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一種反思的機會,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經(jīng)驗和成長。在寫總結之前,可以先列出要點,然后再進行整理和歸納。小編為我們提供的總結范文,是我們寫總結時的良師益友。
讀莊子心得篇一
書上說??鬃邮鞘谟栉覀?yōu)槿颂幨赖拇蟮览?。莊子是教授我們?nèi)绾紊畹男〉览怼?BR> 人們大多數(shù)執(zhí)迷于大道理。我們經(jīng)常對自己說:人生活再世上就要努力,就要活的比別人好。即使再身心疲憊的時候,我們依然不放過自己。每日的辛勤我們都覺得是必須的。原來我也是這么想的。在學校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不在學校我依然每天跑圖書館學習看書。上班之后我朝九晚五,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給老板看。結果是我們很累。
我們的心就像風箏一樣被束縛著。竟然渾然不覺。如果不看莊子的文章。我會一直以為這束縛理所當然。但莊子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價值觀。在我看來就是豁達(記得小學的一個同學說是順其自然,現(xiàn)在才明白)
做人要豁達。不應當執(zhí)迷于物質(zhì)。莊子一生貧窮。但他卻有豐富的思想世界。再他看來。精神的貧困才是真正的貧困。一個人的心飛不高。那他就永遠走不出自己的世界。想想一個被束縛內(nèi)心世界的人,他的生活會是多么可悲。沒有追求,沒有自一由,他的世界永遠是灰色的。
做人還要有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東西。我們需要挖掘自己的獨特再哪里。明白自己的優(yōu)勢再哪里。這種自省是達到自己境界的基礎。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夠深入剖析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的所在。通過一些內(nèi)在外在的方法解決掉問題。如果我們不具備這種能力。那么今后遇到問題我們就只能深陷其中。最后自己殺掉自己。
生活其實很簡單。就是讓自己的心飛翔。你知道你的心能夠飛到多遠嗎?如果你還局限再那里,那么就一把剪掉風箏線。掙脫束縛。讓心無限飛翔。
還會有更多的感觸,慢慢來。
春游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讀莊子心得篇二
2010年01月15日從朋友處借得《莊子》心得一書,此書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通過莊子每一個不同的寓言故事來講述,偶爾看看這樣的書對凈化人的心靈有一定的幫助。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在功名利祿的路上走得太遠,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內(nèi)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閑適放松。這些離我們太遠了!如今媒介如此發(fā)達,資訊如此快速,科學給了我們無窮力量的時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許,我們在心智上的殘缺更多了。人有肢體上的殘疾,也會產(chǎn)生心理上的殘疾,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殘缺,那是因為心理上的殘缺,不像身體上的殘疾那么容易被人看見。這種殘缺有可能是在某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自己犯的一個錯誤,也有可能是在某種時刻自己受到的一個打擊,從此不知不覺就積淀下一種毛病。莊子告訴我們,在天地之間,如果一個人真的順應生命形態(tài),就首先要把這些遺憾和殘缺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應該想的是怎么樣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莊子在最后還講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個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難都能闖過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過去式。是啊!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實人生無非是盡心盡力,僅此而已?。ag:
讀莊子心得篇三
莊子教我們?nèi)绾卧谌耸篱g做事的學問。做事的學問就是做人的學問。課堂上講的《人間世》前兩段,顏回想要去衛(wèi)國干一番大的事業(yè),葉公使于齊為不可為之事。類似的事情,在我們?nèi)粘I钪斜缺冉允???墒窃谖覀兩磉叺闹钦咛?,在關鍵的時刻能夠給予點撥的人更不可見。于是意氣風發(fā)時往往頭腦發(fā)熱,哪知“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任重”,結果很快便陣亡了。而在面臨困難的時候,總想繞道而行,卻不知只有迎頭面對困難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但這些在真正做事的時候,卻是很難把握得了的。只有在事后總結經(jīng)驗教訓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無后患者,惟有德者能之?!睆埨蠋熢谡n堂上強調(diào)這個“德”字,德是在和人的互動過程中顯現(xiàn)出來的,并非固定,而是活的。我的理解,德是智慧。
青藏高原太遠,珠穆朗瑪峰太高,我自知身在“上海”,“西藏”是我向往的地方,但我一點不著急趕去那里。張老師在課上說的一段話對我觸動很大:大致意思是,我們每個人向內(nèi),“反身修己”,把自身在宇宙中表現(xiàn)出的“熵”值降低下來,就是對宇宙最大的貢獻。(注,老師在講課的時候,發(fā)音是ju,但我理解的意思是熵,特此說明)。讓自己安靜下來,就會看到這個世界動的一面,包括生理的心理的。
我一直認為“無為”比較消極,認為只有不斷地去做更多的事才能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但我又意識到很多的事情做還不如不做,要做就要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為了做而做。“反身修己”,讓自己安靜下來,是讓自己能夠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去掉雜音,而非人云亦云隨大流,喪失了自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藝”,諸如琴棋書畫,無不都是讓人安靜下來,表達自我內(nèi)心聲音的方式。
在古典書院學習,我一點都不著急,我一不為文憑,二不為就業(yè)。我深知欲速則不達。和一群有相同愛好的同學在一起學習,切磋,進步,還有老師授業(yè)解惑是一件無比快樂的事情。我知道,如果這樣堅持下去,反復去做,一定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化氣質(zhì)。
讀莊子心得篇四
書中將人的一生比作爬一座80層的樓梯,當我們終于達到終點時,才發(fā)現(xiàn)最重要的東西——行囊,已經(jīng)被丟棄在了20層。初入社會,一腔熱血的我們都肩負著這樣一個行囊——理想??僧敵醯臒崆榭偙挥姎埧岬默F(xiàn)實打磨殆盡。我們?nèi)諒鸵蝗盏芈德刀恢鶠?,打著“理想”的旗號卻為了或名或利南轅北轍,最后的最后,我們終于停下慌促的腳步,卻可悲地發(fā)現(xiàn)多年的奔波竟不知是為了什么。
大千世界,切勿讓外物擾亂你的心律。記得時刻提醒自己:復其初。
復其初就是要拋開欲望、雜念。梓慶為魯國做鐻,首先齋戒七天。這個齋戒是指心齋,最終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此時做鐻,便渾然忘卻了功名、美譽,忘記了自己是為國君所做,順著自己的本性去創(chuàng)作、發(fā)揮,不曾料想竟達到至善境界。今之學者皆為利往,以私己為本,身心疲敝,茫茫然竟不知所求者何物。其實我們大可拋開這些,因為一切的榮辱貴賤都會過去,最重要的是當下的質(zhì)量,是你是否把握住自己。一生的追求莫過于幸福快樂,而這幸??鞓繁緸樯畹膶傩?,只要你認真地生活,自然不必過多追求。
復其初要做到“外化而內(nèi)不化”。人生存于社會之中自然要做到遵從社會規(guī)律,根據(jù)社會的步調(diào)調(diào)整自己的步伐,此謂“外化”。而紛繁的社會極易蠱惑人心,改變你的方向。此時,你需要把握內(nèi)心的真正渴望,懂得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不斷變化的潮流中保持內(nèi)心的堅定,讓自己老來不至于悔已晚矣。此謂“內(nèi)不化”。由此可知,生存可以隨遇而安,而生命應當有所堅持。
復其初就是要去除遮蔽,返其本真,去感受那彌漫六合的“道”。
讀莊子心得篇五
鉤月清寒嘆華涼,煮酒云煙裊裊揚。那刻,雨已停,留下了遍地泥濘。步履輕輕如是我的方向,能否給一個先兆?我僅僅是等待了將近200個夜晚我就快要崩潰了,于是,我開始迫不及待的想要尋回我的愛情。一蕭一劍,一生一世。夜幕拉開,包裹了白天的喧囂與熱鬧,如此的靜謐!
這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yōu)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湮沒超脫世俗的快樂。道學家們批判他的消極無為,卻又不得不用驚羨的目光欣賞他的作品,贊美他的精神。這又是怎樣一種精神?如泰山的青松,正氣昂然;如深山的清泉,純潔從容。莊子曾以鳥自比,那是怎樣一種鳥?非梧桐樹不棲息,非飽滿的果實不食,非清潔的甘泉不飲;如果上面的條件無法達到,鳥仍不會屈從命運的安排,它就會不停的飛,去尋找,直到自己死去。這種鳥我沒見過,這樣的人大家都知道,莊子就是。
我喜歡莊子,雖然他在很多時候都顯得那樣淡然,他沒有孔子那般顯赫的名聲,沒有孟子勸君行政的志向,更沒有法家人物改革圖新的氣魄,但他卻是一個活的最純粹的人。
我向往莊子的心智,它擁有一種超凡脫俗的豁達,他厭惡世俗的陳規(guī)陋習,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我羨慕莊子。
在現(xiàn)代的社會生活中,一味求其自然的人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我更加想說他的精神,在年輕一輩,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揣摩他的意境,但不要盲目的效仿,多學習一些求生的本領。
有人說:“在中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tǒng)中,總有那么一兩顆孤獨的樹——孤獨地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鼻f子就是其中一顆。這是怎樣一個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yōu)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堙沒超凡脫俗的快樂。
讀莊子心得篇六
《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jīng)典,現(xiàn)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讀完全部內(nèi)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對我們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為我們的為人處事指點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對死亡
莊子家里很貧困,有時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他對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是有清醒認識的,他身邊也有很多的有錢人,他也有很多的機會去享受榮華富貴,但他把這些東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縛不了他,為利辛苦,為利奔波,卻喪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樂,“心為形役”,太不值得了。莊子雖然生活貧困,但是精神決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難。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彼运粣壅f什么。當楚王請他出山為相時,他卻對請他的兩個大夫說:“你們請便吧,讓我拖著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莊子臨死時對學生們說:“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形體歸于天地,生死歸于自然,這就是莊子對自己的形體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樂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也表達了一種態(tài)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絕不找死。道家的態(tài)度是在流光中順應,去把握每分每秒,去樂生,讓生命獲得價值。
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么,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變命運
《莊子》的《逍遙游》篇中告訴我們,世間的大和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應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莊子用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倍覀兂3R允浪椎难酃?,墨守成規(guī)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束縛了自己的心智。莊子是一個大智之人,他永遠不會教給我們小技巧,他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種靈魂生活,這種靈魂生活是主善的。我們要以覺悟的態(tài)度反觀內(nèi)心,讓我們釋放自己,盡可能達到一個逍遙游的境界。
讀莊子心得篇七
莊子是我國古代哲學家之一,他在思想上鼓勵人們學會放下執(zhí)念,追求內(nèi)心的自由和平靜。在本文中,我將分享我的關于莊子思想的心得體會。
段落二:順其自然
“人類若能順其自然,則群生和諧,而物無不濟?!鼻f子提倡人們順其自然,不強求、不抵抗,以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我深有體會,當我們不強行去追求某些事物,而是給予它們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發(fā)展,最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事物自然會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讓我明白了,順應大自然的規(guī)律,才是真正的明智之舉。
段落三:修身養(yǎng)性
“夫物之不內(nèi)丑,而其內(nèi)丑者,自以為知其內(nèi)丑也。”莊子強調(diào)人類內(nèi)在的道德和修養(yǎng)。有很多人在外表上裝飾自己,卻忽略了內(nèi)在的修養(yǎng),最終導致的后果就是虛偽和空洞。只有通過不斷地修身養(yǎng)性,提升自我的內(nèi)在品質(zhì),才能真正地走上通向自身覺悟的道路。
段落四:虛無主義
“萬物皆為虛,名亦為虛。”莊子主張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需要看到事物的虛無。只有意識到世界的虛妄,才能追求真實的自我,避免遺憾和不生之痛。這讓我明白了人生短暫,良好的生活方式絕不僅僅是吃穿用度的生理滿足和外在享受,而是對內(nèi)心的真實和深刻的探索。
段落五:放下心中的執(zhí)著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惟兮其所以不可助也?!鼻f子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可能是虛妄的,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需要看得開放得下,不在執(zhí)念中繞圈子。放下執(zhí)念,不去刻意追求,只有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才能找到自在自由的自我。
總結:莊子的思想,讓我知道“真妄空”,不讓人陷于追求虛妄,掌握人生的方向。我認為可以運用莊子思想的觀念,活出最好的自己。
讀莊子心得篇八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圣人”,稱莊子為“神人”。 之前看過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后,我又在暑假中閱讀了于丹《莊子》。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雖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覺得詩句挺特別。后來知道莊子寫了逍遙游,逍遙游代表了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對世俗社會的功名利祿及自己的舍棄。
如果說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些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jīng)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而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游》。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雖是一個幽默而有涵養(yǎng)的人,但并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窮到極點,處處求人,等米下鍋德地步。
在于丹《莊子心得》里,我很喜歡“境界有大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 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說;你怎么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為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秘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國發(fā)起的水戰(zhàn)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候身價倍增。
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nèi)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復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
莊子心得筆記篇4
讀莊子心得篇九
《莊子》是討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論著。我覺得莊子想說明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不要老從一面看問題。自以為是也是一種極端,以一技之長為耀也是極端。世界是和諧的。人與人也應是和諧的。
所謂的“堅白論”,山人以為,討論的兩派其實已經(jīng)不是在討論同一問題了:一個論述某物有何種屬性〖即白與堅〗,另一派則是論某特性〖即白與堅〗是該物特有的個性還是許多物質(zhì)都可以有的共性。
其實,綜觀中國的哲學,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非?,F(xiàn)實。對于那種“萬物起源”、“誰創(chuàng)造人”等等之類扯不清道不白的問題采用回避的態(tài)度。對于大自然則采用接受它、并與之相容的態(tài)度。
不追求絕對、不走極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認為是受西方影響而來的?,F(xiàn)代西方科技的發(fā)展,就是試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個例子。而中國的醫(yī)學、氣功、養(yǎng)生之道等等則是順其自然、接受自然、融于自然的例子,典型說法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許多人把莊子與道家放在一起,與儒家相對。山人以為,儒家側重與社會及社會體系;老子強調(diào)人與自然;而墨家則重客體與其自然屬性;反觀莊子,則是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論點采用的較少一點。而過多地將儒家、老子相容。強調(diào)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是一種和諧的共存,無主次之別。這也是與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級之分,要有對自我的克制(這一點又與“無我”相近)。
自然了,從當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于朝廷的。但莊子思想也是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因此,儒家成為封建社會中的主體思想而被當政者大力提倡??墒峭瑫r,莊子的思想又作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沒有收到異常的壓制。而法家因為是強調(diào)客體、鄙棄主要因人的主觀而形成的社會體系、結構,從而無生存之地。
讀莊子心得篇十
莊子,可謂是我國古代的辯證法大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對老子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是先秦莊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不過,他的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思想,因此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善于用寓言來說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莊子》,亦稱《南華經(jīng)》,是道家經(jīng)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余字。在那個刀雕竹刻的時代可算是非常長篇的東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
莊子把事理的無窮性與人類認識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失誤的局限性對照起來分析,顯示出他對于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的辯證關系的理解有著高度的靈活性,這對于人們突破認識上的局限性,從而臨武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大性,無疑是很有幫助的。,莊子流暢的文字下,所顯露出的不朽思想,顯然是只得我們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這種活靈活現(xiàn)的方式,來告訴我們其中的許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從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到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來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為我們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人呢?可是,許多人因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從古至今,驕傲永遠都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只有謙虛謹慎,虛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徑。千萬不可以自滿于現(xiàn)狀。
接下來,他們又開始談論事物間的虛實關系,夏蟲不可以語冰,是因為冰雪對于它們來說太虛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論天地,對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過于虛妄了。確實如此,舉例來說,比如說教育,在有些時候,這些的虛妄的東西在我們身邊還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學生會說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學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規(guī)則在內(nèi)的許多規(guī)則了。但是反過頭來,看一看,似乎身邊的許多事情確實都是如此。
下面,他們又討論到關于事物間的大小關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來真是滄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卻又顯得渺小。
莊子用我們喜聞樂見的寓言故事體,用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中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筆,告訴我們,做人要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做人要虛極靜篤,謙虛謹慎,不可驕傲自滿!
讀莊子心得篇十一
"人心為什么有自由?因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么,還有什么可以束縛你,得一本好書,猶如尋一位好友,將受益終身。讀一本好書,猶如品一杯香茗,余味徘徊于心,不曾散去。一本《莊子心得》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yǎng),從獨特的個性視角把國學的經(jīng)典著作《莊子》用簡單的語言和故事銘刻在了我們的心靈之上。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是一種快樂,它都在給我娓娓道來以怎樣的心態(tài)來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告訴我怎樣才會成為一個幸??鞓返娜耍嬖V我們怎樣修養(yǎng)道德品性,讓情感智慧得到升華。
有人說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那里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是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于丹在心得三中"感悟與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說了三個故事,其一,據(jù)說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zhèn)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只來來往往,這么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乾隆問:"怎么會只有兩條船呢?"法磐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其二,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三,又舉了"堯讓天下于許由"的故事。這三則故事都順應了一個主題"淡泊"。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置身于這樣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權衡。詩人紀伯倫曾經(jīng)感嘆:"我們已經(jīng)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fā)。"于丹又指導我們要看到大境界,在于我們有沒有安靜的心靈,有沒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真正擁有了空靈之境,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內(nèi)心。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雙靈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夠看清超越言行的內(nèi)心真正的質(zhì)地。也就是說,內(nèi)心里面的這種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內(nèi)斂于心而不張揚的。
中國臺灣著名的教授傅佩榮先生在研究莊子之后,得出一個心得,他說:真正看懂《莊子》就會明白,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局或是一個終點。人是不斷地經(jīng)歷許許多多的過程,長時間從磨練活出燦爛的今天。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煩惱、悲哀、無奈等很多負面的情緒,但這些其實都只是磨練我們成長的過程而已。于丹告訴我們,用平和的心態(tài)和積極的努力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讓我們領略到這樣一種大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讓我們霍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過一生,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雨果說過:"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但如果我們的心靈總是被自私、貪婪、卑鄙、懶惰所籠罩,不論我們富甲天下或是位極至尊;也不可能求得快樂。但如果我們的心靈能不斷得到善良、堅韌、頑強、刻苦、純樸之泉的灌溉,不論我們一貧如洗或者位卑如蟻,同樣可以獲得快樂的每一天!在現(xiàn)實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jīng)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體悟經(jīng)典的普適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思想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
我曾讀到一短語說:"用佛家的理論來養(yǎng)心,讓自己宅心仁厚,很善順,善待身邊所有應善待的人和事,一顆石頭丟進去心里的時候,也只是起一點點的漣漪而已,用道家的東西來養(yǎng)身,注意平常的呼吸調(diào)理,以儒家的理論來克行,用儒家的思想來克制自己的的行為。"今天讀到于丹的莊子心得,倒真是讓我有了一種空靈的感覺!恨己知識太淺,于丹是要隨莊子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當然,俺是一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本人的見解純屬胡言,請匆見笑!且大多為只言片語,不成篇章,更不成體統(tǒng)……謝謝!??!
讀莊子心得篇十二
這兩天情緒不好,思緒紛亂,今天好容易休息,窩在床上讀“莊子”。
莊子《大宗師》里有個故事,說的是一位老者,年事已高,卻面如孩童,別人奇怪,就問他有何養(yǎng)生竅門。
老人說,他懂得道。要參透圣人之道,必須有所持守。這持守分七個階段:吾猶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什么意思呢?
首先,“外天下”,是指忘記天下所有牽絆你的人情事故。古人說: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梢姽沤裰型猓瑸槊д卟挥嬈鋽?shù),世人很難擺脫名利、人情之累。
第二步“外物”,就是把物質(zhì)世界的東西盡量剝離。在這個物質(zhì)世界中,物質(zhì)的誘惑無時無處,精彩絕倫,要想完全杜絕真是難如登天。但是我想,畢竟現(xiàn)代生活中的人們,早已擺脫吃穿之虞,物質(zhì)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滿足,而且也不需要完全放棄物質(zhì)的享受,你只要弄清楚,在你的內(nèi)心世界中,在你面臨選擇的時候,不會因為物質(zhì)放棄你原先內(nèi)心的堅守,就可以了。
第三步“外生”,是指超越生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無人能夠超越,能夠超越的只是你對待生死問題的心理和態(tài)度,做到順應規(guī)律,平和接受,不憂生,不懼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時刻。
第四步“朝徹”。做到以上三點,人就徹底了悟了,不受世俗牽絆,擺脫聲色犬馬誘惑,看破了生死的心靈,就象澄澈的小溪,空明的山谷,清凈自在。
第五步“見獨”。到了這個境界,世間萬事萬物,在你的眼中,由來處來,往去處去,一切都是那么清楚明了,不再紛擾你的視線,惑亂你的心靈。
第六步“無古今”。時間在這時候仿佛停步,古往今來,改朝換代的.煙塵都迷不亂你的思緒,你腦海中的大道,暢通上下五千年。
第七重境界叫做“不死不生”。世人多畏死,可是在莊子的寓言故事里,視生為勞頓,視老為安佚,視死為休息,一覺睡醒,生命重新來過。所以,在莊子看來,生與死勿需悲喜,甚至也沒有明顯的界限,生就意味著死,死就意味著生,即使身體沒了,思想依然可以傳承萬年。
讀莊子心得篇十三
莊子何其人:人們把孔子稱為“圣人”,卻把莊子稱為“神人”,二人分別是儒家和道家的化身。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游》。
境界有大?。核械臉s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當你具有大境界時,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感悟與超越:要想真正感悟“逍遙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薄的心態(tài),是超越名利的基礎。
認識你自己:我們習慣于自以為是,就會好心辦壞事。我們又經(jīng)常會被外部評價所影響,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nèi)心,在所謂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總有路可走:莊子借用了一個個外表丑陋近乎猙獰的怪人,來表達了自己的一個觀點: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談笑論生死:莊子之所以能夠笑談生死,是因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諦,那就是,生和死,不過是一個形態(tài)的變化。
堅持與順應:“內(nèi)化”就是不要受變化萬千的外部世界影響,“外化”就是對于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要通達順應,否則將無法在社會中安身立命。
本性與物性:人的物質(zhì)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心態(tài)與狀態(tài):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tài)。
大道與自然:《莊子》寓言故事無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奧秘只有一個,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讀莊子心得篇十四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岳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tài)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huán)境里,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于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tài),那么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么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yè)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嘆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膶W習態(tài)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爸圮囍ǎ仁持?,人處一焉?!毕鄬τ谟钪嫒f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么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
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年代,認識自身的有限,更加謙虛、勤奮地學習,尤為重要。進入了大學,并不代表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人才造就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會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堅持,每日的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修養(yǎng)。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個自滿的人,是不會知禮,知義的。懂的自謙,才會明白禮義廉恥。
讀莊子心得篇十五
《百家講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解的《論語》、《莊子》心得了。她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論語》、《莊子》,也讓我們從中有所反思、有所收獲,更好地吸收知識,并將知識轉變?yōu)槲覀冏约旱哪芰Α?BR> 于丹教授通過《莊子》的現(xiàn)代解讀,以中國經(jīng)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觀眾,怎樣以平和的心態(tài)和得當?shù)奶幨缿B(tài)度追求我們的夢想;在追求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時,怎樣坦然面對;在竭力追求的過程中,怎樣協(xié)調(diào)好物質(zhì)和精神的關系,怎樣處理家庭和事業(yè)的關系,讓人們明白奮力拼搏為了什么。
在《莊子》心得中,一個牧羊人的比喻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xiàn)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羊已經(jīng)落下了很多。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的一塊木板。
吾十有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認為,這種人生的坐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嘆,這種感嘆在《論語》里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滄桑?也就是說"人世幾回傷往事,山行依舊枕江流。"也就是倉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愴古往今來川流不息。
這就像的《春江花月夜》所發(fā)出的無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就在這樣一種天地悠悠,江山有情,這樣一種物蓄流轉中,每一個人,一個渺小的人,一個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有什么樣的人生規(guī)劃呢?很多時候是蒼茫的,有些一旦規(guī)劃了,就會覺得舍棄了許多,會留下很多遺憾。
就在孔子看著流水驚嘆的同時,他又給他自己,給他的學生,給千年萬代的后人提出了這樣的描述,他說自己"吾十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個粗劣的人生坐標,在這樣一個坐標上會有幾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會特別特別強調(diào)出來。今天我們從頭翻閱進去,看一看圣人所描繪的這條人生之道,對我們到底有多大的借鑒價值。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么模樣,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名,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種理想,但是一切從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成有社會規(guī)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孔子的"十五治于學"這可以說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給自己學生的一種要求??鬃幼约航?jīng)常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沒有人是生來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不過是對古人所有經(jīng)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我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所以孔夫子說像我這樣的'人呢,像我這樣有仁義之心的并不缺少,但是像我這樣好學習的人很少見。這就是他十五開始上學的心情。
讀莊子心得篇十六
要談莊子,首先要談老子。有人說老子的成就在于讀《易經(jīng)》,他的言行和思想被后人篆刻成書《老子》,這是《易經(jīng)》的讀后感。老子政治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伯之器,使民重死而不遠遷。他向往結繩計事的原始社會,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是一種復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人生雙修的始祖,在我的人生自然。有句話叫人之道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可見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為大。
現(xiàn)在言歸正轉,說把道學推向高潮,和老子并稱老莊莊子。說莊子,首先要淡其文。在《莊子》一書中,有33篇,其中7篇是莊子寫的,于丹說;氣勢磅礴,縱橫放肆;而表達的思想深刻而宏大,籠罩著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風格笑罵,無拘無束。但是什么是道呢!他又是怎么追道的?莊子在他的《知北游》中,托一個叫知的人去問什么?道在哪里?這時,有人可能會問,莊子為什么要托知,而遇到高人無為謂,知問,無為謂卻聽而不答。有什么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無為謂,就是說無所謂,無所謂;道在心里,為苦尋道,莊子一言點破。儒家講積極出仕,必須大為,造福世界,是始奏,到漢獨尊儒術,再到現(xiàn)在,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壘。莊子主張無為而冶修身、冶國、平天下,應順自然,適合人心。這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也是一種心態(tài)。這就是莊子合心的道法。也就是心為大。
《秋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莊子逍遙于濮水,閑釣。楚王派兩位士大夫去請莊子,出山為相,博取名份。莊子拒絕了:寧余生而牽尾于涂中,也不去吸楚王的瘡。這就是莊子對名字的態(tài)度。人心是自由的,因為有些人不在這里,追求的是普通人無法理解和做到的。還有一個故事,莊子的妻子先走了,惠子來吊唁,看到莊子是鼓盆而歌?;葑雍芾Щ螅銌?,你好沒良心,你老婆為你累了,現(xiàn)在死了。你不哭,反而鼓盆而歌,什么?這時莊子說:人的生死,符合自然,對待生死,全靠人心,追根溯源,觀察人的初始開始,不就是自然之氣嗎?這時,她靜靜地走,回歸自然,不好嗎?這就是生命的真諦,莊子已經(jīng)理解了生命。如果把這件事放在現(xiàn)在,是普通人無法接受的,更是無法體會莊子當時的心境。
莊子乘物游心,獨往精神。他夢見蝴蝶,不知道蝴蝶是變成自己還是變成蝴蝶。
后言:每個人的生命都無異于一只鳥,無論是困在籠子里還是追求自由,都在于自己。生命可以生也可以死,這取決于我們天地之心。
讀莊子心得篇一
書上說??鬃邮鞘谟栉覀?yōu)槿颂幨赖拇蟮览?。莊子是教授我們?nèi)绾紊畹男〉览怼?BR> 人們大多數(shù)執(zhí)迷于大道理。我們經(jīng)常對自己說:人生活再世上就要努力,就要活的比別人好。即使再身心疲憊的時候,我們依然不放過自己。每日的辛勤我們都覺得是必須的。原來我也是這么想的。在學校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不在學校我依然每天跑圖書館學習看書。上班之后我朝九晚五,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給老板看。結果是我們很累。
我們的心就像風箏一樣被束縛著。竟然渾然不覺。如果不看莊子的文章。我會一直以為這束縛理所當然。但莊子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價值觀。在我看來就是豁達(記得小學的一個同學說是順其自然,現(xiàn)在才明白)
做人要豁達。不應當執(zhí)迷于物質(zhì)。莊子一生貧窮。但他卻有豐富的思想世界。再他看來。精神的貧困才是真正的貧困。一個人的心飛不高。那他就永遠走不出自己的世界。想想一個被束縛內(nèi)心世界的人,他的生活會是多么可悲。沒有追求,沒有自一由,他的世界永遠是灰色的。
做人還要有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東西。我們需要挖掘自己的獨特再哪里。明白自己的優(yōu)勢再哪里。這種自省是達到自己境界的基礎。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夠深入剖析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的所在。通過一些內(nèi)在外在的方法解決掉問題。如果我們不具備這種能力。那么今后遇到問題我們就只能深陷其中。最后自己殺掉自己。
生活其實很簡單。就是讓自己的心飛翔。你知道你的心能夠飛到多遠嗎?如果你還局限再那里,那么就一把剪掉風箏線。掙脫束縛。讓心無限飛翔。
還會有更多的感觸,慢慢來。
春游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讀莊子心得篇二
2010年01月15日從朋友處借得《莊子》心得一書,此書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通過莊子每一個不同的寓言故事來講述,偶爾看看這樣的書對凈化人的心靈有一定的幫助。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在功名利祿的路上走得太遠,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內(nèi)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閑適放松。這些離我們太遠了!如今媒介如此發(fā)達,資訊如此快速,科學給了我們無窮力量的時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許,我們在心智上的殘缺更多了。人有肢體上的殘疾,也會產(chǎn)生心理上的殘疾,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殘缺,那是因為心理上的殘缺,不像身體上的殘疾那么容易被人看見。這種殘缺有可能是在某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自己犯的一個錯誤,也有可能是在某種時刻自己受到的一個打擊,從此不知不覺就積淀下一種毛病。莊子告訴我們,在天地之間,如果一個人真的順應生命形態(tài),就首先要把這些遺憾和殘缺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應該想的是怎么樣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莊子在最后還講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個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難都能闖過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過去式。是啊!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實人生無非是盡心盡力,僅此而已?。ag:
讀莊子心得篇三
莊子教我們?nèi)绾卧谌耸篱g做事的學問。做事的學問就是做人的學問。課堂上講的《人間世》前兩段,顏回想要去衛(wèi)國干一番大的事業(yè),葉公使于齊為不可為之事。類似的事情,在我們?nèi)粘I钪斜缺冉允???墒窃谖覀兩磉叺闹钦咛?,在關鍵的時刻能夠給予點撥的人更不可見。于是意氣風發(fā)時往往頭腦發(fā)熱,哪知“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任重”,結果很快便陣亡了。而在面臨困難的時候,總想繞道而行,卻不知只有迎頭面對困難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但這些在真正做事的時候,卻是很難把握得了的。只有在事后總結經(jīng)驗教訓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無后患者,惟有德者能之?!睆埨蠋熢谡n堂上強調(diào)這個“德”字,德是在和人的互動過程中顯現(xiàn)出來的,并非固定,而是活的。我的理解,德是智慧。
青藏高原太遠,珠穆朗瑪峰太高,我自知身在“上海”,“西藏”是我向往的地方,但我一點不著急趕去那里。張老師在課上說的一段話對我觸動很大:大致意思是,我們每個人向內(nèi),“反身修己”,把自身在宇宙中表現(xiàn)出的“熵”值降低下來,就是對宇宙最大的貢獻。(注,老師在講課的時候,發(fā)音是ju,但我理解的意思是熵,特此說明)。讓自己安靜下來,就會看到這個世界動的一面,包括生理的心理的。
我一直認為“無為”比較消極,認為只有不斷地去做更多的事才能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但我又意識到很多的事情做還不如不做,要做就要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為了做而做。“反身修己”,讓自己安靜下來,是讓自己能夠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去掉雜音,而非人云亦云隨大流,喪失了自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藝”,諸如琴棋書畫,無不都是讓人安靜下來,表達自我內(nèi)心聲音的方式。
在古典書院學習,我一點都不著急,我一不為文憑,二不為就業(yè)。我深知欲速則不達。和一群有相同愛好的同學在一起學習,切磋,進步,還有老師授業(yè)解惑是一件無比快樂的事情。我知道,如果這樣堅持下去,反復去做,一定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化氣質(zhì)。
讀莊子心得篇四
書中將人的一生比作爬一座80層的樓梯,當我們終于達到終點時,才發(fā)現(xiàn)最重要的東西——行囊,已經(jīng)被丟棄在了20層。初入社會,一腔熱血的我們都肩負著這樣一個行囊——理想??僧敵醯臒崆榭偙挥姎埧岬默F(xiàn)實打磨殆盡。我們?nèi)諒鸵蝗盏芈德刀恢鶠?,打著“理想”的旗號卻為了或名或利南轅北轍,最后的最后,我們終于停下慌促的腳步,卻可悲地發(fā)現(xiàn)多年的奔波竟不知是為了什么。
大千世界,切勿讓外物擾亂你的心律。記得時刻提醒自己:復其初。
復其初就是要拋開欲望、雜念。梓慶為魯國做鐻,首先齋戒七天。這個齋戒是指心齋,最終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此時做鐻,便渾然忘卻了功名、美譽,忘記了自己是為國君所做,順著自己的本性去創(chuàng)作、發(fā)揮,不曾料想竟達到至善境界。今之學者皆為利往,以私己為本,身心疲敝,茫茫然竟不知所求者何物。其實我們大可拋開這些,因為一切的榮辱貴賤都會過去,最重要的是當下的質(zhì)量,是你是否把握住自己。一生的追求莫過于幸福快樂,而這幸??鞓繁緸樯畹膶傩?,只要你認真地生活,自然不必過多追求。
復其初要做到“外化而內(nèi)不化”。人生存于社會之中自然要做到遵從社會規(guī)律,根據(jù)社會的步調(diào)調(diào)整自己的步伐,此謂“外化”。而紛繁的社會極易蠱惑人心,改變你的方向。此時,你需要把握內(nèi)心的真正渴望,懂得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不斷變化的潮流中保持內(nèi)心的堅定,讓自己老來不至于悔已晚矣。此謂“內(nèi)不化”。由此可知,生存可以隨遇而安,而生命應當有所堅持。
復其初就是要去除遮蔽,返其本真,去感受那彌漫六合的“道”。
讀莊子心得篇五
鉤月清寒嘆華涼,煮酒云煙裊裊揚。那刻,雨已停,留下了遍地泥濘。步履輕輕如是我的方向,能否給一個先兆?我僅僅是等待了將近200個夜晚我就快要崩潰了,于是,我開始迫不及待的想要尋回我的愛情。一蕭一劍,一生一世。夜幕拉開,包裹了白天的喧囂與熱鬧,如此的靜謐!
這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yōu)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湮沒超脫世俗的快樂。道學家們批判他的消極無為,卻又不得不用驚羨的目光欣賞他的作品,贊美他的精神。這又是怎樣一種精神?如泰山的青松,正氣昂然;如深山的清泉,純潔從容。莊子曾以鳥自比,那是怎樣一種鳥?非梧桐樹不棲息,非飽滿的果實不食,非清潔的甘泉不飲;如果上面的條件無法達到,鳥仍不會屈從命運的安排,它就會不停的飛,去尋找,直到自己死去。這種鳥我沒見過,這樣的人大家都知道,莊子就是。
我喜歡莊子,雖然他在很多時候都顯得那樣淡然,他沒有孔子那般顯赫的名聲,沒有孟子勸君行政的志向,更沒有法家人物改革圖新的氣魄,但他卻是一個活的最純粹的人。
我向往莊子的心智,它擁有一種超凡脫俗的豁達,他厭惡世俗的陳規(guī)陋習,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我羨慕莊子。
在現(xiàn)代的社會生活中,一味求其自然的人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我更加想說他的精神,在年輕一輩,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揣摩他的意境,但不要盲目的效仿,多學習一些求生的本領。
有人說:“在中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tǒng)中,總有那么一兩顆孤獨的樹——孤獨地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鼻f子就是其中一顆。這是怎樣一個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yōu)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堙沒超凡脫俗的快樂。
讀莊子心得篇六
《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jīng)典,現(xiàn)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讀完全部內(nèi)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對我們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為我們的為人處事指點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對死亡
莊子家里很貧困,有時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他對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是有清醒認識的,他身邊也有很多的有錢人,他也有很多的機會去享受榮華富貴,但他把這些東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縛不了他,為利辛苦,為利奔波,卻喪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樂,“心為形役”,太不值得了。莊子雖然生活貧困,但是精神決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難。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彼运粣壅f什么。當楚王請他出山為相時,他卻對請他的兩個大夫說:“你們請便吧,讓我拖著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莊子臨死時對學生們說:“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形體歸于天地,生死歸于自然,這就是莊子對自己的形體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樂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也表達了一種態(tài)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絕不找死。道家的態(tài)度是在流光中順應,去把握每分每秒,去樂生,讓生命獲得價值。
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么,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變命運
《莊子》的《逍遙游》篇中告訴我們,世間的大和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應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莊子用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倍覀兂3R允浪椎难酃?,墨守成規(guī)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束縛了自己的心智。莊子是一個大智之人,他永遠不會教給我們小技巧,他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種靈魂生活,這種靈魂生活是主善的。我們要以覺悟的態(tài)度反觀內(nèi)心,讓我們釋放自己,盡可能達到一個逍遙游的境界。
讀莊子心得篇七
莊子是我國古代哲學家之一,他在思想上鼓勵人們學會放下執(zhí)念,追求內(nèi)心的自由和平靜。在本文中,我將分享我的關于莊子思想的心得體會。
段落二:順其自然
“人類若能順其自然,則群生和諧,而物無不濟?!鼻f子提倡人們順其自然,不強求、不抵抗,以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我深有體會,當我們不強行去追求某些事物,而是給予它們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發(fā)展,最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事物自然會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讓我明白了,順應大自然的規(guī)律,才是真正的明智之舉。
段落三:修身養(yǎng)性
“夫物之不內(nèi)丑,而其內(nèi)丑者,自以為知其內(nèi)丑也。”莊子強調(diào)人類內(nèi)在的道德和修養(yǎng)。有很多人在外表上裝飾自己,卻忽略了內(nèi)在的修養(yǎng),最終導致的后果就是虛偽和空洞。只有通過不斷地修身養(yǎng)性,提升自我的內(nèi)在品質(zhì),才能真正地走上通向自身覺悟的道路。
段落四:虛無主義
“萬物皆為虛,名亦為虛。”莊子主張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需要看到事物的虛無。只有意識到世界的虛妄,才能追求真實的自我,避免遺憾和不生之痛。這讓我明白了人生短暫,良好的生活方式絕不僅僅是吃穿用度的生理滿足和外在享受,而是對內(nèi)心的真實和深刻的探索。
段落五:放下心中的執(zhí)著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惟兮其所以不可助也?!鼻f子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可能是虛妄的,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需要看得開放得下,不在執(zhí)念中繞圈子。放下執(zhí)念,不去刻意追求,只有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才能找到自在自由的自我。
總結:莊子的思想,讓我知道“真妄空”,不讓人陷于追求虛妄,掌握人生的方向。我認為可以運用莊子思想的觀念,活出最好的自己。
讀莊子心得篇八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圣人”,稱莊子為“神人”。 之前看過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后,我又在暑假中閱讀了于丹《莊子》。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雖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覺得詩句挺特別。后來知道莊子寫了逍遙游,逍遙游代表了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對世俗社會的功名利祿及自己的舍棄。
如果說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些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jīng)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而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游》。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雖是一個幽默而有涵養(yǎng)的人,但并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窮到極點,處處求人,等米下鍋德地步。
在于丹《莊子心得》里,我很喜歡“境界有大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 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說;你怎么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為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秘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國發(fā)起的水戰(zhàn)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候身價倍增。
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nèi)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復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
莊子心得筆記篇4
讀莊子心得篇九
《莊子》是討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論著。我覺得莊子想說明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不要老從一面看問題。自以為是也是一種極端,以一技之長為耀也是極端。世界是和諧的。人與人也應是和諧的。
所謂的“堅白論”,山人以為,討論的兩派其實已經(jīng)不是在討論同一問題了:一個論述某物有何種屬性〖即白與堅〗,另一派則是論某特性〖即白與堅〗是該物特有的個性還是許多物質(zhì)都可以有的共性。
其實,綜觀中國的哲學,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非?,F(xiàn)實。對于那種“萬物起源”、“誰創(chuàng)造人”等等之類扯不清道不白的問題采用回避的態(tài)度。對于大自然則采用接受它、并與之相容的態(tài)度。
不追求絕對、不走極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認為是受西方影響而來的?,F(xiàn)代西方科技的發(fā)展,就是試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個例子。而中國的醫(yī)學、氣功、養(yǎng)生之道等等則是順其自然、接受自然、融于自然的例子,典型說法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許多人把莊子與道家放在一起,與儒家相對。山人以為,儒家側重與社會及社會體系;老子強調(diào)人與自然;而墨家則重客體與其自然屬性;反觀莊子,則是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論點采用的較少一點。而過多地將儒家、老子相容。強調(diào)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是一種和諧的共存,無主次之別。這也是與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級之分,要有對自我的克制(這一點又與“無我”相近)。
自然了,從當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于朝廷的。但莊子思想也是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因此,儒家成為封建社會中的主體思想而被當政者大力提倡??墒峭瑫r,莊子的思想又作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沒有收到異常的壓制。而法家因為是強調(diào)客體、鄙棄主要因人的主觀而形成的社會體系、結構,從而無生存之地。
讀莊子心得篇十
莊子,可謂是我國古代的辯證法大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對老子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是先秦莊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不過,他的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思想,因此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善于用寓言來說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莊子》,亦稱《南華經(jīng)》,是道家經(jīng)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余字。在那個刀雕竹刻的時代可算是非常長篇的東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
莊子把事理的無窮性與人類認識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失誤的局限性對照起來分析,顯示出他對于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的辯證關系的理解有著高度的靈活性,這對于人們突破認識上的局限性,從而臨武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大性,無疑是很有幫助的。,莊子流暢的文字下,所顯露出的不朽思想,顯然是只得我們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這種活靈活現(xiàn)的方式,來告訴我們其中的許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從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到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來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為我們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人呢?可是,許多人因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從古至今,驕傲永遠都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只有謙虛謹慎,虛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徑。千萬不可以自滿于現(xiàn)狀。
接下來,他們又開始談論事物間的虛實關系,夏蟲不可以語冰,是因為冰雪對于它們來說太虛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論天地,對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過于虛妄了。確實如此,舉例來說,比如說教育,在有些時候,這些的虛妄的東西在我們身邊還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學生會說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學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規(guī)則在內(nèi)的許多規(guī)則了。但是反過頭來,看一看,似乎身邊的許多事情確實都是如此。
下面,他們又討論到關于事物間的大小關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來真是滄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卻又顯得渺小。
莊子用我們喜聞樂見的寓言故事體,用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中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筆,告訴我們,做人要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做人要虛極靜篤,謙虛謹慎,不可驕傲自滿!
讀莊子心得篇十一
"人心為什么有自由?因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么,還有什么可以束縛你,得一本好書,猶如尋一位好友,將受益終身。讀一本好書,猶如品一杯香茗,余味徘徊于心,不曾散去。一本《莊子心得》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yǎng),從獨特的個性視角把國學的經(jīng)典著作《莊子》用簡單的語言和故事銘刻在了我們的心靈之上。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是一種快樂,它都在給我娓娓道來以怎樣的心態(tài)來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告訴我怎樣才會成為一個幸??鞓返娜耍嬖V我們怎樣修養(yǎng)道德品性,讓情感智慧得到升華。
有人說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那里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是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于丹在心得三中"感悟與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說了三個故事,其一,據(jù)說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zhèn)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只來來往往,這么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乾隆問:"怎么會只有兩條船呢?"法磐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其二,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三,又舉了"堯讓天下于許由"的故事。這三則故事都順應了一個主題"淡泊"。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置身于這樣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權衡。詩人紀伯倫曾經(jīng)感嘆:"我們已經(jīng)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fā)。"于丹又指導我們要看到大境界,在于我們有沒有安靜的心靈,有沒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真正擁有了空靈之境,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內(nèi)心。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雙靈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夠看清超越言行的內(nèi)心真正的質(zhì)地。也就是說,內(nèi)心里面的這種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內(nèi)斂于心而不張揚的。
中國臺灣著名的教授傅佩榮先生在研究莊子之后,得出一個心得,他說:真正看懂《莊子》就會明白,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局或是一個終點。人是不斷地經(jīng)歷許許多多的過程,長時間從磨練活出燦爛的今天。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煩惱、悲哀、無奈等很多負面的情緒,但這些其實都只是磨練我們成長的過程而已。于丹告訴我們,用平和的心態(tài)和積極的努力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讓我們領略到這樣一種大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讓我們霍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過一生,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雨果說過:"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但如果我們的心靈總是被自私、貪婪、卑鄙、懶惰所籠罩,不論我們富甲天下或是位極至尊;也不可能求得快樂。但如果我們的心靈能不斷得到善良、堅韌、頑強、刻苦、純樸之泉的灌溉,不論我們一貧如洗或者位卑如蟻,同樣可以獲得快樂的每一天!在現(xiàn)實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jīng)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體悟經(jīng)典的普適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思想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
我曾讀到一短語說:"用佛家的理論來養(yǎng)心,讓自己宅心仁厚,很善順,善待身邊所有應善待的人和事,一顆石頭丟進去心里的時候,也只是起一點點的漣漪而已,用道家的東西來養(yǎng)身,注意平常的呼吸調(diào)理,以儒家的理論來克行,用儒家的思想來克制自己的的行為。"今天讀到于丹的莊子心得,倒真是讓我有了一種空靈的感覺!恨己知識太淺,于丹是要隨莊子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當然,俺是一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本人的見解純屬胡言,請匆見笑!且大多為只言片語,不成篇章,更不成體統(tǒng)……謝謝!??!
讀莊子心得篇十二
這兩天情緒不好,思緒紛亂,今天好容易休息,窩在床上讀“莊子”。
莊子《大宗師》里有個故事,說的是一位老者,年事已高,卻面如孩童,別人奇怪,就問他有何養(yǎng)生竅門。
老人說,他懂得道。要參透圣人之道,必須有所持守。這持守分七個階段:吾猶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什么意思呢?
首先,“外天下”,是指忘記天下所有牽絆你的人情事故。古人說: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梢姽沤裰型猓瑸槊д卟挥嬈鋽?shù),世人很難擺脫名利、人情之累。
第二步“外物”,就是把物質(zhì)世界的東西盡量剝離。在這個物質(zhì)世界中,物質(zhì)的誘惑無時無處,精彩絕倫,要想完全杜絕真是難如登天。但是我想,畢竟現(xiàn)代生活中的人們,早已擺脫吃穿之虞,物質(zhì)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滿足,而且也不需要完全放棄物質(zhì)的享受,你只要弄清楚,在你的內(nèi)心世界中,在你面臨選擇的時候,不會因為物質(zhì)放棄你原先內(nèi)心的堅守,就可以了。
第三步“外生”,是指超越生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無人能夠超越,能夠超越的只是你對待生死問題的心理和態(tài)度,做到順應規(guī)律,平和接受,不憂生,不懼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時刻。
第四步“朝徹”。做到以上三點,人就徹底了悟了,不受世俗牽絆,擺脫聲色犬馬誘惑,看破了生死的心靈,就象澄澈的小溪,空明的山谷,清凈自在。
第五步“見獨”。到了這個境界,世間萬事萬物,在你的眼中,由來處來,往去處去,一切都是那么清楚明了,不再紛擾你的視線,惑亂你的心靈。
第六步“無古今”。時間在這時候仿佛停步,古往今來,改朝換代的.煙塵都迷不亂你的思緒,你腦海中的大道,暢通上下五千年。
第七重境界叫做“不死不生”。世人多畏死,可是在莊子的寓言故事里,視生為勞頓,視老為安佚,視死為休息,一覺睡醒,生命重新來過。所以,在莊子看來,生與死勿需悲喜,甚至也沒有明顯的界限,生就意味著死,死就意味著生,即使身體沒了,思想依然可以傳承萬年。
讀莊子心得篇十三
莊子何其人:人們把孔子稱為“圣人”,卻把莊子稱為“神人”,二人分別是儒家和道家的化身。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游》。
境界有大?。核械臉s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當你具有大境界時,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感悟與超越:要想真正感悟“逍遙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薄的心態(tài),是超越名利的基礎。
認識你自己:我們習慣于自以為是,就會好心辦壞事。我們又經(jīng)常會被外部評價所影響,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nèi)心,在所謂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總有路可走:莊子借用了一個個外表丑陋近乎猙獰的怪人,來表達了自己的一個觀點: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談笑論生死:莊子之所以能夠笑談生死,是因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諦,那就是,生和死,不過是一個形態(tài)的變化。
堅持與順應:“內(nèi)化”就是不要受變化萬千的外部世界影響,“外化”就是對于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要通達順應,否則將無法在社會中安身立命。
本性與物性:人的物質(zhì)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心態(tài)與狀態(tài):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tài)。
大道與自然:《莊子》寓言故事無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奧秘只有一個,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讀莊子心得篇十四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岳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tài)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huán)境里,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于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tài),那么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么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yè)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嘆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膶W習態(tài)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爸圮囍ǎ仁持?,人處一焉?!毕鄬τ谟钪嫒f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么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
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年代,認識自身的有限,更加謙虛、勤奮地學習,尤為重要。進入了大學,并不代表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人才造就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會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堅持,每日的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修養(yǎng)。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個自滿的人,是不會知禮,知義的。懂的自謙,才會明白禮義廉恥。
讀莊子心得篇十五
《百家講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解的《論語》、《莊子》心得了。她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論語》、《莊子》,也讓我們從中有所反思、有所收獲,更好地吸收知識,并將知識轉變?yōu)槲覀冏约旱哪芰Α?BR> 于丹教授通過《莊子》的現(xiàn)代解讀,以中國經(jīng)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觀眾,怎樣以平和的心態(tài)和得當?shù)奶幨缿B(tài)度追求我們的夢想;在追求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時,怎樣坦然面對;在竭力追求的過程中,怎樣協(xié)調(diào)好物質(zhì)和精神的關系,怎樣處理家庭和事業(yè)的關系,讓人們明白奮力拼搏為了什么。
在《莊子》心得中,一個牧羊人的比喻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xiàn)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羊已經(jīng)落下了很多。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的一塊木板。
吾十有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認為,這種人生的坐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嘆,這種感嘆在《論語》里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滄桑?也就是說"人世幾回傷往事,山行依舊枕江流。"也就是倉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愴古往今來川流不息。
這就像的《春江花月夜》所發(fā)出的無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就在這樣一種天地悠悠,江山有情,這樣一種物蓄流轉中,每一個人,一個渺小的人,一個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有什么樣的人生規(guī)劃呢?很多時候是蒼茫的,有些一旦規(guī)劃了,就會覺得舍棄了許多,會留下很多遺憾。
就在孔子看著流水驚嘆的同時,他又給他自己,給他的學生,給千年萬代的后人提出了這樣的描述,他說自己"吾十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個粗劣的人生坐標,在這樣一個坐標上會有幾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會特別特別強調(diào)出來。今天我們從頭翻閱進去,看一看圣人所描繪的這條人生之道,對我們到底有多大的借鑒價值。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么模樣,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名,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種理想,但是一切從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成有社會規(guī)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孔子的"十五治于學"這可以說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給自己學生的一種要求??鬃幼约航?jīng)常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沒有人是生來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不過是對古人所有經(jīng)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我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所以孔夫子說像我這樣的'人呢,像我這樣有仁義之心的并不缺少,但是像我這樣好學習的人很少見。這就是他十五開始上學的心情。
讀莊子心得篇十六
要談莊子,首先要談老子。有人說老子的成就在于讀《易經(jīng)》,他的言行和思想被后人篆刻成書《老子》,這是《易經(jīng)》的讀后感。老子政治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伯之器,使民重死而不遠遷。他向往結繩計事的原始社會,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是一種復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人生雙修的始祖,在我的人生自然。有句話叫人之道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可見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為大。
現(xiàn)在言歸正轉,說把道學推向高潮,和老子并稱老莊莊子。說莊子,首先要淡其文。在《莊子》一書中,有33篇,其中7篇是莊子寫的,于丹說;氣勢磅礴,縱橫放肆;而表達的思想深刻而宏大,籠罩著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風格笑罵,無拘無束。但是什么是道呢!他又是怎么追道的?莊子在他的《知北游》中,托一個叫知的人去問什么?道在哪里?這時,有人可能會問,莊子為什么要托知,而遇到高人無為謂,知問,無為謂卻聽而不答。有什么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無為謂,就是說無所謂,無所謂;道在心里,為苦尋道,莊子一言點破。儒家講積極出仕,必須大為,造福世界,是始奏,到漢獨尊儒術,再到現(xiàn)在,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壘。莊子主張無為而冶修身、冶國、平天下,應順自然,適合人心。這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也是一種心態(tài)。這就是莊子合心的道法。也就是心為大。
《秋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莊子逍遙于濮水,閑釣。楚王派兩位士大夫去請莊子,出山為相,博取名份。莊子拒絕了:寧余生而牽尾于涂中,也不去吸楚王的瘡。這就是莊子對名字的態(tài)度。人心是自由的,因為有些人不在這里,追求的是普通人無法理解和做到的。還有一個故事,莊子的妻子先走了,惠子來吊唁,看到莊子是鼓盆而歌?;葑雍芾Щ螅銌?,你好沒良心,你老婆為你累了,現(xiàn)在死了。你不哭,反而鼓盆而歌,什么?這時莊子說:人的生死,符合自然,對待生死,全靠人心,追根溯源,觀察人的初始開始,不就是自然之氣嗎?這時,她靜靜地走,回歸自然,不好嗎?這就是生命的真諦,莊子已經(jīng)理解了生命。如果把這件事放在現(xiàn)在,是普通人無法接受的,更是無法體會莊子當時的心境。
莊子乘物游心,獨往精神。他夢見蝴蝶,不知道蝴蝶是變成自己還是變成蝴蝶。
后言:每個人的生命都無異于一只鳥,無論是困在籠子里還是追求自由,都在于自己。生命可以生也可以死,這取決于我們天地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