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初二歷史教案簡案(案例13篇)

字號:

    教案有助于教師理清教學思路,明確教學目標和步驟。編寫教案時,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和教學時長的控制。通過閱讀這些教案,可以加深對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的理解,更好地落實教學改革的精神。
    初二歷史教案簡案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
    (2)通過討論“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目標:
    (1)通過本節(jié)課,使學生認識到戊戌變法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發(fā)動的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活動,是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和中華民族利益的,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從而對戊戌變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怠⒘簽榇淼闹袊Y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奔走呼號,宣傳變法,投身改革,要求維新變法。應該學習他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們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處理方法:運用多媒體投影、圖片等直觀手段,從康、梁的活動入手,講清公車上書的情況。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方法掌握“百日維新”的內容。
    法的內容:哪些觸及頑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資本主義發(fā)展,進一步分析支持維新變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維新變法運動的社會基礎,引導學生從力量對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理解變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組學導,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滲透點:
    (1)用不同形式總結本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訓練學生根據史實,掌握論從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學設備:
    (1)多媒體教學設備。
    (2)衛(wèi)星接收的教學資源,中央電教資源庫資源。
    (3)光盤。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學:
    (1)小組內學生分工收集,處理有關資料。
    (2)學生預習本課,做小報、結構圖,分角色表演來總結本課。
    (3)結合本課內容進行自我教育。
    二、新課講授:
    出示圖片《黃海激戰(zhàn)》,出示視頻《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全國人民感到恥辱,義憤填膺,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深重,資產階級維新派呼吁變法圖強,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國家富強。)
    假設:我們都生活在19世紀末這個動蕩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時局?如何拯救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中?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初二歷史教案簡案篇二
    第十五課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農歷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九,小暑),日軍炮轟盧溝橋附近宛平城,二十九軍奮起還擊,佟麟閣、趙登禹為國捐軀,最終平津陷落。
    影響:標志全國性的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
    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過程:
    1、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侵略矛頭指向華北,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2、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zhàn)的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初步形成。
    3、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正式建立。(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正式建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
    八一三事變:1937年8月13日(農歷一九三七年七月初八),日軍發(fā)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
    南京.(最能反映日本軍國主義野蠻暴行的事件):1937年12月,南京被占,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陪都),日軍殺害中國軍民30萬人以上。
    對南京.及日本右翼勢力歪曲歷史的認識:戰(zhàn)爭是殘酷的。日本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日本右翼勢力企圖掩蓋、抹殺侵略事實,可見,日本對軍國主義罪行沒有真正反省,這是對世界和平的嚴峻挑戰(zhàn)。對此,我們要牢記日本帝國主義的深仇大恨,警惕法西斯勢力的復活,防止歷史悲劇重演。要反對戰(zhàn)爭,熱愛和平,勿忘國恥,警鐘長鳴。
    第十六課
    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抗戰(zhàn)以來首次大捷。由八路軍一一五師取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
    臺兒莊戰(zhàn)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揮的徐州會戰(zhàn)中,中國軍隊取得臺兒莊戰(zhàn)役的勝利。臺兒莊戰(zhàn)役是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上的一次重大勝利。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zhàn)場的戰(zhàn)略總后方。
    百團大戰(zhàn):由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取得,是抗戰(zhàn)期間中國軍隊主動出擊的規(guī)模戰(zhàn)役。
    初二歷史復習方法
    一、知識回顧整體感知
    上課伊始,教師首先向學生說明復習的范圍,讓學生明確復習目標,之后學生根據課文進行知識回顧,從整體上感知本課的復習內容。
    二、構建網絡形成體系
    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師生共同參與,可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多種形式,其目的在于將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以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講準重點:抓住關鍵,切記眉毛胡子一把抓。
    2、講透難點:采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易混知識相對照等方法。
    3、講明疑點:采取“設疑、質疑、釋疑”的程序和方法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
    4、講出知識的規(guī)律:重在講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三、依線鞏固內化知識
    學生根據構建的知識網絡,進行鞏固,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形式,使學生達到將課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之目的,從而加深對知識的再認識。
    四、題例剖析培養(yǎng)能力
    典型題例的選擇要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的重、難點。這一環(huán)節(jié)重在教師通過對題例的剖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學科學習基本功和解答問題的方法與技巧。
    五、拓展訓練提高能力
    練習題的設置應具有一定的梯度性,題型應多樣化,題量應控制在十分鐘以內。重在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回答問題的技巧。
    初二歷史教案簡案篇三
    style="color:#125b86">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的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
    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絲綢之路作為本節(jié)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絲綢之路變遷和衰落的探討,以史為鑒,談對當今的啟示。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與結果,絲綢之路的路線與意義及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與啟示等。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學會交流,增強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通過繪制絲綢之路路線圖培養(yǎng)歷史空間感及動手能力。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啟示的交流,培養(yǎng)探究能力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qū)在祖國經濟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fā)邊疆的重要意義。
    (2)通過學習張騫等人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討和今昔對比,汲取歷史教訓和營養(yǎng),以史為鑒,強化環(huán)保意識和對祖國一些方針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開發(fā),改革開放等)。
    四、本課重點: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1、張騫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朝對外交往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著開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本課的主線,并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在此當中絲綢之路的形成和意義及衰落又是重點的重點。
    五、本課難點: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難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對當今的啟示。
    六、教學方法設計: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jié)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以webquest為載體,這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網絡探究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jié)課通過webquest平臺,學生自學、搜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在此當中我特意設計了這樣兩個環(huán)節(jié):評價、作品與交流。
    如何有效的評價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習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生的自主評價,一方面學生可以更為明確本節(jié)課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更有利于對學生的鼓勵和對教學效果的檢測。
    初二歷史教案簡案篇四
    1840——1842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
    鴉片戰(zhàn)爭影響:鴉片戰(zhàn)爭后,我們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影響:
    1862年9月在慈溪戰(zhàn)斗中太平軍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
    第3課收復新疆
    1884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第4課甲午中日戰(zhàn)爭
    1894——1895日本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
    第5課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
    1900——1901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
    1901清政府被迫與8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條約規(guī)定:
    1.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稅收做擔保
    2.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3.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3.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4.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6課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地主階級洋務派
    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后期以“求富”為口號曾成立竟是同文館,第一所新式學堂養(yǎng)育運動評價:1.這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tǒng)治者的自救運動2.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3.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yè)4.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yè)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yǎng)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第7課戊戌變法
    1895康有為、梁啟超“公車上書”光緒帝
    1898.6~9百日維新
    此次變法被成為“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維新派
    初二歷史教案簡案篇五
    課程標準:
    講述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等先進人物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事跡。
    活動目標:
    通過搜集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雷鋒等英雄人物的資料,了解他們的主要事跡。
    通過學習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跡,感悟他們的艱難創(chuàng)業(yè)、廉潔奉公、奉獻為了、科學求真等偉大精神。
    學習英雄人物的偉大精神,并主動、努力將其內化為自已成長的指導和動力。
    尋代自已身邊的人身上的'優(yōu)良品質,培養(yǎng)互相學習、互相尊敬的品德。
    學習查找、分析歷史資料的方法,培養(yǎng)積極合作、主動交流的意識。
    活動過程:
    1、組內活動:
    組內交流搜集的英雄人物的事跡,進行整理匯編,并概括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
    組內交流個人的思考和認識。
    討論:1、這些英雄人物大多來自于普通人,他們是怎樣成為英雄人物的?
    2、這些英雄人物的偉大精神,在今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是否需要繼承發(fā)揚?
    3、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什么樣的建設者?
    4、我們的周圍有沒有人具備了類擬的品質?
    將以上活動的記錄整理成稿,推選一名同學在班上演講。
    2、班組交流,舉行“走近創(chuàng)業(yè)年代的英雄”主題活動。
    每組推選一名同學進行演講,可包括英雄人物主要的事跡、品質和本組在討論中的認識等內容。
    各組組長匯報本組活動情況。
    共同概括英雄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
    3、延續(xù)活動。
    就最敬佩的一位英雄人物或最欣賞的一種優(yōu)秀品質,結合自已的實際情況寫一篇感想。
    活動總結:
    通過本活動,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跡和優(yōu)秀品質,發(fā)現同學身上的優(yōu)良品質,努力將其內化為自已成長的指導和動力。
    絕大多數英雄都是由平凡的人成長而成的。他們之所以成為英雄,源于正確的人生觀和他們的堅定執(zhí)著。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驕傲。每一個同學通過自已的努力,都能夠實現自已的人生價值。
    初二歷史教案簡案篇六
    為了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了解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認識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及其發(fā)展趨勢。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的發(fā)展和變化。培養(yǎng)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fā)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的評述,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按計劃順利完成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優(yōu)秀率、合格率都超過上學期,能夠達標。
    二、教材分析
    八年級上冊總共分七個單元,共22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講述的是從鴉片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的歷史,課本按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等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等欄目,目的在于啟發(fā)學生思維、提倡學生各抒己見,答案不求,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自己就是課堂的主人,刺激學生的學習思維和興趣。
    本冊內容政治思想性強,思想性和科學性統(tǒng)一;可讀性強、重點突出;圖文并茂,趣味性強;啟發(fā)性和生動性結合;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重點及難點:
    如何認清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了解國情,提高認識、培養(yǎng)歸納綜合能力。
    四、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思維比較敏捷,有的學生也喜歡刨根問底,也有的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興趣來,學習目的不明,缺乏主動性,綜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五、導學方法和措施
    1、認真鉆研教材和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備好每節(jié)課,明確重點、難點,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
    2、加強同科類老師的合作,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使集體備課落到實處。
    3、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增強趣味,幽默感。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4、在教學中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
    5、成立歷史學習小組,互出練習題,提高學生歷史認知水平。
    6、進行國情教育,增強時代責任感,讓學生了解認識中國近代的屈辱史,明白落后就要受辱、弱國無外交,內外對比,樹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7、定期或不定期引領學生閱讀歷史書籍、觀看歷史影片、參觀名勝古跡、聽老前輩講革命故事,等等。利用好課堂這一陣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fā)揚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
    六、教學進度
    周次內容
    1熟悉學生、教材制定可行的學期教學計劃。
    2鴉片戰(zhàn)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3收復新疆和甲午中日戰(zhàn)爭
    4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單元小結(復習)。
    5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6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
    7單元小結、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8北伐戰(zhàn)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9紅軍不怕遠征難、單元檢測
    10期中復習(復習)、期中檢測
    11期中講評、難忘九一八
    12“寧為戰(zhàn)死鬼,不做亡國奴”和血肉筑長城
    13單元小結、內戰(zhàn)烽火
    14戰(zhàn)略大決策、單元小結
    15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16社會生活的變化、單元小結
    17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二)
    18單元小結、系統(tǒng)小結
    19、20期末復習(復習)期末檢測與評比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初二歷史教案簡案篇七
    ?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欣賞希臘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感受古希臘文明的魅力,體會人類文明的豐富多樣性,繼承古希臘人求知探索的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古希臘史詩、建筑、哲學、成就及其反映的時代背景
    教學難點:理解分析希臘古典文化所折射的人文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2008年3月24日,北京奧運會圣火取火儀式在希臘奧林匹亞舉行。詢問學生對奧運會起源的了解,引出古希臘人對世界文化藝術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關于古奧運會起源流傳最廣的是佩洛普斯娶親的故事。古希臘共和國伊利斯國王為了給自己的女兒挑選一個文武雙全的駙馬,提出應選者必須和自己比賽戰(zhàn)車。比賽中,先后有13個青年喪生于國王的長矛之下,而第14個青年正是宙斯的孫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愛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國王的挑戰(zhàn),終于以智取勝。為了慶賀這一勝利,佩洛普斯與公主在奧林匹亞的宙斯廟前舉行盛大的婚禮,會上安排了戰(zhàn)車、角斗等項比賽,這就是最初的古奧運會,佩洛普斯成了古奧運會傳說中的創(chuàng)始人。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6課: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文學和雕塑
    1.展示:盲詩人在唱詩
    2.教師講述:到底歷究竟有無荷馬這個人?這兩部史詩真是他寫的嗎?這些問題在西方學術界爭論已久。早在古希臘時代,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哲學家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馬是兩部史詩的作者,直到18世紀初,歐洲人仍然認為荷馬是歷確實存在過的一位遠古的偉大詩人。
    將荷馬其人是否真實存在的爭議先擱置一邊,單從《荷馬史詩》開創(chuàng)了西方文學的先河來說,荷馬堪稱西方文學的始祖,他以詩歌般的記敘手法所展現的戰(zhàn)爭,生活場景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同時,荷馬史詩也是研究古希臘風土人情的寶貴的資料。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是歐洲文學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學作品。
    3.材料展示:
    ?伊利亞特》敘述希臘聯軍圍攻小亞細亞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以希臘聯軍統(tǒng)帥阿伽門農和勇將阿喀琉斯的爭吵為中心,集中地描寫了戰(zhàn)爭結束前幾十天發(fā)生的事件。希臘聯軍圍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將阿喀琉斯憤恨統(tǒng)帥阿伽門農奪其女俘,不肯出戰(zhàn),后因其好友戰(zhàn)死,乃復出戰(zhàn)。特洛耶王子赫克托爾英勇地與阿喀琉斯作戰(zhàn)身死,特洛耶國王普利安姆哀求討回赫克托爾的尸體,舉行葬禮,《伊利亞特》描寫的故事至此結束。
    ?奧德賽》敘述伊大卡國王奧德修斯在攻陷特洛耶后歸國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寫的只是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幾十天的事情。奧德修斯受神明捉弄,歸國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處遭難,最后受諸神憐憫始得歸家。當奧德修斯流落異域時,伊大卡及鄰國的貴族們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羅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羅普用盡了各種方法拖延。最后奧德修斯扮成乞丐歸家,與其子殺盡求婚者,恢復了他在伊大卡的權力。
    目標導學二:建筑藝術
    提示:反映的是古羅馬建筑藝術的輝煌成就。
    2.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古希臘羅馬建筑的特點?
    提示:古希臘建筑——多使用柱子;古羅馬建筑——用柱子和拱形結構,莊嚴厚重。
    3.教師提問:根據教材相關內容,試分析古羅馬的建筑類型。
    提示:古羅馬的建筑類型如下
    宗教建筑:神廟,祭壇
    公共建筑:劇場,浴場,廣場,斗獸場;
    紀念性建筑:記功柱,凱旋門;
    道路工程建筑:橋梁,道路、供排水系統(tǒng)
    4.教師提問:古希臘、羅馬建筑具有怎樣的特點和影響?
    提示:規(guī)模宏大、類型多樣、建筑與藝術緊密結合,公路四通八達等。
    影響:古羅馬的建筑結構和建筑風格至今仍被人所采用,尤其是其拱券式及柱廊的建筑結構均得到了現代人的繼承和發(fā)揚。
    目標導學三:哲學和法學
    1.展示:《雅典學院》
    2.教師提問:古希臘三大哲學家是哪幾個人?
    提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3.教師講述:蘇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哲學路線的。研究的重點是人的倫理道德問題,對自然哲學不感興趣,正因為他把哲學的重點從自然界轉向人的問題,人們才稱他為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請回人間的哲學家。
    公元前427年,柏拉圖(plato)出生于雅典,他自幼受到良好而完備的教育,少年時代勤奮好學、多才多藝且體格健壯。除了家庭的熏陶之外,給他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于正直善辯的蘇格拉底了,而蘇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蠱惑青年的罪名被處死的悲劇給柏拉圖極大的刺激。隨著年歲的增長,他對當時的政客、法典和習俗越來越感到厭惡,從而決心繼承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并從事于締造理想國家的理論研究。約公元前387年,他回到雅典創(chuàng)辦他的學院,公元前347年,柏拉圖以八十歲高齡死于雅典。
    3.材料展示:
    學生:請問什么是善行?
    蘇格拉底:欺騙、盜竊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
    學生: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沒說敵人。
    蘇格拉底:如果你的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
    學生:是善行?!?BR>    思考:從對話中體現了蘇格拉底怎樣的哲學方法?
    提示:蘇格拉底用發(fā)問和反駁的方法進行教育,在言論中滲透著辯證法的觀點,體現了古希臘哲學家善于思辯的品質。
    4.教師小結:古希臘哲學主要探討世界萬物的起源及其運動變化規(guī)律。希臘人以理智的思維和科學的態(tài)度看待自然界,并能從萬物的起源解釋世界的生成。希臘的哲學家們追求智慧,善于思考,熱愛真理,并為探索真理而不懈努力。希臘成為西方哲學的故鄉(xiāng)。
    5.羅馬法——《十二銅表法》:
    ?羅馬法》是羅馬人留給后人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泛指羅馬社會的全部法律制度。公元前450年,羅馬頒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因其刻在十二塊銅板上,被稱之為《十二表法》。它主要的法律精神在于保護私有財產和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它是《羅馬法》和歐洲法學的淵源?!读_馬法》構成歐洲大陸國家、拉丁美洲國家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現存法律制度的基礎。
    三、課堂總結
    勿庸置疑,希臘古典文化是綻放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中的一朵奇葩。社會經濟的繁榮以及城邦制度的充分發(fā)展,使古希臘人有充足的條件從事文化藝術方面的創(chuàng)造。從史詩、雕塑、建筑、哲學、法學等方面,古希臘人不斷將探詢的目光從神的世界轉移到人的世界,既有情感的抒發(fā),也有理性的思索。這是一個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他們的作品不僅為整個西方古典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調,也為后人研究古希臘世界的歷史與社會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板書設計
    1.文學和雕塑:《荷馬史詩》《擲餅者》
    2.建筑藝術代表:希臘神廟、羅馬大競技場、凱旋門、萬神廟等
    3.古希臘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4.羅馬法
    初二歷史教案簡案篇八
    課程標準:
    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知道1954年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一五”計劃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知道1954年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并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指導學生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yè)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培養(yǎng)其讀圖、識圖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培養(yǎng)其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yè)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中找出“一五”期間,我國在重工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yǎng)學生使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的習慣,教會學生運用歷史地圖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結合教師提供的影像資料、史料和圖片,訓練學生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歷史史實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yè)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邁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的基本形成。
    導入
    小助教復習舊知。
    第一個五年計劃
    教師簡略補充有關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知識。
    講一講: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有哪些?為什么要完成這幾項任務?
    讀圖分析:結合《第一個五年計劃成就示意圖》,說一說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的代表性成就。
    項目19521957增長百分比
    鋼(萬噸)
    原煤(萬噸)
    糧食(萬噸)
    棉花(萬噸)
    動手找資料:課文列出了我國國產第一輛汽車、第一架飛機產生以及建成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等資料。請查找資料,說出我國第一套國產6000千瓦發(fā)電機組、第一輛國產拖拉機、第一塊國產手表產生的時間和它們的生產企業(yè)名稱。
    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議一議:為什么說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小作業(yè):編制一張《“一五”計劃主要成就表》
    初二歷史教案簡案篇九
    style="color:#125b86">
    《開創(chuàng)外交新局面》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關系正?;椭腥战ń坏闹饕穼?,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培養(yǎng)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分析教材提供的圖表掌握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打開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間的相互關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⒅腥贞P系的改善,說明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并積極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國喪失了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與事實的根據。
    (2)20世紀70年代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3)國際: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2.過程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3.意義
    (1)它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2)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2 中美關系正?;倪M程
    1、中美關系緩和的原因
    (1)從美國方面看,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以及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劣勢,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
    (2)從中國方面看,為了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為了遏制蘇聯,必須改善同美國的關系?;诠餐睦妫忻离p方急需改善兩國關系。
    2.過程
    (1)1971年7月美國總統(tǒng)特使、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為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做準備。
    (2)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3)1978年中美簽署《中美建交公報》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1979年初,鄧小平副總理訪問美國,這是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它揭開了中美關系的全面發(fā)展階段。
    提示:國際形勢:二戰(zhàn)后形成的兩極格局到了20世紀70年代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直接影響到中美關系的發(fā)展。具體表現在:(1)資本主義陣營內的變化,由于西歐和日本的崛起,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強有力的挑戰(zhàn),美國不得不調整其與歐洲和日本的關系。(2)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實力的下滑使其在與蘇聯的對抗中處于守勢。(3)美國深陷侵-爭的泥潭。(4)社會主義陣營由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而不復存在,中國受到來自蘇聯的危險日益增大。正是這種世界局勢的變化才使得中美兩國的關系從長期的對抗開始走向正?;?。
    基本因素:一是政治制度,另一個是共同的國家利益,不同的政治制度使兩國疏遠,共同的國家利益使兩國接近。
    3中日關系的改善
    1.原因
    (1)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
    (2)日本對華友好政黨和團體的推動,為兩國關系正?;蛳铝嘶A。
    2.過程
    (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并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2)1973年初,中日兩國互派大使,中日兩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3)1978年,中日雙方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成為發(fā)展兩國友好關系,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影響
    中美關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三十多年來,始終主張各成員國之間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處理國際事務中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qū)穩(wěn)定的堅定力量。
    初二歷史教案簡案篇十
    【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欣賞希臘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感受古希臘文明的魅力,體會人類文明的豐富多樣性,繼承古希臘人求知探索的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古希臘史詩、建筑、哲學、成就及其反映的時代背景
    教學難點:理解分析希臘古典文化所折射的人文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2008年3月24日,北京奧運會圣火取火儀式在希臘奧林匹亞舉行。詢問學生對奧運會起源的了解,引出古希臘人對世界文化藝術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關于古奧運會起源流傳最廣的是佩洛普斯娶親的故事。古希臘共和國伊利斯國王為了給自己的女兒挑選一個文武雙全的駙馬,提出應選者必須和自己比賽戰(zhàn)車。比賽中,先后有13個青年喪生于國王的長矛之下,而第14個青年正是宙斯的孫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愛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國王的挑戰(zhàn),終于以智取勝。為了慶賀這一勝利,佩洛普斯與公主在奧林匹亞的宙斯廟前舉行盛大的婚禮,會上安排了戰(zhàn)車、角斗等項比賽,這就是最初的古奧運會,佩洛普斯成了古奧運會傳說中的創(chuàng)始人。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6課: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文學和雕塑
    1.展示:盲詩人在唱詩
    2.教師講述:到底歷究竟有無荷馬這個人?這兩部史詩真是他寫的嗎?這些問題在西方學術界爭論已久。早在古希臘時代,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哲學家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馬是兩部史詩的作者,直到18世紀初,歐洲人仍然認為荷馬是歷確實存在過的一位遠古的偉大詩人。
    將荷馬其人是否真實存在的爭議先擱置一邊,單從《荷馬史詩》開創(chuàng)了西方文學的先河來說,荷馬堪稱西方文學的始祖,他以詩歌般的記敘手法所展現的戰(zhàn)爭,生活場景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同時,荷馬史詩也是研究古希臘風土人情的寶貴的資料。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是歐洲文學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學作品。
    3.材料展示:
    《伊利亞特》敘述希臘聯軍圍攻小亞細亞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以希臘聯軍統(tǒng)帥阿伽門農和勇將阿喀琉斯的爭吵為中心,集中地描寫了戰(zhàn)爭結束前幾十天發(fā)生的事件。希臘聯軍圍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將阿喀琉斯憤恨統(tǒng)帥阿伽門農奪其女俘,不肯出戰(zhàn),后因其好友戰(zhàn)死,乃復出戰(zhàn)。特洛耶王子赫克托爾英勇地與阿喀琉斯作戰(zhàn)身死,特洛耶國王普利安姆哀求討回赫克托爾的尸體,舉行葬禮,《伊利亞特》描寫的故事至此結束。
    《奧德賽》敘述伊大卡國王奧德修斯在攻陷特洛耶后歸國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寫的只是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幾十天的事情。奧德修斯受神明捉弄,歸國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處遭難,最后受諸神憐憫始得歸家。當奧德修斯流落異域時,伊大卡及鄰國的貴族們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羅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羅普用盡了各種方法拖延。最后奧德修斯扮成乞丐歸家,與其子殺盡求婚者,恢復了他在伊大卡的權力。
    目標導學二:建筑藝術
    提示:反映的是古羅馬建筑藝術的輝煌成就。
    2.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古希臘羅馬建筑的特點?
    提示:古希臘建筑——多使用柱子;古羅馬建筑——用柱子和拱形結構,莊嚴厚重。
    3.教師提問:根據教材相關內容,試分析古羅馬的建筑類型。
    提示:古羅馬的建筑類型如下
    宗教建筑:神廟,祭壇
    公共建筑:劇場,浴場,廣場,斗獸場;
    紀念性建筑:記功柱,凱旋門;
    道路工程建筑:橋梁,道路、供排水系統(tǒng)
    4.教師提問:古希臘、羅馬建筑具有怎樣的特點和影響?
    提示:規(guī)模宏大、類型多樣、建筑與藝術緊密結合,公路四通八達等。
    影響:古羅馬的建筑結構和建筑風格至今仍被人所采用,尤其是其拱券式及柱廊的建筑結構均得到了現代人的繼承和發(fā)揚。
    目標導學三:哲學和法學
    1.展示:《雅典學院》
    2.教師提問:古希臘三大哲學家是哪幾個人?
    提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3.教師講述:蘇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哲學路線的。研究的重點是人的倫理道德問題,對自然哲學不感興趣,正因為他把哲學的重點從自然界轉向人的問題,人們才稱他為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請回人間的哲學家。
    公元前427年,柏拉圖(plato)出生于雅典,他自幼受到良好而完備的教育,少年時代勤奮好學、多才多藝且體格健壯。除了家庭的熏陶之外,給他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于正直善辯的蘇格拉底了,而蘇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蠱惑青年的罪名被處死的悲劇給柏拉圖極大的刺激。隨著年歲的增長,他對當時的政客、法典和習俗越來越感到厭惡,從而決心繼承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并從事于締造理想國家的理論研究。約公元前387年,他回到雅典創(chuàng)辦他的學院,公元前347年,柏拉圖以八十歲高齡死于雅典。
    3.材料展示:
    學生:請問什么是善行?
    蘇格拉底:欺騙、盜竊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
    學生: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沒說敵人。
    蘇格拉底:如果你的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
    學生:是善行?!?BR>    思考:從對話中體現了蘇格拉底怎樣的哲學方法?
    提示:蘇格拉底用發(fā)問和反駁的方法進行教育,在言論中滲透著辯證法的觀點,體現了古希臘哲學家善于思辯的品質。
    4.教師小結:古希臘哲學主要探討世界萬物的起源及其運動變化規(guī)律。希臘人以理智的思維和科學的態(tài)度看待自然界,并能從萬物的起源解釋世界的生成。希臘的哲學家們追求智慧,善于思考,熱愛真理,并為探索真理而不懈努力。希臘成為西方哲學的故鄉(xiāng)。
    5.羅馬法——《十二銅表法》:
    《羅馬法》是羅馬人留給后人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泛指羅馬社會的全部法律制度。公元前450年,羅馬頒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因其刻在十二塊銅板上,被稱之為《十二表法》。它主要的法律精神在于保護私有財產和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它是《羅馬法》和歐洲法學的淵源?!读_馬法》構成歐洲大陸國家、拉丁美洲國家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現存法律制度的基礎。
    三、課堂總結
    勿庸置疑,希臘古典文化是綻放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中的一朵奇葩。社會經濟的繁榮以及城邦制度的充分發(fā)展,使古希臘人有充足的條件從事文化藝術方面的創(chuàng)造。從史詩、雕塑、建筑、哲學、法學等方面,古希臘人不斷將探詢的目光從神的世界轉移到人的世界,既有情感的抒發(fā),也有理性的思索。這是一個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他們的作品不僅為整個西方古典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調,也為后人研究古希臘世界的歷史與社會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板書設計
    1.文學和雕塑:《荷馬史詩》《擲餅者》
    2.建筑藝術代表:希臘神廟、羅馬大競技場、凱旋門、萬神廟等
    3.古希臘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4.羅馬法
    初二歷史教案簡案篇十一
    (一)可取之處
    1.本課在設計上,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課教材的特點,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2.本課運用多媒體課件,結合豐富的文字和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體驗解決一個個問題。同時,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感悟民族融合的結果。這樣貼近生活更為真實,也能用歷史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我們的生活,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本文結合教材,利用一個個史實和圖片,讓學生深入歷史課的課堂,史地結合,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觀念,學會用科學辯證的歷史觀去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落實了教學目標。
    4.本節(jié)課的教學策略比較靈活,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歸納、自由點評等貫穿其中,有意識地在教學設計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二)不足之處
    1.面俱到回過去的場景中,無論是歷史視頻生成的展的區(qū)域優(yōu)勢通過任務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安排豐富,課堂節(jié)奏比較快,可能個別學生沒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和時間,影響其課堂學習的體驗。建議不必面面俱到,圍繞教學目標,內容設計再緊湊點,突出亮點。
    2.整堂課問題設計比較多,建議要設計的更要難度梯度,使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更加自然。
    同時,要注意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提取,抓住學生的生成來進行問題的步步深入,也許更加水到渠成,也給學生更多地發(fā)揮空間。
    初二歷史教案簡案篇十二
    基礎知識 了 解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
    掌 握 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名稱和順序
    討論探索 變法法令內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進步作用(由此理解變法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改革)
    教學重點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
    教學難點 戊戌變法的性質及其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jié)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從洋務派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具有什么樣性質?(是失敗的封建統(tǒng)治者的自救運動)
    2、從封建統(tǒng)治者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是失敗了。但是它卻在客觀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yè)。它為中國近代企業(yè)積累了經驗,培養(yǎng)了技術力量,刺激并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封建統(tǒng)治者的自救運動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繼續(xù)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國的大規(guī)模運動。(要求學生閱讀29—32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后,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著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公車上書
    1、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車”(應試舉人)要求拒簽《馬關條約》?(提示學生從條約危害性和“公車”愛國情感方面分析)
    2、為什么人們還同時要求變法?(提示學生從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政府的內部矛盾、人民起義、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等方面進行思考)
    小結、過渡:中華民族具有優(yōu)良的愛國傳統(tǒng),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緊急關頭,民族的精英分子總會登高一呼,力圖扭轉頹勢。所以,洋務運動剛剛失敗,“公車上書”就接踵而至,它沖破了長期以來的沉悶局面,造就了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拉開了戊戌變法運動的序幕。
    百日維新
    1、公車上書后百日維新前,康有為和梁啟超有哪些主要的維新活動?(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宣傳變法,組織政治團體“強國會”,上書光緒帝等)
    2、光緒帝按照維新派的意圖,所頒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內容?(先組織學生集體朗讀,然后討論回答:
    a.怎樣改革政府機構?為什么沒有興民權、設議院、立憲法等措施?
    b.在開辦企業(yè)和新式學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國防軍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變化?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這些法令對頑固派作了重大讓步,說明維新派沒有實權,顯得十分軟弱。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頑固派雖然掌握實權,勢力強大,但他們畢竟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趨勢,不得不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管理,不得不同意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不得不放松輿論控制,準許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等等。)
    3、請出幾位組學生,根據30頁第2段“閱讀文字”和32頁“自由閱讀卡”的內容,表演康有為與榮祿在總理衙門的那一場對話以及康有為與自己女兒的對話。(教師可以通過“畫外音”形式進行啟發(fā)引導,調控課堂紀律和氛圍)
    4、想一想,當時社會上哪些人贊成維新變法?哪些人反對?哪些人無所謂?造成什么后果?(資產階級維新派、開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識分子、不愿意當“亡國之君”的光緒帝等人贊成;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反對;廣大的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手工業(yè)者等“社會底層”無所謂。因此,手中握有實權的頑固派很輕松地扼殺了這場維新變法運動。)
    5、根據32頁“活動與探究”:維新派要殺的“賊”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撓維新變法的頑固派)他們?yōu)槭裁从X得“無力回天”?(實權掌握在頑固派手里)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為變法流血犧牲以喚起民族覺醒,品格高尚)
    6、根據31頁“動腦筋”:你同意誰說的意見?為什么?(賦于學生人格多元化的選擇權,允許他們自圓其說。但是教師也可以進一步設問:他的獻身精神對后人有什么激勵作用嗎?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領袖脫逃后,有沒有繼續(xù)斗爭?由此對學生進行正面導向)
    7、有人說:“袁世凱出賣維新派只是一種偶然現象。如果袁世凱站到光緒帝一邊,中國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亮出你的理由。(讓學生討論,不必統(tǒng)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結論也無妨,可以介紹123頁的《附錄》給學生查找有關資料,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為什么戊戌變法又叫做“百日維新”?(變法法令的頒布,從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經歷了103天就被頑固派扼殺了,所以叫“百日維新”。實際上,維新變法運動從1895年“公車上書”就開始了。)
    初二歷史教案簡案篇十三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的侵略擴張是人類文明遭到破壞的原因;中國人民從來就有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維護統(tǒng)一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要繼承的愛國傳統(tǒng)。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罪行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斷壁殘垣圓明園》
    提問:你到北京去過圓明園嗎?你知道它昔日的豪華壯觀與今日的斷壁殘垣是怎樣造成的嗎?你知道有關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英法再次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
    1.教師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為什么叫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學生思考后回答)
    教師歸納:鴉片戰(zhàn)爭后簽訂的《南京條約》,并沒有滿足西方侵略者的貪婪的欲 望,西方列強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這一目的同鴉片戰(zhàn)爭是一脈相承的。因此,此次戰(zhàn)爭在歷稱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2.教師提問:為了掩蓋戰(zhàn)爭的侵略性,英法兩國為戰(zhàn)爭尋找了什么借口?(“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
    3.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說一說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經過和結果?
    學生回答: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城,挑起戰(zhàn)爭;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
    教師講述:請同學們簡單識記《天津條約》的具體內容,有關《天津條約》的影響將在后面部分進行重點分析。
    目標導學二: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的簽訂
    1.教師講述:《天津條約》的簽訂,并沒有使侵略者滿足。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對北京西郊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進行了大肆搶劫,之后又放火燒毀。
    2.教師展示:《焚燒過后的圓明園》
    (有條件可以放映視頻《火燒圓明園》片斷)
    學生回答:清政府的腐 敗無能
    學生歸納: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xù)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賠款額大幅度增加。
    5.教師過渡: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獲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目標導學三: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1.教師講解:從19世紀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鴉片戰(zhàn)爭世紀,大肆入侵中國東北地區(qū)。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前后,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學生回答: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
    3.教師總結:沙俄在中國近代所割占領土面積,相當于歐洲德法兩國面積的總和,外加一條與多瑙河一樣長的黑龍江,是19世紀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4.教師設問: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有哪些國家侵占了中國哪些土地?
    學生回答:英國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qū),沙俄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地區(qū)150多萬平方千米。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總結: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英國、法國等西方侵略實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沙俄占領了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主權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鴉片戰(zhàn)爭中侵害更大了,因此,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三、課堂總結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并日益擴展,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