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模板18篇)

字號:

    教案還應包含教學資源的準備和教學活動的安排,確保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教案的編寫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范文中的教案設計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一
    知識目標
    1.知道電流表的基本構造。
    2.知道電流表測電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
    3.了解電流表的基本特點
    能力目標
    應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電流表的原理,學會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jié)的重點是電流表的工作原理,教師可以通過定量推導得出電流和指針偏轉角度的關系,突出重點,進而突破安培力的力矩與彈簧的扭轉力矩平衡這一難點注意分析安培力的力矩與線圈所處位置無關。
    教法建議
    本節(jié)講述電流表的工作原理,是根據磁場對電流作用力的一個具體應用,重點講述測電流大小和方向的原理,因此教學中應利用教具、掛圖讓學生清楚電流表的基本結構,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定量地推導出電流和指針偏角之間的關系,從而深入理解電流表的工作原理,并知道前面學過的電流表兩個重要參量滿偏電流和滿偏電阻的意義。首先組織學生觀察、剖析電流表的內部結構,再啟發(fā)指導學生利用公式和力矩平衡推導電流表工作原理。
    --方案電流表的工作原理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知道電流表的基本構造。
    2.知道電流表測電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
    3.了解電流表的基本特點
    (二)能力訓練點
    應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電流表的原理,教育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對電流表構造和工作原理的學習,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物理儀器的工藝美及工作原理分析推導的邏輯美的審美感受力。
    二學法引導
    1.教師通過實驗展示和掛圖直觀教學,通過啟發(fā)、講解、公式推導進行工作原理的教學。
    2.學生認真觀看、積極思考,結合學過知識分析推導公式,理解電流表工作原理。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電流表的工作原理。
    2.難點:安培力的力矩與彈簧的扭轉力矩平衡。
    3.疑點:安培力的力矩與線圈所處位置無關。
    4.解決辦法
    通過定量推導得出電流和指針偏轉角度的關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電流表、電源、開關、導線、滑動變阻器、教學掛圖。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先組織學生觀察、剖析電流表的內部結構,再啟發(fā)指導學生利用公式和力矩平衡推導電流表工作原理。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略)
    (二)整體感知
    本節(jié)講述電流表的工作原理,是根據磁場對電流作用力的一個具體應用,重點講述測電流大小和方向的原理,因此教學中應利用教具、掛圖讓學生清楚電流表的基本結構,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定量地推導出電流和指針偏角之間的關系,從而深入理解電流表的工作原理,并知道前面學過的電流表兩個重要參量ig和rg的意義。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電流表的結構
    利用實物,結合掛圖講解電流表各部分的構造,應該特別指出的是:(1)蹄形磁鐵和鐵芯間的磁場是均勻地幅向分布的。(2)鋁框上繞有線圈,鋁框的轉軸上裝有兩個螺旋彈簧和一個指針。
    2.電流表的工作原理
    設導線所處位置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線框長為l、寬為d、匝數為n,當線圈中通有電流i時,安培力對轉軸產生力矩:,其中安培力的大小為:故安培力的力矩大小為:
    當線圈發(fā)生轉動,不論通電線自轉到什么位置,它的平面都跟磁感線平行,安培力的力矩不變。當線圈轉過角(指針偏角也為)時,兩彈簧產生阻礙線圈轉動的扭轉力矩。
    由材料性質知道,扭轉力矩,根據力矩平衡得出:
    其中對同一個電流來說,k、n、b、l、d是一定的,因此
    所以通過偏角的值可以反映i值的大小,且電流刻度是均勻的。當取最大值時,通過電流表的電流最大,稱為滿偏電流ig,所以使用電流表時應注意不要超過滿偏電流ig。
    (四)總結、擴展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電流表的工作原理,希望同學們能理解用電流表測量電流的原理,在以后使用電流表時注意不超過量程。
    八布置作業(yè)
    九板書設計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二
    (1)知道動能的定義式,能用動能的定義式計算物體的動能;
    (2)理解動能定理反映了力對物體做功與物體動能的變化之間的關系;
    (3)能夠理解動能定理的推導過程,知道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
    (4)能夠應用動能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歸納推導方式推導動能定理的表達式;
    (2)通過動能定理的推導理解理論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學思維的重要意義;
    (3)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對比牛頓運動定律,掌握運用動能定理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其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動能定理的歸納推導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2)通過對動能定理的應用感悟量變(過程的積累)與質變(狀態(tài)的改變)的哲學關系。
    教學重點:動能的概念;動能定理的推導和理解。
    教學難點: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過程:
    第七節(jié)動能和動能定理
    1、對“動能”的初步認識
    追尋守恒量中,已經知道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動能與什么因素有關?應該與物體的質量與速度有關。
    你能通過實驗粗略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嗎?(物體的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什么關系)。
    方案1:讓滑塊從光滑的導軌上滑下與靜止的木塊相碰,推動木塊做功。
    實驗:(1)讓同一滑塊從不同的高度滑下;(2)讓質量不同的滑塊從同一高度滑下。
    現象:(1)高度大時滑塊把木塊推得遠,對木塊做的功多;(2)質量大的滑塊把木塊推得遠,對木塊做的功多。
    實驗結果:
    (1)高度越大,滑塊滑到底端時速度越大,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速度越大,對外做功的本領越強,說明滑塊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2)滑塊從相同的高度滑下,具有的末速度是相同的,之所以對外做功的本領不同,是因為滑塊的質量不同,在速度相同的情況下,質量越大,滑塊對外做功的能力越強,也就是說滑塊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歸納:物體的質量越大、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方案2:被舉高的錘子下落可將鐵釘釘入木板中,高度越高,錘子越重具有的動能越大,釘鐵釘得越深。
    2、對“動能的變化”原因的初步探究
    (1)多媒體演示實驗:
    實驗1:小球在空中下落過程,重力做正功,動能增大。
    實驗2:沿粗糙平面滑動的小車由運動到靜止,由于摩擦阻力做負功,小車的動能減小。
    (3)得出結論:外力做功(牽引力、阻力或其它力等)是物體的動能改變的原因。
    3、定量探究: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的變化之間的定量關系
    (1)就下列幾種物理情境,用牛頓運動定律推導: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的變化之間的定量關系。
    用多媒體展示: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三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情感目標。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要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在初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qū)分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一)、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jié)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四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于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于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于與人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鐘,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筑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接的小球。2、課件:flash課件——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3、錄像:三環(huán)過山車運動過程。
    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表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征;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并與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實驗、動畫為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概念和規(guī)律的教學體現“建模”、“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為主,涉及的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2、流程圖說明
    情境i錄像,演示,設問1
    播放錄像:三環(huán)過山車,讓學生看到物體的運動有直線和曲線。
    演示:讓學生向正在做直線運動的乒乓球用力吹氣,體驗球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設問1: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情境ii觀察、對比,設問2
    觀察、對比鐘表指針和過山車這兩類圓周運動。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五
    【生】有一股力拽著。
    【生】不能。
    【師】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彈性形變;不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非彈性形變。
    生活中彈性形變有很多。比如:釣魚時釣魚桿的形變,繩的扭轉,皮球與地面接觸時,網球與球拍接觸時都有形變。
    6.2 新知介紹
    一、彈力
    【師】像鋼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時發(fā)生了形變,撤去外力后物體會自動恢復到原來的形狀;而橡皮泥、鐵絲變彎在受到力變形后不能自動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將鋼尺等發(fā)生的形變稱為彈性形變,而橡皮泥發(fā)生的形變稱為非彈性形變或叫塑性形變。
    有時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拉一個橡皮筋時,如果用力過大,橡皮筋就會被拉斷,這時就不能恢復原來的狀態(tài)了,也就是說物體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復原,甚至可能使物體損壞,將這個限度稱為彈性限度。
    【師】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一個力的作用,就叫彈力。
    施力物: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
    受力物:與它接觸的物體
    產生彈力的條件:
    (1)相互接觸;
    (2)發(fā)生彈性形變(發(fā)生擠壓或拉伸)。
    【師】這里要注意:
    彈力是接觸力,彈力只能存在于物體的相互接觸處,但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并不一定有彈力的作用。因為彈力的產生不僅要接觸,還要有相互作用。
    【彈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體,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方向:與形變方向相反,與恢復原狀方向相同;
    (3)作用點:接觸面上。
    常見的彈力: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推力等。
    【師】現在我們將一個物體放在直尺上,直尺發(fā)生形變而產生彈力。類似的,將同一物體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發(fā)生形變而產生彈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覺這樣細微的形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實驗來將這個變形的效果放大。
    【實驗】
    在一個大桌上放兩個平面鏡,用小型激光源發(fā)射激光照射平面鏡m,用力壓桌面,讓一束光依次被兩面鏡子反射,通過反光鏡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墻上的光點移動很大的距離。
    【實驗】
    如圖所示,用手壓扁平瓶子半長軸的不同部位,以細線標記處為基準點,發(fā)現細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過觀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發(fā)生形變。
    【師】上面這兩個實驗利用的就是微觀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二、彈簧秤
    【師】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測量力的工具:測力計。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用n表示。
    原理:
    定性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定量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和拉力成正比。
    下面我們來觀察下彈簧秤的外型。
    構造:圓環(huán)、外殼、指針、刻度、掛鉤、彈簧軸線等。
    彈簧秤的使用:
    先觀察:量程、分度值、指針是否對準零刻度線。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六
    1、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
    2、初步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求解共點力的合力;
    3、會用作圖法求解兩個共點力的合力;并能判斷其合力隨夾角的變化情況,掌握合力的變化范圍。
    能力目標
    1、能夠通過實驗演示歸納出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的態(tài)度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歸納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這同時也是本章的重點.
    2、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受力分析、通過作圖法確定合力是本章的難點;
    教法建議
    一、共點力概念講解的教法建議
    關于共點力的概念講解時需要強調不僅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的力是共點力,力的作用線相交于一點的也叫共點力.注意平行力于共點力的區(qū)分(關于平行力的合成請參考擴展資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與分解”),教師講解示例中要避開這例問題.
    二、關于矢量合成講解的教法建議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歸納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這同時也是本章的重點.由于學生剛開始接觸矢量的運算方法,在講解中需要從學生能夠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現象和規(guī)律出發(fā),理解合力的概念,從實驗現象總結出力的合成規(guī)律,由于矢量的運算法則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內容,又是學習物理學的基礎,對于初上高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大的飛躍,因此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規(guī)范性,但是不必操之過急,通過一定數量的題目強化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認識.
    由于力的合成與分解的基礎首先是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識學習中,學生已經對單個力的分析過程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在知識的整合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練習做好規(guī)范演示.
    三、關于作圖法求解幾個共點力合力的教法建議
    1、在講解用作圖法求解共點力合力時,可以在復習力的圖示法基礎上,讓學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時掌握矢量的計算法則.
    2、注意圖示畫法的規(guī)范性,在本節(jié)可以配合學生自主實驗進行教學.
    第四節(jié) 力的合成與分解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七
    物理作為貼近生活的一門學科,其實對學生而言,并不陌生,從小學的科學自然課程中,以及生活中的種種現象,都包含物理知識。物理可以引導人們對生活中最基本的現象進行分析,理解,判斷,比如生活中最普通的物質:水,它結冰時溫度總是0度,它沸騰時的溫度總是在100度,它在吸管中為什么會隨著我們的吸力上升,為什么燒熱的油鍋內滴入水會產生劇烈的爆鳴,為什么熱水在保溫瓶中可以長時間的保持溫度,等等,如果你學習了物理就會水的這些現象做出合理的科學解釋。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是發(fā)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學,又是具有方法論性質,被人們公認為最重要的基礎科學。物理學取得的成果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力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正如國際純粹物理和應用物理聯合會第23屆代表大會的決議“物理學對社會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學史一項國際事業(yè),它對人類未來的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驅動技術,改善生活以及培養(yǎng)人才。
    初中八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物理,開始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在“霧里”,也就是說,雖然種種現象都見過,或者能想象到,但是就是不明白為什么,不知道怎樣來解釋,也不知道學過的知識怎么運用到生活中去。這是很普遍的現象,這個時候,就需要有比較有經驗的老師,帶領學生走進物理的殿堂,從“霧里”走出來,如果能快速的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將會對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并且會發(fā)現,原來物理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這不僅會提高學生成績,還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學習習慣。
    物理學的進展密切聯系著工業(yè),農業(yè)等的發(fā)展,也同人類文明的進步息息相關。從電話的發(fā)明到當代互聯網絡實現的實時通信;從蒸汽機車的制造成功到磁懸浮列車的投入運行;從浸提管的發(fā)明到高速計算機技術的成熟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者物理學對社會進步與人類文明的貢獻。當今時代,物理學前沿領域的重大成就又將引領人類文明進入一片新天地。大量事實表明,物理思想與方法不僅對物理學本身有價值,而且對整個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的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貢獻。有人統(tǒng)計過,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在諾貝爾化學獎,生物與醫(yī)學獎,甚至經濟學獎的獲獎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學的背景,這意味他們從物理學中汲取了智能,轉而在非物理領域里取得了成功。反過來,卻從未發(fā)現有非物理專業(yè)出身的科學家問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例。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難怪國外有專家十分尖銳地指出:沒有物理修養(yǎng)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所以,學習物理不僅僅是為了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為以后的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返回目錄。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八
    1。知道質點的概念及條件;知道參考系的概念及作用。
    2。掌握坐標系的簡單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體驗質點的條件及意義,初步掌握“科學抽象”這種研究方法。
    2。體會用坐標方法描述物體位置的優(yōu)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設計實驗并體會比較。增強學生發(fā)現問題并力求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關心科技發(fā)展,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過分析不同參考系中的運動現象不同,幫助學生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質點、概念的建立。
    2。明確參考系的概念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1。質點模型的條件判斷。
    2。坐標系的建立。
    【教學過程】。
    一、物體和質點。
    教師演示1:教師將課前準備好的羽毛舉高后釋放,讓同學們認真觀察羽毛的運動情景。
    提出問題:羽毛在下落的過程中有什么特點?
    學生認真思考后回答:一方面有自轉;一方面整體下落。教師演示2:將漂亮的`竹蜻蜓雙手一搓,竹蜻蜓便飛到同學們中間。
    提出問題:竹蜻蜓的運動跟羽毛的運動一樣嗎?它又有什么特點?
    學生合作討論:既有向前的飛行,又有自身的轉動。
    結論歸納:詳細描述的困難在于物體有自己的大小和形狀。
    討論交流:是不是我們研究的所有問題,大小和形狀都起關。
    鍵作用而不可忽略呢?
    創(chuàng)設情景(ppt展示)。
    情景一:地球繞太陽公轉(flash動畫模擬)。
    情景二:遠洋航行的輪船,指揮部要確定它在海洋中的位置。
    情景三:從斜面上滑下的木塊。
    情景四:火車在從南京開往上海的途中。
    教師引導:引導學生對比以上所看到的物體的各種運動,并作對比,討論在什么情況下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可以忽略,即探究可看作質點的條件。
    教師設疑:哪些物體可以看作質點呢?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總結:
    視野拓展:課件展示閱讀材料:《質點與理想化模型》內容:質點是一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盡管不是實際存在的物體,但它是實際物體的一種近似,是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而進行的科學抽象,它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抓住了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使所研究的復雜問題得到了簡化。
    方法指導:在物理學中,突出問題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將其作為研究對象,是經常采用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課堂訓練。
    有人說:“當一列客車從蕪湖開往北京。
    時,如圖所示,就可以把這列車看成質。
    點?!边@種說法正確嗎?當研究這列火車經。
    過蕪湖長江大橋時,火車能看做質點嗎?
    二、參考系。
    公路上向左勻速行駛的汽車如圖甲,經過一棵果樹附近時,恰有一顆果子從上面自由落下,圖乙是其運動的軌跡。地面上的觀察者看到的運動軌跡是c,車中人以車為參考系看到的果子的運動軌跡卻是b。(不計阻力)。
    同樣的蘋果落地,為什么會觀察到不同的軌跡呢?
    學生分組積極思考討論:是因為觀察者所處的位置,即觀察角度不同。
    學生合作討論:是因為觀察的角度即所選參考系不同??偨Y:自然界的一切物體都處于永恒的運動中,絕對靜止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運動是絕對的。運動又具有相對性。因此,要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首先要選定某個其他物體作參考,觀察物體相對于這個物體的位置是否隨時間變化,以及怎樣變化。
    描述物體的運動時,另外選來作為標準的物體,稱為參考系。課堂交流:下述物理過程中選擇什么為參考系較恰當?課件展示問題:
    參考答案:都可以。但描述不同。一般的說,發(fā)射時一地球為參考系,被月球捕獲后,一月球為參考系。
    三、坐標系。
    學習了參考系后,我們就能定性粗略地描述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但是在實際的生產、生活、軍事中對物體的位置及位置變化有更詳細的要求。
    問題:某人從學校門口a處開始散步,先向南走了50m到達b處,再向東走了。
    學生分組討論,可能說法較多,如b點在a點南面50m處、c在a的東南方向等。
    教師點評:學生的描述在日常生活中是能夠簡單表明意思的,但嚴格地說是不準確的。對于上述問題有下面的解決方式:可以a點為坐標原點,向東為x軸正向,向北為y軸正向,則各點坐標分別為:a(0,0)、b(0,—50m)、c(100m,—50m)、d(100m,100m)。
    總結歸納:一般說來,為了定量地描述物體的位置及位置的變化,需要在參考系上建立適當的坐標系。在坐標軸上,刻度應均勻分布。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解釋速度的概念,能夠概括速度的定義、公式、符號、單位和物理意義。
    (2)解釋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定義并學會辨析。
    (3)能夠說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認速度與速率。
    2、過程與方法
    (1)在概念轉變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全面、正確的關于速度的概念。
    (2)通過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的過程,鍛煉使用極限思維。
    (3)通過對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速度與速率的區(qū)別和分辨,學會運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速度全面正確地解釋來積極培育自身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
    (2)積極將自己的觀點及見解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
    (3)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嘗試體會物理學中蘊含的對立統(tǒng)一。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第一課時
    學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學生在經歷了初中階段的學習后,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取代形象思維占據主要地位、學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能夠按照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利用假設思維進行學習;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調控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學習過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種程度下學生思維不再是“抱殘守缺”,而是較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學生學習動機由興趣支撐逐漸轉變?yōu)橛梢庵局?,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
    (5)學生之間的交流對于學生學習具有一定的影響、
    關于“速度”的學習,學生在初中階段科學學科中所接受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這與高中對于“速度”的定義截然不同,學生雖然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這個基礎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將初中階段所接受到的關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轉變?yōu)榭茖W概念,達到一個新的認知平衡是本節(jié)課的一條主線、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以及前面關于“位移”、“路程”的學習為本節(jié)課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本節(jié)課可能存在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學生根據初中階段的學習積累對于“速度”難以產生正確、客觀的認識,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轉變;二是學生對于“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兩個概念可能會有所混淆,教師應該利用課堂呈現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區(qū)分。
    教學重點: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過極限的思維方法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難點:
    對瞬時速度的理解,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問題情境引入、探測已有概念、產生認知沖突、解構迷思概念和建構科學概念、形成新的認知平衡。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十
    知識目標
    (1)通過演示實驗認識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系;
    (2)會用準確的文字敘述并掌握其數學表達式;
    (5)能初步運用運動學和的知識解決有關動力學問題.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及數據處理,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實際問題的處理,培養(yǎng)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嚴謹、有序的思維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通過演示實驗,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研究力、質量和加速度三者間的關系: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系;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系.
    2、利用實驗結論總結出:規(guī)定了合適的力的單位后,的表達式從比例式變?yōu)榈仁?
    3、進一步討論的確切含義: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力;公式中的和均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所以具有矢量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著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的瞬時性.
    教法建議
    1、要確保做好演示實驗,在實驗中要注意交代清楚兩件事:只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于小車質量的前題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于砝碼的重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證明);實驗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過比較小車的位移來反映小車加速度的大小.
    2、通過典型例題讓學生理解的確切含義.
    3、讓學生利用學過的重力加速度和,讓學生重新認識出中所給公式.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對的理解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質量的關系
    介紹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先研究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系;再研究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系.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條件的保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于小車質量的條件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于砝碼的重力.介紹數據處理方法(替代法):根據公式可知,在相同時間內,物體產生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
    以上內容可根據學生情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本節(jié)書涉及到的演示實驗也可利用氣墊導軌和計算機,變?yōu)槎繉嶒?
    1、加速度和力的關系
    做演示實驗并得出結論:小車質量相同時,小車產生的加速度與作用在小車上的力成正比,即,且方向與方向相同.
    2、加速度和質量的關系
    做演示實驗并得出結論: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小車產生的加速度與小車的質量成正比。
    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加速度定律)
    1、實驗結論: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或.
    2、力的單位的規(guī)定:若規(guī)定: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則公式中的=1.(這一點學生不易理解)
    3、:
    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數學表達式為:.或
    4、對的理解:
    (1)公式中的是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
    舉例:物體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加速運動,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合外力是物體
    所受4個力的合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在桌面上推粉筆盒)
    (2)矢量性:公式中的和均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由此在處理問題時,由合外力的方向可以確定加速度方向;反之,由加速度方向可以找到合外力的方向.
    (3)瞬時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著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
    舉例:靜止物體啟動時,速度為零,但合外力不為零,所以物體具有加速度.
    汽車在平直馬路上行駛,其加速度由牽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提供;當剎車時,牽引力突然消失,則汽車此時的加速度僅由摩擦力提供.可以看出前后兩種情況合外力方向相反,對應車的加速度方向也相反.
    (4)力和運動關系小結:
    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決定物體產生的加速度:
    以上小結教師要帶著學生進行,同時可以讓學生考慮是否還有其它情況,應滿足什么條件.
    探究活動
    題目:驗證
    組織:2-3人小組
    方式:開放實驗室,學生實驗.
    評價:鍛煉學生的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十一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通過自制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培養(yǎng)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什么是彈力,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三、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對比法。
    四、教學儀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紙,彈簧測力計。
    五、教學過程。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學生實驗,注意觀察所發(fā)生的現象:
    (2)取一條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長,體驗手感,松手后,橡皮筋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捏,使其變形,手放開,橡皮泥保持變形后的形狀。
    (4)取一張紙,將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形狀。
    讓學生交流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上,并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說明按什么分類,并要求各類再舉些類似的例子。(按物體受力變形后能否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一特性進行分類)。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會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橡皮泥、紙等變形后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
    2、彈力。
    我們在壓尺子、拉橡皮筋時,感受到它們對于有力的作用,這種力在物理學上叫做彈力。
    彈力是物體由于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力。并且任何物體只要發(fā)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壓力、繩的拉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
    3、彈性限度。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完全復原了。使用彈簧時不能超過它彈性限度,否則會使彈簧損壞。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
    它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
    2、讓學生自己歸納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使用測力計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所測的力不能大于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么應該調節(jié)指針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
    (3)明確分度值: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掛鉤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
    5、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
    (四)課堂小結:
    1、什么是彈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彈力?
    2、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十二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情感目標。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要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在初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qū)分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一)、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jié)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十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動量守恒定律的確切含義.
    2、知道動量守恒定律的適用條件和適用范圍.
    二、能力目標
    1、運用動量定理和牛頓第三定律推導出動量守恒定律.
    2、能運用動量守恒定律解釋現象.
    3、會應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計算有關問題(只限于一維運動).
    三、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嚴謹的推理方法.
    2、使學生知道自然科學規(guī)律發(fā)現的重大現實意義以及對社會發(fā)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和基本掌握動量守恒定律.
    難點:對動量守恒定律條件的掌握.
    教學過程:
    動量定理研究了一個物體受到力的沖量作用后,動量怎樣變化,那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相互作用時,會出現怎樣的總結果?這類問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例如,兩個緊挨著站在冰面上的同學,不論誰推一下誰,他們都會向相反的方向滑開,兩個同學的動量都發(fā)生了變化,又如火車編組時車廂的對接,飛船在軌道上與另一航天器對接,這些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物體的動量都有變化,但它們遵循著一條重要的規(guī)律.
    (-)系統(tǒng)
    為了便于對問題的討論和分析,我們引入幾個概念.
    1.系統(tǒng):存在相互作用的幾個物體所組成的整體,稱為系統(tǒng),系統(tǒng)可按解決問題的需要靈活選取.
    2.內力:系統(tǒng)內各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稱為內力.
    3.外力:系統(tǒng)外其他物體作用在系統(tǒng)內任何一個物體上的力,稱為外力.
    內力和外力的區(qū)分依賴于系統(tǒng)的選取,只有在確定了系統(tǒng)后,才能確定內力和外力.
    (二)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動量變化之間的關系
    【演示】如圖所示,氣墊導軌上的a、b兩滑塊在p、q兩處,在a、b間壓緊一被壓縮的彈簧,中間用細線把a、b拴住,m和n為兩個可移動的擋板,通過調節(jié)m、n的位置,使燒斷細線后a、b兩滑塊同時撞到相應的擋板上,這樣就可以用sa和sb分別表示a、b兩滑塊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測出兩滑塊的質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較masa和mbsb.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十四
    勻速圓周運動是繼直線運動后學習的第一個曲線運動,是對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線運動復雜的運動的拓展,是力與運動關系知識的進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學習其他更復雜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的簡諧振動等)的基礎。
    學習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以勻速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等知識為基礎。
    從觀察生活與實驗中的現象入手,使學生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歸納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體會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學研究方法。
    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感受圓周運動快慢不同的情況,認識到需要引入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再通過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類比和多媒體動畫的輔助,學習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創(chuàng)設平臺,讓學生根據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學會合作與交流,養(yǎng)成嚴謹務實的科學品質。
    通過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和研究圓周運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發(fā)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于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于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于與人交流。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
    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四、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鐘,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筑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接的小球。
    2、課件:flash課件——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3、錄像:三環(huán)過山車運動過程。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表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征;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并與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實驗、動畫為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概念和規(guī)律的教學體現“建模”、“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為主,涉及的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十五
    本教學設計選自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節(jié)《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要描述物體的運動,首先要對實際物體建立一個最簡單的物理模型——質點模型。由于運動的相對性,描述質點運動時必須明確所選擇的參考系。為了準確的、定量的描述質點的運動,還要建立坐標系。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是描述物體運動的基礎知識,教材中逐步展開這些內容,最后介紹__。本節(jié)介紹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不僅是這一章學習的基礎知識,也是以后力學各章學習的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在實踐中有廣泛的、重要的應用。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接觸到了參考系的概念,但理解不夠深入。對于坐標系只是在數學中進行了學習,還沒有被應用到物理問題的解決中。初中學習了的概念:參照物、機械運動。
    三、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質點的概念,知道物體可視為質點的條件,知道它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理解參考系的概念,知道運動是相對的。
    (3)知道在描述運動時建立坐標系的重要性,并能根據物體運動情況建立合適的坐標系。
    2、過程與方法
    (1)體會物理學研究的理想化方法。
    (2)體驗不同參考系中運動的相對性,學會靈活選取參考系。
    (3)學習用坐標精確描述物體的運動位置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運動是宇宙間的普遍現象,靜止是相對的。
    (2)初步認識物理研究的基本思想,明確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學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重點
    質點概念的理解、參考系的選取和坐標系的建立。
    教學策略: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和實例分析來加深理解。
    五、教學難點
    理想化模型——質點的建立,及相應的思想方法
    教學策略:通過問題的討論,在原有認知水平上進一步深化拓寬,達到認知的螺旋上升,攻克難點。
    六、教學方法
    1、教具
    兩端帶小球的木棒、cai課件
    2、教學方法
    直觀演示、啟發(fā)、討論、講解、練習并輔以多媒體等綜合教學法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十六
    機械運動是本章的第一節(jié),同時也是后面學習直線運動的基礎。
    學習本節(jié)知識之前,學生需積累較多的相關生活經驗,知道生活中關于運動和靜止的一些自然常識,如地球會繞太陽轉等。本節(jié)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本設計從“手抓子彈”的小故事引入。通過對生活中的多個實例交流并歸納出機械運動概念。通過動手實驗和小組討論的方法歸納出要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必須先選擇合適的參照物,即得出選取參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通過對生活中典型實例的解釋,進一步鞏固參照物的概念,同時解決“如何選取合適參照物?”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機械運動;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2)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靜止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4)學會用參照物解釋物體的運動情況。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建立參照物的我概念,形成研究機械運動時如何選取合適的參照物的方法。
    3、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
    (1)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與生活有關的機械運動情況,感受物理與生活密切相關。
    (2)通過討論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對同一物體運動情況的描述可能不同,認識到物體運動的相對性,進而初步體驗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參照物,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難點:學會選擇合適的參照物。
    四、教學資源
    1、器材:磁帶盒,白紙。
    2、學習活動卡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機械運動的概念。二是參照物概念的建立。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從生活中的具體例子和體驗得出機械運動的概念。當判斷生活中的物體的運動情況時出現矛盾,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然后通過實驗、舉例和討論得出要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時,必須先選擇合適的參照物,即得出選取參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參照物,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方法是:當判斷生活中的物體的運動情況出現矛盾時,通過動手實驗和小組討論的方法得出: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要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前,必須先選擇合適的參照物。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學會選擇合適的參照物。方法是:通過對幾個典型例子的解釋的手段學會如何選擇合適的參照物。
    本設計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以及伴隨這一過程的方法的教育。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十七
    一、教學目的:
    1.了解電能輸送的過程。
    2.知道高壓輸電的道理。
    3.培養(yǎng)學生把物理規(guī)律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把物理規(guī)律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傳輸電路中電功率轉化及電損耗的計算。
    四、教學方法:討論,講解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電磁感應現象和發(fā)電機,通過發(fā)電機我們可以大量地生產電能。比如,葛洲壩電站通過發(fā)電機把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發(fā)電功率可達271.5萬千瓦,這么多的電能當然要輸送到用電的地方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輸送電能的有關知識。
    (二)進行新課
    1.輸送電能的過程
    提問:發(fā)電站發(fā)出的電能是怎樣輸送到遠方的呢?如:葛洲壩電站發(fā)出的電是怎樣輸到武漢、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學生憑生活經驗能回答:是通過電線輸送的。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可以回答:是通過架設很高的、很粗的高壓電線輸送的。
    出示:電能輸送掛圖,并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作介紹。
    2.遠距離輸電為什么要用高電壓?
    提問:為什么遠距離輸電要用高電壓呢?學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師說:這個實際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板書:(高壓輸電的道理)
    分析討論的思路是:輸電導線(電阻)發(fā)熱損失電能減小損失
    講解:輸電要用導線,導線當然有電阻,如果導線很短,電阻很小可忽略,而遠距離輸電時,導線很長,電阻大不能忽略。列舉課本上的一組數據。電流通過很長的導線要發(fā)出大量的熱,請學生計算:河南平頂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壓輸電線電阻約400歐,如果輸電線的電流是1安,每秒鐘導線發(fā)熱多少?學生計算之后,教師講述:這些熱都散失到大氣中,白白損失了電能。所以,輸電時,必須要盡量減小導線發(fā)熱損失。
    提問:如何減小導線發(fā)熱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減小發(fā)熱q有以下三種方法:一是減小輸電時間t,二是減小輸電線電阻r,三是減小輸電電流i。
    提問:第一種方法等于停電,沒有實際價值。第二種方法從材料、長度、粗細三方面來說都有實際困難。適用的超導材料還沒有研究出來。排除了前面兩種方法,就只能考慮第三種方法了。從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種辦法是很有效的:電流減小一半,損失的電能就降為原來的四分之一。通過后面的學習,我們將會看到這種辦法也是可行的。
    板書結論:(a:要減小電能的損失,必須減小輸電電流。)
    講解:另一方面,輸電就是要輸送電能,輸送的功率必須足夠大,才有實際意義。
    板書:(b:輸電功率必須足夠大。)
    提問:怎樣才能滿足上述兩個要求呢?
    分析:根據公式p=ui,要使輸電電流i減小,而輸送功率p不變(足夠大),就必須提高輸電電壓u。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十八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義。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會用三角形知識求分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運用物理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2、培養(yǎng)用物理語言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日?,F象,養(yǎng)成探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重點難點力的分解
    三、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
    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個力的分力?試求一水平向右、大小為10n的力的分力。(作圖)
    3、力的合成與力的分解是什么關系?
    合作探究
    農田耕作時,拖拉機斜向上拉耙(課本圖)。
    拖拉機拉著耙,對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這個力產生了兩個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進;另一方面同時把耙往上提,使它不會插得太深。也就是一個力產生了兩個效果(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如下)。
    一種等效關系,也就是說是分力與合力的關系。
    通常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進行力的分解.
    精講點撥
    思考分析:將一木塊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試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將重力進行分解。
    實例探究
    1、一個力,如果它的兩個分力的作用線已經給定,分解結果可能有種(注意:兩分力作用線與該力作用線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時的平行四邊形,可知分解結果只能有1種。
    答案:3種
    答案:50n,60
    矢量相加的法則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而沒有方向,遵循代數求和法則的物理量叫做標量.
    力、速度是矢量;長度、質量、時間、溫度、能量、電流強度等物理量是標量.
    矢量和標量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它們分別遵循兩種不同的求和運算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