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一
隨著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對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阿長與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必須及時更新觀念,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下面我就結(jié)合我對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理解,談談我對前面教學片斷的看法。
我認為要上好新課標下的一堂語課,首先要擺正學生、教師二者之間位置,使二者各在其位,各謀其政。因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師生間任何越俎代庖的行為都會直接影響閱讀的效果。
1.擺正學生的位置。就是在閱讀教學中要突出學生在閱讀過程的主體地位?!墩Z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边@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把閱讀的自主權(quán)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感悟,去體驗,努力使學生通過閱讀有獲得富有個性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文章中人物形象,思想感受情,感受的深刻,理解的透徹,才真正能讀懂文本,教學反思《《阿長與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
2.擺正教師的位置。在新課標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那么“其政”首先是服務,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營造和諧的閱讀氣氛。其次是協(xié)助學生確立閱讀目標,制定閱讀策略等。再次是交流,對于學生的疑惑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切記不可以自己的講析代替學生的閱讀。
為此,在前文的教學片斷中,我極力辦演好自己的角色,組織引導學生自己去直接面對文本。如片斷開始部分,普通的阿長卻讓魯迅先生感念一生,阿長買來的就是一部書,卻讓兒時的魯迅如此欣喜感受動,兩個矛盾情境的設(shè)置就是為引導學生去透過表面探究出人物和事件的底蘊。再如,片斷中兩處想象的設(shè)計,似有添足之嫌,卻形象地使學生感悟出了長媽媽的熱心和愛心。
其次,對文本的把握要有全局意識,整體意識。對文本的處理要選好突破口,對關(guān)鍵問題的設(shè)置要能統(tǒng)攝全局,收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而不要把整個文本分解的支離破碎。如片斷中,文中魯迅得到《山海經(jīng)》時為什么產(chǎn)生了如此強烈的感受?這一問題就將后面的三個問題統(tǒng)攝在了一起,使片斷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當然,問題的設(shè)計還應注意層次、梯度。
第三,在片斷中,我努力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調(diào)動學生自身的情感儲備和人生體驗,使學生不斷地走進文本,貼近人物,貼近作者,以使學生與人物、作者在精神上融合在一起。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二
以往用學案教學中,第二課時就是學生的展示課。可是最近我們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不少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學生老是在點撥上抄答案,展示時也是照著所抄的答案讀一下,沒有多少思維的含量。由此形成了學生一種壞毛?。阂话l(fā)下學案,先不認真地閱讀課文,而是在點撥上找。
今天這節(jié)課,我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在操作學案中,沒有把人家的精華給運用到位。在學習的日子里,我們每天像跟屁蟲似的,跟在人家老師后面,從上課到備課,到自習,到休息。一點一點的學習,生怕放過某個細節(jié)。我記得老師給我們說:展示要讓學生說出知識從哪里來?;貋砗笪覀冊趯W案的編寫過程中盡量模仿橫水,這點做的還不錯,雖然與老師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我們的老師基本上都能獨立地完成一份完整的學案了。而且還能加入自己的設(shè)想。由于我們所用的版本不一樣,但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個原則是相通的。我們初二語文學科組在學習人家的基礎(chǔ)上,大膽加入了我們自己的東西,充分發(fā)揮我們四個人的集體智慧,使我們的學案具有我們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每課學案中設(shè)計的寫作訓練,我們都精揀細選。在對每一課教材的處理上,我們也是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從我校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處理時總是從文本內(nèi)容設(shè)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而不是一下子就用一個大問題把學生給難住了。例如在備《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我們第一課時設(shè)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概括文中寫了阿長的幾件事?是這樣設(shè)計的:請你從文中找出少年魯迅討厭阿長的哪些事?產(chǎn)生敬意的又是什么事?這樣學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
第二課時我們一開始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認為阿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讓學生概括。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作者對阿長感情變化的詞語,并且把第一個詞給學生示范出來:憎恨。讓學生跟著找。當我看到我們班的學生都找得很準確時,我當時就想我們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以后只要碰到讓學生找感情的詞語的閱讀題,我想學生應該能做出來。設(shè)此題的目的還有一個,就是從感情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作者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和本文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只要給學生一點,就會明白。一個原則,就是低估學生能力,把學案做細。
今年,我們初二語文學科還加入了對比閱讀學案。對學生進行適當拓展。語文是一個很大的世界,光靠教材中的幾篇課文遠遠不能適應學生的閱讀需求,可以這樣說,語文的功夫在課外。在上好課內(nèi)文章的前提下,一定要給學生拓展,把學生的視野從課堂帶到課外,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語文天地。具體如何拓展?我們所用的現(xiàn)行教材是人教版。每一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作品。比如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就是以“戰(zhàn)爭”為題材,第二單元以“愛心”為題材。這本身就給了學生一個大的視野。我們的做法是,找出與每一課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文章,從內(nèi)容、寫作手法、結(jié)構(gòu),作者要表達的感情、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進行對比。比如在上第二單元《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我們找了高中課本中艾青的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與過去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蜜》(楊朔)進行三對比。《阿長與山海經(jīng)》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寫作背景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在被國民黨迫害,沒有自由的情況下寫的,所寫的內(nèi)容是相同的,都是寫自己少年里的保姆,而且要表達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即懷念和尊敬。不同的是寫作手法,《阿》用的是欲揚先抑的寫法,而《大》用的則是直抒胸臆的表白。題材也不同,一個是散文,一個是詩歌。而《阿》與《荔》又有相同之處,就是寫作手法上都采用了欲揚先抑。我們把原文給學生下載下來,后面給學生出了幾個對比閱讀題,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寫作與口語交際方面,我們也正在摸索。我們計劃每一單元上完后,讓學生根據(jù)本單元的主題出一期語文小報,形式多樣,內(nèi)容要求是三三分,即:三分之一課內(nèi),三分之一課外,三分之一自己的作品。已經(jīng)出了第一期《戰(zhàn)爭》主題的語文小報,并在各班的展示欄里展出。出小報的目的是加深學生的印象,也可以讓學生以另外一種方式學到知識。
我們目前做的有所欠缺的是,學案設(shè)計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還不能做到有效。到底怎樣指導,學生什么地方需要方法指導,才是我們應該出手的時候。我有一個想法,就是在學習目標重點,難點之處做指導。目前我們的學法指導對學生作用不大,我覺得這是我們學案的一個不足,他們的學法指導對學生也沒多大用處。學生只是讀一下就完了。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我認為其他學校做的比較好,在每一個問題的旁邊設(shè)計學法指導。很實用。我們從其他學?;貋硪院?,也做了這方面的嘗試,但效果不是很好。但我還是贊成這種做法。直接給學生以閱讀方法指導。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三
學生對“阿長”這一人物并不完全陌生,知道她只是一個保姆,課文標題卻將她與《山海經(jīng)》放在一塊,這很奇怪。這一創(chuàng)意就以學生獵奇的心理作為突破口、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采用人物理解和感情變化作為教學的雙線結(jié)構(gòu)進行教學設(shè)計。
教學步驟
導入語設(shè)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長媽媽”只是魯迅的一個保姆,用那時的話說,就是一個下人,沒有文化,她也《山海經(jīng)》之間會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呢?那么,就讓我們帶著這一疑問進入本課的學習。
分別在讀課文1~5段、6~18段、19~26段、27~29段、30~31段的過程,了解各部分表現(xiàn)的阿長的特點及魯迅對阿長的感情。
資料整合平臺
1、《魯迅生平史料匯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課文擴讀材料:
幾件小事
葉至誠
父親也有管著我的事,譬如讓我遞給他一支筆,我隨手遞過去,不想把筆頭交在了父親手里,父親就跟我說:“遞一樣東西給人家,要想著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筆,是不是脫下筆帽就能寫;你把筆頭遞過去,人家還要把它倒轉(zhuǎn)來,倘若沒有筆帽,還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這一些更是這樣,決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對著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遞任何東西給別人,總是把捏手的一邊交給對方,報紙書本也讓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冬天,我走出屋子沒把門帶上,父親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夾著了嗎?”次數(shù)一多,不必再用這么長的句子,父親只喊:“尾巴,尾巴!”就這樣漸漸養(yǎng)成了我冷天進出屋子隨手關(guān)門的習慣。另外,父親還告誡我開關(guān)房門要想到屋里還有別人,不可以砰的一聲把門推開,砰的一聲把門帶上,要輕輕地開,輕輕地關(guān),我也從此遵循到現(xiàn)在。
后來我想:父親不管我的,都是只關(guān)系我個人的事,在這方面,父親很講民主,給我極大的自主權(quán),有時侯在我喜愛的事情上幫我一把,譬如為我兒時的集郵冊頁的榆木夾板雕刻篆字題簽,給我們手足三個修改文章,等等;而父親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的事,在這方面,父親反反復復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們中間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時時處處替他人著想。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四
帶著問題去預習,學生學習語文有了目標,讀起來更專注,而不會盲目;小組內(nèi)更討論激烈,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了課堂;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聽眾,而是課堂的主體。許多學生嘗試自己去探究問題,找出答案,因而學習語文有了成就感愿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師也不用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而是走進學生,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還可以了解學生的疑難,便于針對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組討論后的課堂交流中,學生表現(xiàn)積極踴躍,問題的答案不是教師講出來,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赡苡行┑胤讲煌晟?,但卻是他們獨立解決的。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就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當然,由于初次嘗試這種先學后教的模式,難免還有一些不足,如課堂討論如何更能集中學生的熱情,如何使討論更節(jié)約時間等等,而這正是我們在今后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的。
由于課堂時間不夠,課后又讓學生補記了學習收獲,許多學生的話仍讓我感動欣喜。有的同學這樣寫道:“現(xiàn)今仍有很多人因為相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長媽媽是不幸的,因為她青年守寡;長媽媽又是幸運的,因為‘子’不嫌‘母’丑。她全心呵護的迅哥兒終于明了了她的愛,寫了這樣深情的文字來紀念她。她如地下有知,也當含笑九泉?!庇械耐瑢W則寫道:“原來很多的愛都隱藏在平常不經(jīng)意的甚至是看似惡意的舉動間,麻木的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太多太多?”還有的同學則感慨地說:“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很多故事不是不好,而是我沒有讀懂,沒有用心讀。從前的我很不喜歡魯迅,覺得他為人太刻薄,小心眼,總挑別人的刺,沒想到他是一個這樣情深義重的人。”
我發(fā)現(xiàn),只要對學生循循善誘,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他們就能由淺入深地走進課文,走近作者。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五
在課后交流時,楊老師一針見血的指出我活動設(shè)計的弊病——有效性,如當頭棒喝把我從課堂花哨活躍的欣欣然中敲醒,我拋開之前的緊張與興奮,忽然冷靜下來拿出詳案來仔細琢磨了琢磨,不禁汗顏:還原買書情景、采訪阿長感受,這些環(huán)節(jié)都很精彩看上去很美,可是它們都是低效的——體會阿長的`艱辛其實兩三句話點撥學生就能明白,屬于楊老師所說的"學生能知道的部分",而我卻花了將近五分鐘去設(shè)置這樣一個情境;魯迅先生沒把阿長買書的情景寫出來,而是前鋪墊(自己對于書的渴慕激起了阿長的好奇),后暗示、烘托(阿長嘴里的"三哼經(jīng)"不就告訴我們她買書的艱難么?迅哥兒"震悚的狀態(tài)"和"新的敬意"不就是對阿長的愛的體會與感激嗎?)這是魯迅先生筆力勁道之處,也是學生"不知道,需要老師引導他們知道"的地方,而我卻去做口語對話交際,實在是同目標南轅北轍。有效,是您一直所叮囑我們所應堅持與做到的教學準則,我相信,只有做到"略去無效環(huán)節(jié)",才能突出教學重點。我突然意識到(實在慚愧,應該更早就明白的),活動,包括一切教學設(shè)計都是一堂課外在的"形",而教學目標、學生所得才是一堂課內(nèi)在的"神",無論"形"再華美再熱鬧,它終究是要處于從屬地位的,是要為教學本質(zhì)所服務的,只有以教學目標為基礎(chǔ),以突破重點為目的而進行的設(shè)計才是有效的,才能超越花哨而實現(xiàn)真正的精彩,才能稱得上"形神兼?zhèn)?的一堂課,否則只能是南轅北轍、"貌合神離"的失敗。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六
隨著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對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必須及時更新觀念,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下面我就結(jié)合我對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理解,談談我對前面教學片斷的看法。
我認為要上好新課標下的一堂語課,首先要擺正學生、教師二者之間位置,使二者各在其位,各謀其政。因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師生間任何越俎代庖的行為都會直接影響閱讀的效果。
1.擺正學生的位置。就是在閱讀教學中要突出學生在閱讀過程的主體地位?!墩Z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边@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把閱讀的自主權(quán)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感悟,去體驗,努力使學生通過閱讀有獲得富有個性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文章中人物形象,思想感受情,感受的深刻,理解的透徹,才真正能讀懂文本。
2.擺正教師的位置。在新課標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那么“其政”首先是服務,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營造和諧的閱讀氣氛。其次是協(xié)助學生確立閱讀目標,制定閱讀策略等。再次是交流,對于學生的疑惑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切記不可以自己的講析代替學生的閱讀。
為此,在前文的教學片斷中,我極力辦演好自己的角色,組織引導學生自己去直接面對文本。如片斷開始部分,普通的阿長卻讓魯迅先生感念一生,阿長買來的就是一部書,卻讓兒時的魯迅如此欣喜感受動,兩個矛盾情境的設(shè)置就是為引導學生去透過表面探究出人物和事件的底蘊。再如,片斷中兩處想象的設(shè)計,似有添足之嫌,卻形象地使學生感悟出了長媽媽的熱心和愛心。
其次,對文本的把握要有全局意識,整體意識。對文本的處理要選好突破口,對關(guān)鍵問題的設(shè)置要能統(tǒng)攝全局,收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而不要把整個文本分解的支離破碎。如片斷中,文中魯迅得到《山海經(jīng)》時為什么產(chǎn)生了如此強烈的感受?這一問題就將后面的三個問題統(tǒng)攝在了一起,使片斷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當然,問題的設(shè)計還應注意層次、梯度。
第三,在片斷中,我努力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調(diào)動學生自身的情感儲備和人生體驗,使學生不斷地走進文本,貼近人物,貼近作者,以使學生與人物、作者在精神上融合在一起。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七
隨著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對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必須及時更新觀念,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下面我就結(jié)合我對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理解,談談我對前面教學片斷的看法。
我認為要上好新課標下的一堂語課,首先要擺正學生、教師二者之間位置,使二者各在其位,各謀其政。因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師生間任何越俎代庖的行為都會直接影響閱讀的效果。
1.擺正學生的位置。就是在閱讀教學中要突出學生在閱讀過程的主體地位?!墩Z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边@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把閱讀的自主權(quán)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感悟,去體驗,努力使學生通過閱讀有獲得富有個性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文章中人物形象,思想感受情,感受的深刻,理解的透徹,才真正能讀懂文本。
2.擺正教師的位置。在新課標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那么“其政”首先是服務,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營造和諧的`閱讀氣氛。其次是協(xié)助學生確立閱讀目標,制定閱讀策略等。再次是交流,對于學生的疑惑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切記不可以自己的講析代替學生的閱讀。
為此,在前文的教學片斷中,我極力辦演好自己的角色,組織引導學生自己去直接面對文本。如片斷開始部分,普通的阿長卻讓魯迅先生感念一生,阿長買來的就是一部書,卻讓兒時的魯迅如此欣喜感受動,兩個矛盾情境的設(shè)置就是為引導學生去透過表面探究出人物和事件的底蘊。再如,片斷中兩處想象的設(shè)計,似有添足之嫌,卻形象地使學生感悟出了長媽媽的熱心和愛心。
其次,對文本的把握要有全局意識,整體意識。對文本的處理要選好突破口,對關(guān)鍵問題的設(shè)置要能統(tǒng)攝全局,收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而不要把整個文本分解的支離破碎。如片斷中,文中魯迅得到《山海經(jīng)》時為什么產(chǎn)生了如此強烈的感受?這一問題就將后面的三個問題統(tǒng)攝在了一起,使片斷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當然,問題的設(shè)計還應注意層次、梯度。
第三,在片斷中,我努力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調(diào)動學生自身的情感儲備和人生體驗,使學生不斷地走進文本,貼近人物,貼近作者,以使學生與人物、作者在精神上融合在一起。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八
本文篇幅較長,教師可抓住文章的重點,關(guān)聯(lián)全篇,引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并理清脈絡。關(guān)于寫法,則提倡由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并在寫作中效仿。采用板塊式教學思路。
教學步驟
1、請同學們再讀課文,談一談:文章中阿長的形象最為動人、作者最為動情之處是在課文的哪一部分?說說理由。(結(jié)合課后練習三重點討論、講解22~26段。)
齊讀22~26段,體會作者的感情。
2、速讀全文,尋找關(guān)鍵詞句,概括作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過程。
1、結(jié)合課后練習二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
1、結(jié)合課文討論詳寫與略寫結(jié)合的好處。
2、口頭作文,說一個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要求既能表現(xiàn)人物的整體情況,又能鮮明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教師提示:除了注意詳略寫之外,還應注意傳神的描寫。)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九
這節(jié)課是根據(jù)我的預設(shè)教案上的,我認為這節(jié)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jié)課中,教師點撥、總結(jié)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余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shè)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fā)生合理而自然的聯(lián)系。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jīng)》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松。問題的設(shè)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著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jīng)》說成《三哼經(jīng)》可推測出阿長什么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jīng)》的?買到書之后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shè)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jīng)》的?這些問題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jié)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就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是揭示了她為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原因。
這節(jié)課給我的影響比較深,它將給我以后的教學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十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是第二單元第一課,在整個單元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課前我仔細研究教材,精心設(shè)計教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亮點。現(xiàn)將教學情況總結(jié)如下:
本課教學之初我由學生初一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引入。緊接著請學生解釋評價課文標題,讓學生學會擬題。再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后讓學生說課文寫了哪些事?學生踴躍發(fā)言,回答說:“寫了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外形的特點、以及作者討厭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講了她給作者買《山海經(jīng)》這件事,最后寫作者對她的懷念?!?BR> 這節(jié)課并不是根據(jù)我的預設(shè)教案來上的,而是根據(jù)當時的學情臨時確定的。我認為這節(jié)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于:
在整節(jié)課中教師點撥、總結(jié)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余的時間都由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從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到給我買《山海經(jīng)》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松。
如提問: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jīng)》的?她買到書后心理是怎樣?這些問題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jié)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正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表現(xiàn)。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揭示了她為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舉止的原因。她如何給我買到了書,把想象的空間交給了學生,也展示了阿長熱情關(guān)心孩子淳樸的性格。這節(jié)課留給我的印象是比較深的,它將給我今后的教學以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十一
以往用學案教學中,第二課時就是學生的展示課??墒亲罱覀冊诓僮髦邪l(fā)現(xiàn)不少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學生老是在點撥上抄答案,展示時也是照著所抄的答案讀一下,沒有多少思維的含量。由此形成了學生一種壞毛?。阂话l(fā)下學案,先不認真地閱讀課文,而是在點撥上找。
今天這節(jié)課,我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在操作學案中,沒有把人家的精華給運用到位。在學習的日子里,我們每天像跟屁蟲似的,跟在人家老師后面,從上課到備課,到自習,到休息。一點一點的學習,生怕放過某個細節(jié)。我記得老師給我們說:展示要讓學生說出知識從哪里來。回來后我們在學案的編寫過程中盡量模仿橫水,這點做的還不錯,雖然與老師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我們的老師基本上都能獨立地完成一份完整的學案了。而且還能加入自己的設(shè)想。由于我們所用的版本不一樣,但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個原則是相通的。我們初二語文學科組在學習人家的基礎(chǔ)上,大膽加入了我們自己的東西,充分發(fā)揮我們四個人的集體智慧,使我們的學案具有我們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每課學案中設(shè)計的寫作訓練,我們都精揀細選。在對每一課教材的處理上,我們也是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從我校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處理時總是從文本內(nèi)容設(shè)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而不是一下子就用一個大問題把學生給難住了。例如在備《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我們第一課時設(shè)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概括文中寫了阿長的幾件事?是這樣設(shè)計的:請你從文中找出少年魯迅討厭阿長的哪些事?產(chǎn)生敬意的又是什么事?這樣學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
第二課時我們一開始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認為阿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讓學生概括。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作者對阿長感情變化的詞語,并且把第一個詞給學生示范出來:憎恨。讓學生跟著找。當我看到我們班的學生都找得很準確時,我當時就想我們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以后只要碰到讓學生找感情的詞語的閱讀題,我想學生應該能做出來。設(shè)此題的目的還有一個,就是從感情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作者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和本文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只要給學生一點,就會明白。一個原則,就是低估學生能力,把學案做細。
今年,我們初二語文學科還加入了對比閱讀學案。對學生進行適當拓展。語文是一個很大的世界,光靠教材中的幾篇課文遠遠不能適應學生的閱讀需求,可以這樣說,語文的功夫在課外。在上好課內(nèi)文章的前提下,一定要給學生拓展,把學生的視野從課堂帶到課外,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語文天地。具體如何拓展?我們所用的現(xiàn)行教材是人教版。每一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作品。比如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就是以“戰(zhàn)爭”為題材,第二單元以“愛心”為題材。這本身就給了學生一個大的視野。我們的做法是,找出與每一課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文章,從內(nèi)容、寫作手法、結(jié)構(gòu),作者要表達的感情、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進行對比。比如在上第二單元《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我們找了高中課本中艾青的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與過去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蜜》(楊朔)進行三對比?!栋㈤L與山海經(jīng)》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寫作背景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在被國民黨迫害,沒有自由的情況下寫的,所寫的內(nèi)容是相同的,都是寫自己少年里的保姆,而且要表達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即懷念和尊敬。不同的是寫作手法,《阿》用的是欲揚先抑的寫法,而《大》用的則是直抒胸臆的表白。題材也不同,一個是散文,一個是詩歌。而《阿》與《荔》又有相同之處,就是寫作手法上都采用了欲揚先抑。我們把原文給學生下載下來,后面給學生出了幾個對比閱讀題,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寫作與口語交際方面,我們也正在摸索。我們計劃每一單元上完后,讓學生根據(jù)本單元的主題出一期語文小報,形式多樣,內(nèi)容要求是三三分,即:三分之一課內(nèi),三分之一課外,三分之一自己的作品。已經(jīng)出了第一期《戰(zhàn)爭》主題的語文小報,并在各班的展示欄里展出。出小報的目的是加深學生的印象,也可以讓學生以另外一種方式學到知識。
我們目前做的有所欠缺的是,學案設(shè)計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還不能做到有效。到底怎樣指導,學生什么地方需要方法指導,才是我們應該出手的時候。我有一個想法,就是在學習目標重點,難點之處做指導。目前我們的學法指導對學生作用不大,我覺得這是我們學案的一個不足,他們的學法指導對學生也沒多大用處。學生只是讀一下就完了。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我認為其他學校做的比較好,在每一個問題的旁邊設(shè)計學法指導。很實用。我們從其他學校回來以后,也做了這方面的嘗試,但效果不是很好。但我還是贊成這種做法。直接給學生以閱讀方法指導。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一
隨著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對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阿長與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必須及時更新觀念,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下面我就結(jié)合我對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理解,談談我對前面教學片斷的看法。
我認為要上好新課標下的一堂語課,首先要擺正學生、教師二者之間位置,使二者各在其位,各謀其政。因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師生間任何越俎代庖的行為都會直接影響閱讀的效果。
1.擺正學生的位置。就是在閱讀教學中要突出學生在閱讀過程的主體地位?!墩Z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边@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把閱讀的自主權(quán)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感悟,去體驗,努力使學生通過閱讀有獲得富有個性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文章中人物形象,思想感受情,感受的深刻,理解的透徹,才真正能讀懂文本,教學反思《《阿長與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
2.擺正教師的位置。在新課標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那么“其政”首先是服務,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營造和諧的閱讀氣氛。其次是協(xié)助學生確立閱讀目標,制定閱讀策略等。再次是交流,對于學生的疑惑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切記不可以自己的講析代替學生的閱讀。
為此,在前文的教學片斷中,我極力辦演好自己的角色,組織引導學生自己去直接面對文本。如片斷開始部分,普通的阿長卻讓魯迅先生感念一生,阿長買來的就是一部書,卻讓兒時的魯迅如此欣喜感受動,兩個矛盾情境的設(shè)置就是為引導學生去透過表面探究出人物和事件的底蘊。再如,片斷中兩處想象的設(shè)計,似有添足之嫌,卻形象地使學生感悟出了長媽媽的熱心和愛心。
其次,對文本的把握要有全局意識,整體意識。對文本的處理要選好突破口,對關(guān)鍵問題的設(shè)置要能統(tǒng)攝全局,收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而不要把整個文本分解的支離破碎。如片斷中,文中魯迅得到《山海經(jīng)》時為什么產(chǎn)生了如此強烈的感受?這一問題就將后面的三個問題統(tǒng)攝在了一起,使片斷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當然,問題的設(shè)計還應注意層次、梯度。
第三,在片斷中,我努力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調(diào)動學生自身的情感儲備和人生體驗,使學生不斷地走進文本,貼近人物,貼近作者,以使學生與人物、作者在精神上融合在一起。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二
以往用學案教學中,第二課時就是學生的展示課。可是最近我們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不少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學生老是在點撥上抄答案,展示時也是照著所抄的答案讀一下,沒有多少思維的含量。由此形成了學生一種壞毛?。阂话l(fā)下學案,先不認真地閱讀課文,而是在點撥上找。
今天這節(jié)課,我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在操作學案中,沒有把人家的精華給運用到位。在學習的日子里,我們每天像跟屁蟲似的,跟在人家老師后面,從上課到備課,到自習,到休息。一點一點的學習,生怕放過某個細節(jié)。我記得老師給我們說:展示要讓學生說出知識從哪里來?;貋砗笪覀冊趯W案的編寫過程中盡量模仿橫水,這點做的還不錯,雖然與老師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我們的老師基本上都能獨立地完成一份完整的學案了。而且還能加入自己的設(shè)想。由于我們所用的版本不一樣,但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個原則是相通的。我們初二語文學科組在學習人家的基礎(chǔ)上,大膽加入了我們自己的東西,充分發(fā)揮我們四個人的集體智慧,使我們的學案具有我們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每課學案中設(shè)計的寫作訓練,我們都精揀細選。在對每一課教材的處理上,我們也是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從我校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處理時總是從文本內(nèi)容設(shè)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而不是一下子就用一個大問題把學生給難住了。例如在備《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我們第一課時設(shè)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概括文中寫了阿長的幾件事?是這樣設(shè)計的:請你從文中找出少年魯迅討厭阿長的哪些事?產(chǎn)生敬意的又是什么事?這樣學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
第二課時我們一開始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認為阿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讓學生概括。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作者對阿長感情變化的詞語,并且把第一個詞給學生示范出來:憎恨。讓學生跟著找。當我看到我們班的學生都找得很準確時,我當時就想我們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以后只要碰到讓學生找感情的詞語的閱讀題,我想學生應該能做出來。設(shè)此題的目的還有一個,就是從感情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作者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和本文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只要給學生一點,就會明白。一個原則,就是低估學生能力,把學案做細。
今年,我們初二語文學科還加入了對比閱讀學案。對學生進行適當拓展。語文是一個很大的世界,光靠教材中的幾篇課文遠遠不能適應學生的閱讀需求,可以這樣說,語文的功夫在課外。在上好課內(nèi)文章的前提下,一定要給學生拓展,把學生的視野從課堂帶到課外,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語文天地。具體如何拓展?我們所用的現(xiàn)行教材是人教版。每一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作品。比如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就是以“戰(zhàn)爭”為題材,第二單元以“愛心”為題材。這本身就給了學生一個大的視野。我們的做法是,找出與每一課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文章,從內(nèi)容、寫作手法、結(jié)構(gòu),作者要表達的感情、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進行對比。比如在上第二單元《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我們找了高中課本中艾青的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與過去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蜜》(楊朔)進行三對比。《阿長與山海經(jīng)》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寫作背景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在被國民黨迫害,沒有自由的情況下寫的,所寫的內(nèi)容是相同的,都是寫自己少年里的保姆,而且要表達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即懷念和尊敬。不同的是寫作手法,《阿》用的是欲揚先抑的寫法,而《大》用的則是直抒胸臆的表白。題材也不同,一個是散文,一個是詩歌。而《阿》與《荔》又有相同之處,就是寫作手法上都采用了欲揚先抑。我們把原文給學生下載下來,后面給學生出了幾個對比閱讀題,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寫作與口語交際方面,我們也正在摸索。我們計劃每一單元上完后,讓學生根據(jù)本單元的主題出一期語文小報,形式多樣,內(nèi)容要求是三三分,即:三分之一課內(nèi),三分之一課外,三分之一自己的作品。已經(jīng)出了第一期《戰(zhàn)爭》主題的語文小報,并在各班的展示欄里展出。出小報的目的是加深學生的印象,也可以讓學生以另外一種方式學到知識。
我們目前做的有所欠缺的是,學案設(shè)計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還不能做到有效。到底怎樣指導,學生什么地方需要方法指導,才是我們應該出手的時候。我有一個想法,就是在學習目標重點,難點之處做指導。目前我們的學法指導對學生作用不大,我覺得這是我們學案的一個不足,他們的學法指導對學生也沒多大用處。學生只是讀一下就完了。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我認為其他學校做的比較好,在每一個問題的旁邊設(shè)計學法指導。很實用。我們從其他學?;貋硪院?,也做了這方面的嘗試,但效果不是很好。但我還是贊成這種做法。直接給學生以閱讀方法指導。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三
學生對“阿長”這一人物并不完全陌生,知道她只是一個保姆,課文標題卻將她與《山海經(jīng)》放在一塊,這很奇怪。這一創(chuàng)意就以學生獵奇的心理作為突破口、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采用人物理解和感情變化作為教學的雙線結(jié)構(gòu)進行教學設(shè)計。
教學步驟
導入語設(shè)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長媽媽”只是魯迅的一個保姆,用那時的話說,就是一個下人,沒有文化,她也《山海經(jīng)》之間會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呢?那么,就讓我們帶著這一疑問進入本課的學習。
分別在讀課文1~5段、6~18段、19~26段、27~29段、30~31段的過程,了解各部分表現(xiàn)的阿長的特點及魯迅對阿長的感情。
資料整合平臺
1、《魯迅生平史料匯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課文擴讀材料:
幾件小事
葉至誠
父親也有管著我的事,譬如讓我遞給他一支筆,我隨手遞過去,不想把筆頭交在了父親手里,父親就跟我說:“遞一樣東西給人家,要想著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筆,是不是脫下筆帽就能寫;你把筆頭遞過去,人家還要把它倒轉(zhuǎn)來,倘若沒有筆帽,還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這一些更是這樣,決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對著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遞任何東西給別人,總是把捏手的一邊交給對方,報紙書本也讓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冬天,我走出屋子沒把門帶上,父親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夾著了嗎?”次數(shù)一多,不必再用這么長的句子,父親只喊:“尾巴,尾巴!”就這樣漸漸養(yǎng)成了我冷天進出屋子隨手關(guān)門的習慣。另外,父親還告誡我開關(guān)房門要想到屋里還有別人,不可以砰的一聲把門推開,砰的一聲把門帶上,要輕輕地開,輕輕地關(guān),我也從此遵循到現(xiàn)在。
后來我想:父親不管我的,都是只關(guān)系我個人的事,在這方面,父親很講民主,給我極大的自主權(quán),有時侯在我喜愛的事情上幫我一把,譬如為我兒時的集郵冊頁的榆木夾板雕刻篆字題簽,給我們手足三個修改文章,等等;而父親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的事,在這方面,父親反反復復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們中間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時時處處替他人著想。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四
帶著問題去預習,學生學習語文有了目標,讀起來更專注,而不會盲目;小組內(nèi)更討論激烈,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了課堂;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聽眾,而是課堂的主體。許多學生嘗試自己去探究問題,找出答案,因而學習語文有了成就感愿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師也不用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而是走進學生,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還可以了解學生的疑難,便于針對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組討論后的課堂交流中,學生表現(xiàn)積極踴躍,問題的答案不是教師講出來,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赡苡行┑胤讲煌晟?,但卻是他們獨立解決的。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就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當然,由于初次嘗試這種先學后教的模式,難免還有一些不足,如課堂討論如何更能集中學生的熱情,如何使討論更節(jié)約時間等等,而這正是我們在今后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的。
由于課堂時間不夠,課后又讓學生補記了學習收獲,許多學生的話仍讓我感動欣喜。有的同學這樣寫道:“現(xiàn)今仍有很多人因為相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長媽媽是不幸的,因為她青年守寡;長媽媽又是幸運的,因為‘子’不嫌‘母’丑。她全心呵護的迅哥兒終于明了了她的愛,寫了這樣深情的文字來紀念她。她如地下有知,也當含笑九泉?!庇械耐瑢W則寫道:“原來很多的愛都隱藏在平常不經(jīng)意的甚至是看似惡意的舉動間,麻木的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太多太多?”還有的同學則感慨地說:“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很多故事不是不好,而是我沒有讀懂,沒有用心讀。從前的我很不喜歡魯迅,覺得他為人太刻薄,小心眼,總挑別人的刺,沒想到他是一個這樣情深義重的人。”
我發(fā)現(xiàn),只要對學生循循善誘,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他們就能由淺入深地走進課文,走近作者。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五
在課后交流時,楊老師一針見血的指出我活動設(shè)計的弊病——有效性,如當頭棒喝把我從課堂花哨活躍的欣欣然中敲醒,我拋開之前的緊張與興奮,忽然冷靜下來拿出詳案來仔細琢磨了琢磨,不禁汗顏:還原買書情景、采訪阿長感受,這些環(huán)節(jié)都很精彩看上去很美,可是它們都是低效的——體會阿長的`艱辛其實兩三句話點撥學生就能明白,屬于楊老師所說的"學生能知道的部分",而我卻花了將近五分鐘去設(shè)置這樣一個情境;魯迅先生沒把阿長買書的情景寫出來,而是前鋪墊(自己對于書的渴慕激起了阿長的好奇),后暗示、烘托(阿長嘴里的"三哼經(jīng)"不就告訴我們她買書的艱難么?迅哥兒"震悚的狀態(tài)"和"新的敬意"不就是對阿長的愛的體會與感激嗎?)這是魯迅先生筆力勁道之處,也是學生"不知道,需要老師引導他們知道"的地方,而我卻去做口語對話交際,實在是同目標南轅北轍。有效,是您一直所叮囑我們所應堅持與做到的教學準則,我相信,只有做到"略去無效環(huán)節(jié)",才能突出教學重點。我突然意識到(實在慚愧,應該更早就明白的),活動,包括一切教學設(shè)計都是一堂課外在的"形",而教學目標、學生所得才是一堂課內(nèi)在的"神",無論"形"再華美再熱鬧,它終究是要處于從屬地位的,是要為教學本質(zhì)所服務的,只有以教學目標為基礎(chǔ),以突破重點為目的而進行的設(shè)計才是有效的,才能超越花哨而實現(xiàn)真正的精彩,才能稱得上"形神兼?zhèn)?的一堂課,否則只能是南轅北轍、"貌合神離"的失敗。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六
隨著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對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必須及時更新觀念,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下面我就結(jié)合我對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理解,談談我對前面教學片斷的看法。
我認為要上好新課標下的一堂語課,首先要擺正學生、教師二者之間位置,使二者各在其位,各謀其政。因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師生間任何越俎代庖的行為都會直接影響閱讀的效果。
1.擺正學生的位置。就是在閱讀教學中要突出學生在閱讀過程的主體地位?!墩Z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边@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把閱讀的自主權(quán)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感悟,去體驗,努力使學生通過閱讀有獲得富有個性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文章中人物形象,思想感受情,感受的深刻,理解的透徹,才真正能讀懂文本。
2.擺正教師的位置。在新課標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那么“其政”首先是服務,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營造和諧的閱讀氣氛。其次是協(xié)助學生確立閱讀目標,制定閱讀策略等。再次是交流,對于學生的疑惑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切記不可以自己的講析代替學生的閱讀。
為此,在前文的教學片斷中,我極力辦演好自己的角色,組織引導學生自己去直接面對文本。如片斷開始部分,普通的阿長卻讓魯迅先生感念一生,阿長買來的就是一部書,卻讓兒時的魯迅如此欣喜感受動,兩個矛盾情境的設(shè)置就是為引導學生去透過表面探究出人物和事件的底蘊。再如,片斷中兩處想象的設(shè)計,似有添足之嫌,卻形象地使學生感悟出了長媽媽的熱心和愛心。
其次,對文本的把握要有全局意識,整體意識。對文本的處理要選好突破口,對關(guān)鍵問題的設(shè)置要能統(tǒng)攝全局,收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而不要把整個文本分解的支離破碎。如片斷中,文中魯迅得到《山海經(jīng)》時為什么產(chǎn)生了如此強烈的感受?這一問題就將后面的三個問題統(tǒng)攝在了一起,使片斷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當然,問題的設(shè)計還應注意層次、梯度。
第三,在片斷中,我努力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調(diào)動學生自身的情感儲備和人生體驗,使學生不斷地走進文本,貼近人物,貼近作者,以使學生與人物、作者在精神上融合在一起。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七
隨著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對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必須及時更新觀念,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下面我就結(jié)合我對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理解,談談我對前面教學片斷的看法。
我認為要上好新課標下的一堂語課,首先要擺正學生、教師二者之間位置,使二者各在其位,各謀其政。因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師生間任何越俎代庖的行為都會直接影響閱讀的效果。
1.擺正學生的位置。就是在閱讀教學中要突出學生在閱讀過程的主體地位?!墩Z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边@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把閱讀的自主權(quán)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感悟,去體驗,努力使學生通過閱讀有獲得富有個性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文章中人物形象,思想感受情,感受的深刻,理解的透徹,才真正能讀懂文本。
2.擺正教師的位置。在新課標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那么“其政”首先是服務,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營造和諧的`閱讀氣氛。其次是協(xié)助學生確立閱讀目標,制定閱讀策略等。再次是交流,對于學生的疑惑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切記不可以自己的講析代替學生的閱讀。
為此,在前文的教學片斷中,我極力辦演好自己的角色,組織引導學生自己去直接面對文本。如片斷開始部分,普通的阿長卻讓魯迅先生感念一生,阿長買來的就是一部書,卻讓兒時的魯迅如此欣喜感受動,兩個矛盾情境的設(shè)置就是為引導學生去透過表面探究出人物和事件的底蘊。再如,片斷中兩處想象的設(shè)計,似有添足之嫌,卻形象地使學生感悟出了長媽媽的熱心和愛心。
其次,對文本的把握要有全局意識,整體意識。對文本的處理要選好突破口,對關(guān)鍵問題的設(shè)置要能統(tǒng)攝全局,收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而不要把整個文本分解的支離破碎。如片斷中,文中魯迅得到《山海經(jīng)》時為什么產(chǎn)生了如此強烈的感受?這一問題就將后面的三個問題統(tǒng)攝在了一起,使片斷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當然,問題的設(shè)計還應注意層次、梯度。
第三,在片斷中,我努力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調(diào)動學生自身的情感儲備和人生體驗,使學生不斷地走進文本,貼近人物,貼近作者,以使學生與人物、作者在精神上融合在一起。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八
本文篇幅較長,教師可抓住文章的重點,關(guān)聯(lián)全篇,引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并理清脈絡。關(guān)于寫法,則提倡由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并在寫作中效仿。采用板塊式教學思路。
教學步驟
1、請同學們再讀課文,談一談:文章中阿長的形象最為動人、作者最為動情之處是在課文的哪一部分?說說理由。(結(jié)合課后練習三重點討論、講解22~26段。)
齊讀22~26段,體會作者的感情。
2、速讀全文,尋找關(guān)鍵詞句,概括作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過程。
1、結(jié)合課后練習二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
1、結(jié)合課文討論詳寫與略寫結(jié)合的好處。
2、口頭作文,說一個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要求既能表現(xiàn)人物的整體情況,又能鮮明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教師提示:除了注意詳略寫之外,還應注意傳神的描寫。)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九
這節(jié)課是根據(jù)我的預設(shè)教案上的,我認為這節(jié)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jié)課中,教師點撥、總結(jié)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余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shè)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fā)生合理而自然的聯(lián)系。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jīng)》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松。問題的設(shè)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著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jīng)》說成《三哼經(jīng)》可推測出阿長什么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jīng)》的?買到書之后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shè)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jīng)》的?這些問題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jié)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就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是揭示了她為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原因。
這節(jié)課給我的影響比較深,它將給我以后的教學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十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是第二單元第一課,在整個單元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課前我仔細研究教材,精心設(shè)計教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亮點。現(xiàn)將教學情況總結(jié)如下:
本課教學之初我由學生初一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引入。緊接著請學生解釋評價課文標題,讓學生學會擬題。再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后讓學生說課文寫了哪些事?學生踴躍發(fā)言,回答說:“寫了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外形的特點、以及作者討厭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講了她給作者買《山海經(jīng)》這件事,最后寫作者對她的懷念?!?BR> 這節(jié)課并不是根據(jù)我的預設(shè)教案來上的,而是根據(jù)當時的學情臨時確定的。我認為這節(jié)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于:
在整節(jié)課中教師點撥、總結(jié)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余的時間都由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從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到給我買《山海經(jīng)》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松。
如提問: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jīng)》的?她買到書后心理是怎樣?這些問題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jié)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正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表現(xiàn)。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揭示了她為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舉止的原因。她如何給我買到了書,把想象的空間交給了學生,也展示了阿長熱情關(guān)心孩子淳樸的性格。這節(jié)課留給我的印象是比較深的,它將給我今后的教學以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阿長和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篇十一
以往用學案教學中,第二課時就是學生的展示課??墒亲罱覀冊诓僮髦邪l(fā)現(xiàn)不少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學生老是在點撥上抄答案,展示時也是照著所抄的答案讀一下,沒有多少思維的含量。由此形成了學生一種壞毛?。阂话l(fā)下學案,先不認真地閱讀課文,而是在點撥上找。
今天這節(jié)課,我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在操作學案中,沒有把人家的精華給運用到位。在學習的日子里,我們每天像跟屁蟲似的,跟在人家老師后面,從上課到備課,到自習,到休息。一點一點的學習,生怕放過某個細節(jié)。我記得老師給我們說:展示要讓學生說出知識從哪里來。回來后我們在學案的編寫過程中盡量模仿橫水,這點做的還不錯,雖然與老師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我們的老師基本上都能獨立地完成一份完整的學案了。而且還能加入自己的設(shè)想。由于我們所用的版本不一樣,但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個原則是相通的。我們初二語文學科組在學習人家的基礎(chǔ)上,大膽加入了我們自己的東西,充分發(fā)揮我們四個人的集體智慧,使我們的學案具有我們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每課學案中設(shè)計的寫作訓練,我們都精揀細選。在對每一課教材的處理上,我們也是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從我校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處理時總是從文本內(nèi)容設(shè)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而不是一下子就用一個大問題把學生給難住了。例如在備《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我們第一課時設(shè)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概括文中寫了阿長的幾件事?是這樣設(shè)計的:請你從文中找出少年魯迅討厭阿長的哪些事?產(chǎn)生敬意的又是什么事?這樣學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
第二課時我們一開始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認為阿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讓學生概括。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作者對阿長感情變化的詞語,并且把第一個詞給學生示范出來:憎恨。讓學生跟著找。當我看到我們班的學生都找得很準確時,我當時就想我們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以后只要碰到讓學生找感情的詞語的閱讀題,我想學生應該能做出來。設(shè)此題的目的還有一個,就是從感情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作者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和本文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只要給學生一點,就會明白。一個原則,就是低估學生能力,把學案做細。
今年,我們初二語文學科還加入了對比閱讀學案。對學生進行適當拓展。語文是一個很大的世界,光靠教材中的幾篇課文遠遠不能適應學生的閱讀需求,可以這樣說,語文的功夫在課外。在上好課內(nèi)文章的前提下,一定要給學生拓展,把學生的視野從課堂帶到課外,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語文天地。具體如何拓展?我們所用的現(xiàn)行教材是人教版。每一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作品。比如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就是以“戰(zhàn)爭”為題材,第二單元以“愛心”為題材。這本身就給了學生一個大的視野。我們的做法是,找出與每一課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文章,從內(nèi)容、寫作手法、結(jié)構(gòu),作者要表達的感情、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進行對比。比如在上第二單元《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我們找了高中課本中艾青的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與過去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蜜》(楊朔)進行三對比?!栋㈤L與山海經(jīng)》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寫作背景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在被國民黨迫害,沒有自由的情況下寫的,所寫的內(nèi)容是相同的,都是寫自己少年里的保姆,而且要表達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即懷念和尊敬。不同的是寫作手法,《阿》用的是欲揚先抑的寫法,而《大》用的則是直抒胸臆的表白。題材也不同,一個是散文,一個是詩歌。而《阿》與《荔》又有相同之處,就是寫作手法上都采用了欲揚先抑。我們把原文給學生下載下來,后面給學生出了幾個對比閱讀題,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寫作與口語交際方面,我們也正在摸索。我們計劃每一單元上完后,讓學生根據(jù)本單元的主題出一期語文小報,形式多樣,內(nèi)容要求是三三分,即:三分之一課內(nèi),三分之一課外,三分之一自己的作品。已經(jīng)出了第一期《戰(zhàn)爭》主題的語文小報,并在各班的展示欄里展出。出小報的目的是加深學生的印象,也可以讓學生以另外一種方式學到知識。
我們目前做的有所欠缺的是,學案設(shè)計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還不能做到有效。到底怎樣指導,學生什么地方需要方法指導,才是我們應該出手的時候。我有一個想法,就是在學習目標重點,難點之處做指導。目前我們的學法指導對學生作用不大,我覺得這是我們學案的一個不足,他們的學法指導對學生也沒多大用處。學生只是讀一下就完了。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我認為其他學校做的比較好,在每一個問題的旁邊設(shè)計學法指導。很實用。我們從其他學校回來以后,也做了這方面的嘗試,但效果不是很好。但我還是贊成這種做法。直接給學生以閱讀方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