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本書后,我在讀后感中寫下了自己對故事的感動和對主人公的欽佩。那么,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首先,要注意讀后感的結構和內容,包括書名、作者、內容概述和個人感想等。其次,要真實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不要機械地描述故事情節(jié),而是要通過深入思考和自我反思來展示自己的獨特見解。最后,要注重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度,避免使用空洞的詞句和濫用修辭手法。通過這些技巧和方法,我們就能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了。小編整理了一些經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給大家在寫作過程中提供一些啟發(fā)。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一
讀了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沒有用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習慣是教育的最終成果》。尤其是在全國推行的六大習慣,我更覺得非常全面。
習慣與做人品格的培養(yǎng)存在著一種線性關系,人格決定了人的發(fā)展發(fā)向。如果健全的人格是一個大屋子,那么需要找到門和把手,否則知其門不得而入。這個門把手,就是習慣。
養(yǎng)成教育課題組經過三年的論證最終確定以下六大習慣向全國推廣: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2、孝敬父母;3、說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4、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5、認真寫字;6、從錯誤中反思自己。
林格先生認為:習慣是教育的最終成果,一個人習慣的好壞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在我們的身邊不乏有這樣的家長,認為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只要成績好了,其它的都不重要。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試想一個人成績再好,就算考上大學了,沒有一個好習慣,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嗎?能在以自學為主的大學校園里取得更大的收獲嗎?進入社會能找到一個好工作嗎?能在自己的工作上創(chuàng)出一番事業(yè)嗎?有一句話叫“揀了芝麻,丟了西瓜?!背煽冎皇恰爸ヂ椤?,而好的習慣才是“西瓜”。
曾經看過一則故事: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zhèn)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么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
習慣形成你的能量?!庇眯袆优囵B(yǎng)習慣,用習慣收獲性格,而性格會照亮你的人生。
俗話說的好:習慣成自然,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人的一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齊白石老先生說:“養(yǎng)成好習慣,必有好人生?!?BR> 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也是一種習慣。你的習慣無法改變,但可以用好的習慣來替代。成功很簡單,只要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養(yǎng)成習慣,如此而已。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二
剛開學時經同事介紹我在學校圖書室借了一本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的著作《人的教育》。
有關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幾年前就學習了許多,今晚再一看,感覺也沒什么可讀之處,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去讀。
因為我認為只要是書,它都有讀的價值,既借之,則讀之。
視和不著手家庭教育改革,學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
我反復地把這句話讀了幾遍,的確讓我振奮。
因為談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當前學生家長(這里指學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掙錢,把孩子都丟在家里讓爺爺,奶奶照顧。
雖然有一部分家長在家,卻也從不過問孩子的學習,總是只顧掙錢。
他們這些做家長的哪里知道孩子們在他們面前和在爺爺奶奶面前的影響和表現完全是不一樣的。
因此,我認為,有些學生的不良習慣,甚至學壞行為直接與家長有著一定的關系。
所以說不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
只有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是的,巴普羅也有一句話證實了父母的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我認為他的這句話具有片面性,他是這樣認為的:“培養(yǎng)精明能干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因為兒童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高于一切。
他在這句話中只講了培養(yǎng)精明能干的母親的必要性在兒童教育中居首要地位。
我認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
如果作為一個父親在孩子的眼中不能與母親同等重要,那么,這個家庭一定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
不單是母親要精明能干,父親也應如此。
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既使是好孩子也會養(yǎng)成不良習慣甚至于學壞的。
我這里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我們學校六年級有一個男生名叫××,在上幾年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是很好的,然而這兩年由于父母離婚,雙方又都再娶再嫁,都不問孩子的事,把一個孩子丟在親戚家。
這孩子由于受父母的影響和社會上不良風氣的“熏陶,已經染上了一些惡習。
父母不在跟前,作為親戚好象又不好管教太嚴,倒至這孩子經常逃學,即使來到學校上課也不認真學習,不是上課搗亂就是找同學打架,學習成績可想而知了。
因此,我認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配合我們學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
否則,就是一種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三
人的教育》一書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論著,作者福祿培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的教育讀后感
作文
,歡迎參考!
剛開學時經同事介紹我在學校圖書室借了一本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的著作《人的教育》。有關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幾年前就學習了許多,今晚再一看,感覺也沒什么可讀之處,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去讀。因為我認為只要是書,它都有讀的價值,既借之,則讀之。
當我讀到這位教育家的生平時,從中讀到了一句很值得我去讀并且也很讓我佩服的一句話,不是福祿培爾說的,而是他的同事巴普羅說的,這句話是這樣的:“如果不重視和不著手家庭教育改革,學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蔽曳磸偷匕堰@句話讀了幾遍,的確讓我振奮。因為談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當前學生家長(這里指學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掙錢,把孩子都丟在家里讓爺爺,奶奶照顧。雖然有一部分家長在家,卻也從不過問孩子的學習,總是只顧掙錢。他們這些做家長的哪里知道孩子們在他們面前和在爺爺奶奶面前的影響和表現完全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認為,有些學生的不良習慣,甚至學壞行為直接與家長有著一定的關系。所以說不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只有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因此,我認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配合我們學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則,就是一種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這一學期,我園發(fā)了一本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的著作《人的教育》。有關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幾年前在幼兒教育學中學習過關于這方面的知識,今天再一看,感覺也沒什么可讀之處,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去讀。因為我認為只要是書,它都有讀的價值,既然發(fā)了,就看一看。
當我讀到這位教育家的生平時,從中讀到了一句很值得我去讀并且也很讓我佩服的一句話,不是福祿培爾說的,而是他的同事巴普羅說的,這句話是這樣的:“如果不重視和不著手家庭教育改革,學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蔽曳磸偷匕堰@句話讀了幾遍,的確讓我振奮。因為談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當前幼兒家長,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掙錢,把孩子都丟在家里讓爺爺,奶奶照顧。雖然有一部分家長在家,卻也從不過問孩子的學習,總是只顧掙錢。他們這些做家長的哪里知道孩子們在他們面前和在爺爺奶奶面前的影響和表現完全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認為,有些幼兒的不良習慣,甚至學壞行為直接與家長有著一定的關系。所以說不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只有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因此,我認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配合我們學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則,就是一種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是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fā)展。因此,“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采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fā)展、穩(wěn)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备5撆酄柲脠@丁修剪葡萄藤作為比喻:“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睂τ谶@句話中的觀點我覺得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教育學生就好比園丁修剪葡萄藤,一定要順應兒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導學生,不能強制性地教育壓制學生。因此我們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與讓兒童不受干擾地自然發(fā)展的主張一致,福祿培爾重視兒童個性的發(fā)展;“在作為人類一員和上帝兒女的每一個人身上包含并體現整個人性,但他在每個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方式被表現、被塑造的……”對于這一點我想也就是我們在教育兒童時,要尊重他們的個性發(fā)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保護兒童做事的積極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兒童正確的觀點,從而促進他們更好地發(fā)展。
學校應該教什么這段選文中,福祿培爾認為,對于兒童來講,學生期就是兒童學校教育生活的主要時期。他將帶著信仰和信念、預感和期望去熟悉面對著他的一個外部世界。因此,教育這樣當把兒童作為一個人,不就僅交給他學習的對象本身,而且教給他與該學習對象有感知識。通過十幾年的教學的摸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師道之尊,可以使學生仿之、效之,但絕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師不是全部知識、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們就應該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與學生一起去探求真理,發(fā)現真理,開創(chuàng)教師和學生真正平等的對話平臺。語文的學習應該尋找一種和學生談話的輕松,態(tài)度的平等親切,心靈的坦誠和諧。語文絕對不是只依靠教師就能學好,而是需要自己從鮮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獨特的情感,從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從一個標準答案中體會一次獨立的思考。教師要永遠相信自己教給學生的和學生教給你的一樣多。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語文教學能成為教師和學生終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堂一道幸福成長,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學習。
努力讓學生找到自己是好學生的感覺----我這樣提醒自己:“如果每一個學生都學會了認識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個好學生的感覺,都有了自信和創(chuàng)造的尊嚴,他們獲得的是終身享用不盡的真正財富?!?BR>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四
福祿培爾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19世紀新教育的倡導者之一,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國的一個鄉(xiāng)村牧師家庭,自幼喪母,父親整日忙于教區(qū)事務,繼母對他感情冷漠,因而,陪伴小福祿培爾的是一個孤獨、寂寞的童年。童年的不幸使得福祿培爾對兒童產生了特殊的感情,也推動他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兒園,并構筑起了一套完整的幼兒教育體系,寫下了著名的教育論著《人的教育》,由此開創(chuàng)了教育史上的一個新紀元。
由于受到德國絕對唯心論代表人物(謝林、費希特等)的影響,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帶有非常強烈的神學色彩;又由于受到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和瑞士民主主義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等人的影響,福祿培爾在他的教育實踐中非常強調情感教育,并把“教育適應自然”作為其一以貫之的重要原則。
福祿培爾認為,人作為一種理智的生物,與石頭、植物、動物一樣,都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服從于同一條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同一切事物共同的本質,即上帝精神。也就是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統(tǒng)一于上帝的,人性也應統(tǒng)一于神性。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愛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種發(fā)展的可能性?;谶@種性善論的觀點,福祿培爾認為教育應該是容忍的、順應的,教育要盡量順應兒童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要為兒童的發(fā)展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不能去破壞兒童的天性,除非這種天性遭到破壞,否則不應采取任何的干預措施。
福祿培爾還運用比喻來論證“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他在《人的教育》第10頁上寫道:“為進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訓,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彼褜θ说慕逃蛯ψ匀晃锏脑耘噙M行類比后指出,在對待自然物方面,我們的做法常常是正確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動植物健康茁壯地成長,就必須給它們提供適宜、寬松的環(huán)境,要反對揠苗助長,要反對粗暴的干預和意志的強加。但是,在對待人的問題上,人們卻會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盡管人與動植物的成長遵循的是同一條法則,但人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喜歡把他們當作橡皮泥,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隨意地塑造,結果是孩子的成長與他們的天性背道而馳。為此,福祿培爾呼吁,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時要適應孩子的本性,讓他們遵循其規(guī)律自由地成長,就像我們對待花園中的葡萄藤一樣。
回到我們的中學教育,如果我們需要培養(yǎng)的不是一臺考試的機器,而是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健康活潑的有生命力的人,那么我們在辦學時也應該要遵循“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盧梭曾經提出“教育即生長”的觀點,這意味著生長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在生長之外并沒有其他的目的,比如說考高分、上名校、謀求好職業(yè)等等。當然,考高分、上名校、謀求好職業(yè)不是不重要,但它們不應該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讓學生健康地生長,生長好了,成了一個優(yōu)秀的`人,其他的目的就能水到渠成的實現。
從“教育適應自然”和“教育即生長”的觀點看,學校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一方面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方面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專業(yè)的好老師。以葡萄藤的生長為例,自由就像充沛的陽光雨露,教師就像專業(yè)的園丁。
如果說學生的天性就是與生俱來的種.種稟賦,那么,教育就要為這些稟賦的生長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從詞源學上講,希臘文的“學?!?school)本身就是從“閑暇”(shule)中派生出來的。在希臘人看來,到學校上學就意味著從日常瑣事中抽離出來,有充裕的閑暇,可以專注地體驗和沉思,在這種體驗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長。所以,學校在安排功課時不應太密集,應該多給學生一些自由活動的時間,這樣才能順應他們的本性并發(fā)展他們的稟賦。
適宜的環(huán)境的另一個要素就是專業(yè)的好老師。其實,教育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影響,好的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有一批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的老師,通過他們去影響學生。老師當然要傳道、授業(yè)、解惑,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形成一個場,通過這個場來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和世界觀。什么是名校?名校就是有一個懂教育、有眼光的名校長,凝聚了—批德才兼?zhèn)涞暮美蠋?,影響出了一批德才兼?zhèn)涞暮脤W生。
總之,教育要適應自然,就要以學生的生長為終極目的,要為學生的生長提供陽光雨露(自由的時間)和配備專業(yè)的園丁(專業(yè)的好老師)。如果這些方面都具備了,也就掌握了學校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五
《人的教育》為我們講述了幼兒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福祿貝爾在對待家庭與教學科目時,認為“教學即生活”,強調只有當家庭與學校生活一致時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在課程與教育目的問題上,福祿貝爾有一段話至今仍發(fā)人深思,他說:“幼兒時期的生活方向未完全確定,如幼兒繪畫并不是為未來成為畫家做準備,教幼兒音樂并非以將來成為音樂家為目的,這些活動仍然為發(fā)展幼兒時期多方面人性所需,如個體需食物來補充營養(yǎng)一般。我們要幫助兒童真正過著完美的兒童期,為達到這個目的,即使兒童的學校生活需要延后一年或兩年來完成,還要比誤導他們的人生目標要好一些?!?BR> 福祿培爾關于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人的“自動”發(fā)展的原則。
福祿培爾認為,這種“自動”發(fā)展是個體利用自我能動的力量,通過內部表現于外部和外部表現于內部的兩個階段實現的。之所以提出人的“自動”發(fā)展的教育原則,還在于反對舊教育對兒童的束縛。但福祿培爾并沒有因此使兒童的發(fā)展絕對自由化,而排斥外部力量對兒童發(fā)展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教育的作用,福祿培爾研究了兒童的發(fā)展過程,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幼兒期、少年期和學生期。在他看來,不同的教育手段對兒童的影響和作用是不同的。
我想,所謂教育,就是在孩子這張“白紙”上進行描繪。描繪的次數多了,這張白紙上的內容也就越豐富。隨著內容的豐富,想要再次描繪,必須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因此,對于孩子的教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方法和手段必須調整。這樣,才能在畫紙上,描繪出更為豐富多彩的畫面。
在幼兒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在沒有其他活動物體存在時,不能讓幼兒獨自呆在床上或搖籃里,這樣不僅會使身體虛弱,也是產生心理上嬌嫩和脆弱。幼兒的臥床從早期起不應過于柔軟,也不能用羽毛的枕頭。而飲食始終只能是養(yǎng)料,唯一的目的是促進體力和智力活動,兒童的食物應該盡量簡單,以能夠維持兒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體力和智力上達到同樣程度的發(fā)展為限。教幼兒站立和步行時,我們不應當使用拐杖和繩子。在幼兒的成長中,他會自己發(fā)現自己有走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學會這些技能。這些觀點,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于兒童過分的保護,并不能讓他們最好的成長。適當的放手,讓幼兒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學會生活,在困難中學會堅強。有利于他們身體的發(fā)展,又有利于他們心理的鍛煉讓他們成為獨立、堅強、自信的人。
《人的教育》這本教育名著非常值得我們去讀,這次我只對書中內容作大致得了解,也還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今后我還將花更多的。時間去仔細研讀。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六
《人的教育》為我們講述了幼兒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福祿貝爾在對待家庭與教學科目時,認為“教學即生活”,強調只有當家庭與學校生活一致時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在課程與教育目的問題上,福祿貝爾有一段話至今仍發(fā)人深思,他說:“幼兒時期的生活方向未完全確定,如幼兒繪畫并不是為未來成為畫家做準備,教幼兒音樂并非以將來成為音樂家為目的,這些活動仍然為發(fā)展幼兒時期多方面人性所需,如個體需食物來補充營養(yǎng)一般。我們要幫助兒童真正過著完美的兒童期,為達到這個目的,即使兒童的學校生活需要延后一年或兩年來完成,還要比誤導他們的人生目標要好一些?!?BR> 福祿培爾關于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人的“自動”發(fā)展的原則。
福祿培爾認為,這種“自動”發(fā)展是個體利用自我能動的力量,通過內部表現于外部和外部表現于內部的兩個階段實現的。之所以提出人的“自動”發(fā)展的教育原則,還在于反對舊教育對兒童的束縛。但福祿培爾并沒有因此使兒童的發(fā)展絕對自由化,而排斥外部力量對兒童發(fā)展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教育的作用,福祿培爾研究了兒童的發(fā)展過程,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幼兒期、少年期和學生期。在他看來,不同的教育手段對兒童的影響和作用是不同的。
我想,所謂教育,就是在孩子這張“白紙”上進行描繪。描繪的次數多了,這張白紙上的內容也就越豐富。隨著內容的豐富,想要再次描繪,必須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因此,對于孩子的教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方法和手段必須調整。這樣,才能在畫紙上,描繪出更為豐富多彩的畫面。
在幼兒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在沒有其他活動物體存在時,不能讓幼兒獨自呆在床上或搖籃里,這樣不僅會使身體虛弱,也是產生心理上嬌嫩和脆弱。幼兒的臥床從早期起不應過于柔軟,也不能用羽毛的枕頭。而飲食始終只能是養(yǎng)料,唯一的目的是促進體力和智力活動,兒童的食物應該盡量簡單,以能夠維持兒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體力和智力上達到同樣程度的發(fā)展為限。教幼兒站立和步行時,我們不應當使用拐杖和繩子。在幼兒的成長中,他會自己發(fā)現自己有走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學會這些技能。這些觀點,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于兒童過分的保護,并不能讓他們最好的成長。適當的放手,讓幼兒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學會生活,在困難中學會堅強。有利于他們身體的發(fā)展,又有利于他們心理的鍛煉讓他們成為獨立、堅強、自信的人。
《人的教育》這本教育名著非常值得我們去讀,這次我只對書中內容作大致得了解,也還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今后我還將花更多的.時間去仔細研讀。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七
暑假這兩天在家讀了德國著名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福祿培爾所著的《人的教育》一書?!度说慕逃愤@本教育名著蘊涵了福祿培爾的許多重要思想,在教育上有很大影響。他非常值得我們去研讀。
全書共分為五章,在第一章“總論”中,作者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fā),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fā)展,注重他們的個性的發(fā)展。對此我感受很深,也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我們不妨看看我們身邊的朋友們,他們的孩子才多大,就不管孩子有沒有音樂的天賦,就送去彈鋼琴、彈古箏、拉二胡等。甚至幾個月大的孩子每天竟要聽一小時的《圣經》,難道你不覺得荒唐嗎?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而不是像趕集似的穿梭于各種培訓班!
在《人的教育》中,福祿培爾還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兒期,人的教育主要是托付給父母和家庭的,兒童與家庭成員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因此要給缺乏教育知識的父母提供內容和方法上的指導。對于這一點也是我很欣賞的,我覺得為人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今后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去學習了解一些育兒方法,避免錯誤教育對幼兒產生不利影響。
雖然這本教育巨著讀來受益匪淺,但書中提到的有兩個觀點,我并不贊成。第一是他的唯心主義思想,作者將一切都歸結為上帝這個統(tǒng)一體。第二是作者在書中強調“培養(yǎng)精明能干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其實我認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為一個父親在孩子的眼中不能與母親同等重要,那么,這個家庭一定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不單是母親要精明能干,父親也應如此。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既使是好孩子也會養(yǎng)成不良習慣甚至于學壞的。
總之,這本書中提到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德國教育普遍存在的那種機制的和機械刻板的教育方法具有革命意義,而且對當下的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具有啟發(fā)意義。值得一讀!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八
暑假這兩天在家讀了德國著名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福祿培爾所著的《人的教育》一書?!度说慕逃愤@本教育名著蘊涵了福祿培爾的許多重要思想,在教育上有很大影響。他非常值得我們去研讀。
全書共分為五章,在第一章“總論”中,作者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fā),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fā)展,注重他們的個性的發(fā)展。對此我感受很深,也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我們不妨看看我們身邊的朋友們,他們的孩子才多大,就不管孩子有沒有音樂的天賦,就送去彈鋼琴、彈古箏、拉二胡等。甚至幾個月大的孩子每天竟要聽一小時的《圣經》,難道你不覺得荒唐嗎?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而不是像趕集似的穿梭于各種培訓班!
在《人的教育》中,福祿培爾還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兒期,人的教育主要是托付給父母和家庭的,兒童與家庭成員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因此要給缺乏教育知識的父母提供內容和方法上的.指導。對于這一點也是我很欣賞的,我覺得為人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今后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去學習了解一些育兒方法,避免錯誤教育對幼兒產生不利影響。
雖然這本教育巨著讀來受益匪淺,但書中提到的有兩個觀點,我并不贊成。第一是他的唯心主義思想,作者將一切都歸結為上帝這個統(tǒng)一體。第二是作者在書中強調“培養(yǎng)精明能干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其實我認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為一個父親在孩子的眼中不能與母親同等重要,那么,這個家庭一定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不單是母親要精明能干,父親也應如此。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既使是好孩子也會養(yǎng)成不良習慣甚至于學壞的。
總之,這本書中提到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德國教育普遍存在的那種機制的和機械刻板的教育方法具有革命意義,而且對當下的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具有啟發(fā)意義。值得一讀!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九
然而,實際上,其中毫無“秘密”可言,猶太人與其他任何種族的差異都不大,與中國人還些相似。關鍵在于猶太人之所以成為猶太人,與他們的家庭早期教育有極大關系。在猶太人的整個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孩子追求高成就的動力,使孩子有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的強烈愿望。猶太人皆遵循的.價值是:追求真正的財富——知識。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每一個猶太家庭的孩子,幾乎都要猜一個謎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你的財產被搶光,你將帶著什么東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說是錢或者鉆石,母親將進一步問:“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么嗎?”當孩子無法回答時,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鉆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會伴隨你的一生。”猶太父母如此教育孩子重視對知識的追求,實際上就是教導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猶太父母懂得用書本來武裝自己孩子的頭腦,給他們以豐富的智慧;通過人性與科學的結合,使孩子更能體會到智慧所體現的魅力所在,以獨特的教育方式結合教育理念,使孩子們透過現象更深一層地認識教育的本質。知識源于書本,知識更活用于書本,教育子女更要從知識中演變成智慧,體現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因此,猶太家長們從小便培養(yǎng)孩子們讀好書的習慣,使他們知道書中賦予他們智慧的力量是無窮的。另外在培養(yǎng)方法上崇尚個性,鼓勵創(chuàng)造;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好口才。
這本書讓我更多地了解了猶太民族,了解到了猶太民族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如何優(yōu)先追求子女教育改變自己和孩子的命運。其實,最重要的是,這本書里揭示的家庭教育的具體做法,從而徹底改變自己和后代的命運。
教育為什么會如此沉重?教師的壓力為何如此不堪重壓?家庭教育或家庭學習環(huán)境的營造才是孩子教育成敗的關鍵!當下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作為是目前教師教育引導孩子遇到的最大障礙!如果我們在督促教師加強教學技能的學習和專業(yè)知識的提升的同時,也加大家庭培養(yǎng)孩子能力的培訓,家校通力合作,教育的曙光才會出現。否則,割斷了家校的聯系,單方面要求教師要教育孩子成才,只能是空想而已。最終耽誤的是孩子的一生,給家庭帶來無數令家長頭疼的后續(xù)問題!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
剛開學時經同事介紹我在學校圖書室借了一本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的著作《人的教育》。有關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幾年前就學習了許多,今晚再一看,感覺也沒什么可讀之處,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去讀。因為我認為只要是書,它都有讀的價值,既借之,則讀之。
因此,我認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配合我們學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則,就是一種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一
暑假這兩天在家讀了德國著名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福祿培爾所著的《人的教育》一書。《人的教育》這本教育名著蘊涵了福祿培爾的許多重要思想,在教育上有很大影響。他非常值得我們去研讀。
全書共分為五章,在第一章“總論”中,作者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fā),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fā)展,注重他們的個性的發(fā)展。對此我感受很深,也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我們不妨看看我們身邊的朋友們,他們的孩子才多大,就不管孩子有沒有音樂的天賦,就送去彈鋼琴、彈古箏、拉二胡等。甚至幾個月大的孩子每天竟要聽一小時的《圣經》,難道你不覺得荒唐嗎?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而不是像趕集似的穿梭于各種培訓班!
在《人的教育》中,福祿培爾還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兒期,人的教育主要是托付給父母和家庭的,兒童與家庭成員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因此要給缺乏教育知識的父母提供內容和方法上的指導。對于這一點也是我很欣賞的,我覺得為人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今后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去學習了解一些育兒方法,避免錯誤教育對幼兒產生不利影響。
雖然這本教育巨著讀來受益匪淺,但書中提到的有兩個觀點,我并不贊成。第一是他的唯心主義思想,作者將一切都歸結為上帝這個統(tǒng)一體。第二是作者在書中強調“培養(yǎng)精明能干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其實我認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為一個父親在孩子的眼中不能與母親同等重要,那么,這個家庭一定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不單是母親要精明能干,父親也應如此。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既使是好孩子也會養(yǎng)成不良習慣甚至于學壞的。
總之,這本書中提到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德國教育普遍存在的那種機制的和機械刻板的教育方法具有革命意義,而且對當下的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具有啟發(fā)意義。值得一讀!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二
《人的教育》這是一本著名的監(jiān)獄著作。書的作者是福祿培爾,他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也是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被稱作“幼兒教育之父”。《人的教育》是一部泛論兒童時期學前和學校教育的著作。在書中,福祿培爾提倡教育要順應兒童的天性,反對壓制兒童的發(fā)展和強制性教育,重視兒童積極活動和發(fā)展兒童個性,還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意義,主張人的一切發(fā)展階段教育的連續(xù)性等。
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是教育要順應自然。他主張讓兒童在最早期的時候就不受干擾地自然的發(fā)展。因此,“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采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fā)展、穩(wěn)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备5撆酄柲昧松磉叺男∈聢@丁修剪葡萄園這件事來當做例子:“葡萄藤應該定期被修剪,但是修剪了之后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边@句話很值得我們去深思的。當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教育學生就好比是園丁在修剪葡萄藤,一定要去順兒童的天性,細心耐心的指導學生,不能強制性的教育和壓制孩子!對于這一點,作者還看到了兒童的個性發(fā)展,一定要去順應兒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導學生,不能強制性地教育壓制學生。因此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這一點。和讓兒童不受干擾地自然發(fā)展的主張一致,福祿培爾也重視兒童個性的發(fā)展;“在作為人類一員和上帝兒女的每一個人身上包含并體現整個人性,但他在每個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方式被表現、被塑造的……”對于這一點我想也就是我們在教育兒童時,一定要尊重他們的個性發(fā)展,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保護好兒童做事的積極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兒童正確的觀點,從而促進他們更好地發(fā)展。
在書中提到福祿培爾認為,對于兒童來說的話,兒童學校教育的主要時期是學生期,他將帶著信仰和信念、預感和期望去感受著他的另一個外部世界。因此,教育是把兒童作為一個人,不僅交給他學習的對象本身,而且教給他學習的對象有感知識。通過十幾年的教學探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師道之尊,可以使學生仿之、效之,但絕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師本身不是全部知識、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就應該做到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與學生一起去探求真理,發(fā)現真理,開創(chuàng)教師和學生真正平等的對話平臺。語文學習應該尋找一種能和學生談話的輕松,態(tài)度的平等親切,心靈的坦誠和諧。語文這門學科絕對不是只依靠教師就能學好,而是需要學生自己從鮮活的文字中感悟到自己獨特的情感,從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悟到高尚的情操,從一個個標準答案中體會一次次獨立思考。教師要永遠相信自己教給學生的和學生教給自己的一樣多。對于學生成長來說,語文教學能使教師和學生成為終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一起幸福成長,這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學習。
努力讓學生找到自己是好學生的感覺--我不斷地這樣提醒我自己:“如果每一個學生都學會了認識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個好學生的感覺,都有了自信和創(chuàng)造的尊嚴,他們獲得的是終身享用不盡的真正財富?!?BR>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三
我感覺到每天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松;每天讀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如今我已經養(yǎng)成了每天讀幾頁或讀幾行字的習慣,那種感覺比起以往只在假期里看很多字要幸福難忘的多。真正感覺到在一寸光陰里讀書比看電視劇多了一些創(chuàng)造的空間。為此,我學會了投資,投入的最大成本就是買書。
每晚翻開前段時間買的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總被書本的第一句話深深的打動著——“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fā)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魂,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蔽铱吹接泻枚嗯笥讯及堰@句話作為自己的qq簽名,前段時間我也看到周秋艷老師寫上了開頭一句: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原來我們都被深深感動著。初次看到這段話,心里并沒有理解這些話所包含的意義,但就是給人一種心靈的震撼,帶著這樣的震撼,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用樸實的語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傳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書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邊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生本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書中說道“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深刻的道理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入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陳述的是聰明的農民買豬時只是目測估量豬的價值,買回來后就讓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長大后是論斤稱重的。郭思樂教授從這一個現象中看到了我們的孩子,看到了教育本身,并從中悟得智慧。讓人茅塞頓開。農民選擇對待生命的方法對待小豬,我們教育的對象何曾不是鮮活的生命!把人當作生命來進行教育。
我們經常在喊: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這是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體現在形式上?每次公開課,賞析課,交流課,都是讓我們學習教育的舞臺,可這舞臺太小,成不了我們的教育思想。那是我們平常給教育畫蛇添足,導致了學生在太多的灌輸中喪失了學習的靈性?!懊拦馈痹诮鉀Q生本的自由發(fā)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進行這樣的類比: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為了放心天天稱重驚擾它。我們不必質疑孩子自己學習的效果,學生本能地生長,自由地發(fā)展,到了結果的季節(jié),就會各種各樣的果實掛滿枝頭,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要做的是保護生命的活躍,激揚生命的積極,讓學生自由地發(fā)展,如同小豬自然地生活。我們不是常說好學生并不是老師教育出來的,那是他生命的能力。多么簡單的道理!毛估估的智慧再次喚起了我們的思考,也把生命教育的思想深深印進了我的心中。
杯子裝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卻能從中發(fā)現智慧。杯子越薄,裝的水越多。邊是“體”,裝是“用”,而教學的目的如同讓學生用杯子喝水,老師的教是“體”,學生的學是“用”,邊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老師把一切講得通透,學生還學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認為,教師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識也好,德行也好,教師只是讓它們在孩子們的心中扎根,接下來就是孩子們自己的感悟。
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無論是學習以前的知識或通過智慧而產生的新的知識可達到的地方,或是不可達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識的拓展全在于悟。沒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無效的。而現在我們的孩子的問題就在于,學生缺少自主性,無悟可言,于是教學和教育氣血不足,而導致我們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無用。只有放手讓學生盡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級的智慧品質。所以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這就要求老師要設計好每節(jié)課的前置性作業(yè),使每個學生通過先學都有收獲或疑問,在課堂上才會出現很多讓老師都無法預料的驚喜。在欣喜這些驚喜的同時,老師們還要機智的處理這些驚喜,否則可能會扼殺了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皼]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fā)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薄吨B聽教育的春天》,扉頁上的這段話讓我在思考沉淀之后看到了孩子們。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夢想著學生歡天喜地地來,依依不舍地走,他們比任何時候都喜歡讀書學習。
雖然,現在這樣的景象存在于我們的一個遐想當中,雖然要達到這樣的景象非常的困難,有很多的雖然,但是就像開頭說的那句話一樣“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只要有對自己有信心。對孩子有信心。
郭教授的這本《諦聽教育的春天》我還沒有讀完,但對所讀的這些內容產生了共鳴。我也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處在那樣的一種和諧的教育氛圍當中,只要我繼續(xù)讀書,堅持實踐,相信會妙不可言。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四
福祿培爾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19 世紀新教育的倡導者之一,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國的一個鄉(xiāng)村牧師家庭,自幼喪母,父親整日忙于教區(qū)事務,繼母對他感情冷漠,因而,陪伴小福祿培爾的是一個孤獨、寂寞的童年。童年的不幸使得福祿培爾對兒童產生了特殊的感情,也推動他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兒園,并構筑起了一套完整的幼兒教育體系,寫下了著名的教育論著《人的教育》,由此開創(chuàng)了教育史上的一個新紀元。
由于受到德國絕對唯心論代表人物(謝林、費希特等)的影響,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帶有非常強烈的神學色彩;又由于受到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和瑞士民主主義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等人的影響,福祿培爾在他的教育實踐中非常強調情感教育,并把“教育適應自然”作為其一以貫之的重要原則。
福祿培爾認為,人作為一種理智的生物,與石頭、植物、動物一樣,都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服從于同一條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同一切事物共同的本質,即上帝精神。也就是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統(tǒng)一于上帝的,人性也應統(tǒng)一于神性。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愛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種發(fā)展的可能性?;谶@種性善論的觀點,福祿培爾認為教育應該是容忍的、順應的,教育要盡量順應兒童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要為兒童的發(fā)展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不能去破壞兒童的天性,除非這種天性遭到破壞,否則不應采取任何的干預措施。
福祿培爾還運用比喻來論證“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他在《人的教育》第10 頁上寫道:“為進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訓,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彼褜θ说慕逃蛯ψ匀晃锏脑耘噙M行類比后指出,在對待自然物方面,我們的做法常常是正確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動植物健康茁壯地成長,就必須給它們提供適宜、寬松的環(huán)境,要反對揠苗助長,要反對粗暴的干預和意志的強加。但是,在對待人的問題上,人們卻會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盡管人與動植物的成長遵循的是同一條法則,但人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喜歡把他們當作橡皮泥,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隨意地塑造,結果是孩子的成長與他們的天性背道而馳。為此,福祿培爾呼吁,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時要適應孩子的本性,讓他們遵循其規(guī)律自由地成長,就像我們對待花園中的葡萄藤一樣。
回到我們的中學教育,如果我們需要培養(yǎng)的不是一臺考試的機器,而是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健康活潑的有生命力的人,那么我們在辦學時也應該要遵循“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盧梭曾經提出“教育即生長”的觀點,這意味著生長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在生長之外并沒有其他的目的,比如說考高分、上名校、謀求好職業(yè)等等。當然,考高分、上名校、謀求好職業(yè)不是不重要,但它們不應該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讓學生健康地生長,生長好了,成了一個優(yōu)秀的人,其他的目的就能水到渠成的實現。
從“教育適應自然”和“教育即生長”的觀點看,學校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一方面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方面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專業(yè)的好老師。以葡萄藤的生長為例,自由就像充沛的陽光雨露,教師就像專業(yè)的園丁。
如果說學生的天性就是與生俱來的種.種稟賦,那么,教育就要為這些稟賦的生長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從詞源學上講,希臘文的“學校”(school )本身就是從“閑暇”(shule )中派生出來的。在希臘人看來,到學校上學就意味著從日常瑣事中抽離出來,有充裕的閑暇,可以專注地體驗和沉思,在這種體驗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長。所以,學校在安排功課時不應太密集,應該多給學生一些自由活動的時間,這樣才能順應他們的本性并發(fā)展他們的稟賦。
適宜的環(huán)境的另一個要素就是專業(yè)的好老師。其實,教育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影響,好的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有一批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的老師,通過他們去影響學生。老師當然要傳道、授業(yè)、解惑,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形成一個場,通過這個場來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和世界觀。什么是名校?名校就是有一個懂教育、有眼光的名校長,凝聚了—批德才兼?zhèn)涞暮美蠋煟绊懗隽艘慌虏偶鎮(zhèn)涞暮脤W生。
總之,教育要適應自然,就要以學生的生長為終極目的,要為學生的生長提供陽光雨露(自由的時間)和配備專業(yè)的園丁(專業(yè)的好老師)。如果這些方面都具備了,也就掌握了學校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五
我是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師,平日里耕耘在教學一線,忙忙碌碌的,用在閱讀上的時間就少了,但是對書本的渴望卻越積越多。在上一學期我有幸參與到特級教師黃詠梅工作室中,工作室開展的“閱讀閱快樂”活動點燃了學員們閱讀的熱情,也激發(fā)了我擠出時間來閱讀的源動力。在指導老師黃詠梅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中我看到了《人的教育》這本書,我一下子就被書名深深吸引住了。有個發(fā)自內心的聲音對我說一定要選它,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為什么呢?身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們該關注的不正是人的教育嗎?書名引發(fā)了我教育理念的共鳴,利用假期我如饑似渴的讀完了這部教育名著,可謂“收獲滿滿”。
一、了解了福祿培爾的生平事跡,拓展了眼見。
福祿培爾是19 世紀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國的一個鄉(xiāng)村牧師家庭,自幼喪母,父親整日忙碌無暇管教,繼母對他也很冷漠。因而福祿培爾的童年是孤獨、寂寞的。童年的遭遇使得福祿培爾對兒童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推動他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兒園,并探索、研究及實踐了一套完整的幼兒教育體系,寫下了著名的教育論著《人的教育》,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理解了福祿培爾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要順應兒童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
通讀《人的教育》全書,可以看出福祿培爾是一位虔誠的徒,他認為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愛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種發(fā)展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性善論的觀點。基于人性本善的認知,福祿培爾得出了教育的基本規(guī)則,教育要盡量順應兒童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要為兒童的發(fā)展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不能去破壞兒童的天性,除非這種天性遭到破壞,否則不應采取任何的干預措施。我們可以看到這一規(guī)則認知在今天依然有著廣泛的、強大的影響力。
三、《人的教育》一書對現代德國教育的影響深遠。
德國是資源缺乏的國家,在歐洲國家中人口最多的,科技發(fā)展很高,腐敗水平低。許多跨國公司的總部像大眾、戴姆勒(daimler)、西門子(siemens)和寶馬都位于德國。它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依靠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yè)群體。德國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完美的系統(tǒng)著稱??墒菍τ趦和瑖乐數牡聡怂坪醵嗔诵捜?,他們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甚至于對于那些在常人眼里的“問題”兒童,他們也能找出孩子閃光的一面。德國的兒童教育能達到今天的高水平絕對有教育先行者福祿培爾不可磨滅的功績。
四、福祿培爾在他的教育實踐中非常強調情感教育,并把“教育適應自然”作為其一以貫之的重要原則。
福祿培爾把對人的教育和對自然物的栽培進行類比后指出,在對待自然物方面,我們的做法常常是正確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動植物健康茁壯地成長,就必須給它們提供適宜、寬松的環(huán)境,要反對揠苗助長,要反對粗暴的干預和意志的強加。但是,在對待人的問題上,人們卻會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盡管人與動植物的成長遵循的是同一條法則,但人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喜歡把他們當作橡皮泥,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隨意地塑造,結果是孩子的成長與他們的天性背道而馳。為此,福祿培爾呼吁,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時要適應孩子的本性,讓他們遵循其規(guī)律自由地成長,就像我們對待花園中的葡萄藤一樣。
五、我們倡導的“生本教育”可謂對《人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當我讀到這一段文章自然而然的聯系到我們今天在教學中倡導的“生本教育”?!吧窘逃笔怯扇A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主持開展的,由課題研究帶動的大型教育整體改革實踐。生本教育主張教育應實現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fā)展。從“教育適應自然”和“生本教育”的觀點看,教師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為學生的生長提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方面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專業(yè)的好老師。如果說學生的天性就是與生俱來的種.種稟賦,那么,教育就要為這些稟賦的生長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從詞源學上講,希臘文的“學?!?school )本身就是從“閑暇”(shule )中派生出來的。在希臘人看來,到學校上學就意味著從日常瑣事中抽離出來,有充裕的閑暇,可以專注地體驗和沉思,在這種體驗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長。
更多在本書閱讀中的收獲數不勝數,無法一一列舉。我在閱讀中趟過了書籍的長河,在靜思中感悟了教育的真諦。閱讀是與古老的睿智的作者用書籍去溝通交流;閱讀是對靈魂的一種洗練,閱讀還是對教育先知思想的傳承。閱讀是幸福的、閱讀是快樂的,這樣的幸福與快樂真是多多益善。帶著閱讀的幸福與快樂,投身于不平凡的教育事業(yè)中去,“余愿足矣”。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六
作者福祿貝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是近代學前教育的奠基人。他創(chuàng)立了一種對當時來說是新型的學前教育機構,并以“幼兒園”這個獨特的名稱命名,可以說是首倡者。
書的第一篇是總論,作者寫的很抽象。靜下心來,細細的品讀,才能夠有所理解,并且真的受益匪淺。作者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上帝精神,即他的本質。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質在他的身上得到發(fā)展和表現,成為覺悟,并使這種覺悟在人的生活中發(fā)揮作用。人的本質具體是指什么呢?它是“構成自然本質并永久地顯現在自然中的東西”。本質是自然的?!笆チ松系酆妥匀?,我們必須求助于人類的智慧和才智,我們只能建立空中樓閣?!睂τ谟變簛碚f,好奇、童真、善良……都是自然的,是兒童本質的體現。因此,學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讓這些天性得到充分的體現與發(fā)展。兒童從剛剛出生到這個世界上起,人們就應當按照他們的本質去理解和正確對待他,讓他自由地、全面地運用他的能力?,F在的家長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學到別人不會的東西,各種興趣班,暑期班,培訓班越來越多。為了強調某些能力和肢體的運用而犧牲其他能力和肢體,這是幼兒教育中不可取的。
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是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fā)展。因此,“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采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fā)展、穩(wěn)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弊鳛榻逃?,如果永遠以領導者自居,對學生進行命令和干預,讓教育和教學起著毀滅的、阻礙的作用,反過來是害了孩子。
在幼兒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在沒有其他活動物體存在時,不能讓幼兒獨自呆在床上或搖籃里,這樣不僅會使身體虛弱,也是產生心理上嬌嫩和脆弱。幼兒的臥床從早期起不應過于柔軟,也不能用羽毛的枕頭。而飲食始終只能是養(yǎng)料,唯一的目的是促進體力和智力活動,兒童的食物應該盡量簡單,以能夠維持兒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體力和智力上達到同樣程度的發(fā)展為限。教幼兒站立和步行時,我們不應當使用拐杖和繩子。在幼兒的成長中,他會自己發(fā)現自己有走人的教育讀后感1000字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學會這些技能。這些觀點,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于兒童過分的保護,并不能讓他們最好的成長。適當的放手,讓幼兒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學會生活,在困難中學會堅強。有利于他們身體的發(fā)展,又有利于他們心理的鍛煉讓他們成為獨立、堅強、自信的人。
福祿貝爾把人的教育時期分為兩個階段:幼兒期和少年期,幼兒期又分為一般嬰兒期和幼兒期,少年期有分為少年期和學生期。在幼兒期,幼兒把他以前內化的東西重新外化,在這一階段,感官發(fā)展非常重要。少年期,外部的東西成為內部的東西,即學習的過程。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是他們學習的動力所在。作者認為,這一時期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家庭生活對兒童來說就是他生活的榜樣,會對他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而擔任學生期的人的教學任務的主要是學校。在這一節(jié)里,福祿貝爾對學校的性質、任務、教學內容、教育方法等學校教育問題作了論述。
“恩物”是福祿貝爾設計的一套活動玩具,為了讓兒童開展游戲和其他活動,因為他十分重視游戲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他認為游戲是兒童發(fā)展的,這一時期人的發(fā)展最高階段。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盡情的享受快樂。但可惜的是,作為成人我們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這種快樂。對于兒童的游戲,他們不僅不積極的參與,還采取各種行為進行阻止。認為玩泥巴太臟,玩水衣服會濕……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游戲。而往往只有這些兒童自發(fā)選擇的這些游戲才能顯示出他未來的內心世界。一個游戲著的兒童,一個全神貫注地沉醉于游戲中的兒童是兒童生活最美好的表現。此外他還主張為兒童創(chuàng)設活動條件,如讓孩子在自己的花園里種植植物,組織他們手工制作等。我想,現在幼兒園里設立的植物角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對以后生活的預習。所以,每一個大人都應該重視這個時期的游戲,給予充分的支持。
《人的教育》為我們講述了幼兒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雖然整本書看下來,我還有很多地方并沒有真正的讀懂,我想,以后我還是應該再仔細的讀。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七
當在同事那里看到這本書時,名字很吸引我。為什么浪漫的象征“玫瑰”,和在別人眼里嚴肅的職業(yè)“教育”,聯系到一起的呢?好奇的拿起它,卻怎么也不能放下,被它深深地打動了。心靈雞湯不過如此吧!
在書的封面有這樣一段小字:“我們蕭蕭的樹葉都有聲響回答那風和雨,你是誰呢,那樣沉默著?我不過是一朵花。是的,我只不過是一朵小花,帶著一絲芬芳,和著風和雨,我卻執(zhí)著地孕育著,盛開著,以最大的努力回報春天。”
除了自序“我在成長,我在寫”之外,這本書有四輯:第一輯“清淡與憂患 ”寫了作者的教學隨感反思并就學生和自己身上引發(fā)的對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與朋友的交流等。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后”寫了作者在語文教學的所做、所想、所感;第三輯“日本的教育管窺”寫了作者到日本參觀的見聞,并對中國和日本教育的進行了對比而產生了很深的體會,第四輯“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寫了作者博覽群書的讀后感。
書中有篇文章《心中盛滿陽光》,文章里的每個字都能觸動自己的心,不忍割舍就全部抄寫到讀書筆記中永遠保留著。開頭是這樣的,如果你把所處的環(huán)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獄;如果你把周圍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處的環(huán)境變化魔鬼,你就在制造地獄;如果你把周圍地人群變成天使,你就在營造天堂。
好花要有好心情賞,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賞到好的風光。你的內心如果是一團火,你就能釋放出光和熱。因此,面對教育的系列讓人不滿的現象,面對自己的專業(yè)成長的困惑與壓力,我們要從中尋找陽光、快樂的地方——根系教育的土壤,理想滾燙于心,緊貼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長。退去浮華留下平實。讓我們踏實前進,留下深深的足跡。
如新課程改革在給我們帶來了契機的同時,也隨之會伴隨著許多問題的出現,在探索的道路上我們肯定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出現許多新矛盾。需要我們所有的探索者手牽手,朝前走?!靶新冯y,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懂得關懷,獲得朋友;懂得開心,獲得輕松;懂得遺忘,獲得自由——就能是你心中盛滿陽光。愿你我的心中都如竇老師所寫,在彼此的心中盛滿陽光。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八
教育是社會、家庭的頭等大事,毋庸置疑。其中,學校教育承載的教育責任無疑是最重的,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體,理所當然真正承擔起教育的責任!而既有此責任,就表明是自己分內的事,是自己的責職和任務,理當做好!然而,做好是不容易的!從教三十年了,盡管自己一直努力著,但總是感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不是越來越輕松,而是越來越多,越來越重。面對各種新的教育理論、理念,新的現實,常常是無所適從。
學校發(fā)給我們每人一本《剝開教育的責任》,推薦閱讀。新型奇特的題目,感覺與以往有所不同,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去看看什么是教育的責任,如何叫“剝開”教育的責任!“不要辜負了他們”,代序題目很新穎?!肮钾摗逼痤},寫的是我們語文老師布置的作業(yè)現象,太常見了!因為這個“辜”字太容易寫錯了,我在教學到“辜負”這個詞的時候,為了防患于未然,通常叫學生多抄寫幾遍新詞,這很正常嘛。
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什么?“是聽到自己的名字從別人的口中說出來”。名字,濃縮了人世間最純樸的至愛親情;名字,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的符號。親切、溫柔、甜美地呼喚著一個個名字,是對孩子真實的尊重。文章的第一個主題就抓住了我的心,《請喊學生的名字》中克拉克老師講的的故事讓我震撼,總統(tǒng)夫人希拉里竟然叫出了參觀白宮的每一位學生的姓名。這份用心做出的功課,贏得了所有在場學生的牢記和敬意,也贏得了我的牢記和敬重。看到這里,我不禁想起我的兼教學科音樂,往往一個學年下來我都不能叫出三分之一的學生的名字,那些學生是不是和王陽有一樣的感覺呢?而我居然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覺得這是我的兼教學科,沒有必要記得學生的姓名,也從來沒有想到要去記住學生的姓名。慚愧與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為自己慚愧,也敬佩作者獨特的見解。
“讓每一個學生都認為老師最喜歡的是自己,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師愛,也有著了不起的教育藝術與智慧。我們應當利用一切機會,發(fā)現每一個孩子的獨特之處和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老師‘最愛自己’的理由。”每一個孩子都有可愛之處,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平庸的孩子,每個人都有他自身獨具的稟賦、特長、潛能,關鍵在于我們是不是了解孩子,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學校,不是禁錮學生的場所,而是一個寬容的星球,有著適合每一種植物生長的土壤。我們也不是監(jiān)工,而是園丁。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兒童對優(yōu)秀教師的信任的確是無限的?!薄敖逃拿孛?,就在于珍惜兒童渴望你成為他們的朋友的愿望?!彼?,我們不僅是學生的老師,還應是他們的朋友。
“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世上的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不要輕易否定。我們老師從事的就是“花”的事業(yè),請學習印度的挑水工,讓破水罐也能澆灌出“一路花香”來。
多好的書啊,沒有說教,不是理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教學案例,與我們的一線教育者息息相通。我們沒有關注的細節(jié),我們忽視了的問題,我們不以為然的問題,作者都在這里給了我們提醒。例:“孩子的手很小”“孩子的事不要包辦”“不妨來點‘狼性教育’”“家庭作業(yè)該誰批改”“多媒體只是一種工具”……我工作中的很多困惑都在這里找到了支撐。我感謝推薦者,讓我有機會能讀到此書,我更感謝作者,讓我如夢初醒,受益匪淺。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我沒有辦法改變世界,沒有辦法改變他人,那么我先改變自己吧。
“教育是為學生打未來的底子,而不是為教育者掙今天的面子。”在這條充滿陽光與奇跡的教育之路上,只要播撒出無私的情與愛,付諸出強烈的責任心,我一定會有收獲的!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一
讀了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沒有用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習慣是教育的最終成果》。尤其是在全國推行的六大習慣,我更覺得非常全面。
習慣與做人品格的培養(yǎng)存在著一種線性關系,人格決定了人的發(fā)展發(fā)向。如果健全的人格是一個大屋子,那么需要找到門和把手,否則知其門不得而入。這個門把手,就是習慣。
養(yǎng)成教育課題組經過三年的論證最終確定以下六大習慣向全國推廣: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2、孝敬父母;3、說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4、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5、認真寫字;6、從錯誤中反思自己。
林格先生認為:習慣是教育的最終成果,一個人習慣的好壞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在我們的身邊不乏有這樣的家長,認為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只要成績好了,其它的都不重要。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試想一個人成績再好,就算考上大學了,沒有一個好習慣,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嗎?能在以自學為主的大學校園里取得更大的收獲嗎?進入社會能找到一個好工作嗎?能在自己的工作上創(chuàng)出一番事業(yè)嗎?有一句話叫“揀了芝麻,丟了西瓜?!背煽冎皇恰爸ヂ椤?,而好的習慣才是“西瓜”。
曾經看過一則故事: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zhèn)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么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
習慣形成你的能量?!庇眯袆优囵B(yǎng)習慣,用習慣收獲性格,而性格會照亮你的人生。
俗話說的好:習慣成自然,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人的一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齊白石老先生說:“養(yǎng)成好習慣,必有好人生?!?BR> 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也是一種習慣。你的習慣無法改變,但可以用好的習慣來替代。成功很簡單,只要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養(yǎng)成習慣,如此而已。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二
剛開學時經同事介紹我在學校圖書室借了一本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的著作《人的教育》。
有關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幾年前就學習了許多,今晚再一看,感覺也沒什么可讀之處,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去讀。
因為我認為只要是書,它都有讀的價值,既借之,則讀之。
視和不著手家庭教育改革,學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
我反復地把這句話讀了幾遍,的確讓我振奮。
因為談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當前學生家長(這里指學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掙錢,把孩子都丟在家里讓爺爺,奶奶照顧。
雖然有一部分家長在家,卻也從不過問孩子的學習,總是只顧掙錢。
他們這些做家長的哪里知道孩子們在他們面前和在爺爺奶奶面前的影響和表現完全是不一樣的。
因此,我認為,有些學生的不良習慣,甚至學壞行為直接與家長有著一定的關系。
所以說不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
只有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是的,巴普羅也有一句話證實了父母的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我認為他的這句話具有片面性,他是這樣認為的:“培養(yǎng)精明能干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因為兒童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高于一切。
他在這句話中只講了培養(yǎng)精明能干的母親的必要性在兒童教育中居首要地位。
我認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
如果作為一個父親在孩子的眼中不能與母親同等重要,那么,這個家庭一定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
不單是母親要精明能干,父親也應如此。
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既使是好孩子也會養(yǎng)成不良習慣甚至于學壞的。
我這里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我們學校六年級有一個男生名叫××,在上幾年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是很好的,然而這兩年由于父母離婚,雙方又都再娶再嫁,都不問孩子的事,把一個孩子丟在親戚家。
這孩子由于受父母的影響和社會上不良風氣的“熏陶,已經染上了一些惡習。
父母不在跟前,作為親戚好象又不好管教太嚴,倒至這孩子經常逃學,即使來到學校上課也不認真學習,不是上課搗亂就是找同學打架,學習成績可想而知了。
因此,我認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配合我們學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
否則,就是一種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三
人的教育》一書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論著,作者福祿培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的教育讀后感
作文
,歡迎參考!
剛開學時經同事介紹我在學校圖書室借了一本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的著作《人的教育》。有關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幾年前就學習了許多,今晚再一看,感覺也沒什么可讀之處,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去讀。因為我認為只要是書,它都有讀的價值,既借之,則讀之。
當我讀到這位教育家的生平時,從中讀到了一句很值得我去讀并且也很讓我佩服的一句話,不是福祿培爾說的,而是他的同事巴普羅說的,這句話是這樣的:“如果不重視和不著手家庭教育改革,學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蔽曳磸偷匕堰@句話讀了幾遍,的確讓我振奮。因為談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當前學生家長(這里指學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掙錢,把孩子都丟在家里讓爺爺,奶奶照顧。雖然有一部分家長在家,卻也從不過問孩子的學習,總是只顧掙錢。他們這些做家長的哪里知道孩子們在他們面前和在爺爺奶奶面前的影響和表現完全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認為,有些學生的不良習慣,甚至學壞行為直接與家長有著一定的關系。所以說不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只有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因此,我認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配合我們學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則,就是一種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這一學期,我園發(fā)了一本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的著作《人的教育》。有關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幾年前在幼兒教育學中學習過關于這方面的知識,今天再一看,感覺也沒什么可讀之處,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去讀。因為我認為只要是書,它都有讀的價值,既然發(fā)了,就看一看。
當我讀到這位教育家的生平時,從中讀到了一句很值得我去讀并且也很讓我佩服的一句話,不是福祿培爾說的,而是他的同事巴普羅說的,這句話是這樣的:“如果不重視和不著手家庭教育改革,學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蔽曳磸偷匕堰@句話讀了幾遍,的確讓我振奮。因為談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當前幼兒家長,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掙錢,把孩子都丟在家里讓爺爺,奶奶照顧。雖然有一部分家長在家,卻也從不過問孩子的學習,總是只顧掙錢。他們這些做家長的哪里知道孩子們在他們面前和在爺爺奶奶面前的影響和表現完全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認為,有些幼兒的不良習慣,甚至學壞行為直接與家長有著一定的關系。所以說不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只有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因此,我認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配合我們學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則,就是一種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是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fā)展。因此,“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采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fā)展、穩(wěn)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备5撆酄柲脠@丁修剪葡萄藤作為比喻:“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睂τ谶@句話中的觀點我覺得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教育學生就好比園丁修剪葡萄藤,一定要順應兒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導學生,不能強制性地教育壓制學生。因此我們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與讓兒童不受干擾地自然發(fā)展的主張一致,福祿培爾重視兒童個性的發(fā)展;“在作為人類一員和上帝兒女的每一個人身上包含并體現整個人性,但他在每個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方式被表現、被塑造的……”對于這一點我想也就是我們在教育兒童時,要尊重他們的個性發(fā)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保護兒童做事的積極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兒童正確的觀點,從而促進他們更好地發(fā)展。
學校應該教什么這段選文中,福祿培爾認為,對于兒童來講,學生期就是兒童學校教育生活的主要時期。他將帶著信仰和信念、預感和期望去熟悉面對著他的一個外部世界。因此,教育這樣當把兒童作為一個人,不就僅交給他學習的對象本身,而且教給他與該學習對象有感知識。通過十幾年的教學的摸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師道之尊,可以使學生仿之、效之,但絕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師不是全部知識、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們就應該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與學生一起去探求真理,發(fā)現真理,開創(chuàng)教師和學生真正平等的對話平臺。語文的學習應該尋找一種和學生談話的輕松,態(tài)度的平等親切,心靈的坦誠和諧。語文絕對不是只依靠教師就能學好,而是需要自己從鮮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獨特的情感,從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從一個標準答案中體會一次獨立的思考。教師要永遠相信自己教給學生的和學生教給你的一樣多。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語文教學能成為教師和學生終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堂一道幸福成長,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學習。
努力讓學生找到自己是好學生的感覺----我這樣提醒自己:“如果每一個學生都學會了認識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個好學生的感覺,都有了自信和創(chuàng)造的尊嚴,他們獲得的是終身享用不盡的真正財富?!?BR>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四
福祿培爾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19世紀新教育的倡導者之一,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國的一個鄉(xiāng)村牧師家庭,自幼喪母,父親整日忙于教區(qū)事務,繼母對他感情冷漠,因而,陪伴小福祿培爾的是一個孤獨、寂寞的童年。童年的不幸使得福祿培爾對兒童產生了特殊的感情,也推動他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兒園,并構筑起了一套完整的幼兒教育體系,寫下了著名的教育論著《人的教育》,由此開創(chuàng)了教育史上的一個新紀元。
由于受到德國絕對唯心論代表人物(謝林、費希特等)的影響,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帶有非常強烈的神學色彩;又由于受到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和瑞士民主主義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等人的影響,福祿培爾在他的教育實踐中非常強調情感教育,并把“教育適應自然”作為其一以貫之的重要原則。
福祿培爾認為,人作為一種理智的生物,與石頭、植物、動物一樣,都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服從于同一條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同一切事物共同的本質,即上帝精神。也就是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統(tǒng)一于上帝的,人性也應統(tǒng)一于神性。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愛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種發(fā)展的可能性?;谶@種性善論的觀點,福祿培爾認為教育應該是容忍的、順應的,教育要盡量順應兒童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要為兒童的發(fā)展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不能去破壞兒童的天性,除非這種天性遭到破壞,否則不應采取任何的干預措施。
福祿培爾還運用比喻來論證“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他在《人的教育》第10頁上寫道:“為進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訓,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彼褜θ说慕逃蛯ψ匀晃锏脑耘噙M行類比后指出,在對待自然物方面,我們的做法常常是正確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動植物健康茁壯地成長,就必須給它們提供適宜、寬松的環(huán)境,要反對揠苗助長,要反對粗暴的干預和意志的強加。但是,在對待人的問題上,人們卻會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盡管人與動植物的成長遵循的是同一條法則,但人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喜歡把他們當作橡皮泥,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隨意地塑造,結果是孩子的成長與他們的天性背道而馳。為此,福祿培爾呼吁,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時要適應孩子的本性,讓他們遵循其規(guī)律自由地成長,就像我們對待花園中的葡萄藤一樣。
回到我們的中學教育,如果我們需要培養(yǎng)的不是一臺考試的機器,而是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健康活潑的有生命力的人,那么我們在辦學時也應該要遵循“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盧梭曾經提出“教育即生長”的觀點,這意味著生長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在生長之外并沒有其他的目的,比如說考高分、上名校、謀求好職業(yè)等等。當然,考高分、上名校、謀求好職業(yè)不是不重要,但它們不應該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讓學生健康地生長,生長好了,成了一個優(yōu)秀的`人,其他的目的就能水到渠成的實現。
從“教育適應自然”和“教育即生長”的觀點看,學校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一方面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方面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專業(yè)的好老師。以葡萄藤的生長為例,自由就像充沛的陽光雨露,教師就像專業(yè)的園丁。
如果說學生的天性就是與生俱來的種.種稟賦,那么,教育就要為這些稟賦的生長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從詞源學上講,希臘文的“學?!?school)本身就是從“閑暇”(shule)中派生出來的。在希臘人看來,到學校上學就意味著從日常瑣事中抽離出來,有充裕的閑暇,可以專注地體驗和沉思,在這種體驗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長。所以,學校在安排功課時不應太密集,應該多給學生一些自由活動的時間,這樣才能順應他們的本性并發(fā)展他們的稟賦。
適宜的環(huán)境的另一個要素就是專業(yè)的好老師。其實,教育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影響,好的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有一批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的老師,通過他們去影響學生。老師當然要傳道、授業(yè)、解惑,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形成一個場,通過這個場來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和世界觀。什么是名校?名校就是有一個懂教育、有眼光的名校長,凝聚了—批德才兼?zhèn)涞暮美蠋?,影響出了一批德才兼?zhèn)涞暮脤W生。
總之,教育要適應自然,就要以學生的生長為終極目的,要為學生的生長提供陽光雨露(自由的時間)和配備專業(yè)的園丁(專業(yè)的好老師)。如果這些方面都具備了,也就掌握了學校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五
《人的教育》為我們講述了幼兒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福祿貝爾在對待家庭與教學科目時,認為“教學即生活”,強調只有當家庭與學校生活一致時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在課程與教育目的問題上,福祿貝爾有一段話至今仍發(fā)人深思,他說:“幼兒時期的生活方向未完全確定,如幼兒繪畫并不是為未來成為畫家做準備,教幼兒音樂并非以將來成為音樂家為目的,這些活動仍然為發(fā)展幼兒時期多方面人性所需,如個體需食物來補充營養(yǎng)一般。我們要幫助兒童真正過著完美的兒童期,為達到這個目的,即使兒童的學校生活需要延后一年或兩年來完成,還要比誤導他們的人生目標要好一些?!?BR> 福祿培爾關于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人的“自動”發(fā)展的原則。
福祿培爾認為,這種“自動”發(fā)展是個體利用自我能動的力量,通過內部表現于外部和外部表現于內部的兩個階段實現的。之所以提出人的“自動”發(fā)展的教育原則,還在于反對舊教育對兒童的束縛。但福祿培爾并沒有因此使兒童的發(fā)展絕對自由化,而排斥外部力量對兒童發(fā)展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教育的作用,福祿培爾研究了兒童的發(fā)展過程,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幼兒期、少年期和學生期。在他看來,不同的教育手段對兒童的影響和作用是不同的。
我想,所謂教育,就是在孩子這張“白紙”上進行描繪。描繪的次數多了,這張白紙上的內容也就越豐富。隨著內容的豐富,想要再次描繪,必須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因此,對于孩子的教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方法和手段必須調整。這樣,才能在畫紙上,描繪出更為豐富多彩的畫面。
在幼兒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在沒有其他活動物體存在時,不能讓幼兒獨自呆在床上或搖籃里,這樣不僅會使身體虛弱,也是產生心理上嬌嫩和脆弱。幼兒的臥床從早期起不應過于柔軟,也不能用羽毛的枕頭。而飲食始終只能是養(yǎng)料,唯一的目的是促進體力和智力活動,兒童的食物應該盡量簡單,以能夠維持兒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體力和智力上達到同樣程度的發(fā)展為限。教幼兒站立和步行時,我們不應當使用拐杖和繩子。在幼兒的成長中,他會自己發(fā)現自己有走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學會這些技能。這些觀點,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于兒童過分的保護,并不能讓他們最好的成長。適當的放手,讓幼兒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學會生活,在困難中學會堅強。有利于他們身體的發(fā)展,又有利于他們心理的鍛煉讓他們成為獨立、堅強、自信的人。
《人的教育》這本教育名著非常值得我們去讀,這次我只對書中內容作大致得了解,也還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今后我還將花更多的。時間去仔細研讀。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六
《人的教育》為我們講述了幼兒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福祿貝爾在對待家庭與教學科目時,認為“教學即生活”,強調只有當家庭與學校生活一致時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在課程與教育目的問題上,福祿貝爾有一段話至今仍發(fā)人深思,他說:“幼兒時期的生活方向未完全確定,如幼兒繪畫并不是為未來成為畫家做準備,教幼兒音樂并非以將來成為音樂家為目的,這些活動仍然為發(fā)展幼兒時期多方面人性所需,如個體需食物來補充營養(yǎng)一般。我們要幫助兒童真正過著完美的兒童期,為達到這個目的,即使兒童的學校生活需要延后一年或兩年來完成,還要比誤導他們的人生目標要好一些?!?BR> 福祿培爾關于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人的“自動”發(fā)展的原則。
福祿培爾認為,這種“自動”發(fā)展是個體利用自我能動的力量,通過內部表現于外部和外部表現于內部的兩個階段實現的。之所以提出人的“自動”發(fā)展的教育原則,還在于反對舊教育對兒童的束縛。但福祿培爾并沒有因此使兒童的發(fā)展絕對自由化,而排斥外部力量對兒童發(fā)展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教育的作用,福祿培爾研究了兒童的發(fā)展過程,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幼兒期、少年期和學生期。在他看來,不同的教育手段對兒童的影響和作用是不同的。
我想,所謂教育,就是在孩子這張“白紙”上進行描繪。描繪的次數多了,這張白紙上的內容也就越豐富。隨著內容的豐富,想要再次描繪,必須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因此,對于孩子的教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方法和手段必須調整。這樣,才能在畫紙上,描繪出更為豐富多彩的畫面。
在幼兒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在沒有其他活動物體存在時,不能讓幼兒獨自呆在床上或搖籃里,這樣不僅會使身體虛弱,也是產生心理上嬌嫩和脆弱。幼兒的臥床從早期起不應過于柔軟,也不能用羽毛的枕頭。而飲食始終只能是養(yǎng)料,唯一的目的是促進體力和智力活動,兒童的食物應該盡量簡單,以能夠維持兒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體力和智力上達到同樣程度的發(fā)展為限。教幼兒站立和步行時,我們不應當使用拐杖和繩子。在幼兒的成長中,他會自己發(fā)現自己有走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學會這些技能。這些觀點,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于兒童過分的保護,并不能讓他們最好的成長。適當的放手,讓幼兒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學會生活,在困難中學會堅強。有利于他們身體的發(fā)展,又有利于他們心理的鍛煉讓他們成為獨立、堅強、自信的人。
《人的教育》這本教育名著非常值得我們去讀,這次我只對書中內容作大致得了解,也還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今后我還將花更多的.時間去仔細研讀。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七
暑假這兩天在家讀了德國著名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福祿培爾所著的《人的教育》一書?!度说慕逃愤@本教育名著蘊涵了福祿培爾的許多重要思想,在教育上有很大影響。他非常值得我們去研讀。
全書共分為五章,在第一章“總論”中,作者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fā),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fā)展,注重他們的個性的發(fā)展。對此我感受很深,也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我們不妨看看我們身邊的朋友們,他們的孩子才多大,就不管孩子有沒有音樂的天賦,就送去彈鋼琴、彈古箏、拉二胡等。甚至幾個月大的孩子每天竟要聽一小時的《圣經》,難道你不覺得荒唐嗎?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而不是像趕集似的穿梭于各種培訓班!
在《人的教育》中,福祿培爾還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兒期,人的教育主要是托付給父母和家庭的,兒童與家庭成員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因此要給缺乏教育知識的父母提供內容和方法上的指導。對于這一點也是我很欣賞的,我覺得為人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今后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去學習了解一些育兒方法,避免錯誤教育對幼兒產生不利影響。
雖然這本教育巨著讀來受益匪淺,但書中提到的有兩個觀點,我并不贊成。第一是他的唯心主義思想,作者將一切都歸結為上帝這個統(tǒng)一體。第二是作者在書中強調“培養(yǎng)精明能干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其實我認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為一個父親在孩子的眼中不能與母親同等重要,那么,這個家庭一定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不單是母親要精明能干,父親也應如此。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既使是好孩子也會養(yǎng)成不良習慣甚至于學壞的。
總之,這本書中提到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德國教育普遍存在的那種機制的和機械刻板的教育方法具有革命意義,而且對當下的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具有啟發(fā)意義。值得一讀!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八
暑假這兩天在家讀了德國著名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福祿培爾所著的《人的教育》一書?!度说慕逃愤@本教育名著蘊涵了福祿培爾的許多重要思想,在教育上有很大影響。他非常值得我們去研讀。
全書共分為五章,在第一章“總論”中,作者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fā),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fā)展,注重他們的個性的發(fā)展。對此我感受很深,也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我們不妨看看我們身邊的朋友們,他們的孩子才多大,就不管孩子有沒有音樂的天賦,就送去彈鋼琴、彈古箏、拉二胡等。甚至幾個月大的孩子每天竟要聽一小時的《圣經》,難道你不覺得荒唐嗎?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而不是像趕集似的穿梭于各種培訓班!
在《人的教育》中,福祿培爾還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兒期,人的教育主要是托付給父母和家庭的,兒童與家庭成員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因此要給缺乏教育知識的父母提供內容和方法上的.指導。對于這一點也是我很欣賞的,我覺得為人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今后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去學習了解一些育兒方法,避免錯誤教育對幼兒產生不利影響。
雖然這本教育巨著讀來受益匪淺,但書中提到的有兩個觀點,我并不贊成。第一是他的唯心主義思想,作者將一切都歸結為上帝這個統(tǒng)一體。第二是作者在書中強調“培養(yǎng)精明能干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其實我認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為一個父親在孩子的眼中不能與母親同等重要,那么,這個家庭一定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不單是母親要精明能干,父親也應如此。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既使是好孩子也會養(yǎng)成不良習慣甚至于學壞的。
總之,這本書中提到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德國教育普遍存在的那種機制的和機械刻板的教育方法具有革命意義,而且對當下的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具有啟發(fā)意義。值得一讀!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九
然而,實際上,其中毫無“秘密”可言,猶太人與其他任何種族的差異都不大,與中國人還些相似。關鍵在于猶太人之所以成為猶太人,與他們的家庭早期教育有極大關系。在猶太人的整個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孩子追求高成就的動力,使孩子有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的強烈愿望。猶太人皆遵循的.價值是:追求真正的財富——知識。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每一個猶太家庭的孩子,幾乎都要猜一個謎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你的財產被搶光,你將帶著什么東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說是錢或者鉆石,母親將進一步問:“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么嗎?”當孩子無法回答時,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鉆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會伴隨你的一生。”猶太父母如此教育孩子重視對知識的追求,實際上就是教導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猶太父母懂得用書本來武裝自己孩子的頭腦,給他們以豐富的智慧;通過人性與科學的結合,使孩子更能體會到智慧所體現的魅力所在,以獨特的教育方式結合教育理念,使孩子們透過現象更深一層地認識教育的本質。知識源于書本,知識更活用于書本,教育子女更要從知識中演變成智慧,體現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因此,猶太家長們從小便培養(yǎng)孩子們讀好書的習慣,使他們知道書中賦予他們智慧的力量是無窮的。另外在培養(yǎng)方法上崇尚個性,鼓勵創(chuàng)造;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好口才。
這本書讓我更多地了解了猶太民族,了解到了猶太民族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如何優(yōu)先追求子女教育改變自己和孩子的命運。其實,最重要的是,這本書里揭示的家庭教育的具體做法,從而徹底改變自己和后代的命運。
教育為什么會如此沉重?教師的壓力為何如此不堪重壓?家庭教育或家庭學習環(huán)境的營造才是孩子教育成敗的關鍵!當下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作為是目前教師教育引導孩子遇到的最大障礙!如果我們在督促教師加強教學技能的學習和專業(yè)知識的提升的同時,也加大家庭培養(yǎng)孩子能力的培訓,家校通力合作,教育的曙光才會出現。否則,割斷了家校的聯系,單方面要求教師要教育孩子成才,只能是空想而已。最終耽誤的是孩子的一生,給家庭帶來無數令家長頭疼的后續(xù)問題!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
剛開學時經同事介紹我在學校圖書室借了一本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的著作《人的教育》。有關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幾年前就學習了許多,今晚再一看,感覺也沒什么可讀之處,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去讀。因為我認為只要是書,它都有讀的價值,既借之,則讀之。
因此,我認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配合我們學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則,就是一種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一
暑假這兩天在家讀了德國著名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福祿培爾所著的《人的教育》一書。《人的教育》這本教育名著蘊涵了福祿培爾的許多重要思想,在教育上有很大影響。他非常值得我們去研讀。
全書共分為五章,在第一章“總論”中,作者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fā),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fā)展,注重他們的個性的發(fā)展。對此我感受很深,也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我們不妨看看我們身邊的朋友們,他們的孩子才多大,就不管孩子有沒有音樂的天賦,就送去彈鋼琴、彈古箏、拉二胡等。甚至幾個月大的孩子每天竟要聽一小時的《圣經》,難道你不覺得荒唐嗎?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而不是像趕集似的穿梭于各種培訓班!
在《人的教育》中,福祿培爾還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兒期,人的教育主要是托付給父母和家庭的,兒童與家庭成員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因此要給缺乏教育知識的父母提供內容和方法上的指導。對于這一點也是我很欣賞的,我覺得為人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今后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去學習了解一些育兒方法,避免錯誤教育對幼兒產生不利影響。
雖然這本教育巨著讀來受益匪淺,但書中提到的有兩個觀點,我并不贊成。第一是他的唯心主義思想,作者將一切都歸結為上帝這個統(tǒng)一體。第二是作者在書中強調“培養(yǎng)精明能干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其實我認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為一個父親在孩子的眼中不能與母親同等重要,那么,這個家庭一定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不單是母親要精明能干,父親也應如此。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既使是好孩子也會養(yǎng)成不良習慣甚至于學壞的。
總之,這本書中提到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德國教育普遍存在的那種機制的和機械刻板的教育方法具有革命意義,而且對當下的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具有啟發(fā)意義。值得一讀!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二
《人的教育》這是一本著名的監(jiān)獄著作。書的作者是福祿培爾,他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也是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被稱作“幼兒教育之父”。《人的教育》是一部泛論兒童時期學前和學校教育的著作。在書中,福祿培爾提倡教育要順應兒童的天性,反對壓制兒童的發(fā)展和強制性教育,重視兒童積極活動和發(fā)展兒童個性,還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意義,主張人的一切發(fā)展階段教育的連續(xù)性等。
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是教育要順應自然。他主張讓兒童在最早期的時候就不受干擾地自然的發(fā)展。因此,“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采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fā)展、穩(wěn)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备5撆酄柲昧松磉叺男∈聢@丁修剪葡萄園這件事來當做例子:“葡萄藤應該定期被修剪,但是修剪了之后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边@句話很值得我們去深思的。當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教育學生就好比是園丁在修剪葡萄藤,一定要去順兒童的天性,細心耐心的指導學生,不能強制性的教育和壓制孩子!對于這一點,作者還看到了兒童的個性發(fā)展,一定要去順應兒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導學生,不能強制性地教育壓制學生。因此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這一點。和讓兒童不受干擾地自然發(fā)展的主張一致,福祿培爾也重視兒童個性的發(fā)展;“在作為人類一員和上帝兒女的每一個人身上包含并體現整個人性,但他在每個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方式被表現、被塑造的……”對于這一點我想也就是我們在教育兒童時,一定要尊重他們的個性發(fā)展,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保護好兒童做事的積極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兒童正確的觀點,從而促進他們更好地發(fā)展。
在書中提到福祿培爾認為,對于兒童來說的話,兒童學校教育的主要時期是學生期,他將帶著信仰和信念、預感和期望去感受著他的另一個外部世界。因此,教育是把兒童作為一個人,不僅交給他學習的對象本身,而且教給他學習的對象有感知識。通過十幾年的教學探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師道之尊,可以使學生仿之、效之,但絕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師本身不是全部知識、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就應該做到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與學生一起去探求真理,發(fā)現真理,開創(chuàng)教師和學生真正平等的對話平臺。語文學習應該尋找一種能和學生談話的輕松,態(tài)度的平等親切,心靈的坦誠和諧。語文這門學科絕對不是只依靠教師就能學好,而是需要學生自己從鮮活的文字中感悟到自己獨特的情感,從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悟到高尚的情操,從一個個標準答案中體會一次次獨立思考。教師要永遠相信自己教給學生的和學生教給自己的一樣多。對于學生成長來說,語文教學能使教師和學生成為終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一起幸福成長,這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學習。
努力讓學生找到自己是好學生的感覺--我不斷地這樣提醒我自己:“如果每一個學生都學會了認識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個好學生的感覺,都有了自信和創(chuàng)造的尊嚴,他們獲得的是終身享用不盡的真正財富?!?BR>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三
我感覺到每天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松;每天讀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如今我已經養(yǎng)成了每天讀幾頁或讀幾行字的習慣,那種感覺比起以往只在假期里看很多字要幸福難忘的多。真正感覺到在一寸光陰里讀書比看電視劇多了一些創(chuàng)造的空間。為此,我學會了投資,投入的最大成本就是買書。
每晚翻開前段時間買的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總被書本的第一句話深深的打動著——“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fā)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魂,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蔽铱吹接泻枚嗯笥讯及堰@句話作為自己的qq簽名,前段時間我也看到周秋艷老師寫上了開頭一句: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原來我們都被深深感動著。初次看到這段話,心里并沒有理解這些話所包含的意義,但就是給人一種心靈的震撼,帶著這樣的震撼,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用樸實的語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傳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書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邊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生本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書中說道“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深刻的道理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入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陳述的是聰明的農民買豬時只是目測估量豬的價值,買回來后就讓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長大后是論斤稱重的。郭思樂教授從這一個現象中看到了我們的孩子,看到了教育本身,并從中悟得智慧。讓人茅塞頓開。農民選擇對待生命的方法對待小豬,我們教育的對象何曾不是鮮活的生命!把人當作生命來進行教育。
我們經常在喊: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這是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體現在形式上?每次公開課,賞析課,交流課,都是讓我們學習教育的舞臺,可這舞臺太小,成不了我們的教育思想。那是我們平常給教育畫蛇添足,導致了學生在太多的灌輸中喪失了學習的靈性?!懊拦馈痹诮鉀Q生本的自由發(fā)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進行這樣的類比: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為了放心天天稱重驚擾它。我們不必質疑孩子自己學習的效果,學生本能地生長,自由地發(fā)展,到了結果的季節(jié),就會各種各樣的果實掛滿枝頭,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要做的是保護生命的活躍,激揚生命的積極,讓學生自由地發(fā)展,如同小豬自然地生活。我們不是常說好學生并不是老師教育出來的,那是他生命的能力。多么簡單的道理!毛估估的智慧再次喚起了我們的思考,也把生命教育的思想深深印進了我的心中。
杯子裝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卻能從中發(fā)現智慧。杯子越薄,裝的水越多。邊是“體”,裝是“用”,而教學的目的如同讓學生用杯子喝水,老師的教是“體”,學生的學是“用”,邊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老師把一切講得通透,學生還學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認為,教師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識也好,德行也好,教師只是讓它們在孩子們的心中扎根,接下來就是孩子們自己的感悟。
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無論是學習以前的知識或通過智慧而產生的新的知識可達到的地方,或是不可達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識的拓展全在于悟。沒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無效的。而現在我們的孩子的問題就在于,學生缺少自主性,無悟可言,于是教學和教育氣血不足,而導致我們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無用。只有放手讓學生盡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級的智慧品質。所以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這就要求老師要設計好每節(jié)課的前置性作業(yè),使每個學生通過先學都有收獲或疑問,在課堂上才會出現很多讓老師都無法預料的驚喜。在欣喜這些驚喜的同時,老師們還要機智的處理這些驚喜,否則可能會扼殺了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皼]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fā)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薄吨B聽教育的春天》,扉頁上的這段話讓我在思考沉淀之后看到了孩子們。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夢想著學生歡天喜地地來,依依不舍地走,他們比任何時候都喜歡讀書學習。
雖然,現在這樣的景象存在于我們的一個遐想當中,雖然要達到這樣的景象非常的困難,有很多的雖然,但是就像開頭說的那句話一樣“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只要有對自己有信心。對孩子有信心。
郭教授的這本《諦聽教育的春天》我還沒有讀完,但對所讀的這些內容產生了共鳴。我也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處在那樣的一種和諧的教育氛圍當中,只要我繼續(xù)讀書,堅持實踐,相信會妙不可言。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四
福祿培爾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19 世紀新教育的倡導者之一,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國的一個鄉(xiāng)村牧師家庭,自幼喪母,父親整日忙于教區(qū)事務,繼母對他感情冷漠,因而,陪伴小福祿培爾的是一個孤獨、寂寞的童年。童年的不幸使得福祿培爾對兒童產生了特殊的感情,也推動他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兒園,并構筑起了一套完整的幼兒教育體系,寫下了著名的教育論著《人的教育》,由此開創(chuàng)了教育史上的一個新紀元。
由于受到德國絕對唯心論代表人物(謝林、費希特等)的影響,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帶有非常強烈的神學色彩;又由于受到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和瑞士民主主義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等人的影響,福祿培爾在他的教育實踐中非常強調情感教育,并把“教育適應自然”作為其一以貫之的重要原則。
福祿培爾認為,人作為一種理智的生物,與石頭、植物、動物一樣,都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服從于同一條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同一切事物共同的本質,即上帝精神。也就是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統(tǒng)一于上帝的,人性也應統(tǒng)一于神性。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愛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種發(fā)展的可能性?;谶@種性善論的觀點,福祿培爾認為教育應該是容忍的、順應的,教育要盡量順應兒童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要為兒童的發(fā)展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不能去破壞兒童的天性,除非這種天性遭到破壞,否則不應采取任何的干預措施。
福祿培爾還運用比喻來論證“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他在《人的教育》第10 頁上寫道:“為進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訓,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彼褜θ说慕逃蛯ψ匀晃锏脑耘噙M行類比后指出,在對待自然物方面,我們的做法常常是正確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動植物健康茁壯地成長,就必須給它們提供適宜、寬松的環(huán)境,要反對揠苗助長,要反對粗暴的干預和意志的強加。但是,在對待人的問題上,人們卻會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盡管人與動植物的成長遵循的是同一條法則,但人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喜歡把他們當作橡皮泥,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隨意地塑造,結果是孩子的成長與他們的天性背道而馳。為此,福祿培爾呼吁,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時要適應孩子的本性,讓他們遵循其規(guī)律自由地成長,就像我們對待花園中的葡萄藤一樣。
回到我們的中學教育,如果我們需要培養(yǎng)的不是一臺考試的機器,而是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健康活潑的有生命力的人,那么我們在辦學時也應該要遵循“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盧梭曾經提出“教育即生長”的觀點,這意味著生長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在生長之外并沒有其他的目的,比如說考高分、上名校、謀求好職業(yè)等等。當然,考高分、上名校、謀求好職業(yè)不是不重要,但它們不應該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讓學生健康地生長,生長好了,成了一個優(yōu)秀的人,其他的目的就能水到渠成的實現。
從“教育適應自然”和“教育即生長”的觀點看,學校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一方面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方面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專業(yè)的好老師。以葡萄藤的生長為例,自由就像充沛的陽光雨露,教師就像專業(yè)的園丁。
如果說學生的天性就是與生俱來的種.種稟賦,那么,教育就要為這些稟賦的生長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從詞源學上講,希臘文的“學校”(school )本身就是從“閑暇”(shule )中派生出來的。在希臘人看來,到學校上學就意味著從日常瑣事中抽離出來,有充裕的閑暇,可以專注地體驗和沉思,在這種體驗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長。所以,學校在安排功課時不應太密集,應該多給學生一些自由活動的時間,這樣才能順應他們的本性并發(fā)展他們的稟賦。
適宜的環(huán)境的另一個要素就是專業(yè)的好老師。其實,教育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影響,好的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有一批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的老師,通過他們去影響學生。老師當然要傳道、授業(yè)、解惑,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形成一個場,通過這個場來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和世界觀。什么是名校?名校就是有一個懂教育、有眼光的名校長,凝聚了—批德才兼?zhèn)涞暮美蠋煟绊懗隽艘慌虏偶鎮(zhèn)涞暮脤W生。
總之,教育要適應自然,就要以學生的生長為終極目的,要為學生的生長提供陽光雨露(自由的時間)和配備專業(yè)的園丁(專業(yè)的好老師)。如果這些方面都具備了,也就掌握了學校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五
我是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師,平日里耕耘在教學一線,忙忙碌碌的,用在閱讀上的時間就少了,但是對書本的渴望卻越積越多。在上一學期我有幸參與到特級教師黃詠梅工作室中,工作室開展的“閱讀閱快樂”活動點燃了學員們閱讀的熱情,也激發(fā)了我擠出時間來閱讀的源動力。在指導老師黃詠梅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中我看到了《人的教育》這本書,我一下子就被書名深深吸引住了。有個發(fā)自內心的聲音對我說一定要選它,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為什么呢?身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們該關注的不正是人的教育嗎?書名引發(fā)了我教育理念的共鳴,利用假期我如饑似渴的讀完了這部教育名著,可謂“收獲滿滿”。
一、了解了福祿培爾的生平事跡,拓展了眼見。
福祿培爾是19 世紀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國的一個鄉(xiāng)村牧師家庭,自幼喪母,父親整日忙碌無暇管教,繼母對他也很冷漠。因而福祿培爾的童年是孤獨、寂寞的。童年的遭遇使得福祿培爾對兒童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推動他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兒園,并探索、研究及實踐了一套完整的幼兒教育體系,寫下了著名的教育論著《人的教育》,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理解了福祿培爾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要順應兒童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
通讀《人的教育》全書,可以看出福祿培爾是一位虔誠的徒,他認為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愛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種發(fā)展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性善論的觀點。基于人性本善的認知,福祿培爾得出了教育的基本規(guī)則,教育要盡量順應兒童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要為兒童的發(fā)展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不能去破壞兒童的天性,除非這種天性遭到破壞,否則不應采取任何的干預措施。我們可以看到這一規(guī)則認知在今天依然有著廣泛的、強大的影響力。
三、《人的教育》一書對現代德國教育的影響深遠。
德國是資源缺乏的國家,在歐洲國家中人口最多的,科技發(fā)展很高,腐敗水平低。許多跨國公司的總部像大眾、戴姆勒(daimler)、西門子(siemens)和寶馬都位于德國。它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依靠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yè)群體。德國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完美的系統(tǒng)著稱??墒菍τ趦和瑖乐數牡聡怂坪醵嗔诵捜?,他們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甚至于對于那些在常人眼里的“問題”兒童,他們也能找出孩子閃光的一面。德國的兒童教育能達到今天的高水平絕對有教育先行者福祿培爾不可磨滅的功績。
四、福祿培爾在他的教育實踐中非常強調情感教育,并把“教育適應自然”作為其一以貫之的重要原則。
福祿培爾把對人的教育和對自然物的栽培進行類比后指出,在對待自然物方面,我們的做法常常是正確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動植物健康茁壯地成長,就必須給它們提供適宜、寬松的環(huán)境,要反對揠苗助長,要反對粗暴的干預和意志的強加。但是,在對待人的問題上,人們卻會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盡管人與動植物的成長遵循的是同一條法則,但人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喜歡把他們當作橡皮泥,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隨意地塑造,結果是孩子的成長與他們的天性背道而馳。為此,福祿培爾呼吁,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時要適應孩子的本性,讓他們遵循其規(guī)律自由地成長,就像我們對待花園中的葡萄藤一樣。
五、我們倡導的“生本教育”可謂對《人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當我讀到這一段文章自然而然的聯系到我們今天在教學中倡導的“生本教育”?!吧窘逃笔怯扇A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主持開展的,由課題研究帶動的大型教育整體改革實踐。生本教育主張教育應實現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fā)展。從“教育適應自然”和“生本教育”的觀點看,教師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為學生的生長提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方面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專業(yè)的好老師。如果說學生的天性就是與生俱來的種.種稟賦,那么,教育就要為這些稟賦的生長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從詞源學上講,希臘文的“學?!?school )本身就是從“閑暇”(shule )中派生出來的。在希臘人看來,到學校上學就意味著從日常瑣事中抽離出來,有充裕的閑暇,可以專注地體驗和沉思,在這種體驗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長。
更多在本書閱讀中的收獲數不勝數,無法一一列舉。我在閱讀中趟過了書籍的長河,在靜思中感悟了教育的真諦。閱讀是與古老的睿智的作者用書籍去溝通交流;閱讀是對靈魂的一種洗練,閱讀還是對教育先知思想的傳承。閱讀是幸福的、閱讀是快樂的,這樣的幸福與快樂真是多多益善。帶著閱讀的幸福與快樂,投身于不平凡的教育事業(yè)中去,“余愿足矣”。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六
作者福祿貝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是近代學前教育的奠基人。他創(chuàng)立了一種對當時來說是新型的學前教育機構,并以“幼兒園”這個獨特的名稱命名,可以說是首倡者。
書的第一篇是總論,作者寫的很抽象。靜下心來,細細的品讀,才能夠有所理解,并且真的受益匪淺。作者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上帝精神,即他的本質。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質在他的身上得到發(fā)展和表現,成為覺悟,并使這種覺悟在人的生活中發(fā)揮作用。人的本質具體是指什么呢?它是“構成自然本質并永久地顯現在自然中的東西”。本質是自然的?!笆チ松系酆妥匀?,我們必須求助于人類的智慧和才智,我們只能建立空中樓閣?!睂τ谟變簛碚f,好奇、童真、善良……都是自然的,是兒童本質的體現。因此,學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讓這些天性得到充分的體現與發(fā)展。兒童從剛剛出生到這個世界上起,人們就應當按照他們的本質去理解和正確對待他,讓他自由地、全面地運用他的能力?,F在的家長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學到別人不會的東西,各種興趣班,暑期班,培訓班越來越多。為了強調某些能力和肢體的運用而犧牲其他能力和肢體,這是幼兒教育中不可取的。
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是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fā)展。因此,“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采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fā)展、穩(wěn)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弊鳛榻逃?,如果永遠以領導者自居,對學生進行命令和干預,讓教育和教學起著毀滅的、阻礙的作用,反過來是害了孩子。
在幼兒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在沒有其他活動物體存在時,不能讓幼兒獨自呆在床上或搖籃里,這樣不僅會使身體虛弱,也是產生心理上嬌嫩和脆弱。幼兒的臥床從早期起不應過于柔軟,也不能用羽毛的枕頭。而飲食始終只能是養(yǎng)料,唯一的目的是促進體力和智力活動,兒童的食物應該盡量簡單,以能夠維持兒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體力和智力上達到同樣程度的發(fā)展為限。教幼兒站立和步行時,我們不應當使用拐杖和繩子。在幼兒的成長中,他會自己發(fā)現自己有走人的教育讀后感1000字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學會這些技能。這些觀點,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于兒童過分的保護,并不能讓他們最好的成長。適當的放手,讓幼兒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學會生活,在困難中學會堅強。有利于他們身體的發(fā)展,又有利于他們心理的鍛煉讓他們成為獨立、堅強、自信的人。
福祿貝爾把人的教育時期分為兩個階段:幼兒期和少年期,幼兒期又分為一般嬰兒期和幼兒期,少年期有分為少年期和學生期。在幼兒期,幼兒把他以前內化的東西重新外化,在這一階段,感官發(fā)展非常重要。少年期,外部的東西成為內部的東西,即學習的過程。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是他們學習的動力所在。作者認為,這一時期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家庭生活對兒童來說就是他生活的榜樣,會對他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而擔任學生期的人的教學任務的主要是學校。在這一節(jié)里,福祿貝爾對學校的性質、任務、教學內容、教育方法等學校教育問題作了論述。
“恩物”是福祿貝爾設計的一套活動玩具,為了讓兒童開展游戲和其他活動,因為他十分重視游戲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他認為游戲是兒童發(fā)展的,這一時期人的發(fā)展最高階段。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盡情的享受快樂。但可惜的是,作為成人我們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這種快樂。對于兒童的游戲,他們不僅不積極的參與,還采取各種行為進行阻止。認為玩泥巴太臟,玩水衣服會濕……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游戲。而往往只有這些兒童自發(fā)選擇的這些游戲才能顯示出他未來的內心世界。一個游戲著的兒童,一個全神貫注地沉醉于游戲中的兒童是兒童生活最美好的表現。此外他還主張為兒童創(chuàng)設活動條件,如讓孩子在自己的花園里種植植物,組織他們手工制作等。我想,現在幼兒園里設立的植物角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對以后生活的預習。所以,每一個大人都應該重視這個時期的游戲,給予充分的支持。
《人的教育》為我們講述了幼兒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雖然整本書看下來,我還有很多地方并沒有真正的讀懂,我想,以后我還是應該再仔細的讀。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七
當在同事那里看到這本書時,名字很吸引我。為什么浪漫的象征“玫瑰”,和在別人眼里嚴肅的職業(yè)“教育”,聯系到一起的呢?好奇的拿起它,卻怎么也不能放下,被它深深地打動了。心靈雞湯不過如此吧!
在書的封面有這樣一段小字:“我們蕭蕭的樹葉都有聲響回答那風和雨,你是誰呢,那樣沉默著?我不過是一朵花。是的,我只不過是一朵小花,帶著一絲芬芳,和著風和雨,我卻執(zhí)著地孕育著,盛開著,以最大的努力回報春天。”
除了自序“我在成長,我在寫”之外,這本書有四輯:第一輯“清淡與憂患 ”寫了作者的教學隨感反思并就學生和自己身上引發(fā)的對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與朋友的交流等。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后”寫了作者在語文教學的所做、所想、所感;第三輯“日本的教育管窺”寫了作者到日本參觀的見聞,并對中國和日本教育的進行了對比而產生了很深的體會,第四輯“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寫了作者博覽群書的讀后感。
書中有篇文章《心中盛滿陽光》,文章里的每個字都能觸動自己的心,不忍割舍就全部抄寫到讀書筆記中永遠保留著。開頭是這樣的,如果你把所處的環(huán)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獄;如果你把周圍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處的環(huán)境變化魔鬼,你就在制造地獄;如果你把周圍地人群變成天使,你就在營造天堂。
好花要有好心情賞,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賞到好的風光。你的內心如果是一團火,你就能釋放出光和熱。因此,面對教育的系列讓人不滿的現象,面對自己的專業(yè)成長的困惑與壓力,我們要從中尋找陽光、快樂的地方——根系教育的土壤,理想滾燙于心,緊貼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長。退去浮華留下平實。讓我們踏實前進,留下深深的足跡。
如新課程改革在給我們帶來了契機的同時,也隨之會伴隨著許多問題的出現,在探索的道路上我們肯定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出現許多新矛盾。需要我們所有的探索者手牽手,朝前走?!靶新冯y,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懂得關懷,獲得朋友;懂得開心,獲得輕松;懂得遺忘,獲得自由——就能是你心中盛滿陽光。愿你我的心中都如竇老師所寫,在彼此的心中盛滿陽光。
人的教育讀后感篇十八
教育是社會、家庭的頭等大事,毋庸置疑。其中,學校教育承載的教育責任無疑是最重的,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體,理所當然真正承擔起教育的責任!而既有此責任,就表明是自己分內的事,是自己的責職和任務,理當做好!然而,做好是不容易的!從教三十年了,盡管自己一直努力著,但總是感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不是越來越輕松,而是越來越多,越來越重。面對各種新的教育理論、理念,新的現實,常常是無所適從。
學校發(fā)給我們每人一本《剝開教育的責任》,推薦閱讀。新型奇特的題目,感覺與以往有所不同,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去看看什么是教育的責任,如何叫“剝開”教育的責任!“不要辜負了他們”,代序題目很新穎?!肮钾摗逼痤},寫的是我們語文老師布置的作業(yè)現象,太常見了!因為這個“辜”字太容易寫錯了,我在教學到“辜負”這個詞的時候,為了防患于未然,通常叫學生多抄寫幾遍新詞,這很正常嘛。
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什么?“是聽到自己的名字從別人的口中說出來”。名字,濃縮了人世間最純樸的至愛親情;名字,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的符號。親切、溫柔、甜美地呼喚著一個個名字,是對孩子真實的尊重。文章的第一個主題就抓住了我的心,《請喊學生的名字》中克拉克老師講的的故事讓我震撼,總統(tǒng)夫人希拉里竟然叫出了參觀白宮的每一位學生的姓名。這份用心做出的功課,贏得了所有在場學生的牢記和敬意,也贏得了我的牢記和敬重。看到這里,我不禁想起我的兼教學科音樂,往往一個學年下來我都不能叫出三分之一的學生的名字,那些學生是不是和王陽有一樣的感覺呢?而我居然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覺得這是我的兼教學科,沒有必要記得學生的姓名,也從來沒有想到要去記住學生的姓名。慚愧與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為自己慚愧,也敬佩作者獨特的見解。
“讓每一個學生都認為老師最喜歡的是自己,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師愛,也有著了不起的教育藝術與智慧。我們應當利用一切機會,發(fā)現每一個孩子的獨特之處和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老師‘最愛自己’的理由。”每一個孩子都有可愛之處,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平庸的孩子,每個人都有他自身獨具的稟賦、特長、潛能,關鍵在于我們是不是了解孩子,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學校,不是禁錮學生的場所,而是一個寬容的星球,有著適合每一種植物生長的土壤。我們也不是監(jiān)工,而是園丁。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兒童對優(yōu)秀教師的信任的確是無限的?!薄敖逃拿孛?,就在于珍惜兒童渴望你成為他們的朋友的愿望?!彼?,我們不僅是學生的老師,還應是他們的朋友。
“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世上的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不要輕易否定。我們老師從事的就是“花”的事業(yè),請學習印度的挑水工,讓破水罐也能澆灌出“一路花香”來。
多好的書啊,沒有說教,不是理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教學案例,與我們的一線教育者息息相通。我們沒有關注的細節(jié),我們忽視了的問題,我們不以為然的問題,作者都在這里給了我們提醒。例:“孩子的手很小”“孩子的事不要包辦”“不妨來點‘狼性教育’”“家庭作業(yè)該誰批改”“多媒體只是一種工具”……我工作中的很多困惑都在這里找到了支撐。我感謝推薦者,讓我有機會能讀到此書,我更感謝作者,讓我如夢初醒,受益匪淺。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我沒有辦法改變世界,沒有辦法改變他人,那么我先改變自己吧。
“教育是為學生打未來的底子,而不是為教育者掙今天的面子。”在這條充滿陽光與奇跡的教育之路上,只要播撒出無私的情與愛,付諸出強烈的責任心,我一定會有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