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 佛教語錄經(jīng)典(優(yōu)質(zhì)8篇)

字號: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篇一
    佛教言:夫為道者,如被干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關于佛教還有哪些很經(jīng)典的
    語錄
    呢?以下是本站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1)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2) 彌陀好念,勿虛彼國之金臺;閻老無情,莫惹他家之鐵棒。
    3) 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恒的至理。
    4) 放下一切,菩提心就現(xiàn)前;放下一切,才能見到事實真相。
    5) 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yè)苦;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修。
    6) 覺悟
    人生
    如過客,世間如旅舍,是真正的福報,真正的清涼自在!
    7)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
    8) 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9) 你硬把單純的事情看的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10) 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1) 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2) 未生前本來面目,死了燒了什么處相見。
    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4) 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5) 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會很痛苦。
    6) 學會簡單
    生活
    ,簡單是一種平凡,但不平庸。
    7)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世間過,即非真修者。
    8)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9)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0) 妄生取舍者,這個病根拔盡。生死海里浮沉,真是無出頭時。
    11) 覺悟人生是無常、無我、苦、空,你就會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12)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13) 釋迦牟尼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14)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15)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干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16)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17) 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zhí)著心。
    18) 在日常生活里面,分別、執(zhí)著要淡薄,看得淡薄就是看破。
    19) 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起潮落,浮浮沉沉方為太平。
    20) 臨終之際,若一毫凡圣情量未盡,纖毫思慮未忘便乃輕重五陰去也。
    1)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2) 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病。
    3)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4) 三界之中,以心為主。真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5) 創(chuàng)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6) 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貴。
    7)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看八九,常想一二。
    8) 爾勿崇飲,狂藥非佳味,能使謹厚性,化作兇頑童。
    9)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10) 一切眾生皆自空寂,真心無始,本來自性清凈。
    11)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2) 佛法的修學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
    13) 前生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14) 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15) 一念才生,萬法齊現(xiàn),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16)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17) 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18) 愛欲之人,猶如執(zhí)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19)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20) 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殺人無血,其過甚惡。
    21)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后悔。
    22) 太過于欣賞自己的人,不會去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
    23) 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24)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
    25) 佛是眾生界了事漢,眾生是佛界不了事漢。
    2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27) 心性虛空,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
    28) 離妄想顛倒無真如佛性。離貪嗔邪見,無菩提涅盤。
    29)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3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篇二
    佛教語錄是由佛教大師們留下的言論和警句。這些語錄蘊含了佛教的精髓和智慧,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啟示和指導。在日常生活中,讀一讀佛教語錄,領會其中的哲理和道理,對個人的修行和人生均有幫助。
    第二段:靜心體味
    佛教語錄是一份珍貴的財富,具有深刻的內(nèi)涵。要領會其中的哲理和道理,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思考??梢赃x擇一個安靜的地方,專注閱讀佛教語錄,理解其中的含義,從而學習到佛教教義,找到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只有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教義,才能有所領悟。
    第三段:修身養(yǎng)性
    佛教強調(diào)修身養(yǎng)性,要抵制生活中的種種誘惑,從而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內(nèi)心的平和。佛教語錄中的許多教義,都是對如何修身養(yǎng)性的指引。例如,佛經(jīng)中提到:“要常常善思慮,察覺受生之苦?!边@句話告訴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認識并感受生命中的痛苦,并以此為動力,去努力修行。
    第四段:感恩敬業(yè)
    佛教強調(diào)感恩敬業(yè),認為要將個人的生命貢獻于他人和社會。在佛教語錄中,可以找到許多關于如何成為一個好人的教義。例如,“行善究竟當自常,無量福德臨無量?!边@句話告訴我們,行善應當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因為僅僅為了功德,很難持久,也很難繼續(xù)。只有真正愛人如己的人,才會真正地行功德,從而在生命中變得更美好。
    第五段:快樂成長
    佛教強調(diào)快樂成長,強調(diào)人類應當生活在一個美好和諧的環(huán)境中。在佛教語錄中,人們可以找到類似于“天地之間,最大的事情,婆娑世界里,最大的道德。如此行持道德,就是智慧的最高境界?!边@種講道德的哲學,告訴我們,我們所走的道路帶來的快樂,應當是人類成長的一部分。生活的意義不在于擁有財富和物質(zhì),而在于成長,獲得內(nèi)在的和諧和平安。
    總結
    在佛教語錄中,可以學到許多關于人類的智慧和智慧,通過實踐和理解,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關于如何過有效率的生活,如何成為一個好人的指導。只要收到佛教哲學的影響,就可以走向財富、自由和幸福的道路。
    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篇三
    1、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2、道家講究和諧,儒家講究規(guī)矩,佛家講究包容。
    3、面對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煩惱,這叫看破。你要知道,沒有恒常,沒有長久。順境,要安心,逆境還是要安心。
    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5、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6、一切皆為虛幻。
    7、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
    8、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9、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yǎng)不夠。
    10、生命像流水一樣,我們每一個的生命就像是流水中的浪花,浪花雖然時起時落,但流水卻在繼續(xù)流淌。
    11、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會發(fā)現(xiàn)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12、人生無常,有得意,有失意,有順境,有逆流,可謂悲喜交織,苦樂參半。品味了苦澀,方懂得甘甜的滋味;經(jīng)受了苦難,才知道堅強的美麗。壓抑了,那就換個環(huán)境呼吸;困惑了,那就轉個角度思考;沒路了,不妨回頭,路在腳下,哪個方向都可以走;只要你不沖動不放棄不煩惱,其實天湛藍、路很寬。
    13、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14、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5、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16、做最單純的人,走最幸福的路:我們時常會感覺到心累,只是自己想得太多;我們總說生活繁瑣,其實是自己不懂得品味;我們時常業(yè)務繁忙,只是自己得不到滿足;我們也總是爭強好勝,其實是自己虛榮心太強。不攀比,心淡然,人生就那么簡單。
    17、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別人,放下我執(zhí)我愛,慈悲一切眾生,才是佛法的真諦。
    18、前世的五百年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19、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20、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21、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并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22、只要面對現(xiàn)實,你才能超越現(xiàn)實。
    23、一個人,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棄希望也只有自己。怨恨、嫉妒只會讓自己失去更多。無論成敗,我們都有理由為自己喝彩!跌倒了,失去了,不要緊,爬起來繼續(xù)風雨兼程,且歌且行。擦亮你的眼睛,別讓迷茫蠱惑了自己。
    24、人一走,茶就涼,是自然規(guī)律。人沒走,茶就涼,是世態(tài)炎涼。一杯茶,佛門看到的是禪,道家看到的是氣,儒家看到的是禮。商家看到的是利。茶說:我就是一杯水,給你的什么,只是你的想象,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
    25、人生沒有真正的絕境,無論遭受多少艱辛、經(jīng)歷多少苦難,只要心存希望,就總有一天能走出困境,讓生命重新開花結果。誰的時光,掌握在誰的手里,心若不動,世界無恙,人生靜好。靜,流淌出智慧,智慧豐盈著生活。靜,讓人看清世界,看清自己,看清未來的`路。
    26、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造福萬物而不爭名利。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乎,人生尤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學水之善,上善若水。
    27、佛家說,凈化心靈,貴在自我。因為只有自己才是心靈家園的清潔工,只有敞開心扉,才能看見污垢;只有布局簡單,才能有效地清理污垢。
    28、淡然,是一種領悟,一種釋懷;踏踏實實做事,踏實,是一種歷練,一種沉淀。以小溪的姿態(tài)淺行,以高山的心懷沉靜,這世界上,有許多事并沒你想象的那么好,也沒你想象的那么糟。學會瞭望,給自己一份堅定;學會回眸,拂去浮躁。風雨中,把頭抬起;輝煌中,把心放低,淡泊歲月。
    29、學佛就是學做人,真正學佛的慈悲、學佛的智慧。
    30、心寬則不計較,能忍則不躁動,不計較,不躁動便是淡然。淡然不是麻木,而是內(nèi)心的穩(wěn)健。知道聚散都是緣,緣盡即散,了悟成敗都是向前,成則繼續(xù),敗則完善,不必大喜大悲。淡然,讓人生超脫??撮_,頭頂一汪藍天;看淡,心中一片花海。
    31、了結,是一場放過。不管是從眉頭還是從心頭,放過了別人,不是對他人的恩惠,是對自己的善待。面對遠去的,念念不忘,心中不舍,不過是一種自我的折磨。學會了放手,才是對自己的真正解脫。祝福自己的祝福,你終會發(fā)現(xiàn),原來人生最美的是釋然。
    32、佛法就是我們生活的方法,輕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
    大全1、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2、菩提本自性,性凈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無可作相。3、真心是菩薩凈土。4、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
    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篇四
    1)一切惡莫作,當奉行諸善,自凈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2)譬如蜂采花,不壞色與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違戾他事,不觀作不作,但自觀身心,若正若不正。
    3)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攝一月,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4)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極至說。
    5)眾生念念在虛妄之相上分別執(zhí)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難知是假,任復念念不停,使虛妄相于心紛擾,故名曰妄念,言其虛妄之相隨念而起也。
    6)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7)一切處無心是凈;得凈之時不得作凈想,名無凈;得無凈時,亦不得作無凈想,是無無凈。(無凈無無凈,即是畢竟凈。
    8)與外不染色聲等,與內(nèi)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為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名無證;得無證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無證。(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
    9)若起精進心,是妄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10)起見生心,分別執(zhí)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11)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腳踏實地,坦蕩蕩,圓陀陀,孤*危峭,不立毫發(fā)知見。
    12)一切無心無住著,世出世法莫不皆爾。
    13)道貴無心,禪絕名理忘懷泯絕,乃可趣向回光內(nèi)燭,脫體通透。
    14)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zhì)礙水洗無為身。
    15)不憶一切法,乃名禪定。
    16)一切眾生皆自空寂,真心無始,本來自性清凈。
    17)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18)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知見生。
    19)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20)眾生身中有金剛佛,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云覆,如瓶內(nèi)燈光,不能顯現(xiàn)。
    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篇五
    1.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認命。
    2.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并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3.定靜安慮得,此五字時時有,事事有。離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4.兩君子無爭,相讓故也。一君子一小人無爭,有容故也。爭者兩小人也,有識者奈何自處于小人。
    5.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6.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7.與任何人接觸時,要常常問自己,我有什么對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個人的道德學問和修持的力量,來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債。
    8.得失有定數(shù),求而不得者多矣,縱求而得,亦是命所應有。安然則受,未必不得,自多營營耳。
    9.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jīng)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jīng)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jīng)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jīng)家破人亡。
    10.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遇富貴人,宜勸他寬,見聰明人宜勸他厚。
    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篇六
    1)無念之念,生無生相,住無住相,異無異相,滅無滅相,非思慮計度所知,惟洞徹法源者,頗測齊彷佛,未易與纏情縛識者語也。
    2)不見垢法可厭,不見凈法可求,不見眾生可度,不見槃可證,不作度眾生心,不作不度眾生心,是名最上乘。
    3)真心無相,不來不去,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
    5)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F(xiàn)在諸圣賢,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6)能悟自性無字真經(jīng),即一切經(jīng)論皆成注腳矣。
    7)直了上無佛果可求,求無眾生可化,是名為至佛地。
    8)見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zhí)捉,在足運奔。遍現(xiàn)俱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9)頓悟法門,以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凈為體,以智為用。
    10)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11)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12)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13)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14)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病。
    15)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16)覓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17)佛不見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18)一切眾生心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19)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20)心莫作放逸,圣法當勤學,如是無憂愁,心定入涅槃。
    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篇七
    佛教有哪些很經(jīng)典的
    語錄
    呢?一起來欣賞一下?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佛教語錄經(jīng)典版,希望你喜歡。
    1) 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2) 為了贊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3)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4)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5) 愚者為自己,因此煩惱、痛苦。智者為別人,因此
    幸福
    、快樂。
    6) 情執(zhí)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zhí),你才能得到自在。
    7) 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
    8) 當你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發(fā)脾氣,別以為任性或吵鬧,可以隱藏或克服你的缺點。
    9) 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10) 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1) 傷人之語,如水覆地,難以挽回。
    2)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3)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行不夠,別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來的,你不挑哪有那么多毛病。
    4) 寂靜處不在山上,也不在廟里,只要有一顆清靜的心,到處都有寂靜處,到處都是凈土。
    5)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6)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7) 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8) 誠實的面對你內(nèi)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
    9) 一切無心無住著,世出世法莫不皆爾。
    10)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語是也。
    11) 萬事得成于忍,與其能辯,不如能忍。
    12) 終日不見己過,便絕圣賢之路。終日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
    13) 一水一山何處得?一言一默總由伊;全是全非難背觸,冷暖從來只自知。
    14) 真正的布施,是把煩惱、憂慮、分別、執(zhí)著、通通放下。
    15)
    時間
    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16) 佛是眾生界了事漢,眾生是佛界不了事漢。
    17) 慈悲心是拔出一切眾生的痛苦,給予一切眾生安樂。
    18) 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19) 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沒有什么事比修行更重要的事了,除非你不想解脫。
    20)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1) 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病。
    2) 屈己者,能處眾,好勝者,必遇敵。
    3)
    人生
    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4) 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5) 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6) 學佛就是學
    做人
    ,真正學佛的慈悲、學佛的智慧。
    7) 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將來的事業(yè)就能成就多大。
    8) 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zhí)著心通通放下。
    9)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
    10) 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11) 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貴。
    12) 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你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
    13) 菩提無是處,佛不得,眾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14)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15) 實實在在,老老實實,這就是真相,是自性,是真理,這就是佛。
    16) 菩提心是為度化一切眾生而修持成佛。
    17) 別人永遠對,我永遠錯,這樣子比較沒煩惱。
    18) 一個常??磩e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19)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20) 一念才生,萬法齊現(xiàn),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21) 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22) 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癡致死,除三得道。
    23) 什么是善惡?一切為自己就是惡,處處為別人就是善。
    24) 來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觀此,未免心冷。
    25) 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殺人無血,其過甚惡。
    26) 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27)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28)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29)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30) 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么,所以請不要抱怨。
    31) 佛法就是我們生活的方法,輕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
    32) 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回旋。
    33) 事不三思總有敗,人能百忍自無憂。
    34) 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35) 大多數(shù)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36) 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茍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37) 內(nèi)心的快樂是真正的快樂,精神的享受是最大的享受。
    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篇八
    1.年輕不知好歹,把寶貴的光陰混過了,老病到來,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變?yōu)樗酪部?,活也苦。這就是“早不預修,年晚多諸過咎?!?BR>    2.凡當參學,要有三樣好;第一要有一對好眼睛,第二要有一雙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3.妄想來了,就讓它來,我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
    4.“孔子《論語》二十篇,第一句說:‘子曰學而時習之?!诱?,孔夫子;曰者,說也??鬃咏倘藢W過的東西,時常溫習,語默動靜,念念不忘;若所學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應,不究竟了。世法佛法都是一樣,要學而時習之?!?BR>    5.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緣眾生自迷,不能見自己如來藏心。勿再妄想執(zhí)著,隨業(yè)流轉。須知人之本心本性,在圣不增,在凡不減。如同一真金,不論造像.造器,形雖不同,金體無異。如悟自體不異,造作由己,也要知佛之為佛,以其覺也;眾生之為眾生,以其迷也。除迷復覺,惟在覺照。覺幻幻離,幻離即覺;二六時中,覺照不已,終成大覺。宗下向上一著,即是如此?!?所以我佛出現(xiàn)于世,原為開顯指示眾生本具如來藏心,與佛無異,令其了悟,進入如來藏心。
    6.五戒者,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飲酒戒。此五戒名曰學處,又名學跡,是在家男女所應學故。又名路徑,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
    7.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參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者,凈中之禪,禪與凈,本相輔而行,奈何世人偏執(zhí),起門戶之見,自贊毀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8.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10.人人念佛皆成佛動靜閑忙莫變差,念到一心不亂處眾生家是法王家。
    11.“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12.人命無常,朝存夕亡,如石火電光。
    13.精進勇猛,有大愿力,難的會變?yōu)橐住J枭⒎乓?,悠悠忽忽,易的也變?yōu)殡y。
    14.好耳朵就是順風耳,什么話一聽到,都知道說的什么。
    15.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
    16.參禪念佛都是入道妙門,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圓融無礙。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與凈本相輔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