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道家思想體會大全(17篇)

字號:

    美食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獨特標志,也是人們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寫總結之前,我們需要梳理并整理好自己的思路,確保條理清晰??偨Y范文中的經驗和教訓,或許可以避免我們重蹈覆轍。
    道家思想體會篇一
    道家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深遠的影響使得許多學者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在上一學期的哲學課程中,我有幸參加了一次關于道家思想的課堂討論。這次討論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并對自己的人生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以下是我在課堂討論中的心得體會。
    首先,我們討論了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道。我們一致認為,道是世界的根本原理,是一切存在的本源。道不可言說,超越了人類的理解力,無法由智慧所捕捉。在這一觀點的引導下,我以前對于一切事物的深究和解釋突然變得多余了,因為我意識到了人類的智慧始終無法完全理解世界的真正本質。這讓我更加謙虛地面對世界,不再自以為是地對一切事物妄加評論和判斷。我開始學會包容和理解,對待世界充滿敬畏和謙卑之心。
    其次,我們討論了道家思想對于個人修養(yǎng)和修身養(yǎng)性的影響。道家強調“無為而治”,主張順應自然、放下功利心和個人欲望,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寧靜。我曾經在個人修養(yǎng)方面遇到困境,總是為了成功和名利而努力,但同時也常感到焦慮和疲憊。這次討論中,我深刻領悟到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寧靜才是真正的成功。因此,我開始嘗試放下功利心和欲望,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我發(fā)現(xiàn),當我不再過度追求外在的成功時,我反而能夠真正體驗到內心的寧靜與滿足,生活也變得更加有意義和快樂。
    第三,我們討論了道家思想對于領導和管理的啟示。道家強調以德治國,提倡領導者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和品質去影響他人。在此討論中,我們明確了道家與現(xiàn)代領導理論的契合性。在現(xiàn)代社會中,很多領導者往往過于強調權力和地位,忽視了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養(yǎng)。然而,道家思想給予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有效的領導不僅要具備管理和決策的能力,更要具備道德的高尚品質和行為的榜樣力量。這一觀點對于我們現(xiàn)今的社會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第四,我們討論了道家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問題的關系。在課堂上,同學們積極討論了一些當代社會問題,比如環(huán)境污染、社會不公和人際關系的困擾等。道家思想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和思考方式,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道家思想強調順應自然和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對于解決環(huán)境問題和改善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我們認識到,當代社會問題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人們的欲望和貪婪,只有通過順應自然和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寧靜,才能真正解決這些問題。
    最后,我們討論了道家思想對于個人幸福的影響。道家思想強調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寧靜,并提倡身心的和諧與平衡。在這次討論中,我們分享了各自追求幸福的經驗和心得。有些同學談到通過冥想和靜心活動來尋求內心的平靜與寧靜,有些同學則強調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不同的方式可能適合不同的人,但我們都意識到,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寧靜是幸福的關鍵。這次討論讓我更加關注自己內心的需求,并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幸福路徑。
    總結起來,這次道家思想的課堂討論深深地影響了我。我從中領悟到了順應自然、追求內心平靜與寧靜的重要性,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同時,道家思想也為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去理解和思考現(xiàn)代社會問題。我相信,通過對道家思想的深入了解和實踐,我能夠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之道。
    道家思想體會篇二
    第一段:引言(150字)
    道家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具有深遠的影響。在研究道家思想的過程中,我對其中第三章的內容產生了很多思考,于是產生了一些心得體會。本文將圍繞道家思想第三章展開論述,探討它對于個人修身養(yǎng)性和社會和諧發(fā)展的意義和價值。
    第二段:對于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意義和價值(250字)
    道家思想第三章中提到了很多與個人修身養(yǎng)性相關的觀點,其中最重要的是“無為而治”和“道法自然”。道家認為個人要達到真正的修身養(yǎng)性,首先要放下功利心、欲望和執(zhí)著。只有灑脫地接受和適應自然的變化,才能進一步開發(fā)自己的潛能和天賦。道家倡導的無為而治,意味著個體應該按照自然規(guī)律行事,不做無謂的抗爭和努力,以達到和諧、平衡和寬容的狀態(tài)。個人修身養(yǎng)性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礎。
    第三段:對于社會和諧發(fā)展的意義和價值(250字)
    道家思想第三章也探討了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問題。道家認為,社會的和諧達成需要政府以德治國,尊重自然規(guī)律和人民的需求,摒棄權謀和權術,以道德和仁愛為準則。同時,個人也要自覺遵守社會倫理和道德規(guī)范,與他人和睦相處,以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道家思想強調了個人和社會的互動關系,認為個體的修身養(yǎng)性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
    第四段:實踐中的挑戰(zhàn)與困惑(300字)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道家思想第三章所倡導的理念和現(xiàn)實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現(xiàn)代社會,功利和利益至上的思維方式盛行,個人很難真正做到無為而治,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同時,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利益驅動也往往導致了道德規(guī)范的破壞和社會失調。這對于個人修身和社會和諧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和困惑。如何在現(xiàn)實中踐行道家思想,仍然是一個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第五段:個人努力與社會共同發(fā)展(250字)
    盡管給個人修身養(yǎng)性和社會和諧發(fā)展帶來困擾的問題存在,但我認為我們不能因此放棄對道家思想的追求。個人可以通過努力踐行道家思想,從自身做起,嘗試放下功利心和欲望,更加接納和適應自然的變化。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教育和宣傳,提高人們的道德意識,塑造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價值觀和環(huán)境。個人的努力和社會的共同發(fā)展是相互促進的,在實踐中我們應該尋找二者之間的平衡點,為追求更好的人生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結(100字):
    通過對道家思想第三章的研究和思考,我認識到個人修身養(yǎng)性與社會和諧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也是彼此之間不可或缺的關系。雖然在現(xiàn)實中存在一些困擾與挑戰(zhàn),但我們仍然應該努力追求道家思想所倡導的心境和價值觀,并通過個人的努力和社會的共同發(fā)展,實現(xiàn)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
    道家思想體會篇三
    第一段:引言(大致200字)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道家思想是備受推崇的一種哲學思想。在道家的經典《道德經》中,關于心的思想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道家認為,人的內心是有必要關注的,因為人的內心會影響到個人行為以及社會的運行。在本文中,將會探討道家思想中關于心的理論,探究心的本質、心的作用以及道家對待心的態(tài)度,力圖深入了解道家思想的內涵,啟發(fā)自我思考。
    第二段:心的本質(大致300字)
    在道家思想中,心是指個體的思維、情感和意識的總和,是一種抽象的存在。道家主張“知心衛(wèi)身”,認為“心”是認識主體的歸屬,是人類思維活動的源頭和根據(jù)所在。道家認為心是一個開放的過程,涵蓋著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甚至是心靈寄托,是“天人合一”的存在。心不是單純的感覺或意識,還包括了思考、情感、欲望等方面。了解心的本質,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緒和欲望,實現(xiàn)自我管理。
    第三段:心的作用(大致300字)
    道家認為,人的內心能夠影響到個人的行為和社會的運作,因此理解心的作用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首先,心是人的行為動因。個人的行為決定于其心理狀態(tài),因為人的內心會影響到其行為與態(tài)度。其次,心會影響人們的人際關系。一個內心平靜安詳?shù)娜送ǔ1刃膬然靵y的人更易于與他人相處,也更容易獲得別人的信任。此外,心還能影響到個人的身體健康。一些研究表明,心理壓力引起的生理反應會導致人們的免疫系統(tǒng)紊亂,引起一系列疾病。因此,了解心的作用能夠幫助個人保持身心健康。
    第四段:對待心的態(tài)度(大致300字)
    道家認為,人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內心。心對人的行為、思考和情感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對待自己的內心。在對待自我內心方面,道家的主張是以“無為而治”為核心。這種做法是指不要將自己的內心抱有強烈的欲求和情感,而是要以一種平和的狀態(tài)來面對內心所帶來的挑戰(zhàn)。道家認為,一個人若放松對強烈欲望的控制,則內心湖面會平靜下來,自然而然地消弭了內心障礙,即使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能保持平和心態(tài)。
    第五段:總結(大致200字)
    在本文中,我們探討了道家思想中關于心的理論,針對心的本質、心的作用和道家對待心的態(tài)度進行了詳細闡述。關注心的內在世界不僅有助于我們認識自己,也為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生活以及社會奠定了基礎。了解道家思想,通過其理論把獲得三種好處,分別是:更好的理解了自己的內心,深入了解了心的作用和明確了對待自己內心的態(tài)度。最終,能夠使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改變自己的行為,實現(xiàn)自我提升。
    道家思想體會篇四
    道家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學派之一,其思想內容豐富而深奧,對于我個人來說,研讀道家經典及其思想,不僅令我受益匪淺,而且對我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道家思想源自先秦時期,起初形成的道家思想主要集中于《老子》等經典中,后來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哲學體系?!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闭沁@一蘊含哲理的簡短語句,引導著我踏上了一段探索自我與世界的心靈之旅。
    段二:道家思想的核心內涵
    道家思想強調道的概念,認為道是宇宙萬物之根本,是無形之物但具備無盡無限的潛力和能量。通過追尋道,人們可以實現(xiàn)天人合一,達到宇宙的和諧與平衡。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強調個體的自覺性和自由性,主張追求宣淫于物、與自然相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給我以啟迪,它告訴我,人生不必刻意追求功成名就,而是應該順應自然,順其自然地擁抱人生的每一個瞬間。通過“道在身后,經于阿附前”的方式,我學會了欣賞眼前的風景,感受即時的快樂,而非追求將來的假象。
    段三:道家思想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
    盡管道家思想形成于數(shù)千年前,但其對于現(xiàn)代社會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當下的時代,人們普遍面對著壓力與焦慮的困擾,追逐金錢名譽成為了許多人的生活中唯一的目標。然而,道家思想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對個體還是對整個社會來說,道家思想都呼吁人們放下功利心,追求內心的寧靜與生活的和諧。通過反思自我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宋代道家思想家朱熹提出了“致良知”的理念,即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實現(xiàn)人與天地間和諧發(fā)展。在繁忙的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道家思想中得到啟示,培養(yǎng)內心的寧靜和平衡。
    段四:道家思想對于個人成長的啟示
    對我個人而言,研習道家思想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轉折點。道家思想告訴我,追求物質的滿足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它也讓我領悟到生活的本質是對內心的依靠。在面對逆境時,我不再盲目地追求物質的富足,而是學會了平靜地接納現(xiàn)實。我以放下功利心態(tài),靜下心來,專注于人生的內在發(fā)展和精神的提升。逐漸地,我觸摸到了內心深處那份寧靜與滿足。這種滿足感源于對自我的認知,對自然的感悟,對生活的美好的體驗。
    段五:對于道家思想的進一步思考
    雖然我在研讀道家思想時獲得了很多啟示和理解,但我也深知道家思想并非千篇一律,其中存在著許多爭議和不完善之處。道家思想是否過于強調無為而治,是否對社會秩序的維護有所忽視,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探討和思考的問題。通過與其他哲學思想的辯證,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道家思想,為我們的人生和社會的發(fā)展做出更好的貢獻。
    總之,道家思想對于我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在追求內心的平和與和諧的道路上,道家思想給予了我極大的啟示和指導。同時,道家思想也引導著我審視當下的社會現(xiàn)象,思考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不斷地思考與實踐,我相信道家思想會繼續(xù)對我的人生和思想產生深刻的影響。
    道家思想體會篇五
    第一段:引言(200字)
    道家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派,對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近日,在我的哲學課堂上,我們討論了道家思想的關鍵概念及其應用。通過這次討論,我對道家思想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體會到了這一哲學流派的獨特魅力。在此,我將與大家分享我的討論心得和體會。
    第二段:對道家思想的理解與解讀(200字)
    道家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主張追求無為而治、柔性而強的方式。在討論中,我們深入探討了道家思想中的關鍵概念“道”和“無為”。我們一致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世界運行的規(guī)律和道德的標準,是人類應當追求的最高境界。而“無為”則意味著放下功利心,順應自然,不去干涉事物的發(fā)展。這一思想對于緩解社會壓力,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著深遠的意義。
    第三段:道家思想的實踐價值(200字)
    我們進一步討論了道家思想在實踐中的價值。我們認為,在如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人們常常過分追逐功利和名利,導致社會關系緊張、人際關系疏離。而道家思想提出的“無為而治”理念可以引導人們順應自然,釋放內心壓力,追求自我內心的寧靜與自由。同時,我們認識到,道家思想對于領導者來說,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領導者應以柔性的力量去治理,不強制他人,而是以身作則,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去引導和影響身邊的人。
    第四段:個人心得體會(300字)
    通過這次討論,我不僅對道家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也領悟到了生活的真諦。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中,我常常感到壓力很大,疲于應付各種任務和期望。然而,道家思想告訴我,過于焦慮和急切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和滿足。相反,放松心態(tài),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此外,我還體會到柔性的力量在解決問題和處理人際關系中的重要性。我會以柔性而強的方式去面對挑戰(zhàn)和壓力,秉持“無為而治”的信念,以更輕松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不確定性。
    第五段:對道家思想的展望(300字)
    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也進一步思考了道家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的應用和發(fā)展。我們認為,道家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尤其是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道家思想提出的“順天而行”的理念對于解決人類面臨的種種環(huán)境問題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關注和傳承道家思想,用其智慧和理念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總結(100字)
    通過這次課堂討論,我對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道家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提出了“道”和“無為”的重要概念,對于減輕社會壓力、提升領導力、引導人們過更寧靜的生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在我的生活中,我會秉持道家思想的理念,以柔性而強的態(tài)度去面對挑戰(zhàn)和困境。同時,我也期待道家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的應用和發(fā)展能夠得到更多的重視和發(fā)揚。
    道家思想體會篇六
    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一派。它強調自然、自由和超越,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理論體系。在我接觸道家思想的過程中,我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之間的聯(lián)系,也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體會。
    第二段:道家思想的主要觀點
    道家思想認為,宇宙間有一種本原的、無形無質的存在,即“道”。人只有通過依靠道來認識宇宙,才能真正達到內在的徹悟。此外,道家思想反對功利主義,強調返璞歸真,追求自然、簡樸、超越自我。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摒棄過多的欲望與物質,追求真正的內心愉悅。
    第三段:道家思想對于個人修養(yǎng)的啟示
    道家思想對于個人的修養(yǎng)提供了許多啟示。它強調內在修養(yǎng)的力量,即通過物質與欲望的消減來達到心靈的明凈。正如莊子所說,“以虛明為身,以物假為助。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之所至?!边@種修養(yǎng)方式可以引導我們通過身心合一與自我墜落的方式,來達到一種頂峰狀態(tài)。
    第四段:道家思想對于社會治理的啟示
    面對當今繁雜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道家思想也提出了明確的指導和啟示。它要求傳統(tǒng)的一些行為準則向道德經的理念轉變,即追求和諧、共存和協(xié)調。由此可以看出,道家思想的價值觀更加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唯有明確自己的處所和地位才能夠真正和他人共和共世。在現(xiàn)實中,我們不僅僅要進行自我修養(yǎng),也要通過與他人互動和溝通來達到更高的境界。
    第五段:總結
    最后,道家思想的魅力在于它獨特的理念體系和行為準則,這些理念和準則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普適性,可以用于引導人們生命中的方方面面,推動個人、社會和人類整體向更加積極向上的方向發(fā)展。在此,我們希望能以道家思想為向導,走出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
    道家思想體會篇七
    2.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豆旁娛攀住?BR>    3.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諟Y明
    4.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霞?!苤?BR>    5.三萬六千日,夜夜當秉燭。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畎?BR>    6.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朱熹
    7.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暫,一個人必須走過漫長的生活道路?!灞救A
    8.附和真理,生命便會得到永生?!└隊?BR>    10.生命在閃耀中現(xiàn)出絢爛,在平凡中現(xiàn)出真實?!?BR>    11.成功的秘訣,在永不改變既定的目的。——盧梭
    12.一朵成功的花都是由許多雨血泥和強烈的暴風雨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成的?!呛?BR>    13.本來無望的事,大膽嘗試,往往能成功?!勘葋?BR>    15.懶惰受到的懲罰不僅僅是自己的失敗,還有別人的成功。——朱爾·勒納爾
    道家思想體會篇八
    推薦閱讀資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tǒng)治宇宙中一切戶外的法則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而常常走向極端,主張絕對虛無,反對一切作為,甚至進而反對一切人類文化、知識和技術的進步、否定禮貌的價值;因反對權威和社會的等級秩序、批判社會弊端而放下社會職責、淡漠參與意識、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絕任何具體實際的社會改革措施,等等。就應看到,道家思想中的這些歷史局限性和消極面,的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務必的腐蝕性。
    道家思想是中國最為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zhàn)國時期的莊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推薦閱讀資料二:
    道家思想體會篇九
    過去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道家不講法治或不重視法治。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充分挖掘《老子》中的法治思想精髓,或僅把道家思想理解為老莊思想而忽視了對黃老道家思想的研究。系統(tǒng)了解道家法治思想,對我們今天實施全面依法治國有一定啟發(fā)和借鑒作用。
    《老子》中的法治思想?!独献印分蟹Q脫離道的“德、仁、義、禮、法”為“道之華”和“愚之始”。但它對符合大道的“德、仁、義、禮、法”持一種推崇態(tài)度,如對“與善仁”的期待、“有德司契”的贊揚和“無德司徹”的抵制,等等。針對春秋時期“侯王”恣意妄為、惡法盛行、無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的情況,《老子》鮮明指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币簿褪钦f,統(tǒng)治者有法不依、恣意妄為是社會混亂的罪惡淵藪;惡法盛行,必然給社會帶來災難性后果?!独献印窂娬{:“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只有推行“良法”,才會有“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的效果,并使人們逐漸回歸到自然的天性?!独献印窂娬{導致社會混亂的根源是無法可依或有法不依、惡法盛行。
    黃老道家的法治思想。黃老道家思想既是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又兼收并蓄了儒、法等家的'觀點。它揭示了法律的起源、特征及法與道的內在關聯(lián),討論了德與刑、立法、司法等具體問題。關于黃老道家思想的劃分、著作真?zhèn)蔚葐栴},學界爭議很大;但把《黃帝四經》《管子》《淮南子》等作為黃老道家的作品,則異議不大。黃老道家提出了“道生法”的命題?!饵S帝四經》曰:“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zhí)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后見知天下而不惑矣?!薄豆茏印份d:“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出乎道?!薄皺唷庇泄J的權威性和公正性,來源于道并由道生發(fā)出來。黃老道家認為,道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之“玄德”,法是道在社會政治領域中的體現(xiàn);道公正無私、公平自然等特性,理當成為法的內在規(guī)定性。由道生法,以法治國,不僅確證了法律本身的合法性,而且為道家治世開辟了道路。
    黃老道家在執(zhí)法上主張“唯公無私”。既然“道生法”、法是道的體現(xiàn),那么,任何人都不得超越和蔑視法律?!渡髯印吩唬骸爸钦咚圆坏迷椒ǘ林\,辯者不得越法而肆議,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即使國君亦不能“自任”,只能“任法”。慎子強烈反對“人治”,把“人治”看作是一種最大的“私”,在執(zhí)法上極力主張“唯公無私”。黃老道家在司法中注重刑德并用、先德后刑。《經法》曰:“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它主張刑德并用,但應先德后刑;司法官員傾心于公正,排除私心,才能使賞罰必信。換言之,就是樹立司法的公信力。黃老道家所說的“無為”與《老子》中的“無為”有所不同?!妒蠼洝吩唬骸坝檬?,請必審名察形,刑恒自定,是我愈靜,事恒自施,是我無為?!边@里所說的“無為”,體現(xiàn)為“法令既明”條件下的與民休息和社會秩序井然下的各自有為。它主張在法律框架內,鼓勵人們發(fā)展生產、發(fā)家致富。在黃老道家看來,民富既是法律推行的結果,也是民眾守法的前提。黃老道家的這些法治思想,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道家思想體會篇十
    那句在電視劇里反復出現(xiàn)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經》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別人在看電視劇時明不明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我看時只覺得好玄奧的句子,完全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其實這一章講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學理念,認為“道”生萬物,為萬物本源。其實翻翻這本《道德經》,你會發(fā)現(xiàn)“道”的出現(xiàn)很頻繁,“道”是作為老子哲學理論的核心思想,代表著他對宇宙人生獨特的深刻感悟和體察,對自然界,世間萬事萬物的觀察和思考。“道”不可言說,也不易輕易領會,它的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漫長歷程。
    我們高中的學校有一塊石頭,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樹下,那塊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個字,是深綠色的字,與那棵大樹倒是映襯得挺好看。“上善若水”這四個字也是出自《道德經》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電視劇里看到過,它講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品性當如水一般,已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四個字雖然簡單,卻決不易做,僅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道德經》里講的道理還有很多,雖然也有些在此刻已經失去了意義,但里面還有很多在今日仍有著重要進取的意義,仍值得我們去珍藏和學習。
    道家思想體會篇十一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zhàn)國時期的莊周、列御寇、楊朱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chuàng)始人,并稱黃老之學。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tǒng)治宇宙中一切戶外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能夠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yǎng)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雖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納,但繼續(xù)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fā)展中扮演重要主角。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fā)展而成。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chuàng)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故道家與道教常被混淆。實際上,道家與道教有很大的區(qū)別,用著名學者柏楊先生的話說,那是“狗與熱狗的關聯(lián)。”
    道家學派的基本觀點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思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zhí)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fā)展出迥然不一樣于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tài)的束縛?;旧系兰艺軐W并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于社會職責的態(tài)度并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tài)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識潛質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后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應對世界。
    道教標榜老子與《道德經》,乃出于道教本身和三教對抗形勢的需要。正因道教的思想理論淵源“雜而多端”,需要象《道德經》中那樣的“道”來加以概括。而老子善攝生者無死地的長生思想以及傳說中老子的高壽(“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與道教修道成仙之旨又相吻合。加以秦漢以后,老子被尊為圣哲,受人尊敬,漢初又與黃帝并列,合稱“黃老”,地位極高。復因“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位在孔子之上;“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似猶佛教之始祖。在三教對抗中,崇奉老子,有助于道教同佛、儒相抗衡。
    歷代帝王對神化的老子,或立廟祀奉,或加尊號冊封,其中尤以唐代為甚。唐太宗詔稱“朕之本系出于柱史”,唐玄宗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其后一再加封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宋真宗繼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推薦閱讀資料三:
    道家思想體會篇十二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2、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變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5、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老子
    
    6、知足則不辱,知止則不殆。——老子
    
    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献?BR>    
    8、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已為人己愈多?!献?BR>    
    9、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献?BR>    
    10、見素抱樸、少私寡歡?!献?BR>    
    1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献?BR>    
    1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献?BR>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献?BR>    
    14、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f子
    
    15、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f子
    
    16、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莊子
    
    17、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f子
    
    18、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f子
    
    1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f子
    
    20、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兜赖陆洝?BR>    
    21、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兜赖陆洝?BR>    
    2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独献印?BR>    
    23、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肚f子天下篇》
    
    25、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于舌而先敝?!兜赖陆洝?BR>    
    26、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wǎng)。-------《淮南子·說林訓》
    
    28、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兜赖陆洝?BR>    
    30、人有盜而富者,富者未必盜;有廉而貧者,貧者未必廉。——《淮南子·說林》
    
    31、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淮南子·泰族》
    
    32、多言多敗,多事多害?!队柮稍鰪V》
    
    34、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列子·說符》
    
    35、察見淵魚者不詳,智料隱匿者有殃?!读凶印ふf符》
    
    36、日極則仄,月滿則虧。物極則反,命曰環(huán)流?!豆茏印ぐ仔摹?BR>    道家思想體會篇十三
    1、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2、見素抱樸、少私寡歡。
    3、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4、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5、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6、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8、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9、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10、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11、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wǎng)。
    12、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13、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
    1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16、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7、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18、察見淵魚者不詳,智料隱匿者有殃。
    19、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0、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2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3、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4、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25、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2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27、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28、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9、日極則仄,月滿則虧。物極則反,命曰環(huán)流。
    30、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已為人己愈多。
    31、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32、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33、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34、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5、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36、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38、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39、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40、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4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2、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43、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于舌而先敝。
    44、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5、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4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47、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48、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49、人有盜而富者,富者未必盜;有廉而貧者,貧者未必廉。
    5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5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52、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54、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55、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56、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57、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6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64、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6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66、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67、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68、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69、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7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
    7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7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7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75、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7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7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7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7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80、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81、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82、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3、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8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8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86、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87、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8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9、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90、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91、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92、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9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95、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96、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97、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9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99、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100、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10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10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0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家思想體會篇十四
    1、道法自然
    順應自然,不好過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態(tài)度(三個層面)對待自然,對待他人,對待自我。因此會有“自然——釋然——當然——怡然“。
    2、清靜為天下正
    清靜之道,自然之道?!疤師o為之事,行無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時無聲勝有聲?!爸未髧襞胄□r,不可煩,不可撓;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嚴子陵:“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3、為而不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厚德載物,上善若水“。四種狀況: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傷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沒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剮。體現(xiàn)處世的態(tài)度:平和、寬容、自然。
    4、虛其心
    道就是虛,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愉悅;即讓心虛著,沒有心事,才能體驗性命的樂趣。虛心:能夠學習新知識(更新知識);能夠更加包容一切(無成見)。只有虛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虛心的好處:能夠超越自我,否定自我,不斷提升自我;虛心是一種美德,——心量個性大,能包容各色各樣的人,個性是一些有個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對人的成見、意見、不愉快、抱怨、不滿意等等忘卻才能到達)。經營智慧:忘卻屢屢經驗(使自我成功的方法、經驗,學習更新的、更好的東西)才能有更適合發(fā)展的東西。
    5、正言若反
    自然是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反動“-事物的發(fā)展務必是朝相反的方向戶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務必有所不智的地方,該智則智,不該智則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跋噍o相成“——太極管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對立面的統(tǒng)一)。美國的張緒道(新道家)主張:從相反的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思考正反的轉化。學習并領悟:放下掉(防止盛極而衰);繼續(xù)挖潛。
    道家思想體會篇十五
    2.當我們愛別人的時候,生活是美好快樂的?!蟹颉ね袪査固?BR>    3.在快樂時,朋友會認識我們;在患難時,我們會認識朋友。——柯林斯
    4.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樂的事?!璧?BR>    5.沒有人能比笑得過多的人更感到深切的悲衰?!锟颂?BR>    6.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快樂的頂點?!挛鞯脼酢ひ晾怪?BR>    7.快樂就像香水,不是潑在別人身上,而是灑在自己身上?!瓲柗颉の譅柖唷勰?BR>    8.所謂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伊壁鳩魯
    9.悲傷可以自行料理,快樂的滋味如果要充分體會,就需要有人分享才行?!R克吐溫
    11.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與奔向前去的時候,才美麗,才有意義。——張聞天
    12.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f子
    13.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構成生命的材料?!惶m克林
    14.生命,那是自然會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Z貝爾
    道家思想體會篇十六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經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huán)的創(chuàng)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道家思想體會篇十七
    1、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
    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3、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7、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9、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10、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2、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萬物,無不置也。地性既善,養(yǎng)生萬物,無不置也。圣人悉樂理天下而實法天地,故萬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輕,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1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16、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8、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19、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軀命,故人惟兼物性,方為全盡吾性。體此意者,樽節(jié)愛養(yǎng),戒殺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2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1、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2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2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2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26、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27、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8、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長得其用。
    29、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30、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1、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32、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3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36、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
    37、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38、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三國。
    3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40、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1、上順天時,下養(yǎng)萬物,草木昆蟲不失斯所,獺未祭魚不施網(wǎng)罟,豺未祭獸不修田獵,鷹隼未擊不張尉羅,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3、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6、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47、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4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4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50、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
    5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52、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4、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5、道者德之體,德者道之用。
    56、無名者道之體,而有名者道之用也。
    57、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58、而富者,富者未必盜;有廉而貧者,貧者未必廉。
    5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6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62、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63、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6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65、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6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7、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68、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69、土處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爭先,故疾而不遲。
    7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7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72、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73、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74、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75、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76、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77、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7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BR>    79、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8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1、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82、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83、同道者相愛,同藝者相嫉;同與者相愛,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愛,同壯者相嫉。
    84、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保之;積于柔則剛,積于弱則強。
    85、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86、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87、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8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89、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9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91、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于舌而先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