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書中內(nèi)容、主題、人物形象等進行感受和思考的一種抒發(fā)情感的方式。讀后感是觸動內(nèi)心,引發(fā)共鳴的過程,它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吸收書中的觀點和思想。讀完一本好書之后,我們常常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欲望,希望將內(nèi)心的感受和思考表達出來,與他人分享和交流。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增加讀后感的觀點和深度?閱讀之后的感悟和思考是個人的獨特體驗和思想,以下是一些讀者朋友的讀后感,或許可以給你一些啟示和思考。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一
今夜,抑郁的我徘徊在窗口,拉開抽屜,一碟書本整齊的擺著。我最愛不釋手的卻是那本最不養(yǎng)眼的泛黃的破舊的《魯迅全集》我靜靜的坐下來,打開書本。
讀魯迅的散文,一種家的溫馨,相互做樂的甜蜜油然而生。眼前浮現(xiàn)出對童稚的向往和迷戀對未來的憧憬與仰望。魯迅的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生動的呈現(xiàn)了一幅幅溫馨,甚至催人淚下的畫面。唯一一部散文詩集《野草》同樣能使人感受到那種激情,蓬勃?!栋㈤L與山海經(jīng)》便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后僅一句“我似乎與找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北銓Π冻木磹?,刻骨銘心的敬意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叭屎窈诎档牡啬负?,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眲t表現(xiàn)了對啊常的思念之情??梢哉f阿長是魯迅一生值得尊敬,感激的人。魯迅數(shù)篇文章中皆有提到長媽媽??梢娮髡邔Π㈤L情誼之深,思念之切。
讀魯迅的文章反差極大,諷刺小說更是膾炙人口,讓人忍不住跳出一詞“痛快”。
與上相比《五猖會》則略勝一籌寫出了作者對五猖會的喜愛,同時“我至今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那是叫我背書”我反復閱讀,體會其深刻含義,這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與隔膜含蓄的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
《故鄉(xiāng)》前后對比的寫法,寫出了前、后故鄉(xiāng)人的變化之大。深刻地表現(xiàn)了封建思想麻木人們的神經(jīng)。也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為改變新中國命運的決心。以《孔乙己》為例魯迅用精妙的手筆,展現(xiàn)出主人公善良、淳樸,卻又固守讀書人的架子,將自己禁錮在封建思想中。最終被歲月摧殘死去。我想: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人生需要自己把握。倘若他能沖破封建的牢籠,選擇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他也許不會走上封建社會為弱者鋪設(shè)的道路。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二
在我自己,覺得中國現(xiàn)在是一個進向大時代的時代。但這所謂大,并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而也可以由此得死。
許多為愛的獻身者,已經(jīng)由此得死。在其先,玩著意中而且意外的血的游戲,以愉快和滿意,以及單是好看和熱鬧,贈給身在局內(nèi)而旁觀的人們;但同時也給若干人以重壓。
這重壓除去的時候,不是死,就是生。這才是大時代。
在異性中看見愛,在百合花中看見天堂,在拾煤渣的老婦人的魂靈中看見拜金主義〔2〕,世界現(xiàn)在常為受機關(guān)槍擁護的仁義所治理,在此時此地聽到這樣的消息,我委實身心舒服,如喝好酒。然而《塵影》〔3〕所赍來的,卻是重壓。
現(xiàn)在的文藝,是往往給人不舒服的,沒有法子。要不然,只好使自己逃出文藝,或者從文藝推出人生。
誰更為仁義和鈔票寫照,為三道血的“難看”傳神呢?〔4〕我看見一篇《塵影》,它的愉快和重壓留與各色的人們。
然而在結(jié)末的“塵影”中卻又給我喝了一口好酒。
他將小寶留下,不告訴我們后來是得死,還是得生?!?〕作者不愿意使我們太受重壓罷。但這是好的,因為我覺得中國現(xiàn)在是進向大時代的時代。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七日,魯迅記于上海。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的《塵影》一書,題為《〈塵影〉序言》,稍后又刊載于一九二八年一月一日上?!段膶W周報》第二九七期。
〔2〕在拾煤渣的老婦人的魂靈中看見拜金主義這是針對胡適“提倡拜金主義”的文章而說的。該文說:“美國人因為崇拜大拉(按“大拉”是英語dollar的音譯,意思是“元”,后泛指金錢),所以已經(jīng)做到了真正‘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理想境界了。……我們不配罵人崇拜大拉;請回頭看看我們自己崇拜的是什么?一個老太婆,背著一只竹籮,拿著一根鐵桿,天天到弄堂里去扒垃圾,去尋那垃圾堆里一個半個沒有燒完的煤球,一寸兩寸稀爛奇臟的破布?!@些人崇拜的是什么!”(據(jù)一九二七年十一月《語絲》周刊第一五六期《隨看錄三》)
〔3〕《塵影》中篇小說,黎錦明作。它描寫一九二七年蔣民黨背叛革命前后南方一個小縣城的局勢。這個小縣城在大革命中成立了“縣執(zhí)行委員會”和“農(nóng)工糾察隊”,斗爭了地主豪紳;但在蔣叛變革命時,當?shù)赝梁篮透魃磩尤宋?,與民黨軍官相勾結(jié),對革命力量突施襲擊,屠殺了許多革命者和工農(nóng)群眾。
〔4〕《塵影》中有這樣的描寫:大土豪劉百歲被捕,群眾要求將他處死。他的兒子用幾千元向混進縣黨部當委員的舊官僚韓秉猷賄賂求救。韓賄賂后宴請同黨商議,說是“人家為孝道,我就為仁義”,最后商定將劉百歲放出?!叭姥笔菚兄饕宋锟h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革命者熊履堂在時局逆轉(zhuǎn)后被殺頭時所濺的血;“難看”是旁觀者的議論。
〔5〕《塵影》最末一章描寫熊履堂被殺時,他的兒子小寶正從幼稚園放學出來,唱著“掃倒列強、除軍閥”的歌曲,但未敘明后來結(jié)果如何。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三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年,魯迅雜文讀后感。
—題記《自嘲》
我國有一位大文豪,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發(fā)像刷子似的直豎著,濃密的胡須成一個隸書“—”字……。他是中國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的主將,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其中的《狂人日記》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他就是以筆為武器,戰(zhàn)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
在今天的中國,我們生活在和諧的社會。我們用現(xiàn)在的口吻意讀魯迅當年的雜文,我們僅僅只能讀出魯迅雜文的攻擊性,僅僅是一種“筆戰(zhàn)”??晌覀儏s大大錯誤,魯迅只是生活在一個壓迫的時代,處在被壓迫的地位,只是用自己的筆反抗。
中國的雜文中魯迅的可謂稱之為瑰寶,雜文記錄了他的一生詳細記載了他的一輩子的思想。他一再強調(diào):“解放別人,同時解放自己?!钡拇_,魯迅雜文是一把治痛救人的解放刀。魯迅的雜文大可分為四大特性:否定性;攻擊性;偏激性;和隱蔽性。
否定性
在魯迅看來:“說到中國的改革,第一著自然是掃蕩廢物,以造成一個使新生命能得誕生的機運,讀后感《魯迅雜文讀后感》?!瓪v史是過去的陳跡,國民性可改造于將來,在改革者的眠中,誰和目前的東西是全等于無物的?!本褪囚斞鸽s文的創(chuàng)作思想基礎(chǔ)也是魯迅雜文的否定性是基本的第一特性的思想根源。
攻擊性
魯迅雜文的攻擊性,也是斗爭性,出于改良這人生美好的理想,出于更廣大的心里含殺機的文人,是別一家。從魯迅雜文的攻擊性,可以體驗出魯迅生命中的復仇情結(jié)。從魯迅名言:“到將來,也會有人造言主義者來反對 報復罷,我們憎惡他們!”可以真正了解魯迅的“創(chuàng)作總根于愛?!?BR> 偏激性
看過雜文的人都知道魯迅筆下所批評的人、事和社會現(xiàn)象,就能感受到他那偏激的筆法了,魯迅雜文中所批評的人點名道性,欠數(shù)之多,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各學界是極為罕見的。
隱蔽性
魯迅文章的隱蔽性終究來自他深沉的內(nèi)心。時代和中國造就了他這樣一個深沉的人,在政治的壓迫下,戰(zhàn)斗的作者,只有也必須“常抗戰(zhàn)而亦自衛(wèi)。”“鉆網(wǎng)”就是自衛(wèi),“鉆網(wǎng)的法子”就是隱蔽性之所在。
然而,魯迅終其一生,并沒有厭倦,所以他的晚年創(chuàng)作了更多的雜文,燃燒出更旺盛的生命力,站著并且是“橫站著”,反抗到最后一息這就是那位老者視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那就無異于謀財害命的人。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四
魯迅先生的雜文是在尖銳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中創(chuàng)造的他對封建舊文明,舊道德進行了批判;探索和研究國民性問題,暴露和批判過敏性弱點;對舊中國社會的思想,文化,文學進行了廣泛廣泛而深入的批判;積極歌頌了人民群眾和無產(chǎn)階級領(lǐng)導的革命事業(yè),魯迅的雜文一次被稱為“中國的民族魂”。
魯迅在小說散文等領(lǐng)域取得了卓越的藝術(shù)成就,而且他一畢生心血和精力,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獨樹一幟,無與倫比的雜文;這些雜文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對促進整個中國的革命斗爭的人民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巨大作用。魯迅用犀利的筆,寫下了“篇篇雜文”如匕首,似投槍,直刺敵人要害,發(fā)揮無可代替的戰(zhàn)斗作用。這些雜文對生活的反應(yīng)敏感迅速潑辣犀利,戰(zhàn)斗性強。正如先生所說,雜文是感應(yīng)的神經(jīng),是政府的手足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自上而下的血路來的東西。
這些文字確實激烈又尖銳,短時間內(nèi),太過頻繁的閱讀,帶來了一定的反面效應(yīng)。一件事物關(guān)注的太多,即便是好的,可能也會變了味道。然而它真的變了味道,物極必反,在此,雖無這般夸張,但是得懂得如何適可而止,點到即可。書,就慢慢讀看了。閑暇之余,翻將幾頁來看,倒也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嫌隙的也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自己在文字的基礎(chǔ)上附加了個人的情感。報喜不報憂,見好不見壞,在長篇累讀之后,精神疲乏,需要另類的、輕松的文字來解脫,來釋放。
更或許,我就不該只看一個人的文章,只欣賞一種風格的文字。魯迅的文字是**年代的寫實,這些苦難動蕩的日子,多多少少給我加重了沉悶與壓抑。然而我,又是那種見不得傷口的人,盡快終結(jié)這樣的痛苦,回到我的、真實的、和平的世界,豈不痛快?再有興致,百家各樣的文字,調(diào)劑著看,換換異樣的口味,領(lǐng)會異樣的風采,正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yīng)該別有韻味。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五
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開端,是現(xiàn)代中國的偉大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
讀了這本書后,我感觸很深。在字里行間,我們能隱約發(fā)現(xiàn)魯迅每一篇文章時的心態(tài)都是不同的。
我最喜歡的是《世故三昧》里的《爬和撞》。
它筆鋒幽默,賦有哲理性,是篇很有趣的文章。它議了爬,又議了比爬更高一級的撞。就像英語中的比較級。它告訴我們:在生活中,用一種方法去做某件事失敗了,但不要灰心喪氣,可以再試著用別的方法去做啊。兩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成功為止!到那時,再回過頭去看看你走過的路上那寫努力是否值得?我想那時,你一定會微笑著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是啊,功夫不負有心人。
記得九歲那年,我天天幻想著自己能騎著自行車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墒?,我不會騎?。α?,爸爸不是會嗎?于是,我一蹦一跳的跑到爸爸身邊,央求他教我,爸爸沒辦法,只好答應(yīng)我了。傍晚,我們來到一條無車的小路上,我在爸爸的攙扶下,坐在了坐椅上。我不肯讓爸爸放手,因為我怕摔著。可爸爸仍然放手了,哦整個人和車是去了平衡,車子沒騎多遠,就向左邊傾斜,我被重重的摔在了地下,我的手和膝蓋都被石子劃破了,我忍不住留下了眼淚,可爸爸呢,并沒來扶我,而是告訴我怕疼的話就別學了。我堅強叫兩午了淚,說:“我一定要學!”爸爸微笑的走過來,幫我拍掉了身上的'灰塵。過了一會兒,我們便又開始了剛才的步驟。當然,我也摔了好幾次,但爸爸一直陪在我身邊。一天,兩天,……就這樣過了兩星期,我的車技越來越好了。騎自行車也已不再是我的幻想了!
我想套用黑格爾的一句話宋陳述這件事:“只有經(jīng)過長時間完成其發(fā)展的艱苦工作,并長期埋頭沉浸于其中的任務(wù),方渴望有所成就?!?BR> 說的沒錯,在人塵的道路上難免遇到困難,重要的是看你能否克服它!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六
說來慚愧,學了多年的語文,至今還不知道何為“雜文”,小說,詩,散文倒還能說出點所以然來。說起雜文,最好的例子便是魯迅先生,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位用尖銳準確的筆尖寫下民國時期的漏病的先生。而雜文是一種直接、迅速反映社會事變或動向的文藝性論文。特點是“雜而有文”,短小、鋒利、雋永,富于文藝工作者色彩和詩的語言,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感染力,兩者相得益彰。
根據(jù)雜文的特點,就能看出民國時期正是雜文發(fā)生的最好時期,魯迅先生用他的雜文帶動了我,雖然時隔幾十年,但仍有幾篇文章依然能帶動我的情感,有時讀著讀著也能發(fā)出“然也”的感嘆,無奈的是如今的陋習依然延續(xù)幾十年前的潦倒黑暗,準確的說,是延續(xù)幾千年的歷史。當我們感慨于中國經(jīng)過千百次的戰(zhàn)亂,或是他國的侵略,在子民奮力抗戰(zhàn)中贏得勝利,成為泱泱大國的喜悅之余,卻始終無法擺脫一些遏制我們的陋習。
正如開篇“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可所謂正中我的下懷,確實道出了千百年的人民的心聲。正如現(xiàn)在網(wǎng)上也有人提議,生子前必須領(lǐng)到證書,就是一本如何成為父母的技能證書。自從人類史上第一個猩猩仰望星空開始,只負責生卻不教養(yǎng)的時代應(yīng)該遠去,更何況如今的這個社會。有時我想,三綱五常究竟是好還是壞,后來我笑了,根據(jù)馬克思理論說到,事物需要辯證統(tǒng)一的角度去看待。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固然穩(wěn)定了古時候的朝政和人民,卻也禁錮了新一代的思想。魯迅先生說“覺醒的人,此后應(yīng)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于后起新人。開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導;第三,便是解放。”
《雜文》我估計有大半篇幅設(shè)計到教育,重點呼吁中國人將子女,學生,青年作為能成為參天大樹的小樹,強調(diào)需要“培養(yǎng)”,而不是一味的打壓。對于思想的解放,對于民國精神的謳歌,對于那時的剝削,對于勇士的敬佩.......我想當時學生時代對于魯迅文章的“深惡痛絕”,到如今恐怕是頂禮膜拜了,一支筆在魯迅手下就像一把尖刀深深的刺在敵人的心臟,而噴涌而出的鮮血,驚醒了一批人,也模糊了一批人的眼睛,更有甚者卻甘愿擋在敵人的身前,及其諷刺。
讓我耳目一新的是魯迅先生用了幾個動詞,很有形的描述了當時踩著同胞尸骨往上爬的人。“爬”“推”“撞”“沖”,譏諷了當時的人,不顧一切的牟取自身利益??傃灾?,不同時代演變了不同的人,卻帶有相同的氣息,一輪又一輪,放佛生命不止,輪回不斷似的,及其相似。也有一部分的人拿著他人的事跡洋洋灑灑的一吐為快,演變?nèi)缃瘛拜浾摗笨峙率亲顬橘N切的一個詞。
“倘使對于黑暗的主力,不置一詞,不發(fā)一矢,而但向“弱者”嘮叨不已,則縱使他如何義形于色,我也不能不說——我真也忍不住了——他其實乃是殺人者的幫兇而已。”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七
雜文,顧名思義,是指現(xiàn)代散文中以議論和批評為主而又具有文學意味的一種文體。是隨感錄、短評、雜說、閑話、漫談、諷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識小品、文藝政論等文體的總稱。
魯迅又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開端,是現(xiàn)代中國的偉大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讀了這本書后,我感觸很深。在字里行間,我們能隱約發(fā)現(xiàn)魯迅每一篇文章時的心態(tài)都是不同的。而《魯迅雜文精選》這本書收集了魯迅的部分雜文,充分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的堅韌人格和鮮明個性。雜文雖然古已有之,然而直到到了魯迅的手里,雜文的藝術(shù)魅力和思想潛力才充分表現(xiàn)出來。在藝術(shù)形式上,魯迅的雜文擅長分析,以其高度嚴密的論證,總能夠在有限的篇幅里,一針見血地把道理說得深刻透徹,因此具有高度的說服力。同時,魯迅雜文特別擅長使用諷刺手法,把社會上公然的、常見的、不以為奇的,但卻不合理的事物,加以精練、夸張,給予辛辣的諷刺,使其文很有感情力量,常常能制強敵于死命。魯迅經(jīng)常運用典故或自己創(chuàng)造的故事,以具體生動的事例,來論述抽象的道理??傊斞傅碾s文,形式豐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獨創(chuàng),給予讀者以雋永的藝術(shù)享受。
對于文明,它對封建舊文明舊道德、對資本主義文明、半殖民地文明,對帝國主義奴化思想等都進行了毫無保留的批判;深刻地暴露并批判了國民劣根性,對國民卑怯保守的病態(tài)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對于社會,它對社會的一切黑暗、統(tǒng)治者的兇殘、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都給予了猛烈的抨擊和批判。與此同時,對于統(tǒng)治者的壓迫以及文化界同仁的誣陷攻擊,魯迅也不惜用雜文對他們進行毫不留情的諷刺。
讀了魯迅先生的雜文,我仿佛看到了他本人正在對社會、事物做一個評判。文章詳細的學出了作者的內(nèi)心思想及觀點。我忽然也理解了許多,更多的思考像泉水般涌現(xiàn)出來,讀了魯迅的文章真是能讓人豁達開朗啊。
建議大家都多讀一讀這本書!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八
對于現(xiàn)代主義文學,我最敬重的欣賞的作家之一是周樹人,或許對于他,接觸的都只是局限于一文文的紙上篇章,但僅從一紙字跡便可聞名于世,其文采以及才能的高低便不言而喻了。
而我們了解其人也盡是從《魯迅全集》開始并作為依據(jù)的。記得第一次讀魯迅的作品是在小學時代,翻看家中前輩的藏書時發(fā)現(xiàn)的一本泛黃色書皮的《阿q正傳》,字體還是六七十年代開始被漸漸習慣的白話文,當時,只要是認識些許字的人大都能看懂。而小學時代的我是一個很安靜的孩子,無聊時我能夠拿起一本喜愛的書在溫和陽光下享受整個下午,那時候看書完全是正因好奇,至今依舊記得初初看啊q時只是一昧的想了解一個陌生人的非同尋常的故事,而完全不懂其中的任何寓意。
我喜愛啊q。這是最初的感覺。我不覺得阿q有任何問題,反而更欣賞他的那份在我當時看來偉大的豁達以及天真的樂觀。對于孩子來說,或者好奇是最大的動力,不管做什么。我以為啊q最終終會有屬于他的一份與眾不一樣的人生,我也好奇當時的結(jié)局,即使當時幼稚的頭腦在文字中間早已嗅到不安的成分,但依舊憧憬和幻想有另一種落幕。
其實說真的,從當初的真實情景來說,在最后為阿q拉上幕簾時我真的流淚了。好像只是一份同情和悲憫就能把我墮入苦海,那時的我無比脆弱。但是,當一個純真的孩子的夢想在無比憧憬中破滅時,誰也不會怪孩子。因此我開始寫作,我最初的意圖也許真的是有這么一份弱小的執(zhí)著在里面,我要用手中筆把啊q救活,他那么可憐了為什么還要有如此的結(jié)果,我厭惡魯迅,他太狠心。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九
私立學校游藝大會〔2〕的第二日,我也和幾個朋友到中央公園去走一回。
我站在門口帖著“昆曲”兩字的'房外面,前面是墻壁,而一個人用了全力要從我的背后擠上去,擠得我喘不出氣。他似乎以為我是一個沒有實質(zhì)的靈魂了,這不能不說他有一點錯。
回去要分點心給孩子們,我于是乎到一個制糖公司里去買東西。買的是“黃枚朱古律三文治”。
這是盒子上寫著的名字,很有些神秘氣味了。然而不的,用英文,不過是chocolateapricotsandwich。〔3〕我買定了八盒這“黃枚朱古律三文治”,付過錢,將他們裝入衣袋里。不幸而我的眼光忽然橫溢了,于是看見那公司的伙計正揸開了五個指頭,罩住了我所未買的別的一切“黃枚朱古律三文治”。
這明明是給我的一個侮辱!然而,其實,我可不應(yīng)該以為這是一個侮辱,因為我不能保證他如不罩住,也可以在紛亂中永遠不被偷。也不能證明我決不是一個偷兒,也不能自己保證我在過去現(xiàn)在以至未來決沒有偷竊的事。
但我在那時不高興了,裝出虛偽的笑容,拍著這伙計的肩頭說:
“不必的,我決不至于多拿一個……”
他說:“那里那里……”趕緊掣回手去,于是慚愧了。這很出我意外,——我預(yù)料他一定要強辯,——于是我也慚愧了。
這種慚愧,往往成為我的懷疑人類的頭上的一滴冷水,這于我是有損的。
夜間獨坐在一間屋子里,離開人們至少也有一丈多遠了。吃著分剩的“黃枚朱古律三文治”;看幾葉托爾斯泰的書,漸漸覺得我的周圍,又遠遠地包著人類的希望。
四月十二日
〔1〕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二二年四月十二日《晨報副刊》,署名魯迅。
〔2〕私立學校游藝大會指中國實驗學校等二十四所男女學校,為解決經(jīng)費困難,于一九二二年四月八、九、十日在北京中央公園舉行的游藝大會。
〔3〕chocolateapricotsandwich今譯巧克力杏仁夾心面包。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十
“國學”又名“國故學”,亦名“舊學”;系對“西學”、“洋務(wù)”、“新學”而言。在海運未通之前,中國閉關(guān)自守,國人的心目中,只有中國而無世界,以為中國即是世界。一切的學術(shù),既沒有國界可分,故無從產(chǎn)生所謂“國學”。后來海運大開,中西交通日繁,西洋學術(shù)文化,因之東漸,于是產(chǎn)生了所謂“西學”,隨即也有了所謂“國學”。張之洞說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就是“國學”,“西學”就是西洋傳來的文化學術(shù)?!爸小薄拔鳌睂ΨQ,大約在這個時候才開始。
為了羨慕西洋人物質(zhì)生活的舒服,于是引起中國人對于自己的一切的厭惡。所以凡是帶著“洋”化的東西,即使原料是中國的,是中國人在中國做的,它的價值也會比中國舊有的增高,而且又是特別的愛好。為什么同樣一只坐人的椅子,沙發(fā)也要比舊式椅子的價錢大起幾倍?做西裝工人的工錢,比做中裝的工錢來得高?一本布面洋裝書,比線裝的定價要高貴?這種種疑問,已經(jīng)用不到人家來替我們解釋,我們都已明白洞曉了。
在彌漫著這樣心理的社會里,“國學”在沒有“洋”化以前,那里會不遭到厄運?于是有人起來大叫:“推翻烏煙瘴氣的國學!”他們的理由是:一、來歷不明。在中國書中查不出它的來歷,大概就是西洋人所謂“支那學”。但“支那學”這名稱含有繁雜混亂,無法理清,還是一團糟的意思,是西洋人給我們的一種恥辱。二、界限不清?!皣鴮W”是什么,還沒有一個合理的`定義。三、違反現(xiàn)代科學的分析精神。因為“國學”兩個字,犯了囫圇吞棗的大毛病,人人要想做到“萬物皆備于我”的圣人,結(jié)果往往弄得一物亦不備。四、以一團糟的態(tài)度對待本國的學術(shù)。世界上并沒有什么“德國學”、“法國學”、“美國學”、“英國學”,何以中國獨有國學?因為他們對于世界學術(shù)上的貢獻各有所長,如德國的科學和史學,美國的新的社會科學,法國的文學和哲學,英國的文學、經(jīng)濟學和政治學;中國獨無所貢獻,名曰“國學”正表明它還在一團糟的狀態(tài)里。
上述的四個理由:所謂“來歷不明”,就是“于古無征”。因為“于古無征”,就以為應(yīng)該打倒,在“洋”式的邏輯上也未見得講得通。至以為即是西洋學者所謂“支那學”,是西洋人給我們的一種恥辱,那全是自己疑心生鬼。況且,“國學”二字本來是國貨,何必定要向外洋硬拉進來?其他二、三、四三個理由,都是國學家的態(tài)度問題,和國學的本身無關(guān)。
也有人出來主張:“且慢談所謂國學!”他們以為在現(xiàn)代的中國,不去獲得世界的知識,研究現(xiàn)代的科學,做一個有工作能力的人,而去做那不急之務(wù)的國學,那是可以嘆息的事,這話也似是而實非。在我們未經(jīng)斷定國學所包含的學術(shù)無一能適用于現(xiàn)代之前,我們便不能就認研究國學為不急之務(wù)。況且國學家也未曾硬要中國人都來研究國學,歡喜研究與否,全在你自己的高興不高興。同樣,“且慢談所謂‘國學’!”也沒有人來強制你不要“慢談”,可以隨你尊便;不過你也不能強制人家,也來跟著你“慢談”。
總而言之,國學的值得研究與否,非研究后不能預(yù)知;我們越對于國學懷疑,我們越非加以研究不可。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十一
小時候,最不愛讀的就是魯迅的文字,而現(xiàn)在,主動想要甚至反復的去讀。
讀書的時候,感覺能看到魯迅先生一個人坐在書桌前,奮筆疾書的“吐槽”。讀著讀著真的會忍不住笑出來,可是笑完之后卻有些想哭--魯迅先生對中國、中國人都看的那么透徹,哪怕是在百年前,他也能寫出當下中國人身上不變的特性。
看完書沒多久,我去影院看了《八佰》,看到一本熱血正起勁的時候,卻又突然想到先生書中那段““合群的自大”,“愛國的自大”,是黨同伐異,是對少數(shù)的天才宣戰(zhàn);——至于對別國文明宣戰(zhàn),卻尚在其次。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他們把國里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贊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倘若遇見攻擊,他們也不必自去應(yīng)戰(zhàn),因為這種蹲在影子里張目搖舌的人,數(shù)目極多,只須用mob的長技,一陣亂噪,便可制勝。
勝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勝了;若敗了時,一群中有許多人,未必是我受虧:大凡聚眾滋事時,多具這種心理,也就是他們的心理。他們舉動,看似猛烈,其實卻很卑怯。至于所生結(jié)果,則復古,尊王,扶清滅洋等等,已領(lǐng)教得多了。所以多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當然,我背不下來這段話,只是記得大致意思。)在觀影后,看了督工和一些up主關(guān)于華誼和八百壯士的講述,真的也只能悲嘆一句,唉。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十二
最近,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名著之一《故鄉(xiāng)》。讀了這本書,我心中頓時有了千萬個想法。于是,我打算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本書。
這本書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別是: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
在“回故鄉(xiāng)”這部分中,講了主人公在從異鄉(xiāng)回故鄉(xiāng)接親人的路上,對即將到達的故鄉(xiāng)感慨萬分。
“在故鄉(xiāng)”則講了主人公到了自己原來住的大房子里,見到了母親后,講了許多話,母親讓“我”去看望一下親朋好友,并且說“我”兒時的好友閏土也會來。頓時,“我”立即回想起了兒時的自己與他,并在腦海中浮現(xiàn)了一幅閏土在大海邊的沙地上看瓜刺猹的畫面。之后,來了一個臨近開豆腐店的楊大嫂,以前美貌的她,現(xiàn)已成了一個自私、尖刻、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庸俗的小市民了。楊大嫂本想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卻因我的不肯而生氣的走了。
過了幾天,閏土來了,他的模樣已與兒時變了許多。雖然他家里有著一塊耕地,而且連第六個孩子都會工作了,但承重的稅收依舊壓著他的肩。并且,他的性格也與兒時變了個模樣,變得善于奉承了,竟將兒時叫“迅哥兒”的“我”改叫成了“老爺”,頓時使我感到自己與閏土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讀了這本書,我感到了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腐敗,其中中國清政府、國民黨政府的愚昧、落后、貧窮、軟弱無能,以及當時列強、地主的蠻橫無理,到處搜刮民脂民膏,使廣大的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困苦,越來越貧窮,導致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氣、活力、純真被活活地扼殺了。所以,當時的人們是多么渴望打破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質(zhì)關(guān)系的新型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呀!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早聽過了這句話,但一直不明白這句話,讀了之后,我懂了:就一條規(guī)律,本沒有它而做的人多了,就成了一條規(guī)律。每件事情總有一個開端,當每個人都認同他時,便成了合理的事情了。
在魯迅先生的這本書中,讓我們體會到了舊社會的腐敗,令我們更加體會到新中國的美好制度!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十三
知識和強有力是沖突的,不能并立的;強有力不許人民有自由思想,因為這會使能力分散?!蛾P(guān)于知識階級》的演講里,魯迅的語氣分明溫和了,轉(zhuǎn)而利用巧妙論證法道破知識階級能否存在的問題。魯迅自嘲:“有一班從外國留學回來,自稱知識階級,以為中國沒有他們就要滅亡的,卻不在我所論之內(nèi),像這樣的知識階級,我還不知道是些什么東西呢。”一巴掌拍向所謂的知識階級,看來魯迅的哀愁已達到悲壯的程度了。
因為中國人陋習不少,魯迅認為這是個要不得的習慣。常言道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倘若“習慣”停留在不思進取的思想上,便要不得?!读晳T與改革》一文,作者主張給“體質(zhì)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進行一點改革。但改革就必須革新,而不是復古,這點與作者“摒棄古文”的思想是一致的。最終,此文同樣成為諷刺封建愚昧的刀具,剖開停留在“習慣”或大喊未來而依舊怠慢的革新的事實。僅大叫未來的光明,其實也是欺騙怠慢的自己和怠慢聽眾的,至少我這么認為。
如此看來,魯迅的雜文無不外乎是論述政治落后和文藝需要革新,只不過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已。對于一個棄醫(yī)從文的意欲救治國人愚昧思想的文學大家,其一哀一怒的慨嘆和激憤始終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十四
新買了一本《魯迅雜文精編》,迫不及待的翻看起來。魯迅的文字果然非比尋常,嬉笑辱罵皆成文字,某些論點上更有一針見血的犀利。一口氣下來,讀了十多篇。要不是中間打斷,定要接著讀下去。就這樣間歇的一直讀著,某一日,竟忽然嫌隙起來。雜文的字里行間,看不到幾句稱頌的話。
假設(shè)在你的周圍,充斥的都是不滿與憤慨、厭世與急俗、丑陋與骯臟、黑暗與迷茫,你還能欣然的微笑嗎?我笑不起來。即便不是激烈地如周圍一般糟糕,至少我也緊張了許多,沉悶了許多?;蛟S,我就此陷進去了,開始變得郁郁寡歡了,開始悲觀失望了,開始萎靡不振了。雜文里,怒喝著當權(quán)者無能與殘忍,痛斥著世人的愚昧與麻木,其人物世界里根本就沒有幾個進步高尚的人?;蛘哌@樣的當權(quán)者或世人本就該罵。又或許,有人就是受的了痛罵,一罵才會醒,醒來才會做些稱道的事。如果是這樣,倒也有些好處,雜文畢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過細想起來,不免又有些悲哀了。民眾喪失了自覺性,民族顯現(xiàn)了劣根性,社會跌入了無底深淵,難以申訴,文字里文之外的世界竟悲慘成這樣。
不過雜文的風格就是這樣?書中頭幾頁的出版說明中講到,魯迅可以說罵了,但他的罵從不對被罵對象的外形上加以丑化,而是抨擊、剖析,從政治、道德、精神方面給論敵以最本質(zhì)的揭露。姑且不討論他的'什么鮮明特色,抑或辨證統(tǒng)一,這樣的文章看的多了,確實讓我煩悶了。相較那些優(yōu)美的散文來說,雜文激烈了許多,尖銳了許多。原本一門心思的扎了進去,讀到會意處,不忘偷笑幾聲。而后的偷笑少了,文字在視線里漸漸模糊,或者停留在某一段、某一句,索然不知文意,再也讀不下去了。罵聲堆筑的太高,作為讀者的我難免也要發(fā)幾句牢騷語,寫上幾段感慨詞。
況且這些文字確實激烈又尖銳,短時間內(nèi),太過頻繁的閱讀,帶來了一定的反面效應(yīng)。一件事物關(guān)注的太多,即便是好的,可能也會變了味道。然而它真的變了味道,物極必反,在此,雖無這般夸張,但是得懂得如何適可而止,點到即可。書,就慢慢讀看了。閑暇之余,翻將幾頁來看,倒也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嫌隙的也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自己在文字的基礎(chǔ)上附加了個人的情感。報喜不報憂,見好不見壞,在長篇累讀之后,精神疲乏,需要另類的、輕松的文字來解脫,來釋放。
更或許,我就不該只看一個人的文章,只欣賞一種風格的文字。魯迅的文字是**年代的寫實,這些苦難動蕩的日子,多多少少給我加重了沉悶與壓抑。然而我,又是那種見不得傷口的人,盡快終結(jié)這樣的痛苦,回到我的、真實的、和平的世界,豈不痛快?再有興致,百家各樣的文字,調(diào)劑著看,換換異樣的口味,領(lǐng)會異樣的風采,正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yīng)該別有韻味。
盡管有些情緒,我仍舊會一如既往的喜愛雜文。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十五
讀《魯迅雜文精選》,我沒有潛心研究魯迅寫雜文的藝術(shù)手法,而是被魯迅一字一句中透出的濃烈郁勃、無拘無束、實話實說的豪放性情所感染了。有什么寫什么,是他寫作的最大特點——真。這是喚醒舊中國正昏昏沉睡的文學志士的良藥,是把掩蓋真相的敵人與糊涂的舊中國消滅的武器。即使是在看古銅鏡子時,他還能發(fā)現(xiàn)當時封建保守的舊思想,揭示舊中國的落后是由于不能虛心學習外國文化。
他是一個激情派的作家,同時他又是十分嚴肅嚴謹?shù)模乃枷胧巧铄錈o比的。在《玩偶之家》這個話劇給人的震撼背后,他卻出乎意料地寫出了《娜拉走后怎樣》明確地指出一顆覺醒的心并無力改變女人玩偶一樣的地位,只有要求經(jīng)濟權(quán)才是關(guān)鍵;雷峰塔倒掉后,他辛辣地諷刺中國人'奴才式的破壞'與“盜寇式的破壞”(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又繼續(xù)頗滿無奈地嘲笑了一種“合群、愛國的自大”(隨感錄三十八)。魯迅永遠把公眾看來是平常事的另外陳腐、病態(tài)、丑惡、齷齪的一面無情地展示出來。他用深邃的思想當指南針,永遠地走在大家的前面,指引著人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他寫道:“‘狂飆文豪’高長虹攻擊我時,說道劣跡多端······是深得搗鬼正脈的?!?搗鬼心傳)魯迅從來對他人得諷刺都是不羞不惱、不以為然、安然面對。竟然在文章中加入了這些他人對自己的諷刺,流暢自然、真真切切,其中稍加一點小戲謔,這也成了魯迅雜文的一大風格。魯迅寫雜文不精雕細琢,而如行云流水一般真切自然,“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讓我們在品他的文章之外,也感受到他“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的閃光靈魂。
在無盡的黑暗中,總會有一絲光明,而光明終將吞噬黑暗,走向幸福的未來。魯迅便是新中國作為光明的火苗慢慢燃燒壯大的起點。魯迅的精神可能已經(jīng)成為“中國魂”了。雖不曾、卻可能還有像魯迅這樣的人把中國人民帶進更遠更高的文明之中!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十六
《熱風》:這是魯迅寫于1918年到1924年的雜文集。當時中國處在最黑暗的時代,許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會病根所在,文化界有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魯迅在“題記”中說:“我覺得周圍的空氣太寒冽了,我自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曰《熱風》?!?BR> 《墳》:這是魯迅寫于1907年至1925年的一本論文的雜文集,1927年在廈門時出版。作者說將有關(guān)文章收斂起來,“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墳,一面是埋藏,一面是留戀?!边@是作者的自謙之詞。
《三閑集》:這是魯迅1927年在上海所寫的雜文集。此集是戰(zhàn)友誤解的記錄,當時創(chuàng)造社的人說魯迅“閑暇,閑暇,第三個閑暇”,魯迅就拈過來命名自己的集子。
《二心集》:此集收入魯迅1930年到1931年寫的雜文。當時國民反動派攻擊魯迅的“拿蘇聯(lián)盧布”,還編《文藝貳臣傳》。魯迅承認自己不是統(tǒng)治者的“忠臣”,確有“二心”,對自己出身的階級也“有一點攜貳的心思”,因而取名為《二心集》。
《華蓋集》:這是魯迅寫于1925年的雜文集?!叭A蓋”是星名,星相家說,和尚交華蓋運是成佛的好運,俗人交華蓋運就會被罩住,碰釘子。該集的一些短文是沖破重重阻撓才發(fā)表出來的,集名表現(xiàn)了對反動當局的憤懣之情。
《而已集》:此集收魯迅1927年在廣州有上海所寫的雜感?!岸选睂傥难哉Z氣詞,是“罷了”的意思。面對敵人的血腥暴行,魯迅說:“淚揩了,血消了,/屠伯了逍遙復逍遙,/用鋼刀的,軟刀的,/然而我只有‘雜感’而已。”
魯迅雜文藝術(shù)性賞析
試論魯迅雜文藝術(shù)性賞析
魯迅《風箏》讀后感
魯迅文學創(chuàng)作隱喻
關(guān)于魯迅故居導游詞
浙江魯迅故居導游詞
魯迅的生活大事記錄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一
今夜,抑郁的我徘徊在窗口,拉開抽屜,一碟書本整齊的擺著。我最愛不釋手的卻是那本最不養(yǎng)眼的泛黃的破舊的《魯迅全集》我靜靜的坐下來,打開書本。
讀魯迅的散文,一種家的溫馨,相互做樂的甜蜜油然而生。眼前浮現(xiàn)出對童稚的向往和迷戀對未來的憧憬與仰望。魯迅的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生動的呈現(xiàn)了一幅幅溫馨,甚至催人淚下的畫面。唯一一部散文詩集《野草》同樣能使人感受到那種激情,蓬勃?!栋㈤L與山海經(jīng)》便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后僅一句“我似乎與找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北銓Π冻木磹?,刻骨銘心的敬意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叭屎窈诎档牡啬负?,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眲t表現(xiàn)了對啊常的思念之情??梢哉f阿長是魯迅一生值得尊敬,感激的人。魯迅數(shù)篇文章中皆有提到長媽媽??梢娮髡邔Π㈤L情誼之深,思念之切。
讀魯迅的文章反差極大,諷刺小說更是膾炙人口,讓人忍不住跳出一詞“痛快”。
與上相比《五猖會》則略勝一籌寫出了作者對五猖會的喜愛,同時“我至今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那是叫我背書”我反復閱讀,體會其深刻含義,這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與隔膜含蓄的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
《故鄉(xiāng)》前后對比的寫法,寫出了前、后故鄉(xiāng)人的變化之大。深刻地表現(xiàn)了封建思想麻木人們的神經(jīng)。也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為改變新中國命運的決心。以《孔乙己》為例魯迅用精妙的手筆,展現(xiàn)出主人公善良、淳樸,卻又固守讀書人的架子,將自己禁錮在封建思想中。最終被歲月摧殘死去。我想: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人生需要自己把握。倘若他能沖破封建的牢籠,選擇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他也許不會走上封建社會為弱者鋪設(shè)的道路。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二
在我自己,覺得中國現(xiàn)在是一個進向大時代的時代。但這所謂大,并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而也可以由此得死。
許多為愛的獻身者,已經(jīng)由此得死。在其先,玩著意中而且意外的血的游戲,以愉快和滿意,以及單是好看和熱鬧,贈給身在局內(nèi)而旁觀的人們;但同時也給若干人以重壓。
這重壓除去的時候,不是死,就是生。這才是大時代。
在異性中看見愛,在百合花中看見天堂,在拾煤渣的老婦人的魂靈中看見拜金主義〔2〕,世界現(xiàn)在常為受機關(guān)槍擁護的仁義所治理,在此時此地聽到這樣的消息,我委實身心舒服,如喝好酒。然而《塵影》〔3〕所赍來的,卻是重壓。
現(xiàn)在的文藝,是往往給人不舒服的,沒有法子。要不然,只好使自己逃出文藝,或者從文藝推出人生。
誰更為仁義和鈔票寫照,為三道血的“難看”傳神呢?〔4〕我看見一篇《塵影》,它的愉快和重壓留與各色的人們。
然而在結(jié)末的“塵影”中卻又給我喝了一口好酒。
他將小寶留下,不告訴我們后來是得死,還是得生?!?〕作者不愿意使我們太受重壓罷。但這是好的,因為我覺得中國現(xiàn)在是進向大時代的時代。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七日,魯迅記于上海。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的《塵影》一書,題為《〈塵影〉序言》,稍后又刊載于一九二八年一月一日上?!段膶W周報》第二九七期。
〔2〕在拾煤渣的老婦人的魂靈中看見拜金主義這是針對胡適“提倡拜金主義”的文章而說的。該文說:“美國人因為崇拜大拉(按“大拉”是英語dollar的音譯,意思是“元”,后泛指金錢),所以已經(jīng)做到了真正‘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理想境界了。……我們不配罵人崇拜大拉;請回頭看看我們自己崇拜的是什么?一個老太婆,背著一只竹籮,拿著一根鐵桿,天天到弄堂里去扒垃圾,去尋那垃圾堆里一個半個沒有燒完的煤球,一寸兩寸稀爛奇臟的破布?!@些人崇拜的是什么!”(據(jù)一九二七年十一月《語絲》周刊第一五六期《隨看錄三》)
〔3〕《塵影》中篇小說,黎錦明作。它描寫一九二七年蔣民黨背叛革命前后南方一個小縣城的局勢。這個小縣城在大革命中成立了“縣執(zhí)行委員會”和“農(nóng)工糾察隊”,斗爭了地主豪紳;但在蔣叛變革命時,當?shù)赝梁篮透魃磩尤宋?,與民黨軍官相勾結(jié),對革命力量突施襲擊,屠殺了許多革命者和工農(nóng)群眾。
〔4〕《塵影》中有這樣的描寫:大土豪劉百歲被捕,群眾要求將他處死。他的兒子用幾千元向混進縣黨部當委員的舊官僚韓秉猷賄賂求救。韓賄賂后宴請同黨商議,說是“人家為孝道,我就為仁義”,最后商定將劉百歲放出?!叭姥笔菚兄饕宋锟h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革命者熊履堂在時局逆轉(zhuǎn)后被殺頭時所濺的血;“難看”是旁觀者的議論。
〔5〕《塵影》最末一章描寫熊履堂被殺時,他的兒子小寶正從幼稚園放學出來,唱著“掃倒列強、除軍閥”的歌曲,但未敘明后來結(jié)果如何。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三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年,魯迅雜文讀后感。
—題記《自嘲》
我國有一位大文豪,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發(fā)像刷子似的直豎著,濃密的胡須成一個隸書“—”字……。他是中國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的主將,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其中的《狂人日記》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他就是以筆為武器,戰(zhàn)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
在今天的中國,我們生活在和諧的社會。我們用現(xiàn)在的口吻意讀魯迅當年的雜文,我們僅僅只能讀出魯迅雜文的攻擊性,僅僅是一種“筆戰(zhàn)”??晌覀儏s大大錯誤,魯迅只是生活在一個壓迫的時代,處在被壓迫的地位,只是用自己的筆反抗。
中國的雜文中魯迅的可謂稱之為瑰寶,雜文記錄了他的一生詳細記載了他的一輩子的思想。他一再強調(diào):“解放別人,同時解放自己?!钡拇_,魯迅雜文是一把治痛救人的解放刀。魯迅的雜文大可分為四大特性:否定性;攻擊性;偏激性;和隱蔽性。
否定性
在魯迅看來:“說到中國的改革,第一著自然是掃蕩廢物,以造成一個使新生命能得誕生的機運,讀后感《魯迅雜文讀后感》?!瓪v史是過去的陳跡,國民性可改造于將來,在改革者的眠中,誰和目前的東西是全等于無物的?!本褪囚斞鸽s文的創(chuàng)作思想基礎(chǔ)也是魯迅雜文的否定性是基本的第一特性的思想根源。
攻擊性
魯迅雜文的攻擊性,也是斗爭性,出于改良這人生美好的理想,出于更廣大的心里含殺機的文人,是別一家。從魯迅雜文的攻擊性,可以體驗出魯迅生命中的復仇情結(jié)。從魯迅名言:“到將來,也會有人造言主義者來反對 報復罷,我們憎惡他們!”可以真正了解魯迅的“創(chuàng)作總根于愛?!?BR> 偏激性
看過雜文的人都知道魯迅筆下所批評的人、事和社會現(xiàn)象,就能感受到他那偏激的筆法了,魯迅雜文中所批評的人點名道性,欠數(shù)之多,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各學界是極為罕見的。
隱蔽性
魯迅文章的隱蔽性終究來自他深沉的內(nèi)心。時代和中國造就了他這樣一個深沉的人,在政治的壓迫下,戰(zhàn)斗的作者,只有也必須“常抗戰(zhàn)而亦自衛(wèi)。”“鉆網(wǎng)”就是自衛(wèi),“鉆網(wǎng)的法子”就是隱蔽性之所在。
然而,魯迅終其一生,并沒有厭倦,所以他的晚年創(chuàng)作了更多的雜文,燃燒出更旺盛的生命力,站著并且是“橫站著”,反抗到最后一息這就是那位老者視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那就無異于謀財害命的人。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四
魯迅先生的雜文是在尖銳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中創(chuàng)造的他對封建舊文明,舊道德進行了批判;探索和研究國民性問題,暴露和批判過敏性弱點;對舊中國社會的思想,文化,文學進行了廣泛廣泛而深入的批判;積極歌頌了人民群眾和無產(chǎn)階級領(lǐng)導的革命事業(yè),魯迅的雜文一次被稱為“中國的民族魂”。
魯迅在小說散文等領(lǐng)域取得了卓越的藝術(shù)成就,而且他一畢生心血和精力,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獨樹一幟,無與倫比的雜文;這些雜文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對促進整個中國的革命斗爭的人民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巨大作用。魯迅用犀利的筆,寫下了“篇篇雜文”如匕首,似投槍,直刺敵人要害,發(fā)揮無可代替的戰(zhàn)斗作用。這些雜文對生活的反應(yīng)敏感迅速潑辣犀利,戰(zhàn)斗性強。正如先生所說,雜文是感應(yīng)的神經(jīng),是政府的手足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自上而下的血路來的東西。
這些文字確實激烈又尖銳,短時間內(nèi),太過頻繁的閱讀,帶來了一定的反面效應(yīng)。一件事物關(guān)注的太多,即便是好的,可能也會變了味道。然而它真的變了味道,物極必反,在此,雖無這般夸張,但是得懂得如何適可而止,點到即可。書,就慢慢讀看了。閑暇之余,翻將幾頁來看,倒也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嫌隙的也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自己在文字的基礎(chǔ)上附加了個人的情感。報喜不報憂,見好不見壞,在長篇累讀之后,精神疲乏,需要另類的、輕松的文字來解脫,來釋放。
更或許,我就不該只看一個人的文章,只欣賞一種風格的文字。魯迅的文字是**年代的寫實,這些苦難動蕩的日子,多多少少給我加重了沉悶與壓抑。然而我,又是那種見不得傷口的人,盡快終結(jié)這樣的痛苦,回到我的、真實的、和平的世界,豈不痛快?再有興致,百家各樣的文字,調(diào)劑著看,換換異樣的口味,領(lǐng)會異樣的風采,正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yīng)該別有韻味。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五
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開端,是現(xiàn)代中國的偉大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
讀了這本書后,我感觸很深。在字里行間,我們能隱約發(fā)現(xiàn)魯迅每一篇文章時的心態(tài)都是不同的。
我最喜歡的是《世故三昧》里的《爬和撞》。
它筆鋒幽默,賦有哲理性,是篇很有趣的文章。它議了爬,又議了比爬更高一級的撞。就像英語中的比較級。它告訴我們:在生活中,用一種方法去做某件事失敗了,但不要灰心喪氣,可以再試著用別的方法去做啊。兩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成功為止!到那時,再回過頭去看看你走過的路上那寫努力是否值得?我想那時,你一定會微笑著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是啊,功夫不負有心人。
記得九歲那年,我天天幻想著自己能騎著自行車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墒?,我不會騎?。α?,爸爸不是會嗎?于是,我一蹦一跳的跑到爸爸身邊,央求他教我,爸爸沒辦法,只好答應(yīng)我了。傍晚,我們來到一條無車的小路上,我在爸爸的攙扶下,坐在了坐椅上。我不肯讓爸爸放手,因為我怕摔著。可爸爸仍然放手了,哦整個人和車是去了平衡,車子沒騎多遠,就向左邊傾斜,我被重重的摔在了地下,我的手和膝蓋都被石子劃破了,我忍不住留下了眼淚,可爸爸呢,并沒來扶我,而是告訴我怕疼的話就別學了。我堅強叫兩午了淚,說:“我一定要學!”爸爸微笑的走過來,幫我拍掉了身上的'灰塵。過了一會兒,我們便又開始了剛才的步驟。當然,我也摔了好幾次,但爸爸一直陪在我身邊。一天,兩天,……就這樣過了兩星期,我的車技越來越好了。騎自行車也已不再是我的幻想了!
我想套用黑格爾的一句話宋陳述這件事:“只有經(jīng)過長時間完成其發(fā)展的艱苦工作,并長期埋頭沉浸于其中的任務(wù),方渴望有所成就?!?BR> 說的沒錯,在人塵的道路上難免遇到困難,重要的是看你能否克服它!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六
說來慚愧,學了多年的語文,至今還不知道何為“雜文”,小說,詩,散文倒還能說出點所以然來。說起雜文,最好的例子便是魯迅先生,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位用尖銳準確的筆尖寫下民國時期的漏病的先生。而雜文是一種直接、迅速反映社會事變或動向的文藝性論文。特點是“雜而有文”,短小、鋒利、雋永,富于文藝工作者色彩和詩的語言,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感染力,兩者相得益彰。
根據(jù)雜文的特點,就能看出民國時期正是雜文發(fā)生的最好時期,魯迅先生用他的雜文帶動了我,雖然時隔幾十年,但仍有幾篇文章依然能帶動我的情感,有時讀著讀著也能發(fā)出“然也”的感嘆,無奈的是如今的陋習依然延續(xù)幾十年前的潦倒黑暗,準確的說,是延續(xù)幾千年的歷史。當我們感慨于中國經(jīng)過千百次的戰(zhàn)亂,或是他國的侵略,在子民奮力抗戰(zhàn)中贏得勝利,成為泱泱大國的喜悅之余,卻始終無法擺脫一些遏制我們的陋習。
正如開篇“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可所謂正中我的下懷,確實道出了千百年的人民的心聲。正如現(xiàn)在網(wǎng)上也有人提議,生子前必須領(lǐng)到證書,就是一本如何成為父母的技能證書。自從人類史上第一個猩猩仰望星空開始,只負責生卻不教養(yǎng)的時代應(yīng)該遠去,更何況如今的這個社會。有時我想,三綱五常究竟是好還是壞,后來我笑了,根據(jù)馬克思理論說到,事物需要辯證統(tǒng)一的角度去看待。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固然穩(wěn)定了古時候的朝政和人民,卻也禁錮了新一代的思想。魯迅先生說“覺醒的人,此后應(yīng)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于后起新人。開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導;第三,便是解放。”
《雜文》我估計有大半篇幅設(shè)計到教育,重點呼吁中國人將子女,學生,青年作為能成為參天大樹的小樹,強調(diào)需要“培養(yǎng)”,而不是一味的打壓。對于思想的解放,對于民國精神的謳歌,對于那時的剝削,對于勇士的敬佩.......我想當時學生時代對于魯迅文章的“深惡痛絕”,到如今恐怕是頂禮膜拜了,一支筆在魯迅手下就像一把尖刀深深的刺在敵人的心臟,而噴涌而出的鮮血,驚醒了一批人,也模糊了一批人的眼睛,更有甚者卻甘愿擋在敵人的身前,及其諷刺。
讓我耳目一新的是魯迅先生用了幾個動詞,很有形的描述了當時踩著同胞尸骨往上爬的人。“爬”“推”“撞”“沖”,譏諷了當時的人,不顧一切的牟取自身利益??傃灾?,不同時代演變了不同的人,卻帶有相同的氣息,一輪又一輪,放佛生命不止,輪回不斷似的,及其相似。也有一部分的人拿著他人的事跡洋洋灑灑的一吐為快,演變?nèi)缃瘛拜浾摗笨峙率亲顬橘N切的一個詞。
“倘使對于黑暗的主力,不置一詞,不發(fā)一矢,而但向“弱者”嘮叨不已,則縱使他如何義形于色,我也不能不說——我真也忍不住了——他其實乃是殺人者的幫兇而已。”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七
雜文,顧名思義,是指現(xiàn)代散文中以議論和批評為主而又具有文學意味的一種文體。是隨感錄、短評、雜說、閑話、漫談、諷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識小品、文藝政論等文體的總稱。
魯迅又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開端,是現(xiàn)代中國的偉大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讀了這本書后,我感觸很深。在字里行間,我們能隱約發(fā)現(xiàn)魯迅每一篇文章時的心態(tài)都是不同的。而《魯迅雜文精選》這本書收集了魯迅的部分雜文,充分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的堅韌人格和鮮明個性。雜文雖然古已有之,然而直到到了魯迅的手里,雜文的藝術(shù)魅力和思想潛力才充分表現(xiàn)出來。在藝術(shù)形式上,魯迅的雜文擅長分析,以其高度嚴密的論證,總能夠在有限的篇幅里,一針見血地把道理說得深刻透徹,因此具有高度的說服力。同時,魯迅雜文特別擅長使用諷刺手法,把社會上公然的、常見的、不以為奇的,但卻不合理的事物,加以精練、夸張,給予辛辣的諷刺,使其文很有感情力量,常常能制強敵于死命。魯迅經(jīng)常運用典故或自己創(chuàng)造的故事,以具體生動的事例,來論述抽象的道理??傊斞傅碾s文,形式豐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獨創(chuàng),給予讀者以雋永的藝術(shù)享受。
對于文明,它對封建舊文明舊道德、對資本主義文明、半殖民地文明,對帝國主義奴化思想等都進行了毫無保留的批判;深刻地暴露并批判了國民劣根性,對國民卑怯保守的病態(tài)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對于社會,它對社會的一切黑暗、統(tǒng)治者的兇殘、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都給予了猛烈的抨擊和批判。與此同時,對于統(tǒng)治者的壓迫以及文化界同仁的誣陷攻擊,魯迅也不惜用雜文對他們進行毫不留情的諷刺。
讀了魯迅先生的雜文,我仿佛看到了他本人正在對社會、事物做一個評判。文章詳細的學出了作者的內(nèi)心思想及觀點。我忽然也理解了許多,更多的思考像泉水般涌現(xiàn)出來,讀了魯迅的文章真是能讓人豁達開朗啊。
建議大家都多讀一讀這本書!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八
對于現(xiàn)代主義文學,我最敬重的欣賞的作家之一是周樹人,或許對于他,接觸的都只是局限于一文文的紙上篇章,但僅從一紙字跡便可聞名于世,其文采以及才能的高低便不言而喻了。
而我們了解其人也盡是從《魯迅全集》開始并作為依據(jù)的。記得第一次讀魯迅的作品是在小學時代,翻看家中前輩的藏書時發(fā)現(xiàn)的一本泛黃色書皮的《阿q正傳》,字體還是六七十年代開始被漸漸習慣的白話文,當時,只要是認識些許字的人大都能看懂。而小學時代的我是一個很安靜的孩子,無聊時我能夠拿起一本喜愛的書在溫和陽光下享受整個下午,那時候看書完全是正因好奇,至今依舊記得初初看啊q時只是一昧的想了解一個陌生人的非同尋常的故事,而完全不懂其中的任何寓意。
我喜愛啊q。這是最初的感覺。我不覺得阿q有任何問題,反而更欣賞他的那份在我當時看來偉大的豁達以及天真的樂觀。對于孩子來說,或者好奇是最大的動力,不管做什么。我以為啊q最終終會有屬于他的一份與眾不一樣的人生,我也好奇當時的結(jié)局,即使當時幼稚的頭腦在文字中間早已嗅到不安的成分,但依舊憧憬和幻想有另一種落幕。
其實說真的,從當初的真實情景來說,在最后為阿q拉上幕簾時我真的流淚了。好像只是一份同情和悲憫就能把我墮入苦海,那時的我無比脆弱。但是,當一個純真的孩子的夢想在無比憧憬中破滅時,誰也不會怪孩子。因此我開始寫作,我最初的意圖也許真的是有這么一份弱小的執(zhí)著在里面,我要用手中筆把啊q救活,他那么可憐了為什么還要有如此的結(jié)果,我厭惡魯迅,他太狠心。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九
私立學校游藝大會〔2〕的第二日,我也和幾個朋友到中央公園去走一回。
我站在門口帖著“昆曲”兩字的'房外面,前面是墻壁,而一個人用了全力要從我的背后擠上去,擠得我喘不出氣。他似乎以為我是一個沒有實質(zhì)的靈魂了,這不能不說他有一點錯。
回去要分點心給孩子們,我于是乎到一個制糖公司里去買東西。買的是“黃枚朱古律三文治”。
這是盒子上寫著的名字,很有些神秘氣味了。然而不的,用英文,不過是chocolateapricotsandwich。〔3〕我買定了八盒這“黃枚朱古律三文治”,付過錢,將他們裝入衣袋里。不幸而我的眼光忽然橫溢了,于是看見那公司的伙計正揸開了五個指頭,罩住了我所未買的別的一切“黃枚朱古律三文治”。
這明明是給我的一個侮辱!然而,其實,我可不應(yīng)該以為這是一個侮辱,因為我不能保證他如不罩住,也可以在紛亂中永遠不被偷。也不能證明我決不是一個偷兒,也不能自己保證我在過去現(xiàn)在以至未來決沒有偷竊的事。
但我在那時不高興了,裝出虛偽的笑容,拍著這伙計的肩頭說:
“不必的,我決不至于多拿一個……”
他說:“那里那里……”趕緊掣回手去,于是慚愧了。這很出我意外,——我預(yù)料他一定要強辯,——于是我也慚愧了。
這種慚愧,往往成為我的懷疑人類的頭上的一滴冷水,這于我是有損的。
夜間獨坐在一間屋子里,離開人們至少也有一丈多遠了。吃著分剩的“黃枚朱古律三文治”;看幾葉托爾斯泰的書,漸漸覺得我的周圍,又遠遠地包著人類的希望。
四月十二日
〔1〕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二二年四月十二日《晨報副刊》,署名魯迅。
〔2〕私立學校游藝大會指中國實驗學校等二十四所男女學校,為解決經(jīng)費困難,于一九二二年四月八、九、十日在北京中央公園舉行的游藝大會。
〔3〕chocolateapricotsandwich今譯巧克力杏仁夾心面包。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十
“國學”又名“國故學”,亦名“舊學”;系對“西學”、“洋務(wù)”、“新學”而言。在海運未通之前,中國閉關(guān)自守,國人的心目中,只有中國而無世界,以為中國即是世界。一切的學術(shù),既沒有國界可分,故無從產(chǎn)生所謂“國學”。后來海運大開,中西交通日繁,西洋學術(shù)文化,因之東漸,于是產(chǎn)生了所謂“西學”,隨即也有了所謂“國學”。張之洞說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就是“國學”,“西學”就是西洋傳來的文化學術(shù)?!爸小薄拔鳌睂ΨQ,大約在這個時候才開始。
為了羨慕西洋人物質(zhì)生活的舒服,于是引起中國人對于自己的一切的厭惡。所以凡是帶著“洋”化的東西,即使原料是中國的,是中國人在中國做的,它的價值也會比中國舊有的增高,而且又是特別的愛好。為什么同樣一只坐人的椅子,沙發(fā)也要比舊式椅子的價錢大起幾倍?做西裝工人的工錢,比做中裝的工錢來得高?一本布面洋裝書,比線裝的定價要高貴?這種種疑問,已經(jīng)用不到人家來替我們解釋,我們都已明白洞曉了。
在彌漫著這樣心理的社會里,“國學”在沒有“洋”化以前,那里會不遭到厄運?于是有人起來大叫:“推翻烏煙瘴氣的國學!”他們的理由是:一、來歷不明。在中國書中查不出它的來歷,大概就是西洋人所謂“支那學”。但“支那學”這名稱含有繁雜混亂,無法理清,還是一團糟的意思,是西洋人給我們的一種恥辱。二、界限不清?!皣鴮W”是什么,還沒有一個合理的`定義。三、違反現(xiàn)代科學的分析精神。因為“國學”兩個字,犯了囫圇吞棗的大毛病,人人要想做到“萬物皆備于我”的圣人,結(jié)果往往弄得一物亦不備。四、以一團糟的態(tài)度對待本國的學術(shù)。世界上并沒有什么“德國學”、“法國學”、“美國學”、“英國學”,何以中國獨有國學?因為他們對于世界學術(shù)上的貢獻各有所長,如德國的科學和史學,美國的新的社會科學,法國的文學和哲學,英國的文學、經(jīng)濟學和政治學;中國獨無所貢獻,名曰“國學”正表明它還在一團糟的狀態(tài)里。
上述的四個理由:所謂“來歷不明”,就是“于古無征”。因為“于古無征”,就以為應(yīng)該打倒,在“洋”式的邏輯上也未見得講得通。至以為即是西洋學者所謂“支那學”,是西洋人給我們的一種恥辱,那全是自己疑心生鬼。況且,“國學”二字本來是國貨,何必定要向外洋硬拉進來?其他二、三、四三個理由,都是國學家的態(tài)度問題,和國學的本身無關(guān)。
也有人出來主張:“且慢談所謂國學!”他們以為在現(xiàn)代的中國,不去獲得世界的知識,研究現(xiàn)代的科學,做一個有工作能力的人,而去做那不急之務(wù)的國學,那是可以嘆息的事,這話也似是而實非。在我們未經(jīng)斷定國學所包含的學術(shù)無一能適用于現(xiàn)代之前,我們便不能就認研究國學為不急之務(wù)。況且國學家也未曾硬要中國人都來研究國學,歡喜研究與否,全在你自己的高興不高興。同樣,“且慢談所謂‘國學’!”也沒有人來強制你不要“慢談”,可以隨你尊便;不過你也不能強制人家,也來跟著你“慢談”。
總而言之,國學的值得研究與否,非研究后不能預(yù)知;我們越對于國學懷疑,我們越非加以研究不可。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十一
小時候,最不愛讀的就是魯迅的文字,而現(xiàn)在,主動想要甚至反復的去讀。
讀書的時候,感覺能看到魯迅先生一個人坐在書桌前,奮筆疾書的“吐槽”。讀著讀著真的會忍不住笑出來,可是笑完之后卻有些想哭--魯迅先生對中國、中國人都看的那么透徹,哪怕是在百年前,他也能寫出當下中國人身上不變的特性。
看完書沒多久,我去影院看了《八佰》,看到一本熱血正起勁的時候,卻又突然想到先生書中那段““合群的自大”,“愛國的自大”,是黨同伐異,是對少數(shù)的天才宣戰(zhàn);——至于對別國文明宣戰(zhàn),卻尚在其次。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他們把國里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贊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倘若遇見攻擊,他們也不必自去應(yīng)戰(zhàn),因為這種蹲在影子里張目搖舌的人,數(shù)目極多,只須用mob的長技,一陣亂噪,便可制勝。
勝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勝了;若敗了時,一群中有許多人,未必是我受虧:大凡聚眾滋事時,多具這種心理,也就是他們的心理。他們舉動,看似猛烈,其實卻很卑怯。至于所生結(jié)果,則復古,尊王,扶清滅洋等等,已領(lǐng)教得多了。所以多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當然,我背不下來這段話,只是記得大致意思。)在觀影后,看了督工和一些up主關(guān)于華誼和八百壯士的講述,真的也只能悲嘆一句,唉。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十二
最近,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名著之一《故鄉(xiāng)》。讀了這本書,我心中頓時有了千萬個想法。于是,我打算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本書。
這本書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別是: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
在“回故鄉(xiāng)”這部分中,講了主人公在從異鄉(xiāng)回故鄉(xiāng)接親人的路上,對即將到達的故鄉(xiāng)感慨萬分。
“在故鄉(xiāng)”則講了主人公到了自己原來住的大房子里,見到了母親后,講了許多話,母親讓“我”去看望一下親朋好友,并且說“我”兒時的好友閏土也會來。頓時,“我”立即回想起了兒時的自己與他,并在腦海中浮現(xiàn)了一幅閏土在大海邊的沙地上看瓜刺猹的畫面。之后,來了一個臨近開豆腐店的楊大嫂,以前美貌的她,現(xiàn)已成了一個自私、尖刻、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庸俗的小市民了。楊大嫂本想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卻因我的不肯而生氣的走了。
過了幾天,閏土來了,他的模樣已與兒時變了許多。雖然他家里有著一塊耕地,而且連第六個孩子都會工作了,但承重的稅收依舊壓著他的肩。并且,他的性格也與兒時變了個模樣,變得善于奉承了,竟將兒時叫“迅哥兒”的“我”改叫成了“老爺”,頓時使我感到自己與閏土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讀了這本書,我感到了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腐敗,其中中國清政府、國民黨政府的愚昧、落后、貧窮、軟弱無能,以及當時列強、地主的蠻橫無理,到處搜刮民脂民膏,使廣大的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困苦,越來越貧窮,導致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氣、活力、純真被活活地扼殺了。所以,當時的人們是多么渴望打破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質(zhì)關(guān)系的新型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呀!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早聽過了這句話,但一直不明白這句話,讀了之后,我懂了:就一條規(guī)律,本沒有它而做的人多了,就成了一條規(guī)律。每件事情總有一個開端,當每個人都認同他時,便成了合理的事情了。
在魯迅先生的這本書中,讓我們體會到了舊社會的腐敗,令我們更加體會到新中國的美好制度!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十三
知識和強有力是沖突的,不能并立的;強有力不許人民有自由思想,因為這會使能力分散?!蛾P(guān)于知識階級》的演講里,魯迅的語氣分明溫和了,轉(zhuǎn)而利用巧妙論證法道破知識階級能否存在的問題。魯迅自嘲:“有一班從外國留學回來,自稱知識階級,以為中國沒有他們就要滅亡的,卻不在我所論之內(nèi),像這樣的知識階級,我還不知道是些什么東西呢。”一巴掌拍向所謂的知識階級,看來魯迅的哀愁已達到悲壯的程度了。
因為中國人陋習不少,魯迅認為這是個要不得的習慣。常言道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倘若“習慣”停留在不思進取的思想上,便要不得?!读晳T與改革》一文,作者主張給“體質(zhì)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進行一點改革。但改革就必須革新,而不是復古,這點與作者“摒棄古文”的思想是一致的。最終,此文同樣成為諷刺封建愚昧的刀具,剖開停留在“習慣”或大喊未來而依舊怠慢的革新的事實。僅大叫未來的光明,其實也是欺騙怠慢的自己和怠慢聽眾的,至少我這么認為。
如此看來,魯迅的雜文無不外乎是論述政治落后和文藝需要革新,只不過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已。對于一個棄醫(yī)從文的意欲救治國人愚昧思想的文學大家,其一哀一怒的慨嘆和激憤始終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十四
新買了一本《魯迅雜文精編》,迫不及待的翻看起來。魯迅的文字果然非比尋常,嬉笑辱罵皆成文字,某些論點上更有一針見血的犀利。一口氣下來,讀了十多篇。要不是中間打斷,定要接著讀下去。就這樣間歇的一直讀著,某一日,竟忽然嫌隙起來。雜文的字里行間,看不到幾句稱頌的話。
假設(shè)在你的周圍,充斥的都是不滿與憤慨、厭世與急俗、丑陋與骯臟、黑暗與迷茫,你還能欣然的微笑嗎?我笑不起來。即便不是激烈地如周圍一般糟糕,至少我也緊張了許多,沉悶了許多?;蛟S,我就此陷進去了,開始變得郁郁寡歡了,開始悲觀失望了,開始萎靡不振了。雜文里,怒喝著當權(quán)者無能與殘忍,痛斥著世人的愚昧與麻木,其人物世界里根本就沒有幾個進步高尚的人?;蛘哌@樣的當權(quán)者或世人本就該罵。又或許,有人就是受的了痛罵,一罵才會醒,醒來才會做些稱道的事。如果是這樣,倒也有些好處,雜文畢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過細想起來,不免又有些悲哀了。民眾喪失了自覺性,民族顯現(xiàn)了劣根性,社會跌入了無底深淵,難以申訴,文字里文之外的世界竟悲慘成這樣。
不過雜文的風格就是這樣?書中頭幾頁的出版說明中講到,魯迅可以說罵了,但他的罵從不對被罵對象的外形上加以丑化,而是抨擊、剖析,從政治、道德、精神方面給論敵以最本質(zhì)的揭露。姑且不討論他的'什么鮮明特色,抑或辨證統(tǒng)一,這樣的文章看的多了,確實讓我煩悶了。相較那些優(yōu)美的散文來說,雜文激烈了許多,尖銳了許多。原本一門心思的扎了進去,讀到會意處,不忘偷笑幾聲。而后的偷笑少了,文字在視線里漸漸模糊,或者停留在某一段、某一句,索然不知文意,再也讀不下去了。罵聲堆筑的太高,作為讀者的我難免也要發(fā)幾句牢騷語,寫上幾段感慨詞。
況且這些文字確實激烈又尖銳,短時間內(nèi),太過頻繁的閱讀,帶來了一定的反面效應(yīng)。一件事物關(guān)注的太多,即便是好的,可能也會變了味道。然而它真的變了味道,物極必反,在此,雖無這般夸張,但是得懂得如何適可而止,點到即可。書,就慢慢讀看了。閑暇之余,翻將幾頁來看,倒也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嫌隙的也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自己在文字的基礎(chǔ)上附加了個人的情感。報喜不報憂,見好不見壞,在長篇累讀之后,精神疲乏,需要另類的、輕松的文字來解脫,來釋放。
更或許,我就不該只看一個人的文章,只欣賞一種風格的文字。魯迅的文字是**年代的寫實,這些苦難動蕩的日子,多多少少給我加重了沉悶與壓抑。然而我,又是那種見不得傷口的人,盡快終結(jié)這樣的痛苦,回到我的、真實的、和平的世界,豈不痛快?再有興致,百家各樣的文字,調(diào)劑著看,換換異樣的口味,領(lǐng)會異樣的風采,正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yīng)該別有韻味。
盡管有些情緒,我仍舊會一如既往的喜愛雜文。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十五
讀《魯迅雜文精選》,我沒有潛心研究魯迅寫雜文的藝術(shù)手法,而是被魯迅一字一句中透出的濃烈郁勃、無拘無束、實話實說的豪放性情所感染了。有什么寫什么,是他寫作的最大特點——真。這是喚醒舊中國正昏昏沉睡的文學志士的良藥,是把掩蓋真相的敵人與糊涂的舊中國消滅的武器。即使是在看古銅鏡子時,他還能發(fā)現(xiàn)當時封建保守的舊思想,揭示舊中國的落后是由于不能虛心學習外國文化。
他是一個激情派的作家,同時他又是十分嚴肅嚴謹?shù)模乃枷胧巧铄錈o比的。在《玩偶之家》這個話劇給人的震撼背后,他卻出乎意料地寫出了《娜拉走后怎樣》明確地指出一顆覺醒的心并無力改變女人玩偶一樣的地位,只有要求經(jīng)濟權(quán)才是關(guān)鍵;雷峰塔倒掉后,他辛辣地諷刺中國人'奴才式的破壞'與“盜寇式的破壞”(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又繼續(xù)頗滿無奈地嘲笑了一種“合群、愛國的自大”(隨感錄三十八)。魯迅永遠把公眾看來是平常事的另外陳腐、病態(tài)、丑惡、齷齪的一面無情地展示出來。他用深邃的思想當指南針,永遠地走在大家的前面,指引著人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他寫道:“‘狂飆文豪’高長虹攻擊我時,說道劣跡多端······是深得搗鬼正脈的?!?搗鬼心傳)魯迅從來對他人得諷刺都是不羞不惱、不以為然、安然面對。竟然在文章中加入了這些他人對自己的諷刺,流暢自然、真真切切,其中稍加一點小戲謔,這也成了魯迅雜文的一大風格。魯迅寫雜文不精雕細琢,而如行云流水一般真切自然,“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讓我們在品他的文章之外,也感受到他“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的閃光靈魂。
在無盡的黑暗中,總會有一絲光明,而光明終將吞噬黑暗,走向幸福的未來。魯迅便是新中國作為光明的火苗慢慢燃燒壯大的起點。魯迅的精神可能已經(jīng)成為“中國魂”了。雖不曾、卻可能還有像魯迅這樣的人把中國人民帶進更遠更高的文明之中!
魯迅雜文熱風讀后感篇十六
《熱風》:這是魯迅寫于1918年到1924年的雜文集。當時中國處在最黑暗的時代,許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會病根所在,文化界有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魯迅在“題記”中說:“我覺得周圍的空氣太寒冽了,我自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曰《熱風》?!?BR> 《墳》:這是魯迅寫于1907年至1925年的一本論文的雜文集,1927年在廈門時出版。作者說將有關(guān)文章收斂起來,“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墳,一面是埋藏,一面是留戀?!边@是作者的自謙之詞。
《三閑集》:這是魯迅1927年在上海所寫的雜文集。此集是戰(zhàn)友誤解的記錄,當時創(chuàng)造社的人說魯迅“閑暇,閑暇,第三個閑暇”,魯迅就拈過來命名自己的集子。
《二心集》:此集收入魯迅1930年到1931年寫的雜文。當時國民反動派攻擊魯迅的“拿蘇聯(lián)盧布”,還編《文藝貳臣傳》。魯迅承認自己不是統(tǒng)治者的“忠臣”,確有“二心”,對自己出身的階級也“有一點攜貳的心思”,因而取名為《二心集》。
《華蓋集》:這是魯迅寫于1925年的雜文集?!叭A蓋”是星名,星相家說,和尚交華蓋運是成佛的好運,俗人交華蓋運就會被罩住,碰釘子。該集的一些短文是沖破重重阻撓才發(fā)表出來的,集名表現(xiàn)了對反動當局的憤懣之情。
《而已集》:此集收魯迅1927年在廣州有上海所寫的雜感?!岸选睂傥难哉Z氣詞,是“罷了”的意思。面對敵人的血腥暴行,魯迅說:“淚揩了,血消了,/屠伯了逍遙復逍遙,/用鋼刀的,軟刀的,/然而我只有‘雜感’而已。”
魯迅雜文藝術(shù)性賞析
試論魯迅雜文藝術(shù)性賞析
魯迅《風箏》讀后感
魯迅文學創(chuàng)作隱喻
關(guān)于魯迅故居導游詞
浙江魯迅故居導游詞
魯迅的生活大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