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質(zhì)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范文(16篇)

字號:

    寫讀后感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深入思考所讀內(nèi)容,還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在寫讀后感時,要注意思路清晰,結(jié)構(gòu)完整,邏輯嚴(yán)密,語言生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zhǔn)備的精選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這些讀后感涵蓋了各種不同類型的作品,包括小說、散文、詩歌等,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硪恍╈`感和借鑒。讀后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有的突出對人物的解讀,有的注重情感的表達(dá),有的則注重思想的深入剖析。希望大家通過閱讀這些范文,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思路和方法。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一
    我一向只喜歡讀那些經(jīng)過時間沉淀下來的書籍,對暢銷書較少關(guān)注?,F(xiàn)在偶爾也看一眼暢銷書,社會日新月異,再不“隨波逐流”點,就顯得落伍了。所以,為了湊單,我的購物車?yán)锞屠M(jìn)了《一個人的朝圣》(姊妹篇)兩本書。這就是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不像其他書,蠢蠢欲動很久,覬覦很久,直到合適的價格后才果斷買進(jìn)。
    這是關(guān)于平凡人的故事?!兑粋€人的朝圣i》是從男主角弗萊的角度敘述的。弗萊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一生坦蕩無垠,沒有潮起潮落過,在釀酒廠默默無聞地干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然后悄無聲息地退休,連個歡送會都沒有。大多數(shù)人在黃昏已近的時候,離開歷史舞臺都是有點落寞的,更何況他的舞臺從來沒有喧囂過。夫妻關(guān)系貌合神離,隔閡就像跨不過去的溝壑,日復(fù)一日,橫亙在兩人中間。男主人公就是過著這樣的生活:退休、疏離的夫妻關(guān)系、無親戚友人的來訪,生活平靜得猶如一潭死水,連個漣漪都沒有。
    一枚小石子激起圈圈漣漪。一天,弗萊收到曾經(jīng)在釀酒廠共過事的奎妮的一張明信片。奎妮告訴弗萊她得了癌癥,時日不多,寫信告別。悲痛的弗萊,反反復(fù)復(fù),終于回了信,希望奎妮能夠康復(fù)。然后打算去郵筒投遞,路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無意識地向前走。直到遇到了加油站的小姑娘,聊起了她患癌癥的阿姨。小姑娘說:“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
    他想到了信仰。在電話確認(rèn)奎妮還活著后,他決定去看奎妮,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他從英國西南部南德文郡的金斯布里奇,到東北部蘇格蘭的貝里克郡圣伯納丁療養(yǎng)院,627里,87天,步行。這個徒步的過程,與其說是給奎妮希望的過程,不如說是他重覓幸福的過程。
    路上,他克服了身體上的傷痛,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一路走,一路回憶。回憶他和妻子莫琳的往事,回憶兒子戴維,回憶父親和他身邊頻繁出現(xiàn)的女人,回憶在他十三歲時就杳無音訊的母親,回憶和奎妮一起共事的時光,從回憶中找到走下去的力量。
    一個人的朝圣,不經(jīng)意間被新聞媒體捕捉到了,然而喧囂過后,弗萊清晰地意識到,獨自一人的時光,更能明確此行的目的。
    開始徒步之前,他和妻子莫琳的關(guān)系,就像結(jié)過冰的湖面一樣,不曾有化解的傾向,亦沒有一線生機(jī)。對于妻子,他是婚姻的守望者。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用明信片或者打電話報平安。這種生命中有彼此的習(xí)慣,是多么值得稱羨,不僅包括年輕時的激情四射,也包括絢爛過后的平平淡淡、無色無味。
    莫琳,家庭婦女,把中年失子之痛歸根于丈夫的不作為,始終無法原諒丈夫;在丈夫遠(yuǎn)行時,又擔(dān)心害怕,開始失眠。接到丈夫報平安的電話,收到丈夫從不同地方寄來的明信片,看到電視上的報道,她慢慢從回憶中汲取了力量,從開始的不理解到最終的釋懷。這一切也是莫琳在弗萊離開后,重新對生命和生活的審視。
    弗萊和莫琳都在路上,在改善夫妻關(guān)系、重新通往幸福的路上。一路走,一路回憶,一路釋然,一路向著幸福出發(fā)。
    生活在平凡世界中的我們,也會遇到這種堅冰期,與愛人,與親人,與友人,與子女,與同事,只要不漠視不絕望,給自己一個重新來過的機(jī)會,去為破冰做些彌補,沒有感動不了的銅墻鐵壁,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也算契合吧。讓自己冷靜,理清頭緒去做認(rèn)為值得的有意義的事情,在努力中找到自己,找到愛,找到幸福。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二
    雷秋。喬伊斯所著《一個人的朝圣》,吸引我讀下去的`不僅僅是特別的敘事風(fēng)格和一路風(fēng)景的細(xì)膩觀察和多種寫作技法的揉合,還有描述主人翁不僅僅是用生命在走的路途,并且是用靈魂在涂抹一路的燦爛,哈羅德的美是內(nèi)斂的、綿長的、悠遠(yuǎn)的,仿佛從遠(yuǎn)古而來,又掐著時間的脈搏回去了,留下的刻度,是那么雋永、那么明亮、那么平淡、那么開懷、那么深沉……是真實的樸風(fēng)流韻和感人至深,主人翁與書中人物的相互融合,使《一個人的朝圣》不僅接地氣,而且平民化生活的狀態(tài)活靈活現(xiàn),有極強(qiáng)的可讀性,以回憶形式,在簡潔的文章體積中蘊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開辟了小說敘事方法的另一種路徑或先河。
    在我看來,小說的結(jié)尾片段非常重要,奎妮最后還是去世了,這是現(xiàn)實的生活,這是存在的真實,這是不可抗拒的情理。哈羅德和妻子的隔閡正在冰雪消融,在暮年又重新了解、認(rèn)識了對方,很平凡很自然的發(fā)生,不是轟然的頓悟,不是大腦的發(fā)熱,而是靈魂的漸漸蘇醒,只要靈魂有蘇醒的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哈羅德”都會繼續(xù)走下去。
    《一個人的朝圣》是與選擇、困惑、糾結(jié)、堅定、信念、勇氣、友情、親情、愛情有關(guān)的書,不是簡單的行走與文字組合的書,它是一本觸及靈魂深處,一個人的靈魂攀登到達(dá)巔峰的例子。好書是夜的光亮,是冬夜凍僵之人的暖爐,是饑渴者求進(jìn)的美味,是繁重工作之余的盛宴,是浮躁心靈的憩園,是迷茫時刻的指燈,書中主人翁所遇到的這些人和那些事看似往往不期而遇,但似乎早已注定在生活中不容半分錯過,注定將在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路上給予力量的和引導(dǎo)。真的不知道是感動還是感慨,從主人翁身上,我看到了,原來一個人的靈魂可以那么從容,那樣優(yōu)雅,那樣堅強(qiáng),那樣平實,那樣真實。當(dāng)然,這絕對是少不了一種對生活的絕對追求,也許這份執(zhí)著是天生自帶的,但我更加相信更多的一定是后天的修養(yǎng),是那種發(fā)自于心底的溫暖和純真、善良與質(zhì)樸、不甘與勇氣撮合而成的。
    人們常說,命由運生,境由心造,可以想象,《一個人的朝圣》對于修心的人們是多么的難得和重要,我不知道,追求愛情的、選擇善良的、熱愛自然的、尊重生命的人算不算得上是一種對自身的修養(yǎng)?這些是不是靈魂在攀登過程中的風(fēng)景?答案是肯定的。從來我都不懷疑,所有摯愛于生命、生活的人們,應(yīng)該都是善良的、認(rèn)真生活的人,應(yīng)該都是對世間美好事物有著獨特審美的人,應(yīng)該都是對生活存在感動和感恩的人。只因經(jīng)歷了人生中的那些失敗、彷徨、抗?fàn)帯⒚鎸?、逃避的人或有那樣一些心結(jié)的人才會更深懂得哈羅德的心情?;蛟S,才會對生活的透徹了然,也或許是因為對生活真實的無言以對,突然就讓人找回了那對生活的依戀和重生的感覺,找回了那種有了生活便有了一切的安寧感受。原來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或許從來就沒有真正放棄對生活的愛,就像從來未放棄過對生命中美好事物的追求一樣。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三
    哈羅德·弗萊,六十歲,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跟隔閡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國的鄉(xiāng)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日復(fù)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癥,寫信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yuǎn),最后,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笨拙,木訥,內(nèi)向,無宗教信仰,交流障礙,甚至不知道如何表達(dá)對兒子的愛,穿著一雙帆船鞋,一件防水夾克。什么都沒有準(zhǔn)備,就憑著自己強(qiáng)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難以想象。我很欽佩哈羅德的勇氣和毅力。以前我一直覺得,沒有信仰就很難完成很多事,沒有偉大的夢想,就很難到達(dá)遠(yuǎn)方??赐赀@本書,原來沒有信仰也可以走完一個人的朝圣之路,沒有偉大的夢想,依舊可以依靠強(qiáng)大的信念到達(dá)你想抵達(dá)的地方,或許那不是成功的山頂,但那卻是你的精神故園。
    生活在21世紀(jì)。智能手機(jī)變成了生活的遙控器,交通工具成為了身體之外的雙腿,電視電腦取代了自然生活,高樓大廈替代了樹木花草……當(dāng)我看到哈羅德沒有手機(jī)、沒有電腦,甚至沒有專業(yè)的徒步鞋時,我想到我們,這些日漸被高科技操縱的人,我們離不開手機(jī),放不開自己的身心,每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我忽然感到羞愧。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著這本書是因為我手機(jī)摔壞了很無聊不然根本不會想起,于是更加羞愧。
    多久沒有好好看書,好好寫讀書筆記了?高中時每天被語數(shù)外史地政淹沒,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學(xué),我一定要看很多很多書,把這幾年沒有看的、想看的書都看完。大一剛開學(xué)的班會上,我在心愿墻上寫下我要在這四年里看完600本書。可是這么久了,其實根本沒有好好看完幾本書。有時間的時候,都在看視頻、玩手機(jī)、聊天扯談??窗?,拖延癥就這樣浪費了近一年時間。
    哈羅德讓我明白,我們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擁有自己的信念,那么就一定能夠看到路的方向。對,中途一定也會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話“當(dāng)一個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于是我又想到了我們身邊都存在的那些窮游者。他們有的搭車去柏林,有的騎行川藏線,有的徒步穿越亞歐。都是灰頭土臉,吃盡苦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挫折和磨難,體驗著難以想象的身體疼痛。他們的勇氣,來源于對夢想的執(zhí)著,對信念的堅持。每個人都曾經(jīng)有過關(guān)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的夢想,可是,大多數(shù)人的夢想都淹沒在生活的瑣事里,就像五月天的歌詞“期待一場旅程精彩萬分你卻還在等等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溫才開始悔恨”。我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氣去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聽從我內(nèi)心的聲音。說偏了,下面說回去。
    在哈羅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個女人對他說:“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彼^續(xù)說,“而吃,吃也是一樣的,有些人吃起東西來可困難了。說的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BR>    路途的最后,我們從妻子的眼里看到了這八十七天的朝圣之旅對哈羅德的改變:“他當(dāng)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著這個滿面風(fēng)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皮膚、卷曲的頭發(fā),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于成了早該成為的男人?!?BR>    有一個細(xì)節(jié)我覺得很好,書中,哈羅德不嫌負(fù)累,買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辭典》,帶在身邊。他從此知道了這土地上許多許多植物的名字,一一問名之后,這些閑花野草,在老頭眼前展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們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看似閑閑帶過的一筆,給全書帶來了質(zhì)樸的詩意。來于塵土,行于路上,又歸于塵土,土地永遠(yuǎn)在那里,為人與萬物而備。
    一本好的小說,能夠吸引讀者閱讀的欲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能夠讓人期待不同的生活,產(chǎn)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四
    初看書名,我以為,是宗教題材的。細(xì)讀才知道,“圣”,是心中的信仰。心中信仰給予了無限的力量和勇氣。孤獨地踏上看似不可能的旅程,遠(yuǎn)離喧囂,然中,與過往和解,與深愛的人和解。
    四年前,有人跟我說,你還只是個孩子,不應(yīng)該承受這么多。然后四年過去了,我在三場葬禮面前,學(xué)著成長,學(xué)著放下過往。
    卻始終放不下,那年初秋,猝不及防的離開。
    一直相信,心中信仰,能指引我你在的方向。等到我釋懷所有的悲傷,夢醒,不再噙著淚。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五
    "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是最簡單的事情呢?只不過是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前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而吃,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摘自原文)
    60歲,87天,627英里!一個叫哈羅德?弗萊的花甲老頭兒徒步穿越了整個英格蘭,只為拯救一個多年未見的病危的同事和故友(奎妮)。其中無關(guān)信仰,只為承諾。
    哈羅德這一生仿佛都在等待做這件事。從金斯布里奇到貝里克,其中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穿越,更是他在用心靈和回憶丈量著自己的人生。小時候他被母親拋棄,中年又遭遇失去兒子的痛苦,飽嘗妻子的冷漠埋怨;退休時還僅僅是個酒廠的銷售代表,無人送別……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人生是失敗、凄涼的。這場看似不可能走完的朝圣之路,哈羅德用幾近"瘋狂"的演繹完成了心中的救贖。
    當(dāng)他在路上時,他與他的妻子疏離了二十年的情感慢慢復(fù)蘇,故事背后的真相也被一點點揭開。也許只有讓身體放歸大自然時,心靈更容易找到最原始最本真的記憶,更容易從逝去的歲月中尋回隱匿的自我。那些甜蜜還帶著青澀的懷念,那些沾著悔恨和遺憾的羈絆,還有那些快樂而又唯美的曾經(jīng)……那些一點一滴存在,在黑夜與孤獨中無處躲避。
    在故事的結(jié)尾,當(dāng)奎妮那張畸形得只剩下半邊的眼睛流下眼淚的那一刻,當(dāng)哈羅德和莫琳兩只手再次牽起時的那一刻,我仿佛察覺到,人生本身就是一種絕癥,至死方休。仿佛只有站在人生的末尾、時光的盡頭,才能看清先前所發(fā)生的一切。然而,在被所謂的命運捕獲之前,我們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與其一直糾結(jié)著,不如趁著現(xiàn)在,跟隨著哈羅德的腳步,在笑淚交織之中,回過頭面對自己的生命和摯愛的人,像這樣走下去!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六
    哈羅德·弗萊令人羨慕,在夕陽西下的生命里,他終于把人生的角色拋棄活了一回自己。而故事之外的我,還在尋找人生的角色里,哪個是真實的自己。
    揪著心跟著老頭兒的步伐往前走,一個一個的郵箱,生怕那封乏味的信就這樣被投遞出去。當(dāng)老頭兒上路,又想起路邊蜷縮的老年無家可歸者,直到老頭兒終于不站在別人的視覺看自己,才釋然得輕松下來。雖然老頭破繭的有點晚,可破了。多少人一輩子作繭自縛的活著,臨死也沒明白生活究竟是為了什么。
    為了愛,一定是為了愛。當(dāng)生活中愛變少了,其實心中的那份愛正濃。在遠(yuǎn)方,在心的海里,在乏味生活的渴望里,只要有愛,歲月積淀生活發(fā)酵就會濃烈起來。而這濃烈有人共享了,有人把心扒拉扒拉,騰塊地接著發(fā)酵。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七
    這個故事,就發(fā)生在這一路上,“曾以為世上最容易的事就是將左腳邁到右腳之前”但后來才知道將一件最簡單的事日復(fù)一日的做好就很了不起,因為那每一步都是到達(dá)目的地不可或缺的一步,哈羅德就這樣一步步上路。
    起先,難免會被一句淺淺的鼓勵所感動,會為陌生人的善意所動容,會去聆聽形形色色人的種種經(jīng)歷,會疲憊,會像個旅行者一樣學(xué)者去享受旅途。
    后來,他開始融入自然,成為山川河流的一部分,與回憶作伴,豐盈而自由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八
    《一個人的朝圣》講述了一個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哈羅德,一個65歲的退休老人,一個人,87天,627英里,從英國最西南走到了最東北去探望患癌癥老朋友的故事。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邁開腳步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剛開始以為這是一個西藏之行的故事,直到讀完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場逃離壓抑,面對自己、剖析自我的旅程,這是一個平凡人無關(guān)宗教、無關(guān)信仰的自我救贖。
    從起點至終點,哈羅德一路走來,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分享了各式各樣的故事和信念,一路上從孤獨變?yōu)椤熬W(wǎng)紅”最終還是孤獨。使哈羅德內(nèi)心逐漸變得強(qiáng)大起來,同時激發(fā)他對過去塵封已久的回憶,穿插起自己對母親的不理解、叛逆;與妻子從最初的的美好到現(xiàn)在的隔閡;對兒子的愛不會表達(dá),最終看著兒子溺亡時自己的無助和同事奎妮替他承擔(dān)錯誤而被解雇時自己不敢告別的曾經(jīng)。現(xiàn)實與過去交錯,信念與內(nèi)疚交融等一系列心理獨白。一路聆聽,一路反省。最終妻子開車與他匯合,在妻子的陪伴下終于釋懷,完成了自我救贖。
    退休后的哈羅德遠(yuǎn)離了塵世的功名與繁囂,邊走邊欣賞沿途的風(fēng)景,日落日出、樹木花草、蟲鳴鳥叫,這些自然的事物讓他倍感放松,讓他有了自我思考、剖析的時間和空間。
    我們正處在“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時代,沒有哈羅德那么多的閑暇時間,也沒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經(jīng)濟(jì)基礎(chǔ)與豁達(dá)。但也該擠出時間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也許是獨處一室的冥想,也許是獨坐公園長凳的發(fā)呆,也許是閉眼聽落葉的安然與恬靜。那一刻沒有時間,沒有過去和未來,只是感受著當(dāng)下。與心靈對話,找準(zhǔn)初心,讓自己從繁忙中疏離出來,最終丟掉那些讓自己負(fù)累的枷鎖,輕裝上陣。
    對多數(shù)人而言生活就像哈羅德一樣是平凡的,是日復(fù)一日的重復(fù)。但越是凡人,越要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把那閃閃發(fā)光,生機(jī)勃勃的愛與溫暖找出來。帶著愛與溫暖能量滿滿的向陽而生。因為人生終究不過是一場旅行,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努力去增加生命的厚度。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九
    很久了,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書,直到這次,讀《一個人的朝圣》,然后竟然想寫點什么!
    故事的主人公哈羅德,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既無朋友,也無敵人,一輩子小心冀冀地為人,在妻子的眼里,他既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更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然后這一切抱怨積累到他們唯一的兒子自殺時到達(dá)頂點,然后,他們分居了,夫妻疏離,形同陌路。直到有一天,哈里德收到了那封遠(yuǎn)方的來信,他唯一曾經(jīng)的老友奎妮身患癌癥,寫信告別。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一個人的朝圣就從這里開始了。
    如果沒有奎妮的那封告別信,也許哈里德的一生就這樣在和妻子感情的日漸疏遠(yuǎn)中過去了,但不幸的是奎妮竟然身患癌癥,震驚悲痛之余的哈里德終于坐不住了,他要徒步去看望奎妮,他要讓奎妮相信: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從此之后,1個人,87天,627英里,哈里德就這樣走了下去,沒有好的裝備好的鞋子,沒有手機(jī),甚至沒有銀行卡,但他終于完成了這偉大的一個人的朝圣,他終于做到了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父親,雖然兒子已經(jīng)不在人世,但在他的心目中,兒子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他們;終于他再次讓妻子相信自己是一名最出色的丈夫,他們的愛情回歸了。
    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走在通向碼頭的路上,真相如刺破黑暗的光線襲來。她和哈羅德湊和這么些年的原因并不是戴維,甚至不是因為同情。她忍過這些年,是因為無論和哈羅德在一起的日子有多孤獨,沒有他的世界只會更加孤單?!笔前?,我們有時候?qū)τ谏磉叺娜肆?xí)以為常,沒有覺得兩個人在一起是多么的來之不易,甚至?xí)籼迣Ψ降闹T多缺點,但一旦那個人,如果你身邊的那個人突然就走了的話你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你們彼此是多么的不舍,原來你們彼此是如此的誰也離不開誰,如此的相愛!
    一個人的朝圣,哈里德帶給我們的不止是徒步627英里沿途收獲的感動,不止是對兒子對妻子那深深的愛,還有對友情的執(zhí)著,對信念的執(zhí)著,所以,無論任何時候請相信自己相信愛!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
    很少有人從一開始就能下定決心目標(biāo)明確地去做什么,甚至大多數(shù)人都是迷茫著迷茫著就順著時間的年輪走了下去,也可以賦予一個大眾詞匯——順其自然。就像主人公哈羅德,他一開始只是想去寄明信片,走著猶豫著迷茫著內(nèi)心凌亂著,加油站女孩的隨意一段話,堅定了哈羅德的想法,他要救奎妮!他不是醫(yī)生,不是上帝,但是他的信念要救她!人啊,面對要離開的人,總想著挽留,有時候?qū)Ψ搅粝聛砜赡軙芡纯唷?BR>    還好,最后,他們見到了,奎妮一直在等他,為了等他,頑強(qiáng)地與病魔作斗爭!而哈羅德一路徒步走來,不選擇任何交通工具,在我看來,可能一方面是延續(xù)奎妮的時間,一方面是在懺悔,在自我救贖。年紀(jì)大了,經(jīng)歷也就多了,心結(jié)也就在所難免,有時候自己原諒自己才能讓自己心安理得。
    對不起,讀到病床上的奎妮,我不禁想到了我外婆,她去年冬月過世,走的時候是在醫(yī)院的病床上,很安詳,氣若游絲,慢慢的……離開了。那天下了很大的雪,是第一場雪。
    都說滿地白雪,是天地為逝者戴孝。生前的大半年,外婆也是受了折磨,因為舍不得放手,所以挽留。
    家里人會在她痛苦難過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喊醫(yī)生,然后給她輸一包血,外婆要難受好一陣子,才能適應(yīng)新的外來的血,就這樣,快要支撐不下去了,輸血,隨著輸血帶來的不適,忍受,然后又快要支撐不下去了……如此輸了三次血。最后外婆也沒有權(quán)利說什么,幾乎是把生死交給了家人,“家人”是不是聽起來像是很龐大的家族,外婆一生有六個孩子,重孫子都即將考大學(xué)了,然而“挽留”外婆的,或者說決定挽留或者不挽留的,是外公。我有好長一段時間覺得外婆還在。我沒有見到外婆的最后一面,又好像沒有那么責(zé)怪自己,甚至覺得我沒有錯,但是我心里一直都有一個位置,是外婆的,很想她,經(jīng)常想。對外婆,我沒有心結(jié)。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一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書評:
    這本書是在蘇州誠品書店所購,書的腰封極盡贊譽之詞,封面圖片清新淡雅、悠遠(yuǎn)深長,當(dāng)即收入囊中。
    故事并不復(fù)雜,一個普通的退休老人——哈羅德·弗萊,和感情冷淡接近破裂的妻子平靜地生活英國的鄉(xiāng)村,因為接到多年前同事的來信,他在悲痛震驚的情緒下回了信,然而在回信的路途中,他作出了從英格蘭最南部徒步穿越英格蘭、到蘇格蘭西部去看望和鼓勵同事的決定,并立即付之行動。整本書細(xì)膩地描繪了他的徒步經(jīng)歷和他的心路旅程。
    “朝圣”,百度百科里這么說:“是一項具有重大的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或探尋?!庇眠@個詞語來代指哈羅德·弗萊的旅程真是再恰當(dāng)不過了。
    哈羅德·弗萊的旅程,最初的困難只是:從未經(jīng)歷過的野外自然環(huán)境、糟糕的身體狀況、難以承受的經(jīng)濟(jì)條件,伴隨而來是不斷涌入腦海的悲慘回憶。他的親人、家庭給他一生帶來的痛苦創(chuàng)傷:離家出走的母親、不聞不問的父親、聰明但抑郁自殺的兒子、關(guān)系破裂的妻子,身體在行走中,他的思緒卻在翻騰。他在回憶、在反省、在自責(zé)、在漸悟,然后思想在改變,生活最終也將改變。
    他在行走中,完成了逃離、迷茫、思索、探尋、醒悟這樣一個心靈朝圣的過程。
    看完書,掩卷長嘆,也許生活就是這樣,在平淡中經(jīng)歷不平凡,原來平凡人也可以嘗試不平凡的事,也可以完成不平凡的歷程。正如文中所說,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我們會經(jīng)歷一些痛苦的事件,當(dāng)它來臨時,我們會難以置信,會不斷掙扎,然后會被現(xiàn)實打倒,直到終于接受事實。但即使這樣,我們依然可以去相信、去接受一些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的一些事情。
    我感動于哈羅德·弗萊的勇氣,撕開那些塵封多年的往事,就好象揭開已經(jīng)結(jié)疤但底下仍發(fā)炎化膿的傷口,鮮血淋淋,痛苦萬分。然而唯有這樣才能改變,鳳凰浴火,涅槃而生。這正是給我的最大啟示和思考,生命無常,人生苦短,每個人的人生、每個家庭,或多或少會遇到困難,困難在我們沒有防備時撞擊而來,我們甚至?xí)凰矒舻耐纯嗨さ?,可是我們終將要學(xué)會爬起來。
    掩卷之余,我陷入沉思,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希望家人得到什么,我曾經(jīng)做錯什么,我現(xiàn)在應(yīng)該怎么做。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二
    多年前,讀了英國女作家蕾秋。喬伊斯的小說處女作《一個人的朝圣》。書中,作者以女性特有的視角和洞察,用優(yōu)雅、細(xì)膩的筆觸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個栩栩如生、感人落淚、又耐人尋味的“朝圣之旅”。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退休老人哈羅德,在日復(fù)一日看似平靜的生活中,他突然收到曾經(jīng)的同事寄來的信,得知對方患了癌癥。
    寫好回信,在寄出的路上,哈羅德一直猶豫這樣的回復(fù)是否恰當(dāng),他經(jīng)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yuǎn),最終堅定了要徒步去見那位患病同事,當(dāng)面鼓勵她要堅強(qiáng)活下去。于是,87天,627英里,哈羅德不顧老朽的身軀,不顧周遭的嘲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同事就會活下去。
    在這條橫跨蘇格蘭的路上,一段段的回憶、常常的頭腦放空和偶爾的思考讓哈羅德因此也收獲了自己的人生救贖。喜歡《一個人的朝圣》,最主要是這本書的療愈性和救贖力。人無完人,很多人的性格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出現(xiàn)缺陷,而大多數(shù)的人終其一生也無緣走出宿命。主人公哈羅德是幸運的,一封信給了他逃離冰冷家庭的勇氣,和改變命運的機(jī)會。哈羅德的不幸童年形成了他性格中的冷漠、膽怯和懦弱。結(jié)婚生子后,他不擅于與兒子溝通,更不會表達(dá)自己的愛,造成父子隔閡頗深,兒子最終抑郁自殺。二十多年來,他自責(zé),不敢回憶。之前恩愛的妻子因兒子的離世對他心有怨恨,一直保持著距離。哈羅德看似平靜的生活之下,滿是壓抑與痛苦。
    值得慶幸的是,在這場漫長的徒步中,在身邊人與事的啟發(fā)下,哈羅德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整理人生的過往,對愛有了全新的領(lǐng)悟。這既拯救了哈羅德自己,也挽回了他的愛情。
    喜歡這本書的另一個原因是它的選題和寫作形式。
    小說主人公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個平凡的退休老人,他甚至都沒擁有過人生高光時刻,就像我們身邊很多熟悉的老人一樣。讓人拿起書,讀著、讀著就拉近了和主人公的距離,并好奇在他平靜的生活之下,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秘密。
    作者在旅程的主線上,時而描述老人與自然的默契交流,時而揭發(fā)社會百態(tài)的存在,但同時也一直在強(qiáng)調(diào)著另一條回憶的主線,盡管都是片段的、看似凌亂的,但隨著老人距離目的地越來越近,這條回憶構(gòu)成的靈魂的洗禮也接近了終點。
    喜歡這本書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文字太美麗啦。
    盡管看的是中文譯本,但仍然可以領(lǐng)略到作品字里行間的細(xì)膩、樸實和清新,我想這也有譯者黃妙瑜老師的功勞。
    盡管時不時穿插進(jìn)回憶和思考,但這本書畢竟是在描述一個人、一趟六百多英里的徒步之行,內(nèi)容難免落入無趣。但作者卻通過對文字巧妙的拿捏,讓讀者不但不感覺枯燥,甚至?xí)幸环N一氣呵成的快感。
    《一個人的朝圣》中,哈羅德通過一場徒步之旅完成了自我救贖,開始迎接人生嶄新的篇章。
    而這本書同時也為讀者打開了一扇門,幫助我們重新面對自己,面對人生。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三
    哈羅德上路了。
    從他收到來自老友奎妮的信,到他決定出發(fā),一個人走路去看望千里之外,正在病榻上喘息將死的老友,這兩者之間——不到四個小時。
    庸庸碌碌,平凡安靜孤獨又莫名的執(zhí)拗,哈羅德如此這般地過了大半輩子。他明白家里擺設(shè)的每一個小細(xì)節(jié),卻不明白活著的好處如何;他明白街頭拐彎一家家小店的排列順序,卻不明白自己的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他了解隔壁鄰居每日的作息時間,但是卻不了解妻子心中喪子的悲痛和冷漠。
    當(dāng)生活平鋪在他面前但是是一張一眼望盡的白紙時,哈羅德打算給它上點色彩。
    于是,一個看似借口的理由,一個傳說中真正“說走就走”的旅途就此展開。
    在他打電話給奎妮說,要她等著,他要過去救她的時候,或許他心里根本還沒有做好要獨自一個人上路的準(zhǔn)備吧?是這樣的吧,難得生活中會有這樣一個機(jī)會,慫恿著他,生平第一次任性地,不顧一切地,大步向前。
    只穿著他的帆布鞋,帶著一點零錢和一份堅定的信念,甚至都沒有折回家拿行李和做好路線規(guī)劃。就在去寄信的路途中,就這樣自然而然地錯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就這樣自然而然隨心地前進(jìn)。“簡單到,只是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的前面?!?BR>    鞋子破了就補,腳受傷了就休息,飄過每一站購買的小禮物,遇見的人,受到的幫忙,得到的無視和質(zhì)疑,突然成名之后的無奈……所有這些伴隨著哈羅德一同上路。他的堅韌能夠說,簡單得近乎執(zhí)拗,他不懂人情世故不明白前路漫漫也不聽他人的好生相勸,帶著那只一路陪伴的小狗,只顧低頭——“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的前面。”
    在看到哈羅德抵住內(nèi)心掙扎懷疑苦悶脆弱失望之后,歷經(jīng)長路漫漫翻越千山萬水,跨越627公里,徒步行走87天,最后,最后,最后見到了他電話那頭,以前對其承諾過的奎妮。然而,他見到的是——“奎妮像破了的洋娃娃一樣任她(注:護(hù)士)擺布,這就是哈羅德記憶中她最后的樣貌——一再忍受著,當(dāng)別人將她提起來放在枕頭上,開著他十分反感的玩笑?!?BR>    看到那里,故事將近結(jié)尾,我積蓄已久的情緒最后爆發(fā),兩行淚水忍不住下落。我一路看著哈羅德前進(jìn),和他一齊期盼盼望,想象著他能夠趕在奎妮失去意識之前、在她死去之前到達(dá),和這位改變了他一生,影響了他一生的朋友好好做最后的告別,好好傾訴一番。然而,當(dāng)他到達(dá)的時候,才明白,許久之前因為手術(shù),奎妮的舌頭被摘除了。
    好吧好吧,是不是現(xiàn)實都要這樣打擊人?哈羅德或許跟我想的是一樣的。他做在河邊的長椅上,一動不動。他似乎不想記起這一路以來自己的種種期望,他期望見到奎妮的笑顏聽到她的聲音和歡笑聲。但他似乎忘記了,這一路的救贖,不僅僅僅是為了奎妮,更是為了他自己!許久的思索之后,他最后寫出一封信,給那位當(dāng)初無意間促使他急迫上路的加油站小姑娘,把他心里最黑暗,最深處的那個秘密一紙告知。啊,他最后愿意應(yīng)對那段關(guān)于兒子的悲傷過往,他也最后明白如何去承受大悲大痛,如何再次,和自己的妻子牽起手擁抱并親吻彼此。我感受到他真正地快樂起來了。
    重要的是,哈羅德最后明白,他需要珍惜的是什么了。
    去年。當(dāng)朋友給我介紹一本“適合你這種喜歡一個人去旅行的人看的”書時,我剛從云南四川兜一圈回來。
    一個人去旅行,搭順風(fēng)車坐火車,遇搭訕遇騙人遇好人,遇地震遇坍塌遇大雪,五味雜陳,能夠說什么都體驗過了。去年那時,那是一段人生的迷惘期,剛大學(xué)畢業(yè),在陌生的城市上班倍受打擊,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明白未來究竟在哪里。說這話矯情了,可當(dāng)時確實是這樣想的。那時心里有一個聲音說,“不如出去走走吧?!?BR>    其實我不明白自己到底能去多久,能去哪里。但是,重要的是,我出發(fā)了,并且一路向前。
    我從廣州出發(fā),我來到形色匆匆黝黑面容各帶笑顏的昆明,我感受過大理和雙廊的恬靜舒適,我看過香格里拉的藏族情懷,我在納帕海草原上起舞,我踏上海拔4000多米的亞丁,我走過慢節(jié)奏的成都,我飄過火車城市株洲,我回到自己的廣州。22天一路前行,我甚至忘記了,當(dāng)初決定出發(fā)的時候,是為了找到所謂的“真我”。那些散落在旅途中點滴的記憶,那些和陌生驢友的談笑風(fēng)生,那些我納入眼里無法用語言形容的美景,或許都已然成為了我人生的一部分,于是我最后明白,在我“尋找真我”的路途上,我又在“創(chuàng)造真我”,這個雞和雞蛋的輪回,讓我豁然開朗。
    原先我不是沒有真我,只是,完整的我,還在路上,等著我去尋找。
    真實地應(yīng)對自己,理解自己的不完整,在每一個日子里努力著,整裝待發(fā),隨時遇見一個路口,隨時轉(zhuǎn)彎,只為了拾掇一路的零星碎片,拼湊完整的自己。
    小說里有這樣一句話:“這世上有許多人每一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這看似再簡單但是的事情,然而卻有那么多人困頓自己的世界,無法真正邁開腳步。旅途,不僅僅僅是真正地邁開腳步前進(jìn),還有,真正往自己內(nèi)心深處前進(jìn),更加看清自己。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四
    假如沒有那次徒步行走,他的一生注定平淡無奇。
    小說的主人公哈羅德曾在一家釀酒廠做銷售代表,一做就是四十五年,直到退休。他在廠里勤懇謙遜,獨善其身,一直是個低調(diào)的隱形人。既沒有盤算過升職加薪,也沒有想過另謀高就;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連告別會也沒有。四十五年,上班時間,他幾乎都是坐在小小的辦公室里度過的。偶爾外出,也只是例行公事。退休后,更是了無生趣,日子如死水般不起一絲波瀾。如果沒有那次徒步遠(yuǎn)行,他的一生,就這樣平淡至極。
    是那次徒步之行,無限廣闊地打開了他的視野,極大地豐富了他的生活,讓他見到了無盡的風(fēng)景,結(jié)識了無數(shù)不同的人,彌補了他六十多年的粗陋平淡生活。
    他穿著帆布鞋,一步一步地走著,走過無數(shù)繁華或寂靜的大街小巷,走過數(shù)不清的山間小徑、農(nóng)田、森林、河流、曠野、荒原、高峰、深谷……走過一條又一條或熱鬧或寥落的公路,穿過一個又一個人聲鼎沸的城鎮(zhèn)……八十七的行走,他領(lǐng)略了無盡的地理風(fēng)景。
    以前,他開車去小酒館辦公事,只是為了到達(dá)目的地,從沒有注意過路邊的風(fēng)景。而現(xiàn)在,他真真正正地走在路上,才發(fā)現(xiàn)路旁有那么多好看的東西,有那么多有趣的變化。就連深深淺淺的綠,都可以有多種樣子,有些深得像黑色的天鵝絨,有些又淺得幾乎成了黃色。
    在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了現(xiàn)代社會的世態(tài)百相。
    在加油站小姑娘的啟發(fā)和鼓勵下,他開始了一個人的遠(yuǎn)行——只為一個愿望——他堅信只要他不停地走,他那個遠(yuǎn)方的癌癥晚期的朋友就會繼續(xù)活下去。
    這些人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歡樂與憂愁、幸福與不幸、圓滿與缺憾……
    假如沒有那次徒步遠(yuǎn)行,他和曾經(jīng)相愛而后日漸疏離的妻子莫琳會漸行漸遠(yuǎn),可能至死也不會互相敞開心扉,走進(jìn)彼此的心靈。
    正是因為一個人長時間徒步在路上,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事,他才勇敢而真誠地敞開自己傷痕累累的心,讓世界走進(jìn)來,讓親人走進(jìn)來,讓自己的生命重新發(fā)光。
    在路上,他想起了很多很多已經(jīng)好多年沒想過的畫面和事情,想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兒子,他的父母。父母的婚姻生活是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殘缺的,這也深深影響了他,給他造成了極大的痛苦。成為父親之后,他并不知道如何去表達(dá)對兒子的愛,并不擅長做一個好爸爸,以至于兒子感受不到他的愛,妻子也認(rèn)為他不愛兒子。他們一同排斥他、抗拒他,仿佛他是個多余的人。
    他曾經(jīng)深愛著他美麗的妻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她開心,他曾經(jīng)的確做到了??墒?,在“父親”這個身份的考驗面前,他失敗了。
    有一年,他們?nèi)ズ_呁妫瑑鹤硬铧c溺水而死,而他沒有在第一時間不顧一切地去救他,這讓妻子責(zé)怪了好多年。后來,他患有抑郁癥的兒子在花棚上吊自殺后,妻子更是不能原諒他。他們長時間天天吵架。漸漸地,他們連架也懶得吵,他們不再說話。妻子搬出了臥室,完全將自己封閉,不愿再讓他碰觸。他們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路上,在不斷地回憶與自責(zé)、反思中,他主動表達(dá)了對妻子的想念與愛意。他給她寄明信片、打電話談心、寄精心挑選的禮物,他們的關(guān)系由疏離、冷漠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地走向溫情、親密。
    更重要的是,他看似草率、匆促的離家遠(yuǎn)行的行為也給了他妻子更多的時間來重新回顧、思考他們之間存在的問題。
    她重新反觀自己,終于想明白了他們之間各種矛盾的產(chǎn)生以及關(guān)系的惡化,她更是難辭其咎。她意識到其實他們彼此都還愛著對方,只是行為出現(xiàn)了問題——彼此都不愿努力去溝通、去相愛,尤其是她。所以,她對丈夫的離家遠(yuǎn)行也由開始的憤怒、羞于啟齒到關(guān)心、支持、鼓勵再到后來的完全理解、堅定支持。
    丈夫一個人的遠(yuǎn)行,也正是她為拯救兩個人的關(guān)系而不斷付出努力的過程。
    假如沒有那次徒步遠(yuǎn)行,他就不會完成自我的救贖,也不會完成真正意義上的成長,他的人生將充滿太多的缺憾,而且,缺憾可能永遠(yuǎn)得不到彌補。
    開始的行程是困難的,他沒做任何準(zhǔn)備,又沒有徒步行走的經(jīng)驗,所以備受煎熬,以至于出發(fā)后的第十天就感覺“每牽動一下肌肉,他的整條右腿都好像在灼燒”。
    后來,他調(diào)整好了自己的身體與狀態(tài),行程變得輕松和有趣。
    再后來,他又幾近崩潰,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jīng)不可能走到朋友所在的醫(yī)院了。
    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強(qiáng)烈的懷疑,他覺得他所做的一切毫無意義。人生做難的是什么?是自我的懷疑、否定,是信念的動搖乃至消失,是生命的無意義感。這些都讓哈羅德再也沒有動力走下去。
    在他最艱難、最痛苦、最崩潰的時候,是他的妻子給了他最有力的支持、鼓勵和幫助。他終于又逃過了一劫,堅持走到了最后,見到了他一直愧對的朋友——那個在他酗酒鬧事時替他背黑鍋而被解雇被逼著從英格蘭西南部搬到東北部的好朋友奎妮。
    此時的奎妮雖已不能說不能笑了,但在見到他之后,她終于安詳?shù)厝チ?,而他,也完成了一個徒步去看望好朋友的承諾,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一個人的朝圣》讀完很多天了,但它帶給我的感動、啟發(fā)、感悟卻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更加強(qiáng)烈。
    試著去嘗試吧。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想做就去做吧,無需想太多,不必時時事事準(zhǔn)備充分。
    努力去愛,主動地去溝通吧。再親密的兩個人也經(jīng)不住長時間的心扉緊鎖。
    與自己和解,與過往和解吧。別揪住過去不放,別跟往事較真。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去行走吧,行走是一種修行,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正確打開自己內(nèi)心的方式。
    親愛的朋友,你相信嗎?其實,很多東西是可以重新培育的,包括愛情,包括婚姻。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五
    此時我剛剛讀完《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憂傷,雷秋·喬伊斯到底在訴說什么?主人公哈羅德于一個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癥,在貝里克的一個療養(yǎng)院內(nèi),這里屬于英國北部蘇格蘭的地方,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
    哈羅德給奎尼寫了回信,但這信是哈羅德自己送去的,經(jīng)過與一個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羅德突然想走著去貝里克,因為哈羅德相信只要他走著,奎尼就會活著。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里。
    但我感覺這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故事,哈羅德此時已經(jīng)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個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dǎo)致后來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著哈羅德,但在途行的路上這些回憶卻常常出現(xiàn)在他的腦海,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說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guān)愛,后來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
    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jìn)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nèi),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都不愿面對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發(fā)現(xiàn)都深愛著對方,最終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羅德一起住,他們想起了剛認(rèn)識時的場景,都想起當(dāng)時認(rèn)識時的玩笑,他們都笑了。
    一個人的朝圣,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到心中,面對一些我們不敢面對或不愿面對的心結(jié),只有我們勇敢面對才能打開心結(jié),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六
    如果是主人公來回答,一定是:“沒有為什么,從來沒想過開始,但是開始了也沒想過放棄,我從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yuǎn),但我也沒想過?!焙孟襁@場無計劃的旅程只是一個不能激起波瀾的小插曲、小想法,不小心成真罷了,這些“意外”其實是過往的經(jīng)歷在特定的時刻激發(fā)了主人公長久以來無法傾訴、無人理解的與家人疏離的挫敗感,那可能是猛然迸發(fā)的心情:“我還能去哪里,那我就去看看她——我的好朋友”。
    與妻子的疏離一定是最難以面對的,曾經(jīng)因為相愛而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是相攜多年的伴侶啊,那場旅行就像是逃避,已經(jīng)走了岔路的人,要追趕多久才能再一次并肩前行。
    途中的友人有善有惡,有真有假,也是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們,讓主人公這場原本就轟動的旅行增添趣味和人味,我們不曾得知如果沒有他們,這場朝圣之旅是否會救贖他,我相信會,從他決定開始,就意味著與自己和解,與人生和解走了許多年的分岔路,終于有一個人開始回頭找尋。
    主人公的命運,就似每一個遭遇了被動的人生變故的不幸的人,被動就是發(fā)生了與自己有關(guān)的事,因此生活被改變了。意外每天都在上演,或大或小,或好或壞,但是我們永遠(yuǎn)無法改變這些走過的痕跡,能改變的只有情緒、心態(tài)、意志......也許這場改變會有意外之喜,總之作為這些那些意外的主體,我們能操縱的只有自己,不與生活較勁,不被意外煩擾,嘗試與他和解,日子才會不那么綿長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