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論語十二章讀后感(通用14篇)

字號:

    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對所讀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思維的延伸。那么,寫一篇好的讀后感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我們要對書中的核心內容進行準確的概括,把握住作者想要傳達的主題和觀點。其次,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和感受,分析和解讀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展示出個人獨特的思考和理解。同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表達的清晰流暢,結構層次的合理安排,使讀后感既有深度又有條理,給讀者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從中獲取一些啟示和借鑒。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一
    本學期老師組織我們讀《論語》。學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師一遍遍在課堂上講解所謂何意,我在下面聽得云里霧里,想不通這古人好好的話干嘛要說成這樣,在我眼里,古人的經典文章一直是深奧難懂。
    課間隨意翻閱書本,不覺被里面的內容牢牢吸引了,這本書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難懂,論語中的經典話語加上一個個小故事,變得生動形象,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每當夜晚難以入眠時,我便捧著它細細品味,細讀之中,也讀出了一點點自己的心得。
    為人之道,貴在真誠。自懂事以來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處世圓滑,左右逢緣;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樸實;有些人刻苦兢業(yè),舍已為公;有些人無為頹廢,胸無大志。這些類型,我覺得都和自己對不上號,我自己卻是挺喜歡真實,不太會耍弄心機,也不善于推卸任務,也許源于老師對我的教導: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是搞好人際關系的良方,與人交往,不虛偽,不矯飾,真誠地面對每一個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我想他人也會熱情地接受你。
    這本書還一直放在我的床頭,有些故事我還沒有細細地讀完,不過我想我會擠出時間去細品的,看著書柜里長年作為裝飾品的書籍,我很慚愧,沒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會重新去認識它們,就像《論語》里說的,為人之道,貴在真誠。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二
    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
    讀了《論語》之后,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
    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
    孔子曾說:“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里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
    就如后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
    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對于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
    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
    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征。
    人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孔子自己后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后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這是一種多么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里,這種精神又是多么的難得!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后人的借鑒。
    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
    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
    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
    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
    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
    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
    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huán)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凈化自己的心靈,蕩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于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
    能將一部《論語》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
    在“君子之道章節(jié),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辟講解。
    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
    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為,而在于他所為背后的動機。
    他們是社會的良心。
    用動機而不是用行為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lián)想起衛(wèi)道、道德殺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鐘情的君子身上所為何來?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著眼淚殺人的人著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偽善本質。
    捫心自問,我沒有達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會用生命去體會,用行動去感知,用至高無上卻又簡單至純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賢圣人進行心靈的對話。
    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例如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
    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干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
    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意思是說,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tài)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局促不安。
    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tài)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
    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三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后感之三十二,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于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征在??鬃?歲時,父親就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鬃忧嗄陼r,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來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生活于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鬃訋熗筋嵟媪麟x14年周游列國,于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發(fā)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20篇,計492節(jié),合計12700字?!墩撜Z》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fā),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觀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里,上下尊卑的關系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fā)現?!笨鬃又鲝垺叭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后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BR>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BR>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四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鬃?,一個2000多年前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么先進,那么貼切。讀完《論語》,才知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些平時我們常說的語句竟然出自《論語》。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墩撜Z》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則,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五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讀了一部經典——《論語》?!墩撜Z》是儒家文學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影響了從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為政篇第二里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币馑际牵褐皇亲x書,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沒有收獲;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認真讀書,就會越來越疑惑。在我們學習中,光讀書而不思考,就會錯誤的理解文章的含義;光思考而不讀書,疑惑越來越多,卻又找不到正確答案。只有既會讀書,又會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中才會。
    八佾篇第四里說: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币馑际牵焊改冈谑赖臅r候,不要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一定要告訴他們確切的去處。無論我們在哪兒,爸爸媽媽總是最牽掛我們的人,自己出去玩了,一定要跟父母說一聲,讓他們放心。如果耽誤了時間不能準時回家,也要跟他們說一聲,不讓他們擔心。
    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讀一讀《論語》,使自己學的更多,成長的更快。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六
    義與利,從古至今,都是人們爭論的對象。
    人們爭論義與利,往往是因為難以把握義與利的分寸。
    義,情誼或公正合宜的道理。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可見孔子認為君子對待人,必以真情誼相交且合乎公正的道理。情誼過重,就會有失公正;公正卻冷血無情,那只是個法官,做不了朋友。由此可見,君子之義,必為中庸之義,不偏不倚,情理相衡。幾千年前的思想,在現在依舊有可取之處。
    至于利,與義相對的意思多解釋為利益或使有利??鬃诱f的“小人喻于利”,想必是利益的意思。不過,懂得利益的可不僅是小人,利益在現在人的口中似乎帶點貶義,其實利益完全是中性的。如果說義的平衡是情與理的和諧,那么我想利的平衡,就是己利與他利的和諧。“君子生財,取之有道”,如果用孔子的話說,懂義的人得利,是有方法的。這“道”,想來就是利的平衡了,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謀利或更美好的雙贏,這就可算是君子之道了。
    由此可見,懂得中庸,喻于義且喻于利,這才是人與人交流的較好方式,同時,根據一個人對利義的看法,也能略微了解該人的觀念。是故,義、利,也是試人石。
    一個懂義的朋友,會在危難中挺身而出,值得你一生不忘。
    一個曉利的朋友,值得你交流事業(yè),互補互進。
    如果有一個二者兼?zhèn)涞呐笥眩敲凑埡煤谜湎?。茫茫人海,能遇到如此朋友,不易,如若還能互相交心,一生可算得一知己了。
    在這友誼之中,利與義就像天平兩端的重物,越穩(wěn),越平衡,關系也就越穩(wěn)定。
    在古時,中國社會就充斥著貴義賤利的思想,古時商人社會地位的低下可能也于此有關,但先圣也并未完全否定利,“義中之利,君子所貴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須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義與利的關系,在義基礎上的利不該為人鄙視。喻義喻利,已成為人們步入社會,和諧交流的重要品質,不可輕視。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七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書海中,輕輕翻開一本油墨暈香的文化典籍,仿佛就能與先賢進行深刻的交流,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智慧光芒也會讓我們深受啟發(fā)。因此,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刻不容緩!
    近日,我讀了《論語》一書,書中充滿哲理的句子讓我無時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幾千年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它們于古時被創(chuàng)作,卻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
    正如書中《論語·述爾》有言,“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不安”。這句話是要求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們處理事情要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態(tài)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處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tài)。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古人的處事哲學,他們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內調節(jié)分寸。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更是一種補益。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人們難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tài)去處事,更有甚者,個別人會采取極端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傳承這種處事風格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處事之道,使人們能夠用和諧的態(tài)度去解決問題。而像《論語》這樣的文化經典,更是可以在我們現代生活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經典,浸潤著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涵養(yǎng)著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慰藉著我們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是漠視對文化經典的批判繼承,就會失去對文化創(chuàng)新的根基,而無繼承創(chuàng)新又何來新輝煌?又怎樣堅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強對文化經典的繼承,有助于充分挖掘古人的豐富思想內涵,用其蘊含深刻價值的思想指導我們的生活,而同時在對文化經典的繼承中,我們能夠筑牢現有文化體系,豐富現有文化內涵,鑄造我們中華文化新輝煌!
    文化經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應當珍惜的寶貴精神財富。以黨的_大思想為指導,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讓我們的民族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輝煌!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八
    自從我學習了《論語》以后,我有了許多生活上的進步;每天反省自己的得與失,孝順父母……雖然孔子所說的我沒有全部做到,但是卻比以前做得更好了。論語就像我的一面鏡子,我自己是怎樣做的,孔子是怎樣要求的,我應該怎樣做才更好。
    現代人整天只知道拼命的賺錢,連父母都不管了。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你不尊敬老人,那你養(yǎng)的動物就和你養(yǎng)的老人沒什么區(qū)別了。
    《論語》反映出了古代文化學的縮影,讓我們更好地去了解古代的人,古代的事,古代的文化。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為人謀而不忠,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边@句話便是我的座右銘,我覺得,每天就應該向曾子這樣去反省自己,然后為自己立一個目標,才能有進步。
    《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的道理遠不止這些……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九
    《論語》既蘊涵著深刻的道理,而又通俗易懂,真讓人感覺身臨“儒”境。
    《論語》中孔子的弟子曾子生了病。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意思是曾子生了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在一起說:“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詩經》上說:‘小心?。≈斏?!就像來到深深的水潭邊,就像行走在薄薄的冰層上面?!瘡慕褚院?,我才知道自已可以免于受苦了!弟子們哪!曾子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時刻要小心謹慎,在學習上時刻要勤奮努力。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十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十二章中的第一則,我覺得把它放在開頭是很好的選擇。一句話,說明了三個道理——復習、以學為樂、為人之道(可改用三個句子來概括)。
    復習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對此句理解甚淺,雖然也復習但從未“時”習之,不按時。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時,再一起復習?,F在,在爸爸的幫助下,稍微好了點。我看過某心理學家的遺忘曲線圖:剛學完時能記住很多內容,但是在學后的短時間內遺忘的速度很快,經過一段時間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過,此時記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時復習是很重要的。(從心理學理論來證明,有說服力)
    “有朋自遠方來”。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條路,一個助手(可改為一位良師、一筆財富等)。但這里的“朋”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的確很開心。我覺得不但是學習如此,連興趣也是一樣。每當我和一些愛打乒乓球的人在一起打乒乓球時、學乒乓球(可改為練球、學球)時,別提多開心了,學得也起勁!
    最后一句是說德行、修養(yǎng)的。可我卻不像孔子說的那樣。我最恨的就是別人冤枉我,只要一點說得不對,我便會火冒三丈、破口大罵??磥砦业酶陌。?BR>    這一則對我影響頗深,使我發(fā)現了我的兩個缺點。我會竭力改正的。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十一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通篇以當時的群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chuàng)一體、自成一派。
    《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成語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著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說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敘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十二
    學習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受益非淺。于丹對《論語》從七個方面進行了拆講與分析。先我就從作為一名普通的角度就于丹《論語》心得談談自己的感想。
    孔子說:“天人合一”。于丹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我們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們的和諧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我覺得教師很學生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這就是我們學習這本書后,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tài)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們作為一名技校的老師,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扎實的學習功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我們的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tài)平和的教育學生,而且要對我們自己的學生有信心。能夠發(fā)自內心的肯定我們的學生。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并對其進行了解釋。談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干。我們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學中也許已經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我們怎么處理的?我在教學工作中有過這樣錯誤的認識我是老師,你是學生。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讓你來干?,F在看到這樣的一個“怒”字。我不僅對自己有這種思想而覺得不該。這是沒有正確理解“教師”這個名詞的結果。而“仁”解釋是“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碑斂吹竭@里我不敢問自己我對別人做到“仁”了嗎?我只問自己對自己工作、教育的對象做到“仁”了嗎?我真的從心里關愛我的學生嗎?真的做到了解每一個學生嗎?我認真的審視并認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爭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諧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彼砸粋€老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币虼宋覀冊谂c學生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BR>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tài)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要使學生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么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BR>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tài)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并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無論以后在社會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為作為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恒產而有恒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為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yōu)槿说母?,做人的標準〔〕??赡芪覀儫o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huán)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十三
    《論語十二章》節(jié)選了《論語》中關于做人做事和學習態(tài)度與方法的幾段重要內容,目的是希望大家通過應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道德修養(yǎng)。如果一定要總結成一、兩個字得話,那就是“學”與“思”,這是其強調的內容!這里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談談看法。溫故而知新是指,能夠通過對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認識和判斷新的事物。
    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學而思、思而學?!皽毓省辈皇菑妥x或者復述已經學到的內容,而是對已學知識的思考,同時又在思考中探尋了解新的知識,思想認識不斷發(fā)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這樣的.人當然也會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fā)揚出來,不論是否收徒當老師,都能起到老師的作用。而對于那些能夠做到溫故知新的人,應當將其作為老師來對待,好好地向他們學習的。當然如果自己能夠做到這點,那么自己也可以發(fā)揮老師的作用。
    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個有思想、有方法,不斷回顧與思考,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fā)揚出來的人,其在品質方面應當不是問題了。因而也就具備了作為老師的條件。
    論語十二章讀后感篇十四
    我們不妨再看一看上面那段《論語》。我們知道,《論語》是經后人整理而成的。如果后人整理的時候略去了“公西華曰”后面的`一段,并且把“子路問”和“冉有問”分成兩段放在兩章中。我們會得出什么結論?是《論語》前后矛盾,還是孔子因材施教?我覺得大多數人可能得出前者的可能比較大。我覺得這個例子可以比較好地說明我前面所說的“聯(lián)系整體,聯(lián)系生活地把握”的必要性問題。
    我覺得把握好了上面這個原則,我們可能解決對好多章節(jié)理解上的問題。我們就再多看幾個例子。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