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道德經章心得范文(16篇)

字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總結是記錄成長過程中的點滴收獲。完美的總結需要關注細節(jié),確保每個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考慮。通過閱讀他人的總結范文,我們可以開拓思路,豐富自己的表達方式和用詞選擇。
    道德經章心得篇一
    《道德經》,以其精煉的八十一章,寫出了世間萬物的博大精深。從社會中的政治,談到經濟,有時又涉及到教育,從中又寫了軍事,用這些實際中的事物來體現(xiàn)老子的哲學思想。在優(yōu)美的文字中構造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的框架。
    一開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邊注解的幫忙下才稍微明白一點,就這一點點,讓我領略了他的辯證的哲學思想。
    讀完到《道德經》,使我對這位古代賢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養(yǎng)為核心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方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自身的人文知識、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的本事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辯證的思想闡釋有些事物表面看來是一種情景,實質上又是一種情景,表面情景與實際情景有時完全相反?!按蟪扇羧?,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就是體現(xiàn)了這一點。還有“躁勝寒,靚勝炅”則說明事物的對立面常?;ハ嘀萍s,異常是對立面的主導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經》的第六十三章說出了做事的原則,即“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也說出了“天下之難作于細,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從而說明在辦事情是要從客觀條件出發(fā),一旦條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也告誡我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下手。處理問題時,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萬不可掉以輕心,或許細微的才是事物的關鍵所在。老子也說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臺,作于壘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說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都是從小到大的`。我們做事情時必須有恒心一點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會功虧一簣,半途而廢。
    《道德經》的許多哲學限于我的學識,不能完全理解,可是讀它真是獲益匪淺。在我讀完《道德經》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比較的念頭。
    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據(jù)說孔子還對飲食有研究。作為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學不能算作作哲學,他的觀點,我認為其實是對現(xiàn)實中事物的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只是別人照著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或許很少發(fā)現(xiàn)錯誤??鬃拥恼軐W,我認為并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只能說是孔子比別人多了一項概括的本事。比如“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都是一般人們的生活規(guī)律,生活常識,并沒有太多的理論價值,說明了一點,就是一張教別人如何做菜的烹飪單子,別人看到只需要照著上頭的步驟,基本上不需要研究什么的。
    可是老子不一樣。他的《道德經》從一開始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銘刻名也,非恒名也?!钡阶罱K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能夠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亦責于人。故有德思介,無德思徹。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都是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為人處事的哲學。如果從開始你不認真體會,你就沒有辦法領會到這些深刻的觀點。他用一種樸素的語言,用哲學中辯證的方法寫出了客觀的自然規(guī)律,書中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因素。
    最終我感激徐教師能為我們大學生讀經的活動作了一個很好的開端,讓我們認識到中華民族遠古的精髓,讓我們對于我們偉大的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使我們在現(xiàn)代禮貌的熏陶下不會忘記我們以前的禮貌,從而增加我們的文化及道德修養(yǎng)。我真誠期望你的可能繼續(xù)開展下去。
    道德經章心得篇二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不過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得動聽?!靶叛圆幻溃姥圆恍拧闭钦f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ㄑ郧烧Z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么越說明他內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么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腦袋聰明不如內心聰明。睿智高于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涵,不如有內涵地活得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爸卟徊┱卟恢倍嗌娅C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赡苁チ?物質"但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助越多,得到的內心滿足感越多。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的,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尺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于助人,溫暖他人。
    安靜中體會生命的美好,修養(yǎng)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經章心得篇三
    老子的“道”,其實并不像很多人說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變化的原因和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關于“道”是物質還是精神之爭,是膚淺的,屬于表象范疇。
    所謂自然規(guī)律:它是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運動形式。人們只能經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卻無法改變它,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醫(yī)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醫(yī)生豈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這一點,或不愿相信這個簡單道理。異常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術士,服用什么“靈丹妙藥”,妄圖長生不老,結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對立統(tǒng)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規(guī)律,也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觀點之一。所謂對立統(tǒng)一,不是單個事物的對立與統(tǒng)一,也不是事物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無數(shù)對立的事物交織在一齊而相互依存、影響、變化、轉換,構成了動態(tài)的、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基礎。
    “物極必反”,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又一觀點。如:鐘擺,您說它是在左邊右邊中間不好說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鐘擺,只是它在某一時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鐘擺,人們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時段運動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關因素的制約,只能在必須范圍內運行,所以,——物極必反。人們由此誤以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某一時段的短暫現(xiàn)象。試問古往今來,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遠堅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沒有!也決不可能有!
    “失衡而動”是事物動因的自然規(guī)律,是宇宙的原動力。大家明白:事物都是運動的,但為什么要動恐怕就很少有人明白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物質是無限可分的,我們今日所看到的物質,事實上是無數(shù)物質的復合體,從某一個體,到相近物體,乃至整個宇宙,它們相互依存、制約、影響、變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體運行,甚至鳥兒飛翔,人類行走,汽車行駛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環(huán)往復,構成了對立統(tǒng)一、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暫時的。物質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難道不是這樣嗎放眼世界:小到人際關系,大到國家政局乃至國際形勢,概莫能外。
    水往低處流,這是人們所熟知的水的一條自然規(guī)律。也是水在常態(tài)下的一種運動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熱就會變成氣體,會往高處跑;再如:水在太空能夠懸浮,這是由于水脫離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兩種現(xiàn)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規(guī)律所能涵蓋的。由此可見:自然規(guī)律也是有條件的。同一件事物,時、空及環(huán)境改變了,規(guī)律也會隨之而改變。這就是“規(guī)律”的規(guī)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十分道”?!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僅有經過自我的感官,全面認識和系統(tǒng)分析客觀事物,進而掌握自然規(guī)律,利用自然規(guī)律,而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才是人間之“正道”。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5
    道德經章心得篇四
    《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的經典著作。它由《道經》和《德經》兩部分的論述組成,聊聊數(shù)千言,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后人尊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老子在第一章,就闡述了全書的總綱?!暗馈笔抢献诱軐W中一個核心的概念,基本上有三種含義:一種是作為宇宙本原的“道”,一種是作為自然之規(guī)律的“道”,還有一種就是作為人事之法則的“道”。這三種含義既有區(qū)分,又緊密聯(lián)系,作為宇宙之本原的無形的“道”,在天地萬物產生之后,就體現(xiàn)為自然規(guī)律之“道”,而自然規(guī)律之“道”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就表現(xiàn)為人事法則之“道”。反之,人事法則之“道”又體現(xiàn)著自然規(guī)律之“道”,而自然規(guī)律之“道”又反映著作為宇宙本原的“道”?!暗馈笔强床灰姟⒙牪坏?、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它是無形無狀,是“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的、宇宙唯一的存在。同時,“道”又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故“道”可以用語言來表達,但那是一時之“道”,非永恒的、無限的、終極之“道”。任何用語言表達的事物,相較于宇宙的演變,都只是“曇花一現(xiàn)”,也就是說事物本身不是永恒的存在,其價值亦非永恒,“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故“名,可名,非常名”。
    《德經》開篇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此句為下部《德經》的總綱,主要講的是人德。所謂德,即是人對于天道的順應,對于宇宙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順應。老子將“德”分為“上德”、“下德”?!吧系隆表槕暗馈保缤蟮啦豢傻酪粯?,上德同樣不可言說,是自然而然的。具有上德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具有德的,所以他才具有了真正的德。具有“下德”的人總以為自己沒有失去德,是有德的,那么這種能被人感覺到的德其實已經不是渾然天成、暗合天道的“上德”了,而是次一級的德了。這就好比是一個小孩子的純真無邪之美與一個看上去賢惠溫柔而內心知道如何約束自己的淑女之美一樣。因此,“上德”乃是一種自然而然、具有者渾然不覺的德,而下德則是一種能夠畫出具體標準,然后按照標準去執(zhí)行的德。上德即是道家所說之德,而下德則是孔子所提出的儒家之德。莊子便曾說過“圣人生,大盜起”,這里的圣人,指的就是具備了“下德”的人,而真正具有“上德”的人反倒不具有圣人的名聲。老子認為失“道”之后,才會有“德”,失“德”之后,才會有“仁”,失“仁”以后,才會有“義”,失“義”以后,才會有“禮”。而“禮”的出現(xiàn),正是因為人們天性的忠信不足,是禍亂的開始。老子雖然不以為然,但也并非對儒家的“下德”一味排斥,只是對其進行了優(yōu)劣排序。最后,老子又進一步指出,一個人應該盡量“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上德”和“下德”之辯也顯示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并成了后世歷代中國人倫理生命中的一個重要命題。
    另外,在《道德經》中,老子還提出了許多二元對立命題,并對其進行了辯證的分析,如強與弱、得與失、巧于拙、進與退、爭與不爭、有為與無為,等等。這些辯證觀點啟蒙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與現(xiàn)代人的感受不謀而合,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對后世產生廣泛的深刻的影響。
    《道德經》這本神奇寶典不僅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時對全球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章心得篇五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我,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所以,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我,是自我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大明江山,之后幾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了。所以,我們要懂得物極必反,適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恥”,大智若愚,韜光養(yǎng)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這是世間的不二法則。那么應對失意,應對挫折,道家告訴我們應當怎樣做呢?“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崩献痈嬖V我們,變化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所以,失意只是暫時的,事物處于變化發(fā)展之中,境遇會有好變壞或有壞變好,所以失意之后就會通達?!八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于道”,“江河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以,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勢,這樣人們就容易把你忽略,不會排擠你,嫉妒你,此時你就有足夠的大的潛力和發(fā)展空間,發(fā)揮自我的才能,準備有一天一鳴驚人,以天下之至弱馳騁天下之至堅。
    最終,用莊子的《齊物論》中國的一段話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所謂懸解也?!比藗儍H有安時處順,不管得意與示意都能處之泰然,這樣才能超越人世間的倒懸之苦。
    道德經章心得篇六
    通讀了老子81章的《道德經》一個特別強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處的智慧高度和對自然的領悟及對人類社會關系的宏觀視角。對事物發(fā)展的辯證和轉化能給出融入自然規(guī)律的`基本解剖。特別難能可貴的能夠脫離“從眾定勢思維”習慣而獨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經》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恒、人文、國家管理、戰(zhàn)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致的認識。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感受。而在微觀上。
    下面對《道德經》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guī)律,道”可以泛指。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可道”指出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xiàn)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xiàn)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tài)。
    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xiàn)象的命名。又用“非常名”區(qū)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一種自然存在現(xiàn)象。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
    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事件時,無為。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這里對“什么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無為”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驗和高度智慧。
    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種經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生命存在帶來關于該問題的保障,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不會游泳。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jù)經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特別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fā)現(xiàn)出了所看到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相互包容順序。而不是給出“神造”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這一章里。換句話,可以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以不戰(zhàn)而勝為上上,老子在強兵反戰(zhàn)與孫子的戰(zhàn)略思想同出一轍。而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zhàn)爭策略。
    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xiàn)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這一句話里。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只有三樣較基本的東西嗎?那么,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xiàn)代物理學對應的什么?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于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二生三的物理意義。二”就是動”力”這二個事件的存在產生物質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從此可以推出。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整體的宇宙,就是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生動、力這“二”個現(xiàn)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為動力互相轉換是自然存在因果關系。
    老子認為,較后。道是宇宙存在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于德,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生道和道產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命名的一個主要內涵。與之對應的物理學上的動力學》可以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于運動軌道是由力產生的物理現(xiàn)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系。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生的現(xiàn)象是人類難于直觀覺察到事件。關于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可以認為道德經可以對應于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于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于“力”對于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社會科學方面,然而。道德更多的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由于人類更注重于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怨”更高層次的德”以德報怨”關于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就不在這里進行更多的瞎扯。
    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shù)學物理關系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另外老子對于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較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當時的思維可以直達物理學目前的較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道德經》哪個時期,總而言之。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簡明而客觀的經典著作。
    不以任何參照系和任何道理來闡述“天地”不仁”這樣的思想是擺脫了人類局限思維和個人情感的10個字。這是一句較高自然觀的句子。
    您發(fā)現(xiàn)的一切客觀現(xiàn)象就被固化了這一參照系的正確上面,因此,較大的自然現(xiàn)象不應該有參照系。然而有參照系的事實是實證性的結果,換句話說實證的真理必需有參照系。1以什么為參照物將產生不同的視角效果,這是物理幾何學淺顯的道理。當您選擇參照物或參照系時。
    包括所有的數(shù)學、物理學、社會學范疇和方程式。因此,2人類對事物的理解一般都是建立在某個參照系下的結論??茖W發(fā)展的道路上我可以看到人類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到對紅移的錯誤理解,都是參照系統(tǒng)不斷擴大的過程,因此,當人類以宇宙整體為參照系和建立了動力、力動學說時,必然產生宇宙中心的基本學說。
    數(shù)學上是被稱為悖論的問題。而我宇宙中心依據(jù)是根據(jù)力來源于宇宙中心的相對運動。當然,3至于我宇宙以外是否存在其它事件是人類不能企及的事件。更多的數(shù)學、物理證明在數(shù)學與物理的統(tǒng)一之哲學原理》一書上有更詳細的實證性邏輯推導。
    《道德經》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簡單的所以《道德經》本身也是簡單的僅僅是老子所包含的參照系是一個較大的參照系而已,甚至可以認為老子是具有無參照系的思想。也就沒有偏見,這正是《道德經》較偉大之所在。無參照系,上面的分析僅僅是一家之言,著重用與當代物理學有一些必然聯(lián)系的視角來分析,使之有以更寬的視角和不同于專業(yè)道家的分析來充實道德經內涵。至于和各專家有南轅北轍的分析結論也正是。
    道德經章心得篇七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高額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當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杰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終其一生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靡不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下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越來越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辰堅持盛氣凌人、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消極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點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經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合意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huán)的創(chuàng)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生活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道德經章心得篇八
    正常人很少只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園中。史上只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園的哲人們有許多,如尼采、王小波等??上麄冇械寞偭耍械暮苣贻p就死了。不管思維走多遠,人最終還是要回到現(xiàn)實中,實事求是地解決身邊實實在在的問題,處理身邊的事情和關系。
    實事求是,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北疚膰L試以科學的方法,結合自己的'經歷,分析自身的不足,以期推動現(xiàn)實工作、健康生活的有效、正常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道德經章心得篇九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世間事,沒有絕對的,只有相對的。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以善心看到的是善。以惡心看到的是惡。善惡起于一念之間,善不滅惡,惡不滅善。兩者同出,取舍于心。
    心得:其實世間本無善惡之分,也無美丑之分。只是因為有了善的概念,所以人們就將與善相反的言行稱之為惡。因為有了美的概念,所以丑的概念也就產生了。而高下、難易、前后等相對的概念也就產生了.
    善惡、美丑、高下等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的。所以說雖然天下沒有完美的人,但卻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善惡同體,就算是再邪惡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所以,我覺得不必過分推崇什么絕世珍寶的概念,為了所謂的曠世奇珍而迷失本性不擇手段的去據(jù)為己有實在是本末倒置了。其實最好的寶貝無非是人的品德而已。
    而執(zhí)政者再頻頻頒布法令禁止各種行為的同時也應該讓人們先得到正確的教育。人們就像是在黑暗中行進的盲人,人生地不熟,當然不知道該怎么走。而一些所謂的領導者卻一味的發(fā)號施令,處處限制他們試探的腳步。難怪他會自己試著闖出條路來。而試探行進哪有不犯錯的呢?如同當今世上層出不窮的偽科學、偽大師現(xiàn)象,每次曝光之后我都在想,那些所謂的真正的大師都在干嘛?為什么這些人會有機可乘?這都是“道”與“術”本末倒置的.緣故。
    就像大禹治水,堵不如疏。其實人們心里的詬病也如同水患,若只是一味的壓制,終會將其逼迫成大患。兵法之中也有不把敵人逼進死路的說法,因為如果敵人陷入重重包圍毫無生路。必然會竭盡全力決一死戰(zhàn)。到時即使是勝利了,也會付出不小的代價。而真正的勝利也不是消滅對手,而是把敵人變成自己永遠的朋友,永遠不再為敵才是真正的勝利。
    又如現(xiàn)在社會常常出現(xiàn)各種禁令,可是各種違法亂紀的事件卻屢禁不止,正是因為堵不如疏的原因。與其頻頻下令不許這樣不許那樣,還不如多教導人們該怎樣做。圣人行不言之教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圣人知道萬物萬事都是應勢應時而生。當某種不法的言行出現(xiàn)時不該簡單的制止就算了,而是應該細細追究為什么會有這種事出現(xiàn)?究其根本,才有可能推本溯源才可以真正的化解它。
    至于功名利祿,強行占有只會招來無休止的搶奪,到時候必然要費勁心機以保住自己的功名利祿。此時自己奪來的功名也不再是自己的福,而是禍了。真正的功名不必去爭,只要做到了,自然是自己的,誰也奪不去。能夠奪走的也絕不是真正的功名。圣人之所以為圣人,是因為他從來不把自己當成圣人,他所建立的功德也是人民加給他的,并不是他自己搶奪來的,所以誰也奪不去。所以說真正的寶貝是人的品德,一顆向善的心!真正的寶貝就是得到以后仿佛仍然沒有得到,使自己能夠不斷進步。真正的寶只會給自己帶來安心和快樂。
    到時候,天下既無珍寶之概念,何來盜賊?
    道德經章心得篇十
    (山頂洞人,自幼孤僻、倔強,喜好戰(zhàn)爭。曾致力于財色名利的追求,為達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擇手段,結果碰得頭破血流。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開始接觸佛道,卻為了追求神通而屢屢被邪師所騙。但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毒俱全的他猛然醒悟,于是懸崖勒馬,棄惡從善,精進修行,同時發(fā)愿解出《道德經》,因為這一念善心,終于獲得上天的垂青)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山頂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經》
    解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譯文為: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這樣翻譯從文字上來說好像沒什么問題,但從內容上來說是完全錯誤的。
    老子最反對的是“智”,這種“智”也就是現(xiàn)代社會大家都具有的世智辯聰,說白了就是小聰明,我們被自己的小聰明害慘了。老子高瞻遠矚,早就知道我們要被“智”所害,所以反復提醒,遺憾的是我們看不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正確翻譯應該是: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聰明,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大智慧。有句話叫做認識一個人難,認識自己更難,還有幾分靠譜。
    就我們的人體而言,經絡、穴位到底是怎么回事?科學發(fā)展到如今,只是承認了有,還是解釋不了。我們到底有沒有靈魂?現(xiàn)在的科學不敢完全否認了,甚至有科學家開始偷偷研究,但依然模棱兩可。為什么同樣是人,性格、命運會相差那么懸殊?我們人類對自身的了解還非常少。
    然而,佛陀、老子早已經把這些問題洞穿了,可惜我們學不懂!我們對法界有多無知,對自己就有多無知,反過來,如果能夠完全徹底地把自己搞明白,也就明白了十法界。明白自己才是大智慧!“自知者明”的“明”就是破除“無明”之后的“明”,就是開悟!不開悟的人哪怕?lián)碛惺澜缟献盥斆鞯哪X袋,依然只是小聰明而已。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譯文為:能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譯文從文字上看很清楚,但想想還是模糊。這句話的真實義就是,要戰(zhàn)勝別人并不是難事,要戰(zhàn)勝自己就太難了。
    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我們用錢、用權勢、用武力就能夠讓別人臣服,但是要真正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太難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都被自己的因果業(yè)力捆綁著,不管我們表面上多牛,我們的都是業(yè)力捆綁下的囚徒!再大的權勢、再多的金錢也解脫不了!而要掙斷這根繩索,除了行善、修行,別無他法。
    有人說,我有錢有勢還要改變什么命運?請問,生老病死哪一個我們能用金錢和權勢解決得了?所謂家大業(yè)大,金錢和權勢如果不善于應用,只是造業(yè)的工具而已,還有什么值得稱道的?閻王那一關我們是想憑本事闖過去呢?還是憑金錢買通過去呢?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迷信,隨便,到那時不信也得信。
    人都有軟弱的時候,或貧窮,或疾病,這時候,誰都渴望得到特別的幫助,但能如愿以償?shù)膶嵲谏僦稚?從表面上看,這些弱者實在值得同情,但如果誰能看到他們的過去世,也許會發(fā)現(xiàn)他們過去世其實是很風光的,而且落到今生這個樣子也是有原因的。那我們再反推,現(xiàn)在市面上的風光人物下輩子會怎么樣呢?所以,風光也好,困苦也好,都只是暫時的假象,我們只有不跳出輪回,就只能永遠在苦樂間搖擺。當我們樂的時候,往往以為自己多了不起,誰要告訴我們將來要受苦,基本上是不會信的,而當果報現(xiàn)前的時候,誰又救得了?所以,我們的苦是自己造成的,自己選擇的。如果不覺悟自心,即使誰能救得我們眼下一時之苦,接下去無盡輪回之苦誰來救?觀音難救世間苦,就是這個道理。
    “知足者富”。這個“富”不是世間財富的“富”,是精神上的快樂安詳。我們的幸福指數(shù)是與欲望成反比的,不在乎我們擁有多少,而在乎我們感覺夠不夠。哪怕我們有十個億,如果我們覺得在千億富翁面前抬不起頭,就依然是窮人。
    道德經章心得篇十一
    我的話特別容易理解,特別容易執(zhí)行。但是大家不愿意去了解,不愿意去執(zhí)行。我的話是有根據(jù)的,天下的事情都有它的法則。正因為大家不知道這種情況,所以不愿意了解道的原則。理解我的人非常少,效法我的人則更難得。所以圣人就好像是一個身上披著破舊的衣服,可懷里卻藏著寶玉的人。
    老子的道并沒有很玄妙,也很好理解,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還是很少,原因是我們的利己之心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多一點付出,多為他人考慮一點,慢慢形成愛的循環(huán),大家都會慢慢感受到愛的回饋,然后一起進步,生活就會越來越幸福。
    宗,根據(jù)。君,主宰,這里解釋為法則。宗、君,都是指“道”,萬物皆有道。無知,不知道,不了解。不我知,也即不知道我,這里的“我”也是指我闡述的道的原則。順應“道”的規(guī)律,人生就能順暢,而“道”的規(guī)律,就藏在我們做的每一件事的背后,而一般人往往不了解。
    我,代表圣人,也代表老子講的道的原則,而不是代表作者本人,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常用的手法,否則會被認為老子自我吹噓。則,法則,這里作效仿、效法。貴,珍貴、難得,與前面的希相對應,比希更少。被,同“披”。褐,粗布衣服,為窮人所穿。圣人被褐而懷玉,就是圣人很難被普通人理解。但是圣人做到內心光明,不陰暗,不糾結,這樣的人生才幸福。
    被褐懷玉是圣人的富貴品質,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也是值得學習并可以努力效仿的??梢詮膬蓚€層面解讀:一個層面是對于自我的心態(tài)。這是對待自我的一種智慧,即我們應該采取一種低調、不爭、樸實、追求內在精神的態(tài)度做人。首先我們應該不去追求外在衣服的華麗,而追求懷中有寶,追求內在精神的純樸、寧靜;其次,當我們懷中有寶的時候,也不在乎身上的衣服。莊子說: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敝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莊子認為,衣服破舊并不代表精神萎靡。另外一個層面是如何看待別人??创齽e人時不要只注重外表,更應該注重內在精神,所謂“人不可貌相”,不要通過外在的東西下結論,地位高的不一定有真才能,夸夸其談的不一定有真學問,口碑好的不一定是真好人。一定要分清楚,有的人雖然穿著舊衣服,但仍然容光煥發(fā),精神抖擻,破舊衣服難掩其精神的高貴;而有的人雖然穿華美的衣服而精神萎靡不振,但難掩其猥瑣本質。
    道德經章心得篇十二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毙〔菔侨崛醯模撬纳穷B強的。在抗日戰(zhàn)爭中,當時弱小的中國忍辱負重,最終戰(zhàn)勝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軍。在此刻和平時代,我們國家一向堅持韜光養(yǎng)晦的外交政策,實際上就是不逞強,以低調的姿態(tài)參與國際事務的處理,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而美國憑借他的霸主地位,到處惹是生非,國際聲譽每況愈下。
    柔弱,并不是膽小怕事、唯唯諾諾,它在現(xiàn)代社會表現(xiàn)出來是一種謙虛謹慎、低調務實的.態(tài)度,是一種虛懷若谷的胸懷。對于為人處世而言,柔弱是一種自我修養(yǎng),它教我們要學會不自滿、不逞強,要學會韜光養(yǎng)晦、寧靜致遠,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消極懈怠、喪失信心。對于為官從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調謹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鋒芒畢露,否則弓滿易折。“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適當?shù)氖救?,才能夠以退為進,成為最后的贏家。
    道德經章心得篇十三
    我看不懂原文,從譯文的描述中做了一些思考。
    道德分析的范圍側重于非物質的一面,分析個人和集體。個人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和圣人。集體分析側重于道德,促進集體向更好的方向運行,集體分析的刻度是你和我。
    人,人類社會,世界上的一切,總是覺得哲學和科學不夠全面,所以我喜歡用物質和非物質來獲得兩個范圍。自文本以來,人類文明在物質和非物質兩個范圍內產生了無盡的好奇心和探索。從古代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到最后,人們都會探索它。
    哲學的重點是非物質的'范圍,道德經典的重點也是非物質的范圍,但它們的刻度不同。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確實有很大的內容差異,但內容是非物質的范圍,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宗教信仰環(huán)境。
    拉得更遠,回到道德經。道德經的重點是什么?關鍵是一個人必須有道德,一個社會必須重視道德。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中國人用人來教導和衡量對錯。但有些人用上帝來衡量對錯,所以不同的依賴形成了不同的對比。記得bbc紀錄片講述了天主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如果你感興趣,你可以去看看。因為我從小就被父親教導要做什么,人不能做什么,如何成為人。這種用人來衡量對錯的教導確實塑造了我。在這里,我對過去的評價只是陳述事實的意思。
    事實上,道德經典是基于道德思維的總結。從側面看,當時人們的道德已經達到了這一點。道德經典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衡量、發(fā)展和成就。道德經典表明,當時我們用人來衡量是非。保持自我存在需要代價。保持一個人的存在意味著你應該保持自己的標準。圣人的存在是維持圣人的標準。
    事實上,我對什么是道德經典不太感興趣。為什么會有道德經典?答案已經在上面給出了。在這里,我認為一件事非常重要。哲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它側重于分析非物質的范圍,但人是由物質和非物質形成的。學哲學的人不應該忘記科學。
    道德經章心得篇十四
    佛在法會上,手拈一花,視來眾,盡皆茫然,獨摩柯迦耶會心一笑。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諸摩柯迦耶?!?BR>    花,本不自生,而是生于植株;也不自滅,而是歸于植株。其不自生,亦不自滅,卻適時令而存在,它暫居于生命的本體,它所遵循的生命的軌跡,即為“道”。
    林語堂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BR>    道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道家與儒家的思想摩擦激蕩,相輔相成。但我認為: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中,儒為表,道才是最深的內在。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這是我們后人所理解的道。
    然而老子自己卻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粗淺的理解為:能夠用語言說出道就不是道了。道就像空氣,伸手去抓,以為得到了,張開手卻空空如也?!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就是天道關系。
    “道”既混成了萬物,但它又是恍恍惚惚,虛虛幻幻的。在恍惚虛幻中,它有象—有萬物的影象;有物—有形形色色的物質實體;有精—有產生和發(fā)展的緣由;有信—人們可以憑著一定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它、驗證它。可見,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復始。今天,科學技術如此發(fā)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一定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guī)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已經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xiàn)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在自然領域里也極富。
    可以說老子生命的代表。如果生命是荒誕的,老子也是荒誕的;如果生命本身是一種怪誕的邏輯,老子也有同樣的邏輯。老子只是反映生命的本真。他不給自然添加什么,也不摒棄什么。他不在里面選擇,也不賦予它意義;不管自然是什么模樣,他都欣然承認。老子愿意相信自然與生命的純真,他更欣賞不加修飾的天然之氣。
    而現(xiàn)實社會中,有多少人懂得欣賞自然的美,生命最初的不加修飾的純真,和萬物固有的運行軌跡?,F(xiàn)今的人們常常視自己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他們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邏輯,任意地去改造自然,享受著經過加工后的變質的生活,與自然斗爭。他們認為人生的價值正體現(xiàn)于不斷地斗爭中。歷史,有過慘痛的教訓,歷史的經驗不可謂不深刻。但是,歷史更多的時候是在重復著的是極其相似的悲劇。所以這些“善斗”的人類,被自然一次次的還之以顏色,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老子教導人們在大自然面前應該沒有選擇,只有接受。人們因此認為,老子的價值觀和生活觀是消極的和無為的。其實,正如老子所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著自然,所謂的消極最終會給人類帶來福音和一種最積極的結果。相反,那些倡導所謂積極的人會發(fā)現(xiàn)正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帶給人類的是使人們走向滅亡的道路和最消極的旅程。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后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在《經典釋文》中,陸德明解釋王弼《道德經注》時曾指出:“德,道之用也”。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guī)律,是神秘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tài)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他講究“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BR>    有人說,治徳分為三步。失-徳-道?!皬浴睘椤暗馈敝?,是道德體現(xiàn),修道先修德。我最喜愛的一句話“上善若水”,敝以為可以作為一生的信條去遵循。這是一種超脫的世界觀,一種雖柔弱卻睥睨萬物的高尚情操。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世界上最溫柔的事物莫過于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于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于萬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
    “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yǎng)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每本書都有其局限之所在,有其不可理喻之處。如《論語》中的迂腐世故的君子主義,《莊子》的虛幻不切實際。《道德經》中也有其消極避世的一面。但我們不能否認古典的經、史、子、集歷年歷代給中國人以智慧的啟迪,以心靈的釋然,以生活的動力,以處于天地之間行動的規(guī)則。每一種道理也總不能囊括世間萬物,合眾人脾胃。因此才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宴,與不同世界觀的人生。讀書在于使人有一種滿足感,一種對未知求得解答的渴望。
    讀罷此書,掩卷暇思,不禁嘆服古代人民對自然崇高的敬意,對人生透徹的洞悉。這樣如璣似玉的文字,清新暢懷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論,雖不盡善盡美,也無可顛覆了。
    又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睂哟尾煌?,領悟的道就有區(qū)別。道法自然,道亙古不變,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讀此罷,書受益良多,無以為饋,愿共享此書之精華。
    道德經章心得篇十五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后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于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鉆。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何謂道,水即是。
    道德經章心得篇十六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傳統(tǒng)教育講座,并閱讀了《道德經》這本書,對與老子闡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幾點體會:
    書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這個特有的名詞,闡述了他對規(guī)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應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利用規(guī)律?!边@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去干擾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無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處無為只事,行不言之教”。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夠依照客觀規(guī)律,處理事情要不違背事物發(fā)展的本質。第三章進一步闡述無為,他既不講人性惡,也不講人性善,而說人本來是一張白紙,是純潔質樸的。不要去貴難得之貨,不去尚賢,不見可欲,保持人們的本性。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我把這種無私精神理解為“不爭而善勝”。遇到事情退讓無爭,將自己置與度外,反而能保全身。這與第八章講水的特性又緊密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來比喻人,來教導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備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奪名利,這就是老子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第九章,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恃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這樣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fā)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里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第十章,也是講的修身,這一段用了六句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guī)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第十六章,老子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其基本態(tài)度是“致虛”“守靜”“歸根”“復命”?!爸绿摌O”是要人們排除一切物質的誘惑,回歸到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忘了道。既然事物的發(fā)展是變化循環(huán)的,所以要不變以應萬變,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方面,他認為無為就能不遇到危險。
    這與我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我要怎么做?從一開始,我的生活就面臨很多選擇,在沒有考慮清楚的時候,就去胡亂選擇,導致事情的發(fā)展一步步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開始,就能靜下心來仔細考慮,也許事情就不會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學習了《道德經》,能體會到的道理很多,關鍵在于如何運用到生活和工作當中去。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希望通過他的思想去體會人生的道理,去正確的在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多一分靜氣,真正能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