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來指導和組織教學活動的一種工具。教案的編寫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特點,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一
(一)知識目標
1.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2.品味這首詞的語言、意境。
(二)能力目標
2.訓練學生分析古詩詞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認識古人面對自然、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tài)度,使學生多一分寶貴的情感經歷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欣賞古典詩詞新凝練的語言,優(yōu)美的意境。
2.體會詩詞的意蘊和作者的情思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板書:望江南溫庭筠
簡單了解一下作者:溫庭筠,唐代著名詩人,本名歧,字飛卿,太原人,著有《花間集》,他被當做花間派的開創(chuàng)者,與李商隱齊名“溫李”。
同學們先聽下朗讀錄音,在聽到的過程中感知文章大意!
文章大意
一位思念愛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畢后,在樓上憑欄眺望,她看到許許多多帆船從樓前駛過,但卻沒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陽西下,愛人沒有回來,只空見江水東流,思念讓她肝腸寸斷。
(感知完了文章大意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首詞,首先)
(二)課文賞析
1、同學們想想:這位作者筆下的主人公是什么人啊?(一個盼望丈夫歸來的女子)
板書:思婦
梳洗罷,揭示了女子怎么樣的心理狀態(tài)?
女為悅己者容,寫盡倚樓眺望前用心梳洗修飾的經過和急切盼望重逢的喜悅,激動的心情,精心梳洗說明她相信愛人一定回會回來,心中充滿希望。
(你從哪些詞讀出了“盼望”?讀出了“孤獨寂寞”?幻燈片打出:獨、倚、斜暉、悠悠、腸斷、白蘋洲)
一個獨字,說明了此時的她一個人,寫盡了孤獨與期盼,體現(xiàn)了他的孤獨落寞的心情。倚字寫人的嬌瘦和眺望神態(tài),生動刻畫了盼望夫歸的形象。
(從倚樓的動作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內心充滿希望)
板書:倚樓----希望
前一句是全詞情感上最大的轉折,與起句的歡快情緒構成比照,鮮明而強烈,從希望是到發(fā)現(xiàn)不是寫出了女子一次次從希望到失望的過程,讓人為之心碎。后一句寫眼中所見之景,落日流水本無情,但在思婦的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斜陽與江水交相輝映,烘托出悵然失落的痛苦心情。
(這兩句寫出了女人公失望與希望交替的過程。從晨光一直盼到夕陽,可見他的癡情。斜暉脈脈含情,江水悠悠有意,反襯出女子心中不盡的柔情與惆悵。這兩句將人、事、景、情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含蓄蘊籍地意境。)
從斜暉兩個字可以看出她等得時間久,很失望板書:斜暉---------失望
(過渡:此時思念的人終究沒有回來。失望之余,怨恨的情緒也更加強烈。讓我們一起來賞析最后一句“腸斷白蘋洲”)
回答:白蘋洲”原是長著白蘋的水邊小洲,后人往往把白蘋洲作為送別地點的代詞。這里的白蘋洲,也暗指過去與心上人離別的地方。
理解一下“腸斷”?字面意思的是肝腸寸斷回答:后世用腸斷比喻心中的極度悲傷。
那么從腸斷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已經絕望了板書:腸斷------絕望
(拓展:那么同學們還知道哪些用“腸斷”表現(xiàn)悲傷的詩句嗎?例如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白居易《長恨歌》
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韋莊《菩薩蠻》)
學完了這首詞,我們歸納一下主題
(三)主題
具體描寫了思婦等待丈夫歸來時的動人情景,人物景色情感躍然紙上。全詞突出一個獨字,生動刻畫了一個盼望夫婦的婦女形象,表現(xiàn)了她盼夫不得的失望和痛苦心情。
(離別時無奈的,由它帶來的思念與痛苦的煎熬更是讓人難以承受,盡管如此,人生不可避免要遭遇或短暫或長久的離別。因此,我們要珍惜和親人朋友子一起的每一分鐘,善待自己,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讓幸福的陽光灑遍生活的每一個角落?。?BR> 四,課堂練習
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多描寫思婦之情的名篇名句,想一想還有哪些,請找出來背一背
五,課后作業(yè)
背誦、默寫這首詞
六,板書設計
望江南
溫庭筠
倚樓-------希望
思婦斜暉-------失望
白蘋洲-------絕望
曲美娟
[《望江南》教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二
一、教學目標:
1、能用自然、輕柔的聲音與含蓄而熱烈的情緒演唱歌曲《飛來的花瓣》。
2、感受弱起拍子的節(jié)拍特點和音樂旋律的強弱起伏。
3、表達對老師的尊敬和熱愛,及對老師深深的依戀之情。
二、教學過程:
1、導入:(學生在《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音樂中步入教室)
師:這首歌都會唱嗎?一起唱一唱。
在這首歌曲中你回憶起了曾經教過你的哪一位老師?以及這位老師感人的真實故事?并請你說一說。
今天就讓我們滿懷對老師的感激之情來學唱另一首贊美老師的歌曲《飛來的花瓣》
2、播放錄音:《飛來的花瓣》(合唱),認真聆聽,整體感受作品的意境。思考:
你從這首歌里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討論并回答。
3、再次聽錄音,可輕聲哼唱,熟悉旋律,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美、歌詞美、演唱形式美、風格美。
4、學唱歌曲:
(1)引導有感情地朗讀歌詞,師生分角色朗讀。
(2)聽錄音輕聲跟唱歌詞,注意引導學生用輕柔的聲音去演唱。
(3)視唱歌譜,提醒學生邊唱邊打拍子,注意強調弱起節(jié)奏。
(4)請學生自己找出難點,并解決歌曲中的難點。
(5)漸強漸弱的處理并體會對作品情感的作用。
5、教師彈琴,學生完整演唱。注意引導學生用歌唱的情緒、感覺去演唱。
6、學生小組合作,對歌曲進一步藝術處理。
7、小組進行展示演唱,師生評價。
三、課堂拓展:
用自己的形式表達對老師的尊敬與愛戴。
1、學生討論準備。
2、學生自己或小組合作上臺展示。
3、生生互價,教師評價。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談本節(jié)課的感受或收獲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三
1.內容
(1)學唱歌曲《陽關三疊》第一疊
(2)欣賞歌曲《杏花天影》
2.內容解析
《陽關三疊》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著名的藝術歌曲。目前所見的是一首古琴歌曲。疊是古代對同曲變奏結構的一種稱謂,三疊意指唱(奏)三次。在不同版本的琴歌《陽關三疊》中,常被加進新詞,以豐富曲調情感表達的需要?!蛾栮P三疊》為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我國古代音樂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唱。這首樂曲產生于唐代,是根據著名詩人、音樂家王維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譜寫而成的。因為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陽關曲》。大約到了宋代,《陽關三疊》的曲譜便已失傳了。所見的古曲《陽關三疊》則是一首琴歌改編而成。最早載有《陽關三疊》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釋字琴譜》,而流行的曲譜原載于明代《發(fā)明琴譜》(1530),后經改編載錄于清代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1876)。新中國成立后,王震亞將其改編為混聲合唱。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此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三四句是一個整體,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xiàn)。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卻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適合絕大多數離宴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歌詞:一疊“清和節(jié)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惆悵役此身。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BR> 二疊“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顧戀不忍離,淚滴沾巾,無復相輔仁。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商參各一垠,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日馳神?!?BR> 三疊:“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飲心已先醇。載馳骃,載馳骃,何日言旋軒轔,能酌幾多巡!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窮傷感。楚天湘水隔遠濱,期早托鴻鱗。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噫!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BR> 這首琴歌音調純樸而富有激情,曲調運用了商、宮、羽等調式交替的表現(xiàn)手法,在王維原詩的基礎上又補充了長短句的詩句用來豐富琴歌的內容,形成了兩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王維的原詩,商調式,起承轉合層次分明。第二段落是琴歌的補充部分,從音樂角度說,后段有點類似副歌的性質,羽調式為主,詞曲以王維原詩意境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曲調“遄行,遄行” 等處的八度大跳,和“歷苦辛”等處的連續(xù)反復的陳述,情真意切,激動而沉郁,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極大豐富了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力。
《杏花天影》
綠絲低拂鴛鴦浦。想桃葉、當時喚渡。又將愁恨與春風,待去。倚欄橈、更少駐。
金陵路、鶯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滿汀芳草不成歸,日暮,更移舟、向甚處?
這首詞為思念遠方戀人之作,同時又感慨人生的漂泊,憂心家國的不定,多種思緒交織。上闋,夢見伊人,驚醒成空,便假托對方的幽魂,來而又去,故詞中出現(xiàn)的人物以對方為主。由“桃葉”而觸動思念遠人的愁思,“待去”寫出欲去未去的躊躇。下闋向戀人表白身不由己的隱痛。文筆細膩,深情動人。
這是一首典型的宋代歌曲。音樂由換頭合尾的兩個段落組成,歌曲第一段三小節(jié)“綠絲低拂鴛鴦浦”與第二段“金陵路、鶯吟燕舞”在旋律處理上形成對比,而后段旋律完全相同,許多宋詞都是這樣的結構。
姜夔(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江西鄱陽)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姜夔詞題材廣泛,有感時、抒懷、詠物、戀情、寫景、記游、節(jié)序、交游、酬贈等。他在詞中抒發(fā)了自己雖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國的感時傷世的思想,描寫了自己漂泊的羈旅生活,抒發(fā)自己不得志及情場失意的苦悶心情,以及超凡脫俗、飄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鶴般的個性。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教學目標
(1)演唱《陽關三疊》及欣賞《杏花天影》,感受琴歌的魅力,增強對我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認識,體會古曲蘊含的深厚情感。
(2) 能用連貫、流暢、飽滿的聲音演唱《陽關三疊》,體會其古韻及感受、了解古曲的創(chuàng)作手法。
2.目標解析
(1)《陽關三疊》與《杏花天影》都是古代著名的琴歌,但它們的創(chuàng)作手法不同,表達的情感也有不同?!蛾栮P三疊》這首琴歌音調純樸而富有激情,通過起承轉合及三疊的手法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杏花天影》這首琴曲詞通過換頭合尾的手法表現(xiàn)思念遠方戀人,同時又感慨人生的漂泊,憂心家國的不定,多種思緒交織的情感。通過感受聆聽,不僅感受作曲家的真摯、豐富的情感,而且感受古韻的魅力。
(2)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處于變聲期,不能大聲喊唱,本節(jié)課要求學生能用 輕聲、深情、流暢的聲音來表現(xiàn)歌曲《陽關三疊》,感受古人的真情流露,情緒、情感的層層遞進。同時通過聆聽、比較、分析歌曲結構,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品,激發(fā)學生與作品的共鳴,以情帶聲,表現(xiàn)作品。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學唱《陽關三疊》。
教學難點:準確演唱出歌曲《陽關三疊》的旋律和意境,鍛煉氣息的控制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歌曲《陽關三疊》
1.欣賞名畫導出古詩
“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幅名畫,請大家欣賞……中國古代的詩人畫家,常常把詩畫放在一起來創(chuàng)作,有詩常作畫,有畫必題詩!我們看看這幅畫有哪首古詩可以適合呢?”
“……”
2.看詩、賞畫、帶問題欣賞歌曲《陽關三疊》
“古代文人墨客不僅作詩而且喜歡唱詩,《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卻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適合絕大多數離宴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因為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陽關曲》。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首歌曲吧!
提問:歌曲的情緒如何?歌曲歌詞與詩歌的內容上有什么不同?
“這首琴歌音調純樸而富有激情,在王維原詩的基礎上又補充了長短句的詩句用來豐富琴歌的內容,形成了兩個段落?!?BR> 3.復聽歌曲《陽關三疊》
“歌曲中哪些字唱得比較重?請同學們將唱得重的音找出來。”
4.老師演唱第一段歌詞,學生輕聲跟唱
5. 學生跟琴演唱第一段歌詞
6. 學生跟琴視唱第一段曲譜,分析旋律特點
師:“旋律的主音是什么?第一段由幾個樂句構成,樂句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
師:“第一個段落是王維的原詩,主音是re,商調式,采用了起承轉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
7.師演唱第二段歌詞,學生輕聲跟唱,找出難點并解決
八度大跳采用單獨聆聽、模仿、視唱曲譜的方法解決,并注意“唱低想高,唱高想低”,控制好聲音的發(fā)聲位置。注意“遄”字的正確發(fā)音以及附點的時值要拖滿。
8.學生跟琴演唱第二段落歌詞
9.帶問題欣賞劉欣然演唱的琴曲《陽關三疊》
師:“其實我們學唱的《陽關曲》只是《陽關三疊》里的第一段,讓我們聽聽完整的《陽關三疊》,聽聽三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每段的第一段落的詩句、音調相同,第二段落的歌詞、音調不同?!?BR> 師:“這就是古代常用的一種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疊’,類似歐洲的變奏曲式結構,三疊意指演唱(變奏)了三次?!?BR> 10.引導學生配樂誦讀《陽關三疊》的三疊歌詞,激發(fā)學生與作品情感產生共鳴
11.學生跟伴奏完整的用連貫、流暢、飽滿的聲音演唱《陽關三疊》
注意坐姿、換氣點及重音
12.欣賞合唱版《陽關三疊》
(二)欣賞《杏花天影》
1.欣賞姜夔作詞作曲的《杏花天影》
歌曲的情緒如何?你感受到作詞、作曲家怎樣的心境?
(這首歌曲旋律舒緩典雅,情緒惆悵。這首詞為思念遠方戀人之作,同時又感慨人生的漂泊,憂心家國的不定,多種思緒交織。)
2. 簡介作詞、作曲家姜夔
3.看歌譜欣賞《杏花天影》
請同學看到這首歌曲的歌譜,探尋宋代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是什么?
(這是一首典型的宋代歌曲。音樂由換頭合尾的兩個段落組成,歌曲第一段三小節(jié)“綠絲低拂鴛鴦浦”與第二段“金陵路、鶯吟燕舞”在旋律處理上形成對比,而后段旋律完全相同,許多宋詞都是這樣的結構。)
4.欣賞現(xiàn)代版《杏花天影》
“現(xiàn)代很多流行歌曲都借鑒傳統(tǒng)的音樂來增添它的文化底蘊,吸引聽眾的注意,古為今用,例如這首楊云閣的《杏花天影》,他就借用宋代歌曲《杏花天影》而走紅,登上2013年央視春晚。”
四、小結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能用茶杯、碟子、碗筷演奏這首歌。
2、學唱:《杵歌》。
教具準備:
卡片、錄音機、磁帶。
教學難點:
理解高山族民歌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同學聽著音樂有序的進入專用音樂教室,走到板凳邊坐好,跟著老師有節(jié)奏的拍手。
二、上課禮儀
師生問好。
三、聆聽
聆聽歌曲。
四、學唱歌曲
1、師帶生有節(jié)奏的朗讀歌詞數遍。
2、生聽范唱。
3、跟著錄音范唱學唱,多聽。
4、師采用聽唱法教唱。
5、跟琴學唱。
6、集體齊唱。
7、師針對部分同學有難度的地方重點糾正。
8、跟著錄音范唱唱,跟著伴奏唱。
五、欣賞《杵歌》:
1、學生介紹有關高山族的資料。
2、再次欣賞《杵歌》。
3、隨著歌曲做淘米的動作。
六、歌曲感想
1、師:這節(jié)課同學們學到了什么?
2、師:這堂課我們一起學會了《杵歌》,從而知道了高山族民歌的特點并在這堂課中同學們積極參加,同學們非常的了不起!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多觀察,將平時所看到勞動場景編入到樂曲中,做一個有心人。
八、宣布下課
唱師生再見歌。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聽賞《春之聲》,感受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大自然的春色。
2、了解相關的知識和文化,在音樂的啟迪和感染下,產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
通過音樂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春天,使他們能運用各種表演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教材分析:
春天象征著生命,象征著希望。從古到今,無數文人墨客、名家藝人無不為春的多彩而陶醉,被春的生機所打動,留下了很多贊美春天的藝術作品。春天,永遠是藝術家永恒的主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春之聲》就是音樂大師用音樂來表達和贊美春天的美麗。
教學準備:
課前搜集圓舞曲資料,錄音機等。
教學方法:
聆聽法、討論法、啟發(fā)法、評價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
播放聲音(春之自然界的聲音)
師:剛才大家都聽到了什么?
生:我聽到了鳥鳴聲、小溪的流水聲、下雨聲、風聲等。
師:這么美的聲音,我們知道是什么季節(jié)來了?
生:春天來了。
師:請大家再來欣賞一組春天的圖片。
師:剛才我們用眼睛看到了春天的美景,下面安老師請同學們來聽一段非常好聽的描述春天美景的音樂??纯匆魳芳以鯓佑靡舴麃碣澝来禾斓摹?BR> 二、啟發(fā)導入、初步感悟。
播放音樂《春之聲》片段a
師:聽的過程中,可以隨音樂輕輕東移動,用身體表示出你的感受。(隨音樂做簡單律動)
聽完后告訴老師:在這段音樂中同學們感受到了什么?想做什么?有沒有想跳舞的沖動?情緒怎樣?能不能聽出是幾拍子的?(活潑、歡快、節(jié)奏感強,是三拍子的) 一般舞曲都是三拍子的。(三拍子引出圓舞曲。)
介紹約翰?施特勞斯被稱為“圓舞曲之王”,他一生做了五百多首樂曲。 (講解一下為什么是小約翰?施特勞斯,因為小約翰?施特勞斯的父親是叫約翰?施特勞斯,為了加以區(qū)別所以加個小。他父親也是個音樂家,著名的《拉德斯基進行曲》就是他父親創(chuàng)作的。而小約翰?施特勞斯主要創(chuàng)作的是圓舞曲。
下面就帶大家來欣賞一下由奧地利音樂家小約翰?施特勞斯創(chuàng)作的《春之聲》。)
師:咱們都知道音樂根據速度、力度、情緒、旋律等音樂元素的變化,可以分成不同的樂段。今天咱們要欣賞的《春之聲》就是一首比較長,音樂元素變化比較多的樂曲。
下面我們就分段來欣賞一下,請同學們仔細聽,感受各樂段速度、力度及情緒的變化。想想如果你是指揮家,每個樂段你會怎么指揮。
1)聆聽第一段主旋律:
師:這段音樂就是我們剛才聽過的,也是《春之聲》主旋律。(本曲沒有序奏,而是在四小節(jié)充沛的引子之后,貫穿全曲的第一主題(降b大調)隨之出現(xiàn),復雜而具有裝飾音色彩的旋律給聽眾一種春意盎然的感覺;咱們剛說了,這首曲子比較長,為了方便比較記憶,咱們給各樂段都起個名字:這一樂段命名為a。
2)聆聽第二樂段: 第二主題(f大調)進入,旋律趨于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動;情緒依然比較活潑。命名b。
3)聆聽第三樂段: 重復第一主題的旋律,再次讓人深刻體會春天的感覺。命名b。
4)聆聽第四樂段: 經過重復第一主題之后,優(yōu)美的第三主題在豎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緩緩進入,給人以春水蕩漾般的舒暢感;命名c。
5)聆聽第五樂段: 第四主題運用大音程的跳動,顯示出無窮無盡的活力;命名d。
6)聆聽第六、七樂段: 第五和第六主題略帶一絲陰暗的色彩,仿佛是在描寫春日里偶爾飄來的陰云;命名e。
7)聆聽第八樂段: 第七主題節(jié)奏自由,陰郁的氣氛一掃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機盎然的感覺;命名f。
8)聆聽最后一個樂段: 樂曲的結尾也較為簡單,只是重復一遍第一主題之后,利用第一主題的旋律加以變奏,干凈利落地結束全曲。(主題a) (黑板上完整列出全曲的結構:abacdefa )并講解回旋曲的定義。
三、充分體驗、情感交流。
師:下面我們來再欣賞一下《春之聲》,閉上眼感受一下歌曲帶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在聽到樂曲主旋律的時候可以動一動,再次體會春天帶給我們的活潑、歡快、充滿朝氣的感覺。
師:剛才的《春之聲》,你都聽到哪些樂器演奏的?
生:小提琴,鼓……
師:對,這些樂器都屬于西方的管弦樂器,像這樣有很多的西洋樂器共同演奏完成的樂曲是叫管弦樂曲。
師:小約翰?施特勞斯是用管弦樂的演奏形式來表現(xiàn)春天的。下面請同學們用最美的語言來描繪一下自己心中春天。
四、配樂朗誦、總結下課。
欣賞《春之聲》,進行配樂朗誦,體驗音樂與朗誦在情感上的和諧。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春天象征著生命,象征著希望,希望同學們像約翰?施特勞斯一樣,永遠充滿活力。下去之后你們也可以自己搜集一些約翰?施特勞斯創(chuàng)作的一些圓舞曲,聽一聽,多感受圓舞曲的特點。
教學后記:
音樂藝術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的目的。音樂課堂教學應更多地建立在參與和感受的基礎上。學生只有通過不同形式感受音樂才會對音樂有真正的體驗和理解。小學的音樂欣賞課應攆棄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以掌握知識為目的的教學方式,重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和感受,愉悅地學習,潛移默化深入作品,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六
風笛音樂《優(yōu)雅》。
二、學習目標
1、通過鑒賞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了解風笛、音色特點及演奏方式。
2、通過比較聆聽、演唱等多樣的實踐活動,認識并體會歐洲典型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征。
3、通過文化與音樂結合講述的方式,開闊學生視野,感受到歐洲民間音樂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學會尊重多元文化,對歐洲民間音樂與歐洲藝術音樂的關系進行簡單的探究。
三、重點及難點
重點:欣賞蘇格蘭民間音樂《優(yōu)雅》,感受、體驗歐洲民間音樂風格特點。
難點:初步探究歐洲民間音樂與歐洲藝術音樂的關系。
四、學習方法與指導策略
(一)聆聽與分析結合,學生從自我體驗中感受歐洲民間的風格特征,談感受與同學交流體會。
(二)學生自主學習搜集關于歐洲音樂的知識、音樂作品。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向同學們同時展示蘇格蘭樂手的著裝。并提示學生圖片上還有一種蘇格蘭的特色樂器。
二、歐洲民間音樂
(一)風笛音樂
1、欣賞配有蘇格蘭風光畫面的風笛曲。然后提問問題:樂器的音色有何特點?分小組討論(高亢的、尖銳的);
音樂表達了怎樣的情緒?(奔放熱情,氣勢宏偉)。
2、介紹風笛的構造。
3、分析風笛作品《優(yōu)雅》:
(1)看譜例,哼唱旋律,同時用手劃拍子,注意弱起小節(jié),提示學生模仿風笛的音色演唱旋律,音樂欣賞完了,問:音樂的線條是怎樣的?(連綿起伏的)。
(2)教師小結:這是一首多聲部的音樂,主題旋律在高聲部,低聲部的持續(xù)音作為伴奏,就像連綿不斷的群山。
4、拓展:
繼續(xù)欣賞一段音樂,同樣是由風笛演奏的,你能說說它跟蘇格蘭風笛的區(qū)別嗎?
教師小結:浪漫的、深情的,懷念的情緒。
它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七
音樂是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化的文化,本課圍繞“非洲的靈感”這一單元,選擇了具有濃郁的非洲風俗的鼓樂為主要教學內容。旨在讓學生通過感受,體驗非洲鼓樂的特點及其對相關文化的了解與接納,進而產生興趣,以此來擴大學生的欣賞視野。
一、幫助學生了解喜愛非洲鼓樂。
二、感受、體驗非洲鼓樂、并為歌曲配上鼓樂伴奏
《非洲鼓樂》是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中《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第十四冊第二單元內容――《非洲的靈感》,整合重組拓展延伸成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一、感受、體驗非洲鼓樂節(jié)奏
二、運用非洲鼓樂節(jié)奏為歌曲伴奏
初一學生
多媒體教材、非洲康加鼓
1、師擊鼓、學生進教室
2、出示圖片
3、揭示課題、非洲鼓樂
情境導入
用直觀感性的設問,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與好奇心
1、圖中文鼓的特點?
2、感受鼓樂
3、師總結引出非洲鼓語
4、學生創(chuàng)設自己的鼓語
5、找出圖中的組成部分
6、引出鼓在非洲的又一象征
7、感受鼓樂
(1)聽鼓樂、拍節(jié)奏
(2)介紹有特點的非洲鼓樂節(jié)奏
學生對非洲鼓樂的認識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突出本課的重點
對非洲鼓樂加深一層了解
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解決了本課的'難點,加深了對非洲鼓樂節(jié)奏的了解
三、學生創(chuàng)編
1、復習歌曲《咿唷?嘞啦》
2、編配節(jié)奏型
四、課堂小結
在非洲鼓語中結束本課
學生對鼓樂的認識由理性上升為創(chuàng)編
使學生產生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這節(jié)課,我曾在市直中學的新課程展示課中上過。以下是本人的教學反思與聽課老師的課后的評價。
這堂課中,我突破以往舊的教學觀念緊緊圍繞課題,始終以“玩鼓”為主線,巧設問題,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只要每位老師,巧設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會使學生從被動轉變?yōu)橹鲃拥膶W,學生就會喜歡上音樂課。
(1)課題新穎,課中讓學生學到鼓樂,感受到鼓樂,體會到異國的風俗人情。
(2)師生的互動性很好,音樂要素滲透的比較深入。
(3)教師很有感染力,學生的即興創(chuàng)作也很好。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八
1、通過電腦復習樂器音色。
2、通過電腦對《小星星》配器,使學生體會各種樂器音色對塑造音樂形象的作用。
3、開拓視野,了解新技術,懂得電腦音樂的基礎知識。
掌握制作電腦音樂的整個過程。
制作過程中樂器音色的選擇及錄制時節(jié)奏的掌握。
硬件:多媒體電腦一臺、midi鍵盤一臺、數據投影儀一臺。
軟件:windws95 caewal 3.3
一、引言,組織教學
二、復習樂器音色(屏示畫面)
1、欣賞樂曲〈輕騎兵〉
提問:由哪能些樂器在演奏:渲染了一種什么氣氛?
2、器樂分類(屏示器樂分類表) 提問:把這些樂器按演奏方式分類:可分成幾大類?
鍵盤樂器:鋼琴、管風琴、手風琴
弦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管樂器:小號、長號、大號、圓號、單簧管、雙簧管
打擊樂器:鈸、鼓、鑼、木魚
(屏示這些樂器畫面及音色特點)
新授:
其實樂器音色,還遠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樂器音色也很有特色。如長笛、單簧管、三角鐵等等。下面我們請同學展示豐富的想象力,把我們今天復習到的和沒有復習,但你較熟悉,認為很有特色的'一些器樂音色運用到一首小曲子去,去為它配器,也來制作一段美妙的具有多種音色的音樂。
(一)學生唱《小星星》歌譜(屏示《小星星》歌譜)
(二)介紹制作軟件
1、音軌窗―― 一軌表示一個通道,可以選擇一種樂器音色,錄制一個聲道。
2、小節(jié)窗――通過它可以看到共有幾個小節(jié),當前的小節(jié),復制、刪除要或不要的小節(jié)。
3、樂譜窗――打開后可以邊聽邊看到你當前的旋律,并可以用筆修改。
(三)制作《小星星》
1、第一段:學生討論設計音樂情緒,音樂形象,選擇樂器。
音樂形象:在遙遠的星空里,小星星悠然自得地高高掛在天空。
音樂情緒:沉穩(wěn)、抒情、優(yōu)雅、莊嚴、神圣。
樂器音色:大提琴、管風琴、小提琴。
學生討論后兩位學生輸入旋律,如選擇樂器不當,也可聽一下通過對比得出較好的選擇,其它學生用“m”來哼唱旋律。(在caewal 界面上配器)
2、第二段:學生討論設計音樂情緒、音樂形象、選擇樂器。
音樂形象:小星星天真活潑地眨著眼晴,歡快地跳著舞。
音樂情緒:歡快、熱情、充滿活力地。
樂器音色:小號、鋼琴、打擊樂。
3、放學生錄制的兩段落旋律,討論是否符合設計的內容。
4、放老師作的《小星星》作比較。
小結
提問:在剛才整個制作過程中,你們得出了什么結論?
(學生討論,歸納)
1、不同的樂器音色可以表現(xiàn)不同情緒的樂曲,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
2、電腦音樂可以把樂隊的任務由一個人完成,讓你真正地參與到音樂中去。
二、老師總結
有了電腦音樂后,音樂將變得越來越容易參與,它不再是作曲家的專利,也不再是龐大的交響樂隊和專業(yè)錄音棚中的產物,它一下子走到我們的生活中,為我們音樂愛好者們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作音樂的廣闊天地。今天由于我們音樂知識有限,配編了一首很短小的樂曲,其實電腦音樂可以做得更好。為了做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我們必須從現(xiàn)在開始學好文化、學好音樂,為將來輕輕松松作個音樂家打下基礎。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九
1、知道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樂于主動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歡蒙古族音樂。
2、學唱蒙古族祝酒歌《銀杯》,有情感地演唱。
3、體驗蒙古族的歌曲風格,學習蒙古民歌的長調和短調。
1、準確地演唱《銀杯》旋律。
2、在歌曲中體驗蒙古族的。熱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緒上表達。
1、導入:今天老師將同大家一起走進蒙古族,讓我們隨音樂體會那里的'別樣風情。(播放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2、講授新課:
師:這是一首由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瑪演唱的歌曲,歌曲描繪了什么?你有什么樣的感受。生:回答。
師:歌曲描繪了什么場面?表達什么內容?你感受到什么樣的情緒?
生:回答,那么就讓我們帶著這種情緒來學唱這首歌吧!聆聽(教學光盤)
3、視唱歌曲旋律。
4、隨琴單旋律演唱。
講解:(1)“xx”、“xx”節(jié)奏。
(2)倚音:在記譜時比主音小(跳度大),倚附在主音前面,起到裝飾作用。在演唱時不能占主音太多時間,越短越好。
5、填詞,有感情地演唱。找出歌曲哪一樂句表現(xiàn)熱情豪爽?找學生表演。
6、學習長調、短調
師:比較銀杯是長調,還是短調?
生:回答。
7、師:通過對蒙古民歌長調、短調的學習和理解,讓我們對蒙古族民歌在情緒、情感上有了更多了解。讓我們再用優(yōu)美、抒情的歌聲體驗民族風情吧!學生齊唱。
教具:錄音機、教學磁帶、鋼琴、打擊樂器、投影儀、提板。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能用優(yōu)美、連貫、深情的聲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xiāng)》,分析作品中的音樂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現(xiàn)的典型節(jié)奏,體會并表現(xiàn)出歌曲所蘊涵的情感。
2、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歌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3、通過欣賞演唱歌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能夠自信地、體驗歌曲表達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激發(fā)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xiāng)》。
教學重點:
用圓潤、自然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xiāng)》。
教學難點:
歌曲二聲部的演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前播放關于大海的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
2、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播放一段音樂,大家一起來聽下,這是什么聲音呢?(播放海浪的音樂)
3、學生回答。
師:是的,這是海浪的聲音。有哪位同學見到過真正的大海?有沒有親自到海邊玩過?你來描述一下你見到的大海。(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對大海的印象或到海邊游玩的情景)你能不能用學過的成語來形容大海。
表現(xiàn)大海寬闊的:一望無邊、無邊無垠、水天相接、煙波浩渺、一碧萬頃;表現(xiàn)大海寧靜的:風平浪靜、鷗水相依、海波不驚、海不揚波、碧海青天;表現(xiàn)大海氣勢的:海納百川、洶涌澎湃、氣吞山河、排山倒海、濁浪排空。
4、剛才同學們都講得很好,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唱一首與大海有關的歌曲《大海啊,故鄉(xiāng)》。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歌中的大海是什么樣子的?”
二、欣賞《大海啊,故鄉(xiāng)》
交流討論剛才的問題:
1、音樂情緒是怎樣變化的'?
2、力度又是如何變化的?
交流討論后師小結:
這首歌的情緒:由深情到激動。
這首歌的力度:由弱到強。
師:優(yōu)美的畫面、動聽的旋律,同學們想不想唱這首歌?
在學唱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首歌曲的作者。
三、作者介紹
王立平,著名作曲家,吉林長春人,代表作品有《紅樓夢》、《牧羊曲》、《太陽島上》等,他的音樂作品題材廣泛,格調清新,表現(xiàn)手法豐富,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個人特色。
四、學唱歌曲
1、聆聽音樂,根據歌曲的音樂情緒,這首歌曲可以分成幾個段落?每個段落有什么特點。
2、討論后小結:
第一段樸實、優(yōu)美、回憶自己在海邊生活經歷。
第二段音區(qū)提高,充滿激情,是情感的抒發(fā),表達主人公對大海對故鄉(xiāng)和媽媽濃厚真摯情感。
3、學生哼唱簡譜,如視唱有困難可用lu模唱。
4、跟琴用“嗚”和“啊”哼唱歌曲注意演唱情緒。
5、解決難點:
(1)3/4121·76|533-|注意切分節(jié)奏的唱法。教師反復范唱,指導學生演唱。
(2)3/46541165|5--|注意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要做到準確清晰?!?--”的時值要唱足。
6、跟琴輕聲唱歌詞,注意力度的變化。(歌曲結構十分簡潔,前后只有四個樂句:前兩個樂句樸素無華,富有敘事性;后兩個樂句情深意長,表現(xiàn)出主人公對大海、故鄉(xiāng)和母親深切思念的感情。)
7、邊劃拍邊唱全曲。
8、完整演唱歌曲。
五、英文學唱
1、請個別學生朗誦英語糾正個別字詞。
2、齊讀英語。
3、填入英文演唱全曲。
六、學唱二聲部
1、播放合唱《大海啊,故鄉(xiāng)》。
師:同學們,這種演唱形式是什么呢?
生:合唱。
師:這是合唱的形式,中間還伴有領唱,今天老師也給這首歌配了二聲部,我們一起來學習。
2、學唱二聲部,跟琴練唱簡譜。
3、模唱二聲部旋律。
4、填入歌詞唱二聲部。
5、分聲部,雙聲部練習歌曲。
6、完整練唱歌曲。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十一
教學內容:
1.唱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音樂故事:國歌的故事。
3.音樂欣賞:《繡紅旗》。
教學目標:
1.通過準確而有感情地演唱和背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體會國歌的情緒,理解國歌的來歷,了解人民音樂家聶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結合欣賞《繡紅旗》創(chuàng)編歌表演。
教學過程:
(一)唱歌
1.學生隨音樂《紅旗頌》走進教室。
2.師生談話:教師引導學生:看誰能唱出剛剛聽到樂曲開頭由小號演奏的曲調。
3.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啟發(fā)學生根據“國歌的故事”等資料,說說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理解。
4.學唱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1)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錄音、影視或教師范唱)。
(2)教師指揮學生隨錄音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注意啟發(fā)學生對演唱的效果進行評價。
(3)學生探究:歌曲速度、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等音樂表現(xiàn)要素的特點,并能運用音樂要素及表情術語描述歌曲所表達的情緒。
(4)引導學生隨音響(錄音、影視、伴奏等)聽好前奏,準確地把握弱起起唱,唱準三連音,有表情地唱熟歌曲的曲譜和歌詞。
(5)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如自由改變本歌的速度、節(jié)拍(如2/4變3/4)與節(jié)奏(如變弱起為強起;改變三連音節(jié)奏),并與前面進行對比,體會音樂情緒及風格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6)引導學生隨琴聲或錄音機唱樂譜(包括前奏)。邊唱邊劃拍子,并三連音節(jié)奏。
(7)反饋與評價:學生采用競賽的方式,看誰能很快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曲譜和歌詞準確地背唱下來,師生共同評價。
(二)欣賞
1.觀看歌劇《江姐》的錄像片段,聆聽女聲齊唱《繡紅旗》。
2.學生探討《繡紅旗》的演唱形式、表現(xiàn)的情節(jié)、表達的主題思想和音樂的基本情緒等。
3.創(chuàng)編歌表演動作:學生可通過個人或分小組,根據各自對歌曲《繡紅旗》內容和情節(jié)的理解和想象,創(chuàng)編歌表演動作。設計符合故事情節(jié)、樂曲結構及音樂情緒的.表演形式,以表達江姐和獄中戰(zhàn)友繡紅旗、迎解放的意境和堅定的信念。在表演的實踐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自己、他人和集體的伴奏作簡單的評價,并在群體中參與相互交流二度創(chuàng)造的感受,并提出改進的意見。
教學內容:
欣賞
1.管弦樂曲《紅旗頌》。
2.歌曲《紅旗飄飄》。
3.歌曲《國旗頌》。
教學目標:
1.感受器樂曲《紅旗頌》的音樂情緒及演奏的形式。能邊聆聽樂曲《紅旗頌》邊看油畫,邊結合歷史知識描述《開國大典》的盛況。
2.感受歌曲《紅旗飄飄》《國旗頌》的音樂情緒及演唱形式;能哼唱歌曲《紅旗飄飄》中一句或幾句曲調。能邊聆聽音樂,邊即興模仿中國健兒在奧運開幕式行進時的姿態(tài)。能描述自己面臨不同場合升國旗時的聯(lián)想與感受。
教學過程:
1.教師介紹《紅旗頌》的作者及首演的背景,然后播放錄音。
2.學生聆聽引子及第一部分主題。
3.教師引導學生從這段引子和主題中,聽出樂曲分別用了哪些樂器來演奏?其中聽出了什么熟悉的音調?(《國歌》音調)
5.聆聽第三部分及尾聲。
6.學生邊聆聽樂曲邊觀看油畫《開國大典》,結合語文知識和歷史知識,各自暢談聽后的感受和對樂曲的理解。描述《開國大典》時的盛況。
7.學生對以上的見解進行評價,教師參與評價活動,說出自己的理解。
8.欣賞男聲獨唱歌曲《紅旗飄飄》。
9.學生自由討論《紅旗飄飄》的音樂情緒、演唱形式以及表達的主題思想。
10.學生隨錄音邊看歌譜邊隨之哼唱。
11.如果高音區(qū)有困難,教師可作移調處理。學生可暢談對這首歌曲的感受,并說出對其中哪個樂句的印象最深。(可能會有不同答案,教師都應予以鼓勵)
12.學生聆聽音樂,即興模仿中國健兒在奧運開幕式行進時的姿態(tài)。
13.欣賞歌曲《國旗頌》。引導學生討論這首歌曲的音樂情緒、演唱形式,以及表達的主題思想。
14.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面臨不同場合升國旗時的聯(lián)想與感受.(參考課本的插圖:天安門國慶節(jié)升國旗的群眾集慶場面)。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十二
1、體驗、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音樂,了解音樂風格。
3、學會附點、前十六、后十六等節(jié)奏型。
一、引入課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國家有多少個民族嗎?(五十六)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苗族、回族、藏族、土家族、布依族、白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壯族、滿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佤族、畬族、高山族、拉祜族、朝鮮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維吾爾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
2、你們能舉出所熟悉的其他歌頌祖國的歌曲嗎?(我的中國心、中國人等)
二、揭示課題:今天我們起來學習一首新歌《愛我中華》。
1、播放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
2、作品簡介:是90年代初著名詞作家喬羽和著名作曲家徐沛東,為在廣西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開幕式大型文藝表演而創(chuàng)作的主題曲。這首歌先后由韋唯和宋祖英演唱,傳遍大江南北。它的深刻寓意,已經超越了會歌,成為一首歌頌民族團結、少數民族聚會的必唱曲目。這首歌可以是獨唱,也非常適合領唱加合唱或齊唱。詞作者簡介:
【喬羽】我國著名的老一代詞作家、劇作家、音樂文學理論家,山東濟寧人。喬羽在電影、電視、歌劇、歌曲等領域都有突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歌劇劇本《花開滿山頭》、《果園姐妹》,電影文學劇本《紅孩子》(合作)、《劉三姐》,話劇劇本《楊開慧》(合作)等。歌詞作品有《我的祖國》、《祖國頌》、《讓我們蕩起雙漿》、《思念》、《難忘今宵》和《愛我中華》等。
曲作者簡介:
【徐沛東】1954年生,遼寧大連人。我國著名作曲家,主要作品有歌曲《我熱戀的故鄉(xiāng)》、《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亞洲雄風》、《愛我中華》等;電視連續(xù)劇音樂《籬笆》、《趟過男人河的女人》和《和平年代》等。
徐沛東是大陸流行音樂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西北風”的代表作家,為大陸流行音樂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3、教師對歌曲的樂段結構進行分析:歌曲是兩段體曲式,采用廣西壯族民間音調并進行了發(fā)展。第一樂段的主題是1313530︱51253—︱,熱烈活躍富有舞蹈性,這里奠定了歌曲的基礎。第一樂句4小節(jié)由音樂主題發(fā)展而成。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第三樂句是由襯詞構成補充句。中間的襯詞鮮明的表現(xiàn)了少數民族的語言特點。歡快活潑,興高采烈的情緒唱出主題——愛我中華。第二樂段3.1210︱2217675.曲調高昂。表現(xiàn)人們以實際行動建設自己國家的決心。第二樂句表現(xiàn)內容和歌詞擴充了3小節(jié)。最后一小節(jié)精練堅定,使全曲以肯定語氣結束,表現(xiàn)出愛我中華的決心不動搖。
4、跟老師或伴奏音樂學唱歌曲,強調用歡快跳躍、富有朝氣的歌聲演唱歌曲。
5、節(jié)奏練習2/4
①×××︱×××︱××××︱×0‖
②×××︱×××︱×.×︱×0‖
③×××︱×××︱××××︱×0‖
④×××︱×××︱××××︱×0‖
6、播放伴奏音樂,學生歌唱《愛我中華》
總結這節(jié)課學到的內容。我們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個民族的發(fā)展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命運,我們更應該團結起來。大到我們的國家,小到我們的班級體,我們都應該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十三
課題:1、歌曲《新世紀的新一代》。2、配樂詩朗誦。
課時:第一課時
課型:新授
教學準備:鋼琴、錄音機、磁帶、三角鐵、小鈴鼓。
教學目標:學會歌曲《新世紀的新一代》,并有感情的演唱,能夠用三角鐵、小鈴鼓等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能夠選擇適當的音樂為詩朗誦配樂,并勇敢的即興表演。
教學過程:
1.播放《新世紀的新一代》的歌曲錄音,讓學生感受歌曲歡快熱烈,充滿活力的情緒,學生進入學習的情緒。
2.學生討論:對剛剛聽到的歌曲進行初步的分析,如:歌曲的情緒是什么樣的?歌曲的速度為什么用“中速稍快”而不用慢速,很慢來表演?歌曲演唱有什么特點?等等。
3.第二遍播放歌曲錄音,結合討論的問題再次聆聽,進一步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演唱情緒。
4.學生聽錄音學唱《新世紀的新一代》,邊唱邊體會歌曲的'意境。注意輕聲哼唱。
5.請學生仔細觀察,找一找、議一議、談一談,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如:第一樂段四句節(jié)奏完全相同;歌詞與旋律結合緊密,一字一音;旋律的2、4、6、8小節(jié)第三拍處標有拍擊節(jié)奏的記號和“小過門”;第二樂段1-12小節(jié)的第一拍和13-14小節(jié)的一、三拍都標有“三角鐵”記號。讓學生知道和理解歌曲第一、第二曰短的桀紂有什么變化和特點,這些手段都為表達歌曲意境、情感服務的。
6.在教師的鋼琴伴奏下,進一步聯(lián)唱歌曲,直至熟練演唱。
7.按照教材要求,在拍手處拍擊節(jié)奏,在“三角鐵”出自選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教師鋼琴伴奏,學生自信的演唱1-2遍。
8.將學生分成兩組,比一比哪個組演唱的聲音洪亮,情緒飽滿,音高、節(jié)奏準確。
9.學生討論:這首歌曲還可以采取哪些演唱形式?(獨唱、領唱等)
10.教師可以按照學生討論的意見,采用多種方法和演唱形式練唱,邊唱邊拍手打節(jié)奏,還可以有學生自主設計其他方式進行表演。
11.學生轉入下一內容的學習------配樂詩朗誦:
(1)學生認證閱讀材料上的詩歌,初步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意境;
(3)教師在為學生播放幾段音樂,用學生自主選擇樂曲給詩歌配樂;
(4)教師宣布:小小詩歌朗誦會現(xiàn)在開始;
(5)學生自薦、自愿為老師和同學表演詩朗誦;
(6)教學評價:生生互評、師生共評。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欣賞,了解音樂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能夠聽辨民樂合奏中
主要樂器的音色。
2、訓練打擊合奏與節(jié)奏律動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引導學生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fā)揮為主要特點的
探究與創(chuàng)造活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喜愛音樂,養(yǎng)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欣賞,感受音樂
教學難點:學生即興創(chuàng)作打擊樂合奏及根據音樂創(chuàng)設情景。
教學準備:錄音機、磁帶、部分打擊樂器
學生自帶打擊樂器(自制)
教學過程:
一、賞析揭題
目的:創(chuàng)設氣氛揭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
方法:欣賞、討論、評說
課前準備:展示美術畫《秋景》,欣賞音樂《慶豐收》
(一)組織教學、課堂禮儀,形成良好文明的教學氣氛
(二)學生根據自己的`“耳聞目睹”進行討論,談自己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三)根據學生的回答,直接導入新課,揭示主題“秋”
(四)揭示本課的學習目標:
1、了解音樂形式的多樣性,能辨民樂合奏中主要樂器的音樂。
2、訓練打擊樂合奏與節(jié)奏律動的能力
3、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能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fā)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chuàng)造活動。
二、欣賞曲目《豐收鑼鼓》
目的: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
要求:學生將音樂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
方法:欣賞、討論、表現(xiàn)音樂
教學過程:1、欣賞樂曲《豐收鑼鼓》(第一遍)
方法:(1)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進行欣賞
(2)能否聽出樂曲的音樂結構
(3)試著找出樂曲中的兩段無旋律的民樂打擊樂合奏片斷,并設計一幅與音樂情景相符的活動場面。
2、第二遍欣賞
方法:(1)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結合自己的特長,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音樂。
(2)讓有興趣的學生進行鑼鼓模仿打擊,其余學生用自制的打
擊樂器進行合奏,讓學生從鼓樂聲中切身體會農民豐收的喜悅之情。
三、總結:
1、由學生談體會
2、評出最佳表演組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一
(一)知識目標
1.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2.品味這首詞的語言、意境。
(二)能力目標
2.訓練學生分析古詩詞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認識古人面對自然、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tài)度,使學生多一分寶貴的情感經歷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欣賞古典詩詞新凝練的語言,優(yōu)美的意境。
2.體會詩詞的意蘊和作者的情思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板書:望江南溫庭筠
簡單了解一下作者:溫庭筠,唐代著名詩人,本名歧,字飛卿,太原人,著有《花間集》,他被當做花間派的開創(chuàng)者,與李商隱齊名“溫李”。
同學們先聽下朗讀錄音,在聽到的過程中感知文章大意!
文章大意
一位思念愛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畢后,在樓上憑欄眺望,她看到許許多多帆船從樓前駛過,但卻沒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陽西下,愛人沒有回來,只空見江水東流,思念讓她肝腸寸斷。
(感知完了文章大意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首詞,首先)
(二)課文賞析
1、同學們想想:這位作者筆下的主人公是什么人啊?(一個盼望丈夫歸來的女子)
板書:思婦
梳洗罷,揭示了女子怎么樣的心理狀態(tài)?
女為悅己者容,寫盡倚樓眺望前用心梳洗修飾的經過和急切盼望重逢的喜悅,激動的心情,精心梳洗說明她相信愛人一定回會回來,心中充滿希望。
(你從哪些詞讀出了“盼望”?讀出了“孤獨寂寞”?幻燈片打出:獨、倚、斜暉、悠悠、腸斷、白蘋洲)
一個獨字,說明了此時的她一個人,寫盡了孤獨與期盼,體現(xiàn)了他的孤獨落寞的心情。倚字寫人的嬌瘦和眺望神態(tài),生動刻畫了盼望夫歸的形象。
(從倚樓的動作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內心充滿希望)
板書:倚樓----希望
前一句是全詞情感上最大的轉折,與起句的歡快情緒構成比照,鮮明而強烈,從希望是到發(fā)現(xiàn)不是寫出了女子一次次從希望到失望的過程,讓人為之心碎。后一句寫眼中所見之景,落日流水本無情,但在思婦的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斜陽與江水交相輝映,烘托出悵然失落的痛苦心情。
(這兩句寫出了女人公失望與希望交替的過程。從晨光一直盼到夕陽,可見他的癡情。斜暉脈脈含情,江水悠悠有意,反襯出女子心中不盡的柔情與惆悵。這兩句將人、事、景、情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含蓄蘊籍地意境。)
從斜暉兩個字可以看出她等得時間久,很失望板書:斜暉---------失望
(過渡:此時思念的人終究沒有回來。失望之余,怨恨的情緒也更加強烈。讓我們一起來賞析最后一句“腸斷白蘋洲”)
回答:白蘋洲”原是長著白蘋的水邊小洲,后人往往把白蘋洲作為送別地點的代詞。這里的白蘋洲,也暗指過去與心上人離別的地方。
理解一下“腸斷”?字面意思的是肝腸寸斷回答:后世用腸斷比喻心中的極度悲傷。
那么從腸斷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已經絕望了板書:腸斷------絕望
(拓展:那么同學們還知道哪些用“腸斷”表現(xiàn)悲傷的詩句嗎?例如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白居易《長恨歌》
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韋莊《菩薩蠻》)
學完了這首詞,我們歸納一下主題
(三)主題
具體描寫了思婦等待丈夫歸來時的動人情景,人物景色情感躍然紙上。全詞突出一個獨字,生動刻畫了一個盼望夫婦的婦女形象,表現(xiàn)了她盼夫不得的失望和痛苦心情。
(離別時無奈的,由它帶來的思念與痛苦的煎熬更是讓人難以承受,盡管如此,人生不可避免要遭遇或短暫或長久的離別。因此,我們要珍惜和親人朋友子一起的每一分鐘,善待自己,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讓幸福的陽光灑遍生活的每一個角落?。?BR> 四,課堂練習
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多描寫思婦之情的名篇名句,想一想還有哪些,請找出來背一背
五,課后作業(yè)
背誦、默寫這首詞
六,板書設計
望江南
溫庭筠
倚樓-------希望
思婦斜暉-------失望
白蘋洲-------絕望
曲美娟
[《望江南》教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二
一、教學目標:
1、能用自然、輕柔的聲音與含蓄而熱烈的情緒演唱歌曲《飛來的花瓣》。
2、感受弱起拍子的節(jié)拍特點和音樂旋律的強弱起伏。
3、表達對老師的尊敬和熱愛,及對老師深深的依戀之情。
二、教學過程:
1、導入:(學生在《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音樂中步入教室)
師:這首歌都會唱嗎?一起唱一唱。
在這首歌曲中你回憶起了曾經教過你的哪一位老師?以及這位老師感人的真實故事?并請你說一說。
今天就讓我們滿懷對老師的感激之情來學唱另一首贊美老師的歌曲《飛來的花瓣》
2、播放錄音:《飛來的花瓣》(合唱),認真聆聽,整體感受作品的意境。思考:
你從這首歌里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討論并回答。
3、再次聽錄音,可輕聲哼唱,熟悉旋律,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美、歌詞美、演唱形式美、風格美。
4、學唱歌曲:
(1)引導有感情地朗讀歌詞,師生分角色朗讀。
(2)聽錄音輕聲跟唱歌詞,注意引導學生用輕柔的聲音去演唱。
(3)視唱歌譜,提醒學生邊唱邊打拍子,注意強調弱起節(jié)奏。
(4)請學生自己找出難點,并解決歌曲中的難點。
(5)漸強漸弱的處理并體會對作品情感的作用。
5、教師彈琴,學生完整演唱。注意引導學生用歌唱的情緒、感覺去演唱。
6、學生小組合作,對歌曲進一步藝術處理。
7、小組進行展示演唱,師生評價。
三、課堂拓展:
用自己的形式表達對老師的尊敬與愛戴。
1、學生討論準備。
2、學生自己或小組合作上臺展示。
3、生生互價,教師評價。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談本節(jié)課的感受或收獲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三
1.內容
(1)學唱歌曲《陽關三疊》第一疊
(2)欣賞歌曲《杏花天影》
2.內容解析
《陽關三疊》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著名的藝術歌曲。目前所見的是一首古琴歌曲。疊是古代對同曲變奏結構的一種稱謂,三疊意指唱(奏)三次。在不同版本的琴歌《陽關三疊》中,常被加進新詞,以豐富曲調情感表達的需要?!蛾栮P三疊》為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我國古代音樂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唱。這首樂曲產生于唐代,是根據著名詩人、音樂家王維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譜寫而成的。因為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陽關曲》。大約到了宋代,《陽關三疊》的曲譜便已失傳了。所見的古曲《陽關三疊》則是一首琴歌改編而成。最早載有《陽關三疊》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釋字琴譜》,而流行的曲譜原載于明代《發(fā)明琴譜》(1530),后經改編載錄于清代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1876)。新中國成立后,王震亞將其改編為混聲合唱。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此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三四句是一個整體,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xiàn)。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卻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適合絕大多數離宴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歌詞:一疊“清和節(jié)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惆悵役此身。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BR> 二疊“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顧戀不忍離,淚滴沾巾,無復相輔仁。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商參各一垠,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日馳神?!?BR> 三疊:“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飲心已先醇。載馳骃,載馳骃,何日言旋軒轔,能酌幾多巡!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窮傷感。楚天湘水隔遠濱,期早托鴻鱗。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噫!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BR> 這首琴歌音調純樸而富有激情,曲調運用了商、宮、羽等調式交替的表現(xiàn)手法,在王維原詩的基礎上又補充了長短句的詩句用來豐富琴歌的內容,形成了兩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王維的原詩,商調式,起承轉合層次分明。第二段落是琴歌的補充部分,從音樂角度說,后段有點類似副歌的性質,羽調式為主,詞曲以王維原詩意境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曲調“遄行,遄行” 等處的八度大跳,和“歷苦辛”等處的連續(xù)反復的陳述,情真意切,激動而沉郁,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極大豐富了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力。
《杏花天影》
綠絲低拂鴛鴦浦。想桃葉、當時喚渡。又將愁恨與春風,待去。倚欄橈、更少駐。
金陵路、鶯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滿汀芳草不成歸,日暮,更移舟、向甚處?
這首詞為思念遠方戀人之作,同時又感慨人生的漂泊,憂心家國的不定,多種思緒交織。上闋,夢見伊人,驚醒成空,便假托對方的幽魂,來而又去,故詞中出現(xiàn)的人物以對方為主。由“桃葉”而觸動思念遠人的愁思,“待去”寫出欲去未去的躊躇。下闋向戀人表白身不由己的隱痛。文筆細膩,深情動人。
這是一首典型的宋代歌曲。音樂由換頭合尾的兩個段落組成,歌曲第一段三小節(jié)“綠絲低拂鴛鴦浦”與第二段“金陵路、鶯吟燕舞”在旋律處理上形成對比,而后段旋律完全相同,許多宋詞都是這樣的結構。
姜夔(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江西鄱陽)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姜夔詞題材廣泛,有感時、抒懷、詠物、戀情、寫景、記游、節(jié)序、交游、酬贈等。他在詞中抒發(fā)了自己雖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國的感時傷世的思想,描寫了自己漂泊的羈旅生活,抒發(fā)自己不得志及情場失意的苦悶心情,以及超凡脫俗、飄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鶴般的個性。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教學目標
(1)演唱《陽關三疊》及欣賞《杏花天影》,感受琴歌的魅力,增強對我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認識,體會古曲蘊含的深厚情感。
(2) 能用連貫、流暢、飽滿的聲音演唱《陽關三疊》,體會其古韻及感受、了解古曲的創(chuàng)作手法。
2.目標解析
(1)《陽關三疊》與《杏花天影》都是古代著名的琴歌,但它們的創(chuàng)作手法不同,表達的情感也有不同?!蛾栮P三疊》這首琴歌音調純樸而富有激情,通過起承轉合及三疊的手法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杏花天影》這首琴曲詞通過換頭合尾的手法表現(xiàn)思念遠方戀人,同時又感慨人生的漂泊,憂心家國的不定,多種思緒交織的情感。通過感受聆聽,不僅感受作曲家的真摯、豐富的情感,而且感受古韻的魅力。
(2)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處于變聲期,不能大聲喊唱,本節(jié)課要求學生能用 輕聲、深情、流暢的聲音來表現(xiàn)歌曲《陽關三疊》,感受古人的真情流露,情緒、情感的層層遞進。同時通過聆聽、比較、分析歌曲結構,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品,激發(fā)學生與作品的共鳴,以情帶聲,表現(xiàn)作品。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學唱《陽關三疊》。
教學難點:準確演唱出歌曲《陽關三疊》的旋律和意境,鍛煉氣息的控制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歌曲《陽關三疊》
1.欣賞名畫導出古詩
“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幅名畫,請大家欣賞……中國古代的詩人畫家,常常把詩畫放在一起來創(chuàng)作,有詩常作畫,有畫必題詩!我們看看這幅畫有哪首古詩可以適合呢?”
“……”
2.看詩、賞畫、帶問題欣賞歌曲《陽關三疊》
“古代文人墨客不僅作詩而且喜歡唱詩,《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卻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適合絕大多數離宴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因為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陽關曲》。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首歌曲吧!
提問:歌曲的情緒如何?歌曲歌詞與詩歌的內容上有什么不同?
“這首琴歌音調純樸而富有激情,在王維原詩的基礎上又補充了長短句的詩句用來豐富琴歌的內容,形成了兩個段落?!?BR> 3.復聽歌曲《陽關三疊》
“歌曲中哪些字唱得比較重?請同學們將唱得重的音找出來。”
4.老師演唱第一段歌詞,學生輕聲跟唱
5. 學生跟琴演唱第一段歌詞
6. 學生跟琴視唱第一段曲譜,分析旋律特點
師:“旋律的主音是什么?第一段由幾個樂句構成,樂句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
師:“第一個段落是王維的原詩,主音是re,商調式,采用了起承轉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
7.師演唱第二段歌詞,學生輕聲跟唱,找出難點并解決
八度大跳采用單獨聆聽、模仿、視唱曲譜的方法解決,并注意“唱低想高,唱高想低”,控制好聲音的發(fā)聲位置。注意“遄”字的正確發(fā)音以及附點的時值要拖滿。
8.學生跟琴演唱第二段落歌詞
9.帶問題欣賞劉欣然演唱的琴曲《陽關三疊》
師:“其實我們學唱的《陽關曲》只是《陽關三疊》里的第一段,讓我們聽聽完整的《陽關三疊》,聽聽三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每段的第一段落的詩句、音調相同,第二段落的歌詞、音調不同?!?BR> 師:“這就是古代常用的一種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疊’,類似歐洲的變奏曲式結構,三疊意指演唱(變奏)了三次?!?BR> 10.引導學生配樂誦讀《陽關三疊》的三疊歌詞,激發(fā)學生與作品情感產生共鳴
11.學生跟伴奏完整的用連貫、流暢、飽滿的聲音演唱《陽關三疊》
注意坐姿、換氣點及重音
12.欣賞合唱版《陽關三疊》
(二)欣賞《杏花天影》
1.欣賞姜夔作詞作曲的《杏花天影》
歌曲的情緒如何?你感受到作詞、作曲家怎樣的心境?
(這首歌曲旋律舒緩典雅,情緒惆悵。這首詞為思念遠方戀人之作,同時又感慨人生的漂泊,憂心家國的不定,多種思緒交織。)
2. 簡介作詞、作曲家姜夔
3.看歌譜欣賞《杏花天影》
請同學看到這首歌曲的歌譜,探尋宋代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是什么?
(這是一首典型的宋代歌曲。音樂由換頭合尾的兩個段落組成,歌曲第一段三小節(jié)“綠絲低拂鴛鴦浦”與第二段“金陵路、鶯吟燕舞”在旋律處理上形成對比,而后段旋律完全相同,許多宋詞都是這樣的結構。)
4.欣賞現(xiàn)代版《杏花天影》
“現(xiàn)代很多流行歌曲都借鑒傳統(tǒng)的音樂來增添它的文化底蘊,吸引聽眾的注意,古為今用,例如這首楊云閣的《杏花天影》,他就借用宋代歌曲《杏花天影》而走紅,登上2013年央視春晚。”
四、小結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能用茶杯、碟子、碗筷演奏這首歌。
2、學唱:《杵歌》。
教具準備:
卡片、錄音機、磁帶。
教學難點:
理解高山族民歌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同學聽著音樂有序的進入專用音樂教室,走到板凳邊坐好,跟著老師有節(jié)奏的拍手。
二、上課禮儀
師生問好。
三、聆聽
聆聽歌曲。
四、學唱歌曲
1、師帶生有節(jié)奏的朗讀歌詞數遍。
2、生聽范唱。
3、跟著錄音范唱學唱,多聽。
4、師采用聽唱法教唱。
5、跟琴學唱。
6、集體齊唱。
7、師針對部分同學有難度的地方重點糾正。
8、跟著錄音范唱唱,跟著伴奏唱。
五、欣賞《杵歌》:
1、學生介紹有關高山族的資料。
2、再次欣賞《杵歌》。
3、隨著歌曲做淘米的動作。
六、歌曲感想
1、師:這節(jié)課同學們學到了什么?
2、師:這堂課我們一起學會了《杵歌》,從而知道了高山族民歌的特點并在這堂課中同學們積極參加,同學們非常的了不起!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多觀察,將平時所看到勞動場景編入到樂曲中,做一個有心人。
八、宣布下課
唱師生再見歌。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聽賞《春之聲》,感受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大自然的春色。
2、了解相關的知識和文化,在音樂的啟迪和感染下,產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
通過音樂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春天,使他們能運用各種表演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教材分析:
春天象征著生命,象征著希望。從古到今,無數文人墨客、名家藝人無不為春的多彩而陶醉,被春的生機所打動,留下了很多贊美春天的藝術作品。春天,永遠是藝術家永恒的主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春之聲》就是音樂大師用音樂來表達和贊美春天的美麗。
教學準備:
課前搜集圓舞曲資料,錄音機等。
教學方法:
聆聽法、討論法、啟發(fā)法、評價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
播放聲音(春之自然界的聲音)
師:剛才大家都聽到了什么?
生:我聽到了鳥鳴聲、小溪的流水聲、下雨聲、風聲等。
師:這么美的聲音,我們知道是什么季節(jié)來了?
生:春天來了。
師:請大家再來欣賞一組春天的圖片。
師:剛才我們用眼睛看到了春天的美景,下面安老師請同學們來聽一段非常好聽的描述春天美景的音樂??纯匆魳芳以鯓佑靡舴麃碣澝来禾斓摹?BR> 二、啟發(fā)導入、初步感悟。
播放音樂《春之聲》片段a
師:聽的過程中,可以隨音樂輕輕東移動,用身體表示出你的感受。(隨音樂做簡單律動)
聽完后告訴老師:在這段音樂中同學們感受到了什么?想做什么?有沒有想跳舞的沖動?情緒怎樣?能不能聽出是幾拍子的?(活潑、歡快、節(jié)奏感強,是三拍子的) 一般舞曲都是三拍子的。(三拍子引出圓舞曲。)
介紹約翰?施特勞斯被稱為“圓舞曲之王”,他一生做了五百多首樂曲。 (講解一下為什么是小約翰?施特勞斯,因為小約翰?施特勞斯的父親是叫約翰?施特勞斯,為了加以區(qū)別所以加個小。他父親也是個音樂家,著名的《拉德斯基進行曲》就是他父親創(chuàng)作的。而小約翰?施特勞斯主要創(chuàng)作的是圓舞曲。
下面就帶大家來欣賞一下由奧地利音樂家小約翰?施特勞斯創(chuàng)作的《春之聲》。)
師:咱們都知道音樂根據速度、力度、情緒、旋律等音樂元素的變化,可以分成不同的樂段。今天咱們要欣賞的《春之聲》就是一首比較長,音樂元素變化比較多的樂曲。
下面我們就分段來欣賞一下,請同學們仔細聽,感受各樂段速度、力度及情緒的變化。想想如果你是指揮家,每個樂段你會怎么指揮。
1)聆聽第一段主旋律:
師:這段音樂就是我們剛才聽過的,也是《春之聲》主旋律。(本曲沒有序奏,而是在四小節(jié)充沛的引子之后,貫穿全曲的第一主題(降b大調)隨之出現(xiàn),復雜而具有裝飾音色彩的旋律給聽眾一種春意盎然的感覺;咱們剛說了,這首曲子比較長,為了方便比較記憶,咱們給各樂段都起個名字:這一樂段命名為a。
2)聆聽第二樂段: 第二主題(f大調)進入,旋律趨于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動;情緒依然比較活潑。命名b。
3)聆聽第三樂段: 重復第一主題的旋律,再次讓人深刻體會春天的感覺。命名b。
4)聆聽第四樂段: 經過重復第一主題之后,優(yōu)美的第三主題在豎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緩緩進入,給人以春水蕩漾般的舒暢感;命名c。
5)聆聽第五樂段: 第四主題運用大音程的跳動,顯示出無窮無盡的活力;命名d。
6)聆聽第六、七樂段: 第五和第六主題略帶一絲陰暗的色彩,仿佛是在描寫春日里偶爾飄來的陰云;命名e。
7)聆聽第八樂段: 第七主題節(jié)奏自由,陰郁的氣氛一掃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機盎然的感覺;命名f。
8)聆聽最后一個樂段: 樂曲的結尾也較為簡單,只是重復一遍第一主題之后,利用第一主題的旋律加以變奏,干凈利落地結束全曲。(主題a) (黑板上完整列出全曲的結構:abacdefa )并講解回旋曲的定義。
三、充分體驗、情感交流。
師:下面我們來再欣賞一下《春之聲》,閉上眼感受一下歌曲帶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在聽到樂曲主旋律的時候可以動一動,再次體會春天帶給我們的活潑、歡快、充滿朝氣的感覺。
師:剛才的《春之聲》,你都聽到哪些樂器演奏的?
生:小提琴,鼓……
師:對,這些樂器都屬于西方的管弦樂器,像這樣有很多的西洋樂器共同演奏完成的樂曲是叫管弦樂曲。
師:小約翰?施特勞斯是用管弦樂的演奏形式來表現(xiàn)春天的。下面請同學們用最美的語言來描繪一下自己心中春天。
四、配樂朗誦、總結下課。
欣賞《春之聲》,進行配樂朗誦,體驗音樂與朗誦在情感上的和諧。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春天象征著生命,象征著希望,希望同學們像約翰?施特勞斯一樣,永遠充滿活力。下去之后你們也可以自己搜集一些約翰?施特勞斯創(chuàng)作的一些圓舞曲,聽一聽,多感受圓舞曲的特點。
教學后記:
音樂藝術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的目的。音樂課堂教學應更多地建立在參與和感受的基礎上。學生只有通過不同形式感受音樂才會對音樂有真正的體驗和理解。小學的音樂欣賞課應攆棄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以掌握知識為目的的教學方式,重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和感受,愉悅地學習,潛移默化深入作品,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六
風笛音樂《優(yōu)雅》。
二、學習目標
1、通過鑒賞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了解風笛、音色特點及演奏方式。
2、通過比較聆聽、演唱等多樣的實踐活動,認識并體會歐洲典型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征。
3、通過文化與音樂結合講述的方式,開闊學生視野,感受到歐洲民間音樂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學會尊重多元文化,對歐洲民間音樂與歐洲藝術音樂的關系進行簡單的探究。
三、重點及難點
重點:欣賞蘇格蘭民間音樂《優(yōu)雅》,感受、體驗歐洲民間音樂風格特點。
難點:初步探究歐洲民間音樂與歐洲藝術音樂的關系。
四、學習方法與指導策略
(一)聆聽與分析結合,學生從自我體驗中感受歐洲民間的風格特征,談感受與同學交流體會。
(二)學生自主學習搜集關于歐洲音樂的知識、音樂作品。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向同學們同時展示蘇格蘭樂手的著裝。并提示學生圖片上還有一種蘇格蘭的特色樂器。
二、歐洲民間音樂
(一)風笛音樂
1、欣賞配有蘇格蘭風光畫面的風笛曲。然后提問問題:樂器的音色有何特點?分小組討論(高亢的、尖銳的);
音樂表達了怎樣的情緒?(奔放熱情,氣勢宏偉)。
2、介紹風笛的構造。
3、分析風笛作品《優(yōu)雅》:
(1)看譜例,哼唱旋律,同時用手劃拍子,注意弱起小節(jié),提示學生模仿風笛的音色演唱旋律,音樂欣賞完了,問:音樂的線條是怎樣的?(連綿起伏的)。
(2)教師小結:這是一首多聲部的音樂,主題旋律在高聲部,低聲部的持續(xù)音作為伴奏,就像連綿不斷的群山。
4、拓展:
繼續(xù)欣賞一段音樂,同樣是由風笛演奏的,你能說說它跟蘇格蘭風笛的區(qū)別嗎?
教師小結:浪漫的、深情的,懷念的情緒。
它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七
音樂是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化的文化,本課圍繞“非洲的靈感”這一單元,選擇了具有濃郁的非洲風俗的鼓樂為主要教學內容。旨在讓學生通過感受,體驗非洲鼓樂的特點及其對相關文化的了解與接納,進而產生興趣,以此來擴大學生的欣賞視野。
一、幫助學生了解喜愛非洲鼓樂。
二、感受、體驗非洲鼓樂、并為歌曲配上鼓樂伴奏
《非洲鼓樂》是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中《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第十四冊第二單元內容――《非洲的靈感》,整合重組拓展延伸成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一、感受、體驗非洲鼓樂節(jié)奏
二、運用非洲鼓樂節(jié)奏為歌曲伴奏
初一學生
多媒體教材、非洲康加鼓
1、師擊鼓、學生進教室
2、出示圖片
3、揭示課題、非洲鼓樂
情境導入
用直觀感性的設問,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與好奇心
1、圖中文鼓的特點?
2、感受鼓樂
3、師總結引出非洲鼓語
4、學生創(chuàng)設自己的鼓語
5、找出圖中的組成部分
6、引出鼓在非洲的又一象征
7、感受鼓樂
(1)聽鼓樂、拍節(jié)奏
(2)介紹有特點的非洲鼓樂節(jié)奏
學生對非洲鼓樂的認識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突出本課的重點
對非洲鼓樂加深一層了解
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解決了本課的'難點,加深了對非洲鼓樂節(jié)奏的了解
三、學生創(chuàng)編
1、復習歌曲《咿唷?嘞啦》
2、編配節(jié)奏型
四、課堂小結
在非洲鼓語中結束本課
學生對鼓樂的認識由理性上升為創(chuàng)編
使學生產生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這節(jié)課,我曾在市直中學的新課程展示課中上過。以下是本人的教學反思與聽課老師的課后的評價。
這堂課中,我突破以往舊的教學觀念緊緊圍繞課題,始終以“玩鼓”為主線,巧設問題,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只要每位老師,巧設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會使學生從被動轉變?yōu)橹鲃拥膶W,學生就會喜歡上音樂課。
(1)課題新穎,課中讓學生學到鼓樂,感受到鼓樂,體會到異國的風俗人情。
(2)師生的互動性很好,音樂要素滲透的比較深入。
(3)教師很有感染力,學生的即興創(chuàng)作也很好。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八
1、通過電腦復習樂器音色。
2、通過電腦對《小星星》配器,使學生體會各種樂器音色對塑造音樂形象的作用。
3、開拓視野,了解新技術,懂得電腦音樂的基礎知識。
掌握制作電腦音樂的整個過程。
制作過程中樂器音色的選擇及錄制時節(jié)奏的掌握。
硬件:多媒體電腦一臺、midi鍵盤一臺、數據投影儀一臺。
軟件:windws95 caewal 3.3
一、引言,組織教學
二、復習樂器音色(屏示畫面)
1、欣賞樂曲〈輕騎兵〉
提問:由哪能些樂器在演奏:渲染了一種什么氣氛?
2、器樂分類(屏示器樂分類表) 提問:把這些樂器按演奏方式分類:可分成幾大類?
鍵盤樂器:鋼琴、管風琴、手風琴
弦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管樂器:小號、長號、大號、圓號、單簧管、雙簧管
打擊樂器:鈸、鼓、鑼、木魚
(屏示這些樂器畫面及音色特點)
新授:
其實樂器音色,還遠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樂器音色也很有特色。如長笛、單簧管、三角鐵等等。下面我們請同學展示豐富的想象力,把我們今天復習到的和沒有復習,但你較熟悉,認為很有特色的'一些器樂音色運用到一首小曲子去,去為它配器,也來制作一段美妙的具有多種音色的音樂。
(一)學生唱《小星星》歌譜(屏示《小星星》歌譜)
(二)介紹制作軟件
1、音軌窗―― 一軌表示一個通道,可以選擇一種樂器音色,錄制一個聲道。
2、小節(jié)窗――通過它可以看到共有幾個小節(jié),當前的小節(jié),復制、刪除要或不要的小節(jié)。
3、樂譜窗――打開后可以邊聽邊看到你當前的旋律,并可以用筆修改。
(三)制作《小星星》
1、第一段:學生討論設計音樂情緒,音樂形象,選擇樂器。
音樂形象:在遙遠的星空里,小星星悠然自得地高高掛在天空。
音樂情緒:沉穩(wěn)、抒情、優(yōu)雅、莊嚴、神圣。
樂器音色:大提琴、管風琴、小提琴。
學生討論后兩位學生輸入旋律,如選擇樂器不當,也可聽一下通過對比得出較好的選擇,其它學生用“m”來哼唱旋律。(在caewal 界面上配器)
2、第二段:學生討論設計音樂情緒、音樂形象、選擇樂器。
音樂形象:小星星天真活潑地眨著眼晴,歡快地跳著舞。
音樂情緒:歡快、熱情、充滿活力地。
樂器音色:小號、鋼琴、打擊樂。
3、放學生錄制的兩段落旋律,討論是否符合設計的內容。
4、放老師作的《小星星》作比較。
小結
提問:在剛才整個制作過程中,你們得出了什么結論?
(學生討論,歸納)
1、不同的樂器音色可以表現(xiàn)不同情緒的樂曲,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
2、電腦音樂可以把樂隊的任務由一個人完成,讓你真正地參與到音樂中去。
二、老師總結
有了電腦音樂后,音樂將變得越來越容易參與,它不再是作曲家的專利,也不再是龐大的交響樂隊和專業(yè)錄音棚中的產物,它一下子走到我們的生活中,為我們音樂愛好者們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作音樂的廣闊天地。今天由于我們音樂知識有限,配編了一首很短小的樂曲,其實電腦音樂可以做得更好。為了做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我們必須從現(xiàn)在開始學好文化、學好音樂,為將來輕輕松松作個音樂家打下基礎。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九
1、知道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樂于主動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歡蒙古族音樂。
2、學唱蒙古族祝酒歌《銀杯》,有情感地演唱。
3、體驗蒙古族的歌曲風格,學習蒙古民歌的長調和短調。
1、準確地演唱《銀杯》旋律。
2、在歌曲中體驗蒙古族的。熱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緒上表達。
1、導入:今天老師將同大家一起走進蒙古族,讓我們隨音樂體會那里的'別樣風情。(播放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2、講授新課:
師:這是一首由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瑪演唱的歌曲,歌曲描繪了什么?你有什么樣的感受。生:回答。
師:歌曲描繪了什么場面?表達什么內容?你感受到什么樣的情緒?
生:回答,那么就讓我們帶著這種情緒來學唱這首歌吧!聆聽(教學光盤)
3、視唱歌曲旋律。
4、隨琴單旋律演唱。
講解:(1)“xx”、“xx”節(jié)奏。
(2)倚音:在記譜時比主音小(跳度大),倚附在主音前面,起到裝飾作用。在演唱時不能占主音太多時間,越短越好。
5、填詞,有感情地演唱。找出歌曲哪一樂句表現(xiàn)熱情豪爽?找學生表演。
6、學習長調、短調
師:比較銀杯是長調,還是短調?
生:回答。
7、師:通過對蒙古民歌長調、短調的學習和理解,讓我們對蒙古族民歌在情緒、情感上有了更多了解。讓我們再用優(yōu)美、抒情的歌聲體驗民族風情吧!學生齊唱。
教具:錄音機、教學磁帶、鋼琴、打擊樂器、投影儀、提板。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能用優(yōu)美、連貫、深情的聲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xiāng)》,分析作品中的音樂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現(xiàn)的典型節(jié)奏,體會并表現(xiàn)出歌曲所蘊涵的情感。
2、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歌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3、通過欣賞演唱歌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能夠自信地、體驗歌曲表達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激發(fā)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xiāng)》。
教學重點:
用圓潤、自然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xiāng)》。
教學難點:
歌曲二聲部的演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前播放關于大海的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
2、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播放一段音樂,大家一起來聽下,這是什么聲音呢?(播放海浪的音樂)
3、學生回答。
師:是的,這是海浪的聲音。有哪位同學見到過真正的大海?有沒有親自到海邊玩過?你來描述一下你見到的大海。(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對大海的印象或到海邊游玩的情景)你能不能用學過的成語來形容大海。
表現(xiàn)大海寬闊的:一望無邊、無邊無垠、水天相接、煙波浩渺、一碧萬頃;表現(xiàn)大海寧靜的:風平浪靜、鷗水相依、海波不驚、海不揚波、碧海青天;表現(xiàn)大海氣勢的:海納百川、洶涌澎湃、氣吞山河、排山倒海、濁浪排空。
4、剛才同學們都講得很好,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唱一首與大海有關的歌曲《大海啊,故鄉(xiāng)》。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歌中的大海是什么樣子的?”
二、欣賞《大海啊,故鄉(xiāng)》
交流討論剛才的問題:
1、音樂情緒是怎樣變化的'?
2、力度又是如何變化的?
交流討論后師小結:
這首歌的情緒:由深情到激動。
這首歌的力度:由弱到強。
師:優(yōu)美的畫面、動聽的旋律,同學們想不想唱這首歌?
在學唱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首歌曲的作者。
三、作者介紹
王立平,著名作曲家,吉林長春人,代表作品有《紅樓夢》、《牧羊曲》、《太陽島上》等,他的音樂作品題材廣泛,格調清新,表現(xiàn)手法豐富,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個人特色。
四、學唱歌曲
1、聆聽音樂,根據歌曲的音樂情緒,這首歌曲可以分成幾個段落?每個段落有什么特點。
2、討論后小結:
第一段樸實、優(yōu)美、回憶自己在海邊生活經歷。
第二段音區(qū)提高,充滿激情,是情感的抒發(fā),表達主人公對大海對故鄉(xiāng)和媽媽濃厚真摯情感。
3、學生哼唱簡譜,如視唱有困難可用lu模唱。
4、跟琴用“嗚”和“啊”哼唱歌曲注意演唱情緒。
5、解決難點:
(1)3/4121·76|533-|注意切分節(jié)奏的唱法。教師反復范唱,指導學生演唱。
(2)3/46541165|5--|注意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要做到準確清晰?!?--”的時值要唱足。
6、跟琴輕聲唱歌詞,注意力度的變化。(歌曲結構十分簡潔,前后只有四個樂句:前兩個樂句樸素無華,富有敘事性;后兩個樂句情深意長,表現(xiàn)出主人公對大海、故鄉(xiāng)和母親深切思念的感情。)
7、邊劃拍邊唱全曲。
8、完整演唱歌曲。
五、英文學唱
1、請個別學生朗誦英語糾正個別字詞。
2、齊讀英語。
3、填入英文演唱全曲。
六、學唱二聲部
1、播放合唱《大海啊,故鄉(xiāng)》。
師:同學們,這種演唱形式是什么呢?
生:合唱。
師:這是合唱的形式,中間還伴有領唱,今天老師也給這首歌配了二聲部,我們一起來學習。
2、學唱二聲部,跟琴練唱簡譜。
3、模唱二聲部旋律。
4、填入歌詞唱二聲部。
5、分聲部,雙聲部練習歌曲。
6、完整練唱歌曲。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十一
教學內容:
1.唱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音樂故事:國歌的故事。
3.音樂欣賞:《繡紅旗》。
教學目標:
1.通過準確而有感情地演唱和背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體會國歌的情緒,理解國歌的來歷,了解人民音樂家聶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結合欣賞《繡紅旗》創(chuàng)編歌表演。
教學過程:
(一)唱歌
1.學生隨音樂《紅旗頌》走進教室。
2.師生談話:教師引導學生:看誰能唱出剛剛聽到樂曲開頭由小號演奏的曲調。
3.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啟發(fā)學生根據“國歌的故事”等資料,說說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理解。
4.學唱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1)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錄音、影視或教師范唱)。
(2)教師指揮學生隨錄音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注意啟發(fā)學生對演唱的效果進行評價。
(3)學生探究:歌曲速度、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等音樂表現(xiàn)要素的特點,并能運用音樂要素及表情術語描述歌曲所表達的情緒。
(4)引導學生隨音響(錄音、影視、伴奏等)聽好前奏,準確地把握弱起起唱,唱準三連音,有表情地唱熟歌曲的曲譜和歌詞。
(5)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如自由改變本歌的速度、節(jié)拍(如2/4變3/4)與節(jié)奏(如變弱起為強起;改變三連音節(jié)奏),并與前面進行對比,體會音樂情緒及風格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6)引導學生隨琴聲或錄音機唱樂譜(包括前奏)。邊唱邊劃拍子,并三連音節(jié)奏。
(7)反饋與評價:學生采用競賽的方式,看誰能很快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曲譜和歌詞準確地背唱下來,師生共同評價。
(二)欣賞
1.觀看歌劇《江姐》的錄像片段,聆聽女聲齊唱《繡紅旗》。
2.學生探討《繡紅旗》的演唱形式、表現(xiàn)的情節(jié)、表達的主題思想和音樂的基本情緒等。
3.創(chuàng)編歌表演動作:學生可通過個人或分小組,根據各自對歌曲《繡紅旗》內容和情節(jié)的理解和想象,創(chuàng)編歌表演動作。設計符合故事情節(jié)、樂曲結構及音樂情緒的.表演形式,以表達江姐和獄中戰(zhàn)友繡紅旗、迎解放的意境和堅定的信念。在表演的實踐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自己、他人和集體的伴奏作簡單的評價,并在群體中參與相互交流二度創(chuàng)造的感受,并提出改進的意見。
教學內容:
欣賞
1.管弦樂曲《紅旗頌》。
2.歌曲《紅旗飄飄》。
3.歌曲《國旗頌》。
教學目標:
1.感受器樂曲《紅旗頌》的音樂情緒及演奏的形式。能邊聆聽樂曲《紅旗頌》邊看油畫,邊結合歷史知識描述《開國大典》的盛況。
2.感受歌曲《紅旗飄飄》《國旗頌》的音樂情緒及演唱形式;能哼唱歌曲《紅旗飄飄》中一句或幾句曲調。能邊聆聽音樂,邊即興模仿中國健兒在奧運開幕式行進時的姿態(tài)。能描述自己面臨不同場合升國旗時的聯(lián)想與感受。
教學過程:
1.教師介紹《紅旗頌》的作者及首演的背景,然后播放錄音。
2.學生聆聽引子及第一部分主題。
3.教師引導學生從這段引子和主題中,聽出樂曲分別用了哪些樂器來演奏?其中聽出了什么熟悉的音調?(《國歌》音調)
5.聆聽第三部分及尾聲。
6.學生邊聆聽樂曲邊觀看油畫《開國大典》,結合語文知識和歷史知識,各自暢談聽后的感受和對樂曲的理解。描述《開國大典》時的盛況。
7.學生對以上的見解進行評價,教師參與評價活動,說出自己的理解。
8.欣賞男聲獨唱歌曲《紅旗飄飄》。
9.學生自由討論《紅旗飄飄》的音樂情緒、演唱形式以及表達的主題思想。
10.學生隨錄音邊看歌譜邊隨之哼唱。
11.如果高音區(qū)有困難,教師可作移調處理。學生可暢談對這首歌曲的感受,并說出對其中哪個樂句的印象最深。(可能會有不同答案,教師都應予以鼓勵)
12.學生聆聽音樂,即興模仿中國健兒在奧運開幕式行進時的姿態(tài)。
13.欣賞歌曲《國旗頌》。引導學生討論這首歌曲的音樂情緒、演唱形式,以及表達的主題思想。
14.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面臨不同場合升國旗時的聯(lián)想與感受.(參考課本的插圖:天安門國慶節(jié)升國旗的群眾集慶場面)。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十二
1、體驗、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音樂,了解音樂風格。
3、學會附點、前十六、后十六等節(jié)奏型。
一、引入課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國家有多少個民族嗎?(五十六)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苗族、回族、藏族、土家族、布依族、白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壯族、滿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佤族、畬族、高山族、拉祜族、朝鮮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維吾爾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
2、你們能舉出所熟悉的其他歌頌祖國的歌曲嗎?(我的中國心、中國人等)
二、揭示課題:今天我們起來學習一首新歌《愛我中華》。
1、播放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
2、作品簡介:是90年代初著名詞作家喬羽和著名作曲家徐沛東,為在廣西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開幕式大型文藝表演而創(chuàng)作的主題曲。這首歌先后由韋唯和宋祖英演唱,傳遍大江南北。它的深刻寓意,已經超越了會歌,成為一首歌頌民族團結、少數民族聚會的必唱曲目。這首歌可以是獨唱,也非常適合領唱加合唱或齊唱。詞作者簡介:
【喬羽】我國著名的老一代詞作家、劇作家、音樂文學理論家,山東濟寧人。喬羽在電影、電視、歌劇、歌曲等領域都有突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歌劇劇本《花開滿山頭》、《果園姐妹》,電影文學劇本《紅孩子》(合作)、《劉三姐》,話劇劇本《楊開慧》(合作)等。歌詞作品有《我的祖國》、《祖國頌》、《讓我們蕩起雙漿》、《思念》、《難忘今宵》和《愛我中華》等。
曲作者簡介:
【徐沛東】1954年生,遼寧大連人。我國著名作曲家,主要作品有歌曲《我熱戀的故鄉(xiāng)》、《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亞洲雄風》、《愛我中華》等;電視連續(xù)劇音樂《籬笆》、《趟過男人河的女人》和《和平年代》等。
徐沛東是大陸流行音樂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西北風”的代表作家,為大陸流行音樂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3、教師對歌曲的樂段結構進行分析:歌曲是兩段體曲式,采用廣西壯族民間音調并進行了發(fā)展。第一樂段的主題是1313530︱51253—︱,熱烈活躍富有舞蹈性,這里奠定了歌曲的基礎。第一樂句4小節(jié)由音樂主題發(fā)展而成。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第三樂句是由襯詞構成補充句。中間的襯詞鮮明的表現(xiàn)了少數民族的語言特點。歡快活潑,興高采烈的情緒唱出主題——愛我中華。第二樂段3.1210︱2217675.曲調高昂。表現(xiàn)人們以實際行動建設自己國家的決心。第二樂句表現(xiàn)內容和歌詞擴充了3小節(jié)。最后一小節(jié)精練堅定,使全曲以肯定語氣結束,表現(xiàn)出愛我中華的決心不動搖。
4、跟老師或伴奏音樂學唱歌曲,強調用歡快跳躍、富有朝氣的歌聲演唱歌曲。
5、節(jié)奏練習2/4
①×××︱×××︱××××︱×0‖
②×××︱×××︱×.×︱×0‖
③×××︱×××︱××××︱×0‖
④×××︱×××︱××××︱×0‖
6、播放伴奏音樂,學生歌唱《愛我中華》
總結這節(jié)課學到的內容。我們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個民族的發(fā)展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命運,我們更應該團結起來。大到我們的國家,小到我們的班級體,我們都應該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十三
課題:1、歌曲《新世紀的新一代》。2、配樂詩朗誦。
課時:第一課時
課型:新授
教學準備:鋼琴、錄音機、磁帶、三角鐵、小鈴鼓。
教學目標:學會歌曲《新世紀的新一代》,并有感情的演唱,能夠用三角鐵、小鈴鼓等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能夠選擇適當的音樂為詩朗誦配樂,并勇敢的即興表演。
教學過程:
1.播放《新世紀的新一代》的歌曲錄音,讓學生感受歌曲歡快熱烈,充滿活力的情緒,學生進入學習的情緒。
2.學生討論:對剛剛聽到的歌曲進行初步的分析,如:歌曲的情緒是什么樣的?歌曲的速度為什么用“中速稍快”而不用慢速,很慢來表演?歌曲演唱有什么特點?等等。
3.第二遍播放歌曲錄音,結合討論的問題再次聆聽,進一步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演唱情緒。
4.學生聽錄音學唱《新世紀的新一代》,邊唱邊體會歌曲的'意境。注意輕聲哼唱。
5.請學生仔細觀察,找一找、議一議、談一談,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如:第一樂段四句節(jié)奏完全相同;歌詞與旋律結合緊密,一字一音;旋律的2、4、6、8小節(jié)第三拍處標有拍擊節(jié)奏的記號和“小過門”;第二樂段1-12小節(jié)的第一拍和13-14小節(jié)的一、三拍都標有“三角鐵”記號。讓學生知道和理解歌曲第一、第二曰短的桀紂有什么變化和特點,這些手段都為表達歌曲意境、情感服務的。
6.在教師的鋼琴伴奏下,進一步聯(lián)唱歌曲,直至熟練演唱。
7.按照教材要求,在拍手處拍擊節(jié)奏,在“三角鐵”出自選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教師鋼琴伴奏,學生自信的演唱1-2遍。
8.將學生分成兩組,比一比哪個組演唱的聲音洪亮,情緒飽滿,音高、節(jié)奏準確。
9.學生討論:這首歌曲還可以采取哪些演唱形式?(獨唱、領唱等)
10.教師可以按照學生討論的意見,采用多種方法和演唱形式練唱,邊唱邊拍手打節(jié)奏,還可以有學生自主設計其他方式進行表演。
11.學生轉入下一內容的學習------配樂詩朗誦:
(1)學生認證閱讀材料上的詩歌,初步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意境;
(3)教師在為學生播放幾段音樂,用學生自主選擇樂曲給詩歌配樂;
(4)教師宣布:小小詩歌朗誦會現(xiàn)在開始;
(5)學生自薦、自愿為老師和同學表演詩朗誦;
(6)教學評價:生生互評、師生共評。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欣賞,了解音樂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能夠聽辨民樂合奏中
主要樂器的音色。
2、訓練打擊合奏與節(jié)奏律動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引導學生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fā)揮為主要特點的
探究與創(chuàng)造活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喜愛音樂,養(yǎng)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欣賞,感受音樂
教學難點:學生即興創(chuàng)作打擊樂合奏及根據音樂創(chuàng)設情景。
教學準備:錄音機、磁帶、部分打擊樂器
學生自帶打擊樂器(自制)
教學過程:
一、賞析揭題
目的:創(chuàng)設氣氛揭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
方法:欣賞、討論、評說
課前準備:展示美術畫《秋景》,欣賞音樂《慶豐收》
(一)組織教學、課堂禮儀,形成良好文明的教學氣氛
(二)學生根據自己的`“耳聞目睹”進行討論,談自己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三)根據學生的回答,直接導入新課,揭示主題“秋”
(四)揭示本課的學習目標:
1、了解音樂形式的多樣性,能辨民樂合奏中主要樂器的音樂。
2、訓練打擊樂合奏與節(jié)奏律動的能力
3、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能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fā)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chuàng)造活動。
二、欣賞曲目《豐收鑼鼓》
目的: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
要求:學生將音樂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
方法:欣賞、討論、表現(xiàn)音樂
教學過程:1、欣賞樂曲《豐收鑼鼓》(第一遍)
方法:(1)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進行欣賞
(2)能否聽出樂曲的音樂結構
(3)試著找出樂曲中的兩段無旋律的民樂打擊樂合奏片斷,并設計一幅與音樂情景相符的活動場面。
2、第二遍欣賞
方法:(1)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結合自己的特長,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音樂。
(2)讓有興趣的學生進行鑼鼓模仿打擊,其余學生用自制的打
擊樂器進行合奏,讓學生從鼓樂聲中切身體會農民豐收的喜悅之情。
三、總結:
1、由學生談體會
2、評出最佳表演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