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一、 教學設計為導游帶領(lǐng)游客欣賞美景這樣一種形式。
從圖入手,先讓學生從直觀感受“仙桃石”“猴子觀?!薄跋扇酥嘎贰钡娜の稒M生;再由圖及文,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展開想象,這是我教學本課的主旨,以游覽形式開始,以學生運用文本知識講解結(jié)束,有始有終。
二 、都通句子,美讀全文 。
對于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能將課文中的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但要做到有感情誦讀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對于像《黃山奇石》這樣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將一塊塊本無生命的石頭描繪的活靈活現(xiàn)、呼之欲出的美文寫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讀出感情就困難了。因此,我把美讀課文與展開想象銜接在一起,讓孩子們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chǔ)上,圖—文—想—畫—說,結(jié)合起來體會文中描繪的各種石頭的形狀,小中見大,從而感受整個黃山的神秘,產(chǎn)生喜愛之情。在此基礎(chǔ)上師—生、生—生互動讀、評;小組讀、競賽讀、展示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將學生讀文的情感引向高潮,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誦讀。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石頭的樣子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形狀了。
三、 放飛想象,嘗試涂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苯虒W到這時水到渠成,我順勢引導學生在紙上畫一畫,說一說。孩子們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們腦海中的天狗,獅子、仙女也像作者寫的奇石一樣,太奇了!讓你不得不嘆服孩子們大膽、無拘無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畫中的狗、獅子、仙女……均沒有脫離現(xiàn)實生活,還沒能很好地領(lǐng)悟到石的形奇。
四 、挖掘教材,填補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號挖掘文本空白進行拓展,跳出課文教課文,因孩子們已深深地被黃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給其它石頭起的名真可謂豐富多彩:海底撈月、石海泛舟、老鷹抓小雞、凝神靜思、盼……到這里,我覺得已將孩子們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們更驚嘆于大自然的偉大、鬼斧神工了!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chuàng)造。讀著課文我們仿佛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jīng)不是在閱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臺上,美美地欣賞著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向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xiàn)欲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jīng)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致觀察能力也處于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閱讀,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yǎng)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贊嘆。喜愛黃山,向往去黃山看奇石。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賞析優(yōu)美詞句,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
本課我主要采用的是愉快教學法。首先創(chuàng)設輕松的情境,引學生入境,愉快進文,然后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品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后再引導學生想象,使感情得到升華。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簡短篇三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chuàng)造。讀著課文我們仿佛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jīng)不是在閱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臺上,美美地欣賞著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向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xiàn)欲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jīng)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致觀察能力也處于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閱讀,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yǎng)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贊嘆。喜愛黃山,向往去黃山看奇石。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賞析優(yōu)美詞句,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
本課我主要采用的是愉快教學法。首先創(chuàng)設輕松的情境,引學生入境,愉快進文,然后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品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后再引導學生想象,使感情得到升華??傮w回顧有以下幾點令自己感到比較欣慰。
一、揭示課題,理解“奇”字
讀課題后,問學生:“課題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樣的石頭?”然后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題“黃山奇石”,懂得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為這樣的“奇石”只有黃山才有。此時,“奇”字吸引了學生,使他們產(chǎn)生了學習的興趣,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基礎(chǔ)。
二、初讀課文,找出“奇石”
接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并暗暗驚嘆,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獅子搶球”也出現(xiàn)在黃山的山峰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講讀課文,欣賞“奇石”
學生真正領(lǐng)略黃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黃山奇石的有趣,還是在學課文之時。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感受。第一,從外形看,它真像一個大桃子,這已經(jīng)很神奇了。第二,從來源看,這么大的石桃子人間少有,只能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吧,這就更神奇了。第三,從動詞的運用看,一“飛”一“落”把那石寫活了,那么大一塊石頭宛如小鳥一般輕松自如地從天上飛來,落在了山頂?shù)氖P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體會“仙桃石”的奇妙與有趣,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觀?!钡钠婷畈粌H在于它的外形像一只猴子蹲著,更引人注意的是這“猴子”所處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學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詞義,就會感到奇怪:這只猴子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險的山峰上?學生再讀課文后恍然大悟,原來猴子是為了觀看黃山秀麗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滾的云海。細究 “翻滾的云?!本透芨惺艿胶镒铀幬恢弥嫣亓?。因為平時我們從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層通常幾乎是靜止不動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處的位置高,所以從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濤那樣上下翻滾。學生明白了這一番道理,再讀課文,肯定會為“猴子觀海”這一奇石大聲叫“絕”。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著手臂指向前方。通過朗讀課文,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走到那里就會有位仙人幫我們指明方向。然后引導學生表演、問答,使一個“仙”字給這塊石頭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覺得有趣極了。
“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個“變”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幾塊巨石的形狀像只雄雞本來就很奇怪了,而太陽升起時,巨石還能“變”得金光閃閃,像只美麗的金雞,這就更令人驚奇了。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太陽升起時天都峰上的景象,他們便能切實感受到“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了。
四、展開想象,描寫“奇石”
為了在教學中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做到讀寫結(jié)合,在學習最后一自然段時,我增加了“看圖聯(lián)想,寫‘奇石’”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先前的朗讀語言積累后,學習作者的方法,寫一寫“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學生能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寫出自己喜歡的石頭的有趣樣子,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當然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shù),在本節(jié)課中也留給自己一些反思:如果能找到其它的怪石讓學生看圖想象,給奇石起名字,會使本節(jié)課的教學再掀一個高潮。
總之,抓住“奇”字教《黃山奇石》,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和黃山怪石的有趣,又能體會到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傳神。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簡短篇四
一、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描繪了黃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麗,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文章構(gòu)思清晰,意境優(yōu)美,想象豐富,情趣橫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我在教學時播放了黃山“四絕”的幾個鏡頭,使學生感受到了黃山奇石所具有的獨特的美,明白了黃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時也使產(chǎn)生了進一步了解與欣賞奇石的強烈愿望,帶著濃厚的興趣步入對新知識的探索。因此,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再創(chuàng)設好一定的活動情境,就會使課堂教學處于和諧、融洽、興趣盎然的氣氛中。
二、讓學生自主選擇,激發(fā)其自主探究的興趣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fā)現(xiàn)的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chuàng)造性問題情境中,學生個體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從不同地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它最終表現(xiàn)為學生獨立地、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權(quán)利,追求人性化、個性化,盡可能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在這節(jié)課上,我首先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內(nèi)容,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奇石研讀,然后根據(jù)學生的愛好,如有的同學喜歡朗讀,有的同學喜歡抓重點句體會句子蘊涵的意思,等等。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用感情朗讀、畫、抓重點詞、動作表演等形式來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他們的興趣很濃,產(chǎn)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注意學生的誦讀
我在課上首先讓學生范讀,然后用“誰能比他讀得好”引起學生比一比的興趣,激發(fā)讀的動力,我還用配樂讀以及齊讀等的方式,以優(yōu)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以悅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急于參與,急于體驗,急于模仿,達到了我讓學生“想讀”的目的。
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
在教學中,老師應當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進行交流討論以及表達自己的意見,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我就是這么做的,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學習以及把自己獨到的意見、理解在全體學生面前表達出來,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也能讓每一位學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雖然這節(jié)課我晚了幾分鐘下課,但看到學生在課堂上能有所收獲,我覺得很值得。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學生的思維圈在一個固定的范圍里。相信學生,講學生不懂的,教學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蓜e小瞧了這些孩子!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如果我們給孩子們一根杠桿,說不定他們真的能撬起地球!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簡短篇五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chuàng)造。讀著課文我們仿佛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jīng)不是在閱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臺上,美美地欣賞著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向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xiàn)欲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jīng)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致觀察能力也處于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閱讀,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yǎng)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贊嘆。喜愛黃山,向往去黃山看奇石。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賞析優(yōu)美詞句,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
本課我主要采用的是愉快教學法。首先創(chuàng)設輕松的情境,引學生入境,愉快進文,然后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品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后再引導學生想象,使感情得到升華??傮w回顧有以下幾點令自己感到比較欣慰。
一、揭示課題,理解“奇”字
讀課題后,問學生:“課題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樣的石頭?”然后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題“黃山奇石”,懂得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為這樣的“奇石”只有黃山才有。此時,“奇”字吸引了學生,使他們產(chǎn)生了學習的興趣,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基礎(chǔ)。
二、初讀課文,找出“奇石”
接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并暗暗驚嘆,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獅子搶球”也出現(xiàn)在黃山的山峰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講讀課文,欣賞“奇石”
學生真正領(lǐng)略黃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黃山奇石的有趣,還是在學課文之時。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感受。第一,從外形看,它真像一個大桃子,這已經(jīng)很神奇了。第二,從來源看,這么大的石桃子人間少有,只能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吧,這就更神奇了。第三,從動詞的運用看,一“飛”一“落”把那石寫活了,那么大一塊石頭宛如小鳥一般輕松自如地從天上飛來,落在了山頂?shù)氖P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體會“仙桃石”的奇妙與有趣,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觀?!钡钠婷畈粌H在于它的外形像一只猴子蹲著,更引人注意的是這“猴子”所處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學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詞義,就會感到奇怪:這只猴子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險的山峰上?學生再讀課文后恍然大悟,原來猴子是為了觀看黃山秀麗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滾的云海。細究 “翻滾的云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處位置之奇特了。因為平時我們從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層通常幾乎是靜止不動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處的位置高,所以從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濤那樣上下翻滾。學生明白了這一番道理,再讀課文,肯定會為“猴子觀?!边@一奇石大聲叫“絕”。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著手臂指向前方。通過朗讀課文,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走到那里就會有位仙人幫我們指明方向。然后引導學生表演、問答,使一個“仙”字給這塊石頭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覺得有趣極了。
“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個“變”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幾塊巨石的形狀像只雄雞本來就很奇怪了,而太陽升起時,巨石還能“變”得金光閃閃,像只美麗的金雞,這就更令人驚奇了。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太陽升起時天都峰上的景象,他們便能切實感受到“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了。
四、展開想象,描寫“奇石”
為了在教學中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做到讀寫結(jié)合,在學習最后一自然段時,我增加了“看圖聯(lián)想,寫‘奇石’”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先前的朗讀語言積累后,學習作者的方法,寫一寫“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學生能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寫出自己喜歡的石頭的有趣樣子,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當然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shù),在本節(jié)課中也留給自己一些反思:如果能找到其它的怪石讓學生看圖想象,給奇石起名字,會使本節(jié)課的教學再掀一個高潮。
總之,抓住“奇”字教《黃山奇石》,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和黃山怪石的有趣,又能體會到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傳神。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簡短篇六
黃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號稱“天下四絕”?!饵S山奇石》一文主要講了黃山四絕中的一絕——怪石。課題“奇”,就已向?qū)W生交代清本文所講內(nèi)容,使我們知道課文要寫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與眾不同。教材將文本安排在第一組課文中,而這組課文雖以秋天為線索,但又不局限于秋景。教學時引導學生在感受秋天的美好,領(lǐng)略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的同時,還要通過文本使學生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之情。
一、 教學設計為導游帶領(lǐng)游客欣賞美景這樣一種形式。
從圖入手,先讓學生從直觀感受“仙桃石”“猴子觀?!薄跋扇酥嘎贰钡娜の稒M生;再由圖及文,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展開想象,這是我教學本課的主旨,以游覽形式開始,以學生運用文本知識講解結(jié)束,有始有終。
二 、都通句子,美讀全文 。
對于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能將課文中的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但要做到有感情誦讀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對于像《黃山奇石》這樣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將一塊塊本無生命的石頭描繪的活靈活現(xiàn)、呼之欲出的美文寫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讀出感情就困難了。因此,我把美讀課文與展開想象銜接在一起,讓孩子們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chǔ)上,圖—文—想—畫—說,結(jié)合起來體會文中描繪的各種石頭的形狀,小中見大,從而感受整個黃山的神秘,產(chǎn)生喜愛之情。在此基礎(chǔ)上師—生、生—生互動讀、評;小組讀、競賽讀、展示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將學生讀文的情感引向高潮,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誦讀。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石頭的樣子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形狀了。
三、 放飛想象,嘗試涂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苯虒W到這時水到渠成,我順勢引導學生在紙上畫一畫,說一說。孩子們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們腦海中的天狗,獅子、仙女也像作者寫的奇石一樣,太奇了!讓你不得不嘆服孩子們大膽、無拘無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畫中的狗、獅子、仙女……均沒有脫離現(xiàn)實生活,還沒能很好地領(lǐng)悟到石的形奇。
四 、挖掘教材,填補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號挖掘文本空白進行拓展,跳出課文教課文,因孩子們已深深地被黃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給其它石頭起的名真可謂豐富多彩:海底撈月、石海泛舟、老鷹抓小雞、凝神靜思、盼……到這里,我覺得已將孩子們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們更驚嘆于大自然的偉大、鬼斧神工了!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簡短篇七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圍繞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開故事,作者以陳述事實的語氣,滿懷對周恩來的敬愛之情,通過人物的對話,帶領(lǐng)我們真實而具體地走進了一個有理想有志氣的中國少年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到了一個偉大人物從小就有不同凡響的心聲。整篇課文教學,我主要是按這樣的思路進行:中華不振——中華要振——中華必振。在本課時我主要是圍繞“中華不振”這部分組織學習。具體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遵循閱讀規(guī)律,整體解讀文本。
本篇課文從內(nèi)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諸如:沈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課堂上大家關(guān)于為什么而讀書的討論和周恩來令魏校長為之一振的胸懷和報負。這些看似沒有聯(lián)系的場景與事件背后卻有著一條內(nèi)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這一切都是對“中華不振”的最好注解。研透“中華不振”又是學習“中華要振”的基礎(chǔ),研透了“中華不振”,學習“中華要振”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學中,我遵循閱讀的規(guī)律,以讀為本,從整體感知入手。解題后,初讀課文時,在學生自學生字詞的同時讓學生思考周恩來為什么要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回答,對課文主要內(nèi)容進行梳理。在學生較充分的感知后,通過“課文中有一個詞能說明,能找出來嗎?”引導學生抓住了“中華不振”這個詞,最后又讓學生再讀課文,自讀自悟,劃出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并說說從這些詞句哪些方面看出 “中華不振”。學生們的回答是精彩紛呈的,他們把課文中每一個能看出“中華不振”的句子都找出來了。特別是有一個學生說:“有的是為吃飯讀書,有的是為做官而讀書……看出不僅是巡警懦弱,連書生也沒志氣,難怪中華會不振?!睆闹形覀兛梢钥闯鰧W生已經(jīng)走進文本,對“中華不振”有了較深刻的思考。這樣的教學,從整體感知的初讀到自讀自悟的再讀;根據(jù)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讀的方式,既關(guān)注了讀的層次,又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本的讀的時間,給深入悟讀教學做了充分的鋪墊和情感準備,又便于教師以學導教,順學而導。
2、深入重點研讀,進行語文實踐。
對這么多的內(nèi)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擊,而是引領(lǐng)學生進行聚焦,重點引導學生研讀了伯父的話和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兩部分內(nèi)容。特別是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件事,是本文的重點,它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這樣處理,點線面結(jié)合,既有線上的“序”,面上的“廣”,也有點上的“深”。在這兩個重點的研讀處理上,我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尊重文本,多元解讀
在導讀“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就糟了,沒處說理去!”這一句時,讓學生通過讀悟,體會伯父的復雜心情,引導學生讀出了“無奈”,讀出了“擔心”,讀出了“憤怒”,讀出了“沉重”……這些感悟雖然不同,但都源于“中華不振”,這樣的導讀,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創(chuàng)設情境,深入悟讀
如上文研讀伯父的話,通過導語創(chuàng)設情境引讀,讓學生讀出無奈、擔心、憤怒、沉重……,另外在研讀“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這個重點時,更是運用導語創(chuàng)境的手段:“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相依為命的丈夫——,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白發(fā)蒼蒼的母親——,這位婦女的親人如果也是你的親人——?!逼浯?,還引導學生關(guān)注語言,如在讀悟時,把“原指望,誰知,不但不,反而”,這幾個字加粗后,讓學生再去讀讀,有什么不同。把讀與語言形式、內(nèi)容、情感的感悟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貼近文本、走進文本,達到情感共鳴。
(三)讀寫結(jié)合,內(nèi)化感悟
體會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是讓學生體會中華如何不振的重點,是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也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guān)鍵點。因此,首先,我通過多種方法反復朗讀,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對帝國主義和中國巡警的憤怒,再以“同學們,假如你當時就在現(xiàn)場,親眼目睹了這樣的場面,你的內(nèi)心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進行說的訓練。并及時補充“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nèi)”的典型歷史資料,讓學生進行寫話訓練,進一步讓學生加深體會“中華不振”的含義。最后讓學生說出自己對“中華不振”的含義的理解。讓學生從讀到悟,由悟到說,由說到寫,進行語言實踐,內(nèi)化語言,深化情感。
3、采用多種形式,關(guān)注落后學生。
本次課堂教學研究的主題是學困生學習的有效指導(注重朗讀指導和課堂練習的反饋矯正)。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一是特別注重學生的個別指導,尤其是在學生自讀自己悟時,深入學生,及時幫助。二是盡可能多的為學困生提供鍛煉、展示的機會,如在生字檢查時,特意讓學困生來讀,讀對了就讓他當小老師,給予及時的鼓勵。三是提供學困生進步的空間,如在朗讀指導中,讓學困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的幫助下,逐漸從不會讀到會讀,從會讀到有感情地讀,不斷進步,享受學習成功的樂趣。
一節(jié)課下來,我滿懷激情,學生情緒高漲,故而在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還不夠,另外,感覺在朗讀的指導上還不夠到位,怎樣才能讀得入情入理還待研究。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一、 教學設計為導游帶領(lǐng)游客欣賞美景這樣一種形式。
從圖入手,先讓學生從直觀感受“仙桃石”“猴子觀?!薄跋扇酥嘎贰钡娜の稒M生;再由圖及文,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展開想象,這是我教學本課的主旨,以游覽形式開始,以學生運用文本知識講解結(jié)束,有始有終。
二 、都通句子,美讀全文 。
對于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能將課文中的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但要做到有感情誦讀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對于像《黃山奇石》這樣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將一塊塊本無生命的石頭描繪的活靈活現(xiàn)、呼之欲出的美文寫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讀出感情就困難了。因此,我把美讀課文與展開想象銜接在一起,讓孩子們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chǔ)上,圖—文—想—畫—說,結(jié)合起來體會文中描繪的各種石頭的形狀,小中見大,從而感受整個黃山的神秘,產(chǎn)生喜愛之情。在此基礎(chǔ)上師—生、生—生互動讀、評;小組讀、競賽讀、展示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將學生讀文的情感引向高潮,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誦讀。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石頭的樣子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形狀了。
三、 放飛想象,嘗試涂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苯虒W到這時水到渠成,我順勢引導學生在紙上畫一畫,說一說。孩子們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們腦海中的天狗,獅子、仙女也像作者寫的奇石一樣,太奇了!讓你不得不嘆服孩子們大膽、無拘無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畫中的狗、獅子、仙女……均沒有脫離現(xiàn)實生活,還沒能很好地領(lǐng)悟到石的形奇。
四 、挖掘教材,填補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號挖掘文本空白進行拓展,跳出課文教課文,因孩子們已深深地被黃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給其它石頭起的名真可謂豐富多彩:海底撈月、石海泛舟、老鷹抓小雞、凝神靜思、盼……到這里,我覺得已將孩子們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們更驚嘆于大自然的偉大、鬼斧神工了!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chuàng)造。讀著課文我們仿佛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jīng)不是在閱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臺上,美美地欣賞著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向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xiàn)欲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jīng)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致觀察能力也處于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閱讀,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yǎng)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贊嘆。喜愛黃山,向往去黃山看奇石。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賞析優(yōu)美詞句,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
本課我主要采用的是愉快教學法。首先創(chuàng)設輕松的情境,引學生入境,愉快進文,然后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品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后再引導學生想象,使感情得到升華。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簡短篇三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chuàng)造。讀著課文我們仿佛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jīng)不是在閱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臺上,美美地欣賞著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向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xiàn)欲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jīng)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致觀察能力也處于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閱讀,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yǎng)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贊嘆。喜愛黃山,向往去黃山看奇石。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賞析優(yōu)美詞句,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
本課我主要采用的是愉快教學法。首先創(chuàng)設輕松的情境,引學生入境,愉快進文,然后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品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后再引導學生想象,使感情得到升華??傮w回顧有以下幾點令自己感到比較欣慰。
一、揭示課題,理解“奇”字
讀課題后,問學生:“課題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樣的石頭?”然后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題“黃山奇石”,懂得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為這樣的“奇石”只有黃山才有。此時,“奇”字吸引了學生,使他們產(chǎn)生了學習的興趣,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基礎(chǔ)。
二、初讀課文,找出“奇石”
接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并暗暗驚嘆,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獅子搶球”也出現(xiàn)在黃山的山峰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講讀課文,欣賞“奇石”
學生真正領(lǐng)略黃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黃山奇石的有趣,還是在學課文之時。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感受。第一,從外形看,它真像一個大桃子,這已經(jīng)很神奇了。第二,從來源看,這么大的石桃子人間少有,只能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吧,這就更神奇了。第三,從動詞的運用看,一“飛”一“落”把那石寫活了,那么大一塊石頭宛如小鳥一般輕松自如地從天上飛來,落在了山頂?shù)氖P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體會“仙桃石”的奇妙與有趣,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觀?!钡钠婷畈粌H在于它的外形像一只猴子蹲著,更引人注意的是這“猴子”所處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學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詞義,就會感到奇怪:這只猴子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險的山峰上?學生再讀課文后恍然大悟,原來猴子是為了觀看黃山秀麗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滾的云海。細究 “翻滾的云?!本透芨惺艿胶镒铀幬恢弥嫣亓?。因為平時我們從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層通常幾乎是靜止不動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處的位置高,所以從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濤那樣上下翻滾。學生明白了這一番道理,再讀課文,肯定會為“猴子觀海”這一奇石大聲叫“絕”。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著手臂指向前方。通過朗讀課文,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走到那里就會有位仙人幫我們指明方向。然后引導學生表演、問答,使一個“仙”字給這塊石頭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覺得有趣極了。
“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個“變”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幾塊巨石的形狀像只雄雞本來就很奇怪了,而太陽升起時,巨石還能“變”得金光閃閃,像只美麗的金雞,這就更令人驚奇了。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太陽升起時天都峰上的景象,他們便能切實感受到“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了。
四、展開想象,描寫“奇石”
為了在教學中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做到讀寫結(jié)合,在學習最后一自然段時,我增加了“看圖聯(lián)想,寫‘奇石’”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先前的朗讀語言積累后,學習作者的方法,寫一寫“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學生能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寫出自己喜歡的石頭的有趣樣子,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當然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shù),在本節(jié)課中也留給自己一些反思:如果能找到其它的怪石讓學生看圖想象,給奇石起名字,會使本節(jié)課的教學再掀一個高潮。
總之,抓住“奇”字教《黃山奇石》,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和黃山怪石的有趣,又能體會到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傳神。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簡短篇四
一、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描繪了黃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麗,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文章構(gòu)思清晰,意境優(yōu)美,想象豐富,情趣橫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我在教學時播放了黃山“四絕”的幾個鏡頭,使學生感受到了黃山奇石所具有的獨特的美,明白了黃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時也使產(chǎn)生了進一步了解與欣賞奇石的強烈愿望,帶著濃厚的興趣步入對新知識的探索。因此,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再創(chuàng)設好一定的活動情境,就會使課堂教學處于和諧、融洽、興趣盎然的氣氛中。
二、讓學生自主選擇,激發(fā)其自主探究的興趣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fā)現(xiàn)的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chuàng)造性問題情境中,學生個體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從不同地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它最終表現(xiàn)為學生獨立地、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權(quán)利,追求人性化、個性化,盡可能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在這節(jié)課上,我首先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內(nèi)容,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奇石研讀,然后根據(jù)學生的愛好,如有的同學喜歡朗讀,有的同學喜歡抓重點句體會句子蘊涵的意思,等等。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用感情朗讀、畫、抓重點詞、動作表演等形式來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他們的興趣很濃,產(chǎn)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注意學生的誦讀
我在課上首先讓學生范讀,然后用“誰能比他讀得好”引起學生比一比的興趣,激發(fā)讀的動力,我還用配樂讀以及齊讀等的方式,以優(yōu)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以悅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急于參與,急于體驗,急于模仿,達到了我讓學生“想讀”的目的。
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
在教學中,老師應當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進行交流討論以及表達自己的意見,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我就是這么做的,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學習以及把自己獨到的意見、理解在全體學生面前表達出來,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也能讓每一位學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雖然這節(jié)課我晚了幾分鐘下課,但看到學生在課堂上能有所收獲,我覺得很值得。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學生的思維圈在一個固定的范圍里。相信學生,講學生不懂的,教學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蓜e小瞧了這些孩子!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如果我們給孩子們一根杠桿,說不定他們真的能撬起地球!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簡短篇五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chuàng)造。讀著課文我們仿佛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jīng)不是在閱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臺上,美美地欣賞著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向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xiàn)欲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jīng)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致觀察能力也處于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閱讀,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yǎng)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贊嘆。喜愛黃山,向往去黃山看奇石。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賞析優(yōu)美詞句,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
本課我主要采用的是愉快教學法。首先創(chuàng)設輕松的情境,引學生入境,愉快進文,然后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品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后再引導學生想象,使感情得到升華??傮w回顧有以下幾點令自己感到比較欣慰。
一、揭示課題,理解“奇”字
讀課題后,問學生:“課題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樣的石頭?”然后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題“黃山奇石”,懂得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為這樣的“奇石”只有黃山才有。此時,“奇”字吸引了學生,使他們產(chǎn)生了學習的興趣,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基礎(chǔ)。
二、初讀課文,找出“奇石”
接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并暗暗驚嘆,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獅子搶球”也出現(xiàn)在黃山的山峰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講讀課文,欣賞“奇石”
學生真正領(lǐng)略黃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黃山奇石的有趣,還是在學課文之時。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感受。第一,從外形看,它真像一個大桃子,這已經(jīng)很神奇了。第二,從來源看,這么大的石桃子人間少有,只能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吧,這就更神奇了。第三,從動詞的運用看,一“飛”一“落”把那石寫活了,那么大一塊石頭宛如小鳥一般輕松自如地從天上飛來,落在了山頂?shù)氖P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體會“仙桃石”的奇妙與有趣,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觀?!钡钠婷畈粌H在于它的外形像一只猴子蹲著,更引人注意的是這“猴子”所處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學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詞義,就會感到奇怪:這只猴子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險的山峰上?學生再讀課文后恍然大悟,原來猴子是為了觀看黃山秀麗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滾的云海。細究 “翻滾的云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處位置之奇特了。因為平時我們從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層通常幾乎是靜止不動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處的位置高,所以從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濤那樣上下翻滾。學生明白了這一番道理,再讀課文,肯定會為“猴子觀?!边@一奇石大聲叫“絕”。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著手臂指向前方。通過朗讀課文,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走到那里就會有位仙人幫我們指明方向。然后引導學生表演、問答,使一個“仙”字給這塊石頭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覺得有趣極了。
“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個“變”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幾塊巨石的形狀像只雄雞本來就很奇怪了,而太陽升起時,巨石還能“變”得金光閃閃,像只美麗的金雞,這就更令人驚奇了。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太陽升起時天都峰上的景象,他們便能切實感受到“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了。
四、展開想象,描寫“奇石”
為了在教學中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做到讀寫結(jié)合,在學習最后一自然段時,我增加了“看圖聯(lián)想,寫‘奇石’”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先前的朗讀語言積累后,學習作者的方法,寫一寫“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學生能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寫出自己喜歡的石頭的有趣樣子,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當然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shù),在本節(jié)課中也留給自己一些反思:如果能找到其它的怪石讓學生看圖想象,給奇石起名字,會使本節(jié)課的教學再掀一個高潮。
總之,抓住“奇”字教《黃山奇石》,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和黃山怪石的有趣,又能體會到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傳神。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簡短篇六
黃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號稱“天下四絕”?!饵S山奇石》一文主要講了黃山四絕中的一絕——怪石。課題“奇”,就已向?qū)W生交代清本文所講內(nèi)容,使我們知道課文要寫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與眾不同。教材將文本安排在第一組課文中,而這組課文雖以秋天為線索,但又不局限于秋景。教學時引導學生在感受秋天的美好,領(lǐng)略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的同時,還要通過文本使學生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之情。
一、 教學設計為導游帶領(lǐng)游客欣賞美景這樣一種形式。
從圖入手,先讓學生從直觀感受“仙桃石”“猴子觀?!薄跋扇酥嘎贰钡娜の稒M生;再由圖及文,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展開想象,這是我教學本課的主旨,以游覽形式開始,以學生運用文本知識講解結(jié)束,有始有終。
二 、都通句子,美讀全文 。
對于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能將課文中的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但要做到有感情誦讀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對于像《黃山奇石》這樣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將一塊塊本無生命的石頭描繪的活靈活現(xiàn)、呼之欲出的美文寫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讀出感情就困難了。因此,我把美讀課文與展開想象銜接在一起,讓孩子們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chǔ)上,圖—文—想—畫—說,結(jié)合起來體會文中描繪的各種石頭的形狀,小中見大,從而感受整個黃山的神秘,產(chǎn)生喜愛之情。在此基礎(chǔ)上師—生、生—生互動讀、評;小組讀、競賽讀、展示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將學生讀文的情感引向高潮,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誦讀。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石頭的樣子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形狀了。
三、 放飛想象,嘗試涂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苯虒W到這時水到渠成,我順勢引導學生在紙上畫一畫,說一說。孩子們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們腦海中的天狗,獅子、仙女也像作者寫的奇石一樣,太奇了!讓你不得不嘆服孩子們大膽、無拘無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畫中的狗、獅子、仙女……均沒有脫離現(xiàn)實生活,還沒能很好地領(lǐng)悟到石的形奇。
四 、挖掘教材,填補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號挖掘文本空白進行拓展,跳出課文教課文,因孩子們已深深地被黃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給其它石頭起的名真可謂豐富多彩:海底撈月、石海泛舟、老鷹抓小雞、凝神靜思、盼……到這里,我覺得已將孩子們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們更驚嘆于大自然的偉大、鬼斧神工了!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簡短篇七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圍繞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開故事,作者以陳述事實的語氣,滿懷對周恩來的敬愛之情,通過人物的對話,帶領(lǐng)我們真實而具體地走進了一個有理想有志氣的中國少年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到了一個偉大人物從小就有不同凡響的心聲。整篇課文教學,我主要是按這樣的思路進行:中華不振——中華要振——中華必振。在本課時我主要是圍繞“中華不振”這部分組織學習。具體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遵循閱讀規(guī)律,整體解讀文本。
本篇課文從內(nèi)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諸如:沈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課堂上大家關(guān)于為什么而讀書的討論和周恩來令魏校長為之一振的胸懷和報負。這些看似沒有聯(lián)系的場景與事件背后卻有著一條內(nèi)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這一切都是對“中華不振”的最好注解。研透“中華不振”又是學習“中華要振”的基礎(chǔ),研透了“中華不振”,學習“中華要振”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學中,我遵循閱讀的規(guī)律,以讀為本,從整體感知入手。解題后,初讀課文時,在學生自學生字詞的同時讓學生思考周恩來為什么要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回答,對課文主要內(nèi)容進行梳理。在學生較充分的感知后,通過“課文中有一個詞能說明,能找出來嗎?”引導學生抓住了“中華不振”這個詞,最后又讓學生再讀課文,自讀自悟,劃出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并說說從這些詞句哪些方面看出 “中華不振”。學生們的回答是精彩紛呈的,他們把課文中每一個能看出“中華不振”的句子都找出來了。特別是有一個學生說:“有的是為吃飯讀書,有的是為做官而讀書……看出不僅是巡警懦弱,連書生也沒志氣,難怪中華會不振?!睆闹形覀兛梢钥闯鰧W生已經(jīng)走進文本,對“中華不振”有了較深刻的思考。這樣的教學,從整體感知的初讀到自讀自悟的再讀;根據(jù)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讀的方式,既關(guān)注了讀的層次,又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本的讀的時間,給深入悟讀教學做了充分的鋪墊和情感準備,又便于教師以學導教,順學而導。
2、深入重點研讀,進行語文實踐。
對這么多的內(nèi)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擊,而是引領(lǐng)學生進行聚焦,重點引導學生研讀了伯父的話和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兩部分內(nèi)容。特別是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件事,是本文的重點,它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這樣處理,點線面結(jié)合,既有線上的“序”,面上的“廣”,也有點上的“深”。在這兩個重點的研讀處理上,我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尊重文本,多元解讀
在導讀“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就糟了,沒處說理去!”這一句時,讓學生通過讀悟,體會伯父的復雜心情,引導學生讀出了“無奈”,讀出了“擔心”,讀出了“憤怒”,讀出了“沉重”……這些感悟雖然不同,但都源于“中華不振”,這樣的導讀,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創(chuàng)設情境,深入悟讀
如上文研讀伯父的話,通過導語創(chuàng)設情境引讀,讓學生讀出無奈、擔心、憤怒、沉重……,另外在研讀“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這個重點時,更是運用導語創(chuàng)境的手段:“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相依為命的丈夫——,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白發(fā)蒼蒼的母親——,這位婦女的親人如果也是你的親人——?!逼浯?,還引導學生關(guān)注語言,如在讀悟時,把“原指望,誰知,不但不,反而”,這幾個字加粗后,讓學生再去讀讀,有什么不同。把讀與語言形式、內(nèi)容、情感的感悟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貼近文本、走進文本,達到情感共鳴。
(三)讀寫結(jié)合,內(nèi)化感悟
體會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是讓學生體會中華如何不振的重點,是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也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guān)鍵點。因此,首先,我通過多種方法反復朗讀,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對帝國主義和中國巡警的憤怒,再以“同學們,假如你當時就在現(xiàn)場,親眼目睹了這樣的場面,你的內(nèi)心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進行說的訓練。并及時補充“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nèi)”的典型歷史資料,讓學生進行寫話訓練,進一步讓學生加深體會“中華不振”的含義。最后讓學生說出自己對“中華不振”的含義的理解。讓學生從讀到悟,由悟到說,由說到寫,進行語言實踐,內(nèi)化語言,深化情感。
3、采用多種形式,關(guān)注落后學生。
本次課堂教學研究的主題是學困生學習的有效指導(注重朗讀指導和課堂練習的反饋矯正)。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一是特別注重學生的個別指導,尤其是在學生自讀自己悟時,深入學生,及時幫助。二是盡可能多的為學困生提供鍛煉、展示的機會,如在生字檢查時,特意讓學困生來讀,讀對了就讓他當小老師,給予及時的鼓勵。三是提供學困生進步的空間,如在朗讀指導中,讓學困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的幫助下,逐漸從不會讀到會讀,從會讀到有感情地讀,不斷進步,享受學習成功的樂趣。
一節(jié)課下來,我滿懷激情,學生情緒高漲,故而在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還不夠,另外,感覺在朗讀的指導上還不夠到位,怎樣才能讀得入情入理還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