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在讀書之后對所讀內(nèi)容的思考和感受的文字表達。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加深對書中人物、情節(jié)和主題的理解,同時也是一個反思自己的機會。如何寫一篇語言通順、結(jié)構(gòu)合理,給人以啟發(fā)和思考的讀后感是我們應(yīng)該追求的目標(biāo)。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寫作提供一些啟示。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一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菩提是佛教當(dāng)中的圣樹,菩提的本意是一種領(lǐng)悟,一種生命的真諦。一顆柔軟的心就是菩提,一片潤土的'落花就是菩提,一種真善美的感悟就是菩提。菩提樹比我想像中的要堅強,縱然有著冬天蕭條與空寂,但也未嘗不是努力站立,長出干凈的新綠,有著一種對新生無比追尋地力量,萌發(fā)的不只是綠芽的蓬勃生機,更有著芽兒那片片舒展的心情。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覺曉到有一種奉獻叫無私;從“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來秋,誤入藕花深處”覺曉到有一種快樂叫灑脫;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中覺曉到有一種寂寞叫離愁;從“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中覺曉到有一種仕途叫艷羨;從“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中覺曉到有一種愛戀叫凄厲。
一片葉子中的領(lǐng)悟就是一棵菩提,一首詩中的意境,就是一棵菩提。玟瑰固然嬌媚,文竹固然高雅,但都躲不過時光的摧殘;木槿固然精致,紫薇固然溫美,但都經(jīng)不起命運的玩弄。只有菩提,因突破了紅塵中的一切欲念,方成為一塊永恒的凈土。除去雜草,種滿菩提,每個人的心都應(yīng)如此——種下一片菩提林。
三生石圓三生夢·輪回。
三生石——記錄了前世,今生與來生的種種恩怨情愁。不管是否有著三生石,我們都可以把它當(dāng)成自己對輪回的一種信念,一種對于生命永恒的詮釋。
三生石,一個浪漫而又令人動容的傳說,不管是否真實,許多朋友以三生石做為肝膽相照的依據(jù),更多的情侶則在三生石上寫下他們的誓言。佛教里認為有情欲就有輪回。而林清玄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說:“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輪回的束縛。”或許這才是真正的輪回。而我想輪回并不是一種墮落,而是一種新生的彼岸,輪回是一種新陳代謝,是一種念念相續(xù)循環(huán)往復(fù),或許不只是人在輪回,世界也在輪回。我們看不見月亮,并不代表月亮沒有了,而是它運行到背面去了;一片云從頭頂掠過,不久逃出了我們的視線,這也不代表云兒消失了,而是它要向更遠的目標(biāo)航行,這都是輪回。
輪回并不可怕,只是人們習(xí)慣把它加上鬼怪的陰影,而蒙蔽了我們的心。
當(dāng)我們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是否忘了自己的舊精魂,是否只是無知地追尋欲望?
有時候,一首詩,一位古人,感覺上竟像相識很久的知已;甚至有時候偏愛一種顏色,一種花香,一種聲音,卻完全說不出理由……或許這就是輪回的最好解釋。
讀著林清玄的散文,心境似乎也同時受到洗禮,說這是《林清玄散文精選》還不如叫它“清醒記”,邊讀,邊整理自己零亂的心情。整本書揚溢著佛學(xué)的色彩,似乎也走入了佛教這塊不可逾越的圣地。
陽光下,歷史的長河泛著金光,生命的綠樹萌發(fā)新芽……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二
“我們被外境的遷動就有如對著空中撒網(wǎng),必然是空手而出,空手而歸,只是感到人間徒然,空嘆人心不古,世態(tài)炎涼罷了”,“這社會最缺從容與有情,由于缺少“從容”因此很難見到步履雍容、見識高遠的人;因為缺少“有情”則很難看到乾坤朗朗、情趣盎然之人”,這皆是出自作者林清玄之口,他感嘆人生,心憂世界,在他的眼中終究是“人間有味是清歡”。
林清玄在自序中寫到作者的終極追求是向外不斷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向內(nèi)不斷觸及心靈更深的感動,作家因為留下了作品,保留了時光,鐫刻了情感,才使這一切逸去的,留下了余音遺響,活色生香,而他固是亦然。
月光下的喇叭手,冬夜寒涼的街心,月亮很明,月茫冷溯,街道空曠,此時一位喇叭手用那生滿斑銹的伸縮喇叭奏起了那故鄉(xiāng)的歌??稍绞撬寄罹驮绞强謶郑瑫r間在這似乎只是個數(shù)字,三十年戎馬,故鄉(xiāng)在槍眼里成為一個名詞。平淡的話語,簡單的勾勒,一個因思鄉(xiāng)而夜吹喇叭的喇叭手躍然紙上,試問那深沉的鄉(xiāng)愁無法說出口時該為之奈何?只有用一斟濃酒咽其下肚,最終還是歸于平淡,作者視平淡為清歡,在清歡中又雜入些許深情,使其“有味”。作者擅長從平淡的生活體悟深沉的情感,從這深沉的情感中又折射出不平凡的人間。一篇篇散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大或小或深奧或淺顯,無不體現(xiàn)了人生的哲理,從而給我們以啟迪,讓人不由輕嘆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
此書中最令我感觸深的便是他的《家家有明月清風(fēng)》,在文中他提到幸福的深刻含義——人生的幸福來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敞開,有如在陰云中突然陽光一線,彩虹當(dāng)空,這種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東西,猶在一株草中看見了瓊樓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寶殿?;蛟S幸福很難,因為它需要一顆在這繁雜的社會中仍堅守從容與有情的心,或許其實幸福也很簡單,它存在于每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事物中,只待你去感悟,畢竟生活的本色不就是清歡嗎?只看你如何將它烹得“有滋有味”。
難道這世間只有高潔之人才具有情與從容嗎?不!這道理正如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所說——非獨賢者是有心也,賢者能勿喪耳。試問,在這繁雜世間有多少人因錢財?shù)恼T惑而迷失自我,失去為人之本?又有多少人在權(quán)利的追逐中,失了那份應(yīng)有的從容!每一次將那有情與從容的“暫且放下”都似給心靈蒙上一層灰紗,一層灰紗或許薄但一次次的放下足以讓你的心暗無天日,讓你無法去感悟那喇叭手心中的鄉(xiāng)愁,更無法體會那平淡生活中的幸福。
手捧一本《林清玄散文集》,倚于陽臺的欄桿,輕撫書面,一個個的字、一句句的話洗去了心靈的污垢,心中煩憂也漸漸消融。是的,這是一本能撫慰人心的書,恬淡自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不經(jīng)意間讓人靜心沉思,使原本浮躁不安的心旋即安定下來,解開心中的鎖,卸下心上的負擔(dān)。
似水流年,總喜穿心而過,清淺歲月,在平淡歲月中日漸濕潤。請相信,人間有味是清歡,愿你在繁雜社會中仍能從容而有情,淡然走過這有味的人間。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三
林清玄說:“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時,整個人被天風(fēng)海雨似的音樂震攝了,竹林像一片樂海,波濤洶涌,聲威遠大,那不是人間的音樂,竹林中也沒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樂器,風(fēng)是指揮家,竹子和竹葉便是演奏者?!?BR> 讀了林清玄的隨風(fēng)吹笛,仿佛也身臨其境,看到了滿眼翠綠的狂風(fēng)不止的竹林波濤,陰云密布的風(fēng)雨交加,再加上竹子生機勃勃的摩擦生籟,這一切,真是竹林大自然的宏大交響樂。風(fēng)雨中的笛聲遙遠、高揚、廣闊、悠長。
真正聆聽了一堂林清玄老師上的音樂大課。
自己不懂音樂,更不會任何一種樂曲,十足的音樂門外漢。正因為這樣的無知才無畏,不自量力的一直想選擇一種樂器來學(xué)習(xí)。想學(xué)會了一種樂器,就可以寄托心靈的希望。
因為竹笛攜帶的便宜。無論是在高高的山崗上,無論是隨風(fēng)蕩漾的湖泊上,竹笛都可以迎風(fēng)而立,盡興優(yōu)雅的演奏。當(dāng)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竹子的品格,而毫不猶疑的選擇了竹笛的學(xué)習(xí)。
竹子是高潔、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竹子清幽,默默無聞,不畏困難,不懼壓力的強大生命力,更是我的喜愛。
雖然一直立志學(xué)習(xí)吹竹笛,但由于太忙,也由于不善安排日常計劃,吹笛學(xué)習(xí)計劃,多少年來一直被耽擱著。遺憾中的遺憾。人生不如意事常有七八九,逃避現(xiàn)實時就這樣安慰著自己。有時,真是痛恨自己的妥協(xié)主義。
還是說點陽光的話題吧。
大自然是美麗的,大自然是時刻變化的,大自然中的竹林宏大交響樂,更是震撼人心的。通過讀隨風(fēng)竹笛,更要拋棄上面阿q想法。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好好去感悟自然,融入自然,過好生活的每一天,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具有竹子高潔、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的高雅品格。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四
小的故事折射大的哲理,沒有華麗的詞語,簡單平實的生活故事,蘊含著細膩的情感,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次次的反復(fù)回味,這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
第一次讀林清玄的散文的時候,我就被他的清新淡雅的文筆,深厚的道理,以及對人生、世界的感悟深深的吸引了。我喜歡在床頭放著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之旅才能夠安靜地睡去,一切道理都在夢中顯現(xiàn)。他說:“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睙o數(shù)的低谷,使我們在挫敗中流淚,不是說不允許哭泣,你能夠蹲下來好好想想自我,但是,請不要放下,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頂點,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情緒重新攀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燦爛。
他說:“安靜無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個更深廣、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達是沉默,而不是語言。”應(yīng)對誤解,請選取沉默;應(yīng)對挫折,請選取沉默;應(yīng)對辱罵,請選取沉默。有時,解釋是剩余的,那時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語言。他說:“生命是在水上寫字,第二筆還未落下,第一筆已流到遠方?!睍r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點點地在流逝,生命一點點地在逝去,再長也但是數(shù)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能讓我們揮霍呢?珍惜吧。這本書里有一個個故事,每個故事都能悟出一個道理。這本書里的每一個故事讀一遍都會在人的心中烙一個印。漸漸,一本書的道理都鉆入了人的心中。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而是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fēng)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他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你、他。
這些文章,初讀時如獲良友,再品時如逢故知。他的文字每次讀后都會讓我的心中充滿寧靜。文如其人,假如他沒有高雅的品味和如此純凈的心,怎樣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挫折,是為了讓你學(xué)習(xí)智慧;離散,是為了讓你學(xué)習(xí)成長;忍苦耐艱,人生才能顯現(xiàn)真正的價值。”這樣的金玉良言不是每一天都能見到的,也許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他的'書里能學(xué)到課本上學(xué)不到的知識,課外所找不到的歡樂。感謝林清玄,他的文字給了我太多啟示。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五
“一個人要得到一個快樂的生命,就先要有快樂的思想;要有一個旺盛的生命,就先要有旺盛的思想;要有一個充滿慈愛的生命,就先要有充滿慈愛的思想?!?BR> 這句話是散文作家林清玄講的,也是這本書中的一個片段?!读智逍⑽募防铮髡咚坪醪]有用多少華麗的語句來裝飾著文章,而是采用質(zhì)樸和淡雅的言語來譜寫每一個充滿哲理的小故事。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句古語讓我想到了心里的天鵝這篇讓我記憶深刻的故事。在歐洲中古世紀的貴族,因為喜歡天鵝的姿態(tài),而用三種方法,來使得天鵝無法飛翔,將他們關(guān)在莊園里,來炫耀自己的財富與品位。久而久之,天鵝們忘記了自己也會飛翔,那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也成為了一種諷刺,天鵝由于人們的私心,變成了不能飛翔的鳥兒。
作者林清玄筆下一篇的感人故事,都觸動人心,令我回味無窮。其實我認為作者只是在描述著四種“心”,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和莊嚴的心。每當(dāng)我讀到林清玄的散文都會有一股神奇之處,它能讓我的心平靜下來,就如天真的'心,看到天真這二字,就會聯(lián)想到兒童像白紙般的單純無邪,在書中,作者用天真的想法來描寫一個個平凡的故事:軟枝楊桃、神來之筆……而純善的心描繪的是那些無知,可憐的生物,因為人類的私心而被失去往日的風(fēng)貌的一些故事。其余美好的心和莊嚴的心都是以一位單純的孩子的思想來描寫每一個感人的文章。認真地細細品讀著書中有關(guān)于動、植物、社會,人們的一些形形色色的故事。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六
初讀《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雋永的文章精華,猶如一道清泉,在這浮華人世里滌蕩心塵、開啟心智。面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養(yǎng)化作美好心情。會心便是契會于心,是將執(zhí)著的分別之情超越,融會入以乘的心地,在無言中冥合真諦。
翻開書頁,將目錄掃視了幾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發(fā)芽的心情》,初看這個題目,心中充滿疑惑:植物發(fā)芽怎么還會有心情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走進了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有一年,我在武陵農(nóng)場打工,為果農(nóng)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時候也已是冬天了。過了一個月后,果實摘完了,我卻愛上了那里的風(fēng)土,經(jīng)過果園主人的許可,我可以在倉庫里一直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實還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離開了,可在走時卻看見兩棵果樹沒有發(fā)出新芽,枝丫枯干,它們已經(jīng)死了。我覺得很疑惑,便問果園主人,他也不知道為什么。細細品讀這篇文章,這一篇探索人生真諦的隨筆??纯磫栴},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會經(jīng)驗缺乏,往往在成績面前沾沾自喜、驕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卻經(jīng)不起考驗,灰心喪氣、失去信心。作者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一個人取得成績固然重要,或者說是一種財富,但在受到挫折時,就很少有人認為也是一種財富了。他認為:“一個人假如一生都沒有成功過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沒有失敗過也不開心。沒有失敗過和沒有成功過,其實都一樣,未能真正領(lǐng)會真實的人生?!庇谑亲髡甙洋w驗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作為人生的重要經(jīng)驗。對于沒有體驗過失敗的青年人,在某種程度上“求敗”,迎接各種磨難,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敗之后才會有求得“發(fā)芽的心情”,求得將來的更好發(fā)展,這對人的成長來說至關(guān)重要。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間的波折其實也和果樹一樣,有時候我們面臨了冬天的肅殺,卻還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遠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發(fā)芽的人才能勇敢地過冬,才能在流血之后還能繁葉滿樹,然后結(jié)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實。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fēng)順,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遠的陽光燦爛。面對人生、面對未來,我們必須慎重,必須認真對待,充分考慮一切問題,認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環(huán)節(jié),周密細致地制定我們的計劃,慎重確定我們的一切應(yīng)對措施,預(yù)防任何坎坷的到來、任何挫折的降臨。這樣,事到臨頭,我們才不至于手忙腳亂、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來了,挫折到了,我們大可不必以為天塌下來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憑風(fēng)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笑迎一切挑戰(zhàn),面對一切挫折,將風(fēng)浪與挫折拋在身后,闖過去,前面必定是陽光燦爛,前面必定是坦蕩如砥。
我們?nèi)粢恢倍⒅部?、盯著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陰影,那么,坎坷與挫折就會被放大,就會像山一樣地壓倒我們。
舉輕若重,我們慎重地對待一切。
舉重若輕,我們輕松地面對世界。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七
開始關(guān)注林清玄的作品,是從《有風(fēng)格的小偷》一文開始,一篇文稿間出乎意料的善意的贊賞,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道,從此,世上又多了一個善良的靈魂。確實,拿著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拿著顯微鏡去找一個劣跡斑斑的人身上的優(yōu)點卻不是誰都能夠做到,但是,林清玄做到了。恬淡自然,字間總不自覺透出禪味,小小的故事折射大大的哲理,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不經(jīng)意間讓人深思人生道理。讀林清玄的文章,我那原本浮躁不安的心會旋即安定下來,解開心鎖,放下心中的負擔(dān)。
簡單平實的生活故事,蘊含著細膩的情感,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遍遍地反復(fù)回味,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我喜歡在床頭放著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細細地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的洗滌方可安靜地睡去,一切禪理在夢中參透。
他說:“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睙o數(shù)的低谷,使我們在挫敗中流淚,不是說不允許哭泣,你能夠蹲下來好好抱抱自己,但是,請不要放下,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頂點,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情緒重新攀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燦爛。
他說:“生命是在水上寫字,第二筆還未落下,第一筆已流到遠方?!睍r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點點地在流逝,生命一點點地在逝去,再長也但是數(shù)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能讓我們揮霍呢?珍惜吧。大學(xué),就這么過了三個學(xué)期,我又做了什么呢?當(dāng)初的理想呢,我與它的距離又變小么?我在思量著,也困惑著。
他說:“安靜無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個更深廣、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達是沉默,而不是語言。”應(yīng)對誤解,請選取沉默;應(yīng)對挫折,請選取沉默;應(yīng)對辱罵,請選取沉默。有時候,解釋是剩余的,那時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語言。
他說:“‘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這個世界的水月不再光明剔透了,做為一個渺小的人,只有維持自心的清明,才能在這五濁的世間唱一首琉璃之歌吧!”還是那個淡水河口,但是周圍的風(fēng)景已經(jīng)變了,不是以前那個美得單純的河口,“少年時代的情懷與往事,都已經(jīng)去遠了,是鏡花,也是水月,由于一條河的敗壞,更感覺到那水月鏡花是虛幻不實的”。然而,心若仍然是純粹的,純凈如琉璃,這個世界的渾濁便不會將我們侵蝕,給自己的心留一片凈土吧,哪怕你已經(jīng)看過太多的黑暗!
那一切的水月河歌,雖曾真實存在過,卻已默默流失,這就是無常。
是的,也許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
如果我們的內(nèi)心就是一個花園,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如果我們的內(nèi)心春風(fēng)洋溢,人生的哪一個時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如果我們有著憐愛、珍惜、欣賞的心,即使在人生的無寸草處行走,也會看見那美麗神奇的一瞥。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八
《咬舌自盡的狗》吸引了我,狗是人類的朋友,狗多少乖巧、忠誠,想著狗,心田里便流出一股盈盈的笑,狗該有一個好的主人呵護、嬉戲它。還沒看完,視線已經(jīng)模糊。狠心的主人竟然作了這樣的事:第一次把狗拋到幾百公里以外的深山里,狗,回來了。
第二次想把狗拋到幾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時,狗卻在車中咬舌自盡了……?。∫恢挥星橛辛x的狗呀,為了尋找主人,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鎮(zhèn)、在荒郊奔馳百里,不管經(jīng)歷多大痛苦,多大風(fēng)險,始終來尋找主人,尋找家。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主人不但不開門,還冷眼相待,接著立刻又送去拋棄,又被無情無義的人拋棄!兩次拋棄撕裂著狗的心?!叭f物皆有靈”。
我皺著眉,搖了搖頭。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九
“清歡”?凊歡是什么?腦子里快速搜尋可憐的記憶。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噢,原來清歡指的是“清淡的歡愉”。它來源于蘇軾被貶黃州所作的一首詞:
細雨斜風(fēng)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早上,細雨斜風(fēng),乍暖還寒,山中淡煙疏柳霧朦朧,河邊突然陽光明媚、豁然開朗;從洛澗流出的清淺河水,進入淮河后逐漸變得混黃迷漫迤儷向前。一幅美好畫卷呈現(xiàn)眼前,被貶謫的蘇軾心情竟還能愉悅。中午時分,在山莊農(nóng)家,泡上一杯浮著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嘗山間嫩綠的蓼芽蒿筍的春盤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間最有味的是這清淡的歡愉??!
作者在書中這樣提及:可現(xiàn)在,想在世間找到“清歡”,可就萬分難了一一散個步,汽車聲不斷呼吼而過;吃個清淡的小菜,杳不可得,油、鹽、醬、味精已成為菜的特色;喝一杯茶,但那些地方總是嘈雜無比;去賞賞湖,正漂浮的游樂船已成為所有人看的“展覽物”……是呀,國慶黃金周放個假跟在父母的身后看海、看山、看水、最后還不是堵在路上看車、看人、看中國之“堵”……這個年代的“凊歡”太難尋了!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和諧寧靜;鼻要清歡,找不到干凈空氣;舌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凈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你要享受清歡,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例,因為在我們擁有越多的物質(zhì)世界,我們的清淡的歡愉就越日漸失去了。這樣讀來,蘇軾還是幸運的!
眶縮的眉頭慢慢舒展,我微微點頭。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著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nèi)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guān)愛。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溫一壺月光下酒”、“發(fā)芽的情緒”、“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持續(xù)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xiàn)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蔽以贿@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qū)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于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情緒與平靜的心態(tài),再宏偉的目標(biāo)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于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fēng)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
依靠的心往往使我們經(jīng)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yōu)雅自在和勃勃生機。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一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持續(xù)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xiàn)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qū)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于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情緒與平靜的心態(tài),再宏偉的目標(biāo)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于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fēng)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二
讀到林清玄先生寫的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清歡》,甚是有感。
細雨斜風(fēng)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首詞是蘇軾與朋友去郊外游玩,喝著雪沫乳花的小酒,吃著竹筍、蓼菜、茼蒿等等,然后贊嘆著:“人間有味是清歡?!?BR> 有人讀詩詞不解其意:“這有何好?無非是吃吃野菜、喝喝酒嘛?!闭f此話之人,必定是沒有體會過“清歡”之人。清歡,到底是何物呢?解釋起來很難,清歡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清淡的歡愉,但體會起來,確實很難呢!
活在當(dāng)下,體會清歡難,尋清歡則更難。
當(dāng)你從一把茼蒿、一盤新筍中品出勝過山珍海味的滋味來;當(dāng)你從路邊一塊石頭中看出比鉆石更珍貴的品質(zhì)來;當(dāng)你在林中漫步感到了聆聽鳥鳴比提著鳥籠向人展示更令人愉悅來;當(dāng)你從一壺烏龍茶中體會到比喧鬧的晚宴更清凈的感覺來……這些都是清歡。
可惜,這樣的時候?qū)嵲谑巧贅O了,更多的是人世間的混沌、雜亂。在一天的勞動后,我們想安靜的散個步,可路邊的煙塵滾滾,到處是“嘀嘀”的喇叭聲,閃光燈刺到你睜不開眼,哎,只能回家。
那就去山上,去海邊吧!那里遠離城市。爸爸年輕時去過嶗山,爬到山頂,四處無人,如此近之望云,到了云霧繚繞的仙人修煉之地,自然是興奮不已。下邊是海,海邊是白色的,遠些為清,再遠些是幽深的紫,最后是蔚藍,一海四色,默默驚艷。
現(xiàn)在去了,只有傷心,身邊圍滿推銷的人?!罢障唷⒄障?,15元5張,現(xiàn)拍現(xiàn)取!”一排排小販,向你出售手鏈、玩具……哎,只好走開。人間時事無常,能在世間找到清歡,能品出“人間有味”的人物,必是第一流人物!
煌煌104千言,閱歷、智慧、勇氣……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三
我對林清玄的第一感受:讀書乃著文。
從小學(xué)三年級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7歲開始背誦唐詩宋詞,8歲,獲得了全國兒童繪畫賽優(yōu)選,10歲就開始讀小說,林清玄記得小時最喜歡的是《西游記》。
他17歲即開始發(fā)表文章,1973年開始創(chuàng)作散文,而后相繼攬闊了各種獎項,30歲前便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xué)獎。
這么多的獎項,對林來說只能算作一種鼓勵吧,得獎不是他的夙愿,然而如此優(yōu)秀的作家,任誰都能記得他的所在,獎項的給予是讀者的愛的宣泄,得獎對他來說卻只是生活的`隨筆,那么,我們都希望在這些光榮的背后還有更多奇跡的光芒閃現(xiàn)!很多人從林清玄的文章中感悟到許多人生的哲理,特別是那些心理迷惘的人,由此找到了精神家園和精神之光,由此林清玄贏得了精神導(dǎo)師的美譽。
他說:面對人生難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們能以起承轉(zhuǎn)合去尋找心靈的故鄉(xiāng)。
人是有限制的,但夢總是美的!這一句,我感受最深,正如林畢生的追求:夢總是美的。
林的散文被譽為時間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間最美妙的聲音,表現(xiàn)了人間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含蓄真摯感人的力量,并引導(dǎo)人們追求其參悟生命的意義,展示著化人生苦旅為文化樂旅的大智慧。
之所以受到如此高評價,實在是林的寫作成果給人們的影響至深,就像給心靈澆了一罐美酒,而且后經(jīng)十足。
再轉(zhuǎn)向他的精神世界,他注重人生的參悟,是保持樂觀與豁達,清妙玄獨心境的妙方。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四
菩提是佛教當(dāng)中的圣樹,菩提的本意是一種領(lǐng)悟,一種生命的真諦。一顆柔軟的心就是菩提,一片潤土的落花就是菩提,一種真善美的感悟就是菩提。菩提樹比我想像中的要堅強,縱然有著冬天蕭條與空寂,但也未嘗不是努力站立,長出干凈的新綠,有著一種對新生無比追尋地力量,萌發(fā)的不只是綠芽的蓬勃生機,更有著芽兒那片片舒展的心情。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覺曉到有一種奉獻叫無私;從“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來秋,誤入藕花深處”覺曉到有一種快樂叫灑脫;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中覺曉到有一種寂寞叫離愁;從“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中覺曉到有一種仕途叫艷羨;從“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中覺曉到有一種愛戀叫凄厲。
一片葉子中的領(lǐng)悟就是一棵菩提,一首詩中的意境,就是一棵菩提。玟瑰固然嬌媚,文竹固然高雅,但都躲不過時光的摧殘;木槿固然精致,紫薇固然溫美,但都經(jīng)不起命運的玩弄。只有菩提,因突破了紅塵中的一切欲念,方成為一塊永恒的凈土。除去雜草,種滿菩提,每個人的心都應(yīng)如此——種下一片菩提林。
三生石圓三生夢·輪回
三生石——記錄了前世,今生與來生的種種恩怨情愁。不管是否有著三生石,我們都可以把它當(dāng)成自己對輪回的一種信念,一種對于生命永恒的詮釋。
三生石,一個浪漫而又令人動容的傳說,不管是否真實,許多朋友以三生石做為肝膽相照的依據(jù),更多的情侶則在三生石上寫下他們的誓言。佛教里認為有情欲就有輪回。而林清玄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說:“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輪回的束縛?!被蛟S這才是真正的輪回。而我想輪回并不是一種墮落,而是一種新生的彼岸,輪回是一種新陳代謝,是一種念念相續(xù)循環(huán)往復(fù),或許不只是人在輪回,世界也在輪回。我們看不見月亮,并不代表月亮沒有了,而是它運行到背面去了;一片云從頭頂掠過,不久逃出了我們的視線,這也不代表云兒消失了,而是它要向更遠的目標(biāo)航行,這都是輪回。
輪回并不可怕,只是人們習(xí)慣把它加上鬼怪的陰影,而蒙蔽了我們的心。
當(dāng)我們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是否忘了自己的舊精魂,是否只是無知地追尋欲望?
有時候,一首詩,一位古人,感覺上竟像相識很久的知已;甚至有時候偏愛一種顏色,一種花香,一種聲音,卻完全說不出理由……或許這就是輪回的最好解釋。
讀著林清玄的散文,心境似乎也同時受到洗禮,說這是《林清玄散文精選》還不如叫它“清醒記”,邊讀,邊整理自己零亂的心情。整本書揚溢著佛學(xué)的色彩,似乎也走入了佛教這塊不可逾越的圣地。
陽光下,歷史的長河泛著金光,生命的綠樹萌發(fā)新芽……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五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后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家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著很深的寓意,哲理。讀完后撼動了我的心。
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fēng)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fēng)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著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體寫著“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展開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闭沁@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打開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biāo)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家的.距離,向我們訴說了作家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有趣,我仿佛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家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說……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家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jié)和道理。在作家的筆下,可以從一只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家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nèi)心——那如白紙般內(nèi)心的最深處的那片凈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家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丑惡的對比,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xù)沿著之前的風(fēng)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家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fā)現(xiàn)書的最后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xué)習(xí)智慧;離散,學(xué)習(xí)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yè),更重視這些優(yōu)良品質(zhì)的養(yǎng)成那?”或許,這就是作家寫這本書的原因吧。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六
翻開一本書,和著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韻。三言兩語,智慧的光芒閃爍其中。洗凈鉛華,拋開那些看起來很虛無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會展示在面前。稱其為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為過。
沒有剩余的文字,一切仿佛是那么自然,卻又充滿了奇妙的聯(lián)想,空靈流動。轉(zhuǎn)換了時空,仿佛置身于那書中的情景,心靈卻澄澈洞明。我佛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羅萬象,應(yīng)作如是觀”。即便是遵從了“如是觀”的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在講述真理的同時,又顯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筆下,就能夠發(fā)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們能夠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苦與樂,從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禪、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諦。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煙波浩渺的佛教藝術(shù)和佛教哲學(xué)的海洋里潛游泅渡,將之化為氣息,化為血脈。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冷峻中持續(xù)著溫煦,流動中體現(xiàn)著凝注。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于是,我們得以看到東方美學(xué)理念和佛教哲學(xué)情懷融為一體、禪的機鋒和日常生命體悟為一體的杰作。正如《黃昏菩提》中寫到:“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溫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fēng)姿。”
“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醒不至于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凈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為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借情的溫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亂或骯臟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BR> 還記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dāng)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著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著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jīng)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著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tài),使串串云淡風(fēng)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回繞。
讀畢林清玄的散文,豁然開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且讓我們在卑濕污泥的人間,開出柔軟清靜的智慧之蓮吧?!?BR>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七
讀到林清玄先生寫的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清歡》,甚是有感:
細雨斜風(fēng)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首詞是蘇軾與朋友去郊外游玩,喝著雪沫乳花的小酒,吃著竹筍、蓼菜、茼蒿等等,然后贊嘆著:“人間有味是清歡?!?BR> 有人讀詩詞不解其意:“這有何好?無非是吃吃野菜、喝喝酒嘛?!闭f此話之人,必定是沒有體會過“清歡”之人。
清歡,到底是何物呢?!解釋起來很難,清歡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清淡的歡愉,但體會起來,確實很難呢!
活在當(dāng)下,體會清歡難,尋清歡則更難。
當(dāng)你從一把茼蒿、一盤新筍中品出勝過山珍海味的滋味來;當(dāng)你從路邊一塊石頭中看出比鉆石更珍貴的品質(zhì)來;當(dāng)你在林中漫步感到了聆聽鳥鳴比提著鳥籠向人展示更令人愉悅來;當(dāng)你從一壺烏龍茶中體會到比喧鬧的晚宴更清凈的感覺來……這些都是清歡。
可惜,這樣的時候?qū)嵲谑巧贅O了,更多的是人世間的混沌、雜亂。
在一天的勞動后,我們想安靜的散個步,可路邊的煙塵滾滾,到處是“嘀嘀”的喇叭聲,閃光燈刺到你睜不開眼,哎,只能回家。
那就去山上,去海邊吧!那里遠離城市。
爸爸年輕時去過嶗山,爬到山頂,四處無人,如此近之望云,到了云霧繚繞的仙人修煉之地,自然是興奮不已。下邊是海,海邊是白色的,遠些為清,再遠些是幽深的紫,最后是蔚藍,一海四色,默默驚艷。
現(xiàn)在去了,只有傷心,身邊圍滿推銷的人。“照相、照相,15元5張,現(xiàn)拍現(xiàn)??!”一排排小販,向你出售手鏈、玩具……哎,只好走開 。
人間時事無常,能在世間找到清歡,能品出“人間有味”的人物,必是第一流人物!
煌煌104千言,閱歷、智慧、勇氣……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一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菩提是佛教當(dāng)中的圣樹,菩提的本意是一種領(lǐng)悟,一種生命的真諦。一顆柔軟的心就是菩提,一片潤土的'落花就是菩提,一種真善美的感悟就是菩提。菩提樹比我想像中的要堅強,縱然有著冬天蕭條與空寂,但也未嘗不是努力站立,長出干凈的新綠,有著一種對新生無比追尋地力量,萌發(fā)的不只是綠芽的蓬勃生機,更有著芽兒那片片舒展的心情。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覺曉到有一種奉獻叫無私;從“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來秋,誤入藕花深處”覺曉到有一種快樂叫灑脫;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中覺曉到有一種寂寞叫離愁;從“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中覺曉到有一種仕途叫艷羨;從“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中覺曉到有一種愛戀叫凄厲。
一片葉子中的領(lǐng)悟就是一棵菩提,一首詩中的意境,就是一棵菩提。玟瑰固然嬌媚,文竹固然高雅,但都躲不過時光的摧殘;木槿固然精致,紫薇固然溫美,但都經(jīng)不起命運的玩弄。只有菩提,因突破了紅塵中的一切欲念,方成為一塊永恒的凈土。除去雜草,種滿菩提,每個人的心都應(yīng)如此——種下一片菩提林。
三生石圓三生夢·輪回。
三生石——記錄了前世,今生與來生的種種恩怨情愁。不管是否有著三生石,我們都可以把它當(dāng)成自己對輪回的一種信念,一種對于生命永恒的詮釋。
三生石,一個浪漫而又令人動容的傳說,不管是否真實,許多朋友以三生石做為肝膽相照的依據(jù),更多的情侶則在三生石上寫下他們的誓言。佛教里認為有情欲就有輪回。而林清玄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說:“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輪回的束縛。”或許這才是真正的輪回。而我想輪回并不是一種墮落,而是一種新生的彼岸,輪回是一種新陳代謝,是一種念念相續(xù)循環(huán)往復(fù),或許不只是人在輪回,世界也在輪回。我們看不見月亮,并不代表月亮沒有了,而是它運行到背面去了;一片云從頭頂掠過,不久逃出了我們的視線,這也不代表云兒消失了,而是它要向更遠的目標(biāo)航行,這都是輪回。
輪回并不可怕,只是人們習(xí)慣把它加上鬼怪的陰影,而蒙蔽了我們的心。
當(dāng)我們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是否忘了自己的舊精魂,是否只是無知地追尋欲望?
有時候,一首詩,一位古人,感覺上竟像相識很久的知已;甚至有時候偏愛一種顏色,一種花香,一種聲音,卻完全說不出理由……或許這就是輪回的最好解釋。
讀著林清玄的散文,心境似乎也同時受到洗禮,說這是《林清玄散文精選》還不如叫它“清醒記”,邊讀,邊整理自己零亂的心情。整本書揚溢著佛學(xué)的色彩,似乎也走入了佛教這塊不可逾越的圣地。
陽光下,歷史的長河泛著金光,生命的綠樹萌發(fā)新芽……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二
“我們被外境的遷動就有如對著空中撒網(wǎng),必然是空手而出,空手而歸,只是感到人間徒然,空嘆人心不古,世態(tài)炎涼罷了”,“這社會最缺從容與有情,由于缺少“從容”因此很難見到步履雍容、見識高遠的人;因為缺少“有情”則很難看到乾坤朗朗、情趣盎然之人”,這皆是出自作者林清玄之口,他感嘆人生,心憂世界,在他的眼中終究是“人間有味是清歡”。
林清玄在自序中寫到作者的終極追求是向外不斷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向內(nèi)不斷觸及心靈更深的感動,作家因為留下了作品,保留了時光,鐫刻了情感,才使這一切逸去的,留下了余音遺響,活色生香,而他固是亦然。
月光下的喇叭手,冬夜寒涼的街心,月亮很明,月茫冷溯,街道空曠,此時一位喇叭手用那生滿斑銹的伸縮喇叭奏起了那故鄉(xiāng)的歌??稍绞撬寄罹驮绞强謶郑瑫r間在這似乎只是個數(shù)字,三十年戎馬,故鄉(xiāng)在槍眼里成為一個名詞。平淡的話語,簡單的勾勒,一個因思鄉(xiāng)而夜吹喇叭的喇叭手躍然紙上,試問那深沉的鄉(xiāng)愁無法說出口時該為之奈何?只有用一斟濃酒咽其下肚,最終還是歸于平淡,作者視平淡為清歡,在清歡中又雜入些許深情,使其“有味”。作者擅長從平淡的生活體悟深沉的情感,從這深沉的情感中又折射出不平凡的人間。一篇篇散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大或小或深奧或淺顯,無不體現(xiàn)了人生的哲理,從而給我們以啟迪,讓人不由輕嘆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
此書中最令我感觸深的便是他的《家家有明月清風(fēng)》,在文中他提到幸福的深刻含義——人生的幸福來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敞開,有如在陰云中突然陽光一線,彩虹當(dāng)空,這種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東西,猶在一株草中看見了瓊樓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寶殿?;蛟S幸福很難,因為它需要一顆在這繁雜的社會中仍堅守從容與有情的心,或許其實幸福也很簡單,它存在于每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事物中,只待你去感悟,畢竟生活的本色不就是清歡嗎?只看你如何將它烹得“有滋有味”。
難道這世間只有高潔之人才具有情與從容嗎?不!這道理正如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所說——非獨賢者是有心也,賢者能勿喪耳。試問,在這繁雜世間有多少人因錢財?shù)恼T惑而迷失自我,失去為人之本?又有多少人在權(quán)利的追逐中,失了那份應(yīng)有的從容!每一次將那有情與從容的“暫且放下”都似給心靈蒙上一層灰紗,一層灰紗或許薄但一次次的放下足以讓你的心暗無天日,讓你無法去感悟那喇叭手心中的鄉(xiāng)愁,更無法體會那平淡生活中的幸福。
手捧一本《林清玄散文集》,倚于陽臺的欄桿,輕撫書面,一個個的字、一句句的話洗去了心靈的污垢,心中煩憂也漸漸消融。是的,這是一本能撫慰人心的書,恬淡自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不經(jīng)意間讓人靜心沉思,使原本浮躁不安的心旋即安定下來,解開心中的鎖,卸下心上的負擔(dān)。
似水流年,總喜穿心而過,清淺歲月,在平淡歲月中日漸濕潤。請相信,人間有味是清歡,愿你在繁雜社會中仍能從容而有情,淡然走過這有味的人間。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三
林清玄說:“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時,整個人被天風(fēng)海雨似的音樂震攝了,竹林像一片樂海,波濤洶涌,聲威遠大,那不是人間的音樂,竹林中也沒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樂器,風(fēng)是指揮家,竹子和竹葉便是演奏者?!?BR> 讀了林清玄的隨風(fēng)吹笛,仿佛也身臨其境,看到了滿眼翠綠的狂風(fēng)不止的竹林波濤,陰云密布的風(fēng)雨交加,再加上竹子生機勃勃的摩擦生籟,這一切,真是竹林大自然的宏大交響樂。風(fēng)雨中的笛聲遙遠、高揚、廣闊、悠長。
真正聆聽了一堂林清玄老師上的音樂大課。
自己不懂音樂,更不會任何一種樂曲,十足的音樂門外漢。正因為這樣的無知才無畏,不自量力的一直想選擇一種樂器來學(xué)習(xí)。想學(xué)會了一種樂器,就可以寄托心靈的希望。
因為竹笛攜帶的便宜。無論是在高高的山崗上,無論是隨風(fēng)蕩漾的湖泊上,竹笛都可以迎風(fēng)而立,盡興優(yōu)雅的演奏。當(dāng)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竹子的品格,而毫不猶疑的選擇了竹笛的學(xué)習(xí)。
竹子是高潔、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竹子清幽,默默無聞,不畏困難,不懼壓力的強大生命力,更是我的喜愛。
雖然一直立志學(xué)習(xí)吹竹笛,但由于太忙,也由于不善安排日常計劃,吹笛學(xué)習(xí)計劃,多少年來一直被耽擱著。遺憾中的遺憾。人生不如意事常有七八九,逃避現(xiàn)實時就這樣安慰著自己。有時,真是痛恨自己的妥協(xié)主義。
還是說點陽光的話題吧。
大自然是美麗的,大自然是時刻變化的,大自然中的竹林宏大交響樂,更是震撼人心的。通過讀隨風(fēng)竹笛,更要拋棄上面阿q想法。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好好去感悟自然,融入自然,過好生活的每一天,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具有竹子高潔、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的高雅品格。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四
小的故事折射大的哲理,沒有華麗的詞語,簡單平實的生活故事,蘊含著細膩的情感,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次次的反復(fù)回味,這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
第一次讀林清玄的散文的時候,我就被他的清新淡雅的文筆,深厚的道理,以及對人生、世界的感悟深深的吸引了。我喜歡在床頭放著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之旅才能夠安靜地睡去,一切道理都在夢中顯現(xiàn)。他說:“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睙o數(shù)的低谷,使我們在挫敗中流淚,不是說不允許哭泣,你能夠蹲下來好好想想自我,但是,請不要放下,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頂點,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情緒重新攀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燦爛。
他說:“安靜無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個更深廣、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達是沉默,而不是語言。”應(yīng)對誤解,請選取沉默;應(yīng)對挫折,請選取沉默;應(yīng)對辱罵,請選取沉默。有時,解釋是剩余的,那時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語言。他說:“生命是在水上寫字,第二筆還未落下,第一筆已流到遠方?!睍r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點點地在流逝,生命一點點地在逝去,再長也但是數(shù)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能讓我們揮霍呢?珍惜吧。這本書里有一個個故事,每個故事都能悟出一個道理。這本書里的每一個故事讀一遍都會在人的心中烙一個印。漸漸,一本書的道理都鉆入了人的心中。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而是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fēng)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他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你、他。
這些文章,初讀時如獲良友,再品時如逢故知。他的文字每次讀后都會讓我的心中充滿寧靜。文如其人,假如他沒有高雅的品味和如此純凈的心,怎樣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挫折,是為了讓你學(xué)習(xí)智慧;離散,是為了讓你學(xué)習(xí)成長;忍苦耐艱,人生才能顯現(xiàn)真正的價值。”這樣的金玉良言不是每一天都能見到的,也許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他的'書里能學(xué)到課本上學(xué)不到的知識,課外所找不到的歡樂。感謝林清玄,他的文字給了我太多啟示。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五
“一個人要得到一個快樂的生命,就先要有快樂的思想;要有一個旺盛的生命,就先要有旺盛的思想;要有一個充滿慈愛的生命,就先要有充滿慈愛的思想?!?BR> 這句話是散文作家林清玄講的,也是這本書中的一個片段?!读智逍⑽募防铮髡咚坪醪]有用多少華麗的語句來裝飾著文章,而是采用質(zhì)樸和淡雅的言語來譜寫每一個充滿哲理的小故事。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句古語讓我想到了心里的天鵝這篇讓我記憶深刻的故事。在歐洲中古世紀的貴族,因為喜歡天鵝的姿態(tài),而用三種方法,來使得天鵝無法飛翔,將他們關(guān)在莊園里,來炫耀自己的財富與品位。久而久之,天鵝們忘記了自己也會飛翔,那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也成為了一種諷刺,天鵝由于人們的私心,變成了不能飛翔的鳥兒。
作者林清玄筆下一篇的感人故事,都觸動人心,令我回味無窮。其實我認為作者只是在描述著四種“心”,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和莊嚴的心。每當(dāng)我讀到林清玄的散文都會有一股神奇之處,它能讓我的心平靜下來,就如天真的'心,看到天真這二字,就會聯(lián)想到兒童像白紙般的單純無邪,在書中,作者用天真的想法來描寫一個個平凡的故事:軟枝楊桃、神來之筆……而純善的心描繪的是那些無知,可憐的生物,因為人類的私心而被失去往日的風(fēng)貌的一些故事。其余美好的心和莊嚴的心都是以一位單純的孩子的思想來描寫每一個感人的文章。認真地細細品讀著書中有關(guān)于動、植物、社會,人們的一些形形色色的故事。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六
初讀《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雋永的文章精華,猶如一道清泉,在這浮華人世里滌蕩心塵、開啟心智。面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養(yǎng)化作美好心情。會心便是契會于心,是將執(zhí)著的分別之情超越,融會入以乘的心地,在無言中冥合真諦。
翻開書頁,將目錄掃視了幾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發(fā)芽的心情》,初看這個題目,心中充滿疑惑:植物發(fā)芽怎么還會有心情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走進了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有一年,我在武陵農(nóng)場打工,為果農(nóng)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時候也已是冬天了。過了一個月后,果實摘完了,我卻愛上了那里的風(fēng)土,經(jīng)過果園主人的許可,我可以在倉庫里一直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實還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離開了,可在走時卻看見兩棵果樹沒有發(fā)出新芽,枝丫枯干,它們已經(jīng)死了。我覺得很疑惑,便問果園主人,他也不知道為什么。細細品讀這篇文章,這一篇探索人生真諦的隨筆??纯磫栴},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會經(jīng)驗缺乏,往往在成績面前沾沾自喜、驕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卻經(jīng)不起考驗,灰心喪氣、失去信心。作者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一個人取得成績固然重要,或者說是一種財富,但在受到挫折時,就很少有人認為也是一種財富了。他認為:“一個人假如一生都沒有成功過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沒有失敗過也不開心。沒有失敗過和沒有成功過,其實都一樣,未能真正領(lǐng)會真實的人生?!庇谑亲髡甙洋w驗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作為人生的重要經(jīng)驗。對于沒有體驗過失敗的青年人,在某種程度上“求敗”,迎接各種磨難,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敗之后才會有求得“發(fā)芽的心情”,求得將來的更好發(fā)展,這對人的成長來說至關(guān)重要。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間的波折其實也和果樹一樣,有時候我們面臨了冬天的肅殺,卻還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遠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發(fā)芽的人才能勇敢地過冬,才能在流血之后還能繁葉滿樹,然后結(jié)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實。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fēng)順,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遠的陽光燦爛。面對人生、面對未來,我們必須慎重,必須認真對待,充分考慮一切問題,認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環(huán)節(jié),周密細致地制定我們的計劃,慎重確定我們的一切應(yīng)對措施,預(yù)防任何坎坷的到來、任何挫折的降臨。這樣,事到臨頭,我們才不至于手忙腳亂、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來了,挫折到了,我們大可不必以為天塌下來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憑風(fēng)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笑迎一切挑戰(zhàn),面對一切挫折,將風(fēng)浪與挫折拋在身后,闖過去,前面必定是陽光燦爛,前面必定是坦蕩如砥。
我們?nèi)粢恢倍⒅部?、盯著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陰影,那么,坎坷與挫折就會被放大,就會像山一樣地壓倒我們。
舉輕若重,我們慎重地對待一切。
舉重若輕,我們輕松地面對世界。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七
開始關(guān)注林清玄的作品,是從《有風(fēng)格的小偷》一文開始,一篇文稿間出乎意料的善意的贊賞,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道,從此,世上又多了一個善良的靈魂。確實,拿著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拿著顯微鏡去找一個劣跡斑斑的人身上的優(yōu)點卻不是誰都能夠做到,但是,林清玄做到了。恬淡自然,字間總不自覺透出禪味,小小的故事折射大大的哲理,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不經(jīng)意間讓人深思人生道理。讀林清玄的文章,我那原本浮躁不安的心會旋即安定下來,解開心鎖,放下心中的負擔(dān)。
簡單平實的生活故事,蘊含著細膩的情感,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遍遍地反復(fù)回味,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我喜歡在床頭放著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細細地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的洗滌方可安靜地睡去,一切禪理在夢中參透。
他說:“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睙o數(shù)的低谷,使我們在挫敗中流淚,不是說不允許哭泣,你能夠蹲下來好好抱抱自己,但是,請不要放下,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頂點,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情緒重新攀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燦爛。
他說:“生命是在水上寫字,第二筆還未落下,第一筆已流到遠方?!睍r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點點地在流逝,生命一點點地在逝去,再長也但是數(shù)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能讓我們揮霍呢?珍惜吧。大學(xué),就這么過了三個學(xué)期,我又做了什么呢?當(dāng)初的理想呢,我與它的距離又變小么?我在思量著,也困惑著。
他說:“安靜無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個更深廣、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達是沉默,而不是語言。”應(yīng)對誤解,請選取沉默;應(yīng)對挫折,請選取沉默;應(yīng)對辱罵,請選取沉默。有時候,解釋是剩余的,那時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語言。
他說:“‘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這個世界的水月不再光明剔透了,做為一個渺小的人,只有維持自心的清明,才能在這五濁的世間唱一首琉璃之歌吧!”還是那個淡水河口,但是周圍的風(fēng)景已經(jīng)變了,不是以前那個美得單純的河口,“少年時代的情懷與往事,都已經(jīng)去遠了,是鏡花,也是水月,由于一條河的敗壞,更感覺到那水月鏡花是虛幻不實的”。然而,心若仍然是純粹的,純凈如琉璃,這個世界的渾濁便不會將我們侵蝕,給自己的心留一片凈土吧,哪怕你已經(jīng)看過太多的黑暗!
那一切的水月河歌,雖曾真實存在過,卻已默默流失,這就是無常。
是的,也許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
如果我們的內(nèi)心就是一個花園,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如果我們的內(nèi)心春風(fēng)洋溢,人生的哪一個時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如果我們有著憐愛、珍惜、欣賞的心,即使在人生的無寸草處行走,也會看見那美麗神奇的一瞥。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八
《咬舌自盡的狗》吸引了我,狗是人類的朋友,狗多少乖巧、忠誠,想著狗,心田里便流出一股盈盈的笑,狗該有一個好的主人呵護、嬉戲它。還沒看完,視線已經(jīng)模糊。狠心的主人竟然作了這樣的事:第一次把狗拋到幾百公里以外的深山里,狗,回來了。
第二次想把狗拋到幾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時,狗卻在車中咬舌自盡了……?。∫恢挥星橛辛x的狗呀,為了尋找主人,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鎮(zhèn)、在荒郊奔馳百里,不管經(jīng)歷多大痛苦,多大風(fēng)險,始終來尋找主人,尋找家。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主人不但不開門,還冷眼相待,接著立刻又送去拋棄,又被無情無義的人拋棄!兩次拋棄撕裂著狗的心?!叭f物皆有靈”。
我皺著眉,搖了搖頭。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九
“清歡”?凊歡是什么?腦子里快速搜尋可憐的記憶。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噢,原來清歡指的是“清淡的歡愉”。它來源于蘇軾被貶黃州所作的一首詞:
細雨斜風(fēng)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早上,細雨斜風(fēng),乍暖還寒,山中淡煙疏柳霧朦朧,河邊突然陽光明媚、豁然開朗;從洛澗流出的清淺河水,進入淮河后逐漸變得混黃迷漫迤儷向前。一幅美好畫卷呈現(xiàn)眼前,被貶謫的蘇軾心情竟還能愉悅。中午時分,在山莊農(nóng)家,泡上一杯浮著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嘗山間嫩綠的蓼芽蒿筍的春盤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間最有味的是這清淡的歡愉??!
作者在書中這樣提及:可現(xiàn)在,想在世間找到“清歡”,可就萬分難了一一散個步,汽車聲不斷呼吼而過;吃個清淡的小菜,杳不可得,油、鹽、醬、味精已成為菜的特色;喝一杯茶,但那些地方總是嘈雜無比;去賞賞湖,正漂浮的游樂船已成為所有人看的“展覽物”……是呀,國慶黃金周放個假跟在父母的身后看海、看山、看水、最后還不是堵在路上看車、看人、看中國之“堵”……這個年代的“凊歡”太難尋了!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和諧寧靜;鼻要清歡,找不到干凈空氣;舌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凈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你要享受清歡,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例,因為在我們擁有越多的物質(zhì)世界,我們的清淡的歡愉就越日漸失去了。這樣讀來,蘇軾還是幸運的!
眶縮的眉頭慢慢舒展,我微微點頭。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著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nèi)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guān)愛。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溫一壺月光下酒”、“發(fā)芽的情緒”、“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持續(xù)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xiàn)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蔽以贿@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qū)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于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情緒與平靜的心態(tài),再宏偉的目標(biāo)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于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fēng)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
依靠的心往往使我們經(jīng)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yōu)雅自在和勃勃生機。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一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持續(xù)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xiàn)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qū)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于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情緒與平靜的心態(tài),再宏偉的目標(biāo)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于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fēng)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二
讀到林清玄先生寫的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清歡》,甚是有感。
細雨斜風(fēng)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首詞是蘇軾與朋友去郊外游玩,喝著雪沫乳花的小酒,吃著竹筍、蓼菜、茼蒿等等,然后贊嘆著:“人間有味是清歡?!?BR> 有人讀詩詞不解其意:“這有何好?無非是吃吃野菜、喝喝酒嘛?!闭f此話之人,必定是沒有體會過“清歡”之人。清歡,到底是何物呢?解釋起來很難,清歡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清淡的歡愉,但體會起來,確實很難呢!
活在當(dāng)下,體會清歡難,尋清歡則更難。
當(dāng)你從一把茼蒿、一盤新筍中品出勝過山珍海味的滋味來;當(dāng)你從路邊一塊石頭中看出比鉆石更珍貴的品質(zhì)來;當(dāng)你在林中漫步感到了聆聽鳥鳴比提著鳥籠向人展示更令人愉悅來;當(dāng)你從一壺烏龍茶中體會到比喧鬧的晚宴更清凈的感覺來……這些都是清歡。
可惜,這樣的時候?qū)嵲谑巧贅O了,更多的是人世間的混沌、雜亂。在一天的勞動后,我們想安靜的散個步,可路邊的煙塵滾滾,到處是“嘀嘀”的喇叭聲,閃光燈刺到你睜不開眼,哎,只能回家。
那就去山上,去海邊吧!那里遠離城市。爸爸年輕時去過嶗山,爬到山頂,四處無人,如此近之望云,到了云霧繚繞的仙人修煉之地,自然是興奮不已。下邊是海,海邊是白色的,遠些為清,再遠些是幽深的紫,最后是蔚藍,一海四色,默默驚艷。
現(xiàn)在去了,只有傷心,身邊圍滿推銷的人?!罢障唷⒄障?,15元5張,現(xiàn)拍現(xiàn)取!”一排排小販,向你出售手鏈、玩具……哎,只好走開。人間時事無常,能在世間找到清歡,能品出“人間有味”的人物,必是第一流人物!
煌煌104千言,閱歷、智慧、勇氣……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三
我對林清玄的第一感受:讀書乃著文。
從小學(xué)三年級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7歲開始背誦唐詩宋詞,8歲,獲得了全國兒童繪畫賽優(yōu)選,10歲就開始讀小說,林清玄記得小時最喜歡的是《西游記》。
他17歲即開始發(fā)表文章,1973年開始創(chuàng)作散文,而后相繼攬闊了各種獎項,30歲前便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xué)獎。
這么多的獎項,對林來說只能算作一種鼓勵吧,得獎不是他的夙愿,然而如此優(yōu)秀的作家,任誰都能記得他的所在,獎項的給予是讀者的愛的宣泄,得獎對他來說卻只是生活的`隨筆,那么,我們都希望在這些光榮的背后還有更多奇跡的光芒閃現(xiàn)!很多人從林清玄的文章中感悟到許多人生的哲理,特別是那些心理迷惘的人,由此找到了精神家園和精神之光,由此林清玄贏得了精神導(dǎo)師的美譽。
他說:面對人生難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們能以起承轉(zhuǎn)合去尋找心靈的故鄉(xiāng)。
人是有限制的,但夢總是美的!這一句,我感受最深,正如林畢生的追求:夢總是美的。
林的散文被譽為時間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間最美妙的聲音,表現(xiàn)了人間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含蓄真摯感人的力量,并引導(dǎo)人們追求其參悟生命的意義,展示著化人生苦旅為文化樂旅的大智慧。
之所以受到如此高評價,實在是林的寫作成果給人們的影響至深,就像給心靈澆了一罐美酒,而且后經(jīng)十足。
再轉(zhuǎn)向他的精神世界,他注重人生的參悟,是保持樂觀與豁達,清妙玄獨心境的妙方。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四
菩提是佛教當(dāng)中的圣樹,菩提的本意是一種領(lǐng)悟,一種生命的真諦。一顆柔軟的心就是菩提,一片潤土的落花就是菩提,一種真善美的感悟就是菩提。菩提樹比我想像中的要堅強,縱然有著冬天蕭條與空寂,但也未嘗不是努力站立,長出干凈的新綠,有著一種對新生無比追尋地力量,萌發(fā)的不只是綠芽的蓬勃生機,更有著芽兒那片片舒展的心情。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覺曉到有一種奉獻叫無私;從“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來秋,誤入藕花深處”覺曉到有一種快樂叫灑脫;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中覺曉到有一種寂寞叫離愁;從“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中覺曉到有一種仕途叫艷羨;從“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中覺曉到有一種愛戀叫凄厲。
一片葉子中的領(lǐng)悟就是一棵菩提,一首詩中的意境,就是一棵菩提。玟瑰固然嬌媚,文竹固然高雅,但都躲不過時光的摧殘;木槿固然精致,紫薇固然溫美,但都經(jīng)不起命運的玩弄。只有菩提,因突破了紅塵中的一切欲念,方成為一塊永恒的凈土。除去雜草,種滿菩提,每個人的心都應(yīng)如此——種下一片菩提林。
三生石圓三生夢·輪回
三生石——記錄了前世,今生與來生的種種恩怨情愁。不管是否有著三生石,我們都可以把它當(dāng)成自己對輪回的一種信念,一種對于生命永恒的詮釋。
三生石,一個浪漫而又令人動容的傳說,不管是否真實,許多朋友以三生石做為肝膽相照的依據(jù),更多的情侶則在三生石上寫下他們的誓言。佛教里認為有情欲就有輪回。而林清玄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說:“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輪回的束縛?!被蛟S這才是真正的輪回。而我想輪回并不是一種墮落,而是一種新生的彼岸,輪回是一種新陳代謝,是一種念念相續(xù)循環(huán)往復(fù),或許不只是人在輪回,世界也在輪回。我們看不見月亮,并不代表月亮沒有了,而是它運行到背面去了;一片云從頭頂掠過,不久逃出了我們的視線,這也不代表云兒消失了,而是它要向更遠的目標(biāo)航行,這都是輪回。
輪回并不可怕,只是人們習(xí)慣把它加上鬼怪的陰影,而蒙蔽了我們的心。
當(dāng)我們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是否忘了自己的舊精魂,是否只是無知地追尋欲望?
有時候,一首詩,一位古人,感覺上竟像相識很久的知已;甚至有時候偏愛一種顏色,一種花香,一種聲音,卻完全說不出理由……或許這就是輪回的最好解釋。
讀著林清玄的散文,心境似乎也同時受到洗禮,說這是《林清玄散文精選》還不如叫它“清醒記”,邊讀,邊整理自己零亂的心情。整本書揚溢著佛學(xué)的色彩,似乎也走入了佛教這塊不可逾越的圣地。
陽光下,歷史的長河泛著金光,生命的綠樹萌發(fā)新芽……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五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后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家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著很深的寓意,哲理。讀完后撼動了我的心。
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fēng)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fēng)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著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體寫著“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展開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闭沁@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打開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biāo)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家的.距離,向我們訴說了作家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有趣,我仿佛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家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說……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家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jié)和道理。在作家的筆下,可以從一只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家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nèi)心——那如白紙般內(nèi)心的最深處的那片凈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家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丑惡的對比,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xù)沿著之前的風(fēng)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家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fā)現(xiàn)書的最后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xué)習(xí)智慧;離散,學(xué)習(xí)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yè),更重視這些優(yōu)良品質(zhì)的養(yǎng)成那?”或許,這就是作家寫這本書的原因吧。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六
翻開一本書,和著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韻。三言兩語,智慧的光芒閃爍其中。洗凈鉛華,拋開那些看起來很虛無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會展示在面前。稱其為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為過。
沒有剩余的文字,一切仿佛是那么自然,卻又充滿了奇妙的聯(lián)想,空靈流動。轉(zhuǎn)換了時空,仿佛置身于那書中的情景,心靈卻澄澈洞明。我佛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羅萬象,應(yīng)作如是觀”。即便是遵從了“如是觀”的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在講述真理的同時,又顯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筆下,就能夠發(fā)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們能夠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苦與樂,從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禪、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諦。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煙波浩渺的佛教藝術(shù)和佛教哲學(xué)的海洋里潛游泅渡,將之化為氣息,化為血脈。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冷峻中持續(xù)著溫煦,流動中體現(xiàn)著凝注。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于是,我們得以看到東方美學(xué)理念和佛教哲學(xué)情懷融為一體、禪的機鋒和日常生命體悟為一體的杰作。正如《黃昏菩提》中寫到:“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溫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fēng)姿。”
“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醒不至于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凈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為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借情的溫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亂或骯臟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BR> 還記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dāng)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著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著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jīng)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著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tài),使串串云淡風(fēng)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回繞。
讀畢林清玄的散文,豁然開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且讓我們在卑濕污泥的人間,開出柔軟清靜的智慧之蓮吧?!?BR> 林清玄的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七
讀到林清玄先生寫的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清歡》,甚是有感:
細雨斜風(fēng)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首詞是蘇軾與朋友去郊外游玩,喝著雪沫乳花的小酒,吃著竹筍、蓼菜、茼蒿等等,然后贊嘆著:“人間有味是清歡?!?BR> 有人讀詩詞不解其意:“這有何好?無非是吃吃野菜、喝喝酒嘛?!闭f此話之人,必定是沒有體會過“清歡”之人。
清歡,到底是何物呢?!解釋起來很難,清歡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清淡的歡愉,但體會起來,確實很難呢!
活在當(dāng)下,體會清歡難,尋清歡則更難。
當(dāng)你從一把茼蒿、一盤新筍中品出勝過山珍海味的滋味來;當(dāng)你從路邊一塊石頭中看出比鉆石更珍貴的品質(zhì)來;當(dāng)你在林中漫步感到了聆聽鳥鳴比提著鳥籠向人展示更令人愉悅來;當(dāng)你從一壺烏龍茶中體會到比喧鬧的晚宴更清凈的感覺來……這些都是清歡。
可惜,這樣的時候?qū)嵲谑巧贅O了,更多的是人世間的混沌、雜亂。
在一天的勞動后,我們想安靜的散個步,可路邊的煙塵滾滾,到處是“嘀嘀”的喇叭聲,閃光燈刺到你睜不開眼,哎,只能回家。
那就去山上,去海邊吧!那里遠離城市。
爸爸年輕時去過嶗山,爬到山頂,四處無人,如此近之望云,到了云霧繚繞的仙人修煉之地,自然是興奮不已。下邊是海,海邊是白色的,遠些為清,再遠些是幽深的紫,最后是蔚藍,一海四色,默默驚艷。
現(xiàn)在去了,只有傷心,身邊圍滿推銷的人。“照相、照相,15元5張,現(xiàn)拍現(xiàn)??!”一排排小販,向你出售手鏈、玩具……哎,只好走開 。
人間時事無常,能在世間找到清歡,能品出“人間有味”的人物,必是第一流人物!
煌煌104千言,閱歷、智慧、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