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本書后,我在讀后感中表達了對作者文筆的贊賞和故事情節(jié)的喜愛。那么在寫讀后感時,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我們可以從書中的情節(jié)、人物形象、主題思想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總結。閱讀一本好書后,寫下自己的讀后感,既是對書中思想的理解與傳承,也是對自己心靈成長的記錄與分享。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一
《游褒禪山記》是一篇以說理為主的游記,所寫的雖然是一次不能盡興的游玩,但王安石卻能從這次游玩當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寫下這樣的名篇。這不由使我想到,對于身邊的小事,我還是缺乏關注。其實每一件小事的背后,都蘊藏著它的奧妙,只有多加關注,善于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奧妙所在,或是哲理,或是樂趣這就是我讀這篇文章的第一點收獲。
在這篇文章中,有許多名言警句,而這兩句話卻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其中一句為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做一件事所應持有的態(tài)度,這就是要盡吾志。一個人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取得成功,但是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我們都可以高聲地說:我已經(jīng)盡力了,我可以無悔了!
在這里,我想順著王安石的觀點,作一些補充。盡吾志,可以無悔,并不是說可以滿足。成事者,固可喜,但應該想方設法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為下一個成功做好鋪墊。而敗事者,更應該從中吸取教訓,爭取把這件事做好。另一句話是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句話說出了做學問的態(tài)度是深思而慎取。這是告誡我們不要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而是應該有懷疑的精神和考證的毅力,否則就是盲從。在生活中,對一些報道、甚至一些被認為是權威的事實要敢于懷疑,然后考證其正誤,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清清楚楚,不為虛假所迷惑。
真的要感謝王安石,感謝他寫了這么一篇文章流傳后世,讓千年以后的人讀了仍然受益匪淺。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二
宋代范仲淹從小有志于天下。雖然他自幼貧苦,但刻苦好學,心系祖國。最終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令后人贊嘆的句子,他也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著名愛國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從小立志要救國,長大后一心致力于變法,最后卻以失敗告終。但他臨終前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雖然變法失敗了,但他的志向與愛國之心卻得到了后世無限的瞻仰。
周恩來總理在年少時曾經(jīng)說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因此我們作為學生,志向應該不僅僅是取得好成績,考上個好大學,而應是盡自己全力學習知識和技能來使祖國變得更加強大。往往志向設立的越高,一個人也就越有發(fā)展。因此我們也應該把眼光放遠,而不是僅僅停留或滿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個立志和盡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繼續(xù)走下去;而盡志了,就永遠無悔。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三
近日讀王安石的散文“游褒禪山記”,文章講述作者與三位朋友同游褒禪山時,作者被山洞中瑰麗的景致所陶醉。當他游興正濃時,一位同游者的怠惰、膽怯,再三要求出洞,聲稱“不出去,火把就要燃盡了”,其他幾個人受了他的感染,也擔心火把熄滅的嚴重后果,就陪他一同返回。這次游覽的深度不足他人游程的十分之一,因自己的盲從而沒能盡興,成了王安石此后的遺憾。
徐志摩先生游覽風景名勝時,曾表示不要玩伴,主張?zhí)祚R行空、獨來獨往。甚至稱女性游伴是美麗的花蛇,他的這些話潛藏著隱患。嘗聞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人旅行在大自然里,容易發(fā)生各種料想不到的意外,遭遇險情將無人營救。此公單人獨行秉性,冒險有余、謹慎不足的個性,造成飛機撞擊山崖的慘劇,這次意外既是偶然,又是必然,以致造成文學巨星墜落塵埃的遺憾。
一次,我們同事七人去成都學習一項先進技術,期間抽空瞻仰了武侯祠和昭烈廟。因各人的愛好不同、興趣各異。當我沉浸在三國故事中,與神龕上諸葛孔明麾下的部屬一一對號入座,以及欣賞鑲嵌在墻上頌揚諸葛的眾多石刻,尤其是我熟悉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詩句時,一位同伴催促道“這泥巴菩薩有么看頭,不是等你們兩個,大伙坐上一乘車子就走了。我本來還想去觀賞聽鸝館啼叫的黃鸝,在游伴催促下只得悻悻離去。
1958年是火紅的年代,我和工友白天漫山遍野的工地上挖煉鐵的洞穴,在曠野里架設臨時照明線路,晚上參加紅專學院的夜校讀書。往往附近煉鋼爐的鼓風機啟動聲響,教室里頓時燈暗如鬼火,再加上年輕的我實在勞累,往往上課不久就酣然入夢。盡管夜校報名時,曾以蘇聯(lián)作家奧斯托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激勵自己,決心做一塊好鋼,爭取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才,絕不到垂老時再悔恨。雖然這夜校環(huán)境十分惡劣,但它卻不能繼續(xù)存在,在以糧為綱、以鋼為綱的大好形勢下,紅專學院只得停課以鋼為綱了。
六十年代的前期,我黨領導全國人民戰(zhàn)勝了三年困難時期,工農(nóng)業(yè)有條不紊地走上正軌,工廠領導號召青年職工參加業(yè)余學習,我就積極報了名,學習電工及電子技術,憧憬做一名青年魯班。在兩年的夜校中,我非常認真,老師布置的數(shù)學作業(yè)我做了,他沒有布置的我也做了。因此為了我一人,額外增加老師改作業(yè)的負擔,我感到非常內疚。只是讓老師高興的是,每回作業(yè)都是100分,成了班上的佼佼者。剛剛我感到學習文化知識的無限樂趣時,聶元梓的一篇大字報問世,擊碎了我與其他青年求知的美夢。無產(chǎn)階級向資產(chǎn)階級司令部發(fā)出了一篇篇的戰(zhàn)斗檄文,僅僅只知道埋頭讀書就會成為白專道路的典型,革命青年要響應號召,積極投身偉大的革命。正規(guī)的大中小學校都停課鬧革命了,職工夜校焉能獨存于世。
七十年代末恢復了高考,似乎學習的機會又來了??上覐囊粋€享受父母蔭庇的小青年,文革后變成兩個孩子的父親,除了要天天上班養(yǎng)家以外,還要和愛人一起撫養(yǎng)孩子、督促輔導孩子的作業(yè),只能在睡夢中重溫學生時期的舊夢。幾十年一晃就過去了,回顧此生,我僅僅只是沒有游完”褒禪山“全程的一名游客,亦是一塊沒有練成好鋼的半成品。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四
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這篇文章中提出了“盡志可以無悔”這個觀點。我十分認同。
列寧曾經(jīng)說過:“人沒有理想就成了動物,理想推動著進步?!庇纱丝磥恚總€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xiàn)志向,取得成功。有一位作家就曾經(jīng)說過:“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奮斗。”這句話一針見血的指出,奮斗的意義遠大于成功。
而王安石提出的“盡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奮斗”嗎?
人生正如一條曲線,轉折多變,人們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條直線那樣一帆風順,然而,卻時常事與愿違,曲線的人生需要經(jīng)受許多磨練。盡了力不能獲得成功的事在這樣的人生中屢見不鮮。如果只是因為盡了力卻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獲得成功?所以,失敗了并不要緊,只要你認為在這條路上盡了力,自己問心無愧就行了。
只要生命不止,就奮斗不息;只要沒有成功,就繼續(xù)努力,就算最終與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覺得悔恨的,因為“盡志可以無悔”。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五
我看“盡吾志可無悔矣”——死亡可以等于新生。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在我看來是一個英雄在紙上雕刻下來的印記。他在里面所表達的向上精神,在我看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這種精神所帶來的后果,我們可以想象,也像是一個雙刃劍一樣的,能夠輕而易舉的摧毀任何一個堅強的人。王安石不就是這樣的例子嗎,在他的晚年,變法失敗后心里只怕是只剩下一片廢墟,曾經(jīng)的豪言壯語化作烏有,成為了世人所拋棄的遺骸。
所以,“盡吾志可無悔矣”諸如此類的話,只怕是只有在年輕氣盛的時候才能說得出的了。
當年的王安石,剛過而立之年,與朋友共登褒禪山。當他們極具冒險精神的一起擁著火把走進山洞的時候,恐怕還沒有人會注意到后面的事情。就在他們看見各式各樣的奇異景物的時候,有人倦怠了,說了一句“再不出火苗就沒了?!逼渌诉@時才從身邊奇異的景物回過神來,看了一下那簇火苗,心中一種莫名的陌生感驟然升起——是的,每個人都在在意著游山玩水的事情,自然也就沒有關注身邊的'這簇火苗了。而當他們現(xiàn)在看到這簇火苗的時候,心里又有多少滋味是能夠表現(xiàn)出他們對這簇火苗的信任的呢?;蛟S在那時,他們心里更多的是自己被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山洞里的情形。
所以,一行人便一起走出了山洞。當他們出來后,發(fā)現(xiàn)了事實是“火尚足以明也”。于是一行人便開始責怪起那個提議出來的人來了。王安石當時也覺得自己未能玩的盡情,實在是有憾。但是我覺得他一定是正視了自己害怕被困在山洞里的想法,因為文章中寫到“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其中的“物”,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照亮一行人的火把。所以,王安石雖然覺得自己此行有憾,可是他絕對不會對那個“怠者”有過多的責罵,頂多算是發(fā)發(fā)牢騷而已。相反,如果那個怠者會因此而生氣,那只能是他自己的問題。
那么這也就是說,王安石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對自己此次出游的心得總結上。于是他得出了兩條結論——“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绷硪粭l就是前面說的,“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背鲇谖恼碌念}目考慮,這里不說前者。
能夠“盡吾志可無悔矣”的人,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都是一些“玩”到了極致的人。而這些人,我們常稱他們?yōu)橛⑿?。遙想燕國危亡之時,荊軻能夠獨自一人踏上西向不歸路,且因燕太子之言而“終已不顧”,最后在秦王殿下使嬴政“目眩良久”。遙望秦漢風云交疊之際,唯有項羽者敢破釜沉舟,再后來在用三萬鐵騎面對劉邦五十六萬濤濤大軍。再看清末的曾紀澤,孤身直入龍?zhí)痘⒀ǎ彩强孔约阂簧礤P錚鐵骨換回了伊犁,改寫了弱國無外交的歷史,為世界所震驚。
這一切問題在王安石這樣的英雄人物的眼里,都是否定的。正如羅大佑曾經(jīng)寫下的一句話:這里沒有不痛不癢的歌。同樣的,王安石也不要有不痛不癢的人生,他覺得自己應該要活出一些色彩來。然而,這個世界回報給他的又是怎么呢?或許是無盡的黑暗,把他困在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山洞里,光明的火把甚至照耀不到他的尸骸。他這樣的孤膽英雄,到最后恐怕只能在陰冷幽閉的山洞里掙扎地生存了。這其實讓我想到一些孤獨的人,并使我覺得,孤膽到最后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孤獨。項羽荊軻云云就不說了,像卡夫卡一類的文人,拿破侖一類的半神式人物,也和他們一樣,得不到正常人應有的幸福,只好在不斷的背叛與生離死別中結束自己的一生。
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既然“生死”對于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來說是兩堵我們永遠無法逾越的高墻,那么也就是說沒人知道死后的世界會是怎樣的。所以那誰又能說死亡對于我們不是到另一個世界的另一種新生?而還在這個世界的我們,在煥發(fā)光彩的之前之后,又為什么要畏畏縮縮,不爽快的以一種樂觀心態(tài)活著?即使不能夠樂觀的活下去,那也不必放棄,因為我們應該相信,生命是不會有終結的。而讓生命存在意義的方式,恐怕也只有像年輕時候一樣不斷的奮斗著了。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六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這篇游記充分發(fā)揮了他的長處,不多寫景物,而是盡量就他游覽后的感觸大發(fā)議論。全篇文章記游的部分和發(fā)議論的部分約各占一半。而在記游的部分中,幾乎處處是為后面所發(fā)議論立下根基。后面發(fā)議論的部分,都是回應前面。文章的結構很嚴密,通篇顯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記游,清晰地描繪出了褒禪山的特殊風貌。它可以分為三個小部分。
第一個小部分寫褒禪山的環(huán)境和它的歷史。寫了褒禪山的得名,寫到褒禪山的禪院,寫到華山洞,還寫出了從禪院到華山洞的遠近距離。禪院與華山洞之間,“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作者根據(jù)碑文考訂了華山洞應作“花山洞”,顯出了作者筆墨的閑暇。
第二個小部分寫華山洞的“前洞”,只寫了四句:“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BR> 第三個小部分寫“后洞”,這是褒禪山奇險的所在,是它最值得游覽的地方,描寫比較多?!坝缮揭陨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幾句,寫出了它的不同尋常的幽深。
作者寫他游“后洞”時,“予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這一方面是敘述當日的游蹤,一方面也是反襯了后洞的奇險莫測。以下對他當日的游蹤還作了幾句補敘。補敘出他們一行游后洞到過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補敘出“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補敘出“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補敘出他們出來以后,“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七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是一篇以小見大,借游山說明治學的道理:一是反對半途而廢,提倡深入探索,并分析了"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質條件)"三個條件"及其相互關系;二是反對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主張?zhí)奖舅髟?,深思慎取。這兩點講的雖只是治學,但卻反映了王安石那種百折不回、敢于創(chuàng)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風,在今天仍有啟發(fā)意義。
王安石在游記中說:古人對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進行了觀察,往往有心得,是因為他們思考問題很深刻而且沒有什么東西不加以觀察,道路平坦,距離又短,游覽的人就多;道路艱險,距離又長,來到的人就少。
無論辦一件什么事,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只要盡心盡力地去干,都是成功的,至于結果如何,那是另一回事。馬家軍擁有"東方神鹿"之稱的王軍霞,在奧運會獲得了5000米跑世界冠軍,在10000米跑時只得個亞軍,但她盡心盡力去拼搏了,仍然是中國人的自豪與驕傲。
成與敗不是我們個人所能預料和決定的,我們要有成功的方向,向這個方向努力,探本索源,查出事情的真?zhèn)?,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然后再考慮這些事情合理的成份,哪些是該吸取的,哪些是該舍棄的,認出了廬山真面目,才好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山上攀登,最終達到山巒的頂峰,覽盡無限風光!
現(xiàn)在我們很多人在干事業(yè)上,往往見難止步,或聽信了別人的一兩句話就信以為真,別人說萄葡是酸的,自己就不敢再嘗了,哪怎么知道萄葡的滋味?別人的話不是不可以聽,但聽了以后要分析、要揣摸,看看是不是有合理的地方,還是有夸大其詞的成份。寓言《小馬過河》中那只小馬在過河時遇一松鼠,說那河深得不得了,千萬別過;小馬又遇一頭老牛,老牛對小馬說,那河淺得很,只能濕過腳面。小馬沒聽它們的,自己去試了一下,結果是:那河水沒有松鼠說的那深,也不象老牛說得那么淺。小馬如不去"探本索源",怎么知道那河到底有多深。遇事要了解它的真相,一是要親自去試一試,二是要善于思考,三是要善于總結經(jīng)驗。有了這幾條,你就會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八
一代文豪王安石在《游寶禪山》一文中提出了“盡力而為無憾”的觀點。我完全同意。
列寧曾說過:“人沒有理想就成了動物,而理想是進步的動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并獲得成功。一位作家曾說過:“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奮斗”。這句話指出,奮斗的意義遠大于成功。
人生就像一條曲線,有許多曲折。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像直線一樣順暢。這樣的人生,盡力而為卻未能成功的情況并不少見。如果你只是因為你盡力而為卻沒有成功而沮喪,你怎么能成功呢?所以,失敗了不要緊,只要你認為自己在這條路上已經(jīng)盡力了,問心無愧就可以了。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九
品讀了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感觸頗深。文章內涵深刻,只是一次小小的游玩,作者卻悟出了深刻的人生智慧。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當我讀到此處時,我的內心觸動至深。這是作者的游山之得,也是治學處事之道啊。
何為志?我想應該是堅定剛毅的志向。沒有清醒的頭腦,再快的腳步也會走歪;沒有謹慎的步伐,再平坦的道路也會跌倒。只有意志堅定且永不停息的人才有"詩和遠方"。同樣惡劣的環(huán)境,對有志者且來說,那只是一時的逆境,終有夜盡天明之時。這種志,便是不畏艱險的追夢精神。
有位哲學家說:"自己打敗自己是最可悲的失敗,自己戰(zhàn)勝自己是最可貴的勝利。"確實如此,人生之路,很多人途中失利并非為外界事物所阻撓,被外物所擊敗,而是輸給了自己。
追夢的道路必然崎嶇艱難,只要有志向、有意志才可到達心中的目的。一代畫家徐悲鴻說:"一個人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徐悲鴻當年在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留學時,我國正處在軍閥混戰(zhàn)、國家積貧積弱的時期。面對法國同學的歧視,可謂"山窮水盡"。但他心中有志。以自己的勤奮苦讀實現(xiàn)了"自拔",用優(yōu)異的'成績讓歧視他的法國同學不得不承認"我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假如他缺乏"自拔"的勇氣和志向,又怎么能說出這樣的至理名言呢?又是怎樣面對這條千難萬險的追夢之路呢?無疑,他必有志。他以實際行動印證了王丞相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偉大的荷蘭畫家梵高,堅守夢想,追隨心靈,在追夢的路上歷經(jīng)磨難。他的畫在他生前只賣出過一副。沒有收入的他,靠弟弟的接濟生活。人們不認可他的畫作,有很多朋友親人勸他放棄,可這一切都沒有改變梵高。他一如既往視繪畫創(chuàng)作為生命,沒有輕易改變自己心中的夢想。在他去世后,他的畫很快受到人們的追捧,人們?yōu)殍蟾邞{藝術而獲得永生而欣慰感動。
其實平凡和偉大并不對立的,恰恰相輔相成。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若心中擁有偉大的志向,通過積累,也會成就偉大的事業(yè)。而人生是一個立志和盡職的過程。立了志才有走下去的方向,有了力才有走下去的條件。對于那些,"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更應該堅定志向,一路披荊斬棘,以"有志者事竟成"的決心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做到盡志!無悔!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
藍天,奇洞,清風,舞動的白袍,思索的學者和那句充滿哲理的話,構成了我讀《游褒禪山記》所有感觸。閉上雙眼,任憑想象翱翔,定格在臨川先生融合于天地,爽朗大笑的畫面里。
進一步的思索,不禁有所感慨,漫漫的人生之路不正如游山?要成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險遠之地”,即便不達頂峰“極夫游之樂也”,“盡吾志”也可以無怨無悔矣。
害怕火把會滅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是無畏的退縮卻終究導致沒有看到山洞中最令人好奇的美好風景的機會。生命每個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只有那些“衣帶漸寬終不悔”的人才能經(jīng)得起風雨人生、不懈進取,便有“乘風破浪,直掛云帆濟滄?!钡臅r候,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
堅定的意志,是造就成功的法寶??v觀古今,事例不勝枚舉。司馬遷在莫大的恥辱中含冤譜寫史記,蒲松齡屢試不第卻屢敗屢戰(zhàn),一本聊齋家喻戶曉,達爾文耗時22年寫成進化論,愛迪生幾千次的`嘗試發(fā)明了燈絲……輝煌的成就,緊緊源自于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一
最近剛學習了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讀后第一感想是哪個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為大家解釋一下:怠,懈怠之意也。這懈怠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松懈懶惰。
非也,非也。這位先輩只是一句意見性、提示性的話,又沒讓其他人非得跟著出來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著出來嘛。是擔心他一人出來有危險嗎?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繼續(xù)自己的游玩嘛。是因為給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絕而跟著出來嘛?本人估計其他三位也有些擔心也有些怠,只是因為面子不好意思說罷了。有敢說的了,也就有了個臺階下了。但最后敢說出心里想法的人卻因為火未滅未發(fā)生危險而成了被責備的對象了,成了背黑鍋的人了。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那四位先輩們聽了怠而欲出者的話后,都沒有采納而沒出來繼續(xù)往前探索,而火把真的滅了。他們很難出來,他們就又會說還不如聽某某某的意見早出來呢!()然后再責備第一個提議繼續(xù)往前走的人。如果由于前面氧氣含量低,或遇到一只生活在洞里的猛獸而生命遇到威脅的話,那么他們可能會非常之痛恨那提議繼續(xù)往前走的人。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二
王安石于褒禪山一游,一代文豪就在此山抒發(fā)了志、力、物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人生就是一個立志和盡志的過程。
人生就像是一座山峰,有些人從出生就直達云霄,而有些人也許奮斗了一輩子都無法到達山腰。但是千萬不要因為外物的原因便開始懈怠,開始嘆息命運的不公。即使這外物不同,使你和他人千差萬別,這也絕不是你責怪他人而放棄自己的理由。因為能做決定的,永遠都只有你一個人!
就像在本文中,有這樣一個人的存在,他被作為“怠而欲出者”。他一個人說,火把將要滅了,快些出去。于是其他人便尾隨而出,等到真的出來了,卻有人開始責怪他,就連王安石也開始后悔了。
也許那人是松懈了一些,懶惰了一些,膽小了一些,但錯卻不全在他。那些真正想進去,繼續(xù)游玩的人,大可將火把接過,極盡游樂!而如果本身便已有了懈怠之心,再由他人指出這一點,于是便欣然接受,放棄前行。這是受到周圍人的影響,甚至能說是外物的影響,但更多的卻是本身之錯!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有些人能夠出淤泥而不染,而有些人卻隨波逐流。這其中的緣由,我想不說大家也都應該清楚吧!
生命不息,那么奮斗也將不止!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志與力都是來自于本身,都還好受控制。但物卻難以管理,變幻莫測。也許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所接觸的事物不同,連最初想要的,努力想去實現(xiàn)的東西都會改變。
所以,要堅定自己的目標!在內心開辟出一片凈地,只留給志與力,讓它們好好安頓生長,不要顛沛流離。對于外物的幫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相信自己,練好自己的能力,向著人生的高峰沖吧!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三
近日讀王安石的散文“游褒禪山記”,文章講述作者與三位朋友同游褒禪山時,作者被山洞中瑰麗的景致所陶醉。當他游興正濃時,一位同游者的怠惰、膽怯,再三要求出洞,聲稱“不出去,火把就要燃盡了”,其他幾個人受了他的感染,也擔心火把熄滅的嚴重后果,就陪他一同返回。這次游覽的深度不足他人游程的十分之一,因自己的盲從而沒能盡興,成了王安石此后的遺憾。
徐志摩先生游覽風景名勝時,曾表示不要玩伴,主張?zhí)祚R行空、獨來獨往。甚至稱女性游伴是美麗的花蛇,他的這些話潛藏著隱患。嘗聞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人旅行在大自然里,容易發(fā)生各種料想不到的意外,遭遇險情將無人營救。此公單人獨行秉性,冒險有余、謹慎不足的個性,造成飛機撞擊山崖的慘劇,這次意外既是偶然,又是必然,以致造成文學巨星墜落塵埃的遺憾。
一次,我們同事七人去成都學習一項先進技術,期間抽空瞻仰了武侯祠和昭烈廟。因各人的愛好不同、興趣各異。當我沉浸在三國故事中,與神龕上諸葛孔明麾下的部屬一一對號入座,以及欣賞鑲嵌在墻上頌揚諸葛的眾多石刻,尤其是我熟悉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詩句時,一位同伴催促道“這泥巴菩薩有么看頭,不是等你們兩個,大伙坐上一乘車子就走了。我本來還想去觀賞聽鸝館啼叫的黃鸝,在游伴催促下只得悻悻離去。
1958年是火紅的年代,我和工友白天漫山遍野的工地上挖煉鐵的洞穴,在曠野里架設臨時照明線路,晚上參加紅專學院的夜校讀書。往往附近煉鋼爐的鼓風機啟動聲響,教室里頓時燈暗如鬼火,再加上年輕的我實在勞累,往往上課不久就酣然入夢。盡管夜校報名時,曾以蘇聯(lián)作家奧斯托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激勵自己,決心做一塊好鋼,爭取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才,絕不到垂老時再悔恨。雖然這夜校環(huán)境十分惡劣,但它卻不能繼續(xù)存在,在以糧為綱、以鋼為綱的大好形勢下,紅專學院只得停課以鋼為綱了。
六十年代的前期,我黨領導全國人民戰(zhàn)勝了三年困難時期,工農(nóng)業(yè)有條不紊地走上正軌,工廠領導號召青年職工參加業(yè)余學習,我就積極報了名,學習電工及電子技術,憧憬做一名青年魯班。在兩年的夜校中,我非常認真,老師布置的數(shù)學作業(yè)我做了,他沒有布置的我也做了。因此為了我一人,額外增加老師改作業(yè)的負擔,我感到非常內疚。只是讓老師高興的是,每回作業(yè)都是100分,成了班上的佼佼者。剛剛我感到學習文化知識的無限樂趣時,聶元梓的一篇大字報問世,擊碎了我與其他青年求知的美夢。無產(chǎn)階級向資產(chǎn)階級司令部發(fā)出了一篇篇的戰(zhàn)斗檄文,僅僅只知道埋頭讀書就會成為白專道路的典型,革命青年要響應號召,積極投身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正規(guī)的大中小學校都停課鬧革命了,職工夜校焉能獨存于世。
七十年代末恢復了高考,似乎學習的機會又來了??上覐囊粋€享受父母蔭庇的小青年,后變成兩個孩子的父親,除了要天天上班養(yǎng)家以外,還要和愛人一起撫養(yǎng)孩子、督促輔導孩子的作業(yè),只能在睡夢中重溫學生時期的舊夢。幾十年一晃就過去了,回顧此生,我僅僅只是沒有游完”褒禪山"全程的一名游客,亦是一塊沒有練成好鋼的半成品。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四
學過《游褒禪山記》,王安石的形象在我眼前久久揮之不去。作為一位文人,他有著卓越的成就;作為一個改革者,他犯下了太多不可饒恕的錯誤?;蛟S提到改革,多數(shù)國人會以為是歷史的進步,但王安石所締造的“新法”,卻永遠被歷史所唾棄。選定了錯誤的方向,還打著“盡吾志”的招牌不懈地追求,這必然會為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
王安石的那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論,無疑閃耀著“變革的光輝。而他“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闭佌伣陶d,亦映照著王安石闊達的胸懷。但王安石真的可以問心無愧嗎?我想,后人對王安石的評價大抵是言過其實了。
讀罷《游褒禪山記》,憶及《宋史》中對他和新法的種種惡劣評價,我掩卷沉思良久。忽然我發(fā)現(xiàn)王安石竟是那樣虛偽。
縱觀王安石的變法,條條皆是對百姓的壓榨甚至于是對百姓的勒索。至于興修水利,開墾農(nóng)田,則是勞民傷財?shù)拿孀庸こ獭I褡跁r,有一年天下大旱,餓殍遍地。有御史將百姓的饑苦稟明皇上,痛陳賦稅之重,王安石不顧眾人反對,將那位御史發(fā)配從軍,并借堯舜之事鼓勵皇帝以保全新法,敢問王安石,這就是您所說的“天變不足畏嗎?”一位合格的政治家,進退榮辱,皆當有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钡男亟?,安能為了個人的得失而忘卻天下百姓,懲創(chuàng)正直之人?司馬光掌握大權之時,尚能為王安石求得一謚號;而新黨掌權之后,盡想對司馬光等人開棺戮尸,由此可見王安石的狹隘自私。
以王安石的觀點,新法不成,是因為他“盡吾志而不能至?!钡谧兎ㄖ埃麉s三番五次拒絕朝廷任命;在罷相之后,他又多次辭職,這實在不能算是竭盡全力啊!
沒有范文正公的胸襟;沒有林則徐的正直;沒有譚嗣同的英勇,王安石注定只是一個禍亂國家的小人,而非萬民景仰的賢者。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五
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很多的旅行,我們雖然從出生就就是有自由得,但是我們擁有者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甚至根本沒有方向,所以我們根本無法感受到生命的美妙,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只是跟著旅游團,卻都不敢獨自去旅行。在《游褒禪山記》中,我非常敬佩王安石的一番話,是:“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世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道路平坦距離又近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道路艱險而又偏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輔助,也不能到達?!?BR> 其實,我們應該努力的去探索這未知的道路,而不是在已知的道路上安逸享樂,這么做是不對的`,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有意志力,力量和借助物,才能到達自己理想的境界,但是如果自己的力氣明明可以達到但卻沒有達到,那這就太可惜了。如果自己盡力了也還是沒有達到,那就沒有什么可以感到可惜的了,因為至少我們還努力過。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也能夠看到,如果我們要想看到奇麗的景觀,就一定要有這種力圖精進,永攀高峰的精神,也只有這樣,我們的中國在會更加的強大!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六
如若問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我會回答:是未知。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因游華陽洞,未盡極夫游之樂,嘆惋不已。在我看來,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王安石雖未觀盡洞中之景,留下太多未知,但對那未能飽覽之景的無盡想象,足以彌補那一份缺憾。正如斷臂的女神維納斯一般,未知的雙臂給她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增添了一份驚艷。像曹雪芹只寫到八十回的《紅樓夢》一樣,勾起無盡遐思,讓人沉迷其中。虛空之美在未知的篇章中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是歷史的玩笑,還是有意為之,留給人未知,也留給人想象的廣闊空間,帶給人心靈的美感。
假使王安石游盡全洞,卻發(fā)現(xiàn)洞的前部分雖奇駿無比。后部分卻乏善可陳,了無新意,一定會大失所望。華陽洞之所以美,就在其的無盡未知,讓人去探尋,讓人去想象。成為所有人眼中的一目了然,也就失去了所有的韻味。就像給維納斯找到了手臂,卻會讓她的美大打折扣,淪為雕塑中的普通一份子。
王安石因未知的路途而思索治學、人生之道,留下千古名篇《游褒禪山記》,可見,這未知不僅成就了人的想象之美,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讓人不斷追求,不斷完善,并因為這未知而永不止步。
未知的奇妙不僅體現(xiàn)在一段未完成的旅程、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一個殘缺的雕像上,更能體現(xiàn)在不斷追求的人生之中。史鐵生曾和幾位朋友去拜訪一位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給幾個人算過之后,這幾個人都拍手稱奇,但輪到一位朋友是,他卻斷然拒絕。他說他要給人生的未來留下未知,去盡享人生未知之美。
可見,未知就像尚未描繪的藍圖,給人以憧憬,給人以無盡追求的動力。
我愿所有的了旅途都留下未知,這樣就拓展了沿途的風景;我愿所有的作品都留下未知,這樣就增添了想象的瑰麗;我愿所有的人生都留下未知,這樣,就延伸了生命的長度,拓寬了生命的寬度,讓人在未知之中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盡享人生未知之美。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七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思想永遠是跑在身體前面的。目標確定了,只有你去想好你該如何做,一條有你的思想開辟的路就已經(jīng)在你眼前了。然而,“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沿著自己所想好的線路前行,會不僅僅遇到自己思想上已經(jīng)制定出計劃如何克服的困難,還會有意料之外的。唯一的辦法,只有將每一個困難的背后都看作是一個小目標,暗示自己能沖過去,不知不覺地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站在了幾分鐘前仰望觀嘆的山頂了。因此,有“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意志、能力兼?zhèn)?,假如仍尋不見自己的目標、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則還差一“物”也?!爸劣谟陌祷杌蠖鵁o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鼻蓩D難為無米之炊,一定的物質條件也是必不可少的。這里的物質條件,是指真正的`體驗與身處其境的感受,或者行進途中的動力。空想,是絕對不能將你推進半步的。這令我想起了《殷蕓小說》中的一則故事。
有貧人止能辦只甕之資,夜宿甕中,心計曰:“此甕賣之若干,其息已倍矣。我得倍息,遂可販二甕,自二甕而為四,所得倍息,其利無窮。”遂喜而舞,不覺甕破。
翁破了,一切的空想都泡湯了,何談“其利無窮”呢?由此看來,物質也是成功路上的一大要素。
游褒禪山記,只不過是一篇游記。如此之高的立意,確實體現(xiàn)出王安石無人能比的才華,這也是為何這篇游記給我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八
宋代范仲淹從小有志于天下。雖然他自幼貧苦,但刻苦好學,心系祖國。最終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令后人贊嘆的句子,他也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著名愛國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從小立志要救國,長大后一心致力于變法,最后卻以失敗告終。但他臨終前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雖然變法失敗了,但他的志向與愛國之心卻得到了后世無限的瞻仰。
周恩來總理在年少時曾經(jīng)說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因此我們作為學生,志向應該不僅僅是取得好成績,考上個好大學,而應是盡自己全力學習知識和技能來使祖國變得更加強大。往往志向設立的越高,一個人也就越有發(fā)展。因此我們也應該把眼光放遠,而不是僅僅停留或滿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個立志和盡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繼續(xù)走下去;而盡志了,就永遠無悔。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一
《游褒禪山記》是一篇以說理為主的游記,所寫的雖然是一次不能盡興的游玩,但王安石卻能從這次游玩當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寫下這樣的名篇。這不由使我想到,對于身邊的小事,我還是缺乏關注。其實每一件小事的背后,都蘊藏著它的奧妙,只有多加關注,善于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奧妙所在,或是哲理,或是樂趣這就是我讀這篇文章的第一點收獲。
在這篇文章中,有許多名言警句,而這兩句話卻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其中一句為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做一件事所應持有的態(tài)度,這就是要盡吾志。一個人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取得成功,但是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我們都可以高聲地說:我已經(jīng)盡力了,我可以無悔了!
在這里,我想順著王安石的觀點,作一些補充。盡吾志,可以無悔,并不是說可以滿足。成事者,固可喜,但應該想方設法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為下一個成功做好鋪墊。而敗事者,更應該從中吸取教訓,爭取把這件事做好。另一句話是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句話說出了做學問的態(tài)度是深思而慎取。這是告誡我們不要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而是應該有懷疑的精神和考證的毅力,否則就是盲從。在生活中,對一些報道、甚至一些被認為是權威的事實要敢于懷疑,然后考證其正誤,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清清楚楚,不為虛假所迷惑。
真的要感謝王安石,感謝他寫了這么一篇文章流傳后世,讓千年以后的人讀了仍然受益匪淺。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二
宋代范仲淹從小有志于天下。雖然他自幼貧苦,但刻苦好學,心系祖國。最終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令后人贊嘆的句子,他也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著名愛國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從小立志要救國,長大后一心致力于變法,最后卻以失敗告終。但他臨終前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雖然變法失敗了,但他的志向與愛國之心卻得到了后世無限的瞻仰。
周恩來總理在年少時曾經(jīng)說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因此我們作為學生,志向應該不僅僅是取得好成績,考上個好大學,而應是盡自己全力學習知識和技能來使祖國變得更加強大。往往志向設立的越高,一個人也就越有發(fā)展。因此我們也應該把眼光放遠,而不是僅僅停留或滿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個立志和盡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繼續(xù)走下去;而盡志了,就永遠無悔。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三
近日讀王安石的散文“游褒禪山記”,文章講述作者與三位朋友同游褒禪山時,作者被山洞中瑰麗的景致所陶醉。當他游興正濃時,一位同游者的怠惰、膽怯,再三要求出洞,聲稱“不出去,火把就要燃盡了”,其他幾個人受了他的感染,也擔心火把熄滅的嚴重后果,就陪他一同返回。這次游覽的深度不足他人游程的十分之一,因自己的盲從而沒能盡興,成了王安石此后的遺憾。
徐志摩先生游覽風景名勝時,曾表示不要玩伴,主張?zhí)祚R行空、獨來獨往。甚至稱女性游伴是美麗的花蛇,他的這些話潛藏著隱患。嘗聞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人旅行在大自然里,容易發(fā)生各種料想不到的意外,遭遇險情將無人營救。此公單人獨行秉性,冒險有余、謹慎不足的個性,造成飛機撞擊山崖的慘劇,這次意外既是偶然,又是必然,以致造成文學巨星墜落塵埃的遺憾。
一次,我們同事七人去成都學習一項先進技術,期間抽空瞻仰了武侯祠和昭烈廟。因各人的愛好不同、興趣各異。當我沉浸在三國故事中,與神龕上諸葛孔明麾下的部屬一一對號入座,以及欣賞鑲嵌在墻上頌揚諸葛的眾多石刻,尤其是我熟悉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詩句時,一位同伴催促道“這泥巴菩薩有么看頭,不是等你們兩個,大伙坐上一乘車子就走了。我本來還想去觀賞聽鸝館啼叫的黃鸝,在游伴催促下只得悻悻離去。
1958年是火紅的年代,我和工友白天漫山遍野的工地上挖煉鐵的洞穴,在曠野里架設臨時照明線路,晚上參加紅專學院的夜校讀書。往往附近煉鋼爐的鼓風機啟動聲響,教室里頓時燈暗如鬼火,再加上年輕的我實在勞累,往往上課不久就酣然入夢。盡管夜校報名時,曾以蘇聯(lián)作家奧斯托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激勵自己,決心做一塊好鋼,爭取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才,絕不到垂老時再悔恨。雖然這夜校環(huán)境十分惡劣,但它卻不能繼續(xù)存在,在以糧為綱、以鋼為綱的大好形勢下,紅專學院只得停課以鋼為綱了。
六十年代的前期,我黨領導全國人民戰(zhàn)勝了三年困難時期,工農(nóng)業(yè)有條不紊地走上正軌,工廠領導號召青年職工參加業(yè)余學習,我就積極報了名,學習電工及電子技術,憧憬做一名青年魯班。在兩年的夜校中,我非常認真,老師布置的數(shù)學作業(yè)我做了,他沒有布置的我也做了。因此為了我一人,額外增加老師改作業(yè)的負擔,我感到非常內疚。只是讓老師高興的是,每回作業(yè)都是100分,成了班上的佼佼者。剛剛我感到學習文化知識的無限樂趣時,聶元梓的一篇大字報問世,擊碎了我與其他青年求知的美夢。無產(chǎn)階級向資產(chǎn)階級司令部發(fā)出了一篇篇的戰(zhàn)斗檄文,僅僅只知道埋頭讀書就會成為白專道路的典型,革命青年要響應號召,積極投身偉大的革命。正規(guī)的大中小學校都停課鬧革命了,職工夜校焉能獨存于世。
七十年代末恢復了高考,似乎學習的機會又來了??上覐囊粋€享受父母蔭庇的小青年,文革后變成兩個孩子的父親,除了要天天上班養(yǎng)家以外,還要和愛人一起撫養(yǎng)孩子、督促輔導孩子的作業(yè),只能在睡夢中重溫學生時期的舊夢。幾十年一晃就過去了,回顧此生,我僅僅只是沒有游完”褒禪山“全程的一名游客,亦是一塊沒有練成好鋼的半成品。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四
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這篇文章中提出了“盡志可以無悔”這個觀點。我十分認同。
列寧曾經(jīng)說過:“人沒有理想就成了動物,理想推動著進步?!庇纱丝磥恚總€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xiàn)志向,取得成功。有一位作家就曾經(jīng)說過:“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奮斗。”這句話一針見血的指出,奮斗的意義遠大于成功。
而王安石提出的“盡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奮斗”嗎?
人生正如一條曲線,轉折多變,人們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條直線那樣一帆風順,然而,卻時常事與愿違,曲線的人生需要經(jīng)受許多磨練。盡了力不能獲得成功的事在這樣的人生中屢見不鮮。如果只是因為盡了力卻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獲得成功?所以,失敗了并不要緊,只要你認為在這條路上盡了力,自己問心無愧就行了。
只要生命不止,就奮斗不息;只要沒有成功,就繼續(xù)努力,就算最終與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覺得悔恨的,因為“盡志可以無悔”。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五
我看“盡吾志可無悔矣”——死亡可以等于新生。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在我看來是一個英雄在紙上雕刻下來的印記。他在里面所表達的向上精神,在我看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這種精神所帶來的后果,我們可以想象,也像是一個雙刃劍一樣的,能夠輕而易舉的摧毀任何一個堅強的人。王安石不就是這樣的例子嗎,在他的晚年,變法失敗后心里只怕是只剩下一片廢墟,曾經(jīng)的豪言壯語化作烏有,成為了世人所拋棄的遺骸。
所以,“盡吾志可無悔矣”諸如此類的話,只怕是只有在年輕氣盛的時候才能說得出的了。
當年的王安石,剛過而立之年,與朋友共登褒禪山。當他們極具冒險精神的一起擁著火把走進山洞的時候,恐怕還沒有人會注意到后面的事情。就在他們看見各式各樣的奇異景物的時候,有人倦怠了,說了一句“再不出火苗就沒了?!逼渌诉@時才從身邊奇異的景物回過神來,看了一下那簇火苗,心中一種莫名的陌生感驟然升起——是的,每個人都在在意著游山玩水的事情,自然也就沒有關注身邊的'這簇火苗了。而當他們現(xiàn)在看到這簇火苗的時候,心里又有多少滋味是能夠表現(xiàn)出他們對這簇火苗的信任的呢?;蛟S在那時,他們心里更多的是自己被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山洞里的情形。
所以,一行人便一起走出了山洞。當他們出來后,發(fā)現(xiàn)了事實是“火尚足以明也”。于是一行人便開始責怪起那個提議出來的人來了。王安石當時也覺得自己未能玩的盡情,實在是有憾。但是我覺得他一定是正視了自己害怕被困在山洞里的想法,因為文章中寫到“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其中的“物”,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照亮一行人的火把。所以,王安石雖然覺得自己此行有憾,可是他絕對不會對那個“怠者”有過多的責罵,頂多算是發(fā)發(fā)牢騷而已。相反,如果那個怠者會因此而生氣,那只能是他自己的問題。
那么這也就是說,王安石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對自己此次出游的心得總結上。于是他得出了兩條結論——“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绷硪粭l就是前面說的,“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背鲇谖恼碌念}目考慮,這里不說前者。
能夠“盡吾志可無悔矣”的人,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都是一些“玩”到了極致的人。而這些人,我們常稱他們?yōu)橛⑿?。遙想燕國危亡之時,荊軻能夠獨自一人踏上西向不歸路,且因燕太子之言而“終已不顧”,最后在秦王殿下使嬴政“目眩良久”。遙望秦漢風云交疊之際,唯有項羽者敢破釜沉舟,再后來在用三萬鐵騎面對劉邦五十六萬濤濤大軍。再看清末的曾紀澤,孤身直入龍?zhí)痘⒀ǎ彩强孔约阂簧礤P錚鐵骨換回了伊犁,改寫了弱國無外交的歷史,為世界所震驚。
這一切問題在王安石這樣的英雄人物的眼里,都是否定的。正如羅大佑曾經(jīng)寫下的一句話:這里沒有不痛不癢的歌。同樣的,王安石也不要有不痛不癢的人生,他覺得自己應該要活出一些色彩來。然而,這個世界回報給他的又是怎么呢?或許是無盡的黑暗,把他困在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山洞里,光明的火把甚至照耀不到他的尸骸。他這樣的孤膽英雄,到最后恐怕只能在陰冷幽閉的山洞里掙扎地生存了。這其實讓我想到一些孤獨的人,并使我覺得,孤膽到最后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孤獨。項羽荊軻云云就不說了,像卡夫卡一類的文人,拿破侖一類的半神式人物,也和他們一樣,得不到正常人應有的幸福,只好在不斷的背叛與生離死別中結束自己的一生。
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既然“生死”對于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來說是兩堵我們永遠無法逾越的高墻,那么也就是說沒人知道死后的世界會是怎樣的。所以那誰又能說死亡對于我們不是到另一個世界的另一種新生?而還在這個世界的我們,在煥發(fā)光彩的之前之后,又為什么要畏畏縮縮,不爽快的以一種樂觀心態(tài)活著?即使不能夠樂觀的活下去,那也不必放棄,因為我們應該相信,生命是不會有終結的。而讓生命存在意義的方式,恐怕也只有像年輕時候一樣不斷的奮斗著了。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六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這篇游記充分發(fā)揮了他的長處,不多寫景物,而是盡量就他游覽后的感觸大發(fā)議論。全篇文章記游的部分和發(fā)議論的部分約各占一半。而在記游的部分中,幾乎處處是為后面所發(fā)議論立下根基。后面發(fā)議論的部分,都是回應前面。文章的結構很嚴密,通篇顯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記游,清晰地描繪出了褒禪山的特殊風貌。它可以分為三個小部分。
第一個小部分寫褒禪山的環(huán)境和它的歷史。寫了褒禪山的得名,寫到褒禪山的禪院,寫到華山洞,還寫出了從禪院到華山洞的遠近距離。禪院與華山洞之間,“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作者根據(jù)碑文考訂了華山洞應作“花山洞”,顯出了作者筆墨的閑暇。
第二個小部分寫華山洞的“前洞”,只寫了四句:“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BR> 第三個小部分寫“后洞”,這是褒禪山奇險的所在,是它最值得游覽的地方,描寫比較多?!坝缮揭陨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幾句,寫出了它的不同尋常的幽深。
作者寫他游“后洞”時,“予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這一方面是敘述當日的游蹤,一方面也是反襯了后洞的奇險莫測。以下對他當日的游蹤還作了幾句補敘。補敘出他們一行游后洞到過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補敘出“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補敘出“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補敘出他們出來以后,“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七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是一篇以小見大,借游山說明治學的道理:一是反對半途而廢,提倡深入探索,并分析了"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質條件)"三個條件"及其相互關系;二是反對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主張?zhí)奖舅髟?,深思慎取。這兩點講的雖只是治學,但卻反映了王安石那種百折不回、敢于創(chuàng)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風,在今天仍有啟發(fā)意義。
王安石在游記中說:古人對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進行了觀察,往往有心得,是因為他們思考問題很深刻而且沒有什么東西不加以觀察,道路平坦,距離又短,游覽的人就多;道路艱險,距離又長,來到的人就少。
無論辦一件什么事,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只要盡心盡力地去干,都是成功的,至于結果如何,那是另一回事。馬家軍擁有"東方神鹿"之稱的王軍霞,在奧運會獲得了5000米跑世界冠軍,在10000米跑時只得個亞軍,但她盡心盡力去拼搏了,仍然是中國人的自豪與驕傲。
成與敗不是我們個人所能預料和決定的,我們要有成功的方向,向這個方向努力,探本索源,查出事情的真?zhèn)?,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然后再考慮這些事情合理的成份,哪些是該吸取的,哪些是該舍棄的,認出了廬山真面目,才好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山上攀登,最終達到山巒的頂峰,覽盡無限風光!
現(xiàn)在我們很多人在干事業(yè)上,往往見難止步,或聽信了別人的一兩句話就信以為真,別人說萄葡是酸的,自己就不敢再嘗了,哪怎么知道萄葡的滋味?別人的話不是不可以聽,但聽了以后要分析、要揣摸,看看是不是有合理的地方,還是有夸大其詞的成份。寓言《小馬過河》中那只小馬在過河時遇一松鼠,說那河深得不得了,千萬別過;小馬又遇一頭老牛,老牛對小馬說,那河淺得很,只能濕過腳面。小馬沒聽它們的,自己去試了一下,結果是:那河水沒有松鼠說的那深,也不象老牛說得那么淺。小馬如不去"探本索源",怎么知道那河到底有多深。遇事要了解它的真相,一是要親自去試一試,二是要善于思考,三是要善于總結經(jīng)驗。有了這幾條,你就會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八
一代文豪王安石在《游寶禪山》一文中提出了“盡力而為無憾”的觀點。我完全同意。
列寧曾說過:“人沒有理想就成了動物,而理想是進步的動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并獲得成功。一位作家曾說過:“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奮斗”。這句話指出,奮斗的意義遠大于成功。
人生就像一條曲線,有許多曲折。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像直線一樣順暢。這樣的人生,盡力而為卻未能成功的情況并不少見。如果你只是因為你盡力而為卻沒有成功而沮喪,你怎么能成功呢?所以,失敗了不要緊,只要你認為自己在這條路上已經(jīng)盡力了,問心無愧就可以了。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九
品讀了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感觸頗深。文章內涵深刻,只是一次小小的游玩,作者卻悟出了深刻的人生智慧。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當我讀到此處時,我的內心觸動至深。這是作者的游山之得,也是治學處事之道啊。
何為志?我想應該是堅定剛毅的志向。沒有清醒的頭腦,再快的腳步也會走歪;沒有謹慎的步伐,再平坦的道路也會跌倒。只有意志堅定且永不停息的人才有"詩和遠方"。同樣惡劣的環(huán)境,對有志者且來說,那只是一時的逆境,終有夜盡天明之時。這種志,便是不畏艱險的追夢精神。
有位哲學家說:"自己打敗自己是最可悲的失敗,自己戰(zhàn)勝自己是最可貴的勝利。"確實如此,人生之路,很多人途中失利并非為外界事物所阻撓,被外物所擊敗,而是輸給了自己。
追夢的道路必然崎嶇艱難,只要有志向、有意志才可到達心中的目的。一代畫家徐悲鴻說:"一個人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徐悲鴻當年在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留學時,我國正處在軍閥混戰(zhàn)、國家積貧積弱的時期。面對法國同學的歧視,可謂"山窮水盡"。但他心中有志。以自己的勤奮苦讀實現(xiàn)了"自拔",用優(yōu)異的'成績讓歧視他的法國同學不得不承認"我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假如他缺乏"自拔"的勇氣和志向,又怎么能說出這樣的至理名言呢?又是怎樣面對這條千難萬險的追夢之路呢?無疑,他必有志。他以實際行動印證了王丞相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偉大的荷蘭畫家梵高,堅守夢想,追隨心靈,在追夢的路上歷經(jīng)磨難。他的畫在他生前只賣出過一副。沒有收入的他,靠弟弟的接濟生活。人們不認可他的畫作,有很多朋友親人勸他放棄,可這一切都沒有改變梵高。他一如既往視繪畫創(chuàng)作為生命,沒有輕易改變自己心中的夢想。在他去世后,他的畫很快受到人們的追捧,人們?yōu)殍蟾邞{藝術而獲得永生而欣慰感動。
其實平凡和偉大并不對立的,恰恰相輔相成。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若心中擁有偉大的志向,通過積累,也會成就偉大的事業(yè)。而人生是一個立志和盡職的過程。立了志才有走下去的方向,有了力才有走下去的條件。對于那些,"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更應該堅定志向,一路披荊斬棘,以"有志者事竟成"的決心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做到盡志!無悔!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
藍天,奇洞,清風,舞動的白袍,思索的學者和那句充滿哲理的話,構成了我讀《游褒禪山記》所有感觸。閉上雙眼,任憑想象翱翔,定格在臨川先生融合于天地,爽朗大笑的畫面里。
進一步的思索,不禁有所感慨,漫漫的人生之路不正如游山?要成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險遠之地”,即便不達頂峰“極夫游之樂也”,“盡吾志”也可以無怨無悔矣。
害怕火把會滅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是無畏的退縮卻終究導致沒有看到山洞中最令人好奇的美好風景的機會。生命每個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只有那些“衣帶漸寬終不悔”的人才能經(jīng)得起風雨人生、不懈進取,便有“乘風破浪,直掛云帆濟滄?!钡臅r候,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
堅定的意志,是造就成功的法寶??v觀古今,事例不勝枚舉。司馬遷在莫大的恥辱中含冤譜寫史記,蒲松齡屢試不第卻屢敗屢戰(zhàn),一本聊齋家喻戶曉,達爾文耗時22年寫成進化論,愛迪生幾千次的`嘗試發(fā)明了燈絲……輝煌的成就,緊緊源自于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一
最近剛學習了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讀后第一感想是哪個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為大家解釋一下:怠,懈怠之意也。這懈怠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松懈懶惰。
非也,非也。這位先輩只是一句意見性、提示性的話,又沒讓其他人非得跟著出來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著出來嘛。是擔心他一人出來有危險嗎?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繼續(xù)自己的游玩嘛。是因為給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絕而跟著出來嘛?本人估計其他三位也有些擔心也有些怠,只是因為面子不好意思說罷了。有敢說的了,也就有了個臺階下了。但最后敢說出心里想法的人卻因為火未滅未發(fā)生危險而成了被責備的對象了,成了背黑鍋的人了。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那四位先輩們聽了怠而欲出者的話后,都沒有采納而沒出來繼續(xù)往前探索,而火把真的滅了。他們很難出來,他們就又會說還不如聽某某某的意見早出來呢!()然后再責備第一個提議繼續(xù)往前走的人。如果由于前面氧氣含量低,或遇到一只生活在洞里的猛獸而生命遇到威脅的話,那么他們可能會非常之痛恨那提議繼續(xù)往前走的人。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二
王安石于褒禪山一游,一代文豪就在此山抒發(fā)了志、力、物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人生就是一個立志和盡志的過程。
人生就像是一座山峰,有些人從出生就直達云霄,而有些人也許奮斗了一輩子都無法到達山腰。但是千萬不要因為外物的原因便開始懈怠,開始嘆息命運的不公。即使這外物不同,使你和他人千差萬別,這也絕不是你責怪他人而放棄自己的理由。因為能做決定的,永遠都只有你一個人!
就像在本文中,有這樣一個人的存在,他被作為“怠而欲出者”。他一個人說,火把將要滅了,快些出去。于是其他人便尾隨而出,等到真的出來了,卻有人開始責怪他,就連王安石也開始后悔了。
也許那人是松懈了一些,懶惰了一些,膽小了一些,但錯卻不全在他。那些真正想進去,繼續(xù)游玩的人,大可將火把接過,極盡游樂!而如果本身便已有了懈怠之心,再由他人指出這一點,于是便欣然接受,放棄前行。這是受到周圍人的影響,甚至能說是外物的影響,但更多的卻是本身之錯!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有些人能夠出淤泥而不染,而有些人卻隨波逐流。這其中的緣由,我想不說大家也都應該清楚吧!
生命不息,那么奮斗也將不止!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志與力都是來自于本身,都還好受控制。但物卻難以管理,變幻莫測。也許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所接觸的事物不同,連最初想要的,努力想去實現(xiàn)的東西都會改變。
所以,要堅定自己的目標!在內心開辟出一片凈地,只留給志與力,讓它們好好安頓生長,不要顛沛流離。對于外物的幫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相信自己,練好自己的能力,向著人生的高峰沖吧!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三
近日讀王安石的散文“游褒禪山記”,文章講述作者與三位朋友同游褒禪山時,作者被山洞中瑰麗的景致所陶醉。當他游興正濃時,一位同游者的怠惰、膽怯,再三要求出洞,聲稱“不出去,火把就要燃盡了”,其他幾個人受了他的感染,也擔心火把熄滅的嚴重后果,就陪他一同返回。這次游覽的深度不足他人游程的十分之一,因自己的盲從而沒能盡興,成了王安石此后的遺憾。
徐志摩先生游覽風景名勝時,曾表示不要玩伴,主張?zhí)祚R行空、獨來獨往。甚至稱女性游伴是美麗的花蛇,他的這些話潛藏著隱患。嘗聞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人旅行在大自然里,容易發(fā)生各種料想不到的意外,遭遇險情將無人營救。此公單人獨行秉性,冒險有余、謹慎不足的個性,造成飛機撞擊山崖的慘劇,這次意外既是偶然,又是必然,以致造成文學巨星墜落塵埃的遺憾。
一次,我們同事七人去成都學習一項先進技術,期間抽空瞻仰了武侯祠和昭烈廟。因各人的愛好不同、興趣各異。當我沉浸在三國故事中,與神龕上諸葛孔明麾下的部屬一一對號入座,以及欣賞鑲嵌在墻上頌揚諸葛的眾多石刻,尤其是我熟悉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詩句時,一位同伴催促道“這泥巴菩薩有么看頭,不是等你們兩個,大伙坐上一乘車子就走了。我本來還想去觀賞聽鸝館啼叫的黃鸝,在游伴催促下只得悻悻離去。
1958年是火紅的年代,我和工友白天漫山遍野的工地上挖煉鐵的洞穴,在曠野里架設臨時照明線路,晚上參加紅專學院的夜校讀書。往往附近煉鋼爐的鼓風機啟動聲響,教室里頓時燈暗如鬼火,再加上年輕的我實在勞累,往往上課不久就酣然入夢。盡管夜校報名時,曾以蘇聯(lián)作家奧斯托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激勵自己,決心做一塊好鋼,爭取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才,絕不到垂老時再悔恨。雖然這夜校環(huán)境十分惡劣,但它卻不能繼續(xù)存在,在以糧為綱、以鋼為綱的大好形勢下,紅專學院只得停課以鋼為綱了。
六十年代的前期,我黨領導全國人民戰(zhàn)勝了三年困難時期,工農(nóng)業(yè)有條不紊地走上正軌,工廠領導號召青年職工參加業(yè)余學習,我就積極報了名,學習電工及電子技術,憧憬做一名青年魯班。在兩年的夜校中,我非常認真,老師布置的數(shù)學作業(yè)我做了,他沒有布置的我也做了。因此為了我一人,額外增加老師改作業(yè)的負擔,我感到非常內疚。只是讓老師高興的是,每回作業(yè)都是100分,成了班上的佼佼者。剛剛我感到學習文化知識的無限樂趣時,聶元梓的一篇大字報問世,擊碎了我與其他青年求知的美夢。無產(chǎn)階級向資產(chǎn)階級司令部發(fā)出了一篇篇的戰(zhàn)斗檄文,僅僅只知道埋頭讀書就會成為白專道路的典型,革命青年要響應號召,積極投身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正規(guī)的大中小學校都停課鬧革命了,職工夜校焉能獨存于世。
七十年代末恢復了高考,似乎學習的機會又來了??上覐囊粋€享受父母蔭庇的小青年,后變成兩個孩子的父親,除了要天天上班養(yǎng)家以外,還要和愛人一起撫養(yǎng)孩子、督促輔導孩子的作業(yè),只能在睡夢中重溫學生時期的舊夢。幾十年一晃就過去了,回顧此生,我僅僅只是沒有游完”褒禪山"全程的一名游客,亦是一塊沒有練成好鋼的半成品。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四
學過《游褒禪山記》,王安石的形象在我眼前久久揮之不去。作為一位文人,他有著卓越的成就;作為一個改革者,他犯下了太多不可饒恕的錯誤?;蛟S提到改革,多數(shù)國人會以為是歷史的進步,但王安石所締造的“新法”,卻永遠被歷史所唾棄。選定了錯誤的方向,還打著“盡吾志”的招牌不懈地追求,這必然會為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
王安石的那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論,無疑閃耀著“變革的光輝。而他“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闭佌伣陶d,亦映照著王安石闊達的胸懷。但王安石真的可以問心無愧嗎?我想,后人對王安石的評價大抵是言過其實了。
讀罷《游褒禪山記》,憶及《宋史》中對他和新法的種種惡劣評價,我掩卷沉思良久。忽然我發(fā)現(xiàn)王安石竟是那樣虛偽。
縱觀王安石的變法,條條皆是對百姓的壓榨甚至于是對百姓的勒索。至于興修水利,開墾農(nóng)田,則是勞民傷財?shù)拿孀庸こ獭I褡跁r,有一年天下大旱,餓殍遍地。有御史將百姓的饑苦稟明皇上,痛陳賦稅之重,王安石不顧眾人反對,將那位御史發(fā)配從軍,并借堯舜之事鼓勵皇帝以保全新法,敢問王安石,這就是您所說的“天變不足畏嗎?”一位合格的政治家,進退榮辱,皆當有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钡男亟?,安能為了個人的得失而忘卻天下百姓,懲創(chuàng)正直之人?司馬光掌握大權之時,尚能為王安石求得一謚號;而新黨掌權之后,盡想對司馬光等人開棺戮尸,由此可見王安石的狹隘自私。
以王安石的觀點,新法不成,是因為他“盡吾志而不能至?!钡谧兎ㄖ埃麉s三番五次拒絕朝廷任命;在罷相之后,他又多次辭職,這實在不能算是竭盡全力啊!
沒有范文正公的胸襟;沒有林則徐的正直;沒有譚嗣同的英勇,王安石注定只是一個禍亂國家的小人,而非萬民景仰的賢者。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五
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很多的旅行,我們雖然從出生就就是有自由得,但是我們擁有者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甚至根本沒有方向,所以我們根本無法感受到生命的美妙,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只是跟著旅游團,卻都不敢獨自去旅行。在《游褒禪山記》中,我非常敬佩王安石的一番話,是:“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世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道路平坦距離又近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道路艱險而又偏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輔助,也不能到達?!?BR> 其實,我們應該努力的去探索這未知的道路,而不是在已知的道路上安逸享樂,這么做是不對的`,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有意志力,力量和借助物,才能到達自己理想的境界,但是如果自己的力氣明明可以達到但卻沒有達到,那這就太可惜了。如果自己盡力了也還是沒有達到,那就沒有什么可以感到可惜的了,因為至少我們還努力過。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也能夠看到,如果我們要想看到奇麗的景觀,就一定要有這種力圖精進,永攀高峰的精神,也只有這樣,我們的中國在會更加的強大!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六
如若問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我會回答:是未知。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因游華陽洞,未盡極夫游之樂,嘆惋不已。在我看來,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王安石雖未觀盡洞中之景,留下太多未知,但對那未能飽覽之景的無盡想象,足以彌補那一份缺憾。正如斷臂的女神維納斯一般,未知的雙臂給她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增添了一份驚艷。像曹雪芹只寫到八十回的《紅樓夢》一樣,勾起無盡遐思,讓人沉迷其中。虛空之美在未知的篇章中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是歷史的玩笑,還是有意為之,留給人未知,也留給人想象的廣闊空間,帶給人心靈的美感。
假使王安石游盡全洞,卻發(fā)現(xiàn)洞的前部分雖奇駿無比。后部分卻乏善可陳,了無新意,一定會大失所望。華陽洞之所以美,就在其的無盡未知,讓人去探尋,讓人去想象。成為所有人眼中的一目了然,也就失去了所有的韻味。就像給維納斯找到了手臂,卻會讓她的美大打折扣,淪為雕塑中的普通一份子。
王安石因未知的路途而思索治學、人生之道,留下千古名篇《游褒禪山記》,可見,這未知不僅成就了人的想象之美,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讓人不斷追求,不斷完善,并因為這未知而永不止步。
未知的奇妙不僅體現(xiàn)在一段未完成的旅程、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一個殘缺的雕像上,更能體現(xiàn)在不斷追求的人生之中。史鐵生曾和幾位朋友去拜訪一位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給幾個人算過之后,這幾個人都拍手稱奇,但輪到一位朋友是,他卻斷然拒絕。他說他要給人生的未來留下未知,去盡享人生未知之美。
可見,未知就像尚未描繪的藍圖,給人以憧憬,給人以無盡追求的動力。
我愿所有的了旅途都留下未知,這樣就拓展了沿途的風景;我愿所有的作品都留下未知,這樣就增添了想象的瑰麗;我愿所有的人生都留下未知,這樣,就延伸了生命的長度,拓寬了生命的寬度,讓人在未知之中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盡享人生未知之美。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七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思想永遠是跑在身體前面的。目標確定了,只有你去想好你該如何做,一條有你的思想開辟的路就已經(jīng)在你眼前了。然而,“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沿著自己所想好的線路前行,會不僅僅遇到自己思想上已經(jīng)制定出計劃如何克服的困難,還會有意料之外的。唯一的辦法,只有將每一個困難的背后都看作是一個小目標,暗示自己能沖過去,不知不覺地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站在了幾分鐘前仰望觀嘆的山頂了。因此,有“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意志、能力兼?zhèn)?,假如仍尋不見自己的目標、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則還差一“物”也?!爸劣谟陌祷杌蠖鵁o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鼻蓩D難為無米之炊,一定的物質條件也是必不可少的。這里的物質條件,是指真正的`體驗與身處其境的感受,或者行進途中的動力。空想,是絕對不能將你推進半步的。這令我想起了《殷蕓小說》中的一則故事。
有貧人止能辦只甕之資,夜宿甕中,心計曰:“此甕賣之若干,其息已倍矣。我得倍息,遂可販二甕,自二甕而為四,所得倍息,其利無窮。”遂喜而舞,不覺甕破。
翁破了,一切的空想都泡湯了,何談“其利無窮”呢?由此看來,物質也是成功路上的一大要素。
游褒禪山記,只不過是一篇游記。如此之高的立意,確實體現(xiàn)出王安石無人能比的才華,這也是為何這篇游記給我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篇十八
宋代范仲淹從小有志于天下。雖然他自幼貧苦,但刻苦好學,心系祖國。最終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令后人贊嘆的句子,他也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著名愛國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從小立志要救國,長大后一心致力于變法,最后卻以失敗告終。但他臨終前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雖然變法失敗了,但他的志向與愛國之心卻得到了后世無限的瞻仰。
周恩來總理在年少時曾經(jīng)說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因此我們作為學生,志向應該不僅僅是取得好成績,考上個好大學,而應是盡自己全力學習知識和技能來使祖國變得更加強大。往往志向設立的越高,一個人也就越有發(fā)展。因此我們也應該把眼光放遠,而不是僅僅停留或滿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個立志和盡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繼續(xù)走下去;而盡志了,就永遠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