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隆中對教案板書大全(12篇)

字號:

    教案的評價應該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和教師的教學反思。教師編寫教案時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需求和特點,靈活調(diào)整和改進這些教案。
    隆中對教案板書篇一
    《隆中對》是人教版語文課本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3課,在學習了《陳涉世家》和《唐雎不辱使命》兩篇講讀課文后的一篇自讀課文,是對學生前面講讀課文的檢測和實戰(zhàn)訓練,同時又為下一課《出師表》的學習打下基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篇教學設計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師適度的引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
    1 知識和能力:積累文言實詞,掌握常見文言句式,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 過程和方法: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文章脈絡。結(jié)合《三國演義》第37和第38回,引導學生了解史家筆法和小說家筆法的異同。
    積累文言實詞,進行文言文翻譯訓練;理解隆中對策的基本內(nèi)容。
    文言文重點語句的翻譯訓練;對比閱讀理解。
    根據(jù)這節(jié)可相對簡單的特點,加上班級同學學習小組健全,運作良好,同學的自學能力較高,可采用合作性學習的方法,教學時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安排學生分組訓練,完成翻譯的任務。
    文言文的學習要加強誦讀,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這個過程可以同伴互助的互教、互讀、互評、互議等方式實現(xiàn)相互促進、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推動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習慣,指導多種方式的互助學習。合作性學習時,可由學習小組內(nèi)的組長安排進度,邊討論邊動手,在共同完成翻譯的基礎上,推選一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課前預習:教師范讀課文,指導學生正音,安排學生朗讀課文,發(fā)現(xiàn)錯誤的讀音及時更正。將重點的文言文實詞勾劃出來,讓學生自己通過查字典,借助注釋理解文言文實詞在句子中的含義。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全文朗讀,翻譯。
    一、導課:由“三顧茅廬”的故事導入。
    1、簡介《三國志》及“四史”的相關知識。
    2、解題“對”的含義“對策”。
    二、檢查預習:由學習小組在課前將預習題寫在黑板上,題目包括文學常識,字音和重點實詞(預習題由學習小組出題,但是教師必須提前檢查,做到與教學統(tǒng)一,并對試題進行指導。)要求出題的小組安排同學在黑板上完成預習題,其余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預習題。
    三、講授新課:
    1、組織全班同學集體朗讀課文。
    2、聽寫重點文言實詞:謂許 躬 雖然 信然 器 屈致 凡 屏 度
    猖獗 挾 殆 胄 攬 將 身 簞
    3、在聽寫的基礎上,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文的翻譯訓練,同學根據(jù)課文注釋,借助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一個同學記一段,便于交流。
    4、在學生自主翻譯的同時,教師在黑板上出重點直譯的句子,對翻譯速度快的同學進行專項訓練。
    1、時人莫之許也。
    2、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3、君與俱來。
    4、凡三往,乃見。
    5、非唯天時,亦抑人謀也。
    6、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5、檢查學生翻譯情況,安排同學在黑板上翻譯重點句訓練。
    6、交流翻譯結(jié)果,對重點句及時更正,并指出翻譯的方法,特別是判斷句,省略句的翻譯。
    四、再通讀全文,完成課后練習
    五、布置作業(yè)。
    1、本文篇幅較長,教學前的預習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前預習中,處理讀音,朗讀節(jié)奏,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為教學打下基礎,也為課堂教學贏得時間。指導學習小組出好課前預習題,對課堂教學起到引導作用。
    2、充分發(fā)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在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拔尖。學生能夠解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對學有余力的同學,用定向訓練題進行專項訓練。教師的教學采用點撥的方法,在面向全體的同時,做好尖子生的培養(yǎng)。
    隆中對教案板書篇二
    1、學習古人按一定順序說理論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刻畫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過誦讀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1、諸葛亮怎樣提出自己的策略?
    2、全文主要運用了什么寫法?
    一、導入
    1、學生交流自己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影視戲劇中了解的諸葛形象,可講故事,可說成語,可談典故。
    2、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群雄割據(jù),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后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群雄抗衡。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于請得臥龍出山,并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yè)。
    3、解題
    本文寫的是劉備第三次到草廬時與諸葛亮的談話?!皩Α?,是下對上的回答,這里有“對策”的意思,指諸葛亮對劉備提出興復大業(yè)這一問題作出的回答。諸葛亮的對策,為劉備規(guī)劃了分三步走的切實可行的策略,是指導劉備今后若干年行動的綱領,后來成為劉備的國策。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對照注釋疏通詞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過自讀,基本熟悉文章的內(nèi)容。
    三、誦讀,思考問題
    1、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勢的,他怎樣一步步通過說理提出策略的?
    明確:天下形勢——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對荊、益二州,可奪之。三步走戰(zhàn)略——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lián)吳滅曹,統(tǒng)一全國。
    2、既然是寫諸葛亮,為什么要花筆墨寫徐庶、張飛、關羽等人?
    明確:對諸葛亮言行的描寫,既有正面的,又有側(cè)面的,使人物形象豐滿。徐庶有引出情節(jié)的作用,關、張二人又埋下伏筆。
    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本文一開始簡單地交代諸葛亮隱居隆中,繼而點出他“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圍繞此句,安排懸念,引人人勝。
    4、徐庶把諸葛亮比作“臥龍”,說明了什么?
    這一比喻形象地顯示了諸葛亮是一個隱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龍”是傳說中的動物,“臥龍”是說它目前雖然臥伏在草野之間,一旦風云際會,就會飛騰九天的)。
    5、劉備稱他得亮“猶魚之有水”,說明了什么?
    照應開頭,再次從側(cè)面襯托出諸葛亮的卓越才能。這一比喻也寫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賴和極為滿意的心情。
    6、全文主要運用了什么寫法?
    一是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cè)面烘托等手法,從不同角度來突出諸葛亮的品行、性格、遠見和才能。
    二是處處圍繞諸葛亮進行詳略得當?shù)募舨茫沟弥攸c突出,中心明確。
    四、教師小結(jié)
    五、布置作業(yè)
    隆中對教案板書篇三
    1、能夠結(jié)合語境準確的說出課文中文言詞語的一次多義,辨析、說出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能夠把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3、通過討論,用自己的話概括歸納要旨及戰(zhàn)略方針。
    4、交流總結(jié)本文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刻畫中心人物的寫法。
    熟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諸葛亮對當時時局的超前分析和應對策略的提出。
    了解作者從正面和側(cè)面來表現(xiàn)諸葛亮形象的寫法。
    嘗試“角色演讀”法學習,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有選擇地扮演角色,發(fā)揮自己“主角”的作用。這種方式的學習,降低了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增加了文言文學習的樂趣。其要義是進入文本所描述的具體情境,因知世、論世而評人,又因評人而反觀課文的用語,咀嚼語句中的真實內(nèi)涵——最終實現(xiàn)對文言文的有效學習。
    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閱讀始終結(jié)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1、教材分析
    課文節(jié)選的《隆中對》片斷集中表現(xiàn)了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遠見。學習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諸葛亮作為“智慧之化身”的聰明才智,也可以體會到劉備作為一代梟雄的非同尋常的氣質(zhì),更可以借此感受整個的三國文化,把智、誠作為我們后人終身追求的典范。
    2、社會形勢
    東漢末年,朝廷中政治腐敗,民間爆發(fā)黃巾起義,許多豪強武裝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過程中占據(jù)地盤,互相混戰(zhàn),形成割據(jù)局面。較為強大的有袁紹、劉表、孫堅、呂布、張魯、劉璋、曹操等,而漢室皇族后裔的劉備也有匡漢室之志。劉備靠鎮(zhèn)壓黃巾起義,糾集了幾千人馬,但沒有地盤,先后依附曹操、袁紹等人,公元201年,到荊州依附劉表,屯兵于新野縣已有七年了。公元207年,經(jīng)徐庶推薦,三次到隆中(襄陽縣城西二十里)訪問諸葛亮(“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復興漢室的大計,并請他出山輔佐自己。
    一、課前導學
    基礎知識
    (1)通假字
    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伸張】自董卓已來【“已”通“以”】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闕”通“缺”,缺點】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簡”通“檢”,挑選】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2)詞類活用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名詞作動詞:用簞盛,用壺裝】
    (3)古今異義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古:常常;今:每當】
    此人可就見【古:接近,趨向;今:副詞,表結(jié)果】
    將軍宜枉駕顧之【古:拜訪;今:照顧,回顧】
    主上蒙塵【蒙受風光,專指皇帝遭難出;今:蒙上灰塵】
    遂用猖獗【古:失??;今:猖狂】
    于是與亮情好日密【古:一天天;今:太陽,天日】
    二、課堂導學
    1、諸葛亮怎樣分析當時形勢?為劉備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據(jù))
    曹操:孫權:
    劉表:劉璋:
    張魯:
    2、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什么?
    3、諸葛亮為達到這個目標提出了什么戰(zhàn)略方針?根據(jù)是什么?
    內(nèi)政和外交方面應遵循的方針是:
    諸葛亮先論述了占據(jù)荊州的必要性:
    再論述占據(jù)荊州的可能性:
    最后論述占據(jù)益州的可能性:
    4、分析劉備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的人物形象。
    劉備:是一個思賢若渴、以復興漢室為己任的英雄形象
    諸葛亮:是一個自視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謀臣形象
    5、體會作者從正面和側(cè)面來表現(xiàn)諸葛亮的寫作方法。
    從各個方面描寫刻畫諸葛亮這個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點。開頭一段寫諸葛亮,從正面寫他的非凡抱負;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則從側(cè)面來寫。請再找出文中正面和側(cè)面描寫的例子。
    隆中對教案板書篇四
    課前查閱,了解諸葛亮的簡單生平事跡、東漢末諸侯割據(jù)的狀況和三國鼎立的形勢圖,以期對文本的背景資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觸。
    變換角色,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虛擬對話,領略古人情懷。
    1深入鉆研,理解和領會本傳節(jié)選部分詳言略事的特點與嚴整的行文結(jié)構(gòu)。
    2感受諸葛亮非凡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卓越的遠見。
    3感悟和把握諸葛亮壟畝隱居卻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韜略,獲得年少奮發(fā)可為的人生啟迪。
    《三國演義》開篇有一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依舊夕陽依舊,英雄生命已逝,但卻活在后世人的記憶里英雄的諸葛亮成功預測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劉備以一個極弱現(xiàn)實實現(xiàn)最終與曹魏、孫吳分庭抗禮的建國神話,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古今戰(zhàn)略決策經(jīng)典。
    1、讀課文(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熏染)
    2、找出不懂的字詞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還解決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詞句。(形式:學生提出,學生解答,最后老師點評。)
    4、老師提出重點字詞,要求學生作答。(可以當堂提問,也可以出示幻燈片)
    1.課文的文眼是哪句話?為什么?
    2.趣味感知隆中方略。教師出示古三國軍事地圖,要求學生轉(zhuǎn)變角色充當諸葛亮為臺下的劉備(由同學們充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策略應對
    2.學生對照地圖解說的時候,要啟發(fā)學生說出諸葛亮那種意氣風發(fā)的神采,說出諸葛亮那種酣暢淋漓的氣勢,還要注意說話的層次性和邏輯性。
    ( 四人小組在臺下練習,然后派幾個代表上臺說,同學們結(jié)合課文點評代表們的優(yōu)劣所在。)
    同學們精讀課文,就文章的結(jié)構(gòu)、條理、語言、詳略、戰(zhàn)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以下品讀僅供參考:
    a.結(jié)構(gòu):蓄勢--高潮--余波
    b.條理:隆中對話的條理性,不可爭、不可圖--可爭、可圖--爭與圖的具體步驟和規(guī)劃(按照這個條理指導背誦)
    c.詳略:隆中對話正面詳寫突出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側(cè)面略寫他人的評論、語言、行為烘托諸葛亮的形象。。
    d.語言:(要引導學生品味言簡而意豐的特點)
    1.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僅僅用22個字,就把諸葛亮的生活狀況、思想狀貌、體軀外貌以及生平抱負勾畫出來。
    2.再如諸葛亮對策后寫劉備的反響,只用一個善字
    把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和他此時此刻的心境寫了出來。
    3.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生動形象地道盡了他們之間不可分割的親密關系。
    e.思想: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兩點是最可貴的,實事求是和強調(diào)人的因素。曹操的實力又是怎樣發(fā)展起來的呢?諸葛亮認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語氣側(cè)重在人謀的正確。這里,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從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諸葛亮制定了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的方案。在制定這一方案時,主要也是從人的因素來考慮的。
    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孫權的情況以后指出:劉備只能在曹操、孫權的勢力范圍之外謀出路--首先奪荊州這個用武之國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諸葛亮制定這一方案時,更充分地考慮到人的因素:荊州的劉表不能守益州的劉璋又暗弱漢中的張魯不知愛撫人民,有本領的人都不想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這就提供了奪取荊、益的客觀條件。
    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只有人和,才能成就霸業(yè),這樣的思想表現(xiàn)了諸葛亮作為政治家的遠見卓識。
    由精通三國的同學演繹諸葛亮(也可把全班分成兩組),同學們可根據(jù)課文提煉有趣話題,虛擬對話,古今碰撞,更深刻領會課文內(nèi)容和古人情懷。
    教師可提供以下話題:
    3.你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兵分兩路,形成鉗形之勢,這種形勢為何沒出現(xiàn)?
    根據(jù)隆中對策的思路,進行背誦。
    相關鏈接:
    (一)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8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杰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jié)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瓊舉州委質(zhì),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27,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zhàn),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后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
    思考:從這段文字中,諸葛亮是如何幫助劉備擺脫困境,跨有荊、益的?
    (二)
    閱讀《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
    隆中對教案板書篇五
    1.學習古人按一定順序說理論事的方式。
    2. 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刻畫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過誦讀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1.諸葛亮怎樣提出自己的策略?
    2.諸葛亮為什么提出這樣的策略?
    1.以中國古代智者謀士的故事引出諸葛亮,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2.學生交流自己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影視戲劇中了解的諸葛形象,可講故事,可說成語,可談典故,為下一步自讀做好充分準備。
    1.對照注釋疏通詞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過自讀,基本熟悉文章的內(nèi)容。
    3.師生同讀,通過范讀、齊讀,規(guī)范字音、句讀、語氣。
    1.根據(jù)課后習題一,明確自讀要求。
    2.學生誦讀,全面理解文章內(nèi)容,并用原文回答問題。
    1.以小組為單位,質(zhì)疑解難,鼓勵學生對一些重點語句進行探究,品味,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交流,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2.設置問題,進一步交流: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請說出自己的理由。
    1.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勢的,他怎樣一步步通過說理提出策略的?
    明確:天下形勢——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對荊、益二州,可奪之。三步走戰(zhàn)略——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lián)吳滅曹,統(tǒng)一全國。
    2.既然是寫諸葛亮,為什么要花筆墨寫徐庶、張飛、關羽等人?
    明確:對諸葛亮言行的描寫,既有正面的,又有側(cè)面的,使人物形象豐滿。徐庶有引出情節(jié)的作用,關、張二人又埋下伏筆。
    3.本文對我們寫作文有何啟發(fā)?自由發(fā)表看法。
    4.鼓勵課后通過圖書館、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對文中涉及人物進行了解;閱讀《三國演義》,研究“三步走”戰(zhàn)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
    (解說:若想達到“縮小距離,貼近學生”的文言文教學目的,則必須充分調(diào)動學生對三國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識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產(chǎn)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在誦讀認知、體會感悟過程中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必須充分引導學生在自我解讀、產(chǎn)生認同感基礎上對文章寫作方法的掌握。為此,以上“自讀程序”的設計力求突出學生參與、探究、發(fā)現(xiàn)的.自讀會讀能力,力求達到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教學效果。)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的開頭部分。標題為后人所加,有的選本亦題為《草廬對》。本文寫的是劉備第三次到草廬時與諸葛亮的談話?!皩Α保窍聦ι系幕卮?,這里有“對策”的意思,指諸葛亮對劉備提出興復大業(yè)這一問題作出的回答。諸葛亮的對策,為劉備規(guī)劃了分三步走的切實可行的策略,是指導劉備今后若干年行動的綱領,后來成為劉備的國策。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群雄割據(jù),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后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群雄抗衡。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于請得臥龍出山,并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yè)。
    本文一開始簡單地交代諸葛亮隱居隆中,繼而點出他“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圍繞此句,安排懸念,引人人勝。文章先將“躬耕隴畝”與自比管、樂對比,設置懸念,而后以徐庶推薦,劉備“遂詣亮,凡三往”強化懸念。再引出倆人對答,通過諸葛亮提出的策略顯示諸葛亮的高瞻遠矚和雄才大略,完成對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進,在矛盾中展開,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問一答是本文中心,對話中提示兩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動嚴密。
    從各方面描寫諸葛亮這個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點。開頭一段寫諸葛亮隱居,從正面寫他的不凡抱負;徐庶向劉備推薦,則是從側(cè)面表現(xiàn)。劉備與諸葛亮問答的過程是從正面通過人物自己的行動和語言塑造形象,而劉備三顧茅廬,密談后“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不悅后,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回答,都從側(cè)面表現(xiàn)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互相照應,使諸葛亮人物形象親切可感,這是文章的成功之處。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內(nèi)修政理”,實現(xiàn)消滅曹操進而統(tǒng)一全國的第三步計劃。整個規(guī)劃嚴密合理,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說理方法。
    (解說:“點拔”的目的在于導學。以上幾個問題都是為了讓學生閱讀時真正掌握方法而應注意的重點,但這絕不能成為教師“講深講透”的依據(jù)。教學過程中,尤應鼓勵學生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情感體驗,自主解讀,自主探究,自主發(fā)現(xiàn),教師“點到為止”即可,而不能包辦代替。)
    天下形勢——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
    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對荊、益二州,可奪之。
    三步走戰(zhàn)略——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lián)吳滅曹,統(tǒng)一全國。
    隆中對教案板書篇六
    【教學目標】:
    1、通過課文,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2、理解時年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極其銳利的戰(zhàn)略眼光。
    【教學重點】:
    1、朗讀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
    【教學難點】:
    1、學會翻譯文言文,了解文章大義。
    2、了解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時】:兩課時
    【教具】:小黑板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三國演義》開篇有一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鼻嗌揭琅f夕陽依舊,英雄生命已逝,但卻活在后世人的記憶里,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今天我們要通過《隆中對》這篇文章來了解他。
    二、解題:
    1.陳壽著《三國志》,與《史記》《前漢書》《后漢書》合稱《四史》,南北朝時宋裴松之為它作注,亦頗有名。
    2.“對”,對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問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方面的策略叫“對策”?!堵≈袑Α肥菨h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十月劉備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針對劉備所提的問題陳述其對策,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此后,諸葛亮即出山輔佐劉備,做劉備的軍師(后為丞相),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課時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并結(jié)合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義。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劃分朗讀節(jié)奏。(完成課后練習題一)
    4、齊讀課文。
    四、新課講授:
    (一)、疏通文意。
    1、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躬]親自。[隴畝]田地。[好]喜歡。[每]常常。[時]當時。[莫之許]就是“莫許之”。許,承認。[友善]友好。[信然]確實這樣。
    2、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屯】駐軍防守。[器]器重、重視。【謂……曰】對……說。[與俱來]與(之)俱來。俱。一起。[就見]到那里拜訪。就,接近,趨向。[屈致]委屈(他)召他來。致,招致,引來。[枉]委屈。[駕]車馬,借車馬指劉備。[顧]拜訪。
    隆中對教案板書篇七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边@篇教學設計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師適度的引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教學任務。
    一、明確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
    二、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以及銳利深刻的戰(zhàn)略眼光。
    目的1。
    一、導入新課:提起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記得哪些關于諸葛亮的詞語、詩句、故事、對聯(lián),說出來讓同學們一起分享。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隆中對》,你們肯定會對諸葛亮有進一步的了解。(以故事、對聯(lián)等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
    二、老師介紹《三國志》,范讀課文。
    三、生準備分小組比賽朗讀課文,為課文正音、正字。
    四、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參照課文注釋,自己解讀課文,有問題的,做上記號。老師巡視指導,然后集中解答疑難字句,充分相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交流,能夠解決疑難問題,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yè):熟讀課文。
    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課文,了解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解決課后習題一。
    一、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討論:(用原文回答)
    1。劉備的現(xiàn)狀:劉備為什么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勢:曹操、孫權、荊益二州。
    3。在此形勢下,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策略及政治藍圖是什么?
    二、再讀課文,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yè):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諸葛亮。
    二、關于諸葛亮還有哪些故事?請同學們課后閱讀《三國演義》,研究諸葛亮的戰(zhàn)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通過圖書館、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進一步了解諸葛亮的一生,談談你的感受,寫在周記本上。
    隆中對教案板書篇八
    1、以中國古代智者謀士的故事引出諸葛亮,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2、學生交流自己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影視戲劇中了解的諸葛形象,可講故事,可說成語,可談典故,為下一步自讀做好充分準備。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對照注釋疏通詞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過自讀,基本熟悉文章的內(nèi)容。
    3、師生同讀,通過范讀、齊讀,規(guī)范字音、句讀、語氣。
    三、誦讀,思考問題
    1、根據(jù)課后習題一,明確自讀要求。
    2、學生誦讀,全面理解文章內(nèi)容,并用原文回答問題。
    四、品讀,探究交流
    1、以小組為單位,質(zhì)疑解難,鼓勵學生對一些重點語句進行探究,品味,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交流,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2、設置問題,進一步交流: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請說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讀,比較延伸
    參考問題:
    1、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勢的,他怎樣一步步通過說理提出策略的?
    明確:天下形勢――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對荊、益二州,可奪之。三步走戰(zhàn)略――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lián)吳滅曹,統(tǒng)一全國。
    2、既然是寫諸葛亮,為什么要花筆墨寫徐庶、張飛、關羽等人?
    明確:對諸葛亮言行的描寫,既有正面的,又有側(cè)面的,使人物形象豐滿。徐庶有引出情節(jié)的作用,關、張二人又埋下伏筆。
    3、本文對我們寫作文有何啟發(fā)?自由發(fā)表看法。
    4、鼓勵課后通過圖書館、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對文中涉及人物進行了解;閱讀《三國演義》,研究“三步走”戰(zhàn)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
    (解說:若想達到“縮小距離,貼近學生”的文言文教學目的,則必須充分調(diào)動學生對三國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識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產(chǎn)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在誦讀認知、體會感悟過程中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必須充分引導學生在自我解讀、產(chǎn)生認同感基礎上對文章寫作方法的掌握。為此,以上“自讀程序”的設計力求突出學生參與、探究、發(fā)現(xiàn)的自讀會讀能力,力求達到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教學效果。)
    隆中對教案板書篇九
    [自讀導言]
    自讀要求
    1.學習古人按一定順序說理論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刻畫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過誦讀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諸葛亮怎樣提出自己的策略?
    2.諸葛亮為什么提出這樣的策略?
    [自讀程序]
    一、備讀,內(nèi)引激趣
    1.以中國古代智者謀士的故事引出諸葛亮,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2.學生交流自己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影視戲劇中了解的諸葛形象,可講故事,可說成語,可談典故,為下一步自讀做好充分準備。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對照注釋疏通詞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過自讀,基本熟悉文章的內(nèi)容。
    3.師生同讀,通過范讀、齊讀,規(guī)范字音、句讀、語氣。
    三、誦讀,思考問題
    1.根據(jù)課后習題一,明確自讀要求。
    2.學生誦讀,全面理解文章內(nèi)容,并用原文回答問題。
    四、品讀,探究交流
    1.以小組為單位,質(zhì)疑解難,鼓勵學生對一些重點語句進行探究,品味,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交流,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2.設置問題,進一步交流: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請說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讀,比較延伸
    參考問題:
    1.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勢的,他怎樣一步步通過說理提出策略的?
    明確:天下形勢――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對荊、益二州,可奪之。三步走戰(zhàn)略――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lián)吳滅曹,統(tǒng)一全國。
    2.既然是寫諸葛亮,為什么要花筆墨寫徐庶、張飛、關羽等人?
    明確:對諸葛亮言行的描寫,既有正面的,又有側(cè)面的,使人物形象豐滿。徐庶有引出情節(jié)的作用,關、張二人又埋下伏筆。
    3.本文對我們寫作文有何啟發(fā)?自由發(fā)表看法。
    4.鼓勵課后通過圖書館、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對文中涉及人物進行了解;閱讀《三國演義》,研究“三步走”戰(zhàn)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
    (解說:若想達到“縮小距離,貼近學生”的文言文教學目的,則必須充分調(diào)動學生對三國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識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產(chǎn)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在誦讀認知、體會感悟過程中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必須充分引導學生在自我解讀、產(chǎn)生認同感基礎上對文章寫作方法的掌握。為此,以上“自讀程序”的設計力求突出學生參與、探究、發(fā)現(xiàn)的自讀會讀能力,力求達到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教學效果。)
    [自讀點撥]
    一、《隆中對》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的開頭部分。標題為后人所加,有的選本亦題為《草廬對》。本文寫的是劉備第三次到草廬時與諸葛亮的談話。“對”,是下對上的回答,這里有“對策”的意思,指諸葛亮對劉備提出興復大業(yè)這一問題作出的回答。諸葛亮的對策,為劉備規(guī)劃了分三步走的切實可行的策略,是指導劉備今后若干年行動的綱領,后來成為劉備的國策。
    二、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群雄割據(jù),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后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群雄抗衡。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于請得臥龍出山,并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yè)。
    三、“文眼”
    本文一開始簡單地交代諸葛亮隱居隆中,繼而點出他“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圍繞此句,安排懸念,引人人勝。文章先將“躬耕隴畝”與自比管、樂對比,設置懸念,而后以徐庶推薦,劉備“遂詣亮,凡三往”強化懸念。再引出倆人對答,通過諸葛亮提出的策略顯示諸葛亮的高瞻遠矚和雄才大略,完成對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進,在矛盾中展開,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問一答是本文中心,對話中提示兩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動嚴密。
    四、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
    從各方面描寫諸葛亮這個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點。開頭一段寫諸葛亮隱居,從正面寫他的不凡抱負;徐庶向劉備推薦,則是從側(cè)面表現(xiàn)。劉備與諸葛亮問答的過程是從正面通過人物自己的行動和語言塑造形象,而劉備三顧茅廬,密談后“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不悅后,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回答,都從側(cè)面表現(xiàn)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互相照應,使諸葛亮人物形象親切可感,這是文章的成功之處。
    五、諸葛亮的策略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內(nèi)修政理”,實現(xiàn)消滅曹操進而統(tǒng)一全國的第三步計劃。整個規(guī)劃嚴密合理,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說理方法。
    (解說:“點拔”的目的在于導學。以上幾個問題都是為了讓學生閱讀時真正掌握方法而應注意的重點,但這絕不能成為教師“講深講透”的依據(jù)。教學過程中,尤應鼓勵學生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情感體驗,自主解讀,自主探究,自主發(fā)現(xiàn),教師“點到為止”即可,而不能包辦代替。)
    [自讀思考]
    閱讀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題。
    隆中對教案板書篇十
    教學設想: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边@篇教學設計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師適度的'引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的:
    一、明確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
    二、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以及銳利深刻的戰(zhàn)略眼光。
    教學難點:
    目的1。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提起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記得哪些關于諸葛亮的詞語、詩句、故事、對聯(lián),說出來讓同學們一起分享。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隆中對》,你們肯定會對諸葛亮有進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對聯(lián)等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
    二、老師介紹《三國志》,范讀課文。
    三、生準備分小組比賽朗讀課文,為課文正音、正字。
    四、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參照課文注釋,自己解讀課文,有問題的,做上記號。老師巡視指導,然后集中解答疑難字句,充分相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交流,能夠解決疑難問題,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yè):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課文,了解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解決課后習題一。
    一、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討論:
    (用原文回答)
    1、劉備的現(xiàn)狀:劉備為什么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勢:曹操、孫權、荊益二州。
    3、在此形勢下,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策略及政治藍圖是什么?
    二、再讀課文,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yè):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諸葛亮。
    第三課時
    二、關于諸葛亮還有哪些故事?請同學們課后閱讀《三國演義》,研究諸葛亮的戰(zhàn)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通過圖書館、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進一步了解諸葛亮的一生,談談你的感受,寫在周記本上。
    隆中對教案板書篇十一
    “三顧頻繁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眲淙櫭]、諸葛亮草堂獻策,一段千古佳話留名青史。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就記載了這段佳話。文章在介紹了臥龍懷才不遇,劉備思賢如渴的基礎上詳盡地敘述了二人會面的對話,對會面的經(jīng)過則一筆帶過,借諸葛亮之口道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jù)、群雄逐鹿的形勢,同時也展現(xiàn)出一位身處荒野但胸懷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形象。這種“記言”的寫法極好地實現(xiàn)了對歷史人物的精神風貌的重現(xiàn),是我國史傳文學的一個傳統(tǒng)與特色。
    “三顧茅廬”的故事和諸葛亮的形象雖千百年來廣為人們傳頌,但正史丹青與故事傳說的筆觸是各有千秋的。本文是史書中最早記載諸葛亮的篇章,它為后人生發(fā)故事提供了借鑒和依據(jù)。
    新課標要求7—9年級要“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并提倡教師“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這些都為本課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思路指導。
    這篇文章對劉、諸葛二人會面的經(jīng)過寫得相當簡略,大部分筆墨都用來寫二人的對話,這種“記言”的寫法是我國史傳的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節(jié)性,但卻將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反映得清晰明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特點。
    “記言”寫法有效地突出了諸葛亮的宏韜偉略和超群才干。他身居鄉(xiāng)野而指點江山、定鼎天下。教學中,要能領會這種杰出人物的非凡之處,欣賞和追慕歷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文言文的學習要加強誦讀,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這個過程可以同伴互教、互讀、互評、互議等方式實現(xiàn),相互促進、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推動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習慣,指導多種方式的互助學習。
    通過史傳文學《隆中對》和小說《三國演義》(片段)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對照中辨別和體會史傳文學的特點,了解它對小說等其他語言藝術方式的影響。
    欲識他年分鼎處——詩為引子。導入
    通過吟詩,勾起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關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對上。
    文從句順辨讀疑——合作為旋律。疏通
    言語句,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詞語存在的多種意義,辨析詞語古今的變化,為深入閱讀課文做進一步的鋪墊。
    先生分鼎畫圖中——對話為重點,品讀
    引導學生理清劉備、諸葛亮二人對話的含義,重點品讀諸葛亮話語的深刻含義和政治價值,體會其超群的政治智慧。
    他山奇石巧攻玉——小說為參照。對比
    延伸閱讀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zhàn)長江孫氏報仇”(片段),通過課文與小說片段的比較,體會史傳文學的特點和小說與史傳文學的淵源。
    繚繞清流牽一脈——讀物為活水,推舟
    交流自己對諸葛亮這個人物的印象和感受,布置學生搜集整理諸葛亮的故事的課外作業(yè)。
    欲識他年分鼎處——詩為引子。導入
    生: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事。
    師:你從這詩中哪里看出來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劉備,“臥龍”誰不知道啊,諸葛亮唄。
    師:看來,“三顧茅廬”的故事是家喻戶曉、深人人心,但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后的事情和收獲卻往往被人們忽略了啊。這首詩可不只是寫到“茅廬三顧心相知”的佳話,寫的還有“先生分鼎畫圖中”?。?BR>    生:這幾句詩是在寫劉備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為他制定三國鼎立大計的事。
    師:不錯,正是寫諸葛亮為劉備籌劃天下大事一事?!堵≈袑Α芬簿褪窃趯戇@次諸葛亮如何“畫紙之上分天下,談笑之間定乾坤”。讓我們隨著陳壽的《三國志》去回訪那一次令后人贊嘆不已的會面吧!
    文從旬順辨讀疑——合作為旋律,疏通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把不會讀的字,讀不順的句子勾畫下來,一會兒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讀,然后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同學們相互幫助解答。長句如“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
    師:本文長句不多,朗讀起來比較順暢。那我們就重點來掃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礙。老師將課文朗讀一遍,同學們一邊聽,一邊理解大致的含義,概括一下文章先后寫了哪些內(nèi)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詞句,就標記下來,我們共同討論。(師范讀)
    生:文章第一段介紹了這個諸葛亮的基本情況,第2段是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事,第3、4段寫三顧茅廬見面后的一番對話,第5、6段寫劉備得到諸葛亮后的感受。
    師:這位同學已經(jīng)把文章的大意逐層進行了準確的概括。文章中還有哪些詞句你不太理解,請?zhí)岢鰜硐虼蠹艺埥獭?學生就“時人莫之許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語句的理解提出質(zhì)疑在同學中進行討論和解答)
    師:掃除了閱讀的障礙,讓我們回到閱讀的主陣地上來,欣賞這為后人景仰的會面。
    先生分鼎畫圖中——對話為重點。品讀
    生1:我會分析諸葛亮是否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
    生2:我會分析諸葛亮的籌劃究竟有沒有道理?
    師: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生:還可以觀察劉備在隆中會面前后對諸葛亮有怎樣的變化。
    師:這三位同學說的都很有道理。請同學們從這三個方面中選擇一個閱讀任務和方向,根據(jù)自己的興趣組合成小組,認真閱讀課文,共同發(fā)現(xiàn),一會兒,結(jié)合原文或者你了解的資料把你們的收獲談出來讓大家鑒別和分享。(生分組,自由閱讀討論,教師巡回指導參與,重點參與從“諸葛亮的籌劃是否有道理”的角度來思考的同學的討論)
    生:我們是從諸葛亮的籌劃究竟有沒有道理這個角度來閱讀的。我們共同閱讀了第4段,感到諸葛亮的分析是面對現(xiàn)實、講求實際的。
    師:為什么說是“面對現(xiàn)實”的呢?
    生:諸葛亮分析了劉備面臨的現(xiàn)狀只有一種發(fā)展方向,就是占領荊州和益州。因為,背面的曹操十分強大,“已擁有百萬之眾”,軍事力量強大,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有輿論優(yōu)勢;而東邊的孫權,“國險而民附”,也是很難戰(zhàn)勝的。而荊州的占領者“不能守”,益州的劉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適合劉備去發(fā)展。
    師:為什么說諸葛亮的分析是“講求實際”的呢?
    生1:諸葛亮指給劉備的出路是一個退可守,進可攻的地方。益州擁有有利的地形條件——“巖阻”,可很好地“內(nèi)修政理”,而荊州四通八達,是“用武之國”,“天下有變”則可以“向宛、洛”,益州之軍也可以“出于秦川”。這樣的政權所在地可謂攻守兼?zhèn)洹?BR>    生2:我們是從“諸葛亮是否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的角度來看的。劉備在尋找諸葛亮時已經(jīng)是一敗再敗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縣藏身。這時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塊穩(wěn)定之所,而自己又無計可施,就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的分析指明了他的出路。
    生3:我們感到劉備在與諸葛亮會面前后的態(tài)度變化明顯。先前,劉備對諸葛亮還有輕視之心,在別人推薦時,根本就沒有打算去請,只是說了句:“君與俱來”;在徐庶的勸告下才發(fā)生了變化。三顧茅廬之后,與諸葛亮情感“猶魚之有水”,顯得十分欣喜和滿足。
    師:大家的發(fā)言都說明諸葛亮隆中一席話確實有充分的價值。除了像剛才同學們談到的那樣解決了劉備安身之所外,還有哪些值得稱道的呢?我們再聽聽這段謀略,結(jié)合自己了解的歷史和課文,辨別出這番話中還有哪一條治國良策?(師朗讀)
    生:諸葛亮還向劉備提出了“與孫權聯(lián)合”的思路一“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師:這條謀略有什么價值呢?結(jié)合課文的分析談一談。
    生: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他強大的軍事力量依靠單個力量是難以應付的。
    師:“東聯(lián)孫權,北拒曹操”,這也正是諸葛亮謀劃的“三國鼎立”的局面的關鍵所在。
    他山奇石巧攻玉——小說為參照,對比
    師:剛才我們閱讀了晉代史籍《三國志》里的隆中對,明代的羅貫中以此作為影子,創(chuàng)作了小說《三國演義》里的隆中對,讓我們來讀一讀小說里的文字,看看小說與史籍在寫法上各有什么特點呢?(下發(fā)小說片段,學生閱讀,討論)
    生:小說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強了,而且從很多細節(jié)上進行了文學加工,而史籍很少注意事件發(fā)展中的細節(jié),但是對人物的語言表述得十分詳細。
    師:把事件的經(jīng)過簡略帶過,但把人物的語言記載得十分詳盡,這是我國史書記實的一種方式,成為“記言”。大家可以討論一下,史籍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生討論)
    生:清楚地記下歷史人物的語言,可以幫助人們準確地理解人物的思想。
    師:那,小說有更多的細節(jié)描繪和加工的寫法有什么作用呢?
    生:讀起來有吸引力。
    生1:小說寫諸葛亮臥睡草堂讓劉備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細節(jié),這樣就使二人的見面更有戲劇性了。
    生2:小說詳細寫了三顧茅廬時關羽和張飛的表現(xiàn)。特別是張飛,開始大罵諸葛亮是“村夫”,還說要用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后來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橫,這樣就襯托了劉備求賢若渴的真誠態(tài)度。
    師:課文里有沒有使用過這樣的襯托手法呢?
    生l:有。課文最后兩段中寫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日益密切時,“關羽、張飛不悅”,此時劉備放下三人過去長期形成的友誼,表明自己“有孑l明,猶魚之有水“。這個細節(jié)有力襯托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
    生2:小說還刻畫了諸葛亮的個性,他在劉備的請求面前一再推辭,表現(xiàn)出一副隱士風范。
    生3:諸葛亮推辭劉備,并不是真的推辭不受,而是試探劉備邀請自己的誠意罷了。
    師:你從什么地方得到這樣的感受呢?
    生:“玄德日:‘大丈夫抱經(jīng)世奇才,豈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酌餍θ眨骸嘎剬④娭??!薄攧湟辉賾┣蟮臅r候,諸葛亮就改變了態(tài)度。
    師:課文中的諸葛亮有哪些特點呢?你從哪些話語中感受到這些特點?
    生1:課文中的諸葛亮擁有過人的智慧和才干,他為劉備確定政治路線時的一番話分析非常深刻。此外,諸葛亮給人的印象還有孤傲的特點,這可以從課文兩處地方看出來:一是第l段中寫他“每自比管仲、樂毅“,”然而“時人莫之許”,只有少數(shù)幾個朋友了解。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說明他很少與常人接近,當然就難以被大家所熟悉了。
    生2:諸葛亮的孤傲還有一處體現(xiàn),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彼幌裼械娜俗访鹄?,不向有權勢的人低頭求榮。
    師:想不到,通過小說的啟發(fā),我們還得到了對史籍中的人物的很多新發(fā)現(xiàn)。讀了《隆中對》,讀了《三國演義》,你對諸葛亮有怎樣的感受呢?請用一段精練的話表達你對他的感受。
    繚繞清流牽一脈——課外為活水。推舟
    生1:諸葛亮神機妙算,深謀遠慮,沉著果斷,戰(zhàn)無不勝,是人們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詞和化身。
    生2:諸葛亮是一個令人憂傷的悲劇,他為劉氏王朝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然而懦弱無能的后主劉禪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他不僅不能繼承他父親的宏圖偉業(yè),而且連自己的德性都不能約束好,最終成為別人的階下囚,讓諸葛亮的一生心血付諸東流。歷史好像給超凡脫俗的諸葛亮開了一個苦澀的玩笑。
    生3:他有空城計退敵的鎮(zhèn)定,有草船借箭的神機,有七星壇借風的詭異,有揮淚斬馬謖的柔情,有火燒赤壁的剛毅,有三氣周瑜的尖銳,……他,諸葛亮,一生就是一場精彩的戲劇。
    師:我發(fā)現(xiàn)大家對諸葛亮的感受,很多都來自于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而歷史中那個真實的諸葛亮呢?他就隱藏在我們熟悉的這個諸葛亮之后。不過,不要緊,“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人眼中也會有一千個諸葛亮。讓我們多多搜集和整理諸葛亮的故事,讓我們自己心目中的那個“諸葛亮”成為最精彩的一個吧。
    本文文字較為平易,學生的合作學習應有效組織,否則變成文言疏通串講,學生容易產(chǎn)生厭倦感。
    對比閱讀對彰顯出原文本的特色極為有利。這樣的教學方式首先要選擇好拓展閱讀的對比文本,形成風格反差;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對比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原文本的解讀而不是其他,否則原文本會被淡化,會成為一道引子,教學就偏離了應有的軌道。
    要充分珍視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感悟,從表達者的認識水平、知識結(jié)構(gòu)、生活閱歷、思想需求等角度去理解他對文本的詮釋,理解他對對象的感悟。同時,要因勢利導,不斷提升他們的表達水平和思維視角。
    隆中對教案板書篇十二
    設計思路: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發(fā)現(xiàn)問題,疑難字、詞、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互相討論后,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2.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學習本文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fā)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分析來解決。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疏通文意,準確翻譯課文,解決書后練習二。
    2.深刻體會諸葛亮在課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格特點。
    二、整體感知
    這篇傳記,記敘了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生平事跡片段,反映了諸葛亮
    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預見性,以及劉備渴求賢才的謙遜風度。
    介紹作者,初步了解陳壽的創(chuàng)作風格。
    接著教師范讀課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后學生跟讀課文,掌握句讀。
    下面借助工具書和課文下面解釋,學生邊讀邊譯,教師點撥重點詞句。
    三、討論分析
    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討論。
    (1)文章每部分的內(nèi)容。
    (2)三節(jié)之間的關系,詳寫了哪一內(nèi)容。
    (3)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歸納得出答案:
    (l)第一部分(l)寫諸葛亮隱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負。
    第二部分(2)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3-5)敘述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提出的對策。
    第四部分(6)寫“隆中對”的余波一一關、張不悅。
    (2)第三部分寫得最詳,因為第一、二、四從側(cè)面烘托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對是正面描寫。
    (3)諸葛亮是為了使劉備能欲信大義于天下提出了聯(lián)吳抗魏的策略,可見他是歷史上的一位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四、總結(jié)、擴展
    做課后練習三。
    五、布置作業(yè)
    1.從文中找出5-8句重點語句,并譯注。
    2.課后練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