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是促使我們反思和深化思考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提升我們的自我認知能力。尋求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在寫作過程中及時調(diào)整和改進內(nèi)容。大家可以參考下面的總結(jié)范文,了解一下如何寫好一篇總結(jié)。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一
教學目標:
1、學會5個生字,讀寫“鋤禾”“辛苦”等詞。
2、會用自己的話說清楚古詩的意思。
3、有感情的背誦古詩、默寫課文。
4、體會農(nóng)民伯伯勞動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初步養(yǎng)成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詞語句子的含義。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古詩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和作者對農(nóng)民的同情教學時間: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下面咱們學習一首古詩——《鋤禾》。(出示課題)
二、新課教學
(一)
1、播放視頻,整體感知。
2、作者簡介。
3、老師范讀,圈出生字。
4、學習生字,掌握筆畫
(二)看圖理解句意(1)講解字意:
鋤:給禾苗鋤草松土,是在勞動,指動作。
禾:指禾苗或莊稼。
日:太陽。
當:正是什么時候的意思。
午:中午。(2)說說前半句話的意思:
(參考:在炎熱的夏天,中午的時候,農(nóng)民頂著烈日給禾苗鋤草松土。)
理解字意:
滴:滴到的意思。(3)說說后半句詩的意思。
(參考:汗水滴到禾苗下邊的土里。)(4)看圖說說第一句詩的意思。
中午,太陽高高懸掛在空中,農(nóng)民在烈日照射下,一手拿著鋤頭,一手擦汗,在田間給禾苗鋤草松土,一滴滴的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3板書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1)理解字意:
盤:盤子
餐:飯食
皆:都的意思(2).第2句詩的意思:
(提示:可以讓同學自己來說。)
(參考:誰知道碗里的飯,每一粒都是用農(nóng)民辛苦勞動的汗水換來的。
(3)說說這首詩的意思。(指名2~3人)
(四)再次整體感知,梳理詩意和結(jié)構(gòu)。
(五)指導朗讀,練習背誦,集體背誦。
三、小結(jié):
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提示:作者看到農(nóng)民辛苦勞動知道糧食來得不容易,表達了對農(nóng)民勞動的艱辛的同情。告誡人們要愛惜糧食。)
四、作業(yè):有感情的背誦和默寫《鋤禾》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二
教學目標:
1、借助漢語拼音認識8個漢字,并會口頭組詞,會寫4個生字“農(nóng)、當、午、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并試著背誦古詩。
3、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農(nóng)民伯伯的辛苦,懂得愛惜糧食。
教學重點:
1、學會8個生字,會寫四個生字“農(nóng)、當、午、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
1、理解詩句的含義。
2、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愛惜糧食。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
1、師生共同觀察課本插圖,交流:你看見了什么?
2、導入新課,共同板書課題。
二、解詩題
1、引導學生結(jié)合插圖,理解“鋤禾”的意思。
2、結(jié)合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圈出難讀的字),自讀古詩。
三、讀詩句
1、指名讀詩,生生評價,相機展示生字、詞語,小游戲鞏固。
2、教師范讀,注意讀出節(jié)奏。
3、帶領(lǐng)學生打停頓符號,再帶讀,體會節(jié)奏。
四、明詩意
1、學習第一二行:
1)引導學生將畫面與詩句聯(lián)系起來;
2)再讀詩句,想象畫面,并用朗讀表現(xiàn);
3)聯(lián)系生活加強體驗。
2.第三四行:
1)指名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蹦銓υ娭械?哪些詞不太理解?(估計學生會說“盤中餐”、“皆”)
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然后試著理解這兩句詩。(有誰知道碗里的米飯,一粒一粒都是農(nóng)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呀!)
2)指導朗讀:
解釋“辛”的含義,體會農(nóng)民伯伯的辛苦。在此基礎(chǔ)上,引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五、悟詩情
1、配樂讀詩:男女生賽讀,齊讀。
2、師生交流:通過這首詩,你有哪些收獲?
六、學寫生字
展示生字,學生爭當識字小高手,共同學習:禾、午、辛、苦。
七、總結(jié)、拓展
1、總結(jié)本課收獲;
2、作業(yè):背誦這首古詩并把它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shè)計:
古詩兩首
鋤禾
看:辛苦
想:珍惜
教學反思:
1、應(yīng)注意學生的讀音,尤其是“l(fā)和n”;
2、在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時,應(yīng)注意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
3、對“古詩”的理解,低年級只要理解為“古代的詩”即可,而非“古體詩”;
4、情境教學時,音樂很重要,但何時起,何時收,更重要;
6、識字方式應(yīng)針對學生的年齡、心智特點,低年級仍然需要以游戲為主。
7、導入語、過渡語、結(jié)束語需精心準備,課堂機智也很重要。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三
1、學會本課6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并能背誦全詩,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一冊《鋤禾》教學設(shè)計3。
2、理解每行詩句的意思和全詩的內(nèi)容,懂得農(nóng)民勞動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教育學生要尊重農(nóng)民的勞動,愛惜糧食。
通過對重點詞的理解,理解詩句。
指導看圖,理解詩題;讀講結(jié)合,理解詩意;品味詞語,朗讀成誦;總結(jié)課文,深化理解;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1、我們每天都吃飯,吃些什么?(學生思考回答)
小結(jié):剛才你們說的有的是水果,有的是蔬菜,可米飯、面條、饅頭等就是由糧食加工而成的!
2、你們知道糧食是怎么來的嗎?農(nóng)民伯伯又是怎么樣種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古詩《鋤禾》。
二、指導看圖,理解詩題。
1、齊讀課題,“鋤禾”什么意思?先看圖:
(1)圖上畫著誰?(拿著什么?)在什么地方?農(nóng)田里長著什么?
(2)農(nóng)民伯伯干什么?
小結(jié):剛才說的就是“鋤禾”的意思,“鋤”指鋤草,“禾”指禾苗,也就是幼小的莊稼苗。
2、指名練說“鋤禾”的意思。
三、初讀課文,掌握字音。
1、教師范讀,學生聽準字音。
2、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3、教師指名讀,檢查字音,注意糾正“鋤、餐、辛、皆”的讀音。
四、讀講結(jié)合,理解詩意。
過渡:同學們,有的同學已經(jīng)會背這首詩,但你們卻不知詩的意思,現(xiàn)在就一行一行地學習。
(一)讀講第一句:鋤禾日當午。
1、“鋤禾”已明白,看圖,這是什么時候?(中午)從哪看出是中午?
2、出示“日當午”,講“當”(指的是“正是”的意思)。
3、看看圖,讀讀句,說說“日當午”的意思。
4、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句的意思。(告訴學生:為了使句子說得清楚、明白,可以顛倒古詩中詞語的順序,并且引導學生按什么時候,誰在哪干什么的順序?qū)⒌谝痪湔f完整)
1、仔細觀察圖上農(nóng)民老爺爺中午在地里鋤禾會感到怎樣?從哪看出他非常熱呢?(太陽當空照,他抬頭看空中太陽用手巾擦汗,汗水還一滴一滴往下掉)
3、齊讀第二句,指名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4、誰來
把以上兩句意思連起來講一講?
小結(jié):詩中前兩句寫農(nóng)民辛勤勞動的情景。使我們明白了農(nóng)民伯伯種糧食的辛苦。
(三)讀講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1、農(nóng)民伯伯這樣辛苦,當我們端起飯碗吃飯時,會想到什么呢?
2、齊讀三、四句,說說大概意思。(教師提示:“盤”不單指盤子,主要指飯碗;“餐”就是飯;“皆”是“都”的意思)
3、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講出詩意。(根據(jù)老師的提示講解三、四句之意)
小結(jié):這兩句是作者看到農(nóng)民伯伯的辛苦所想到的。
五、總結(jié)課文,深化理解。
1、引導學生練習完整地講清楚這首詩的意思。
2、這首詩通過描寫農(nóng)民種地的辛苦,說明糧食來之不易,那么我們今后應(yīng)該怎么做呢?
六、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1、教師范讀,學生一邊聽一邊畫,哪些地方停頓,哪個詞重音(用規(guī)定的符號)。
2、指名讀,齊讀。
3、自由練習背誦,指個別學生背誦。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字音掌握情況。
1、有感情地齊讀。指名讀。
2、集體背誦。指名背誦。
二、復習檢查字義理解程度。
1、詩中哪句講了農(nóng)民伯伯勞動的辛苦?怎樣辛苦?哪句寫糧食來之不易?
2、用自己的話講講詩的意思,并加上合理的想象。
三、分析記憶字形。
1、分析結(jié)構(gòu)進行歸類。
(1)課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有幾個?在詩句中畫出來。
(2)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各有哪些?
(3)誰愿意幫助同學記憶字形?并說出你用什么方法記住這個字的?(可按部件組成記憶“苦”等字,可用形聲字的方法記憶“?!钡?,也可以用數(shù)筆畫方法記憶“當”等。)
(4)指導筆順,如“盤”字的筆順是。
四、觀察筆畫在田字格中各部分的位置,指導書寫生字。
1、要求看好字形、結(jié)構(gòu),抓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關(guān)鍵筆畫,在書中的生字格中描一描,記一記。
2、教師示范書寫生字,要求學生邊看邊寫,要求一氣寫成,不能看一筆寫一筆。
五、掌握字形、鞏固運用。
1、找朋友,組字。
米 氵 艸 立 舟
干 立 皿 十 古
( )( )( )( )
2、擴詞練習。
3、聽寫生字。
汗水 米粒 日光 辛苦
板書:
29鋤禾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四
《鋤禾》是北師大版小語教材的一首古詩。這首五言絕句描寫了詩人所見到的農(nóng)民在烈日下鋤草松土,汗流滿面的情景,以及想到的糧食來之不易,是農(nóng)民辛苦所得的道理。新大綱明確指出第一學段的詩歌閱讀目標“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边@首詩雖然淺顯易懂,但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初次接觸古詩,也是很不容易理解的。這就需要教者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
一、理解題意,了解古詩結(jié)構(gòu)。
首先解題,“鋤禾”,即給禾苗鋤草松土。然后告訴學生這首詩共四行,每行5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五言絕句”。
二、教給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
第一行“鋤禾日當午,”
1、誰知道“鋤禾”的意思?
2、“日當午”是什么意思?(中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
3、教師講解:古人寫詩時,為了讀起來朗朗上口,往往把詞語的順序進行了位置的調(diào)換,在這一行里,就應(yīng)該把“鋤禾”和“日當午”的順序還原,翻譯起來才通順。
4、指名學生翻譯,教師及時補充和表揚,注意要說出“誰”在“鋤禾”。
第二行“汗滴禾下土?!?BR> 1、教師講解:我們學習古詩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先理解詩句中每個詞(字)的意思,然后再把它們連成一句完整通順的話就是詩句的意思了。
2、指名學生說:“汗滴”、“禾”、“下”、“土”的意思。
3、指名學生翻譯這一行詩句。
第三四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BR> 1、學習方法同第二行,學生對整句話的意思容易理解。
2、“皆”是什么意思?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反復讓學生逐字逐句地對著原詩翻譯,要求翻譯和原詩一一對應(yīng),直到學生知道“皆”就是“都是”的意思為止。
3、板書“皆”的意思,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1、在學生理解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焙?,教師示范“鋤禾”的動作,讓學生跟著在下面做,要求雙手握拳,一前一后,好似抓住鋤頭似的;前腿弓步,后退伸直;低頭彎腰,左右“鋤草”。教師并渲染此時是正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人人滿頭大汗的情景。然后詢問學生的感受,并趁熱打鐵告訴學生農(nóng)民伯伯每天從早到晚都是這樣在烈日下艱難勞作,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農(nóng)民種糧食的辛苦,激發(fā)他們對農(nóng)民和農(nóng)民勞動的尊重。
2、在學生理解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焙?,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在家庭和學校用餐時,自己或別人有無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如果有,在學了這首古詩后,你會如何去做?從而讓學生明白節(jié)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道理。
四、朗讀古詩,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在學生理解全詩后,教師可告訴學生在朗讀五言絕句是,大部分是在前2個字后有稍長的停頓。接著教師示范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韻律美。然后讓學生練習讀,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情感,必然水到渠成。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五
《鋤禾》是北京版小語教材第二冊的一首古詩。這首五言絕句描寫了詩人所見到的農(nóng)民在烈日下鋤草松土,汗流滿面的情景,以及想到的糧食來之不易,是農(nóng)民辛苦所得的道理。新大綱明確指出第一學段的詩歌閱讀目標“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這首詩雖然淺顯易懂,但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初次接觸古詩,也是很不容易理解的。這就需要教者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
一、理解題意,了解古詩結(jié)構(gòu)。
首先解題,“鋤禾”,即給禾苗鋤草松土。然后告訴學生這首詩共四行,每行5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五言絕句”。
二、教給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
第一行“鋤禾日當午,”
1、誰知道“鋤禾”的意思?
2、“日當午”是什么意思?(中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
3、教師講解:古人寫詩時,為了讀起來朗朗上口,往往把詞語的順序進行了位置的調(diào)換,在這一行里,就應(yīng)該把“鋤禾”和“日當午”的順序還原,翻譯起來才通順。
4、指名學生翻譯,教師及時補充和表揚,注意要說出“誰”在“鋤禾”。
第二行“汗滴禾下土?!?BR> 1、教師講解:我們學習古詩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先理解詩句中每個詞(字)的意思,然后再把它們連成一句完整通順的話就是詩句的意思了。
2、指名學生說:“汗滴”、“禾”、“下”、“土”的意思。
3、指名學生翻譯這一行詩句。
第三四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BR> 1、學習方法同第二行,學生對整句話的意思容易理解。
2、“皆”是什么意思?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反復讓學生逐字逐句地對著原詩翻譯,要求翻譯和原詩一一對應(yīng),直到學生知道“皆”就是“都是”的意思為止。
3、板書“皆”的意思,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1、在學生理解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后,教師示范“鋤禾”的動作,讓學生跟著在下面做,要求雙手握拳,一前一后,好似抓住鋤頭似的;前腿弓步,后退伸直;低頭彎腰,左右“鋤草”。教師并渲染此時是正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人人滿頭大汗的情景。然后詢問學生的感受,并趁熱打鐵告訴學生農(nóng)民伯伯每天從早到晚都是這樣在烈日下艱難勞作,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農(nóng)民種糧食的辛苦,激發(fā)他們對農(nóng)民和農(nóng)民勞動的尊重。
2、在學生理解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在家庭和學校用餐時,自己或別人有無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如果有,在學了這首古詩后,你會如何去做?從而讓學生明白節(jié)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道理。
四、朗讀古詩,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在學生理解全詩后,教師可告訴學生在朗讀五言絕句是,大部分是在前2個字后有稍長的停頓。接著教師示范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韻律美。然后讓學生練習讀,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情感,必然水到渠成。
[《鋤禾》教學設(shè)計(網(wǎng)友來稿)教案教學設(shè)計]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六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古詩通過寫農(nóng)民種地的辛苦,反映了農(nóng)民的艱辛,糧食的來之不易。全詩四行兩句。第一行寫農(nóng)民勞動的時間和干什么農(nóng)活。第二行寫農(nóng)民的艱辛。詩的第三、第四行是作者看到農(nóng)民勞動辛苦景象引起的聯(lián)想和議論,用一個問句直接抒發(fā)詩人的感情,緊扣著讀者的心弦。教育學生尊重農(nóng)民伯伯的勞動,懂得糧食來之不易,從而要珍惜每一顆糧食。
本課要求認識的字有10個:當、午、汗、滴、誰、知、盤、粒、辛、苦。
要求會寫的字有5個:禾、當、午、汗、知。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體會農(nóng)民伯伯勞動的辛苦,糧食的來之不易,初步養(yǎng)成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習慣。
2、認識本課的生字,學會寫生字5個,記住字形。
3、能夠背誦古詩,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體會“辛苦”的意思,會用“辛苦”寫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有的同學說:“農(nóng)民伯伯種田非常辛苦,不應(yīng)該浪費糧食?!币灿械耐瑢W來自農(nóng)村,可以結(jié)合自已家的實際情況談一談。如果有的同學說出有一首古詩是描寫農(nóng)民種田非常辛苦的,它的名字叫《鋤禾》,教師適時板書課題。
小朋友們,誰知道“鋤禾”是什么意思呢?
二、學習生字。
(一)初讀課文,感知詩意。
1、聽錄音。
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要聽清字的讀音。用右手的食指指著字,看誰最認真?如果會的同學能跟錄音機一起讀,也不必加以制止,追問一句:“你從哪里學會的?”提示學生:我們可以從許多地方學習知識,希望小朋友們做個有心人。
2、過渡:由于這首詩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熟練背誦,所以直奔本課的生字。這首詩你們會背了,里面的生字你們都認識嗎?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中的生字詞,看誰學得又對又快。
(二)認讀生字。
1、下面請你輕聲讀課文,用手指指著課文,畫出不認識的生字。
2、引導學生回憶平時學習生字的主要方法:你們平時都用哪些方法來學習生字?(拼讀音節(jié)、問同學、問家長、問老師、也可以查字典。)
3、小朋友們歸納得真好,那就請你趕快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吧。(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點播。)
4、學習完生字以后,請你給同桌讀一讀,注意用手指指著字讀。
(點評:教師幾次強調(diào)學生指讀,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手、口一致,隨文識字。把識字落到實處。)
5、匯報學習情況:
(1)誰能把課文給大家讀一遍。(這里教師再次強調(diào)讀詩,在讀中認識生字。)
(2)以演示文稿的方式逐個出示以下詞語,進行詞語搶答,如果你認識就站起來大聲說出來:
日當午鋤禾汗滴盤中餐粒粒辛苦
(3)猜詞游戲:一個同學背對黑板,另一個同學任意指一個詞請他猜,其他同學不能出聲音,可以用動作提示他。目的是讓學生認字,理解詞意。
(4)在詞語中你認識了生字,那么老師把生字單拿出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抽讀生字卡片,當讀到“禾、午”時進行擴詞。
(5)現(xiàn)在這些生字都躲到詩里面去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引導學生再讀課文)
(點評:在識字中關(guān)注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先讀文,再學句、學詞,然后學字,最后回到文中。)
三、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一)小組合作,理解詩意。
1、讀課文,提出問題。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初讀了課文,同學們學得特別好,下面,請你們再讀課文,看看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1)不理解詞語:誰知皆禾下土;(2)為什么說“粒粒皆辛苦”?)
2、合作討論,解決問題。
如果有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請記下來,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適當?shù)攸c播。
(點評: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讓小組成員相互補充,注意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講話的習慣。)
(二)匯報學習成果。
1、哪個小組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大家?guī)椭幌隆?BR> 2、下面,老師想帶著你們一起去農(nóng)田里看一看農(nóng)民是怎樣勞動的,你們愿意去嗎?(看一段錄像,錄像內(nèi)容是:太陽炙烤著大地,蟬兒在高枝上鳴叫著,農(nóng)民在田間勞動。此處,教師邊放錄音邊描繪農(nóng)民辛苦耕種的情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3、看圖談感受,讓學生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學生評讀,教師適時范讀。
4、誰還愿意讀?愿意讀的同學都起立,一起讀一讀。
5、能背的同學背一背,不會背的同學可以再看看書。
四、鞏固練習,指導書寫。
(一)撿稻穗游戲,復習生字。
錄像:配上喜慶的音樂,播放農(nóng)民收割稻子的情景。
秋天來了,農(nóng)民通過辛勤的勞動,莊稼獲得了大豐收。你們看:金黃的稻穗在秋風中搖擺,好象在向人們微笑。收割后,還有一些稻穗遺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們一起去撿稻穗。你可以任選一顆,讀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籃里。(每次5人上臺,兩次完成)
(黑板上貼出稻穗,稻穗的后面有本課的生字)
教師問:你們打算把這些稻穗送給誰?為什么?你還想說什么?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充分讓學生發(fā)散,讓學生自己感悟道理,體會出勞動帶來的快樂。同時進行口語訓練,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二)指導寫字。
1、從生字中找出你認為難寫的字,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生認為難寫的字可能是“知、當”)
2、用電腦課件演示字的筆順,學生認真觀察,然后書空。
3、教師在田字格中書寫學生認為難寫的字,邊寫邊說出這個字要注意的地方。
4、學生練習寫一個字,同桌互評,然后再寫一個。
五、總結(jié)全文。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六、作業(yè):
收集有關(guān)農(nóng)民生產(chǎn)勞動的詩歌、諺語,讀一讀,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
[鋤禾教案教學設(shè)計]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七
《鋤禾》是北京版小語教材第二冊的一首古詩。這首五言絕句描寫了詩人所見到的農(nóng)民在烈日下鋤草松土,汗流滿面的情景,以及想到的糧食來之不易,是農(nóng)民辛苦所得的道理。新大綱明確指出第一學段的詩歌閱讀目標“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边@首詩雖然淺顯易懂,但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初次接觸古詩,也是很不容易理解的。這就需要教者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
一、理解題意,了解古詩結(jié)構(gòu)。
首先解題,“鋤禾”,即給禾苗鋤草松土。然后告訴學生這首詩共四行,每行5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五言絕句”。
二、教給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
第一行“鋤禾日當午,”
1、誰知道“鋤禾”的意思?
2、“日當午”是什么意思?(中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
3、教師講解:古人寫詩時,為了讀起來朗朗上口,往往把詞語的順序進行了位置的調(diào)換,在這一行里,就應(yīng)該把“鋤禾”和“日當午”的順序還原,翻譯起來才通順。
4、指名學生翻譯,教師及時補充和表揚,注意要說出“誰”在“鋤禾”。
第二行“汗滴禾下土。”
1、教師講解:我們學習古詩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先理解詩句中每個詞(字)的意思,然后再把它們連成一句完整通順的話就是詩句的意思了。
2、指名學生說:“汗滴”、“禾”、“下”、“土”的意思。
3、指名學生翻譯這一行詩句。
第三四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BR> 1、學習方法同第二行,學生對整句話的意思容易理解。
2、“皆”是什么意思?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反復讓學生逐字逐句地對著原詩翻譯,要求翻譯和原詩一一對應(yīng),直到學生知道“皆”就是“都是”的意思為止。
3、板書“皆”的意思,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1、在學生理解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焙?,教師示范“鋤禾”的動作,讓學生跟著在下面做,要求雙手握拳,一前一后,好似抓住鋤頭似的;前腿弓步,后退伸直;低頭彎腰,左右“鋤草”。教師并渲染此時是正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人人滿頭大汗的情景。然后詢問學生的感受,并趁熱打鐵告訴學生農(nóng)民伯伯每天從早到晚都是這樣在烈日下艱難勞作,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農(nóng)民種糧食的辛苦,激發(fā)他們對農(nóng)民和農(nóng)民勞動的尊重。
2、在學生理解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焙螅寣W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在家庭和學校用餐時,自己或別人有無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如果有,在學了這首古詩后,你會如何去做?從而讓學生明白節(jié)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道理。
四、朗讀古詩,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在學生理解全詩后,教師可告訴學生在朗讀五言絕句是,大部分是在前2個字后有稍長的停頓。接著教師示范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韻律美。然后讓學生練習讀,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情感,必然水到渠成。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八
憫農(nóng)
〔解題〕
《憫農(nóng)》是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歷任縣丞、國子博士、常州知州、秘書少監(jiān)等職。楊萬里在南宋詩壇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合稱“中興四大家”,在文學史上引人注目。楊萬里一生寫詩逾兩萬首,現(xiàn)存四千余首。
本詩詩題中的“憫農(nóng)”,“憫”是可憐的意思,“憫農(nóng)”即可憐農(nóng)民。本詩是楊萬里寫的反映農(nóng)民生活的詩。詩人描述了農(nóng)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氣不好,農(nóng)作物沒有好收成,只能準備忍饑挨餓過殘冬了。全詩滲透出詩人對農(nóng)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結(jié)構(gòu)分析〕
全詩共4句,可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描述田地里農(nóng)作物長勢不好的情景。農(nóng)作物長勢不好的原因是氣候不好,風不調(diào),雨不順,又過早下了霜。
第二層(第3、4句),寫在歉收之年,農(nóng)民只能忍饑挨餓了。先寫因歉收必定受饑寒,再寫今年是閏年,又多了一個月,受饑寒的時間也更長了。
〔語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BR>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狹長,花白色或綠色。子實叫稻谷,碾去殼后叫大米。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安挥辍?,不下雨,指天旱。無論水稻還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難以生長的。如果夏天時節(jié),雨水不足,稻便難以成熟。“不多黃”,稻穗黃的不多,說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會多?!笆w麥”,子實磨成粉供食用。蕎麥也是一種農(nóng)作物?!翱栈ā保唤Y(jié)果實的花。“早著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這兩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卻無雨,田里的稻子黃的很少,豐收希望不大了。而蕎麥只是開了不結(jié)果實的空花,并且已經(jīng)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沒有什么希望的。這兩句詩,勾畫出遭災圖景,為后兩句表現(xiàn)農(nóng)民的疾苦與憂愁打下基礎(chǔ)。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BR>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耙逊帧保褪且呀?jīng)料到?!皻q”,即“年”。“殘歲”,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時間?!翱啊?,是忍受的意思,本詩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伴c”,指閏年,農(nóng)歷有閏月的一年叫閏年。每3年一閏,5年兩閏,7閏,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稱閏某月。有閏月這一年為13個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詩指農(nóng)歷的閏年?!疤黹L”,增加了一個月,這一年變得更長。這兩句的意思是:農(nóng)民已經(jīng)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饑挨餓去度過殘冬了,然而,更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閏年,更無法忍受延長了的艱難歲月。
〔寫作特點〕
1.展現(xiàn)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
楊萬里是一個剛正廉潔和愛國的儒者。他自詡“誰言月餐云客,中有憂時致主心”。因此,他的詩雖多從自然景物吸收題材,但他也寫下不少表現(xiàn)憂國憂民情感的詩,本詩與他的《插秧歌》《竹枝詞》等都對農(nóng)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詩先寫年成不濟,谷物歉收,繼而用農(nóng)民的語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饑挨餓。詩人為強化“憫農(nóng)”之情,又設(shè)定這一年是“閏年”,天數(shù)長,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字里行間滲透出詩人的憂民之情。
2.于平淡中見新奇。
詩中沒有寫重大事件,也無慷慨的憤世嫉俗的語句,只寫一個極為平凡的農(nóng)村現(xiàn)象:雨水不調(diào),莊稼歉收,農(nóng)民生活會更苦。寫莊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寫稻子不黃,蕎麥空花。但細一讀,就能體會到詩人愁苦的情緒及對統(tǒng)治者不關(guān)心農(nóng)民的憤懣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詩人正望著歉收的莊稼嘆息。
3.活潑自然的語言。
楊萬里繼承了民歌的樸實之風,以及白居易、張籍和杜荀鶴等人的語言傳統(tǒng),寫詩時力求語言淺近,并大量吸收俚語謠諺入詩。給當時詩壇注入了新鮮的空氣。本詩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澀外,其他都平白如話。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九
本課兩首五言絕句《鋤禾》、《憫農(nóng)》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表現(xiàn)了詩人對當時農(nóng)民的深切同情。為了讓孩子們從小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nèi)容,說說圖上畫的農(nóng)民勞動的.情景,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jié)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么?并告之從哪里讀懂得。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寫農(nóng)民伯伯種糧食的勞動場面,從“日當午、汗滴、辛苦”等詞看出,第二首詩也寫了農(nóng)民伯伯的勞動,從“春種、秋收”等詞看出。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后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獲。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后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了解詩意
析字義詳細了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guān)鍵的,對于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后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復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復讀,逐一“猜”著。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著,然后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為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游戲,還是照老規(guī)矩,六個小組進行比賽,看哪個組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總共也只有34個孩子,所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不是難題。最后,又讓同桌進行了過關(guān),每個孩子都完整地將詩意說一遍。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孩子們很難理解為什么“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于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狀,讓他們體會到盡管農(nóng)民們一年忙到頭,但是換來的還是悲慘的命運。接著,我問孩子們聽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們都說農(nóng)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憐了。我又問:我們平時該如何做呢?孩子們表達了要愛惜糧食的決心。最后,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兩首古詩,再次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和詩人對農(nóng)民的同情。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背誦古詩,并理解古詩的意思。
2、認識10個生字,學會5個生字。
1、能用生字口頭組詞。
2、能獨立觀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老師的指導下正確書寫5個生字。
重點、難點:
掌握5個生字的筆畫特點,正確書寫生字。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電腦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小朋友,你們都喜歡聽故事對嗎?我們就先來聽一個小故事。(課件出示古詩插圖,播放古詩譯文。)
聽了這個小故事你想到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言,引出《鋤禾》這首古詩)
指名讀古詩。學生評價。
自己練習讀,自學不認識的字娃娃。
匯報自己識字情況。
指導朗讀,練習背誦,集體背誦。
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們還與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們來了(出示生字卡片)。
1、讓我們開動智慧小火車,
師:火車,火車,開起來。
學生開火車讀生字。遇到不認識的生字由“檢修員”來幫助讀字。
就放進哪個盤子里,聽明白了嗎?誰想來幫大家摘蘋果?(指名摘蘋果)蘋果都摘完了
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勞動成果,蘋果是誰摘的,就來帶大家讀一讀詞。(這里增加識字量,讓學生說說“飯、求、吃、通、識”這五個字自己是怎樣認識的)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一
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小朋友們認識了生字,并找到了生字寶寶的朋友。多種多樣的讀,小組合作式學習,是小朋友在讀中理解詩句的意思,課堂氣氛活躍。但是在教學過程之中有個別小朋友不能認真傾聽。注意力不集中,說明我備學生還不充足,今后的教學應(yīng)做好充足的準備。
1、多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分工明確。
2、上課多提問那些注意力不集中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傾聽習慣。
3、備課時,多讀教材,與有經(jīng)驗的教師交流,多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fā)多備學生。
4、課堂設(shè)計要合理,注重實效。
5、著重培養(yǎng)學生課堂習慣。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二
《鋤禾》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nóng)民辛苦勞動的情景,能夠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應(yīng)珍惜勞動成果。
“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讓古詩插上歌聲的翅膀,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還能讓學生在美妙的旋律中情感得到宣泄和升華?!?BR> 整節(jié)課我都是以音樂開始,以音樂結(jié)束,始終以音樂為本。讓孩子們吟誦古詩更有節(jié)奏感;讓學唱歌曲變得輕松、生動,歌聲變得更甜美;在歌聲中潛移默化的將思想教育進行宣泄和升華,從而感悟古詩中所蘊涵的道理。
這節(jié)課共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是看圖聽音樂讀古詩——讓學生在音樂中體驗讀古詩的樂趣。
我一共安排了三幅圖,并根據(jù)每幅圖的題目和含義配有三段音樂。學生能夠跟隨字幕的變化有節(jié)奏的讀出古詩。安排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體會這三段音樂速度和情緒的不同,并在最后能夠歸納出速度與情緒的關(guān)系:速度不同,表現(xiàn)的情緒就不同,所以情緒與速度是密切相關(guān)的。二是通過音樂的渲染引導學生通過聲音表現(xiàn)古詩所表達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誦讀。這也為后面學唱新歌做好鋪墊。
接下來是學唱古詩歌曲——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唱古詩的樂趣。
歌曲《鋤禾》是一首帶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節(jié)奏比較歡快,襯詞“哎咳哎咳呦”的加入更使這段音樂的情緒變得堅實有力;第二部分的節(jié)奏比較舒展,情緒也很優(yōu)美,與第一段形成了對比;歌曲第三部分就是第一段的再現(xiàn)。我采用的是分段學習的方式進行歌曲學唱。
我先是從朗讀歌詞入手,讓學生觀察四句節(jié)奏的變化,然后先解決第三句的難點部分,然后采取師生接龍的方式進行有節(jié)奏的朗讀歌詞。然后進行導入,我說:有一位作曲家非常喜歡這首《鋤禾》,所以他還給這首古詩譜上了曲。(出示歌片)讓我們一起聽聽看。(播放視頻)讓學生初次感受歌曲旋律。然后我進行提問:同學們,在這首歌曲中,加入襯詞的部分和沒有襯詞的部分,音樂的速度和情緒一樣嗎?先不要著急告訴我答案,我們再來仔細的聽一遍,這回我來唱給大家聽。(師再次范唱)這樣學生就再次感受了這首歌曲的旋律,同時也加深了印象。有了這兩遍基礎(chǔ),學生就能夠隨著琴進行哼唱了,所以我讓學生在哼唱中自己找問題,解決唱得不準確的地方。最后仍然采用師生接龍的形式完成第一部分的學唱任務(wù)。
學唱第二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思考:這段音樂我們應(yīng)該怎樣表現(xiàn)?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聆聽音樂伴奏。學生很快就會體會深情優(yōu)美的情緒,所以我要求學生采用輕生演唱的方式,隨著伴奏進行演唱。
應(yīng)該說這首歌曲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于是我要求學生通過多種演唱形式進行創(chuàng)編,大部分學生表現(xiàn)的比較積極能夠踴躍發(fā)言,只是思維創(chuàng)造力沒有放開,形式還是有些單一,如果再引導學生加入吟誦、律動等等,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總的來說我這節(jié)課上的還是比較順利的,學生能夠在我創(chuàng)設(shè)的教學氛圍中掌握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而且學習情緒比較高,回答問題也很積極踴躍,可以看出他們很喜歡這節(jié)課。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三
1學會本課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讓學生大概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教育學生尊敬勞動者,激發(fā)學生熱愛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材說明
這首詩是《憫農(nóng)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鋤禾》第一冊已經(jīng)學過。古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這首詩的意思是:春天種下一顆谷物,秋天會有許多收獲。盡管四海之內(nèi)沒有荒廢的耕地,農(nóng)民還是免不了活活餓死。詩人用“春種”到“秋收”,用“一粒粟”到“萬顆子”的變化,講了農(nóng)民一年的辛勤勞動??稍姷慕Y(jié)尾勾勒出的卻是一幅悲慘的畫面:“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詩人以這樣強烈的對比,揭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或課文插圖的投影片、課文朗讀的錄音帶、二胡獨奏曲《江河水》音樂帶。
(二)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要啟發(fā)學生用學過的識字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傲?、餓”兩個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識記;“夫、顆”,可以用與熟字“天、棵”比較字形的方法識記;“死”,可以拆成“一、夕、匕”三個學過的部件來識記。
2寫字教學。
要注意指導以下幾個字。
粒:米字旁要寫窄一些,第六筆是“點”,不是“捺”。
閑:門字框里邊的“木”,“捺”要變成“點”。
猶:右邊不要寫成“龍”。
死:“匕”的筆順是先寫“撇”,后寫“豎彎鉤”。
(三)詞句教學
結(jié)合字形讓學生了解“粟”是谷物,“萬顆子”是很多谷物,從中感受到“春種”到“秋收”,“一粒”到“萬顆子”的'變化。
結(jié)合插圖(或投影片)和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四?!?,泛指到處;“無閑田”,就是沒有空的田地;“猶餓死”,即還是餓死的意思。從中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了解題目中“憫”字的意思。
(四)朗讀、背誦指導
這課古詩押“i”韻。要在讀通的基礎(chǔ)上讀出節(jié)奏感。然后結(jié)合插圖或投影進行想象,經(jīng)過反復朗讀大致了解詩的內(nèi)容。朗讀時可輔以《江河水》憂怨的音樂,烘托氣氛,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在腦子里浮現(xiàn)“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的悲慘情境,感悟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由此產(chǎn)生同情感。經(jīng)過反復朗讀和吟誦,達到背誦。背誦在課內(nèi)進行。
本詩朗讀的節(jié)奏、重音建議: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nóng)夫/猶餓死。
(五)練習提示
教學本課可用1~2課時。
四、教學設(shè)計舉例
(一)導入新課。
誰能背誦一年級學過的古詩《憫農(nóng)(一)》學了這首古詩,我們知道農(nóng)民種田很辛苦。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生活怎樣呢今天,我們再學一首古詩,板書課題:憫農(nóng)(二)。
(二)初讀古詩,大致了解圖意。
1出示掛圖(或投影片),讓學生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
2讀古詩,想象圖畫的意思。
(三)自學生字。
1一邊讀古詩,一邊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自學生字的讀音。2用生字卡片檢查自學生字的情況。
(四)了解詞義,指導朗讀。
通過看彩圖和討論,大概了解“粟、萬顆子、四海、無閑田、猶餓死”的意思和詩文的內(nèi)容,把課文讀正確,讀出節(jié)奏感。
(五)品讀背誦。
借助彩圖(或投影),采用各種形式的反復吟誦(配上音樂),啟發(fā)學生想象詩文描繪的悲慘情境,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
(六)完成課后練習。
五、參考資料
李紳:字公垂(772—846),唐代詩人,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對唐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繁榮,作出了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貢獻。曾寫過《新題樂府》二十首,可惜今已失傳。李紳的詩,感情樸實、語言平易近人。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四
首先解題,“鋤禾”,即給禾苗鋤草松土。然后告訴學生這首詩共四行,每行5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五言絕句”。
第一行“鋤禾日當午,”
1、誰知道“鋤禾”的意思?
2、“日當午”是什么意思?(中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
3、教師講解:古人寫詩時,為了讀起來朗朗上口,往往把詞語的順序進行了位置的調(diào)換,在這一行里,就應(yīng)該把“鋤禾”和“日當午”的順序還原,翻譯起來才通順。
4、指名學生翻譯,教師及時補充和表揚,注意要說出“誰”在“鋤禾”。
第二行“汗滴禾下土。”
1、教師講解:我們學習古詩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先理解詩句中每個詞(字)的意思,然后再把它們連成一句完整通順的話就是詩句的意思了。
2、指名學生說:“汗滴”、“禾”、“下”、“土”的意思。
3、指名學生翻譯這一行詩句。
第三四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BR> 1、學習方法同第二行,學生對整句話的意思容易理解。
2、“皆”是什么意思?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反復讓學生逐字逐句地對著原詩翻譯,要求翻譯和原詩一一對應(yīng),直到學生知道“皆”就是“都是”的意思為止。
3、板書“皆”的意思,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在學生理解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焙螅處熓痉丁颁z禾”的動作,讓學生跟著在下面做,要求雙手握拳,一前一后,好似抓住鋤頭似的;前腿弓步,后退伸直;低頭彎腰,左右“鋤草”。教師并渲染此時是正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人人滿頭大汗的情景。然后詢問學生的感受,并趁熱打鐵告訴學生農(nóng)民伯伯每天從早到晚都是這樣在烈日下艱難勞作,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農(nóng)民種糧食的辛苦,激發(fā)他們對農(nóng)民和農(nóng)民勞動的尊重。
2、在學生理解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焙?,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在家庭和學校用餐時,自己或別人有無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如果有,在學了這首古詩后,你會如何去做?從而讓學生明白節(jié)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道理。
在學生理解全詩后,教師可告訴學生在朗讀五言絕句是,大部分是在前2個字后有稍長的停頓。接著教師示范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韻律美。然后讓學生練習讀,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情感,必然水到渠成。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五
《鋤禾》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nóng)民辛苦勞動的情景,能夠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應(yīng)珍惜勞動成果。
“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讓古詩插上歌聲的翅膀,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還能讓學生在美妙的旋律中情感得到宣泄和升華?!?BR> 整節(jié)課我都是以音樂開始,以音樂結(jié)束,始終以音樂為本。讓孩子們吟誦古詩更有節(jié)奏感;讓學唱歌曲變得輕松、生動,歌聲變得更甜美;在歌聲中潛移默化的將思想教育進行宣泄和升華,從而感悟古詩中所蘊涵的道理。
這節(jié)課共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是看圖聽音樂讀古詩——讓學生在音樂中體驗讀古詩的樂趣。
我一共安排了三幅圖,并根據(jù)每幅圖的題目和含義配有三段音樂。學生能夠跟隨字幕的變化有節(jié)奏的.讀出古詩。安排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體會這三段音樂速度和情緒的不同,并在最后能夠歸納出速度與情緒的關(guān)系:速度不同,表現(xiàn)的情緒就不同,所以情緒與速度是密切相關(guān)的。二是通過音樂的渲染引導學生通過聲音表現(xiàn)古詩所表達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誦讀。這也為后面學唱新歌做好鋪墊。
接下來是學唱古詩歌曲——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唱古詩的樂趣。
歌曲《鋤禾》是一首帶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節(jié)奏比較歡快,襯詞“哎咳哎咳呦”的加入更使這段音樂的情緒變得堅實有力;第二部分的節(jié)奏比較舒展,情緒也很優(yōu)美,與第一段形成了對比;歌曲第三部分就是第一段的再現(xiàn)。我采用的是分段學習的方式進行歌曲學唱。
我先是從朗讀歌詞入手,讓學生觀察四句節(jié)奏的變化,然后先解決第三句的難點部分,然后采取師生接龍的方式進行有節(jié)奏的朗讀歌詞。然后進行導入,我說:有一位作曲家非常喜歡這首《鋤禾》,所以他還給這首古詩譜上了曲。(出示歌片)讓我們一起聽聽看。(播放視頻)讓學生初次感受歌曲旋律。然后我進行提問:同學們,在這首歌曲中,加入襯詞的部分和沒有襯詞的部分,音樂的速度和情緒一樣嗎?先不要著急告訴我答案,我們再來仔細的聽一遍,這回我來唱給大家聽。(師再次范唱)這樣學生就再次感受了這首歌曲的旋律,同時也加深了印象。有了這兩遍基礎(chǔ),學生就能夠隨著琴進行哼唱了,所以我讓學生在哼唱中自己找問題,解決唱得不準確的地方。最后仍然采用師生接龍的形式完成第一部分的學唱任務(wù)。
學唱第二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思考:這段音樂我們應(yīng)該怎樣表現(xiàn)?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聆聽音樂伴奏。學生很快就會體會深情優(yōu)美的情緒,所以我要求學生采用輕生演唱的方式,隨著伴奏進行演唱。
應(yīng)該說這首歌曲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于是我要求學生通過多種演唱形式進行創(chuàng)編,大部分學生表現(xiàn)的比較積極能夠踴躍發(fā)言,只是思維創(chuàng)造力沒有放開,形式還是有些單一,如果再引導學生加入吟誦、律動等等,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總的來說我這節(jié)課上的還是比較順利的,學生能夠在我創(chuàng)設(shè)的教學氛圍中掌握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而且學習情緒比較高,回答問題也很積極踴躍,可以看出他們很喜歡這節(jié)課。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一
教學目標:
1、學會5個生字,讀寫“鋤禾”“辛苦”等詞。
2、會用自己的話說清楚古詩的意思。
3、有感情的背誦古詩、默寫課文。
4、體會農(nóng)民伯伯勞動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初步養(yǎng)成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詞語句子的含義。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古詩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和作者對農(nóng)民的同情教學時間: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下面咱們學習一首古詩——《鋤禾》。(出示課題)
二、新課教學
(一)
1、播放視頻,整體感知。
2、作者簡介。
3、老師范讀,圈出生字。
4、學習生字,掌握筆畫
(二)看圖理解句意(1)講解字意:
鋤:給禾苗鋤草松土,是在勞動,指動作。
禾:指禾苗或莊稼。
日:太陽。
當:正是什么時候的意思。
午:中午。(2)說說前半句話的意思:
(參考:在炎熱的夏天,中午的時候,農(nóng)民頂著烈日給禾苗鋤草松土。)
理解字意:
滴:滴到的意思。(3)說說后半句詩的意思。
(參考:汗水滴到禾苗下邊的土里。)(4)看圖說說第一句詩的意思。
中午,太陽高高懸掛在空中,農(nóng)民在烈日照射下,一手拿著鋤頭,一手擦汗,在田間給禾苗鋤草松土,一滴滴的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3板書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1)理解字意:
盤:盤子
餐:飯食
皆:都的意思(2).第2句詩的意思:
(提示:可以讓同學自己來說。)
(參考:誰知道碗里的飯,每一粒都是用農(nóng)民辛苦勞動的汗水換來的。
(3)說說這首詩的意思。(指名2~3人)
(四)再次整體感知,梳理詩意和結(jié)構(gòu)。
(五)指導朗讀,練習背誦,集體背誦。
三、小結(jié):
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提示:作者看到農(nóng)民辛苦勞動知道糧食來得不容易,表達了對農(nóng)民勞動的艱辛的同情。告誡人們要愛惜糧食。)
四、作業(yè):有感情的背誦和默寫《鋤禾》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二
教學目標:
1、借助漢語拼音認識8個漢字,并會口頭組詞,會寫4個生字“農(nóng)、當、午、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并試著背誦古詩。
3、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農(nóng)民伯伯的辛苦,懂得愛惜糧食。
教學重點:
1、學會8個生字,會寫四個生字“農(nóng)、當、午、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
1、理解詩句的含義。
2、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愛惜糧食。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
1、師生共同觀察課本插圖,交流:你看見了什么?
2、導入新課,共同板書課題。
二、解詩題
1、引導學生結(jié)合插圖,理解“鋤禾”的意思。
2、結(jié)合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圈出難讀的字),自讀古詩。
三、讀詩句
1、指名讀詩,生生評價,相機展示生字、詞語,小游戲鞏固。
2、教師范讀,注意讀出節(jié)奏。
3、帶領(lǐng)學生打停頓符號,再帶讀,體會節(jié)奏。
四、明詩意
1、學習第一二行:
1)引導學生將畫面與詩句聯(lián)系起來;
2)再讀詩句,想象畫面,并用朗讀表現(xiàn);
3)聯(lián)系生活加強體驗。
2.第三四行:
1)指名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蹦銓υ娭械?哪些詞不太理解?(估計學生會說“盤中餐”、“皆”)
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然后試著理解這兩句詩。(有誰知道碗里的米飯,一粒一粒都是農(nóng)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呀!)
2)指導朗讀:
解釋“辛”的含義,體會農(nóng)民伯伯的辛苦。在此基礎(chǔ)上,引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五、悟詩情
1、配樂讀詩:男女生賽讀,齊讀。
2、師生交流:通過這首詩,你有哪些收獲?
六、學寫生字
展示生字,學生爭當識字小高手,共同學習:禾、午、辛、苦。
七、總結(jié)、拓展
1、總結(jié)本課收獲;
2、作業(yè):背誦這首古詩并把它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shè)計:
古詩兩首
鋤禾
看:辛苦
想:珍惜
教學反思:
1、應(yīng)注意學生的讀音,尤其是“l(fā)和n”;
2、在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時,應(yīng)注意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
3、對“古詩”的理解,低年級只要理解為“古代的詩”即可,而非“古體詩”;
4、情境教學時,音樂很重要,但何時起,何時收,更重要;
6、識字方式應(yīng)針對學生的年齡、心智特點,低年級仍然需要以游戲為主。
7、導入語、過渡語、結(jié)束語需精心準備,課堂機智也很重要。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三
1、學會本課6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并能背誦全詩,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一冊《鋤禾》教學設(shè)計3。
2、理解每行詩句的意思和全詩的內(nèi)容,懂得農(nóng)民勞動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教育學生要尊重農(nóng)民的勞動,愛惜糧食。
通過對重點詞的理解,理解詩句。
指導看圖,理解詩題;讀講結(jié)合,理解詩意;品味詞語,朗讀成誦;總結(jié)課文,深化理解;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1、我們每天都吃飯,吃些什么?(學生思考回答)
小結(jié):剛才你們說的有的是水果,有的是蔬菜,可米飯、面條、饅頭等就是由糧食加工而成的!
2、你們知道糧食是怎么來的嗎?農(nóng)民伯伯又是怎么樣種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古詩《鋤禾》。
二、指導看圖,理解詩題。
1、齊讀課題,“鋤禾”什么意思?先看圖:
(1)圖上畫著誰?(拿著什么?)在什么地方?農(nóng)田里長著什么?
(2)農(nóng)民伯伯干什么?
小結(jié):剛才說的就是“鋤禾”的意思,“鋤”指鋤草,“禾”指禾苗,也就是幼小的莊稼苗。
2、指名練說“鋤禾”的意思。
三、初讀課文,掌握字音。
1、教師范讀,學生聽準字音。
2、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3、教師指名讀,檢查字音,注意糾正“鋤、餐、辛、皆”的讀音。
四、讀講結(jié)合,理解詩意。
過渡:同學們,有的同學已經(jīng)會背這首詩,但你們卻不知詩的意思,現(xiàn)在就一行一行地學習。
(一)讀講第一句:鋤禾日當午。
1、“鋤禾”已明白,看圖,這是什么時候?(中午)從哪看出是中午?
2、出示“日當午”,講“當”(指的是“正是”的意思)。
3、看看圖,讀讀句,說說“日當午”的意思。
4、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句的意思。(告訴學生:為了使句子說得清楚、明白,可以顛倒古詩中詞語的順序,并且引導學生按什么時候,誰在哪干什么的順序?qū)⒌谝痪湔f完整)
1、仔細觀察圖上農(nóng)民老爺爺中午在地里鋤禾會感到怎樣?從哪看出他非常熱呢?(太陽當空照,他抬頭看空中太陽用手巾擦汗,汗水還一滴一滴往下掉)
3、齊讀第二句,指名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4、誰來
把以上兩句意思連起來講一講?
小結(jié):詩中前兩句寫農(nóng)民辛勤勞動的情景。使我們明白了農(nóng)民伯伯種糧食的辛苦。
(三)讀講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1、農(nóng)民伯伯這樣辛苦,當我們端起飯碗吃飯時,會想到什么呢?
2、齊讀三、四句,說說大概意思。(教師提示:“盤”不單指盤子,主要指飯碗;“餐”就是飯;“皆”是“都”的意思)
3、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講出詩意。(根據(jù)老師的提示講解三、四句之意)
小結(jié):這兩句是作者看到農(nóng)民伯伯的辛苦所想到的。
五、總結(jié)課文,深化理解。
1、引導學生練習完整地講清楚這首詩的意思。
2、這首詩通過描寫農(nóng)民種地的辛苦,說明糧食來之不易,那么我們今后應(yīng)該怎么做呢?
六、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1、教師范讀,學生一邊聽一邊畫,哪些地方停頓,哪個詞重音(用規(guī)定的符號)。
2、指名讀,齊讀。
3、自由練習背誦,指個別學生背誦。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字音掌握情況。
1、有感情地齊讀。指名讀。
2、集體背誦。指名背誦。
二、復習檢查字義理解程度。
1、詩中哪句講了農(nóng)民伯伯勞動的辛苦?怎樣辛苦?哪句寫糧食來之不易?
2、用自己的話講講詩的意思,并加上合理的想象。
三、分析記憶字形。
1、分析結(jié)構(gòu)進行歸類。
(1)課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有幾個?在詩句中畫出來。
(2)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各有哪些?
(3)誰愿意幫助同學記憶字形?并說出你用什么方法記住這個字的?(可按部件組成記憶“苦”等字,可用形聲字的方法記憶“?!钡?,也可以用數(shù)筆畫方法記憶“當”等。)
(4)指導筆順,如“盤”字的筆順是。
四、觀察筆畫在田字格中各部分的位置,指導書寫生字。
1、要求看好字形、結(jié)構(gòu),抓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關(guān)鍵筆畫,在書中的生字格中描一描,記一記。
2、教師示范書寫生字,要求學生邊看邊寫,要求一氣寫成,不能看一筆寫一筆。
五、掌握字形、鞏固運用。
1、找朋友,組字。
米 氵 艸 立 舟
干 立 皿 十 古
( )( )( )( )
2、擴詞練習。
3、聽寫生字。
汗水 米粒 日光 辛苦
板書:
29鋤禾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四
《鋤禾》是北師大版小語教材的一首古詩。這首五言絕句描寫了詩人所見到的農(nóng)民在烈日下鋤草松土,汗流滿面的情景,以及想到的糧食來之不易,是農(nóng)民辛苦所得的道理。新大綱明確指出第一學段的詩歌閱讀目標“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边@首詩雖然淺顯易懂,但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初次接觸古詩,也是很不容易理解的。這就需要教者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
一、理解題意,了解古詩結(jié)構(gòu)。
首先解題,“鋤禾”,即給禾苗鋤草松土。然后告訴學生這首詩共四行,每行5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五言絕句”。
二、教給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
第一行“鋤禾日當午,”
1、誰知道“鋤禾”的意思?
2、“日當午”是什么意思?(中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
3、教師講解:古人寫詩時,為了讀起來朗朗上口,往往把詞語的順序進行了位置的調(diào)換,在這一行里,就應(yīng)該把“鋤禾”和“日當午”的順序還原,翻譯起來才通順。
4、指名學生翻譯,教師及時補充和表揚,注意要說出“誰”在“鋤禾”。
第二行“汗滴禾下土?!?BR> 1、教師講解:我們學習古詩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先理解詩句中每個詞(字)的意思,然后再把它們連成一句完整通順的話就是詩句的意思了。
2、指名學生說:“汗滴”、“禾”、“下”、“土”的意思。
3、指名學生翻譯這一行詩句。
第三四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BR> 1、學習方法同第二行,學生對整句話的意思容易理解。
2、“皆”是什么意思?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反復讓學生逐字逐句地對著原詩翻譯,要求翻譯和原詩一一對應(yīng),直到學生知道“皆”就是“都是”的意思為止。
3、板書“皆”的意思,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1、在學生理解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焙?,教師示范“鋤禾”的動作,讓學生跟著在下面做,要求雙手握拳,一前一后,好似抓住鋤頭似的;前腿弓步,后退伸直;低頭彎腰,左右“鋤草”。教師并渲染此時是正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人人滿頭大汗的情景。然后詢問學生的感受,并趁熱打鐵告訴學生農(nóng)民伯伯每天從早到晚都是這樣在烈日下艱難勞作,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農(nóng)民種糧食的辛苦,激發(fā)他們對農(nóng)民和農(nóng)民勞動的尊重。
2、在學生理解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焙?,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在家庭和學校用餐時,自己或別人有無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如果有,在學了這首古詩后,你會如何去做?從而讓學生明白節(jié)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道理。
四、朗讀古詩,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在學生理解全詩后,教師可告訴學生在朗讀五言絕句是,大部分是在前2個字后有稍長的停頓。接著教師示范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韻律美。然后讓學生練習讀,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情感,必然水到渠成。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五
《鋤禾》是北京版小語教材第二冊的一首古詩。這首五言絕句描寫了詩人所見到的農(nóng)民在烈日下鋤草松土,汗流滿面的情景,以及想到的糧食來之不易,是農(nóng)民辛苦所得的道理。新大綱明確指出第一學段的詩歌閱讀目標“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這首詩雖然淺顯易懂,但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初次接觸古詩,也是很不容易理解的。這就需要教者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
一、理解題意,了解古詩結(jié)構(gòu)。
首先解題,“鋤禾”,即給禾苗鋤草松土。然后告訴學生這首詩共四行,每行5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五言絕句”。
二、教給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
第一行“鋤禾日當午,”
1、誰知道“鋤禾”的意思?
2、“日當午”是什么意思?(中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
3、教師講解:古人寫詩時,為了讀起來朗朗上口,往往把詞語的順序進行了位置的調(diào)換,在這一行里,就應(yīng)該把“鋤禾”和“日當午”的順序還原,翻譯起來才通順。
4、指名學生翻譯,教師及時補充和表揚,注意要說出“誰”在“鋤禾”。
第二行“汗滴禾下土?!?BR> 1、教師講解:我們學習古詩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先理解詩句中每個詞(字)的意思,然后再把它們連成一句完整通順的話就是詩句的意思了。
2、指名學生說:“汗滴”、“禾”、“下”、“土”的意思。
3、指名學生翻譯這一行詩句。
第三四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BR> 1、學習方法同第二行,學生對整句話的意思容易理解。
2、“皆”是什么意思?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反復讓學生逐字逐句地對著原詩翻譯,要求翻譯和原詩一一對應(yīng),直到學生知道“皆”就是“都是”的意思為止。
3、板書“皆”的意思,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1、在學生理解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后,教師示范“鋤禾”的動作,讓學生跟著在下面做,要求雙手握拳,一前一后,好似抓住鋤頭似的;前腿弓步,后退伸直;低頭彎腰,左右“鋤草”。教師并渲染此時是正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人人滿頭大汗的情景。然后詢問學生的感受,并趁熱打鐵告訴學生農(nóng)民伯伯每天從早到晚都是這樣在烈日下艱難勞作,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農(nóng)民種糧食的辛苦,激發(fā)他們對農(nóng)民和農(nóng)民勞動的尊重。
2、在學生理解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在家庭和學校用餐時,自己或別人有無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如果有,在學了這首古詩后,你會如何去做?從而讓學生明白節(jié)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道理。
四、朗讀古詩,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在學生理解全詩后,教師可告訴學生在朗讀五言絕句是,大部分是在前2個字后有稍長的停頓。接著教師示范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韻律美。然后讓學生練習讀,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情感,必然水到渠成。
[《鋤禾》教學設(shè)計(網(wǎng)友來稿)教案教學設(shè)計]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六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古詩通過寫農(nóng)民種地的辛苦,反映了農(nóng)民的艱辛,糧食的來之不易。全詩四行兩句。第一行寫農(nóng)民勞動的時間和干什么農(nóng)活。第二行寫農(nóng)民的艱辛。詩的第三、第四行是作者看到農(nóng)民勞動辛苦景象引起的聯(lián)想和議論,用一個問句直接抒發(fā)詩人的感情,緊扣著讀者的心弦。教育學生尊重農(nóng)民伯伯的勞動,懂得糧食來之不易,從而要珍惜每一顆糧食。
本課要求認識的字有10個:當、午、汗、滴、誰、知、盤、粒、辛、苦。
要求會寫的字有5個:禾、當、午、汗、知。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體會農(nóng)民伯伯勞動的辛苦,糧食的來之不易,初步養(yǎng)成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習慣。
2、認識本課的生字,學會寫生字5個,記住字形。
3、能夠背誦古詩,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體會“辛苦”的意思,會用“辛苦”寫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有的同學說:“農(nóng)民伯伯種田非常辛苦,不應(yīng)該浪費糧食?!币灿械耐瑢W來自農(nóng)村,可以結(jié)合自已家的實際情況談一談。如果有的同學說出有一首古詩是描寫農(nóng)民種田非常辛苦的,它的名字叫《鋤禾》,教師適時板書課題。
小朋友們,誰知道“鋤禾”是什么意思呢?
二、學習生字。
(一)初讀課文,感知詩意。
1、聽錄音。
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要聽清字的讀音。用右手的食指指著字,看誰最認真?如果會的同學能跟錄音機一起讀,也不必加以制止,追問一句:“你從哪里學會的?”提示學生:我們可以從許多地方學習知識,希望小朋友們做個有心人。
2、過渡:由于這首詩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熟練背誦,所以直奔本課的生字。這首詩你們會背了,里面的生字你們都認識嗎?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中的生字詞,看誰學得又對又快。
(二)認讀生字。
1、下面請你輕聲讀課文,用手指指著課文,畫出不認識的生字。
2、引導學生回憶平時學習生字的主要方法:你們平時都用哪些方法來學習生字?(拼讀音節(jié)、問同學、問家長、問老師、也可以查字典。)
3、小朋友們歸納得真好,那就請你趕快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吧。(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點播。)
4、學習完生字以后,請你給同桌讀一讀,注意用手指指著字讀。
(點評:教師幾次強調(diào)學生指讀,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手、口一致,隨文識字。把識字落到實處。)
5、匯報學習情況:
(1)誰能把課文給大家讀一遍。(這里教師再次強調(diào)讀詩,在讀中認識生字。)
(2)以演示文稿的方式逐個出示以下詞語,進行詞語搶答,如果你認識就站起來大聲說出來:
日當午鋤禾汗滴盤中餐粒粒辛苦
(3)猜詞游戲:一個同學背對黑板,另一個同學任意指一個詞請他猜,其他同學不能出聲音,可以用動作提示他。目的是讓學生認字,理解詞意。
(4)在詞語中你認識了生字,那么老師把生字單拿出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抽讀生字卡片,當讀到“禾、午”時進行擴詞。
(5)現(xiàn)在這些生字都躲到詩里面去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引導學生再讀課文)
(點評:在識字中關(guān)注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先讀文,再學句、學詞,然后學字,最后回到文中。)
三、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一)小組合作,理解詩意。
1、讀課文,提出問題。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初讀了課文,同學們學得特別好,下面,請你們再讀課文,看看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1)不理解詞語:誰知皆禾下土;(2)為什么說“粒粒皆辛苦”?)
2、合作討論,解決問題。
如果有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請記下來,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適當?shù)攸c播。
(點評: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讓小組成員相互補充,注意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講話的習慣。)
(二)匯報學習成果。
1、哪個小組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大家?guī)椭幌隆?BR> 2、下面,老師想帶著你們一起去農(nóng)田里看一看農(nóng)民是怎樣勞動的,你們愿意去嗎?(看一段錄像,錄像內(nèi)容是:太陽炙烤著大地,蟬兒在高枝上鳴叫著,農(nóng)民在田間勞動。此處,教師邊放錄音邊描繪農(nóng)民辛苦耕種的情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3、看圖談感受,讓學生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學生評讀,教師適時范讀。
4、誰還愿意讀?愿意讀的同學都起立,一起讀一讀。
5、能背的同學背一背,不會背的同學可以再看看書。
四、鞏固練習,指導書寫。
(一)撿稻穗游戲,復習生字。
錄像:配上喜慶的音樂,播放農(nóng)民收割稻子的情景。
秋天來了,農(nóng)民通過辛勤的勞動,莊稼獲得了大豐收。你們看:金黃的稻穗在秋風中搖擺,好象在向人們微笑。收割后,還有一些稻穗遺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們一起去撿稻穗。你可以任選一顆,讀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籃里。(每次5人上臺,兩次完成)
(黑板上貼出稻穗,稻穗的后面有本課的生字)
教師問:你們打算把這些稻穗送給誰?為什么?你還想說什么?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充分讓學生發(fā)散,讓學生自己感悟道理,體會出勞動帶來的快樂。同時進行口語訓練,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二)指導寫字。
1、從生字中找出你認為難寫的字,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生認為難寫的字可能是“知、當”)
2、用電腦課件演示字的筆順,學生認真觀察,然后書空。
3、教師在田字格中書寫學生認為難寫的字,邊寫邊說出這個字要注意的地方。
4、學生練習寫一個字,同桌互評,然后再寫一個。
五、總結(jié)全文。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六、作業(yè):
收集有關(guān)農(nóng)民生產(chǎn)勞動的詩歌、諺語,讀一讀,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
[鋤禾教案教學設(shè)計]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七
《鋤禾》是北京版小語教材第二冊的一首古詩。這首五言絕句描寫了詩人所見到的農(nóng)民在烈日下鋤草松土,汗流滿面的情景,以及想到的糧食來之不易,是農(nóng)民辛苦所得的道理。新大綱明確指出第一學段的詩歌閱讀目標“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边@首詩雖然淺顯易懂,但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初次接觸古詩,也是很不容易理解的。這就需要教者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
一、理解題意,了解古詩結(jié)構(gòu)。
首先解題,“鋤禾”,即給禾苗鋤草松土。然后告訴學生這首詩共四行,每行5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五言絕句”。
二、教給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
第一行“鋤禾日當午,”
1、誰知道“鋤禾”的意思?
2、“日當午”是什么意思?(中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
3、教師講解:古人寫詩時,為了讀起來朗朗上口,往往把詞語的順序進行了位置的調(diào)換,在這一行里,就應(yīng)該把“鋤禾”和“日當午”的順序還原,翻譯起來才通順。
4、指名學生翻譯,教師及時補充和表揚,注意要說出“誰”在“鋤禾”。
第二行“汗滴禾下土。”
1、教師講解:我們學習古詩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先理解詩句中每個詞(字)的意思,然后再把它們連成一句完整通順的話就是詩句的意思了。
2、指名學生說:“汗滴”、“禾”、“下”、“土”的意思。
3、指名學生翻譯這一行詩句。
第三四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BR> 1、學習方法同第二行,學生對整句話的意思容易理解。
2、“皆”是什么意思?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反復讓學生逐字逐句地對著原詩翻譯,要求翻譯和原詩一一對應(yīng),直到學生知道“皆”就是“都是”的意思為止。
3、板書“皆”的意思,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1、在學生理解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焙?,教師示范“鋤禾”的動作,讓學生跟著在下面做,要求雙手握拳,一前一后,好似抓住鋤頭似的;前腿弓步,后退伸直;低頭彎腰,左右“鋤草”。教師并渲染此時是正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人人滿頭大汗的情景。然后詢問學生的感受,并趁熱打鐵告訴學生農(nóng)民伯伯每天從早到晚都是這樣在烈日下艱難勞作,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農(nóng)民種糧食的辛苦,激發(fā)他們對農(nóng)民和農(nóng)民勞動的尊重。
2、在學生理解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焙螅寣W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在家庭和學校用餐時,自己或別人有無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如果有,在學了這首古詩后,你會如何去做?從而讓學生明白節(jié)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道理。
四、朗讀古詩,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在學生理解全詩后,教師可告訴學生在朗讀五言絕句是,大部分是在前2個字后有稍長的停頓。接著教師示范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韻律美。然后讓學生練習讀,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情感,必然水到渠成。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八
憫農(nóng)
〔解題〕
《憫農(nóng)》是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歷任縣丞、國子博士、常州知州、秘書少監(jiān)等職。楊萬里在南宋詩壇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合稱“中興四大家”,在文學史上引人注目。楊萬里一生寫詩逾兩萬首,現(xiàn)存四千余首。
本詩詩題中的“憫農(nóng)”,“憫”是可憐的意思,“憫農(nóng)”即可憐農(nóng)民。本詩是楊萬里寫的反映農(nóng)民生活的詩。詩人描述了農(nóng)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氣不好,農(nóng)作物沒有好收成,只能準備忍饑挨餓過殘冬了。全詩滲透出詩人對農(nóng)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結(jié)構(gòu)分析〕
全詩共4句,可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描述田地里農(nóng)作物長勢不好的情景。農(nóng)作物長勢不好的原因是氣候不好,風不調(diào),雨不順,又過早下了霜。
第二層(第3、4句),寫在歉收之年,農(nóng)民只能忍饑挨餓了。先寫因歉收必定受饑寒,再寫今年是閏年,又多了一個月,受饑寒的時間也更長了。
〔語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BR>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狹長,花白色或綠色。子實叫稻谷,碾去殼后叫大米。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安挥辍?,不下雨,指天旱。無論水稻還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難以生長的。如果夏天時節(jié),雨水不足,稻便難以成熟。“不多黃”,稻穗黃的不多,說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會多?!笆w麥”,子實磨成粉供食用。蕎麥也是一種農(nóng)作物?!翱栈ā保唤Y(jié)果實的花。“早著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這兩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卻無雨,田里的稻子黃的很少,豐收希望不大了。而蕎麥只是開了不結(jié)果實的空花,并且已經(jīng)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沒有什么希望的。這兩句詩,勾畫出遭災圖景,為后兩句表現(xiàn)農(nóng)民的疾苦與憂愁打下基礎(chǔ)。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BR>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耙逊帧保褪且呀?jīng)料到?!皻q”,即“年”。“殘歲”,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時間?!翱啊?,是忍受的意思,本詩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伴c”,指閏年,農(nóng)歷有閏月的一年叫閏年。每3年一閏,5年兩閏,7閏,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稱閏某月。有閏月這一年為13個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詩指農(nóng)歷的閏年?!疤黹L”,增加了一個月,這一年變得更長。這兩句的意思是:農(nóng)民已經(jīng)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饑挨餓去度過殘冬了,然而,更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閏年,更無法忍受延長了的艱難歲月。
〔寫作特點〕
1.展現(xiàn)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
楊萬里是一個剛正廉潔和愛國的儒者。他自詡“誰言月餐云客,中有憂時致主心”。因此,他的詩雖多從自然景物吸收題材,但他也寫下不少表現(xiàn)憂國憂民情感的詩,本詩與他的《插秧歌》《竹枝詞》等都對農(nóng)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詩先寫年成不濟,谷物歉收,繼而用農(nóng)民的語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饑挨餓。詩人為強化“憫農(nóng)”之情,又設(shè)定這一年是“閏年”,天數(shù)長,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字里行間滲透出詩人的憂民之情。
2.于平淡中見新奇。
詩中沒有寫重大事件,也無慷慨的憤世嫉俗的語句,只寫一個極為平凡的農(nóng)村現(xiàn)象:雨水不調(diào),莊稼歉收,農(nóng)民生活會更苦。寫莊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寫稻子不黃,蕎麥空花。但細一讀,就能體會到詩人愁苦的情緒及對統(tǒng)治者不關(guān)心農(nóng)民的憤懣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詩人正望著歉收的莊稼嘆息。
3.活潑自然的語言。
楊萬里繼承了民歌的樸實之風,以及白居易、張籍和杜荀鶴等人的語言傳統(tǒng),寫詩時力求語言淺近,并大量吸收俚語謠諺入詩。給當時詩壇注入了新鮮的空氣。本詩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澀外,其他都平白如話。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九
本課兩首五言絕句《鋤禾》、《憫農(nóng)》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表現(xiàn)了詩人對當時農(nóng)民的深切同情。為了讓孩子們從小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nèi)容,說說圖上畫的農(nóng)民勞動的.情景,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jié)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么?并告之從哪里讀懂得。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寫農(nóng)民伯伯種糧食的勞動場面,從“日當午、汗滴、辛苦”等詞看出,第二首詩也寫了農(nóng)民伯伯的勞動,從“春種、秋收”等詞看出。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后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獲。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后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了解詩意
析字義詳細了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guān)鍵的,對于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后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復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復讀,逐一“猜”著。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著,然后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為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游戲,還是照老規(guī)矩,六個小組進行比賽,看哪個組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總共也只有34個孩子,所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不是難題。最后,又讓同桌進行了過關(guān),每個孩子都完整地將詩意說一遍。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孩子們很難理解為什么“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于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狀,讓他們體會到盡管農(nóng)民們一年忙到頭,但是換來的還是悲慘的命運。接著,我問孩子們聽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們都說農(nóng)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憐了。我又問:我們平時該如何做呢?孩子們表達了要愛惜糧食的決心。最后,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兩首古詩,再次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和詩人對農(nóng)民的同情。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背誦古詩,并理解古詩的意思。
2、認識10個生字,學會5個生字。
1、能用生字口頭組詞。
2、能獨立觀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老師的指導下正確書寫5個生字。
重點、難點:
掌握5個生字的筆畫特點,正確書寫生字。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電腦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小朋友,你們都喜歡聽故事對嗎?我們就先來聽一個小故事。(課件出示古詩插圖,播放古詩譯文。)
聽了這個小故事你想到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言,引出《鋤禾》這首古詩)
指名讀古詩。學生評價。
自己練習讀,自學不認識的字娃娃。
匯報自己識字情況。
指導朗讀,練習背誦,集體背誦。
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們還與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們來了(出示生字卡片)。
1、讓我們開動智慧小火車,
師:火車,火車,開起來。
學生開火車讀生字。遇到不認識的生字由“檢修員”來幫助讀字。
就放進哪個盤子里,聽明白了嗎?誰想來幫大家摘蘋果?(指名摘蘋果)蘋果都摘完了
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勞動成果,蘋果是誰摘的,就來帶大家讀一讀詞。(這里增加識字量,讓學生說說“飯、求、吃、通、識”這五個字自己是怎樣認識的)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一
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小朋友們認識了生字,并找到了生字寶寶的朋友。多種多樣的讀,小組合作式學習,是小朋友在讀中理解詩句的意思,課堂氣氛活躍。但是在教學過程之中有個別小朋友不能認真傾聽。注意力不集中,說明我備學生還不充足,今后的教學應(yīng)做好充足的準備。
1、多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分工明確。
2、上課多提問那些注意力不集中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傾聽習慣。
3、備課時,多讀教材,與有經(jīng)驗的教師交流,多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fā)多備學生。
4、課堂設(shè)計要合理,注重實效。
5、著重培養(yǎng)學生課堂習慣。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二
《鋤禾》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nóng)民辛苦勞動的情景,能夠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應(yīng)珍惜勞動成果。
“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讓古詩插上歌聲的翅膀,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還能讓學生在美妙的旋律中情感得到宣泄和升華?!?BR> 整節(jié)課我都是以音樂開始,以音樂結(jié)束,始終以音樂為本。讓孩子們吟誦古詩更有節(jié)奏感;讓學唱歌曲變得輕松、生動,歌聲變得更甜美;在歌聲中潛移默化的將思想教育進行宣泄和升華,從而感悟古詩中所蘊涵的道理。
這節(jié)課共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是看圖聽音樂讀古詩——讓學生在音樂中體驗讀古詩的樂趣。
我一共安排了三幅圖,并根據(jù)每幅圖的題目和含義配有三段音樂。學生能夠跟隨字幕的變化有節(jié)奏的讀出古詩。安排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體會這三段音樂速度和情緒的不同,并在最后能夠歸納出速度與情緒的關(guān)系:速度不同,表現(xiàn)的情緒就不同,所以情緒與速度是密切相關(guān)的。二是通過音樂的渲染引導學生通過聲音表現(xiàn)古詩所表達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誦讀。這也為后面學唱新歌做好鋪墊。
接下來是學唱古詩歌曲——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唱古詩的樂趣。
歌曲《鋤禾》是一首帶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節(jié)奏比較歡快,襯詞“哎咳哎咳呦”的加入更使這段音樂的情緒變得堅實有力;第二部分的節(jié)奏比較舒展,情緒也很優(yōu)美,與第一段形成了對比;歌曲第三部分就是第一段的再現(xiàn)。我采用的是分段學習的方式進行歌曲學唱。
我先是從朗讀歌詞入手,讓學生觀察四句節(jié)奏的變化,然后先解決第三句的難點部分,然后采取師生接龍的方式進行有節(jié)奏的朗讀歌詞。然后進行導入,我說:有一位作曲家非常喜歡這首《鋤禾》,所以他還給這首古詩譜上了曲。(出示歌片)讓我們一起聽聽看。(播放視頻)讓學生初次感受歌曲旋律。然后我進行提問:同學們,在這首歌曲中,加入襯詞的部分和沒有襯詞的部分,音樂的速度和情緒一樣嗎?先不要著急告訴我答案,我們再來仔細的聽一遍,這回我來唱給大家聽。(師再次范唱)這樣學生就再次感受了這首歌曲的旋律,同時也加深了印象。有了這兩遍基礎(chǔ),學生就能夠隨著琴進行哼唱了,所以我讓學生在哼唱中自己找問題,解決唱得不準確的地方。最后仍然采用師生接龍的形式完成第一部分的學唱任務(wù)。
學唱第二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思考:這段音樂我們應(yīng)該怎樣表現(xiàn)?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聆聽音樂伴奏。學生很快就會體會深情優(yōu)美的情緒,所以我要求學生采用輕生演唱的方式,隨著伴奏進行演唱。
應(yīng)該說這首歌曲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于是我要求學生通過多種演唱形式進行創(chuàng)編,大部分學生表現(xiàn)的比較積極能夠踴躍發(fā)言,只是思維創(chuàng)造力沒有放開,形式還是有些單一,如果再引導學生加入吟誦、律動等等,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總的來說我這節(jié)課上的還是比較順利的,學生能夠在我創(chuàng)設(shè)的教學氛圍中掌握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而且學習情緒比較高,回答問題也很積極踴躍,可以看出他們很喜歡這節(jié)課。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三
1學會本課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讓學生大概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教育學生尊敬勞動者,激發(fā)學生熱愛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材說明
這首詩是《憫農(nóng)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鋤禾》第一冊已經(jīng)學過。古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這首詩的意思是:春天種下一顆谷物,秋天會有許多收獲。盡管四海之內(nèi)沒有荒廢的耕地,農(nóng)民還是免不了活活餓死。詩人用“春種”到“秋收”,用“一粒粟”到“萬顆子”的變化,講了農(nóng)民一年的辛勤勞動??稍姷慕Y(jié)尾勾勒出的卻是一幅悲慘的畫面:“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詩人以這樣強烈的對比,揭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或課文插圖的投影片、課文朗讀的錄音帶、二胡獨奏曲《江河水》音樂帶。
(二)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要啟發(fā)學生用學過的識字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傲?、餓”兩個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識記;“夫、顆”,可以用與熟字“天、棵”比較字形的方法識記;“死”,可以拆成“一、夕、匕”三個學過的部件來識記。
2寫字教學。
要注意指導以下幾個字。
粒:米字旁要寫窄一些,第六筆是“點”,不是“捺”。
閑:門字框里邊的“木”,“捺”要變成“點”。
猶:右邊不要寫成“龍”。
死:“匕”的筆順是先寫“撇”,后寫“豎彎鉤”。
(三)詞句教學
結(jié)合字形讓學生了解“粟”是谷物,“萬顆子”是很多谷物,從中感受到“春種”到“秋收”,“一粒”到“萬顆子”的'變化。
結(jié)合插圖(或投影片)和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四?!?,泛指到處;“無閑田”,就是沒有空的田地;“猶餓死”,即還是餓死的意思。從中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了解題目中“憫”字的意思。
(四)朗讀、背誦指導
這課古詩押“i”韻。要在讀通的基礎(chǔ)上讀出節(jié)奏感。然后結(jié)合插圖或投影進行想象,經(jīng)過反復朗讀大致了解詩的內(nèi)容。朗讀時可輔以《江河水》憂怨的音樂,烘托氣氛,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在腦子里浮現(xiàn)“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的悲慘情境,感悟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由此產(chǎn)生同情感。經(jīng)過反復朗讀和吟誦,達到背誦。背誦在課內(nèi)進行。
本詩朗讀的節(jié)奏、重音建議: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nóng)夫/猶餓死。
(五)練習提示
教學本課可用1~2課時。
四、教學設(shè)計舉例
(一)導入新課。
誰能背誦一年級學過的古詩《憫農(nóng)(一)》學了這首古詩,我們知道農(nóng)民種田很辛苦。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生活怎樣呢今天,我們再學一首古詩,板書課題:憫農(nóng)(二)。
(二)初讀古詩,大致了解圖意。
1出示掛圖(或投影片),讓學生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
2讀古詩,想象圖畫的意思。
(三)自學生字。
1一邊讀古詩,一邊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自學生字的讀音。2用生字卡片檢查自學生字的情況。
(四)了解詞義,指導朗讀。
通過看彩圖和討論,大概了解“粟、萬顆子、四海、無閑田、猶餓死”的意思和詩文的內(nèi)容,把課文讀正確,讀出節(jié)奏感。
(五)品讀背誦。
借助彩圖(或投影),采用各種形式的反復吟誦(配上音樂),啟發(fā)學生想象詩文描繪的悲慘情境,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
(六)完成課后練習。
五、參考資料
李紳:字公垂(772—846),唐代詩人,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對唐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繁榮,作出了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貢獻。曾寫過《新題樂府》二十首,可惜今已失傳。李紳的詩,感情樸實、語言平易近人。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四
首先解題,“鋤禾”,即給禾苗鋤草松土。然后告訴學生這首詩共四行,每行5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五言絕句”。
第一行“鋤禾日當午,”
1、誰知道“鋤禾”的意思?
2、“日當午”是什么意思?(中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
3、教師講解:古人寫詩時,為了讀起來朗朗上口,往往把詞語的順序進行了位置的調(diào)換,在這一行里,就應(yīng)該把“鋤禾”和“日當午”的順序還原,翻譯起來才通順。
4、指名學生翻譯,教師及時補充和表揚,注意要說出“誰”在“鋤禾”。
第二行“汗滴禾下土。”
1、教師講解:我們學習古詩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先理解詩句中每個詞(字)的意思,然后再把它們連成一句完整通順的話就是詩句的意思了。
2、指名學生說:“汗滴”、“禾”、“下”、“土”的意思。
3、指名學生翻譯這一行詩句。
第三四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BR> 1、學習方法同第二行,學生對整句話的意思容易理解。
2、“皆”是什么意思?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反復讓學生逐字逐句地對著原詩翻譯,要求翻譯和原詩一一對應(yīng),直到學生知道“皆”就是“都是”的意思為止。
3、板書“皆”的意思,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在學生理解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焙螅處熓痉丁颁z禾”的動作,讓學生跟著在下面做,要求雙手握拳,一前一后,好似抓住鋤頭似的;前腿弓步,后退伸直;低頭彎腰,左右“鋤草”。教師并渲染此時是正午太陽曬得最熱的時候,人人滿頭大汗的情景。然后詢問學生的感受,并趁熱打鐵告訴學生農(nóng)民伯伯每天從早到晚都是這樣在烈日下艱難勞作,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農(nóng)民種糧食的辛苦,激發(fā)他們對農(nóng)民和農(nóng)民勞動的尊重。
2、在學生理解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焙?,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在家庭和學校用餐時,自己或別人有無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如果有,在學了這首古詩后,你會如何去做?從而讓學生明白節(jié)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道理。
在學生理解全詩后,教師可告訴學生在朗讀五言絕句是,大部分是在前2個字后有稍長的停頓。接著教師示范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韻律美。然后讓學生練習讀,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情感,必然水到渠成。
鋤禾的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五
《鋤禾》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nóng)民辛苦勞動的情景,能夠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應(yīng)珍惜勞動成果。
“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讓古詩插上歌聲的翅膀,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還能讓學生在美妙的旋律中情感得到宣泄和升華?!?BR> 整節(jié)課我都是以音樂開始,以音樂結(jié)束,始終以音樂為本。讓孩子們吟誦古詩更有節(jié)奏感;讓學唱歌曲變得輕松、生動,歌聲變得更甜美;在歌聲中潛移默化的將思想教育進行宣泄和升華,從而感悟古詩中所蘊涵的道理。
這節(jié)課共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是看圖聽音樂讀古詩——讓學生在音樂中體驗讀古詩的樂趣。
我一共安排了三幅圖,并根據(jù)每幅圖的題目和含義配有三段音樂。學生能夠跟隨字幕的變化有節(jié)奏的.讀出古詩。安排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體會這三段音樂速度和情緒的不同,并在最后能夠歸納出速度與情緒的關(guān)系:速度不同,表現(xiàn)的情緒就不同,所以情緒與速度是密切相關(guān)的。二是通過音樂的渲染引導學生通過聲音表現(xiàn)古詩所表達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誦讀。這也為后面學唱新歌做好鋪墊。
接下來是學唱古詩歌曲——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唱古詩的樂趣。
歌曲《鋤禾》是一首帶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節(jié)奏比較歡快,襯詞“哎咳哎咳呦”的加入更使這段音樂的情緒變得堅實有力;第二部分的節(jié)奏比較舒展,情緒也很優(yōu)美,與第一段形成了對比;歌曲第三部分就是第一段的再現(xiàn)。我采用的是分段學習的方式進行歌曲學唱。
我先是從朗讀歌詞入手,讓學生觀察四句節(jié)奏的變化,然后先解決第三句的難點部分,然后采取師生接龍的方式進行有節(jié)奏的朗讀歌詞。然后進行導入,我說:有一位作曲家非常喜歡這首《鋤禾》,所以他還給這首古詩譜上了曲。(出示歌片)讓我們一起聽聽看。(播放視頻)讓學生初次感受歌曲旋律。然后我進行提問:同學們,在這首歌曲中,加入襯詞的部分和沒有襯詞的部分,音樂的速度和情緒一樣嗎?先不要著急告訴我答案,我們再來仔細的聽一遍,這回我來唱給大家聽。(師再次范唱)這樣學生就再次感受了這首歌曲的旋律,同時也加深了印象。有了這兩遍基礎(chǔ),學生就能夠隨著琴進行哼唱了,所以我讓學生在哼唱中自己找問題,解決唱得不準確的地方。最后仍然采用師生接龍的形式完成第一部分的學唱任務(wù)。
學唱第二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思考:這段音樂我們應(yīng)該怎樣表現(xiàn)?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聆聽音樂伴奏。學生很快就會體會深情優(yōu)美的情緒,所以我要求學生采用輕生演唱的方式,隨著伴奏進行演唱。
應(yīng)該說這首歌曲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于是我要求學生通過多種演唱形式進行創(chuàng)編,大部分學生表現(xiàn)的比較積極能夠踴躍發(fā)言,只是思維創(chuàng)造力沒有放開,形式還是有些單一,如果再引導學生加入吟誦、律動等等,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總的來說我這節(jié)課上的還是比較順利的,學生能夠在我創(chuàng)設(shè)的教學氛圍中掌握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而且學習情緒比較高,回答問題也很積極踴躍,可以看出他們很喜歡這節(ji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