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與作者進行心靈的碰撞和交流,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書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在寫讀后感時,可以結合個人經歷、社會背景等因素,對作品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和解讀。如果你正在寫讀后感的文章,不妨閱讀一下下面這些范文,或許能幫助到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一
上一次讀米蘭。昆德拉的《》,已記不得是什么時候了,總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時,正因年輕,讀書喜愛追逐情節(jié),對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評論,多是囫圇吞棗、蜻蜓點水、一目十行地掃過,讀完了便束之高閣,沒有思考,沒有回味,心里沒有留下多少印跡。因此這次重新捧起這本書,翻動每一頁的時候,感覺是如此的清新,書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識。
重讀這本書的沖動是緣于一日午間的小憩。我躺在辦公室的長沙發(fā)上,習慣性摸起一本書,隨意翻開其中的一頁,準備稍讀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關于《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的書評,模糊的記憶之門也就隨之緩緩地開啟了。
這次讀得很慢,下意識地追隨著舊日的足跡,字里行間的思索代替了情節(jié)的追尋。尤其是開篇的第二段,整本書的靈魂,是每次打開書都會反復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巴門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紀提出世界分成對立的兩半:光明、黑暗;優(yōu)雅、粗俗;溫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稱為用心的(光明;優(yōu)雅,溫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極的。輕為用心,重為消極。昆德拉卻認為這種二分法很幼稚,認為“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生活。他將變得似真非真,戶外自由而毫無好處。”然后他追問“那么我們將選取什么呢?沉重還是簡單?”
在忙碌與閑暇之間,在束縛與自由之間,在辛勞所得與不勞而獲之間,在堅守職責與推卸職責之間,人們往往避“重”就“輕”,趨“利”避“害”,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試想一下,太多的閑暇是否就是空虛,人們究竟是要工作時的忙碌還是退休后的閑暇?無限的自由就是靈魂的無所依托,如同斷線的風箏四處飄零;不勞而獲的人,對待財富乃至對待人生往往流于輕狂、浮躁,錢來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職責的人,看似一身簡單、了無牽掛,以為這樣就能夠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牽掛、不被需要無異于被親人、朋友、戰(zhàn)友、同事遺棄。一個勇于承擔職責的人,最終還是會比慣于推卸職責的人走的更遠。
是的,忙碌、束縛、辛勞、職責,種種的負擔,是讓我們從浮躁的云端墜落的重力,讓我們根植于腳下的大地,讓我們觸摸到生命的質感,讓我們感受生活的真實!
但是,掙扎在黑暗中的受難者背負的十字架又是怎樣的沉重???當一個母親,應對拿到大學入學通知書的兒子,卻掏不出學費的時候;當一個女兒,應對身患重疴的父親,卻付不起手術費的時候,當一個妻子,應對因冤入獄的丈夫,而叫天不靈、叫地不應的時候,沉重還是簡單,哪里由得了他們做出別樣的選取!他們乞求上蒼的是哪怕給他們一丁點能夠有所選取的機會!
有時候,就是給你選取,那選取又是何等的艱難?電影《蘇菲的選取》中,蘇菲右手抱著女兒、左手牽著兒子瑟瑟躑躅在前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隊伍里,當納粹軍官責令蘇菲只能留下一個孩子,另一個務必立刻送往焚化爐時候,兒子還是女兒?這種活生生將人撕扯成兩半的痛苦一向延續(xù)到生命的終結!
是的,我們知道,黑暗終究會過去,黎明即將到來;我們也知道,冬天來了,春天不會遠了。但是,當下的痛苦是這樣的令人窒息,現(xiàn)實的重負壓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遠沉寂在黑夜與冬季了!
沉重與簡單,究竟該怎樣選???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二
一開始就被圖書的書名給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文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籃子里順水漂流送他身邊的”,到底是托馬斯救了特蕾莎還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馬斯。
《輕》中還談到了對愛情、人的心理、政治,腦子不夠用。無法理解,看不懂。但是這個書呢,就會讓你繼續(xù)看下去,直到看完還要繼續(xù)看一遍的魔力。還有一段文字有點印象,記得不清。所以從網(wǎng)上摘錄了下來,分享一下。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那里獲取什么,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
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會劃破舞臺上的景幕,讓我們看到藏在后面的東西。事實上,這就是薩賓娜向特麗莎解釋的自己畫作的準確意義:表面上是明白無誤的謊言,底下卻透出神秘莫測的真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三
今晚的動漫評論都是伴隨著相應的動漫音樂展開的,純屬興致使然,我也沒想到,自己對動漫的興趣竟然如此頑強持久,也算難得。
已經不是第一次寫〈loveless〉,寫立夏了,說到動漫,就不能不說這部作品,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從各方面看都比較完美的動漫。曾經在論壇,帖吧上,看到有人評論說,看這部片子,是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我有同感。這樣的漫畫作品,并不常見,當然,它也是有缺陷的,我想最大的遺憾就是,內容欠深刻,過于漂浮了,可能作者還沒完成吧,因為我只看了動畫。
視覺享受主要是畫面唯美,人物也是比較賞心悅目的(只包括主角),還有一個亮點,就是蝴蝶。我一直很喜歡蝴蝶這種生物,總覺得很靈動,所有靈動的東西,都不太會落于庸俗。動漫里,藍色的,紫色的蝴蝶,也充當了其中唯美浪漫的元素。至于聽覺享受,除了動畫中聲優(yōu)出色的配音外,片尾曲〈旅程〉也是很值得一聽的,那哀傷的旋律,會縈繞在心中許久。
看在眼里,忘在心里。所以,滿目瘡痍,心無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好嗎?空落的街道,空落的心呵,沒有忘卻一切,卻隱藏一切,擱淺一切,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沒有靈魂的肉體。《不能承受生命之輕》里提到:美貌和青春了無意義,世界是個大的肉體集中營,靈魂是根本看不見的。真的看不見了……再也不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四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作家米蘭·昆德拉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恒輪回”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這本書的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1。
終于又有時間讀點書了,感覺真好,淡淡的日子,淡淡的過,似乎曾經也這樣提到過!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度過了第一部分第16節(jié),終于讀到了輕重的啟示!細加掂量的決斷與命運之聲聯(lián)系在一起;重、必然和價值是三個有內在聯(lián)系的概念:必然者為重,重者才有價值。對于我們所有人來說,人的偉大在于他扛起命運,就像用肩膀頂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樣。人只有一次生命,絕無可能用試驗來證明假設,因此他就永遠不可能知道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對還是錯。
我們都覺得,我們生命中的愛情若沒有分量、無足輕重,那簡直不可思議;我們總是想象我們的愛情是它應該存在的那種,沒有了愛情,我們生命將不再是我們應有的生命。我們都堅信,滿腹憂郁、留著嚇人的長發(fā)的貝多芬本人,是在為我們偉大的愛情演奏“esmuein!”
“如此必然的決定依賴的卻是這樣偶然的愛情。”
我的生命里多了太多的偶然,然而卻沒有一次讓這些偶然成為必然,或許生活已經告訴了我必然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我無法接受,我不想承認這必然的結果!
如果和你的相遇一切從必然開始,那么過程中能否出現(xiàn)偶然的驚喜嗎?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馬斯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fā)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僧斔麗凵弦粋€餐廳的女侍-特蕾莎時,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卻絲毫沒有改變,依然游移在情婦之間,這促使特蕾莎極度痛苦與不安,最后決定離開托馬斯。分離后經歷了磨難,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里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而托馬斯的情婦之一,薩比娜則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
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著托馬斯,特蕾莎等幾個人物的不同經歷,經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
整本小說主要寫“輕與重”,“靈與肉”,對托馬斯來說,輕是“偶然一次不算數(shù)”,是“別樣亦可”,而重則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馬斯,會更偏重于選擇“輕”,因此屢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沒有背叛這個名詞,但當他遇到心愛的女人時,托馬斯在靈魂和肉體間劃分著明顯的界限,他內心確實是深深的愛著特蕾莎,但卻不停的一次次的傷害她,而特雷莎潛意識里認定靈魂離不開肉體,因而最終選擇離開。到最后托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選擇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著責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動承擔責任。輕,是無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別樣亦可。對于何者為“輕”?何者為“重”?什么時候該選擇“輕”?什么時候該選擇“重”?“靈與肉”能否分開?這些問題,我們往往難以認清且正確地做出選擇。
就我自己來說,我難以認同男主人公托馬斯“靈與肉”分離,選“輕”棄“重”的做法,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愛一個人就應該一心一意,就應該盡力甚至犧牲自己去保護她,不讓她受傷害。而至于薩比娜,因怕責任,選擇逃避與背叛,這也使她難以快樂地生活。我覺得選擇“重”,并在“沉重的負擔”下生活,“靈與肉”相合,跟著心中的感覺走有時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這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勇敢地肩負起應負的責任,在艱難和壓力下不斷前進,人生才能過得更快樂,更有意義,更精彩。隨著心靈生活在“重”中,有時那種踏實與幸福也會使自己忘卻沉重的負擔下的艱辛,從而感覺到“重”中的“輕”,感覺一切負擔都是“輕”的,沒有負荷的。
在最沉重的負擔下,我們要勇于承擔負擔,讓靈魂與肉體結合,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畏困難,不向命運低頭。因為只有這樣的非如此不可,我們才能不斷前進,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輕”,“輕”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讀小說向來品位不高,只圖好玩、痛快,不愿費腦筋。所以昆德拉的這部小說我反反復復拿起過多次,都只能翻到開頭幾頁。然而在那個寂靜的午夜,我獨自坐在客廳再次捧起它時,居然像讀《知音》和《故事會》一樣毫無滯礙地讀了下去。書中的內容吸引并打動了我,因為我在書中看到了身邊的人和事,也看到了自己,從我過去從未意識到的角度。
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總會揭示現(xiàn)實與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么驚天動地的現(xiàn)實描摹,不用什么千錘百煉的人物對白,看似隨意揮舞兩下,就已經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以至天資愚鈍不學無術的我痛恨自己閱讀的快感與沉靜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處沒能細細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評價和分析,只能從幾個容易下手的角度說說自己的感受。
與某些小說家不同,昆德拉不強調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訴你,這是我虛構出來的人物。然而這些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性格特點和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困惑與障礙、選擇與行動,能讓讀者產生極強的同理心?;蛟S昆德拉對講故事本就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如何將人物的經歷、內心活動和夢境作為隱喻,來表達對現(xiàn)實和人性的思考。另外,就像魯迅先生經常在小說和散文中不經意地隨口罵人一樣,在主題之外,昆德拉也能隨時寫出大量類似“人是不能和比喻開玩笑的,一個比喻,就可以產生愛情”這種文青們最喜歡的金句。
他寫了大背景,卻寫了小人物;他寫的小人物,卻用了大手筆。人物在困境下的反應、特殊時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愛情和性,這些都是小說中常用的素材,用來歌頌、批判、反思或者諷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會讓主題顯得比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這些就膚淺了。他寫人物不會只寫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們學習,某某真小氣大家一起鄙視他的層面;他寫政治不局限于揭露某個政府真無恥,某段歷史真黑暗的層面;他寫愛情和性,也不滿足于只讓你感動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東西要表達。他寫到“存在之輕”的沉重,寫到“非如此不可”的決心,寫到“靈與肉”的沖突,寫到反對政治的“媚俗”以及無所不在的“媚俗”。這些都是大部分小說家未能觸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寫到了,還寫得那么有道理,還寫得那么巧妙,這就是他的厲害之處。
這部小說的敘事結構從整體看來是完整的,可在讀的過程中視角不斷變換,各個章節(jié)互相打斷,甚至在中間就已經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后來兩人的經歷又重新成為敘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評論這是昆德拉在小說寫作中借用了音樂手法,他們稱之為“復調小說”,而四位主要人物則對應著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個樂器,小說像樂曲一樣富有節(jié)奏和速度的變化,形成了回旋與變奏。
昆德拉曾引用“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這句諺語,他認為“小說藝術就是上帝笑聲的回響”,所有杰出的小說作品都是由此而來。無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就是其中之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五
深夜,我反復翻閱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太過深奧,輕與重的意義,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氣一樣難覓其形。昆德拉在這本小說中不僅勾畫了西方社會的人生百態(tài),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虛無與空幻,細品之下,猶如回響。
書中主人公托馬斯也意識到了這些,他知道這唯一性的人生,決不能隨波逐流,可他卻沒有像居里夫婦一樣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負擔的方式,拒絕媚俗的社會??蓻]有負擔的他變的太過輕飄,反而難以詩意的棲息在這片大地上。因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輕松,而承受著‘輕’的痛苦。這種輕松的'實質卻是人生的虛幻。但事實上,這樣的生活也絕非他想要的,他時常沉思于一句德國諺語:“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沒有活過?!敝挥幸淮蔚娜松糜谙硎芤矡o法通過經驗對比得知對錯,畢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顯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這種平凡并非是托馬斯那樣的放縱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須創(chuàng)造自己獨立的人生價值,如果在此同時又不愿被世間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說的一樣:“個體必須始終在社會中掙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滅”。那么這種超脫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楊絳先生一樣“無名無位自在”的平凡,超脫于世俗之外,又有著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這樣的人往往有著平凡的,淡然的心態(tài),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們的平凡,他們的執(zhí)著,他們對自己的理解,會讓他們在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響生命的凱歌。
這輕飄的生命,充滿了偶然與虛幻,回不到過去看不見未來,剛剛看破滾滾紅塵,卻也難逃歲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釋放自己靈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點亮自己的人生。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全部意義,但卻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學內涵。
窗外,疾行的車流從一個未知,駛向另一個未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六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馬斯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fā)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僧斔麗凵弦粋€餐廳的女侍-特蕾莎時,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卻絲毫沒有改變,依然游移在情婦之間,這促使特蕾莎極度痛苦與不安,最后決定離開托馬斯。分離后經歷了磨難,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里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而托馬斯的情婦之一,薩比娜則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
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著托馬斯,特蕾莎等幾個人物的不同經歷,經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
整本小說主要寫“輕與重”,“靈與肉”,對托馬斯來說,輕是“偶然一次不算數(shù)”,是“別樣亦可”,而重則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馬斯,會更偏重于選擇“輕”,因此屢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沒有背叛這個名詞,但當他遇到心愛的女人時,托馬斯在靈魂和肉體間劃分著明顯的界限,他內心確實是深深的愛著特蕾莎,但卻不停的一次次的傷害她,而特雷莎潛意識里認定靈魂離不開肉體,因而最終選擇離開。到最后托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選擇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著責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動承擔責任。輕,是無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別樣亦可。對于何者為“輕”?何者為“重”?什么時候該選擇“輕”?什么時候該選擇“重”?“靈與肉”能否分開?這些問題,我們往往難以認清且正確地做出選擇。
就我自己來說,我難以認同男主人公托馬斯“靈與肉”分離,選“輕”棄“重”的做法,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愛一個人就應該一心一意,就應該盡力甚至犧牲自己去保護她,不讓她受傷害。而至于薩比娜,因怕責任,選擇逃避與背叛,這也使她難以快樂地生活。我覺得選擇“重”,并在“沉重的負擔”下生活,“靈與肉”相合,跟著心中的感覺走有時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這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勇敢地肩負起應負的責任,在艱難和壓力下不斷前進,人生才能過得更快樂,更有意義,更精彩。隨著心靈生活在“重”中,有時那種踏實與幸福也會使自己忘卻沉重的負擔下的艱辛,從而感覺到“重”中的“輕”,感覺一切負擔都是“輕”的,沒有負荷的。
在最沉重的負擔下,我們要勇于承擔負擔,讓靈魂與肉體結合,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畏困難,不向命運低頭。因為只有這樣的非如此不可,我們才能不斷前進,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輕”,“輕”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七
這是一本看的時候覺得醍醐灌頂、數(shù)次頓悟,看完又是一臉茫然的書。
所謂的不可承受的“輕”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大家都活的很“重”,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在給自己加枷鎖,越加越多,越來越重,越來越難解。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本秃孟駸o憂無慮、千篇一律的生活讓人失去感知,忙碌和壓力卻讓人真實地感到活著。人們?yōu)榱巳ジ惺艽嬖?,為了去感受活著,忙忙碌碌,四處奔走還是不知所措。不過這也是好的,總比天天躺在床上,刷著事不關己的消息和新聞,吃著方便又豐富的外賣的,所謂歲月靜好實則混吃等死的'生活要好。
但書在后半部分開始強調“放下”。“在這之前,他還從來沒有感受過不在乎帶來的歡樂?!笨吹竭@句話的瞬間,我又覺得不在乎是很好的。不在乎有多少錢,不在乎別人怎么看你,不在乎外界的壓力,隨心所欲只為自己而活。多有道理,人活著就是為了取悅自己不是嗎?可是不在乎太難了,既然是生活在社會中,既然會與人交往,就不肯能不在乎,就不可能擁有絕對的自我。
仿佛身體被抽空了一樣霎地泄了氣。我找不到適宜地活著的方式。我不知道怎樣才能平衡好生活中的種種,也做不到所有事情都隨心所欲??墒沁@也表明我還是有追求和自我約束力的不然我就天天躺在床上睡大覺了吧。
前段時間堅信順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為發(fā)現(xiàn)了難得的巧合,讓我覺得欣喜又滿足。“如果一件事取決于一系列的偶然,難道不正說明了它的非同尋常而且意味深長?!鄙畹挠腥ぶ幘驮谟谀阌肋h不知道下一秒會發(fā)生說明,所以順其自然,該發(fā)生的都會發(fā)生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八
我讀小說向來品位不高,只圖好玩、痛快,不愿費腦筋。所以昆德拉的這部小說我反反復復拿起過多次,都只能翻到開頭幾頁。然而在那個寂靜的午夜,我獨自坐在客廳再次捧起它時,居然像讀《知音》和《故事會》一樣毫無滯礙地讀了下去。書中的內容吸引并打動了我,因為我在書中看到了身邊的人和事,也看到了自己,從我過去從未意識到的角度。
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總會揭示現(xiàn)實與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么驚天動地的現(xiàn)實描摹,不用什么千錘百煉的人物對白,看似隨意揮舞兩下,就已經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以至天資愚鈍不學無術的我痛恨自己閱讀的快感與沉靜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處沒能細細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評價和分析,只能從幾個容易下手的角度說說自己的感受。
與某些小說家不同,昆德拉不強調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訴你,這是我虛構出來的人物。然而這些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性格特點和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困惑與障礙、選擇與行動,能讓讀者產生極強的同理心。或許昆德拉對講故事本就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如何將人物的經歷、內心活動和夢境作為隱喻,來表達對現(xiàn)實和人性的思考。另外,就像魯迅先生經常在小說和散文中不經意地隨口罵人一樣,在主題之外,昆德拉也能隨時寫出大量類似“人是不能和比喻開玩笑的,一個比喻,就可以產生愛情”這種文青們最喜歡的金句。
他寫了大背景,卻寫了小人物;他寫的小人物,卻用了大手筆。人物在困境下的反應、特殊時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愛情和性,這些都是小說中常用的素材,用來歌頌、批判、反思或者諷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會讓主題顯得比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這些就膚淺了。他寫人物不會只寫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們學習,某某真小氣大家一起鄙視他的層面;他寫政治不局限于揭露某個政府真無恥,某段歷史真黑暗的層面;他寫愛情和性,也不滿足于只讓你感動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東西要表達。他寫到“存在之輕”的沉重,寫到“非如此不可”的決心,寫到“靈與肉”的沖突,寫到反對政治的“媚俗”以及無所不在的“媚俗”。這些都是大部分小說家未能觸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寫到了,還寫得那么有道理,還寫得那么巧妙,這就是他的厲害之處。
這部小說的敘事結構從整體看來是完整的,可在讀的過程中視角不斷變換,各個章節(jié)互相打斷,甚至在中間就已經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后來兩人的經歷又重新成為敘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評論這是昆德拉在小說寫作中借用了音樂手法,他們稱之為“復調小說”,而四位主要人物則對應著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個樂器,小說像樂曲一樣富有節(jié)奏和速度的變化,形成了回旋與變奏。
昆德拉曾引用“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這句諺語,他認為“小說藝術就是上帝笑聲的回響”,所有杰出的小說作品都是由此而來。無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就是其中之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九
米蘭·昆德拉的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很多人看不下去,于我一樣。已經許久沒看書沒寫字的`懶人,今日倒是很想寫一篇文字。這本書含義深遠,我就寫寫一點點小小的啟發(fā)。
生命之輕,何為輕?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里,常有鐵漢柔情。溫柔似一把利刃,可以讓鐵漢乖乖臣服。歷史上有太多類似的例子,如商紂的妲己,如明皇的楊妃,這就是輕。人生總不是一帆風順,總會跌宕,總會彷徨。而那些挫折,失敗和低谷也是輕。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輕帶來的都是不堪之重。特雷莎用自己的陰柔懦弱將名醫(yī)托馬斯緊緊捆在自己身邊。然而正是他們的田園牧歌成就了兩人最后的幸福。托馬斯放棄了斗爭,放棄了名利,放棄了責任之重,而選擇了生命之輕。在年邁那幾年過得安穩(wěn)自在。輕與重之間,輕,便屬于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睿智。近些年來,太多太多的勵志人物給這個浮夸的社會注入了大股正能量。斷臂鋼琴師劉偉,在最低迷的時刻,最輕的生命階段,尋找到另一條出路。創(chuàng)造了腳彈鋼琴的奇跡,收獲生命之重。生命之輕,輕的是肉體,重的是靈魂。正是輕,讓我們多了一次成就的機會。有人說當你處在人生最低谷時,其實你是最大的贏家,因為無論你怎么走都是在向上。輕時,才擁有無窮的力量。輕是蓄積,是醞釀。輕到一定程度會爆發(fā)出生命至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扇藗儏s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里的一個情節(jié):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兩次離婚時的男人。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蘭把九種特質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她誰都想要,因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權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可這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慮米蘭要傳達的愛情觀。“愛情”總是玄而又玄。我曾經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么愛情將不純正?,F(xiàn)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才是愛情。米蘭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贝蟾虐樨熑巫哌^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里,我才發(fā)現(xiàn)執(zhí)著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愛情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使我開始受益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一
”在一個永恒輪回的世界里,每個行動都背負著無法承受的責任”托馬斯一直相信,即使他和特麗莎在一起,他也不會成為家庭責任的奴隸,他更喜歡享受”輕盈”而不是承受”沉重”。然而,當特麗莎離開他的時候,他確實感到了一時的自由,但是很快他失去親人的輕松感就難以承受了。
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輕,從地球上幾乎賣身契,其飄忽不定的生活運動已經變得太自由不加節(jié)制,慢慢地,生活就失去了意義。生活永遠是最復雜的東西,輕,重的轉換,圍繞身體和靈魂的扭曲,生命和死亡的`周期,當反對各種交叉重合的,也許這就是生活的面貌,現(xiàn)在包裹。溫暖的陽光明媚的日子和冷暗處陰沉的夜晚,白天和夜晚的生活繼續(xù)......然而,即使生命之源是矛盾的,即使生命是一個謎,對我們來說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
“那么,到底需要選擇自己什么?是重還是輕?”
輕與重,書中的每一個角落閃過幽靈般的生存,理想的,媚俗的,背叛在相互接觸這種網(wǎng)絡生活的嚴重程度相互交織,但不能永遠逃脫,生命之重,讓人感覺沉重壓力。正如托馬斯在寫嫉妒特蕾莎的重量的文本。正如托馬斯譴責特蕾莎夢想帶來。生命之光,讓人感到無聊空虛。正如托馬斯·特蕾莎離開鐵球下滑的腳踝,但他被離奇的自我抑郁感到內疚著迷。展望本身回來了,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打印的嚴重性。
“沉重是真的非常悲慘,輕松便真的沒有輝煌嗎?”
每天我們走在這個復雜的世界,已經習慣了匆忙的步伐,已經習慣了平淡無奇的色彩。無論是輕是重,生活中度過的日子都很重,很難權衡。當我們害怕承受生命的重量時,讓自己享受生命的光明,我們必須比以前留下更多的重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我們都經歷過的事情。所以,不要去稱重,不要去品嘗,只要不減肥,那么我們就可以下到地球,去輕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二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作者對人生的命運與價值的關注是該書主題。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復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昆德拉認為,媚俗是以做作的態(tài)度取悅大眾的行為,這種行為侵蝕人類最初美好的心靈,是一種文明病。媚俗不僅是我們的敵人也是我們自己。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昆德拉借薩賓娜的思索表達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眾存在,只要留心公眾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媚俗是人類境況的一個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脫俗。媚俗不僅僅是某些人或某些國家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的問題。由于媚俗,人們往往會用意志代替?zhèn)€人追求,由于媚俗,人們往往會扭曲自我的價值判斷以迎合整體的價值取向。當整個價值判斷體系完全失重,美與丑、善與惡、好與壞無從判別,甚至形成一體時,生命在外界和內心的沉重抗擊之下也就變得無所適從,變成了不能承受之輕。人類自產生以來,就面對著兩個宇宙:無比遼遠的外宇宙和無比深邃的內宇宙。對兩個宇宙的探索幾乎是同時開始的。但在不同時期,這兩類探索在人類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迥異,人們因此也就選擇了截然不同的作品形式來表現(xiàn)這種理性的探求。
昆德拉揭示了人類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但他和我們一樣,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永劫回歸'是不可能的。民族歷史、個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沒有初排,沒有草稿,選擇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我們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我們反對媚俗又時時刻刻都在媚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也是昆德拉的才華得到集中體現(xiàn)的一部作品。作者從一兩個關鍵詞以及基本情境出發(fā)構成了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他以一個哲人的睿智將人類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學的高度加以考慮、審查和描述,小說首先提出問題為托馬斯設定規(guī)定情境,即輕與重的存在編碼;于是哲學思考本身有了小說性,問題本身則是小說家在作品中顯現(xiàn)的哲學思考。請看本站站為大家整理推薦的兩篇優(yōu)秀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2000字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那永劫回歸的世界里,無法承認的責任重荷,沉沉壓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如果永劫回歸是最沉重的負擔,那么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松,來與之抗衡?!痹凇恫荒艹惺艿纳p》一書的開篇,作者就將我們引入了一個“輕”的世界,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間。在一次沒有任何意義的人生旅行中,我們不斷妄圖證明自己的存在,不斷希望得到肯定,不斷追求著身心的釋放,故事便在這種徘徊掙扎中拉開序幕。
曾經也寫過關于生命重量的文章,但從未有過讀完此書后如此深刻的感受。靈與肉,媚俗與反媚俗,現(xiàn)實與反抗,這是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眾多現(xiàn)實的無奈掩蓋了華麗的辭藻,行文流淌間流露出生命的抉擇。正是這樣一種文筆,才在我的心中涌起了波瀾,久久不能平靜。不同于其他作品,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直指現(xiàn)代社會人類生存的困境——以怎樣的方式存在?通覽整本小說,都找不到一個明確地答案來解答這個問題,只能用個人的一生來回答。托馬斯,特蕾莎,薩賓娜以及弗蘭茨都只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個體,在無法重演的過去和無法預定的未來,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價值光亮。
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當人們厭惡自己身上的種種負擔、責任,而深感沉重時,總是向往著如果沒有這些重負,生活該是多么輕松快樂、逍遙自在??墒钱斶@些真正消失的瞬間,卻又往往無所是從,不知如何是好。感覺自己輕如鴻毛,沒有約束,但也沒有歸宿。人生為何如此無奈,想擺脫種種生活之“重”的困擾,但又不能承受擺脫困擾后的失重之“輕”,在這個永劫回歸的生命中重復,再重復。
回望自身,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輕重交織的印痕。有時候會會被瑣碎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就會一味地想要逃脫,什么都不做。但當我真正放下手中的一切得到了“輕”時,卻又沉痛不已。滿腦子都是忙不完的工作,和做不完的功課。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貪玩的孩子,作業(yè)還沒有做完就去玩耍了,其實他的內心比坐在那里完成作業(yè)還要痛苦,背著背包玩耍,怎么會放輕松呢?所以,當我意識到自己的頹廢時,我選擇了繼續(xù)回到繁忙而又緊張的生活中,雖然這種日子過得有些累、略帶疲倦,但是也特別充實。這也許就是痛并快樂著的道理吧。我們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們的“進取心”來自無知,而盲目的進取心又至少給了人生一個“重量”的感覺,使人生似乎有了叫做“意義”和“滿足”的東西。而人生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兩樣很難得到的東西而變得有價值與趣味。
也曾問過自己,如果時光倒流到某一刻,我會不會重新選擇?會不會重新考慮是否要忍受著生命之“重”而不是追尋一時的“輕”。也許在那一刻我會做出了另一種選擇。如同主人翁托馬斯所說,如果人又兩條生命,那么他可以選擇一條生命去愛特蕾莎,而另一條不去愛特蕾莎,然后確定哪樣的生活才能讓他更快樂。然而人生注定是一條一往無前的道路,當我踏上征程時,就沒有后悔的余地了,無論走什么路都是一種抉擇、一種考驗。在選擇了a之后,就無法選擇b,這是人生游戲的規(guī)則,一個誰也不能擺脫的規(guī)則。就像朱德庸說過“幸福分成兩種,一種是看的見的幸福,一種是看不見的幸福,前者是物質的感觀,后者是精神的感受。你選擇了何種幸福,就決定了哪一種人生?!?BR> 故事的最后,意外的結局令人發(fā)指。托馬斯和特麗莎在一片安逸享樂中死于車禍,弗蘭茲死于一次戲劇性的游行,而薩賓娜在遠離家鄉(xiāng)的美國孤獨的居住著,只有她寂寞的活著。這幾位年輕人“追求”與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謬與悖論: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個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虛,追求愛情時怨恨多于歡樂,追求名譽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遙不可及,追求錢財?shù)筋^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透過種種幻覺,這些人所有追求的一切最終都化為烏有,這與現(xiàn)實卻略顯矛盾了。我們每天都在追求著,拼搏著,努力著,最后追求的結果卻是一場空。那些為著庸俗的目的而掙扎的平庸的生命,為了功名、金錢、嬌妻、兒孫,終生忙碌、義無返顧,到頭來一切都是虛無,一切都是空幻!那我們何必還要拼命追求生命之重呢?不過話雖如此,生活還是要面向陽光的,最美的不是追求了什么,追求到了什么,而是追求中得到了什么。故事中的每個人物也正是因為追求而美麗,因為那種不求結果的追求而不惜一切代價。事實上,我們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奮斗的腳步永不停止。就像如果不去耕耘,不去播種,再肥的沃土也長不出莊稼;不去奮斗,不去創(chuàng)造,再美的青春也結不出碩果。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于過程,在追求的過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滿足感,得到了自身的價值。也許,這已經足夠了,何必在乎其終極意義上的得與失呢?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
所以,不管怎樣還是要勇敢面對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輕”。相信只有沉重的生活才有質量,凡是我們所經歷的,都是我們所能承受的。
人生如潮汐,來了,去了;人生如漏斗,得了,失了。路漫漫,極其修遠,我愿用畢生經歷,在輕重之間求索燦爛的人生。
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當人們厭惡自己身上的種種負擔、責任,而深感沉重時,總是向往著如果沒有這些重負,生活該是多么輕松快樂、逍遙自在??墒钱斶@些真正消失的瞬間,卻又往往無所是從,不知如何是好。感覺自己輕如鴻毛,沒有約束,但也沒有歸宿。人生為何如此無奈,想擺脫種種生活之“重”的困擾,但又不能承受擺脫困擾后的失重之“輕”,在這個永劫回歸的生命中重復,再重復。
回望自身,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輕重交織的印痕。有時候會會被瑣碎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就會一味地想要逃脫,什么都不做。但當我真正放下手中的一切得到了“輕”時,卻又沉痛不已。滿腦子都是忙不完的工作,和做不完的功課。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貪玩的孩子,作業(yè)還沒有做完就去玩耍了,其實他的內心比坐在那里完成作業(yè)還要痛苦,背著背包玩耍,怎么會放輕松呢?所以,當我意識到自己的頹廢時,我選擇了繼續(xù)回到繁忙而又緊張的生活中,雖然這種日子過得有些累、略帶疲倦,但是也特別充實。這也許就是痛并快樂著的道理吧。我們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們的“進取心”來自無知,而盲目的進取心又至少給了人生一個“重量”的感覺,使人生似乎有了叫做“意義”和“滿足”的東西。而人生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兩樣很難得到的東西而變得有價值與趣味。
也曾問過自己,如果時光倒流到某一刻,我會不會重新選擇?會不會重新考慮是否要忍受著生命之“重”而不是追尋一時的“輕”。也許在那一刻我會做出了另一種選擇。如同主人翁托馬斯所說,如果人又兩條生命,那么他可以選擇一條生命去愛特蕾莎,而另一條不去愛特蕾莎,然后確定哪樣的生活才能讓他更快樂。然而人生注定是一條一往無前的道路,當我踏上征程時,就沒有后悔的余地了,無論走什么路都是一種抉擇、一種考驗。在選擇了a之后,就無法選擇b,這是人生游戲的規(guī)則,一個誰也不能擺脫的規(guī)則。就像朱德庸說過“幸福分成兩種,一種是看的見的幸福,一種是看不見的幸福,前者是物質的感觀,后者是精神的感受。你選擇了何種幸福,就決定了哪一種人生?!?BR> 故事的最后,意外的結局令人發(fā)指。托馬斯和特麗莎在一片安逸享樂中死于車禍,弗蘭茲死于一次戲劇性的游行,而薩賓娜在遠離家鄉(xiāng)的美國孤獨的居住著,只有她寂寞的活著。這幾位年輕人“追求”與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謬與悖論: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個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虛,追求愛情時怨恨多于歡樂,追求名譽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遙不可及,追求錢財?shù)筋^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透過種種幻覺,這些人所有追求的一切最終都化為烏有,這與現(xiàn)實卻略顯矛盾了。我們每天都在追求著,拼搏著,努力著,最后追求的結果卻是一場空。那些為著庸俗的目的而掙扎的平庸的生命,為了功名、金錢、嬌妻、兒孫,終生忙碌、義無返顧,到頭來一切都是虛無,一切都是空幻!那我們何必還要拼命追求生命之重呢?不過話雖如此,生活還是要面向陽光的,最美的不是追求了什么,追求到了什么,而是追求中得到了什么。故事中的每個人物也正是因為追求而美麗,因為那種不求結果的追求而不惜一切代價。事實上,我們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奮斗的腳步永不停止。就像如果不去耕耘,不去播種,再肥的沃土也長不出莊稼;不去奮斗,不去創(chuàng)造,再美的青春也結不出碩果。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于過程,在追求的過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滿足感,得到了自身的價值。也許,這已經足夠了,何必在乎其終極意義上的得與失呢?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
所以,不管怎樣還是要勇敢面對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輕”。相信只有沉重的生活才有質量,凡是我們所經歷的,都是我們所能承受的。
人生如潮汐,來了,去了;人生如漏斗,得了,失了。路漫漫,極其修遠,我愿用畢生經歷,在輕重之間求索燦爛的人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四
米蘭·昆德拉的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很多人看不下去,于我一樣。已經許久沒看書沒寫字的懶人,今日倒是很想寫一篇文字。這本書含義深遠,我就寫寫一點點小小的啟發(fā)。
生命之輕,何為輕?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里,常有鐵漢柔情。溫柔似一把利刃,可以讓鐵漢乖乖臣服。歷史上有太多類似的例子,如商紂的妲己,如明皇的楊妃,這就是輕。人生總不是一帆風順,總會跌宕,總會彷徨。而那些挫折,失敗和低谷也是輕。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輕帶來的都是不堪之重。特雷莎用自己的陰柔懦弱將名醫(yī)托馬斯緊緊捆在自己身邊。然而正是他們的田園牧歌成就了兩人最后的幸福。托馬斯放棄了斗爭,放棄了名利,放棄了責任之重,而選擇了生命之輕。在年邁那幾年過得安穩(wěn)自在。輕與重之間,輕,便屬于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睿智。近些年來,太多太多的勵志人物給這個浮夸的社會注入了大股正能量。斷臂鋼琴師劉偉,在最低迷的時刻,最輕的生命階段,尋找到另一條出路。創(chuàng)造了腳彈鋼琴的奇跡,收獲生命之重。生命之輕,輕的是肉體,重的是靈魂。正是輕,讓我們多了一次成就的機會。有人說當你處在人生最低谷時,其實你是最大的贏家,因為無論你怎么走都是在向上。輕時,才擁有無窮的力量。輕是蓄積,是醞釀。輕到一定程度會爆發(fā)出生命至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五
看似重大的、命中注定的、必然的事情,往往緣于不可思議的偶然。這些微不足道的偶然構成的結局有時會讓人感覺很不靠譜。按佛教解釋,這些偶然其實都是前世因果的必然,這么解釋似乎又很靠譜。
但人生卻是一條直線,不可能彩排不可能回頭不可能試驗,一種選擇面臨一種結局,《羅拉快跑》的電影不過是一種假設。
佛家說,這一切偶然其實是冥冥中的注定。
尼采說“相信輪回會使人備感沉重”。的'確,因為它假設生命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循環(huán)往復的回環(huán),每一個決定你都將要為之負責。
正因為要為每一個決定每一件事的后果負責,人因此才在六道中輪回不止。
俄狄浦斯最終刺瞎了自己的雙眼,因為他無知所范下的罪孽,自己處罰自己。輪回是一個回環(huán),而此生則是一條直線,在這條直線中,因為自己無知所范下的罪孽,有多少人自愿受罰,改過自新。大伙做的無非用這樣那樣的理由為自己辯護,或者說不知者無罪。不知者真的無罪嗎?嚴厲懲罰因為無知范罪的人是不是太殘酷呢?從這點來說,俄狄浦斯讓我深深欽佩。
人類將自己定義為高級動物,具有剝奪任何動物生命、自由的權利,多么的自以為是??!當尼采抱著被鞭打的馬痛哭的那一刻,他便選擇與人類決裂,與媚俗決裂,從此他成為人類眼中的精神病人?!懊娉蠛?,春暖花開”多么美好的海子選擇了臥軌。他們是多么壯烈決絕的決裂。
如果不想媚俗,不想變成瘋子或自殺,那么就只有一條路,便是隱退,與世隔絕?!半[居”,多么憂傷無奈的愜意生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六
剛拿到這本書,看到這樣的書名,心想:這里到底承載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開篇是《輕與重》,我想一個人生命的輕還是中重,和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聯(lián)系吧。不管我們的生命是不是永恒輪回(因為這個問題會讓人陷入窘境),我們應該做的是關注當下:everyonyexpecedabrightfuture,butwhatthefuturlifewillholdforhimisdependmuchonwhathedoestoday.生命的真諦不是我們身上貼了多少標簽,而是自己內心的滿足與輕松。有時改變人一生的就是一念之差,也行腳踏實地比較安全吧,過山車的落差帶來的感覺是刺激,但完了以后也會感到失落。就像托馬斯,也許他很感受自己生命的過程,但最終還是歸于平淡或是注定孤獨。一生都在尋找新的刺激,每天都要編好多謊言,一會兒騙情人,一會兒哄妻子,我覺得這樣的生活也是很累的。最后騙的還是自己吧,雖然特蕾莎和他死在一起,但特蕾莎是可憐的,這一生用全部精力愛托馬斯得到的只是他的軀殼。也許在享受生命的過程中托馬斯感覺飄起來了,但我想在他最后閉眼的瞬間他并不快樂,而是悲傷,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難道就是睡了多少女人嗎?這難道真是自己想要的嗎?當他給別人說200多個的時候也許自己是自豪的,希望看到別人羨慕的眼光。但當他面對死亡時也許還有太多的不舍,不舍的不舍那些情人,而是自己的生命,自己存在的價值還沒有看到,眼角或許有一兩滴心酸之淚吧,看到生命的歷程竟被自己這么褻瀆。
《靈與肉》,托馬斯每天都在尋求肉體的快感,卻忽視了靈魂的價值。在這里面我更喜歡薩比娜,她也是很愛托馬斯的,也知道托馬斯的不忠與浪蕩,所以最終她選擇了離開,尋找新的生活。而且還有自己的藝術陪伴,她把自己的開心、失落、惆悵寄托在畫上,雖然她在感情上遭遇失敗但她在自己的畫作上還是能看到一些希望,得到安撫。她更愛自己的靈魂吧,在這片領域她是驕傲而且自信的。我想正因為如此,弗蘭茨才會那么愛她,因為只有弗蘭茨看到了她的靈魂之美。我認為真正的愛情并不是身體的重疊而是靈魂的交融。熒屏上有無數(shù)的愛情讓我們感動,因為他們都是坦誠的以自己最大的力量愛著對方,但并不是多么美麗的辭藻表達海誓山盟,而是切實可見的行動和充滿愛意的眼神。當他們面對死亡時都是毫不思考的保護對方,而不是想托馬斯只為滿足自己的私欲,把她們都當成了工具而不是愛人。但特蕾莎為什么最終還是愿意和他在一起,我是不明白的。如果一個男的對女的說:我愛你,女的說:對不起,我已有男朋友了。難道繼續(xù)說:我知道,但我依然愛你。此時人們會說好癡情的男人。而如果是一個女的對男的說:我愛你,男的說:我已經有女朋友了。女的繼續(xù)說:我依然愛你。人們就會說不要臉的小三。為啥世界對待男女這樣不公平。正因為這樣肯定特蕾莎覺得是可以原諒的,因為這是被世界默認的。但世界雖然默認,你也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反抗,可以拒絕,可以saygoodbye.與其獨守空房浪費青春還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只為不虛度自己的生命。因為你不是為他而生,你也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而且應該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由此看來,特蕾莎的悲劇也不全是托馬斯造成的,最大的原因還在自己,因為不會把握自己的命運。只是聽天由命,也是最大的絕望吧。無奈!
也許養(yǎng)了卡列林是她最正確的選擇,至少在無數(shù)黑夜身邊還有伴侶。為什么有這么的人喜歡小狗,因為他們最為忠實,不會背叛直到自己生命結束為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里,反復描述了貝多芬的音樂及其四重奏《非如此不可》,有的評論家就說書中的四位主要人物可視為四重奏中的樂器——第一小提琴醫(yī)生托馬斯,第二小提琴女攝影記者特麗莎,中提琴女畫家薩賓娜,大提琴為大學老師弗蘭茨。他們交相呼應,互為襯托,通過輕重抑揚的音調,演奏了一首被壓迫民族里幾個人的感情糾葛和生活軌跡的樂章。
作家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提出:“輕”與“重”。他說:“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崩潰了,沉沒了,將我們釘在地上??墒窃诿恳粋€時代的愛情詩篇里,女人總渴望壓在男人的身軀之下,也許最沉重的負擔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的比大氣還輕,會高高的飛起,離開大地即離開生活。他變的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無意義。那么輕為積極,還是重為積極呢?這是個疑問??梢源_定是:輕與重對立最為神秘,也最模棱兩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書,也是一本經典,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歡迎閱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前半部分是把故事都扔到書本上,敘述了情的糾葛、性與愛、靈與肉等矛盾主題情節(jié),起初看咋覺得腐靡混亂,但后半部分完全是對故事的解讀,包括性格、行為分析,且對性格、他人等因素在外部環(huán)境影響下而產生的心里和選擇結果進行探索,而通過分析讓讀者自己去衡量、思索生命的輕與重,并且把整本書讀完才豁然知道作者描述的是什么故事,話說真不容易啊!
拜讀完這本書后我給自己總結了一句話:我們生活在生活中。
在生活里,我們單獨接觸到的僅是一小部分事物,這一小部分稱之“我的生活”(包括環(huán)境和我們所能接觸的事物),若把個人所能接觸的環(huán)境稱為一個生活圈就如一個面,那么所有人的生活加和就應該是三維空間了。
而人們的生活 狀態(tài)無非兩種感覺:
一、 滿意。
其已滿足或是習慣于現(xiàn)此的生活,認為自己所接觸的就是生活的全部(即整個三維空間),一生這已是自己的宿命,無法再進一步,只求安安靜靜度過現(xiàn)在,而就這樣不知不覺屈就于命運下,同化于平凡中,最后被生命與歷史的洪荒淹沒,這也就是我理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輕吟淺唱的生活。
二、 不滿意。
覺得生活處處不盡人意,于是強烈地想脫離現(xiàn)在的生活圈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那里沒人認識自己,新的工作,新的伙伴,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到了新的生活圈生活了一段時間,卻發(fā)現(xiàn)又在重復以往節(jié)奏,一如既往的難受。
于是又尋找新生活圈,于是痛苦……最后發(fā)現(xiàn)造化弄人,這輩子就沒順過。
可是這里忽略了一個問題,三維空間是面與面交融而成的,可以虛擬面的存在,但各面之間不存在壁障,因這只是為方便研究而假設的,其本身并不存在;而生活其實也如面與空間的關系,“個人生活圈”是包含于“所有人生活圈”里面的,環(huán)境或事物大同小異(一樣的時間與生命規(guī)則下反而是殊途同歸的),而生活本身又談何脫離呢?所以不要妄想跳出生活,生活只能更寬廣的去理解。
這只是其中有感的一點,就米蘭.昆德拉的這一本書所展現(xiàn)的價值已不單是一個領域概況的.了的,就如生活它包含了太多的方面。
直到現(xiàn)在,我還是無法理解作者所想表達的生命之輕與重。
“因為一個人往往從懷疑一個最小的細節(jié)開始,最終會懷疑生活本身?!?BR> 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生活之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失戀了,或生意失敗了,或失業(yè)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響到了整個人生,整個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間再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其實,人生有很多面的,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
人生是無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時會因一時的失敗,而徹底地否定自己。
我也曾在某一個失落的時刻,徹底地懷疑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的人生相當失敗、徹底失敗!我會想起許多能證明我失敗的例子與狀況,然后去對比別人的成功,對比自己的理想,發(fā)現(xiàn)自己一無是處!(我也會寫在日記里,然后去反省,只是這樣的文字不免帶著許多消極情緒,故不想讓人看到,不會公開上傳,我希望我所傳播的思想都是積極樂觀的。有些問題過于沉重,還是不適宜公開討論的,故還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為一時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覺到你這一生都是幸福的。
當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動的時候,靜下心來,我總是想起許多美好的時光,覺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個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無以復加!——感謝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在我身上發(fā)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幾篇有關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時會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樂,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樂夸大,把痛苦縮小。
夸大痛苦的時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縮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卻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樂的時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與人之間,也常因為一點小矛盾而引發(fā)爭吵,然后引出許多事情來,不斷升級,到了最后不歡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擊。
當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人生的時候,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個暫時的狀態(tài)而已!
當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別人對你的看法及情感時,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個小誤會,一點小矛盾而已!
有時我們要利用“無限擴大的思想”,讓快樂幸福灑滿整個人生,整個世界;有時則要去限制,讓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生,所以重,所以輕,所以有了輕重的抉擇。
當你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也許你想擁有的只不過是片刻的安寧,一份能讓生命重拾輕松自在的安寧,而當你能夠沒有任何牽掛任何束縛地活著的時候,此時的你大概最想擁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賴著的存在感和負重感了吧!
因此,生命,孰重孰輕,實難掂量。
然而,這就意味著我們只能被迫地接受命運給我們的一切嗎?誠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命運始終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作者米蘭·昆德拉主要從男女性愛這一另類新奇的角度對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進行“淺入深出”的哲學性思考。
雖然作者在這本書里始終是圍繞著生命的輕重抉擇去敘述,去牽引情節(jié)的發(fā)展,但直至書的最后,作者都沒有明確地告訴讀者,該擇輕或擇重,相反地,作者極力通過書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領讀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尋找屬于每一個讀者自己心中的答案。
這也正是這本書的可貴之處。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它們壓到地上。但在歷史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BR> 這幾句話,是被人們奉為經典看待的,同時,它也是整本書唯一一處對“輕與重”這一對立面進行的直觀的兩者關聯(lián)性的闡述。
生命,往往輕重相伴,然而,很多時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負擔下更真切而有意義的活著。
相反地。
生命之輕,因為太輕,輕得不能承受,而總讓我們感覺到無處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虛感,這反而讓我們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毀滅。
讀完這本書是在一個陽光慵懶的午后,合上書,看著透過潔凈的玻璃窗飛躍在書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聽到里特蕾莎懶懶的笑聲和步入老年的托馬斯對特蕾莎說話時的溫柔語氣,書的最后一章《卡列寧的微笑》在我腦海一直盤旋,久久未去。
我想,我已經找到里屬于自己心中的答案。
是“重”,是生命之重,給了我們每一個生命存在的理由,它讓我們在承受的同時,也讓我們學會了什么是愛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奉獻,讓我們得以享受生命所帶來的精彩和動容。
想起了,很多年前,趙薇唱的一首歌,叫《撥浪鼓》。
里面有這么一句歌詞“這就是爸爸所說的甜蜜的負擔”。
是的,有些負擔,雖重,有時甚至會重得讓你難以承受,但正是這“重”,讓我們有了活著的理由。
是對子女的責任之重,才讓父母不辭辛苦努力工作掙錢養(yǎng)家;是對父母的感恩之重,才使我們的奮斗有了更明確的目標和更大的動力;是對愛人的疼惜之重,才使我們不自覺地去關心彼此照顧彼此;是對朋友的信任之重,才讓我們交付彼此真心坦誠相照……是的,生命需要重,需要一種叫“甜蜜的負擔”讓我們更真實地體會生命本身的意義,更堅定地去面對生命里所以可能出現(xiàn)的破碎和殘缺,更真心地對待每一個因為來之不易的緣分而出現(xiàn)在我們生命中的人。
選擇生命之重,讓我們走得更堅定,更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一
上一次讀米蘭。昆德拉的《》,已記不得是什么時候了,總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時,正因年輕,讀書喜愛追逐情節(jié),對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評論,多是囫圇吞棗、蜻蜓點水、一目十行地掃過,讀完了便束之高閣,沒有思考,沒有回味,心里沒有留下多少印跡。因此這次重新捧起這本書,翻動每一頁的時候,感覺是如此的清新,書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識。
重讀這本書的沖動是緣于一日午間的小憩。我躺在辦公室的長沙發(fā)上,習慣性摸起一本書,隨意翻開其中的一頁,準備稍讀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關于《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的書評,模糊的記憶之門也就隨之緩緩地開啟了。
這次讀得很慢,下意識地追隨著舊日的足跡,字里行間的思索代替了情節(jié)的追尋。尤其是開篇的第二段,整本書的靈魂,是每次打開書都會反復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巴門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紀提出世界分成對立的兩半:光明、黑暗;優(yōu)雅、粗俗;溫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稱為用心的(光明;優(yōu)雅,溫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極的。輕為用心,重為消極。昆德拉卻認為這種二分法很幼稚,認為“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生活。他將變得似真非真,戶外自由而毫無好處。”然后他追問“那么我們將選取什么呢?沉重還是簡單?”
在忙碌與閑暇之間,在束縛與自由之間,在辛勞所得與不勞而獲之間,在堅守職責與推卸職責之間,人們往往避“重”就“輕”,趨“利”避“害”,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試想一下,太多的閑暇是否就是空虛,人們究竟是要工作時的忙碌還是退休后的閑暇?無限的自由就是靈魂的無所依托,如同斷線的風箏四處飄零;不勞而獲的人,對待財富乃至對待人生往往流于輕狂、浮躁,錢來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職責的人,看似一身簡單、了無牽掛,以為這樣就能夠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牽掛、不被需要無異于被親人、朋友、戰(zhàn)友、同事遺棄。一個勇于承擔職責的人,最終還是會比慣于推卸職責的人走的更遠。
是的,忙碌、束縛、辛勞、職責,種種的負擔,是讓我們從浮躁的云端墜落的重力,讓我們根植于腳下的大地,讓我們觸摸到生命的質感,讓我們感受生活的真實!
但是,掙扎在黑暗中的受難者背負的十字架又是怎樣的沉重???當一個母親,應對拿到大學入學通知書的兒子,卻掏不出學費的時候;當一個女兒,應對身患重疴的父親,卻付不起手術費的時候,當一個妻子,應對因冤入獄的丈夫,而叫天不靈、叫地不應的時候,沉重還是簡單,哪里由得了他們做出別樣的選取!他們乞求上蒼的是哪怕給他們一丁點能夠有所選取的機會!
有時候,就是給你選取,那選取又是何等的艱難?電影《蘇菲的選取》中,蘇菲右手抱著女兒、左手牽著兒子瑟瑟躑躅在前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隊伍里,當納粹軍官責令蘇菲只能留下一個孩子,另一個務必立刻送往焚化爐時候,兒子還是女兒?這種活生生將人撕扯成兩半的痛苦一向延續(xù)到生命的終結!
是的,我們知道,黑暗終究會過去,黎明即將到來;我們也知道,冬天來了,春天不會遠了。但是,當下的痛苦是這樣的令人窒息,現(xiàn)實的重負壓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遠沉寂在黑夜與冬季了!
沉重與簡單,究竟該怎樣選???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二
一開始就被圖書的書名給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文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籃子里順水漂流送他身邊的”,到底是托馬斯救了特蕾莎還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馬斯。
《輕》中還談到了對愛情、人的心理、政治,腦子不夠用。無法理解,看不懂。但是這個書呢,就會讓你繼續(xù)看下去,直到看完還要繼續(xù)看一遍的魔力。還有一段文字有點印象,記得不清。所以從網(wǎng)上摘錄了下來,分享一下。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那里獲取什么,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
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會劃破舞臺上的景幕,讓我們看到藏在后面的東西。事實上,這就是薩賓娜向特麗莎解釋的自己畫作的準確意義:表面上是明白無誤的謊言,底下卻透出神秘莫測的真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三
今晚的動漫評論都是伴隨著相應的動漫音樂展開的,純屬興致使然,我也沒想到,自己對動漫的興趣竟然如此頑強持久,也算難得。
已經不是第一次寫〈loveless〉,寫立夏了,說到動漫,就不能不說這部作品,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從各方面看都比較完美的動漫。曾經在論壇,帖吧上,看到有人評論說,看這部片子,是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我有同感。這樣的漫畫作品,并不常見,當然,它也是有缺陷的,我想最大的遺憾就是,內容欠深刻,過于漂浮了,可能作者還沒完成吧,因為我只看了動畫。
視覺享受主要是畫面唯美,人物也是比較賞心悅目的(只包括主角),還有一個亮點,就是蝴蝶。我一直很喜歡蝴蝶這種生物,總覺得很靈動,所有靈動的東西,都不太會落于庸俗。動漫里,藍色的,紫色的蝴蝶,也充當了其中唯美浪漫的元素。至于聽覺享受,除了動畫中聲優(yōu)出色的配音外,片尾曲〈旅程〉也是很值得一聽的,那哀傷的旋律,會縈繞在心中許久。
看在眼里,忘在心里。所以,滿目瘡痍,心無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好嗎?空落的街道,空落的心呵,沒有忘卻一切,卻隱藏一切,擱淺一切,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沒有靈魂的肉體。《不能承受生命之輕》里提到:美貌和青春了無意義,世界是個大的肉體集中營,靈魂是根本看不見的。真的看不見了……再也不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四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作家米蘭·昆德拉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恒輪回”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這本書的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1。
終于又有時間讀點書了,感覺真好,淡淡的日子,淡淡的過,似乎曾經也這樣提到過!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度過了第一部分第16節(jié),終于讀到了輕重的啟示!細加掂量的決斷與命運之聲聯(lián)系在一起;重、必然和價值是三個有內在聯(lián)系的概念:必然者為重,重者才有價值。對于我們所有人來說,人的偉大在于他扛起命運,就像用肩膀頂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樣。人只有一次生命,絕無可能用試驗來證明假設,因此他就永遠不可能知道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對還是錯。
我們都覺得,我們生命中的愛情若沒有分量、無足輕重,那簡直不可思議;我們總是想象我們的愛情是它應該存在的那種,沒有了愛情,我們生命將不再是我們應有的生命。我們都堅信,滿腹憂郁、留著嚇人的長發(fā)的貝多芬本人,是在為我們偉大的愛情演奏“esmuein!”
“如此必然的決定依賴的卻是這樣偶然的愛情。”
我的生命里多了太多的偶然,然而卻沒有一次讓這些偶然成為必然,或許生活已經告訴了我必然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我無法接受,我不想承認這必然的結果!
如果和你的相遇一切從必然開始,那么過程中能否出現(xiàn)偶然的驚喜嗎?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馬斯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fā)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僧斔麗凵弦粋€餐廳的女侍-特蕾莎時,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卻絲毫沒有改變,依然游移在情婦之間,這促使特蕾莎極度痛苦與不安,最后決定離開托馬斯。分離后經歷了磨難,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里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而托馬斯的情婦之一,薩比娜則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
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著托馬斯,特蕾莎等幾個人物的不同經歷,經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
整本小說主要寫“輕與重”,“靈與肉”,對托馬斯來說,輕是“偶然一次不算數(shù)”,是“別樣亦可”,而重則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馬斯,會更偏重于選擇“輕”,因此屢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沒有背叛這個名詞,但當他遇到心愛的女人時,托馬斯在靈魂和肉體間劃分著明顯的界限,他內心確實是深深的愛著特蕾莎,但卻不停的一次次的傷害她,而特雷莎潛意識里認定靈魂離不開肉體,因而最終選擇離開。到最后托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選擇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著責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動承擔責任。輕,是無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別樣亦可。對于何者為“輕”?何者為“重”?什么時候該選擇“輕”?什么時候該選擇“重”?“靈與肉”能否分開?這些問題,我們往往難以認清且正確地做出選擇。
就我自己來說,我難以認同男主人公托馬斯“靈與肉”分離,選“輕”棄“重”的做法,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愛一個人就應該一心一意,就應該盡力甚至犧牲自己去保護她,不讓她受傷害。而至于薩比娜,因怕責任,選擇逃避與背叛,這也使她難以快樂地生活。我覺得選擇“重”,并在“沉重的負擔”下生活,“靈與肉”相合,跟著心中的感覺走有時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這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勇敢地肩負起應負的責任,在艱難和壓力下不斷前進,人生才能過得更快樂,更有意義,更精彩。隨著心靈生活在“重”中,有時那種踏實與幸福也會使自己忘卻沉重的負擔下的艱辛,從而感覺到“重”中的“輕”,感覺一切負擔都是“輕”的,沒有負荷的。
在最沉重的負擔下,我們要勇于承擔負擔,讓靈魂與肉體結合,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畏困難,不向命運低頭。因為只有這樣的非如此不可,我們才能不斷前進,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輕”,“輕”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讀小說向來品位不高,只圖好玩、痛快,不愿費腦筋。所以昆德拉的這部小說我反反復復拿起過多次,都只能翻到開頭幾頁。然而在那個寂靜的午夜,我獨自坐在客廳再次捧起它時,居然像讀《知音》和《故事會》一樣毫無滯礙地讀了下去。書中的內容吸引并打動了我,因為我在書中看到了身邊的人和事,也看到了自己,從我過去從未意識到的角度。
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總會揭示現(xiàn)實與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么驚天動地的現(xiàn)實描摹,不用什么千錘百煉的人物對白,看似隨意揮舞兩下,就已經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以至天資愚鈍不學無術的我痛恨自己閱讀的快感與沉靜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處沒能細細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評價和分析,只能從幾個容易下手的角度說說自己的感受。
與某些小說家不同,昆德拉不強調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訴你,這是我虛構出來的人物。然而這些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性格特點和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困惑與障礙、選擇與行動,能讓讀者產生極強的同理心?;蛟S昆德拉對講故事本就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如何將人物的經歷、內心活動和夢境作為隱喻,來表達對現(xiàn)實和人性的思考。另外,就像魯迅先生經常在小說和散文中不經意地隨口罵人一樣,在主題之外,昆德拉也能隨時寫出大量類似“人是不能和比喻開玩笑的,一個比喻,就可以產生愛情”這種文青們最喜歡的金句。
他寫了大背景,卻寫了小人物;他寫的小人物,卻用了大手筆。人物在困境下的反應、特殊時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愛情和性,這些都是小說中常用的素材,用來歌頌、批判、反思或者諷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會讓主題顯得比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這些就膚淺了。他寫人物不會只寫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們學習,某某真小氣大家一起鄙視他的層面;他寫政治不局限于揭露某個政府真無恥,某段歷史真黑暗的層面;他寫愛情和性,也不滿足于只讓你感動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東西要表達。他寫到“存在之輕”的沉重,寫到“非如此不可”的決心,寫到“靈與肉”的沖突,寫到反對政治的“媚俗”以及無所不在的“媚俗”。這些都是大部分小說家未能觸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寫到了,還寫得那么有道理,還寫得那么巧妙,這就是他的厲害之處。
這部小說的敘事結構從整體看來是完整的,可在讀的過程中視角不斷變換,各個章節(jié)互相打斷,甚至在中間就已經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后來兩人的經歷又重新成為敘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評論這是昆德拉在小說寫作中借用了音樂手法,他們稱之為“復調小說”,而四位主要人物則對應著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個樂器,小說像樂曲一樣富有節(jié)奏和速度的變化,形成了回旋與變奏。
昆德拉曾引用“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這句諺語,他認為“小說藝術就是上帝笑聲的回響”,所有杰出的小說作品都是由此而來。無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就是其中之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五
深夜,我反復翻閱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太過深奧,輕與重的意義,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氣一樣難覓其形。昆德拉在這本小說中不僅勾畫了西方社會的人生百態(tài),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虛無與空幻,細品之下,猶如回響。
書中主人公托馬斯也意識到了這些,他知道這唯一性的人生,決不能隨波逐流,可他卻沒有像居里夫婦一樣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負擔的方式,拒絕媚俗的社會??蓻]有負擔的他變的太過輕飄,反而難以詩意的棲息在這片大地上。因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輕松,而承受著‘輕’的痛苦。這種輕松的'實質卻是人生的虛幻。但事實上,這樣的生活也絕非他想要的,他時常沉思于一句德國諺語:“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沒有活過?!敝挥幸淮蔚娜松糜谙硎芤矡o法通過經驗對比得知對錯,畢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顯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這種平凡并非是托馬斯那樣的放縱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須創(chuàng)造自己獨立的人生價值,如果在此同時又不愿被世間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說的一樣:“個體必須始終在社會中掙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滅”。那么這種超脫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楊絳先生一樣“無名無位自在”的平凡,超脫于世俗之外,又有著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這樣的人往往有著平凡的,淡然的心態(tài),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們的平凡,他們的執(zhí)著,他們對自己的理解,會讓他們在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響生命的凱歌。
這輕飄的生命,充滿了偶然與虛幻,回不到過去看不見未來,剛剛看破滾滾紅塵,卻也難逃歲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釋放自己靈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點亮自己的人生。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全部意義,但卻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學內涵。
窗外,疾行的車流從一個未知,駛向另一個未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六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馬斯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fā)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僧斔麗凵弦粋€餐廳的女侍-特蕾莎時,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卻絲毫沒有改變,依然游移在情婦之間,這促使特蕾莎極度痛苦與不安,最后決定離開托馬斯。分離后經歷了磨難,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里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而托馬斯的情婦之一,薩比娜則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
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著托馬斯,特蕾莎等幾個人物的不同經歷,經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
整本小說主要寫“輕與重”,“靈與肉”,對托馬斯來說,輕是“偶然一次不算數(shù)”,是“別樣亦可”,而重則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馬斯,會更偏重于選擇“輕”,因此屢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沒有背叛這個名詞,但當他遇到心愛的女人時,托馬斯在靈魂和肉體間劃分著明顯的界限,他內心確實是深深的愛著特蕾莎,但卻不停的一次次的傷害她,而特雷莎潛意識里認定靈魂離不開肉體,因而最終選擇離開。到最后托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選擇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著責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動承擔責任。輕,是無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別樣亦可。對于何者為“輕”?何者為“重”?什么時候該選擇“輕”?什么時候該選擇“重”?“靈與肉”能否分開?這些問題,我們往往難以認清且正確地做出選擇。
就我自己來說,我難以認同男主人公托馬斯“靈與肉”分離,選“輕”棄“重”的做法,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愛一個人就應該一心一意,就應該盡力甚至犧牲自己去保護她,不讓她受傷害。而至于薩比娜,因怕責任,選擇逃避與背叛,這也使她難以快樂地生活。我覺得選擇“重”,并在“沉重的負擔”下生活,“靈與肉”相合,跟著心中的感覺走有時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這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勇敢地肩負起應負的責任,在艱難和壓力下不斷前進,人生才能過得更快樂,更有意義,更精彩。隨著心靈生活在“重”中,有時那種踏實與幸福也會使自己忘卻沉重的負擔下的艱辛,從而感覺到“重”中的“輕”,感覺一切負擔都是“輕”的,沒有負荷的。
在最沉重的負擔下,我們要勇于承擔負擔,讓靈魂與肉體結合,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畏困難,不向命運低頭。因為只有這樣的非如此不可,我們才能不斷前進,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輕”,“輕”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七
這是一本看的時候覺得醍醐灌頂、數(shù)次頓悟,看完又是一臉茫然的書。
所謂的不可承受的“輕”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大家都活的很“重”,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在給自己加枷鎖,越加越多,越來越重,越來越難解。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本秃孟駸o憂無慮、千篇一律的生活讓人失去感知,忙碌和壓力卻讓人真實地感到活著。人們?yōu)榱巳ジ惺艽嬖?,為了去感受活著,忙忙碌碌,四處奔走還是不知所措。不過這也是好的,總比天天躺在床上,刷著事不關己的消息和新聞,吃著方便又豐富的外賣的,所謂歲月靜好實則混吃等死的'生活要好。
但書在后半部分開始強調“放下”。“在這之前,他還從來沒有感受過不在乎帶來的歡樂?!笨吹竭@句話的瞬間,我又覺得不在乎是很好的。不在乎有多少錢,不在乎別人怎么看你,不在乎外界的壓力,隨心所欲只為自己而活。多有道理,人活著就是為了取悅自己不是嗎?可是不在乎太難了,既然是生活在社會中,既然會與人交往,就不肯能不在乎,就不可能擁有絕對的自我。
仿佛身體被抽空了一樣霎地泄了氣。我找不到適宜地活著的方式。我不知道怎樣才能平衡好生活中的種種,也做不到所有事情都隨心所欲??墒沁@也表明我還是有追求和自我約束力的不然我就天天躺在床上睡大覺了吧。
前段時間堅信順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為發(fā)現(xiàn)了難得的巧合,讓我覺得欣喜又滿足。“如果一件事取決于一系列的偶然,難道不正說明了它的非同尋常而且意味深長?!鄙畹挠腥ぶ幘驮谟谀阌肋h不知道下一秒會發(fā)生說明,所以順其自然,該發(fā)生的都會發(fā)生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八
我讀小說向來品位不高,只圖好玩、痛快,不愿費腦筋。所以昆德拉的這部小說我反反復復拿起過多次,都只能翻到開頭幾頁。然而在那個寂靜的午夜,我獨自坐在客廳再次捧起它時,居然像讀《知音》和《故事會》一樣毫無滯礙地讀了下去。書中的內容吸引并打動了我,因為我在書中看到了身邊的人和事,也看到了自己,從我過去從未意識到的角度。
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總會揭示現(xiàn)實與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么驚天動地的現(xiàn)實描摹,不用什么千錘百煉的人物對白,看似隨意揮舞兩下,就已經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以至天資愚鈍不學無術的我痛恨自己閱讀的快感與沉靜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處沒能細細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評價和分析,只能從幾個容易下手的角度說說自己的感受。
與某些小說家不同,昆德拉不強調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訴你,這是我虛構出來的人物。然而這些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性格特點和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困惑與障礙、選擇與行動,能讓讀者產生極強的同理心。或許昆德拉對講故事本就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如何將人物的經歷、內心活動和夢境作為隱喻,來表達對現(xiàn)實和人性的思考。另外,就像魯迅先生經常在小說和散文中不經意地隨口罵人一樣,在主題之外,昆德拉也能隨時寫出大量類似“人是不能和比喻開玩笑的,一個比喻,就可以產生愛情”這種文青們最喜歡的金句。
他寫了大背景,卻寫了小人物;他寫的小人物,卻用了大手筆。人物在困境下的反應、特殊時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愛情和性,這些都是小說中常用的素材,用來歌頌、批判、反思或者諷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會讓主題顯得比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這些就膚淺了。他寫人物不會只寫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們學習,某某真小氣大家一起鄙視他的層面;他寫政治不局限于揭露某個政府真無恥,某段歷史真黑暗的層面;他寫愛情和性,也不滿足于只讓你感動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東西要表達。他寫到“存在之輕”的沉重,寫到“非如此不可”的決心,寫到“靈與肉”的沖突,寫到反對政治的“媚俗”以及無所不在的“媚俗”。這些都是大部分小說家未能觸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寫到了,還寫得那么有道理,還寫得那么巧妙,這就是他的厲害之處。
這部小說的敘事結構從整體看來是完整的,可在讀的過程中視角不斷變換,各個章節(jié)互相打斷,甚至在中間就已經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后來兩人的經歷又重新成為敘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評論這是昆德拉在小說寫作中借用了音樂手法,他們稱之為“復調小說”,而四位主要人物則對應著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個樂器,小說像樂曲一樣富有節(jié)奏和速度的變化,形成了回旋與變奏。
昆德拉曾引用“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這句諺語,他認為“小說藝術就是上帝笑聲的回響”,所有杰出的小說作品都是由此而來。無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就是其中之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九
米蘭·昆德拉的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很多人看不下去,于我一樣。已經許久沒看書沒寫字的`懶人,今日倒是很想寫一篇文字。這本書含義深遠,我就寫寫一點點小小的啟發(fā)。
生命之輕,何為輕?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里,常有鐵漢柔情。溫柔似一把利刃,可以讓鐵漢乖乖臣服。歷史上有太多類似的例子,如商紂的妲己,如明皇的楊妃,這就是輕。人生總不是一帆風順,總會跌宕,總會彷徨。而那些挫折,失敗和低谷也是輕。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輕帶來的都是不堪之重。特雷莎用自己的陰柔懦弱將名醫(yī)托馬斯緊緊捆在自己身邊。然而正是他們的田園牧歌成就了兩人最后的幸福。托馬斯放棄了斗爭,放棄了名利,放棄了責任之重,而選擇了生命之輕。在年邁那幾年過得安穩(wěn)自在。輕與重之間,輕,便屬于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睿智。近些年來,太多太多的勵志人物給這個浮夸的社會注入了大股正能量。斷臂鋼琴師劉偉,在最低迷的時刻,最輕的生命階段,尋找到另一條出路。創(chuàng)造了腳彈鋼琴的奇跡,收獲生命之重。生命之輕,輕的是肉體,重的是靈魂。正是輕,讓我們多了一次成就的機會。有人說當你處在人生最低谷時,其實你是最大的贏家,因為無論你怎么走都是在向上。輕時,才擁有無窮的力量。輕是蓄積,是醞釀。輕到一定程度會爆發(fā)出生命至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扇藗儏s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里的一個情節(jié):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兩次離婚時的男人。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蘭把九種特質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她誰都想要,因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權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可這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慮米蘭要傳達的愛情觀。“愛情”總是玄而又玄。我曾經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么愛情將不純正?,F(xiàn)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才是愛情。米蘭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贝蟾虐樨熑巫哌^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里,我才發(fā)現(xiàn)執(zhí)著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愛情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使我開始受益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一
”在一個永恒輪回的世界里,每個行動都背負著無法承受的責任”托馬斯一直相信,即使他和特麗莎在一起,他也不會成為家庭責任的奴隸,他更喜歡享受”輕盈”而不是承受”沉重”。然而,當特麗莎離開他的時候,他確實感到了一時的自由,但是很快他失去親人的輕松感就難以承受了。
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輕,從地球上幾乎賣身契,其飄忽不定的生活運動已經變得太自由不加節(jié)制,慢慢地,生活就失去了意義。生活永遠是最復雜的東西,輕,重的轉換,圍繞身體和靈魂的扭曲,生命和死亡的`周期,當反對各種交叉重合的,也許這就是生活的面貌,現(xiàn)在包裹。溫暖的陽光明媚的日子和冷暗處陰沉的夜晚,白天和夜晚的生活繼續(xù)......然而,即使生命之源是矛盾的,即使生命是一個謎,對我們來說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
“那么,到底需要選擇自己什么?是重還是輕?”
輕與重,書中的每一個角落閃過幽靈般的生存,理想的,媚俗的,背叛在相互接觸這種網(wǎng)絡生活的嚴重程度相互交織,但不能永遠逃脫,生命之重,讓人感覺沉重壓力。正如托馬斯在寫嫉妒特蕾莎的重量的文本。正如托馬斯譴責特蕾莎夢想帶來。生命之光,讓人感到無聊空虛。正如托馬斯·特蕾莎離開鐵球下滑的腳踝,但他被離奇的自我抑郁感到內疚著迷。展望本身回來了,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打印的嚴重性。
“沉重是真的非常悲慘,輕松便真的沒有輝煌嗎?”
每天我們走在這個復雜的世界,已經習慣了匆忙的步伐,已經習慣了平淡無奇的色彩。無論是輕是重,生活中度過的日子都很重,很難權衡。當我們害怕承受生命的重量時,讓自己享受生命的光明,我們必須比以前留下更多的重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我們都經歷過的事情。所以,不要去稱重,不要去品嘗,只要不減肥,那么我們就可以下到地球,去輕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二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作者對人生的命運與價值的關注是該書主題。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復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昆德拉認為,媚俗是以做作的態(tài)度取悅大眾的行為,這種行為侵蝕人類最初美好的心靈,是一種文明病。媚俗不僅是我們的敵人也是我們自己。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昆德拉借薩賓娜的思索表達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眾存在,只要留心公眾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媚俗是人類境況的一個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脫俗。媚俗不僅僅是某些人或某些國家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的問題。由于媚俗,人們往往會用意志代替?zhèn)€人追求,由于媚俗,人們往往會扭曲自我的價值判斷以迎合整體的價值取向。當整個價值判斷體系完全失重,美與丑、善與惡、好與壞無從判別,甚至形成一體時,生命在外界和內心的沉重抗擊之下也就變得無所適從,變成了不能承受之輕。人類自產生以來,就面對著兩個宇宙:無比遼遠的外宇宙和無比深邃的內宇宙。對兩個宇宙的探索幾乎是同時開始的。但在不同時期,這兩類探索在人類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迥異,人們因此也就選擇了截然不同的作品形式來表現(xiàn)這種理性的探求。
昆德拉揭示了人類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但他和我們一樣,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永劫回歸'是不可能的。民族歷史、個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沒有初排,沒有草稿,選擇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我們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我們反對媚俗又時時刻刻都在媚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也是昆德拉的才華得到集中體現(xiàn)的一部作品。作者從一兩個關鍵詞以及基本情境出發(fā)構成了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他以一個哲人的睿智將人類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學的高度加以考慮、審查和描述,小說首先提出問題為托馬斯設定規(guī)定情境,即輕與重的存在編碼;于是哲學思考本身有了小說性,問題本身則是小說家在作品中顯現(xiàn)的哲學思考。請看本站站為大家整理推薦的兩篇優(yōu)秀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2000字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那永劫回歸的世界里,無法承認的責任重荷,沉沉壓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如果永劫回歸是最沉重的負擔,那么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松,來與之抗衡?!痹凇恫荒艹惺艿纳p》一書的開篇,作者就將我們引入了一個“輕”的世界,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間。在一次沒有任何意義的人生旅行中,我們不斷妄圖證明自己的存在,不斷希望得到肯定,不斷追求著身心的釋放,故事便在這種徘徊掙扎中拉開序幕。
曾經也寫過關于生命重量的文章,但從未有過讀完此書后如此深刻的感受。靈與肉,媚俗與反媚俗,現(xiàn)實與反抗,這是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眾多現(xiàn)實的無奈掩蓋了華麗的辭藻,行文流淌間流露出生命的抉擇。正是這樣一種文筆,才在我的心中涌起了波瀾,久久不能平靜。不同于其他作品,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直指現(xiàn)代社會人類生存的困境——以怎樣的方式存在?通覽整本小說,都找不到一個明確地答案來解答這個問題,只能用個人的一生來回答。托馬斯,特蕾莎,薩賓娜以及弗蘭茨都只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個體,在無法重演的過去和無法預定的未來,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價值光亮。
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當人們厭惡自己身上的種種負擔、責任,而深感沉重時,總是向往著如果沒有這些重負,生活該是多么輕松快樂、逍遙自在??墒钱斶@些真正消失的瞬間,卻又往往無所是從,不知如何是好。感覺自己輕如鴻毛,沒有約束,但也沒有歸宿。人生為何如此無奈,想擺脫種種生活之“重”的困擾,但又不能承受擺脫困擾后的失重之“輕”,在這個永劫回歸的生命中重復,再重復。
回望自身,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輕重交織的印痕。有時候會會被瑣碎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就會一味地想要逃脫,什么都不做。但當我真正放下手中的一切得到了“輕”時,卻又沉痛不已。滿腦子都是忙不完的工作,和做不完的功課。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貪玩的孩子,作業(yè)還沒有做完就去玩耍了,其實他的內心比坐在那里完成作業(yè)還要痛苦,背著背包玩耍,怎么會放輕松呢?所以,當我意識到自己的頹廢時,我選擇了繼續(xù)回到繁忙而又緊張的生活中,雖然這種日子過得有些累、略帶疲倦,但是也特別充實。這也許就是痛并快樂著的道理吧。我們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們的“進取心”來自無知,而盲目的進取心又至少給了人生一個“重量”的感覺,使人生似乎有了叫做“意義”和“滿足”的東西。而人生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兩樣很難得到的東西而變得有價值與趣味。
也曾問過自己,如果時光倒流到某一刻,我會不會重新選擇?會不會重新考慮是否要忍受著生命之“重”而不是追尋一時的“輕”。也許在那一刻我會做出了另一種選擇。如同主人翁托馬斯所說,如果人又兩條生命,那么他可以選擇一條生命去愛特蕾莎,而另一條不去愛特蕾莎,然后確定哪樣的生活才能讓他更快樂。然而人生注定是一條一往無前的道路,當我踏上征程時,就沒有后悔的余地了,無論走什么路都是一種抉擇、一種考驗。在選擇了a之后,就無法選擇b,這是人生游戲的規(guī)則,一個誰也不能擺脫的規(guī)則。就像朱德庸說過“幸福分成兩種,一種是看的見的幸福,一種是看不見的幸福,前者是物質的感觀,后者是精神的感受。你選擇了何種幸福,就決定了哪一種人生?!?BR> 故事的最后,意外的結局令人發(fā)指。托馬斯和特麗莎在一片安逸享樂中死于車禍,弗蘭茲死于一次戲劇性的游行,而薩賓娜在遠離家鄉(xiāng)的美國孤獨的居住著,只有她寂寞的活著。這幾位年輕人“追求”與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謬與悖論: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個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虛,追求愛情時怨恨多于歡樂,追求名譽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遙不可及,追求錢財?shù)筋^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透過種種幻覺,這些人所有追求的一切最終都化為烏有,這與現(xiàn)實卻略顯矛盾了。我們每天都在追求著,拼搏著,努力著,最后追求的結果卻是一場空。那些為著庸俗的目的而掙扎的平庸的生命,為了功名、金錢、嬌妻、兒孫,終生忙碌、義無返顧,到頭來一切都是虛無,一切都是空幻!那我們何必還要拼命追求生命之重呢?不過話雖如此,生活還是要面向陽光的,最美的不是追求了什么,追求到了什么,而是追求中得到了什么。故事中的每個人物也正是因為追求而美麗,因為那種不求結果的追求而不惜一切代價。事實上,我們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奮斗的腳步永不停止。就像如果不去耕耘,不去播種,再肥的沃土也長不出莊稼;不去奮斗,不去創(chuàng)造,再美的青春也結不出碩果。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于過程,在追求的過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滿足感,得到了自身的價值。也許,這已經足夠了,何必在乎其終極意義上的得與失呢?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
所以,不管怎樣還是要勇敢面對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輕”。相信只有沉重的生活才有質量,凡是我們所經歷的,都是我們所能承受的。
人生如潮汐,來了,去了;人生如漏斗,得了,失了。路漫漫,極其修遠,我愿用畢生經歷,在輕重之間求索燦爛的人生。
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當人們厭惡自己身上的種種負擔、責任,而深感沉重時,總是向往著如果沒有這些重負,生活該是多么輕松快樂、逍遙自在??墒钱斶@些真正消失的瞬間,卻又往往無所是從,不知如何是好。感覺自己輕如鴻毛,沒有約束,但也沒有歸宿。人生為何如此無奈,想擺脫種種生活之“重”的困擾,但又不能承受擺脫困擾后的失重之“輕”,在這個永劫回歸的生命中重復,再重復。
回望自身,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輕重交織的印痕。有時候會會被瑣碎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就會一味地想要逃脫,什么都不做。但當我真正放下手中的一切得到了“輕”時,卻又沉痛不已。滿腦子都是忙不完的工作,和做不完的功課。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貪玩的孩子,作業(yè)還沒有做完就去玩耍了,其實他的內心比坐在那里完成作業(yè)還要痛苦,背著背包玩耍,怎么會放輕松呢?所以,當我意識到自己的頹廢時,我選擇了繼續(xù)回到繁忙而又緊張的生活中,雖然這種日子過得有些累、略帶疲倦,但是也特別充實。這也許就是痛并快樂著的道理吧。我們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們的“進取心”來自無知,而盲目的進取心又至少給了人生一個“重量”的感覺,使人生似乎有了叫做“意義”和“滿足”的東西。而人生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兩樣很難得到的東西而變得有價值與趣味。
也曾問過自己,如果時光倒流到某一刻,我會不會重新選擇?會不會重新考慮是否要忍受著生命之“重”而不是追尋一時的“輕”。也許在那一刻我會做出了另一種選擇。如同主人翁托馬斯所說,如果人又兩條生命,那么他可以選擇一條生命去愛特蕾莎,而另一條不去愛特蕾莎,然后確定哪樣的生活才能讓他更快樂。然而人生注定是一條一往無前的道路,當我踏上征程時,就沒有后悔的余地了,無論走什么路都是一種抉擇、一種考驗。在選擇了a之后,就無法選擇b,這是人生游戲的規(guī)則,一個誰也不能擺脫的規(guī)則。就像朱德庸說過“幸福分成兩種,一種是看的見的幸福,一種是看不見的幸福,前者是物質的感觀,后者是精神的感受。你選擇了何種幸福,就決定了哪一種人生?!?BR> 故事的最后,意外的結局令人發(fā)指。托馬斯和特麗莎在一片安逸享樂中死于車禍,弗蘭茲死于一次戲劇性的游行,而薩賓娜在遠離家鄉(xiāng)的美國孤獨的居住著,只有她寂寞的活著。這幾位年輕人“追求”與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謬與悖論: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個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虛,追求愛情時怨恨多于歡樂,追求名譽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遙不可及,追求錢財?shù)筋^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透過種種幻覺,這些人所有追求的一切最終都化為烏有,這與現(xiàn)實卻略顯矛盾了。我們每天都在追求著,拼搏著,努力著,最后追求的結果卻是一場空。那些為著庸俗的目的而掙扎的平庸的生命,為了功名、金錢、嬌妻、兒孫,終生忙碌、義無返顧,到頭來一切都是虛無,一切都是空幻!那我們何必還要拼命追求生命之重呢?不過話雖如此,生活還是要面向陽光的,最美的不是追求了什么,追求到了什么,而是追求中得到了什么。故事中的每個人物也正是因為追求而美麗,因為那種不求結果的追求而不惜一切代價。事實上,我們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奮斗的腳步永不停止。就像如果不去耕耘,不去播種,再肥的沃土也長不出莊稼;不去奮斗,不去創(chuàng)造,再美的青春也結不出碩果。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于過程,在追求的過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滿足感,得到了自身的價值。也許,這已經足夠了,何必在乎其終極意義上的得與失呢?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
所以,不管怎樣還是要勇敢面對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輕”。相信只有沉重的生活才有質量,凡是我們所經歷的,都是我們所能承受的。
人生如潮汐,來了,去了;人生如漏斗,得了,失了。路漫漫,極其修遠,我愿用畢生經歷,在輕重之間求索燦爛的人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四
米蘭·昆德拉的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很多人看不下去,于我一樣。已經許久沒看書沒寫字的懶人,今日倒是很想寫一篇文字。這本書含義深遠,我就寫寫一點點小小的啟發(fā)。
生命之輕,何為輕?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里,常有鐵漢柔情。溫柔似一把利刃,可以讓鐵漢乖乖臣服。歷史上有太多類似的例子,如商紂的妲己,如明皇的楊妃,這就是輕。人生總不是一帆風順,總會跌宕,總會彷徨。而那些挫折,失敗和低谷也是輕。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輕帶來的都是不堪之重。特雷莎用自己的陰柔懦弱將名醫(yī)托馬斯緊緊捆在自己身邊。然而正是他們的田園牧歌成就了兩人最后的幸福。托馬斯放棄了斗爭,放棄了名利,放棄了責任之重,而選擇了生命之輕。在年邁那幾年過得安穩(wěn)自在。輕與重之間,輕,便屬于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睿智。近些年來,太多太多的勵志人物給這個浮夸的社會注入了大股正能量。斷臂鋼琴師劉偉,在最低迷的時刻,最輕的生命階段,尋找到另一條出路。創(chuàng)造了腳彈鋼琴的奇跡,收獲生命之重。生命之輕,輕的是肉體,重的是靈魂。正是輕,讓我們多了一次成就的機會。有人說當你處在人生最低谷時,其實你是最大的贏家,因為無論你怎么走都是在向上。輕時,才擁有無窮的力量。輕是蓄積,是醞釀。輕到一定程度會爆發(fā)出生命至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五
看似重大的、命中注定的、必然的事情,往往緣于不可思議的偶然。這些微不足道的偶然構成的結局有時會讓人感覺很不靠譜。按佛教解釋,這些偶然其實都是前世因果的必然,這么解釋似乎又很靠譜。
但人生卻是一條直線,不可能彩排不可能回頭不可能試驗,一種選擇面臨一種結局,《羅拉快跑》的電影不過是一種假設。
佛家說,這一切偶然其實是冥冥中的注定。
尼采說“相信輪回會使人備感沉重”。的'確,因為它假設生命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循環(huán)往復的回環(huán),每一個決定你都將要為之負責。
正因為要為每一個決定每一件事的后果負責,人因此才在六道中輪回不止。
俄狄浦斯最終刺瞎了自己的雙眼,因為他無知所范下的罪孽,自己處罰自己。輪回是一個回環(huán),而此生則是一條直線,在這條直線中,因為自己無知所范下的罪孽,有多少人自愿受罰,改過自新。大伙做的無非用這樣那樣的理由為自己辯護,或者說不知者無罪。不知者真的無罪嗎?嚴厲懲罰因為無知范罪的人是不是太殘酷呢?從這點來說,俄狄浦斯讓我深深欽佩。
人類將自己定義為高級動物,具有剝奪任何動物生命、自由的權利,多么的自以為是??!當尼采抱著被鞭打的馬痛哭的那一刻,他便選擇與人類決裂,與媚俗決裂,從此他成為人類眼中的精神病人?!懊娉蠛?,春暖花開”多么美好的海子選擇了臥軌。他們是多么壯烈決絕的決裂。
如果不想媚俗,不想變成瘋子或自殺,那么就只有一條路,便是隱退,與世隔絕?!半[居”,多么憂傷無奈的愜意生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六
剛拿到這本書,看到這樣的書名,心想:這里到底承載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開篇是《輕與重》,我想一個人生命的輕還是中重,和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聯(lián)系吧。不管我們的生命是不是永恒輪回(因為這個問題會讓人陷入窘境),我們應該做的是關注當下:everyonyexpecedabrightfuture,butwhatthefuturlifewillholdforhimisdependmuchonwhathedoestoday.生命的真諦不是我們身上貼了多少標簽,而是自己內心的滿足與輕松。有時改變人一生的就是一念之差,也行腳踏實地比較安全吧,過山車的落差帶來的感覺是刺激,但完了以后也會感到失落。就像托馬斯,也許他很感受自己生命的過程,但最終還是歸于平淡或是注定孤獨。一生都在尋找新的刺激,每天都要編好多謊言,一會兒騙情人,一會兒哄妻子,我覺得這樣的生活也是很累的。最后騙的還是自己吧,雖然特蕾莎和他死在一起,但特蕾莎是可憐的,這一生用全部精力愛托馬斯得到的只是他的軀殼。也許在享受生命的過程中托馬斯感覺飄起來了,但我想在他最后閉眼的瞬間他并不快樂,而是悲傷,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難道就是睡了多少女人嗎?這難道真是自己想要的嗎?當他給別人說200多個的時候也許自己是自豪的,希望看到別人羨慕的眼光。但當他面對死亡時也許還有太多的不舍,不舍的不舍那些情人,而是自己的生命,自己存在的價值還沒有看到,眼角或許有一兩滴心酸之淚吧,看到生命的歷程竟被自己這么褻瀆。
《靈與肉》,托馬斯每天都在尋求肉體的快感,卻忽視了靈魂的價值。在這里面我更喜歡薩比娜,她也是很愛托馬斯的,也知道托馬斯的不忠與浪蕩,所以最終她選擇了離開,尋找新的生活。而且還有自己的藝術陪伴,她把自己的開心、失落、惆悵寄托在畫上,雖然她在感情上遭遇失敗但她在自己的畫作上還是能看到一些希望,得到安撫。她更愛自己的靈魂吧,在這片領域她是驕傲而且自信的。我想正因為如此,弗蘭茨才會那么愛她,因為只有弗蘭茨看到了她的靈魂之美。我認為真正的愛情并不是身體的重疊而是靈魂的交融。熒屏上有無數(shù)的愛情讓我們感動,因為他們都是坦誠的以自己最大的力量愛著對方,但并不是多么美麗的辭藻表達海誓山盟,而是切實可見的行動和充滿愛意的眼神。當他們面對死亡時都是毫不思考的保護對方,而不是想托馬斯只為滿足自己的私欲,把她們都當成了工具而不是愛人。但特蕾莎為什么最終還是愿意和他在一起,我是不明白的。如果一個男的對女的說:我愛你,女的說:對不起,我已有男朋友了。難道繼續(xù)說:我知道,但我依然愛你。此時人們會說好癡情的男人。而如果是一個女的對男的說:我愛你,男的說:我已經有女朋友了。女的繼續(xù)說:我依然愛你。人們就會說不要臉的小三。為啥世界對待男女這樣不公平。正因為這樣肯定特蕾莎覺得是可以原諒的,因為這是被世界默認的。但世界雖然默認,你也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反抗,可以拒絕,可以saygoodbye.與其獨守空房浪費青春還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只為不虛度自己的生命。因為你不是為他而生,你也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而且應該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由此看來,特蕾莎的悲劇也不全是托馬斯造成的,最大的原因還在自己,因為不會把握自己的命運。只是聽天由命,也是最大的絕望吧。無奈!
也許養(yǎng)了卡列林是她最正確的選擇,至少在無數(shù)黑夜身邊還有伴侶。為什么有這么的人喜歡小狗,因為他們最為忠實,不會背叛直到自己生命結束為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里,反復描述了貝多芬的音樂及其四重奏《非如此不可》,有的評論家就說書中的四位主要人物可視為四重奏中的樂器——第一小提琴醫(yī)生托馬斯,第二小提琴女攝影記者特麗莎,中提琴女畫家薩賓娜,大提琴為大學老師弗蘭茨。他們交相呼應,互為襯托,通過輕重抑揚的音調,演奏了一首被壓迫民族里幾個人的感情糾葛和生活軌跡的樂章。
作家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提出:“輕”與“重”。他說:“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崩潰了,沉沒了,將我們釘在地上??墒窃诿恳粋€時代的愛情詩篇里,女人總渴望壓在男人的身軀之下,也許最沉重的負擔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的比大氣還輕,會高高的飛起,離開大地即離開生活。他變的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無意義。那么輕為積極,還是重為積極呢?這是個疑問??梢源_定是:輕與重對立最為神秘,也最模棱兩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后感篇十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書,也是一本經典,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歡迎閱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前半部分是把故事都扔到書本上,敘述了情的糾葛、性與愛、靈與肉等矛盾主題情節(jié),起初看咋覺得腐靡混亂,但后半部分完全是對故事的解讀,包括性格、行為分析,且對性格、他人等因素在外部環(huán)境影響下而產生的心里和選擇結果進行探索,而通過分析讓讀者自己去衡量、思索生命的輕與重,并且把整本書讀完才豁然知道作者描述的是什么故事,話說真不容易啊!
拜讀完這本書后我給自己總結了一句話:我們生活在生活中。
在生活里,我們單獨接觸到的僅是一小部分事物,這一小部分稱之“我的生活”(包括環(huán)境和我們所能接觸的事物),若把個人所能接觸的環(huán)境稱為一個生活圈就如一個面,那么所有人的生活加和就應該是三維空間了。
而人們的生活 狀態(tài)無非兩種感覺:
一、 滿意。
其已滿足或是習慣于現(xiàn)此的生活,認為自己所接觸的就是生活的全部(即整個三維空間),一生這已是自己的宿命,無法再進一步,只求安安靜靜度過現(xiàn)在,而就這樣不知不覺屈就于命運下,同化于平凡中,最后被生命與歷史的洪荒淹沒,這也就是我理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輕吟淺唱的生活。
二、 不滿意。
覺得生活處處不盡人意,于是強烈地想脫離現(xiàn)在的生活圈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那里沒人認識自己,新的工作,新的伙伴,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到了新的生活圈生活了一段時間,卻發(fā)現(xiàn)又在重復以往節(jié)奏,一如既往的難受。
于是又尋找新生活圈,于是痛苦……最后發(fā)現(xiàn)造化弄人,這輩子就沒順過。
可是這里忽略了一個問題,三維空間是面與面交融而成的,可以虛擬面的存在,但各面之間不存在壁障,因這只是為方便研究而假設的,其本身并不存在;而生活其實也如面與空間的關系,“個人生活圈”是包含于“所有人生活圈”里面的,環(huán)境或事物大同小異(一樣的時間與生命規(guī)則下反而是殊途同歸的),而生活本身又談何脫離呢?所以不要妄想跳出生活,生活只能更寬廣的去理解。
這只是其中有感的一點,就米蘭.昆德拉的這一本書所展現(xiàn)的價值已不單是一個領域概況的.了的,就如生活它包含了太多的方面。
直到現(xiàn)在,我還是無法理解作者所想表達的生命之輕與重。
“因為一個人往往從懷疑一個最小的細節(jié)開始,最終會懷疑生活本身?!?BR> 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生活之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失戀了,或生意失敗了,或失業(yè)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響到了整個人生,整個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間再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其實,人生有很多面的,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
人生是無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時會因一時的失敗,而徹底地否定自己。
我也曾在某一個失落的時刻,徹底地懷疑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的人生相當失敗、徹底失敗!我會想起許多能證明我失敗的例子與狀況,然后去對比別人的成功,對比自己的理想,發(fā)現(xiàn)自己一無是處!(我也會寫在日記里,然后去反省,只是這樣的文字不免帶著許多消極情緒,故不想讓人看到,不會公開上傳,我希望我所傳播的思想都是積極樂觀的。有些問題過于沉重,還是不適宜公開討論的,故還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為一時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覺到你這一生都是幸福的。
當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動的時候,靜下心來,我總是想起許多美好的時光,覺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個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無以復加!——感謝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在我身上發(fā)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幾篇有關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時會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樂,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樂夸大,把痛苦縮小。
夸大痛苦的時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縮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卻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樂的時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與人之間,也常因為一點小矛盾而引發(fā)爭吵,然后引出許多事情來,不斷升級,到了最后不歡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擊。
當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人生的時候,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個暫時的狀態(tài)而已!
當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別人對你的看法及情感時,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個小誤會,一點小矛盾而已!
有時我們要利用“無限擴大的思想”,讓快樂幸福灑滿整個人生,整個世界;有時則要去限制,讓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生,所以重,所以輕,所以有了輕重的抉擇。
當你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也許你想擁有的只不過是片刻的安寧,一份能讓生命重拾輕松自在的安寧,而當你能夠沒有任何牽掛任何束縛地活著的時候,此時的你大概最想擁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賴著的存在感和負重感了吧!
因此,生命,孰重孰輕,實難掂量。
然而,這就意味著我們只能被迫地接受命運給我們的一切嗎?誠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命運始終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作者米蘭·昆德拉主要從男女性愛這一另類新奇的角度對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進行“淺入深出”的哲學性思考。
雖然作者在這本書里始終是圍繞著生命的輕重抉擇去敘述,去牽引情節(jié)的發(fā)展,但直至書的最后,作者都沒有明確地告訴讀者,該擇輕或擇重,相反地,作者極力通過書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領讀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尋找屬于每一個讀者自己心中的答案。
這也正是這本書的可貴之處。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它們壓到地上。但在歷史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BR> 這幾句話,是被人們奉為經典看待的,同時,它也是整本書唯一一處對“輕與重”這一對立面進行的直觀的兩者關聯(lián)性的闡述。
生命,往往輕重相伴,然而,很多時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負擔下更真切而有意義的活著。
相反地。
生命之輕,因為太輕,輕得不能承受,而總讓我們感覺到無處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虛感,這反而讓我們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毀滅。
讀完這本書是在一個陽光慵懶的午后,合上書,看著透過潔凈的玻璃窗飛躍在書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聽到里特蕾莎懶懶的笑聲和步入老年的托馬斯對特蕾莎說話時的溫柔語氣,書的最后一章《卡列寧的微笑》在我腦海一直盤旋,久久未去。
我想,我已經找到里屬于自己心中的答案。
是“重”,是生命之重,給了我們每一個生命存在的理由,它讓我們在承受的同時,也讓我們學會了什么是愛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奉獻,讓我們得以享受生命所帶來的精彩和動容。
想起了,很多年前,趙薇唱的一首歌,叫《撥浪鼓》。
里面有這么一句歌詞“這就是爸爸所說的甜蜜的負擔”。
是的,有些負擔,雖重,有時甚至會重得讓你難以承受,但正是這“重”,讓我們有了活著的理由。
是對子女的責任之重,才讓父母不辭辛苦努力工作掙錢養(yǎng)家;是對父母的感恩之重,才使我們的奮斗有了更明確的目標和更大的動力;是對愛人的疼惜之重,才使我們不自覺地去關心彼此照顧彼此;是對朋友的信任之重,才讓我們交付彼此真心坦誠相照……是的,生命需要重,需要一種叫“甜蜜的負擔”讓我們更真實地體會生命本身的意義,更堅定地去面對生命里所以可能出現(xiàn)的破碎和殘缺,更真心地對待每一個因為來之不易的緣分而出現(xiàn)在我們生命中的人。
選擇生命之重,讓我們走得更堅定,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