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案例17篇)

字號:

    讀后感不僅可以促進我們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也能培養(yǎng)我們的分析和表達能力。讀后感是一種主觀性的表達,要注重個人的思考和感受。小編整理了一些讀后感寫作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給大家寫作提供一些幫助。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一
    我試著從過年熱鬧繁忙中脫身出來,抱著蕭紅的這本《呼蘭河傳》跑到一角,將尋得一刻寧靜寄托于這本書中,誰知,至此便從一種熱鬧掉入了另一篇熱鬧之中。這里的熱鬧非比外面的熱鬧,藏在蕭紅記憶中的那座熱鬧的小鎮(zhèn),讀到深處,涓涓涌出的是那道不盡的思念。
    雖然生在“關門口”,向東北方向騎車30分鐘就算是正式踏入東北境內,然而我卻從未真正去過深居祖國最東北的那片土地,或者說沒有真正了解過那里的風土人情。循著書中的字字描述,我想象著呼蘭河的街道模樣,大大小小的瓦房錯落參差,院墻相隔的鄰里起居,以及趕馬車揚鞭的吆喝聲……這里有著小城鎮(zhèn)特有的習俗人情,人們相互熟知,甚至隨便抓出一個人來,兩三個主婦閑聊的的功夫,已經(jīng)把這個人的來頭和家中歷史翻了個底兒掉。這樣的瑣事還有許多,如此的細碎拼湊起來,卻在蕭紅的筆下,以一種歡喜熱鬧的滑稽模樣,逐一記錄展現(xiàn)出來了。
    作者可以將一個經(jīng)??尤说拇竽嗫铀茉斐梢粋€廉潔奉獻的形象。因了這個泥坑,路人們才在一次次遇見翻車事故時,得以顯示出幫助的愛心,也正因了這個泥坑,每每大家買來便宜的死豬肉,可以一口咬定是誰誰家不幸掉入泥坑中淹死的小豬,推掉大家圖便宜買來瘟豬的不雅罪名。就這樣一個普普通通,鄉(xiāng)間可遇的泥坑,在《呼蘭河傳》中第一次成了申明正義的主角。
    對于當?shù)氐娘L俗,說起來更是熱鬧。人們在街上消費只認口耳相傳的“老字號”,這里就提到了一家藥鋪,說來也奇了,不用打廣告不需掛大字招牌,人們自然而然知道去哪條街,轉幾個彎可以找到。而那個占據(jù)界面的門面,即使掛著特大招牌,整日廣播宣傳,最后挺了段時間還是關門大吉。只因這后者是外地來的行家,而前者哪怕是吃了一療程都仍拉肚子不止的“萬能藥”,還是會生意興旺。沒辦法,家家戶戶都知道,那誰誰家的藥鋪有一味何等神奇的治百病藥,不管用也可以買來做個心理安慰。
    風俗的體現(xiàn)在后文的團圓媳婦故事里,有更深的體現(xiàn),那一段可真是叫人有些哭笑不得,只覺閉塞的思想令人生氣,團圓媳婦的經(jīng)歷著實可憐。
    整個《呼蘭河傳》圍繞著家鄉(xiāng),以及那片祖父的園子為主線條,來描寫童年經(jīng)歷的故事,看似寫得瑣碎,卻都是在祖父的周圍發(fā)生的,亦是在作者童年時聽到看到的。本該熱鬧的場面就此,剩下些許的苦笑和感嘆。
    書的后面一小部分是《商業(yè)街》的內容,講述的則是人生中另一位重要的人物——伴侶。相識相戀、一起過艱苦的日子,褪去了愛情豐盈華美的外衣,留在蕭紅文字里的,是兩個人一起奮斗的日常,和過日子的樸素溫暖,它更貼近現(xiàn)實中的婚姻生活。偽滿洲國和日本侵華為背景,日子算是不容易。有一出描寫典當衣服買包子的片段,將夫妻倆的模樣寫得真實又可愛。當時作者與當鋪的伙計討價還價換來的1元,在集市買了大袋包子回來,一進門拿給愛人,雖說他不樂意,卻還是喜歡包子,于是也就沒再說什么接受了。想想生活中哪找那么多的甜蜜,這段買包子也是再平常不過的瞬間,倒是因作者心中有愛,顯得幾分平淡的溫暖和些許喜感。
    整本書都是這樣大大小小的日常所拼成的記憶,想必當時的情景未嘗有這些的歡樂,緣于記憶中的思念,越發(fā)得情感深邃,真實熱鬧。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二
    一口氣讀完了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稱為“文學洛神”的蕭紅在生命的后期所寫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一種幽香的余味長存心間。九十多年前東北小縣城呼蘭的草木風貌、人情世故、物是人非如一幅畫卷鋪展在我的眼前,我深深為蕭紅高超的語言文字魅力所折服。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常常思考:為什么要給學生教語文?我們到底要教會他們什么?蕭紅的《呼蘭河傳》給了我深深的啟示。語文的要素固然很多,比如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考,但拋除其功利目的,從最終的意義上來說,我們學語文是為了學會表達,進而更好地提高我們的生命和生活質量。正如新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朱永新教授所言:教育是讓人成為一個幸福而完整的人!
    《呼蘭河傳》是教會自己、教會學生進行表達的范本,其借鑒之處至少有三。
    第一,保持一顆好奇的心,在哪里都帶上觀察的眼睛。有人說,好奇心是世界上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源頭。只有保持好奇心,我們的日子才不至于乏味。的確,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萬事萬物時時都在運動變化當中,只要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就不會對不一樣的事物熟視無睹,以至于讓自己的思想和神經(jīng)長期處于麻痹狀態(tài),更不會怨天尤人。
    “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有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的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BR>    乍一看,這是一個天真的兒童在花園里貪玩,可是你仔細看:小小的蜜蜂、大紅的蝴蝶、金色的蜻蜓、綠瑩瑩的螞蚱,不正是在夏季的花園里營造色彩繽紛的自然奇景嗎?“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的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這正是一個特寫,作者把自己眼中飛舞的蜜蜂寫得惟妙惟肖。蕭紅通過一個兒童的視覺,把觀察到的小昆蟲一筆一劃地給我們勾勒出來,如在眼前。蕭紅在病重的時候寫自傳,她童年與大自然為友形成的樂觀性格,無疑在感染著生命即將終止的她,至少會讓她粲然一笑;至于我們后來的讀者,更會驚詫:在若干年前,在東北,在一個自己從沒去過的地方,竟會有如此好的景致,我們的心瞬間也會被美好所化,風輕云淡,暖意融融。這就是一種心靈的愉悅!
    第二,擬人化的修辭,讓文章情趣盎然。俗語云:萬物有靈??墒俏覀內绾尾拍馨l(fā)現(xiàn)這個靈性?修辭,所謂擬人的修辭手法功不可沒。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樣,就怎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慌花,就開一個慌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就是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漲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墻頭上飛來一對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
    在這里,你發(fā)現(xiàn)作者和這些生靈有距離感嗎?沒有,一點也沒有,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他們是相親相愛的家人!相互熟知,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地、人和諧相處的場景多么令人感慨!在許多文學名著中,擬人的修辭手法也被作者拿來巧妙使用,進而使文章增色不少,比如加西亞。馬爾克斯、路遙、莫言等,這讓他們的文筆表達有了一種神奇的代入感,讀者如身臨其境,陶醉而忘乎所以!
    第三,充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言為心聲,文章不是無情物,寫作是為了交流,是為了向人坦露自己的心跡,進而讓別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為自己在人間的存在留下一些印證。
    “祖父睡著的時候,我就躺在他的旁邊哭,好像祖父已經(jīng)離開我死去似的,一面哭著一面抬頭看他凹陷的嘴唇。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個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間一切“愛”和“溫暖”帶的空空虛虛。我的心被絲線扎住或鐵絲絞住了?!?BR>    這是一種何其疼痛的感覺!縱觀蕭紅這一生,遭遇不少人間白眼,飽嘗世間寒涼。其實只有她的祖父一直無條件地疼著她,愛著他,超過自己的親生父母,她一直都是知道的。在祖父即將壽終的時候,她的哀傷在文字間溢于言表,讓我們感同身受。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人生記憶最深刻的時光,它為我們每一個人都烙下了生命最初的烙印。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其實是我們與故人的相逢,與自己靈魂的深度對話,是自己與自已的一次握手,是心靈的和解!干干凈凈地活在人間,利用合理的渠道釋放自己的情緒,扭正“三觀”,我們才能輕松前行,才能看到照耀自己人生的燈塔!
    總之,閱讀是一種奇妙的心靈體驗,它讓我們在別人的文字中去感受真諦,尋找奧秘,進而更好地學會表達自己,進一步提高自己生命和生活的質量,趨向幸福而完整的人生。為了師生共同的成長,為了不辜負我們每一日的生活,蕭紅的《呼蘭河傳》在前,后輩如我們緊隨其后,愿我們每個人都學會表達,也學會用文字書寫我們自己獨特的人生。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三
    這個暑假,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因為我覺得無聊的`假期需要書本來充實!盡管作業(yè)很多,但就像魯迅說的一句話:“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一樣,只要愿意擠,總還是有的。”我只要一有時間,就會讀《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蕭紅,是張愛玲并稱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后來又改名為張廼瑩,1911年的端午節(jié)出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的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42年病逝。她的代表作有《呼蘭河傳》《生死場》《馬伯樂》《小城三月》《三個無聊的人》等。
    《呼蘭河傳》中的某一章節(jié)《祖父和我》。我對這一章節(jié)也特別感興趣。在蕭紅家的后花園里,種滿了許多她與祖父的美好回憶。祖父和她似乎成了好朋友,在一起打打鬧鬧。這個畫面讓我感到十分溫馨!讓我感受到作者兒時時光是因為祖父的陪伴而快樂有趣的!她在菜園里幫祖父割草,結果把韭菜給割了;幫祖父澆水,結果把水往天上撒,還說:“下雨了,下雨了!”多么可愛的小蕭紅啊!
    在我的鄉(xiāng)下,祖父母也有一塊小的田。每次我去鄉(xiāng)下,爺爺奶奶總在地里忙活。我也總是屁顛屁顛地跑到地里去玩。那塊地仿佛是我的好朋友一樣,給我的童年添上了一抹陽光與色彩!
    《呼蘭河傳》里有很多令人發(fā)笑的故事,我看得也是津津樂道。蕭紅還介紹了當?shù)氐挠腥ず猛娴墓适?!讀完了這本書,還有一絲清甜留在我的嘴邊!讓我回味無窮!
    《呼蘭河傳》讓我感受到一段真正的童年時光,因為有她的祖父的陪伴,她的童年才這樣的多姿多彩!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四
    當緊張的學習、繁多的作業(yè)使我們的好心情一掃而空時,當我們處在失望、傷心的處境時是什么滌蕩了我們的心靈?是書!高爾基說過: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松而舒適的詩。
    在這里,《呼蘭河傳》會帶著我們走進中國的風土人情和舊社會人們愚昧所帶來的災害。
    《呼蘭河傳》講述了蕭紅的童年故事,他并不是那樣的驚天動地,但童年中的一絲快樂卻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中。
    以前的社會是重男輕女的,因此沒有一個人在乎蕭紅,而最疼她是,只有祖父。當她把韭菜當做野草除掉、吧狗尾巴草當做谷子……祖父并沒有生氣,而是耐心的給蕭紅解釋。
    就像茅盾所說“《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笔捈t的童年竟是在這樣一個悲涼的小城里度過的。而我們的童年,簡直是她們的美夢!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五
    今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我早已期盼的書——《呼蘭河傳》。
    我們才學過一篇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就選自這本書。我趕緊翻開書,很快就找到了那個片段。但其中有關果樹的這段未“登入”課文,以及作者認錯谷子不認真聽去做的事也略省了一些。
    從頭開始讀,我又發(fā)現(xiàn)另一篇課文《火燒云》。其中這個片段非常優(yōu)美“五秒鐘之內,天空里有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那馬是跪著的,像是在等著有人騎到它背上?!薄斑@地方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紅堂堂的了,一會兒金洞洞的了,一會半紫半黃的,一會半灰百合色?!?BR>    這本書沒一會我就看完了。我印象較深的是這段話“老了也沒什么關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著。這有什么辦法?誰老誰活該?!边@段話讓我感到了一絲悲涼,也覺的那些人活的太麻木,對生活沒有一些熱情感。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也就是當?shù)乩习傩盏钠椒猜浜蟮纳瞵F(xiàn)狀和平庸、愚昧、麻木的精神狀態(tài),也講述了蕭紅童年的快樂而又反襯出她現(xiàn)實生活的凄涼、寂寞。
    書中也用了許多寫作方法,就比如深刻的象意義,富有想象力的語言,細膩的描寫......
    這本書看似平凡,其孕育了語文的多種奧妙,我也要吸取蕭紅阿姨的寫作精華,相信我的作文水平定會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六
    這個寒假,我有幸閱讀了蕭紅的著作《呼蘭河傳》。整本書主要描述了作者兒時的故鄉(xiāng)黑龍江呼蘭河縣的特色,風俗及小時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
    《呼蘭河傳》全書分七大章和尾聲,第一和第二章節(jié)主要寫了全縣的三條街與當?shù)靥笊?,放河燈,看野臺子戲和廟會等風俗,其余五個章節(jié)寫了與作者同住一條街的鄰居和親人,把祖父的和藹可親,馮歪嘴子的辛勤質樸,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述的淋漓盡致。
    這個小城并不繁華,并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后,在那里,由于人們的迷信和愚昧無知,發(fā)生了一個個杯具,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運凄慘的小團圓媳婦,她生了病,高燒不退,婆婆不僅僅不帶她去看病,反而還請了個騙人的“法師”,最終把她丟到滾燙的開水里洗澡,結果不但沒有治好她的病,反而還要了她的性命。那里的人們寧肯順從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實,名明白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著看著也增添了很多憐憫和痛恨。
    兒”。這也讓我聯(lián)想到了自我,童年的完美時光是多么的讓人留戀,我們都要好好地珍惜,長大了才不會后悔。
    《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赐赀@本書,我在想,每個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樣,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盡管那里充滿著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墒撬€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著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完美都包容了,讓我們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吧,將來再來回味這份屬于自我的完美童年。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七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作者是蕭紅。
    其實,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反對封建。她向往自由,覺得老百姓與地主階級是平等的。寫這本書,也反映了作者悲慘但又自由的童年生活。蕭紅的童年很悲慘,在失去外祖父之后,蕭紅因為家境敗落而退學,但她并沒有放棄,仍然堅持學習,終于在1934年出版了《生死場》,得到了魯迅先生的贊揚。
    在第三章中,作者寫了自己和祖父在園子里盡情自在的玩耍,我覺得那時候是半封建社會,人民不自由,作者寫這一章,背后也反映出了對封建制度的反抗。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八
    呼蘭河是個小城,它佇立在寒冷的東北大地上。那里有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還有小胡同,那里有碾磨房、豆腐店、燒餅鋪、糧棧還有赫赫有名的大泥坑,大家在大泥坑這看熱鬧、聽消息、心安理得的吃著不衛(wèi)生但便宜的瘟豬肉。
    呼蘭河城有老爺廟、娘娘廟、跳大神、野臺子戲等各種信仰風俗,十分熱鬧。呼蘭河人在此生活,掙扎著、享受著、他們平凡、普通,他們麻木、不仁,他們冷漠、無知,他們對鬼神熱情,對現(xiàn)實無奈。
    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冬天一片冬雪,夏天滿院蒿草。那里有作者的后花園,有蝴蝶、蜻蜓、黃瓜、倭瓜她可以在后花園自己玩兒,也可以在那睡覺,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那里有一位和藹慈祥的老者,是祖父,個子很高,身體健康,眼睛是笑盈盈的,手里喜歡拿著個手杖,嘴上抽著旱煙管,教她背詩,不許她吃過多的年糕,喜歡和這里的孩子們開玩笑。
    小說都是生活碎片化的描寫,散文化的敘述,沒有跌宕起伏,但依舊觸動人心。
    最令我感到悲涼的是老胡家小團圓媳婦的死亡。十幾歲的姑娘,活潑開朗,卻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下,被毒打,跳大神,洗熱水澡燙全身,她的婆婆如此愚昧無知,自以為是的善良令人既痛心又無力。
    同樣的人間悲劇還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他的臉焦黑焦黑,他的頭頂雪白雪白。他無知、他無奈、他滑稽、他悲涼。他在呼蘭河一無所有,他在呼蘭河卑微的生活。
    馮歪嘴子是令我欣慰的,他打著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貧窮,他的家很冷,就像露天一樣,但是他一直向上,勤勞,堅韌,可是命運卻不好生待他。妻子離世,留下兩個幼兒,他依舊沒有消極厭世,他堅持著,掙扎著,他的孩子最后什么樣子,我不知道,但是生命向上的姿態(tài)一直都在。正如結尾: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
    我們都會死去,我們都有漫長歲月,我們懷念,我們追憶。
    我記得,我家的院子下雨天時沒有紅磚的地方就會泥濘,大鵝會在水坑里胡亂撲騰;公雞在我沒睡醒時就開始打鳴,小鳥嘰嘰喳喳、吵吵鬧鬧;午后的陽光透過樹葉散出幾束光照在臉上暖洋洋的。
    東家的小子因為偷吃了五塊奶油冰棍被拿著雞毛撣子的奶奶追著滿院跑;西家的姑娘十歲就開始在家里洗洗涮涮、洗衣做飯;北邊的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招呼我去大河邊摸魚。
    南邊的我那時從來沒有想過人世間的悲涼和生命的無常。我在路邊發(fā)發(fā)呆,看看花,想想明天要去姥姥家吃餃子,姥爺一定會給我吃從山東帶回來的香油,金黃金黃的,可香了。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九
    談到解放,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類思想水平的提高,人們本該已經(jīng)摒棄了愚昧,摒棄了毒害國人千年的迷信思想。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人性的解放的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是在廣大的農(nóng)村,人們的愚昧與迷信仍然存在而且同樣讓人思考。發(fā)生在我身邊的經(jīng)歷就足以說明問題。
    我所生長的農(nóng)村,人民無疑都是質樸的善良的,但他們仍然有擺脫不了的愚昧,遇到問題還是會找這種途徑尋得解決。比如哪一家出了事遇到了災難,這家人就會去請所謂的“陰陽仙”來家里吃飯,然后讓他瞧瞧家里到底哪里出了問題。這時這位“仙人”就會在這家宅基地和祖墳地轉上一轉。結果還真發(fā)現(xiàn)了問題:無非就是你家宅基地有些洼,需要用土墊一墊;或者你家門前這個樹位置不對,需要挪一挪;再或者你家祖墳地邊上少一根樁子,需要嵌入一根。
    再比如哪家遇到了麻煩事總是解決不了,愁眉苦臉的時候,有人就會建議這家主人去哪哪找人看一看。主人心里一想,興許去瞧瞧高人找找辦法就真的解決了。于是帶上禮物不辭辛苦趕去討問,說明問題之后這位高人就會指點該怎么怎么做:無非也是你家誰誰誰什么時候不要出門要背星;或者你家閨女出嫁不要嫁到哪個方向;再或者你要在哪個方向燒幾天紙等等。求“神”的人都照做了。
    這之后,有災難的那家好幾年都沒了災難,有麻煩事的那家麻煩事也解決了,都風調雨順了。這時鄉(xiāng)親之間都會相互傳來傳去,說哪個地方的“仙人”或高人就是厲害,對他贊不絕口,以后誰家要有什么事還去請。就算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人們就會再建議主人要不換一個“仙人”再去看看,興許你家問題很多,需要不同的人指點。這時主人還是會照辦,繼續(xù)“求仙問道”。
    如果這些還都是我聽來的,那我親眼所見的就更真實了。我所見的這種我到現(xiàn)在都找不到一個可以打出來的名字來命名它。也是哪家有了麻煩,就會找年長的長輩給看一看,是不是碰到哪個孤魂野鬼了。我所親歷的是奶奶做的,有人找她給瞧一瞧是不是遇到誰誰誰了。奶奶清楚了來由,就開始去廚房忙起來。只見她找來一個碗,倒上半碗涼水,用兩根筷子在碗上擺一個十字,然后再用一根筷子挑著用麻線系上的小土塊,放在十心正上方。
    然后開始用手邊晃土塊邊問話。一問:“他家出現(xiàn)了怎樣的問題是不是碰到了你誰誰誰?是的話土塊轉大圈一直轉,不是的話土塊在碗邊轉幾圈就停下?!比绻业搅耸悄膫€小鬼搞的鬼,就會先罵上幾句,然后二問:“你是不是缺錢花了?是的話土塊就轉大圈一直轉,不是的話土塊就在碗邊轉幾圈就停下。”不一會兒就找到了問題所在,然后夜晚幾點在哪個方向給這個小鬼送點紙錢就行了。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十
    這幾天,我連續(xù)讀了一本書——《呼蘭河傳》,這本書再現(xiàn)了當?shù)乩习傩毡艾?,落后的生活和愚昧的精神?BR>    本書作者是民國時期的.四大才女之一,30年代的文學洛神——蕭紅。
    在蕭紅的著作《呼蘭河傳》中,有一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小團圓媳婦是封建愚昧思想與惡俗的犧牲品,她是老胡家花錢買來的童養(yǎng)媳。初進家門是一個"臉長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孩子,后來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著被庸醫(yī),云游直入等不同人不斷折磨,摧殘,最終離開了人世。
    多好的一個姑娘??!那健康,活潑,天真可愛的女孩去哪兒了?她的青春和童心呢?對,是她的婆婆,她的婆婆迷信了跳大神的鬼話,親手一步一步地將這姑娘送上黃泉之路,使12歲的女孩子永永遠遠地合上了眼。看到這,我多么想沖上前,一把救下那可憐的團圓媳婦,讓她不在飽受痛苦。可是——我,不能!為什么人們只顧看,他們怎么這么沒人性呢?這便是他們的愚昧!
    還有馮歪嘴子,他是生活中的強者,不合理社會的抗爭者。在封建思想意識濃重的小城中,他勇敢地和王大姑娘戀愛。他任憑人們奚落,平靜地生活著。他愛著自己的孩子,體貼妻子,當他的妻子生下第二個孩子不久死后,他沒有絕望,仍然堅強地活著。他身上閃耀著魯迅先生所贊頌過得戰(zhàn)斗的韌性精神。
    《呼蘭河傳》告示我們:不能愚昧的迷信和自私的心理。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十一
    這個寒假,我有幸閱讀了蕭紅的著作《呼蘭河傳》。整本書主要描述了作者兒時的故鄉(xiāng)黑龍江呼蘭河縣的特色,風俗及小時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
    《呼蘭河傳》全書分七大章和尾聲,第一和第二章節(jié)主要寫了全縣的三條街與當?shù)靥笊?,放河燈,看野臺子戲和廟會等風俗,其余五個章節(jié)寫了與作者同住一條街的鄰居和親人,把祖父的和藹可親,馮歪嘴子的辛勤質樸,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述的淋漓盡致。
    這個小城并不繁華,并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后,在那里,由于人們的迷信和愚昧無知,發(fā)生了一個個杯具,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運凄慘的小團圓媳婦,她生了病,高燒不退,婆婆不僅僅不帶她去看病,反而還請了個騙人的“法師”,最終把她丟到滾燙的開水里洗澡,結果不但沒有治好她的病,反而還要了她的性命。那里的人們寧肯順從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實,名明白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著看著也增添了很多憐憫和痛恨。
    兒”。這也讓我聯(lián)想到了自我,童年的完美時光是多么的讓人留戀,我們都要好好地珍惜,長大了才不會后悔。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十二
    呼蘭河是北方的一座小城。當它被嚴寒籠罩時,出行的人們就會窘態(tài)百出。賣豆腐的人一不小心,盛豆腐的方木盤就被凍在地上了。賣饅頭的老頭兒走在街上,時不時就會摔一跤。饅頭就從推車上滾了下來,旁邊的人就趁機拿走了幾個。
    小城十字街聚集了呼蘭河的精華,雖不繁華卻稱得上熱鬧。街上有金銀首飾店、布莊、油鹽店、茶莊、藥店……也有拔牙的洋醫(yī)生。
    在東二道街上,有一個五六尺深的大泥坑,時不時就要悶死動物。無論誰從這里過,難免要費一些周折。在城里,經(jīng)常會聽到類似“那泥坑又悶死狗了。”之類的話。
    雖然那個大泥坑經(jīng)常給呼蘭河的人們制造麻煩,但人們寧愿與它斗智斗勇,也不愿把它填平。人一旦習慣于一種無所謂好壞的狀態(tài),就很有可能陷入麻木的泥潭。有時候,我們只有敢于跳出慣有的思維,才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樂趣和意義。
    在呼蘭河,豆腐是一種特別可口的食物。人們都很歡迎賣豆腐的,小孩子也想開個豆腐坊,因為那樣就能自由自在地吃豆腐了。
    豆腐不但是人人都想吃的東西,更是呼蘭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人們的生活并非一帆風順,會有一些意料外的坎坷或磨難,只要我們樂觀面對,總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呼蘭河的人們就是在這樣看似平凡又充滿趣味的生活中,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秋。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十三
    這幾天天我讀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書里講了好多蕭紅和祖父有趣的故事。
    我記得這本書里有一段特別有趣的故事,講了蕭紅與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滿了樂趣。如:蕭紅在后園里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卻渾然不知,還說:“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睆倪@能看出祖父非常疼愛蕭紅。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在那個大坑里淹死過許多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戶戶都知道,就是沒有說把這個坑填平。
    在那個年代,人們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那些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和土方法。文章的開頭覺得還是非常輕松的、非常好的。但是,讀到后面,會覺得越來越沉重。在結尾的時候,蕭紅寫了她的祖父已經(jīng)死了,而后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讓我讀了,覺得更加難過、悲傷。
    讀《呼蘭河傳》感悟和啟示
    《呼蘭河傳》這本書講述了蕭紅住的這座小城——呼蘭河和蕭紅童年的故事,呼蘭河這座小城是荒涼的、寂寞的,蕭紅的童年是同樣寂寞的。
    她19歲時逃出了家庭,漂泊在外,這本書中讓我唯一感受到快樂的,就是蕭紅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時候,祖父慈祥的面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他和蕭紅一起在后園里玩,一起念詩……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蕭紅和祖父的園子。
    她在里面哪個快活,看見一個黃瓜熟了,抓起來就啃,這時又看見了蜻蜓,便丟下黃瓜抓蜻蜓去了,要睡覺便睡覺,要玩便玩,非常自由。
    還有那家里的儲藏室,兩間黑乎乎的屋子,里面有無數(shù)的蜘網(wǎng)蛛絲,那么多的耗子,可那里卻成了小主人的天地,她在里頭翻找著,找出了許多“寶貝”,她用小刀和墨汁在墻上刻著、畫著,也沒人教育她。
    她還干了許多傻事:有一次,她們家一只鴨子落井了,祖父便把它用黃泥裹起來烤了。蕭紅十分愛吃。有很長時間鴨子不落井了,她便把鴨子趕向井里,這時祖父說不用,直接抓了烤就行了,但小主人不干,她說落井的好吃。
    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我知道了在原來城市里的生活是怎樣的了,平平凡凡的過日子是我們最大的希望,無憂無慮,是我們最向往的一種生活了。
    讀《呼蘭河傳》感悟和啟示
    童年,在我們眼中,它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幸福,所以人們常說,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難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蕭紅也是這么覺得的吧!
    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十分快樂,幸福,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著,爸爸媽媽呵護著,老師教導著,同學幫助著,和呼蘭河傳里的孩子們比較,我們的生活豐富得多,可是呀,我們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這一美好的時光,反而,動不動開口大罵,甚至動手,她們害了你似的,我想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會有所啟發(fā)。
    讓我們好好珍惜自己正擁有的東西:快樂幸福的生活。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十四
    近期我讀了民國時期著名女作家蕭紅寫的一本名叫《呼蘭河傳》的書,這本書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受益匪淺。
    現(xiàn)在我們的民族文化的確比當時進步了很大,但仍存在問題。
    現(xiàn)如今馬路上開的都是外國車;用的都是外國手機;吃的都是洋快餐。仿佛我們已經(jīng)與世界接軌。卻恰恰相反,我們拋棄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舉步維艱,停滯不前。讓國產(chǎn)二字成為了劣等產(chǎn)品的代名詞。使中國的汽車生產(chǎn)商放棄了自主研發(fā)的理想,都變成了合資企業(yè),買著外國的汽車,用著外國的技術。
    所以我們仍需要像蕭紅那樣的當代民族文化的覺醒者,去指出這樣的怎么不好。應該怎么去解決這個民族文化的傳承問題。讓中國真正的覺醒;路上開的車大都是中國制造,讓中華民族真正的復興。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十五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學習《火燒云》開始,我就想輕輕走進蕭紅,走進《呼蘭河傳》。假期中,我跟著作者來到了呼蘭河小城。
    這是一部充滿童趣、詩趣和靈感的回憶小說,它那散發(fā)著的淡淡墨香和真切樸實的語言,讓我陶醉,讓我回味無窮。從字里行間,我體會到了蕭紅兒時的那種孤寂,和被愚昧與迷信包圍的生活。幸好她有一個性格爽朗的爺爺,陪伴她度過童年,讓她留下了一些甜蜜的回憶。
    全書七章,各自獨立而又渾然一體,一、二章寫小城的風情,三、四章談家中親疏的人物,五、六、七章描繪了獨立旁支的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筆法,以情感的起伏為脈絡,為自己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作了傳記。
    呼蘭河小城的生活有一點沉悶,但無論是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逛廟會,還是北方的天氣、環(huán)境,以及獨特的火燒云,都能讓人為之動容。只是,呼蘭河小城的人在精神上還是被老的思想和迷信的觀念包裹著。如,跳大神是為驅鬼的,唱大戲是唱給龍王爺聽的,放河燈也是讓鬼去脫生。最悲慘的是團圓媳婦的遭遇,因為她的`行為不符合封建禮教的要求,加上街坊鄰居背后的議論,她被毒打了一次又一次,最后,終于被折磨而死。封建的思想和制度就像無情的魔爪,可以把人的生命置于死地。
    讀了《呼蘭河傳》,我的心靈受到了多重的洗禮。有因兒時蕭紅的可愛天真而會心的一笑,有為蕭家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而生的感嘆,更有對封建思想和制度的大為不滿與憤怒。蕭紅為我們勾勒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的生動畫卷,創(chuàng)造了這部永遠不朽的經(jīng)典,我感受良多。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十六
    有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有人說書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有人說書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橋……總而言之,書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即使三天不吃飯,也不能三天不讀書。
    我認為的好書是能夠讓人們懂得道理的,是能讓人們學到知識的,是一看就能讓人沉迷的。如:《騎鵝旅行記》、《狼王夢》、《草房子》、《呼蘭河傳》……而最讓我動心的就是這本《呼蘭河傳》了。
    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作者張乃瑩(蕭紅)在呼蘭河城的童年往事、與鄰居的趣事等等。
    作者用樸素的筆調,真實而動人的向我們講述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nóng)村黑暗、落后的社會生活。并且向我們揭示了傳統(tǒng)意識對人們的束搏和危害,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的同情。
    這本書共七大章,前四章寫出了呼蘭河城的風景和風俗,后三章描寫了三個人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馮歪嘴子這個人物。他的生活環(huán)境十分貧苦,即使他遭受著人們的唾棄和諷刺,他的生活態(tài)度也并沒有任何改變,他和他的兒子一起努力活著。
    他讓我知道一個道理,不要在意別人的目光,無論別人怎么罵你、說你都不要去理會,和往常一樣生活,才能堅強的活著。
    這本書給我?guī)砹撕艽蟮挠绊?,還使我迷戀,如果你們想看一看作者的家鄉(xiāng)的風景和習俗,就去買來讀一讀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提綱篇十七
    剛讀了《呼蘭河傳》的第一章,我就感到了一種奇異的感覺。不知是因為冬天冰封一切的天氣,還是因為雨季變得恐怖的大泥潭,或是因一個個對死亡的生命冷淡的村民,我都隱隱感到不太舒服。如此使人壓抑的一個個景象,被作者描繪的倒是很生動,但真的不想再看下去。后來咬咬牙,又往下讀了讀,才知道原來這整整一章,只是為這本書不了一個景,也預示了整個故事都會在這種環(huán)境下展開。陰暗的社會,簡陋的生活,蒙昧的人;沒有信念,沒有目標,沒有一切值得活下去的事物。呼蘭河的人,像行尸走肉般活著,生老病死就如沒有一般。他們欺騙自己,忍著窮苦,卻又有一絲向往好生活的意思。
    耐著性子,我又讀了第二章,這章確實是比第一章要有趣些。但,全旨還是沒變。呼蘭河的村民,有“精神”上的盛舉?!疤笊瘛?,迷信;“放河燈”,自欺欺人;“野臺子戲”,粗魯;“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虛偽。這些活動又是為了誰呢?是為了人們取樂而辦的呢?不,是為他們自己也不太確信是否真實的鬼神舉辦的。倒是有一項盛舉,“唱秧歌”,是為人舉辦的,但作者也只是幾語略過。我很佩服這些人——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活動,他們便可找出“無限”樂趣。至此,本書仍無主角。甚至連作者也只是如上帝般旁觀。
    第二章起,書的情感仿佛一下就有了。原來冰涼的文字,仿佛一下子就有了生命。全章幾乎每節(jié)都由祖父或祖母起頭,人物一下子就有了,也很鮮活?!拔摇痹谶@布景下,好像絲毫沒有影響,甚至祖母去世時“我”還在玩。但細想,“我”的玩伴也少的可憐,似乎只有祖父。這和布景似乎有些像了。在后來第四章,又忽然以“院子”或“我家”起頭了。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并插入了很多事例來介紹“我”家,感覺很有立體感。作者的童年,不管幸?;蚴遣恍腋?,必是深刻的。由這小院的描寫,便可感覺到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美,但凄美。“我”與祖父雖玩耍愉快,但卻是只和祖父。只有唯一的依靠的人,是值得同情的。而“我”的內心不也和這開頭的布景一樣嗎?這樣深刻的童年,必給作者留下極深印象,才使她寫得如此細致。而她與命運做斗爭,獨自在小院快樂著。這不是一種頑強的表現(xiàn)嗎?隨著小故事越積越多,終于,作者要寫大故事了。
    五、六、七章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它們倒像是真正的小說。有人物:團圓媳婦、二伯、馮歪嘴子;也有情節(jié):小團圓媳婦被折磨死;有二伯的日常生活以及馮歪嘴子一家與世俗做斗爭。這些故事都很生動,有的有趣有的悲慘,但都告訴我們一件事:“在呼蘭河,人是苦,但不甘的人不會忍受凄苦的命運?!笔堑?,這些人都很堅強,有志氣,與命運斗個你死我活。在作者筆下,這一個個人物,與她的布景,似乎不相稱,但又很現(xiàn)實。這些人,堅強樂觀的活著,不靠“精神”盛舉,只靠一顆頑強的心。我很佩服他們,也為他們的故事感動。
    不知不覺就讀到了尾聲。呼蘭河,是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兒時生活場所,那里凄苦,但那里的人樂觀,以至于每個故事都蘊含著凄苦籠罩下的快樂。這本書很深刻,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