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詠懷古跡讀后感(模板22篇)

字號:

    讀后感是一種對文學作品或其他閱讀內(nèi)容進行深層次思考的表達方式。需要通過讀后感來展示自己的閱讀和思考能力。以下的讀后感范文具有個性化和獨特性,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硪恍┬碌乃伎己鸵暯恰?BR>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一
    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里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著黃昏。
    憑著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
    即使千年過后,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著她內(nèi)心的怨恨之情。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二
    作者: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1、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
    ? ? ?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2、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跡之意。
    3、一去句: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后,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
    紫臺:猶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
    關山無極。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畫圖句:意謂元帝對著畫圖豈能看清她的美麗容顏。
    5、環(huán)佩句:意謂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故曰空歸。
    應上向黃昏。環(huán)佩:婦女裝飾品,指昭君。
    6、千載兩句: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相傳漢武帝以公主(實為江都王女)嫁西域烏
    孫,公主悲傷,胡人乃于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因昭君事與烏孫公主遠嫁有類似處,
    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記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為《昭君怨》。
    作胡語: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論:曲中的怨訴。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
    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
    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著黃昏。
    憑看圖漢元帝豈識月貌花容?
    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三
    1、背誦《詠懷古跡(其三)》,賞析并積累一些名句;
    2、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感受詩人的怨憤之情,品味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3、了解《詠懷古跡》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懷的心情,學會鑒賞詠史詩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學重點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領悟情境教學難點鑒賞詠史詩的一般方法
    課型新授課教學方法課內(nèi)語文教學法
    教具器材朗讀帶多媒體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背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里。
    唐大歷年間,漂泊半生,歷盡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xiāng)——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發(fā)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跡(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板書)
    看到標題我們應該猜得出來,《詠懷古跡》是一個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是一組七律詩組。與《秋興八首》同作于大歷元年的秋天。我們已經(jīng)講到,這一年,安史之亂雖然已經(jīng)結(jié)束,但國家仍然動蕩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xiāng)。吟詠古跡,追思歷史人物的同時,詩人也抒發(fā)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1、欣賞課文錄音。
    2、自讀詩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語調(diào)與感情,讀出韻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釋自由輕聲譯讀詩文,不懂得地方做標記。
    4、學生齊讀,(請學生結(jié)合注釋,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復述詩歌主要內(nèi)容。)
    明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里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著黃昏。憑著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即使千年過后,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著她內(nèi)心的怨恨之情。
    結(jié)合時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詩歌。(此處可由學生自由提問題,沒有問到的師補充預設的問題。)
    1、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你讀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對于出塞的昭君,多數(shù)人看到的是她沉魚落雁的美麗,而這首詩當中,你讀出了昭君怎樣的心事?用一個詞。(怨恨)
    (試)明確: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遠嫁異邦,遠葬他鄉(xiāng),月魂空歸,思念故鄉(xiāng)的幽怨。)
    畫圖省識春風面
    (對畫師的無恥行為怨恨)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說著她的怨恨!這兩句從側(cè)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對她的贊揚,又有對她的同情。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好像又響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
    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從側(cè)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兩千多年前,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并在那里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鑒賞:學生自由鑒賞(這首詩歌當中,我認為有兩句詩寫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歡,不知道有沒有同道中人?)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明確:“獨”實寫青冢,虛寫昭君遠離故土的境遇,更寫出了昭君遠離故土后心靈的孤獨之情。
    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歸漢,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故鄉(xiāng),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強烈啊!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明確: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
    昭君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評此詩時說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詩歌的主旨雖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xiāng)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請我們輕輕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想象長城外才盛開的那些清香,想象風沙呼嘯的沙漠下,騎馬壯的英雄,還有那,夕陽下的青冢,望向故鄉(xiāng)。(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西施灘崔道融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西施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1、兩首詩都針對“紅顏禍水”這一傳統(tǒng)的歷史觀念,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淺之別。請作簡要分析。
    2、兩首詩的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時,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請結(jié)合兩首詩的三、四句作簡要賞析。
    1、崔道融的詩同情西施,為西施個人鳴不平,立意較淺。
    羅隱的詩寫出了“家國興亡自有時”的自然規(guī)律,立意較深。
    2、崔詩“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保ń杈笆闱?、比喻)
    劉詩“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保▽Ρ取⒎磫枺?BR>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四
    【內(nèi)容】: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一生坎坷。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被后世詩家尊為“詩圣”。有《杜工部集》。
    注釋: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邊境。
    庾信:梁朝詩人。云雨:宋玉在《高唐賦》中述楚襄王游高唐,夢一婦人,自稱巫山之女,臨別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标柵_,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縣。
    明妃:即王昭君。據(jù)《西京雜記》:“元帝后宮既多,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昭君自恃其貌,獨不肯與,工人乃丑圖之,遂不得見。”后畫工毛延壽被殺。永安宮:在今四川省奉節(jié)縣。伊呂:指商朝伊尹,周朝呂尚,皆開國名相。
    蕭曹:指蕭何、曹參,均系輔佐劉邦建漢的名臣。
    簡析:
    這五首詩是詩人游江陵、歸州一帶,訪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廟、武侯祠,因古跡懷古人并自我傷感而作,一氣貫成,為一組詩,亦可分首獨詠。第一首寫庾信。詩人一直是贊美庾信的,詩中由庾的遭遇聯(lián)系起自己的境況?!扒椅催€”既指自己不能從西南回長安,也指庾信不能從北朝回江陵。第二首寫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詩人崇拜他的詞章,又深感同樣的悲涼寂寞,感慨中對國運的興衰懷有諷喻。第三首寫王昭君,全詩從“怨”字落墨,并使發(fā)出無窮怨恨之聲的琵琶作為昭君的化身,別具一格。第四首通過老百姓對劉備崩駕地的四時祭祀之勤,表達了對劉備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時對詩人的飄泊生活不勝感慨,將荒涼的景象寫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對諸葛亮更高的評價,藝術感染力極強,不象是在發(fā)議論。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五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盡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恒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nèi)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jié)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nèi)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案啊北臼且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點撥之二】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梢?,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nèi)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浴K?,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點撥之三】頷聯(lián)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明確】“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梢?,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nèi)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明確】不能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jù)《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shù)氐牧曀自偌藿o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xiāng)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明確】頸聯(lián)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點撥之五】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圣嘆也曾對此發(fā)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梢?,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點撥之六】 “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jīng)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jié)】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總之,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
    【點撥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tài)度?
    【小結(jié)】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展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跡,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團結(jié)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么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后四人一組,選代表發(fā)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
    八、課外作業(yè):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展成文。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六
    原文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注解
    1、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2、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跡之意。
    3、一去句: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后,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紫臺:猶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彼纺罕狈缴衬?,指匈奴所居之地。
    4、畫圖句:意謂元帝對著畫圖豈能看清她的美麗容顏。
    5、環(huán)佩句:意謂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故曰“空歸”。應上“向黃昏”。環(huán)佩:婦女裝飾品,指昭君。
    6、千載兩句: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相傳漢武帝以公主(實為江都王女)嫁西域烏孫,公主悲傷,胡人乃于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因昭君事與烏孫公主遠嫁有類似處,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記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為《昭君怨》。作胡語: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論:曲中的怨訴。
    譯文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
    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
    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著黃昏。
    憑看圖漢元帝豈識月貌花容?
    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七
    賞析詩歌意象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效果。
    體會詩人吟詠昭君同時寄托的深沉悲慨。
    預習法:誦讀法;揣摩法。
    課件與視頻
    1課時
    名人導入三峽風光,地杰人靈。荊楚之地,湖北秭歸,不僅孕育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也生長著一位傾國傾城的姑娘,她就是王昭君。(板書課題)
    詩人回眸杜甫,字子美。親歷“安史之亂”,詩懷憂國憂民。人稱“詩圣”,贊譽其“窮也兼濟天下”的高尚情懷,褒揚他登峰造極的七律藝術。
    背景剪影因好友嚴武突然病逝,失去了生活依靠的杜甫離開了成都草堂,乘舟沿江直至夔州,繪山川之壯闊之美,抒憂國憂民之思。
    初讀感知
    1.視頻朗讀。
    2.集體朗讀(配樂)。
    3.自由朗讀,思考:
    1)詩人從哪些方面追懷王昭君的故事?
    2)故事中你讀出了王昭君哪些情感?
    3)詩人詠懷王昭君的用意有哪些?
    一、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鐘靈毓秀之鄉(xiāng),山水奔騰之勢,為昭君村的展現(xiàn)勾勒出闊遠壯盛的背景,表現(xiàn)不同于尋常閨閣女子的身世遭遇,突出其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聯(lián)的特殊性。
    赴:極富動態(tài)和氣勢,表現(xiàn)了荊門山的雄奇美麗,引出昭君的不同凡響。
    二、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為了祖國民族的安寧和平,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大漠的征途,昭君用美麗的青春和生命維系著中原與匈奴幾十年的友好往來。
    紫臺:壯麗繁華的漢宮朔漠:荒寒蕭索的大漠
    青冢:青春容顏的埋葬黃昏:黯淡無邊的凄涼
    藝術效果:色彩鮮明,兩兩對應。
    一“連”字訴說了昭君關山迢遞的迷茫凄傷與生命荒寒的歲月悠長;
    一“獨”字勾勒出昭君背影的孤獨寂寞,寓形象于意象之中,兩相襯托,曠古凄涼;
    一“向”字透露出永恒的悵恨,以漸進的動態(tài)感傳達了玩味不已的神韻。
    三、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
    貌若天仙卻不受寵幸,被遣匈奴仍懷念故國;生命已逝卻魂歸故鄉(xiāng),清冷幽寂只聞環(huán)珮作響。
    畫工的顛倒妍媸,元帝的昏庸大意,造成了昭君一生的悲劇。一個“空”字流傳著昭君綿綿不盡的深沉遺恨。
    四、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琵琶聲響,亙古悠長;揮淚泣血,幽怨情長。王嬙,不僅是一個深明大義舍小為大的和親使者,而且是一名日夜思鄉(xiāng)借曲抒怨的悲苦宮女。這才是血肉豐滿真實可信的明妃,才是有性格有情結(jié)的中原姑娘。
    怨恨:詩眼。一怨元帝昏庸,二怨遠赴他域,三怨終老番邦。
    千百年中世代累積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和鄉(xiāng)土最深厚的共同情感在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身上表現(xiàn)的尤是深沉悲涼。
    寫作用意
    借古抒懷:詩人著眼昭君被統(tǒng)治者所遠遣所拋棄的那種悲慨和寂寞孤獨,借她想念故土夜月歸魂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
    課堂小結(jié)“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杜甫詠懷古跡,表達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悲。
    板書設計
    昭君杜甫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異域終生空歸環(huán)珮西南漂泊有家難歸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八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nèi)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四、賞析詩歌
    【點撥之二】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點撥之三】頷聯(lián)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點撥之五】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點撥之六】 “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點撥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tài)度?
    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展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么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后四人一組,選代表發(fā)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
    八、課外作業(yè):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展成文。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九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里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著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
    憑著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即使千年過后,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著她內(nèi)心的怨恨之情。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十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盡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恒的藝術魅力。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nèi)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
    結(jié)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nèi)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案啊北臼且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梢?,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nèi)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浴K?,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頷聯(lián)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梢?,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 “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nèi)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不能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jù)《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shù)氐牧曀自偌藿o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xiāng)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頸聯(lián)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圣嘆也曾對此發(fā)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jīng)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 “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徽驗檎丫翱諝w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傊?,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
    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tài)度?
    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跡,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恨” 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團結(jié)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么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后四人一組,選代表發(fā)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
    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展成文。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十一
    《詠懷古跡五首·其四》
    唐代:杜甫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劉備出兵伐吳就駐扎在三峽,無奈戰(zhàn)敗歸來去世在永安宮。
    昔日翠旗飄揚空山浩浩蕩蕩,永安宮湮滅在這荒郊野廟中。
    古廟里杉松樹上水鶴做了巢,每逢節(jié)令仍舉行隆重的祭祀。
    丞相的祠廟就在先王廟臨近,君臣共同享受著禮儀和祭禮。
    注釋
    蜀主:指劉備。
    永安宮:在今四川省奉節(jié)縣。
    野寺:原注今為臥龍寺,廟在宮東。
    伏臘:伏天臘月。指每逢節(jié)氣村民皆前往祭祀。
    賞析
    第四首詠懷的是劉備在白帝城的行宮永安宮。詩人稱頌了三國時劉備和諸葛亮君臣一體的親密關系,抒發(fā)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負難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對劉備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遺跡之流澤。詩歌先敘劉備進襲東吳失敗而卒于永安宮,繼嘆劉備的復漢大業(yè)一蹶不振,當年的翠旗行帳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覓得蹤跡,玉殿虛無縹緲,松杉棲息水鶴。歌頌了劉備的生前事業(yè),嘆惋大業(yè)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間的荒涼景象。最后贊劉備諸葛亮君臣一體,千百年受人祭祀,表達了無限敬意,發(fā)抒了無限感慨。
    此詩通過先主廟和武侯祠鄰近的描寫,進而贊頌劉備、諸葛亮君臣際遇、同心一體,含有作者自己論事被斥,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抱負不能施展的感慨。在藝術描寫上和前幾首又有所不同。全詩平淡自然,寫景狀物形象明朗,以詠古跡為主而隱含詠懷。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組詩是詠古跡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后游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于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十二
    杜甫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詩文解釋:
    劉備攻打東吳駕臨三峽,駕崩那年也是在永安宮中。在空山里還可以想像他的行仗,野寺中還能隱約回憶起行宮。古廟的杉松上,有野鶴作巢,每逢節(jié)氣,村里的人來祭祀。武侯祠緊緊相鄰在一起,君臣一體祭祀相同。
    其四:
    蜀主劉備攻伐東吳駕臨三峽,他駕崩時也在白帝城永安宮。
    空山依然可想象到翠華儀仗,野寺中隱約能回憶玉殿行宮。
    古廟荒涼松杉樹上野鶴筑巢,逢年遇節(jié)祭祀時村翁來上供。
    武侯祠廟與先主廟緊緊相鄰,生前君臣一體死后祭祀相同。
    詞語解釋:
    蜀主:指劉備。
    伏臘:伏天臘月。指每逢節(jié)氣村民皆前往祭祀。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十三
    第二首是推崇楚國著名辭賦作家宋玉的詩。詩是作者親臨實地憑吊后寫成的,因而體會深切,議論精辟,發(fā)人深省。詩中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云雨,故宅荒臺,舟人指點的情景,都是詩人觸景生情,所抒發(fā)出來的感慨。它把歷史陳跡和詩人哀傷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現(xiàn)了主題。詩人瞻仰宋玉舊宅懷念宋玉,從而聯(lián)想到自己的身世,詩中表現(xiàn)了詩人對宋玉的崇拜,并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鳴不平。全詩鑄詞溶典,精警切實。有人認為,杜甫之“懷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這種說法自有見地。
    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寫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歡會故事,因而傳為巫山佳話。又相傳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過巫峽,至江陵,不禁懷念楚國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來,宋玉既是詞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卻都只被視為詞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則遭誤解,至于曲解。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處,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為傷心處。這詩便是詩人矚目江山,悵望古跡,吊宋玉,抒己懷;以千古知音寫不遇之悲,體驗深切;于精警議論見山光天色,藝術獨到。
    杜甫到江陵的時候是秋天。宋玉名篇《九辯》正以悲秋發(fā)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倍鸥Ξ敃r正是產(chǎn)生悲秋之情,因而便借以興起本詩,簡潔而深切地表示對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時又點出了時節(jié)天氣。“風流儒雅”是庾信《枯樹賦》中形容東晉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語,這里借以強調(diào)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負的志士?!耙辔釒煛庇玫?是王逸的說法:“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閔惜其師忠而被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師承宋玉,同時表明這首詩旨意也在閔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聯(lián)接著就說明詩人自己雖與宋玉相距久遠,不同朝代,不同時代,但蕭條不遇,惆悵失志,其實相同。因而望其遺跡,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淚。
    詩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懷才不遇,后半則為其身后不平。這片大好江山里,還保存著宋玉故宅,世人總算沒有遺忘他。但人們只欣賞他的文采辭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負和創(chuàng)作精神。這不符宋玉本心,也無補于后世,令人惘然,所以用了“空”字。就像眼前這巫山巫峽,使詩人想起宋玉的兩篇賦文。賦文的故事題材雖屬荒誕夢想,但作家的用意卻在諷諫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誕夢想,欣賞風流艷事。這更從誤解而曲解,把有志之士歪曲為無謂詞人。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傷心。而最為叫人痛心的是,隨著歷史變遷,歲月消逝,楚國早已蕩然無存,人們不再關心它的興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負和創(chuàng)作精神,以至將曲解當史實,以訛傳訛,以訛為是。到如今,江船經(jīng)過巫山巫峽,船夫們津津有味,指指點點,談論著哪個山峰荒臺是楚王神女歡會處,哪片云雨是神女來臨時。詞人宋玉不滅,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獲際遇,身后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為此。前人說“言古人不可復作,而文采終能傳也”,恰好與杜甫的原意相違背。
    體驗深切,議論精警,耐人尋味,是這詩的突出特點和成就。但這是一首詠懷古跡詩,詩人親臨實地,親自憑吊古跡,因而山水風光自然在詩中顯露出來。杜甫沿江出蜀,飄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計窘迫,境況蕭條,情緒悲愴,本來無心欣賞風景,只為宋玉遺跡觸發(fā)了滿懷悲慨,才灑淚賦詩。詩中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云雨,故宅荒臺,以及舟人指點的情景,都從感慨議論中出來,蒙著歷史的迷霧,充滿詩人的哀傷,詩人仿佛是淚眼看風景,隱約可見,其實是虛寫。從詩歌藝術上看,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富有獨創(chuàng)性。它緊密圍繞主題,顯出古跡特征,卻不獨立予以描寫,而使其溶于議論,化為情境,渲染著這首詩的抒情氣氛,增強了詠古的特色。
    這是一首七律,要求諧聲律,工對仗。但也由于詩人重在議論,深于思,精于義,傷心為宋玉寫照,悲慨抒壯志不酬,因而通篇用賦,在用詞和用典上精警切實,不被格律所拘束。它的韻律和諧,對仗工整,寫的是律詩這種近體詩,卻有古體詩的風味,同時又不失清麗。前人認為這首詩“首二句失粘”,只從形式上進行批評,未必中肯。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十四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十五
     作者: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
     1、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2、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跡之意。
     3、一去句: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后,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紫臺:猶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彼纺罕狈缴衬?,指匈奴所居之地。
     4、畫圖句:意謂元帝對著畫圖豈能看清她的`美麗容顏。
     5、環(huán)佩句:意謂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故曰“空歸”。應上“向黃昏”。環(huán)佩:婦女裝飾品,指昭君。
     6、千載兩句: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相傳漢武帝以公主(實為江都王女)嫁西域烏孫,公主悲傷,胡人乃于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因昭君事與烏孫公主遠嫁有類似處,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記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為《昭君怨》。
     作胡語: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論:曲中的怨訴。
     【】: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
     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
     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著黃昏。
     憑看圖漢元帝豈識月貌花容?
     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
     這是杜甫經(jīng)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歿于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因此,主題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開始,“獨留”兩字,是怨的終結(jié)。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潛說:“詠昭君詩此為絕唱?!毙湃弧?BR>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十六
    第四首詠懷的.是劉備在白帝城的行宮永安宮。詩人稱頌了三國時劉備和諸葛亮君臣一體的親密關系,抒發(fā)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負難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對劉備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遺跡之流澤。詩歌先敘劉備進襲東吳失敗而卒于永安宮,繼嘆劉備的復漢大業(yè)一蹶不振,當年的翠旗行帳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覓得蹤跡,玉殿虛無縹緲,松杉棲息水鶴。歌頌了劉備的生前事業(yè),嘆惋大業(yè)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間的荒涼景象。最后贊劉備諸葛亮君臣一體,千百年受人祭祀,表達了無限敬意,發(fā)抒了無限感慨。
    此詩通過先主廟和武侯祠鄰近的描寫,進而贊頌劉備、諸葛亮君臣際遇、同心一體,含有作者自己論事被斥,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抱負不能施展的感慨。在藝術描寫上和前幾首又有所不同。全詩平淡自然,寫景狀物形象明朗,以詠古跡為主而隱含詠懷。
    《詠懷古跡·其四》.doc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十七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賞析
    這是《詠懷古跡五首》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fā)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jù)《一統(tǒng)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逼涞刂?,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shù)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fā)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本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里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這可說是一個有趣的對照。但是,詩的下一句,卻落到一個小小的昭君村上,頗有點出人意外,因引起評論家一些不同的議論。明人胡震亨評注的《杜詩通》就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币馑际沁@樣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diào)的。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發(fā)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chǎn)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楊倫《杜詩鏡銓》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币嗯c此意相接近。究竟誰是誰非,如何體會詩人的構思,須要結(jié)合全詩的主題和中心才能說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說。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鼻皟删鋵懻丫?,這兩句才寫到昭君本人。詩人只用這樣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從這兩句詩的構思和詞語說,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賦》里的話:“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钡?,仔細地對照一下之后,我們應該承認,杜甫這兩句詩所概括的思想內(nèi)容的豐富和深刻,大大超過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詩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闭f得很對。但是,有神的并不止這兩個字。只看上句的紫臺和朔漠,自然就會想到離別漢宮、遠嫁匈奴的昭君在萬里之外,在異國殊俗的環(huán)境中,一輩子所過的生活。而下句寫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黃昏這兩個最簡單而現(xiàn)成的詞匯,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在日常的語言里,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它是那樣地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這里,這句詩自然就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边@是緊接著前兩句,更進一步寫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畫圖句承前第三句,環(huán)珮句承前第四句。畫圖句是說,由于漢元帝的昏庸,對后妃宮人們,只看圖畫不看人,把她們的命運完全交給畫工們來擺布。省識,是略識之意。說元帝從圖畫里略識昭君,實際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環(huán)珮句是寫她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詞人姜夔在他的詠梅名作《疏影》里曾經(jīng)把杜甫這句詩從形象上進一步豐富提高: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
    想珮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這里寫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長安的漢宮特別動人。月夜歸來的昭君幽靈,經(jīng)過提煉,化身成為芬芳縞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边@是此詩的結(jié)尾,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diào),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據(jù)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睍x石崇《明君詞序》說:“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迸帽臼菑暮藗魅胫袊臉菲?,經(jīng)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diào)的'塞外之曲,后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里就密切難分了。
    前面已經(jīng)反復說明,昭君的“怨恨”盡管也包含著“恨帝始不見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xiāng)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鄉(xiāng)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他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xiāng)洛陽偃師一帶不象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xiāng),正好借昭君當年相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說:“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后來諸家,總不能及。”這個評語的確說出了這首詩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不著半句抽象的議論,而“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劇形象,卻在讀者的心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十八
    落葉飄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風流儒雅堪當我的老師。
    悵望千秋往事灑下同情淚水,身世同樣凄涼可惜生不同時。
    江山依舊故宅猶在空留文藻,云雨荒臺難道真是荒唐夢思。
    最可嘆楚王宮殿早蕩然無存,駕船人還指點遺跡讓人生疑。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十九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設計(網(wǎng)友來稿)
    郭旺煥
    【教學目的】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盡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恒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nèi)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jié)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nèi)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案啊北臼且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點撥之二】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梢?,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nèi)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點撥之三】頷聯(lián)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明確】“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梢?,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八纺睂Α包S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nèi)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明確】不能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jù)《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shù)氐牧曀自偌藿o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xiāng)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明確】頸聯(lián)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點撥之五】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圣嘆也曾對此發(fā)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梢?,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點撥之六】“環(huán)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jīng)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二十
    作者:杜甫
    蜀主征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象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注釋:
    1、蜀主:指劉備。
    2、征吳:對吳有企圖。
    3、幸:舊稱皇帝蹤跡所至曰“幸”。
    4、翠華:皇帝儀仗中用翠鳥羽毛作裝飾的旗幟。
    5、武侯句:諸葛亮曾封武鄉(xiāng)侯,其祠在先主廟西。常:一作“長”。
    6、一體句:正因他們君臣一體,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顧宸所謂“平日抱一體之誠,千秋享一體之報?!?BR>    譯文:
    當年劉備謀攻東吳曾到達三峽;
    他駕崩時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宮。
    想象里儀仗旌旗仍在空山飄揚;
    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難尋影蹤。
    古廟的松杉樹上水鶴筑巢棲息;
    每年三伏臘月跑來祭祀的村翁。
    諸葛武侯祠廟長年在附近為鄰;
    生前君臣一體死后的祭祀相同。
    賞析:
    這首詩是推崇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關系。作者借村翁野老對他們的祭祀,烘托其遺跡之流澤。但是對于玉殿的虛無縹緲,松杉棲息水鶴,詩人抒發(fā)了無限感慨。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二十一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注解】:
    1、宗臣:世所宗尚的重臣。
    2、肅清高:為其清高而肅然起敬。
    3、三分割據(jù):指魏蜀吳鼎立。
    4、紆籌策:曲折周密地展運策略。
    5、伯仲之間:伯仲本指兄弟,這里是說不相上下,也即當于伊呂間求之之意。伊、
    呂,商代伊尹,周代呂尚,皆輔佐賢主的開國名相。
    6、指揮若定:言諸葛亮治政用兵從容鎮(zhèn)定。
    7、失蕭曹:意謂蕭、曹雖也是宗臣,比之諸葛亮未免不及。
    8、祚:帝位。
    【韻譯】:
    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士流芳;
    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遺像,肅穆清高。
    天下三分的局勢,是經(jīng)他策劃運籌;
    千百年來,他才能象鸞鳳振羽云霄。
    他輔佐劉備,同伊尹呂尚難分上下;
    指揮從容鎮(zhèn)定,蕭何曹參不能比超。
    時運不好,東漢帝業(yè)實在難于復興;
    心志雖堅,終因軍務繁艱死于積勞。
    【評析】:
    進謁武侯祠而追懷諸葛亮。全詩以議論為主,稱頌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詩議而不空,句句含情,層層深入,蕩人胸襟、動爾情懷。但其中把漢室不能恢復歸咎于氣運,卻是宿命觀點。
    詠懷古跡讀后感篇二十二
    蜀主征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唐詩三百首之杜甫:詠懷古跡·其四。
    翠華想象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注解】:
    1、蜀主:指劉備,古詩大全《唐詩三百首之杜甫:詠懷古跡·其四》。
    2、征吳:對吳有企圖。
    3、幸:舊稱皇帝蹤跡所至曰“幸”。
    4、翠華:皇帝儀仗中用翠鳥羽毛作裝飾的旗幟。
    5、武侯句:諸葛亮曾封武鄉(xiāng)侯,其祠在先主廟西。常:一作“長”。
    6、一體句:正因他們君臣一體,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顧宸所謂“平日抱一體
    之誠,千秋享一體之報?!?BR>    【韻譯】:
    當年劉備謀攻東吳曾到達三峽;
    他駕崩時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宮。
    想象里儀仗旌旗仍在空山飄揚;
    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難尋影蹤。
    古廟的`松杉樹上水鶴筑巢棲息;
    每年三伏臘月跑來祭祀的村翁。
    諸葛武侯祠廟長年在附近為鄰;
    生前君臣一體死后的祭祀相同。
    【評析】:
    這首詩是推崇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關系。作者借村翁野老對他們的祭祀,烘托其
    遺跡之流澤。但是對于玉殿的虛無縹緲,松杉棲息水鶴,詩人發(fā)抒了無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