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感悟,我們可以挖掘出生活中的美好和有意義的事物。感悟不僅需要我們的親身經歷,還需要我們對他人的觀察和借鑒。以下是我為大家精選的幾篇感悟文章,僅供參考。
中庸心得感悟篇一
中庸第十一篇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其內容主要探討了人類的天性、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為政之道等問題。在對中庸第十一篇的閱讀與學習中,我對于其思想和理論深入了解和體悟。本文將從五個方面展開我對中庸第十一篇的理解和感悟。
一、“格物”和“齊家”,修身養(yǎng)性的基礎
中庸第十一篇中強調了人的內在修養(yǎng),其中“格物”和“齊家”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需要用心去研究和感悟自然之道,從而認識和把握自身的天性,這也是前人所講究的“格物致知”之道。此外,齊家也包含了個人修養(yǎng)的方方面面,從家庭、人際關系到自身的日常生活習慣,都需要每個人用心去整頓和調整。只有做到了內在修養(yǎng)的“齊家”,才能有更好的展現自己的可能。
二、“中庸之道”,推崇“平衡”
中庸之道是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思想,它為我們提供了建立一個有平衡力的社會和個人的方案。物極必反,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兩面性的,而“中庸之道”在尋找這兩極之間的平衡點,在自我完善的基礎上,也要為身邊人做好平衡調節(jié),讓大家都能夠共同發(fā)展進步。
三、推崇社會秩序,尊崇禮儀
“禮儀之邦”,這句話一直是中國的傳統(tǒng)名片。禮儀是構建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礎,中庸第十一篇也有強調這一點。人們需要自覺遵循禮儀,尊重他人,尊崇長輩,注重文明與文化,如此社會的秩序才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而如果我們的社會失去了禮儀,那么我們的社會將難以保持美好和諧的狀態(tài)。
四、講究情感與道德,增強人倫關系的力量
人生最美好之事在于他們所擁有的人倫關系,所以他們講究的就是感情與道德。情感是人的內在感受,道德則有助于積極地增強人倫關系的力量。而人們需要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注重與身邊的人相互傾訴、相互陪伴、相互關懷和相互面對困難。同時,我們需要在生活中時時刻刻注重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講究道德之道,做到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寬容包容,增進人際之間的融洽與信任。
五、“治理國家”,以賢才為重
中庸第十一篇也探討了如何治理國家之道?!耙再t治國,能之則任之,不幸則已?!辟t才人才是一個國家的基石,我們需要慎重地選擇和雇用這些高素質的人才,才能使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繁榮發(fā)展。同時,我們也要尊重群眾的意愿,為民請命,和民同心,共同打造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總之,中庸第十一篇是我們當代人非常重要的文化財富。在學習中我們需要深刻領悟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理論,不斷總結和反思自身的生活和人際關系,去逐漸增長自身的高素質人才,使個人與社會共同進步。
中庸心得感悟篇二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圣人之道"?!吨杏埂芬粫怯绍髯铀且徊恐晾砻餮缘慕浀渲?。讀完《中庸》這部經典之后,我深感其中蘊含的智慧和思想遠遠超出了言語所能描述的范圍?!吨杏埂纷屛覍W到了許多道德與倫理的原則,也讓我對人生有了新的體悟和感悟。
首先,我深深被《中庸》中"不偏不倚"的思想所感動。其中的"中正"理念告訴我們,人生不應偏向任何一方,而應保持平衡和穩(wěn)定。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被外部環(huán)境影響,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然而,《中庸》告訴我們,只有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沉穩(wěn),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堅持自我,并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這種"不偏不倚"的心態(tài)是我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應該努力追求的。
其次,我深受《中庸》中"誠"的思想所啟迪。"誠"在儒家思想中被視為最高的道德準則,是真實、可靠、不虛偽的表現。人們常說"誠實為本",而《中庸》則將"誠"具體化為一種行為準則和人際交往的原則。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種種誘惑和騙局,但只有堅持"誠"的態(tài)度,才能樹立起信任和被信任的良好形象。誠實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他人負責。只有以"誠"為中心,我們才能建立起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
第三,《中庸》中提到的"中庸之道,無事不見調而不忍"的思想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在人際關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沖突和紛爭。然而,《中庸》告訴我們,不要過于偏激和沖動,要保持客觀和冷靜的態(tài)度。只有站在對立雙方之外,保持中立的立場,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判。雖然這種"不見調而不忍"的理念在實踐中可能會帶來一些困難和不便,但正是這種心態(tài)讓我們能夠超越自身利益,以更高尚和智慧的態(tài)度對待問題。
第四,《中庸》中提到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思想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學而不厭"意味著不停止不斷地學習和探索;"誨人不倦"意味著不斷地傳道和教育他人。只有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只有不倦地傳道和教育他人,才能讓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發(fā)揮出更大的價值。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要時刻保持謙虛的心態(tài),不要停止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最后,《中庸》中反復強調的"明明德"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明明德"是指要明晰道德準則和目標,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要從個人的修養(yǎng)開始,逐漸擴展到家庭、社會和國家,為整個社會創(chuàng)造和諧、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只有每個人都能做到"明明德"并從個人修養(yǎng)做起,整個社會才能夠朝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fā)展。
總而言之,讀完《中庸》之后,我深深感悟到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智慧對于我們的生活和人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吨杏埂分械乃枷氩粌H是儒家學說的精華,更是為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我希望能夠將《中庸》中的思想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堅持中庸之道,做一個有道德、有責任心的人。
中庸心得感悟篇三
中庸,是一種尋求平衡和和諧的哲學思想,體現了中國古代智慧和生活方式的精髓?!吨杏埂返谝徽?,通過探討心的作用和準則,啟發(fā)人們認識內心,平衡人生,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對于我們居于社會中的個體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將從心的作用、人與心的關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以及面對挑戰(zhàn)時的應對之道等方面,對《中庸》第一章的心得體會感悟進行探討。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心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吨杏埂返谝徽绿岬?,“目視心意”,即心是人的核心,決定著人的意識和行為。心意作為行動的源頭,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可忽視。正因如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重視和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及時調整和矯正自己的心態(tài)。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外界的干擾和挑戰(zhàn),保持內心的平衡。通過對內心的控制和調整,我們能夠更好地盡職盡責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和責任。
其次,我們要認識到人與心是密切相關的?!吨杏埂返谝徽轮刑岬?,“知其至明,致其至剛,修其至簡,能使從之”。這說明人與心是互相影響的,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使自己變得堅定,成為一個獨立而自信的個體。同時,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自己內心的愿望和外部環(huán)境的要求達到一致,從而實現內外的和諧。因此,我們應該不斷地對自己的內心進行思考和反省,實現內心的深度洞察,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保持一致,達到內外和諧的境界。
第三,我們要認識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吨杏埂返谝徽轮刑岬剑皠t天下治矣”。這句話強調了個人修身與治國的密切關系,個人的修身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只有我們個體能夠實現良好的修身,才能在家庭中起到表率作用,帶動家庭和睦、和睦興旺。同時,只有家庭和睦和家庭和睦興旺,才能構建和諧的社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我們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重修身,從個人做起,為社會的繁榮和發(fā)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同時也要有視家庭為重要基石的意識,維護家庭和諧。通過個人和家庭的努力,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做出貢獻。
最后,在面對挑戰(zhàn)時,我們需要選擇合適的應對方式?!吨杏埂返谝徽绿岢觥肮示觾刃薅庵巍?,即君子應該注重修身齊家,通過內在的修養(yǎng)來應對外界的挑戰(zhàn)和變化。只有我們能夠內心穩(wěn)定,不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才能適應和抵御外界的壓力。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我們應該保持冷靜,通過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選擇合適的應對方式,堅定地走自己選擇的道路。
總之,《中庸》第一章對于我們居于社會中的個體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對心的作用和準則的探討,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內心,平衡人生,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堅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從自己做起,為社會的繁榮和發(fā)展作出貢獻。同時,在面對挑戰(zhàn)時,我們要選擇合適的應對方式,保持內心的穩(wěn)定和堅定,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和選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世間的喧囂中找到內心的寧靜和平衡。
中庸心得感悟篇四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yǎng)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后,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中庸心得感悟篇五
中庸十七章,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部集中體現智慧和道德準則的經典著作。通過讀中庸十七章,我深深地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道德原則對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本文將從五個方面來表達我對中庸十七章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首先,中庸十七章強調“誠”字的重要性。在這個信息多元化、虛偽的社會中,許多人追求著表面的華麗和虛假的虛榮,缺乏真誠和純粹的內心。而中庸十七章提醒我們,只有真實的個體和純粹的心靈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內心的寧靜。通過誠實待人、真實對待自己,我們可以建立起真誠的人際關系,擁有真摯的友誼。
第二,在中庸十七章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被強調。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復雜而多樣,往往缺乏互相尊重和理解。然而,中庸十七章告訴我們,要實現真正的和諧與平衡,首先要求自己做到尊重和理解他人。只有通過平等和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才能建立起和諧的社會關系,實現人際和社會的和諧。
第三,中庸十七章中涉及到人對待困境的態(tài)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在中庸十七章中,強調了面對困境時應持有的平和心態(tài)和正確的思維方式。只有用冷靜的態(tài)度和智慧的決策來應對困境,我們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中庸十七章還提醒我們,困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接受并學會面對它,而不是回避或逃避它。
第四,中庸十七章強調個人的行為和品德對社會的影響。中庸十七章認為,個人的行為和品德是社會的基礎和支柱。每個個體都應該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修養(yǎng),言行一致才能樹立起良好的榜樣,對周圍的人產生積極的影響。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僅對自己有益,也能為社會建設和諧的體系做出貢獻。
最后,中庸十七章強調個人的修養(yǎng)和內外修身的重要性。中庸十七章認為,個人的修養(yǎng)決定了一個人的修身和他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只有通過不斷的修身養(yǎng)性,個人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進而影響和改變他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同時,個人的內外修身也需要相輔相成,只有內外兼修,才能達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總結起來,中庸十七章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經典,通過閱讀中庸十七章,我深替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道德原則對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中庸十七章強調了誠實、和諧、困境應對、個體的行為和品德,以及個人的修養(yǎng)和內外修身的重要性。這些原則不僅對我們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有指導意義,也對社會和諧、進步和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該秉持著這些原則,努力成為一個真誠、和諧、堅韌、有擔當的人。
中庸心得感悟篇六
不知何時始讀茅盾的《子夜》,總之今天早上讀完,胡亂在微信讀書里面寫了幾句,也就是了。
茅盾在談其寫作動機時,講道:“1920__年我到日本走了一趟約二年后,1930年春又回到上海。這個時候正是汪精衛(wèi)在北平籌備召開擴大會議,南北大戰(zhàn)方酣的時候同時也是上海等各大都市的工人運動高漲的時候?!痹谒蒺B(yǎng)身體之際,洞悉了上海的背景以及交織其中的社會關系。反映在作品中的就是其民族資本家的各種關系,各大企業(yè)盤旋于吳、趙二巨頭手下,見風使舵,經濟局勢風云詭譎,隨著二巨頭的勢力起伏而生起的大堆事件,也與當時的社會相關聯(lián);偶有穿插家庭瑣事情節(jié),也是為社會背景服務的。
同樣作為“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趙伯韜相比,更具“正義性”,聯(lián)系我們學過的知識來看:民國時期的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妥協(xié)性和軟弱性。但通常忽視了其具有的革命性。如果說趙伯韜是買辦資產階級的代表、帝國主義的掮客,具有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的話,那么吳蓀甫就是革命的那批民族資產階級,他獨立而又倔強,且個人魅力十足。通過閱讀作品,我們可以發(fā)現,吳蓀甫在他的家庭中的地位與封建家長“有過之而無不足”的,即便是面對他的父親——吳老太爺,他也只是頗盡孝心,但其實他并不喜歡老爺子,在其死后更是一頭扎進他的“實業(yè)”熱潮之中。反觀趙伯韜,雖也極具商業(yè)頭腦,到底是靠日本人起來的,與吳蓀甫相差萬分,這樣的人恐怕連民族資本家也算不上的了罷!
談起商業(yè),其實很多人自然也不甚懂,文學專業(yè)的人大概更不能夠懂得了,算起來,我也是懵懵懂懂。這里也不涉及商業(yè),說到底,所有的情節(jié)都與時代背景以及人性有關。吳蓀甫倘在今時,恐怕是一個十足能干的企業(yè)家了罷!他熱心為廠,一門心思“實業(yè)救國”,順便賺取利益(這才是商人的本性),與趙伯韜的“純欲望”之流以及杜竹齋的見風使舵之輩自然不同。他不近女色,不似強東之流,自然對他的事業(yè)發(fā)展是有好處的,但也因為這樣,他忽略了對家庭關系的照顧,這也是為何姐夫杜竹齋到頭來還要背叛自己去迎合趙伯韜的勝利的原因。他只以鐵腕之力總管家庭與事業(yè),看似強悍實則缺乏變通,老子講“柔弱為本”,在吳蓀甫這里是沒有的,所以他的破產既是時代所為,也是個人性格所為。倒也不全怪他,假如他似趙伯韜之流依附帝國主義,那么他也不是我們去悲劇的主人公了。
引人注意的我認為要數其中的女性形象為最。同輩分的比較來看,林佩珊和四小姐惠芳鮮明對照,一個任意外向,一個極端內斂,一個毫無主見,一個偏愛禁閉。這才是作者意欲表現的特殊時代之矛盾:封建與開放共存的社會背景下,自然就進化出不同的女性性格。上海與鄉(xiāng)下,不僅是地方的差異,更是思想的對立。林佩珊穿衣時尚、性格外向隨和,敢愛敢恨,與范博文相處遭反對后又和杜新籜“相戀”,雖然常說不懂情愛,但卻盡情體驗,因為不想和姐姐一樣“選擇不愛的人結婚,或是結婚后發(fā)現不愛”(作品中她是不懂愛情,很奇怪,不像新女性,大概還在發(fā)展階段吧!);惠芳穿衣習慣承襲封建女性、性格自閉,與男子幾乎沒有任何交流,見到最多的就是范博文,一下子觸動心性卻又不知如何表達,上海待了兩個月仍然難以適應,拾起老太爺的《太上感應篇》后更加不能從自我中走脫出來,最后經張素素點撥,最后才承認“性”的萌發(fā)。這一對比的女性形象就表現了那個時代思想的狀況,當然現在也同樣存在:接受開放與回歸禁閉,這就是心底的兩個“自我”,書中的主人公何嘗不是游離于這兩個端口,徐曼麗開放之語云云,殊不知她也只是在其中一端而已,被人包養(yǎng)的姘頭罷了!這與古時候的妓女還有所不同,至少她是自由的。
《子夜》是沒有批判的,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的,只有呈現與揭露。趙伯韜壞,吳蓀甫就不壞嗎?范博文花,杜新籜就不花嗎?連只在乎“政權”的屠維岳都有憐香惜玉的心思呢?——“女工們也是活的人,她們有思想、有感情,尤其糟的是她們還有比較復雜的思想、烈火一般的感情?!绷峙瀣幧頌閰侨?,心里想的卻是別人,這在一夫一妻制看來,也是“花”的吧!但她沒有不守婦道,只把情愫藏在心底。她的妹妹林佩珊在婚姻之前做多重選擇,這對捍衛(wèi)個人自由和幸福來說,無話可說,但即便在今天,假如一個男人,他的結婚對象曾經有過好幾段感情經歷,這大概也是不能被他輕易接受的吧!很多人反而喜歡惠芳那樣禁閉的人。
所以,“開放與封建,自由與禁閉”是一直存在的,《子夜》中雖呈現了當時的對立與矛盾,但其實更昭示著長久的矛盾與對立。這樣看來,主旨倒與薩特的《禁閉》異曲同工了!
中庸心得感悟篇七
《中庸》有一章講到治國方略,說有九條規(guī)則,是為九經。這篇文字,我反反復復讀過好幾遍,越讀越覺得有意思。
這篇文章的邏輯結構,非常非常清晰,就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說治國的要領在于什么?回說,在于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
然后說為啥呢?
因為(一),修身,則道立。儒家思想最強調的就是修身,內圣外王。說物有本末,什么是本呢?之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有子(孔子的弟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意思,剛好和“修身,則道立”契合。一個國家有沒有“道”,是非常關鍵的。古代有很多話就是關于“邦有道”的。譬如“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譬如“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譬如“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類似的話還有很多,足以說明,“道”,對國家的重要性。在封建時代,一個國家有沒有“道”,核心的,就在于君父有沒有“道”。要有道,就得修身。
因為(二),尊賢,則不惑。自己好多事情搞不清楚,知識量也非常有限,如果能夠尊重賢達的人,賢達的人就會協(xié)助你,幫你理清思路,這樣,你就不疑惑迷茫了?!熬淤t其賢”,就是尊賢的意思。尊賢,其實就是尊師。尊師重道,這其實也屬于修身的范疇。這里的不惑,是自己思路越來越清晰,是自身的稟賦;下文的“不眩”,也有吧不惑的意思,但那意思,是不被外界刻意蒙蔽。
因為(三),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親愛自己的家人,家人就不會埋怨你。古代是把齊家看得很重的。說一個人不能齊家,就不能治國。自己家里的人都教導不好,還能去教導別人,這是不可能的?!耙患胰?,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BR> 因為(四),敬大臣,則不眩?!把!笔悄垦I衩缘摹把!?,是眼花、迷惑的意思?;实鄄僮鲊覚C器,是靠政府官員。政府官員分三六九等,最牛的,就是大臣?;实鄄磺宄氖虑椋蟪伎赡芮宄?。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忠?;实垡匀柿x待大臣,大臣報之以忠心。君臣攜手,皇帝靠著大臣這雙眼睛,能夠看清楚天下大勢,不至于不辨是非。
因為(五),體群臣,則士報之以禮。體是體察,體諒,體貼的意思。能夠體諒百官,體貼入微的愛護百官,百官就會投桃報李回報皇上。這其實就是個舍得的道理。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你愛官,官就愛你。這叫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官是士族來的,士農工商,在古代,士是非常尊貴的,差不多就壟斷了教育資源、官場資源。
因為(六),子庶民,則百姓勸。子庶民,就是愛民如子。父母愛子女,是天性。如果皇上也能這樣愛百姓,百姓就會覺得安穩(wěn),覺得幸福,繼而就會積極向上,努力奮斗?;噬鲜翘熳?,也是君父,是百姓的父母。
因為(七),來百工,則財用足。古代人似乎不大注重財務,把工商排到了后面。百工就是各種工匠、手藝人,還不純粹是商人。百工與財務掛鉤,有了百工,國家才能富足。這和現代國家對工商業(yè)的態(tài)度是一樣的。如果與民爭利,處處設陷阱,國家的工商業(yè)就不會發(fā)達,國家就會積貧積弱。
因為(八),柔遠人,則四方歸之。中國哲學強調由內而外,由近及遠。近的搞掂了,再去搞掂遠的。譬如行遠必自邇。對于遠處的人,要寬厚對待,這樣他們就會歸附。國家也是這樣才能強大。如果恃強凌弱,國家就成了眾矢之的,處處樹敵,沒有一個好的外交關系。
因為(九),懷諸侯,則天下畏之。諸侯是國家內部各個區(qū)域的老大,如果能夠安撫好四方的諸侯,天下就會對皇上信服敬畏。
以上是講,為什么要做著九件事。以下介紹如何做好這九件事。
第一,齊(zhai)明盛服,非禮不動,便能夠修身。齊明是說內心要虔誠,意誠心正;盛服是說外表要端莊,符合禮儀。這是誠于心,形于外的意思?!洞髮W》說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可見修身是和誠意正心掛鉤的。人這個物種發(fā)展成人類社會,靠的是有規(guī)矩,有秩序。規(guī)矩,秩序,就是禮法。不做逾矩的事,就是修身,就是符合道的規(guī)范。這是非禮不動的意思。
第二,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便能夠尊賢?!拔ㄐ∪伺c女子難養(yǎng)也”,這里的意思,就是要遠離小人和女色。親小人,遠賢臣,后漢所以衰頹也。做皇上的,好色無度,一是自己身體不好,二是無心朝政,從此君王不早朝了,三是容易寵溺女人過渡,讓她任性而為,禍害國家。所以要遠色。在物質和精神上,要看輕物質重視精神,把道德看成最貴的。這樣,賢人才會覺得這個皇帝不是昏君,是可以教化輔佐的。
第三,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便能夠勸親親。尊重親人的地位;重賜親族俸祿;與族人同樂:這樣才能親近。關于這段,同其好惡這個點,我不是特別贊同,也許是沒理解對意思。對家人如果都投其所好,而缺乏教化,這應該是不對的。
第四,官盛任使,便算是敬大臣。什么意思?你得給大臣足夠用的人。一個國家好比一棟房子,皇帝是國家的主人,是大梁;大臣是頂梁柱;官員是四梁八柱?;实劭看蟪柬斨?,大臣得看四梁八柱扶持著。所以做皇帝的,要把國家的四梁八柱立起來,協(xié)助大臣辦事情。不然大臣就做不好大臣的本分了。做企業(yè)其實也是這個道理,管理,很多時候就是把四梁八柱立起來。
第五,忠信重祿,就能鼓舞士官。對待國家公務官員,一是在禮節(jié)上要忠信,二是在待遇上要重祿。
第六,時使薄斂,便能夠鼓勵百姓。按照時節(jié)安排勞務,該播種的時候播種,該施肥的時候施肥,該收割的時候收割。然后呢,再減輕賦稅,藏富于民,讓百姓過得好一些。這樣,百姓就會愛你,更積極地勞動。
第七,日省月試,既秉稱事,便可以勸百工。經常視察考核工作,按照一個人的功勞送給他薪資,這樣百工就會努力。
第八,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便能夠柔遠人。來了迎接,走了歡送;贊揚其好的方面,包容其不好的方面,就可以讓遠方的人歸附。
第九,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便能夠安撫諸侯。讓中斷了俸祿的人家能夠延續(xù),復興頹敗的邦國,整治混亂,解救危難,定期朝見聘問,少收點公貢禮,多賞賜點東西,便能夠安撫諸侯。
最后,治理天下的九經,說到底,就是一個“誠”字。
中庸心得感悟篇八
"中庸"這個詞語自古就赫赫有名,它既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道德準則。中庸主張在生活中處處遵循中道,不偏不倚地應對各種挑戰(zhàn)和困境。相較于極端的行為方式,中庸更能體現一種平和、穩(wěn)定的心態(tài)。我最近深入研究了中庸的哲學思想,并在生活實踐中體驗到了其中的智慧,進一步加深了我的理解。以下,我將分享我對中庸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第一段:中庸的涵義及意義
中庸是一種恰如其分的平衡狀態(tài)。它強調不偏不倚,不偏向極端,同時也意味著擺脫人際關系中的價值判斷。在中庸的哲學思想中,人們被各種利益和誘惑包圍,但是只有保持中庸的心態(tài),才能處理一切問題,與人相處融洽,克服人生的困難。這種中庸的態(tài)度讓我們不致于被過渡的情緒所驅使,從而能夠冷靜地思考,并作出明智的決策。因此,中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二段:中庸的實踐方式
在實際應用中庸哲學思想時,最重要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我們需要學會在沖突中保持平靜,不要被情緒左右。人生常常充滿無數的選擇和抉擇,而中庸要求我們以冷靜、理性的態(tài)度應對。我們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選擇和決策,保持中庸的態(tài)度,以合適的方式處理這些沖突和抉擇。而實現中庸,則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道德品質,如寬容、公正、平和等,這些品質都能夠幫助我們在矛盾和抉擇中維持平衡。
第三段:中庸的心態(tài)對身心健康的積極影響
中庸將我們從過度的情緒波動中解放出來,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過度的情緒波動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而中庸能夠幫助我們保持心態(tài)的平穩(wěn)。當我們面對困境和挫折時,往往會感到沮喪和消沉,而中庸的心態(tài)能讓我們及時調整思維,轉換視角。同時,中庸也了塵世間很多煩惱,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能夠使我們減少壓力,保持健康。
第四段:中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準則,對社會有著積極的影響。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人們常常被各種利益和沖突所困擾,利己主義甚至道德淪喪。而中庸則能夠幫助人們保持理性和公正。當人們遵循中庸的原則,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時刻保持自己的中立,便能打破惡性循環(huán),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在中庸的影響下,人們會更加平等地對待他人,不落到極端。
第五段:中庸對個人的提升
中庸作為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修煉。在修煉中,人們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品質,并在面對各種抉擇時保持冷靜。通過修煉中庸,我們能更好地認識自己、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此外,中庸對于我們的自信心也是一種挑戰(zhàn),它要求我們冷靜地面對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樣的修煉過程將使我們不斷成長和進步。
總結:中庸的理念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正面的影響。在面對復雜的現實世界時,人們常常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選擇。而中庸思想的應用會幫助我們擺脫困境,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各種挑戰(zhàn)。同時,中庸也是我們成長和進步的契機。盡管中庸的實踐并不容易,但只要我們保持中庸的心態(tài),我們將能夠在生活中更加從容地面對各種困難,并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
中庸心得感悟篇九
人越懼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堅強樂觀是對死亡的超越。人正因孤獨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獨,在冥冥中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互為因果??戳擞嗳A的《活著》,才開始覺得自己從未真正的活著。
《活著》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讀它,我們會頓悟活著的更深層次的好處。
人要靠記憶來慰藉,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平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
悲愴的殘陽微弱的呼吸著,無意感染了那一個午后的黃昏,帶著些許的惆悵,帶著些許的悔悟,帶著些許的淡然,福貴講述了自己的一生。
枯草衰楊,曾為歌舞場?!耙郧啊毕褚徊拷浀浔豢s成了記憶。年少的福貴是富少,有著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著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人往往在滿足和擁有中墮落,福貴也變得焦躁不安了,煙花柳巷像無形的磁場,福貴一步步陷進其中,當他讓青樓女子背著穿梭在大街上之時,他不顧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親。他也許從未想到此刻的逍遙只是曇花一現,也許他從未感覺到煙花易冷時的凄涼。他不顧嬌妻,他忘懷于紙醉金迷的世界。人總是忘乎因此,放浪形骸,當一切浮華都成為過去時,繁華也就悄無聲息了,福貴不知道自己正在給自己挖陷阱,這一陷,福貴再也沒有出來過。
煙花柳巷太柔情,而金牌賭場才是富少揮手灑金的地方。福貴比鐘愛他的妻子還要鐘愛于賭場,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為利,而金錢就是利的實體。賭場上的輸贏就像夢一般若真若幻,福貴不知道他正在輸掉自己的人生。嘆息之余,我感嘆人生換位的易,福貴不再是富少了,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奇幻。當他把家財輸地一無所有之時,父親并沒有大打出手,相反他的父親很平靜。其實,人表面的平靜是虛偽的,人內心的驚濤駭浪才是真實,福貴父親的死恰恰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
人一旦被上帝關注,那么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遺棄。那一抹悲傷的氣氛還未退卻,又增加了一份妻離之痛,家珍之父羅鼓聲張的接走了女兒,帶著福貴未出生的孩子。福貴木訥了,啞然了,沒有說一句話。男生一旦犯錯就難以讓人原諒,男生一旦傾家蕩產就少了擁有時的霸氣,福貴看著妻子走了,默默耕種著租來的五畝地,他要養(yǎng)活一家人。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時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難以活下去的時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福貴學會了耕地,看著年邁的老母蹣跚在旁福貴心中也許很痛;看著伶俐的女兒鳳霞,福貴也許在狠狠地咒罵自己。我一向認為:親情是人內心中無形的線,看著親人為自己所累時,人的自責會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貴也如此。福貴的人生軌跡從圓滑優(yōu)美的弧線變的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而他在一向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時的福貴叫“富貴”,帶有點諷刺性的悲涼,但此時的福貴很真實,很認真的在活著。
人一旦真實得活著,那不真實也變的真實了。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
中庸第一章是我國古代哲學家孔子整理的一篇經典論述,它對于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閱讀這一章節(jié)后,我深感其中的智慧和哲理,下面就是我對中庸第一章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首先,中庸第一章讓我認識到了“中庸”的核心理念。它告訴我們,中庸是一種平衡和調和的境界,是一種追求和諧的精神境界。作為人,我們應該時刻保持內心的平衡,不偏激,不極端,不過分追求個人利益,而應該以大局為重,以德行為準繩。只有在“中庸”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在人際關系、事業(yè)發(fā)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結果。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中庸”對于人類社會進步的作用和重要性。
其次,中庸第一章引導我思考了“心性”的問題。它指出,人的心性是內在品質的轉化和表現,是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核心。只有通過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良好的心性,我們才能保持內心的平和和內外的和諧。這讓我對自己的心性進行了反思,我意識到需要堅持修身養(yǎng)性,注重培養(yǎng)和塑造良好的品質和性格,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發(fā)展和成長。
再次,中庸第一章強調了“誠”字的重要性。它說“誠者,天之道也”,指出了誠實正直的品質對于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際關系的重要性。誠實是一種品德美德,是人與人相處的基礎,也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石。誠實不僅僅是對他人實話實說,更是內心態(tài)度的真誠和待人的真心。只有誠實待人,才能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我深感誠實是人生態(tài)度中的一種重要品質,我將更加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誠實和正直。
此外,中庸第一章還讓我領悟到了“道”的深刻內涵。它說“道者,萬物之奧”,強調了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力量和本質規(guī)律。人作為宇宙的一部分,應該順應自然,遵循道的規(guī)律。只有通過與道相合,我們才能實現個人的修養(yǎng)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這讓我對人生的理解有了新的層次,我將更加注重與道相合,尋找個人與社會的共生之道。
最后,中庸第一章讓我明白了“中庸”與人生價值的關系。它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意味著中庸的理念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也是人生價值的源泉。人生即是追求中庸的過程,只有在不斷追求和諧中,人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和能力的充分發(fā)揮。通過閱讀中庸第一章,我深刻認識到了中庸與人生價值的緊密聯(lián)系,我會在將來的成長之路上,堅守中庸,追求卓越。
綜上所述,中庸第一章的價值觀對于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學習和領悟其中的智慧和哲理,我們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個人的修養(yǎng)和品質,實現人生的價值和和諧的社會關系。希望我的這些心得體會和感悟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fā)和借鑒。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一
《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現實中庸之道的關鍵,《中庸》的內容比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內容。
跟人認為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鑒,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jié)以及后面跟的實例,都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對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研讀時才知道其內容之多。
在第二章《時中》中“時”,不僅指時間,時代,也指時機,既不要超越階段,也不要被時代拋棄,既不能急躁冒進,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現實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認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與“時中”的概念是一致的。
而中庸的精確理解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認識。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
就是對于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著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
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的選擇,把握適度。
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
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tǒng)一。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二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讀過《論語》、《老子》、《莊子》,分別從人與人相處,自我的相處,人與大自然的相處的層面進行了深刻的講解,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
暑假中閱讀了《大學中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可謂是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容,分別是經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
《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yǎng)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三
中庸,即“過猶不及,中是心得”之道。它強調的是盡量避免過分和不足,力爭達到適度和均衡的狀態(tài)。中庸不僅在于對細節(jié)的追求,更是一種處世哲學和人生態(tài)度。在這個急功近利、浮躁短視的社會中,我們應該深入理解中庸思想,并將其應用于實踐生活中。
首先,中庸思想教會我們尊重和關愛他人。和諧的人際關系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庸的理念下,我們應當尊重他人的權利和意愿。這樣做不僅會讓他人感到被尊重,也能幫助我們建立和諧的關系。此外,中庸思想還教會我們善待他人。善待他人并不表示我們應該無私地奉獻和犧牲自己,而是在自身能力范圍內,悉心體貼和關心他人。通過關愛他人,我們可以獲得內心的寧靜和滿足感。
其次,中庸思想教會我們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穩(wěn)定?,F代社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干擾,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和混亂心緒。中庸思想強調在面對外界的變化時,保持寧靜和冷靜。它告訴我們要審視自己的內心,找到平衡的關鍵點,在波瀾起伏的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穩(wěn)定。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獨立思考和做出正確的決策。
另外,中庸思想也告訴我們要關注自身的成長和進步。人生不止于眼前的茍且,更需要不斷進取和提升。中庸思想提醒我們要注重平衡和穩(wěn)定,但并不等同于停滯和滿足。我們應該在追求平衡的同時,不斷學習和成長。通過持續(xù)的學習和努力,我們可以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和需求。
最后,中庸思想還給我們帶來了人生的智慧和幸福。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追逐功利和物質的富足,更在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幸福感的體驗。中庸思想告訴我們要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心靈的滿足,而不是片面追逐一時的快樂和享受。通過遵循中庸之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真諦,實現身心的平衡與和諧。
總結而言,中庸思想是一種關于人生態(tài)度和處世哲學的精華所在。它教會我們尊重和關愛他人、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穩(wěn)定、關注自身的成長和進步,以及追求人生的智慧和幸福。在當今繁忙和壓力巨大的社會中,我們應該從中庸思想中獲得啟示,并將其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只有通過中庸之道,我們才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保持內心的平衡和和諧,實現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幸福的生活。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四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為一種道德觀念,是孔子和儒家尤為提倡的。中庸屬于道德行為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tài);中庸還可以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舉止、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傊?,中庸是一種折衷調和的思想。
中庸之道與沒有原則、人云亦云不同,這是一種必要的協(xié)調必不可少的關系。在職場中很多時候往往需要這種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因為職場也是一個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講究個性,沒有團體合作意識,會搞得一團糟,也不利于集體的發(fā)展。因此,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保持一個中庸之道,確實在是明智之舉。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五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在拜讀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爸小笔菆A,“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與運用。
記得不久前,我曾對于“鋒芒畢露還是韜光養(yǎng)晦”有過一番思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古往今來,似乎都在提倡著“韜光養(yǎng)晦”,這樣正迎合了那句“滿招損、謙受益”,人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本身的素質與修養(yǎng)。但當人們站在如今這個社會的視角上時,卻又突然發(fā)現,這樣的思維方式似乎已不再適用。如今,在我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納的,取而代之的,當然是“中庸”。記得一段很經典的話:“岳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風波亭之劫;李太白鋒芒太露,難以見容于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其實,鋒芒太露的結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這,正是一種“中庸之道”?!鞍腴_”、“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這是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的。行事之時,靠的只是每個人心中對中庸的理解與堅守,在那些復雜中,我想,“簡單”的持守才是最難的。
于是,我“引入”了“圓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圓,這是一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tǒng)一。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yǎng),能始終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絕非等閑之輩。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BR>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對于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終處于這中庸圈內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yōu)良品質,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的深奧讓我無法完全置身于內。我想,如果此生無法精通《中庸》將是我最大的遺憾。萬物持中,這是做人的原則與處世的藝術。無論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中庸之道讀書心得2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帶貶義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間,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諳此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中,不偏不倚;接著說庸,庸不是無能,而是平常。平常就是不易,即鮮有改變,年少輕狂之時,日日思變,整日里做著相同的工作,重復著相同的生活被深惡痛絕,因而時時思變,跳槽等等所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不說此行為之好壞,年少輕狂時的不庸在長者眼中是為胡鬧、是為冒險,是為激進。暮年之人常念葉落歸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話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一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認為中是好的,則合用,庸必然也應是好的,平常之為,淡然處之能培養(yǎng)良好心態(tài),庸并非鼓勵不求上進,而是在激進中尋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過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聯(lián)系自己的教師生活,我感覺教師確實應以平和的心態(tài)來面對學生的錯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六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容,分別是經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洞髮W》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yǎng)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wěn),神思安穩(wěn)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
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赐赀@部分后,聯(lián)系實際確實是有道理的,學習和做學問都需要一個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wěn),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guī)律。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xié)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大學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學中庸》哦!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七
上學的時候讀《中庸》,根本讀不懂;聽老師講,反而更加糊涂。現在在《師資建設》工作了,漸漸的領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倡導的一種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中,不偏不倚,庸,平常。既不過分也無不足。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奥市灾^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fā)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是《中庸》里面最為重要的一句話,實際上把所有儒學都講完了。喜怒哀樂之未發(fā),是個什么狀態(tài)?關鍵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養(yǎng)不是在錯誤的觀念和思想到來之后再進行修正,而是在思緒紛飛之前便能清明自覺。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覺,那么隨后思緒所及無不是自然合乎規(guī)矩道德。道理說起來不難,理解也不難,只是做起來難。我們大多習慣于跟自己的思維打交道,思維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態(tài),不是很容易抓住??芍爸小钡谋旧聿⒎窍才?,而是指對喜怒哀樂的持中狀態(tài),就是說對喜怒哀樂等情欲要有一個適中的度的控制,過度的喜不叫喜,過度的樂也不叫樂。朱熹注釋說:“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fā),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出來,就能中節(jié),這就叫和。因為效果的“和”決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頤解釋中庸一詞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易說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別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則的不可更易。今天也沒有人罵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沒有中一百萬給你,所以你也沒有喜;今天沒有傷心的事,所以沒有悲哀;今天也沒有愛國獎券中了那么高興,平平淡淡,此心不動。一點都沒有喜怒哀樂,喜怒哀樂沒有發(fā)動的時候,這種情況這種境界叫“中。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擇善而固執(zhí)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痹诮逃纤岢龅臑閷W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好好體會《中庸》的思想。并將這種思想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中去。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八
《中庸》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弟子荀子所著,被譽為“治天下之道”的經典之作。通過閱讀和研究《中庸》,我們可以深刻領悟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哲理。以下將從《中庸》中所闡述的“道”、“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容入手,對該書的心得體會進行闡述。
首先,《中庸》強調“道”的重要性。書中提到:“道千乘之國治,其君齊明,其臣察?!边@句話表明在國家治理中,必須堅守道德準則,才能使國家政治、社會和諧穩(wěn)定。而要理解“道”,關鍵在于“中庸”。中庸即平衡,不偏不倚,不偏袒任何一方的態(tài)度。我們應該堅守道義,遵循中庸之道,在處理復雜的問題和矛盾的利益關系中把握分寸,避免走向極端。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其次,《中庸》提出了“格物致知”的重要觀點。書中指出:“知則明,不知則暗?!边@句話告訴我們,只有通過事物的實際接觸和觀察,才能真正獲得知識和智慧。我們不能只憑想象或聽說,而是要通過實踐,用理性思維去觀察、分析、思考問題。只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才能獲得真知。
再次,《中庸》對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出了要求。書中指出:“修身而天下治?!边@句話告訴我們,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從個人做起,先修身養(yǎng)性。而修身的關鍵在于“克己復禮”。只有能克己,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沖動,遵守禮儀規(guī)范,才能保持道德品質,成為一個合格的人。一個人如果無法自律,缺乏修養(yǎng),就很難有效地管理家庭和國家事務。只有個人修身好了,才能使家庭和諧,進而影響社會,推動國家進步。
最后,《中庸》提出了“君子”的概念。書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边@句話告訴我們,君子是指品德高尚、有修養(yǎng)和智慧的人,他們追求和諧,崇尚道德準則,不以己利私利為出發(fā)點,而是為他人和社會的利益著想。君子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尊重他人的不同觀點,善于協(xié)調矛盾,實現共贏。而小人則只顧自身利益,不顧他人感受,只追求一己私利,容易引發(fā)矛盾和沖突。因此,我們要努力成為君子,以和諧的心態(tài)和行為影響身邊的人和社會。
綜上所述,通過閱讀《中庸》,我們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和智慧。它告訴我們,要堅守道義,處事要中庸,避免極端;要通過實踐去認識事物,不斷擴充知識和智慧;要從個人做起,修身養(yǎng)性,為家庭和國家的和諧發(fā)展貢獻力量;要成為一個善良、有思想和智慧的人,以和諧的方式解決矛盾和問題。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和全面發(fā)展,推動社會的進步和和諧。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九
對于環(huán)境的理解是隨著時間而逐步改變的`。有段流傳很廣的名言是這么說的,如果一個人不喜歡周圍的環(huán)境,就要想辦法努力改變它;如果不能夠改變環(huán)境,那就努力去適應環(huán)境;如果不能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就想辦法再換個環(huán)境試試。樹挪死,人挪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可是,如果換個環(huán)境仍然沒有辦法適應呢?照著這個思路思考下去最后會得出一個什么結果。雖然有點哲學上一辨到底的意味,但有些東西把牛角尖鉆透了之后,反而知道該如何輕松面對了。就象經歷過的人,無所畏懼。但這種無所畏懼和無知者無畏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含義。后者是初級階段,前者提升的層次更高,視野更開闊。
中國人講中庸之道是有道理的。老祖宗幾千年的東西,畢竟對后世有所啟迪。以前對于中庸的理解非常的片面狹隘,總以為是抹殺個性之事,這其實是不懂得如何通過中庸求同存異,揚長避短。中庸之道,個人的理解,更多的是為了雙方的溝通與交流,找到彼此承接的平臺,哪怕對方與你的差異完全是一南一北,你仍然可以從個人愛好,或者是某些不為人道的小秘密找到話題。
更多的時候持有中庸這樣一種態(tài)度,可以急事緩辦,可以將不好辦的事情改變過來,扭轉局勢。以退為進,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在戰(zhàn)場上,一個人在沒有學會如何進攻敵人之前,先學會保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股神說得非常有體會:投資最重要的是想方設法保存原有資本,第一條如此,第二條、第三條同樣如此。
什么樣的光芒最長久?不是突然一現的流星之光,只有恒星那并不太強的光,夜夜可見,永遠在天空中閃亮。又想起登高必跌重,一步步行去,踩踏實了,最為穩(wěn)妥。
中庸并不是放棄自己的立場,雖然許多時候中庸意味著保持中立,但中庸絕不等于平庸。怕就怕,過于聰明,起點不高,看得不遠,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自以為是最誤事。因此才會有“難得糊涂”這樣精妙的語言。
中庸是一種處世態(tài)度,它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標。因此,學會中庸,給自己更廣闊的天地,中庸與雄心壯志并不矛盾。年輕時候愛走極端,隨著閱歷的增多,逐步明白了,中庸,會給人帶來更多的回旋余地。
中庸心得感悟篇一
中庸第十一篇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其內容主要探討了人類的天性、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為政之道等問題。在對中庸第十一篇的閱讀與學習中,我對于其思想和理論深入了解和體悟。本文將從五個方面展開我對中庸第十一篇的理解和感悟。
一、“格物”和“齊家”,修身養(yǎng)性的基礎
中庸第十一篇中強調了人的內在修養(yǎng),其中“格物”和“齊家”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需要用心去研究和感悟自然之道,從而認識和把握自身的天性,這也是前人所講究的“格物致知”之道。此外,齊家也包含了個人修養(yǎng)的方方面面,從家庭、人際關系到自身的日常生活習慣,都需要每個人用心去整頓和調整。只有做到了內在修養(yǎng)的“齊家”,才能有更好的展現自己的可能。
二、“中庸之道”,推崇“平衡”
中庸之道是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思想,它為我們提供了建立一個有平衡力的社會和個人的方案。物極必反,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兩面性的,而“中庸之道”在尋找這兩極之間的平衡點,在自我完善的基礎上,也要為身邊人做好平衡調節(jié),讓大家都能夠共同發(fā)展進步。
三、推崇社會秩序,尊崇禮儀
“禮儀之邦”,這句話一直是中國的傳統(tǒng)名片。禮儀是構建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礎,中庸第十一篇也有強調這一點。人們需要自覺遵循禮儀,尊重他人,尊崇長輩,注重文明與文化,如此社會的秩序才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而如果我們的社會失去了禮儀,那么我們的社會將難以保持美好和諧的狀態(tài)。
四、講究情感與道德,增強人倫關系的力量
人生最美好之事在于他們所擁有的人倫關系,所以他們講究的就是感情與道德。情感是人的內在感受,道德則有助于積極地增強人倫關系的力量。而人們需要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注重與身邊的人相互傾訴、相互陪伴、相互關懷和相互面對困難。同時,我們需要在生活中時時刻刻注重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講究道德之道,做到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寬容包容,增進人際之間的融洽與信任。
五、“治理國家”,以賢才為重
中庸第十一篇也探討了如何治理國家之道?!耙再t治國,能之則任之,不幸則已?!辟t才人才是一個國家的基石,我們需要慎重地選擇和雇用這些高素質的人才,才能使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繁榮發(fā)展。同時,我們也要尊重群眾的意愿,為民請命,和民同心,共同打造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總之,中庸第十一篇是我們當代人非常重要的文化財富。在學習中我們需要深刻領悟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理論,不斷總結和反思自身的生活和人際關系,去逐漸增長自身的高素質人才,使個人與社會共同進步。
中庸心得感悟篇二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圣人之道"?!吨杏埂芬粫怯绍髯铀且徊恐晾砻餮缘慕浀渲?。讀完《中庸》這部經典之后,我深感其中蘊含的智慧和思想遠遠超出了言語所能描述的范圍?!吨杏埂纷屛覍W到了許多道德與倫理的原則,也讓我對人生有了新的體悟和感悟。
首先,我深深被《中庸》中"不偏不倚"的思想所感動。其中的"中正"理念告訴我們,人生不應偏向任何一方,而應保持平衡和穩(wěn)定。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被外部環(huán)境影響,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然而,《中庸》告訴我們,只有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沉穩(wěn),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堅持自我,并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這種"不偏不倚"的心態(tài)是我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應該努力追求的。
其次,我深受《中庸》中"誠"的思想所啟迪。"誠"在儒家思想中被視為最高的道德準則,是真實、可靠、不虛偽的表現。人們常說"誠實為本",而《中庸》則將"誠"具體化為一種行為準則和人際交往的原則。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種種誘惑和騙局,但只有堅持"誠"的態(tài)度,才能樹立起信任和被信任的良好形象。誠實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他人負責。只有以"誠"為中心,我們才能建立起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
第三,《中庸》中提到的"中庸之道,無事不見調而不忍"的思想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在人際關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沖突和紛爭。然而,《中庸》告訴我們,不要過于偏激和沖動,要保持客觀和冷靜的態(tài)度。只有站在對立雙方之外,保持中立的立場,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判。雖然這種"不見調而不忍"的理念在實踐中可能會帶來一些困難和不便,但正是這種心態(tài)讓我們能夠超越自身利益,以更高尚和智慧的態(tài)度對待問題。
第四,《中庸》中提到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思想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學而不厭"意味著不停止不斷地學習和探索;"誨人不倦"意味著不斷地傳道和教育他人。只有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只有不倦地傳道和教育他人,才能讓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發(fā)揮出更大的價值。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要時刻保持謙虛的心態(tài),不要停止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最后,《中庸》中反復強調的"明明德"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明明德"是指要明晰道德準則和目標,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要從個人的修養(yǎng)開始,逐漸擴展到家庭、社會和國家,為整個社會創(chuàng)造和諧、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只有每個人都能做到"明明德"并從個人修養(yǎng)做起,整個社會才能夠朝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fā)展。
總而言之,讀完《中庸》之后,我深深感悟到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智慧對于我們的生活和人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吨杏埂分械乃枷氩粌H是儒家學說的精華,更是為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我希望能夠將《中庸》中的思想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堅持中庸之道,做一個有道德、有責任心的人。
中庸心得感悟篇三
中庸,是一種尋求平衡和和諧的哲學思想,體現了中國古代智慧和生活方式的精髓?!吨杏埂返谝徽?,通過探討心的作用和準則,啟發(fā)人們認識內心,平衡人生,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對于我們居于社會中的個體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將從心的作用、人與心的關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以及面對挑戰(zhàn)時的應對之道等方面,對《中庸》第一章的心得體會感悟進行探討。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心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吨杏埂返谝徽绿岬?,“目視心意”,即心是人的核心,決定著人的意識和行為。心意作為行動的源頭,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可忽視。正因如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重視和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及時調整和矯正自己的心態(tài)。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外界的干擾和挑戰(zhàn),保持內心的平衡。通過對內心的控制和調整,我們能夠更好地盡職盡責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和責任。
其次,我們要認識到人與心是密切相關的?!吨杏埂返谝徽轮刑岬?,“知其至明,致其至剛,修其至簡,能使從之”。這說明人與心是互相影響的,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使自己變得堅定,成為一個獨立而自信的個體。同時,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自己內心的愿望和外部環(huán)境的要求達到一致,從而實現內外的和諧。因此,我們應該不斷地對自己的內心進行思考和反省,實現內心的深度洞察,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保持一致,達到內外和諧的境界。
第三,我們要認識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吨杏埂返谝徽轮刑岬剑皠t天下治矣”。這句話強調了個人修身與治國的密切關系,個人的修身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只有我們個體能夠實現良好的修身,才能在家庭中起到表率作用,帶動家庭和睦、和睦興旺。同時,只有家庭和睦和家庭和睦興旺,才能構建和諧的社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我們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重修身,從個人做起,為社會的繁榮和發(fā)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同時也要有視家庭為重要基石的意識,維護家庭和諧。通過個人和家庭的努力,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做出貢獻。
最后,在面對挑戰(zhàn)時,我們需要選擇合適的應對方式?!吨杏埂返谝徽绿岢觥肮示觾刃薅庵巍?,即君子應該注重修身齊家,通過內在的修養(yǎng)來應對外界的挑戰(zhàn)和變化。只有我們能夠內心穩(wěn)定,不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才能適應和抵御外界的壓力。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我們應該保持冷靜,通過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選擇合適的應對方式,堅定地走自己選擇的道路。
總之,《中庸》第一章對于我們居于社會中的個體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對心的作用和準則的探討,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內心,平衡人生,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堅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從自己做起,為社會的繁榮和發(fā)展作出貢獻。同時,在面對挑戰(zhàn)時,我們要選擇合適的應對方式,保持內心的穩(wěn)定和堅定,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和選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世間的喧囂中找到內心的寧靜和平衡。
中庸心得感悟篇四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yǎng)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后,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中庸心得感悟篇五
中庸十七章,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部集中體現智慧和道德準則的經典著作。通過讀中庸十七章,我深深地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道德原則對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本文將從五個方面來表達我對中庸十七章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首先,中庸十七章強調“誠”字的重要性。在這個信息多元化、虛偽的社會中,許多人追求著表面的華麗和虛假的虛榮,缺乏真誠和純粹的內心。而中庸十七章提醒我們,只有真實的個體和純粹的心靈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內心的寧靜。通過誠實待人、真實對待自己,我們可以建立起真誠的人際關系,擁有真摯的友誼。
第二,在中庸十七章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被強調。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復雜而多樣,往往缺乏互相尊重和理解。然而,中庸十七章告訴我們,要實現真正的和諧與平衡,首先要求自己做到尊重和理解他人。只有通過平等和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才能建立起和諧的社會關系,實現人際和社會的和諧。
第三,中庸十七章中涉及到人對待困境的態(tài)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在中庸十七章中,強調了面對困境時應持有的平和心態(tài)和正確的思維方式。只有用冷靜的態(tài)度和智慧的決策來應對困境,我們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中庸十七章還提醒我們,困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接受并學會面對它,而不是回避或逃避它。
第四,中庸十七章強調個人的行為和品德對社會的影響。中庸十七章認為,個人的行為和品德是社會的基礎和支柱。每個個體都應該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修養(yǎng),言行一致才能樹立起良好的榜樣,對周圍的人產生積極的影響。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僅對自己有益,也能為社會建設和諧的體系做出貢獻。
最后,中庸十七章強調個人的修養(yǎng)和內外修身的重要性。中庸十七章認為,個人的修養(yǎng)決定了一個人的修身和他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只有通過不斷的修身養(yǎng)性,個人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進而影響和改變他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同時,個人的內外修身也需要相輔相成,只有內外兼修,才能達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總結起來,中庸十七章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經典,通過閱讀中庸十七章,我深替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道德原則對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中庸十七章強調了誠實、和諧、困境應對、個體的行為和品德,以及個人的修養(yǎng)和內外修身的重要性。這些原則不僅對我們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有指導意義,也對社會和諧、進步和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該秉持著這些原則,努力成為一個真誠、和諧、堅韌、有擔當的人。
中庸心得感悟篇六
不知何時始讀茅盾的《子夜》,總之今天早上讀完,胡亂在微信讀書里面寫了幾句,也就是了。
茅盾在談其寫作動機時,講道:“1920__年我到日本走了一趟約二年后,1930年春又回到上海。這個時候正是汪精衛(wèi)在北平籌備召開擴大會議,南北大戰(zhàn)方酣的時候同時也是上海等各大都市的工人運動高漲的時候?!痹谒蒺B(yǎng)身體之際,洞悉了上海的背景以及交織其中的社會關系。反映在作品中的就是其民族資本家的各種關系,各大企業(yè)盤旋于吳、趙二巨頭手下,見風使舵,經濟局勢風云詭譎,隨著二巨頭的勢力起伏而生起的大堆事件,也與當時的社會相關聯(lián);偶有穿插家庭瑣事情節(jié),也是為社會背景服務的。
同樣作為“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趙伯韜相比,更具“正義性”,聯(lián)系我們學過的知識來看:民國時期的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妥協(xié)性和軟弱性。但通常忽視了其具有的革命性。如果說趙伯韜是買辦資產階級的代表、帝國主義的掮客,具有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的話,那么吳蓀甫就是革命的那批民族資產階級,他獨立而又倔強,且個人魅力十足。通過閱讀作品,我們可以發(fā)現,吳蓀甫在他的家庭中的地位與封建家長“有過之而無不足”的,即便是面對他的父親——吳老太爺,他也只是頗盡孝心,但其實他并不喜歡老爺子,在其死后更是一頭扎進他的“實業(yè)”熱潮之中。反觀趙伯韜,雖也極具商業(yè)頭腦,到底是靠日本人起來的,與吳蓀甫相差萬分,這樣的人恐怕連民族資本家也算不上的了罷!
談起商業(yè),其實很多人自然也不甚懂,文學專業(yè)的人大概更不能夠懂得了,算起來,我也是懵懵懂懂。這里也不涉及商業(yè),說到底,所有的情節(jié)都與時代背景以及人性有關。吳蓀甫倘在今時,恐怕是一個十足能干的企業(yè)家了罷!他熱心為廠,一門心思“實業(yè)救國”,順便賺取利益(這才是商人的本性),與趙伯韜的“純欲望”之流以及杜竹齋的見風使舵之輩自然不同。他不近女色,不似強東之流,自然對他的事業(yè)發(fā)展是有好處的,但也因為這樣,他忽略了對家庭關系的照顧,這也是為何姐夫杜竹齋到頭來還要背叛自己去迎合趙伯韜的勝利的原因。他只以鐵腕之力總管家庭與事業(yè),看似強悍實則缺乏變通,老子講“柔弱為本”,在吳蓀甫這里是沒有的,所以他的破產既是時代所為,也是個人性格所為。倒也不全怪他,假如他似趙伯韜之流依附帝國主義,那么他也不是我們去悲劇的主人公了。
引人注意的我認為要數其中的女性形象為最。同輩分的比較來看,林佩珊和四小姐惠芳鮮明對照,一個任意外向,一個極端內斂,一個毫無主見,一個偏愛禁閉。這才是作者意欲表現的特殊時代之矛盾:封建與開放共存的社會背景下,自然就進化出不同的女性性格。上海與鄉(xiāng)下,不僅是地方的差異,更是思想的對立。林佩珊穿衣時尚、性格外向隨和,敢愛敢恨,與范博文相處遭反對后又和杜新籜“相戀”,雖然常說不懂情愛,但卻盡情體驗,因為不想和姐姐一樣“選擇不愛的人結婚,或是結婚后發(fā)現不愛”(作品中她是不懂愛情,很奇怪,不像新女性,大概還在發(fā)展階段吧!);惠芳穿衣習慣承襲封建女性、性格自閉,與男子幾乎沒有任何交流,見到最多的就是范博文,一下子觸動心性卻又不知如何表達,上海待了兩個月仍然難以適應,拾起老太爺的《太上感應篇》后更加不能從自我中走脫出來,最后經張素素點撥,最后才承認“性”的萌發(fā)。這一對比的女性形象就表現了那個時代思想的狀況,當然現在也同樣存在:接受開放與回歸禁閉,這就是心底的兩個“自我”,書中的主人公何嘗不是游離于這兩個端口,徐曼麗開放之語云云,殊不知她也只是在其中一端而已,被人包養(yǎng)的姘頭罷了!這與古時候的妓女還有所不同,至少她是自由的。
《子夜》是沒有批判的,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的,只有呈現與揭露。趙伯韜壞,吳蓀甫就不壞嗎?范博文花,杜新籜就不花嗎?連只在乎“政權”的屠維岳都有憐香惜玉的心思呢?——“女工們也是活的人,她們有思想、有感情,尤其糟的是她們還有比較復雜的思想、烈火一般的感情?!绷峙瀣幧頌閰侨?,心里想的卻是別人,這在一夫一妻制看來,也是“花”的吧!但她沒有不守婦道,只把情愫藏在心底。她的妹妹林佩珊在婚姻之前做多重選擇,這對捍衛(wèi)個人自由和幸福來說,無話可說,但即便在今天,假如一個男人,他的結婚對象曾經有過好幾段感情經歷,這大概也是不能被他輕易接受的吧!很多人反而喜歡惠芳那樣禁閉的人。
所以,“開放與封建,自由與禁閉”是一直存在的,《子夜》中雖呈現了當時的對立與矛盾,但其實更昭示著長久的矛盾與對立。這樣看來,主旨倒與薩特的《禁閉》異曲同工了!
中庸心得感悟篇七
《中庸》有一章講到治國方略,說有九條規(guī)則,是為九經。這篇文字,我反反復復讀過好幾遍,越讀越覺得有意思。
這篇文章的邏輯結構,非常非常清晰,就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說治國的要領在于什么?回說,在于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
然后說為啥呢?
因為(一),修身,則道立。儒家思想最強調的就是修身,內圣外王。說物有本末,什么是本呢?之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有子(孔子的弟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意思,剛好和“修身,則道立”契合。一個國家有沒有“道”,是非常關鍵的。古代有很多話就是關于“邦有道”的。譬如“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譬如“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譬如“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類似的話還有很多,足以說明,“道”,對國家的重要性。在封建時代,一個國家有沒有“道”,核心的,就在于君父有沒有“道”。要有道,就得修身。
因為(二),尊賢,則不惑。自己好多事情搞不清楚,知識量也非常有限,如果能夠尊重賢達的人,賢達的人就會協(xié)助你,幫你理清思路,這樣,你就不疑惑迷茫了?!熬淤t其賢”,就是尊賢的意思。尊賢,其實就是尊師。尊師重道,這其實也屬于修身的范疇。這里的不惑,是自己思路越來越清晰,是自身的稟賦;下文的“不眩”,也有吧不惑的意思,但那意思,是不被外界刻意蒙蔽。
因為(三),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親愛自己的家人,家人就不會埋怨你。古代是把齊家看得很重的。說一個人不能齊家,就不能治國。自己家里的人都教導不好,還能去教導別人,這是不可能的?!耙患胰?,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BR> 因為(四),敬大臣,則不眩?!把!笔悄垦I衩缘摹把!?,是眼花、迷惑的意思?;实鄄僮鲊覚C器,是靠政府官員。政府官員分三六九等,最牛的,就是大臣?;实鄄磺宄氖虑椋蟪伎赡芮宄?。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忠?;实垡匀柿x待大臣,大臣報之以忠心。君臣攜手,皇帝靠著大臣這雙眼睛,能夠看清楚天下大勢,不至于不辨是非。
因為(五),體群臣,則士報之以禮。體是體察,體諒,體貼的意思。能夠體諒百官,體貼入微的愛護百官,百官就會投桃報李回報皇上。這其實就是個舍得的道理。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你愛官,官就愛你。這叫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官是士族來的,士農工商,在古代,士是非常尊貴的,差不多就壟斷了教育資源、官場資源。
因為(六),子庶民,則百姓勸。子庶民,就是愛民如子。父母愛子女,是天性。如果皇上也能這樣愛百姓,百姓就會覺得安穩(wěn),覺得幸福,繼而就會積極向上,努力奮斗?;噬鲜翘熳?,也是君父,是百姓的父母。
因為(七),來百工,則財用足。古代人似乎不大注重財務,把工商排到了后面。百工就是各種工匠、手藝人,還不純粹是商人。百工與財務掛鉤,有了百工,國家才能富足。這和現代國家對工商業(yè)的態(tài)度是一樣的。如果與民爭利,處處設陷阱,國家的工商業(yè)就不會發(fā)達,國家就會積貧積弱。
因為(八),柔遠人,則四方歸之。中國哲學強調由內而外,由近及遠。近的搞掂了,再去搞掂遠的。譬如行遠必自邇。對于遠處的人,要寬厚對待,這樣他們就會歸附。國家也是這樣才能強大。如果恃強凌弱,國家就成了眾矢之的,處處樹敵,沒有一個好的外交關系。
因為(九),懷諸侯,則天下畏之。諸侯是國家內部各個區(qū)域的老大,如果能夠安撫好四方的諸侯,天下就會對皇上信服敬畏。
以上是講,為什么要做著九件事。以下介紹如何做好這九件事。
第一,齊(zhai)明盛服,非禮不動,便能夠修身。齊明是說內心要虔誠,意誠心正;盛服是說外表要端莊,符合禮儀。這是誠于心,形于外的意思?!洞髮W》說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可見修身是和誠意正心掛鉤的。人這個物種發(fā)展成人類社會,靠的是有規(guī)矩,有秩序。規(guī)矩,秩序,就是禮法。不做逾矩的事,就是修身,就是符合道的規(guī)范。這是非禮不動的意思。
第二,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便能夠尊賢?!拔ㄐ∪伺c女子難養(yǎng)也”,這里的意思,就是要遠離小人和女色。親小人,遠賢臣,后漢所以衰頹也。做皇上的,好色無度,一是自己身體不好,二是無心朝政,從此君王不早朝了,三是容易寵溺女人過渡,讓她任性而為,禍害國家。所以要遠色。在物質和精神上,要看輕物質重視精神,把道德看成最貴的。這樣,賢人才會覺得這個皇帝不是昏君,是可以教化輔佐的。
第三,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便能夠勸親親。尊重親人的地位;重賜親族俸祿;與族人同樂:這樣才能親近。關于這段,同其好惡這個點,我不是特別贊同,也許是沒理解對意思。對家人如果都投其所好,而缺乏教化,這應該是不對的。
第四,官盛任使,便算是敬大臣。什么意思?你得給大臣足夠用的人。一個國家好比一棟房子,皇帝是國家的主人,是大梁;大臣是頂梁柱;官員是四梁八柱?;实劭看蟪柬斨?,大臣得看四梁八柱扶持著。所以做皇帝的,要把國家的四梁八柱立起來,協(xié)助大臣辦事情。不然大臣就做不好大臣的本分了。做企業(yè)其實也是這個道理,管理,很多時候就是把四梁八柱立起來。
第五,忠信重祿,就能鼓舞士官。對待國家公務官員,一是在禮節(jié)上要忠信,二是在待遇上要重祿。
第六,時使薄斂,便能夠鼓勵百姓。按照時節(jié)安排勞務,該播種的時候播種,該施肥的時候施肥,該收割的時候收割。然后呢,再減輕賦稅,藏富于民,讓百姓過得好一些。這樣,百姓就會愛你,更積極地勞動。
第七,日省月試,既秉稱事,便可以勸百工。經常視察考核工作,按照一個人的功勞送給他薪資,這樣百工就會努力。
第八,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便能夠柔遠人。來了迎接,走了歡送;贊揚其好的方面,包容其不好的方面,就可以讓遠方的人歸附。
第九,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便能夠安撫諸侯。讓中斷了俸祿的人家能夠延續(xù),復興頹敗的邦國,整治混亂,解救危難,定期朝見聘問,少收點公貢禮,多賞賜點東西,便能夠安撫諸侯。
最后,治理天下的九經,說到底,就是一個“誠”字。
中庸心得感悟篇八
"中庸"這個詞語自古就赫赫有名,它既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道德準則。中庸主張在生活中處處遵循中道,不偏不倚地應對各種挑戰(zhàn)和困境。相較于極端的行為方式,中庸更能體現一種平和、穩(wěn)定的心態(tài)。我最近深入研究了中庸的哲學思想,并在生活實踐中體驗到了其中的智慧,進一步加深了我的理解。以下,我將分享我對中庸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第一段:中庸的涵義及意義
中庸是一種恰如其分的平衡狀態(tài)。它強調不偏不倚,不偏向極端,同時也意味著擺脫人際關系中的價值判斷。在中庸的哲學思想中,人們被各種利益和誘惑包圍,但是只有保持中庸的心態(tài),才能處理一切問題,與人相處融洽,克服人生的困難。這種中庸的態(tài)度讓我們不致于被過渡的情緒所驅使,從而能夠冷靜地思考,并作出明智的決策。因此,中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二段:中庸的實踐方式
在實際應用中庸哲學思想時,最重要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我們需要學會在沖突中保持平靜,不要被情緒左右。人生常常充滿無數的選擇和抉擇,而中庸要求我們以冷靜、理性的態(tài)度應對。我們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選擇和決策,保持中庸的態(tài)度,以合適的方式處理這些沖突和抉擇。而實現中庸,則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道德品質,如寬容、公正、平和等,這些品質都能夠幫助我們在矛盾和抉擇中維持平衡。
第三段:中庸的心態(tài)對身心健康的積極影響
中庸將我們從過度的情緒波動中解放出來,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過度的情緒波動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而中庸能夠幫助我們保持心態(tài)的平穩(wěn)。當我們面對困境和挫折時,往往會感到沮喪和消沉,而中庸的心態(tài)能讓我們及時調整思維,轉換視角。同時,中庸也了塵世間很多煩惱,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能夠使我們減少壓力,保持健康。
第四段:中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準則,對社會有著積極的影響。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人們常常被各種利益和沖突所困擾,利己主義甚至道德淪喪。而中庸則能夠幫助人們保持理性和公正。當人們遵循中庸的原則,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時刻保持自己的中立,便能打破惡性循環(huán),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在中庸的影響下,人們會更加平等地對待他人,不落到極端。
第五段:中庸對個人的提升
中庸作為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修煉。在修煉中,人們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品質,并在面對各種抉擇時保持冷靜。通過修煉中庸,我們能更好地認識自己、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此外,中庸對于我們的自信心也是一種挑戰(zhàn),它要求我們冷靜地面對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樣的修煉過程將使我們不斷成長和進步。
總結:中庸的理念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正面的影響。在面對復雜的現實世界時,人們常常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選擇。而中庸思想的應用會幫助我們擺脫困境,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各種挑戰(zhàn)。同時,中庸也是我們成長和進步的契機。盡管中庸的實踐并不容易,但只要我們保持中庸的心態(tài),我們將能夠在生活中更加從容地面對各種困難,并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
中庸心得感悟篇九
人越懼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堅強樂觀是對死亡的超越。人正因孤獨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獨,在冥冥中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互為因果??戳擞嗳A的《活著》,才開始覺得自己從未真正的活著。
《活著》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讀它,我們會頓悟活著的更深層次的好處。
人要靠記憶來慰藉,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平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
悲愴的殘陽微弱的呼吸著,無意感染了那一個午后的黃昏,帶著些許的惆悵,帶著些許的悔悟,帶著些許的淡然,福貴講述了自己的一生。
枯草衰楊,曾為歌舞場?!耙郧啊毕褚徊拷浀浔豢s成了記憶。年少的福貴是富少,有著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著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人往往在滿足和擁有中墮落,福貴也變得焦躁不安了,煙花柳巷像無形的磁場,福貴一步步陷進其中,當他讓青樓女子背著穿梭在大街上之時,他不顧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親。他也許從未想到此刻的逍遙只是曇花一現,也許他從未感覺到煙花易冷時的凄涼。他不顧嬌妻,他忘懷于紙醉金迷的世界。人總是忘乎因此,放浪形骸,當一切浮華都成為過去時,繁華也就悄無聲息了,福貴不知道自己正在給自己挖陷阱,這一陷,福貴再也沒有出來過。
煙花柳巷太柔情,而金牌賭場才是富少揮手灑金的地方。福貴比鐘愛他的妻子還要鐘愛于賭場,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為利,而金錢就是利的實體。賭場上的輸贏就像夢一般若真若幻,福貴不知道他正在輸掉自己的人生。嘆息之余,我感嘆人生換位的易,福貴不再是富少了,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奇幻。當他把家財輸地一無所有之時,父親并沒有大打出手,相反他的父親很平靜。其實,人表面的平靜是虛偽的,人內心的驚濤駭浪才是真實,福貴父親的死恰恰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
人一旦被上帝關注,那么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遺棄。那一抹悲傷的氣氛還未退卻,又增加了一份妻離之痛,家珍之父羅鼓聲張的接走了女兒,帶著福貴未出生的孩子。福貴木訥了,啞然了,沒有說一句話。男生一旦犯錯就難以讓人原諒,男生一旦傾家蕩產就少了擁有時的霸氣,福貴看著妻子走了,默默耕種著租來的五畝地,他要養(yǎng)活一家人。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時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難以活下去的時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福貴學會了耕地,看著年邁的老母蹣跚在旁福貴心中也許很痛;看著伶俐的女兒鳳霞,福貴也許在狠狠地咒罵自己。我一向認為:親情是人內心中無形的線,看著親人為自己所累時,人的自責會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貴也如此。福貴的人生軌跡從圓滑優(yōu)美的弧線變的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而他在一向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時的福貴叫“富貴”,帶有點諷刺性的悲涼,但此時的福貴很真實,很認真的在活著。
人一旦真實得活著,那不真實也變的真實了。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
中庸第一章是我國古代哲學家孔子整理的一篇經典論述,它對于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閱讀這一章節(jié)后,我深感其中的智慧和哲理,下面就是我對中庸第一章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首先,中庸第一章讓我認識到了“中庸”的核心理念。它告訴我們,中庸是一種平衡和調和的境界,是一種追求和諧的精神境界。作為人,我們應該時刻保持內心的平衡,不偏激,不極端,不過分追求個人利益,而應該以大局為重,以德行為準繩。只有在“中庸”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在人際關系、事業(yè)發(fā)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結果。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中庸”對于人類社會進步的作用和重要性。
其次,中庸第一章引導我思考了“心性”的問題。它指出,人的心性是內在品質的轉化和表現,是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核心。只有通過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良好的心性,我們才能保持內心的平和和內外的和諧。這讓我對自己的心性進行了反思,我意識到需要堅持修身養(yǎng)性,注重培養(yǎng)和塑造良好的品質和性格,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發(fā)展和成長。
再次,中庸第一章強調了“誠”字的重要性。它說“誠者,天之道也”,指出了誠實正直的品質對于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際關系的重要性。誠實是一種品德美德,是人與人相處的基礎,也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石。誠實不僅僅是對他人實話實說,更是內心態(tài)度的真誠和待人的真心。只有誠實待人,才能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我深感誠實是人生態(tài)度中的一種重要品質,我將更加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誠實和正直。
此外,中庸第一章還讓我領悟到了“道”的深刻內涵。它說“道者,萬物之奧”,強調了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力量和本質規(guī)律。人作為宇宙的一部分,應該順應自然,遵循道的規(guī)律。只有通過與道相合,我們才能實現個人的修養(yǎng)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這讓我對人生的理解有了新的層次,我將更加注重與道相合,尋找個人與社會的共生之道。
最后,中庸第一章讓我明白了“中庸”與人生價值的關系。它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意味著中庸的理念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也是人生價值的源泉。人生即是追求中庸的過程,只有在不斷追求和諧中,人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和能力的充分發(fā)揮。通過閱讀中庸第一章,我深刻認識到了中庸與人生價值的緊密聯(lián)系,我會在將來的成長之路上,堅守中庸,追求卓越。
綜上所述,中庸第一章的價值觀對于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學習和領悟其中的智慧和哲理,我們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個人的修養(yǎng)和品質,實現人生的價值和和諧的社會關系。希望我的這些心得體會和感悟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fā)和借鑒。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一
《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現實中庸之道的關鍵,《中庸》的內容比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內容。
跟人認為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鑒,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jié)以及后面跟的實例,都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對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研讀時才知道其內容之多。
在第二章《時中》中“時”,不僅指時間,時代,也指時機,既不要超越階段,也不要被時代拋棄,既不能急躁冒進,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現實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認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與“時中”的概念是一致的。
而中庸的精確理解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認識。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
就是對于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著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
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的選擇,把握適度。
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
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tǒng)一。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二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讀過《論語》、《老子》、《莊子》,分別從人與人相處,自我的相處,人與大自然的相處的層面進行了深刻的講解,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
暑假中閱讀了《大學中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可謂是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容,分別是經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
《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yǎng)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三
中庸,即“過猶不及,中是心得”之道。它強調的是盡量避免過分和不足,力爭達到適度和均衡的狀態(tài)。中庸不僅在于對細節(jié)的追求,更是一種處世哲學和人生態(tài)度。在這個急功近利、浮躁短視的社會中,我們應該深入理解中庸思想,并將其應用于實踐生活中。
首先,中庸思想教會我們尊重和關愛他人。和諧的人際關系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庸的理念下,我們應當尊重他人的權利和意愿。這樣做不僅會讓他人感到被尊重,也能幫助我們建立和諧的關系。此外,中庸思想還教會我們善待他人。善待他人并不表示我們應該無私地奉獻和犧牲自己,而是在自身能力范圍內,悉心體貼和關心他人。通過關愛他人,我們可以獲得內心的寧靜和滿足感。
其次,中庸思想教會我們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穩(wěn)定?,F代社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干擾,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和混亂心緒。中庸思想強調在面對外界的變化時,保持寧靜和冷靜。它告訴我們要審視自己的內心,找到平衡的關鍵點,在波瀾起伏的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穩(wěn)定。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獨立思考和做出正確的決策。
另外,中庸思想也告訴我們要關注自身的成長和進步。人生不止于眼前的茍且,更需要不斷進取和提升。中庸思想提醒我們要注重平衡和穩(wěn)定,但并不等同于停滯和滿足。我們應該在追求平衡的同時,不斷學習和成長。通過持續(xù)的學習和努力,我們可以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和需求。
最后,中庸思想還給我們帶來了人生的智慧和幸福。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追逐功利和物質的富足,更在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幸福感的體驗。中庸思想告訴我們要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心靈的滿足,而不是片面追逐一時的快樂和享受。通過遵循中庸之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真諦,實現身心的平衡與和諧。
總結而言,中庸思想是一種關于人生態(tài)度和處世哲學的精華所在。它教會我們尊重和關愛他人、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穩(wěn)定、關注自身的成長和進步,以及追求人生的智慧和幸福。在當今繁忙和壓力巨大的社會中,我們應該從中庸思想中獲得啟示,并將其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只有通過中庸之道,我們才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保持內心的平衡和和諧,實現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幸福的生活。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四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為一種道德觀念,是孔子和儒家尤為提倡的。中庸屬于道德行為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tài);中庸還可以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舉止、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傊?,中庸是一種折衷調和的思想。
中庸之道與沒有原則、人云亦云不同,這是一種必要的協(xié)調必不可少的關系。在職場中很多時候往往需要這種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因為職場也是一個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講究個性,沒有團體合作意識,會搞得一團糟,也不利于集體的發(fā)展。因此,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保持一個中庸之道,確實在是明智之舉。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五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在拜讀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爸小笔菆A,“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與運用。
記得不久前,我曾對于“鋒芒畢露還是韜光養(yǎng)晦”有過一番思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古往今來,似乎都在提倡著“韜光養(yǎng)晦”,這樣正迎合了那句“滿招損、謙受益”,人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本身的素質與修養(yǎng)。但當人們站在如今這個社會的視角上時,卻又突然發(fā)現,這樣的思維方式似乎已不再適用。如今,在我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納的,取而代之的,當然是“中庸”。記得一段很經典的話:“岳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風波亭之劫;李太白鋒芒太露,難以見容于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其實,鋒芒太露的結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這,正是一種“中庸之道”?!鞍腴_”、“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這是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的。行事之時,靠的只是每個人心中對中庸的理解與堅守,在那些復雜中,我想,“簡單”的持守才是最難的。
于是,我“引入”了“圓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圓,這是一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tǒng)一。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yǎng),能始終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絕非等閑之輩。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BR>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對于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終處于這中庸圈內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yōu)良品質,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的深奧讓我無法完全置身于內。我想,如果此生無法精通《中庸》將是我最大的遺憾。萬物持中,這是做人的原則與處世的藝術。無論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中庸之道讀書心得2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帶貶義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間,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諳此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中,不偏不倚;接著說庸,庸不是無能,而是平常。平常就是不易,即鮮有改變,年少輕狂之時,日日思變,整日里做著相同的工作,重復著相同的生活被深惡痛絕,因而時時思變,跳槽等等所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不說此行為之好壞,年少輕狂時的不庸在長者眼中是為胡鬧、是為冒險,是為激進。暮年之人常念葉落歸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話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一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認為中是好的,則合用,庸必然也應是好的,平常之為,淡然處之能培養(yǎng)良好心態(tài),庸并非鼓勵不求上進,而是在激進中尋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過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聯(lián)系自己的教師生活,我感覺教師確實應以平和的心態(tài)來面對學生的錯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六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容,分別是經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洞髮W》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yǎng)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wěn),神思安穩(wěn)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
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赐赀@部分后,聯(lián)系實際確實是有道理的,學習和做學問都需要一個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wěn),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guī)律。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xié)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大學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學中庸》哦!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七
上學的時候讀《中庸》,根本讀不懂;聽老師講,反而更加糊涂。現在在《師資建設》工作了,漸漸的領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倡導的一種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中,不偏不倚,庸,平常。既不過分也無不足。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奥市灾^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fā)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是《中庸》里面最為重要的一句話,實際上把所有儒學都講完了。喜怒哀樂之未發(fā),是個什么狀態(tài)?關鍵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養(yǎng)不是在錯誤的觀念和思想到來之后再進行修正,而是在思緒紛飛之前便能清明自覺。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覺,那么隨后思緒所及無不是自然合乎規(guī)矩道德。道理說起來不難,理解也不難,只是做起來難。我們大多習慣于跟自己的思維打交道,思維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態(tài),不是很容易抓住??芍爸小钡谋旧聿⒎窍才?,而是指對喜怒哀樂的持中狀態(tài),就是說對喜怒哀樂等情欲要有一個適中的度的控制,過度的喜不叫喜,過度的樂也不叫樂。朱熹注釋說:“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fā),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出來,就能中節(jié),這就叫和。因為效果的“和”決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頤解釋中庸一詞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易說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別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則的不可更易。今天也沒有人罵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沒有中一百萬給你,所以你也沒有喜;今天沒有傷心的事,所以沒有悲哀;今天也沒有愛國獎券中了那么高興,平平淡淡,此心不動。一點都沒有喜怒哀樂,喜怒哀樂沒有發(fā)動的時候,這種情況這種境界叫“中。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擇善而固執(zhí)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痹诮逃纤岢龅臑閷W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好好體會《中庸》的思想。并將這種思想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中去。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八
《中庸》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弟子荀子所著,被譽為“治天下之道”的經典之作。通過閱讀和研究《中庸》,我們可以深刻領悟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哲理。以下將從《中庸》中所闡述的“道”、“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容入手,對該書的心得體會進行闡述。
首先,《中庸》強調“道”的重要性。書中提到:“道千乘之國治,其君齊明,其臣察?!边@句話表明在國家治理中,必須堅守道德準則,才能使國家政治、社會和諧穩(wěn)定。而要理解“道”,關鍵在于“中庸”。中庸即平衡,不偏不倚,不偏袒任何一方的態(tài)度。我們應該堅守道義,遵循中庸之道,在處理復雜的問題和矛盾的利益關系中把握分寸,避免走向極端。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其次,《中庸》提出了“格物致知”的重要觀點。書中指出:“知則明,不知則暗?!边@句話告訴我們,只有通過事物的實際接觸和觀察,才能真正獲得知識和智慧。我們不能只憑想象或聽說,而是要通過實踐,用理性思維去觀察、分析、思考問題。只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才能獲得真知。
再次,《中庸》對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出了要求。書中指出:“修身而天下治?!边@句話告訴我們,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從個人做起,先修身養(yǎng)性。而修身的關鍵在于“克己復禮”。只有能克己,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沖動,遵守禮儀規(guī)范,才能保持道德品質,成為一個合格的人。一個人如果無法自律,缺乏修養(yǎng),就很難有效地管理家庭和國家事務。只有個人修身好了,才能使家庭和諧,進而影響社會,推動國家進步。
最后,《中庸》提出了“君子”的概念。書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边@句話告訴我們,君子是指品德高尚、有修養(yǎng)和智慧的人,他們追求和諧,崇尚道德準則,不以己利私利為出發(fā)點,而是為他人和社會的利益著想。君子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尊重他人的不同觀點,善于協(xié)調矛盾,實現共贏。而小人則只顧自身利益,不顧他人感受,只追求一己私利,容易引發(fā)矛盾和沖突。因此,我們要努力成為君子,以和諧的心態(tài)和行為影響身邊的人和社會。
綜上所述,通過閱讀《中庸》,我們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和智慧。它告訴我們,要堅守道義,處事要中庸,避免極端;要通過實踐去認識事物,不斷擴充知識和智慧;要從個人做起,修身養(yǎng)性,為家庭和國家的和諧發(fā)展貢獻力量;要成為一個善良、有思想和智慧的人,以和諧的方式解決矛盾和問題。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和全面發(fā)展,推動社會的進步和和諧。
中庸心得感悟篇十九
對于環(huán)境的理解是隨著時間而逐步改變的`。有段流傳很廣的名言是這么說的,如果一個人不喜歡周圍的環(huán)境,就要想辦法努力改變它;如果不能夠改變環(huán)境,那就努力去適應環(huán)境;如果不能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就想辦法再換個環(huán)境試試。樹挪死,人挪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可是,如果換個環(huán)境仍然沒有辦法適應呢?照著這個思路思考下去最后會得出一個什么結果。雖然有點哲學上一辨到底的意味,但有些東西把牛角尖鉆透了之后,反而知道該如何輕松面對了。就象經歷過的人,無所畏懼。但這種無所畏懼和無知者無畏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含義。后者是初級階段,前者提升的層次更高,視野更開闊。
中國人講中庸之道是有道理的。老祖宗幾千年的東西,畢竟對后世有所啟迪。以前對于中庸的理解非常的片面狹隘,總以為是抹殺個性之事,這其實是不懂得如何通過中庸求同存異,揚長避短。中庸之道,個人的理解,更多的是為了雙方的溝通與交流,找到彼此承接的平臺,哪怕對方與你的差異完全是一南一北,你仍然可以從個人愛好,或者是某些不為人道的小秘密找到話題。
更多的時候持有中庸這樣一種態(tài)度,可以急事緩辦,可以將不好辦的事情改變過來,扭轉局勢。以退為進,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在戰(zhàn)場上,一個人在沒有學會如何進攻敵人之前,先學會保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股神說得非常有體會:投資最重要的是想方設法保存原有資本,第一條如此,第二條、第三條同樣如此。
什么樣的光芒最長久?不是突然一現的流星之光,只有恒星那并不太強的光,夜夜可見,永遠在天空中閃亮。又想起登高必跌重,一步步行去,踩踏實了,最為穩(wěn)妥。
中庸并不是放棄自己的立場,雖然許多時候中庸意味著保持中立,但中庸絕不等于平庸。怕就怕,過于聰明,起點不高,看得不遠,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自以為是最誤事。因此才會有“難得糊涂”這樣精妙的語言。
中庸是一種處世態(tài)度,它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標。因此,學會中庸,給自己更廣闊的天地,中庸與雄心壯志并不矛盾。年輕時候愛走極端,隨著閱歷的增多,逐步明白了,中庸,會給人帶來更多的回旋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