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一
我專心研讀了《陶行知文集》。讀了之后深深感嘆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論,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我想我會再一次去閱讀,反反復復地將先生的思想精髓內化于心,直到真正能指導我的教育教學行為為止!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的,他畢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為改革中國教育,創(chuàng)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論體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愧為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和偉大的實踐教育家。學習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對于今天我們搞好教育教學研究,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推動素質教育和教育現(xiàn)代化有著重要意義。陶行知的文集,內容豐富,娓娓道來,深邃的思想通過樸實的語言展現(xiàn)出來。我談談兩點感想:
生活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問”一章中詳細解答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為教師要教會學生去探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要學生學得“自得”,學得“自動”。并且,學得的知識與現(xiàn)實應是一致的。這讓我想起我們的春游,帶著孩子來公園之前我們教育孩子要講究衛(wèi)生,不亂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園,孩子扔垃圾的時候,老師有時卻熟視無睹,這不是“教學與做”分離嗎?這應該引起我們老師注意,在生活中,我們更應該教育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否則,學校學的知識就變得貧乏,蒼白無力。
陶行知先生又說: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于學的法子。教師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jù)學的法子。要學生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陶行知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因材施教”嗎?。
陶行知的“教學合一”的教改思想,強調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在他杜威教師那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礎上的新的突破,這對于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二
陶行知的故事有很多,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大樹底下、小樹長不好》。
于是我認真把它看完了,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張先生是曉莊學校的指導老師,戴子俺在曉莊追隨張先生學習幼兒教育。有一天陶行知先生說河南需要一個先生,想派遣戴先生去。戴先生認為跟著張先生去廣西比較省力,于是他拒絕了,然后陶先生指著不遠山坡上的兩棵樹讓戴先生看、一棵樹樹高大、挺拔、在大樹的下面有一棵小樹,這棵小樹躲在大樹底下,陽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小樹生長的不是很好。同樣的一棵樹,小樹沒有一塊自由的生長土地、就顯得蒼白無力!然后陶先生讓自己的學生把這棵小樹從大樹的蔭影下移出來,換一個地方栽,它也會長成參天大樹!戴自俺聽了若有所悟,他明白了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是為了讓他能夠獨當一面地去接受鍛煉,最終戴先生接受了陶先生的安排,離開上海,奔赴河南百泉,走上了鄉(xiāng)村教育的道路。
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若要想成才,長成參天大樹、就要有生活自理能力,要學會自立、自強,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要有獨立能力,獨當一面的去接受鍛煉!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三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著愛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勁,要游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學校為“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斗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為學校?!皶郧f是從愛里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著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斗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yè)道德的自我體現(xiàn)。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shù)膽B(tài)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guī)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yè),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為教師的.有什么理由不去愛他們呢?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四
陶行知作為教育大家,其教育思想非常豐富,對于我們這些年輕教師來說更是不可多得的一份財富。讀完《陶行知文集》,讓我感觸最深是陶行知先生的那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樸實的語言道出了師愛的無私與偉大。都說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平常人的付出都為回報,而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要以自己的一生做教育實踐,樹立起尚師德的典范,加強對師德師風的研究。
首先教師要有奉獻精神,教師要把教育事業(yè)看成一件大事來做,要認定教育是大有可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是的,故此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yè),有為教育事業(yè)獻身的精神,他曾經賦詩來表達這種精神:“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逼浯谓處熞袠窐I(yè)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事業(yè)是大事業(yè),有大快樂,那無論是做小學教員,做中學教員或做大學教員都是一樣的,雖然教育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學生天天成長,由沒有知識變?yōu)橛兄R,像一顆種子萌芽而生葉,開花而結果,這里有極大的快樂。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師德規(guī)范。師愛是陶行知師德思想的核心,熱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無論家庭地位高低,財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樣看待,不可偏愛,不抱成見,不循私情。熱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在這一點上陶行知為我們樹立了典范,在辦學實踐中,陶行知十分注重尊重學生意見。熱愛學生就要對學生嚴格要求,他要求教師不僅上課時對學生負責,課余時間也要要求學生,以免他們在閑暇時間做錯事,對已經犯錯誤的學生,陶行知主張用愛心去感召他們,讓學生勇于改正錯誤,陶行知強調,熱愛學生,要用真心真情,因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通力合作,同心協(xié)力是陶行知反復倡導的團結協(xié)作的師德規(guī)范,在1941年擬定的育才創(chuàng)造年計劃大綱里,陶行知明確地把以互助精神相待作為一項重要的師德規(guī)范,陶行知堅決反對教師之間的知識封鎖,將教師不能放棄爭斗,而不能謀充分之合作,視為最可恥的行為,他真誠希望在教師間創(chuàng)造出精誠團結,同心協(xié)力的境界。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陶行知師德思想的重要內容,陶行知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字畫人的,因此,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強調因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經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教師,才能培養(yǎng)真人才,陶行知從培養(yǎng)人才的高度,將叫人做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塑造能服務于大眾的真人作為教育培養(yǎng)目標,將真教師作為教師學習的楷模。
教育不僅是教育學生,而且教育還是教育我們教師自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們深入學習和理解,我們在學習陶行知師德思想的.同時,不僅能夠教育好我們的學生,還能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五
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著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我虔誠的聆聽著,或有恍悟,或有懵懂,或有擔憂,或有希望。。。。。。
沒錯,這位老人便是陶行知先生。不幸的是,他所追求的思想正在中國人的記憶中漸漸淡去。但似乎大家是喜歡他的教育的,各大網站,各個刊物,不正在推崇著他的教育文章嗎?真的感到很可惜,先生的文章,先生的教育,不能被教育機構踐行落實,卻只能為戴著教育的帽子而奴隸著先生的教育的論文發(fā)表者了。
最近,我們學院舉辦的“科學學習,健康生活月”也與先生的思想不謀而合。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不科學的生活,就是不科學的教育。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教育。 雖然活動的初衷并不是由于先生的思想引起的,但這至少證明了先生的思想是創(chuàng)新的。” 為什么這句話在現(xiàn)在聽來卻是如此諷刺?教師是如何教真或真教的?而學生又是如何學真或真學的? 。在素質教育發(fā)展的今天,有的教師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教學行為嚴重背離素質教育理念;一些公開課、示范課成了虛假的表演,有的教師上課象個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過分追求技巧,為形式而形式,脫離教材內容和教學要求,表面看似熱鬧非凡,但一笑之后,學生收效甚微 。
再者,現(xiàn)在有的孩子進入學校學習就如同站在舞臺上表演一般,將自己裝扮的無比完美。為了迎合老師的口味,寫一些矯揉造作的文章,肆意擠出不屬于自己的情感。荊棘鳥的聲音甚是美妙,但一直叫不停,難免讓人厭煩,顯得聒噪。能寫出華麗的詞藻固然最好,但萬事求真,空洞的情感又怎能敵得過真情實感能讓人讀的酣暢淋漓,深入骨髓?現(xiàn)在看來,假大空的教師和學生并不在少數(shù),真,似乎真的是個遙不可及的詞。
如果沒有求真的教育培養(yǎng)不出真善美的人,那么,沒有創(chuàng)新教材和靈活的教材使用方法的話,便培養(yǎng)不出活的人。
“做”的工具。工具是給人用的,書也是給人用的。”他特別強調了我們對教材的定位應該在其實用性上,也就是說我們所寫的教材要貼近生活,所學知識能夠及時準確地用在生活中,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陶行知先生不主張傳統(tǒng)的那種純粹依賴教材、使用教材去教的教學模式——“先生講解,學生靜聽,而不引人去做?!碧招兄J為:“讀書一定要一種課本,并且要從頭一本頭一課教起,這也是一種成見?!薄跋壬腔畹?,書本到處有,只要活用他就有辦法”。他要求我們要靈活地使用教材,不應該過于呆板,僵硬。他在《創(chuàng)造教育》一文中寫到:“中國現(xiàn)在的教育是關起門來干的,只有思想,沒有行動。教員們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們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所以那種教育是死教育,不是行動的教育?!睉撿`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者應該把教材當作參考材料,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意識。對于過去教材的統(tǒng)一化、呆板化的弊端,他還建議應該賦予使用者有自主選擇教材的權利。
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話,那決不是巧合。
如今,中國正進入現(xiàn)代化的偉大時代,各種壓力,各種浮躁,各種現(xiàn)實,都需要正確的教育去緩和。人類之所以需要教育,就因為人類永遠都不滿現(xiàn)實;教育本身就意味著對現(xiàn)實的超越,教育的使命永遠都是那么高尚。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六
今年是學校的讀書年,上周五,學校剛進行了精彩的讀書交流論壇,彰顯了“書香浸潤人生”的活動宗旨。的確,讀一本好書對于一個人來說受益良多,在寒氣還沒有褪盡的二月,每晚燈下,除了閱讀了王微老師的《不幽默,你就別做教師》之外,我還看到了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走近陶行知》。
書雖然不厚,卻用一個個小小的故事、片段記錄了一位教育大家給祖國的寶貴饋贈,用質樸的言語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平民教育”、“學校觀”、“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這本書對于一名教師而言,不僅是精神上的引領,也是實踐中的導航。
全書的中心用五個字來概括就是“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話說,這是生活現(xiàn)象的說明,即教育現(xiàn)象的說明。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敖虒W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彼梅N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來源于美國杜威的“教育即社會,教育即生活”,但是他又在此理論基礎上結合中國教育實情做出了提升,在他看來,“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是一種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要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也就是“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應該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為了考試而背一些默一些詩句啊、文章啊。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tǒng)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fā)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考試,因為這種考試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
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xiàn)代學習方式,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多么的重要?,F(xiàn)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上取得和諧發(fā)展。這也要求了學生從“要我學”的死胡同中解放出來,步入“我要學”的求知天地。
讀著陶行知先生的文集,感受著他純樸而又精深的理論,更讓我震撼的是,像這樣“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論,其實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實踐中得出來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動成就證明了他的觀點。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師通過自身道德修養(yǎng)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們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極為深邃和豐富的,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學習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為一個年輕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一方面從理論上提升自己,多積累知識,另一方面從實踐中充實自己,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成為親密的好朋友,成為他們心目中優(yōu)秀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教育會發(fā)展的越來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會更加的發(fā)揚光大!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七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范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萬世師表”。
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chuàng)造的教育”、“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以及“創(chuàng)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的教育事業(yè)具有許多現(xiàn)實意義。
他的創(chuàng)造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頭腦解放、手腳解放、身體解放、感官解放、時間解放、語言解放;二是“勞力的基礎上勞心”;三是“教學做合一”;四是“實驗即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的本質是活鮮鮮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樣的熱情,是在于探究的興趣,創(chuàng)造來源于生活的活力、來源于生命的本身。
其中“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彼鼜娬{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梢娚罱逃窃谂袀鹘y(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師不應把現(xiàn)成的解決問題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該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的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并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此我們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創(chuàng)造教育”的真諦。
作為一名老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chuàng)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在未來的教育之路上,我們聯(lián)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論來看當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他的那些極具時代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又極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見,都體現(xiàn)了當今素質教育的精髓內涵,成為我們不斷吸取教育改革營養(yǎng)的源泉,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八
讀一本好書對于一個人來說受益良多,《走近陶行知》,書雖然不厚,卻用一個個小小的故事、片段記錄了一位教育大家給祖國的寶貴饋贈,用質樸的言語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平民教育”、“學校觀”、“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這本書對于一名教師而言,不僅是精神上的引領,也是實踐中的導航。
全書的中心用五個字來概括就是“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話說,這是生活現(xiàn)象的說明,即教育現(xiàn)象的說明。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敖虒W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彼梅N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來源于美國杜威的“教育即社會,教育即生活”,但是他又在此理論基礎上結合中國教育實情做出了提升,在他看來,“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是一種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要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庇纱怂貏e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也就是“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應該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為了考試而背一些默一些詩句啊、文章啊。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tǒng)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fā)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考試,因為這種考試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xiàn)代學習方式,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多么的重要?,F(xiàn)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上取得和諧發(fā)展。這也要求了學生從“要我學”的死胡同中解放出來,步入“我要學”的求知天地。
讀著陶行知先生的文集,感受著他純樸而又精深的理論,更讓我震撼的是,像這樣“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論,其實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實踐中得出來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動成就證明了他的觀點。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師通過自身道德修養(yǎng)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們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九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利用假期時間,我閱讀了《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非淺。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學高才能為人師,身正才能為人范。他道出了作為一名合格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應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教師的道德品質,不僅是規(guī)范自己行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學生的需要。教師職業(yè)的特殊在于育人,不僅用自己的學識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僅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傳授知識,而且要用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
陶行知先生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為人民的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是?。≡趯W生面前,教師是一個榜樣,是一本書,是一幅畫,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風尚是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學生的語文學習僅僅靠閱讀課本中的文章,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增加他們的閱讀量,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我始終在不斷摸索、嘗試:
(1)、給他們推薦好書,甚至到少兒圖書館給他們借書,而且當前暢銷的兒童讀物,適合青少年的優(yōu)秀書刊,我都買來或借來讀,以求和孩子們找到共鳴,有共同談論的話題。這樣一來,孩子們感覺老師和他之間的距離在縮小,在班級中掀起了一股讀書的熱潮,互相“攀比”,看誰讀得書多。借機開展讀書交流會、討論會,使讀課外書常態(tài)化、自覺化。
(2)誦讀經典的古詩文。老師教學時的出口成章,讓學生深深地折服,發(fā)自內心想像老師一樣多背古詩文,自主學習自然就落到了實處。在作業(yè)不多的情況下,堅持每周背誦2—3首古詩,積累內化。
(3)優(yōu)秀的名家名篇,不是太深奧難懂的鼓勵學生背誦。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BR> 那清新的文字,詩一般的筆調,背著背著,學生就完全融入了這充滿生機和活力,充滿希望的春天里。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一
我專心研讀了《陶行知文集》。讀了之后深深感嘆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論,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我想我會再一次去閱讀,反反復復地將先生的思想精髓內化于心,直到真正能指導我的教育教學行為為止!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的,他畢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為改革中國教育,創(chuàng)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論體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愧為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和偉大的實踐教育家。學習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對于今天我們搞好教育教學研究,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推動素質教育和教育現(xiàn)代化有著重要意義。陶行知的文集,內容豐富,娓娓道來,深邃的思想通過樸實的語言展現(xiàn)出來。我談談兩點感想:
生活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問”一章中詳細解答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為教師要教會學生去探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要學生學得“自得”,學得“自動”。并且,學得的知識與現(xiàn)實應是一致的。這讓我想起我們的春游,帶著孩子來公園之前我們教育孩子要講究衛(wèi)生,不亂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園,孩子扔垃圾的時候,老師有時卻熟視無睹,這不是“教學與做”分離嗎?這應該引起我們老師注意,在生活中,我們更應該教育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否則,學校學的知識就變得貧乏,蒼白無力。
陶行知先生又說: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于學的法子。教師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jù)學的法子。要學生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陶行知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因材施教”嗎?。
陶行知的“教學合一”的教改思想,強調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在他杜威教師那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礎上的新的突破,這對于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二
陶行知的故事有很多,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大樹底下、小樹長不好》。
于是我認真把它看完了,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張先生是曉莊學校的指導老師,戴子俺在曉莊追隨張先生學習幼兒教育。有一天陶行知先生說河南需要一個先生,想派遣戴先生去。戴先生認為跟著張先生去廣西比較省力,于是他拒絕了,然后陶先生指著不遠山坡上的兩棵樹讓戴先生看、一棵樹樹高大、挺拔、在大樹的下面有一棵小樹,這棵小樹躲在大樹底下,陽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小樹生長的不是很好。同樣的一棵樹,小樹沒有一塊自由的生長土地、就顯得蒼白無力!然后陶先生讓自己的學生把這棵小樹從大樹的蔭影下移出來,換一個地方栽,它也會長成參天大樹!戴自俺聽了若有所悟,他明白了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是為了讓他能夠獨當一面地去接受鍛煉,最終戴先生接受了陶先生的安排,離開上海,奔赴河南百泉,走上了鄉(xiāng)村教育的道路。
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若要想成才,長成參天大樹、就要有生活自理能力,要學會自立、自強,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要有獨立能力,獨當一面的去接受鍛煉!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三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著愛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勁,要游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學校為“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斗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為學校?!皶郧f是從愛里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著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斗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yè)道德的自我體現(xiàn)。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shù)膽B(tài)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guī)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yè),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為教師的.有什么理由不去愛他們呢?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四
陶行知作為教育大家,其教育思想非常豐富,對于我們這些年輕教師來說更是不可多得的一份財富。讀完《陶行知文集》,讓我感觸最深是陶行知先生的那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樸實的語言道出了師愛的無私與偉大。都說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平常人的付出都為回報,而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要以自己的一生做教育實踐,樹立起尚師德的典范,加強對師德師風的研究。
首先教師要有奉獻精神,教師要把教育事業(yè)看成一件大事來做,要認定教育是大有可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是的,故此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yè),有為教育事業(yè)獻身的精神,他曾經賦詩來表達這種精神:“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逼浯谓處熞袠窐I(yè)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事業(yè)是大事業(yè),有大快樂,那無論是做小學教員,做中學教員或做大學教員都是一樣的,雖然教育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學生天天成長,由沒有知識變?yōu)橛兄R,像一顆種子萌芽而生葉,開花而結果,這里有極大的快樂。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師德規(guī)范。師愛是陶行知師德思想的核心,熱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無論家庭地位高低,財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樣看待,不可偏愛,不抱成見,不循私情。熱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在這一點上陶行知為我們樹立了典范,在辦學實踐中,陶行知十分注重尊重學生意見。熱愛學生就要對學生嚴格要求,他要求教師不僅上課時對學生負責,課余時間也要要求學生,以免他們在閑暇時間做錯事,對已經犯錯誤的學生,陶行知主張用愛心去感召他們,讓學生勇于改正錯誤,陶行知強調,熱愛學生,要用真心真情,因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通力合作,同心協(xié)力是陶行知反復倡導的團結協(xié)作的師德規(guī)范,在1941年擬定的育才創(chuàng)造年計劃大綱里,陶行知明確地把以互助精神相待作為一項重要的師德規(guī)范,陶行知堅決反對教師之間的知識封鎖,將教師不能放棄爭斗,而不能謀充分之合作,視為最可恥的行為,他真誠希望在教師間創(chuàng)造出精誠團結,同心協(xié)力的境界。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陶行知師德思想的重要內容,陶行知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字畫人的,因此,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強調因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經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教師,才能培養(yǎng)真人才,陶行知從培養(yǎng)人才的高度,將叫人做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塑造能服務于大眾的真人作為教育培養(yǎng)目標,將真教師作為教師學習的楷模。
教育不僅是教育學生,而且教育還是教育我們教師自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們深入學習和理解,我們在學習陶行知師德思想的.同時,不僅能夠教育好我們的學生,還能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五
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著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我虔誠的聆聽著,或有恍悟,或有懵懂,或有擔憂,或有希望。。。。。。
沒錯,這位老人便是陶行知先生。不幸的是,他所追求的思想正在中國人的記憶中漸漸淡去。但似乎大家是喜歡他的教育的,各大網站,各個刊物,不正在推崇著他的教育文章嗎?真的感到很可惜,先生的文章,先生的教育,不能被教育機構踐行落實,卻只能為戴著教育的帽子而奴隸著先生的教育的論文發(fā)表者了。
最近,我們學院舉辦的“科學學習,健康生活月”也與先生的思想不謀而合。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不科學的生活,就是不科學的教育。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教育。 雖然活動的初衷并不是由于先生的思想引起的,但這至少證明了先生的思想是創(chuàng)新的。” 為什么這句話在現(xiàn)在聽來卻是如此諷刺?教師是如何教真或真教的?而學生又是如何學真或真學的? 。在素質教育發(fā)展的今天,有的教師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教學行為嚴重背離素質教育理念;一些公開課、示范課成了虛假的表演,有的教師上課象個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過分追求技巧,為形式而形式,脫離教材內容和教學要求,表面看似熱鬧非凡,但一笑之后,學生收效甚微 。
再者,現(xiàn)在有的孩子進入學校學習就如同站在舞臺上表演一般,將自己裝扮的無比完美。為了迎合老師的口味,寫一些矯揉造作的文章,肆意擠出不屬于自己的情感。荊棘鳥的聲音甚是美妙,但一直叫不停,難免讓人厭煩,顯得聒噪。能寫出華麗的詞藻固然最好,但萬事求真,空洞的情感又怎能敵得過真情實感能讓人讀的酣暢淋漓,深入骨髓?現(xiàn)在看來,假大空的教師和學生并不在少數(shù),真,似乎真的是個遙不可及的詞。
如果沒有求真的教育培養(yǎng)不出真善美的人,那么,沒有創(chuàng)新教材和靈活的教材使用方法的話,便培養(yǎng)不出活的人。
“做”的工具。工具是給人用的,書也是給人用的。”他特別強調了我們對教材的定位應該在其實用性上,也就是說我們所寫的教材要貼近生活,所學知識能夠及時準確地用在生活中,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陶行知先生不主張傳統(tǒng)的那種純粹依賴教材、使用教材去教的教學模式——“先生講解,學生靜聽,而不引人去做?!碧招兄J為:“讀書一定要一種課本,并且要從頭一本頭一課教起,這也是一種成見?!薄跋壬腔畹?,書本到處有,只要活用他就有辦法”。他要求我們要靈活地使用教材,不應該過于呆板,僵硬。他在《創(chuàng)造教育》一文中寫到:“中國現(xiàn)在的教育是關起門來干的,只有思想,沒有行動。教員們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們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所以那種教育是死教育,不是行動的教育?!睉撿`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者應該把教材當作參考材料,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意識。對于過去教材的統(tǒng)一化、呆板化的弊端,他還建議應該賦予使用者有自主選擇教材的權利。
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話,那決不是巧合。
如今,中國正進入現(xiàn)代化的偉大時代,各種壓力,各種浮躁,各種現(xiàn)實,都需要正確的教育去緩和。人類之所以需要教育,就因為人類永遠都不滿現(xiàn)實;教育本身就意味著對現(xiàn)實的超越,教育的使命永遠都是那么高尚。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六
今年是學校的讀書年,上周五,學校剛進行了精彩的讀書交流論壇,彰顯了“書香浸潤人生”的活動宗旨。的確,讀一本好書對于一個人來說受益良多,在寒氣還沒有褪盡的二月,每晚燈下,除了閱讀了王微老師的《不幽默,你就別做教師》之外,我還看到了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走近陶行知》。
書雖然不厚,卻用一個個小小的故事、片段記錄了一位教育大家給祖國的寶貴饋贈,用質樸的言語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平民教育”、“學校觀”、“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這本書對于一名教師而言,不僅是精神上的引領,也是實踐中的導航。
全書的中心用五個字來概括就是“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話說,這是生活現(xiàn)象的說明,即教育現(xiàn)象的說明。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敖虒W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彼梅N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來源于美國杜威的“教育即社會,教育即生活”,但是他又在此理論基礎上結合中國教育實情做出了提升,在他看來,“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是一種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要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也就是“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應該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為了考試而背一些默一些詩句啊、文章啊。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tǒng)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fā)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考試,因為這種考試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
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xiàn)代學習方式,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多么的重要?,F(xiàn)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上取得和諧發(fā)展。這也要求了學生從“要我學”的死胡同中解放出來,步入“我要學”的求知天地。
讀著陶行知先生的文集,感受著他純樸而又精深的理論,更讓我震撼的是,像這樣“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論,其實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實踐中得出來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動成就證明了他的觀點。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師通過自身道德修養(yǎng)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們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極為深邃和豐富的,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學習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為一個年輕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一方面從理論上提升自己,多積累知識,另一方面從實踐中充實自己,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成為親密的好朋友,成為他們心目中優(yōu)秀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教育會發(fā)展的越來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會更加的發(fā)揚光大!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七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范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萬世師表”。
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chuàng)造的教育”、“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以及“創(chuàng)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的教育事業(yè)具有許多現(xiàn)實意義。
他的創(chuàng)造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頭腦解放、手腳解放、身體解放、感官解放、時間解放、語言解放;二是“勞力的基礎上勞心”;三是“教學做合一”;四是“實驗即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的本質是活鮮鮮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樣的熱情,是在于探究的興趣,創(chuàng)造來源于生活的活力、來源于生命的本身。
其中“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彼鼜娬{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梢娚罱逃窃谂袀鹘y(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師不應把現(xiàn)成的解決問題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該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的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并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此我們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創(chuàng)造教育”的真諦。
作為一名老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chuàng)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在未來的教育之路上,我們聯(lián)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論來看當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他的那些極具時代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又極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見,都體現(xiàn)了當今素質教育的精髓內涵,成為我們不斷吸取教育改革營養(yǎng)的源泉,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八
讀一本好書對于一個人來說受益良多,《走近陶行知》,書雖然不厚,卻用一個個小小的故事、片段記錄了一位教育大家給祖國的寶貴饋贈,用質樸的言語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平民教育”、“學校觀”、“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這本書對于一名教師而言,不僅是精神上的引領,也是實踐中的導航。
全書的中心用五個字來概括就是“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話說,這是生活現(xiàn)象的說明,即教育現(xiàn)象的說明。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敖虒W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彼梅N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來源于美國杜威的“教育即社會,教育即生活”,但是他又在此理論基礎上結合中國教育實情做出了提升,在他看來,“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是一種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要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庇纱怂貏e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也就是“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應該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為了考試而背一些默一些詩句啊、文章啊。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tǒng)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fā)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考試,因為這種考試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xiàn)代學習方式,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多么的重要?,F(xiàn)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上取得和諧發(fā)展。這也要求了學生從“要我學”的死胡同中解放出來,步入“我要學”的求知天地。
讀著陶行知先生的文集,感受著他純樸而又精深的理論,更讓我震撼的是,像這樣“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論,其實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實踐中得出來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動成就證明了他的觀點。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師通過自身道德修養(yǎng)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們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教學合一陶行知讀后感篇九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利用假期時間,我閱讀了《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非淺。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學高才能為人師,身正才能為人范。他道出了作為一名合格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應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教師的道德品質,不僅是規(guī)范自己行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學生的需要。教師職業(yè)的特殊在于育人,不僅用自己的學識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僅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傳授知識,而且要用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
陶行知先生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為人民的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是?。≡趯W生面前,教師是一個榜樣,是一本書,是一幅畫,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風尚是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學生的語文學習僅僅靠閱讀課本中的文章,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增加他們的閱讀量,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我始終在不斷摸索、嘗試:
(1)、給他們推薦好書,甚至到少兒圖書館給他們借書,而且當前暢銷的兒童讀物,適合青少年的優(yōu)秀書刊,我都買來或借來讀,以求和孩子們找到共鳴,有共同談論的話題。這樣一來,孩子們感覺老師和他之間的距離在縮小,在班級中掀起了一股讀書的熱潮,互相“攀比”,看誰讀得書多。借機開展讀書交流會、討論會,使讀課外書常態(tài)化、自覺化。
(2)誦讀經典的古詩文。老師教學時的出口成章,讓學生深深地折服,發(fā)自內心想像老師一樣多背古詩文,自主學習自然就落到了實處。在作業(yè)不多的情況下,堅持每周背誦2—3首古詩,積累內化。
(3)優(yōu)秀的名家名篇,不是太深奧難懂的鼓勵學生背誦。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BR> 那清新的文字,詩一般的筆調,背著背著,學生就完全融入了這充滿生機和活力,充滿希望的春天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