占有空間的。
    (板書:物體占空間)。
    師:(指著教室里的粉筆盒、音箱、電視柜)這三個物體哪個占空間最大?哪個占的空間最???)。
    生:粉筆盒占的空間最小,電視柜占的空間最大。
    師:看來,物體不但占有空間,而且占空間是有大小的。(板書:大?。┪覀儼盐矬w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板書:所,叫做物體的體積)。
    師:粉筆盒、音箱、電視柜,誰的體積最大?誰的體積最???
    生:粉筆盒的體積最大,電視機柜的體積最小。
    片斷二:設置沖突,啟迪思維。
    師:是不是所有物體的體積一看就能看出它的大小呢?
    生1:我覺得正方體的體積大。
    生2:我覺得長方體的體積大。
    師:現在有兩派意見,有沒有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生1:可以把它們都放在杯子里,看水位升得高的那個物體體積就大。
    師:這倒是一個好辦法,能從魔術中受到啟發(fā),只是操作起來有點困難。這些可都是紙做的哦。
    生2:把它們劃分成同樣大小的小方塊,誰包含的小方塊多,誰的體積就大。
    師:這也是一種好辦法,我們來試一試。
    (師拆開兩個物體的外包裝)現在你能看出哪個物體的體積大嗎?
    生:長方體的體積大,因為它含的小方塊的個數多。
    男生:女生先數。
    師:女士優(yōu)先。你們男生很有紳士風度,請男生閉眼,女生準備。
    (師出示由6個小正方體組成的長方體)。
    女生(齊數):1、2、3、4、5、6。
    師:請男生準備,女生閉眼。
    (出示由2個大正方體組成的長方體)。
    男生(齊):1、2。
    師:男生睜眼,剛才女生數了6個,男生數了2個,誰看到的長方體大?
    生(齊):女生看到的長方體大。
    師(驚訝狀):真的嗎?(同時出示兩個長方體)剛才不是說誰包含的小正方體個數多,誰的體積就大。
    生(急切地):這些小正方體大小不一樣,必須是同樣大小的才能比。
    師:對呀,要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才能比較,那要多大呢?是不是要統(tǒng)一一下。這種統(tǒng)一大小的正方體就是體積單位。
    (板書:體積單位)。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十一
    復習內容:
    教材練習四的內容。
    復習目標:
    1.進一步掌握三種常見的統(tǒng)計圖,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圖。
    2.能根據統(tǒng)計圖中的數據信息提出并解答簡單的問題。
    3.能對統(tǒng)計圖中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數據作出合理的解釋,能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圖描述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能根據統(tǒng)計圖中的數據信息提出并解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
    能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圖描述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知識梳理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第五單元《數據處理》的知識我們都已經學完。關于這部分內容,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回顧并解決問題。
    (二)梳理反饋,建構網絡。
    組織學生回顧本單元知識,在小組內交流匯總后進行匯報。
    1.扇形統(tǒng)計圖:用整個圓表示總數,用圓內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總數的百分比。它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和總數量之間的關系。
    2.統(tǒng)計圖的選擇:根據它們各自的特點結合實際需求。
    扇形統(tǒng)計圖:可以清楚表示各部分數量所占總數的百分比。
    條形統(tǒng)計圖:可以清楚描述各部分的數量的多少。
    折線統(tǒng)計圖:可以清楚反映事物的變化情況。
    3.數據的整理:可以分段整理數據,填寫統(tǒng)計表。
    4.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時,可以把兩組數據進行分段整理,然后繪制出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能清楚地看出數據分布狀況及集中趨勢。
    二、針對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四第1題。
    (1)組織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思考:根據題目要求想一想選擇什么樣的統(tǒng)計圖較為合適?
    生:因為要表示去年涼鞋銷售量的變化情況,所以應選擇折線統(tǒng)計圖更合適。
    (3)學生獨立完成折線統(tǒng)計圖。
    (4)展示學生完成的統(tǒng)計圖。
    2.完成教材練習四第2題。
    (1)讓學生讀題后說一說找到的數學信息。
    生1:這是扇形統(tǒng)計圖,在這道題中整個圓表示奇思家12月生活總支出;
    生2:奇思家12月生活支出有服裝、文化、食品、水電氣、贍養(yǎng)老人和其他。
    (2)讓學生思考:扇形統(tǒng)計圖主要表現什么?統(tǒng)計圖中的每個百分數的意義是什么?
    (3)學生獨立計算,完成后集體訂正。
    3.完成教材練習四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老師提示:在分段統(tǒng)計時可以用畫“正”字的方法統(tǒng)計,數據不重復不漏掉。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四第3題。
    指名讓學生回答根據下面情況分別用哪種統(tǒng)計圖表示比較合適,并說明理由。
    2.完成教材練習四第5題。
    (1)教師給出本班和鄰班10名男生的60
    m跑成績。
    (2)讓學生說說如何比較。
    (3)學生自己計算、畫圖完成后匯報。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整理和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布置
    教材練習四第6題。
    板書設計
    練習四
    1.條形統(tǒng)計圖、折線統(tǒng)計圖、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和適用范圍
    2.整理數據:分段
    3.繪制統(tǒng)計圖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本節(jié)課設計要求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讓學生把思考過程、結果說出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不足之處:可能有些學生從統(tǒng)計圖獲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問題難度大,將簡單知識復雜化了,不適于學困生。
    教學建議:在教學中提問要有針對性,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要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十二
    學習目標:
    1.通過講授,引導學生找出規(guī)律,總結出體積的公式。
    2.指導學生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3.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
    教學難點: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
    教具運用:
    正方體木塊若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叫體積?計量物體的體積常用的單位有哪些?
    2.怎樣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呢?
    二、新課講授
    1.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教師課件出示一塊長方體積木,一塊蓋房用的大型磚板。
    (1)提問:它們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回答:長方體積木的體積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去擺,有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對于大型磚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較麻煩。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較大物體的體積,我們能不能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計算。
    (2)觀察操作,探究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小組合作,用準備好的24塊1cm3的小正方體木塊,任意擺出不同的長方體,然后把數據填入下表。
    學生拼擺,然后填表,集體匯報,老師把有代數性的數字寫在表中。
    說明學生拼擺長方體的樣式非常多,這里只列舉幾個。觀察:從這張表中,你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小結: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正好等于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講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可以寫成:v=abh
    (3)質疑:求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條件?
    2.探究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1)啟發(fā)。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聯系長方體積公式,想一想正方體的體積應該怎樣計算。
    (2)引導學生明確。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板書)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長)(a3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
    3.運用長方體的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1)出示教材第30頁的例1。
    (2)學生看圖,理解題意。
    (3)說出題中所給信息,和所求問題。
    (4)指名說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5)指名學生上臺板演過程,其他同學判斷。
    (6)老師訂正書寫。v=abh=7×4×3=84(cm3)
    (7)看圖,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三、課堂作業(yè)
    完成課本第31頁“做一做”第1、2題。
    四、課堂小結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在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五、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a3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十三
    教學目標:
    2、過程與方法:是學生經歷操作、觀察、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方法:
    創(chuàng)設情境——新知講授——鞏固總結——練習提高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三角形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我們學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隊了,學校為他們做了一批紅領巾,要我們幫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幫學校解決這個問題?(屏幕出示紅領巾圖)
    師:同學們,紅領巾是什么形狀的?
    生:三角形的
    師:你們會算三角形的面積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探索這個問題。
    板書:三角形的面積
    二、新知探究
    1、課件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么計算?
    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板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得到的?
    生說推導過程
    生1:我想把它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轉化成長方形或平行和四邊形。
    2、動手實驗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學具: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一個長方型,一個平行四邊形,你們可以利用這些圖形進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組能用多種方法發(fā)現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生小組合作,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成果,推導公式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十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借助觀察、比較、概括等方法,應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理解并運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乘法交換律和結合率的運用。
    教具準備:
    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__70=125__8=40__5=11+7=4+25=
    70__50=8__125=5__40=7+11=25+4=
    2、復習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板書:5__4=20
    因數因數積
    二、教學實施
    1、領會主題圖
    (1)、觀察圖意
    (2)、說說你從圖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據圖中帶給我們的信息,可解決那些問題?
    2、出示例1: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數量關系
    (2)、列式計算:4__25=100(人)或25__4=100(人)
    (3)、引導觀察,比較兩種解決的結果,這兩個算式之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4__25=25__4)
    (4)、這個等式說明了什么?(把4和25兩個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
    (5)、舉例
    (6)、歸納總結:
    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叫乘法交換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換律
    a__b=b__a
    說一說a、b可以是那些數?(a、b可以是任何兩個不同的數)
    (8)、找一找,主題圖中哪個問題可以用乘法交換律來解決。
    師:加法中有結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會有結合律呢?乘法的結合律會是什么樣的?我們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個小組,每組要種5棵樹,每棵樹要澆2桶水。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1)、讀題,分析數量關系。
    (2)、請同學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書解題思路。
    方法一:(25__5)__2方法二:25__(5__2)
    =125__2=25__10
    =250(桶)=250(桶)
    (3)、小組討論兩種解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這兩個算式之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
    板書:(25__5)__2=25__(5__2)
    (5)、觀察下面三組算式,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
    (15__6)__10()15__(6__10)
    (125__80)__3()125__(80__3)
    (12__25)__4()12__(25__4)
    (6)、歸納總結:
    三個數相乘,先乘兩個數,或者先乘后兩個數,積不變,叫乘法結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結合律:(a__b)__c=a__(b__c)
    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數。
    3、比較、概括、歸納
    比較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和乘法結合律,你發(fā)現了什么?
    交換律是兩數相加(乘)的規(guī)律,既交換兩個加(因)數的位置,和(積)不變;結合律是三數相加(乘)的規(guī)律,既可以從左往右計算,也可以先把后兩個數先相加(乘),和(積)不變。
    4、鞏固提高
    (1)、填一填:
    75__26=()__()8__2=2()
    a__b=()__()a__()=15__()
    125__7__8=()__()__7(40__15)__[]=40__([]__6)
    25__(4__[])__([]__4)__132__4__6__5=(4__6)__([]__[])
    (2)、學校教學樓共有4層,每層有5間教室,每個教室安6盞燈。一共需要多少盞燈?
    6、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獲?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十五
    1、認識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通過觀察、計算和推理等活動,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2、掌握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3、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空間觀念及初步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難點: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時教案
    課題認識公頃課型新授執(zhí)教人備課時間
    上課時間
    教學
    內容教材第34頁例1
    教材
    分析
    教材通過國家體育場“鳥巢”的占地面積,讓學生感受比較大的面積,引出土地面積單位“公頃”。接著以“邊長100米的正方形”來表征面積單位“1公頃”,幫助學生建立“公頃”與“平方米”的聯系。
    教
    學
    目
    標
    1、使學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會進行
    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能借助計算器,應用相關面積公式和面積單位換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學
    重難點
    認識公頃的含義,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教具
    學具
    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二次備課
    活動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公頃。
    1、同學們能估計一下我們教室的占地面積有多大嗎?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2、引入:請同學們欣賞下面一組圖片。(先后呈現南京明孝陵、北京中華世紀壇、鳥巢和我國大片森林的畫面以及相應的文字說明。)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公頃這一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
    (板書:認識公頃)
    活動二、自主探索,認識公頃。
    1、認識1公頃的含義。
    指出: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就是1公頃。
    2、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出示“試一試”
    提問:你能計算這塊平行四邊形菜地的面積嗎?用計算器算一算。
    小結:把以平方米為單位的數量改寫成以公頃為單位的數量時,可以用原來的數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四位。
    3、嘗試單位換算。
    4、完成“做一做”。
    活動三、理解應用、強化體驗。
    1、指導完成練習六第1題。
    2、指導完成練習六第2題。
    3、指導完成練習六第3題。
    4、指導完成練習六第4題。
    四、總結歸納,提升經驗。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獲?說給大家聽聽。
    學生估計學校的占地面積有多大?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猜一猜,1公頃有多大?
    想象一下,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自學:1公頃的含義。
    把學生帶到操場,讓28個學生手拉手圍成一個正方形。
    28個同學手拉手圍成的這個正方形,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
    分小組合作測量長和寬,并計算出面積,再推算出大約多少個這樣的教室地面的面積是1公頃。
    最新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十六
    【教材分析】
    包裝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教材創(chuàng)設了“包裝糖果”的情景,使學生綜合應用表面積等知識來討論如何節(jié)約包裝紙的問題,它體現了數學的優(yōu)化思想。同時有助于學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熟練掌握了長方體的特征,能準確、迅速的計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初步認識了由兩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后表面積發(fā)生的變化。
    2、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學生大都接觸過物品的包裝,清楚地意識到用包裝紙包裝物品就是求物體的表面積,但實際所需的包裝紙又比物體的表面積大,因而教師要和學生理清本課研究的是“接口處不計”的包裝方式,這樣的活動才能和生活進行有效溝通。
    3、學生學習本課內容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學習方式的研究。
    學生在探究由四個或者多個相同的長方體組合成新的長方體時,對于方法的多樣化與策略的最優(yōu)化可能存在問題,因此以小組合作的活動方式可以說是本課的較佳路徑,讓同伴之間相互協(xié)作,共同探討。
    【教法學法】
    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在合作探究中探索出不同的包裝方法,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交流、總結,領會最節(jié)約包裝紙的包裝策略。使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悟優(yōu)化的數學思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利用表面積等有關知識,探索多個相同長方體疊放后使其表面積最小的最優(yōu)策略。
    過程與方法目標:1、體驗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解決包裝問題,體驗策略的多樣化,發(fā)展優(yōu)化思想。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滲透節(jié)約的意識,體會包裝的學問在生活中的應用,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利用表面積等有關知識,探究多個相同長方體最節(jié)省包裝紙的疊放方法。
    難點是:理解最節(jié)省包裝紙的包裝策略。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師生共同準備若干個長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
    師:請同學們看一看今天的課堂有什么不同?(有很多聽課的老師)
    師:這么多的老師來聽課,來一睹同學們的風采,你想對自己說些什么?讓我們一起說“加油!我是最棒的!”。(生齊說)
    師:謝謝同學們,我們可以開始上課了嗎?(生:可以)上課!
    二、激發(fā)興趣,導入課題。
    上課之前先請同學們欣賞幾幅關于包裝的圖片(課件出示圖片)。師:你們看了這幾幅圖片后有什么感受,請說一說。
    物品經過包裝,顯得更精美,可包裝的目的不僅如此,在包裝中還有許多其它的學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包裝的學問》。(板書課題)
    再過幾天就是李老師的4歲小侄子的生日,我買了盒蛋卷,(課件出示一盒長方體形狀的蛋卷盒(10cm×8cm×5cm))老師也打算把這盒蛋卷包裝后送給他,(課件演示用包裝紙包裝蛋卷盒)在包裝時我遇到了個問題,請看。(課件出示問題:如果接頭處不計,最少需要多大面積的包裝紙呢?)
    師:誰能幫老師想一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生:就是計算它的表面積。)怎么計算你可以說說嗎?(生回答)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動手計算一下這個長方體蛋卷盒的表面積好嗎?(生完成后交流反饋,課件展示老師的計算。)
    【設計意圖:既復習了舊知識,又為下面組合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打
    下了知識基礎和情感基礎?!?BR>    三、動手操作,初步感知。
    1、小組活動,自主探究。
    師:老師的愛人也買了一盒同樣的蛋卷,包裝時一共需要多大面積的包裝紙呢?(一個需要340cm,兩個就是需要680cm。)
    師:有沒有不同的意見?說一說。(可以合起來包裝,就不是680cm了。)
    問:合起來包裝為什么就不需要680cm包裝紙呢?(有的面重合起來了。)
    師:重合的面在包裝時需要用包裝紙包裝嗎?(不需要)
    師:可以怎樣包裝呢?請同學們同桌合作,拿出兩個長方體紙盒擺一擺。(學生同桌合作,探索組合包裝的方法。)
    請一名學生展示擺放的方法。(教師在黑板上用實物展示。)
    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包裝方法?再指名展示,老師在黑板上用實物展示。(展示結束,課件出示三種組合包裝的方法圖。)
    2、展開猜想,交流討論。
    師:大家觀察一下,這三種包裝方法有什么不同?(重合的面不同。)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請看第一種方法重合的是哪些面?(生:兩個最大的面。)
    師:我們可以說“重合了兩個大面”。第二種方法和第三種方法呢?(生:第二種方法重合的是兩個中面,第三種方法重合的是兩個小面。)
    師:請同學們猜想一下,這三種方法中哪種方法最節(jié)約包裝紙?(生:第一種)
    問:第一種方法最節(jié)約,你能說一說你是怎樣猜想的嗎?(指名交流。)
    3、驗證猜想,得出結論。
    師:這個猜想是不是正確呢?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式來驗證呢?(可以分別計算出三種組合后的長方體的表面積,再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問:怎樣計算大長方體的表面積?(預設學生回答:可以根據組合后的大長方體的長寬高直接計算出表面積;也可以把兩個小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減去重合面的面積。)
    先讓學生計算出第一種方法包裝后的大長方體表面積。(指名板書)師: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嗎?(再指名板書)
    師:我們來比較一下哪種方法簡單一些?(指名回答)(把兩個小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減去重合面的面積。)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另兩種的表面積。(指名板書)師:從計算的結果看,是不是和我們剛才的猜想一致呢?(一致)師:誰能說一說在包裝時究竟怎樣包裝才能節(jié)約包裝紙嗎?(指名回答)
    四、組合三個,再次體驗。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十七
    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并有一些相關的生活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學力求通過具體的材料幫助學生達成對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通過自己熟悉的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喜歡的、探究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利用“蘋果買賣”“圖形放大縮小”等素材,設計了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十八
    《百分數的應用(三)》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有兩個層次的基礎:用分數解決實際問題和百分數知識的學習。同時,本課的學習還將是學生初中代數學習的知識基礎。
    本課的編排是這樣的,教材呈現出一幅笑笑媽媽記錄的家庭消費情況統(tǒng)計表以及針對表格提出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和課后閱讀資料主要是體現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而第二問則是本課的重點所在。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本課編排特點,我將本課目標設定為以下兩點
    1.通過探索、交流、比較,使學生掌握根據百分數的意義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體會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與人交流以及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根據百分數的意義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找準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二、說教法與學法
    1.探究交流——自主構建。
    2.聯系生活——體驗價值。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較、聯系生活都是學習本課的有效方式。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分為3大塊:閱讀資料,導入新課——自主探究,分析比較——拓展思路,學以致用。
    課始,閱讀資料,導入新課。課件出示教材中的閱讀材
    料關于恩格爾系數的介紹。請學生帶著下列問題獨立閱讀“恩格爾系數指什么?結合課前收集的數據你能計算出你家的恩格爾系數,并對此做出科學解釋嗎?”,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饋并小結得出:百分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百分數的應用(三)”。
    應的復習題就是為了讓學生主動尋找新的知識生長點,感悟新的學習方法以達到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課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較”分為3個層次:循序漸進,動態(tài)示題——探究交流,夯實基礎——比較優(yōu)化,激活思維。
    首先:循序漸進,動態(tài)示題?!靶πσ舱{查了一份他們家的
    食品支出情況,我們去看一看”然后運用課件將表格中的第一排數據一一出示,讓學生分別判斷處于什么生活水平,然后再說一說有什么發(fā)現。這樣逐一出示,能夠讓學生的觀察視野隨著時間的推移,直觀的發(fā)現笑笑家生活水平從貧困—溫飽—接近小康的巨大變化,感受到這些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張表格。這時,我將問題(1)去掉,因為它已經在動態(tài)出示表格的過程中完成了,直接將問題(2)改成(1)隨著表格一起出現:“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這個家庭的總支出嗎?”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環(huán)節(jié)和比較優(yōu)化環(huán)節(jié)。
    探究交流,夯實基礎。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以下4步完成
    1.獨立審題,并嘗試畫圖、列式、解答。
    2.小組內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饋。
    獨立完成有利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親歷知識的形成,
    以達到自主建構。交流想法則是用語言將自己的思考過程再一次論證,展現。
    而在展示方法這一步,由于前面的學習基礎,大部分同學都會選擇用方程來解這道題,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會出現這一種“(65%-35%)x=210”,當然也不排除少數同學用算術方法---210÷(65%-35%)。所以將這三種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饋的時侯一定要引導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尤其是對等量關系的把握。比如第一種“65%x-35%x=210”根據要求,學生一般都會先畫出線段圖,那么首先要讓學生根據線段圖說出圖意,其次說出列方程的根據:“你是抓住哪句話來分析的?”通過“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關系:“食品支出的錢數-其他支出的錢數=210元”,再根據等量關系說出所列方程的含義:“65%x、35%x分別表示什么?”以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并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于“(65%-35%)x=210”雖然從算式來看只是在第一種的基礎上運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實際上他們所依據的數量關系是完全不一樣的,可適時讓學生討論這兩種方程方法的區(qū)別與聯系。期間對于學生因為粗心比較容易犯的錯誤,要拿出來讓他們自己去思考、討論錯的原因。總之,對于基礎好的同學多放手,給他們探索的空間,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基礎差的學生既要讓他們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時給予引導。
    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時指出列方程這種方法在我們以后的學習和實際生活中將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學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試一試的第2題“(2)2005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兩項支出一共5400元,這個家庭的總支出是多少元?”
    來鞏固所學。由于第一題“(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這個家庭的總支出是多少元?”與例題是重復的,所以刪掉。而第(2)題作為例題的延伸和對主題資源的有效利用做為課堂練習。
    課尾——拓展思路,學以致用。由于前面的學習比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練習題和例題基本處于同一層次水平,所以我在豐富練習的內容和形式以及聯系生活實際這兩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據此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
    1.某班在一次數學單元訓練中這道題是從扇形圖的練習形式以及涵蓋了基本訓練、變式訓練、發(fā)散訓練的練習內容兩方面豐富了本課,其意圖是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數學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環(huán)保意識的培養(yǎng)。 第二道題選用的材料是《我國前三季度全國財政收入情況》的財經報道。
    2.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局面下,我國經濟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計全國財政收入5151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3%,其中中央本級收入27526.8億元,同比增1.6%,地方本級收入23992.07億元同比增長9.8% 問題:根據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并列出算式? 這道題的數據雖然復雜不方便計算,但是體現了數學材料的真實性。其傾向性在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綜合運用的能力。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本課的板書: 因為本課本著“放手讓學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書的設計遵循“黑板是學生的試驗田”的原則,除了教師板書課題及一些重點要求外,主要是學生上來展示他們的解題方法。
    就是這樣,一堂樸實數學課的探究與應用,就此結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專家與同仁的指導。謝謝!
    六年級數學教案北師大版篇十九
    第一課時:直方圖(1)
    學習目標:了解頻數分布表的制作步驟。
    重點、難點:頻數分布表的制作。
    學習過程:
    問題一:下面數據是截止2002年費爾茲獎得主獲獎時的年齡:
    293935333928333531313732
    383631393238373429343832
    353633293235363739384038
    373938343340363637403138
    請根據下面的不同分組方法,你覺得比較哪一種分組能更好地說明費爾茲獎得主獲獎的年齡分布,并列出頻數分布表,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
    解:1.計算極差(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
    2.決定組距與組數:
    3.列頻數分布表:
    年齡分組劃記頻數
    合計
    4.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
    課堂練習:
    1、光明中學為了解本校學生的身體發(fā)育情況,對八年級同齡的名女生的身高進行了測量,結果如下(數據均為整數,單位:):
    將數據適當分組,繪制頻數分布直方圖。
    2、體育委員統(tǒng)計了全班同學60秒跳繩的次數,并列出下列頻數分布表:
    (1)全班有名同學;
    (2)組距是,組數是;
    (3)跳繩次數在范圍的同學有人,占全班同學%;(精確到0.01%)
    (4)畫出適當的統(tǒng)計圖表示上面的信息;
    (5)你怎樣評價這個班的跳繩成績?
    3、為了進一步了解七年級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體育老師對七年級(1)班50名學生進行1分鐘跳繩次數測試,以測試數據為樣本,繪制出部分頻數分布表和部分頻數分布直方圖,如下圖所示.
    組別次數x頻數(人數)
    第1組801006
    第2組1001208
    第3組120140a
    第4組140
    第5組160
    請結合圖表完成下列問題.
    (1)表中的a=______.
    (2)請把頻數直方圖補充完整.
    (3)若八年級學生1min跳繩次數(x)達標要求是:x120為不合格,120140為合格,140160為良,x160為優(yōu),根據以上信息,請你給學?;蚱吣昙壨瑢W提一條合理化建議.
    第二課時:直方圖(二)
    學習目標:能正確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和畫頻數折線圖
    重點、難點:能正確地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
    學習過程:
    解:(1)計算極差:(4)畫頻數分布直方圖和頻數折線圖:
    (2)決定組數和組距:
    (3)列頻數分布表:
    平行線及平行公理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本節(jié)從實例中概括出平行線的概念,給出了平行線的記法和它的畫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2)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jié)的重點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論.承認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的幾何是歐氏幾何,否則是非歐幾何.由此可見,平行公理在幾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學時,學生可以從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平行線的畫圖過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別是真正地體會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義.
    本節(jié)難點是:理解平行線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導出其推論的過程定義中的在同一平面內的這個前提,是為了區(qū)別立體幾何中異面直線的情況.教學時只要學生能意識到,空間的直線還存在另一種不相交的情形的,即異面直線.
    另外,從平行公理推導出其推論的過程,滲透了反證法的思想.初中學生難于理解,教材對反證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證法這個詞,只要把道理說明白即可.
    2、教法建議
    (1)概念的引入:學生從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可以直觀地認識平行線.從實例中,體會平行線在現實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屬性,因此很有必要認真地研究它.當然,我們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義.
    (3)掌握平行線的畫法:學生剛開始接觸幾何,為降低難度,適應學生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作圖時不要求學生寫出已知,求做,證明等步驟,只要保留作圖痕跡.通過作圖的教學使學生能準確而迅速地畫出幾何圖形,為今后的幾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4)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在學生畫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過直線外一點有幾條直線可以與已知直線平行呢?學生在動手操作后,可以體驗到公理的客觀存在性.并且可以讓有數學素養(yǎng)的同學,嘗試說明平行公理推論的正確性,通過說理,體會數學的嚴謹性與邏輯性.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平行線的概念,理解學過的描述圖形形狀和位置關系的語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論,會用三角尺和直尺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會用學過的幾何語句描述簡單的圖形和根據語句畫圖.
    3.通過畫平行線和按幾何語句畫圖的題目練習,培養(yǎng)學生畫圖能力.
    4.通過平行公理推論的推理,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進行推理的能力.
    二、學法引導
    1.教師教法:嘗試法、引導法、發(fā)現法.
    2.學生學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發(fā)現新知,造就成就感.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平行公理及推論.
    (二)難點
    平行線概念的理解.
    (三)解決辦法
    通過引導學生嘗試發(fā)現新知、練習鞏固的方法來解決.
    四、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三角板、自制膠片.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投影片和適當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2.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行反饋練習,完成新授.
    3.學生自己完成本課小結.
    六、教學步驟
    (-)明確目標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論的應用,能畫出平行線,會用幾何語句描述圖形的畫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二)整體感知
    以情境引出課題,以生活知識和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學習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論,并以變式訓練強化和鞏固新知.
    (三)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課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