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論語十二章的體會(模板15篇)

字號:

    當我們回顧過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就會意識到總結的重要性??偨Y應該結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在讀完以下的總結范文后,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哪些地方可以借鑒和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
    論語十二章的體會篇一
    論語十二章二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中包涵了君子的修養(yǎng)、禮儀之道以及教育的目標等方面的思考。通過研讀和思考,我對論語十二章二有了一些體會和心得。首先,君子修養(yǎng)的核心是謙遜和寬容;其次,君子要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再次,君子的行為要符合正直與誠實的準則;此外,君子應以成為賢人為人生的目標;最后,通過教育引導和自我修養(yǎng),人們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道德完善和精神升華。
    首先,君子修養(yǎng)的核心是謙遜和寬容。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揭示了君子崇尚和諧,注重個體之間的交流和理解。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觀念和價值觀差異很大,但君子堅持“和而不同”,即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互相包容和傾聽他人的觀點。此外,君子還要具備寬容的品質,寬容是一種高尚的美德,能夠使人在融合和協(xié)調中取得共同進步。君子能夠從容應對挫折和失敗,并以寬廣的心胸對待他人的錯誤和過失。
    其次,君子要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鬃犹岢隽恕凹核挥鹗┯谌恕钡牡懒x準則,即以自己不愿意受到的待遇對待他人。這是一種基于同理心和善良的行為準則,能夠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但是只有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才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不管是家庭中的親戚朋友,還是社會中的陌生人,我們都應該以真誠和善意來對待他們,關心他們的需要,并主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只有秉持著仁愛之心,我們才能構建一個和諧互助的社會。
    再次,君子的行為要符合正直與誠實的準則。在論語十二章二中,孔子提到:“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边@句話強調了君子始終堅守正直和誠實的原則。正直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準則。誠實是一種美德,是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基礎。在現(xiàn)代社會中,許多人追求功利主義,往往喪失了正直和誠實的準則,甚至出現(xiàn)了不擇手段達到目的的現(xiàn)象。君子則本著做人的尊嚴和處事的準則,始終堅守正直與誠實的原則,不管成功與失敗,都能以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精神去對待他人。
    此外,君子應以成為賢人為人生的目標。孔子在論語中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句話給人們帶來了對追求人生目標意義的啟示??鬃诱J為,一個人應該立志于成為賢人,也就是道德高尚而精神豐富的人。做人之本就是追求道德成就,而為人之道就是立志于道德的實踐和發(fā)展。追求人生的目標是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而成為賢人則可以成為人們最高的追求和境界。
    最后,通過教育引導和自我修養(yǎng),人們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道德完善和精神升華。教育是人類進步的關鍵,而孔子的教育思想無疑能夠指引當下的教育實踐。通過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習和學習,我們能夠了解到父母、師長等對青少年的教育必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同時,我們也要通過自我修養(yǎng)和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自己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只有不斷努力,持之以恒地進行道德的思考和精神的追求,才能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不斷成長、進步。
    綜上所述,通過學習和思考論語十二章二,我認識到君子修養(yǎng)的核心是謙遜和寬容,君子要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行為要遵循正直和誠實的準則。同時,君子追求成為賢人是人生的目標,可以通過教育引導和自我修養(yǎng)實現(xiàn)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華。這些體會和思考對于我們今天的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進步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論語十二章的體會篇二
    寒假,我讀了些《論語》,其中令我感悟最深刻的是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币馑际菐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習,他們身上的缺點,我用來檢查自己加以改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虛心地學習別人的長處,而要改掉自己身上的短處,使自己不斷地進步。從這里我又想到了孔子的另一句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币姷胶玫奈揖鸵蛩麑W習,見到壞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錯誤。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們偉大的孔圣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一次,孔子周游列國途中被幾個孩子擋住了去路,其中一個叫項橐的孩子說出了擋路的原因,孔子認為有理,見他聰明,就又提了一些問題。項橐對答如流,孔子便虛心地向他求教了!那么有學問的孔子都虛心地向一個小孩學習,何況我們這些小學生呢?更要虛心好學啊!
    觀光電梯的發(fā)明也說明了這一點。有一個酒店因原來的電梯不夠用而請來了建造師和工程師設計新的電梯。建造師和工程師一致認為在每層的樓板都要開一個孔,以便安裝新的電梯。一個清潔工聽到他們的談話,就建議把電梯建在酒店的外墻上就省事多了。建筑師們眼睛一亮,連聲叫好,觀光電梯就這樣誕生了。因為建造師虛心地聽取了清潔工的意見,才有了觀光電梯的誕生。如果建造師們看不起清潔工,不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就不能誕生今天的觀光電梯。
    論語十二章心得體會4
    論語十二章的體會篇三
    從二年級開始,我和媽媽一起每天快樂誦讀國學經典《論語》。
    《論語》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它寫什么的?是誰寫的呢?我猜你們都想知道吧!其實它是一本語錄。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師孔子,他對學生非常有耐性,對人非常的謙遜,所以很受人尊重。這本語錄主要是他的學生把孔子上課說的話和生活中做的事記錄下來。
    《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边@句話是孔子通過稱贊伯夷叔齊倆兄弟不記仇,因此別人就就不記得他們的舊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tài)度。
    平時在班里,我與同學之間相處難免會有吵架,鬧意見的時候,這時我就應該學會“不念舊惡,怨是用?!边@樣我們才能夠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其實,悄悄告訴你,這本語錄還有很多寶貝,雖然我只會誦讀,還沒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語句,但古人說過,讀書千遍,其義自現(xiàn)!所以,我已經約好媽媽每天繼續(xù)誦讀《論語》,多學學里面為人處世的道理。你呢,要不一起來吧!
    論語十二章心得體會3
    論語十二章的體會篇四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tǒng)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xiàn),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為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后,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yǎng)高的人嘛!
    多么勤奮的人,多么樂觀的人,多么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為君子誰為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后復習,不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快樂。別人不理解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世界上有這么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為此惱恨、惱怒,應該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可以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里,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yǎng)仁德,就可以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它決定著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丑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yǎng)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現(xiàn)在,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后,它都會激勵著人們不斷的積極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論語心得
    論語十二章的體會篇五
    眾所周知,孔子是中國古代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墩撜Z》作為儒家經典著作,是其代表之一。其中的十二章更是精華部分,對于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都有著深刻的啟示。下文從五個角度對《論語》十二章的心得體會感悟進行闡述。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們每一位都需要被別人尊重,同樣的,我們也要尊重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傳達出的是一種平等互惠的心態(tài)。不要隨意評價別人,不要不分場合地挑釁他人的底線。我們不想被傷害,也即使不希望自己的精神世界受到損傷,所以在多一些互相理解、尊重的基礎上,才能夠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二、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要把處境擺在第一位,人生從來就不是一路順風。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夠獲得你所追求的,是否可以在下一個更高的階段再次站起來,還要看你有多少堅毅不屈的精神力量。所以我們需要學會能力適應環(huán)境,不是環(huán)境適應能力。有些時候,我們需要有自己的目標與追求,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去爭取自己的位置。
    三、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在講述德行的重要性時,說出了這句話。好德行必然會帶來生活中的各種優(yōu)越感,和好色也一樣。養(yǎng)成好的德行,會讓你受到大家的喜愛和尊重。好的德行是建立在堅定不移、崇尚道義、有原則的思想和行動上的。只有靠自己的真心、真行,讓別人感恩你、崇拜你。
    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喻于義,即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以及什么是真正的價值所在。喻于利,則是為了個人的利益不擇手段。道德修養(yǎng)在于對待物質利益和道德價值的認知。我們不能容忍我們的行為或者言行有任何的偏離道德的地方,這不僅能夠為我們的行為帶來更多的積極收獲,也是一個基本的為人處事的準則。
    五、有教無類。
    教育是一個國家強盛的根本,更是每一個人成長的道路。而有教無類,就是在教育中不應該有任何的歧視或者不平等。教育是我們成長的關鍵所在,我們需要做的是,為我們的下一代鋪設一條比現(xiàn)在更加美好、更加開闊的道路。
    總之,孔子在他的《論語》中所發(fā)掘的至理名言,是對我們每一個人心靈深處的直接啟示和鼓舞。這些名言都映照著孔子對于人性、道德和價值的深入思考,是我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所需要時刻謹記于心的基本準則。我們需要在生活中不斷體驗、用心去體味、感悟其中的真諦,在和他人溝通交流,以有效的方式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化。
    論語十二章的體會篇六
    《論語》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不僅是古代圣人思想的總結,也是后人學習和領悟的重要資料。其中的十二章對于人們修身養(yǎng)性,明智處事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閱讀學習論語十二章的過程中,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智慧,對于個人生活和社會進步有著積極的影響。
    第二段:關于仁愛
    仁愛是《論語》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主題,它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和社會和諧??鬃诱J為,人們應當關心他人的疾苦,并以愛心去對待他人,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關懷和溫暖。這個觀念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更注重與他人之間的交流和幫助,發(fā)揚仁愛精神,使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第三段:關于寬容
    寬容是《論語》中另一個十分重要的主題??鬃诱J為,一個寬容的人能夠容忍別人的過錯,對待別人寬厚而不怨恨。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由于不同的背景和經歷,很容易產生矛盾和摩擦。我深深體會到,只有在寬容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和諧相處,減少矛盾和不和諧,使社會更加穩(wěn)定。
    第四段:關于孝敬父母
    孔子非常強調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他認為孝順父母是一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基礎。孝敬父母不僅是對于親人的尊重和愛,更是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傳承。通過學習論語十二章,我認識到了孝順父母的重要性,并且在實際生活中努力踐行。我會更加尊重父母的意見,關心他們的健康和生活,用自己的努力回報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
    第五段:總結
    學習論語十二章,讓我受益匪淺。其中的仁愛、寬容和孝敬父母的精神都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深深理解到,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并踐行這些思想。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時刻牢記孔子的教誨,不斷修身養(yǎng)性,與他人和諧相處,注重家庭關愛,為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論語十二章的體會篇七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2。通過理解,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yǎng)。
    3.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重點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二章內容。
    難點深層理解《論語》十二章內蘊。
    教材分析與教法設想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是學生接觸古代經典文化的開始,可以說肩負著使學生學習并熱愛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師應精心備課、厚積薄發(fā),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墩撜Z》十二章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墩撜Z》十二章談的是學習方法、求知態(tài)度、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之道?!墩撜Z》十二章保留了《論語》十則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別是3、6、8、10、11、12章。從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因此,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fā)展正處于萌芽階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學情分析: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這是學生進入七年級后第二次學習文言文,前面接觸的是《世說新語》兩則,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理解尚且存在較大難度,而且學習興趣比較低。
    板書設計《論語》十二章
    學習方法:
    學習態(tài)度:
    修身養(yǎng)性: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預習指導
    (二)預習檢測
    二、合作探究
    (一)學始于疑
    (二)質疑探究
    探究點1:孔子思想
    三、達標測評
    熟讀課文,試著理解孔子的思想。
    1.提醒人們應該注意對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2.認為應該虛心求教、博采眾長的句子是:
    3.關于培養(yǎng)寬厚胸懷的句子是:
    4.論述學習和思考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通過這十二章《論語》,你覺得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理由。
    問題1:孔子在學習方法上有哪些主張,就其中一點談談你的體會?
    問題2:孔子在學習態(tài)度上有哪些主張,就其中一點談談你的體會?
    教學札記
    教學中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畢竟是初一學生,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質疑能力還比較差,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論語十二章課時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內容。
    2.掌握關于學習方法與學習態(tài)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論語》的相關知識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點、難點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
    2.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的用法。詞語如“而”、“之”等
    3.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三、課時安排
    兩個課時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罷官,曾周游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動采取存疑態(tài)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在維護貴族統(tǒng)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F(xiàn)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后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贊譽,唐代的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焙蟠慕y(tǒng)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為“至圣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國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勝。
    五、《論語》概述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jù)。
    1、體式歸納起來有:
    (3)、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2、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舊注本有《論語注疏》(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m疏)和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等。
    六、創(chuàng)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稘h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睗h初所傳的《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的各家之說,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
    七、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自瀆:學生自讀課文。
    感知、討論:本文的內容包括學習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和思想修養(yǎng)。
    2.課文講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曾參,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guī)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guī)矩?!?BR>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有關論語十二章課時教案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1.論語十二章優(yōu)秀教案
    2.論語十二章教案設計
    3.論語十二則教案
    4.七上論語十二章教案
    5.變色龍公開課優(yōu)秀教案設計精選
    6.語文岳陽樓記優(yōu)秀公開課教案設計范文精選
    7.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精編
    8.《滕王閣序》教案
    論語十二章的體會篇八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一、預習檢測
    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關知識,記住知識要點。
    1、孔子:
    2、《論語》:
    3、注音
    說、論、省、逾、罔、殆
    慍、簞、堪、肱、篤
    4、重點詞語理解
    時習:慍:
    信:傳:
    立:天命:
    耳順:罔:
    殆:逾:
    川:樂(之者):
    曲肱:于我如:
    焉:斯:
    篤:
    二、自主學習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譯: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譯: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BR>    譯: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譯: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譯: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譯: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譯: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
    二、交流展示(略)
    三、檢測反饋
    1、填空
    《論語》是一部______體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宋儒把《論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稱為“四書”。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張_______,鼓勵人們________,即“出來做事”。開______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藝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tǒng)治者尊奉為至圣先師。
    論語十二章的體會篇九
    一、文本分析: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十二章的內容,就可以發(fā)現(xiàn)新版突出了一個主題,就是表現(xiàn)了對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為例,這是《論語》的首章,也是編選《論語》者不會缺少的一章。
    這一章從表面上來看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學習的方法、交友的原則及與人交往的態(tài)度。但實際上,這一句都是在圍繞追求高尚的品德這一個主題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無求于人則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對這句話的進一步闡釋。那么如何“正己”呢?這需要時時警惕,事事用心,無時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沒有比幽暗之中更為顯著的,沒有比細微之處更為明顯的,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謹慎啊)要做到時時警惕,自然要“學而時習之”,此處的“時”,朱熹釋為“鳥數(shù)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shù)飛也”,而程頤釋為“重習也”,均強調了學習不可中斷。而“有朋自遠方來”則表現(xiàn)了這種追求的影響力,正如朱熹所言“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清劉寶楠的《正義》中明確指出“朋”指同門,并引用《中庸》“誠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庇纱丝梢?,追求高尚的品德,不僅是指對自身品德的修煉,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來影響他人,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這一章,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所強調的對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圍繞這一追求所展現(xiàn)的方法與態(tài)度和對他人的影響。這一主題同樣也在其它各章體現(xiàn)了出來——以往我們將之作為學習方法闡述的內容均不能單純地視作對知識的學習,更應體現(xiàn)為對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對自身經歷的敘述,對顏回的贊頌則體現(xiàn)出了高尚品德在現(xiàn)實中的表現(xiàn),孔子還通過自身的感受體現(xiàn)了高尚品德帶給人的自豪感。以此為綱,不僅可以把這十二章聯(lián)系為一個整體,也可以與前面幾篇課文相呼應——如果說前面幾篇文章表現(xiàn)了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認識到了不同一般的學習收獲,那么這一篇則表現(xiàn)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學習的最高目標?!墩撜Z》中所體現(xiàn)出的中國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標,以及在追求的過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學習本文,應遵循化難為易,由淺入深的原則,在起始階段無需將“而”“之”“于”“其”等文言虛詞的含義講得抽象而難懂,學生可以翻譯,了解區(qū)別就可以了。而對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過老師穿插故事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同樣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經驗講相關的故事,讓他們在具體的內容中了解文章的內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無需講得過深,從字型出發(fā),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能夠釋讀全文就可以了。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結合注釋、分析字形、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文義。
    2、通過結合事例、編講故事把握各章所蘊含哲理。
    3、通過結合背景,歷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學準備:
    參考書目:《論語》、《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
    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孔子的材料。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故事導入,化深為淺)
    公元前480年,在魯國按例舉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獵,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家臣獵到了一頭異獸,無人能識。于是人們自然就想到去請教以博學多識著稱的孔子,沒想到孔子見到這頭已死的異獸時竟然流下了眼淚。他說,這是麒麟啊,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現(xiàn)的異獸,怎能出現(xiàn)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并且慘死在獵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傷的歌曲:“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這首被后世稱為《獲麟歌》的歌曲充滿了悲涼之情。那么,孔子為何會對這頭麒麟的死如此悲傷?他究竟在悲嘆誰的命運呢?就請大家說一說你所知道的孔子。(學生根據(jù)自己收集的材料發(fā)言)
    孔子自己就是這頭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時,一生屢遭打擊,從沒有獲得過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機會。一年后,孔子預感到自己死期將至,望著遠道而來的學生子貢,他又詠嘆出一首辭世之歌:“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預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總結自己一生坎坷的命運。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學生們都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盡禮而去,唯有子貢守了整整六年方才離去??鬃尤ナ篮螅浻楷F(xiàn)過一股否定孔子的聲浪,子貢奮力為老師辯護,維護了老師的名譽??鬃拥穆暶粌H令他的學生們欽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響著世界。西方曾經評選過世界十大哲學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學家說過21世紀是儒家文明的世紀。
    如果我們細考孔子的一生,會發(fā)現(xiàn)他的一生無權無勢,只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過治理國家之權??墒牵敃r那些權勢煊赫的貴族王公們都為歷史所淹沒,他們的名聲早已被人遺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對世界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他的家族至今傳承不絕。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為后世敬仰的萬世師表?今天我們學習的《論語》十二章,只表現(xiàn)了孔子思想的一個小小片斷,但管中窺豹,我們也可以從中去感受這位偉大哲人的思想印記。
    2、簡介《論語》(整體把握語言特點,明確學習目標)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們以及學生的學生們的課堂筆記,不過也可以稱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課堂筆記,有一個數(shù)據(jù)稱這部書在全世界的印刷數(shù)量僅次于《圣經》,而我們熟悉的成語大都源于古書,《論語》被稱為出現(xiàn)成語最多的書。這部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導的理想的人生目標——“仁”,這也是中國歷代正直的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們今天學習這篇課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現(xiàn)了孔子所倡導的人格修養(yǎng)有哪些具體內容,他的治學態(tài)度與處世方法各是什么?這些內容又是如何體現(xiàn)出“仁”的內涵。
    3、初讀課文,疏通文義。
    學習方法:
    (1)配合音樂,讀出古文韻味。
    (2)結合注釋,自學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點理解的詞語。
    (3)將文中經常出現(xiàn)的詞語及自己無法理解的詞語標注出來并提出。(通過板書或投影展示出來)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為語氣詞?!昂酢?,一般在問句結尾,或反問、或疑問,根據(jù)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譯,“也”的用法與《詠雪》一課中“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不同?!把伞庇袝r也可以作為語氣詞,它的用法則不同,在書上已經有解釋了。
    (2)“之”與“下車引之”的“之”用法一樣,都是代詞,所代內容根據(jù)文本而定?!皩W而時習之(代學習的內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學問和事業(yè))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優(yōu)點),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點)”。
    (3)“而”“其”在文中出現(xiàn)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釋,需要我們根據(jù)上下文含義而定,這個字出現(xiàn)的較多,因此我們放在文中解釋。
    (4)圈出三類字:通假字,如“說”“有”。語義與用法與今天有所區(qū)別的字,如“傳”“故”“新”“樂”“飯”以及需要我們重點理解的字。(要求學生解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心欲,不逾矩?!?BR>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BR>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BR>    4、理解文意。
    學習方法:
    (1)以關鍵字為核心,結合字型理解含義。
    (2)結合具體故事,深入淺出,理解各章含義。
    (3)結合自己生活,通過自編故事,說出自己對各章的理解。
    (4)以首章為核心,圍繞首章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孔子的人格修養(yǎng),具體的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
    提示:
    (1)“學而時習之”一章中,前兩個反問句強調了什么內容?(自己的快樂)而最后一個問句說明這種快樂是一種高尚的快樂。那他為什么而快樂呢?我們先來第一句。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譯嗎?這里的“而”僅僅表示“學”與“時習”兩個詞組之間有一個先后順序??醇坠俏闹械摹皩W”,形狀象幾個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別人的行為,還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結構,地基等等內容)也就是說,學習需要領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棲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現(xiàn)了“學”的重要性。領悟了新的精神就夠了嗎?在甲骨文中“習”寫成在太陽之上鳥飛翔的樣子。鳥要學會飛翔,不能停止,“習”強調了什么?(反復練習鉆研),因此翻譯成了“復習”。為什么這一內容需要按時復習,不能一刻懈怠呢?(因為這不僅僅是普通的知識,而是對道德的追求,這是不能松懈的。)
    補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痹又敝辽淖詈笠豢虇l(fā)學生保全自己的肢體很難,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難的。
    (2)“有朋自遠方來”。為什么這些人會從遠方而來?從甲骨文來,“朋”的原意是指貨幣的單位,兩串錢為一朋,缺一不可,說明兩者的關系是什么樣的?(親密無間)“友”為兩只手,也可以理解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則是什么?(誠信)因此,“朋”說明這些遠道而來的人與孔子之間是互相信任并且親密無間的。那么他們?yōu)槭裁磿湃慰鬃幽?“朋”的另一種解釋是“鳳凰”,鳳凰一出現(xiàn),百鳥就會追隨它飛翔,為什么?(物以類聚)。孔子就是“鳳凰”,這些人因為有著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隨他。大家說,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學生們)
    補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國時,屢遭打擊,他的學生雖然也有過怨言,但沒有一個人離開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時地贊賞過他的這些學生們。
    (3)“人不知而不慍”。這里的“而”需要翻譯為“卻”,語義發(fā)生了轉折。他為什么不生氣呢?因為他的追求與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喪失這一道德,他就不會生氣,也唯有具備高級道德修養(yǎng)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補充材料:孔子曾經在陳蔡之間被圍七天,沒有糧食吃,跟隨的人都餓得站不起來了,但孔子卻還在彈琴唱歌。面對弟子的質疑,孔子說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論:“君子達(通)于道之謂達(得志),窮于道之謂窮(困頓)。今丘也拘(堅守)仁義之道,以(因為)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改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蔡之厄(災難),于丘其幸乎!”這番話之前從沒有人說過,之后就成為了中國正直的知識分子的行為準則,被他們用各種方式實踐著。而這些人也構成了中國的脊梁。
    論語十二章的體會篇十
    第一課時
    【學習重難點】掌握《論語》和孔子有關的文學常識。
    【資料準備】
    預習檢測
    一、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關知識,記住知識要點:
    1、孔子:
    2、《論語》:
    二、注音
    三、重點詞語
    川:????????? 樂(之者):?????? 曲肱:???????? 于我如:
    焉:????????????????????? 斯:????????????????? 篤: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為學生畫出重點字詞。
    a.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b.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c.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d.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BR>    e.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BR>    g.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h.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i.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j.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k.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l.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課堂檢測
    一、填空
    二、選擇題。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敝?,“三”的意思是?( )
    a.數(shù)字,表示具體數(shù)量。 b.表示多數(shù) c.表示少數(shù)
    (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敝?,“必”的意思?( )
    a.必須 b.一定 c.必然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孔子是在告誡人們要珍惜 ( )
    a.時間 b.逝者 c.河流
    (4)“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應取哪種解釋? ( )
    a.書信 b.相信 c.信實,真誠
    (5)孔子是哪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課后練習和作業(yè):完成練習冊“基礎訓練”題并背誦全文。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復習有關孔子和《論語》的知識,激發(fā)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學習重難點】激發(fā)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復習鞏固
    1. 《論語》是記錄 的一部書,是  家經典著作之一,共???? 篇。孔子,名??? ,字???? ,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 、 、 。
    2.曾子以為治學的人應該重視品德修養(yǎng)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
    預習檢測
    一、課文里哪些話是談學習態(tài)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三、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討論:怎樣看待“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示目標:品味句子中的深刻含義,激發(fā)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活動設計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學而時習之。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5)學而不思則罔。
    二、用現(xiàn)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三、古今異義字
    君子:古義(??????? )今義(??? ) 可以:古義 (?????? )???? 今義(??????? )
    匹夫:古義(?????? ) 今義(????? )罔:? 古義(????? )今義(???? )
    水:古義(????? )今義(????? ) 朋:古義(????? ) 今義(????? )
    兒女:古義 (????? )今義(????? )
    四、一詞多義
    為????? 而?? 博學而篤志???? 知
    課后練習 : 完成練習冊“拓展提高”題。?
    論語十二章的體會篇十一
    在意思明確了后,學生找句子還是比較容易的,關鍵是如何說明理由。理由只要學生能講出個大概所以然來,就可以了,老師不做很硬性的規(guī)范,每個學生有每個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規(guī)范后,容易打擊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學生交流后明確:學習態(tài)度強調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學習態(tài)度: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課堂小結中,把“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即“理讀法”落實給學生,這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yǎng)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也就是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的培養(yǎng)。
    先和學生共同回顧這堂課所學的內容:了解了孔子和《論語》的大概情況,還附帶贈送了“四書五經”這個知識點,合作探究學習了課文的前六章,落實了這六章的字詞。
    在我們學了這么多知識點后,我們該如何把我們凌亂的筆跡整理出來呢?下面老師就結合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教大家一個“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整理好筆記,以后復習的時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以本文為例,大家在預習的時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識點需要我們掌握的,把它列出來如:作家作品(如果課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記),重點語句(本文中的重點語句就是關于學習和修養(yǎng)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語),疑難點(這個點完全是根據(jù)自己口味來的,你覺得我這個點掌握的還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錄出來,課后問老師,復習的時候有針對性。象本課的`話你還可以摘錄一些自己沒弄懂的重難點字詞)
    1、背誦教過的六章《論語》并嘗試默寫。
    2、預習下節(jié)課內容:后六章。
    探究學習課文后六章。
    一、:(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
    1、背誦上節(jié)課所學的六章,全班齊背和學生分則抽背。
    2、重點詞句翻譯抽查:
    與朋友交而不(信:誠實)乎?(傳:老師傳授的知識)不習乎?
    學而不思則(罔:迷惑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有害)。”
    抽查個別基礎不是特別好的學生,一來檢查他上節(jié)課掌握情況,二來可以加強他們對這些重點實詞的記憶。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就讓他把不會的詞語記錄到筆記中去,并叫其他同學補充。
    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三:虛數(shù),幾個行:走焉:于之,在其中善者:長處、優(yōu)點從:學習不善者:短處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到位。)
    (多媒體顯示:“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學生明確: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對這樣的處世之道的看法。(每個人對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對學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評價,鼓勵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關于作家作品欄里也就使孔子和《論語》的介紹,這里特別要向學生強調的是《論語》的作者不是孔子。關于孔子和《論語》課文注解里有現(xiàn)成的,無需多講。只要學生的筆記中有這兩個知識點就可以了,再補充一個“四書五經”的文化常識知識點。
    讓學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師和學生共同把關看哪些不是成語的也找進來了。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對這些成語,不在課堂上做具體的解釋,在作業(yè)中布置學生選用這些個成語寫一段話,言語積累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以運用來檢測學生對成語的掌握。
    用這兩個問題把純粹的核對問題化,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因為課堂探究學習課文時候已經有落實了,即使部分學生講不全,但基礎好的學生能把他們補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學生對此不是很了解,這個需要老師作為課外知識延伸做個簡單說明,學生則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把這個額外知識點落實到筆記中去。
    明確: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關于孔子思想核心“仁”無需對學生講太多,只要學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夠了,對初一學生講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在這里老師給學生一個示范,這個示范是對文中虛詞“而”的歸納,虛詞對初一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由老師歸納。文中實詞“知”則由學生自己歸納,因為在落實重點字詞的時候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學時習之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不慍卻,但是;表示轉折
    而溫故知新從而,表示承接
    學不思則罔卻,但是;表示轉折
    思不學則殆卻,但是;表示轉折
    這是虛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文中有實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請同學們自己找找看,并把它歸納分類。
    ,《論語》十二章教案4標簽:初一上冊語文教案大全,
    論語十二章的體會篇十二
    學習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3.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
    4、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知識鏈接: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
    宋代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五經”:《詩經》、《尚書》、《禮經》、《易經》、《春秋》。
    古時有“六經”之說:詩、書、禮、易、樂、春秋,但是“樂”已失傳。
    2、孔門弟子簡介
    (1)冉求簡介:冉求(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稱冉有、冉子、有子。春秋末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生于魯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詳。小孔子29歲。出身微賤,與仲弓、冉伯牛同宗。青年時作過魯季氏家臣,后拜師孔子,并辭官隨孔子周游列國。魯哀公五年(前490)秋,經公之魯推薦,回魯當上季氏家族的總管。期間曾率魯軍擊退齊軍的侵犯,立下赫赫戰(zhàn)功。
    (2)顏回簡介:顏回(前521~前481),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姓顏,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后世也稱作“顏叔”,“顏生”。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于魯昭公二十年(前521),卒亍魯哀公十四年,比孔子小30歲。在孔門弟子中,顏回以突出的德行修養(yǎng)而著稱。對于“仰之彌高”的孔門哲理,他堅守先生“不恥下問”的教會,一起畢生精力“研之彌堅”,“欲罷不能”,深得孔子的贊賞。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后歷代統(tǒng)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圣”。山東曲阜還有“復圣廟”。
    (3)子路簡介: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稱季路。春秋末年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人)。生于魯襄公十一年,卒于魯哀公十五年,小孔子9歲,是孔子門中年齡較大的弟子。出身寒微,其性耿直好勇,為人爽直、粗莽。從師以后先后在魯、衛(wèi)兩國當官,后隨孔子游學于列國。魯哀公十一年,(前484),隨孔子結束游歷回到魯國,,繼續(xù)參與一些政治活動。魯哀公十五年(前480),衛(wèi)國發(fā)生內亂,子路不顧安危挺身入險,死于亂中,時年63歲。
    (4)子游簡介: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年吳國人。約生于公元前5,卒年不詳。小孔子45歲。和子真、子張、曾子等同年輩,是孔門中的少年弟子。子游在孔子周游列國后期入學孔門,雖然從師較晚,但能學而又稱??组T有四科,“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在文學一科中他占第一位。
    自主學習: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先生,指孔子。而:表順承,“然后”之意。時:
    習:反復練習。之:代詞,它,指學習的內容亦:
    說:“悅”的古字,愉快。乎:表疑問語氣助詞,可譯作樂: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詞,從。人:
    知:了解,知道。而:連詞,表轉折,可譯作“慍: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翻譯: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而:就學:做學問立:
    不惑:通達事理知:懂得天命:
    耳順: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逾:越過、超過矩:
    我懂得自然的規(guī)律和命運;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guī)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溫:溫習,復習。故、新:形容詞用作名詞,舊知識、新知
    而:連詞,表順承。知:領悟。
    可:可以。以:介詞,憑。后省略“之”,代“溫故”
    為:動詞,做。當。矣:語氣助詞,不譯。
    翻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則:副詞,就、而:連詞,表轉罔:同“。意思殆:有害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BR>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賢:高尚簞:古代盛飯用的圓陋巷:簡陋的住所堪: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BR>    合作探究:
    1、課文里哪些話是談學習態(tài)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3、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4、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討論:怎樣看待“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找出你喜歡的名言警句并說說理由。
    練習反饋:
    一、填空:
    1、《論語》是記錄的一部書,是家經典著作之一,共篇。孔子,名,字,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
    2、學與思辯證關系的一句話是
    4、當別人不理解自己時,我們應該不惱怒,保持應有的風范,正如論語中所說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為治學的人應該重視品德修養(yǎng)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論語》中說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論述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tài)度是以求學為快樂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10、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
    11、寫出五個在論語出現(xiàn)現(xiàn)在還使用的成語
    二、根據(jù)“而”字的用法歸類。
    (1)學而時習之。(2)擇其善者而從之。(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5)學而不思則罔。
    表并列的:表順接的:
    論語十二章的體會篇十三
    【學習目標】復習有關孔子和《論語》的知識,激發(fā)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學習重難點】激發(fā)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資料準備】
    【教學過程】
    復習鞏固
    1. 《論語》是記錄 的一部書,是  家經典著作之一,共???? 篇??鬃?,名??? ,字???? ,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 、 、 。
    2.曾子以為治學的人應該重視品德修養(yǎng)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
    預習檢測
    一、課文里哪些話是談學習態(tài)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四、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討論:怎樣看待“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示目標:品味句子中的深刻含義,激發(fā)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活動設計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學而時習之。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5)學而不思則罔。??
    二、用現(xiàn)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三、古今異義字?
    君子:古義(??????? )今義(??? ) 可以:古義 (?????? )????????????????? 今義(??????? )
    匹夫:古義(?????? ) 今義(????? )罔:? 古義(????? )今義(???? )
    水:古義(????? )今義(????? ) 朋:古義(????? ) 今義(????? )
    兒女:古義 (????? )今義(????? )
    五、一詞多義
    可以為師???????? 人不知而不????????????? 人不知而不
    為?而?? 博學而篤志?知
    為人謀????????? 溫故而知新?????????????? 溫故而知新
    課后練習 : 完成練習冊“拓展提高”題。?
    論語十二章的體會篇十四
    在意思明確了后,學生找句子還是比較容易的,關鍵是如何說明理由。理由只要學生能講出個大概所以然來,就可以了,老師不做很硬性的規(guī)范,每個學生有每個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規(guī)范后,容易打擊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學生交流后明確:學習態(tài)度強調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學習態(tài)度: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課堂小結中,把“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即“理讀法”落實給學生,這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yǎng)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也就是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的培養(yǎng)。
    先和學生共同回顧這堂課所學的內容:了解了孔子和《論語》的大概情況,還附帶贈送了“四書五經”這個知識點,合作探究學習了課文的前六章,落實了這六章的字詞。
    在我們學了這么多知識點后,我們該如何把我們凌亂的筆跡整理出來呢?下面老師就結合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教大家一個“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整理好筆記,以后復習的時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以本文為例,大家在預習的時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識點需要我們掌握的,把它列出來如:作家作品(如果課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記),重點語句(本文中的重點語句就是關于學習和修養(yǎng)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語),疑難點(這個點完全是根據(jù)自己口味來的,你覺得我這個點掌握的還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錄出來,課后問老師,復習的時候有針對性。象本課的話你還可以摘錄一些自己沒弄懂的重難點字詞)
    1、背誦教過的六章《論語》并嘗試默寫。
    2、預習下節(jié)課內容:后六章。
    探究學習課文后六章。
    一、 :(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
    1、背誦上節(jié)課所學的六章,全班齊背和學生分則抽背。
    2、重點詞句翻譯抽查:
    與朋友交而不(信:誠實)乎?(傳:老師傳授的知識)不習乎?
    學而不思則(罔:迷惑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有害)?!?BR>    抽查個別基礎不是特別好的學生,一來檢查他上節(jié)課掌握情況,二來可以加強他們對這些重點實詞的記憶。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就讓他把不會的詞語記錄到筆記中去,并叫其他同學補充。
    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到位。)
    (多媒體顯示: “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學生明確: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人不知而不慍 ;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對這樣的處世之道的看法。(每個人對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對學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評價,鼓勵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關于作家作品欄里也就使孔子和《論語》的介紹,這里特別要向學生強調的是《論語》的作者不是孔子。關于孔子和《論語》課文注解里有現(xiàn)成的,無需多講。只要學生的筆記中有這兩個知識點就可以了,再補充一個“四書五經”的文化常識知識點。
    讓學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師和學生共同把關看哪些不是成語的也找進來了。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對這些成語,不在課堂上做具體的解釋,在作業(yè)中布置學生選用這些個成語寫一段話,言語積累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以運用來檢測學生對成語的掌握。
    用這兩個問題把純粹的核對問題化,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因為課堂探究學習課文時候已經有落實了,即使部分學生講不全,但基礎好的學生能把他們補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學生對此不是很了解,這個需要老師作為課外知識延伸做個簡單說明,學生則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把這個額外知識點落實到筆記中去。
    明確: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人不知而不慍 ;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關于孔子思想核心“仁”無需對學生講太多,只要學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夠了,對初一學生講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在這里老師給學生一個示范,這個示范是對文中虛詞“而”的歸納,虛詞對初一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由老師歸納。文中實詞“知”則由學生自己歸納,因為在落實重點字詞的時候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學時習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不慍 卻,但是;表示轉折
    而 溫故知新 從而,表示承接
    學不思則罔 卻,但是;表示轉折
    思不學則殆 卻,但是;表示轉折
    這是虛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文中有實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請同學們自己找找看,并把它歸納分類。
    ,《論語》十二章教案4標簽:初一上冊語文教案大全,
    論語十二章的體會篇十五
    知識和能力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yǎng)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誦讀法;分類整理歸納法。
    多媒體課件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檢查預習情況
    (三)、聽錄音范讀,學生在音樂中初讀課文
    (四)、學習前六章內容
    (五)、分類歸納前六章內容
    四、課堂小結
    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字多義等方面對前六章進行知識點小結
    作業(yè)布置:
    1.有哪些成語出自剛才學習的這六章當中?
    3.背誦前六章,熟讀并自行翻譯后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