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大全(21篇)

字號:

    演講稿的成功不僅依賴于內(nèi)容的質(zhì)量,還取決于演講者的表達方式、聲音語調(diào)和肢體語言等非語言因素。演講稿的準備過程中,多次反復修改和演練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演講稿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其中有一些是歷史上著名的演講,如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奧巴馬的《創(chuàng)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等。通過學習這些范文,我們可以借鑒其中的表達技巧和思想深度,提升自己的演講能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一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古話是很簡單的幾個字,卻蘊含非常深刻的道理。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鬃铀允侵溉藨斠詫Υ陨淼男袨闉閰⒄瘴飦韺Υ?。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xiàn)。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于人。
    一方面,自己不想要的,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勉強別人接受;另一方面自己想要的,自己能做到的,同樣也不要勉強別人接受,因為這不一定是別人想要的。換一句話來說,應當是對自己要求嚴格一些,對別人要求寬松一些。
    謝謝大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二
    尊敬的教員、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恰巧昨天上課的時候教員也有提到這句話,今天就由我和大家談一談我對這句話的一點淺薄理解。
    早在2500年前,子貢問他的老師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告訴子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解釋一下這兩句話的具體含義。
    前一句話是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簡單地說就是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它和咱們常說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我認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這也是我一直奉行的一個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講究因果循環(huán):你種下什么因,收獲的就是什么果。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tài)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新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里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于是他毅然告別了新婚妻子,率領數(shù)萬群眾,夜以繼日地治水。在這個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jīng)過13年的奮戰(zhàn),最終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業(yè)。
    到了戰(zhàn)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夸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大禹治水是將水引至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而你的方法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jié)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與已有利,與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法,怎么能與大禹的`相比呢?」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和白圭這兩個人的治水方法來看,大禹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才是值得我們欽佩和效仿的。
    以上呢就是我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點個人見解,不足之處還請教員和同學們批評指正,完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三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下午好!
    在歷史的長河中,時間的沖刷令萬物隨之流逝。但其中總有一些箴言沉淀下來,讓后人謹記。它們是時代的精華,也必將在人類的未來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進入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覺與同學、室友很難相處,無奈之下,向長輩們請教。長輩們給出的箴言,在我看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xiàn)行事的原則。這不僅是孔子在《論語》中的一句名言,更是他自己的人生準則。即不要將自己不想做的事推給他人。但在我們身邊,這種事情時常發(fā)生,這樣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還會將事情弄得僵持不下。所以人與人之間交往確實應該遵循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xiàn)。春秋晉國有一名叫李離的獄官,他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由于聽從了下屬的一面之辭,致使一個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離準備以死贖罪。別人呢阻止他,李離說:“人都不愿意去死,犯人被冤枉致死,這是我的錯誤,如果將責任推到下面的辦事人員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來”。他伏劍而死。李離就完美地踐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xiàn)尊重的道德情懷。比如說在圖書館當你想要大聲笑鬧的時候,想到不要影響別人會自覺地壓低聲調(diào)。當你看到小朋友在草坪上亂扔果皮時,你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就自覺地去撿起果皮,小朋友看到哥哥這樣做就有樣學樣撿起了地上散落的果皮。出生于1788年的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說,“這個世界不會凡事有求必應,這應是年輕人走向成熟的第一個認識。世界不是以自己為中心的,我們只是一個旋轉(zhuǎn)的齒輪,如果想走到自己想去的位置,只有靠自己,而不是等待世界降臨恩澤。”世界并不是以你為中心的,所以你不能頤指氣使地讓別人為你做什么。這個世界并不虧欠你什么,能為你帶來福音的只有自己。
    說到尊重,也必然會聯(lián)想到這句話,“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睈鄞骱妥鹁词窍嗷サ?。特蕾莎修女一生為窮人服務,致力于消除貧困,最終贏得了世人的愛戴,并在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在現(xiàn)實世界中,人的個性、修養(yǎng)、素質(zhì)千差萬別,人與人的關系也非常復雜,即使你抱著仁愛的心腸、良好的愿望、善良的動機,也不一定事事做得令人滿意,贏得人人的愛戴和尊敬。但是,如果對每個人都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總能贏得大部分人的尊敬和愛戴。
    我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宿舍里有個男孩叫穆迪,他有潔癖,他的床不允許任何人坐。若誰坐了,他立馬換床單。另一個男孩叫杰克,他雖然覺得穆迪過分但是很尊重穆迪的生活習慣。后來穆迪演講時感謝和夸贊了杰克,他說:“這么長時間,你從來沒有碰過我的床,給與了我足夠的尊重和理解。……不論你今后是否拿我當朋友我都會視你為最好的朋友。”面對別人的原則、底線、習慣、觀念,哪怕自己不喜歡、不認同、不理解,也要強迫自己去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做不到理解,但至少應該做到尊重。這也是做人的基本修養(yǎng)。
    時間令千古的箴言沉淀,在它們身上,即使布滿了歲月的傷痕,也能隱約地映照出古人的智慧、古人的高尚、古人的丹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四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下午好!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是儒家中心思想——“仁”最好的體現(xiàn)。儒家弟子白圭卻向老師孟子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大禹治水,是把洪水引到遙遠的海邊,為什么不就近引到鄰國去呢?這樣豈不是更省者”。孟子很堅定地給出了答案:“你錯了,你現(xiàn)在把鄰國作為泄洪的地方,將來鄰國泄洪的水只會倒流?!边@就是“以鄰為壑”的典故。
    人生在世,雖然放蕩不羈愛自由,但這世上不只有你一個人。六十億個人有六十億不同的思想,倘若只按自己所喜好的思想去生活,如白圭一樣,這個世界將會怎樣?將視野放開,將頭抬起,將別人納入你的胸懷,學會去體貼他人,你所不愿做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令你快樂就與他人分享,這個世界便多了一份愛,一份理解,一份關愛,便少了一份爭執(zhí),一份悲傷,一份委屈。
    《菜根潭》上有這樣一段話“天運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涼難除,人世之炎涼易除,而心之冰炭難去。去得心中之冰炭,則滿腔皆和氣,且隨地有春風矣!”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狀態(tài),各有各的心路歷程,也各有各的價值觀念,這都是不能強求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說出了做人做事的真實意義,也正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缺少的東西。
    君子坦蕩蕩,便是用豁達的胸襟去活著,悲他人之所悲,樂他人之所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獲得更多人的賞識與認可,一個人的價值是由他人與社會評價得到的,唯有以“仁”服人,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升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备匾氖侨ジ形?,以升華道德境界;去踐行,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作為新一代青年,我們更應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質(zhì)傳承下去,同學們讓我們攜手共進,為建設一個和諧校園共同奮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五
    尊敬的`教員、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恰巧昨天上課的時候教員也有提到這句話,今天就由我和大家談一談我對這句話的一點淺薄理解。
    早在2500年前,子貢問他的老師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告訴子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解釋一下這兩句話的具體含義。
    前一句話是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簡單地說就是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它和咱們常說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我認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這也是我一直奉行的一個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講究因果循環(huán):你種下什么因,收獲的就是什么果。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tài)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新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里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于是他毅然告別了新婚妻子,率領數(shù)萬群眾,夜以繼日地治水。在這個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jīng)過13年的奮戰(zhàn),最終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業(yè)。
    到了戰(zhàn)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夸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大禹治水是將水引至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而你的方法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jié)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與己有利,與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法,怎么能與大禹的相比呢?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和白圭這兩個人的治水方法來看,大禹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才是值得我們欽佩和效仿的。
    以上呢就是我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點個人見解,不足之處還請教員和同學們批評指正,完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六
    在這短暫的寒假中,當我打開那滿是精華的書柜時,有一本書十分耀眼。我便小心翼翼地抽出那本書――《魔法師的帽子》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心中如獲至寶。
    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寫的是:在姆咪谷,姆咪一家和他的朋友小嗅嗅、小吸吸找到了一頂魔法師的帽子。不管什么東西放到帽子里面就會變成意想不到的東西,她們把蛋殼放進去,結(jié)果變成了小彩云;姆咪矮子精被魔法師的帽子變成了一只怪物;還把一只小蟻獅變成了一只刺猬……在魔法師帽子的作用下,發(fā)生了一系列驚險有趣的故事,非常精彩。整個故事體現(xiàn)了姆咪谷谷民之間的互相關愛,互相團結(jié),互相給予的精神,所以最后在魔法師的魔力作用下,達成了自己最想達成的愿望。
    其中,第七章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由于某甲,某乙把手提包還給了姆咪媽媽,所以,姆咪媽媽準備為工人們開個晚會。手提包內(nèi)的寶石之王終于在晚會上和大家見面了。魔法師在月亮上發(fā)現(xiàn)了寶石之王,于是黑豹便馱著主人來到了姆咪谷。它們變成了黑貓和白鼠,來到了晚會上,魔法師說明了來意,但是某甲和某乙不同意給他寶石之王。最后魔法師答應給在坐的每位變出自己想得到的東西,他們達成了協(xié)議,魔法師拿著寶石之王走了。從此,姆咪谷的谷民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原本以為因為寶石之王,將會有一場“血腥之戰(zhàn)”,出乎意料的是,由于魔法師先人后己的精神,不但沒有戰(zhàn)爭,反而在其樂融融的氣氛中完美的結(jié)束了,看完了第七章故事,我明白了:魔法師有能力得到寶石之王,但是他并不強行奪取。雖然他也非常想要得到寶石之王,但是他沒有這么做,他首先用自己特有的能力滿足了別人的愿望,再換回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種精神十分可貴。
    可是,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卻有很多人不這么想。比如說,春運時期,車站購買車票非常緊張,大家都想早點買到回家的車票,有些人從頭一天就去排隊,到第二天好不容易挨到買了,這時有一部分人就來投機取巧了,強行插隊,套近乎,想不費吹灰之力地買到票,真可憐了后面那些排了整夜隊的人啊。當然碰到脾氣暴的人還免不了起沖突,甚至進派出所呢。這真是又傷和氣,有耽誤事。當然還有比這更讓人憤恨的人。那些平時游手好閑,好吃懶做,到快過年了就想不勞而獲,去一些車站、公交車等一些人多的地方偷搶別人辛辛苦苦賺來的辛苦錢。他們只想著自己舒舒服服過年,卻不知道害了多少家庭過不上年。可惡到了極點!
    所以讀完整本童話書后,讓我體會到,人要克服自身的不足,要想從別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能強取,要以理服人,必須是別人心甘情愿的給予。有句俗話叫:“君子動口不動手。”我們應該打小開始培養(yǎng)自己,要以理服人,要善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要強行別人去做,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得正是這個道理,我們應該傳承古訓,要像魔法師那樣,社會大家庭才會和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七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下午好!
    儒家思想是傳承中華禮貌,使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它不論在知識,道德領域,還在待人處世方面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亙古不變的,洋溢著仁愛的人性之美,是帶人接物的原則。
    古代人則一真以為自己這樣,也要想別人也要這樣,自己不想這樣,也要想到別人也不要這樣;自己不愿被強加的事,也不要強加別人,有人說:“慈悲不是出與勉強,它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于施與的人?!?BR>    “愛人者,人恒愛之。”所以我們要用一顆愛人大的心去包容別人,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我們的愛。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歡樂利己者,會將自己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為索取它不擇手段;利人者的歡樂是付出,把奉獻愛作為自己的歡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可是在此刻的當今社會卻不能真正的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像我自己也是這樣的,比如:
    “在我因為某一件事不開心大時候,我會把所有的錯都怪在別人身上,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有沒有一點的過錯,也都從來沒有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想這件事情的主要原因,要是不是她的錯的時候,被冤枉了時會是什么心境,我們在任何的情景下都應當去想一想別人的心境是怎樣的,在此刻大社會上,我們是能夠在做任何事的情景下爭取一下別人的意見或者是別人不喜歡的東西,我們也能夠像以前那樣強加給別人,在你想要的情景下,別人也可要也不要,我們沒有必要強加給別人,在你想要的情景下,別人也可要可不要,我們沒必要去強加給人,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我們要試著去了解別人。
    在此刻的世界上,寬恕是美德的種子,它能夠讓靈魂喘息,讓期望棲息,讓我們用寬宏的肚量去包容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應當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愿人與社會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今社會,我們提倡和諧,廣播仁愛,讓這個社會,在人與人,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之間都和諧相處,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周圍洋溢著和諧的蓬勃氣息,人人都能感受到寬恕。仁愛的恩澤與溫暖,有如畫家梵高所說:"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會欣欣向榮。"
    如果在社會交往中,如果人人都能以誠相待,發(fā)生分歧時能及時替別人研究,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一下,不為小利小益的得失斤斤計較,那么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將會更加和諧,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退步并不是件壞事和一件羞恥的事,反而會顯出你滄海般浩大的胸襟,只要能維持寬恕的原則,以和為貴,正如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那么,和平就會永存人間,仁愛的陽光就會灑遍地球的每一個角落,灑到每一個人的身上?!?BR>    煙波浩渺可是江一粟,心白滄海正是仁愛倚天的原則。外在的愛只能取悅別人的眼睛,唯有是內(nèi)在的美才能感染到別人的靈魂,讓我們敞開胸懷,為心靈美容,愿天下所有的人都有一顆寬容的心,我們首先應當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同時我們更應當時刻注意并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八
    尊敬的教員、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恰巧昨天上課的時候教員也有提到這句話,今天就由我和大家談一談我對這句話的一點淺薄理解。
    早在2500年前,子貢問他的老師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告訴子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解釋一下這兩句話的具體含義。
    前一句話是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簡單地說就是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它和咱們常說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我認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這也是我一直奉行的一個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講究因果循環(huán):你種下什么因,收獲的就是什么果。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tài)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新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里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于是他毅然告別了新婚妻子,率領數(shù)萬群眾,夜以繼日地治水。在這個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jīng)過13年的奮戰(zhàn),最終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業(yè)。
    到了戰(zhàn)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夸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大禹治水是將水引至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而你的方法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jié)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與己有利,與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法,怎么能與大禹的相比呢?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和白圭這兩個人的治水方法來看,大禹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才是值得我們欽佩和效仿的。
    以上呢就是我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點個人見解,不足之處還請教員和同學們批評指正,完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九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下午好!
    《論語》中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于別人身上。這句話說得短小而經(jīng)典,因此被許多人引為座右銘掛在身上。
    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習慣,就是總喜歡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介紹給另一個人。我有一個同學,他很喜歡周杰倫,于是他把周杰倫的海報貼滿了整個宿舍,又不厭其煩的給我們講述他的經(jīng)歷,終于找來了同學對他的反感。可他最后還很委屈的說:這么厲害的人,難道你們不敬佩他嗎?誠然,jay的名氣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歡他一個,畢竟還有喜歡劉德華,喜歡李宇春的。那位同學很喜歡周杰倫,是沒錯。但如果把這種喜歡橫加與別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對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點都能做到。但己所欲,勿施于人,這點要做好就相對困難了。因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歡的東西,依照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是好東西,既然是好東西,那把它拿來分給大家難道有什么錯嗎?其實錯就錯在這,因為我們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有人是金錢為至高無上,又認識金錢為糞土垃圾,道理便是這樣。有時我也會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這樣的事情,比如我迷戀創(chuàng)網(wǎng),便把同學們都推薦到創(chuàng)網(wǎng)上去,結(jié)果他們都認為那只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網(wǎng)站,絲毫不感興趣。剛開始我也費解,這么好的網(wǎng)站為什么他們?nèi)贾萌糌杪??不過現(xiàn)在我明白了,每個人的興趣不同,一個文學愛好者當然喜歡像創(chuàng)網(wǎng)這樣能發(fā)表文章的網(wǎng)站,反之如果對一個討厭寫作的人來說又怎會喜歡上這里?可見一個人的愛好不同,個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觀也就不同。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東西,也沒有絕對差的東西,關鍵是我們自己對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愛江山,有人愛美女,有人愛財富,有人愛自由。如果把比爾?蓋茨的金錢送給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拉爾修,我相信他一定會嗤之以鼻。正如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討厭的東西一樣,也許別人也無法接受我們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十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下午好!
    很慚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我是上了大學才明白它出自《論語》。大學之前的求學態(tài)度是不求甚解,不問來源。
    這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句子,不知其來源倒也無所謂,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真正涵義。我們似乎已經(jīng)對這些老祖宗的智慧語錄免疫,不依循這些人生哲學來處世,反而倒行逆施。幾天前看了幾則有關中國黑心食品的電視新聞,更讓我覺得這句孔子名言早已被人遺忘了!
    上海有黑心饅頭,廠家用回收的過期饅頭,加上頭粉與色素再重新制造新的饅頭;有人偷拍訪問制饅頭師傅,問他會不會吃該饅頭?他回答說他明白饅頭是怎樣制造出來的,怎敢吃呢?第二天又看到廣州爆出“再生面包”事件,也是以回收的過期面包來再生面包;隔一天看到安徽出現(xiàn)“牛肉膏”與“羊肉膏”添加劑,能夠把豬肉、雞肉等加工成貴價的牛肉、羊肉,味道口感一模一樣。
    這就是現(xiàn)今見利忘義、謀財害命的寫照,是“己所不欲,卻施于人”。中國黑心食品的新聞時有所聞,這次接二連三的爆出幾宗駭人聽聞的消息,讓人們對“中國制造”原本已有點感冒的情景有更加惡化之跡。
    子曰子曰的說教話,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不愛聽了,因為沒錢過活,孔子也幫不了你??墒莿e忘了,有人漏液趕科場,有人辭官歸故里,世上的事永遠是陰陽相濟的,有人因為錢而不擇手段,有人卻熱心的派錢助人;有人將傳統(tǒng)文化視為糟粕,有人視為珍貴寶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十一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賢孔子的這句話,簡潔地概括了“己”與“人”的關系: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施加給別人,應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的喜好。它是人與人相處的底線,體現(xiàn)的是一種同理心,即在人際交往中,能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我。別人把你桌上的書本碰到地上,你寬容地露齒一笑,別人也會報之以歉意的一笑。相反,你如果口出粗言,拳腳相加,他人往往也會把拳腳回報給你。我替別人著想,他人才會替我著想。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的?!巴吨蕴摇?,別人才會友好地“報之以李”。
    想要他人理解,先要學會理解他人。上課鈴聲已響,一學生向教室狂奔而來,到門口,嘴里還在罵罵咧咧,一腳踹門,正好撞向門后的學生。門后的學生怎么反應?是忍住痛,看他渲泄完了,問他怎么回事,然后,再指出他的錯誤。不能不問青紅皂白,動手回擊。原來該名學生剛被老師狠狠批評一頓,心中一肚子火。詢問他情況,理解他的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再去批評他,就會有效避免矛盾。
    要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將心比心。朋友借給你一本心愛的動漫書,是從國外帶回來的`,結(jié)果你給弄丟了。朋友對你大動肝火,而且懷疑你私吞了,甚至要跟你絕交。你怎么辦?是不是沖冠一怒:絕交就絕交?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從朋友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言行,用自己的真誠求得諒解。
    要不設防地以我最真實的一面示人,真誠對待每一個人。自己能把內(nèi)心深處的東西暴露給對方,才能走進對方的心靈深處。真誠坦白,才能獲得信任。自以為是,耍小聰明,凡事斤斤計較、機關算盡,是得不到別人的真心相待的。真情流露,真誠交流,說出自己的心中話,才能得到真情回報,對方才會把你當作好朋友。主動對人友好,主動表達善意,主動對人表達肯定贊美,才能獲得他人好感。
    我們需要別人的愛、寬容和謙讓,是因為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脆弱而不夠強大的,是有缺點而不夠完美的。而愛、寬容和謙讓,只能由他人提供。只有每一個人心中擁有愛、寬容和謙讓,我們才能得到愛、寬容和謙讓。要想幸福自己,就必須幸福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鐫刻聯(lián)合國總部大廳,它是國與國交往的準則,也是人與人交往的準則,當然也是我們學生與學生間交往的核心準則。
    謝謝大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十二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有這樣一段話“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想必老夫子當年說這話的時候一定也很得意于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很高,覺得只要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算修煉到家立地成佛了。后世也有很多追隨者把這句話作為做人處事的標準,但是從我一個自由主義者的眼中看來,這個命題絕對是包含了一個可怕錯誤的偽命題,因為如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題成立的話,它的逆否命題“己所欲,施于人”也就可以成立。也就是說“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但是如果是自己愿意的事,就可以強加給別人!
    如此野蠻強盜的理論可以被認為是正確的而學習,培養(yǎng)出來的人不是奴才就是劊子手,奴才們正著用,劊子手反著用,反正都有道理。所以子可以光明正大的羅織罪名誅了少正卯,所以就有統(tǒng)治者打著“民主”旗號到行逆施,所以就有憤青們以“愛國”的名義侵犯人權。
    所以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我認為應該不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己所欲也不能施于人,這是一個文明社會公民最起碼的認識。
    謝謝大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十三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論語》中說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我不想要的,也不能強加給他人。但同樣的,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
    很多時候,我們喜愛的東西未必是別人所喜歡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愛好,一味地強加給別人反倒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中國人在餐桌上有為他人夾菜的習慣,或許在我們看來,這樣的做法能夠讓客人品嘗到更多的美食,是關心的表現(xiàn)??蓪嶋H上,這同樣也是一種強加的關心,當我們把菜夾進別人碗里時,潛意識里不正是想讓對方吃下嗎但我們所喜歡的食物卻并必須是對方也喜歡的,可倘若拒絕,就可能會被貼上:不給面子,不懂禮節(jié)的標簽。關心的初衷是為了對方好,可若是并不能讓對方感到舒適,那就違背了初衷。
    海涅曾說,有時候我們播的是龍種,收獲的卻是跳騷。己之欲,有時候,施于人,反而是一種傷害!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慈善事業(yè)中去,資助貧困大學生上大學的人不在少數(shù)。這一切本該是完美的,可有些捐款者刻意地向電視臺尋求報道,借此來展示自我的善心,呼吁更多人加入來幫忙這些有夢想的少年。
    可與此同時,也讓理解捐款的大學生們自尊受損,認為自我理解的只是他人的施舍。捐助者的本意是箱借助媒體的力量,讓更多的人幫忙他們,可卻因為未曾研究到被關心者的想法,強加的關心反而傷害了他們。
    如今,生活的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們靜下心來思考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關心變成了一種形式,好意變成了一種宣揚自我的手段,越來越多的慈善者不顧他人的感受,昭示天下自我的善心與高尚,這種不顧他人的善良,又和在弱勢者的傷口上撒鹽有什么區(qū)別!
    己之所欲,施于人,是將自我認為的善良強加在他們身上,逼得他人不得不理解;己之所欲,勿施于人,是從他人角度出發(fā)的善意,有如涓涓細流,長久的滋養(yǎng)著需要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十四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暑假,我看了一本名人名言,其中飽含著許多道理,讓我受益無窮。
    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寫的'。意思就是,不要把自我不喜歡的事情強加給別人,而要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書中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富人去請教一位哲學家,為什么自從他有錢以后許多人就不喜歡他了。
    哲學家告訴他"因為你有錢以后,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別人了?!倍蝗寺犃税偎疾坏闷浣?,就是因為這個人變富以后,只和富人打交道,別人在眼里就是窮光蛋,因為沒有研究別人的感受和自尊,所以就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如果你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你就不能把自我的不喜歡的事情強加于別人,首先要做到尊重別人,才能讓別人尊重與你。
    生活中也是這樣的,如果你去干一件事情,你明白后很不喜歡,就把給了比你小的弟弟,每次都是這樣,時間一長,弟弟還會尊重你嗎,反之,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你就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從這個故事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僅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就行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十五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日我講話的題目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故。
    人生在世,雖然放蕩不羈愛自由,但這世上不只有你一個人。六十億個人有六十億不同的思想,如果只按自己所喜好的思想去生活,如白圭一樣,這個世界將會怎樣?將視野放開,將頭抬起,將別人納入你的胸懷,學會去愛護他人,你所不愿承受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令你歡樂的就與他人共享,這個世界便多了一份理解,一份關愛,便少了一份爭吵,一份哀痛。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狀態(tài),各有各的心路歷程,也各有各的價值觀念,這都是不能強求的,但做人做事不能沒有原則?!奔核挥?,勿施于人”這句話便說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也正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缺少的東西。
    君子坦蕩蕩,便是用豁達的胸襟去活著,悲他人之所悲,樂他人之所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獲得更多人的賞識與認可,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升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缃褚褜懺诹寺?lián)合國總部大廳的墻上,這說明優(yōu)秀的品德會獲得全世界的認可的。
    同學們讓我們攜手,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建設一個和諧校內(nèi)
    共同奮斗,讓文明之花四季綻放!
    最終,在這里祝福全部高三的同學,保持良好心態(tài),在最終的沖刺階段,取得更大的進步,在即將到來的高考中實現(xiàn)輝煌!
    感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十六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是一句世人皆知,淺顯易懂的名言。意思是自我不想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對于這句話我是百分百的同意,可是己之所欲就能夠濫施于人了嗎?當然不行,做任何涉及到別人的事情都要研究別人的觀點和感受。
    有人說,普希金說了,“走自我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所以自我是最重要的,只要自我想做的,不要管任何人,只要對自我有利即可。我想,這種思想未免有點太自私了,對自我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上司接納了員工的意見,能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誤;自我聽了朋友的勸告,能夠少走不少想不到的彎路。任何情景都是如此,你研究到了別人,別人也想到了你。何必要充耳不聞、一意孤行呢?這樣的人隨后只能是眾叛親離,沽名釣譽!
    當初,楚王想攻打宋國,魯班的云梯都給他造好了,可最終為什么沒有打成?這要感激兩個人。一是出使楚國的墨子,更重要的就是楚王自身。楚王當初是用心研究過墨子的話的,否則他也不會放棄這次攻宋的機會??梢?,楚王是一個己所不欲,亦不施于人的人。假若楚王當時不管墨子,現(xiàn)將其除掉,然后再去打宋,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結(jié)果必定是兩敗俱傷,雙方損失慘重,對楚王也是不利的。
    還有兩個大家都熟悉的人物——扁鵲和他的病人蔡桓公。前者是因為高超的醫(yī)術而出名,而后者就因一個以他而來的成語“諱疾忌醫(yī)”在民間流名百世。蔡桓公為什么會死?原因就是他自我想著自我沒病,而不讓醫(yī)術高明的扁鵲來給她治療,最終病入骨髓,一命嗚呼了。
    過分的獨斷主義帶了樂如此嚴重的后果,以至于把命都丟了!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云:“己之所欲,聽于人,關于人,人亦思爾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十七
    我做了一件錯事。前天上英語課的時候,我把紙屑放進了同學的水壺里。我一直都沒跟媽媽說這件事。直到星期五的早晨,楊老師找我談話了,指出這樣做很不對,還在我的記分冊上寫了這件事,給我的行為扣了兩分。晚上我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她發(fā)火了,問我為什么要這么做。我說是別人叫我做的。媽媽說:“難道別人叫你做你就做嗎?你自己不想一想應不應該做。如果別的同學做你也叫他不要這樣做。星期一跟那個同學道歉?!蔽腋嬖V媽媽,星期五已經(jīng)向他道歉了。媽媽跟我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幼兒園時同樣的事在你的身上也發(fā)生過,只是角色調(diào)換了,難道你忘了當時你多生氣。”她還說,這是一個惡作劇,是一個關于人品的行為。同一個錯誤,我不會再有第二次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十八
    尊敬的教員、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恰巧昨天上課的時候教員也有提到這句話,今天就由我和大家談一談我對這句話的一點淺薄理解。
    早在2500年前,子貢問他的老師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告訴子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解釋一下這兩句話的具體含義。
    前一句話是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簡單地說就是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它和咱們常說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我認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這也是我一直奉行的一個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講究因果循環(huán):你種下什么因,收獲的就是什么果。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tài)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新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里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于是他毅然告別了新婚妻子,率領數(shù)萬群眾,夜以繼日地治水。在這個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jīng)過13年的奮戰(zhàn),最終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業(yè)。
    到了戰(zhàn)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夸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大禹治水是將水引至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而你的方法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jié)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與已有利,與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法,怎么能與大禹的相比呢? 」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和白圭這兩個人的治水方法來看,大禹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才是值得我們欽佩和效仿的。
    以上呢就是我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點個人見解,不足之處還請教員和同學們批評指正,完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十九
    早在25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愿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nèi)心出發(fā),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國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
    為什么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么,收獲的就是什么。
    人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類的。如果你想結(jié)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種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會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二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記得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的弟子顏淵記錄的孔子名言。意思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F(xiàn)在,想起這句話就不免有幾分愧疚。
    我們家樓上住著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她精力充沛,早起晚睡,整天在家里不是跑來跑去就是敲敲打打,我們家里就只聽到“叮叮當當”的噪聲。我可憐他們家的地板,更可憐我們家的天花板。當然,最可憐的是我們自己。雖然天長日久的噪聲已經(jīng)習慣了,但在中午、晚上我們睡覺時,那不知疲倦的“叮叮當當”聲還是吵得我們睡不安穩(wěn)。
    為了這件事,我們曾上樓提醒過多次。但是過不了兩三天,“叮叮當當”的聲音就會再次響起。我一直認為我們擁有一個世界上最糟糕的鄰居。直到有一天,我在家里蹦蹦跳跳地來到書房時,爸爸突然大聲叫住我:“停下,別蹦了!”我被嚇了一跳,扭過頭來一看,爸爸正以嚴厲的.目光看著我:“你蹦什么蹦?不知道樓下有人住呀?你不是老說樓上太吵嗎?”生氣過后,爸爸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是剛學過這句話嗎?明知道樓上的妹妹天天亂蹦,對她有意見,你這樣亂蹦亂跳,就不想想樓下的鄰居怎么說?以后,可不能這樣了!”
    從此,我再也沒有在家里蹦過,也沒有再埋怨樓上太吵——我剛學會走路時,在家里也是爬高上低的呢!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不僅僅是對自身的一種提醒,更是對他人的一種理解,對他人的一種尊重!這使得它在我心中生根發(fā)芽。讓我對生活有了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牢記它讓我一生受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篇二十一
    “人皆有惻隱之心”,這位戰(zhàn)國時期的賢者曾在游說之時憑“井中有子,圍人之心”證實了人性本善的說法。確實,人如若能夠堅持上善若水,天下則大同。
    人是有思想有謀略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體現(xiàn)了最樸素最客觀的善。善又仿佛沒有成因沒有目的,與生俱來的`。不論在什么環(huán)境中總有善人善舉,不論黎庶達官皆可為善,正如宋仁宗那般,因所供奉的蛤蜊價格高昂害苦百姓,氣而不食,正如宣子見靈炙衣衫襤褸,狼狽不堪而碗飯伺之?!吧啤笔且环N連接人與人之間親和力的哲學倫理。
    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中,“善”更是被看做個人與國家的重要標志,是謂“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笨梢娚频囊饬x是如此之大。
    那“善”又該如何表現(xiàn),怎樣才可以做到善?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個人的根本,人若不孝則不應與之交為好友,然則孝者以其忠誠仁愛之心恰恰會有所成就,就像“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中的李密,終于使晉帝倍感啜泣,特許盡孝,李密的后半生終于輝煌燦爛。
    然而單單做到孝,誠然不可謂善,還需做到“愛人”,以仲尼之說就得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方說修船工在被雇傭給船刷漆時,如果發(fā)現(xiàn)船底有個洞,修船工定會想到翻船的可怕,于是毫不顧忌地將洞修補。這就是“忠恕之道”就是“愛人”,愛人者方可謂之仁人,仁人皆是善。
    但時代在發(fā)展,如今社會已被市場經(jīng)濟熏陶引發(fā)“利益核心主意”人們也可為善,可惜無利則無善,可惜施善被反誣,這一切都給社會思想道德建設以巨大壓力。
    為此,我們應該捫心自問,真正忠孝待長輩友善待人了嗎?拋開名利與金錢后還能義無反顧地行善了嗎?很多很多問題都刺激著我們的神經(jīng),“善不行,則德不立焉”。
    但愿受眾能像林則徐那樣“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以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為重,樂施好善,為善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