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論語十二章讀后感(匯總12篇)

字號:

    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材料,加深對內容的印象和記憶。寫讀后感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生動性,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幾篇經典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一
    第十二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BR>    本章孔子旨在告訴我們貪生怨?!墩f文解字》曰:“放,逐也”?!稄V雅》以“放”為“置”?!肚f子·天運》有語“放風而動”,“放”是依賴,依靠的意思。《新唐書·隱逸傳序》引用孔子語義,曰:“放利之徒,假隱自名?!薄胺拧笔亲分鸬囊馑?。后儒孔安國也說:“放,依也”。他認為每事依利而行是取怨之道。宋代士大夫多用心于義利之辯。今不妨引用不同學派之代表性解讀,綜合參考之。理學家程頤在《程氏經說》中說:“心存乎利,取怨之道也。蓋欲利于己必損于人”。程伊川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以損人利己為招怨之道。王荊公后學陳祥道在《論語全解》中說:“利者,外物也。求在我,所以寡欲也;求在外,所以多怨也。所謂多怨者,不怨已多怨乎人,人亦怨乎已”。清儒認為陳祥道多雜老莊思想,寡欲說可證清儒不虛也。然而就“多怨”至簡的說法,陳用之解釋為自己與別人互相埋怨倒也比較中肯。湖湘學派張栻《癸巳論語解》多經朱熹編輯,敬夫、晦庵二人已是多年朋友,可以把《癸巳論語解》看做朱夫子贊成的解釋。張敬夫說“放,依也。放于利而行者,凡事毎求便利于己也。怨,由不得其欲而生。彼雖每求便利而事亦豈能盡利于己哉?不得其欲則怨矣。其胸次擾擾,無須臾以寧也。若夫君子正己而已,無所求利,故無不足。而奚怨之萌哉?”
    綜上所述,“放于利而行,多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做事的原則是逐利或者憑利益行事的話,那么,當他做事損人利己時他就會招致對方的怨恨,如果他自己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就會埋怨社會或者別人。其實,古今一人,凡人就有欲望,都有需要。而如何才能夠滿足自己的欲望、實現自己的需要卻有不同的方式和路徑,中國的道家智慧是清心寡欲,道法自然。佛家的智慧就是緣起性空,因果報應。儒家的智慧就是崇德立業(yè),推己及人,以仁為本。今天重新審視孔子的這句話,有了更為開闊的對待人生的考察視野。多怨的人往往多有心理依賴,習慣于依賴個體、依賴家庭、依賴單位、依賴社會,而一旦撤掉依賴或者依賴不在,自然就會充滿抱怨。抱怨他人者自然會被他人抱怨。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儒家的啟示就是培養(yǎng)自我實現的主體性與擔當意識和遵法守德的人生價值的取向。如此,方可樂天知命、少生埋怨。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二
    《論語》是我們古今的一本書,孔老夫子和它的徒北一生的心血。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有許多個弟子,一個連一個的把德禮文明傳揚下去。
    《論語》是一本講文明禮儀的書,上面寫得都是如何成為君子道理。里面是講德行的,我有時在想,如果全國人民都按照孔子的道德去做的話,中國將是多么一個既文明又有禮儀的國家,我很喜歡孔子說的那句:”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疤貏e有感,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人要做一個誠實的人,不要做言而無信的人,這樣就能成為__屆君子。
    君子倒底是什么呢?君子由德、禮、行、體四個部分組成。德是要有品德和德行;禮是要有禮數,以禮待人;行是言行舉止都要文雅;體是要體面,穿著要得體。這些就是《論語》這部書的精華。聽說這本書是孔子死后而弟子們所寫的,把孔子的畢生精華記錄了下來。
    通過《論語》,我想做一個道德品行的人,因為,你品德好了,就有無數好人與你做朋友,就會人人都信任你,因為你遵守諾言,就會看重你,尊重你,因為你也看重、尊重他。
    《論語》對后人而言是一部很好的啟示書,因為這本書讓越來越多的人看重自己的品行、德行、禮儀,如果人人都尊重的話,中國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三
    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彼囊馑际牵簩W生主動帶一束肉干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
    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币馑际钦f,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tài)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局促不安。
    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tài)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前后照應
    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
    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四
    義與利,從古至今,都是人們爭論的對象。
    人們爭論義與利,往往是因為難以把握義與利的分寸。
    義,情誼或公正合宜的道理。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笨梢娍鬃诱J為君子對待人,必以真情誼相交且合乎公正的道理。情誼過重,就會有失公正;公正卻冷血無情,那只是個法官,做不了朋友。由此可見,君子之義,必為中庸之義,不偏不倚,情理相衡。幾千年前的思想,在現在依舊有可取之處。
    至于利,與義相對的意思多解釋為利益或使有利??鬃诱f的“小人喻于利”,想必是利益的意思。不過,懂得利益的可不僅是小人,利益在現在人的口中似乎帶點貶義,其實利益完全是中性的。如果說義的平衡是情與理的和諧,那么我想利的平衡,就是己利與他利的和諧?!熬由?,取之有道”,如果用孔子的話說,懂義的人得利,是有方法的。這“道”,想來就是利的平衡了,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謀利或更美好的雙贏,這就可算是君子之道了。
    由此可見,懂得中庸,喻于義且喻于利,這才是人與人交流的較好方式,同時,根據一個人對利義的看法,也能略微了解該人的觀念。是故,義、利,也是試人石。
    一個懂義的朋友,會在危難中挺身而出,值得你一生不忘。
    一個曉利的朋友,值得你交流事業(yè),互補互進。
    如果有一個二者兼?zhèn)涞呐笥?,那么請好好珍惜。茫茫人海,能遇到如此朋友,不易,如若還能互相交心,一生可算得一知己了。
    在這友誼之中,利與義就像天平兩端的重物,越穩(wěn),越平衡,關系也就越穩(wěn)定。
    在古時,中國社會就充斥著貴義賤利的思想,古時商人社會地位的低下可能也于此有關,但先圣也并未完全否定利,“義中之利,君子所貴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須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義與利的關系,在義基礎上的利不該為人鄙視。喻義喻利,已成為人們步入社會,和諧交流的重要品質,不可輕視。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五
    這一周我們學習了《論語》其中的十二章,大家都知道孔子吧??鬃邮俏覈呵锬┢诮艹龅乃枷爰摇⒄渭?、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墩撜Z》是記敘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書。
    課文中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帶給我很大的感觸。
    我以前認為我的學習方法不錯,但當我讀了這章論語后,我發(fā)現我的學習方法不得不改正了。同學們和我的成績?yōu)槭裁床缓媚兀烤褪且驗閷W習方法使用不當,沒有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過了一段時間有些東西就會變得模糊不清,甚至毫無印象。所以我們要學會復習:學完新課后復習,課下復習,晚上睡覺前復習,早上醒來再復習一遍,這樣我們學過的知識也就不會忘了。
    昨天,我就采用了這個方法,結果到現在我還記得清清楚楚。一個好的學習方法真的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成績。
    關于教給我品德修養(yǎng)的一章就是孔子的賢弟子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每個人都要學會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在一天中做對了什么,做錯了什么,還有學會了什么。記得有一次,我和姐姐吵架了,我把自己關在了臥室里,然后就放聲大哭。學了《論語》,我發(fā)現了我以前做錯了?!翱蕖辈⒉荒芙鉀Q問題,反省才是最重要的。通過反省你可以知道是自己錯了,還是別人錯了,從而取長補短,豐富完善自己。
    我從課文中學到了如何提高個人修養(yǎng)等許多有益的教誨。聆聽古人的教誨,真是受益匪淺?。?BR>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六
    學海無涯,人在一生中要學會做很多東西。學做人,是最基本的,-§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當然是要做一個美好德行的人,像孔子一樣,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我讀了是孔子的《論語十二章》,文章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講了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教我們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tài)度,要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教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從文章中,我懂得了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德行美好,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了知識、技能之后,時常去復習它,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學習了新的東西之后,我就要時常地去復習、熟悉它,這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沒有學習這句話之前,我從來不重視認真復習,每次上課看到同桌記筆記,我也跟著記,下課后同桌認真復習,把上課的筆記反反復復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也常跟著他一樣學,但每次考試我的成績都不如她,我常常在想,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今,學習了孔子的語句,我真正理解了學習,要及時復習所學的知識。
    自從真正理解這句話我才知道,原來真正理解了學習,及時復習所學的知識,而且要用心把知識記憶理解好,這樣才能越來越好,當然也不能模仿別人,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在學習中培養(yǎng)自己的性格品質,讓自己成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論語》中告訴我們的永遠是簡單而質樸的道理,孔子要求自己要做一個德行美好的人,必須要每天都幾次反省自己本身的問題:替別人辦的事有沒有辦?替別人辦事有沒有辦好?跟朋友交友:有沒有誠實、平等、友好、關心自己的朋友?在朋友遇到挫折時,有沒有去鼓勵和幫助朋友?在朋友獲得成功時,有沒有真心的替朋友開心?每個人都要學會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在一天中做對了什么,做錯了什么,還有學會了什么。
    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吵架了,我把自己關在了臥室里,不吃不喝,放聲大哭。學了《論語》,我發(fā)現自己錯了,哭鬧并不能解決問題,反省自己本身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通過反省你可以知道是自己錯了,還是別人錯了,從而反省自身,取長補短,不斷豐富完善自己,讓自己擁有高尚的品德。
    《論語十二章》多么讓人受益啊,在這里教會了我如何學習,如何做人,做一個怎樣的人。我們應該在學習和實踐增長才干,在與人交往上要心胸豁達,充滿歡樂,不斷完善自我,不斷修養(yǎng)身心,努力成為一位品質高尚的人。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七
    《論語》是講述孔子學生的語言、行為的一本書,非常著名。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边@句話讓我懂得了干什么事都不要太沖動,要再三思考。我們的智慧還比不上孔子,所以遇事還是考慮再三為好。
    讀了這本書,感覺好象在古代一樣,滿腦子都是孔子、貢子、顏回、冉求等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朗讀的時候,覺得自己仿佛就是孔子,最大的感觸就是為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在實際生活當中,有一些人就像顏回一樣勤奮好學,有一些人就像宰予一樣在課堂鼾聲如雷。
    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不少的知識。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八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十二章中的第一則,我覺得把它放在開頭是很好的選擇。一句話,說明了三個道理——復習、以學為樂、為人之道(可改用三個句子來概括)。
    復習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對此句理解甚淺,雖然也復習但從未“時”習之,不按時。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時,再一起復習。現在,在爸爸的幫助下,稍微好了點。我看過某心理學家的遺忘曲線圖:剛學完時能記住很多內容,但是在學后的短時間內遺忘的速度很快,經過一段時間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過,此時記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時復習是很重要的。(從心理學理論來證明,有說服力)
    “有朋自遠方來”。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條路,一個助手(可改為一位良師、一筆財富等)。但這里的“朋”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的確很開心。我覺得不但是學習如此,連興趣也是一樣。每當我和一些愛打乒乓球的人在一起打乒乓球時、學乒乓球(可改為練球、學球)時,別提多開心了,學得也起勁!
    最后一句是說德行、修養(yǎng)的。可我卻不像孔子說的那樣。我最恨的就是別人冤枉我,只要一點說得不對,我便會火冒三丈、破口大罵。看來我得改??!
    這一則對我影響頗深,使我發(fā)現了我的兩個缺點。我會竭力改正的。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九
    《論語》既蘊涵著深刻的道理,而又通俗易懂,真讓人感覺身臨“儒”境。
    《論語》中孔子的弟子曾子生了病。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穸?,吾知免夫!小子!”
    意思是曾子生了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在一起說:“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詩經》上說:‘小心?。≈斏?!就像來到深深的水潭邊,就像行走在薄薄的冰層上面?!瘡慕褚院螅也胖雷砸芽梢悦庥谑芸嗔?!弟子們哪!曾子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時刻要小心謹慎,在學習上時刻要勤奮努力。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十
    《論語十二章》節(jié)選了《論語》中關于做人做事和學習態(tài)度與方法的幾段重要內容,目的是希望大家通過應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道德修養(yǎng)。如果一定要總結成一、兩個字得話,那就是“學”與“思”,這是其強調的內容!這里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談談看法。溫故而知新是指,能夠通過對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認識和判斷新的事物。
    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學而思、思而學?!皽毓省辈皇菑妥x或者復述已經學到的內容,而是對已學知識的思考,同時又在思考中探尋了解新的知識,思想認識不斷發(fā)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這樣的.人當然也會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fā)揚出來,不論是否收徒當老師,都能起到老師的作用。而對于那些能夠做到溫故知新的人,應當將其作為老師來對待,好好地向他們學習的。當然如果自己能夠做到這點,那么自己也可以發(fā)揮老師的作用。
    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個有思想、有方法,不斷回顧與思考,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fā)揚出來的人,其在品質方面應當不是問題了。因而也就具備了作為老師的條件。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十一
    經常看《百家講壇》的朋友們一定知道于丹吧!她解讀的《論語》,我十分喜歡看。我也買了兩個版本的《論語》,準備回家一睹為快。
    《于丹說論語》里不僅僅有孔子的話,還有與每一句話相對應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發(fā)人深思,讓我深受啟發(fā)??桌舷壬恳痪湓挾及馕渡铋L的哲理,雖然有些道理我還不明白,但是,只要把它記住了,以后會理解的。
    其實一年級的時候,我就從爸爸那里知道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卑职指嬖V我這是古文,古時候的人寫文章都是這樣的。我當時很羨慕古人。他們寫的話簡單明了,還蘊涵著深奧的道理。
    二年級的時候,我從媽媽那里知道了孔子的兩句話:“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兩句話一直激勵著我更加努力地學習。
    讀《論語》,我認識了大圣人孔子,進一步了解了他。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個字:仁。我還知道孔子門下的弟子有:顏回,子路,子張,子夏,子賤。讀《論語》,我了解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緣由。讀《論語》,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因為于丹,我喜愛上了《論語》,我真應該好好感謝她呢!對了,不久前,于丹被評為中國第三大美女,超過了“萬人迷”李宇春。我覺得這是因為她身上有一種文化美,有一種才情美。長大了我也要做一個像于丹那樣內外兼修的人,這才是當今社會最美麗最可愛的人!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十二
    在我讀的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論語》中《季氏十六》那篇*。它說人可以分成四種;一種是生下來就懂得的人;一種是經過學習才懂得的人;一種是經過發(fā)奮圖強、努力學習才懂得的人;最后一種是要經過刻苦努力學習才能懂得卻偷懶不肯學習的人。
    我認為這個世界上第一種人幾乎沒有,第二種人也很少,大多數是另外二種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發(fā)奮圖強、努力學習,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可不要做第四種人,不學習就想成功。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實力,自以為是第一種人而不去努力學習,變成了第四種人。一輩子都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