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分類包括了一些與學習和工作生活等相關但不容忽視的話題。寫一篇完美的總結(jié)需要我們對自己的行為和成就有清晰的認識和準確的描述。如果你對寫總結(jié)感到苦惱,不妨看一看以下的總結(jié)范文,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fā)。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號,會寫、會讀除法算式。
2.經(jīng)歷看一看、說一說、分一分等數(shù)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逐步培養(yǎng)會學習、樂學習、敢于表達的意識。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小棒20根。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與平均分活動的關系。
教學過程:
第一步:準備練習(情境導入)
孩子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平均分”的知識,你們都學會了嗎?好,在講新課之前,我們先來熱熱身。請看大屏幕——講述游戲規(guī)則:
請出每組4號回答問題,答對加2分,答錯本組同學補充,只加1分。
請出參賽選手。答題。1號加分。
第二步: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
是啊,小熊貓很高興地把竹筍平均分給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難題了,需要好朋友來幫助,誰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愛心,可是要想幫助它解決問題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還要有知識,要學嗎?(要)
請看大屏幕——小熊貓就是被這6道題難住的,不過,你先別急,答案就藏在書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請把它圈起來,就可以幫助小熊貓了,開始吧!
讀一讀數(shù)學書13頁例4,并思考問題:
1、請你用自己的學具代替竹筍試著分一分,到底每盤應放()個?
2、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過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嗎?
4、想一想,12、4、3分別表示什么?
5、你覺得除號怎么寫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會讀這個算式嗎?試著再讀一讀其它算式,如15頁第1題。
第三步: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活動規(guī)則:
1、與小組同學分享你的收獲,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請小組同學幫助,弄明白后別忘了說聲“謝謝”。小組每人都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找出存在的問題。小組同學都發(fā)言的加合作學習分——5分。
老師巡視。
你們解決了哪些問題?哪道題有問題?準備幾號發(fā)言。
2、小組匯報學習成果,抽簽決定選題,推薦幾號答題加幾分,答錯扣相應的分數(shù),本組同學補充加1分。
謝謝可愛的孩子們,在你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地幫助小熊貓解決了問題,不過,常老師想把這道題難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戰(zhàn)嗎?(敢)
請看大屏幕——搶答開始。
第四步:教師點撥講解
第五步:第二次嘗試練習
接下來我們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自我挑戰(zhàn)本領強
比賽規(guī)則:
老師搖號選答題人,為了我們小組的榮譽,你們可要好好準備呀!自選題目,答對加相應分值。答錯本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加1分。
悄悄告訴你,老師的考題就藏在13頁做一做1、2題和15頁2、3題,自己先在書上答題,好好準備一下!
答題——巡視——搖號——選題——加分
我們看看各個小組都得了多少分?
雖然各組獲得的分數(shù)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師為你們驕傲,最后老師想送大家一句話——爭做小組中最受歡迎的人!有信心嗎?我期待著你的進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二
1、初步了解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shù)字0;初步掌握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2、通過觀察、思考、探索等學習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3、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感悟0是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使學生對身邊及數(shù)學有關的事物產(chǎn)生興趣。
初步理解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shù)字0,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在認識0的情景中體驗知識及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一、故事引入,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講《狼來了》的故事:在北方有一個小山村,村里住著一個放羊娃,放羊娃每天都要把羊趕到對面的山坡上吃草,傍晚的時候才回來,這一天,他把羊群趕到了山坡上,羊兒們自己邊走邊吃,放羊娃躺在草地上看著藍天白云發(fā)呆,實在是無聊的很,便想了個注意捉弄人,他在山坡上大聲喊到:“狼來了,狼來了,狼來吃羊了”大家正在農(nóng)田里干活,聽到他的喊聲,都匆匆跑來幫助放羊娃,(5個人可以用數(shù)字5來表示)他高興的哈哈大笑起來:“哈哈,我是騙你們的,哪里有什么大灰狼”農(nóng)夫們氣得扭頭走開了。第二天,放羊娃又來放羊,感覺無聊的很,他又對著山坡喊:“狼來了,狼來了,“農(nóng)夫們又相信了,又有4個人扛著鋤頭鐵鍬匆匆跑來幫助他”,(4個人可以用數(shù)字4來表示)放羊娃大笑著說:“你們真傻,根本沒有狼來”,第三天,放羊娃沒事還是對著山坡喊:“狼來了,狼來了”可是村里再也沒有人來幫助他了。沒有人我們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生答“0”,好,本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說不盡的0”(板書課題)。
師總結(jié):小孩由于說謊結(jié)果:羊全部被狼咬死,自己也差點被狼吃掉,我們大家不能說謊,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由于小男孩的不誠實,羊全部被狼吃掉,沒有羊了可以用0表示,那么0除了表示沒有之外還表示什么呢?大家回憶一下生活中在哪見過0?(讓學生盡情地說)。
2、0表示起點。
剛剛有同學說直尺上也有0,你們都找到了嗎?指給同桌看一看。
師:同學們請大家認真觀察直尺,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這些數(shù)字,是按順序排的。
師:剛才我們數(shù)數(shù)的時候都是從幾開始的?0還在1的前面,那這里的0還是表示沒有嗎?那0還可以表示什么?人們在用直尺量東西的時候,都是從0開始,0在這里表示什么?(起點)。用直尺量東西,要用“0”對齊物體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個數(shù)字,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多少。這個數(shù)字越大,表示這個物體的長度也就越長。
師:同學們,你們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點,“0”還可以表示什么嗎?
想想學校操場上的賽跑跑道,有沒有見到0呀?看過跳遠嗎?“0”也可以表示跳遠的起點。注意強調(diào):尺子的“0”起點對齊跳遠起跳的“0”起點。
三、延續(xù)故事情境,學習0的加減法。
(二)放羊娃又有羊了,于是還是每天都帶著羊兒去山坡上放羊。
2、不一會西邊的2只羊都跑到了東邊,現(xiàn)在一共有幾只羊在吃草呢?怎樣列式計算?
3、時間長了,放羊娃覺得無聊極了,于是呼呼大睡起來。等他睡醒的時候,天已經(jīng)黑了,羊不見了蹤影。現(xiàn)在還有幾只羊呢?怎樣列式計算?5—5=0進一步滲透思想教育:要求孩子要認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四、趣味數(shù)學故事:零先生漫游記。
傳說最早的時候,數(shù)字界像一個大雞蛋,里面混沌一片,亂七八糟,分不清正數(shù)負數(shù),有理無理。人們只知道有數(shù)學這個東西,但誰也講不出是什么。這一壇子東西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就是開天辟地的0。0在數(shù)字中是最小的,但是也是最有力量的?!?”先生在雞蛋中沉睡了足足54億年零幾千萬年,終于在8世紀左右醒了過來。他睜開他的唯一的眼睛,只覺得身旁漆黑一片,這時各樣的兄弟都在他的身邊亂竄。他想直起腰,但是連將自己舒展一下都不可能,他生氣極了。0是一個神奇的數(shù)字,他可以隨便改變身邊的狀態(tài)。在“0”轉(zhuǎn)念一想的時候,他的身邊就出現(xiàn)了一個與生俱來的——和+,他抓起后,把這兩樣東西組合成了—+,這就是一把斧頭,他抓住斧頭,用力一揮,只聽一聲巨響,雞蛋驟然破裂,所有的數(shù)字都解放了出來。其中負的東西向下沉,正的東西向上飄,一半變成了地,一半變成了天。
“0”高興極了,但是他害怕天地會重新合攏到一起去,所以他就撐著正數(shù)和負數(shù),但是他錯了,正數(shù)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負數(shù)越來越多,越來越低,圓滾滾的o從此就被拉成了0。在最后,英雄滿意了,但也筋疲力盡了。數(shù)字們都要推舉他為國王,“0”喜歡過不受束縛、自由自在的日子,便婉言謝絕數(shù)字們的好意。從此以后,數(shù)字們?yōu)榱司粗厮麄冃哪恐械挠⑿?,便尊稱他為“0”先生。
“0”先生過著神仙般獨來獨往的日子,有一天,“0”先生突然心情大好,想看看它所創(chuàng)立的子民——數(shù)字都在干些什么,于是,它到世界各地去巡查,結(jié)果是他感到又喜又憂,喜的是他發(fā)現(xiàn)人們就不再用繩子,泥板,貝殼了,而使用阿拉伯數(shù)字了。憂的是人類認為0不是最小的數(shù)字,也不是最大的數(shù)字,而是一個沒有影子,沒有尾巴的數(shù)字。特別是一些小輩們談到他不是微微一笑,就是搖搖頭,這使他感到特郁悶。但是,“0”先生是個謙和的人,他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又開始過他悠閑自在的日子。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內(nèi)容:
課本p19頁例5,練習四第4、5、6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xù)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準備: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shù)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shù)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shù)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jié)。
2、挑戰(zhàn)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寫算式,最后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四、課堂總結(jié)。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四
教材分析
教法建議
認識重量單位“克”與“千克”,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知識.雖然在生活中他們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重量單位還缺乏認識,重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所以在讓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安排了以下三個層次:
3.在鞏固反饋過程中,重視用多種多樣的練習,區(qū)分克與千克.
課題一:克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的
使學生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觀念.
教具準備
教學過程
1.新課
教師讓學生拿出一個蘋果和一個梨(或播放視頻"誰重誰輕"下載),掂一掂.再提問:“哪個重一些?”(學生意見不一.)
教師指出:天平還可以用來稱東西的重量.拿出一個2分幣,提問:
“這個2分幣有多重?”說明表示比較輕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單位.
板書:克.
“1克有多重?”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五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青島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p50—53頁。)。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有了分東西的生活經(jīng)驗和數(shù)的分成及相同加數(shù)相加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除法是數(shù)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則是認識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過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引導學生在給小動物們分食物的活動中來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有趣有意義的情境中主動地展開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并為后續(xù)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
本單元是青島版課程標準教科書第三冊的教學內(nèi)容,這節(jié)課是本單元學習除法的開始,是進一步學習除法計算的基礎。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是學習本單元內(nèi)容的重要前提,而學生對平均分很陌生,對分一分卻很熟悉,因此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從直觀和真實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師如何通過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體驗中發(fā)現(xiàn),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發(fā)展,達到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谝陨显颍刂贫ㄒ韵履繕耍?BR> 1、知識技能。
初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2、情感與態(tài)度。
經(jīng)歷平均分的探究過程,體會除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3、解決問題,數(shù)學思考。
能用除法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數(shù)學問題。
師: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麗的大森林里看一看?。?BR> 生:想。
師:那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這些小動物在干什么呢?哦,原來他們在開豐收慶祝會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數(shù)學信息呢?
(預設:學生可能會零零散散的說:有12個桃子……)。
師:能不能把所有的數(shù)學信息接著說完?
其他學生又補充:……。
師:說的真完整,那你知道這些東西是給誰準備的嗎?
(預設學生會說:桃子是給猴子準備的,蘿卜是給兔子準備的,竹筍是給熊貓準備的,松果是給小松鼠準備的。)。
師:你們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筍,體驗不同的分法。
師:大家快看,熊貓哥哥和弟弟正盯著竹筍呢,大家來猜一猜它們在想什么呢?
(預設學生會問:怎樣分竹筍?)。
師: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板書數(shù)字作記錄。
熊貓哥哥12345。
熊貓弟弟54321。
師:請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樣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樣多的;
師:(課件演示)把6個竹筍,分給了2只熊貓,每只熊貓分得3個。它們分得同樣多。在數(shù)學中,這種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叫“平均分”。(教師板書課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平均分。
師:我們把6個竹筍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3個。誰能像老師這樣把這句話再說一遍?(生重復2-3次)。
2.分桃子,應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板書信息: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
師: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預設生:每只猴子分得幾個桃子?)。
師:如何進行平均分?
(2)動手操作,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幫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了解指導,關注學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師:誰想來展示一下你們怎樣分的桃子?(學生上臺展示如何平均分)。
師:下面的同學仔細觀察他們是怎樣分的?
預設:1個1個的分的;2個2個的分的;3個3個分,再1個1個分的;4個4個分的。
師:分完了,小猴子滿意嗎?為什么?
學生能說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樣多即可。(課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們把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我們可以1個1個的分,也可以2個2個的分,還可以3個3個分,也可以4個4個的分。但是不管我們用哪種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個桃子,它們分得的結(jié)果一樣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誰能試著把剛才分的過程說一說。
3.分蘿卜,應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出示課件)板書:15個蘿卜,每只小兔分3個蘿卜。
師:15個蘿卜,每只小兔分3個蘿卜。你能根據(jù)這個信息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
(指名回答)。
師:可以再請棋子來幫忙分一分嗎,這次要拿出多少個棋子?
生:15個。
(2)動手操作,體驗另一種平均分。
學生動手分,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分法,個別指導。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師:誰來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個棋子?怎樣分的?分給了幾只小兔?請一生上來分。(使用學具分一分)。
學生邊說邊分:拿出3個分給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個蘿卜給了第二個小兔,再拿出3個分給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個,又可以分給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個蘿卜,再給1只小兔。這樣15個蘿卜分完了,我們就可以知道分給了5只小兔子。
提問:這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為什么?
生:……。
4.分松果,練習中提升思維。
師:還剩下誰沒分到食物?。啃∷墒蠖嫉炔患傲?,它跟老師說悄悄話了:有15個松果,每只松鼠分5個松果,可以……(誰聽到小松鼠的悄悄話了?)。
生:可以分給幾只松鼠?
師:有15個松果,每只松鼠分5個松果,可以分給幾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給幾只小松鼠嗎?先閉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紙上用鉛筆圈一圈。
師:誰來說說分給了幾只小松鼠?
生:3只。
師:你是怎樣想的?這也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生:……。
師:拿出5個分給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個有分給了一只小松鼠,還有5個又可以分給一只小松鼠,分給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個松果。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練習,構建語言模型。
師:森林里的小貓和小豬也分到了食物,咱們來看看哪種分法是平均分?(課件出示。)。
(2)圈圈畫畫分蘋果,初步認識平均分語言模型。
課件出示練習題。12個蘋果,平均分2盤,每盤分()個。
師:還是這12個蘋果,平均放到3個盤子里,每盤分()個。
12個蘋果,每個盤子放3個,需要()個盤子。
12個蘋果,每個盤子放2個,需要()個盤子。
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3)小烏鴉碰到了一個難題,你們能幫幫它嗎?18個西紅柿,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放()個。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六
課本p19頁例5,練習四第4、5、6題。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xù)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情景圖或課件等。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shù)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shù)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4: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shù)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jié)。
2、挑戰(zhàn)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寫算式,最后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七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
2、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3、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豐富學生對角的直觀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在直觀認識角的活動中,形成關于角的正確表象。
教學內(nèi)容: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自己的校園嗎?誰來夸夸自己的校園?
2、今天,老師要帶同學們走進一個美麗的校園(呈現(xiàn)教材主題圖)
仔細觀察,你在校園里看到了什么?
你能在校園里找到我們在數(shù)學課本上學過的圖形嗎?
其實校園里還藏著一種圖形,你們瞧(在主題圖上的鐘面上、剪刀上、紅旗上呈現(xiàn)紅色線,標示出角)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圖形,有人知道這樣的圖形叫什么名字嗎?
這些圖形叫作角,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它?。ò鍟航堑某醪秸J識)
一起來看今天的學習目標:
1、結(jié)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
2、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二、目標1的教學。
1、老師這里有一些物品(剪刀、三角尺、鐘表)仔細觀察,這些物品上有角嗎?誰來指一指。(在學生指角的過程中,注意告訴學生正確的指角方法。)
2、大家手里都有三角尺,請拿出來,然后給你的同桌指一指角。
4、你們真棒!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角娃娃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兩條直直的線叫做邊,丙條邊相交的地方叫做頂點。
5、課件演示:認角各部分的名稱。
6、指認角各部分的名稱。
7、同學們學得這么帶勁,為了獎勵大家,老師為大家變個魔術。(兩根硬紙條變成角,并讓這個角隨意變大變小,讓學生自己用兩支鉛筆來模仿老師變魔術,在變魔術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系)
8、你能判斷下面兩個角的大小嗎?
(首先讓學生自己判斷然后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出兩個角一樣大,并知道角的大小和兩條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9、同學們拿出小圓片,這個小圓片有角嗎?你能用手中的小圓片折一個角嗎?
10、同學們對目標1的學習效果怎么樣呢?下面都來檢測一下。
(1)、判斷:下面這些圖形是不是角?
(2)、請寫出下面角各部分的名稱
三、目標2的教學。
1、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角,你們想不想把它畫出來?
2、邊示范畫角邊說明:先點一個點火,再從這個點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一個角。
3、課件出示:畫角時,要牢記,先畫頂點再畫邊。
4、自己試著畫一個角,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5、檢測目標2的學習:自己畫一個角并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四、課堂檢測。
1、請標出下面角各部分的名稱。
2、自己畫一個角。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八
(一)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認識到“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三)會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四)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乘法的含義,了解到“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難點: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和學具
教具:小紅花、正方形、小圓片等實物圖.
學具:學具袋中上述實物圖.
教學設計過程
(一)復習準備
口算兩組題(要求讀出算式,說出得數(shù)).
第一組第二組
7+83+3
6+4+35+5+5
7+2+6+14+4+4+4
1+3+4+5+22+2+2+2+2
學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
提問:
1.這兩組題都是加法,但是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組每道題的加數(shù)不相同,第二組的每道題的加數(shù)都相同)
2.像第二組這樣,加數(shù)都相同的加法,我們叫它“求相同加數(shù)的和”.
第1題3+3,相同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3相加,這就是2個3.
第2題5+5+5,相同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5相加,這就是3個5.
第3題4+4+4+4,相同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4相加,由學生說出4個4.
第4題2+2+2+2+2,相同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2相加,由學生說出5個2.
(二)學習新課
1.啟發(fā)性談話
2.出示例1擺一擺,算一算
教師邊演示邊提問:
(1)教師是怎樣擺的?
(教師先擺2朵,再擺2朵,最后又擺2朵)擺了幾個2,(3個2)教師板書:3個2.
(2)要求一共擺了多少朵?用加法算式怎樣表示?(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用加法算:2+2+2=6
(3)你寫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點?相同加數(shù)是幾,幾個2連加.
教師敘述:像這樣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除了用加法計算外,還有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書課題:乘法初步認識)
介紹乘號及算式寫法和讀法:
3.由學生擺正方形
教師指導學生操作:
拿出3個正方形,擺成一豎行,這是1個3;第二豎行再擺3個正方形,這是幾個3;第三豎行再擺3個正方形,這是幾個3,第四豎行再擺3個正方形,這是幾個3?(4個3)
教師啟發(fā)提問:
(1)求4個3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樣表示?(3+3+3+3=12)
(2)這個加法算式有什么特點?用乘法算式怎樣表示?(3×4=12)
(3)這個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樣讀?
4.學生獨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提出要求:
(1)每堆擺4個圓片,擺5堆,這是幾個幾?
歸納小結(jié):
(1)上面這幾道題用加法算的時候,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點?
(2)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還可以用什么法算?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3+33×2;5+5+55×3;4+4+4+44×4;2+2+2+2+22×5
2.游戲
(1)拍手游戲.老師每次拍4下,拍3次.(由學生說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游戲.老師每次拍5下,拍4次.(由學生說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題用線連起來).
7+7+76+6+6
6×31×5
1+1+1+1+19+9+9+9+9
9×57×3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九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xù)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情景圖或課件等。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shù)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shù)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shù)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jié)。
2、挑戰(zhàn)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寫算式,最后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
教學內(nèi)容:鞏固除法的含義及各部分名稱。(教科書第21~22頁練習四的第710題。)
教學目標: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為后面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教學過程設計:
一、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63=2(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shù)是15,除數(shù)是3,商是5。153=5(復習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復習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93=3(復習把二個數(shù)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8題。
看圖寫算式。呈現(xiàn)給學生實物圖,請學生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練習時,先借助畫面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jù)實物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寫出的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自然滲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后問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朋友在這里。也可交換著玩。
四、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教學反思: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一
(一)知識與技能
學生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較熟練地比較幾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數(shù)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能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理解分數(shù)意義的基礎上,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shù)加減法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目標解析
通過對“分數(shù)墻”的解讀,既能幫助學生回顧本冊所學的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又為學生進一步探索分數(shù)的性質(zhì)提供了空間。用好“分數(shù)墻”讓學生感悟數(shù)形結(jié)合的思想和方法,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數(shù)的基本知識,能解決簡單的分數(shù)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準備
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展示分數(shù)墻,直接點題
(2)在交流中小結(jié)分數(shù)的相關知識點。
(3)復習知識點后,讓學生獨立解決書上的四個問題,再匯報交流。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二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38~40頁的內(nèi)容及練習八中的習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教學重點
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和角的畫法。
教學難點
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準備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師準備小棒、三角板、紙、硬紙條、圖釘及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好,我們現(xiàn)在先一起玩一個擺小棒游戲。請一位同學上來擺,其他同學在下面擺。注意聽老師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擺出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教師巡視)
師:你們擺出了什么圖形?(正方形)
師:好,現(xiàn)在拿走一根,再擺一擺又會是什么圖形?(三角形)
師:你們真能干,接著再拿走一根,像這樣的圖形又叫什么呢?(像這樣的圖形就叫做角)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位新朋友。(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教師先讀,然后請學生讀一遍。)
二、新授
師: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體的表面見過角呢?誰來說說?(讓學生自由地講,可以拿自己的東西說)同學們都說了許多,下面請同學們看看,在這美麗的校園里哪里有角?(老師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還有許多同學想說,請你們說說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電腦顯示第39頁上方的三幅圖)
(一)動手探索
師:剛才同學們都找出了許多物體表面的角,好,我們現(xiàn)在來試一試畫一個角或做一個角,老師給你們準備了硬紙條、圖釘、彩色紙、尺子,還有白紙。如果你對角感覺還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二)匯報,小結(jié)
師:剛才有的同學做角,也有的畫角,都很認真,那好,誰來說說你感覺角是怎么樣的?(頭尖尖的,兩條直直的線……)
師:我想問一下,剛才用硬紙條做角的同學,你們的角可以活動嗎?角是怎么變化的?(請學生上臺演示可活動的角,角張開得大,角就大,角張開得小,角就小。)
師:用紙折角的同學,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則大)
師:畫角的同學呢?你們又有什么想說的?誰畫得比較好呢,上來展示一下。
師:好,剛才同學們通過做角、折角、畫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種不同的角),你們發(fā)現(xiàn)了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說一說)
(三)結(jié)合實踐自學角的各部分名稱
師:你們所做的和所講的都對不對呢?讓我們來請教一位不說話的老師吧,請打開課本第39頁,看第三行三個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出現(xiàn)另兩角,問:誰來說一說,它們分別都叫角的什么?
電腦顯示“一個角有幾個頂點?有幾條邊?”(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師:好,請大家檢查一下,你們剛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呢,找出來,同組的同學互相說一說。摸一摸角的頂點和邊。
師:好,下面誰來說自己做的角的頂點和邊都在哪兒?(讓做活動角的學生上來講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四)小結(jié)
師:通過我們的學習認識了角是怎樣的圖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和一個角只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五)畫標準的角
師:我們知道了這么多關于角的知識,下面再來畫一個標準的角。你可以先看書再畫。
(教師巡視)
師:請畫好的同學展示自己畫的角,并講給同學們聽你是怎么畫的。
師:你畫的頂點在哪兒?邊在哪兒?(教師標出來,將之當做板書)好,下面請同學們再按這個同學的方法再畫一個更好的角。
師:大家真能干,又學會畫角啦。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做一些練習,看看你們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學的知識。
三、練習
1、辨別下面的圖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話,為什么?(圖略)
2、用自己的方法比較一下兩個角的大小。(圖略)
3、數(shù)出下面角的個數(shù)。(圖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三
教學目標:
1、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畫線段。
2、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和直角。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和直角。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準備:圖,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角與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稱
(1)、角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是,請你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學生小組交流。
(3)、匯報發(fā)現(xiàn)的角。
2、直角
(1)、在角當中有一種角叫直角,你們是怎么判斷的呢?
學生匯報并演示判斷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稱你還記得嗎?
學生回憶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師板書。
(3)、請你畫一個角。
學生用三角板畫直角。
(4)、出示第6題梯形圖。
這個圖中有幾個角?其中有幾個是直角?
你能在圖里面畫一條線段使這個圖增加3個直角嗎?
學生觀察思考回答。
獨立探究,在書上嘗試畫線段并上臺演示自己的畫法。
(5)、組織全班交流訂正。
[設計意圖]: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對角的認識。
二、綜合練習
1、組織完成106頁第7、8題。
教師巡視,對畫法不規(guī)范的學生及時個別指導。
2、小組合作完成第9題。
3、隨堂練習。
四、課堂總結(jié)。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四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青島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p50—53頁。)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有了分東西的生活經(jīng)驗和數(shù)的分成及相同加數(shù)相加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除法是數(shù)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則是認識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過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引導學生在給小動物們分食物的活動中來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有趣有意義的情境中主動地展開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并為后續(xù)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
本單元是青島版課程標準教科書第三冊的教學內(nèi)容,這節(jié)課是本單元學習除法的開始,是進一步學習除法計算的基礎。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是學習本單元內(nèi)容的重要前提,而學生對平均分很陌生,對分一分卻很熟悉,因此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從直觀和真實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師如何通過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體驗中發(fā)現(xiàn),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發(fā)展,達到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谝陨显?,特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技能
初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2、情感與態(tài)度
經(jīng)歷平均分的探究過程,體會除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3、解決問題,數(shù)學思考
能用除法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數(shù)學問題。
師: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麗的大森林里看一看?。?BR> 生:想。
師:那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這些小動物在干什么呢?哦,原來他們在開豐收慶祝會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數(shù)學信息呢?
(預設:學生可能會零零散散的說:有12個桃子……)
師:能不能把所有的數(shù)學信息接著說完?
其他學生又補充:……
師:說的真完整,那你知道這些東西是給誰準備的嗎?
(預設學生會說:桃子是給猴子準備的,蘿卜是給兔子準備的,竹筍是給熊貓準備的,松果是給小松鼠準備的。)
師:你們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筍,體驗不同的分法。
師:大家快看,熊貓哥哥和弟弟正盯著竹筍呢,大家來猜一猜它們在想什么呢?
(預設學生會問:怎樣分竹筍?)
師: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板書數(shù)字作記錄。
熊貓哥哥12345
熊貓弟弟54321
師:請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樣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樣多的;
師:(課件演示)把6個竹筍,分給了2只熊貓,每只熊貓分得3個。它們分得同樣多。在數(shù)學中,這種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叫“平均分”。(教師板書課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平均分。
師:我們把6個竹筍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3個。誰能像老師這樣把這句話再說一遍?(生重復2-3次)
2.分桃子,應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板書信息: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
師: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預設生:每只猴子分得幾個桃子?)
師:如何進行平均分?
(2)動手操作,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幫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了解指導,關注學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師:誰想來展示一下你們怎樣分的`桃子?(學生上臺展示如何平均分)
師:下面的同學仔細觀察他們是怎樣分的?
預設:1個1個的分的;2個2個的分的;3個3個分,再1個1個分的;4個4個分的。
師:分完了,小猴子滿意嗎?為什么?
學生能說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樣多即可。(課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們把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我們可以1個1個的分,也可以2個2個的分,還可以3個3個分,也可以4個4個的分。但是不管我們用哪種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個桃子,它們分得的結(jié)果一樣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誰能試著把剛才分的過程說一說。
3.分蘿卜,應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出示課件)板書:15個蘿卜,每只小兔分3個蘿卜。
師:15個蘿卜,每只小兔分3個蘿卜。你能根據(jù)這個信息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
(指名回答)
師:可以再請棋子來幫忙分一分嗎,這次要拿出多少個棋子?
生:15個
(2)動手操作,體驗另一種平均分
學生動手分,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分法,個別指導。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師:誰來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個棋子?怎樣分的?分給了幾只小兔?請一生上來分。(使用學具分一分)
學生邊說邊分:拿出3個分給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個蘿卜給了第二個小兔,再拿出3個分給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個,又可以分給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個蘿卜,再給1只小兔。這樣15個蘿卜分完了,我們就可以知道分給了5只小兔子。
提問:這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為什么?
生:……
4.分松果,練習中提升思維
師:還剩下誰沒分到食物???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師說悄悄話了:有15個松果,每只松鼠分5個松果,可以……(誰聽到小松鼠的悄悄話了?)
生:可以分給幾只松鼠?
師:有15個松果,每只松鼠分5個松果,可以分給幾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給幾只小松鼠嗎?先閉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紙上用鉛筆圈一圈。
師:誰來說說分給了幾只小松鼠?
生:3只
師:你是怎樣想的?這也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生:……
師:拿出5個分給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個有分給了一只小松鼠,還有5個又可以分給一只小松鼠,分給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個松果。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練習,構建語言模型
師:森林里的小貓和小豬也分到了食物,咱們來看看哪種分法是平均分?(課件出示。)
(2)圈圈畫畫分蘋果,初步認識平均分語言模型
課件出示練習題。12個蘋果,平均分2盤,每盤分()個。
師:還是這12個蘋果,平均放到3個盤子里,每盤分()個。
12個蘋果,每個盤子放3個,需要()個盤子。
12個蘋果,每個盤子放2個,需要()個盤子。
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3)小烏鴉碰到了一個難題,你們能幫幫它嗎?18個西紅柿,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放()個。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五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shù)學》第三冊38--39頁例1、例2、練習八1、2、7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大小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學會畫角、做角,能從實物或平面圖形中辨認角。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以及認真傾聽他人意見,虛心向他人學習的習慣。并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源于實踐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畫角和能從實物或平面圖形中辨認角。
教學難點: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具學具
課件、手工紙、活動角。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找找角
(一)、師出示一個信封,里面裝著學生已經(jīng)學過的平面圖形,露出一部分,讓學生猜一猜。
師:我們來玩一個猜圖形的游戲,猜一猜里面裝的是什么圖形?(先猜圓形,再猜長方形等)
追問:你知道剛才從信封里露出的這部分圖形叫什么嗎?”
師: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圖形朋友--角(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二)、聯(lián)系實際,整體感知角。
1、師:角無處不在,在我們的校園中就有很多,不信你就試著找找吧!(多媒體演示:美麗校園的主題圖。突出:門窗上的角、鐘面上的角、操場中場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時上下肢組成的角……)
2、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找到了這么多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物品上也有角,我們一起來看看。(多媒體出示圖:剪刀、飲料吸管和水管實物圖片,指出在物品上顯出角)
3、師:在我們的教室中也有角你能找一找,并試著把它找出來嗎
(三)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1、指名指角。
生:不是,這是個點。
4、想看看老師是怎樣指得嗎?(師示范指角)
5、師:請同學們從身邊選取一個角,像老師這樣來指一指。
二、自主探究,創(chuàng)造角
1、師:剛才我們認識了角,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創(chuàng)造一個角。
2、學生用不規(guī)則的紙折角。
3、集體交流自己創(chuàng)造的角,完整的指出每個角。
4、摸摸你折的角有什么感覺和發(fā)現(xiàn)?
5、學生匯報。
6、師: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是角的邊。
三、動手操作,畫畫角
2、教師示范畫角,邊畫邊講解怎么畫角。(課件演示)
3、學生嘗試畫角,指幾名同學板畫。(學生看書,勾畫出畫角的方法,邊畫邊讀。)
小結(jié):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四、游戲活動,比比角
師:想玩游戲嗎?我們就來玩一個超級變變變的游戲。
1、師:變變變,把角變大,變更大。變變變,把角變小,變更小。
2、小組內(nèi)玩這個游戲,并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指名匯報: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張開的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越小,角就越小。
4、同桌兩人把角張開同樣的角度,看看會發(fā)現(xiàn)什么?
5、生匯報: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
6、師總結(jié)。
五、鞏固練習。
課件演示;練習八中第7題。
六、課堂總結(jié)。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認識了角,動手做了角,畫了角,還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實,只要你善于觀察,生活中處處都有數(shù)學。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六
本課基于《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培養(yǎng)學生“符號意識”的目標要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符號產(chǎn)生的必要性,進而通過再創(chuàng)造的數(shù)學活動引出乘法運算,在理解與運用符號的學習過程中感悟符號的簡潔性、抽象性與統(tǒng)一性,了解符號的使用是數(shù)學表達和進行數(shù)學思考的重要形式。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shù)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p1-3。
“乘法的初步認識”的內(nèi)容在編排上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以具體情境為背景,生成相同加數(shù)相加的式子,從而引出乘法運算;其次是溝通同數(shù)相加與乘法的關系,說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稱。教材預設的學習路徑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產(chǎn)生學習的動機,在數(shù)學實踐活動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學習內(nèi)容,對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只有讓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據(jù)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整節(jié)課的教學緊緊圍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沿著“借助直觀、展示過程、啟迪思維”的教學程序展開教學。
1、通過再創(chuàng)造的學習過程,體會乘法與加法的聯(lián)系及區(qū)別,理解乘法的意義。
2、經(jīng)歷觀察、分類、嘗試、抽象等數(shù)學活動,培養(yǎng)符號意識,感悟符號化思想。
3、在初步認識乘法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成功體驗。
理解乘法的意義。
培養(yǎng)符號意識,感悟符號化思想。
1.生成算式: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要求列算式。
2.觀察算式:觀察這些算式,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1.算式分類:讓學生將算式按照加數(shù)是否相同進行分類。
2.提出問題,點明本課的學習任務。
出示情境:怎樣準確而快速地表示出“20個3相加”呢?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看誰的辦法好。
學生嘗試用符號以自己的方法進行再創(chuàng)造。
預設方法一:3+3+3+......3。
預設方法二:20個3相加。
預設方法三:20×3。
1.方法比較:引導學生對生成的各種方法進行比較與評價。
2.符號統(tǒng)一:通過觀察與比較讓學生明白數(shù)學符號統(tǒng)一的必要性。
3.強化抽象:讓寫出“20×3”的學生闡述“是怎么想的”。
4.揭示課題:在解決加數(shù)相同的加法計算時,咱們可以用乘法表示。(板書課題)。
5.認識乘法各部分名稱。
1.看圖寫出算式。
2.看圖提出問題。
3.看式想象圖形。
1.總結(jié):今天這節(jié)課咱們只是初步地認識了“乘法”這個新朋友,希望孩子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應用,真正和它成為親密的好朋友。
2.延伸。
在課標2011年版倡導“數(shù)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之上”,本課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起點,首先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驅(qū)動學生學習乘法的需求。而后“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教學中不斷地向?qū)W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乘法產(chǎn)生的過程,認識乘法的產(chǎn)生的必要性,進而在具體情境中,嘗試解釋與應用生活中的乘法問題。
學生做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有充分考慮學生認知水平,準確把握學生的學情狀況,才能溝通教與學的聯(lián)系,明白教師要教什么,學生需要學什么。
三種版本教材分別創(chuàng)設了不同主題情境圖。
我們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學情境圖雖不同,但設計意圖一致: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場景中挖掘?qū)W習新知的動力。這就說明本課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立足于這一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就如新課標所倡導的“數(shù)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設計貼近他們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為低年級的學生架設生活與乘法學習的橋梁,進而認識乘法。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教師認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學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正如課標中指出的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不是“拍板者”。應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情境,在逐步地分析、調(diào)整中幫助其完成正確的認識。
提出“基本活動經(jīng)驗”是《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最大的創(chuàng)新之一。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是學習主體通過親身經(jīng)歷數(shù)學活動過程所獲得的具有個性特征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活動”必須有明確的數(shù)學內(nèi)涵和數(shù)學目的,體現(xiàn)數(shù)學本質(zhì)的“數(shù)學活動”。本課的教學中,師生一起經(jīng)歷了“看圖列算式”“創(chuàng)造算式”“看算式寫算式”“看算式想像生活情境”等數(shù)學味十足的活動,引領學生在“生活情境”——“數(shù)學模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間穿梭與轉(zhuǎn)換,從而建構更整體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圖式與結(jié)構,同時在豐富的數(shù)學活動中學生不斷積累著各樣的“經(jīng)驗”,有活動當時的經(jīng)驗,還有延時反思的經(jīng)驗,有學生自己摸索出的`經(jīng)驗,也有受別人啟發(fā)得出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不斷地轉(zhuǎn)化和建構為屬于學生本人的東西,從中獲得并積累可貴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認為數(shù)學課程固然應該教會學生許多必要的數(shù)學知識,但是絕不僅僅以教會數(shù)學知識為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數(shù)學思想。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到了更為重要的地位。據(jù)此,提出了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jīng)驗。其中,使學生獲得數(shù)學的基本思想是數(shù)學課程的重要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將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轉(zhuǎn)化數(shù)學模型,初步感悟數(shù)學建模的思想;在解決生活問題時引導學生將加數(shù)相同的算式轉(zhuǎn)化為乘法算式,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的抽象思想。而貫穿本課始終的是數(shù)形結(jié)合的思想,通過形與式的對應、比較與分類,“以形助數(shù)”!讓學生對乘法學習達到理解的目標層次。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七
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除法的初步認識》。計算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nèi)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jié)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標》的要求,結(jié)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踐情況,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讓學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義,明確“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
3、通過操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意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掌握知識,安排以下教學過程
(一)嘗試“平均分”
第一環(huán)節(jié):分一分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手隨便把18根小棒分成兩份,數(shù)數(shù)看你的左手和右手里分別有多少根小棒?(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一是為了提高課的吸引力,二是為了讓學生感覺到隨便分,分成的兩分不相等,當然也不排除有的學生分得兩份相等。)
2、現(xiàn)在請同學們睜大眼睛仔細分,注意聽清楚老師的要求:
分成2份,每份的根數(shù)同樣多
分成3份,每份的根數(shù)同樣多
分成6份,每份的根數(shù)同樣多
分成9份,每份的根數(shù)同樣多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有意的選中了18根小棒,因為18的因數(shù)比較多,從把18根小棒分成2份到分成9分,難度依次增加。為的是讓學生充分的'操作體驗活動,學生不管用那種方法只要分開就行,不會分的學生可以尋求同學和老師的幫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每份的根數(shù)同樣多這一現(xiàn)象,也就是什么樣的情況叫平均分。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逐步回憶起上學期學過的相同的加數(shù)相加的情況。)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如果我們把小棒每份分得的根數(shù)同樣多,這種方法就叫平均分,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的同樣多。
第二環(huán)節(jié),說一說
出示課件(葡萄,西瓜,蘋果),小組討論判斷哪組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這一層次安排了觀察、討論、交流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感性經(jīng)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平均分的直觀模型,把學生實際生活中聽說過的見到的平均分現(xiàn)象展示給學生看,把生活和數(shù)學聯(lián)系起來,在學生感受“同樣多”的基礎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是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鑒、互相補充、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
第三環(huán)節(jié),演一演
1、小朋友,我們來分一分下面的里,把下面的梨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放幾個?
(設計意圖:學生對平均分有了初步的了解,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通過練習來讓學生對平均分進一步的理解,將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論理解進行了實踐,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構建自己的認識體系,同時,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2、同學們把12根火柴每4個為一份,可以分幾份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對演一演的第一環(huán)節(jié)進行了鞏固,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平均分的知識,通過份數(shù)變化,觀察分的結(jié)果,深刻體會“平均分”,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知識)
小結(jié):這兩種分法都是平均分的。象這種把6個梨平均放在3個盤子或把12根火柴每4個為一份,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這些問題,在數(shù)學里我們要用到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計算.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師指板書,齊讀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并教授除法知識。
第四環(huán)節(jié),想一想
1、出剛才我們看過的圖片,寫出算式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對所學的知識即刻進行了鞏固,讓學生在平均分的基礎上掌握除法,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范演示相結(jié)合,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這樣有利于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揮。)
2、練一練
(1)球平均放在2個盒子里,每個盒子放幾個,并填上真確的答案
(2)的算式。用小棒擺一擺,再填的得數(shù)
(3)把12根火柴平均分成幾堆,有幾種不同分法?(先分一分,再寫出算式)
(4)比一比,看誰寫得最多,你能寫出幾個算式?
(設計意圖: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因此,我在本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各種形式的練習,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進行參與,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以增強學生對前后的體驗與認識,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并從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除法)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八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會讀、寫簡單的分數(shù),知道分母、分子的意義,但本課時不引入分母、分子、分數(shù)線的名稱。
通過小組活動,分一分學具,獲得產(chǎn)生分數(shù)的實際需要,了解分數(shù)產(chǎn)生的必要性,生成分數(shù)的形成,并理解“分數(shù)是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shù)”。
通過剪一剪、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既動腦又動手動筆的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材簡析:
《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是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shù)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shù)的含義,從整數(shù)到分數(shù)是數(shù)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shù)和整數(shù)都有很大的差異。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臺階,本課時提供了豐富的貼近學生實際的、學生感興趣的現(xiàn)實情境和操作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數(shù)的含義。
教學實錄及評析: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需求
課件出示:(視頻展示)小明家里來了客人,媽媽把一個大西瓜切成大小基本相等的若干份,送給客人分享,小明自己也高興地吃了兩塊西瓜。
師:像分西瓜這樣的生活情境,你在生活中還遇到過嗎?
生:我媽媽在夏天的時候,也這樣切西瓜給我們吃。
師:媽媽在切西瓜的時候,每塊的大小是怎樣的?
生:每塊的大小都是一樣多的。
有:有時候,我和姐姐兩人吃一個蘋果,奶奶把蘋果分成一樣多的兩份,我吃一半,姐姐吃一半。
生:前天爺爺給我和弟弟帶回四個桔子,我和弟弟每人兩個。
[點評]教師創(chuàng)設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體現(xiàn)了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通過看短片,說生活,初步體會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我得到了其中的幾份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為學習新知做準備。
二、分組活動,探求新知
師:今天,老師也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些紙做的“餅”,咱們也一起來分一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拿出學具袋中的圓紙片。
師:我們把這一個圓看作一個整體,先平均分成5份,然后分給小組成員。
學生動手操作,把圓沿直線剪開,根據(jù)小組成員的多少,分給每位同學。
[點評]這一細節(jié),教師匠心獨具,把全班同學分成了人數(shù)不等的小組,分別有一人組、二人組、三人組、四人組和五人組,便于學生體驗“我得到了其中的幾份”。由于小組成員人數(shù)不同,得到的份數(shù)必然是多元的,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為認識分數(shù)的意義做了鋪墊。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也看到,由于學生人數(shù)不同,有很多的小組不能得到相同的份數(shù),同學們都很謙讓,小組長們把多的一份給了其他成員。成功地體現(xiàn)了合作的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相互謙讓的美德。
師:現(xiàn)在我們把這一個圓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得到了其中的幾份?
生1:我們小組有2人,把這個圓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生2:我們小組有3人,把這個圓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
生3:我們小組有4人,把這個圓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4:我們小組有5人,把這個圓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5:我一個人一個小組,把這個圓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
生6:我們小組有2人,把這個圓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梁楠也得到其中的2份,還有一份放在中間,我想如果要平均分的話,我們還需要把這一份再平均分成兩份。
師:你提的問題很有價值,這個我們以后會學到。你真是個愛動腦的孩子!
(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
[點評]學生通過小組中的分圓活動,親身經(jīng)歷了分數(shù)產(chǎn)生的過程,理解了分數(shù)表示的意義,教師同時引導學生用準確的數(shù)學語言描述這一現(xiàn)象,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學習數(shù)學描述數(shù)學問題的嚴謹性。
師:我們把這個圓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只得到其中的3份,怎么用數(shù)來表示呢?(作短暫停留),這個數(shù)既要能表示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了5份,又能表示你得到了其中的3份?你能試著設計一下嗎?可以在小組里相互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學生試著設計,小組討論,顯出為難情緒。教師巡視,與學生做情感交流,并不正面回答學生的問題。但討論很熱烈,學生參與面廣,思維活躍。
[點評]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將問題拋給學生,給學生創(chuàng)新的機會,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留下深刻的印象。
師引導交流,小組匯報討論結(jié)果。
生:我們小組感覺很困難,既要表示平均分成了5份,又要表示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把5寫在前面就寫了“53”,把5寫在后面就寫成了“35”,與整數(shù)一樣了。
教師適時夸贊:同學們真聰明,愛動腦筋,我們的祖先也和你們一樣,做了這樣的嘗試,并發(fā)明了這種新的數(shù):把表示單位“1”平均分的份數(shù)寫在下面,把得到的份數(shù)寫在上面,并用短橫線隔開,35(分數(shù)產(chǎn)生了!),由于這個數(shù)是在分東西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就把這樣的數(shù)叫做分數(shù)。讀作五分之三。
課堂頓時沸騰了,驚喜之情溢于言表,學生不由自主地念著分數(shù):五分之三。
[點評]分數(shù)的產(chǎn)生,從質(zhì)疑到解惑,水到渠成。
師:我們一起來寫一寫這個分數(shù)。(在老師的指導下寫分數(shù),讀分數(shù)。)這個數(shù)表示什么意義呢?師生共同說:35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師:你能試著把你手中得到的幾份用分數(shù)來表示嗎?能試著讀一讀這個分數(shù)嗎?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寫作:25,讀作:五分之二。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寫作:15,讀作:五分之一。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寫作:55,讀作:五分之五。我還發(fā)現(xiàn),我就是得到了一整個圓。
師:你說的非常好!請同學們想一想,55和一個圓的“1”比一比,誰大誰?。?BR>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九
讓學生看投影圖,聽錄音,解答以下三道題:
2.第二小組有4個人,每人都是捐3元,清算出這4個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3.第三小組有6個人,每人都是捐5元。請算出這6個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學生列式解答,集體訂正。
同學們,剛才在解答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有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學們想不想學?這種方法就是乘法,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讓學生說說你想學什么?
(二)教學例1。
1.師生共同擺紅花,教師指導寫乘法算式。
(1)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擺紅花,每次擺2朵,擺3次。
(2)讓學生看圖,說說是怎么擺的?擺了幾個2朵?(師板書:3個2)。
(3)要求一共有幾朵紅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樣列式?
(4)讓學生觀察這題的三個加數(shù)有什么特點?有幾個相同加數(shù)相加?從而引出還可以用乘法算。
(5)認識乘號,教學乘號的寫法。
引導學生與拼音字母“x”比,然后書寫一遍。
(6)指導寫乘法算式。
寫乘法算式時,先看相同加數(shù)是幾?(相同加數(shù)是2,先寫相同加數(shù)2,再寫“x”。
(7)指導讀乘法算式,并說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2x3",表示什么?)。
2.學生自己擺方塊,嘗試寫乘法算式。
請同學們聽老師講要求,獨立擺方塊,每排擺3個,擺4排。(師巡視)。
(1)看圖說說怎么擺?擺了幾個3?(師板書:4個3)。
(2)要求一共擺了多少個方塊,用什么方法算?怎樣列式?
(4)師小結(jié)寫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數(shù)。
3.學生看圖說留意,獨立寫乘法算式。
師出示一組圓形圖,讓學生認真看圖,同桌互說圖意,并用兩種方法解答。
4.指導看書第109~110頁,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表示什么?并把課本pll0填空完整。
5.師引導學生看一看三個加法算式,找出共同的特點,比一比,哪一種算法簡便,讓學生說一說乘法的含義。
6.閱書,齊讀乘法含義。
7.用學到的乘法知識,來解決新課前的三道復習題。
1.課本第110頁"做一做"第1題。
2.先讀算式,再用圓片擺一擺。
2×33×2。
3.根據(jù)乘法算式,有節(jié)奏地做拍手游戲。
2×55×2。
4.說一說下面兩個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戲。
4×33×4。
1.通過這節(jié)課學習,你知道哪些知識。
2.學到哪些方法?
3.還有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解決。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二十
1、使學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號,會寫、會讀除法算式。
2、經(jīng)歷看一看、說一說、分一分等數(shù)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逐步培養(yǎng)會學習、樂學習、敢于表達的意識。
課件、學具小棒20根。
理解除法的含義。
理解除法算式與平均分活動的關系。
第一步:準備練習(情境導入)
孩子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平均分”的知識,你們都學會了嗎?好,在講新課之前,我們先來熱熱身。請看大屏幕——講述游戲規(guī)則:
請出每組4號回答問題,答對加2分,答錯本組同學補充,只加1分。
請出參賽選手。答題。1號加分。
第二步: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
是啊,小熊貓很高興地把竹筍平均分給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難題了,需要好朋友來幫助,誰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愛心,可是要想幫助它解決問題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還要有知識,要學嗎?(要)
請看大屏幕——小熊貓就是被這6道題難住的,不過,你先別急,答案就藏在書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請把它圈起來,就可以幫助小熊貓了,開始吧!
讀一讀數(shù)學書13頁例4,并思考問題:
1、請你用自己的學具代替竹筍試著分一分,到底每盤應放個?
2、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過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嗎?
4、想一想,12、4、3分別表示什么?
5、你覺得除號怎么寫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會讀這個算式嗎?試著再讀一讀其它算式,如15頁第1題。
第三步: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1、與小組同學分享你的收獲,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請小組同學幫助,弄明白后別忘了說聲“謝謝”。小組每人都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找出存在的問題。小組同學都發(fā)言的加合作學習分——5分。
老師巡視。
你們解決了哪些問題?哪道題有問題?準備幾號發(fā)言。
2、小組匯報學習成果,抽簽決定選題,推薦幾號答題加幾分,答錯扣相應的分數(shù),本組同學補充加1分。
謝謝可愛的孩子們,在你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地幫助小熊貓解決了問題,不過,常老師想把這道題難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戰(zhàn)嗎?(敢)
請看大屏幕——搶答開始。
第四步:教師點撥講解
第五步:第二次嘗試練習
接下來我們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自我挑戰(zhàn)本領強
老師搖號選答題人,為了我們小組的榮譽,你們可要好好準備呀!自選題目,答對加相應分值。答錯本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加1分。
悄悄告訴你,老師的考題就藏在13頁做一做1、2題和15頁2、3題,自己先在書上答題,好好準備一下!
答題——巡視——搖號——選題——加分
我們看看各個小組都得了多少分?
雖然各組獲得的分數(shù)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師為你們驕傲,最后老師想送大家一句話——爭做小組中最受歡迎的人!有信心嗎?我期待著你的進步!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二十一
教科書第21~22頁7、8、9、10及思考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讓學生在明白“平均分”含義和會平均分的基礎上,認識除法,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要求學生根據(jù)文意,運用所學的關于“除法”的知識寫出除法算式,以鞏固對除法含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與態(tài)度
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掌握知識,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課前準備】
學生:學具卡片。
教師:例5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境激趣。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用卡片擺9÷3=3,然后同一小組里交流所得。
2、把12個卡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4個。擺出來,并列了算式。
3、說出6÷3=2這個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4、練習:
同組有在一起討論后,獨立完成練習四的7、8、9、10題。
第22頁的思考題,對于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幫助。
三、總結(jié)。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二十二
一、新課準備
讓學生看投影圖,聽錄音,解答以下三道題:
2.第二小組有4個人,每人都是捐3元,清算出這4個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3.第三小組有6個人,每人都是捐5元。請算出這6個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學生列式解答,集體訂正。
二、引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在解答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有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學們想不想學?這種方法就是乘法,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
板書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
三、新課教學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讓學生說說你想學什么?
(二)教學例1
1.師生共同擺紅花,教師指導寫乘法算式。
(1)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擺紅花,每次擺2朵,擺3次。
(2)讓學生看圖,說說是怎么擺的?擺了幾個2朵?(師板書:3個2)
(3)要求一共有幾朵紅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樣列式?
(4)讓學生觀察這題的三個加數(shù)有什么特點?有幾個相同加數(shù)相加?從而引出還可以用乘法算。
(5)認識乘號,教學乘號的寫法。
引導學生與拼音字母“x”比,然后書寫一遍。
(6)指導寫乘法算式。
寫乘法算式時,先看相同加數(shù)是幾?(相同加數(shù)是2,先寫相同加數(shù)2,再寫“x”。
(7)指導讀乘法算式,并說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2x3“,表示什么?)
2.學生自己擺方塊,嘗試寫乘法算式
請同學們聽老師講要求,獨立擺方塊,每排擺3個,擺4排。(師巡視)
(1)看圖說說怎么擺?擺了幾個3?(師板書:4個3)
(4)師小結(jié)寫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數(shù)。
3.學生看圖說留意,獨立寫乘法算式。
師出示一組圓形圖,讓學生認真看圖,同桌互說圖意,并用兩種方法解答。
4.指導看書第109~110頁,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表示什么?并把課本pll0填空完整。
5.師引導學生看一看三個加法算式,找出共同的.特點,比一比,哪一種算法簡便,讓學生說一說乘法的含義。
6.閱書,齊讀乘法含義。
7.用學到的乘法知識,來解決新課前的三道復習題。
四、鞏固練習
1.課本第110頁”做一做“第1題。
2.先讀算式,再用圓片擺一擺。
2×33×2
3.根據(jù)乘法算式,有節(jié)奏地做拍手游戲。
2×55×2
4.說一說下面兩個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戲。
4×33×4
五、課堂總結(jié)。
1.通過這節(jié)課學習,你知道哪些知識。
2.學到哪些方法?
3.還有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解決。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二十三
1.梳理比較“等分除”與“包含除”,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
2.經(jīng)歷自主表征的過程,在對比中溝通減法與除法的聯(lián)系。
3.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義,溝通減法與除法之間的聯(lián)系。
課件、小磁片、作業(yè)紙。
一、質(zhì)疑,自主表征
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究除法。(板書:21÷3=口)等于幾?怎么驗證它是對的?
引導學生畫一畫、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在作業(yè)紙上。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jīng)歷畫一畫、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過程,化抽象為具體,在交流比較中進一步明確算式表達的含義。)
二、溝通交流
1.交流反饋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訣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學生分一分的情況。
把21個圓平均分成3組,每組7個。小磁片展示,板書:21÷3=7(個)
師:誰還有不一樣的方法?
把21個圓,每組分3個,能分7組。小磁片展示,板書:21÷3=7(組)
2.辨析,理解除法意義
師:兩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樣嗎?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對照兩幅圖說一說。
師: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減法算式表示嗎?
師:你是怎么想的?
師:減了幾個3?
(設計意圖:在交流中,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見解,注重肯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對比中,讓學生直觀感知兩個“3”的不同意義,進一步明確“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對比,溝通減法與除法的聯(lián)系
師:觀察減法算式和除法算式,這兩道算式之間有聯(lián)系嗎?
小結(jié):每次減3,減了7次等于0,說明21里面有7個3,像這樣從一個數(shù)里連續(xù)減去相同的數(shù),就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你們更喜歡哪種表示方法呢?為什么?
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為什么?
(設計意圖:同一題材的情境便于比較,有利于直觀感受數(shù)學事實,有助于學生感悟除法和減法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學生呈現(xiàn)的答案,利用數(shù)形結(jié)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減法的關系橋梁,突破了難點。)
三、編題,鞏固意義
自主編題
根據(jù)21÷3=7,你能編一道數(shù)學問題嗎?
小結(jié):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樣多,我們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打開思維,用生活中的實例表示21÷3=7,進一步鞏固出除法的意義,有利于學生把握除法的本質(zhì))
四、總結(jié),回顧意義
學了這節(jié)課,你對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暢所欲言,及時梳理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結(jié)合板書進行總結(jié),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二十四
一、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75――76頁的例1――例5。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通過學習,培養(yǎng)生的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
2、過程與方法:先一起認識2(1),在通過動手操作,創(chuàng)造認識更多的分數(shù),從而掌握分數(shù)的特征。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源于生活,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并讀寫幾分之一,知道分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
四、教具、學具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練習題),為每個小組準備不同形狀的紙若干張,膠水,剪刀。
2、學生準備:彩色筆。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故事導入: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在中秋節(jié)這一天,家家都要圍在一起吃月餅。今年的八月十五這一天,強強一家也圍在一起吃月餅,強強和弟弟看著香甜的月餅饞得直流口水,嚷嚷和吃月餅??蓩寢屨f:“吃月餅可以,我得先考考你們。”
“14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幾塊?”同學們,你們知道嗎?
“8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幾塊?”
2、老師看他倆回答得這么好,決定獎勵給他倆一塊大月餅。(師拿出一個圓形紙片,分成大小不一的兩部分。)
問:“你們看,老師這樣分公平嗎?為什么?”
接著問:“要分的大小一樣,得怎么分?”(讓學生知道平均分才公平)
師:“那我到底要分給他倆幾塊呀?”(生回答)
師由此引出課題,并板書: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
(二)學習二分之一
1、同學們,你們從老師給你們的紙中選擇一張試著分分它的二分之一嗎?(學生動手分)
2、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分的?(讓兩名生回答)
3、師:同學們都是對折以后分成了大小相同的兩部分,這樣分我們我們叫(生答,師板書:平均分)
4、師:誰能用上“平均分”這三個字,再說說你是怎樣分的?(指名生回答)
5、師:老師就把這塊月餅獎勵給他倆(師邊說邊把圓剪開,粘在黑板上)強強拿著月餅可高興了,他說(課件出示:把一塊月餅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指名讀這句話
問: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生答后進行辯論)
生觀察后回答,是引導生注意“每份”、“它的”兩個詞,并把這兩個詞變成紅色。
7、面和你小組的同學說說你剛才分的過程,注意要把那些特別重要的詞突出出來。(生小組交流)
8、我們認識了二分之一,那誰能試著寫寫二分之一?(生到黑板上寫,是再強調(diào)分數(shù)的正確寫法)
(三)動手操作,創(chuàng)造分數(shù)
1、師: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二分之一,其實這個大家族中還有許多新朋友等著我們?nèi)フJ識,相信聰明的你們一定能夠運用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材料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分數(shù),趕快行動起來吧。
2、生用不同形狀地紙動手創(chuàng)造分數(shù),并把它貼在黑板上,用分數(shù)表示出來。
3、師有選擇的讓生說說意義。
4、同學們,你們真聰明,用自己的小巧手創(chuàng)造了這么多分數(shù),像2(1)、3(1)、4(1)、8(1)……這樣的數(shù)都是分數(shù)。
5、我們創(chuàng)造出了這么多分數(shù),我們來觀察一下,分數(shù)和我們以前學的整數(shù)一樣嗎?那不一樣?(生答)
讓生看書,了解各部分名稱,是相應板書。
(四)、練習(課件出示練習題)
1、選擇能用4(1)表示的圖。
2、為涂色部分寫分數(shù)或用分數(shù)表示涂色部分。
3、寫分數(shù),看看每個小圖形各是大正方形的幾分之幾(師發(fā)給每組圖片,小組討論后交流)
(五)聯(lián)系生活,談分數(shù)生活中的運用。
生自由交流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分數(shù)
(六)升華總結(jié)
師:是,不僅這些圖形和紙片中蘊含著豐富的數(shù)學知識,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有數(shù)學的存在,課下,同學們到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更多的分數(shù),下節(jié)課交流。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號,會寫、會讀除法算式。
2.經(jīng)歷看一看、說一說、分一分等數(shù)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逐步培養(yǎng)會學習、樂學習、敢于表達的意識。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小棒20根。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與平均分活動的關系。
教學過程:
第一步:準備練習(情境導入)
孩子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平均分”的知識,你們都學會了嗎?好,在講新課之前,我們先來熱熱身。請看大屏幕——講述游戲規(guī)則:
請出每組4號回答問題,答對加2分,答錯本組同學補充,只加1分。
請出參賽選手。答題。1號加分。
第二步: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
是啊,小熊貓很高興地把竹筍平均分給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難題了,需要好朋友來幫助,誰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愛心,可是要想幫助它解決問題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還要有知識,要學嗎?(要)
請看大屏幕——小熊貓就是被這6道題難住的,不過,你先別急,答案就藏在書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請把它圈起來,就可以幫助小熊貓了,開始吧!
讀一讀數(shù)學書13頁例4,并思考問題:
1、請你用自己的學具代替竹筍試著分一分,到底每盤應放()個?
2、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過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嗎?
4、想一想,12、4、3分別表示什么?
5、你覺得除號怎么寫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會讀這個算式嗎?試著再讀一讀其它算式,如15頁第1題。
第三步: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活動規(guī)則:
1、與小組同學分享你的收獲,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請小組同學幫助,弄明白后別忘了說聲“謝謝”。小組每人都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找出存在的問題。小組同學都發(fā)言的加合作學習分——5分。
老師巡視。
你們解決了哪些問題?哪道題有問題?準備幾號發(fā)言。
2、小組匯報學習成果,抽簽決定選題,推薦幾號答題加幾分,答錯扣相應的分數(shù),本組同學補充加1分。
謝謝可愛的孩子們,在你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地幫助小熊貓解決了問題,不過,常老師想把這道題難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戰(zhàn)嗎?(敢)
請看大屏幕——搶答開始。
第四步:教師點撥講解
第五步:第二次嘗試練習
接下來我們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自我挑戰(zhàn)本領強
比賽規(guī)則:
老師搖號選答題人,為了我們小組的榮譽,你們可要好好準備呀!自選題目,答對加相應分值。答錯本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加1分。
悄悄告訴你,老師的考題就藏在13頁做一做1、2題和15頁2、3題,自己先在書上答題,好好準備一下!
答題——巡視——搖號——選題——加分
我們看看各個小組都得了多少分?
雖然各組獲得的分數(shù)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師為你們驕傲,最后老師想送大家一句話——爭做小組中最受歡迎的人!有信心嗎?我期待著你的進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二
1、初步了解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shù)字0;初步掌握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2、通過觀察、思考、探索等學習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3、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感悟0是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使學生對身邊及數(shù)學有關的事物產(chǎn)生興趣。
初步理解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shù)字0,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在認識0的情景中體驗知識及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一、故事引入,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講《狼來了》的故事:在北方有一個小山村,村里住著一個放羊娃,放羊娃每天都要把羊趕到對面的山坡上吃草,傍晚的時候才回來,這一天,他把羊群趕到了山坡上,羊兒們自己邊走邊吃,放羊娃躺在草地上看著藍天白云發(fā)呆,實在是無聊的很,便想了個注意捉弄人,他在山坡上大聲喊到:“狼來了,狼來了,狼來吃羊了”大家正在農(nóng)田里干活,聽到他的喊聲,都匆匆跑來幫助放羊娃,(5個人可以用數(shù)字5來表示)他高興的哈哈大笑起來:“哈哈,我是騙你們的,哪里有什么大灰狼”農(nóng)夫們氣得扭頭走開了。第二天,放羊娃又來放羊,感覺無聊的很,他又對著山坡喊:“狼來了,狼來了,“農(nóng)夫們又相信了,又有4個人扛著鋤頭鐵鍬匆匆跑來幫助他”,(4個人可以用數(shù)字4來表示)放羊娃大笑著說:“你們真傻,根本沒有狼來”,第三天,放羊娃沒事還是對著山坡喊:“狼來了,狼來了”可是村里再也沒有人來幫助他了。沒有人我們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生答“0”,好,本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說不盡的0”(板書課題)。
師總結(jié):小孩由于說謊結(jié)果:羊全部被狼咬死,自己也差點被狼吃掉,我們大家不能說謊,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由于小男孩的不誠實,羊全部被狼吃掉,沒有羊了可以用0表示,那么0除了表示沒有之外還表示什么呢?大家回憶一下生活中在哪見過0?(讓學生盡情地說)。
2、0表示起點。
剛剛有同學說直尺上也有0,你們都找到了嗎?指給同桌看一看。
師:同學們請大家認真觀察直尺,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這些數(shù)字,是按順序排的。
師:剛才我們數(shù)數(shù)的時候都是從幾開始的?0還在1的前面,那這里的0還是表示沒有嗎?那0還可以表示什么?人們在用直尺量東西的時候,都是從0開始,0在這里表示什么?(起點)。用直尺量東西,要用“0”對齊物體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個數(shù)字,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多少。這個數(shù)字越大,表示這個物體的長度也就越長。
師:同學們,你們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點,“0”還可以表示什么嗎?
想想學校操場上的賽跑跑道,有沒有見到0呀?看過跳遠嗎?“0”也可以表示跳遠的起點。注意強調(diào):尺子的“0”起點對齊跳遠起跳的“0”起點。
三、延續(xù)故事情境,學習0的加減法。
(二)放羊娃又有羊了,于是還是每天都帶著羊兒去山坡上放羊。
2、不一會西邊的2只羊都跑到了東邊,現(xiàn)在一共有幾只羊在吃草呢?怎樣列式計算?
3、時間長了,放羊娃覺得無聊極了,于是呼呼大睡起來。等他睡醒的時候,天已經(jīng)黑了,羊不見了蹤影。現(xiàn)在還有幾只羊呢?怎樣列式計算?5—5=0進一步滲透思想教育:要求孩子要認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四、趣味數(shù)學故事:零先生漫游記。
傳說最早的時候,數(shù)字界像一個大雞蛋,里面混沌一片,亂七八糟,分不清正數(shù)負數(shù),有理無理。人們只知道有數(shù)學這個東西,但誰也講不出是什么。這一壇子東西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就是開天辟地的0。0在數(shù)字中是最小的,但是也是最有力量的?!?”先生在雞蛋中沉睡了足足54億年零幾千萬年,終于在8世紀左右醒了過來。他睜開他的唯一的眼睛,只覺得身旁漆黑一片,這時各樣的兄弟都在他的身邊亂竄。他想直起腰,但是連將自己舒展一下都不可能,他生氣極了。0是一個神奇的數(shù)字,他可以隨便改變身邊的狀態(tài)。在“0”轉(zhuǎn)念一想的時候,他的身邊就出現(xiàn)了一個與生俱來的——和+,他抓起后,把這兩樣東西組合成了—+,這就是一把斧頭,他抓住斧頭,用力一揮,只聽一聲巨響,雞蛋驟然破裂,所有的數(shù)字都解放了出來。其中負的東西向下沉,正的東西向上飄,一半變成了地,一半變成了天。
“0”高興極了,但是他害怕天地會重新合攏到一起去,所以他就撐著正數(shù)和負數(shù),但是他錯了,正數(shù)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負數(shù)越來越多,越來越低,圓滾滾的o從此就被拉成了0。在最后,英雄滿意了,但也筋疲力盡了。數(shù)字們都要推舉他為國王,“0”喜歡過不受束縛、自由自在的日子,便婉言謝絕數(shù)字們的好意。從此以后,數(shù)字們?yōu)榱司粗厮麄冃哪恐械挠⑿?,便尊稱他為“0”先生。
“0”先生過著神仙般獨來獨往的日子,有一天,“0”先生突然心情大好,想看看它所創(chuàng)立的子民——數(shù)字都在干些什么,于是,它到世界各地去巡查,結(jié)果是他感到又喜又憂,喜的是他發(fā)現(xiàn)人們就不再用繩子,泥板,貝殼了,而使用阿拉伯數(shù)字了。憂的是人類認為0不是最小的數(shù)字,也不是最大的數(shù)字,而是一個沒有影子,沒有尾巴的數(shù)字。特別是一些小輩們談到他不是微微一笑,就是搖搖頭,這使他感到特郁悶。但是,“0”先生是個謙和的人,他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又開始過他悠閑自在的日子。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內(nèi)容:
課本p19頁例5,練習四第4、5、6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xù)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準備: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shù)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shù)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shù)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jié)。
2、挑戰(zhàn)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寫算式,最后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四、課堂總結(jié)。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四
教材分析
教法建議
認識重量單位“克”與“千克”,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知識.雖然在生活中他們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重量單位還缺乏認識,重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所以在讓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安排了以下三個層次:
3.在鞏固反饋過程中,重視用多種多樣的練習,區(qū)分克與千克.
課題一:克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的
使學生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觀念.
教具準備
教學過程
1.新課
教師讓學生拿出一個蘋果和一個梨(或播放視頻"誰重誰輕"下載),掂一掂.再提問:“哪個重一些?”(學生意見不一.)
教師指出:天平還可以用來稱東西的重量.拿出一個2分幣,提問:
“這個2分幣有多重?”說明表示比較輕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單位.
板書:克.
“1克有多重?”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五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青島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p50—53頁。)。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有了分東西的生活經(jīng)驗和數(shù)的分成及相同加數(shù)相加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除法是數(shù)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則是認識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過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引導學生在給小動物們分食物的活動中來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有趣有意義的情境中主動地展開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并為后續(xù)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
本單元是青島版課程標準教科書第三冊的教學內(nèi)容,這節(jié)課是本單元學習除法的開始,是進一步學習除法計算的基礎。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是學習本單元內(nèi)容的重要前提,而學生對平均分很陌生,對分一分卻很熟悉,因此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從直觀和真實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師如何通過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體驗中發(fā)現(xiàn),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發(fā)展,達到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谝陨显颍刂贫ㄒ韵履繕耍?BR> 1、知識技能。
初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2、情感與態(tài)度。
經(jīng)歷平均分的探究過程,體會除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3、解決問題,數(shù)學思考。
能用除法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數(shù)學問題。
師: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麗的大森林里看一看?。?BR> 生:想。
師:那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這些小動物在干什么呢?哦,原來他們在開豐收慶祝會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數(shù)學信息呢?
(預設:學生可能會零零散散的說:有12個桃子……)。
師:能不能把所有的數(shù)學信息接著說完?
其他學生又補充:……。
師:說的真完整,那你知道這些東西是給誰準備的嗎?
(預設學生會說:桃子是給猴子準備的,蘿卜是給兔子準備的,竹筍是給熊貓準備的,松果是給小松鼠準備的。)。
師:你們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筍,體驗不同的分法。
師:大家快看,熊貓哥哥和弟弟正盯著竹筍呢,大家來猜一猜它們在想什么呢?
(預設學生會問:怎樣分竹筍?)。
師: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板書數(shù)字作記錄。
熊貓哥哥12345。
熊貓弟弟54321。
師:請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樣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樣多的;
師:(課件演示)把6個竹筍,分給了2只熊貓,每只熊貓分得3個。它們分得同樣多。在數(shù)學中,這種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叫“平均分”。(教師板書課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平均分。
師:我們把6個竹筍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3個。誰能像老師這樣把這句話再說一遍?(生重復2-3次)。
2.分桃子,應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板書信息: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
師: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預設生:每只猴子分得幾個桃子?)。
師:如何進行平均分?
(2)動手操作,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幫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了解指導,關注學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師:誰想來展示一下你們怎樣分的桃子?(學生上臺展示如何平均分)。
師:下面的同學仔細觀察他們是怎樣分的?
預設:1個1個的分的;2個2個的分的;3個3個分,再1個1個分的;4個4個分的。
師:分完了,小猴子滿意嗎?為什么?
學生能說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樣多即可。(課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們把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我們可以1個1個的分,也可以2個2個的分,還可以3個3個分,也可以4個4個的分。但是不管我們用哪種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個桃子,它們分得的結(jié)果一樣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誰能試著把剛才分的過程說一說。
3.分蘿卜,應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出示課件)板書:15個蘿卜,每只小兔分3個蘿卜。
師:15個蘿卜,每只小兔分3個蘿卜。你能根據(jù)這個信息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
(指名回答)。
師:可以再請棋子來幫忙分一分嗎,這次要拿出多少個棋子?
生:15個。
(2)動手操作,體驗另一種平均分。
學生動手分,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分法,個別指導。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師:誰來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個棋子?怎樣分的?分給了幾只小兔?請一生上來分。(使用學具分一分)。
學生邊說邊分:拿出3個分給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個蘿卜給了第二個小兔,再拿出3個分給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個,又可以分給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個蘿卜,再給1只小兔。這樣15個蘿卜分完了,我們就可以知道分給了5只小兔子。
提問:這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為什么?
生:……。
4.分松果,練習中提升思維。
師:還剩下誰沒分到食物?。啃∷墒蠖嫉炔患傲?,它跟老師說悄悄話了:有15個松果,每只松鼠分5個松果,可以……(誰聽到小松鼠的悄悄話了?)。
生:可以分給幾只松鼠?
師:有15個松果,每只松鼠分5個松果,可以分給幾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給幾只小松鼠嗎?先閉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紙上用鉛筆圈一圈。
師:誰來說說分給了幾只小松鼠?
生:3只。
師:你是怎樣想的?這也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生:……。
師:拿出5個分給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個有分給了一只小松鼠,還有5個又可以分給一只小松鼠,分給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個松果。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練習,構建語言模型。
師:森林里的小貓和小豬也分到了食物,咱們來看看哪種分法是平均分?(課件出示。)。
(2)圈圈畫畫分蘋果,初步認識平均分語言模型。
課件出示練習題。12個蘋果,平均分2盤,每盤分()個。
師:還是這12個蘋果,平均放到3個盤子里,每盤分()個。
12個蘋果,每個盤子放3個,需要()個盤子。
12個蘋果,每個盤子放2個,需要()個盤子。
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3)小烏鴉碰到了一個難題,你們能幫幫它嗎?18個西紅柿,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放()個。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六
課本p19頁例5,練習四第4、5、6題。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xù)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情景圖或課件等。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shù)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shù)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4: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shù)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jié)。
2、挑戰(zhàn)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寫算式,最后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七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
2、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3、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豐富學生對角的直觀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在直觀認識角的活動中,形成關于角的正確表象。
教學內(nèi)容: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自己的校園嗎?誰來夸夸自己的校園?
2、今天,老師要帶同學們走進一個美麗的校園(呈現(xiàn)教材主題圖)
仔細觀察,你在校園里看到了什么?
你能在校園里找到我們在數(shù)學課本上學過的圖形嗎?
其實校園里還藏著一種圖形,你們瞧(在主題圖上的鐘面上、剪刀上、紅旗上呈現(xiàn)紅色線,標示出角)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圖形,有人知道這樣的圖形叫什么名字嗎?
這些圖形叫作角,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它?。ò鍟航堑某醪秸J識)
一起來看今天的學習目標:
1、結(jié)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
2、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二、目標1的教學。
1、老師這里有一些物品(剪刀、三角尺、鐘表)仔細觀察,這些物品上有角嗎?誰來指一指。(在學生指角的過程中,注意告訴學生正確的指角方法。)
2、大家手里都有三角尺,請拿出來,然后給你的同桌指一指角。
4、你們真棒!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角娃娃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兩條直直的線叫做邊,丙條邊相交的地方叫做頂點。
5、課件演示:認角各部分的名稱。
6、指認角各部分的名稱。
7、同學們學得這么帶勁,為了獎勵大家,老師為大家變個魔術。(兩根硬紙條變成角,并讓這個角隨意變大變小,讓學生自己用兩支鉛筆來模仿老師變魔術,在變魔術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系)
8、你能判斷下面兩個角的大小嗎?
(首先讓學生自己判斷然后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出兩個角一樣大,并知道角的大小和兩條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9、同學們拿出小圓片,這個小圓片有角嗎?你能用手中的小圓片折一個角嗎?
10、同學們對目標1的學習效果怎么樣呢?下面都來檢測一下。
(1)、判斷:下面這些圖形是不是角?
(2)、請寫出下面角各部分的名稱
三、目標2的教學。
1、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角,你們想不想把它畫出來?
2、邊示范畫角邊說明:先點一個點火,再從這個點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一個角。
3、課件出示:畫角時,要牢記,先畫頂點再畫邊。
4、自己試著畫一個角,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5、檢測目標2的學習:自己畫一個角并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四、課堂檢測。
1、請標出下面角各部分的名稱。
2、自己畫一個角。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八
(一)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認識到“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三)會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四)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乘法的含義,了解到“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難點: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和學具
教具:小紅花、正方形、小圓片等實物圖.
學具:學具袋中上述實物圖.
教學設計過程
(一)復習準備
口算兩組題(要求讀出算式,說出得數(shù)).
第一組第二組
7+83+3
6+4+35+5+5
7+2+6+14+4+4+4
1+3+4+5+22+2+2+2+2
學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
提問:
1.這兩組題都是加法,但是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組每道題的加數(shù)不相同,第二組的每道題的加數(shù)都相同)
2.像第二組這樣,加數(shù)都相同的加法,我們叫它“求相同加數(shù)的和”.
第1題3+3,相同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3相加,這就是2個3.
第2題5+5+5,相同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5相加,這就是3個5.
第3題4+4+4+4,相同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4相加,由學生說出4個4.
第4題2+2+2+2+2,相同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2相加,由學生說出5個2.
(二)學習新課
1.啟發(fā)性談話
2.出示例1擺一擺,算一算
教師邊演示邊提問:
(1)教師是怎樣擺的?
(教師先擺2朵,再擺2朵,最后又擺2朵)擺了幾個2,(3個2)教師板書:3個2.
(2)要求一共擺了多少朵?用加法算式怎樣表示?(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用加法算:2+2+2=6
(3)你寫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點?相同加數(shù)是幾,幾個2連加.
教師敘述:像這樣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除了用加法計算外,還有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書課題:乘法初步認識)
介紹乘號及算式寫法和讀法:
3.由學生擺正方形
教師指導學生操作:
拿出3個正方形,擺成一豎行,這是1個3;第二豎行再擺3個正方形,這是幾個3;第三豎行再擺3個正方形,這是幾個3,第四豎行再擺3個正方形,這是幾個3?(4個3)
教師啟發(fā)提問:
(1)求4個3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樣表示?(3+3+3+3=12)
(2)這個加法算式有什么特點?用乘法算式怎樣表示?(3×4=12)
(3)這個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樣讀?
4.學生獨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提出要求:
(1)每堆擺4個圓片,擺5堆,這是幾個幾?
歸納小結(jié):
(1)上面這幾道題用加法算的時候,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點?
(2)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還可以用什么法算?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3+33×2;5+5+55×3;4+4+4+44×4;2+2+2+2+22×5
2.游戲
(1)拍手游戲.老師每次拍4下,拍3次.(由學生說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游戲.老師每次拍5下,拍4次.(由學生說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題用線連起來).
7+7+76+6+6
6×31×5
1+1+1+1+19+9+9+9+9
9×57×3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九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xù)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情景圖或課件等。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shù)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shù)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shù)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jié)。
2、挑戰(zhàn)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寫算式,最后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
教學內(nèi)容:鞏固除法的含義及各部分名稱。(教科書第21~22頁練習四的第710題。)
教學目標: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為后面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教學過程設計:
一、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63=2(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shù)是15,除數(shù)是3,商是5。153=5(復習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復習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93=3(復習把二個數(shù)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8題。
看圖寫算式。呈現(xiàn)給學生實物圖,請學生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練習時,先借助畫面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jù)實物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寫出的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自然滲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后問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朋友在這里。也可交換著玩。
四、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教學反思: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一
(一)知識與技能
學生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較熟練地比較幾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數(shù)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能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理解分數(shù)意義的基礎上,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shù)加減法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目標解析
通過對“分數(shù)墻”的解讀,既能幫助學生回顧本冊所學的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又為學生進一步探索分數(shù)的性質(zhì)提供了空間。用好“分數(shù)墻”讓學生感悟數(shù)形結(jié)合的思想和方法,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數(shù)的基本知識,能解決簡單的分數(shù)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準備
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展示分數(shù)墻,直接點題
(2)在交流中小結(jié)分數(shù)的相關知識點。
(3)復習知識點后,讓學生獨立解決書上的四個問題,再匯報交流。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二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38~40頁的內(nèi)容及練習八中的習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教學重點
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和角的畫法。
教學難點
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準備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師準備小棒、三角板、紙、硬紙條、圖釘及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好,我們現(xiàn)在先一起玩一個擺小棒游戲。請一位同學上來擺,其他同學在下面擺。注意聽老師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擺出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教師巡視)
師:你們擺出了什么圖形?(正方形)
師:好,現(xiàn)在拿走一根,再擺一擺又會是什么圖形?(三角形)
師:你們真能干,接著再拿走一根,像這樣的圖形又叫什么呢?(像這樣的圖形就叫做角)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位新朋友。(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教師先讀,然后請學生讀一遍。)
二、新授
師: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體的表面見過角呢?誰來說說?(讓學生自由地講,可以拿自己的東西說)同學們都說了許多,下面請同學們看看,在這美麗的校園里哪里有角?(老師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還有許多同學想說,請你們說說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電腦顯示第39頁上方的三幅圖)
(一)動手探索
師:剛才同學們都找出了許多物體表面的角,好,我們現(xiàn)在來試一試畫一個角或做一個角,老師給你們準備了硬紙條、圖釘、彩色紙、尺子,還有白紙。如果你對角感覺還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二)匯報,小結(jié)
師:剛才有的同學做角,也有的畫角,都很認真,那好,誰來說說你感覺角是怎么樣的?(頭尖尖的,兩條直直的線……)
師:我想問一下,剛才用硬紙條做角的同學,你們的角可以活動嗎?角是怎么變化的?(請學生上臺演示可活動的角,角張開得大,角就大,角張開得小,角就小。)
師:用紙折角的同學,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則大)
師:畫角的同學呢?你們又有什么想說的?誰畫得比較好呢,上來展示一下。
師:好,剛才同學們通過做角、折角、畫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種不同的角),你們發(fā)現(xiàn)了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說一說)
(三)結(jié)合實踐自學角的各部分名稱
師:你們所做的和所講的都對不對呢?讓我們來請教一位不說話的老師吧,請打開課本第39頁,看第三行三個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出現(xiàn)另兩角,問:誰來說一說,它們分別都叫角的什么?
電腦顯示“一個角有幾個頂點?有幾條邊?”(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師:好,請大家檢查一下,你們剛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呢,找出來,同組的同學互相說一說。摸一摸角的頂點和邊。
師:好,下面誰來說自己做的角的頂點和邊都在哪兒?(讓做活動角的學生上來講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四)小結(jié)
師:通過我們的學習認識了角是怎樣的圖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和一個角只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五)畫標準的角
師:我們知道了這么多關于角的知識,下面再來畫一個標準的角。你可以先看書再畫。
(教師巡視)
師:請畫好的同學展示自己畫的角,并講給同學們聽你是怎么畫的。
師:你畫的頂點在哪兒?邊在哪兒?(教師標出來,將之當做板書)好,下面請同學們再按這個同學的方法再畫一個更好的角。
師:大家真能干,又學會畫角啦。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做一些練習,看看你們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學的知識。
三、練習
1、辨別下面的圖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話,為什么?(圖略)
2、用自己的方法比較一下兩個角的大小。(圖略)
3、數(shù)出下面角的個數(shù)。(圖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三
教學目標:
1、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畫線段。
2、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和直角。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和直角。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準備:圖,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角與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稱
(1)、角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是,請你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學生小組交流。
(3)、匯報發(fā)現(xiàn)的角。
2、直角
(1)、在角當中有一種角叫直角,你們是怎么判斷的呢?
學生匯報并演示判斷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稱你還記得嗎?
學生回憶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師板書。
(3)、請你畫一個角。
學生用三角板畫直角。
(4)、出示第6題梯形圖。
這個圖中有幾個角?其中有幾個是直角?
你能在圖里面畫一條線段使這個圖增加3個直角嗎?
學生觀察思考回答。
獨立探究,在書上嘗試畫線段并上臺演示自己的畫法。
(5)、組織全班交流訂正。
[設計意圖]: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對角的認識。
二、綜合練習
1、組織完成106頁第7、8題。
教師巡視,對畫法不規(guī)范的學生及時個別指導。
2、小組合作完成第9題。
3、隨堂練習。
四、課堂總結(jié)。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四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青島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p50—53頁。)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有了分東西的生活經(jīng)驗和數(shù)的分成及相同加數(shù)相加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除法是數(shù)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則是認識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過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引導學生在給小動物們分食物的活動中來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有趣有意義的情境中主動地展開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并為后續(xù)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
本單元是青島版課程標準教科書第三冊的教學內(nèi)容,這節(jié)課是本單元學習除法的開始,是進一步學習除法計算的基礎。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是學習本單元內(nèi)容的重要前提,而學生對平均分很陌生,對分一分卻很熟悉,因此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從直觀和真實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師如何通過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體驗中發(fā)現(xiàn),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發(fā)展,達到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谝陨显?,特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技能
初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2、情感與態(tài)度
經(jīng)歷平均分的探究過程,體會除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3、解決問題,數(shù)學思考
能用除法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數(shù)學問題。
師: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麗的大森林里看一看?。?BR> 生:想。
師:那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這些小動物在干什么呢?哦,原來他們在開豐收慶祝會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數(shù)學信息呢?
(預設:學生可能會零零散散的說:有12個桃子……)
師:能不能把所有的數(shù)學信息接著說完?
其他學生又補充:……
師:說的真完整,那你知道這些東西是給誰準備的嗎?
(預設學生會說:桃子是給猴子準備的,蘿卜是給兔子準備的,竹筍是給熊貓準備的,松果是給小松鼠準備的。)
師:你們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筍,體驗不同的分法。
師:大家快看,熊貓哥哥和弟弟正盯著竹筍呢,大家來猜一猜它們在想什么呢?
(預設學生會問:怎樣分竹筍?)
師: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板書數(shù)字作記錄。
熊貓哥哥12345
熊貓弟弟54321
師:請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樣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樣多的;
師:(課件演示)把6個竹筍,分給了2只熊貓,每只熊貓分得3個。它們分得同樣多。在數(shù)學中,這種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叫“平均分”。(教師板書課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平均分。
師:我們把6個竹筍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3個。誰能像老師這樣把這句話再說一遍?(生重復2-3次)
2.分桃子,應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板書信息: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
師: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預設生:每只猴子分得幾個桃子?)
師:如何進行平均分?
(2)動手操作,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幫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了解指導,關注學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師:誰想來展示一下你們怎樣分的`桃子?(學生上臺展示如何平均分)
師:下面的同學仔細觀察他們是怎樣分的?
預設:1個1個的分的;2個2個的分的;3個3個分,再1個1個分的;4個4個分的。
師:分完了,小猴子滿意嗎?為什么?
學生能說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樣多即可。(課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們把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我們可以1個1個的分,也可以2個2個的分,還可以3個3個分,也可以4個4個的分。但是不管我們用哪種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個桃子,它們分得的結(jié)果一樣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誰能試著把剛才分的過程說一說。
3.分蘿卜,應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出示課件)板書:15個蘿卜,每只小兔分3個蘿卜。
師:15個蘿卜,每只小兔分3個蘿卜。你能根據(jù)這個信息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
(指名回答)
師:可以再請棋子來幫忙分一分嗎,這次要拿出多少個棋子?
生:15個
(2)動手操作,體驗另一種平均分
學生動手分,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分法,個別指導。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師:誰來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個棋子?怎樣分的?分給了幾只小兔?請一生上來分。(使用學具分一分)
學生邊說邊分:拿出3個分給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個蘿卜給了第二個小兔,再拿出3個分給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個,又可以分給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個蘿卜,再給1只小兔。這樣15個蘿卜分完了,我們就可以知道分給了5只小兔子。
提問:這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為什么?
生:……
4.分松果,練習中提升思維
師:還剩下誰沒分到食物???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師說悄悄話了:有15個松果,每只松鼠分5個松果,可以……(誰聽到小松鼠的悄悄話了?)
生:可以分給幾只松鼠?
師:有15個松果,每只松鼠分5個松果,可以分給幾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給幾只小松鼠嗎?先閉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紙上用鉛筆圈一圈。
師:誰來說說分給了幾只小松鼠?
生:3只
師:你是怎樣想的?這也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生:……
師:拿出5個分給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個有分給了一只小松鼠,還有5個又可以分給一只小松鼠,分給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個松果。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練習,構建語言模型
師:森林里的小貓和小豬也分到了食物,咱們來看看哪種分法是平均分?(課件出示。)
(2)圈圈畫畫分蘋果,初步認識平均分語言模型
課件出示練習題。12個蘋果,平均分2盤,每盤分()個。
師:還是這12個蘋果,平均放到3個盤子里,每盤分()個。
12個蘋果,每個盤子放3個,需要()個盤子。
12個蘋果,每個盤子放2個,需要()個盤子。
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3)小烏鴉碰到了一個難題,你們能幫幫它嗎?18個西紅柿,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放()個。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五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shù)學》第三冊38--39頁例1、例2、練習八1、2、7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大小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學會畫角、做角,能從實物或平面圖形中辨認角。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以及認真傾聽他人意見,虛心向他人學習的習慣。并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源于實踐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畫角和能從實物或平面圖形中辨認角。
教學難點: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具學具
課件、手工紙、活動角。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找找角
(一)、師出示一個信封,里面裝著學生已經(jīng)學過的平面圖形,露出一部分,讓學生猜一猜。
師:我們來玩一個猜圖形的游戲,猜一猜里面裝的是什么圖形?(先猜圓形,再猜長方形等)
追問:你知道剛才從信封里露出的這部分圖形叫什么嗎?”
師: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圖形朋友--角(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二)、聯(lián)系實際,整體感知角。
1、師:角無處不在,在我們的校園中就有很多,不信你就試著找找吧!(多媒體演示:美麗校園的主題圖。突出:門窗上的角、鐘面上的角、操場中場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時上下肢組成的角……)
2、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找到了這么多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物品上也有角,我們一起來看看。(多媒體出示圖:剪刀、飲料吸管和水管實物圖片,指出在物品上顯出角)
3、師:在我們的教室中也有角你能找一找,并試著把它找出來嗎
(三)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1、指名指角。
生:不是,這是個點。
4、想看看老師是怎樣指得嗎?(師示范指角)
5、師:請同學們從身邊選取一個角,像老師這樣來指一指。
二、自主探究,創(chuàng)造角
1、師:剛才我們認識了角,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創(chuàng)造一個角。
2、學生用不規(guī)則的紙折角。
3、集體交流自己創(chuàng)造的角,完整的指出每個角。
4、摸摸你折的角有什么感覺和發(fā)現(xiàn)?
5、學生匯報。
6、師: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是角的邊。
三、動手操作,畫畫角
2、教師示范畫角,邊畫邊講解怎么畫角。(課件演示)
3、學生嘗試畫角,指幾名同學板畫。(學生看書,勾畫出畫角的方法,邊畫邊讀。)
小結(jié):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四、游戲活動,比比角
師:想玩游戲嗎?我們就來玩一個超級變變變的游戲。
1、師:變變變,把角變大,變更大。變變變,把角變小,變更小。
2、小組內(nèi)玩這個游戲,并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指名匯報: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張開的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越小,角就越小。
4、同桌兩人把角張開同樣的角度,看看會發(fā)現(xiàn)什么?
5、生匯報: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
6、師總結(jié)。
五、鞏固練習。
課件演示;練習八中第7題。
六、課堂總結(jié)。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認識了角,動手做了角,畫了角,還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實,只要你善于觀察,生活中處處都有數(shù)學。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六
本課基于《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培養(yǎng)學生“符號意識”的目標要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符號產(chǎn)生的必要性,進而通過再創(chuàng)造的數(shù)學活動引出乘法運算,在理解與運用符號的學習過程中感悟符號的簡潔性、抽象性與統(tǒng)一性,了解符號的使用是數(shù)學表達和進行數(shù)學思考的重要形式。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shù)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p1-3。
“乘法的初步認識”的內(nèi)容在編排上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以具體情境為背景,生成相同加數(shù)相加的式子,從而引出乘法運算;其次是溝通同數(shù)相加與乘法的關系,說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稱。教材預設的學習路徑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產(chǎn)生學習的動機,在數(shù)學實踐活動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學習內(nèi)容,對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只有讓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據(jù)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整節(jié)課的教學緊緊圍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沿著“借助直觀、展示過程、啟迪思維”的教學程序展開教學。
1、通過再創(chuàng)造的學習過程,體會乘法與加法的聯(lián)系及區(qū)別,理解乘法的意義。
2、經(jīng)歷觀察、分類、嘗試、抽象等數(shù)學活動,培養(yǎng)符號意識,感悟符號化思想。
3、在初步認識乘法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成功體驗。
理解乘法的意義。
培養(yǎng)符號意識,感悟符號化思想。
1.生成算式: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要求列算式。
2.觀察算式:觀察這些算式,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1.算式分類:讓學生將算式按照加數(shù)是否相同進行分類。
2.提出問題,點明本課的學習任務。
出示情境:怎樣準確而快速地表示出“20個3相加”呢?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看誰的辦法好。
學生嘗試用符號以自己的方法進行再創(chuàng)造。
預設方法一:3+3+3+......3。
預設方法二:20個3相加。
預設方法三:20×3。
1.方法比較:引導學生對生成的各種方法進行比較與評價。
2.符號統(tǒng)一:通過觀察與比較讓學生明白數(shù)學符號統(tǒng)一的必要性。
3.強化抽象:讓寫出“20×3”的學生闡述“是怎么想的”。
4.揭示課題:在解決加數(shù)相同的加法計算時,咱們可以用乘法表示。(板書課題)。
5.認識乘法各部分名稱。
1.看圖寫出算式。
2.看圖提出問題。
3.看式想象圖形。
1.總結(jié):今天這節(jié)課咱們只是初步地認識了“乘法”這個新朋友,希望孩子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應用,真正和它成為親密的好朋友。
2.延伸。
在課標2011年版倡導“數(shù)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之上”,本課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起點,首先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驅(qū)動學生學習乘法的需求。而后“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教學中不斷地向?qū)W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乘法產(chǎn)生的過程,認識乘法的產(chǎn)生的必要性,進而在具體情境中,嘗試解釋與應用生活中的乘法問題。
學生做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有充分考慮學生認知水平,準確把握學生的學情狀況,才能溝通教與學的聯(lián)系,明白教師要教什么,學生需要學什么。
三種版本教材分別創(chuàng)設了不同主題情境圖。
我們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學情境圖雖不同,但設計意圖一致: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場景中挖掘?qū)W習新知的動力。這就說明本課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立足于這一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就如新課標所倡導的“數(shù)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設計貼近他們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為低年級的學生架設生活與乘法學習的橋梁,進而認識乘法。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教師認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學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正如課標中指出的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不是“拍板者”。應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情境,在逐步地分析、調(diào)整中幫助其完成正確的認識。
提出“基本活動經(jīng)驗”是《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最大的創(chuàng)新之一。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是學習主體通過親身經(jīng)歷數(shù)學活動過程所獲得的具有個性特征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活動”必須有明確的數(shù)學內(nèi)涵和數(shù)學目的,體現(xiàn)數(shù)學本質(zhì)的“數(shù)學活動”。本課的教學中,師生一起經(jīng)歷了“看圖列算式”“創(chuàng)造算式”“看算式寫算式”“看算式想像生活情境”等數(shù)學味十足的活動,引領學生在“生活情境”——“數(shù)學模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間穿梭與轉(zhuǎn)換,從而建構更整體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圖式與結(jié)構,同時在豐富的數(shù)學活動中學生不斷積累著各樣的“經(jīng)驗”,有活動當時的經(jīng)驗,還有延時反思的經(jīng)驗,有學生自己摸索出的`經(jīng)驗,也有受別人啟發(fā)得出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不斷地轉(zhuǎn)化和建構為屬于學生本人的東西,從中獲得并積累可貴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認為數(shù)學課程固然應該教會學生許多必要的數(shù)學知識,但是絕不僅僅以教會數(shù)學知識為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數(shù)學思想。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到了更為重要的地位。據(jù)此,提出了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jīng)驗。其中,使學生獲得數(shù)學的基本思想是數(shù)學課程的重要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將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轉(zhuǎn)化數(shù)學模型,初步感悟數(shù)學建模的思想;在解決生活問題時引導學生將加數(shù)相同的算式轉(zhuǎn)化為乘法算式,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的抽象思想。而貫穿本課始終的是數(shù)形結(jié)合的思想,通過形與式的對應、比較與分類,“以形助數(shù)”!讓學生對乘法學習達到理解的目標層次。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七
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除法的初步認識》。計算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nèi)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jié)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標》的要求,結(jié)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踐情況,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讓學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義,明確“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
3、通過操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意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掌握知識,安排以下教學過程
(一)嘗試“平均分”
第一環(huán)節(jié):分一分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手隨便把18根小棒分成兩份,數(shù)數(shù)看你的左手和右手里分別有多少根小棒?(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一是為了提高課的吸引力,二是為了讓學生感覺到隨便分,分成的兩分不相等,當然也不排除有的學生分得兩份相等。)
2、現(xiàn)在請同學們睜大眼睛仔細分,注意聽清楚老師的要求:
分成2份,每份的根數(shù)同樣多
分成3份,每份的根數(shù)同樣多
分成6份,每份的根數(shù)同樣多
分成9份,每份的根數(shù)同樣多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有意的選中了18根小棒,因為18的因數(shù)比較多,從把18根小棒分成2份到分成9分,難度依次增加。為的是讓學生充分的'操作體驗活動,學生不管用那種方法只要分開就行,不會分的學生可以尋求同學和老師的幫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每份的根數(shù)同樣多這一現(xiàn)象,也就是什么樣的情況叫平均分。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逐步回憶起上學期學過的相同的加數(shù)相加的情況。)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如果我們把小棒每份分得的根數(shù)同樣多,這種方法就叫平均分,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的同樣多。
第二環(huán)節(jié),說一說
出示課件(葡萄,西瓜,蘋果),小組討論判斷哪組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這一層次安排了觀察、討論、交流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感性經(jīng)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平均分的直觀模型,把學生實際生活中聽說過的見到的平均分現(xiàn)象展示給學生看,把生活和數(shù)學聯(lián)系起來,在學生感受“同樣多”的基礎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是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鑒、互相補充、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
第三環(huán)節(jié),演一演
1、小朋友,我們來分一分下面的里,把下面的梨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放幾個?
(設計意圖:學生對平均分有了初步的了解,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通過練習來讓學生對平均分進一步的理解,將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論理解進行了實踐,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構建自己的認識體系,同時,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2、同學們把12根火柴每4個為一份,可以分幾份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對演一演的第一環(huán)節(jié)進行了鞏固,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平均分的知識,通過份數(shù)變化,觀察分的結(jié)果,深刻體會“平均分”,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知識)
小結(jié):這兩種分法都是平均分的。象這種把6個梨平均放在3個盤子或把12根火柴每4個為一份,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這些問題,在數(shù)學里我們要用到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計算.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師指板書,齊讀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并教授除法知識。
第四環(huán)節(jié),想一想
1、出剛才我們看過的圖片,寫出算式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對所學的知識即刻進行了鞏固,讓學生在平均分的基礎上掌握除法,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范演示相結(jié)合,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這樣有利于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揮。)
2、練一練
(1)球平均放在2個盒子里,每個盒子放幾個,并填上真確的答案
(2)的算式。用小棒擺一擺,再填的得數(shù)
(3)把12根火柴平均分成幾堆,有幾種不同分法?(先分一分,再寫出算式)
(4)比一比,看誰寫得最多,你能寫出幾個算式?
(設計意圖: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因此,我在本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各種形式的練習,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進行參與,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以增強學生對前后的體驗與認識,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并從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除法)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八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會讀、寫簡單的分數(shù),知道分母、分子的意義,但本課時不引入分母、分子、分數(shù)線的名稱。
通過小組活動,分一分學具,獲得產(chǎn)生分數(shù)的實際需要,了解分數(shù)產(chǎn)生的必要性,生成分數(shù)的形成,并理解“分數(shù)是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shù)”。
通過剪一剪、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既動腦又動手動筆的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材簡析:
《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是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shù)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shù)的含義,從整數(shù)到分數(shù)是數(shù)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shù)和整數(shù)都有很大的差異。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臺階,本課時提供了豐富的貼近學生實際的、學生感興趣的現(xiàn)實情境和操作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數(shù)的含義。
教學實錄及評析: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需求
課件出示:(視頻展示)小明家里來了客人,媽媽把一個大西瓜切成大小基本相等的若干份,送給客人分享,小明自己也高興地吃了兩塊西瓜。
師:像分西瓜這樣的生活情境,你在生活中還遇到過嗎?
生:我媽媽在夏天的時候,也這樣切西瓜給我們吃。
師:媽媽在切西瓜的時候,每塊的大小是怎樣的?
生:每塊的大小都是一樣多的。
有:有時候,我和姐姐兩人吃一個蘋果,奶奶把蘋果分成一樣多的兩份,我吃一半,姐姐吃一半。
生:前天爺爺給我和弟弟帶回四個桔子,我和弟弟每人兩個。
[點評]教師創(chuàng)設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體現(xiàn)了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通過看短片,說生活,初步體會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我得到了其中的幾份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為學習新知做準備。
二、分組活動,探求新知
師:今天,老師也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些紙做的“餅”,咱們也一起來分一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拿出學具袋中的圓紙片。
師:我們把這一個圓看作一個整體,先平均分成5份,然后分給小組成員。
學生動手操作,把圓沿直線剪開,根據(jù)小組成員的多少,分給每位同學。
[點評]這一細節(jié),教師匠心獨具,把全班同學分成了人數(shù)不等的小組,分別有一人組、二人組、三人組、四人組和五人組,便于學生體驗“我得到了其中的幾份”。由于小組成員人數(shù)不同,得到的份數(shù)必然是多元的,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為認識分數(shù)的意義做了鋪墊。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也看到,由于學生人數(shù)不同,有很多的小組不能得到相同的份數(shù),同學們都很謙讓,小組長們把多的一份給了其他成員。成功地體現(xiàn)了合作的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相互謙讓的美德。
師:現(xiàn)在我們把這一個圓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得到了其中的幾份?
生1:我們小組有2人,把這個圓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生2:我們小組有3人,把這個圓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
生3:我們小組有4人,把這個圓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4:我們小組有5人,把這個圓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5:我一個人一個小組,把這個圓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
生6:我們小組有2人,把這個圓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梁楠也得到其中的2份,還有一份放在中間,我想如果要平均分的話,我們還需要把這一份再平均分成兩份。
師:你提的問題很有價值,這個我們以后會學到。你真是個愛動腦的孩子!
(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
[點評]學生通過小組中的分圓活動,親身經(jīng)歷了分數(shù)產(chǎn)生的過程,理解了分數(shù)表示的意義,教師同時引導學生用準確的數(shù)學語言描述這一現(xiàn)象,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學習數(shù)學描述數(shù)學問題的嚴謹性。
師:我們把這個圓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只得到其中的3份,怎么用數(shù)來表示呢?(作短暫停留),這個數(shù)既要能表示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了5份,又能表示你得到了其中的3份?你能試著設計一下嗎?可以在小組里相互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學生試著設計,小組討論,顯出為難情緒。教師巡視,與學生做情感交流,并不正面回答學生的問題。但討論很熱烈,學生參與面廣,思維活躍。
[點評]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將問題拋給學生,給學生創(chuàng)新的機會,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留下深刻的印象。
師引導交流,小組匯報討論結(jié)果。
生:我們小組感覺很困難,既要表示平均分成了5份,又要表示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把5寫在前面就寫了“53”,把5寫在后面就寫成了“35”,與整數(shù)一樣了。
教師適時夸贊:同學們真聰明,愛動腦筋,我們的祖先也和你們一樣,做了這樣的嘗試,并發(fā)明了這種新的數(shù):把表示單位“1”平均分的份數(shù)寫在下面,把得到的份數(shù)寫在上面,并用短橫線隔開,35(分數(shù)產(chǎn)生了!),由于這個數(shù)是在分東西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就把這樣的數(shù)叫做分數(shù)。讀作五分之三。
課堂頓時沸騰了,驚喜之情溢于言表,學生不由自主地念著分數(shù):五分之三。
[點評]分數(shù)的產(chǎn)生,從質(zhì)疑到解惑,水到渠成。
師:我們一起來寫一寫這個分數(shù)。(在老師的指導下寫分數(shù),讀分數(shù)。)這個數(shù)表示什么意義呢?師生共同說:35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師:你能試著把你手中得到的幾份用分數(shù)來表示嗎?能試著讀一讀這個分數(shù)嗎?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寫作:25,讀作:五分之二。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寫作:15,讀作:五分之一。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寫作:55,讀作:五分之五。我還發(fā)現(xiàn),我就是得到了一整個圓。
師:你說的非常好!請同學們想一想,55和一個圓的“1”比一比,誰大誰?。?BR>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十九
讓學生看投影圖,聽錄音,解答以下三道題:
2.第二小組有4個人,每人都是捐3元,清算出這4個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3.第三小組有6個人,每人都是捐5元。請算出這6個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學生列式解答,集體訂正。
同學們,剛才在解答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有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學們想不想學?這種方法就是乘法,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讓學生說說你想學什么?
(二)教學例1。
1.師生共同擺紅花,教師指導寫乘法算式。
(1)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擺紅花,每次擺2朵,擺3次。
(2)讓學生看圖,說說是怎么擺的?擺了幾個2朵?(師板書:3個2)。
(3)要求一共有幾朵紅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樣列式?
(4)讓學生觀察這題的三個加數(shù)有什么特點?有幾個相同加數(shù)相加?從而引出還可以用乘法算。
(5)認識乘號,教學乘號的寫法。
引導學生與拼音字母“x”比,然后書寫一遍。
(6)指導寫乘法算式。
寫乘法算式時,先看相同加數(shù)是幾?(相同加數(shù)是2,先寫相同加數(shù)2,再寫“x”。
(7)指導讀乘法算式,并說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2x3",表示什么?)。
2.學生自己擺方塊,嘗試寫乘法算式。
請同學們聽老師講要求,獨立擺方塊,每排擺3個,擺4排。(師巡視)。
(1)看圖說說怎么擺?擺了幾個3?(師板書:4個3)。
(2)要求一共擺了多少個方塊,用什么方法算?怎樣列式?
(4)師小結(jié)寫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數(shù)。
3.學生看圖說留意,獨立寫乘法算式。
師出示一組圓形圖,讓學生認真看圖,同桌互說圖意,并用兩種方法解答。
4.指導看書第109~110頁,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表示什么?并把課本pll0填空完整。
5.師引導學生看一看三個加法算式,找出共同的特點,比一比,哪一種算法簡便,讓學生說一說乘法的含義。
6.閱書,齊讀乘法含義。
7.用學到的乘法知識,來解決新課前的三道復習題。
1.課本第110頁"做一做"第1題。
2.先讀算式,再用圓片擺一擺。
2×33×2。
3.根據(jù)乘法算式,有節(jié)奏地做拍手游戲。
2×55×2。
4.說一說下面兩個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戲。
4×33×4。
1.通過這節(jié)課學習,你知道哪些知識。
2.學到哪些方法?
3.還有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解決。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二十
1、使學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號,會寫、會讀除法算式。
2、經(jīng)歷看一看、說一說、分一分等數(shù)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逐步培養(yǎng)會學習、樂學習、敢于表達的意識。
課件、學具小棒20根。
理解除法的含義。
理解除法算式與平均分活動的關系。
第一步:準備練習(情境導入)
孩子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平均分”的知識,你們都學會了嗎?好,在講新課之前,我們先來熱熱身。請看大屏幕——講述游戲規(guī)則:
請出每組4號回答問題,答對加2分,答錯本組同學補充,只加1分。
請出參賽選手。答題。1號加分。
第二步: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
是啊,小熊貓很高興地把竹筍平均分給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難題了,需要好朋友來幫助,誰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愛心,可是要想幫助它解決問題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還要有知識,要學嗎?(要)
請看大屏幕——小熊貓就是被這6道題難住的,不過,你先別急,答案就藏在書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請把它圈起來,就可以幫助小熊貓了,開始吧!
讀一讀數(shù)學書13頁例4,并思考問題:
1、請你用自己的學具代替竹筍試著分一分,到底每盤應放個?
2、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過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嗎?
4、想一想,12、4、3分別表示什么?
5、你覺得除號怎么寫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會讀這個算式嗎?試著再讀一讀其它算式,如15頁第1題。
第三步: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1、與小組同學分享你的收獲,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請小組同學幫助,弄明白后別忘了說聲“謝謝”。小組每人都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找出存在的問題。小組同學都發(fā)言的加合作學習分——5分。
老師巡視。
你們解決了哪些問題?哪道題有問題?準備幾號發(fā)言。
2、小組匯報學習成果,抽簽決定選題,推薦幾號答題加幾分,答錯扣相應的分數(shù),本組同學補充加1分。
謝謝可愛的孩子們,在你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地幫助小熊貓解決了問題,不過,常老師想把這道題難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戰(zhàn)嗎?(敢)
請看大屏幕——搶答開始。
第四步:教師點撥講解
第五步:第二次嘗試練習
接下來我們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自我挑戰(zhàn)本領強
老師搖號選答題人,為了我們小組的榮譽,你們可要好好準備呀!自選題目,答對加相應分值。答錯本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加1分。
悄悄告訴你,老師的考題就藏在13頁做一做1、2題和15頁2、3題,自己先在書上答題,好好準備一下!
答題——巡視——搖號——選題——加分
我們看看各個小組都得了多少分?
雖然各組獲得的分數(shù)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師為你們驕傲,最后老師想送大家一句話——爭做小組中最受歡迎的人!有信心嗎?我期待著你的進步!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二十一
教科書第21~22頁7、8、9、10及思考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讓學生在明白“平均分”含義和會平均分的基礎上,認識除法,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要求學生根據(jù)文意,運用所學的關于“除法”的知識寫出除法算式,以鞏固對除法含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與態(tài)度
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掌握知識,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課前準備】
學生:學具卡片。
教師:例5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境激趣。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用卡片擺9÷3=3,然后同一小組里交流所得。
2、把12個卡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4個。擺出來,并列了算式。
3、說出6÷3=2這個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4、練習:
同組有在一起討論后,獨立完成練習四的7、8、9、10題。
第22頁的思考題,對于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幫助。
三、總結(jié)。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二十二
一、新課準備
讓學生看投影圖,聽錄音,解答以下三道題:
2.第二小組有4個人,每人都是捐3元,清算出這4個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3.第三小組有6個人,每人都是捐5元。請算出這6個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學生列式解答,集體訂正。
二、引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在解答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有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學們想不想學?這種方法就是乘法,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
板書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
三、新課教學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讓學生說說你想學什么?
(二)教學例1
1.師生共同擺紅花,教師指導寫乘法算式。
(1)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擺紅花,每次擺2朵,擺3次。
(2)讓學生看圖,說說是怎么擺的?擺了幾個2朵?(師板書:3個2)
(3)要求一共有幾朵紅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樣列式?
(4)讓學生觀察這題的三個加數(shù)有什么特點?有幾個相同加數(shù)相加?從而引出還可以用乘法算。
(5)認識乘號,教學乘號的寫法。
引導學生與拼音字母“x”比,然后書寫一遍。
(6)指導寫乘法算式。
寫乘法算式時,先看相同加數(shù)是幾?(相同加數(shù)是2,先寫相同加數(shù)2,再寫“x”。
(7)指導讀乘法算式,并說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2x3“,表示什么?)
2.學生自己擺方塊,嘗試寫乘法算式
請同學們聽老師講要求,獨立擺方塊,每排擺3個,擺4排。(師巡視)
(1)看圖說說怎么擺?擺了幾個3?(師板書:4個3)
(4)師小結(jié)寫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數(shù)。
3.學生看圖說留意,獨立寫乘法算式。
師出示一組圓形圖,讓學生認真看圖,同桌互說圖意,并用兩種方法解答。
4.指導看書第109~110頁,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表示什么?并把課本pll0填空完整。
5.師引導學生看一看三個加法算式,找出共同的.特點,比一比,哪一種算法簡便,讓學生說一說乘法的含義。
6.閱書,齊讀乘法含義。
7.用學到的乘法知識,來解決新課前的三道復習題。
四、鞏固練習
1.課本第110頁”做一做“第1題。
2.先讀算式,再用圓片擺一擺。
2×33×2
3.根據(jù)乘法算式,有節(jié)奏地做拍手游戲。
2×55×2
4.說一說下面兩個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戲。
4×33×4
五、課堂總結(jié)。
1.通過這節(jié)課學習,你知道哪些知識。
2.學到哪些方法?
3.還有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解決。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二十三
1.梳理比較“等分除”與“包含除”,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
2.經(jīng)歷自主表征的過程,在對比中溝通減法與除法的聯(lián)系。
3.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義,溝通減法與除法之間的聯(lián)系。
課件、小磁片、作業(yè)紙。
一、質(zhì)疑,自主表征
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究除法。(板書:21÷3=口)等于幾?怎么驗證它是對的?
引導學生畫一畫、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在作業(yè)紙上。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jīng)歷畫一畫、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過程,化抽象為具體,在交流比較中進一步明確算式表達的含義。)
二、溝通交流
1.交流反饋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訣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學生分一分的情況。
把21個圓平均分成3組,每組7個。小磁片展示,板書:21÷3=7(個)
師:誰還有不一樣的方法?
把21個圓,每組分3個,能分7組。小磁片展示,板書:21÷3=7(組)
2.辨析,理解除法意義
師:兩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樣嗎?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對照兩幅圖說一說。
師: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減法算式表示嗎?
師:你是怎么想的?
師:減了幾個3?
(設計意圖:在交流中,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見解,注重肯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對比中,讓學生直觀感知兩個“3”的不同意義,進一步明確“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對比,溝通減法與除法的聯(lián)系
師:觀察減法算式和除法算式,這兩道算式之間有聯(lián)系嗎?
小結(jié):每次減3,減了7次等于0,說明21里面有7個3,像這樣從一個數(shù)里連續(xù)減去相同的數(shù),就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你們更喜歡哪種表示方法呢?為什么?
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為什么?
(設計意圖:同一題材的情境便于比較,有利于直觀感受數(shù)學事實,有助于學生感悟除法和減法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學生呈現(xiàn)的答案,利用數(shù)形結(jié)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減法的關系橋梁,突破了難點。)
三、編題,鞏固意義
自主編題
根據(jù)21÷3=7,你能編一道數(shù)學問題嗎?
小結(jié):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樣多,我們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打開思維,用生活中的實例表示21÷3=7,進一步鞏固出除法的意義,有利于學生把握除法的本質(zhì))
四、總結(jié),回顧意義
學了這節(jié)課,你對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暢所欲言,及時梳理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結(jié)合板書進行總結(jié),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篇二十四
一、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75――76頁的例1――例5。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通過學習,培養(yǎng)生的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
2、過程與方法:先一起認識2(1),在通過動手操作,創(chuàng)造認識更多的分數(shù),從而掌握分數(shù)的特征。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源于生活,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并讀寫幾分之一,知道分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
四、教具、學具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練習題),為每個小組準備不同形狀的紙若干張,膠水,剪刀。
2、學生準備:彩色筆。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故事導入: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在中秋節(jié)這一天,家家都要圍在一起吃月餅。今年的八月十五這一天,強強一家也圍在一起吃月餅,強強和弟弟看著香甜的月餅饞得直流口水,嚷嚷和吃月餅??蓩寢屨f:“吃月餅可以,我得先考考你們。”
“14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幾塊?”同學們,你們知道嗎?
“8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幾塊?”
2、老師看他倆回答得這么好,決定獎勵給他倆一塊大月餅。(師拿出一個圓形紙片,分成大小不一的兩部分。)
問:“你們看,老師這樣分公平嗎?為什么?”
接著問:“要分的大小一樣,得怎么分?”(讓學生知道平均分才公平)
師:“那我到底要分給他倆幾塊呀?”(生回答)
師由此引出課題,并板書: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
(二)學習二分之一
1、同學們,你們從老師給你們的紙中選擇一張試著分分它的二分之一嗎?(學生動手分)
2、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分的?(讓兩名生回答)
3、師:同學們都是對折以后分成了大小相同的兩部分,這樣分我們我們叫(生答,師板書:平均分)
4、師:誰能用上“平均分”這三個字,再說說你是怎樣分的?(指名生回答)
5、師:老師就把這塊月餅獎勵給他倆(師邊說邊把圓剪開,粘在黑板上)強強拿著月餅可高興了,他說(課件出示:把一塊月餅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指名讀這句話
問: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生答后進行辯論)
生觀察后回答,是引導生注意“每份”、“它的”兩個詞,并把這兩個詞變成紅色。
7、面和你小組的同學說說你剛才分的過程,注意要把那些特別重要的詞突出出來。(生小組交流)
8、我們認識了二分之一,那誰能試著寫寫二分之一?(生到黑板上寫,是再強調(diào)分數(shù)的正確寫法)
(三)動手操作,創(chuàng)造分數(shù)
1、師: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二分之一,其實這個大家族中還有許多新朋友等著我們?nèi)フJ識,相信聰明的你們一定能夠運用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材料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分數(shù),趕快行動起來吧。
2、生用不同形狀地紙動手創(chuàng)造分數(shù),并把它貼在黑板上,用分數(shù)表示出來。
3、師有選擇的讓生說說意義。
4、同學們,你們真聰明,用自己的小巧手創(chuàng)造了這么多分數(shù),像2(1)、3(1)、4(1)、8(1)……這樣的數(shù)都是分數(shù)。
5、我們創(chuàng)造出了這么多分數(shù),我們來觀察一下,分數(shù)和我們以前學的整數(shù)一樣嗎?那不一樣?(生答)
讓生看書,了解各部分名稱,是相應板書。
(四)、練習(課件出示練習題)
1、選擇能用4(1)表示的圖。
2、為涂色部分寫分數(shù)或用分數(shù)表示涂色部分。
3、寫分數(shù),看看每個小圖形各是大正方形的幾分之幾(師發(fā)給每組圖片,小組討論后交流)
(五)聯(lián)系生活,談分數(shù)生活中的運用。
生自由交流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分數(shù)
(六)升華總結(jié)
師:是,不僅這些圖形和紙片中蘊含著豐富的數(shù)學知識,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有數(shù)學的存在,課下,同學們到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更多的分數(shù),下節(jié)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