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美術教學說課稿(模板13篇)

字號:

    通過總結,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提高自我反省和成長的能力。對比分析是總結文章中對不同觀點或事物進行對比和分析的重要方式。這些總結范文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可以幫助我們寫出更好的總結。
    美術教學說課稿篇一
    《夢想的力量》是一篇讀起來令人心靈震撼和感動不已的課文。課文充滿了濃濃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們倍受感動,文中還有許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熱情的雙手,獻上了愛心,這同樣使我們感受到愛的溫暖。
    根據(jù)目前的情況,現(xiàn)在的學生都不太懂得關心別人的現(xiàn)況,設計這篇課文我意在教育學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關愛他人,做事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想美夢成真,必須要有執(zhí)著的態(tài)度和堅持不懈的奮斗。我設計了五個環(huán)節(jié):
    1、談話導入,引出夢想
    2、初讀課文,感知“夢想”
    3、 品讀課文,明晰“夢想”之路(抓住字、詞、句去感受瑞恩的善良、堅強和執(zhí)著)
    4、研讀課文,感悟“夢想”力量
    5、聯(lián)系實際,以學導行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較長。因此,教學開始前,我首先讓孩子們聽周筆暢的歌曲《夢想在望》,讓學生在感官體驗和生活經(jīng)驗是理解的基礎讓學生初步感知夢想。這樣既能有效地緩解學生緊張的情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讓學生初步感受美好夢想會帶給人希望和力量,為下面談感悟做感情鋪墊。第二步的初讀課文,感知“夢想”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前對我們所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目標指向,獲取初步的感觀印象,激發(fā)學生學習本文的積極性。我讓學生通過用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初步了解了夢想。我在課堂上能緊緊圍繞著兩個重點思考題“瑞恩的夢想是什么?夢想是如何實現(xiàn)的”展開讀書,思考?!叭鸲鞯膲粝胧鞘裁矗俊睂W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為人善良、有愛心。關鍵是夢想是如何實現(xiàn)的,從中去體會夢想的力量,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習課文的重點,我在課堂上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情況,以學定教,適時進行補充、引導、點撥,形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局面,在學生匯報感悟的時候,我適時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讓學生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充分體會出瑞恩身上美好的品質和堅定執(zhí)著的精神,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聯(lián)系到自身實際生活,談談自己的夢想,今后怎樣更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讓學生明白美好的夢想會給人帶來希望,會給人帶來無窮的動力。做到了學文明理,以學導行。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我能順利完成,但課堂永遠充滿了遺憾,回思課堂,有待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
    一、 因為這是略讀課,要我們在一節(jié)課內完成,要完成各項任務勢必有很多地方都做的不足,在課堂上如能緊緊把握住學生的情感脈絡,多給學生讀書的時間,指導學生深入細致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就能更深刻體會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質。雖然這篇文章語言樸實,但是蘊涵豐富的情感,學生多讀不僅能拉近與文本的距離,讀出感情,而且越讀越有體會。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敝挥卸嘧x,學生才會真正讀懂語言文字背后的意蘊,有所感悟,有所收獲。讓他們明白要想美夢成真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付出艱苦的勞動。
    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還不足,我還不夠放手給學生研究感悟的空間,體現(xiàn)不了學生主體作用。
    三、我認為學生的發(fā)言面較窄,有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
    路漫漫長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將不斷地查漏補缺,使自己的教學技能不斷提高。
    美術教學說課稿篇二
    設計理念:
    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實踐驗證---交流探索---再發(fā)現(xiàn)系列貫穿的活動,讓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了調色的方法及兩種顏色的調和會產(chǎn)生第三種顏色等知識,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的主觀探索為本,如調色讓學生實踐后總結,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調色應怎么樣調,再如老師提問紅、黃、藍三個好朋友在玩耍時發(fā)生了什么事,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會主動觀察發(fā)現(xiàn)色彩交融后的變化,提高了學生對色彩的學習興趣,最后教師提問到除了吹畫你還能想出什么辦法,讓三個好朋友一起玩耍,從而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如學生讓蘸色的玻璃球在紙上滾動的游戲。
    學習目標:
    1、了解兩種顏色調和后會產(chǎn)生第三種顏色。
    2、吹畫后,展開想象,并添畫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教學重點:
    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并認識色彩的變化,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教學難點:
    學生將顏色調到適合的濃度。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紅、黃、藍三色水彩顏料,吸管等管狀材料一根,毛筆,水罐,鉛畫紙,玻璃球三個,小抹布一塊。
    2、教師除需要準備與學生相同的材料外,還需準備幾張范作(每小組一張)。
    教學時間:40分鐘
    教學過程:
    1、引導階段:
    欣賞范作,交流討論:這些作品分別是怎樣畫出來的?使用了幾種顏色?吸管在今天的.作業(yè)中有什么作用?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明確學習任務,找到本次作業(yè)的繪畫方法及步驟,使下一階段的學習更有針對性。
    2、發(fā)展階段:
    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總結的方法做一次范畫,讓學生明白使顏色流動的條件——調好顏色是關鍵。
    學生練習調色(告訴學生在調色時,只能用一種顏色),小組總結怎樣調色,調到什么程度在紙上吹最合適。
    鼓勵學生大膽吹畫,分別調出紅、黃、藍三色,滴落在紙上吹畫。
    3、探索階段: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獲小組作品,紅、黃、藍三個好朋友在玩耍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這些顏色是怎樣“變”出來的?交流觀察到的色彩變化情況,教師幫助學生一起總結。
    其思妙想做一做,對畫面進行添加,使其構圖、情節(jié)更完美,也可根據(jù)畫面效果進行裁減。
    除了吹畫的方法,你還能想出什么樣的方法,讓三個好朋友一起玩耍,拿出三個玻璃球,想一想,做一做。
    4、收拾與整理:
    學生將作業(yè)放在通風的窗臺或地面晾干,保持作業(yè)整潔。然后,用抹布擦凈桌子,最后將水罐及毛筆洗凈。
    美術教學說課稿篇三
    各位領導、各位同行:
    大家好!
    首先感謝教研室給我們學校,給我這么一個鍛煉學習的機會,感謝我們學校的領導、老師對我的關心和支持,感謝各位同行的認真聽講,接下來我把我教學本課的一些設想簡單地說一說,希望得到大家的點撥和引領。
    這篇略讀課文同三年級下冊教材中的《爭吵》一樣,都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一書。本文講述的是小男孩卡羅納在遭遇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人真誠地理解他,熱情地安慰她,默默地關愛他。課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后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薄犊_納》一文,情意深厚,散發(fā)著濃濃的愛的氣息。為此,我圍繞“愛”為主線進行了設計,一是情感鋪墊,渲染愛;二是初讀課文,捕捉愛;三是研讀課文,感悟愛;四是說話拓展,延伸愛。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從感知文本到親近文本走入文本,在暢所欲言的和諧氣氛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新大綱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情感鋪墊,渲染愛中,我首先用熟悉的歌曲和教師深情的話語,創(chuàng)設出情意濃濃的教學情景,扣擊學生的心弦,為本課的教學做好情感的鋪墊。然后通過找讀失去母親的卡羅納萬分傷心的句子,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卡羅納的不幸、悲傷,比較幾次哭泣,重點品讀“你可以擁抱媽媽,我卻再也不能了。”等來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學生與人物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過自讀自悟,集體交流,有感情地朗讀語句,學生體會到了卡羅納失去母愛的悲痛,從而激發(fā)要關愛他、幫助他的情感。
    在初讀課文,捕捉愛中。我以“卡羅納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得到了大家的愛。大家都有些誰呢?引導學生去捕捉老師、同學、家長對他的關愛。
    研讀課文,感悟愛。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里行間透露出對卡羅納的愛。我把大量的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找讀大家在卡羅納遭到不幸時是怎么做的句子,說說誰最讓你感動?交流各自的閱讀體會和感受,引導學生在親近文本之后充分發(fā)表自己的閱讀感受,我只是在關鍵的文本上作簡單的點撥和語言表達的示范,而更多的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闡悟有學生自我去實踐、提升,真正體現(xiàn)“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的教學主體觀。
    說話拓展,延伸愛。我設計了兩個層面的拓展,一是面對遭遇不幸的卡羅納,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關愛著他,除了文中的老師、同學,家長,還會有誰也在關愛著他?二是如果你遇到像卡羅納這樣遭遇不幸的人,你會怎樣做?讓學生也學會關愛。
    設想是美好的,但由于個人水平問題,在課堂上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在今天的課堂學習中,自己感受到了活化課堂的價值,但是就是不能在課堂的瞬間作出相應的調適,當然更有很多環(huán)節(jié)需要我進一步揣摩和反思,所以今天借此寶貴機會懇請各位專家、同行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美術教學說課稿篇四
    所用教材: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八年級物理第一學期第三章第3節(jié)第69~70頁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初中階段打好對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研究方法的基礎。這對后續(xù)課程的學習能起到一個很好的鋪墊作用。
    本節(jié)內容主要是關于力的初步概念的形成及控制變量法、歸納法等科學方法的理解和運用。教學要求是b級。這些內容既是對前面學習的“物體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知識的延續(xù)和躍遷,又為后面“二力平衡、重力”乃至初三的壓強、浮力等內容進行鋪墊??梢哉f本節(jié)內容是構建整個初中物理力學體系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形成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的認識。
    (2)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理解力所產(chǎn)生的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和改變物體的形狀。
    (4)知道力的三要素。
    2.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
    (2)通過學生親自實驗、體驗并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過常見事例和實驗認識力所產(chǎn)生的效果及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生分組實驗,能夠進行合作與交流。
    (2)在經(jīng)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和歸納能力。
    (3)體會透過眾多的物理現(xiàn)象分析和歸納出本質的認識論的觀點。
    (4)體會物理就在身邊,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重點:
    1、力的概念;
    2、力的三要素。
    難點: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本節(jié)重視力的基本概念的形成過程及伴隨的科學方法,以大量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作為知識背景,通過歸納和簡單的分析、推理,從而引出概念和規(guī)律。
    因此,教學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學法,邊活動(舉例、討論、實驗、閱讀等)、邊分析、邊歸納,層層深入,動手與動腦相結合。設計時注重:情景設置生動、設問方向明確、互動目標鮮明、演示實驗清晰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思維引導。主要表現(xiàn)在:
    演示實驗,給學生帶來震撼:手指輕壓桌面,能使桌面凹陷下去?通過精心設計的“微小形變演示儀”將現(xiàn)象放大,使學生驚訝的同時對力能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有了直觀認識;再通過分組實驗加深印象。
    分析歸納,注重拓展學生思維:老師通過設問、安排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從大量的實際現(xiàn)象中進行提煉,得出初步結論,使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得到鍛煉,體會學習的經(jīng)歷。
    關注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實驗、閱讀、設計等活動,不僅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鍛煉,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團隊合作、互助意識,同時也能獨立進行探究、創(chuàng)新。
    引入課題
    投影“神州 6號”發(fā)射時的照片,提出問題:火箭為什么能離開地球升空?
    學生說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物理學中的“力”的含義是什么?
    1、觀察、思考并根據(jù)已有知識嘗試解釋;
    2、個別說,其他補充;
    結論
    展示日常生活、體育運動和工農業(yè)生產(chǎn)中的現(xiàn)象,提出問題;
    分析歸納得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舉例、引導得出“物體間不接觸也可有力的作用”;
    建立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概念;
    演示同名磁極相互排斥,并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介紹實驗器材;指導學生完成《活動卡》p49~p50活動;
    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是指“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發(fā)生改變”;
    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10、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69~71“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 素”;
    舉例;
    討論歸納;
    分組實驗(活動卡p49“活動”)
    閱讀課本p69;
    完成《活動卡》p49~p50“觀察和描述”、“活動”;
    討論、概括“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是指哪些情況;
    討論、概括“力的作用效果”指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哪些變化;
    閱讀理解;
    練習;
    10、探究:完成《活動卡》p50“進一步探究”;
    通過多媒體展示,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
    設計活動,使學生從熟悉的現(xiàn)象中進行概括,進而對力的初步概念有較科學的定義;
    通過閱讀、活動、實驗等多種手段進一步促進學生較完整地理解力的初步概念;
    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進一步刺激學生主動學習并有學好物理的信心和決心;
    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進行科學方法的滲透;
    拓展應用
    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現(xiàn)象進行概括、歸納,領會得出結論,并進行運用;
    通過實驗的設計探究,對學生進一步滲透“控制變量法”這種科學方法的教育。
    通過練習,加深對力的初步概念的理解;
    通過實驗設計和探究,加深對“控制變量法”的理解和掌握。
    通過對生活現(xiàn)象的解釋和分析,加深對物理知識的“學以致用”。
    進一步掌握科學方法。
    練習
    見《“力”課堂工作紙》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力的初步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能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或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美術教學說課稿篇五
    1、學習用水粉繪畫企鵝。
    2、水粉背景簡單干濕畫法,培養(yǎng)幼兒藝術感。
    3、簡單細致作畫,學會點綴細節(jié)。
    一、觀察導入:
    觀察企鵝圖片,介紹企鵝生存的環(huán)境,氣候,了解其特征。引導幼兒觀察企鵝的身體結構,說出企鵝身上的顏色,形態(tài)。
    2.教師演示背景濕畫法,用少量顏料加水畫出淡水粉背景色
    3.教師要告訴孩子先畫主體,再畫背景
    4.幼兒作畫,教師巡回指導:
    范畫參考:
    貓(版畫)
    1、讓幼兒學習用吹塑紙進行版畫繪畫,體驗創(chuàng)造的樂趣。
    2、培養(yǎng)幼兒細致認真作畫及動手的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意識,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
    一、觀察欣賞版畫
    美術教學說課稿篇六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展示的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組第18課《頤和園》第二課時的教學片斷。下面我從教材分析、片段設計、特點反思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本課內容在教材87~90頁, 是第五組專題“我國的世界遺產(chǎn)”的一篇精讀文章。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這是一篇寫景的游記。課文移步換景,按照游覽的順序記敘。一寫長廊的景色,二寫萬壽山的景色,三寫昆明湖的景色。語言生動優(yōu)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頤和園的贊美之情,激發(fā)學生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的興趣。
    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遵循新課程標準理念,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感受頤和園的美景,品味作者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作者的寫景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賞美審美情趣,激發(fā)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重點難點:
    根據(jù)教學目標以及教材的特點,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寫作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之中。
    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情境教學法、以讀促讀法、聯(lián)想法。在學法上我指導學生采用自主式學習和合作探究式學習。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教材要求以及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導入新課之后,我對本課課文第二課時的新授部分進行了三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一)合作探究,品讀感悟;
    (二)匯報交流,點撥升華;
    (三)再讀課文,深刻體會。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我主要按游覽的先后順序從“精美的長廊”“壯美的萬壽山”“秀美的昆明湖”這三個景點向大家做一分析。
    (一)合作探究,品讀感悟。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先讓學生以自己最喜歡的方式細讀課文2~5自然段,并出示自學提示:課文中長廊、萬壽山、昆明湖這三大景點各有什么特點?從哪些語句體會到的?要求學生找一找,讀一讀,畫一畫,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先自學再小組討論,時間為5~7分鐘。在小組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我適時點撥指導,尤其對學困生的指導。
    接下來,檢查學生自學情況,學生匯報學習所得,很自然地過渡到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二)匯報交流,點撥升華。
    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時,主要分三個景點來教學。每學習一個景點,我都會借助多媒體課件適時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學生感悟頤和園景點的形象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首先,讓我們跟隨作者走進有名的長廊。
    1、精美的長廊 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學生先匯報說出:長廊有什么特點?長和美。接著,學生交流是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長廊的長: “一眼望不到頭”讓我們感到長廊很長, “700多米”和“273間”這兩個詞,用具體翔實的數(shù)據(jù)來表現(xiàn)長廊“長”和間數(shù)“多”的特點。然后全班齊讀這個句子,讀出“長”這一特點。教學長廊的美這一特點時,學生說出:“從這句中,我們可以看出長廊的顏色美。而“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這句寫出了長廊的畫美。這一句則寫出了長廊周圍的風景美,而本段的最后一句,從‘神清氣爽’一詞,可以看出長廊上游人的心情美?!本o接著,我指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讀出長廊的美,再全班齊讀,然后,我激情美讀長廊部分,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最后,用課件播放長廊視頻,讓學生欣賞長廊的美景,再次感受長廊的長和美。
    作者走完長廊,又來到哪里?很自然地過渡到
    3、4自然段萬壽山景色的學習。
    2、壯美的萬壽山
    3、4自然段,再次感受萬壽山氣勢磅礴的美。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3)秀美的昆明湖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引導學生先匯報說出:昆明湖的三大景物: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重點指導學生抓住十七孔橋的橋洞多、石柱多小獅子多、小獅子姿態(tài)不一這幾個特點來寫,同時我還引導學生想象“姿態(tài)不一”的小獅子會是怎樣的?并指導學生比賽讀,邊讀邊想像十七孔橋那姿態(tài)不一的美。最后,我用課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麗風光,欣賞昆明湖的美。
    接著,我對同學們說:“剛才,我們跟隨作者游覽了頤和園,欣賞了精美的長廊、壯美的萬壽山、秀美的昆明湖。那么,頤和園還有其他美景嗎?我用課件出示頤和園的其他美景圖,石舫、大戲臺、智慧海、知春亭等等,其實,這正向作者在課文最后發(fā)出的感嘆,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一句。也正因為頤和園如此美觀,1998年,頤和園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
    (三)再讀課文,加深體會
    接著,在第三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帶著對頤和園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再讀全文!再次感受頤和園的美,深刻體會作者按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并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背一背。同時,為了背得又快又熟,我建議同學們:理清課文的游覽順序抓住重點詞語來背。并適時引導學生要把這種寫法運用到以后的寫作中。
    最后,說一下特點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片段的設計,我是按照作者的游覽順序,跟隨作者一個景點一個景點地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閱讀課文、小組合作交流學習,自由發(fā)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采用指名讀、比賽讀、想象畫面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學生讀出欣賞、贊美、陶醉的情調,形成情感共鳴。另外,我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手段,適時出示相應的圖片、文字、實景錄像,全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實現(xiàn)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促使每一位學生真正參與到探索新知的學習進程。
    以上,就是我對《頤和園》第二課時的片斷設計,不當之處還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美術教學說課稿篇七
    說教材:
    本課選自三級教材第四講,有了前面三講《從此不怕寫作文》、《寫好我喜愛的動物》、《寫好我喜愛的小物件》的基礎,學生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要按照一定順序介紹事物的外形特點的方法,但是在運用上還不是很自如。
    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按一定的順序從幾個方面抓住特點來介紹自己愛吃的水果;
    2、在閱讀范文中積累好詞佳句,并靈活運用在自己的習作中;
    3習作中要做到語句通暢與連貫,用詞準確。
    說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并具有仔細觀察水果和蔬菜的愿望。
    說重難點:
    能夠按照一定得順序抓住事物的特點介紹水果及蔬菜。
    說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部分對中年級的習作明確提出了以下階段性目標: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這些目標對于三年級的作文教學來說,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和寫作愿望,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寫作文。三年級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一個層次,很多學生便對作文產(chǎn)生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所以我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注重提高他們的習作興趣,打消畏難情緒。
    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作文就是指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用恰當?shù)恼Z言文字表達出來”。在這節(jié)課中我充分調動學生身上的“五員大將”——眼、手、鼻、口、心,同時又創(chuàng)設多個情景,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從說到寫。另外,作文源于生活,重在積累,得益于練筆。
    作文過程是觀察、活動、思維、想象、表達等有序的訓練的過程,而整個過程需要對話的支持。三年級學生剛學習作文,他們需要在交流互動中借鑒、模仿、領悟、創(chuàng)新。這節(jié)課我通過生活中的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平等對話,做到“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心”,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學生寫的困難的問題。
    說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題篇香蕉一個學生每人帶一種愛吃的水果
    說教學過程:
    教學情景一:看圖說話,激趣導入
    師:金色的秋天來了,愛吃水果的同學可以一飽口福了,因為許多水果正綻放著它們成熟的笑臉,等待著我們去品嘗呢?快來看一看都有誰在等待我們吧?。ㄕn件出示水果圖片)
    師:說說你看到什么?紫金色的葡萄。毛茸茸的桃子。紅紅的大蘋果。
    師:你最愛吃什么水果?因為什么?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我愛吃的水果》(板書課題)在此,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所謂的情境是指:根據(jù)教學的需要,把學生帶入真實或虛擬的場景、氛圍、活動之中,使外部的環(huán)境與學生內心的情感建立密切的聯(lián)系,強調通過觀察、感知、體驗喚起學生的思維、想象。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語言的描述,情感的傳送,起到主導的作用。所以一開始我就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景,從而激發(fā)興趣,渲染氣氛,為下面的活動對話奠定基礎。
    教學情景二:欣賞習作,指導觀察
    師:我知道你們今天也帶來自己最愛吃的水果,請拿出來。
    師:我們可以用身體的什么器官去了解它呢?
    老師邊引說邊板書,用眼睛(看),看什么?(形狀、顏色)
    用手(摸),摸什么?(表面)
    用鼻子(聞),聞什么?(氣味)
    用口(嘗),嘗什么?(味道)
    師:你們都有喜歡的水果,猜老師最喜歡吃什么呢?老師最喜歡吃的水果是香蕉。師:(手拿出香蕉)看香蕉是什么顏色?淡黃。土黃。
    師:請同學摸一下,并說說摸的感覺,好嗎?很光滑。
    師:聞一下,又怎樣?很香。
    師:(把香蕉打開)說說里面的樣子。奶黃色
    師:(請學生吃)說說你吃的味道和感覺。香甜甜滋滋軟乎乎。
    師:剛才大家說得不錯,能不能把剛剛說的連成一段話說一說呢?學生自由說,指名說。師:老師把它寫成一段話,自由讀,并且比較一下,你更喜歡誰說的呢?為什么?可以動筆畫一畫。
    (出示)瞧,香蕉彎彎的,像月牙,又像小船。它穿著淡黃色的外衣,頂端的枝柄就像綁了一個小辮子,顯得十分可愛。我用手摸一摸,它的皮非常光滑,把它靠近鼻子聞一聞,一股淡淡的香氣撲鼻而來。再把它的外皮剝下來,露出奶黃色的果肉,我忍不住輕輕地咬上一口,軟乎乎,甜滋滋的,叫人吃了還想再吃。
    師:說說這段話有哪些寫得好的地方。(按順序、比喻、擬人,好詞)
    美術教學說課稿篇八
    我采用的教材是六年級人教版教材,本堂課的主要思路是通過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難點,教學過程四大塊進行分析說明。我將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將學生的體驗與生活穿插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的積極性,通過練習到演練,并把器樂演奏與唱歌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藝術實踐能力,讓學生充分的展示自我。
    1、初步認識和了解中國民族樂器中的拉弦樂器二胡的形狀、音色和演奏方法。
    2、欣賞《二泉映月》等作品,初步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及音樂家。
    3、指導學生感受二胡的音色及表現(xiàn)效果及簡單的演奏。
    在欣賞中引導學生感受民族器樂曲豐富的表現(xiàn)力,使學生對我國的民族音樂產(chǎn)生學習興趣。練習f調的基本單音。
    針對本課的教學難點重點,在授課中,我講以開放、合作作為我的教學理念。運用談話法,以平等的形式與學生交流,并講解示范讓學生能形象、直觀的了解并模仿教師演奏。通過每小組分組練習訓練對每組進行綜合指導。
    盡量讓學生以練習、討論為主,老師做到引導、點撥啟示的作用。讓學生互相交流、協(xié)作學習、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二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欣賞與表現(xiàn)的結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樂曲的綜合體驗。在欣賞完兩首樂曲后,教師設計了“我來演”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如表情神態(tài)、演唱、舞蹈動作、詩歌語言將欣賞樂曲的所思所感表演出來。
    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導入、新授、探究、鞏固、拓展。
    1、導入:我會采用自己示范演奏幾首經(jīng)典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真的好想你》來導入本課。讓學生體驗樂曲所表現(xiàn)的情感,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二胡的興趣。
    2、新授:讓學生認識中國民族樂器二胡,了解它的基本結構、音色特點、演奏姿勢、呼吸、氣流控制及指法。描敘與京胡在結構上演奏上的區(qū)別及獨特的地方。
    3、探究:指法和氣流是演奏的兩個重要的方面。指法和氣流的控制是本課的重點,我會采取講解示范法來完成,并讓學生親自體驗和感受。演奏特點:二胡演奏的一些技法如揉弦、滑音、打音以及右手運弓的輕、重、緩、急的具體運用,同能否演奏出這類樂曲所賦予的神采和韻味是分不開。揉弦又叫顫指,是由意大利語翻譯而來,現(xiàn)代二胡的揉弦借鑒了小提琴的揉弦技巧。 二胡演奏中要改變弦的張力有兩個方面的因素,這是根據(jù)左、右手不同的“操作”形式?jīng)Q定的,即左手手指的指壓和右手運弓時弓毛對琴弦的壓力。左手手指按弦時手指對弦的壓力使弦或多或少地改變了張力的大小,特別是揉弦(無論是“壓揉”還是“滾揉”)指壓的大小能夠較明顯地改變弦的張力,從而在力度上有變化。另外左手換把時,特別是“跳把”,左手手臂上、下移動(尤其以從低把位移至高把位最為明顯)產(chǎn)生的擺動力量由手臂傳遞給手指指關節(jié)而作用于琴弦,這種“擺動力”同樣可產(chǎn)生一定的力度。
    4、鞏固:選用學生熟悉的兒歌《兩只老虎》。先示范演奏,然后讓學生個別練習。
    5、拓展:安排一個音樂活動,每組派代表上來展示,倡導快樂的學,輕松的用。采用綜合指導教學原則在教學實踐中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活動分小組進行,讓每個小組先一名優(yōu)秀的樂手上臺演奏,進行展示,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肯定的評價。
    美術教學說課稿篇九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八課《詞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詩詞的語言,賞析詩詞的表現(xiàn)手法。按新教學大綱的要求,高中語文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文學品位,并進而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勝枚舉的柳詞中,《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xiàn)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的別離情景。這首詞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全詞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情人話別時留戀難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悶心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被譽為千古名句。《雨霖鈴》是課內自讀課文,但也可以做教讀課文,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揚州慢》作為課內自讀課文來處理,主要比較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風格。
    這首寫離情的詞,可謂淋漓盡致,備足無余。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了。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huán)境;次寫離別時候,重在描寫情態(tài);再寫別后想象,重在刻畫心理。三個層次,層層深入,從不同層面上寫盡離情別緒,可嘆為觀止。
    (三)鑒于以上兩點,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領會唐詩、宋詞的藝術特點;初步掌握鑒賞古代詩詞的方法;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體會《雨霖鈴》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通過詞中意象,具體領會唐代幾位詩人和宋代幾位著名詞人的藝術風格;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體會作者的感情,領悟作者當時的理想;借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yǎng)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yǎng)。
    2.重點:學習名句鑒賞的方法:易詞造意法;
    3.難點:理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因為這是從鑒賞評價的層次來要求)。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1.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詩詞作品,因為詩詞語言的優(yōu)美,情感的豐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歡的較少。但無論哪種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具體說說它美在何處,為什么這樣寫,都是一些難題,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學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學過詩詞,對詩詞的一般性鑒賞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個著名的詞作家,早已為同學們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時學生接觸的不多,不知其風格如何,故而有很強的好奇心理。
    4.中學教材中涉及的術語雖然不多,但學生普遍感到混亂。澄清這些相近的概念是學生準確運用這些概念的基礎。
    (二)學法指導:
    把握整體察背景品味詞語反復吟
    聯(lián)想想象悟主旨再現(xiàn)意境體詩情
    易詞造意賞名句求同辨異見風格
    熟讀背誦常積累改寫運用爭創(chuàng)新
    學生主要運用:快速閱讀法、圈點批注法、發(fā)現(xiàn)法、比較法、品析法以及討論法。例如:
    1.誦讀法:朗讀要注意語言的節(jié)奏,體會作者的情感;
    2.揣摩語句法:主要是從句子所蘊藏的含義和情感入手;
    3.比較閱讀法:將要學的內容與已知內容進行比較,求同存異,加深理解。
    三、說教法
    1.課型:自讀、討論、鑒賞。
    教法與學法力求統(tǒng)一,運用多媒體演示既激趣,又能創(chuàng)設適宜的氣氛,更能增大課堂的容量。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形音色俱備的長處。誦讀法是語文教育與學習的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方法之一。結合詩論賞析法實際上是以前人的鑒賞理論來提高學生的鑒賞評價能力。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鑒賞法都是詩歌鑒賞和教學的重要方法。
    (1)誦讀法。大綱要求學生能“流暢地背誦詩詞”。朗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重音、語調、語速、體會作者的感情等。通過誦讀,使學生得出對本詞的整體印象,感覺文章的“氣質”。通過誦讀去發(fā)現(xiàn)精妙詞句,體會其作用。
    (2)情境法。學生所獲取的知識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過視覺直接獲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學生直接獲得感性認識,快速進入角色,又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3)研討法。在高一開展的研究性學習的基礎上,開展課堂內的主題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4)名句鑒賞法。可選擇一些名句進行具體分析。將這些名句和其他詩詞進行比較,以增強學生內在的比較能力。
    語文新大綱要求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師生互動性。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起到引導和組織作用。語文教學主要是主題式探研。以上四種教學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精神。此外還可靈活運用提問法、討論法、練習法和板書圖示法。
    2.教學手段:幻燈片等多媒體手段,它既便于學生直觀,節(jié)約時間,又能利用情境營造課堂氛圍,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快速進入角色。
    四、說教學設計
    教學環(huán)節(jié):聽——讀——析——賞——背——創(chuàng)
    步驟:
    (一)導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別賦》)我國古代這種寫離情別意的送別詩特別多,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過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寫離別的詩句。
    教師可適當提示:《別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
    一面復習舊知識,另一方面為本課的教學提供比較的材料,讓學生很自然的進行新舊的聯(lián)系與比較。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設情境。
    (二)讀
    試讀:回憶過去所學詞的知識,試讀本詞,考慮語調、語速及感情基調。將疑難之處標出。采用學生小聲讀的方式。“試讀”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可使學生明確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使課堂學習更具目標性。
    聽讀:與自已剛設想的比較一下,與自己的讀法有哪些不同之處,為什么?
    點拔:詞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讀法,本詞中領字的停頓。此類知識不必過多分析與講解,讓學生通過比較而領會,然后在實踐中訓練掌握。
    朗讀:一邊朗讀一邊想象一邊理解詞意。既是訓練朗讀,又是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在誦讀中體味詩歌的意境。獲得感性認識。
    (三)初步理解
    1.推斷詞義
    (1)“寒蟬”“初”“念”“堪”等詞的意義。
    (2)“留戀處蘭舟催發(fā)”的“處”應做何解?與“今霄酒醒何處”的“處”相同嗎?
    (3)“此去經(jīng)年”課本注為“一年”,你認為正確嗎?請說明理由。
    質疑:學生互相質疑解疑。高二學生可培養(yǎng)這種質疑的態(tài)度與自已通過查找書籍解疑的能力。
    2.討論:這首詞寫了什么景,抒發(fā)作者怎樣的感情。上下片各寫什么內容。
    視學生討論的具體情況,相機點拔。結合板書理解此詞的主要內容,作者的感情和結構。從整體上初步把握詞的內容和結構,相對而言,這還是一種淺層次的理解,并不是難點。
    (五)賞析
    1.理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
    (1)精講:簡要講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
    注重其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聯(lián)系,主要讓學生明確在文學鑒賞評價中經(jīng)常使用一些近義概念。
    (2)教學目標:中學教材中涉及的術語雖然不多,但學生普遍感到混亂。澄清這些相近的概念是學生準確運用這些概念的基礎。
    2.賞析名句:“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環(huán)節(jié)需要相機點拔,學生很有可能出現(xiàn)“有所感卻說不出”的情況。要通過誘導讓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學目標:名句鑒賞是詩詞鑒賞的一個重要內容和重要手段。先從語感入手,讓學生按自己的感受來說。讓學生理解意象與意境的關系:意境由意象組成。而意境制約著其中的每一個意象。一個成功意境中的諸意象幾乎是無可置換的。
    (六)背誦
    學生互背互檢,要求當堂能背誦?!案褂性姇Z自華”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七)課堂練習
    討論:
    1.王國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此詞中寫景的詞句以及這些詞句所抒發(fā)的感情。
    2.作者在寫這三個場景時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點拔:
    1.抓住文中的三個場景,“別前”“別時”“別后”,進行分析。
    2.如學生有困難教師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幾乎純用典型景物刻劃別前環(huán)境氛圍,寫景為主,而又筆筆含情。
    3.引導學生從文體入手,“詞”相對于“七絕”來說,篇幅較長,它要求而且允許作者拓展筆墨,大開大合,充分抒寫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現(xiàn)一個比較完整的過程。
    (八)總結:
    結合板書總結:1.詞的主要內容;2.藝術特色;3.名句鑒賞方法;
    精講:可適當補充自己對此詞的感悟與認識。從理性的高度整體歸納評價全詞,為閱讀欣賞提供一個范例。
    (九)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將此詞改寫成現(xiàn)代詩。
    美術教學說課稿篇十
    我說的內容是小學數(shù)學第四冊的有余數(shù)的除法。
    有余數(shù)的除法,是從表內除法向表外除法過渡的橋梁,是學習多位數(shù)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抽象,概念性強。從學生方面看,學生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來求商,而有余數(shù)的除法不能直接從乘法口訣中求商,要用豎式計算,但對于豎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體寫法學生較難理解??傊瑢τ诘湍昙墝W生來說,學習掌握這樣一個知識跨度較大的內容,是比較困難的。
    1、通過擺一擺,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實例,來理解“余數(shù)”這一基本概念。
    2、學會有余數(shù)除法的試商方法,書寫格式,能進行簡單的有余數(shù)除法的計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性的應用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判斷及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知道什么是“余數(shù)”
    本課的難點是:理解為什么“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
    我主要通過游戲“猜猜看”。(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在紙上依次畫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圓圈,比一比誰畫得多,畫好后,將自己畫的個數(shù)數(shù)出來寫在張上,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畫的最后一個的顏色。)這個游戲的設計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小朋友們學完了這節(jié)課,也能和老師一樣能猜出圓圈的顏色了。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通過大量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來感受“余數(shù)”。
    (1)讓學生來分一分桔子。6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7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說一說,兩次分有什么不同?學生會說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個剩下。這就讓學生初步感知余數(shù)的概念,觸及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
    (2)將11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設問:如果每人分2個,剩下5個,可以這樣分嗎?這時就有學生會回答,5個還能再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1個,還剩下2個,這時老師追問:2個還能再分嗎?學生會回答,不能分了。通過這個壞節(jié),讓學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數(shù)”這一基本概念。
    (3)老師手中有10顆五角星,要獎勵給今天表現(xiàn)最好的4位同學,應該怎么分???誰來幫助老師來分呢?讓多個學生上來分一分,老師對他們分的結果給予評價,讓學生更深刻地明確“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數(shù)”。
    對前面分的結果用數(shù)學方法表示出來,再翻開書本50頁,參照例題,來自學有余數(shù)的除法的橫式、豎式的寫法。教師在學生寫完后給予簡單點評并說明各部分的意義。我認為這部分學生在前面學習了除法豎式的基礎上,完全可以自學。
    接下去通過評價性的活動,看看小動物們做對了嗎?出示三個豎式,來比較,觀察除數(shù)和余數(shù)的關系,會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小動物粗心大意做錯了,余數(shù)比除數(shù)大了,還能再分。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數(shù),也就是“余數(shù)一定要比除數(shù)小”。
    通過直觀的練習,40÷7,26÷6,讓兩位學生上來板演,別的學生下面做。做完后集體講評。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很清楚地發(fā)現(xiàn)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并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錯誤來鞏固試商的方法,其實明確了“余數(shù)一定要比除數(shù)小”,試商也是不成問題的`了。
    這時候學生有種躍躍欲試的心理,通過學習這節(jié)課的知識,來想一想,老師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說出圓圈的顏色的,我們能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試試呢?這時師生共同來探討這一方法,從而掀起課堂上的一個小高潮。在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找到方法后,讓學生來猜一猜。然后設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讓學生先來說一說。教師可舉一個例子:我們班去春游,要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7人,我們班39個小朋友要用多少條船?這一例子將數(shù)學問題引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讓學生來說一說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余數(shù)”的概念,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維判斷能力。
    美術教學說課稿篇十一
    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是*小學的音樂教師*。今天,我給大家?guī)砹艘惶秘S富多彩的音樂課。
    教材分析:
    本課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小學音樂教材第七冊《采菱》。
    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采用六聲宮調式,旋律流暢,婉轉,運用了許多由十六分音符構成的節(jié)奏型(××× ×·× ××× ×××× ×××)給人以輕盈活潑之感.
    歌曲是五個樂句組成的一段體結構.第一,二樂句方整對稱,第三樂句活躍生動,第四樂句使用切分節(jié)奏前后模進,模擬劃船動作,最后向在高音部分體現(xiàn)旋律抒發(fā)孩子滿腔深情.
    本首歌曲在教材中是一首必學歌曲,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xiāng)教育的一篇好教材,歌曲的演唱方法是對學生進行聲樂學習的價值極高的好材料.
    學情分析:
    這是本學期的第一課的內容,不論是從歌曲角度還是從視譜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難度,教師要給予適當?shù)囊龑?讓學生有學習的信心,學習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用優(yōu)美,親切的歌聲表達熱愛家鄉(xiāng)的真摯感情.
    2,欣賞箏獨奏曲《漁舟唱晚》,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通過對旋律等音樂語言的分析來感受和理解音樂內容的初步能力,加深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教學重點:
    歌曲《采菱》學唱
    教學方法:
    一,發(fā)聲練習:
    同前節(jié),注意切分節(jié)奏處唱法.
    二,檢查復習:
    1,教師出示幾種反復記號,請同學說說怎樣演唱.
    2,請同學說說以前都學過哪幾種切分節(jié)奏.并拍一拍.(綜合訓練二)
    再請同學將上節(jié)課剛學過的切分節(jié)奏寫出來,并拍一拍.
    3,請同學跟琴唱《采菱》的歌譜.
    三,學唱歌曲:《采菱》
    1,有節(jié)奏朗讀歌詞,注意情緒.
    2,教師范唱,請同學跟著哼一哼,注意切分節(jié)奏處的演唱一定要準確.
    將切分節(jié)奏處找出,依次練唱.
    3,跟琴練唱歌詞.
    4,處理:
    討論:演唱這首歌曲,應該用什么樣的音色 速度 情緒
    練唱.
    (注意引導學生用自然優(yōu)美的音色,連貫流暢的氣息,唱出水鄉(xiāng)的孩子對家鄉(xiāng),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尤其要注意一字多音處要唱的連貫).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采菱》,可以表演.
    第二課時:欣賞《漁舟唱晚》
    1,出示樂器掛圖,介紹箏,介紹《漁舟唱晚》
    來辭》的素材加工改編而成的一首傳統(tǒng)箏曲,表現(xiàn)了夕陽西照,湖面歌聲四起,滿懷豐收喜悅的漁民,駕著片片白帆,紛紛而歸的動人畫面,標題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
    2,初聽《漁舟唱晚》,請同學們說說聽了之后有什么感覺
    3,分三部分細聽,請同學們按照聽聽想想來聽三部分的速度,旋律,分別是怎樣表達的.(完成聽聽想想)
    4,請同學聽樂曲的第二部分,聽到"fa"時舉手表示,并說說這里出現(xiàn)fa后,樂曲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5,復聽全曲,請同學跟著音樂表現(xiàn)出漁夫一天的工作.
    6,知識拓展;欣賞"女子十二樂坊"的演奏
    五,教師小結:我國的民族音樂非常有特點,是有著悠久歷史發(fā)展的.今后我們會學習更多的民族樂.
    板書設計: 漁舟唱晚
    聽聽想想
    第一段 旋律優(yōu)美 節(jié)奏平穩(wěn) 速度緩慢 力度稍弱
    第二段 旋律跳躍 節(jié)奏活潑 速度漸快 力度加強
    第三段 旋律上下起伏 節(jié)奏緊促 速度較快 力度稍弱課
    課后小結:
    學生初步了解了民族樂器"箏", 并準確感受了由此樂器演奏的樂曲,特別是為學生擴充的欣賞"女子十二樂坊"的演奏,使學生感受了民族樂器演奏的現(xiàn)代音樂,更激發(fā)了學生對器樂曲的興趣.
    美術教學說課稿篇十二
    《假如》是一首兒童詩、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fā)自內心的關愛。詩的內容雖然簡單、但字里行間卻充滿了兒童一顆愽大而純真的心、是培養(yǎng)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huán)境的好教材。這一課需要用兩個課時完成。
    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jù)這一基本理念、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在學生疑難處適當點撥、從而突破重難點。
    1、認識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習詩歌中一個小節(jié)。
    重視學生個性化的識字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學中給足學生充分自主的時間、自讀自悟。
    一、緊扣生活、導入新課。
    學生的已知經(jīng)驗是其思維的源泉、首先我問學生:你們知道神筆馬良的故事嗎知道神筆的作用嗎讓學生明白馬良這枝神奇的.筆為窮人做了許多好事、這樣就調動學生對神筆的興趣、學習的欲望也被激發(fā)了。
    二、聽配樂朗讀、整體感知課文。
    詩歌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精點、它融音樂、美術、文學于一體、以精碎的語言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教學初始、讓學生聽配樂朗讀、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
    三、識記生字、理解詞語、交流個性化的識字方法。
    低年級主要的教學任務是以識字為主、二年級的識字量大、學生認的快、忘得也快。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采用多種形式多次復現(xiàn)生字、先讓學生四人小組按小組合作識字三步法合作識字、并要求學生在小組自學中相互提醒易錯的生字、再向小組成員講一講你是怎樣記住這個字的、用什么方法記住這個字、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的識字方法。接著全班匯報交流、先由學生提出難記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識記、而后齊讀幾遍。最后我以小組為單位、開火車領讀、開火車讀、小組賽讀等多種形式反復出現(xiàn)生字、及時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詞語中認讀、進一步鞏固生字的音、形、義、以此突破本課的重點、同時把評價融入其中。
    四、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在學生學會生字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讀通課文、并提出朗讀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讓學生自讀課文中再一次感知課文內容。
    五、細讀課文其中一節(jié)、讀中感悟、悟中生情。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精讀課文的好處是:學生讀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學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讀就越有感情。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落實的:由小組自由選擇喜歡的一節(jié)學習、小組內讀后交流:這一節(jié)詩講什么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充分發(fā)揮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說出自己的體會、在學生充分合作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就此一節(jié)適時點撥引導、而后讓學生個別讀、齊讀、小組讀、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感悟、悟中生情。
    總之、整個設計、我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地參與學習、加深理解和體驗、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能以長久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發(fā)展、讓學生學有所得、在輕松、愉快中掌握知識、發(fā)展語言。
    美術教學說課稿篇十三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的一篇精讀課文。通過本篇課文的學習能使學生感受到書能讓生活變得輕松而舒適,讓人生變得充實而智慧。在樸實的文字中,我們體會到作者“與書為侶”的讀書情結,品嘗到了作者在反復的讀書中獲取知識的驚喜和快樂,同時分享了作者讀書的方法。根據(jù)語文的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們已有的認知情況,我主要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在生字詞為導引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選擇一本書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以及反復讀書的方法。
    2、德性目標:讓學生感受作者對閱讀的熱愛,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體會到“與書為侶”的樂趣。
    3、言語實踐目標:以“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開展言語實踐活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選擇一本的書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以及反復讀書的方法。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反復讀書的方法,以及自己所受到的啟示。
    1、信息收集法:課前,我會讓學生多渠道多途徑搜集讀書名言和讀書方法,培養(yǎng)他們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從搜集到的信息中提取有益于自身學習的知識的能力。
    2、讀書指導法:通過讓學生讀書,在讀中學習作者反復讀一本書的原因和方法。同時,我也會適時地對學生讀書加以指導,引導他們對自己在讀書中的方法產(chǎn)生思考。
    1、朗讀感悟法: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手段來體會作者“與書為侶”的情感和反復讀書的方法。
    2、合作談論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開發(fā)學生的個性思維,放飛學生個性的思考與想象。
    3、聯(lián)系生活法:通過今天所學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說一說在學生的日常生活里,書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為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小卡片出示“娛”,提問:大家認識這個漢字嗎?誰來給它組個詞?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娛樂”一詞,然后讓學生明確“娛樂”一詞的意思,即使人快樂;消遣;快樂有趣的活動。
    接著教師創(chuàng)設話題:繁忙的工作或者學習之余,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娛樂方式,以“我愛___________________,它能給我?guī)韄__________________”讓學生各抒己見。
    在學生充分發(fā)表個性見解的基礎上,教師相機出示教具:一副圖畫、一本書、一盒撲克牌、一只口琴。
    開設切入課題的問題:現(xiàn)在,如果給你們一次環(huán)繞世界旅行的機會,如果只能帶一樣東西供自己娛樂,你會選擇哪樣?為什么來接著讓學生暢所欲言。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通過讓學生放情朗讀,體會“與書為侶”的情結。從標題入手,設計懸念。讓學生通過用“侶”組詞,在大家回答的基礎上引出“伴侶”一詞,那在標題中,我們看出作者的伴侶歷史老照片不能說的秘密慈禧軍閥明末清初和晚清是什么?誰來說說對標題的了解?在學生理解標題意思的基礎上,我在通過小結了解文章大意,指導學生認讀重難點字詞。
    (3)再讀課文,深入品味:
    在感悟作者對于書的這份情感的同時,明確作者選擇一本書作為旅行伴侶的原因是什么,通過品析相關句子來探究其原因。在此基礎上,通過同桌和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然后進行匯報交流,重點訓練學生言語實踐,以“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開展言語實踐活動。最后教師匯總作者選擇書的意圖。
    (4)反思回顧,升華思想
    4、了解課文脈絡的同時,注明重點學習的修辭手法,有助于學生更快更好地吸收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