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范文(18篇)

字號:

    教案的編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科特點,進行個性化設計。教案應該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實現個性化教學。這些教案的設計緊密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需求,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興趣。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一
    教學目標
    基 礎
    掌 握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
    能 力訓 練
    過 程
    方 法 口 頭
    討 論
    探 索 中國戰(zhàn)敗的主要原因及其歷史教訓
    情 感、
    態(tài) 度、
    價值 觀 愛 國
    情 感 甲午戰(zhàn)爭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吞并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戰(zhàn)爭。在戰(zhàn)斗中,以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抗爭,他們是光榮的民族英雄。
    思 想
    意 識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沒落、決策集團的妥協退讓和軍備的松弛落后,甲午戰(zhàn)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恶R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重點 黃海大戰(zhàn)、《馬關條約》
    教學難點 甲午戰(zhàn)爭的性質、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馬關條約》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jié)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列舉左宗棠收復-疆的事跡并對他作出評價。(盡管他對于太平天國的鎮(zhèn)壓,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復-疆方面,他的歷史功績卻值得贊頌:他對于較弱的阿古柏果斷動武,直接收復失地;對于較強的俄國則盡量避免直接交戰(zhàn),通過外交談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收回價值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伊犁。)
    2.起初在收復-疆問題上,同左宗棠意見對立的代表人物是誰?(李鴻章)
    教師講授:李鴻章重“海防”輕“塞防”的主要企圖是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實力,但是在列強瘋狂侵略中國的形勢下,李鴻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終把“老本”都輸光了。請同學們閱讀《甲午中日戰(zhàn)爭》,看看李鴻章怎么把“老本”輸光?中國又遭到哪些重創(chuàng)?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現出哪些與李鴻章態(tài)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學生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后,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著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黃海大戰(zhàn)
    1、日本發(fā)動戰(zhàn)爭的目的是什么?(為了實現征服朝鮮、入侵中國、稱霸世界的野心)
    2、請2——3位學生同時扮演鄧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評判優(yōu)劣。(教師作“畫外音旁白”,學生配合表演適當的動作或對話)
    師:1894年9月,北洋艦隊在黃海大東溝遭日本艦襲擊,鄧世昌動員致遠艦官兵保衛(wèi)旗艦。
    生:(語言自擬,當場表演沖鋒情景)……
    師:致遠艦中彈過多,艦身嚴重傾斜,彈藥也用光了,鄧世昌動員將士決死一戰(zhàn)。
    生:(語言自擬,當場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師:致遠艦被敵人用魚雷擊沉后,鄧世昌決心與軍艦同沉大海。隨從遞給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動作,也可自擬語言表白殉國決心)……
    師:鄧世昌的愛犬死死銜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鄧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將義犬按入水中的樣子,接著沉入碧波……)
    《馬關條約》
    1、鄧世昌等將士死得轟轟烈烈,因為他們用生命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黃海一戰(zhàn),中日雙方各有損傷,實力對比沒有太大的變化??墒牵髞砣哲妳s連戰(zhàn)連勝,相繼占領了哪些地方?(遼東半島、旅順、威海衛(wèi)等)
    2、清政府在這一戰(zhàn)中又遭慘敗的原因是什么?(李鴻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協,一個是為了“保船避戰(zhàn)”,另一個是為了要過“萬壽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敗導致了戰(zhàn)場上的全面潰敗。)
    3、 戰(zhàn)后雙方簽訂了什么條約?簽訂于哪一年?雙方的代表分別是誰?(《馬關條約》,1895年,[中]李鴻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導學生制表填表)
    項目 內容 分析 影響
    5、臺灣人民怎樣譴責賣國的清政府?(有人寫對聯“臺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鴻章之流的賣國嘴臉。)
    6、臺灣人民又是怎樣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徐驤領導臺灣義軍同劉永福的黑旗軍在彰化、嘉義等地重創(chuàng)日軍。后因奸細出賣,臺灣終于全部淪陷。但是臺灣人民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期間,爭取回歸祖國的斗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二
    一、教學設計思路分析
    (一)學習內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級歷冊第二單元第8課的內容?!缎梁ジ锩纷鳛橹袊M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承接了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之后,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前的社會變革的爆發(fā)力。由經濟技術變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節(jié)課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本節(jié)教材的安排特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提出問題,深入討論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學情分析
    1、生理學習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級學生經歷過小學與七年級的學習,在歷史知識上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但是水平參差不齊,對于調度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顯得有些困難。不能從歷史時間的大環(huán)境下看問題。
    2、心理學習能力探討:革命史本身就帶有豐富的激情色彩。對于長期飽受強國凌弱的中國,辛亥革命的歷史運動又顯得極其振奮人心。本節(jié)知識既有枯燥乏味的綱領文件,又有行色生動的革命運動背景。將二者結合,恰到好處的牽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與發(fā)散思維。
    (三)教學設計重點
    在教科書的設計和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合理運用學習理論,幫助學生完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學習。由生動的《辛亥革命》電影精彩片段引入課堂教學,以簡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體影音將歷史事件變得生動化。注重概念形成與發(fā)展的思維過程,即知識建構的動態(tài)過程。
    (四)教學設計基本理念與思路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以歷史事件中實例加以多媒體形象的呈現,以強有力的視覺沖擊效果激發(fā)學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應。通過知識遷移、情景設問促進學生的協作與交流,最終實現意義建構。
    二、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 辛亥革命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課時
    教材目次 人教版八年級歷冊
    第二章 第8課
    教 學
    目 標
    【知識和技能】
    1、了解孫中山救國革命思想路線的轉變過程。
    2、學會結合時代背景,深入探討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因素。
    3、知道孫中山創(chuàng)辦的政治團體以及武昌起義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根據聯系前后知識點將知識面層層遞進,知道辛亥革命的歷史必
    然性。
    2、通過歷史再現,激發(fā)對辛亥革命的學習熱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近代革命志士的熱血付出,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操。
    2、培養(yǎng)學生學會聯系歷史與現實生活,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與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探究式學習法、情景創(chuàng)設法
    學習方法
    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及所設計的教學方法,用“情景創(chuàng)設法”開展學習活動,以學生自己為主體,以歷史時代背景為起點,利用“拋錨式”建構主義教學法教學,聯系相關歷史影音并進行深入探究,把學習過程和認知過程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化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使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建構,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影音設備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舊知】 【新課導入】
    多媒體呈現單元知識框架圖
    多媒體播放《辛亥革命》紀錄片片段
    觀看完紀錄片后,針對影視中提到的“孫中山的想法贏得了周圍一些人的贊同”,引出孫中山創(chuàng)建革命黨并展開提問。
    看圖并回憶舊知,從舊的認知中尋找對新知的理解。
    觀看紀錄片,思考“為什么孫中山會選擇武裝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驅孫中山的熱血救國的艱辛經歷。
    學生在了解完視頻內容后,依據問題閱讀課本內容。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復習與本節(jié)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點上建立新的知識體系。
    將歷史中的云霧般的孫中山,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的影視表達出來,直擊課題“辛亥革命”,用影音、圖像演繹方式將辛亥革命引入歷史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用生活的鏡頭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實存在。
    通過多媒體影音展示內容的再現,教師拋磚引玉,讓學生帶著問題,結合視頻播放內容在課本中找答案,達到學生自主建立知識結構,自主填補知識缺口。
    【授受新課】
    同學們閱讀課本并填寫回答“興中會”與“同盟會”的創(chuàng)立時間、地點、創(chuàng)建人以及綱領。
    【承轉】興中會的“振興中華”綱領發(fā)展為同盟會的“三民主義”,在三民主義的啟發(fā)與鼓舞下,滿懷熱血的有識之士,發(fā)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
    【多媒體呈現】武昌起義形勢圖
    【提問】
    1、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回答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
    【多媒體呈現】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視頻資料
    【承轉】以清政府的覆滅,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個知識點——中華民國的成立
    【多媒體呈現】孫中山戎裝圖
    【提問】
    1、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地點以及主要人物?
    2、中華民國成立后的結局?
    【發(fā)散思維】
    學生閱讀課本且之間討論交流,并思索回憶課前所講,結合課本知識進行著答案的推測。
    學生看圖思考
    學生回答
    學生觀看影像資料,感嘆清王朝的覆滅。
    學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孫中山”
    結局: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學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了清朝統(tǒng)治。2、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敗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以多媒體形象的演示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啟發(fā)學生將歷史信息進行聯系比較,找出其中的繼承性,讓學生學會總結歸納、同類比較、綜合分析等方法來總結知識點,有利于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記憶,加深對知識的了解程度。
    讓學生在問題中將新知識慢慢消化,并啟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理解。
    將重要歷史節(jié)點的一幕以多媒體影音呈現給學生,圖文并茂的生動教學,刺激了學生的感、知覺。
    引導學生回憶舊知識(歷史時代背景),舊知識有時是不完善的,此處設下伏筆,意在引導學生形成認知沖突,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并為新知識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識延伸】
    發(fā)散學生思維,增加學生知識面的廣度,對本節(jié)知識的教學具有積極作用。以中山裝的紋飾、紐扣向學生闡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與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認識到孫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與轉變,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艱辛道路,明白了滿懷熱血的有識之士報國救國的壯志。掌握了三民主義的含義,以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及時小結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課堂練習】
    1、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之后,繼任這一職務的是:
    a.黃興 b.蔣介石
    c.袁世凱 d.黎元洪
    2.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 b.武漢 c.南京 d.廣州
    3.對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了清政府 b.結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改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
    4.有位老人說他出生于民國三年,那么他現在的年紀是:
    a.96 b.93 c.100 d.87
    【板書設計】
    辛亥革命
    一、孫中山創(chuàng)建革命黨
    1、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黨的發(fā)展歷程:興中會——同盟會
    二、武昌起義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
    2、地點:湖北武昌
    3、起義過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華民國的成立
    1、時間:1912年1月1日
    2、地點:南京
    3、人物:孫中山
    4、結果: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教學反思】 1、基于建構主義理論
    指導學生利用生活影視素材,了解辛亥革命發(fā)生原因。
    2、凸顯歷史學科特點
    以歷史史實為基礎,從生活走進歷史,從歷史走進生活。
    3、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有機結合
    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使歷史事件直觀化、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
    4、培養(yǎng)學生樹立尊重歷史,熱愛國家、熱愛生活的情操。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三
    1、(七上p.8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新疆正式隸屬中央管轄,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唐朝時在新疆設置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和北庭都護府(武則天)。
    3、(七下p.111)清朝乾隆帝時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國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包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qū)。
    二、左宗棠收復新疆
    1、p.12背景:阿古柏侵占新疆,西北塞防告急;俄英勾結阿古柏,共同破壞中國主權。
    2、p.13概況: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國懷抱,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3、意義:左宗棠收復新疆,使新疆地區(qū)不再受外敵侵占,維護了祖國統(tǒng)一,符合中華民族利益。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四
    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12分)
    材料一:歷史的事實早已告訴我們,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是密切關聯。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的抗美戰(zhàn)爭不只是道義上的責任,而且和我國全體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關聯著,是自衛(wèi)的必要性所決定的。
    材料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國野心狼!”
    請回答:
    (1)根據材料分析,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今年是這次戰(zhàn)爭爆發(fā)多少周年?當時的司令員是誰?(3分)
    (2)請你舉出材料一中“歷史的事實”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例子?(2分)
    (3)請列舉抗美援朝戰(zhàn)爭時期的一次重要戰(zhàn)役和一位英雄人物。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產生了哪些積極的影響?(5分)
    (4)說說你準備如何"保和平,為祖國”?(2分)
    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13分)
    材料二:毛澤東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薄?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工業(yè)指標都大幅超額完成。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五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tǒng)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fā)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于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fā),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fā)展,尤其是經濟發(fā)展所起的作用。
    難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任務作出恰當的評價。
    【教學過程】
    導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tǒng)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fā)。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于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1.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訓
    2.貞觀之治的表現: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fā)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
    3.盛世出現的表現:
    4.盛世出現的原因:
    過渡:在唐朝歷出現了我國的一位女皇帝,大家知道是誰嗎?
    三、女皇帝武則天
    介紹武則天經歷
    1.武則天的措施:一是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舉制的發(fā)展,四是設北庭都護。
    最后,引用郭沫若對其統(tǒng)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2.不足:用酷吏,濫殺無辜,修寺廟。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tǒng)治應給予肯定。
    【板書設計】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訓
    2.貞觀之治的表現: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3.盛世出現的表現:
    4.盛世出現的原因:
    三、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的措施:一是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舉制的發(fā)展,四是設北庭都護。
    2.不足:用酷吏,濫殺無辜,修寺廟。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六
    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遼、西夏與北宋并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題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一課是七年級下冊《中國古代史》的內容。從全書的結構體系來講,本課屬于第二單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fā)展中的第一課,是全書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從本課的內容來看,五代十國以后,中國進入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北宋與遼、西夏之間既有對立和斗爭,也有共同發(fā)展、友好往來和相互學習。在相互交往中,遼、西夏接受中原先進文明,中華民族進一步融合。因此,《遼、西夏與北宋并立》在本單元乃至本冊書中都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和掌握北宋的建立、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澶淵之盟、黨項建立西夏、宋夏和議等。理解澶淵之盟與宋夏和議的歷史作用。
    能力目標: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識記能力和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把握民族政權并立這一特殊時代的基本脈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學習民族戰(zhàn)爭,對戰(zhàn)爭性質形成正確認識,不能用異族、侵略的說法,只能從正義和非正義的角度來分析。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即中國歷所出現的任何民族都屬于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從而正確地看待歷契丹和黨項族對我國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區(qū)開發(fā)做出的貢獻。
    3、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遼、宋、西夏建國與澶淵之盟
    難點:正確認識宋遼、宋夏的關系,認識到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必然。
    那么,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來談談。
    二、教法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在本課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實踐探索、歸納總結,以啟發(fā)式教學法為主,輔之討論法、比較法、閱讀指導法等。
    接下來,我再說一說學法。
    三、學法
    我在學法指導上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習歷史探究方法,提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本課題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我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首先播放一段視頻,由此來進入到對本課的教學。
    2、新課探究
    結合教材結構清晰的特點,為方便學生的識記我將按照教材的子目為線索來進行講授。
    首先講第一個子目的內容,澶淵之盟,介紹遼北宋建立的情況,北宋與遼之間的戰(zhàn)與和,澶淵之盟的內容以及帶來的影響。
    其次,講第二個子目的內容宋夏和議,西夏的建立、西夏與北宋之間的戰(zhàn)與和,宋夏和議的內容以及影響。
    最后,進入到本課的最后一個子目,碰撞中的融合,讓學生找出契丹與黨項族與漢族融合的表現。
    3、課堂小結
    在本課的子目內容講授完以后,用課堂問答的方式總結全課知識,強調教學重點及難點。
    4、課堂練習
    根據本節(jié)課教學情況和學生掌握實際,進行課堂練習。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請各位評委和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七
    style="color:#125b86">
    海峽兩岸的交往
    了解祖國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祖國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和平統(tǒng)一的大政方針;
    2、了解兩岸關系的歷史性變化;
    3、掌握兩岸交往的現狀;
    過程與方法:
    通過海峽兩岸關系從隔絕到交往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臺灣歷史的了解,初步培養(yǎng)學生史論結合的能力;
    通過對目前臺灣局勢現狀了解,培養(yǎng)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祖國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樹立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tǒng)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難點:“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四、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收集相關影像資料;
    2、收集臺海局勢的時政資料
    學生準備:
    1、根據所學知識和查閱資料,說明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
    2、收集臺海局勢的時政資料;
    3、了解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狀況;
    五、教學方法
    教師教法:談話法;活動法;課堂討論法;
    學生學法:探究式學習;學會史論結合的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導入新課:
    1、時事報道:臺海局勢
    2、談古論今:用史實說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一、推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談談你所知道的兩岸交往的現狀;
    影像資料:反對-、爭取統(tǒng)一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八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zhàn);《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yǎng):
    (1)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zhàn)爭清軍戰(zhàn)敗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zhàn)爭的影響,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zhàn)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九
    style="color:#125b86">
    課程標準:?講述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跡,體會志愿軍戰(zhàn)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二、教材內容分析:
    三、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美國對中國人民的挑釁,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兵朝鮮,發(fā)起大規(guī)模戰(zhàn)役,黃繼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跡,中朝人民反侵略戰(zhàn)爭的勝利。
    2、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朝鮮戰(zhàn)爭示意圖》,認識“三八線”的位置及朝鮮戰(zhàn)爭的經過,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經過。
    難點:中國政府派志愿軍出兵朝鮮的原因。?
    教學流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圖三:1950年美國帶領下的“聯合國軍”幫助大韓民國,越過三八線并占領朝鮮半島絕大多數領土,改變了原來的半島格局。
    “聯合國軍”改變了朝鮮半島原來的格局,對中國有沒有影響??
    第二章:美帝挑釁------毅然出兵
    第三章:戰(zhàn)場博弈------打出國威?
    播放:影片《上甘嶺》片段?
    介紹志愿軍英雄事跡,包括邱少云、黃繼光。?
    展示:邱少云、黃繼光圖片
    志愿軍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被祖國人民譽為什么??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發(fā)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三)課堂總結,拓展延伸:?第四章:嶄新時代------啟示后人?
    同學們學習本課后,你認為抗美援朝中國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1、祖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2、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軍民的英勇善戰(zhàn)
    3、黨的英明決策、彭德懷的英明指揮
    4、中朝人民的并肩戰(zhàn)斗
    5、抗美援朝的正義性等?抗美援朝戰(zhàn)爭對中國有何影響??抗美援朝是一場偉大的反侵略的正義斗爭,鞏固了新中國人民政權,提高了國際地位。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全國人民支持下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他們身上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遠值得學習,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正是他們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習總書記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新的目標,你知道是什么嗎?實踐中國夢的目標。
    播放:《少年中國說》朗誦片段?
    六、課堂檢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wèi)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
    根據材料,你認為“跨過鴨綠江”的目的是什么???
    中國參戰(zhàn)軍隊的名稱是什么?司令員是誰??
    (3)舉出這場戰(zhàn)爭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你從中感受到什么精神???
    (4)綜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抗美援朝戰(zhàn)爭對新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七、板書設計
    第2課??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復習提問:清朝末年,我國出現了哪些著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清朝末年,我國雖然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這不能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進步思想家們意識到中國的落后,主張學習西方,變革社會。從而引出新課。
    二、《四庫全書》:
    性質:這是清朝乾隆年間官修的一部大叢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叢書。
    分類和意義: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共收錄各類書籍3000多種,近8萬卷,保存了十分豐富的文獻資料。但是,清政府為了鞏固統(tǒng)治,實行思想文化專制政策,刪改、銷毀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統(tǒng)治的書籍,也是祖國文化遺產遭到很大破壞。
    三、魏源和《海國圖志》
    1.簡介魏源的生平。
    2.《海國圖志》:學生閱讀書中相關內容后,教師指出:《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一部專著,也是介紹和傳播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的著作。這部書編寫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用來抵抗外國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響:組織學生討論:魏源的思想有什么進步性?產生了什么影響?
    魏源主張向西方學習,表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中的先進人物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后,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過來,開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現實問題,啟迪人們通過學習西方,尋求強國御侮之道。
    四、嚴復和《天演論》
    1.簡介嚴復:引導學生回憶嚴復在維新變法運動期間,就在天津主辦《國聞報》,宣傳變法的史實。結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嚴復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他對西方文化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
    2.嚴復思想形成的背景:提問:嚴復生活的時代和魏源生活的時代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嚴復主張效法西方,推行維新改革是與19世紀末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維新變法思想高漲的時代背景相適應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不斷深化的結果。
    3.《天演論》及其影響:為了介紹和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嚴復一生翻譯了大量西方學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論》的影響最大。指導學生閱讀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看書討論《天演論》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觀點和“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理論。嚴復翻譯《天演論》的真實目的在于以進化論為思想武器,論證變法維新的合理性,通過變法使社會由落后變?yōu)橄冗M是自然之理,抨擊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錯誤觀點。很顯然,嚴復用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對封建保守思想進行了有利的抨擊,啟發(fā)中國知識界探索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為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師指導,以學生自學為主)
    1.背景:傳統(tǒng)科舉制度的弊端在于脫離社會實際,培養(yǎng)不出有用的人才。鴉片戰(zhàn)爭以后,受西方的影響,新式學堂紛紛建立,教育改革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時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張之洞等奏準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沿襲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被廢除。
    小結:鴉片戰(zhàn)爭以來,隨著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些先進的思想家開始認識到中的落后,他們主張學習西方、抵御外侮、變革社會,實現國家的富強這種進步的思想引導先進的中國人不斷向西方尋找救國的道路。這種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俱進的愛國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板書設計
    清朝的文化——進步的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
    一、《四庫全書》——世界最大的叢書
    二、進步思想家——“與時俱進”
    魏源:《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
    嚴復: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
    (1)嚴復的思想:效仿西方,變法救國
    (2)《天演論》及其作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世道必進,后勝于今”
    三、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舊教育制度的弊端
    擬定《奏定學堂章程》和廢除科舉制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十一
    1、時間:14—17世紀。 2、核心思想:人文主義。
    3、影響: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4、文藝復興的先驅:但丁——《神曲》,文學巨匠: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二、 新航路的開辟(也叫地理大發(fā)現)
    1、航?;顒樱焊鐐惒及l(fā)現美洲新大陸,哥倫布實現環(huán)球航行
    2、影響:把世界連成一個整體;歐洲開始對外殖民擴張。
    三、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文獻:《權利法案》,限制國王權力,確立國會擁有權力。
    2、影響:在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并率先開始了工業(yè)革命。
    四、 美國獨立戰(zhàn)爭
    1、文獻:《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2、影響: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促進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
    3、領導人:華盛頓,領導美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開創(chuàng)民主政治的先河
    五、 法國大革命
    1、文獻:《人權宣言》,宣揚自由平等、主權在民、財產權、法治原則。
    2、影響:摧毀法國封建專制制度;動搖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使民主共和思想廣為傳播。
    六、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1、工業(yè)革命的含義: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 2、時間:18世紀60年代一19世紀40年代。
    3、成果:瓦特改良蒸汽機,史蒂芬孫發(fā)明 “旅行者號”蒸汽機車(即火車)。
    七、 三角貿易
    1、:路線: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出程:從歐洲帶著廉價工業(yè)品到達非洲。中程:從非洲購買和獵取黑人達到美洲
    歸程:從美洲帶著金銀、原料回到歐洲。
    2、影響:使非洲喪失大量人口導致貧窮和落后;加速歐洲資本積累,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fā)展。
    八、《共產黨宣言》
    1、作者:馬克思、恩格斯。 2、意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九、 俄國1861年改革
    1、領導人:亞歷山大二世 2、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3、影響:廢除了封建農奴制,走上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十、 美國內戰(zhàn)(也叫美國南北戰(zhàn)爭)
    3、影響: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美國國家統(tǒng)一,為美國資本主義更加快速發(fā)展掃除障礙。
    十一、 明治維新
    3、影響: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擺脫民族危機。
    十二、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1、時間:19世紀七十年代——20世紀初 2、特點:電力的廣泛使用,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3、新動力機:內燃機 4、發(fā)明大王:美國人愛迪生,發(fā)明電燈等
    5、新交通工具:德國人卡爾本茨發(fā)明汽車;美國人萊特兄弟發(fā)明飛機
    1、時間: 2、核心思想:
    3、影響:
    4、文藝復興的先驅: —— 文學巨匠: ——“四大悲劇”
    二、 新航路的開辟(也叫 )
    1、航海活動: 發(fā)現 , 實現
    2、影響:
    三、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文獻: ,限制 權力,確立 擁有權力。
    2、影響:
    四、 美國獨立戰(zhàn)爭
    1、文獻: ,宣告
    2、影響:
    3、領導人: ,領導 ,開創(chuàng)
    五、 法國大革命
    1、文獻: ,宣揚
    2、影響:
    六、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1、工業(yè)革命的含義: 2、時間:
    3、成果: ,
    七、 三角貿易
    1、路線:
    出程:從歐洲帶著 到達非洲。中程:從非洲購買和獵取 達到美洲
    歸程:從美洲帶著 回到歐洲。
    影響:
    八、 《共產黨宣言》
    1、 作者: 2、意義:
    九、 俄國1861年改革
    1、領導人: 2、性質:
    3、影響:
    十、 美國內戰(zhàn)(也叫 )
    1、原因: 2、文獻: 和
    5、影響:
    十一、 明治維新
    1、原因: 2、性質:
    3、影響:
    十二、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1、時間: 2、特點: ,使人類進入“ ”
    3、新動力機: 4、發(fā)明大王:
    5、新交通工具: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十二
    了解祖國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祖國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和平統(tǒng)一的大政方針;。
    2、了解兩岸關系的歷史性變化;。
    3、掌握兩岸交往的現狀;。
    過程與方法:
    通過海峽兩岸關系從隔絕到交往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臺灣歷史的了解,初步培養(yǎng)學生史論結合的能力;。
    通過對目前臺灣局勢現狀了解,培養(yǎng)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祖國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樹立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tǒng)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難點:“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四、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收集相關影像資料;。
    2、收集臺海局勢的時政資料。
    學生準備:
    1、根據所學知識和查閱資料,說明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
    2、收集臺海局勢的時政資料;。
    3、了解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狀況;。
    五、教學方法。
    教師教法:談話法;活動法;課堂討論法;。
    學生學法:探究式學習;學會史論結合的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導入新課:
    1、時事報道:臺海局勢。
    2、談古論今:用史實說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一、推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談談你所知道的兩岸交往的現狀;。
    影像資料:反對-、爭取統(tǒng)一。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十三
    保定市新市區(qū)江城中學 李志艷
    各位評委、老師: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課主要講述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即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1)他在國共十年對峙的歷史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特殊地位。(長征為后人留下的長征精神,直到現在仍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因此,)(2)本課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紅軍長征的路線、遵義會議及其偉大意義。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紅軍被迫實行戰(zhàn)略轉移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閱讀長征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讀圖,填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示意圖的學習和運用,了解地圖所示語言;利用多媒體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將課外知識與課內知識有機結合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學習紅軍戰(zhàn)勝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發(fā)揚長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八年級的學生對紅軍的長征應該說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學對長征的了解是通過文學作品而缺乏對長征艱苦歷程的完整學習,根據學生這一情況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1)教學重點:中央紅軍的長征,遵義會議極其偉大意義。2)教學難點:遵義會議的意義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有三)
    2)、探究討論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過程中)
    3)、講授法、多媒體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難點。
    2、學法(有二)
    (1)聯系比較法 通過前后知識的聯系,分析比較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小組討論法 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我從4方面來說明,導入新課,學習新課,思維拓展,鞏固練習。
    情景導入(大約3分鐘)
    導入新課,我采用情景導入法,播放《我的長征》電影片斷,(播放)播放中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這一電影片斷展現了我國歷史上哪一重大歷史事件?學生回答后,教師設問: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紅軍長征過程中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為什么能取得長征的勝利?從而導入新課。設計意圖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2、學習新課 我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
    (1)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進入此環(huán)節(jié)后出示導學提綱,導學提綱的運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這些問題的提出是教師完成本節(jié)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設計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分為三個步驟:
    a 閱讀課文——自主學習、以學為主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結合地圖自學教材。邊掌握教材,邊列出長征的路線,教師做隨堂指導。
    b 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發(fā)現問題
    教師將學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問題交由學生,組內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小組再以成果的形式連同導學問題向全班展示。這一步驟的設計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發(fā)現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自學為主設計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整體感知、建構體系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教師和學生一起做一個知識性的總結,并進一步幫助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
    a、讀圖添圖——突破重點 對中央紅軍長征這一重點的解決,我采用讀圖填圖的方法,出示長征動態(tài)路線圖,使抽象的內容直觀化,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tài)的概念并培養(yǎng)學生讀圖填圖的能力。
    b、比較分析——突破難點
    對遵義會議這一難點的處理,我選用了對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對比遵義會議前后,中央紅軍遭遇的結局的不同,得出結論。然后出示材料,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入分析正確評價遵義會議,理解遵義會議的意義。
    3、教學過程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思維拓展。
    出示紀念長征的圖片,提出問題,我設計的意圖是貼近學生生活,點名紀念長征的現實意義,從而進一步完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
    4、鞏固練習
    練習題我節(jié)選了影視資料《長征七律》。選擇這一材料有三點好處(1)渲染氣氛,升華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2)這段材料的歌詞既是鞏固練習的材料,真實材料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加以鞏固,培養(yǎng)靈活運用的能力;(3)可以作為本節(jié)課的結束語。
    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教改精神;明確教師的職責和學生的任務,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所有問題都力爭在課堂上解決,達到“教得輕松”,“學得愉快”的教學效果。
    四、板書設計
    板書形式的設計,清晰明了,重點突出,對紛繁復雜的知識體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條理的理解這段歷史。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十四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實;知道黃繼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跡;培養(yǎng)學生從身邊搜尋歷史線索,分析、總結、概括歷史的學習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指導學生觀看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視作品、翻閱英雄傳記、訪問抗美援朝老戰(zhàn)士等活動,加深對這一課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深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戰(zhàn)斗英雄黃繼光、邱少云等英勇事跡的生動描述,探究英雄的心路歷程,使學生初步理解志愿軍戰(zhàn)士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認識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是為了保家衛(wèi)國,性質是反對侵略的正義戰(zhàn)爭。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本課重點是通過學習英雄事跡、探究英雄心理,體會志愿軍戰(zhàn)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理解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形成的原因。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
    讓學生說出歌曲的名稱和聽完這首歌的感受。教師點出:中國人民志愿軍高唱這首戰(zhàn)歌,在彭德懷的指揮下,雄赳赳,氣昂昂,跨國鴨綠江,奔赴朝鮮前線,開始了一場偉大的保家衛(wèi)國斗爭。今天,讓我們一起翻開歷史,去重溫當時志愿軍戰(zhàn)士的英勇、豪邁、熱情和決心。
    二、講授新課
    關于抗美援朝的背景,可先播放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對華政策的錄像。
    學生回答: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一直打到中國邊境鴨綠江邊;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轟炸狂掃中國東北邊境城市;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
    學生討論,總結不出兵的結果:美國將會認識到中國政府的軟弱,得寸進尺,進而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
    教師點出:因此,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朝鮮,不僅是為了援助朝鮮,更重要的是保家衛(wèi)國。讓學生齊讀毛澤東的一段話,真正體會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師指出:在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面前,1950年10月,彭德懷受命指揮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軍民并肩戰(zhàn)斗,取得五戰(zhàn)五捷,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zhàn)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勝利。
    再次指出: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發(fā)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教師播放影片《上甘嶺》片段,讓學生感受激烈的戰(zhàn)斗場景和志愿軍戰(zhàn)士英勇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影片播放完后,教師請每小組選派代表展示自主合作學習成果:展示搜集、提煉的有關抗美援朝斗爭中涌現的感人故事、英雄事跡。
    小組活動后,讓學生討論:我們應該學習志愿軍戰(zhàn)士怎樣的精神?
    教師總結:不怕犧牲,頑強拼搏,舍家為國,英勇善戰(zhàn)的大無畏精神;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國內人民的踴躍參軍,國內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軍民的英勇善戰(zhàn),黨的英明決策、彭德懷的英明指揮,中朝人民的并肩戰(zhàn)斗,抗美援朝的正義性等??姑涝且粓鰝ゴ蟮姆辞致缘恼x斗爭,及保衛(wèi)了中朝兩國的安全和獨立,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也保衛(wèi)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
    教師總結:抗美援朝勝利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光榮的完成了祖國人民賦予的使命,這場戰(zhàn)爭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和尊嚴,戳穿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中國人民志愿軍創(chuàng)造了英雄的業(yè)績,又用這種無聲的莊嚴實現了人生的輝煌。最后,在歌曲《英雄贊歌》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課后小結
    學完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習題
    1著名的上甘嶺戰(zhàn)役發(fā)生在( )
    a抗日戰(zhàn)爭 b 解放戰(zhàn)爭 c 紅軍長征時期 d抗美援朝戰(zhàn)爭時期
    2被譽為“最可愛的人”是( )
    a紅軍 b八路軍 c解放軍 d中國人民志愿軍
    3抗美援朝戰(zhàn)爭結束的標志是( )
    a抗美援朝的五戰(zhàn)五捷 b上甘嶺戰(zhàn)役 c簽訂《朝鮮停戰(zhàn)協定》 d百團大戰(zhàn)
    4在新中國建國初期,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的是( )
    a德國的“俾斯麥號”戰(zhàn)艦 b 美國的第七艦隊
    c日本的“赤城”號戰(zhàn)艦 d法國的大鷹號戰(zhàn)艦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十五
    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使學生獲得以下基礎知識: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國建立后,美、蘇對中國的外交態(tài)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動。
    通過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利用教材所給的四幅圖說明新中國積極主動的外交態(tài)度,獨立、和平的外交思想和周恩來作為新中國外交家的風范和貢獻。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解圖能力。
    通過對建國初期中國面臨的形勢和萬隆會議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新中國在國際上自主形象的確立,是經過了與國際帝國主義的干涉和破壞進行堅決斗爭的結果,表現了中國共產黨把民族利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氣度。
    通過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形成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新中國外交走向成熟的過程和新中國對世界和平所作的貢獻。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新中國成立,是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斗爭的結果,不再受外族奴役的中國,在世界上盡快樹立自主形象和確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提出和平共處外交原則,首先取得了印度、緬甸的認同,隨后獲得更多國家的共識,成為國際外交基本準則。
    本課難點是,建國初美蘇對華政策的不同和萬隆會議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指責、攻擊所揭示的國際關系的本質。初中學生還沒有接觸世界史,同時對社會性質的差異、矛盾認識有限,所以很難認識到國際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之間的矛盾以及美國霸權的本質。所以在教與學中存在一定難度。
    教學工具
    圖片
    教學過程
    【導入】:
    圖片:舊中國的外交狀況:不平等、不獨立、無自主權。
    【出示課題】
    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課題釋義】
    和平:反對戰(zhàn)爭,非暴力。
    獨立自主:“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鄧小平。
    【探究過程】
    一、建國初期的外交政策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年至今。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至今。
    [教學方法]生閱讀課文,找出屬于政策的關鍵詞。師提問開始時間,提示這兩個政策一直到今天都在發(fā)揮作用。建國初期:1949年——1955年。
    二、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國第一年與蘇聯等17個國家建交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與運用
    3、勝利參加萬隆會議。
    [教學方法]生閱讀課文,找出屬于成就的關鍵詞。學生記憶,師提問。
    三、面臨困難
    美國態(tài)度:敵視中國
    美國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孤立;表現:封鎖禁運。
    中美關系:敵對。
    [教學方法]生閱讀課文,師提問,生述關鍵詞。
    【重難點解析】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來。
    2、共同倡導:1954年。中印、中緬。
    3、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4、影響: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
    [教學方法]師學法指導,提示詞。生閱讀課文,找出關鍵詞。學生記憶,師提問。
    二、萬隆會議
    1、時間:1955年。
    2、性質: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3、討論問題:保衛(wèi)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fā)展民族經濟
    4、方針: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同,共同問題,保衛(wèi)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fā)展民族經濟;異,不同,社會制度不同。
    [教學方法]師學法指導,提示詞。生閱讀課文,找出關鍵詞。學生記憶,師提問。師解析“求同存異”。
    【小結】
    1949年——1955年,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成就。生記憶背誦。質疑釋疑。
    【練習鞏固】
    課后小結
    【小結】
    1949年——1955年,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成就。生記憶背誦。質疑釋疑。
    [外交政策]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外交成就]
    1、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年,同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3、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課后習題
    1949年——1955年,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1、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年,同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3、1955年參加,提出“”方針。
    板書
    1949年——1955年,新中國的外交
    一、政策
    二、成就
    三、面臨困難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十六
    教學重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發(fā)生以及列強侵華的罪行
    教學難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新學案第2頁的“知識網絡”,討論回答問題:
    1.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南京條約》的簽定,給中國帶來什么后果?(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列強是否滿足已經得到的利益?(不滿足)
    小結、過渡:《南京條約》使侵略者攫取了許多利益、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災難,列強并沒有滿足貪婪的欲望,想要通過修訂條約來擴大權益。遭到清政府拒絕后,他們便找借口發(fā)動戰(zhàn)爭,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這場戰(zhàn)爭是上一次戰(zhàn)爭的繼續(xù),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火燒圓明園
    教師介紹圓明園建筑的宏偉和精美,組織學生看、說、議。
    學生閱讀6——7頁的本目課文、插圖、資料和第10頁“自由閱讀卡”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注答案。
    1、看過電影《火燒圓明園》的同學請舉手。誰能結合課文內容揭發(fā)列強的罪行?(掠奪珍寶,焚燒罪證)
    2、哪那兩位同學愿意扮演當年的英國兵和法國兵?(背景是火燒圓明園后,他們在倫敦重逢的某一天)請他們通過對話,表示一種懺悔的心情。
    二、俄國侵占我國大片領土
    學生閱讀7——8頁的本目課文和表格、地圖,隨堂練習:
    1、學生先根據第8頁表格,在4人小組內“動腦筋”:沙俄通過哪些不等條約割占我國北方哪些領土?(說出大致位置和面積)
    2、學生完成新學案第7頁[自我測評]第二題“知識聯線”:([數字]表示相應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學生完成課本第9頁“練一練”。(答案應選c)
    三、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學生閱讀第9頁本目課文和“插圖”以及“說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軍的斗爭,說明中國人民怎樣對待國內的腐敗政府和外國的侵略勢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要想改變落后挨打的命運,就必須-國內的腐敗政府,堅決抗擊外來的野蠻侵略。)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根據[知識網絡]梳理本課線索。
    2、布置作業(yè)
    3、提醒學生預習第3課《收復新疆》。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十七
    清政府的“新政”和“預備立憲”;鎮(zhèn)南關起義;安慶紹興起義;黃花崗起義;四川保路運動。
    四川保路運動是收回利權運動的進一步發(fā)展,是武昌起義的前奏。使學生認識到清朝政府的滅亡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而一次次革命黨人的起義沖擊就是在敲響清朝政府的喪鐘,從而使學生認識清朝滅亡的歷史必然性。
    通過對清政政府的“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實施背景和具體措施以及實施效果的分析,證明其是為了挽救清朝覆滅的一場騙局。
    通過對革命黨人領導的各地武裝起義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打擊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fā)展。革命黨人“為天下人謀永福”,甘愿犧牲的獻身精神,和在法庭上、刑場上表現的崇高氣節(jié),體現了中華民族為-封建專制統(tǒng)治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的品質。以英雄事跡,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節(jié)課上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下接武昌起義的發(fā)生,是承前啟后的一節(jié)。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并制定了政治綱領決定以暴力革命-清朝統(tǒng)治,革命黨人舉行了一系列的反清起義。1911年的收回利權和四川的保路運動為辛亥革命創(chuàng)造了有利時機。
    重點分析:
    黃花崗起義和保路運動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黃花崗起義是同盟會成立以后規(guī)模的武裝起義。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革命黨人的勇敢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四川保路運動的高漲和武昌起義的發(fā)動,都是廣州黃花崗起義的繼續(xù)和發(fā)展。
    由于清政府于1911年宣布的“鐵路國有”政策不僅侵奪了紳商的利益,也直接危害廣大勞動人民的切身利益,四川人民掀起了群眾性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后來發(fā)展成為武裝起義,清政府派湖北新軍前往鎮(zhèn)壓四川保路運動,造成武漢地區(qū)的兵力空虛,給武昌起義的成功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難點分析
    對清政府“新政”、“預備立憲”實質認識是難點。
    革命形勢的迅猛發(fā)展,直接威脅著清王朝的統(tǒng)治。為了遏制革命,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清政府在“新政”之后,又決定實行“預備立憲”,對這樣一個行將結束的王朝的最后一次自救的努力,需要全方位的綜合分析,這對初中的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黃花崗起義和保路運動”,建議教師指出黃花崗起義是同盟會領導的各次起義中準備最為充分的一次,也是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起義。此處可引用孫中山《黃花岡烈士事略序》的原始資料進行教學。強調指出起義的影響,它擴大了民主革命的影響,使-清朝的統(tǒng)治成為民心所向,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保路運動則是在20世紀初中國人民收回利權斗爭的大潮中由于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而直接導致的。
    難點突破方案
    關于“清政府“新政”、“預備立憲”實質”,教師可依據教材和前邊講過的背景,從慈禧太后接見大臣時說的話、從載澤等考察憲政歸國后向西太后所呈密折中講的、從1906年清政府下詔“預備仿行立憲”及1908年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中的有關內容、從1911年清政府責任內閣的設立與組成等幾方面進行分析,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清政府實行“預備立憲”的真正目的則是為“皇位永固”、“內亂可彌”,從而暴露了清王朝借“立憲”之名繼續(xù)加強封建專制集權的國家機器,使?jié)M族貴族繼續(xù)專權,遏制并消滅蓬勃發(fā)展的革命形勢的實質所在。這充分說明了清政府所宣稱的“預備立憲”實際是一個騙局。在講完上述內容后,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回答課后練習乙組問答題:“為什么說預備立憲是一場騙局?”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并鞏固前邊所學的內容。
    通過對清末“新政”“預備立憲”產生背景、內容的講解與分析,使學生認識它們的欺騙實質,對學生進行如何觀察歷史現象和提示事物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從而培養(yǎng)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黃花崗起義和保路運動
    教學難點:對清政府"新政"、"預備立憲"實質認識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講本節(jié)內容前,教師先引導學生回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等,以此導入新課。
    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預備立憲"
    1、清政府的"新政"
    清王朝為挽救行將滅亡的局面,推行"新政",進行"改革"。(看書: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內容簡表,討論:各方面內容對清王朝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是這些措施在客觀上更有利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傳播,從而給封建制度本身培養(yǎng)了掘墓人,更有利于革命高潮的到來。所以?quot;新政"的推行并沒有給清政府統(tǒng)治帶來穩(wěn)定。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及其代表人物要求政府向他們開放政權,公開呼吁實行君主立憲。清政府統(tǒng)治集團中一些顯赫人物也要求制定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王朝統(tǒng)治。清政府接著又演出了一幕"預備立憲"的騙局。
    2、"預備立憲"的騙局
    清政府在實施"新政"的同時,又宣布"預備立憲"。
    1905年,慈禧太后派出載澤等五大臣赴日、歐、美國家考察政治。這五位大臣回國后,建議實行立憲,并列舉了種種好處,什么"皇位永固"、"內亂可弭"(即除內亂)等等。他們認為"君主立憲,大意在于尊崇國體,鞏固君?quot;。這也就是說,"立憲"是對付人民的。于是,清政府同意"預備立憲"。問:"預備"是怎么回事?當時五大臣建議實行立憲的時間推到15年或20年以后,也就是不立即實行"立憲"。搞"立憲"又不馬上實行,從這兒同學們不難看出清政府的"立憲"是怎么回事了。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guī)定"預備立憲"期為九年。(看課本上的漫畫插圖)。這幅漫畫發(fā)表在當時的畫報上。畫面在上角四個滑稽字組成一對葫蘆,這四個字是"立憲"、"專制"、葫蘆下面寫上"依樣"兩字。作者用"依樣畫葫蘆"這個成語戳穿了清政府宣布立憲的把戲,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口頭上宣布立憲,實際上包藏專制禍心。
    由于革命運動的繼續(xù)高漲,清政府不得不提早實行"憲政",成立內閣。這個內閣不同于明朝設立的內閣,以前的內閣是封建專制主義,加強統(tǒng)治的措施,而現在清政府成立的內閣,則是仿效西方君主立憲制形成而設立的。這個內閣實際怎樣呢?(朗讀課文的小字內容)。在這個內閣里,皇族占多數,權力仍集中在皇族手里。在《欽定憲法大綱中》還規(guī)定:"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大清皇帝統(tǒng)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遠尊戴"??梢?,這樣的立憲與專制是沒有什么兩樣的。清政府的"預備立憲"完全是一個騙局。它也將清王朝推向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面對清政府的騙局,革命者用武裝起義作了回答。全國各地掀起了猛烈的革命斗爭。
    二、各地的武裝起義
    1、鎮(zhèn)南關起義
    孫中山親自籌劃和指揮了進攻廣西的鎮(zhèn)南關起義。1907年底,孫中山和黃興開始了襲取鎮(zhèn)南關進攻廣西。起義堅持七天七夜,但終因眾寡懸殊,彈藥缺乏,最后失敗。
    2、安慶、紹興起義
    1907年夏,光復會會員徐錫麟,(看書上圖片)。在安慶發(fā)動起義。雙方激戰(zhàn)4小時,起義失敗,徐錫麟被捕,并于當晚被殺害。
    秋瑾是浙江紹興人,她做為浙江同盟會的負責人,準備在浙江紹興響應徐錫麟起義,遭到清政府的鎮(zhèn)壓。秋瑾是中國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跡激勵著許多人走向革命。
    講述此部分時可穿插一些革命黨人的事跡,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如秋瑾:"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風潮取彼頭顱。")
    3、黃花崗起義(1911)
    孫中山在艱難的革命道路上始終不屈不撓,1911年他同黃興等人又發(fā)動了一次影響較大的起義即黃花崗起義。
    這次起義仍然定在廣州,孫中山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在于準備工作不足,這次認真地加強起義的準備工作。首先孫中山到歐美各國華僑中募集經費購買槍械彈藥,黃興到香港成立統(tǒng)籌部做為起義的領導機關,起義計劃也有嚴密的部暑,還組織敢死隊等準備工作。
    起義經過激烈的戰(zhàn)斗,終因寡不敵眾起義失敗。在這次起義中犧牲的共有80多人,其中有72人被合葬在廣州黃花崗,這就是黃花崗72烈士,這次起義也因此稱黃花崗起義。
    三、保路運動
    1、收回利權運動
    (看書上有關內容,問:所謂的"利權"是指什么?)自從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后,帝國主義通過攫取鐵路修筑權和礦山開采權來掠奪和剝削中國人民。1900年以后,以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為主,在全國各地展開了收回利權的愛國運動,其中四川保路運動影響。
    2.保路運動(1911)
    四川人民極力反對清政府將川漢鐵路的建筑權出賣給英國-這種出賣國家主權的行為,并要求自動籌款筑防.清政府也同意將川漢鐵路由官辦改為商辦。但清政府迫于帶國主義的壓力。竟于1911年宣布"鐵路國有"法令,這種賣國的政策遭到全國人民的反抗。同時清政府的行為也大大地損害了四川各階層人民的直接利益,因此四川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是怎樣進行和發(fā)展的?它導致了怎樣的結果?(引導學生看小字部分)
    保路運動成了辛亥革命暴風雨到來的驚雷!
    (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介紹了在革命的暴風雨即將來臨之際,清政府為了加強統(tǒng)治,用"新政"、"立憲"來穩(wěn)定政局,欺騙人民。革命黨人用武裝起義進行了回答,孫中山、徐錫麟、秋瑾、黃興等革命黨人先后發(fā)動了反對清政府的武裝起義,而四川保路運動則造成了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局面,這預示著一場革命大風暴即將到來,成為武昌起義的前奏。
    八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全冊篇十八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了解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并由此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探索分析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
    運用史料指導學生閱讀插圖、資料、自由閱讀卡,從中獲取與本課相關的史實
    情感、
    態(tài)度
    教學重點
    中國從主權獨立、領土完整、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虎門銷煙和南京條約)。
    教學難點
    分析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的重大變化,理解中國近代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回顧初一學習情況,聯系新學期課改趨勢,修訂課堂評價辦法,并落實到位。
    2、指導學生閱讀第1頁“導入框”。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指導學生閱讀本目以及第6頁“自由閱讀卡?從_毒品”,討論回答問題:
    1、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為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yè)品、掠奪廉價原料而侵華,為牟取暴利而走私鴉片。)
    2、英國走私鴉片對中國造成哪些危害?
    (a.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b.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加重農民負擔;c.腐蝕統(tǒng)治機構,清政府更加_d.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削弱軍隊戰(zhàn)斗力。)
    3、面對著鴉片的危害,林則徐采取了怎樣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嚴厲禁煙)(將繳獲的230多萬斤鴉片銷毀在虎門,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表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4、林則徐處理鴉片是燒毀它們嗎?為什么?
    (不是)(因為燒鴉片會產生大量毒煙,造成人們“被動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與海水化合反應產生的高溫來熔化鴉片,避免污染。)
    小結、過渡:林則徐虎門銷煙打擊了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挫敗了英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美夢。他們就悍然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
    二、中英《南京條約》
    學生閱讀本目,思考回答:
    1、這場戰(zhàn)爭是否因林則徐禁煙而引起?
    (不是。因為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政府的既定政策,他們要保護骯臟的煙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來。即使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要用大炮說話的。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zhàn)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xù)?!瘪R克思也說過:“英國用大炮_國接受一種名叫鴉片的麻醉劑”,因此,這場戰(zhàn)爭被稱作“鴉片戰(zhàn)爭”。)
    2、這場戰(zhàn)爭的結局如何?
    (中國戰(zhàn)敗,清政府_定《南京條約》。)
    (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涵義:
    “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經濟已被破壞,有了一定成分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鞍胫趁竦亍敝府敃r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壓迫和控制的國家。
    4、根據課本第5頁“活動與探究1”:中國為什么會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BR>    中國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幾乎是同時產生的,但是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封建_義的嚴重阻礙,始終處于萌芽狀態(tài)。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歐洲社會的一系列活動和運動都在促進它的成長。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yè)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迅猛發(fā)展起來,歐洲的資本主義長成了參天大樹。而英國這時已成為號稱“世界工場”和“日不落帝國”的資本主義“老大”。它與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擁有明顯的優(yōu)勢?!奥浜缶鸵ご颉笔侵袊邙f片戰(zhàn)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
    5、小表演活動: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儀式上雙方代表的對話(可自由發(fā)揮)。
    本課小結
    1、指導學生根據“知識網絡”,進行“接龍復習”。
    2、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5頁“練一練”。
    3、提醒學生預習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