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對書中情節(jié)、人物和主題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讀后感的寫作需要我們表達自己對書中人物的情感和態(tài)度,展示情感的共鳴和思考。小編整理的這些讀后感范文中,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寫作風格選擇適合的方式。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一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中這樣寫到"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兩句詞就是好例。詞中主人何以"記得綠羅裙"呢?因為羅裙和他的歡愛者相接近,他何以"處處憐芳草"呢?因為芳草和羅裙的顏色相類似。這是朱老先生對聯(lián)想中的接近聯(lián)想和類似聯(lián)想的一個好例,在本章中,對美感和聯(lián)想的關系論述可以說十分精彩,下面我們就跟著朱光潛先生的思路,細細品味這其中奧妙。
介紹了聯(lián)想的含義后,作者寫到"聯(lián)想有時可以意志控制,但大多數(shù)情境中,聯(lián)想是自由的、無意的、飄忽不定的",這是在寫聯(lián)想的性質。我認為是非常真實且貼近生活的,比如我們晚上休息時,本應是一個意識漸去,身心放松的過程,但白天所見所看的一切就是在你腦海中不受控制的浮現(xiàn),你越想擺脫他們,聯(lián)想就越活躍的進行,由此可知意識在活動時就是聯(lián)想在進行。而且這個聯(lián)想線索前后相承,雖有關系可尋但它們都是偶然的。于是作者寫到"多數(shù)人覺得一件事物美時,都是因為它能喚起甜美的聯(lián)想"
接下來作者在顏色,有歷史性的作品和音樂方面論述了聯(lián)想勢力,然后提出了本章的關鍵"聯(lián)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朱先生介紹了對這個問題的兩個學派,肯定的是內(nèi)容派而否定的是形式派。而作者贊成形式派的主張,即反對雜聯(lián)想于美感中。作者認為聯(lián)想是妨礙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覺,不帶思考,聯(lián)想?yún)s不免帶有思考。聯(lián)想最多只能增加對一個作品的好感,但并不能增加美感。
這就是本章中作者傳授給我們的道理,看起來很平淡,但運用到生活中,卻可以反應出很多事實。比如你在街上聽到一首曲子,而那首歌正是你喜愛拿手的,腦中就不免有許多回憶聯(lián)想,想到某年某月的演出,抑或是這首歌的歌手,心中可能會充滿甜美快樂,但這這是聯(lián)想所帶來的快感,并不是真正的美感經(jīng)歷。真正的美感經(jīng)歷在于"無所為而為",摒除內(nèi)心的一切聯(lián)想雜念,寧靜專一,只在意那件事務本身,如此美感才出現(xiàn)在心中,否則只是無端的快感。
在放眼當下,在這個物欲橫流的金錢世界中,朱老先生教會我們的就是靜下心來,擁有一顆純粹純潔的心,一顆感受世界之美的心,更是一顆只屬于自己的心。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二
《談美》一書凡十三封信,既有關于美學理論的論述,比如馬列主義美學體系、美與美感、形象思維等;也有就具體的美學問題進行探討,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性格問題、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問題、悲劇性與戲劇性等;同時還總結自己切身的體會,對某些錯誤思想和觀點進行批判,比如號召大家沖破人性論、人道主義和人情味等文藝創(chuàng)作和美學中的禁區(qū),等等。
說是清理過去的美學言論,其實最首要的是表明一種新的認識,強調(diào)自己新的思維的突破。朱光潛在文中說:“解放后,特別是五十年代全國范圍的美學批判和討論中,我才開始認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而逐漸認識到自己過去的一些美學觀點的錯誤?!边@本《談美》的產(chǎn)生由來,也就是他在這些年不斷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對美學上一些關鍵問題提出自己新的認識。朱光潛深刻地認識到,學習和研究美學,一定要把學習馬列主義經(jīng)典著作放在首位,反復強調(diào)說“研究美學如果不弄懂馬克思主義,那就會走入死胡同”。在他看來,馬列主義不但給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且其本身也有一套完整的美學體系;因為以往的美學大師,每一個人都是有一套自己的美學體系的,只不過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形而上學的還是辯證的問題。就馬克思來說,其美學體系作為哲學這個大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樣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以及這里生發(fā)出來的認識來自于實踐的基本觀點。
朱光潛在認真研讀馬列主義經(jīng)典原著的基礎上,理解和吸收馬列主義美學思想和理論體系,提出自己的“物甲物乙”說,也即是“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的觀點。這個觀點體現(xiàn)在,在以后關于美學的論述中,朱光潛一直恪守馬列主義,并以此來規(guī)范自己的美學體系。
在《談美》中,還有的是關于美學具體問題的論述,以及提出沖破文藝創(chuàng)作和美學研究中的禁區(qū),這對于我們初學美學、開始接近美學的青年更具有解決實際問題、排除疑惑的重要作用。比如朱光潛認為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區(qū)分,作為文藝流派和作為創(chuàng)作方法,是應該分別清楚的;但是同時,注意到我們在欣賞文藝作品的時候,是沒有必要機械地給某個作家或具體作品貼上現(xiàn)實主義或是浪漫主義的標簽,他非常贊同前蘇聯(lián)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大師高爾基這樣一句話:“在偉大的藝術家們身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時常好像是結合在一起的。”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再比如,朱光潛結合自己的切身的經(jīng)歷,特別是我們的美學研究在“_”中收到極大的破壞和干擾,在文中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號召:“讓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一起來沖破禁區(qū)吧?!本唧w說來,要沖破的禁區(qū)包括哪些呢?就是“人性論”、“人道主義”、“人情味”以及“共同美感”等等這些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劃定為禁區(qū),被認為是作品中不能表現(xiàn)、研究中給予否定的。我們突破禁區(qū),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要表現(xiàn)它,研究中要有足夠的重視,充分討論。
朱光潛的《談美》就是這樣一本書,在同我們聊天的過程中給予我們美的啟示,逐步的認識美,理解美的問題,掌握美的體系。正如他幾十年前創(chuàng)作《談美——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一樣,不是掉書袋的,而信手所致,拿來談談;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美學、理解美學,而不是空洞的來談論美學大理論。
《十二 “從心所欲,不逾矩”——創(chuàng)造與格律》借用寫詩詞必須受格律約束的道理,說明藝術的前規(guī)大半是先由自然律變而為規(guī)范律,再由規(guī)范律變而為死板的形式。第一流藝術家大半都是從格律中做出來的,后來都做到脫化規(guī)律的境界。
《十三 “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創(chuàng)造與模仿》因襲格律的技巧可以分為兩項說,一項是關于傳達的方法,一項是關于媒介的知識。傳達的方法在于練習和模仿,繪畫和作文均是如此。關于媒介的知識的學習就是利用過去的經(jīng)驗,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凡是藝術家都必須有一半是詩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詩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來自性靈,手腕則可得于模仿。
《十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才與靈感》遺傳和環(huán)境對于天才的影響非常重大,但是這只是一種本錢,個人還有努力的余地。靈感是突如其來,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是在潛意識中醞釀成的情思猛然涌現(xiàn)于意識,是潛意識中的工作在意識中的收獲。
《十五 “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為廣義的藝術。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就廣義說,善就是一種美,惡就是一種丑。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的,真與美也并沒有隔閡。
縱觀全書,先生博學多才的本事已經(jīng)領教過了,無論是古典詩詞、傳說典故,還是藝術流派都信手拈來。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十一、十二章,因為先生系統(tǒng)地闡述創(chuàng)造與想象、情感、格律的關系時竟然把王昌齡的小詩《長信怨》:“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優(yōu)帶昭陽日影來?!狈治龅昧钊藝@為觀止:王昌齡使用接近聯(lián)想寫到“團扇”,“寒鴉”是擬人的手法隱喻趙飛燕,“昭陽日影”象征皇帝的恩寵,長信宮四周的許多事物之中只有帶昭陽日影的寒鴉可以和棄婦的情懷相照映,只有它才可以顯出一種“怨”的情境?!堕L信怨》前兩句拆開來看本很平凡,精彩全在后兩句,但是如果沒有前兩句所描寫的榮華冷落的情境,便顯不出后兩句的精彩?!堕L信怨》的意象是王昌齡的獨創(chuàng),但是“七絕”這種格律卻不是他的特創(chuàng),他以前和以后也有許多詩人用它。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三
俗語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來,人們就自然而然的在不斷的追求美,無論是外表的美,還是心靈的美,只要能被認可為美的東西,就是值得追逐的。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也在不斷的加深對美的理解,對美的解讀也在變化。但無論怎么變,美的核心卻是始終如一的。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就有一本叫做《談美》的書,以自己的認識來談對美的理解。而這里的美,當然不僅僅是外表的美麗了?!叭艘谐鍪赖木癫趴梢宰鋈胧赖氖虑椤?,這是作者朱光潛為人的準則也是全書的一個基本觀點,我認為本書談美的一個落腳點就在于如何來“出世”。就像他自己說的,他是在談論美學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礎上將“美”推及到人生萬象,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便是“獨立之美”。
在作者第一封信中所舉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顆古松,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種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在三種不同的角度中,實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這顆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藝術品,而科學家所想的則是這顆孤松的年齡,屬類等,這兩者都在無意間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業(yè),學識等聯(lián)系起來,都把古松當作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聯(lián)系的各種事物上去,但是美學家則是把古松獨立于自我之外,從第三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覺去體味。
獨立性體現(xiàn)在人格的獨立、思想的獨立,只有用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世間作為一個真正的“人”而存在,否則就如沒有靈魂的提線木偶一般,多么的可悲。但在如今的社會里,能真正“獨立”卻又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四
看完《談美》以后仍然疑惑“美”究竟為何?究竟如何判斷,又該如何體驗。
美是個人的標準、一群人的標準、一個時代的標準、還是純粹而客觀的標準?嘗以為,“美”類似玻璃制的容器(亦可是其材料、其碎片),它本身即是剔透而光華流轉的,它呈現(xiàn)、它承載、它放大。美既是其本體,又在于它加入了主觀元素后所呈現(xiàn)的變體;雖局限于它本身的形式,又不限于僅僅在這形式內(nèi)所能傳達的內(nèi)容。美的表象喚起快感;美的隱喻喚起聯(lián)想;美的形式脫胎于美的沖動,在既成的形式中,某種美的原則被建立,它促使這種美的變體更容易被學習、被復制、被創(chuàng)造。美的形式是不斷演變而常新的,新的美的規(guī)則及標準被不斷創(chuàng)造、傳播,這不僅來源于美本身,還來源于文化、經(jīng)濟等社會各方面;美的聯(lián)想?yún)s往往有其共通之處,美的聯(lián)想指向個人的情感、與個人過往的經(jīng)歷、體驗、回憶。美的形式可以趨于客觀;美的聯(lián)想往往落于主觀。
“審美”落于個人,往往受特定時代內(nèi)形成的各類“美的形式”的影響,繼而深入“美的聯(lián)想”,則又轉為個人獨有的體驗了。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五
看完朱光潛的《談美》,感覺好像聽到了蘇格拉底的談話,翻看了塞涅卡的書信,閱讀了蒙田的隨筆,一些眾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來闡明自己的理論。深入淺出,微言大義。一滴水雖小,卻能從中看見七彩的陽光;一片枯葉的飄落雖不起眼,卻能預示著秋的來臨;眼睛在整個身體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你仔細觀察它,卻能洞悉人心;脈搏的跳動經(jīng)常讓人意識不到,但醫(yī)生認真感受它,則可以了解你的身體狀況。理論希望為我們揭示事物的本質,它是抽象的,但它卻來源于無數(shù)的具體現(xiàn)象。在生活中,我們看到的現(xiàn)象太多了,心中的誤解也太多了,而這本書,正是一位能夠幫助我們撥開迷霧,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朋友。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義的書,書里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罢妗钡念I域有邏輯學來研究,“善”的領域有倫理學來研究,“感性”的領域則有美學來研究。美從哪里來?美是什么?美是怎樣的?一連串的問題等待著美學去回答。開卷有益,作善至祥。讀完《談美》,確實對美學有了一點體味。
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
記得好像是2000年,國際大專辯論會上有這樣一個辯題: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當時場上雙方唇槍舌劍,說得天花亂墜,把我弄得一頭霧水。說它是客觀存在,有些大家看起來很難看人的,在藝術家那里也許就是美人,這顯然是人主觀意愿的作用;說它是主觀感受,倒也不完全是,畢竟美是有一定標準的,不是純主觀的。
世界,遠遠不止于地球這顆行星,遠遠不止于我們整個物理性的宇宙。世界物理性地和邏輯性地從人身體的現(xiàn)在條件出發(fā)向外伸展。它從我們的位置、時間和方式出發(fā)向外伸展——在所有的空間、時間和邏輯方向上。世界太大了,無限的大,我們則太渺校還是禪者說的好: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看完這一節(jié),又想起叔本華的一段話:“事實上當我們正在進行某項偉大事業(yè)或創(chuàng)造某件不朽作品時,并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本身。我們每日辛勤勞作,考慮的只是達到眼前的目標,完成當下的計劃。然而,只有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個聯(lián)系著的整體時,我們的品質和能力才能展現(xiàn)其真實面貌。我們也才能明白,在形形色色的情境中,仿佛是某種幸福的靈感引導著我們在千百條趨向毀滅的道路中,選擇那唯一真實的途徑?!比兆颖举|上都是一樣的,它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是特殊的,關鍵在于你怎樣去看它。人生也是如此,你覺得它是一本日歷,每天撕掉一頁就少一頁,那你的人生就是麻木的、情趣干枯的。你覺得它是一本日記,每天記錄一些故事就會使你的生命豐富一些,那你的人生就是積極的、情趣豐富的。在這個世界上,青史留名、活得轟轟烈烈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我們不過都是些平凡人,但我們要相信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獨一無二。我們是平凡人,但我們要做有情趣的平凡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中國的民樂其實很美,寧靜、淳樸且毫無功利性,但是我們的心太浮躁了,聽不下去這些“土氣”的東西。但是,在傷心的時候偶然聽到《二泉映月》,在高興的時候湊巧聽到《金蛇狂午》,也會怦然心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夜來香其實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聞得到,因為白天的人心太浮躁。如果一個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靜,就會發(fā)現(xiàn)夜來香、桂花、七里香,連酷熱的中午也是香的。城市里的綠地越來越多了,每天從旁邊經(jīng)過的時候,總是匆匆忙忙。其實只要稍作停留,會發(fā)現(xiàn)草地里的野花和蒲公英很美,在其間蹦蹦跳跳的喜鵲和麻雀也很可愛。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少的只是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的心靈。還是那句話:“慢慢走,欣賞??!”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六
「談美」乃一有關文藝理論的著作,作者朱光潛先生以一舊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引領讀者,如何在擾攘紛的新時代e。突破迷障,向文學藝術之路放膽邁進。他堅信社會風氣之衰敗,來自人心之墮落,若要挽人心知沉淪,釜底抽薪之計,即須從「怡情養(yǎng)性」做起,亦即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之外,別有更高層次的企求。
美感的世界是超乎世俗之利害關s而獨立的,它與實際人生有距離,但與「整個人生」卻無隔閡,倘若我們於看待人生世相時,皆抽離了「美」的成分,實不知情何以堪,因為,在面對實際生活層面時,我們必須受制於環(huán)境,使心為形役,惟有在美的心靈活動中,我們才是自己的主宰。
吾人若能將自己的人生藝術化,則生命亦當是妙趣無窮的,在個人有限的時空領域當中,盡情揮灑、馳騁,直達創(chuàng)造力的極致,藝術化的人生當是不斷地自我創(chuàng)造及自我欣賞,驚心動魄是美,細@婉轉是美,圓滿是美,缺憾何嘗不是美?至此虔誠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感謝上蒼賜與這難得的,生而為人的福分,讓自己有幸領受這天地無私的深情撫慰!
而美的感受又是主觀的,美是言論不一的。每個人的人生經(jīng)驗不同所以對于美的理解更是不同的。就如城市人長久呆在鋼鐵叢林中,覺得壓抑郁悶,之所以田園風光的美麗誘-惑成為了新興的消遣和時尚追求;而農(nóng)村人常年和綠地青山為伴覺得平淡無聊,對城市的美好多姿的生活十分向往,就出現(xiàn)了農(nóng)民進城的風潮。事實上這兩個環(huán)境在形式上是基本不變的,在變換的是我們的心態(tài)。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七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這是朱光潛先生為人的準則,也是《談美》一書最基本的觀點。書中這樣比喻,當你走在一條河流的兩岸,如果你在河岸的這邊,你就會發(fā)現(xiàn)對岸的景色比這邊的美,而當你走到了河的對岸時,你又會發(fā)現(xiàn)對岸的景色又要比這邊的美。對此,朱光潛這樣說道:你在河的這邊,對岸對于你來說是孤立的,你在欣賞它的時候是不受它的羈絆的,而這邊的景色卻因為你身處其中,為其所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睂ι钪械娜f事萬物,俗世中的我們總抱著利用它來達到自己目的的心態(tài),將它當做自己的墊腳石。須知唯有獨立絕緣地看待事和物,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欣賞,方能體察其美,若懷實用性目的,則心態(tài)已失。佛家經(jīng)典《心經(jīng)》的前三個字就是“觀自在”,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就是跳出自我,就是美的獲得。
全書也是以此為目的,把其中經(jīng)歷的各種過程、形態(tài)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作者第一封信中所舉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棵古松,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種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在三種不同的角度中,實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這棵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藝術品,而科學家所想的則是這棵古松的年齡、屬類等,這兩者都在無意間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業(yè)、學識等聯(lián)系起來,都把古松當做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聯(lián)系的各種事物上去;但是美學家則是把古松獨立于自我之外,從第三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覺去體味。
如果把這種美學經(jīng)驗和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我認為這就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而這也是作者通過本書向我們傳遞的思想方法。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能風平浪靜,特別是我們這些涉世未深的“初學者”,總免不了遭受挫折、困頓,前方的路也因此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霧。但如果此時你能以一種美學的態(tài)度去觀察這個世界、這分生活、這種狀態(tài),恰如一劑清涼劑,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種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把自己從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體察生活,欣賞生活,因為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實際的切身利害的牽絆,就能安閑自在地玩味另一種生活,并從中得到美感。
舉目凝神,我仿佛看見朱先生透過這茫茫的紅塵俗世蹙起雙眉、欄桿拍遍。
最后,以阿爾卑斯山上路牌寫給游人的一句話作為結尾,那就是:
“慢慢走,欣賞?。 ?BR> 談美讀后感?!墩劽馈啡珪灿?5個話題,也就是15封信。朱光潛先生首先提出了“美感修養(yǎng)”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免俗”。這就要求我們對“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與情趣。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超越利害關系的作用,在“無所為而為”中凈化心靈,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養(yǎng)”的問題,我們都會問:如何培養(yǎng)美感呢?朱光潛通俗而又深入的進行了論述。他點明:審美的態(tài)度和審美的眼睛是要逐漸養(yǎng)成的。作者在談到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實用性;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學性;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他用審美的態(tài)度,嘗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所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的特點,說明人異于其他動物,除了生活需求外,還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俗語講:“距離產(chǎn)生美”。其實朱光潛先生就明確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學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感情。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應該也有這個道理。美和實際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須把它擺在適當?shù)木嚯x去看,既不是太近,也不能太遠,而且要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藝術的美感當中。一些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和神秘感,從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離,才會有向往,美就會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奮得來的,沒有不需要勤奮就獲得能力的。下功夫才會思如泉涌,才會有靈感。朱光潛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告誡我們要踏踏實實用足功夫,筆下才有神韻。心中才有靈感,靈感才可以映射出一個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卻是下苦功服磨練心境、意志、技巧。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吧!
文末以“慢慢走,欣賞??!”結尾,告訴讀者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駐足停下來,看看眼前的風景,品味一下生活。
作者的語言是那么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tài)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這本書,它會對你有所啟示的。
朱光潛早年學過中文,讀過教育學、心理學,當過中學教員,然后在多所大學任教。在《談美書簡》的第一篇中寫道:解放前幾十年中我一直在東奔西竄,學了一些對美學用處不大的學科?!瓕W過英、意、德、法幾個流派的符號邏輯,……費過不少精力研究過變態(tài)心理學和精神病治療,……讀過不少佛典,認真研讀過“成唯識論”,還看了一些醫(yī)學和談碑帖的書,可謂夠“雜”了?!J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陸游說:“功夫在詩外”,我想朱光潛的美學成就與他學得“雜”,學貫中西是分不開的,應該對我們做其他的學問有所啟發(fā)。
求真務實的治學態(tài)度
從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潛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態(tài)度堅決,措辭嚴厲,即使是老朋友為了科學也毫不講情面。
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
文藝作品的節(jié)奏和人的生理節(jié)奏原來是相統(tǒng)一的。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八
這個作品用書信的方式解決了人們對于美學的疑問,朱光潛先生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暮年心血”之作,從美學最簡單的開始,為讀者講述一些關于美學的知識,我也學到了不少。
美學必須建立在一個基點上,這個基點就是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而不是從抽象概念出發(fā),是起源于人們的吃飯穿衣,男婚女嫁,獵獲野獸,打群仗來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勞動和生產(chǎn)之類日常生活實踐中極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學在生活中,學習中發(fā)現(xiàn)一些事物說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認為作者有句話說得很好,大概是:“美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感知,你內(nèi)心的一種認識,并不是根據(jù)一些概念來判斷的?!蔽乙泊_實地意識到美是不能給它擬一個定義的,每個人心中的“美”都是不一樣的,不過讀了這個作品讓我感覺到“美”有些復雜,朱光潛先生分了很多方面來教我們?nèi)绾螌W習美學,但不知為什么,我覺得這本書有一部分的內(nèi)容只要讓我們稍加理解就可以了,不過有些我們必須要記住,比如: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都存在不同的美,我們要尊重這些美,而且絕不能把美學看成一門鼓勵自足的科學,把門關起來“自力更生”,要在哲學,歷史文藝實踐等等來學習,我想我現(xiàn)在的認識是極片面的吧!
人在勞動中開始形成社會,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了自己,美在勞動中才可能體現(xiàn)出來,美在自然中也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九
在接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之前,我曾一直認為,“美”正如其字一般,像一個戴著頭飾的美人,讓人一眼方知,這就是美。
愛美之心,不僅人皆有之,而且自古有之:“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美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美景;“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是美食……可見,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從未放棄過對“美”的追求。
《談美》一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美”?人們常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然而,我們忘記了,美是一種高級情感,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的,但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通過不斷訓練,提高我們的審美情趣。這也讓我忽然意識到,人們對“美”的認識也是可以不斷地成長的。
想到這里,我的腦海里突然浮現(xiàn)出一位溫柔的女子――著名主持人董卿。她的美,不止于姣好的容顏,更源于她淵博的學識和涵養(yǎng)?!案褂性姇鴼庾匀A”在她身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每每,她那攝人心魂的談吐,令我一次又一次臣服于大語文的魔力。
有人說,語文之美,是對大江東去的向往;是對唐詩宋詞的熱愛;是怒發(fā)沖冠的激情;是大漠孤煙的雄渾;是小橋流水的婉約.....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美育”是值得學習消化并滲入語文課堂的。正如高爾太說:“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憋@然,“美”是一種主觀意識,卻也離不開客觀事物。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就可以從教會學生欣賞語文的魅力開始。
語文有這樣的魔力,會讓你沉淪在她的柔波,忘情享受字里行間的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品味語言之美是最先要做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常常做的就是帶領學生美讀。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例如我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伯牙鼓琴》時,通過配樂讀、生生互讀、師生合作讀、接龍讀等各種形式,讓學生沉浸在語言文字中,感受小古文語言簡練之美、駢儷對仗之美、音律工整之美.....帶領學生從語言美中走來,再向語文美中走去。
朱光潛先生說:“所謂美感經(jīng)驗,起事不過數(shù)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父王回流而已?!边@就是移情和意境的體驗。在語文課堂中,探尋美的旅程中,我們也該帶領學生感受意境之美,從中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例如在《伯牙鼓琴》中,我通過不斷提供課外資料,讓學生對這個流傳千古的佳話有更深入的了解,為學生更好的體會意境做好鋪墊。課中,學生情不自禁地融入了這個故事,化身為伯牙和子期,深情流露。這樣挖掘文本的意境之美,移情人物,產(chǎn)生情感共鳴,是語文教學的要求,更是學生學習的需求,提升審美的過程。
朱先生告訴我們,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語文的學習就是體悟情感之美的過程。語文的學習就如同在孩子心靈播撒一顆美的種子。不同的文章蘊藏著不同的靈魂,飽含著不同的養(yǎng)分。每一次情感體驗的過程,都在不斷地澆灌這顆美的種子,不斷地熏陶,終會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破土而出,豐盈他們的人生。
生活中,我們很難成為一個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家,但我們卻可以成為傳遞美的教育者......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
《談美》這又是一本被定義為欣賞藝術的必讀書目,作者朱光潛先生是真正德高望重、才學八斗的大師。
每當讀這類頂級大師的著作,都會有一種體會――和藹親切。當一個人真正到了一定境界,就會有種云淡風輕、舉重若輕的豁然隨性,字里行間中,不僅是博大的知識與眼界,更讓人感到一種高潔、從容。這種不驕不躁、氣定神閑的韻魄,本就是一種藝術、一種美,令人心向往之。
這幾年,常愿意學習欣賞藝術之美,從絕妙名畫到經(jīng)典名曲、從攝影名作到不朽影視、從灑逸唐詩到凄婉宋詞,精神上所得甚多,但也自知尚談不上入門。朱光潛先生說“藝術本質上是一種情趣”,個人深以為意,人生在世,很難真正做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完全超然世外,也就免不了世俗紛擾,但我們卻可以通過欣賞藝術,輕輕的撫去心靈塵埃、暢享精神的食糧,從而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給自己留一片純美的凈土。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一
因為做糖果街,我一直在深入思考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介于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通過玩而獲得,又不止于玩。我們把這種新生活方式定義為“玩美生活”。玩是起點,美是結果。于是,我想起看這本《談美》的書。以下是我喜歡的書中的句子以及我的感受。
1、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yè)。
創(chuàng)業(yè)要賺錢,但創(chuàng)業(yè)不只是為了賺錢。我越創(chuàng)業(yè)越感覺到,每天想著怎么賺錢,能賺小錢;但如果想賺大錢,應該要往后退,深入思考這個行業(yè)、市場;去找到公司運作、企業(yè)經(jīng)營的規(guī)律。越往后退,我越感受到“使命、愿景”的力量,它不能直接幫助你賺錢,但卻像一個燈塔,給你精神力量,在關鍵時候做出決策。
2、偉大的事業(yè)都出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一本談美學的書,但開篇說的是“出世”、“事業(yè)”。這恰好體現(xiàn)了,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要得到美,不能靠只是腦袋里的意象,要首先有物質的存在。而“玩”就是其中一種物質。所以,“玩”是得到“美”的其中一種路徑。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1000字
3、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絕緣,便是美感的態(tài)度的最大特點。
“玩”是一把鑰匙,幫你打開了通向“美”的大門。開門后,要鑰匙扔掉,專注于門后面的風景。
4、實用的態(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最高目的。
一顆松樹,木匠看到,會想怎么把松樹做成好的家具;園丁看到,會想這棵樹是什么樹種,該如何培植;而藝術家看到,想不到它的實用價值,也不知道它為何能長成這樣,只是覺得“美”,因為“美”而欣賞。
5、“生命”是與“活動”同義的,活動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義。
朱光潛先生所說的“活動”是廣義的,而糖果街的活動是狹義的。但美好的生命在于活動,這個結果,卻是一致的。
6、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jīng)驗是人生最有價值的一面。
“美”,現(xiàn)在成為我對糖果街活動所創(chuàng)造價值的最高標準。雖然,什么是美、怎么得到美,仍然不清晰,但這個目標的確定,讓我很興奮。就像共產(chǎn)主義之于共產(chǎn)黨人,有了一個畢生的、最高的追求。
7、美的事物和實際人生之間維持一種適當?shù)木嚯x。
活動與生活有關,但又應該和生活保持一種適當?shù)木嚯x。所以,我們需要離開熟悉的家、熟悉的城市,甚至熟悉的朋友。
8、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
美感比快感高級。
9、美感的態(tài)度不帶意志,所以不帶占有欲。
財富、權利、地位,總量是固定的,不能分享,越分享自己就越少。而“美”是可以分享的,越分享越多。
10、藝術是情趣的表現(xiàn),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
人,要活得有趣
11、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
一旦“知道”,你就能“得到”美,所以說,玩美生活,就在當下。
12、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現(xiàn)。
玩美,也是完美的一種表現(xiàn)。
13、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藝術的生活就是有“源頭活水”的生活。
要源頭有活水,就是要一直玩下去。
14、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
請,保持好奇心。大人一長大,就丟了好奇心。
15、情趣越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參加不同主題的糖果街活動,就是探索不同情趣的過程。
16、“覺得有趣味”就是欣賞。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于許多事物能否欣賞。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二
很久之前我就對朱先生的這本《談美》有所耳聞,因為種種緣故,一直無緣拜讀。直至近來,耐不住友人的強烈推薦,將早以束之高閣的此書翻找出來,拂去封皮上的塵埃,細細品讀。讀罷,帶給我深深的震撼和回味悠長的思索。
談美,究竟何為美?美是一種主觀意向,是一種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來進行欣賞。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講的,談美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免俗"。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作為在凡塵俗世中沉浮的我們,沒有多少人能夠真真正正地做到"免俗",但我們卻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美,追求美的過程中,領略到些許"免俗"的樂趣。
這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所追求的:在玩味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時能夠領略到一種樂趣,知曉什么樣的經(jīng)驗才是美的,然后再把美的態(tài)度推到人生世相,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讓人生美感化、藝術化。
藝術都是情感的流露。美,是經(jīng)過人情化的,個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個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美景于心,是經(jīng)過藝術化的自然,得益于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藝術作品中的情感和載體相互融合,產(chǎn)生一個完整的境界。美,就在這情感的綜合中迸發(fā)出來。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藝術家們透過他的所看,將他的所想轉化成意象,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
觀賞者則通過藝術家的作品,透過其物象,將其感受的意象翻譯出來,從而感受到藝術家通過他的作品想要傳達的感情,再結合觀賞者自身的情感與經(jīng)歷,進而引發(fā)出強烈的共鳴,達到一種與藝術創(chuàng)造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境界。
藝術家所要傳達的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神韻風骨。這也是一個藝術作品的靈魂。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在風骨神韻。孔夫子自道修養(yǎng)經(jīng)驗有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道德家的極境,也是藝術家的極境。
"從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從心所欲"。藝術家都要能打破這個矛盾,遵循藝術的形式而能脫化藝術的形式,行云流水,自成一派,猶如戴著鐐銬跳舞,卻依然能使觀賞者感受到舞的靈動和灑脫。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yè)。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所講的,古今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之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每天在俗世中生活,目之所見,迷于五光十色;耳之所聞,亂乎五音六律。我們的追求,我們的想法都被世間的繁雜,世間的奢華,世間的迷亂所誘惑。
有出世精神的人會把遮蔽在自己眼前的這些俗世的誘惑都超越過去,抱著這種"出世"的精神,才能看到更高遠的理想,才能夠"望盡天涯路"。這種出世的,"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使他們把所作的學問和事業(yè)當成一件藝術品來看待,只求滿足于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計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yè)都出自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離開藝術便無所謂人生。
完美的生活,大到進退取與,小到聲音笑貌,都是美好人格的體現(xiàn),如水行山谷之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般的恰到好處,完整、自然而又和諧。
人生之路,猶如靈魂在一段段藝術作品中冒險的旅途。你讀過的每一本書,走過的每一里路,經(jīng)歷過的每一件事都會在你的身上形成印記,在你的舉手投足之間不經(jīng)意的流露出來,默默地展現(xiàn)出你人生中的每一段冒險。
人生之路亦是尋美之路,慢慢走,欣賞??!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三
朱光潛(1897—1986),安徽銅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二十封信》、《談修養(yǎng)》、《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其中只讀過朱先生的《談美》和《文藝心理學》,對于《談美》其精辟、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稱贊。以下羅列每一章節(jié)的精彩之處,略賦個人拙思主觀之感,引以對朱先生之《談美》的敬意。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nèi)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jīng)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話:“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jīng)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俗語講:“距離產(chǎn)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chǎn)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guī)矩的表演方式,是經(jīng)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jīng)過人們運用藝術規(guī)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實際生活的距離,而其內(nèi)容又不脫離生活。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fā)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chǎn)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fā)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段落里朱先生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的道理,即:美感經(jīng)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這種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經(jīng)驗息息相關的。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nèi)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jīng)驗在里面,這也是人們看到某某事物時會說:我認為如何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其實人們在對事物賦予個人的某種情趣的定義同時人們也在不經(jīng)意中模仿著事物本身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jīng)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chǎn)生,因為事物的物理屬性,因為人的移情作用,兩種屬性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其實美感和快感無時無刻都沖斥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但究其出發(fā)點就又產(chǎn)生了前面朱先生講的不同態(tài)度的問題。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而快感是處于實際應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會產(chǎn)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會產(chǎn)生快感,但這些都不會有美感。雕像和英國姑娘一個是雕塑藝術品一個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單從實用角度出發(fā)那還是英國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這里朱先生告訴我們明確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對于美的欣賞要不帶功利和實用的心態(tài)去看去理解。
我姑且如此解釋朱先生的這段文章。聯(lián)想是偶然的、雜亂的、無序的,而美感的東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結構的、抽離出來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諧狀態(tài)的東西。美感經(jīng)驗可以使人產(chǎn)生對事物的聯(lián)想,而單純的聯(lián)想不能算做美感經(jīng)驗。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種直覺。一瞬間的'感受。而聯(lián)想會帶著思考,這種思考會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無法直接單純的欣賞一件事物本身,而會產(chǎn)生浮想聯(lián)翩的心理活動,所以美感經(jīng)驗同聯(lián)想是有不同含義的兩種概念,不能混淆。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四
朱光潛早年學過中文,讀過教育學、心理學,當過中學教員,然后在多所大學任教。在《談美書簡》的第一篇中寫道:解放前幾十年中我一直在東奔西竄,學了一些對美學用處不大的學科?!瓕W過英、意、德、法幾個流派的符號邏輯,……費過不少精力研究過變態(tài)心理學和精神病治療,……讀過不少佛典,認真研讀過“成唯識論”,還看了一些醫(yī)學和談碑帖的書,可謂夠“雜”了?!J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陸游說:“功夫在詩外”,我想朱光潛的美學成就與他學得“雜”,學貫中西是分不開的.,應該對我們做其他的學問有所啟發(fā)。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五
這本書是朱光潛先生解放前出版的《談美》的修訂版,重新編排,也加入了一些章節(jié)。原版的《談美》我從圖書館借回來,已經(jīng)讀過兩次了,也都相應做了筆記。這次,我是自己買了一本回來,因為我覺得它值得收藏,值得常讀。
內(nèi)容提要:
卷一,無言之美。主要論述了美的“來源”。
卷二,美學妙語。從多角度對比分析美的本質。其中提到很多美學大師的一些理論,并對其進行了批判。
卷三,美的境界。這一卷主要著重于詩歌的欣賞。這是《談美》里所沒有的。
卷四,美學散步。這一卷的內(nèi)容很散,應該是朱光潛先生的一些短文的集合。
我的感悟:
“人生的藝術化”是朱光潛先生的目標。在第一次閱讀時我就想到,藝術化的人生是一個高層次的精神層面的人生了,與神很近。我讀這本書,主要是想陶冶一下情操,也開拓一下視野。我覺得,人生除了熱血、奮斗、親情愛情友情、成就等的這些目的性比較強的活動,應該還有另外一些。例如消遣。當下社會,人們都吃飽穿暖了,所以娛樂行業(yè)很發(fā)達。那是一種消遣。藝術欣賞也算是一種吧,可能這么說有點不太負責任。起碼藝術創(chuàng)作不是為了消遣,它要有深意得多。
anyway,我們都是想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所以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一種愉悅的體驗,也教會了我怎樣在平常生活中體驗更多的愉悅。就這樣。藝術化的人生,還是算了吧,對我來說太遙遠。
讀書筆記:
a、藝術美不就是自然美,研究美不能像研究紅色一樣,專門在物本身著眼,同時還要著重觀賞者在所觀賞物中所見到的價值。
c、我們的學說否認創(chuàng)造和欣賞有根本上的差異。創(chuàng)造之中都寓有欣賞,欣賞之中都寓有創(chuàng)造。
d、有審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
e、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shù)木嚯x之外去看。
f、“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
g、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
h、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產(chǎn)生的嬰兒。
i、美的欣賞極似“柏拉圖式的戀愛”,所謂“柏拉圖式的戀愛”對于所愛者也只是無所為而為的欣賞,不帶占有欲。
j、文化漸進,三種藝術分立,音樂專取聲音為媒介,趨重和諧;舞蹈專取肢體形式為媒介,趨重姿態(tài);詩歌專取語言為媒介,趨重意義。三者雖分立,節(jié)奏仍然是共同的要素,所以它們的關系常在藕斷絲連。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六
朱光潛(1897—1986),安徽銅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二十封信》、《談修養(yǎng)》、《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nèi)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jīng)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話:“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jīng)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俗語講:“距離產(chǎn)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chǎn)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guī)矩的表演方式,是經(jīng)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jīng)過人們運用藝術規(guī)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實際生活的距離,而其內(nèi)容又不脫離生活。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fā)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chǎn)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fā)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段落里朱先生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的道理,即:美感經(jīng)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這種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經(jīng)驗息息相關的。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nèi)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jīng)驗在里面,這也是人們看到某某事物時會說:我認為如何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其實人們在對事物賦予個人的某種情趣的定義同時人們也在不經(jīng)意中模仿著事物本身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jīng)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chǎn)生,因為事物的物理屬性,因為人的移情作用,兩種屬性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其實美感和快感無時無刻都沖斥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但究其出發(fā)點就又產(chǎn)生了前面朱先生講的不同態(tài)度的問題。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而快感是處于實際應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會產(chǎn)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會產(chǎn)生快感,但這些都不會有美感。雕像和英國姑娘一個是雕塑藝術品一個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單從實用角度出發(fā)那還是英國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這里朱先生告訴我們明確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對于美的欣賞要不帶功利和實用的心態(tài)去看去理解。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七
朱光潛,安徽銅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二十封信》、《談修養(yǎng)》、《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nèi)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jīng)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話:“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jīng)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俗語講:“距離產(chǎn)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chǎn)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guī)矩的表演方式,是經(jīng)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jīng)過人們運用藝術規(guī)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實際生活的距離,而其內(nèi)容又不脫離生活。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fā)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chǎn)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fā)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段落里朱先生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的道理,即:美感經(jīng)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這種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經(jīng)驗息息相關的。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nèi)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jīng)驗在里面,這也是人們看到某某事物時會說:我認為如何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其實人們在對事物賦予個人的某種情趣的定義同時人們也在不經(jīng)意中模仿著事物本身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jīng)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chǎn)生,因為事物的物理屬性,因為人的移情作用,兩種屬性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其實美感和快感無時無刻都沖斥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但究其出發(fā)點就又產(chǎn)生了前面朱先生講的不同態(tài)度的問題。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而快感是處于實際應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會產(chǎn)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會產(chǎn)生快感,但這些都不會有美感。雕像和英國姑娘一個是雕塑藝術品一個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單從實用角度出發(fā)那還是英國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這里朱先生告訴我們明確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對于美的欣賞要不帶功利和實用的心態(tài)去看去理解。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八
作為一個美學家,作為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專心談了美感態(tài)度,對美感態(tài)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fā)。
朱光潛在書中,把人生態(tài)度分為三種: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實用態(tài)度求的是善,科學態(tài)度求的是真,美感態(tài)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文章層層遞進,從人們看待事物的三種不同態(tài)度到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讓我們知道美從哪里來,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進而討論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討論中讓我們明白美和自然的關系,讓我們明白了欣賞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換一個方向從討論創(chuàng)造入手,讓我們明白創(chuàng)造本身以及與情感、格律、模仿的關系,進而明白美的特點。該書滲透了朱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系的深刻體悟。正如書中文字:“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BR> 在當今義務教育階段,一切學習都應該自美的體會開始,美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yǎng)美感的敏銳度,真正的任務在于激發(fā)學生審美能力,形成一種判斷力。正如朱光潛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jīng)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西方的美術作品——《向日葵》。
這是荷蘭畫家凡高的油畫作品,作品以飽滿而純凈的黃色調(diào),展示了畫家內(nèi)心似乎永遠沸騰著的熱情與活力,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散發(fā)著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現(xiàn)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一塊塊灼熱的黃色,不僅融集著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著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畫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畫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為生活高唱的贊歌。
我們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傊?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九
朱光潛早年學過中文,讀過教育學、心理學,當過中學教員,然后在多所大學任教。在《談美書簡》的第一篇中寫道:解放前幾十年中我一直在東奔西竄,學了一些對美學用處不大的學科?!瓕W過英、意、德、法幾個流派的符號邏輯,……費過不少精力研究過變態(tài)心理學和精神病治療,……讀過不少佛典,認真研讀過“成唯識論”,還看了一些醫(yī)學和談碑帖的書,可謂夠“雜”了。……認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陸游說:“功夫在詩外”,我想朱光潛的美學成就與他學得“雜”,學貫中西是分不開的',應該對我們做其他的學問有所啟發(fā)。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一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中這樣寫到"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兩句詞就是好例。詞中主人何以"記得綠羅裙"呢?因為羅裙和他的歡愛者相接近,他何以"處處憐芳草"呢?因為芳草和羅裙的顏色相類似。這是朱老先生對聯(lián)想中的接近聯(lián)想和類似聯(lián)想的一個好例,在本章中,對美感和聯(lián)想的關系論述可以說十分精彩,下面我們就跟著朱光潛先生的思路,細細品味這其中奧妙。
介紹了聯(lián)想的含義后,作者寫到"聯(lián)想有時可以意志控制,但大多數(shù)情境中,聯(lián)想是自由的、無意的、飄忽不定的",這是在寫聯(lián)想的性質。我認為是非常真實且貼近生活的,比如我們晚上休息時,本應是一個意識漸去,身心放松的過程,但白天所見所看的一切就是在你腦海中不受控制的浮現(xiàn),你越想擺脫他們,聯(lián)想就越活躍的進行,由此可知意識在活動時就是聯(lián)想在進行。而且這個聯(lián)想線索前后相承,雖有關系可尋但它們都是偶然的。于是作者寫到"多數(shù)人覺得一件事物美時,都是因為它能喚起甜美的聯(lián)想"
接下來作者在顏色,有歷史性的作品和音樂方面論述了聯(lián)想勢力,然后提出了本章的關鍵"聯(lián)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朱先生介紹了對這個問題的兩個學派,肯定的是內(nèi)容派而否定的是形式派。而作者贊成形式派的主張,即反對雜聯(lián)想于美感中。作者認為聯(lián)想是妨礙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覺,不帶思考,聯(lián)想?yún)s不免帶有思考。聯(lián)想最多只能增加對一個作品的好感,但并不能增加美感。
這就是本章中作者傳授給我們的道理,看起來很平淡,但運用到生活中,卻可以反應出很多事實。比如你在街上聽到一首曲子,而那首歌正是你喜愛拿手的,腦中就不免有許多回憶聯(lián)想,想到某年某月的演出,抑或是這首歌的歌手,心中可能會充滿甜美快樂,但這這是聯(lián)想所帶來的快感,并不是真正的美感經(jīng)歷。真正的美感經(jīng)歷在于"無所為而為",摒除內(nèi)心的一切聯(lián)想雜念,寧靜專一,只在意那件事務本身,如此美感才出現(xiàn)在心中,否則只是無端的快感。
在放眼當下,在這個物欲橫流的金錢世界中,朱老先生教會我們的就是靜下心來,擁有一顆純粹純潔的心,一顆感受世界之美的心,更是一顆只屬于自己的心。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二
《談美》一書凡十三封信,既有關于美學理論的論述,比如馬列主義美學體系、美與美感、形象思維等;也有就具體的美學問題進行探討,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性格問題、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問題、悲劇性與戲劇性等;同時還總結自己切身的體會,對某些錯誤思想和觀點進行批判,比如號召大家沖破人性論、人道主義和人情味等文藝創(chuàng)作和美學中的禁區(qū),等等。
說是清理過去的美學言論,其實最首要的是表明一種新的認識,強調(diào)自己新的思維的突破。朱光潛在文中說:“解放后,特別是五十年代全國范圍的美學批判和討論中,我才開始認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而逐漸認識到自己過去的一些美學觀點的錯誤?!边@本《談美》的產(chǎn)生由來,也就是他在這些年不斷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對美學上一些關鍵問題提出自己新的認識。朱光潛深刻地認識到,學習和研究美學,一定要把學習馬列主義經(jīng)典著作放在首位,反復強調(diào)說“研究美學如果不弄懂馬克思主義,那就會走入死胡同”。在他看來,馬列主義不但給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且其本身也有一套完整的美學體系;因為以往的美學大師,每一個人都是有一套自己的美學體系的,只不過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形而上學的還是辯證的問題。就馬克思來說,其美學體系作為哲學這個大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樣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以及這里生發(fā)出來的認識來自于實踐的基本觀點。
朱光潛在認真研讀馬列主義經(jīng)典原著的基礎上,理解和吸收馬列主義美學思想和理論體系,提出自己的“物甲物乙”說,也即是“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的觀點。這個觀點體現(xiàn)在,在以后關于美學的論述中,朱光潛一直恪守馬列主義,并以此來規(guī)范自己的美學體系。
在《談美》中,還有的是關于美學具體問題的論述,以及提出沖破文藝創(chuàng)作和美學研究中的禁區(qū),這對于我們初學美學、開始接近美學的青年更具有解決實際問題、排除疑惑的重要作用。比如朱光潛認為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區(qū)分,作為文藝流派和作為創(chuàng)作方法,是應該分別清楚的;但是同時,注意到我們在欣賞文藝作品的時候,是沒有必要機械地給某個作家或具體作品貼上現(xiàn)實主義或是浪漫主義的標簽,他非常贊同前蘇聯(lián)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大師高爾基這樣一句話:“在偉大的藝術家們身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時常好像是結合在一起的。”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再比如,朱光潛結合自己的切身的經(jīng)歷,特別是我們的美學研究在“_”中收到極大的破壞和干擾,在文中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號召:“讓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一起來沖破禁區(qū)吧?!本唧w說來,要沖破的禁區(qū)包括哪些呢?就是“人性論”、“人道主義”、“人情味”以及“共同美感”等等這些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劃定為禁區(qū),被認為是作品中不能表現(xiàn)、研究中給予否定的。我們突破禁區(qū),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要表現(xiàn)它,研究中要有足夠的重視,充分討論。
朱光潛的《談美》就是這樣一本書,在同我們聊天的過程中給予我們美的啟示,逐步的認識美,理解美的問題,掌握美的體系。正如他幾十年前創(chuàng)作《談美——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一樣,不是掉書袋的,而信手所致,拿來談談;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美學、理解美學,而不是空洞的來談論美學大理論。
《十二 “從心所欲,不逾矩”——創(chuàng)造與格律》借用寫詩詞必須受格律約束的道理,說明藝術的前規(guī)大半是先由自然律變而為規(guī)范律,再由規(guī)范律變而為死板的形式。第一流藝術家大半都是從格律中做出來的,后來都做到脫化規(guī)律的境界。
《十三 “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創(chuàng)造與模仿》因襲格律的技巧可以分為兩項說,一項是關于傳達的方法,一項是關于媒介的知識。傳達的方法在于練習和模仿,繪畫和作文均是如此。關于媒介的知識的學習就是利用過去的經(jīng)驗,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凡是藝術家都必須有一半是詩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詩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來自性靈,手腕則可得于模仿。
《十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才與靈感》遺傳和環(huán)境對于天才的影響非常重大,但是這只是一種本錢,個人還有努力的余地。靈感是突如其來,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是在潛意識中醞釀成的情思猛然涌現(xiàn)于意識,是潛意識中的工作在意識中的收獲。
《十五 “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為廣義的藝術。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就廣義說,善就是一種美,惡就是一種丑。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的,真與美也并沒有隔閡。
縱觀全書,先生博學多才的本事已經(jīng)領教過了,無論是古典詩詞、傳說典故,還是藝術流派都信手拈來。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十一、十二章,因為先生系統(tǒng)地闡述創(chuàng)造與想象、情感、格律的關系時竟然把王昌齡的小詩《長信怨》:“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優(yōu)帶昭陽日影來?!狈治龅昧钊藝@為觀止:王昌齡使用接近聯(lián)想寫到“團扇”,“寒鴉”是擬人的手法隱喻趙飛燕,“昭陽日影”象征皇帝的恩寵,長信宮四周的許多事物之中只有帶昭陽日影的寒鴉可以和棄婦的情懷相照映,只有它才可以顯出一種“怨”的情境?!堕L信怨》前兩句拆開來看本很平凡,精彩全在后兩句,但是如果沒有前兩句所描寫的榮華冷落的情境,便顯不出后兩句的精彩?!堕L信怨》的意象是王昌齡的獨創(chuàng),但是“七絕”這種格律卻不是他的特創(chuàng),他以前和以后也有許多詩人用它。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三
俗語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來,人們就自然而然的在不斷的追求美,無論是外表的美,還是心靈的美,只要能被認可為美的東西,就是值得追逐的。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也在不斷的加深對美的理解,對美的解讀也在變化。但無論怎么變,美的核心卻是始終如一的。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就有一本叫做《談美》的書,以自己的認識來談對美的理解。而這里的美,當然不僅僅是外表的美麗了?!叭艘谐鍪赖木癫趴梢宰鋈胧赖氖虑椤?,這是作者朱光潛為人的準則也是全書的一個基本觀點,我認為本書談美的一個落腳點就在于如何來“出世”。就像他自己說的,他是在談論美學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礎上將“美”推及到人生萬象,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便是“獨立之美”。
在作者第一封信中所舉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顆古松,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種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在三種不同的角度中,實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這顆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藝術品,而科學家所想的則是這顆孤松的年齡,屬類等,這兩者都在無意間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業(yè),學識等聯(lián)系起來,都把古松當作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聯(lián)系的各種事物上去,但是美學家則是把古松獨立于自我之外,從第三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覺去體味。
獨立性體現(xiàn)在人格的獨立、思想的獨立,只有用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世間作為一個真正的“人”而存在,否則就如沒有靈魂的提線木偶一般,多么的可悲。但在如今的社會里,能真正“獨立”卻又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四
看完《談美》以后仍然疑惑“美”究竟為何?究竟如何判斷,又該如何體驗。
美是個人的標準、一群人的標準、一個時代的標準、還是純粹而客觀的標準?嘗以為,“美”類似玻璃制的容器(亦可是其材料、其碎片),它本身即是剔透而光華流轉的,它呈現(xiàn)、它承載、它放大。美既是其本體,又在于它加入了主觀元素后所呈現(xiàn)的變體;雖局限于它本身的形式,又不限于僅僅在這形式內(nèi)所能傳達的內(nèi)容。美的表象喚起快感;美的隱喻喚起聯(lián)想;美的形式脫胎于美的沖動,在既成的形式中,某種美的原則被建立,它促使這種美的變體更容易被學習、被復制、被創(chuàng)造。美的形式是不斷演變而常新的,新的美的規(guī)則及標準被不斷創(chuàng)造、傳播,這不僅來源于美本身,還來源于文化、經(jīng)濟等社會各方面;美的聯(lián)想?yún)s往往有其共通之處,美的聯(lián)想指向個人的情感、與個人過往的經(jīng)歷、體驗、回憶。美的形式可以趨于客觀;美的聯(lián)想往往落于主觀。
“審美”落于個人,往往受特定時代內(nèi)形成的各類“美的形式”的影響,繼而深入“美的聯(lián)想”,則又轉為個人獨有的體驗了。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五
看完朱光潛的《談美》,感覺好像聽到了蘇格拉底的談話,翻看了塞涅卡的書信,閱讀了蒙田的隨筆,一些眾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來闡明自己的理論。深入淺出,微言大義。一滴水雖小,卻能從中看見七彩的陽光;一片枯葉的飄落雖不起眼,卻能預示著秋的來臨;眼睛在整個身體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你仔細觀察它,卻能洞悉人心;脈搏的跳動經(jīng)常讓人意識不到,但醫(yī)生認真感受它,則可以了解你的身體狀況。理論希望為我們揭示事物的本質,它是抽象的,但它卻來源于無數(shù)的具體現(xiàn)象。在生活中,我們看到的現(xiàn)象太多了,心中的誤解也太多了,而這本書,正是一位能夠幫助我們撥開迷霧,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朋友。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義的書,書里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罢妗钡念I域有邏輯學來研究,“善”的領域有倫理學來研究,“感性”的領域則有美學來研究。美從哪里來?美是什么?美是怎樣的?一連串的問題等待著美學去回答。開卷有益,作善至祥。讀完《談美》,確實對美學有了一點體味。
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
記得好像是2000年,國際大專辯論會上有這樣一個辯題: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當時場上雙方唇槍舌劍,說得天花亂墜,把我弄得一頭霧水。說它是客觀存在,有些大家看起來很難看人的,在藝術家那里也許就是美人,這顯然是人主觀意愿的作用;說它是主觀感受,倒也不完全是,畢竟美是有一定標準的,不是純主觀的。
世界,遠遠不止于地球這顆行星,遠遠不止于我們整個物理性的宇宙。世界物理性地和邏輯性地從人身體的現(xiàn)在條件出發(fā)向外伸展。它從我們的位置、時間和方式出發(fā)向外伸展——在所有的空間、時間和邏輯方向上。世界太大了,無限的大,我們則太渺校還是禪者說的好: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看完這一節(jié),又想起叔本華的一段話:“事實上當我們正在進行某項偉大事業(yè)或創(chuàng)造某件不朽作品時,并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本身。我們每日辛勤勞作,考慮的只是達到眼前的目標,完成當下的計劃。然而,只有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個聯(lián)系著的整體時,我們的品質和能力才能展現(xiàn)其真實面貌。我們也才能明白,在形形色色的情境中,仿佛是某種幸福的靈感引導著我們在千百條趨向毀滅的道路中,選擇那唯一真實的途徑?!比兆颖举|上都是一樣的,它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是特殊的,關鍵在于你怎樣去看它。人生也是如此,你覺得它是一本日歷,每天撕掉一頁就少一頁,那你的人生就是麻木的、情趣干枯的。你覺得它是一本日記,每天記錄一些故事就會使你的生命豐富一些,那你的人生就是積極的、情趣豐富的。在這個世界上,青史留名、活得轟轟烈烈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我們不過都是些平凡人,但我們要相信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獨一無二。我們是平凡人,但我們要做有情趣的平凡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中國的民樂其實很美,寧靜、淳樸且毫無功利性,但是我們的心太浮躁了,聽不下去這些“土氣”的東西。但是,在傷心的時候偶然聽到《二泉映月》,在高興的時候湊巧聽到《金蛇狂午》,也會怦然心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夜來香其實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聞得到,因為白天的人心太浮躁。如果一個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靜,就會發(fā)現(xiàn)夜來香、桂花、七里香,連酷熱的中午也是香的。城市里的綠地越來越多了,每天從旁邊經(jīng)過的時候,總是匆匆忙忙。其實只要稍作停留,會發(fā)現(xiàn)草地里的野花和蒲公英很美,在其間蹦蹦跳跳的喜鵲和麻雀也很可愛。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少的只是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的心靈。還是那句話:“慢慢走,欣賞??!”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六
「談美」乃一有關文藝理論的著作,作者朱光潛先生以一舊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引領讀者,如何在擾攘紛的新時代e。突破迷障,向文學藝術之路放膽邁進。他堅信社會風氣之衰敗,來自人心之墮落,若要挽人心知沉淪,釜底抽薪之計,即須從「怡情養(yǎng)性」做起,亦即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之外,別有更高層次的企求。
美感的世界是超乎世俗之利害關s而獨立的,它與實際人生有距離,但與「整個人生」卻無隔閡,倘若我們於看待人生世相時,皆抽離了「美」的成分,實不知情何以堪,因為,在面對實際生活層面時,我們必須受制於環(huán)境,使心為形役,惟有在美的心靈活動中,我們才是自己的主宰。
吾人若能將自己的人生藝術化,則生命亦當是妙趣無窮的,在個人有限的時空領域當中,盡情揮灑、馳騁,直達創(chuàng)造力的極致,藝術化的人生當是不斷地自我創(chuàng)造及自我欣賞,驚心動魄是美,細@婉轉是美,圓滿是美,缺憾何嘗不是美?至此虔誠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感謝上蒼賜與這難得的,生而為人的福分,讓自己有幸領受這天地無私的深情撫慰!
而美的感受又是主觀的,美是言論不一的。每個人的人生經(jīng)驗不同所以對于美的理解更是不同的。就如城市人長久呆在鋼鐵叢林中,覺得壓抑郁悶,之所以田園風光的美麗誘-惑成為了新興的消遣和時尚追求;而農(nóng)村人常年和綠地青山為伴覺得平淡無聊,對城市的美好多姿的生活十分向往,就出現(xiàn)了農(nóng)民進城的風潮。事實上這兩個環(huán)境在形式上是基本不變的,在變換的是我們的心態(tài)。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七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這是朱光潛先生為人的準則,也是《談美》一書最基本的觀點。書中這樣比喻,當你走在一條河流的兩岸,如果你在河岸的這邊,你就會發(fā)現(xiàn)對岸的景色比這邊的美,而當你走到了河的對岸時,你又會發(fā)現(xiàn)對岸的景色又要比這邊的美。對此,朱光潛這樣說道:你在河的這邊,對岸對于你來說是孤立的,你在欣賞它的時候是不受它的羈絆的,而這邊的景色卻因為你身處其中,為其所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睂ι钪械娜f事萬物,俗世中的我們總抱著利用它來達到自己目的的心態(tài),將它當做自己的墊腳石。須知唯有獨立絕緣地看待事和物,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欣賞,方能體察其美,若懷實用性目的,則心態(tài)已失。佛家經(jīng)典《心經(jīng)》的前三個字就是“觀自在”,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就是跳出自我,就是美的獲得。
全書也是以此為目的,把其中經(jīng)歷的各種過程、形態(tài)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作者第一封信中所舉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棵古松,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種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在三種不同的角度中,實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這棵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藝術品,而科學家所想的則是這棵古松的年齡、屬類等,這兩者都在無意間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業(yè)、學識等聯(lián)系起來,都把古松當做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聯(lián)系的各種事物上去;但是美學家則是把古松獨立于自我之外,從第三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覺去體味。
如果把這種美學經(jīng)驗和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我認為這就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而這也是作者通過本書向我們傳遞的思想方法。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能風平浪靜,特別是我們這些涉世未深的“初學者”,總免不了遭受挫折、困頓,前方的路也因此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霧。但如果此時你能以一種美學的態(tài)度去觀察這個世界、這分生活、這種狀態(tài),恰如一劑清涼劑,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種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把自己從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體察生活,欣賞生活,因為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實際的切身利害的牽絆,就能安閑自在地玩味另一種生活,并從中得到美感。
舉目凝神,我仿佛看見朱先生透過這茫茫的紅塵俗世蹙起雙眉、欄桿拍遍。
最后,以阿爾卑斯山上路牌寫給游人的一句話作為結尾,那就是:
“慢慢走,欣賞?。 ?BR> 談美讀后感?!墩劽馈啡珪灿?5個話題,也就是15封信。朱光潛先生首先提出了“美感修養(yǎng)”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免俗”。這就要求我們對“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與情趣。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超越利害關系的作用,在“無所為而為”中凈化心靈,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養(yǎng)”的問題,我們都會問:如何培養(yǎng)美感呢?朱光潛通俗而又深入的進行了論述。他點明:審美的態(tài)度和審美的眼睛是要逐漸養(yǎng)成的。作者在談到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實用性;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學性;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他用審美的態(tài)度,嘗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所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的特點,說明人異于其他動物,除了生活需求外,還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俗語講:“距離產(chǎn)生美”。其實朱光潛先生就明確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學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感情。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應該也有這個道理。美和實際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須把它擺在適當?shù)木嚯x去看,既不是太近,也不能太遠,而且要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藝術的美感當中。一些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和神秘感,從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離,才會有向往,美就會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奮得來的,沒有不需要勤奮就獲得能力的。下功夫才會思如泉涌,才會有靈感。朱光潛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告誡我們要踏踏實實用足功夫,筆下才有神韻。心中才有靈感,靈感才可以映射出一個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卻是下苦功服磨練心境、意志、技巧。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吧!
文末以“慢慢走,欣賞??!”結尾,告訴讀者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駐足停下來,看看眼前的風景,品味一下生活。
作者的語言是那么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tài)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這本書,它會對你有所啟示的。
朱光潛早年學過中文,讀過教育學、心理學,當過中學教員,然后在多所大學任教。在《談美書簡》的第一篇中寫道:解放前幾十年中我一直在東奔西竄,學了一些對美學用處不大的學科?!瓕W過英、意、德、法幾個流派的符號邏輯,……費過不少精力研究過變態(tài)心理學和精神病治療,……讀過不少佛典,認真研讀過“成唯識論”,還看了一些醫(yī)學和談碑帖的書,可謂夠“雜”了?!J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陸游說:“功夫在詩外”,我想朱光潛的美學成就與他學得“雜”,學貫中西是分不開的,應該對我們做其他的學問有所啟發(fā)。
求真務實的治學態(tài)度
從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潛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態(tài)度堅決,措辭嚴厲,即使是老朋友為了科學也毫不講情面。
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
文藝作品的節(jié)奏和人的生理節(jié)奏原來是相統(tǒng)一的。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八
這個作品用書信的方式解決了人們對于美學的疑問,朱光潛先生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暮年心血”之作,從美學最簡單的開始,為讀者講述一些關于美學的知識,我也學到了不少。
美學必須建立在一個基點上,這個基點就是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而不是從抽象概念出發(fā),是起源于人們的吃飯穿衣,男婚女嫁,獵獲野獸,打群仗來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勞動和生產(chǎn)之類日常生活實踐中極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學在生活中,學習中發(fā)現(xiàn)一些事物說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認為作者有句話說得很好,大概是:“美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感知,你內(nèi)心的一種認識,并不是根據(jù)一些概念來判斷的?!蔽乙泊_實地意識到美是不能給它擬一個定義的,每個人心中的“美”都是不一樣的,不過讀了這個作品讓我感覺到“美”有些復雜,朱光潛先生分了很多方面來教我們?nèi)绾螌W習美學,但不知為什么,我覺得這本書有一部分的內(nèi)容只要讓我們稍加理解就可以了,不過有些我們必須要記住,比如: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都存在不同的美,我們要尊重這些美,而且絕不能把美學看成一門鼓勵自足的科學,把門關起來“自力更生”,要在哲學,歷史文藝實踐等等來學習,我想我現(xiàn)在的認識是極片面的吧!
人在勞動中開始形成社會,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了自己,美在勞動中才可能體現(xiàn)出來,美在自然中也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九
在接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之前,我曾一直認為,“美”正如其字一般,像一個戴著頭飾的美人,讓人一眼方知,這就是美。
愛美之心,不僅人皆有之,而且自古有之:“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美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美景;“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是美食……可見,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從未放棄過對“美”的追求。
《談美》一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美”?人們常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然而,我們忘記了,美是一種高級情感,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的,但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通過不斷訓練,提高我們的審美情趣。這也讓我忽然意識到,人們對“美”的認識也是可以不斷地成長的。
想到這里,我的腦海里突然浮現(xiàn)出一位溫柔的女子――著名主持人董卿。她的美,不止于姣好的容顏,更源于她淵博的學識和涵養(yǎng)?!案褂性姇鴼庾匀A”在她身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每每,她那攝人心魂的談吐,令我一次又一次臣服于大語文的魔力。
有人說,語文之美,是對大江東去的向往;是對唐詩宋詞的熱愛;是怒發(fā)沖冠的激情;是大漠孤煙的雄渾;是小橋流水的婉約.....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美育”是值得學習消化并滲入語文課堂的。正如高爾太說:“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憋@然,“美”是一種主觀意識,卻也離不開客觀事物。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就可以從教會學生欣賞語文的魅力開始。
語文有這樣的魔力,會讓你沉淪在她的柔波,忘情享受字里行間的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品味語言之美是最先要做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常常做的就是帶領學生美讀。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例如我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伯牙鼓琴》時,通過配樂讀、生生互讀、師生合作讀、接龍讀等各種形式,讓學生沉浸在語言文字中,感受小古文語言簡練之美、駢儷對仗之美、音律工整之美.....帶領學生從語言美中走來,再向語文美中走去。
朱光潛先生說:“所謂美感經(jīng)驗,起事不過數(shù)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父王回流而已?!边@就是移情和意境的體驗。在語文課堂中,探尋美的旅程中,我們也該帶領學生感受意境之美,從中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例如在《伯牙鼓琴》中,我通過不斷提供課外資料,讓學生對這個流傳千古的佳話有更深入的了解,為學生更好的體會意境做好鋪墊。課中,學生情不自禁地融入了這個故事,化身為伯牙和子期,深情流露。這樣挖掘文本的意境之美,移情人物,產(chǎn)生情感共鳴,是語文教學的要求,更是學生學習的需求,提升審美的過程。
朱先生告訴我們,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語文的學習就是體悟情感之美的過程。語文的學習就如同在孩子心靈播撒一顆美的種子。不同的文章蘊藏著不同的靈魂,飽含著不同的養(yǎng)分。每一次情感體驗的過程,都在不斷地澆灌這顆美的種子,不斷地熏陶,終會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破土而出,豐盈他們的人生。
生活中,我們很難成為一個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家,但我們卻可以成為傳遞美的教育者......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
《談美》這又是一本被定義為欣賞藝術的必讀書目,作者朱光潛先生是真正德高望重、才學八斗的大師。
每當讀這類頂級大師的著作,都會有一種體會――和藹親切。當一個人真正到了一定境界,就會有種云淡風輕、舉重若輕的豁然隨性,字里行間中,不僅是博大的知識與眼界,更讓人感到一種高潔、從容。這種不驕不躁、氣定神閑的韻魄,本就是一種藝術、一種美,令人心向往之。
這幾年,常愿意學習欣賞藝術之美,從絕妙名畫到經(jīng)典名曲、從攝影名作到不朽影視、從灑逸唐詩到凄婉宋詞,精神上所得甚多,但也自知尚談不上入門。朱光潛先生說“藝術本質上是一種情趣”,個人深以為意,人生在世,很難真正做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完全超然世外,也就免不了世俗紛擾,但我們卻可以通過欣賞藝術,輕輕的撫去心靈塵埃、暢享精神的食糧,從而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給自己留一片純美的凈土。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一
因為做糖果街,我一直在深入思考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介于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通過玩而獲得,又不止于玩。我們把這種新生活方式定義為“玩美生活”。玩是起點,美是結果。于是,我想起看這本《談美》的書。以下是我喜歡的書中的句子以及我的感受。
1、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yè)。
創(chuàng)業(yè)要賺錢,但創(chuàng)業(yè)不只是為了賺錢。我越創(chuàng)業(yè)越感覺到,每天想著怎么賺錢,能賺小錢;但如果想賺大錢,應該要往后退,深入思考這個行業(yè)、市場;去找到公司運作、企業(yè)經(jīng)營的規(guī)律。越往后退,我越感受到“使命、愿景”的力量,它不能直接幫助你賺錢,但卻像一個燈塔,給你精神力量,在關鍵時候做出決策。
2、偉大的事業(yè)都出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一本談美學的書,但開篇說的是“出世”、“事業(yè)”。這恰好體現(xiàn)了,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要得到美,不能靠只是腦袋里的意象,要首先有物質的存在。而“玩”就是其中一種物質。所以,“玩”是得到“美”的其中一種路徑。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1000字
3、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絕緣,便是美感的態(tài)度的最大特點。
“玩”是一把鑰匙,幫你打開了通向“美”的大門。開門后,要鑰匙扔掉,專注于門后面的風景。
4、實用的態(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最高目的。
一顆松樹,木匠看到,會想怎么把松樹做成好的家具;園丁看到,會想這棵樹是什么樹種,該如何培植;而藝術家看到,想不到它的實用價值,也不知道它為何能長成這樣,只是覺得“美”,因為“美”而欣賞。
5、“生命”是與“活動”同義的,活動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義。
朱光潛先生所說的“活動”是廣義的,而糖果街的活動是狹義的。但美好的生命在于活動,這個結果,卻是一致的。
6、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jīng)驗是人生最有價值的一面。
“美”,現(xiàn)在成為我對糖果街活動所創(chuàng)造價值的最高標準。雖然,什么是美、怎么得到美,仍然不清晰,但這個目標的確定,讓我很興奮。就像共產(chǎn)主義之于共產(chǎn)黨人,有了一個畢生的、最高的追求。
7、美的事物和實際人生之間維持一種適當?shù)木嚯x。
活動與生活有關,但又應該和生活保持一種適當?shù)木嚯x。所以,我們需要離開熟悉的家、熟悉的城市,甚至熟悉的朋友。
8、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
美感比快感高級。
9、美感的態(tài)度不帶意志,所以不帶占有欲。
財富、權利、地位,總量是固定的,不能分享,越分享自己就越少。而“美”是可以分享的,越分享越多。
10、藝術是情趣的表現(xiàn),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
人,要活得有趣
11、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
一旦“知道”,你就能“得到”美,所以說,玩美生活,就在當下。
12、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現(xiàn)。
玩美,也是完美的一種表現(xiàn)。
13、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藝術的生活就是有“源頭活水”的生活。
要源頭有活水,就是要一直玩下去。
14、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
請,保持好奇心。大人一長大,就丟了好奇心。
15、情趣越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參加不同主題的糖果街活動,就是探索不同情趣的過程。
16、“覺得有趣味”就是欣賞。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于許多事物能否欣賞。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二
很久之前我就對朱先生的這本《談美》有所耳聞,因為種種緣故,一直無緣拜讀。直至近來,耐不住友人的強烈推薦,將早以束之高閣的此書翻找出來,拂去封皮上的塵埃,細細品讀。讀罷,帶給我深深的震撼和回味悠長的思索。
談美,究竟何為美?美是一種主觀意向,是一種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來進行欣賞。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講的,談美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免俗"。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作為在凡塵俗世中沉浮的我們,沒有多少人能夠真真正正地做到"免俗",但我們卻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美,追求美的過程中,領略到些許"免俗"的樂趣。
這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所追求的:在玩味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時能夠領略到一種樂趣,知曉什么樣的經(jīng)驗才是美的,然后再把美的態(tài)度推到人生世相,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讓人生美感化、藝術化。
藝術都是情感的流露。美,是經(jīng)過人情化的,個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個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美景于心,是經(jīng)過藝術化的自然,得益于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藝術作品中的情感和載體相互融合,產(chǎn)生一個完整的境界。美,就在這情感的綜合中迸發(fā)出來。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藝術家們透過他的所看,將他的所想轉化成意象,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
觀賞者則通過藝術家的作品,透過其物象,將其感受的意象翻譯出來,從而感受到藝術家通過他的作品想要傳達的感情,再結合觀賞者自身的情感與經(jīng)歷,進而引發(fā)出強烈的共鳴,達到一種與藝術創(chuàng)造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境界。
藝術家所要傳達的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神韻風骨。這也是一個藝術作品的靈魂。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在風骨神韻。孔夫子自道修養(yǎng)經(jīng)驗有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道德家的極境,也是藝術家的極境。
"從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從心所欲"。藝術家都要能打破這個矛盾,遵循藝術的形式而能脫化藝術的形式,行云流水,自成一派,猶如戴著鐐銬跳舞,卻依然能使觀賞者感受到舞的靈動和灑脫。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yè)。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所講的,古今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之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每天在俗世中生活,目之所見,迷于五光十色;耳之所聞,亂乎五音六律。我們的追求,我們的想法都被世間的繁雜,世間的奢華,世間的迷亂所誘惑。
有出世精神的人會把遮蔽在自己眼前的這些俗世的誘惑都超越過去,抱著這種"出世"的精神,才能看到更高遠的理想,才能夠"望盡天涯路"。這種出世的,"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使他們把所作的學問和事業(yè)當成一件藝術品來看待,只求滿足于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計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yè)都出自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離開藝術便無所謂人生。
完美的生活,大到進退取與,小到聲音笑貌,都是美好人格的體現(xiàn),如水行山谷之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般的恰到好處,完整、自然而又和諧。
人生之路,猶如靈魂在一段段藝術作品中冒險的旅途。你讀過的每一本書,走過的每一里路,經(jīng)歷過的每一件事都會在你的身上形成印記,在你的舉手投足之間不經(jīng)意的流露出來,默默地展現(xiàn)出你人生中的每一段冒險。
人生之路亦是尋美之路,慢慢走,欣賞??!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三
朱光潛(1897—1986),安徽銅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二十封信》、《談修養(yǎng)》、《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其中只讀過朱先生的《談美》和《文藝心理學》,對于《談美》其精辟、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稱贊。以下羅列每一章節(jié)的精彩之處,略賦個人拙思主觀之感,引以對朱先生之《談美》的敬意。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nèi)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jīng)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話:“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jīng)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俗語講:“距離產(chǎn)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chǎn)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guī)矩的表演方式,是經(jīng)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jīng)過人們運用藝術規(guī)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實際生活的距離,而其內(nèi)容又不脫離生活。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fā)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chǎn)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fā)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段落里朱先生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的道理,即:美感經(jīng)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這種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經(jīng)驗息息相關的。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nèi)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jīng)驗在里面,這也是人們看到某某事物時會說:我認為如何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其實人們在對事物賦予個人的某種情趣的定義同時人們也在不經(jīng)意中模仿著事物本身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jīng)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chǎn)生,因為事物的物理屬性,因為人的移情作用,兩種屬性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其實美感和快感無時無刻都沖斥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但究其出發(fā)點就又產(chǎn)生了前面朱先生講的不同態(tài)度的問題。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而快感是處于實際應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會產(chǎn)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會產(chǎn)生快感,但這些都不會有美感。雕像和英國姑娘一個是雕塑藝術品一個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單從實用角度出發(fā)那還是英國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這里朱先生告訴我們明確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對于美的欣賞要不帶功利和實用的心態(tài)去看去理解。
我姑且如此解釋朱先生的這段文章。聯(lián)想是偶然的、雜亂的、無序的,而美感的東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結構的、抽離出來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諧狀態(tài)的東西。美感經(jīng)驗可以使人產(chǎn)生對事物的聯(lián)想,而單純的聯(lián)想不能算做美感經(jīng)驗。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種直覺。一瞬間的'感受。而聯(lián)想會帶著思考,這種思考會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無法直接單純的欣賞一件事物本身,而會產(chǎn)生浮想聯(lián)翩的心理活動,所以美感經(jīng)驗同聯(lián)想是有不同含義的兩種概念,不能混淆。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四
朱光潛早年學過中文,讀過教育學、心理學,當過中學教員,然后在多所大學任教。在《談美書簡》的第一篇中寫道:解放前幾十年中我一直在東奔西竄,學了一些對美學用處不大的學科?!瓕W過英、意、德、法幾個流派的符號邏輯,……費過不少精力研究過變態(tài)心理學和精神病治療,……讀過不少佛典,認真研讀過“成唯識論”,還看了一些醫(yī)學和談碑帖的書,可謂夠“雜”了?!J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陸游說:“功夫在詩外”,我想朱光潛的美學成就與他學得“雜”,學貫中西是分不開的.,應該對我們做其他的學問有所啟發(fā)。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五
這本書是朱光潛先生解放前出版的《談美》的修訂版,重新編排,也加入了一些章節(jié)。原版的《談美》我從圖書館借回來,已經(jīng)讀過兩次了,也都相應做了筆記。這次,我是自己買了一本回來,因為我覺得它值得收藏,值得常讀。
內(nèi)容提要:
卷一,無言之美。主要論述了美的“來源”。
卷二,美學妙語。從多角度對比分析美的本質。其中提到很多美學大師的一些理論,并對其進行了批判。
卷三,美的境界。這一卷主要著重于詩歌的欣賞。這是《談美》里所沒有的。
卷四,美學散步。這一卷的內(nèi)容很散,應該是朱光潛先生的一些短文的集合。
我的感悟:
“人生的藝術化”是朱光潛先生的目標。在第一次閱讀時我就想到,藝術化的人生是一個高層次的精神層面的人生了,與神很近。我讀這本書,主要是想陶冶一下情操,也開拓一下視野。我覺得,人生除了熱血、奮斗、親情愛情友情、成就等的這些目的性比較強的活動,應該還有另外一些。例如消遣。當下社會,人們都吃飽穿暖了,所以娛樂行業(yè)很發(fā)達。那是一種消遣。藝術欣賞也算是一種吧,可能這么說有點不太負責任。起碼藝術創(chuàng)作不是為了消遣,它要有深意得多。
anyway,我們都是想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所以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一種愉悅的體驗,也教會了我怎樣在平常生活中體驗更多的愉悅。就這樣。藝術化的人生,還是算了吧,對我來說太遙遠。
讀書筆記:
a、藝術美不就是自然美,研究美不能像研究紅色一樣,專門在物本身著眼,同時還要著重觀賞者在所觀賞物中所見到的價值。
c、我們的學說否認創(chuàng)造和欣賞有根本上的差異。創(chuàng)造之中都寓有欣賞,欣賞之中都寓有創(chuàng)造。
d、有審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
e、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shù)木嚯x之外去看。
f、“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
g、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
h、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產(chǎn)生的嬰兒。
i、美的欣賞極似“柏拉圖式的戀愛”,所謂“柏拉圖式的戀愛”對于所愛者也只是無所為而為的欣賞,不帶占有欲。
j、文化漸進,三種藝術分立,音樂專取聲音為媒介,趨重和諧;舞蹈專取肢體形式為媒介,趨重姿態(tài);詩歌專取語言為媒介,趨重意義。三者雖分立,節(jié)奏仍然是共同的要素,所以它們的關系常在藕斷絲連。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六
朱光潛(1897—1986),安徽銅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二十封信》、《談修養(yǎng)》、《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nèi)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jīng)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話:“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jīng)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俗語講:“距離產(chǎn)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chǎn)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guī)矩的表演方式,是經(jīng)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jīng)過人們運用藝術規(guī)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實際生活的距離,而其內(nèi)容又不脫離生活。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fā)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chǎn)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fā)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段落里朱先生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的道理,即:美感經(jīng)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這種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經(jīng)驗息息相關的。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nèi)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jīng)驗在里面,這也是人們看到某某事物時會說:我認為如何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其實人們在對事物賦予個人的某種情趣的定義同時人們也在不經(jīng)意中模仿著事物本身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jīng)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chǎn)生,因為事物的物理屬性,因為人的移情作用,兩種屬性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其實美感和快感無時無刻都沖斥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但究其出發(fā)點就又產(chǎn)生了前面朱先生講的不同態(tài)度的問題。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而快感是處于實際應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會產(chǎn)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會產(chǎn)生快感,但這些都不會有美感。雕像和英國姑娘一個是雕塑藝術品一個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單從實用角度出發(fā)那還是英國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這里朱先生告訴我們明確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對于美的欣賞要不帶功利和實用的心態(tài)去看去理解。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七
朱光潛,安徽銅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二十封信》、《談修養(yǎng)》、《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nèi)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jīng)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話:“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jīng)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俗語講:“距離產(chǎn)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chǎn)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guī)矩的表演方式,是經(jīng)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jīng)過人們運用藝術規(guī)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實際生活的距離,而其內(nèi)容又不脫離生活。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fā)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chǎn)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fā)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段落里朱先生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的道理,即:美感經(jīng)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這種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經(jīng)驗息息相關的。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nèi)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jīng)驗在里面,這也是人們看到某某事物時會說:我認為如何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其實人們在對事物賦予個人的某種情趣的定義同時人們也在不經(jīng)意中模仿著事物本身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jīng)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chǎn)生,因為事物的物理屬性,因為人的移情作用,兩種屬性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其實美感和快感無時無刻都沖斥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但究其出發(fā)點就又產(chǎn)生了前面朱先生講的不同態(tài)度的問題。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而快感是處于實際應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會產(chǎn)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會產(chǎn)生快感,但這些都不會有美感。雕像和英國姑娘一個是雕塑藝術品一個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單從實用角度出發(fā)那還是英國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這里朱先生告訴我們明確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對于美的欣賞要不帶功利和實用的心態(tài)去看去理解。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八
作為一個美學家,作為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專心談了美感態(tài)度,對美感態(tài)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fā)。
朱光潛在書中,把人生態(tài)度分為三種: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實用態(tài)度求的是善,科學態(tài)度求的是真,美感態(tài)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文章層層遞進,從人們看待事物的三種不同態(tài)度到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讓我們知道美從哪里來,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進而討論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討論中讓我們明白美和自然的關系,讓我們明白了欣賞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換一個方向從討論創(chuàng)造入手,讓我們明白創(chuàng)造本身以及與情感、格律、模仿的關系,進而明白美的特點。該書滲透了朱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系的深刻體悟。正如書中文字:“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BR> 在當今義務教育階段,一切學習都應該自美的體會開始,美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yǎng)美感的敏銳度,真正的任務在于激發(fā)學生審美能力,形成一種判斷力。正如朱光潛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jīng)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西方的美術作品——《向日葵》。
這是荷蘭畫家凡高的油畫作品,作品以飽滿而純凈的黃色調(diào),展示了畫家內(nèi)心似乎永遠沸騰著的熱情與活力,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散發(fā)著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現(xiàn)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一塊塊灼熱的黃色,不僅融集著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著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畫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畫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為生活高唱的贊歌。
我們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傊?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九
朱光潛早年學過中文,讀過教育學、心理學,當過中學教員,然后在多所大學任教。在《談美書簡》的第一篇中寫道:解放前幾十年中我一直在東奔西竄,學了一些對美學用處不大的學科?!瓕W過英、意、德、法幾個流派的符號邏輯,……費過不少精力研究過變態(tài)心理學和精神病治療,……讀過不少佛典,認真研讀過“成唯識論”,還看了一些醫(yī)學和談碑帖的書,可謂夠“雜”了。……認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陸游說:“功夫在詩外”,我想朱光潛的美學成就與他學得“雜”,學貫中西是分不開的',應該對我們做其他的學問有所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