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案例16篇)

字號:

    教案的編寫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能力水平,以及教學資源的合理運用。編寫教案前,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特點。教案的示范教學可以提供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幫助教師解決實際教學問題。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一
    飛呀飛(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集體舞《雁兒飛》。
    教學目標:
    1.復習歌曲(飛呀飛)。
    2.參與集體舞《雁兒飛》的動作與隊形設計,體驗與他人團結協(xié)作、互助友愛的樂趣。
    3.培養(yǎng)學習音樂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能積極參與集體舞《雁兒飛》的動作與隊形設計,從中體驗樂趣。
    學習過程:
    一、組織教學。
    1.安靜的排隊上下樓梯。
    2.聽曲律動進入教室。
    3.師生問好。
    二、學習過程。
    1.復習歌曲《飛呀飛》。
    2.歌表演《飛呀飛》。
    3.集體舞《雁兒飛》。
    (1)介紹大雁:大雁是侯鳥,一到冬天就成群結隊飛到南方去過冬,第二年春天又飛回來。大雁飛時由一只頭雁帶領著,常常飛成“一”字形、”人”字形,隊伍整齊而美麗。所以人們把大雁稱為團結、友愛、守紀律的鳥兒。小朋友們也應該學習大雁,做團結、友愛、守紀律的好孩子。
    (2)有感情地范唱,引導學生討論:
    啟發(fā)學生善于去表達、敢于表現(xiàn).勇于參與。
    (3)集體舞的動作與隊形設計。
    (4)集體舞表演。
    (5)自由的進行自評、互評與他評。
    三、唱著歌離開教室。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長句子。
    2.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
    3.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愛。
    教學重點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教學難點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愛。
    教學準備課件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孩子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嗎?今天咱們就跟著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書課題,提出問題。(1)端午是什么時候?
    (2)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3)帶著疑問讀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借助拼音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3.同桌互讀,討論問題。4.小組派出代表,回答問題。
    三.學習生字。
    1.出示本課生字,學生認讀。2.在課文中圈出本課生字。3.爭當小老師領讀生字。4.同桌互讀,檢查。5.給生字組詞。6.識記生字。(1)加一加。(2)減一減。(3)比一比。7.游戲鞏固生字。
    四。指導書寫。1.觀察字形。2.指導書寫。
    真字最后一橫要長。豆的第一橫要短3.描紅,書寫。
    4.作業(yè)展示,評一評。
    五.總結。
    你今天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10.端午粽。
    端午粽子節(jié)日中間總是。
    帶回去知道據(jù)說懷念糯米。
    作業(yè)設計。
    1.把《端午粽》讀給爸爸媽媽聽。2.把端午節(jié)的由來講給家人聽。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游戲復習詞語(摘蘋果)。
    2.同桌互讀課文,檢查。
    二.美文賞析。
    1.學習第一自然段,選學生讀。
    2.賞析“盼著”。
    3.用“盼著”說一句話,體會“外婆盼著我們回家的心情”。
    4.學習第2,3自然段,選學生讀。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6.用“一。就?!闭f一句話。
    7.外婆做了哪些花樣的粽子?為什么吃了之后還要帶回家去,分給鄰居?(體會分享的快樂)。
    8.再讀2,3自然段,體會文中流露出的`快樂與懷念之情。
    9.學習第4自然段,激發(fā)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愛。
    三.指導朗讀。
    長句子的斷句。學習兒歌:遇到長句不要慌。逗號換口氣,句號停一停。四.課文小結。
    這節(jié)課有哪些收獲?
    作業(yè)設計。
    1.你喜歡過那個節(jié)日,為什么?寫一寫。
    板書設計。
    10.端午粽。
    青青的箬葉白白的糯米粽子。
    各式各樣花樣多熱愛思念。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端、粽、節(jié)、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jù)、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jié)、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fā)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fā)愛國情感。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認識“端、粽、節(jié)、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jù)、念”13個生字,學會“午、節(jié)、葉、米、真、分、豆”7個生字。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具準備:生詞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是什么節(jié)日?
    生:端午節(jié)。
    師:端午節(jié)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這篇新文章。(板書課題:端午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文章講了什么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節(jié)、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jù)、念”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jié)、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2)教師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jié)課里,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fā)愛國情感。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了端午節(jié)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們提前準備。
    什么材料???(學生自由回答)。
    師:下面讓我們一起繼續(xù)學習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和。
    1、教師范讀。學生可以輕聲跟讀。
    2、學生分小組讀。
    3、讀了這篇課文你了解什么?小組之間互相說說,教師抽查一個小組匯報。
    三、深入理解課文。
    1、文章有幾個自然段?(四個自然段)。
    2、師:讀文章第二段,說一說包粽子前要準備什么材料?
    生:箬竹葉、糯米、紅棗、線。
    師:下面我們來觀看一下包粽子的過程吧。(播放視頻)。
    3、師:同學們,平時吃過什么餡的粽子啊?
    生:紅棗、蜜棗、豆沙……。
    師:那外婆給“我們”煮的什么餡的粽子?。?BR>    生:紅棗、紅豆、鮮肉。
    4、師:同學們,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嗎?
    生: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師:誰能給大家講講屈原的故事?(學生可以試講,教師補充)。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戰(zhàn)國時代楚國人,他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強國的主張,遭到了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地在楚懷王面前講屈原的壞話。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的八座城池??矗@里就是秦國,這里是楚國。
    秦國攻占了楚國的八座城池后,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他知道秦國的議和是假的,是騙人的。秦國要滅掉楚國才是真的。
    屈原冒死進諫,叫楚懷王不要去議和。你們看,這是屈原,這是楚懷王。
    可是楚懷王不但不聽屈原的勸告,反而將屈原趕出了楚國的都城郢都。
    楚懷王如期赴會,大家再猜猜會是什么結果呢?對,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了。他悔恨交加,憂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國了。
    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國救民的理想都破滅了,富國強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長嘆一聲,抱著大石頭投入了滾滾的汩羅江。
    師:同學們,聽了故事以后,你能說說屈原是個怎樣的人嗎?
    生:屈原是個憂國憂民的人,愛國的詩人,和祖國共存亡的人。
    師: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吃粽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四、課外拓展。
    師:同學們,人們?yōu)榱思o念屈原,除了吃棕子還干什么?
    生:賽龍舟、掛香包等。
    師:為什么吃粽子?為什么賽龍舟?(學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
    師:因為人們?yōu)榱朔乐刽~蝦傷害屈原的尸體,就用粽葉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來就有了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因為人們?yōu)榱朔乐顾謧η?,就把小船裝扮成龍的形象,水怪以為是龍王來了,就會被嚇跑。這就形成了賽龍舟。
    五、總結全文。
    端午節(jié)的習俗還有很多,如:飲雄黃酒、游百病、懸鐘馗像等。中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給我們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我們要熱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書設計:
    10端午粽。
    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jié)愛國之情。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課后反思:
    由于本課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連,所以在課前我就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端午節(jié)和屈原的材料,在課堂上交流、反饋,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
    同時,在教學時我始終以讀為主,讓學生從帶著問題讀到讀通、讀順,讓學生充分朗讀,靜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讓他們屈原的一腔愛國熱情和人們對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但是,由于實際情況不能現(xiàn)場讓學生學習包粽子,成為了本課最大的遺憾。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四
    知識與技能:
    1、會認“塊、捉、急”等13個生字,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他、說、地”等7個生字。識記部首“土”。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準“不”字的變調。通過角色體驗讀好小公雞和小鴨子的對話。
    3、通過朗讀比較,聯(lián)系上下文,了解“吃得很歡、偷偷地、飛快地”等詞語的意思,體會加上描述動作情狀的詞語使句子更生動形象。
    過程與方法:圖文結合、多種形式朗讀學習課文,鞏固識字方法,多形式識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課文內容,知道公雞和鴨子的不同生活習性,懂得伙伴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教學重點】初步體會“偷偷地、飛快地”等詞語。
    【教學難點】讀懂詞句,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引入新課。
    1、你見過小公雞和小鴨子嗎?自由交流對這兩種動物的認識。
    2、齊讀課題,交流:
    (1)從課題上看,這篇課文講的是誰和誰的故事?
    (2)“和”在題目中是什么意思?
    3、學生回答以上問題,全班交流。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認真聽老師讀課文,注意生字讀音。
    2、學生自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3、分自然段讀課文,讀準字音。
    4、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根據(jù)老師出示的生字卡進行搶讀。
    (2)2~3名同學做小老師,領讀生字,其他同學跟讀。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個接一個地認讀生字,比一比哪個小組讀得又快又準,哪個小組就獲勝。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結合看圖,分段閱讀。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這段。提問:從他的朗讀中你知道了什么?書中用的'“一塊兒”還可以怎么說?(一同,一起)。
    2、學生自己讀這段,對照課件觀察:小公雞和小鴨子長得有什么不一樣?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教師讓學生輕聲讀這段,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學生在充分質疑的基礎上,教師進行釋疑:
    (1)為什么小公雞捉到很多蟲子?
    (2)為什么小鴨子捉不到蟲子?
    2、電腦出示圖片,學生借助圖片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動腦筋觀察圖畫,認真思考。同桌互相討論一下。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范讀,學生練讀,指名讀。
    (2)想想:“小鴨子急得直哭”應當以什么語氣讀?
    5、引導學生分角色表演課文內容。
    (三)同法學習3、4段。
    1、教師讓學生輕聲讀這兩段并提出不懂的問題。
    2、教師釋疑為什么小鴨子能下水捉魚?小公雞不能下水捉魚?
    3、引導學生討論,用“因為……所以……”的句式指著圖說一說原因(出示課件)。
    4、教師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3、4段。如:小鴨子說:“不行,不行,你不會游泳,會淹死的!”指導學生讀準音,注意“不”的不同讀法,讀出著急的語氣。
    5、請學生練習表演3、4段,通過動作表演加深對詞句的理解。
    四、歸類觀察,總結課文。
    請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了什么?
    先組內說一說,最后指名向大家匯報。
    (1)我懂得了小雞不會游泳,小鴨子會游泳。
    (2)小朋友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五
    《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兒童散文,通過對端午節(jié)品粽子的習俗活動向小朋友們介紹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讓小朋友們對端午粽有了深刻的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會用恰當?shù)恼Z調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1、正確認讀本課“端、粽、節(jié)、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jù)`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jié)、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
    3、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fā)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fā)愛國情感。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是什么節(jié)日?
    生:端午節(jié)。
    師:端午節(jié)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這篇新文章。(板書課題:端午粽,相機指導端、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文章講了什么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交流識字方法。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節(jié)、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jù)、念”指名讀。(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交流識字方法。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jié)、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四)分段學習課文。
    1、出示第一段,指生讀。想一想第一段講了什么?
    2、學習第二段。
    (1)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呢?自由讀,并畫出相關句子。
    學生邊讀邊畫。教師指名回答。
    (預設)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師:說得真好,通過“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三個詞你體會到了什么?
    (預設)生:粽子很誘人,特別想吃一口。
    師:是啊,多么誘人的粽子啊,請同學們帶上自己的感情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指生讀,及時評價。
    (2)師:這樣可愛的粽子聞起來是怎么樣的?(清香)。
    你是從那句話中知道的?請為大家讀一讀。
    指導朗讀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來可愛,聞起來清香,吃起來怎么樣呢?請用文中的詞語來回答。(又黏又甜)。
    (4)多么有人的粽子啊,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讀這一段。指生朗讀。評價指導。
    3、課件出示課文第三段。
    師: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還有什么樣的特點?(花樣多)。
    你從哪一句中看出來的?
    練習句式“除了。.。還有。.?!?BR>    4、為什么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呢?學習第四段。了解屈原。
    5、朗讀課文。
    (五)指導書寫“真”字。
    1、學生書空筆順。
    2、注意事項。
    3、教師范寫。
    4、學生練寫。
    八、課堂檢測:。
    九、板書設計。
    10端午粽。
    色香味。
    花樣多。
    十、教學反思:
    1、教學伊始,直接導入,直接簡單,通過談論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自然引出《端午粽》這篇課文。
    2、第二段主要從“色、香、味”著三方面學習外婆包的粽子。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詞去體會并反復讓學生朗讀體會。效果較好。
    3、教學第三段時,由于時間關系處理的略顯倉促,還有待改善提高。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長句子。
    2.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
    3.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愛。
    教學重點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教學難點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愛。
    教學準備課件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孩子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嗎?今天咱們就跟著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書課題,提出問題。(1)端午是什么時候?
    (2)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3)帶著疑問讀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借助拼音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3.同桌互讀,討論問題。4.小組派出代表,回答問題。
    三.學習生字。
    1.出示本課生字,學生認讀。2.在課文中圈出本課生字。3.爭當小老師領讀生字。4.同桌互讀,檢查。5.給生字組詞。6.識記生字。(1)加一加。(2)減一減。(3)比一比。7.游戲鞏固生字。
    四.指導書寫。1.觀察字形。2.指導書寫。
    真字最后一橫要長。豆的第一橫要短3.描紅,書寫。
    4.作業(yè)展示,評一評。
    五.總結。
    你今天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10.端午粽。
    端午粽子節(jié)日中間總是。
    帶回去知道據(jù)說懷念糯米。
    作業(yè)設計。
    1.把《端午粽》讀給爸爸媽媽聽。2.把端午節(jié)的由來講給家人聽。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游戲復習詞語(摘蘋果)。
    2.同桌互讀課文,檢查。
    二.美文賞析。
    1.學習第一自然段,選學生讀。
    2.賞析“盼著”。
    3.用“盼著”說一句話,體會“外婆盼著我們回家的心情”。
    4.學習第2,3自然段,選學生讀。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6.用“一......就......”說一句話。
    7.外婆做了哪些花樣的粽子?為什么吃了之后還要帶回家去,分給鄰居?(體會分享的快樂)。
    8.再讀2,3自然段,體會文中流露出的快樂與懷念之情。
    9.學習第4自然段,激發(fā)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愛。
    三.指導朗讀。
    長句子的斷句。學習兒歌:遇到長句不要慌。逗號換口氣,句號停一停。四.課文小結。
    這節(jié)課有哪些收獲?
    作業(yè)設計。
    1.你喜歡過那個節(jié)日,為什么?寫一寫。
    板書設計。
    10.端午粽。
    青青的箬葉白白的糯米粽子。
    各式各樣花樣多熱愛思念。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七
    全體教師。
    大班年級組。
    1.了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及民間習俗。
    2.通過活動體驗包粽子、吃粽子、賽龍舟的樂趣。
    3.激發(fā)幼兒的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1.年級組成員共同討論制定活動方案。
    活動準備:商量活動流程、準備材料、組織形式。
    活動名稱:五月五過端午。
    活動形式:各班通過向家長發(fā)送短信告知家長這一活動,再每班開展走進端午活動。
    活動材料:粽子、視頻、課件等。
    2.各班組織全體幼兒開展活動。
    了解包粽子的流程、習俗。觀看視頻。
    師:粽子是怎樣做的?需要哪些原料?為什么會有端午吃粽子這一習俗?
    教師介紹粽子,讓孩子介紹自己吃過什么樣的粽子什么餡的粽子。
    幼兒欣賞、學習民歌“五月五過端午”。
    手工制作彩粽。
    3.在“家園櫥窗”或“網(wǎng)站”向家長介紹此次活動,請家長繼續(xù)和孩子講有關端午節(jié)的故事。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八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3個偏旁“立”“米”“失”。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
    3.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3個偏旁“立”“米”“失”。
    1.讀好長句子。
    2.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一課時。
    一、激發(fā)興趣,猜謎導入。
    1.猜謎:同學們,老師給大家?guī)硪粍t謎語,想猜嗎?聽好了:三角四樓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粽子)。
    2.揭題: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粽子有關的文章:《端午粽》。(板書課題:10、端午粽)。
    這個題目里藏了這節(jié)課我們要認識的兩個生字,分別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訴老師你是怎么記住這兩個字的嗎?你用了什么識字方法?(熟字換偏旁認識“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換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梢杂眉右患拥姆椒ㄕJ識“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糧食有關,比如“糧”、“粽”、“糟糠”“籽”等。)。
    3.讀了這個題目,你的小腦瓜里都產(chǎn)生了哪些問號?過渡:那我們就帶著這些小問號一起走進課文。
    二、探秘方法,科學識字。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標出來。
    2.同學們讀得都非常認真,文中的詞語寶寶忍不住要和你們見面了,你們認識他們么?(指名讀一遍)。
    (1)象形字識字。這些字有兩個剛剛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還有兩個是象形字,你能找出來嗎?就是“米”字和“豆”字。這兩個字是從古代的實物演變而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的演變過程。首先來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從中間被上下分開,逐漸的中間兩粒米相連,慢慢又演變?yōu)槲覀儸F(xiàn)在所看到的“米”字。再來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顆豆子細分了,種皮、胚根等都有,后來又慢慢簡化為現(xiàn)在我們所熟悉的“豆”字,這兩個字你記住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心字底識字。還有兩個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別是“總”和“念”。這兩個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倒八字頭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總”。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憶,口中有所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3)加一加識字。還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比如“節(jié)”、“間”、“分”、“知”、“據(jù)”、“帶”。首先來看“節(jié)”字,草字頭加上兩筆(橫折鉤和豎)就可以了,可以組詞節(jié)日。門字框里面加上一個“日”就成了“間”,可以組詞時間?!鞍恕弊旨由弦粋€“刀”就成了“分”,可以組詞十分?!笆浮弊旨由弦粋€“口”就成了知,可以組詞知道。提手旁加上一個“居”就成了“據(jù)”,可以組詞據(jù)說。“卅”字加上禿寶蓋再加一個巾字就成了“帶”字,可以組詞皮帶。這幾個字你認識了嗎?我們一起來帶上拼音讀一讀。
    (4)巧用字謎識字。猜謎:一人在內,打一字。謎底就是肉字?!皟取弊掷锩嬖偌右粋€“人”就成了“肉”。齊讀。
    帶拼音齊讀生字——去掉拼音齊讀、指讀、開火車讀——接下來,我們把生字請到詞語中來讀一讀。
    三、細讀課文,體會感情。
    1.生字詞掌握了之后,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內容?(整體感知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樣以及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來。
    接下來,請拿起你的書,靜靜的聽老師讀,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粽》這篇課文。
    2.朗讀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學習第一段。
    1.過渡:聽完后,誰能告訴老師,作者一到端午節(jié)總是去誰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節(jié),外婆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望著“我們”回家吃,說明外婆非常希望“我們”回家,一家人團聚,開心地過節(jié)。
    3.指名讀,讀出外婆的期盼。
    4.齊讀。你們讀得可真棒啊,老師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學習第二段。
    1.過渡:每年端午節(jié)“我們”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誰來告訴大家?(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2.(1)我們來看“青青的箬竹葉”這個詞組,“箬竹葉”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顏色是青色。那我們還可以說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來看“白白的糯米”這個詞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會吃起來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說“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們還能說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來看“紅紅的棗”,你還能說出紅紅的()?
    3.粽子是用箬竹葉、糯米、紅棗包成的,那作者喜歡吃粽子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指名讀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話)。
    (1)我們一起來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話,句子比較長,先聽老師讀一遍,看看老師是怎么把長句子縮短讀的。(范讀時停頓時讀的明顯一些)誰能來試一試?這位同學已經(jīng)抓住老師范讀的精髓了,比老師讀的都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停頓,把長句子讀短。
    (2)接著我們一起來看“又黏又甜”這個詞語,粽子吃起來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還能說出類似的詞語嗎?(如又大又圓、又細又長、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誰能把你對粽子的喜愛給讀出來?(指名讀、男生女生賽讀、齊讀)。
    (三)學習第三段。
    1.過渡: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紅棗粽,還有什么粽?(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還……”說一句話嗎?(我除了會唱歌,還會畫畫)。
    3.從這一段中,你能體會到“我”對端午粽有什么樣的感情?(喜愛)你從哪體會出來的?(指名讀第三段第三句)這一句話也比較長,你會像剛才那樣斷句嗎?誰來試一試?“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蔽覀円黄饋碓囋嚢?看看誰最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學習第四段。
    1.過渡: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節(jié)這一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嗎?(指名讀第四段)。
    3.這一句話也是一個長句子,那應該怎么讀好呢?誰來給大家提個醒?“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jié)/吃粽子,據(jù)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男生女生賽讀)。
    4.端午節(jié)是幾月幾日?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節(jié)的風俗?
    五、認真觀察、指導書寫。
    1.呈現(xiàn)“午、葉、真、豆、節(jié)、米、分”7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這7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教師整體范寫,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位置?!拔纭钡牡诙P橫寫在上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并且比第一橫長。“葉”是左右結構,寫的時候要左窄右寬第四筆橫短一些,寫在橫中線上方一點點,第五筆豎寫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橫?!肮?jié)”字第四筆橫折鉤從橫中線開始起筆,第五筆豎寫在豎中線上?!懊住弊值谝还P點和第二筆撇分別寫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豎寫在豎中線上?!胺帧弊忠⒁馍厦媸莻€八,一撇和一捺要分開。學生跟筆書空。
    3.學生在書上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同桌互評,互相借鑒,教師巡視指導。
    4.班級展示。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九
    班會主題:走進心靈體會感恩。
    主持人:班主任。
    設計理念:通過學生的表演及對成長過程中身邊事件的感悟,學會感受關愛,學會感恩。教育學生,世上并不缺乏愛,而是缺乏能夠體會愛的心靈,只要愿意用心靈沉浸其中,便能感受到無處不在的愛和關懷,從而萌發(fā)出感激之情。
    班會流程:
    班主任:同學們,很高興今天能夠在此召開班會。
    班長:是??!對了,我先來考考你,進入已經(jīng)快一年了,你知道我們班的口號是什么嗎?
    學生:這我當然知道啦!那就是(選擇最佳鍛煉身體建設祖國)同時自尊、自強、自信、誠實、守信、擁有責任心和常懷感恩之心。
    學生:沒錯,那么今天我們就對常懷感恩之心來展開討論。
    班長和學生:“走進心靈,體驗感恩”主題班會現(xiàn)在開始!
    班長:是啊,提起父母誰能不為之動容呢?請欣賞情景劇表演《燭光里的媽媽》(五生領其余跟唱,配以舞蹈表演)。
    班主任:看了這個故事真是讓人感動,可嘆天下父母心!怪不得一代詩人孟郊在《游子吟》中這樣說到:“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用來贊美偉大的母親。一代儒家典范——孔子也曾引用《詩經(jīng)》中的句子“孝子不匱,永賜爾類”來贊美穎考叔這樣的孝子。
    班主任:小時侯,摔倒了有父母寬大而溫暖的手掌將我們輕輕扶起,溫柔的拍去身上的塵土,而長大后,跌倒了只能自己爬起來,包扎傷口,咬牙忘卻傷痛,從新啟程尋找新的起點。也許你曾經(jīng)的那些傷痛讓你難以自拔。然而,人的一生不就是在不斷的磨練中茁壯起來的嗎?我想在座的父母也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堅強自信的一面吧!你們瞧,那一群長大了的揮著翅膀的女孩走過來了,她們要向父母訴說自己的心聲。
    學生:這句詩老師給我們講過,同學們幾乎從都知道。
    一學生:這個典故據(jù)說是齊景公為了哄自己的兒子,愿給他當牛,嘴里銜著一條繩子,讓幼子牽者走。他的兒子不小心摔了一跤,齊景公因此連牙齒也被磕掉了,后世就用甘愿當“孺子牛”表現(xiàn)父母對兒女無條件的愛。
    班長:真是長見識了,不過現(xiàn)在“孺子牛”大多用來形容老師了,好像這個詞語還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十大教師代名詞之一呢!
    學生:確實很貼切,父母的恩情最深最重,沒齒難忘,可是在我們的生命和生活中不僅有父母,更有許多為我們耕耘和奉獻的人——教師——一神圣的職業(yè)。他們像紅燭般照亮所有人的生命和前進的道路。我想,在這幾年美好的學習光陰中,大家對自己的老師都會有著特殊的感情。
    學生:有人把老師比作紅燭,照亮別人而燃燒自己,有人把老師比作園丁,培育桃李開遍天涯海角。
    學生:我要說老師就像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的成長不知付出了多少辛苦,現(xiàn)在讓我們把世上最美的康乃馨送給他們。請欣賞詩朗誦《九月的康乃馨》配樂(秋日的私語)。
    班長:同學們,今天的我們是幸運的,可以有父母的疼愛,師長的教導,同學的友愛及社會的關愛。作為一名二十一世紀的小學生,我們有幸能夠坐在蓮花小學寬敞舒適的教學大樓里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接受一流的教育。
    學生: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更應感到慶幸,慶幸可以在這樣一個充滿現(xiàn)代化教育氣息的校園里學習和生活。慶幸在這樣一個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教學設施都走在前列的校園中學習和生活,等待我們的是更多的機會和挑戰(zhàn),我們,不應該感恩嗎?(“星級學生”和“學習榜樣”上臺展示自己)。
    班長和學生:我們想說一聲“謝謝”送給父母,送一句“您辛苦了”給老(其余生合)師,道一語“感激”給社會,張開雙手,我們放飛我們的愛心;握攏手心,我們收起愛的禮物。雙手捧滿關愛的我們,該如何感恩?我們用歌聲,小品、朗誦來表達。我們用心用眼來發(fā)現(xiàn);我們用行動用微笑來回報。
    班長:在結束之前,請我們的班主任老師來點評我們這一次的班會。
    班主任點評及發(fā)言《愛需要用心來體會》,配樂《母親誦》。
    學生:確實,這次的節(jié)目都是同學們用“心”體會出來的成果,只要我們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找到一份感動。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十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兒童散文,通過對端午節(jié)品粽子的習俗活動向小朋友們介紹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讓小朋友們對端午粽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學情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會用恰當?shù)恼Z調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三、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端、粽、節(jié)、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jù)`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jié)、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
    3、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fā)愛國情感。
    四、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fā)愛國情感。
    五、評價設計:本課通過談話激趣導入新課,重點放在多種方法識字和指導朗讀上,通過反復讀,讓學生體會“濃濃的親情”,并體會節(jié)日的氣氛。
    六、教學準備:生詞卡片、課件、字帖。
    七、教學過程:課前三分鐘背古詩。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是什么節(jié)日?
    生:端午節(jié)。
    師:端午節(jié)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這篇新文章。(板書課題:端午粽,相機指導端、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文章講了什么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交流識字方法。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節(jié)、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jù)、念”指名讀。(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交流識字方法。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jié)、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四)分段學習課文。
    1.出示第一段,指生讀。想一想第一段講了什么?
    2、學習第二段。
    (1)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呢?自由讀,并畫出相關句子。
    學生邊讀邊畫。教師指名回答。
    (預設)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師:說得真好,通過“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三個詞你體會到了什么?
    (預設)生:粽子很誘人,特別想吃一口。
    師:是啊,多么誘人的粽子啊,請同學們帶上自己的感情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指生讀,及時評價。
    (2)師:這樣可愛的粽子聞起來是怎么樣的?(清香)。
    你是從那句話中知道的?請為大家讀一讀。
    指導朗讀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來可愛,聞起來清香,吃起來怎么樣呢?請用文中的詞語來回答。(又黏又甜)。
    (4)多么有人的粽子啊,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讀這一段。指生朗讀。評價指導。
    3.課件出示課文第三段。
    師: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還有什么樣的特點?(花樣多)。
    你從哪一句中看出來的?
    練習句式“除了...還有...”
    4.為什么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呢?學習第四段。了解屈原。
    5.朗讀課文。
    (五)指導書寫“真”字。
    1.學生書空筆順。
    2.注意事項。
    3.教師范寫。
    4.學生練寫。
    八、課堂檢測:。
    九、板書設計。
    色香味。
    花樣多。
    十、教學反思:
    1.教學伊始,直接導入,直接簡單,通過談論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自然引出《端午粽》這篇課文。
    2.第二段主要從“色、香、味”著三方面學習外婆包的粽子。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詞去體會并反復讓學生朗讀體會。效果較好。
    3.教學第三段時,由于時間關系處理的略顯倉促,還有待改善提高。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十一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
    3、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1、讀好長句子。
    2、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一課時。
    1、猜謎:同學們,老師給大家?guī)硪粍t謎語,想猜嗎?聽好了:三角四樓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粽子)。
    2、揭題: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粽子有關的文章:《端午粽》。(板書課題:10、端午粽)。
    這個題目里藏了這節(jié)課我們要認識的兩個生字,分別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訴老師你是怎么記住這兩個字的嗎?你用了什么識字方法?(熟字換偏旁認識“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換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梢杂眉右患拥姆椒ㄕJ識“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糧食有關,比如“糧”、“粽”、“糟糠”“籽”等。)。
    3、讀了這個題目,你的小腦瓜里都產(chǎn)生了哪些問號?過渡:那我們就帶著這些小問號一起走進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標出來。
    2、同學們讀得都非常認真,文中的詞語寶寶忍不住要和你們見面了,你們認識他們么?(指名讀一遍)。
    (1)象形字識字。“米”字和“豆”字這兩個字是從古代的實物演變而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的演變過程。首先來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從中間被上下分開,逐漸的中間兩粒米相連,慢慢又演變?yōu)槲覀儸F(xiàn)在所看到的“米”字。再來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顆豆子細分了,種皮、胚根等都有,后來又慢慢簡化為現(xiàn)在我們所熟悉的“豆”字,這兩個字你記住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心字底識字。還有兩個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別是“總”和“念”。這兩個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倒八字頭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總”。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憶,口中有所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3)加一加識字。還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比如“節(jié)”、“間”、“分”、“知”、“據(jù)”、“帶”。首先來看“節(jié)”字,草字頭加上兩筆(橫折鉤和豎)就可以了,可以組詞節(jié)日。門字框里面加上一個“日”就成了“間”,可以組詞時間?!鞍恕弊旨由弦粋€“刀”就成了“分”,可以組詞十分。“矢”字加上一個“口”就成了知,可以組詞知道。提手旁加上一個“居”就成了“據(jù)”,可以組詞據(jù)說?!柏Α弊旨由隙d寶蓋再加一個巾字就成了“帶”字,可以組詞皮帶。這幾個字你認識了嗎?我們一起來帶上拼音讀一讀。
    (4)巧用字謎識字。猜謎:一人在內,打一字。謎底就是肉字?!皟取弊掷锩嬖偌右粋€“人”就成了“肉”。齊讀。
    帶拼音齊讀生字——去掉拼音齊讀、指讀、開火車讀——接下來,我們把生字請到詞語中來讀一讀。
    1、生字詞掌握了之后,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內容?(整體感知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樣以及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來。
    接下來,請拿起你的書,靜靜的聽老師讀,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粽》這篇課文。
    2、朗讀感悟。
    (一)學習第一段。
    1、過渡:聽完后,誰能告訴老師,作者一到端午節(jié)總是去誰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節(jié),外婆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望著“我們”回家吃,說明外婆非常希望“我們”回家,一家人團聚,開心地過節(jié)。
    3、指名讀,讀出外婆的期盼。
    4、齊讀。你們讀得可真棒啊,老師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學習第二段。
    1、過渡:每年端午節(jié)“我們”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誰來告訴大家?(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2、(1)我們來看“青青的箬竹葉”這個詞組,“箬竹葉”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顏色是青色。那我們還可以說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來看“白白的糯米”這個詞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會吃起來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說“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們還能說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來看“紅紅的棗”,你還能說出紅紅的()?
    3、粽子是用箬竹葉、糯米、紅棗包成的,那作者喜歡吃粽子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指名讀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話)。
    (1)我們一起來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話,句子比較長,先聽老師讀一遍,看看老師是怎么把長句子縮短讀的。(范讀時停頓時讀的明顯一些)誰能來試一試?這位同學已經(jīng)抓住老師范讀的精髓了,比老師讀的都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停頓,把長句子讀短。
    (2)接著我們一起來看“又黏又甜”這個詞語,粽子吃起來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還能說出類似的詞語嗎?(如又大又圓、又細又長、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空l能把你對粽子的喜愛給讀出來?(指名讀、男生女生賽讀、齊讀)。
    (三)學習第三段。
    1、過渡: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紅棗粽,還有什么粽?(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還……”說一句話嗎?(我除了會唱歌,還會畫畫)。
    3、從這一段中,你能體會到“我”對端午粽有什么樣的感情?(喜愛)你從哪體會出來的?(指名讀第三段第三句)這一句話也比較長,你會像剛才那樣斷句嗎?誰來試一試?“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蔽覀円黄饋碓囋嚢?!看看誰最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學習第四段。
    1、過渡: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節(jié)這一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嗎?(指名讀第四段)。
    3、這一句話也是一個長句子,那應該怎么讀好呢?誰來給大家提個醒?“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jié)/吃粽子,據(jù)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男生女生賽讀)。
    4、端午節(jié)是幾月幾日?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節(jié)的風俗?
    1、呈現(xiàn)“午、葉、真、豆、節(jié)、米、分”7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這7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教師整體范寫,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位置。“午”的第二筆橫寫在上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并且比第一橫長。“葉”是左右結構,寫的時候要左窄右寬第四筆橫短一些,寫在橫中線上方一點點,第五筆豎寫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橫?!肮?jié)”字第四筆橫折鉤從橫中線開始起筆,第五筆豎寫在豎中線上。“米”字第一筆點和第二筆撇分別寫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豎寫在豎中線上?!胺帧弊忠⒁馍厦媸莻€八,一撇和一捺要分開。學生跟筆書空。
    3、學生在書上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同桌互評,互相借鑒,教師巡視指導。
    4、班級展示。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十二
    本文以語文新課程實施為背景,反思指令型課程中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的主要弊端,力主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的內容創(chuàng)新,即就教學內容而言.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教學目標
    1、自由讀悟課文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2、圖文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加強課堂的口語和說話訓練。
    4、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內容
    1、理解課文,學習生字和相關二類字的音節(jié),指導“?”“反義詞”“打比方句子”“好看”等的學習。
    2、了解各動物尾巴的特征,并與圖對應連線。
    3、練習給書中的六種動物畫尾巴。
    4、有感情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了解各動物尾巴的特征,并與圖對應連線;有感情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學習生字和相關二類字的音節(jié),指導“?”“反義詞”“打比方句子”“好看”等的學習;練習給書中的六種動物畫尾巴。
    教具準備
    文中的六種動物及尾巴模型、彩色筆、小作業(yè)本紙一張、師畫的其它無尾動物圖及空白方框、彩色粉筆、音樂錄音磁帶及錄音機、師畫簡筆畫(空地、樹木、小草及野花)、課題板書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現(xiàn)在請大家聽老師講一個故事,你們邊聽邊想:?猴子叫大家干什么?
    2、(師配樂講述)從前,在一個美麗的大樹林里,居住著一群動物。有一天,動物們都聚到了一塊空地里。它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樹木,邊上長滿了青青的小草和五顏六色野花。動物們在空地上玩耍、嬉戲,快樂極了。這時,倒掛在樹枝上的猴大哥發(fā)話了:“喂,大家停下來,我提個建議,咱們來比賽比賽吧?!眴眩⊥妹妹玫亩渥铎`,馬上停住,趴在地上喊:“猴大哥,我們比賽什么呀?”猴子往下一瞧,看見了兔子的尾巴,再抬頭一瞅,望見了自己的尾巴,眼珠子骨綠綠一轉,有主意啦:“我們就來比尾巴吧!”
    3、故事講完了。小朋友,剛才的故事里,空地周圍有什么?(抽生答:綠樹、青草、各色野花。師畫黑板上)猴子叫大家在空地上準備干什么?(抽生答:比尾巴)
    4、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比尾巴”這一課。(板書:比尾巴)請大家看課題的拼音,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抽生說:兩個三聲的變調、輕聲)
    5、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請大家翻開書,看著課文,自由練習朗讀。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然后,在書上作好記號。開始。(師進行個別學生的自學指導)
    2、現(xiàn)在,請小朋友交流:你讀懂些什么?(全班學生邊說邊互相補充)(略)(師根據(jù)學生說的順序,把無尾的插圖中的動物圖,貼在黑板上)(或用多媒體演示)
    三、圖文結合,了解各尾巴的特點
    1、請大家觀察黑板上的動物,它們都少了什么?(抽生答:尾巴)
    2、請看猴子,它的尾巴有什么特點?(抽生答:長)(師出示“長”,并連線)
    3、現(xiàn)在大家邊聽音樂靜息,邊看老師寫。(師板書:短、傘、彎、扁、好看)
    4、坐好,你們看拼音,黑板上這幾個字的拼音要注意些什么?齊認讀三遍。(抽生說后齊認讀)
    《比尾巴》這篇課文采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課文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兒童情趣。我抓住這篇課文極具趣味性的特點,圍繞“比尾巴”大賽展開設計,環(huán)節(jié)與環(huán)節(jié)之間銜接自然,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摸尾巴游戲導入課堂,以拿門票的形式復習生字,以比尾巴評尾巴學習課文,以說尾巴畫尾巴進行拓展訓練。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創(chuàng)設,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語言,符合低年級的認知特點。
    在這堂課的設計當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創(chuàng)設,這些情境不是獨立開來的,而是一脈相成,從一而中的。創(chuàng)設的這些情境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學生通過創(chuàng)設的情境走若文本,與文本之間進行最近距離的對話,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情感被升華,喜歡小動物的情感在課堂中隨處而見,為參加比賽的小動物加加油,給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評評尾巴,為丟失尾巴的小動物畫上一條漂亮的尾巴。因為有了情感的投入,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參與積極性強、參與面廣,課堂氛圍輕松而又愉快!
    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的用語和體態(tài)未能達到預設的效果,致使創(chuàng)設的情境未能真正的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對學生生成的閃光點未能及時抓住并進行延伸。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實踐當中繼續(xù)摸索、學習。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十三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泵慨斪x到這首兒歌,我仿佛就聞到了奶奶煮的粽子的香味。
    那一個個小巧玲瓏的粽子是用碧綠碧綠的蘆葦葉包的,里面裹著雪白雪白的糯米和各種各樣的餡料。這些餡料有的是一把小巧的紅豆,有的是一個黃里透紅的鴨蛋黃,有的是二三顆圓溜溜的蜜棗,還有的是一大勺金黃色的肉松……反正你想吃什么餡就可以加什么餡。
    等粽子包好了,就可以加水放進大鍋里煮了。剛開始的時候,粽子的香味隱隱約約,不是那么濃烈,但隨著鍋里的水不斷地沸騰,一陣陣馥郁的香味就緊跟著熱氣飄散出來,一直繚繞在整個屋子里,熏得人垂涎欲滴。
    等奶奶告訴我可以吃了的時候,我就迫不及待地揭開鍋蓋,小心翼翼地夾出一個冒著熱氣的粽子仔細打量。我發(fā)現(xiàn)奶奶包的粽子真是又結實又好看,那有棱有角的粽子猶如一個小巧玲瓏的金字塔,讓人愛不釋手。我最愛吃的粽子是蜜棗餡的,剝開一層又一層密密包裹著的蘆葦葉,咬上一口,又糯又甜,超級好吃。這真是人間美味??!每當這時,旁邊忙碌的奶奶總會一邊笑一邊喊我“小饞貓!”
    奶奶還告訴我,吃粽子這個習俗是老百姓為了紀念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人們把粽子投進江河,是為了讓魚蝦吃飽,不再去傷害屈原的軀體,所以賽龍舟和吃粽子成了端午節(jié)的主要活動。
    聽了奶奶的話,我更喜歡這個節(jié)日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部分學生能略帶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反思評價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在合作中學會傾聽、尊重別人。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課堂上積極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心理健康,寓學于玩,在活潑有趣的游戲活動中扎扎實實地進行學習訓練,使學生知道有了美好的愿望必須付諸行動,幫助別人須從身邊不起眼的小事做起。
    [學習重點] 學習生字新詞,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難點] 從文中得到啟發(fā),明白做好事情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教學準備]
    教師:生字卡片,課件。
    學生: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幫助過別人嗎?能把你幫助別人的事情給大家說一說嗎?(學生舉手發(fā)言)幫助別人以后,你的心情怎樣?(高興、快樂、幸福、自豪……)大家認為這些同學做的事情好不好?(根據(jù)回答引出課題“好事情”。)看來,同學們都是樂于助人的好孩子,你們真了不起!
    今天,我給大家?guī)砹艘晃恍∨笥?,他的名字叫尤拉,他也想為別人做好事情。你們愿意和他交朋友嗎?好,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板書課題并讀讀題目吧。(注意“情”要讀輕聲,它與心理活動有關。)我們學過哪些與“情”字相近的字?(隨機復習形近字:晴、睛、清、請、蜻)
    二、試讀課文,找出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讀準,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住字形。
    同學們,看著課題,這節(jié)課你想學習什么?(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那么,就讓我們先來讀一讀課文吧。如果有不認識的字請你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或者請同學、老師幫幫你。
    (鼓勵學生借助拼音試讀課文,如果有不認識的字可以請同學幫助,以此培養(yǎng)同學之間互幫互學的精神;還可以請教老師,從而培養(yǎng)學生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學生讀完課文后,再出示生字課件,采用“比比誰讀得好”的方式檢查識字情況,并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住字形。
    三、在“找找字寶寶”游戲中鞏固識字成果
    (1)學生拿出生字卡片,(小組內合作完成)邊讀邊將認得快的生字擺在一邊,不太熟悉的或是認得慢的生字擺在另一邊,再把它們多讀幾遍。(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四、觀察這些生字,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根據(jù)學生回答出示形近字課件:“擾 撈 攪”和“夫 夾” )
    五、出示課件:考考你,讓學生比賽讀詞語。
    事情 尤拉 假使 恰好
    收拾 擾亂 夾著 奶奶
    撫摸 滾開 打攪 委屈
    六、聽課文的朗讀錄音,思考問題。(課件出示,想一想:尤拉想做什么好事情?)根據(jù)回答投影三句話:
    (1)妹妹掉在水里,我就去救他。
    (2)狼來抓奶奶,我就用槍打它們。
    (3)哈巴狗掉進井里,我就把它撈起來。
    (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想:這是“已經(jīng)”或“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這些事是好事情嗎?
    (這些事情都沒有發(fā)生,只是假設。從“假使”一詞可以看出。這些事情是好事情。)
    (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找出答案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恰好妹妹需要尤拉陪她去玩。
    恰好奶奶需要尤拉收拾碗碟。
    恰好哈巴狗需要喝點水。
    (這與尤拉所想之事形成鮮明對比,使學生了解真實的小事正在身邊發(fā)生。)
    (可以把同桌當作尤拉,進行現(xiàn)場勸說。)
    九、(課件出示問題)說一說:
    這些事情如果尤拉去做了,算不算做好事情?那么,尤拉為什么不做這些事情呢?他想得對不對?他做得對不對?讓我們來告訴他應該怎樣去做吧?。ㄒ龑W生依據(jù)課文內容告訴尤拉,如:尤拉,你應該帶妹妹去玩玩;尤拉,你應該幫奶奶收拾收拾碗碟……)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對話過程中,學生和教師都積極通過文本與作者和課文中的人物進行交流溝通,逐步加深體驗和理解,從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因此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轉換角度,與書中人物尤拉進行對話,對尤拉進行勸導。這種角度的轉換,使得學生有一種超越書中人物的“優(yōu)越感”,使學生覺得自己似乎比尤拉更明白應該怎樣做,帶著這種“優(yōu)越感”來勸導他,在勸導過程中自己也實現(xiàn)超越和提升。通過對話這一具體方式,把理解課文與學生的自我教育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十、朗讀并思考
    媽媽撫摸著尤拉的頭,說:“跟妹妹去玩玩,幫奶奶把飯碗收拾收拾,給哈巴狗喝點水。”
    你覺得話對嗎?為什么?
    如果你是尤拉,聽了話你會怎樣去做?
    (同桌交流,指名說一說。)
    聽了話,小尤拉會明白什么呢?
    (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十一、總結:
    學習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做好事情要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
    你能做到嗎?
    (老師祝福同學們今天又有了新的收獲!)
    十二、 課后拓展:
    請你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好朋友或家人聽聽,并希望同學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刻刻做一個助人為樂的人!
    今天,老師還要送給大家一份特別的禮物: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板書設計:
    好事情
    救 落水的妹妹 陪 妹妹去玩
    假使 打狼 救奶奶 幫 奶奶收拾碗碟 恰好
    撈 井里的哈巴狗 給 哈巴狗喝點水
    做好事情應該 從身邊的小事做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1.認識“獅、整”等14個生字,會寫“練、習”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朗讀疑問句和感嘆句。
    3.了解兩只小獅子的不同表現(xiàn),明白不能依賴父母,應該從小學習生活本領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讓學習生字、新詞,明白獅子媽媽的話所蘊含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導學過程二次備課
    預習提綱
    1、初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2、想想文中兩只小獅子有什么不同?
    第一課時
    1、小朋友,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知道“辛巴”是誰嗎?
    2、說說你對獅子的了解?
    3、那今天我們要學習27課《兩只小獅子》,看看這又是兩只怎樣的小獅子?出示課題,隨機學習“獅”的讀音和字形。
    要學的內容,更能引發(fā)學生的注意點,提升學生的興奮點。)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遇到生字畫下來,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桌互讀。)
    偏旁,熟字去偏旁,熟字換偏旁,形聲字識字等,學生在識字過程中自由選擇識字方法)
    4.檢查生字學習情況。
    (1)匯報、交流識字的好方法。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調控作用,引導學生對一個生字充分匯報之后,再進行下一個字的匯報。
    (2)以開火車的方式快速認讀生字。
    (3)你已經(jīng)認識生字了,帶有生字的詞你會認讀嗎?
    段。
    1、出示圖片,用自己的話介紹一下圖中兩只小獅子的表現(xiàn)?
    2、自由練讀,讀寫兩只小獅子的不同表現(xiàn)的句子。
    指導讀第一句:一只小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炭?。
    (1)指名讀。
    (3)學生再讀,邊讀邊想象小獅子練功的情景。
    (4)為什么這小獅子要整天練這些呢?
    指導讀第二句:另一只卻懶洋洋地曬太陽,什么也不干?
    (1)指名讀。
    (2)讓學生演一演“懶洋洋”的樣子,并把這個詞貼到懶獅子的旁邊。
    (3)看著圖,把它懶洋洋的樣子讀出來。
    3、指名學生把兩只小獅子的不同表現(xiàn)讀出來,其余小朋友配合著配上動作表演。
    4、學到這兒,你想分別對這兩只小獅子說些什么嗎?
    1、用生字組詞讀。
    2、游戲鞏固生字。
    樣就容易扎實的掌握。)
    3、指導書寫“練、習”
    學生先觀察,說說注意點等。
    教師范寫,重點講解“練”。學生描紅,練寫。
    師生講評。
    寫,其實關注的是學習過程,體現(xiàn)的是師生的合作。)
    第二課時
    1、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2、朗讀1、2自然段。
    3、導入: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兩只小獅子》。
    1、自由練讀。
    2、同桌合作讀,可以分角色讀。
    3、指導讀好小樹和獅子的對話。
    (1)小樹看到了兩只小獅子不同的表現(xiàn)會怎么想呢?
    (2)讀小樹的話,要把疑問的語氣讀出來。
    (3)觀察圖上懶獅子的樣子,體會該怎么讀懶獅子的話。
    4、引入情景,重點指導讀獅子媽媽的話。
    的態(tài)度,指導學生讀好獅子媽媽教育懶獅子時耐心的語氣。)
    (2)我當獅子媽媽,小朋友當懶獅子,用你們的表情告訴大家,老師是否讀得好,你們是否聽懂了獅子媽媽的話。
    (3)懶獅子們,聽了媽媽的話后,你們在想些什么呢?你們以后會怎么做呢?
    (4)同桌互相說說,指名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
    結合前文勤獅子的表現(xiàn)理解“什么是生活的本領,什么是真正的獅子?”
    (5)在剛才說話的基礎上表演讀懶獅子和獅子媽媽的對話。
    5、4人小組分角色表演讀全文。
    積累“懶洋洋”這一類的詞語
    程的理念。)
    學生課文后,你覺得自己是一只怎樣的小獅子呢?夸夸班級中的“勤獅子”。
    義的領悟。)
    板書設計
     兩只小獅子
    刻苦 懶惰
    整天:滾 撲 撕 咬 怕吃苦 憑父母
    (真正的獅子)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篇十六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向小燕學習,幫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看圖說話的能力,學會用“什么時候,誰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說話以及“誰在哪里會……,會……,會……,還會干什么”的句式說一句話。
    看圖用“什么時候,誰在那里干什么”的句式說一句話。
    把四幅圖連起來,用“誰在那里會……,會……,會……,還會干什么”的句式說小燕在家里會干哪些事。
    四幅掛圖,四張詞語卡片。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二、逐幅看圖說話
    1、出示掛圖1(小燕掃地)
    (1)請小朋友們仔細看這幅圖,說說小燕在干什么?(小燕在掃地)。指名回答,并在圖下貼出卡片“掃(sao)地”。
    (2)然后問什么時候,小燕在哪里掃地。(早上,小燕在家里掃地)。指名回答。在黑板上寫出句式:“什么時候,誰在哪里干什么”,讓學生看圖練習句式,做到大面積訓練。(可以是早上、放學以后不同時間);然后,班級齊聲說:早上,小燕在家里掃地。
    2、依次出示掛圖2(小燕擦桌子)、掛圖3(小燕倒垃圾)、掛圖4(小燕幫奶奶穿針)。
    (1)問小燕在家里還干了什么事呢?指名回答,老師分別在圖下貼出卡片:擦桌子、倒垃圾、穿針(在擦、倒、針三字上標上拼音)。
    (2)用“什么時候,誰在那里干什么”的句式說出來。大面積訓練。然后分組訓練,同桌之間相互說,反復練習。
    3、看掛圖4,想一想,小燕為什么幫奶奶穿針?(奶奶視力不好。);怎么看出奶奶視力不好呢?(奶奶戴著老花眼鏡。),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點采擇能力和觀察力。
    3、連貫的看圖說話
    (1)按次序地看4幅圖,想一想,小燕在家里會干哪些事情,然后用一句話連起來說這四幅圖的內容。
    哪個小朋友能看這四幅圖,按次序,用一句話說說小燕在家里會干哪些事?
    出示句式:小燕在家里會(),會(),會(),還會()。大面積訓練。
    (2)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出示句式:小燕在家里會()、()、(),還會()。大面積訓練。
    四、總結
    小朋友們,你們想一想,如果小燕的媽媽回家看到小燕做了這么多家務,一定會表揚她的。那么,媽媽會怎么說呢?(讓學生自由回答,要求展開想象,并模擬媽媽的語氣。)
    五、聯(lián)系實際
    出示替換詞“我”。用“我在家里會(),會(),會(),還會()”的句式和“我在家里會()、()、(),還會()”的句式說話。
    六、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看圖說話,學會了什么句式?指名回答后教師小結。這節(jié)課,小朋友們都很認真,能仔細看、認真聽、大膽說,學會了兩個句式。第一個是“什么時候,誰在那里干什么”,第二個是“小燕(或我)在家里會(),會(),會(),還會()。或小燕(或我)在家里會()、()、(),還會()”。希望小朋友們都像小燕一樣熱愛勞動,多幫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做個好孩子。
    七、作業(yè)練習
    把4幅圖用“什么時候,小燕在哪里干什么”表述出來,并寫在方格本上,再把“小燕在家里會(),會(),會(),還會()”這句話寫在方格本上(注意標點符號)。
    八、課外活動和作業(yè)
    布置學生向小燕學習,幫助大人學做家務活,并且用學到的句式對爸爸、媽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