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一
溫煦的秋陽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黃的報功書上:“孫景坤同志在朝鮮守備戰(zhàn)斗中,創(chuàng)立功績,業(yè)經(jīng)批準記一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光線明麗而柔和,為這張歷久彌新的報功書鑲上了一層金邊。
連年征戰(zhàn),孫景坤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xiàn)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彼钢壬弦粔K已經(jīng)變黑的皮膚說,“有一次戰(zhàn)斗,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子彈有毒,后來腿上、腳上的肉都爛了”。
1955年解甲歸田的孫景坤把榮譽證書塵封起來,只字不提戰(zhàn)爭年代的事跡。也許這就是真正的英雄吧,在硝煙炮火中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殺,一切歸于平靜后,也能夠在和平年代甘于清貧,只顧建設家鄉(xiāng)。
村里有條河,經(jīng)常泛濫引發(fā)水災。孫景坤的倔勁上來了:“還能讓條小河欺負了?”他帶領村民開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壩,自此河水安瀾。
“他是軍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嚴勁兒,從不強迫鄉(xiāng)親們干這干那。”86歲的村民劉振山回憶,“他在前邊干,我們在后邊學,大家心服口服?!?BR> 靠著孫景坤的帶動引領,山城村上百畝爛泥灘變良田,數(shù)百畝荒山上種滿板栗、落葉松,幾十年如一日,村子終于成為十里八鄉(xiāng)有名的富裕村。
20世紀90年代,抗美援朝紀念館移地改建,向社會征集文物,孫景坤這才決定將自己的立功證書等紀念物品捐獻出來,人們至此才知道他是一名戰(zhàn)斗英雄。
孫景坤為什么這幾十年都不愿提及那段崢嶸歲月?他從來不看戰(zhàn)爭片,真正的戰(zhàn)爭遠非影視劇所能描述,過往的經(jīng)歷每每憶起,總會讓老人潸然淚下,“實在太難過了”。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二
他的微信昵稱叫“沙礫”。甘當鋪就群眾脫貧致富路的沙礫,是他的誓言。從9月15日下午開始,“沙礫”的頭像再也沒有出現(xiàn)在朋友圈里。就在這天,他在扶貧聯(lián)系村查看民房改造情況時,從一戶居民家的二樓意外摔下。雖經(jīng)全力搶救,仍于當日16時50分離世,將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定格在39歲。
“沙礫”,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清坪鎮(zhèn)原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謝睿的微信昵稱,“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jié)”是他的微信簽名。正如他的昵稱和簽名一樣,謝睿工作兢兢業(yè)業(yè)、默默奉獻,從不抱怨、從不計較、從不越軌,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間,始終把黨紀國法挺在前頭,用生命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用熱血與汗水在武陵深山寫下了忠于祖國和人民的無悔華章。
“除了紀檢,我沒有分管其他工作,偏遠的貧困村我來包?!薄敖M織的事都是大事,自己的事都是小事。”“抓大不放小,監(jiān)督執(zhí)紀有力度也要有溫度,是我作為基層紀檢監(jiān)察干部的使命擔當?!币痪渚錁銓嵉脑捳Z飽含對黨和人民的深切情感,一次次毫不遲疑的勇挑重擔,更顯共產(chǎn)黨人的使命擔當和赤子初心。在新冠疫情暴發(fā)之時,他主動結束休假,駕車行駛1700多公里返回咸豐縣,第一時間投身疫情防控一線。無論是紀檢、扶貧、抗疫工作,他始終沖在前頭、干在前頭,他的傾情投入,他的奉獻自我,充分展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念茲在茲的為民情懷,綻放了共產(chǎn)黨人為民造福的絢爛光華。
在我國,還有許許多多像謝睿這樣的黨員干部,他們用汗水和青春在奮斗。在脫貧攻堅戰(zhàn)場上,雖然沒有槍林彈雨,但同樣有沖鋒陷陣、奉獻犧牲。用生命詮釋初心使命的陽光女孩黃文秀;常年奔忙在脫貧攻堅一線,帶領群眾走出生態(tài)脫貧之路的湖南省炎陵縣委原書記黃詩燕;身患重病仍念叨著貧困戶名字的安徽省界首市代橋鎮(zhèn)茶棚村黨總支原委員柳西周;對貧困群眾的事比自家的事還上心,為解決一個貧困戶的戶口問題,歷時半年、多次跨省協(xié)調的安徽省臨泉縣劉橋社區(qū)黨支部第一書記顏亮亮……正是他們用扎實的工作推動脫貧攻堅順利推進,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擔當精神、“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攻堅精神和“俯首甘為孺子?!钡姆瞰I精神。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不平凡,是時代的楷模,是真正的斗士。
“甘為沙礫”的謝睿永遠離開了他深愛的土地和牽掛的群眾,但是他的精神依舊激勵和鼓舞著我們,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jié)”,用生命詮釋使命擔當?shù)姆鲐毟刹俊x睿。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三
清晨,陽光帶著一絲冬的冷冽傾灑,幾棟線條簡單的青灰小樓安然而臥。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末的炎陵縣委大院,樸素、低調。
“黃書記來炎陵時,大家統(tǒng)一認識,不建新大院,把錢花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蔽膶N幕貞洝?BR> 脫貧攻堅,攻的是最堅的堡壘,啃的是最硬的骨頭。貧困群眾“住房難”,就是炎陵要過的“坎”。
黃詩燕決定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扶貧對象安居、土坯房集中改善三大工程。但三大工程至少需要資金3億多元。對當時年財政收入僅3億元的炎陵縣而言,這道“坎”實在不好過。
“能否只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難題”;“資金缺口大,易地搬遷建房標準是不是低一點……”但黃詩燕態(tài)度鮮明:“砸鍋賣鐵,也要讓老百姓住上新房!”
難關就這樣闖了過去。3年來,全縣1250戶易地扶貧搬遷戶住進了新房,2543戶農村貧困對象實現(xiàn)安居,6122戶農村危舊土坯房得到改善。
現(xiàn)在,一棟棟新房映亮了百姓的笑臉。船形鄉(xiāng)水垅村134戶村民的土夯墻、杉皮頂房子,已變成了蓋著琉璃瓦的新磚瓦房。在距水垅村40公里之外的炎陵縣易地扶貧集中安置區(qū)內,村民魏振靈的住房更“洋氣”:嶄新的紅磚房內,煤氣灶、電飯煲俱全?!耙郧岸际峭猎詈阱?,破房爛瓦,哪里想得到有今天咧?!蔽赫耢`的老婆笑呵呵地說。屋后的菜地里她種上了白菜、豌豆,還在不遠處的小雜屋里喂了幾只雞。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四
2019年11月,時任湖南炎陵縣縣委書記黃詩燕,倒在了脫貧攻堅一線。一年來,羅霄山脈深處,他的
故事
仍時時被人們念起。有挽聯(lián)寫道:一夜驚憐絲吐盡,三鄉(xiāng)切盼燕歸來。
這種力量,是脫貧功成,務必有我的決心。炎陵縣是一方浸著革命烈士鮮血的紅色熱土。黃詩燕曾說,炎陵縣脫貧摘帽,是共產(chǎn)黨人向老區(qū)人民許下的莊嚴承諾。他從一顆黃桃入手打開產(chǎn)業(yè)造血扶貧的突破口,拼搏到生命最后一刻。這是新時代的共產(chǎn)黨人在紅色熱土續(xù)寫的動人故事:對人民敢承諾、能踐諾,鞠躬盡瘁,不怕犧牲。
這種力量,是山高不如腳背高,路長沒有腳板長的恒心。八年如一日,黃詩燕的足跡走過了炎陵縣的每一個村莊,翻過了羅霄山脈的無數(shù)山頭,須臾未曾懈怠。爬坡過坎,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韌品質,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黃詩燕以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堅守,證明了“用實干創(chuàng)實績,以實績換民心”的樸素道理,也正是這個道理,支撐著一批批和他一樣的黨員干部,像釘子一樣牢牢釘在決戰(zhàn)貧困的戰(zhàn)場上。
這種力量,是一心只為千萬家的真心。“老百姓的小事就是我們的大事”“為老百姓脫貧站臺,我怕什么?”……出身農家、求學農校、心系農民的黃詩燕,捧出一顆真心待人民,人民自然視他如至親,這才有了久久回蕩在炎陵山水間的深切思念。
羅霄山下,燕子飛離;紅土地上,初心不變。只要以決心、恒心、真心為人民謀幸福,縱使時光荏苒,山河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五
酃峰賓館三號樓,五樓會議室。電子屏幕顯示著“全縣脫貧攻堅工作調研會”。會議室坐著近百位戰(zhàn)斗在炎陵脫貧攻堅戰(zhàn)線的關鍵人物。
黃詩燕穿著那件人們熟悉的黑色夾克衫,臉色明顯憔悴。當他發(fā)言時,人們吃了一驚。他的聲音很低沉,甚至聽不太清,只講了20多分鐘。
書記今天怎么了?疑惑與不安浮現(xiàn)在人們心頭。炎陵縣委副書記饒祥明主持會議,特意在黃詩燕講話結束后,重復了他提出的幾點要求。
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是黃詩燕作為炎陵脫貧攻堅“一線總指揮”發(fā)出的最后一道戰(zhàn)斗令。
他愿意這樣悄悄地回家?!八綍r最怕的,就是麻煩別人。”妻子彭建蘭懂得他的心。令她痛徹心扉的,是11月24日,她沒能說服身體不舒服的黃詩燕留在株洲的家,留在她身邊:“他說第二天有工作,連夜趕回了炎陵?!?BR> 回想黃詩燕最后的生命軌跡,人們感慨,為了脫貧攻堅,為了美麗幸福新炎陵,他拼盡了最后的力氣。
11月24日晚,他因胃部劇痛徹夜未眠。
11月25日,他沒吃早餐,去縣醫(yī)院檢查,發(fā)現(xiàn)胃和心臟都有一點問題。但他只吃了點胃藥,就趕去參加了炎陵縣中醫(yī)院新址落成活動。
11月29日早晨,黃詩燕只喝了點稀飯。饒祥明勸他不要去開會了。但黃詩燕說,脫貧攻堅是大事,必須參加。
“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是民生工程,壓倒一切!”
“切實解決問題,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
“落實、落細、落小,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BR> ……
與會者的筆記本上,留下了黃詩燕的最后囑托。
20__年6月25日,47歲的黃詩燕走進炎陵縣委大院,成為這個20多萬人口的貧困縣的縣委書記。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書長、市委辦主任。
從市委大院到邊陲山區(qū),也有人背后咬耳朵:還不是鍍鍍金,過兩年“曲線救國”,進城升官咧。
黃詩燕沒有理會這些閑言碎語。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頂草帽下鄉(xiāng)去了。
他去了離縣城最遠的策源鄉(xiāng)梨樹洲村。這里地處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資源豐富,卻是當時株洲唯一的“無電村”。
60多公里崎嶇山路,黃詩燕花了3個多小時。村黨支部書記伍英華向他訴苦:村民自己裝的小型發(fā)電機電壓不穩(wěn),由于用電強度大幾次把發(fā)電機給燒了。全村共25戶80余人,年人均純收入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團村的一戶果園,和正在忙碌的市農業(yè)科技特派員譚忠誠聊起了炎陵的黃桃。上世紀80年代,縣農業(yè)局從上海引進了100株芽苗。雖然炎陵有適合栽種黃桃的獨特地理條件,但歷經(jīng)近30年發(fā)展,還是規(guī)模不大,質量不高。
一個多月的調研下來,黃詩燕摸清了家底:20__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970元,分別相當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按當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國家貧困標準,全縣貧困發(fā)生率很高。
沉甸甸的數(shù)據(jù)讓他寢食難安。歷史的機遇,更讓他深感責任重大。
貧困是文明社會的頑疾。中國共產(chǎn)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許下讓窮苦人過上好日子的錚錚誓言。在戰(zhàn)勝貧困的道路上,黨帶領人民櫛風沐雨,接續(xù)奮斗。20__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__-20__年)》,將羅霄山片區(qū)列入全國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炎陵縣納入了羅霄山片區(qū)國家級貧困縣,成為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主戰(zhàn)場之一。
20__年11月,一場前所未有的國家脫貧攻堅大戰(zhàn)打響。炎陵扶貧的重擔,歷史性地落在了這個出身農家、畢業(yè)于農校、對農民一腔深情的湖南漢子肩上。
炎陵,這片浸透著革命烈士鮮血的熱土,也似乎一直在等待一個領軍人物的到來,他將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凝聚起這片土地積蓄起來的所有力量,打贏脫貧攻堅的最后一戰(zhàn)。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六
大源村是霞陽鎮(zhèn)最為偏遠落后的行政村之一。2012年春,霞陽鎮(zhèn)大源村鄔春發(fā)家大量筍竹長出來了,一個嚴酷的現(xiàn)實卻擺在面前:沒有公路,大量的筍竹運不出去。鄔春發(fā)一屁股跌坐在竹林下,哭成淚人。
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后一直是炎陵的“痛點”。
“若要富,先修路”。改變炎陵落后的面貌,黃詩燕和縣委、政府一班人決定,先從交通抓起。2012年來,該縣每年整合涉農資金6000萬元以上資金,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廣泛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投資6億元建成長達102公里旅游環(huán)線,將分散在各鄉(xiāng)鎮(zhèn)的炎帝陵、神農谷等景點串聯(lián)起來,既方便了旅游,又暢通了百姓出行。
如今,該縣實現(xiàn)了組組通水泥公路,加上建成的“四高一鐵”,即衡炎高速、炎陵高速、炎睦高速、炎汝高速和衡吉鐵路,實現(xiàn)了與井岡山1小時,長株潭2小時,廣州、武漢3小時交通圈,從偏遠閉塞山區(qū)迅速成為湘贛邊交通樞紐。交通發(fā)展了,人暢其行,貨暢其流,山里的竹木、水果、油茶等農產(chǎn)品“身價”飆升。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們要讓山區(qū)的孩子也有夢!”這幾年,
教育
重大事項,黃詩燕都親自部署。
2017年5月的一天,黃詩燕來到城南小學調研。62個學生把一間教室塞得滿滿當當,前抵黑板,后抵墻壁。他試著拉開一把凳子,坐上去體驗一下,試了幾次都難以坐下。他搖頭道:“這樣不行,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這樣的坐姿不利健康成長,得盡快想辦法解決大班額的問題?!?BR> 很快,縣里從強基礎、促分流,調招生、控規(guī)模,抓項目、擴學位入手,累計投入1245萬元,建設了壟溪學校教學樓等,擴充學位2385個,兩年多將33個大班額全部“清零”,在全市率先全面消除大班額。
每年
教師節(jié)
,縣里拿出一百萬元重獎教師,黃詩燕每年給優(yōu)秀教師頒獎。每名鄉(xiāng)村教師有一套周轉房,鄉(xiāng)鎮(zhèn)教師有另外的補貼,外地教師每年有兩次探親“車補”……山區(qū)貧困縣,辦出了大教育。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七
湖南株洲炎陵縣地處羅霄山區(qū)腹地,曾經(jīng)是國家級貧困縣。47歲的黃詩燕擔任炎陵縣委書記,扎根基層八年,發(fā)展特色經(jīng)濟、改善民生,帶領炎陵縣提前兩年實現(xiàn)脫貧摘帽。
酃峰山腰的梨樹洲村青山碧水、景色宜人,村里開起了十幾家農家樂,旅游旺季時一房難求,村民南新梅忙得不亦樂乎。
20,黃詩燕初到炎陵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這里的所有貧困村。梨樹洲村當時是炎陵縣最后一個不通電村,黃詩燕為梨樹洲村量身定下了發(fā)展的方向——生態(tài)旅游。
“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等不得”,這是黃詩燕常常掛在嘴邊的話。為了早日實現(xiàn)脫貧奔小康,黃詩燕馬不停蹄奔波在炎陵縣十個鄉(xiāng)鎮(zhèn)120個村莊,與時間賽跑,帶著團隊四處談項目、籌資金,常常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很快,特色水果、有機茶葉、花卉苗木等八個特色產(chǎn)業(yè)在炎陵落地生根。102公里的旅游環(huán)線形成一道亮麗的生態(tài)風光帶,讓這個深山里的貧困縣煥發(fā)光彩。
,黃詩燕面臨了一場硬仗,解決農村貧困群眾的住房安全難題。
黃詩燕帶領縣委、縣政府“勒緊褲腰帶”,將全縣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入,硬是湊足了這2.5億的資金,讓15000多戶貧困群眾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炎陵縣成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提前兩年實現(xiàn)脫貧目標。然而,黃詩燕的身體卻嚴重透支。11月29日,年僅56歲的黃詩燕因心源性疾病不幸去世。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八
12月2日清晨6點多,湖南炎陵縣大源村村民廖國平起床收拾行囊。他要和12位村民一起,乘車去250公里之外的株洲市送一個人。
想去的人太多,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最后商定,一個組選一人。
晚8時許,告別的人擠滿株洲殯儀館。送行的隊伍里,13位村民緩緩走過靈柩,鞠躬行禮,輕輕放下手中的菊花,村民們悲痛難忍,淚如雨下。
13位村民送的人是株洲市政協(xié)副主席、炎陵縣委書記黃詩燕。2015年起,黃詩燕幫扶大源村,幾乎一個月去一次,讓村子巨變;2011年黃詩燕任炎陵縣委書記起,走遍120個村莊。位于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的炎陵縣,在湖南省第一批脫貧摘帽。
11月29日中午,開完扶貧調度會的黃詩燕,回到縣委宿舍,突發(fā)心臟病,不幸殉職,年僅56歲。
在株洲市,在炎陵縣,相識的、陌生的,紛紛在朋友圈發(fā)詩文,在網(wǎng)上建紀念館,悼念這位炎陵縣8年多的領頭雁。
不少人感嘆:產(chǎn)業(yè)強了,炎陵美了,百姓富了,詩燕書記卻走了。
br/>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九
模范的力量是無窮的。同為國家級貧困縣的縣委書記,黃詩燕同志為我們立起了學習的標桿,將激勵我們鞭策我們許黨報國,奮發(fā)有為,履職盡責不辱使命。
一學習他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做到對黨絕對忠誠
要始終把黨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經(jīng)常重溫黨章和入黨誓詞,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終身課題,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要牢記為黨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牢記黨對自己多年的培養(yǎng)和信任,始終相信黨依靠黨服從黨,傾心竭力為黨和人民事業(yè)奮斗,萬眾一心加油干,把短板補得再扎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努力創(chuàng)新經(jīng)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業(yè)績。
二學習他矢志不渝的為民情懷,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
要像黃詩燕同志一樣牢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堅定“不干事不作為就是最大的失職”的意識,以忠誠干凈擔當?shù)臉藴蕠栏褚笞约?,以寢食不安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一權一事,以夙夜在公的精神抓好分內的一職一責,始終把人民群眾當親人,兢兢業(yè)業(yè)為民勤勤懇懇干事,切實做到群眾所盼必有謀群眾所求必有應群眾所需必有為群眾所怨必有改,把為百姓謀福祉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三學習他真抓實干的奮斗精神,確保如期實現(xiàn)全面小康
要像黃詩燕同志一樣牢牢把握發(fā)展這個第一要務,不務虛功干在實處,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鄉(xiāng)村振興產(chǎn)業(yè)發(fā)展招商引資園區(qū)建設上下功夫,以苦干實干走出一條脫貧致富路。要像黃詩燕同志一樣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亮劍,面對矛盾敢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堅定斗爭。當前,正處于攻堅拔寨的要害時期,要保持定力,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堅定奪取脫貧攻堅的最后勝利;要實干擔當,堅定貫徹落實新發(fā)展理念,以奮斗的姿態(tài)推動江華高質量發(fā)展;要一往無前,堅定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政治責任歷史使命。
四學習他嚴于律己的崇高風范,始終清白做人干凈干事
要像黃詩燕同志一樣帶頭弘揚清風正氣,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用模范行動展示共產(chǎn)黨員的人格力量。要時刻對照黨章黨紀黨規(guī)和國家法律,做到心中有戒行有所止,將個人干凈作為最起碼的為官底線。要堅持從平庸小事做起,在點點滴滴中體現(xiàn),做一個思想務實生活樸實作風扎實的黨員干部;做一個老實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黨員干部;做一個努力進取任勞任怨甘于奉獻的黨員干部。要始終做到“講紀律”“守規(guī)矩”,嚴格遵守廉潔自律各項規(guī)定,堅定做到不放棄原則不違反良知不被權錢色左右;堅定做到按制度辦事按規(guī)則辦事按程序辦事,營造好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十
2011年6月25日,47歲的黃詩燕走進炎陵縣委大院,成為這個20多萬人口的貧困縣的縣委書記。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書長、市委辦主任。
從市委大院到邊陲山區(qū),也有人背后咬耳朵:還不是鍍鍍金,過兩年“曲線救國”,進城升官咧。
黃詩燕沒有理會這些閑言碎語。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頂草帽下鄉(xiāng)去了。
他去了離縣城最遠的策源鄉(xiāng)梨樹洲村。這里地處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資源豐富,卻是當時株洲唯一的“無電村”。
60多公里崎嶇山路,黃詩燕花了3個多小時。村黨支部書記伍英華向他訴苦:村民自己裝的小型發(fā)電機電壓不穩(wěn),由于用電強度大幾次把發(fā)電機給燒了。全村共25戶80余人,年人均純收入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團村的一戶果園,和正在忙碌的市農業(yè)科技特派員譚忠誠聊起了炎陵的黃桃。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縣農業(yè)局從上海引進了100株芽苗。雖然炎陵有適合栽種黃桃的獨特地理條件,但歷經(jīng)近30年發(fā)展,還是規(guī)模不大,質量不高。
一個多月的調研下來,黃詩燕摸清了家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970元,分別相當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按當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國家貧困標準,全縣貧困發(fā)生率很高。
沉甸甸的數(shù)據(jù)讓他寢食難安。歷史的機遇,更讓他深感責任重大。
貧困是文明社會的頑疾。中國共產(chǎn)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許下讓窮苦人過上好日子的錚錚誓言。在戰(zhàn)勝貧困的道路上,黨帶領人民櫛風沐雨,接續(xù)奮斗。2011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11-)》,將羅霄山片區(qū)列入全國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炎陵縣納入了羅霄山片區(qū)國家級貧困縣,成為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主戰(zhàn)場之一。
20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11月,一場前所未有的國家脫貧攻堅大戰(zhàn)打響。炎陵扶貧的重擔,歷史性地落在了這個出身農家、畢業(yè)于農校、對農民一腔深情的湖南漢子肩上。
炎陵,這片浸透著革命烈士鮮血的熱土,也似乎一直在等待一個領軍人物的到來,他將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凝聚起這片土地積蓄起來的所有力量,打贏脫貧攻堅的最后一戰(zhàn)。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十一
6月25日,炎陵縣迎來第三十任縣委書記黃詩燕。
從市委副秘書長、市委辦主任派下來,別人說他是“鍍金”,黃詩燕卻不理會。驕陽似火,他戴上一頂草帽就下鄉(xiāng)了。
山路泥濘,60多公里山路,車走了3個多小時,到了離縣城最遠的策源鄉(xiāng)梨樹洲村,這里地處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是當時全株洲唯一的“無電村”。村干部訴苦:全村25戶80余人,年人均純收入僅1000余元。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黃詩燕提出,農業(yè)發(fā)展重點抓好生態(tài)特色產(chǎn)業(yè);用好生態(tài)山水自然資源,發(fā)展全域旅游;以特色種養(yǎng)產(chǎn)業(yè)和旅游產(chǎn)業(yè)推動精準扶貧。
在村里調研,黃詩燕看到不少老鄉(xiāng)家里種了黃桃,但經(jīng)濟效益卻不好。學農出身的黃詩燕發(fā)現(xiàn),這里海拔高、氣溫低、空氣濕、多沙土,種農作物十種九不收,長出來的黃桃卻很甜。
在黃詩燕倡議下,炎陵縣成立了黃桃產(chǎn)業(yè)辦、黃桃協(xié)會。從20開始,縣里組織的有關黃桃大大小小的活動,黃詩燕不知參加了多少場。黃桃大會,主動站臺;江浙推銷,主動帶隊。他提議將當?shù)攸S桃統(tǒng)一定名為“炎陵黃桃”,并申請國家地理標識產(chǎn)品,打響了品牌。
有人善意提醒,縣委書記公開為產(chǎn)品代言,會不會引來非議?他坦然說:“為老百姓脫貧站臺,我怕什么!”
終于,黃桃從炎陵的深山溝,走向全國各地。目前,當?shù)胤N植8萬多畝,產(chǎn)值11億元,黃桃有關收入占全縣農民農林牧漁業(yè)收入的40%;近六成貧困人口靠種植黃桃實現(xiàn)穩(wěn)定脫貧。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十二
湖南株洲炎陵縣地處羅霄山區(qū)腹地,曾經(jīng)是國家級貧困縣。47歲的黃詩燕擔任炎陵縣委書記,扎根基層八年,發(fā)展特色經(jīng)濟、改善民生,帶領炎陵縣提前兩年實現(xiàn)脫貧摘帽。
酃峰山腰的梨樹洲村青山碧水、景色宜人,村里開起了十幾家農家樂,旅游旺季時一房難求,村民南新梅忙得不亦樂乎。
20,黃詩燕初到炎陵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這里的所有貧困村。梨樹洲村當時是炎陵縣最后一個不通電村,黃詩燕為梨樹洲村量身定下了發(fā)展的方向——生態(tài)旅游。
“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等不得”,這是黃詩燕常常掛在嘴邊的話。為了早日實現(xiàn)脫貧奔小康,黃詩燕馬不停蹄奔波在炎陵縣十個鄉(xiāng)鎮(zhèn)120個村莊,與時間賽跑,帶著團隊四處談項目、籌資金,常常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很快,特色水果、有機茶葉、花卉苗木等八個特色產(chǎn)業(yè)在炎陵落地生根。102公里的旅游環(huán)線形成一道亮麗的生態(tài)風光帶,讓這個深山里的貧困縣煥發(fā)光彩。
,黃詩燕面臨了一場硬仗,解決農村貧困群眾的住房安全難題。
黃詩燕帶領縣委、縣政府“勒緊褲腰帶”,將全縣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入,硬是湊足了這2.5億的資金,讓15000多戶貧困群眾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炎陵縣成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提前兩年實現(xiàn)脫貧目標。然而,黃詩燕的身體卻嚴重透支。月29日,年僅56歲的黃詩燕因心源性疾病不幸去世。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十三
黃詩燕的同事、親人、幫扶對象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用真摯的情感、生動的故事、樸實的語言,講述了黃詩燕扎根基層一線、決戰(zhàn)脫貧攻堅的感人事跡,無不為之動容。
從他們的講述中,我腦海中的雕塑在慢慢形成:一個不忘初心的共產(chǎn)黨人的塑像。
這幾句話,是黃詩燕生前常掛在嘴邊的,雖然平常,卻很立體。
“山高不如腳背高,路長沒有腳板長。”
黃詩燕出生于攸縣,是從小吃不飽穿不暖的苦孩子,貧苦的經(jīng)歷,讓他對農村、對百姓、對脫貧攻堅傾注了最純樸真摯的情感。
70多歲的廖成運體弱多病,兒子廖建文勞動能力也不強。得知黃詩燕去世,老淚縱橫。他永遠也忘不了11月20日,這天,黃詩燕來村里考察危房改造工作,聽說廖成運身體不好,特地趕去看望,臨走時還說要給廖建文說門親事。廖成運高興得合不攏嘴,書記開了口要給兒子建文介紹對象,就一定不會落空。可是,廖成運做夢也沒想到,這是黃書記最后一次來到大源村。
之前,黃詩燕只要一來村里,就要到他家看看。他家的條件不太好,一家人住著兩間土坯房,幾乎家徒四壁。廖成運一家成了黃詩燕定點幫扶的對象,幾年下來,不僅新砌了房子,黃詩燕還和廖成運走親了,同吃同住,盡管房子不寬敞,屋里還放著尿桶,黃詩燕一點也不在乎。
8年5個月零4天,黃詩燕走遍炎陵全縣每一個村,翻越了縣內每一座山,有的村子多次去。有文字記錄的就達1000多戶,每個星期走基層來回車程至少在1000公里以上。
“砸鍋賣鐵,也要讓老百姓住上新房?!?BR> 走進炎陵的鄉(xiāng)村,一棟棟新房映亮了百姓的笑臉。
炎陵縣船形鄉(xiāng)水垅村134戶村民的土夯墻、杉皮頂房子,已變成了蓋著琉璃的新磚瓦房。
在距水垅村40公里之外的炎陵縣易地扶貧集中安置區(qū)內,村民魏振靈的住房更“洋氣”:嶄新的紅磚房內,煤氣灶、電飯煲俱全。
“以前都是土灶黑鍋,破房爛瓦,哪里想得到有今天咧?!蔽赫耢`的老婆滿意地說。屋后的菜地里她種上了時令蔬菜,不遠處的小雜屋里養(yǎng)了雞鴨。
魏振靈并不知道,當初黃詩燕決定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扶貧對象安居、土坯房集中改善三大工程至少需要資金6億多元的窘境時,是怎樣的愁眉苦臉。炎陵,年財政收入僅7億元,這道“坎”實在不好過。
“不能安居,怎么脫貧?”黃詩燕排除眾議,堅持己見:“砸鍋賣鐵,也要讓老百姓住上新房。”
為了籌資,黃詩燕帶頭省錢:老舊的縣委大院不裝修,掉漆的辦公桌不更換。難關終于闖過。全縣1250戶易地搬遷戶住進新房,2543戶貧困戶實現(xiàn)安居,6122戶的土坯房得到改造。
“你對群眾有多好,群眾對你就有多親?!?BR> 炎陵城南小學,62個半大學生把一間教室塞得滿滿當當,前抵黑板,后抵墻壁。恰逢黃詩燕來學校調研,他試著拉開一把凳子,坐上去體驗一下,試了幾次都難以坐下。他搖頭道:“這樣不行,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這樣的坐姿不利健康成長,得盡快想辦法解決大班額的問題?!?BR> 很快,縣里制定多項措施,最重要的一項是投資1.388億元興建一所芙蓉學校,新增36個教學班。每年拿出近百萬資金表彰教育行業(yè)先進,在全市率先實現(xiàn)全面消除大班額,獲評“全國義務教育發(fā)展基本均衡縣”“省教育強縣”。
就在黃詩燕去世前的兩個月,下村鄉(xiāng)坳頭村的孕婦羅玉桃出現(xiàn)鼻塞、胸悶、氣促不適等現(xiàn)象,村里的衛(wèi)生室解決不了,生命岌岌可危。羅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脫貧,還是比較困難。黃詩燕得知后,要求全力支持,政府買單保證平安生產(chǎn)。
黃詩燕在任近9年,是炎陵縣教育醫(yī)療發(fā)展變化最大的??h中醫(yī)院、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縣疾控中心整體搬遷投入9900萬元,20全面消除行政村衛(wèi)生室“空白村”。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一
溫煦的秋陽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黃的報功書上:“孫景坤同志在朝鮮守備戰(zhàn)斗中,創(chuàng)立功績,業(yè)經(jīng)批準記一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光線明麗而柔和,為這張歷久彌新的報功書鑲上了一層金邊。
連年征戰(zhàn),孫景坤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xiàn)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彼钢壬弦粔K已經(jīng)變黑的皮膚說,“有一次戰(zhàn)斗,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子彈有毒,后來腿上、腳上的肉都爛了”。
1955年解甲歸田的孫景坤把榮譽證書塵封起來,只字不提戰(zhàn)爭年代的事跡。也許這就是真正的英雄吧,在硝煙炮火中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殺,一切歸于平靜后,也能夠在和平年代甘于清貧,只顧建設家鄉(xiāng)。
村里有條河,經(jīng)常泛濫引發(fā)水災。孫景坤的倔勁上來了:“還能讓條小河欺負了?”他帶領村民開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壩,自此河水安瀾。
“他是軍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嚴勁兒,從不強迫鄉(xiāng)親們干這干那。”86歲的村民劉振山回憶,“他在前邊干,我們在后邊學,大家心服口服?!?BR> 靠著孫景坤的帶動引領,山城村上百畝爛泥灘變良田,數(shù)百畝荒山上種滿板栗、落葉松,幾十年如一日,村子終于成為十里八鄉(xiāng)有名的富裕村。
20世紀90年代,抗美援朝紀念館移地改建,向社會征集文物,孫景坤這才決定將自己的立功證書等紀念物品捐獻出來,人們至此才知道他是一名戰(zhàn)斗英雄。
孫景坤為什么這幾十年都不愿提及那段崢嶸歲月?他從來不看戰(zhàn)爭片,真正的戰(zhàn)爭遠非影視劇所能描述,過往的經(jīng)歷每每憶起,總會讓老人潸然淚下,“實在太難過了”。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二
他的微信昵稱叫“沙礫”。甘當鋪就群眾脫貧致富路的沙礫,是他的誓言。從9月15日下午開始,“沙礫”的頭像再也沒有出現(xiàn)在朋友圈里。就在這天,他在扶貧聯(lián)系村查看民房改造情況時,從一戶居民家的二樓意外摔下。雖經(jīng)全力搶救,仍于當日16時50分離世,將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定格在39歲。
“沙礫”,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清坪鎮(zhèn)原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謝睿的微信昵稱,“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jié)”是他的微信簽名。正如他的昵稱和簽名一樣,謝睿工作兢兢業(yè)業(yè)、默默奉獻,從不抱怨、從不計較、從不越軌,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間,始終把黨紀國法挺在前頭,用生命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用熱血與汗水在武陵深山寫下了忠于祖國和人民的無悔華章。
“除了紀檢,我沒有分管其他工作,偏遠的貧困村我來包?!薄敖M織的事都是大事,自己的事都是小事。”“抓大不放小,監(jiān)督執(zhí)紀有力度也要有溫度,是我作為基層紀檢監(jiān)察干部的使命擔當?!币痪渚錁銓嵉脑捳Z飽含對黨和人民的深切情感,一次次毫不遲疑的勇挑重擔,更顯共產(chǎn)黨人的使命擔當和赤子初心。在新冠疫情暴發(fā)之時,他主動結束休假,駕車行駛1700多公里返回咸豐縣,第一時間投身疫情防控一線。無論是紀檢、扶貧、抗疫工作,他始終沖在前頭、干在前頭,他的傾情投入,他的奉獻自我,充分展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念茲在茲的為民情懷,綻放了共產(chǎn)黨人為民造福的絢爛光華。
在我國,還有許許多多像謝睿這樣的黨員干部,他們用汗水和青春在奮斗。在脫貧攻堅戰(zhàn)場上,雖然沒有槍林彈雨,但同樣有沖鋒陷陣、奉獻犧牲。用生命詮釋初心使命的陽光女孩黃文秀;常年奔忙在脫貧攻堅一線,帶領群眾走出生態(tài)脫貧之路的湖南省炎陵縣委原書記黃詩燕;身患重病仍念叨著貧困戶名字的安徽省界首市代橋鎮(zhèn)茶棚村黨總支原委員柳西周;對貧困群眾的事比自家的事還上心,為解決一個貧困戶的戶口問題,歷時半年、多次跨省協(xié)調的安徽省臨泉縣劉橋社區(qū)黨支部第一書記顏亮亮……正是他們用扎實的工作推動脫貧攻堅順利推進,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擔當精神、“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攻堅精神和“俯首甘為孺子?!钡姆瞰I精神。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不平凡,是時代的楷模,是真正的斗士。
“甘為沙礫”的謝睿永遠離開了他深愛的土地和牽掛的群眾,但是他的精神依舊激勵和鼓舞著我們,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jié)”,用生命詮釋使命擔當?shù)姆鲐毟刹俊x睿。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三
清晨,陽光帶著一絲冬的冷冽傾灑,幾棟線條簡單的青灰小樓安然而臥。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末的炎陵縣委大院,樸素、低調。
“黃書記來炎陵時,大家統(tǒng)一認識,不建新大院,把錢花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蔽膶N幕貞洝?BR> 脫貧攻堅,攻的是最堅的堡壘,啃的是最硬的骨頭。貧困群眾“住房難”,就是炎陵要過的“坎”。
黃詩燕決定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扶貧對象安居、土坯房集中改善三大工程。但三大工程至少需要資金3億多元。對當時年財政收入僅3億元的炎陵縣而言,這道“坎”實在不好過。
“能否只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難題”;“資金缺口大,易地搬遷建房標準是不是低一點……”但黃詩燕態(tài)度鮮明:“砸鍋賣鐵,也要讓老百姓住上新房!”
難關就這樣闖了過去。3年來,全縣1250戶易地扶貧搬遷戶住進了新房,2543戶農村貧困對象實現(xiàn)安居,6122戶農村危舊土坯房得到改善。
現(xiàn)在,一棟棟新房映亮了百姓的笑臉。船形鄉(xiāng)水垅村134戶村民的土夯墻、杉皮頂房子,已變成了蓋著琉璃瓦的新磚瓦房。在距水垅村40公里之外的炎陵縣易地扶貧集中安置區(qū)內,村民魏振靈的住房更“洋氣”:嶄新的紅磚房內,煤氣灶、電飯煲俱全?!耙郧岸际峭猎詈阱?,破房爛瓦,哪里想得到有今天咧?!蔽赫耢`的老婆笑呵呵地說。屋后的菜地里她種上了白菜、豌豆,還在不遠處的小雜屋里喂了幾只雞。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四
2019年11月,時任湖南炎陵縣縣委書記黃詩燕,倒在了脫貧攻堅一線。一年來,羅霄山脈深處,他的
故事
仍時時被人們念起。有挽聯(lián)寫道:一夜驚憐絲吐盡,三鄉(xiāng)切盼燕歸來。
這種力量,是脫貧功成,務必有我的決心。炎陵縣是一方浸著革命烈士鮮血的紅色熱土。黃詩燕曾說,炎陵縣脫貧摘帽,是共產(chǎn)黨人向老區(qū)人民許下的莊嚴承諾。他從一顆黃桃入手打開產(chǎn)業(yè)造血扶貧的突破口,拼搏到生命最后一刻。這是新時代的共產(chǎn)黨人在紅色熱土續(xù)寫的動人故事:對人民敢承諾、能踐諾,鞠躬盡瘁,不怕犧牲。
這種力量,是山高不如腳背高,路長沒有腳板長的恒心。八年如一日,黃詩燕的足跡走過了炎陵縣的每一個村莊,翻過了羅霄山脈的無數(shù)山頭,須臾未曾懈怠。爬坡過坎,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韌品質,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黃詩燕以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堅守,證明了“用實干創(chuàng)實績,以實績換民心”的樸素道理,也正是這個道理,支撐著一批批和他一樣的黨員干部,像釘子一樣牢牢釘在決戰(zhàn)貧困的戰(zhàn)場上。
這種力量,是一心只為千萬家的真心。“老百姓的小事就是我們的大事”“為老百姓脫貧站臺,我怕什么?”……出身農家、求學農校、心系農民的黃詩燕,捧出一顆真心待人民,人民自然視他如至親,這才有了久久回蕩在炎陵山水間的深切思念。
羅霄山下,燕子飛離;紅土地上,初心不變。只要以決心、恒心、真心為人民謀幸福,縱使時光荏苒,山河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五
酃峰賓館三號樓,五樓會議室。電子屏幕顯示著“全縣脫貧攻堅工作調研會”。會議室坐著近百位戰(zhàn)斗在炎陵脫貧攻堅戰(zhàn)線的關鍵人物。
黃詩燕穿著那件人們熟悉的黑色夾克衫,臉色明顯憔悴。當他發(fā)言時,人們吃了一驚。他的聲音很低沉,甚至聽不太清,只講了20多分鐘。
書記今天怎么了?疑惑與不安浮現(xiàn)在人們心頭。炎陵縣委副書記饒祥明主持會議,特意在黃詩燕講話結束后,重復了他提出的幾點要求。
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是黃詩燕作為炎陵脫貧攻堅“一線總指揮”發(fā)出的最后一道戰(zhàn)斗令。
他愿意這樣悄悄地回家?!八綍r最怕的,就是麻煩別人。”妻子彭建蘭懂得他的心。令她痛徹心扉的,是11月24日,她沒能說服身體不舒服的黃詩燕留在株洲的家,留在她身邊:“他說第二天有工作,連夜趕回了炎陵?!?BR> 回想黃詩燕最后的生命軌跡,人們感慨,為了脫貧攻堅,為了美麗幸福新炎陵,他拼盡了最后的力氣。
11月24日晚,他因胃部劇痛徹夜未眠。
11月25日,他沒吃早餐,去縣醫(yī)院檢查,發(fā)現(xiàn)胃和心臟都有一點問題。但他只吃了點胃藥,就趕去參加了炎陵縣中醫(yī)院新址落成活動。
11月29日早晨,黃詩燕只喝了點稀飯。饒祥明勸他不要去開會了。但黃詩燕說,脫貧攻堅是大事,必須參加。
“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是民生工程,壓倒一切!”
“切實解決問題,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
“落實、落細、落小,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BR> ……
與會者的筆記本上,留下了黃詩燕的最后囑托。
20__年6月25日,47歲的黃詩燕走進炎陵縣委大院,成為這個20多萬人口的貧困縣的縣委書記。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書長、市委辦主任。
從市委大院到邊陲山區(qū),也有人背后咬耳朵:還不是鍍鍍金,過兩年“曲線救國”,進城升官咧。
黃詩燕沒有理會這些閑言碎語。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頂草帽下鄉(xiāng)去了。
他去了離縣城最遠的策源鄉(xiāng)梨樹洲村。這里地處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資源豐富,卻是當時株洲唯一的“無電村”。
60多公里崎嶇山路,黃詩燕花了3個多小時。村黨支部書記伍英華向他訴苦:村民自己裝的小型發(fā)電機電壓不穩(wěn),由于用電強度大幾次把發(fā)電機給燒了。全村共25戶80余人,年人均純收入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團村的一戶果園,和正在忙碌的市農業(yè)科技特派員譚忠誠聊起了炎陵的黃桃。上世紀80年代,縣農業(yè)局從上海引進了100株芽苗。雖然炎陵有適合栽種黃桃的獨特地理條件,但歷經(jīng)近30年發(fā)展,還是規(guī)模不大,質量不高。
一個多月的調研下來,黃詩燕摸清了家底:20__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970元,分別相當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按當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國家貧困標準,全縣貧困發(fā)生率很高。
沉甸甸的數(shù)據(jù)讓他寢食難安。歷史的機遇,更讓他深感責任重大。
貧困是文明社會的頑疾。中國共產(chǎn)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許下讓窮苦人過上好日子的錚錚誓言。在戰(zhàn)勝貧困的道路上,黨帶領人民櫛風沐雨,接續(xù)奮斗。20__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__-20__年)》,將羅霄山片區(qū)列入全國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炎陵縣納入了羅霄山片區(qū)國家級貧困縣,成為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主戰(zhàn)場之一。
20__年11月,一場前所未有的國家脫貧攻堅大戰(zhàn)打響。炎陵扶貧的重擔,歷史性地落在了這個出身農家、畢業(yè)于農校、對農民一腔深情的湖南漢子肩上。
炎陵,這片浸透著革命烈士鮮血的熱土,也似乎一直在等待一個領軍人物的到來,他將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凝聚起這片土地積蓄起來的所有力量,打贏脫貧攻堅的最后一戰(zhàn)。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六
大源村是霞陽鎮(zhèn)最為偏遠落后的行政村之一。2012年春,霞陽鎮(zhèn)大源村鄔春發(fā)家大量筍竹長出來了,一個嚴酷的現(xiàn)實卻擺在面前:沒有公路,大量的筍竹運不出去。鄔春發(fā)一屁股跌坐在竹林下,哭成淚人。
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后一直是炎陵的“痛點”。
“若要富,先修路”。改變炎陵落后的面貌,黃詩燕和縣委、政府一班人決定,先從交通抓起。2012年來,該縣每年整合涉農資金6000萬元以上資金,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廣泛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投資6億元建成長達102公里旅游環(huán)線,將分散在各鄉(xiāng)鎮(zhèn)的炎帝陵、神農谷等景點串聯(lián)起來,既方便了旅游,又暢通了百姓出行。
如今,該縣實現(xiàn)了組組通水泥公路,加上建成的“四高一鐵”,即衡炎高速、炎陵高速、炎睦高速、炎汝高速和衡吉鐵路,實現(xiàn)了與井岡山1小時,長株潭2小時,廣州、武漢3小時交通圈,從偏遠閉塞山區(qū)迅速成為湘贛邊交通樞紐。交通發(fā)展了,人暢其行,貨暢其流,山里的竹木、水果、油茶等農產(chǎn)品“身價”飆升。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們要讓山區(qū)的孩子也有夢!”這幾年,
教育
重大事項,黃詩燕都親自部署。
2017年5月的一天,黃詩燕來到城南小學調研。62個學生把一間教室塞得滿滿當當,前抵黑板,后抵墻壁。他試著拉開一把凳子,坐上去體驗一下,試了幾次都難以坐下。他搖頭道:“這樣不行,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這樣的坐姿不利健康成長,得盡快想辦法解決大班額的問題?!?BR> 很快,縣里從強基礎、促分流,調招生、控規(guī)模,抓項目、擴學位入手,累計投入1245萬元,建設了壟溪學校教學樓等,擴充學位2385個,兩年多將33個大班額全部“清零”,在全市率先全面消除大班額。
每年
教師節(jié)
,縣里拿出一百萬元重獎教師,黃詩燕每年給優(yōu)秀教師頒獎。每名鄉(xiāng)村教師有一套周轉房,鄉(xiāng)鎮(zhèn)教師有另外的補貼,外地教師每年有兩次探親“車補”……山區(qū)貧困縣,辦出了大教育。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七
湖南株洲炎陵縣地處羅霄山區(qū)腹地,曾經(jīng)是國家級貧困縣。47歲的黃詩燕擔任炎陵縣委書記,扎根基層八年,發(fā)展特色經(jīng)濟、改善民生,帶領炎陵縣提前兩年實現(xiàn)脫貧摘帽。
酃峰山腰的梨樹洲村青山碧水、景色宜人,村里開起了十幾家農家樂,旅游旺季時一房難求,村民南新梅忙得不亦樂乎。
20,黃詩燕初到炎陵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這里的所有貧困村。梨樹洲村當時是炎陵縣最后一個不通電村,黃詩燕為梨樹洲村量身定下了發(fā)展的方向——生態(tài)旅游。
“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等不得”,這是黃詩燕常常掛在嘴邊的話。為了早日實現(xiàn)脫貧奔小康,黃詩燕馬不停蹄奔波在炎陵縣十個鄉(xiāng)鎮(zhèn)120個村莊,與時間賽跑,帶著團隊四處談項目、籌資金,常常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很快,特色水果、有機茶葉、花卉苗木等八個特色產(chǎn)業(yè)在炎陵落地生根。102公里的旅游環(huán)線形成一道亮麗的生態(tài)風光帶,讓這個深山里的貧困縣煥發(fā)光彩。
,黃詩燕面臨了一場硬仗,解決農村貧困群眾的住房安全難題。
黃詩燕帶領縣委、縣政府“勒緊褲腰帶”,將全縣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入,硬是湊足了這2.5億的資金,讓15000多戶貧困群眾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炎陵縣成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提前兩年實現(xiàn)脫貧目標。然而,黃詩燕的身體卻嚴重透支。11月29日,年僅56歲的黃詩燕因心源性疾病不幸去世。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八
12月2日清晨6點多,湖南炎陵縣大源村村民廖國平起床收拾行囊。他要和12位村民一起,乘車去250公里之外的株洲市送一個人。
想去的人太多,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最后商定,一個組選一人。
晚8時許,告別的人擠滿株洲殯儀館。送行的隊伍里,13位村民緩緩走過靈柩,鞠躬行禮,輕輕放下手中的菊花,村民們悲痛難忍,淚如雨下。
13位村民送的人是株洲市政協(xié)副主席、炎陵縣委書記黃詩燕。2015年起,黃詩燕幫扶大源村,幾乎一個月去一次,讓村子巨變;2011年黃詩燕任炎陵縣委書記起,走遍120個村莊。位于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的炎陵縣,在湖南省第一批脫貧摘帽。
11月29日中午,開完扶貧調度會的黃詩燕,回到縣委宿舍,突發(fā)心臟病,不幸殉職,年僅56歲。
在株洲市,在炎陵縣,相識的、陌生的,紛紛在朋友圈發(fā)詩文,在網(wǎng)上建紀念館,悼念這位炎陵縣8年多的領頭雁。
不少人感嘆:產(chǎn)業(yè)強了,炎陵美了,百姓富了,詩燕書記卻走了。
br/>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九
模范的力量是無窮的。同為國家級貧困縣的縣委書記,黃詩燕同志為我們立起了學習的標桿,將激勵我們鞭策我們許黨報國,奮發(fā)有為,履職盡責不辱使命。
一學習他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做到對黨絕對忠誠
要始終把黨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經(jīng)常重溫黨章和入黨誓詞,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終身課題,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要牢記為黨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牢記黨對自己多年的培養(yǎng)和信任,始終相信黨依靠黨服從黨,傾心竭力為黨和人民事業(yè)奮斗,萬眾一心加油干,把短板補得再扎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努力創(chuàng)新經(jīng)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業(yè)績。
二學習他矢志不渝的為民情懷,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
要像黃詩燕同志一樣牢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堅定“不干事不作為就是最大的失職”的意識,以忠誠干凈擔當?shù)臉藴蕠栏褚笞约?,以寢食不安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一權一事,以夙夜在公的精神抓好分內的一職一責,始終把人民群眾當親人,兢兢業(yè)業(yè)為民勤勤懇懇干事,切實做到群眾所盼必有謀群眾所求必有應群眾所需必有為群眾所怨必有改,把為百姓謀福祉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三學習他真抓實干的奮斗精神,確保如期實現(xiàn)全面小康
要像黃詩燕同志一樣牢牢把握發(fā)展這個第一要務,不務虛功干在實處,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鄉(xiāng)村振興產(chǎn)業(yè)發(fā)展招商引資園區(qū)建設上下功夫,以苦干實干走出一條脫貧致富路。要像黃詩燕同志一樣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亮劍,面對矛盾敢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堅定斗爭。當前,正處于攻堅拔寨的要害時期,要保持定力,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堅定奪取脫貧攻堅的最后勝利;要實干擔當,堅定貫徹落實新發(fā)展理念,以奮斗的姿態(tài)推動江華高質量發(fā)展;要一往無前,堅定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政治責任歷史使命。
四學習他嚴于律己的崇高風范,始終清白做人干凈干事
要像黃詩燕同志一樣帶頭弘揚清風正氣,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用模范行動展示共產(chǎn)黨員的人格力量。要時刻對照黨章黨紀黨規(guī)和國家法律,做到心中有戒行有所止,將個人干凈作為最起碼的為官底線。要堅持從平庸小事做起,在點點滴滴中體現(xiàn),做一個思想務實生活樸實作風扎實的黨員干部;做一個老實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黨員干部;做一個努力進取任勞任怨甘于奉獻的黨員干部。要始終做到“講紀律”“守規(guī)矩”,嚴格遵守廉潔自律各項規(guī)定,堅定做到不放棄原則不違反良知不被權錢色左右;堅定做到按制度辦事按規(guī)則辦事按程序辦事,營造好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十
2011年6月25日,47歲的黃詩燕走進炎陵縣委大院,成為這個20多萬人口的貧困縣的縣委書記。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書長、市委辦主任。
從市委大院到邊陲山區(qū),也有人背后咬耳朵:還不是鍍鍍金,過兩年“曲線救國”,進城升官咧。
黃詩燕沒有理會這些閑言碎語。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頂草帽下鄉(xiāng)去了。
他去了離縣城最遠的策源鄉(xiāng)梨樹洲村。這里地處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資源豐富,卻是當時株洲唯一的“無電村”。
60多公里崎嶇山路,黃詩燕花了3個多小時。村黨支部書記伍英華向他訴苦:村民自己裝的小型發(fā)電機電壓不穩(wěn),由于用電強度大幾次把發(fā)電機給燒了。全村共25戶80余人,年人均純收入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團村的一戶果園,和正在忙碌的市農業(yè)科技特派員譚忠誠聊起了炎陵的黃桃。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縣農業(yè)局從上海引進了100株芽苗。雖然炎陵有適合栽種黃桃的獨特地理條件,但歷經(jīng)近30年發(fā)展,還是規(guī)模不大,質量不高。
一個多月的調研下來,黃詩燕摸清了家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970元,分別相當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按當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國家貧困標準,全縣貧困發(fā)生率很高。
沉甸甸的數(shù)據(jù)讓他寢食難安。歷史的機遇,更讓他深感責任重大。
貧困是文明社會的頑疾。中國共產(chǎn)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許下讓窮苦人過上好日子的錚錚誓言。在戰(zhàn)勝貧困的道路上,黨帶領人民櫛風沐雨,接續(xù)奮斗。2011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11-)》,將羅霄山片區(qū)列入全國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炎陵縣納入了羅霄山片區(qū)國家級貧困縣,成為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主戰(zhàn)場之一。
20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11月,一場前所未有的國家脫貧攻堅大戰(zhàn)打響。炎陵扶貧的重擔,歷史性地落在了這個出身農家、畢業(yè)于農校、對農民一腔深情的湖南漢子肩上。
炎陵,這片浸透著革命烈士鮮血的熱土,也似乎一直在等待一個領軍人物的到來,他將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凝聚起這片土地積蓄起來的所有力量,打贏脫貧攻堅的最后一戰(zhàn)。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十一
6月25日,炎陵縣迎來第三十任縣委書記黃詩燕。
從市委副秘書長、市委辦主任派下來,別人說他是“鍍金”,黃詩燕卻不理會。驕陽似火,他戴上一頂草帽就下鄉(xiāng)了。
山路泥濘,60多公里山路,車走了3個多小時,到了離縣城最遠的策源鄉(xiāng)梨樹洲村,這里地處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是當時全株洲唯一的“無電村”。村干部訴苦:全村25戶80余人,年人均純收入僅1000余元。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黃詩燕提出,農業(yè)發(fā)展重點抓好生態(tài)特色產(chǎn)業(yè);用好生態(tài)山水自然資源,發(fā)展全域旅游;以特色種養(yǎng)產(chǎn)業(yè)和旅游產(chǎn)業(yè)推動精準扶貧。
在村里調研,黃詩燕看到不少老鄉(xiāng)家里種了黃桃,但經(jīng)濟效益卻不好。學農出身的黃詩燕發(fā)現(xiàn),這里海拔高、氣溫低、空氣濕、多沙土,種農作物十種九不收,長出來的黃桃卻很甜。
在黃詩燕倡議下,炎陵縣成立了黃桃產(chǎn)業(yè)辦、黃桃協(xié)會。從20開始,縣里組織的有關黃桃大大小小的活動,黃詩燕不知參加了多少場。黃桃大會,主動站臺;江浙推銷,主動帶隊。他提議將當?shù)攸S桃統(tǒng)一定名為“炎陵黃桃”,并申請國家地理標識產(chǎn)品,打響了品牌。
有人善意提醒,縣委書記公開為產(chǎn)品代言,會不會引來非議?他坦然說:“為老百姓脫貧站臺,我怕什么!”
終于,黃桃從炎陵的深山溝,走向全國各地。目前,當?shù)胤N植8萬多畝,產(chǎn)值11億元,黃桃有關收入占全縣農民農林牧漁業(yè)收入的40%;近六成貧困人口靠種植黃桃實現(xiàn)穩(wěn)定脫貧。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十二
湖南株洲炎陵縣地處羅霄山區(qū)腹地,曾經(jīng)是國家級貧困縣。47歲的黃詩燕擔任炎陵縣委書記,扎根基層八年,發(fā)展特色經(jīng)濟、改善民生,帶領炎陵縣提前兩年實現(xiàn)脫貧摘帽。
酃峰山腰的梨樹洲村青山碧水、景色宜人,村里開起了十幾家農家樂,旅游旺季時一房難求,村民南新梅忙得不亦樂乎。
20,黃詩燕初到炎陵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這里的所有貧困村。梨樹洲村當時是炎陵縣最后一個不通電村,黃詩燕為梨樹洲村量身定下了發(fā)展的方向——生態(tài)旅游。
“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等不得”,這是黃詩燕常常掛在嘴邊的話。為了早日實現(xiàn)脫貧奔小康,黃詩燕馬不停蹄奔波在炎陵縣十個鄉(xiāng)鎮(zhèn)120個村莊,與時間賽跑,帶著團隊四處談項目、籌資金,常常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很快,特色水果、有機茶葉、花卉苗木等八個特色產(chǎn)業(yè)在炎陵落地生根。102公里的旅游環(huán)線形成一道亮麗的生態(tài)風光帶,讓這個深山里的貧困縣煥發(fā)光彩。
,黃詩燕面臨了一場硬仗,解決農村貧困群眾的住房安全難題。
黃詩燕帶領縣委、縣政府“勒緊褲腰帶”,將全縣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入,硬是湊足了這2.5億的資金,讓15000多戶貧困群眾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炎陵縣成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提前兩年實現(xiàn)脫貧目標。然而,黃詩燕的身體卻嚴重透支。月29日,年僅56歲的黃詩燕因心源性疾病不幸去世。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新時代楷模黃詩燕篇十三
黃詩燕的同事、親人、幫扶對象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用真摯的情感、生動的故事、樸實的語言,講述了黃詩燕扎根基層一線、決戰(zhàn)脫貧攻堅的感人事跡,無不為之動容。
從他們的講述中,我腦海中的雕塑在慢慢形成:一個不忘初心的共產(chǎn)黨人的塑像。
這幾句話,是黃詩燕生前常掛在嘴邊的,雖然平常,卻很立體。
“山高不如腳背高,路長沒有腳板長。”
黃詩燕出生于攸縣,是從小吃不飽穿不暖的苦孩子,貧苦的經(jīng)歷,讓他對農村、對百姓、對脫貧攻堅傾注了最純樸真摯的情感。
70多歲的廖成運體弱多病,兒子廖建文勞動能力也不強。得知黃詩燕去世,老淚縱橫。他永遠也忘不了11月20日,這天,黃詩燕來村里考察危房改造工作,聽說廖成運身體不好,特地趕去看望,臨走時還說要給廖建文說門親事。廖成運高興得合不攏嘴,書記開了口要給兒子建文介紹對象,就一定不會落空。可是,廖成運做夢也沒想到,這是黃書記最后一次來到大源村。
之前,黃詩燕只要一來村里,就要到他家看看。他家的條件不太好,一家人住著兩間土坯房,幾乎家徒四壁。廖成運一家成了黃詩燕定點幫扶的對象,幾年下來,不僅新砌了房子,黃詩燕還和廖成運走親了,同吃同住,盡管房子不寬敞,屋里還放著尿桶,黃詩燕一點也不在乎。
8年5個月零4天,黃詩燕走遍炎陵全縣每一個村,翻越了縣內每一座山,有的村子多次去。有文字記錄的就達1000多戶,每個星期走基層來回車程至少在1000公里以上。
“砸鍋賣鐵,也要讓老百姓住上新房?!?BR> 走進炎陵的鄉(xiāng)村,一棟棟新房映亮了百姓的笑臉。
炎陵縣船形鄉(xiāng)水垅村134戶村民的土夯墻、杉皮頂房子,已變成了蓋著琉璃的新磚瓦房。
在距水垅村40公里之外的炎陵縣易地扶貧集中安置區(qū)內,村民魏振靈的住房更“洋氣”:嶄新的紅磚房內,煤氣灶、電飯煲俱全。
“以前都是土灶黑鍋,破房爛瓦,哪里想得到有今天咧?!蔽赫耢`的老婆滿意地說。屋后的菜地里她種上了時令蔬菜,不遠處的小雜屋里養(yǎng)了雞鴨。
魏振靈并不知道,當初黃詩燕決定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扶貧對象安居、土坯房集中改善三大工程至少需要資金6億多元的窘境時,是怎樣的愁眉苦臉。炎陵,年財政收入僅7億元,這道“坎”實在不好過。
“不能安居,怎么脫貧?”黃詩燕排除眾議,堅持己見:“砸鍋賣鐵,也要讓老百姓住上新房。”
為了籌資,黃詩燕帶頭省錢:老舊的縣委大院不裝修,掉漆的辦公桌不更換。難關終于闖過。全縣1250戶易地搬遷戶住進新房,2543戶貧困戶實現(xiàn)安居,6122戶的土坯房得到改造。
“你對群眾有多好,群眾對你就有多親?!?BR> 炎陵城南小學,62個半大學生把一間教室塞得滿滿當當,前抵黑板,后抵墻壁。恰逢黃詩燕來學校調研,他試著拉開一把凳子,坐上去體驗一下,試了幾次都難以坐下。他搖頭道:“這樣不行,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這樣的坐姿不利健康成長,得盡快想辦法解決大班額的問題?!?BR> 很快,縣里制定多項措施,最重要的一項是投資1.388億元興建一所芙蓉學校,新增36個教學班。每年拿出近百萬資金表彰教育行業(yè)先進,在全市率先實現(xiàn)全面消除大班額,獲評“全國義務教育發(fā)展基本均衡縣”“省教育強縣”。
就在黃詩燕去世前的兩個月,下村鄉(xiāng)坳頭村的孕婦羅玉桃出現(xiàn)鼻塞、胸悶、氣促不適等現(xiàn)象,村里的衛(wèi)生室解決不了,生命岌岌可危。羅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脫貧,還是比較困難。黃詩燕得知后,要求全力支持,政府買單保證平安生產(chǎn)。
黃詩燕在任近9年,是炎陵縣教育醫(yī)療發(fā)展變化最大的??h中醫(yī)院、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縣疾控中心整體搬遷投入9900萬元,20全面消除行政村衛(wèi)生室“空白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