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對書籍中觸動心靈的部分進行總結(jié)和概括的一種方式。在寫讀后感時,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個人經(jīng)歷和觀點,提供更多的個性化思考和評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一些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寫作。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一
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辜鴻銘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辜鴻銘不愧是“清末怪杰”,他是中國近現(xiàn)代為數(shù)稀少的一位博學漢學中國傳統(tǒng)的同時,又精通西方語言與文化的學者,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臘文、馬來文等9種語言,通曉文學、儒學、法學、工學與土木等文、理各科。他創(chuàng)造性地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并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等書,向西方人倡揚東方的文化和精神,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辜鴻銘也是一個“狂徒”。辜鴻銘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在那樣一個時代里,只要你是一個中國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爭,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價。面對當時內(nèi)憂外患的祖國,辜鴻銘為中華傳統(tǒng)之斷落而憂患,為炎黃文明之涂炭而憂患,他在筆記《張文襄幕府紀聞》中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自尊與憂患的深層嘆息。辜鴻銘狂放的姿態(tài),是他帶淚的表演,是以狂放來保護強烈的自尊。
正是辜鴻銘這種狂放的對自己祖國無比熱愛無比自豪的態(tài)度,使他寫下了《中國人的精神》這本從頭到尾都在褒揚中國人的書。
《中國人的精神》,這是辜鴻銘向西方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作。全書分為緒言、導論、正文和附錄四個部分。導論闡述“良民宗教”;正文第一章論“中國人的精神”,第二章論“中國女子”,第三章論“中國語言”,第四章論“約翰·史密斯在中國”,第五章論“一個的漢學家”,第六、七兩章論“中國學”;附錄論“崇拜群眾的宗教”或名“戰(zhàn)爭與出路”。
在這本書里辜鴻銘詳細的闡述了他對中國人的看法,對中國文化的看法以及對西方的披露。在這本書里面,他形象的描繪中國人是活在心靈生活里面的:“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gentle),紳士性并不是天性軟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沒有粗野;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卻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沒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卻并沒有荒唐;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卻并沒有邪-惡?!睆倪@一系列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確實有很多缺點,但這些缺點中卻又透露出幾分可愛。繼而作者由此推論出中國人的第二種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因為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生活在強烈的同情心之中,這是一種心靈的生活,也是一種感覺的生活,這是由于中國人把身體作為一個有機體而產(chǎn)生的自覺或不自覺。由于真正的中國人過著一種感情的或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說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在辜鴻銘看來,又與西方人“性惡”的理論,進而懼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去進行約束。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去供養(yǎng)“閑人階層”(如牧師、軍警等)還不算,更是對人本身造成了強大的約束,這種約束進而促使人走向極端,延伸到國家機器上就形成軍國主義——無疑,這也是對20世紀初的列強覬覦中國的一大主因。但中國則不一樣,中國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約束,進而延伸到其義務,即忠誠的義務——無私、絕對的,自然也包括三綱五常等。因此中國人過的是一種“心靈的生活”。于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既具有成人的頭腦,又有孩子的心靈。所以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辜鴻銘認為,當時的西方列強已經(jīng)是沒有了道德的約束的,即使連曾經(jīng)有的對于宗教和法律的恐懼都在戰(zhàn)爭中喪失掉了,而要拯救這樣的西方世界的方法就在中國,即在中國人的精神之上??梢哉f,辜鴻銘先生對于中國文化實在是推崇到了極點,他的自尊、他的自豪實在是已經(jīng)大到狂妄的地步了。
相對于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我曾經(jīng)看到過一本《丑-陋-的-中-國-人》。這本書是臺灣作家柏楊先生的作品,這本書完全從中國人丑陋不足的一面出發(fā),直指中國人的劣根性。一針見血指出中國人的丑陋面,中國五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第一次受到嚴厲檢討。柏楊說:“中國人是一個受傷很深的民族,沒有培養(yǎng)出贊美和欣賞別人的能力,卻發(fā)展成斗自或阿諛別人的兩極化動物。更由于在醬缸里醬得太久,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到醬缸的污染,很難跳出醬缸的范疇?!币虼怂獙憽冻?陋-的-中-國-人》一書,讓中國人知道自己的缺點。痛心中國的“醬缸文化”,反省中國人的“丑陋”,要中國人活得有尊嚴。柏楊曰:“臟、亂、吵,窩里斗!三個中國人加在一起,就成了一頭豬!死不認錯;為了掩飾一個錯,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制造更多的錯,來證明第一個錯并不是錯。喜歡裝腔作勢,記仇,缺乏包容性,中國人打一架可是三代都報不完的仇恨!自傲、自卑,就是沒有自尊,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更恐懼獨立思考。沒有是非、沒有標準,只會抽風發(fā)飆。”“臟、亂、吵”、“窩里斗”、“不能團結(jié)”、“死不認錯”等缺點都在書中一一列出。不得不遺憾地說,似乎這些丑陋的方面都在中國人身上真真切切地存在過,并且不止是一次兩次,不止在一個或兩個人身上,而是廣泛地存在在中國人之間。這本書以最犀利、最刻骨的語句全盤否定了中國人,認為中國人根本上是丑陋的。
但是,中國人真的是丑陋的嗎?誠然,我們身上還存在著不少的缺點,但是,人非草木,孰能無過,哪個人又能沒有一點一絲的不足呢?除了這些不足取之處之外,正如辜鴻銘先生所述的那樣,中國人身上還是有著中國人的精神的。這精神是謙遜,是善良,是忠誠,是仁德!而且在我看來,中國人的這種精神已經(jīng)深植中國人的血肉中了,中國人從出生開始就帶著這種精神!
與其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與其妄自菲薄,我們不如正視自己,不管好的還是不足的,我們身上都存在著,不可能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也不可能有人只有丑陋,沒有美麗。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改正自己的缺點,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我想,辜鴻銘老先生寫下《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的含義就是要讓當時的人們覺醒,讓那些屈服于封建、屈服于帝國主義的中國人站起來抗爭,讓那只沉睡著的雄獅重新醒過來!
而在當今的世界上,中國并不是一個發(fā)達的國家,她在走向強大的道路上還有很長一段未知的前路需要摸索,這就是需要我們?nèi)ネ瓿傻氖姑?。我們要憑著我們中國人的精神,依靠著我們祖先留存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為我們的未來創(chuàng)造越的條件。
中國人的精神必將永遠延續(xù)下去!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二
《中國人的精神》一書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不為別的,就因為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華民族的精神,歷史偉人對我們民族精神的評價與分析極其重要,通過對其學習和認識,我們不僅能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有所了解,還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對一個民族發(fā)展的影響。
自從看了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這本享譽度很高的著作,書里他提及到的幾個地方讓我印象很深刻,感觸很深刻。對于里面的一些觀點,有些是表示贊同的,但有些是覺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節(jié)里,辜先生寫到的“在中國,一個人不覺得需要用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因為他確信每個人都認識到公正和正義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個人都認為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保@句話高度的褒揚了中國人民由古至今所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美德,與此同時,他也把中國人的精神與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做了對比,寫出了自己對此的看法,我很是贊同。他認為,西方人相信傳統(tǒng)“性惡”的理論,進而懼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去進行約束,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去供養(yǎng)牧師,軍隊等,更是對人本身造成了強大的約束,這種約束進而促使人走向極端,延伸到國家機器上就形成軍國主義。我想,這也是對20世紀初的列強覬覦中國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國主義歷史上發(fā)動那么多災難性戰(zhàn)爭的一大原因。
但是中國則不一樣,中國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約束,進而延伸到其最高的義務,即忠誠的義務。中國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過牧師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維持國家秩序。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條法則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愛的法則是愛父母,正義的法則是忠誠,忠君。于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既具有博學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華精神是源遠流長,不可磨滅的。
作者另一個關(guān)于儒學的觀點也十分鮮明。他認為,儒學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們不再需要宗教。對此,作者將儒學中的“仁”“孝”“禮”“愛”分別與西方宗教中的思想進行對比,并引用了《論語》《中庸》中的大量觀點和西方宗教和哲學家的言論進行比較,得出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軍隊來維護國家秩序的結(jié)論。需要提出的是,這或許是針對作者當代的社會環(huán)境和實際情況作出的對比與結(jié)論,但到現(xiàn)代,我個人不很是贊同這一觀點,因為我們也有軍隊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約束。西方的宗教對于一些國民來說,起碼是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人來說可能只是作為一種信仰,他們信仰了宗教會使他們心理感受好一點,或者這僅僅只是一種傳統(tǒng),而并不因為他們的道德過不去才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相反,有中國著名作家指出,中國之所以出現(xiàn)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產(chǎn)安全,,恰恰因為中國人缺少了信仰。
誠然,我們需要堅持用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來思考問題?;蛘哒f,在辜老先生的那個年代,社會情況確切如老先生所說那樣,但我們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里上有偏心于自己祖國的愛國情愫,甚至有對西方某些地方不滿而將其夸大甚至將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現(xiàn)的問題的情況。
總而言之,從《中國人的精神》一書里面,我得到的東西還是不少的,從中我可以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以及對待西方的態(tài)度。但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辯證的分析與思考,中華民族要更好的發(fā)展,就需要兼容并包,需要客觀的對待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這才能讓我們的民族精神永葆活力的傳承下去。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三
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一文,學到了一個新詞,并獲得了新知。
辜鴻銘先生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里留下了濃厚的一筆。這個“晚清怪才”,不同于魯迅先生那樣給人以極大的沖擊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樣充滿著悲憫的情懷;他更像是一個指路人,給混亂中缺乏自信的中國、深陷文明危機的歐洲、甚至是整個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條明路。宗旨,一目了然,自然是闡述中華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傳統(tǒng)下的中華文明仍具魅力與價值。
辜鴻銘先生在此文中寫到:“我們中國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沒有的難以言喻的東西。我已經(jīng)把這種難以形容的東西概括為溫良。如果我不為這種溫良正名的話,那么在外國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誤認為中國人體質(zhì)和道德上的缺陷——溫順和懦弱。溫良不是溫順更不是懦弱。溫良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同情和人類智慧的力量。”
“溫良”這個詞,很好的概括了中國人的品性,確實也是中華民族的品性。
文中寫到:“這里提到的溫良,就是一種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的智慧的溫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產(chǎn)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來源于同情的力量。”溫良來源于同情,卻高于同情。這是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力量。在我看來,溫良不是軟弱,而是消磨了粗魯和蠻狠的力量。溫良充溢在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之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細節(jié)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人的“溫良”無處不在。
與西方的利己主義不同,我們中國更加強調(diào)甘于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這種溫良的力量延續(xù)到現(xiàn)在成為了我們在困難來臨之際的眾志成城的力量。在河南的暴雨中,許許多多的中國人都站出來,團結(jié)起來擰成一股繩,筑起了一道道堤,只為了讓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護。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整個社會的勁兒都往一處使。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擊敗暴雨,它沖刷了我們的身體乃至性命,卻沖刷不了我們的精神。
雖然“舍小家,為大家”在國外媒體看來有些“蠢笨”,但這樣的“蠢笨”,常常使我們熱淚盈眶。剛剛過去的東京奧運會,中國人的溫良精神正在向世界傳遞,中國也在向世界展現(xiàn)獨有的大國形象。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BR> 中國人的溫良是獨特的,是樸素的,是動人的,更是不可磨滅的。于危難中勇于挑戰(zhàn),是中國人永遠的信條;內(nèi)心源源不斷支撐的力量,是中國人的溫良。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四
最近讀了許倬云先生的《中國文化的精神》,覺得這本書易懂,適合我們高中生閱讀,我認為,這就是中國文化該有的樣子,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的存在狀態(tài)。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卻“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簡而言之,脈絡很清楚。經(jīng)史子集、書卷浩繁,不脫“三玄”(《周易》《老子》《莊子》)、“四書”、“五經(jīng)”之淵藪;百家爭鳴、三教九流,亦不脫“外儒內(nèi)法,劑之以道”之底色。經(jīng)兩漢東晉、隋唐兩宋,印度佛教傳入中土并且逐步融入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民間的神鬼傳說、民俗信仰合為一體,成為共生共存的人際網(wǎng)絡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些觀念相互交織,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
全書正文總共十章,涉及中國文化里的生活美學、宇宙觀、多元秩序、宗教信仰、人際網(wǎng)絡、古典小說等內(nèi)容,可想而知,這么多的主題,不可能一一深究,那么許先生又是如何將文章做到容易理解的呢?我覺得,他做到了兩個字——普及,真正的雅俗共賞。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的故事,在第三章神鬼故事的傳說里,作者分天、地、人間三個部分講述自己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從家庭的長輩、鄉(xiāng)里的父老以及朋友的談話中所取得的材料,例如嫦娥奔月、牛郎織女、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等耳熟能詳?shù)谋瘧K愛情故事。也有大禹治水,李冰治水,張渤治水等人類對抗自然的故事。亦或是蛇妖、狐貍精、鬼魂等民間故事常見的主題……這些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淺顯易懂,讓讀者能夠更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化下移”。一些簡單的故事讓平民百姓讀懂,初步了解中華文化,接著一傳十,十傳百,口耳相傳,各有各的特色。北魏孝文帝占領(lǐng)中原之后,必須進行改革,向中華文化學習,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強大之處。一切想占領(lǐng)甚至吞并中華文化的企圖終將破滅,最終也會作繭自縛,被中華文化兼容。中華民族是迄今為止唯一保留的四大文明古國,中華文化也是世界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只要中華文化還在,中華民族就不會滅。這也是抗戰(zhàn)勝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國文化精神的本質(zhì)是什么呢?許倬云說,“我希望在本書中從中國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與現(xiàn)實間的各個角度,呈現(xiàn)這個長久傳承的文化的特色”。是的,這樣的文化精神需要傳承的。許倬云對于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研究,歷來貫串一致,并且不斷深化。他很擅長吸收他人著述里的營養(yǎng)。比如,他對中國人宇宙觀、生命觀的看法,有許多成分來自于馮友蘭先生作于抗戰(zhàn)時期的“貞元六書”,他希望繼承“貞元六書”所陳述的大方向,以及提示的新人類精神,重新抵達天人合一的境界。本書的另一個源流,是費孝通先生在社會學領(lǐng)域用以陳述中國人際關(guān)系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即,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同心圓網(wǎng)絡,從自己開始,擴散為各種不同的人際關(guān)系,親疏遠近,確立了身處網(wǎng)絡的個體的權(quán)利和義務。許倬云以自己家鄉(xiāng)無錫作為例子,呈現(xiàn)了傳統(tǒng)倫理丟失后的鄉(xiāng)村的衰敗。作者潛心研究,做到了古今一貫,就是為了更好的將故事講給讀者聽,將文化精神呢傳承下去。
顧炎武有言:“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边@本書,淺顯易懂的足以明道,厚重的文化精神又顯示出其救世之內(nèi)涵,這很中國文化!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五
西方曾有這樣一個說法:“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BR> 辜鴻銘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種語言,學貫中西,本世紀之初,當中國知識分子中的精英們大力宣講西方文明的時候,他卻用西方人的語言倡揚古老的東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筆在極短的時間轟動了整個歐洲,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人的精神》共有四十節(jié),在辜鴻銘先生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響、較能反映他思想風貌的作品。本書主旨在于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從對中西方的宗教、哲學、語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許多方面進行對比中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極力鼓吹儒家文明較之西方文明的優(yōu)越性。辜鴻銘先生不像其它學者一樣抨擊我們中國人,說我們的國民陋習,說我們的國民如何不爭氣,如何在世界上丟人現(xiàn)眼。而辜鴻銘先生在《中國人的精神》中描寫的中國人是那么的可愛,那么的善良,那么值得尊敬。書中無不滲透著辜鴻銘先生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愛,濃濃的愛國之心溢于言表。中國人的精神是什么呢?辜鴻銘先生為我們呈現(xiàn)了他的觀點。
中國人的精神有著紳士性的特點。他說中國人的紳士性并不是天性軟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沒有粗野;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卻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沒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卻并沒有荒唐;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卻并沒有邪惡?!币簿褪钦f,真正的中國人是和善的,但不是絕對的和善。就如毛澤東所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當中國人的切身利益受到危害時,中國人是團結(jié)在一起,共同對抗外來入侵的敵害。當年中國以一支在西方國家眼中不能稱之為正規(guī)軍的志愿軍擋住了由18個國家軍隊組成的聯(lián)合國軍鋼鐵洪流的步伐,將其從鴨綠江邊趕回三八線,不能再進半步。中國人在朝鮮戰(zhàn)爭中所表現(xiàn)的機智勇猛讓美國人在建國170年以來第一次在一場沒有獲勝的戰(zhàn)爭協(xié)議書上簽字。中國人活著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周圍愛他的人他為的人而活,他不輕易言戰(zhàn),但你威脅到他的生存,他的親人,他就要站出來,與你拼命,維護他們最后的自尊。在國將破家將亡,他們對自己的生命毫不珍惜,隨時都可以奉獻。正是它,支撐了中國永遠不倒,它是中國的財富,也是世界和平力量。
序言中,辜鴻銘先生說了這么一句話:“我認為作為歐洲現(xiàn)代文明合法的、正統(tǒng)的德意志民族,目前要想不被毀滅并試圖挽救歐洲文明,就必須克服那種對不義所抱的狂熱、偏激、冷酷、刻毒和無節(jié)制的仇恨。因為這種仇恨導致了對強權(quán)的迷信與崇拜。而這種迷信和崇拜正是德意志民族不識輕重、蠻橫無理的根源。”對的,人要理智,作為新中國的新一代人更應秉承祖先們所留下來的偉大而富有遠見的精神。中國人一向愛好和平,以和為貴。而以歐洲為代表的舊西方的人,歷史證明,是缺乏理性的人與野獸結(jié)合的生物。但隨著時代的不斷推進,新一代的中國年輕人的精神世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思考層面都與前人有著較大的差異。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中,拜金主義成了人們界定人品的第一要義;富二代身份成了人們追捧的潮流;孝敬上司成了人們生活中的潛規(guī)則。這有何嘗不是一種對強權(quán)的迷信和崇拜呢?辜鴻銘先生這一句話,用來作為解決我們中國現(xiàn)狀的方法和建議也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參考意義。
辜鴻銘先生熱愛中國文化。這是我在他談到中國的語言時候感受到的。他認為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為什么外國人都覺得漢語很難學的一門語言,而中國的小孩子和普通人卻覺得很容易?這是因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外國人在學習漢語的時候,用的是已經(jīng)充滿智慧的頭腦,而不是用心靈。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中國文明是一個停滯的文明。必須承認,就中國人的智力發(fā)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為地限制了。但我們可以這樣說,中國文明是一個循環(huán)的文明。自《易經(jīng)》的問世,中國就被這偉大哲學思想所引領(lǐng),造就了幾千年經(jīng)久不衰的中華文明。因此,我們與其說中國人的發(fā)展受到了一些阻礙,不如說她是一個永遠不衰老的民族。簡而言之,作為一個民族,中國人最美妙的特質(zhì)就在于他們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如今,中國改革開放已經(jīng)走過三十多個春秋了,我認為正視中國在新形勢下顯得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成就固然是舉世矚目的,但是我們卻無法因此而忽視了我們的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只有正視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過更加深入地改革與開放,在發(fā)展中去解決發(fā)展所帶來的問題才是我們的出路所在。也只有在正式中國的情況下,才能使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得到較好的繼承和發(fā)展,才能使中國走向富強,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六
辜鴻銘的思想主要是捍衛(wèi)君主制與納妾制,其代表作《中國人的精神》詳細闡述了其主要觀點。然而對于書中毒害女性,維護封建社會摧殘婦女身體的“三寸金蓮”思想,否定女性自身的獨立能力與價值,將女性置于一個“無我”地位的論述,其內(nèi)在邏輯推理過程明顯存在不足之處。下面就我個人看法提出以下觀點。
一丈夫納妾等于愛妻子?
辜鴻銘說:丈夫允許納妾所含有的對妻子的保護,是丈夫?qū)ζ拮拥膼?。辜氏的納妾觀令我十分費解。丈夫納妾怎么就成了一種保護,一種對妻子的愛了呢?讓我們來整理一下這里面的邏輯關(guān)系。
2正是中國婦女的無私,才使丈夫在納妾時避免妻子不受到傷害?
我想,這一點不用我多說了,歷朝歷代宮廷中的勾心斗角,爭風吃醋,便足以推翻辜氏的論調(diào)。后宮佳麗三千。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便是對宮里女人們悲慘命運的真實寫照。每天充滿希望地翹首等待,在等待中漸漸磨去了棱角和耐心。接踵而來的是失望、痛恨、絕望,是容顏難再,青絲變白發(fā)。而那個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君王此時又在哪里?面對萬千粉黛的新人們,男人早已將那些舊人們遺忘在了冷風里,一刻不曾提起。于是女人們謹記只有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如何用盡一切手段,才能保住君王對自己的憐愛。后宮爭斗的結(jié)果向來都是殘忍的。不論誰贏,到最后都只是一場空虛的勝利。即使坐在了皇后,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的寶座上又如何?她們失去的是昔日的友誼,是曾經(jīng)關(guān)于愛情的幻想。
試問有哪一個女人可以無私到與別人分享丈夫的愛,卻沒有一絲絲的妒意?嫉妒是人的本性,面對丈夫懷里別的女人,妻子們也只能強顏歡笑,忍氣吞聲。表滿上的無私,只是為了保住現(xiàn)有的位置,討丈夫的歡心,內(nèi)心卻早已翻江倒海,痛苦掙扎。原來所謂的丈夫?qū)ζ拮拥谋Wo,只是保護了妻子們表面上的安然淡定,妻妾和睦啊。
二中國紳士比歐洲騎士對待女性更道德?
在辜氏看來,擁有妻妾的中國達官貴人,比騎著摩托車在大街上勾搭一個無依無靠的婦女,與其調(diào)情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重又把她拋回到大街上的歐洲人相比,更少自私、更少不道德。辜氏這樣說的原因是,中國紳士為他們的妻妾提供了一個棲息之所,一個避風港,顯然歐洲人的行為更加不負責任。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七
《中國人的精神》是《thespiritofthepeople》譯本,是辜鴻銘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作品。寫這篇文章的讀后感我認為最好是用英文來寫,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實在太差,無法寫出對這本書的感受,所以只能用中文了。
說實在話,能夠用英文寫文章到如此流暢,并且旁征博引中外經(jīng)典的人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者,估計后人要超越他也是很難的。
在這里我想先介紹一下作者辜鴻銘的生平。辜鴻銘少年出洋,游學歐洲十余載,通曉英、德、法、拉丁和希臘等近十門語言,曾獲得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和柏林大學土木工程學文憑。回國后,他先是在張之洞慕府作了17年的洋文案,后有督辦過黃埔浚治局,清末曾當過外務部的左丞。民國初年,他任北京大學教授,1928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2歲。
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于上個世紀初的一戰(zhàn)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于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于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
前三章的標題: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
真正的中國人:他過著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jié)合產(chǎn)物。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征: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xiàn)在更精致的優(yōu)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真正或真實的中國女人是輕松快活而迷人、是羞澀靦腆而又廉恥的,殷勤有力而優(yōu)雅的,只有具備了這三個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國女性的觀念??鬃诱f: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寧靜祥和的心態(tài)讓我們看清了萬物的生命,這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性,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最后是一篇關(guān)于時政的文章??梢宰C明中國文明的價值,學習中國文明有助于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我們的自私和懦弱結(jié)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義??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即有所圖。只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我們每一個人首先都不要考慮利益、私利,而是考慮正義。
在這本書里辜鴻銘詳細的闡述了他對中國人的看法,對中國文化的看法,對西方文化的揭露。
在這本書里面他還談到了民主、中國語言、戰(zhàn)爭等等,雖然我們現(xiàn)在看來不免有局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筆鋒和獨到的見解依然讓你感到佩服無比。當然,辜鴻銘對于中國婦女的闡述是我非常不贊同的,可是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有他那樣的想法的大有人在,這是不能脫離當時時代的。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八
中國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國人的精神與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閱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讀了之后,受益匪淺。
讀了此書,不得不佩服辜鴻銘先生的文化修養(yǎng),于是我上網(wǎng)搜了有關(guān)他的資料。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
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辜鴻銘先生用他對中國的理解,向世界宣揚了儒家思想,闡述了他眼中的中國人。
“中國的人性類型給你的整個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文雅。”這是辜老對中國人性格的描述,他還引用了一個例子,他曾在某個地方讀到一位在兩個國家都住過的外國朋友的評論說,作為外國人,在日本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fā)討厭日本人,而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fā)喜歡中國人。不知道對日本人的這種評價是否真實。但他認為但凡在中國生活過的人都會像他一樣贊同對中國人的評價。相對西方人的張揚,追求個性,我們中國人更多傾向于中庸之道,溫文儒雅,彬彬有禮,給人一種不溫不火之感,親切而沒有距離感。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人影響深遠,但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巨大沖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風愈烈。西方節(jié)日,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氣氛十足,重陽節(jié),中秋節(jié),元宵節(jié)卻越來越冷清,我們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穿的是“破”褲子,哼著大多數(shù)中國人聽不懂的rap。
我國當前社會,無論是學校的教育,還是社會的教育,都淡化了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從小學一直到大學,英語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在大學里英語成了必修課,英語學分占的比列也比較重,考四六級更被我們大學生視為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我們的《現(xiàn)代漢語》、《大學語文》在很多的學校都處于選修課的地位,有的學校甚至連這樣的選修課都沒有。這些現(xiàn)象很值得我們反思。
辜老的書對中國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辟,然而,有一些觀點我是不太認同的。他贊同忠君思想,他贊同納妾制,用茶壺和茶杯生動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關(guān)系。時代不斷進步發(fā)展,我們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現(xiàn)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時代進步的體現(xiàn),新時代的女性不應該像古代女人一樣將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應該擁有自己的事業(yè),發(fā)揮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為社會做貢獻。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九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個國家何嘗不是如此。而《中國人的精神》講述的就是那民族命運墮落的時代里中國的傲骨!
我們中國人平常所說的所寫的都是要用到中國的語言的。在說的過程中,我們說話的語氣我們說話的神情說話的動作,都會影響到所說的話要表達的情感。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掌握修辭手法文段格式表現(xiàn)形式,都會影響到所寫的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中文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中文并不難,與其說它難,那是因為中文最重要的是它的深奧,它不像其他語言一樣簡單,它還要我們賦予給它一種新的活力用來表達我們的深刻感情。
中國人可能對自己本國的語言并不太了解,他們會說會寫,可是他們可能不會表達。中文是中國的精髓,他可以將深沉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融匯在極其簡單的語言中。我看到書里有那些將古詩翻譯為英文的例子,我覺得翻譯的很厲害,可是看完翻譯后,我覺得有些東西還是原來好,翻譯完才發(fā)現(xiàn)譯文失去了原來語言所蘊含的精華與深奧。一首古詩那么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中文可以讓人耐人尋味細心琢磨。可是英文出來了,那么明白直接,卻與原來的文章沖突了,不是嗎。
中國的語言可以表達很多想要的表達,你可以讓它深奧,可以讓它古典,可以讓它高雅,可以讓它清新脫俗……當你學習完中國的語言,你可以凌駕于中文來學會表達。
中國的歷史或許在你的眼里很恥辱,很愚鈍,但是請你原諒過去,每個人都有最愚笨的時候,更何況是領(lǐng)導者呢,感謝他們在歷史所犯過的錯誤,可以用來警醒我們。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中國人就此開始拼命地努力。中國人的精神是那些研究過中國的外國學者所不能體會的,他們沒有試過中國那些慘敗的歷史與過去,過去的硝煙,過去的槍炮,過去的灰色,深深地扎根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為了拼搏,為了目標,為了自己,好好地活著。
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恥辱中國的榮耀,都是中國人所能領(lǐng)悟的。就算國外有再多優(yōu)秀的外國學者,就算是偉大的漢學家,能夠與中國人談論漢語,那也許是一種諷刺。沒有其他國家的人能夠體會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那種在生命最后時刻的逼迫從不低頭的毅力,中國人是應該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別忘了自己的光芒。
作者有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糙,但粗糙中沒有粗劣。真正的中國人也許丑陋,但丑陋中沒有丑惡。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俗,但粗俗中并無好斗和囂張。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狡猾,但狡猾中并無陰險?!本退阒袊送饷残愿裥撵`等方面有缺陷,也許你會討厭會嫌棄他們,甚至嘲笑諷刺他們。請你們知道,中國人有一顆比任何國家都要善良都要美好的心靈。中國人的精神是所有的嘲笑所有的厭惡所有的冷漠后涅槃重生的,它們帶著它們新的希望,用一種高尚的品質(zhì)闡述給那些想要了解他們的人聽。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十
中國建國已有將近72周年,在這72年里,中國蓬勃發(fā)展的同時,自然少不了天災人禍,但是我們挺過來了,這里支撐我們的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超強臺風煙花的登陸,帶來了一場罕見的持續(xù)強降雨,鄭州成了水鄉(xiāng),河南成了澤國。洶洶來襲的災情,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
黑暗中,出現(xiàn)的“熒光綠”和“火焰橙”成為了人民的依靠,最是那抹圣潔的“天使白”身著白色戰(zhàn)甲的他們,便成為了中國的超級英雄。他是鄭州的一名實習醫(yī)生,本已脫離困境的他,又毅然返回了洪水中,連續(xù)六小時高強度工作,他一直跪在冰冷的水中,為傷員包扎傷口,做心肺復蘇,哪怕是膝蓋跪爛,體力耗盡,他依然堅守著,白大褂上滿是血泥混合的他,硬是憑借一己之力,救下了十幾個人。在這世界上,本沒有什么由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人,沒穿白大褂的他,就是孩子,但穿著大褂,他就是英雄,是人民堅實的護盾,他是于逸飛,疫情來臨,他們無所畏懼,洪災肆虐,他們沖鋒在先,向中國的白衣天使致敬,這是無私的奉獻。
暴雨鋪天蓋地,鄭州一小時的降水量,便是150個西湖,暗淡的天空令人窒息,洪水中,一個身影被洪水裹挾著沖向前方,周圍,立刻就人群沖下了水,救回了婦女,這是國人擰成的互助之索。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中國建國以來,這是人們最常見的情景,鄭州某戰(zhàn)士連夜遞交58份請戰(zhàn)書,第一時間,七省1800名消防員緊急出動,尤其是那句:“胡辣湯挺住,熱干面來了”更是中國人所獨有的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兄弟情。
在黑夜中,總有一群人,有他們在,城市才安然入眠,有他們在,我才們不為風雨,正是這一群群最可愛的人守護著歲月靜好,讓我們享受溫暖的味道,正是他們身上的中國之精神,撐起了保護的屏障。
所謂中國之精神,并不是什么高深奧妙的大道理,只是,在我們的骨子里,就有這么一種奉獻的,互助的精神,是這種精神,才有了天下為公,才讓中國,趕上時代,超越時代。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十一
我們都知道,中文就是漢語與漢字,經(jīng)歷了3000多年演練變化的語言文化,是全世界唯一的二維文字,可以表音、表意、表形,是現(xiàn)階段人類文明中最穩(wěn)固也是最先進的語言文字。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作者辜鴻銘講述了他對中文的一些獨到的認知與理解。
作者認為“漢語史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語言”“必定戰(zhàn)勝英語”,并從思維速度、發(fā)音、構(gòu)成組義等角度進行了論證,真實誠懇令人折服。但我卻對自己提出了一個疑問,我們到底為什么要學中文,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優(yōu)秀的語言,還是因為它是最博大精深、最先進而學習它?對我而言,我的理由有三:
中文,是一個中國人的象征。它代表了你的歸屬、你的身份,更像是一個標志。這不僅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整個民族。中文,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精神的根。舉一個很平常的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跟隨父母背井離鄉(xiāng),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生活,而他的父母也沒有及時教他關(guān)于他的民族文化的東西,如方言、歷史、習俗,段時間來說他還可以說那里是他的家鄉(xiāng),是他的歸屬之地,但久而久之,一代代地過去,當他的子子孫孫再回過頭來,除了血脈,他們已經(jīng)喪失了全部可以標志他們家鄉(xiāng)身份的東西,或許也可以說他們已經(jīng)有了一種新的文化,一種新的傳承,新的身份,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已經(jīng)不再是原來那個地方出來的他們了。這就是原始歸屬的喪失,文化標志的一種丟失。中文,它并不像護照、身份證等具體的一個物體,證明你的來源地、你的身份,它更像是一種無形的、如中國心一般的精神上的東西,別人或許不知,但只有你自己明白中文在你心中的烙印深淺,只有自己在明白自己的歸屬。我學習中文,因為我仍想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人。
中文,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具體的表現(xiàn)。它記錄了中國的文字系統(tǒng),承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并且在不斷的發(fā)張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對聯(lián)等文化,還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shù)。試想如果不學習掌握漢語與漢字,如何能夠真正體會、學習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赡苡械娜藭岢鲆蓡枺B古代的文言文都可以用白話文進行翻譯,中文也可以通過翻譯成其他的語言進行學習交流,理論上是如此,但是真正對比過兩者的同學應該知道,就算你如何精妙的翻譯,與自己用原來的語言明白的文化內(nèi)容肯定還是有一定差異的。這就像是一個需要驗證的傳承一樣,要想得到其真正的傳承,就必須有一個相對應的鑰匙,才能通過考驗。中國文化也是一樣,你必須學習中文,你才能真正的窺視到它的“博大精深”之處。
這就是看了辜鴻銘這本書的一些對中文的觀點后,對自己所提出來的提問以及解答,或許解答的還不是很充分,很透徹,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個繼續(xù)前進的理由,一個支持下去的信念。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十二
我算是明白了。
有這么幾類人:我們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學習的過程,面對一堆知識和觀點的時候,并沒有抱有敵意,經(jīng)?;腥淮笪颍ó斎徽f不定是經(jīng)常左右搖擺);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種人到了后期,開始學會有自己的想法,對于很多東西都開始有選擇接受了,有時候不自覺的也開始了成見和頑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領(lǐng)觀點創(chuàng)造觀點,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為改變歷史的名字,任何一個信仰(宗教及革命),無不是煽動起家;最后一部分人,從一開始,無論是強大的內(nèi)心還是強大的智商,一開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體系,不幸的是,這一套與整個社會都不太和+諧,更不幸的是,他有才華有名氣又好斗于是成了個怪物。比如辜鴻銘。于是,他的智商加上固執(zhí)只能引領(lǐng)著他一步步構(gòu)建好自己的越來越“理直氣壯”的歪理大廈。
他自負到不會改變。那些被他時不時提起來的反對西方物質(zhì)文明的學者,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觀點對他有用;以他的學識,假想敵的觀點他不提起罷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會對真理謙遜。跟他觀點對立的陳獨秀,一樣自負有才且還有個共同愛好,一生卻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顛覆之前的風格,幾乎所有有追求點的文藝工作者,都喜歡百變,無論是閑來無聊還是努力超越,這其實是很可愛的。
比如中國人的精神,論中國婦人,論納妾,他用他的那點子中國底兒,說著英文向老外傾倒。幾句古文幾句詩詞,順帶來個其他地區(qū)的地域歧視,就代表了中國人溫文爾雅,中國婦人熱愛自虐,納妾制度完美至極。
而面對對手,他接著用他的利口,尖銳地指出對方的技術(shù)性錯誤。于是否定其觀點。我暈,寫一個錯別字不等于不知道1+1=2。再一個招數(shù)就是書中反復重申同一觀點,現(xiàn)實中外文狂飆,睥睨眾人,沒社交禮儀了,這些個出風頭的招數(shù),哪個跟觀點的碰撞有關(guān)?這也就是那時候大家喜歡熱鬧,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戲早一邊歇著去了。要學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講究穩(wěn)準狠,整那些沒用的干啥???”
ps:他的所謂英國群氓主義,看了半天,應該說的是英國民主。德國是正義的,憎恨混亂的;而英國群氓是造成混亂,于是激發(fā)了正義的德國的軍國主義,于是戰(zhàn)了爭。該怎么做呢?把人民馴化成中國人,啥事兒也沒有了。
人類的知識存在上萬年,不是為了一個固執(zhí)的老頭的特立于世而去為其所用??戳怂臅荒敲炊嗳岁P(guān)注,是因為他用他的花里胡哨的才華與行為藝術(shù),讓時代終于記住了轉(zhuǎn)型期還有這么個聲音。就像是人類進化中,倔強的闌尾。發(fā)了炎了,誰記不住啊!割了拉倒。
ps:我覺得哈,那個經(jīng)常寫出讓人警醒的好文的蘇維埃師兄,在其他方面無疑是犀利的進取的。在涉及到憤青體系時,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種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東西理論,而且從統(tǒng)治者角度講,用法家的思想治國是利于統(tǒng)治的,問題是,我們沒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不行嗎?利于統(tǒng)治就一定利于進步嗎?不說尋找一個在維護國家強大與保證人民權(quán)利的平衡點,不說少點七十碼李剛門,反而怪人民發(fā)帖子看韓寒。puei!就中國的歷史來講,國家掛了,絕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暈,怎么寫這么遠,能通過不?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十三
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于上個世紀初的一戰(zhàn)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于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于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tǒng)下的中國文明。
前三章的標題: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
真正的中國人:他過著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jié)合產(chǎn)物。什麼是愛的法則?愛的法則就是愛你的父母。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好公民的最高義務就是忠誠的義務,不僅是行為上的忠誠,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征: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xiàn)在更精致的優(yōu)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中間兩章為補充:被視為權(quán)威的一些外國人,他們?nèi)绾我约安焕斫庹嬲闹袊撕椭袊Z言的。
對于歐洲的美國,也包括日本和中國,今日向往自由的人們,獲得自由的唯一辦法:循規(guī)蹈矩;學習正確的循規(guī)蹈矩。這就是中國文明的秘密,做正確的事并遵守禮法。這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人精神的本質(zhì)。
真正或真實的中國女人是貞潔的,是羞澀靦腆而又廉恥的,是輕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優(yōu)雅的,只有具備了這三個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國女性的觀念。真正的中國婦女??鬃诱f: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寧靜祥和的心態(tài)讓我們看清了萬物的生命,這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性,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最后是一篇關(guān)于時政的文章。可以證明中國文明的價值,學習中國文明有助于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我們的自私和懦弱結(jié)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義??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即有所圖。只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我們每一個人首先都不要考慮利益、私利-----即有所圖,而是考慮正義。因此我們首先要制止重商主義精神,制止懦弱和自私,首先想到正義而不是利益,要有勇氣抗拒大眾。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特別是英國和美國,他們的重商主義精神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十四
最近,我閱讀了有近代中國文化怪杰之稱的辜鴻銘先生所著的《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從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禮儀,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寫于上個世紀初的一戰(zhàn)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于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于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tǒng)下的中國文明。
《中國人的精神》原載 1914 年的《中國評論》,1915 年更名《春秋大義》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譯成德文,一時轟動西方。全書闡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西方文明的價值,在當時中國文化面臨歧視、中華民族遭受欺凌的情況下,其影響尤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征:博大、精深、淳樸在這部著作中辜鴻銘把中國人的精神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卻并不可怕沒有侵略性,沒有荒唐,沒有邪惡。中國人確實有很多缺點,但這些缺點中卻又透露出幾分可愛。第二種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國人過著一種感情的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說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確是自由的過著一種真實的、感覺的生活。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和無法繞開的中國的文明。
作者認為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所以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而書中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
不可否認,辜鴻銘所強調(diào)的那種 “ 中國人的精神 ”,確實是令人向往和懷念的。老先生對中國人和西方人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推崇中華文化、儒家文化,認為中國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純樸的和靈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論調(diào)里在當時的西方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在他看來,西方人懼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去進行約束。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去供養(yǎng) “ 閑人階層 ”,更是對人本身造成了強大的約束,這種約束進而促使人走向極端,這也是對 20 世紀初的列強覬覦中國的一大主因。如今的中國,盡管有一批傳統(tǒng)文化的捍衛(wèi)者,卻在日益西化的大眾面前顯得那么蒼白無力。所以會有人總是 覺得“西方月亮比中國圓”,從而忘掉根本。以我們當代人的眼光來看,我們對自己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須繼承和發(fā)揚,也要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科技,絕不能有那種民族自大的心態(tài),從而能讓我們民族的文化在與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融會貫通中繼續(xù)發(fā)揚光大,造福于我們的中華民族。
辜鴻銘是一個天才。學貫中西、精通九種語言、獲得 13 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語翻譯到西方。曾為六國使節(jié)當翻譯。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 · 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 辜鴻銘,是應該被歷史記下的。探索中國人的精神,沒有也永遠不會結(jié)束。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十五
這本《中國人的精神》有點抽象,我的智商還不足以悟得其中大道,僅有一些感想想寫下來,也不妄我讀它一場。
“在中國戰(zhàn)爭是偶然的,然而在歐洲戰(zhàn)爭卻成為了一種必然。我們中國也可能會發(fā)生戰(zhàn)爭,但是我們不會生活在持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陰影之下?!睂Ρ戎袣W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的妙處,中國二十多個正統(tǒng)王朝,每一次大一統(tǒng)都是一次長期的和平,少有百年大戰(zhàn)。和平的連續(xù)性在當時的世界可謂非常之罕見。再看歐洲,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中世紀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quán)來統(tǒng)治。封建割據(jù)帶來頻繁的戰(zhàn)爭,因而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這樣比較起來,古代中國人民要幸福得多了。如今歐洲也不太平,中東地區(qū)戰(zhàn)亂不斷吶。
本書最關(guān)注的是中國的人性類型,以反駁阿瑟.史密斯的《中國人的特征》。當時的外國人寫中國人的特征難免狹隘,不能深入。但通讀本書,覺得作者筆下的中國人也不可代表千年來的中國人,甚至以我一孔之見,不能代表清末民國時代的中國人。
書篇上的有句話是對真正中國人特征的概括,閑適,平靜,穩(wěn)重成熟,總覺得這是一種君子特質(zhì),是君子之道,可當時的中國雖信奉儒家思想,然而教育并未普及,我想小商小販,鄉(xiāng)野村夫不會有這種精神。至少魯迅先生筆下那為數(shù)眾多的麻木看客們不會有此種特質(zhì)。而且本書作者筆下的中國人是良民,順民,道德之民,良順二字的近義詞近乎麻木。尤其到中國婦女這塊,中國婦女皆是典型的良家婦女,三從四德,勇于奉獻我覺得這些婦女,看似“幽閑”,實則悲哀,穿越到現(xiàn)代恐難有立足之地。他對中國婦女的描寫,毫不吝嗇贊賞之詞,像為過去的時代作碑文一樣??傊畷r代不同我是不敢茍同。
全書中最欣賞的是學漢語需要保持一顆孩童之心,這樣你就不僅可以進入天國,而且也能學會漢語。這句話是作者給想學漢語的外國人說的,有點幽默有趣,也頗有道理,現(xiàn)在我們常說要有一顆赤子之心,看來學語言學文化都需要持赤子之心,初心不變方有所成呀,上可入天國,下可知古今。
書讀的一知半解,也許我還沒到這本書的適用年齡,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斗膽胡評大師之作,也是為了進一步理解此書,過些日子,腦子好使了定當再拜讀一番。
lina說,其實對于辜鴻銘老先生最初的認識來源于蓋爺,就記得某節(jié)歷史課上,蓋爺提到的北京大學的一個依舊留著小辮子的老教授,精通好多國家的語言,是一個相當厲害,又相當有意思的一個人。本來是預備和33一起讀這本書來著,無奈內(nèi)容太過枯燥繁雜,就放棄了,所以,只有33讀完并寫下這篇讀后感悟。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十六
近日用零碎的時間讀完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其中的內(nèi)容讓我更深層次地領(lǐng)悟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國人的精神。
這本書的作者辜鴻銘先生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杰,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可見他當時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書中,辜鴻銘認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chǎn)什么樣子的人,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quán)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他認為中國人是特別講禮貌的人。真正的禮貌的本質(zhì)是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生活,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的禮貌,雖然沒有日本人的禮貌那樣周全,卻讓人舒服,因為它是,正如法國人完美表達的那樣,是心靈的禮貌。相反,日本人的禮貌雖然周全,卻不那么讓人舒服,它可以說是一種排練過的禮貌--類似于戲劇作品中用心學習的禮貌。這與直接來自心靈的、自發(fā)的禮貌不同。事實上,日本的禮貌好像沒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禮貌的中國人的禮貌有一種芳香,來自心靈的名貴油膏的香味。
他還論述了中文的問題。漢語口語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語言。它是一種沒有語格,沒有時態(tài),沒有規(guī)則與不規(guī)則動詞的語言。事實上,也不存在語法或其他任何規(guī)則。因此,對于中國人來說,漢語口語本身并不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但是對于那些來到中國的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來說,即使是漢語口語也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他認為漢語口語是一種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語言;事實上它是小孩的語言。當那些有學問的漢學家堅持說漢語是如此之難時,歐洲小孩學習漢語口語卻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認為學習漢語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孩,你將不僅進入天堂之門,而且也能學好漢語了。
然而書中有一些觀點我不太贊同。例如納妾制和維護三寸金蓮。但書中的主旨精髓還是值得我們?nèi)ソ梃b的`。
到底中國人的精神是什么?那并不是那么簡單就可以回答的。此書通過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女人,中國語言,約翰在中國,一個大漢學家,中國學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過許多例子和對比深入剖析了中國人的精神。我覺得中國人的謙虛是最可貴的并需要延續(xù)下去的,中國人的精神也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借鑒別人的好的地方,中華民族才能發(fā)揚光大,而不再出現(xiàn)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期被人欺凌的狀況。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認為要借鑒書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個深沉、博大、純樸和靈敏的人。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一
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辜鴻銘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辜鴻銘不愧是“清末怪杰”,他是中國近現(xiàn)代為數(shù)稀少的一位博學漢學中國傳統(tǒng)的同時,又精通西方語言與文化的學者,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臘文、馬來文等9種語言,通曉文學、儒學、法學、工學與土木等文、理各科。他創(chuàng)造性地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并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等書,向西方人倡揚東方的文化和精神,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辜鴻銘也是一個“狂徒”。辜鴻銘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在那樣一個時代里,只要你是一個中國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爭,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價。面對當時內(nèi)憂外患的祖國,辜鴻銘為中華傳統(tǒng)之斷落而憂患,為炎黃文明之涂炭而憂患,他在筆記《張文襄幕府紀聞》中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自尊與憂患的深層嘆息。辜鴻銘狂放的姿態(tài),是他帶淚的表演,是以狂放來保護強烈的自尊。
正是辜鴻銘這種狂放的對自己祖國無比熱愛無比自豪的態(tài)度,使他寫下了《中國人的精神》這本從頭到尾都在褒揚中國人的書。
《中國人的精神》,這是辜鴻銘向西方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作。全書分為緒言、導論、正文和附錄四個部分。導論闡述“良民宗教”;正文第一章論“中國人的精神”,第二章論“中國女子”,第三章論“中國語言”,第四章論“約翰·史密斯在中國”,第五章論“一個的漢學家”,第六、七兩章論“中國學”;附錄論“崇拜群眾的宗教”或名“戰(zhàn)爭與出路”。
在這本書里辜鴻銘詳細的闡述了他對中國人的看法,對中國文化的看法以及對西方的披露。在這本書里面,他形象的描繪中國人是活在心靈生活里面的:“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gentle),紳士性并不是天性軟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沒有粗野;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卻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沒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卻并沒有荒唐;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卻并沒有邪-惡?!睆倪@一系列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確實有很多缺點,但這些缺點中卻又透露出幾分可愛。繼而作者由此推論出中國人的第二種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因為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生活在強烈的同情心之中,這是一種心靈的生活,也是一種感覺的生活,這是由于中國人把身體作為一個有機體而產(chǎn)生的自覺或不自覺。由于真正的中國人過著一種感情的或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說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在辜鴻銘看來,又與西方人“性惡”的理論,進而懼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去進行約束。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去供養(yǎng)“閑人階層”(如牧師、軍警等)還不算,更是對人本身造成了強大的約束,這種約束進而促使人走向極端,延伸到國家機器上就形成軍國主義——無疑,這也是對20世紀初的列強覬覦中國的一大主因。但中國則不一樣,中國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約束,進而延伸到其義務,即忠誠的義務——無私、絕對的,自然也包括三綱五常等。因此中國人過的是一種“心靈的生活”。于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既具有成人的頭腦,又有孩子的心靈。所以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辜鴻銘認為,當時的西方列強已經(jīng)是沒有了道德的約束的,即使連曾經(jīng)有的對于宗教和法律的恐懼都在戰(zhàn)爭中喪失掉了,而要拯救這樣的西方世界的方法就在中國,即在中國人的精神之上??梢哉f,辜鴻銘先生對于中國文化實在是推崇到了極點,他的自尊、他的自豪實在是已經(jīng)大到狂妄的地步了。
相對于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我曾經(jīng)看到過一本《丑-陋-的-中-國-人》。這本書是臺灣作家柏楊先生的作品,這本書完全從中國人丑陋不足的一面出發(fā),直指中國人的劣根性。一針見血指出中國人的丑陋面,中國五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第一次受到嚴厲檢討。柏楊說:“中國人是一個受傷很深的民族,沒有培養(yǎng)出贊美和欣賞別人的能力,卻發(fā)展成斗自或阿諛別人的兩極化動物。更由于在醬缸里醬得太久,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到醬缸的污染,很難跳出醬缸的范疇?!币虼怂獙憽冻?陋-的-中-國-人》一書,讓中國人知道自己的缺點。痛心中國的“醬缸文化”,反省中國人的“丑陋”,要中國人活得有尊嚴。柏楊曰:“臟、亂、吵,窩里斗!三個中國人加在一起,就成了一頭豬!死不認錯;為了掩飾一個錯,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制造更多的錯,來證明第一個錯并不是錯。喜歡裝腔作勢,記仇,缺乏包容性,中國人打一架可是三代都報不完的仇恨!自傲、自卑,就是沒有自尊,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更恐懼獨立思考。沒有是非、沒有標準,只會抽風發(fā)飆。”“臟、亂、吵”、“窩里斗”、“不能團結(jié)”、“死不認錯”等缺點都在書中一一列出。不得不遺憾地說,似乎這些丑陋的方面都在中國人身上真真切切地存在過,并且不止是一次兩次,不止在一個或兩個人身上,而是廣泛地存在在中國人之間。這本書以最犀利、最刻骨的語句全盤否定了中國人,認為中國人根本上是丑陋的。
但是,中國人真的是丑陋的嗎?誠然,我們身上還存在著不少的缺點,但是,人非草木,孰能無過,哪個人又能沒有一點一絲的不足呢?除了這些不足取之處之外,正如辜鴻銘先生所述的那樣,中國人身上還是有著中國人的精神的。這精神是謙遜,是善良,是忠誠,是仁德!而且在我看來,中國人的這種精神已經(jīng)深植中國人的血肉中了,中國人從出生開始就帶著這種精神!
與其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與其妄自菲薄,我們不如正視自己,不管好的還是不足的,我們身上都存在著,不可能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也不可能有人只有丑陋,沒有美麗。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改正自己的缺點,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我想,辜鴻銘老先生寫下《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的含義就是要讓當時的人們覺醒,讓那些屈服于封建、屈服于帝國主義的中國人站起來抗爭,讓那只沉睡著的雄獅重新醒過來!
而在當今的世界上,中國并不是一個發(fā)達的國家,她在走向強大的道路上還有很長一段未知的前路需要摸索,這就是需要我們?nèi)ネ瓿傻氖姑?。我們要憑著我們中國人的精神,依靠著我們祖先留存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為我們的未來創(chuàng)造越的條件。
中國人的精神必將永遠延續(xù)下去!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二
《中國人的精神》一書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不為別的,就因為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華民族的精神,歷史偉人對我們民族精神的評價與分析極其重要,通過對其學習和認識,我們不僅能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有所了解,還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對一個民族發(fā)展的影響。
自從看了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這本享譽度很高的著作,書里他提及到的幾個地方讓我印象很深刻,感觸很深刻。對于里面的一些觀點,有些是表示贊同的,但有些是覺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節(jié)里,辜先生寫到的“在中國,一個人不覺得需要用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因為他確信每個人都認識到公正和正義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個人都認為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保@句話高度的褒揚了中國人民由古至今所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美德,與此同時,他也把中國人的精神與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做了對比,寫出了自己對此的看法,我很是贊同。他認為,西方人相信傳統(tǒng)“性惡”的理論,進而懼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去進行約束,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去供養(yǎng)牧師,軍隊等,更是對人本身造成了強大的約束,這種約束進而促使人走向極端,延伸到國家機器上就形成軍國主義。我想,這也是對20世紀初的列強覬覦中國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國主義歷史上發(fā)動那么多災難性戰(zhàn)爭的一大原因。
但是中國則不一樣,中國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約束,進而延伸到其最高的義務,即忠誠的義務。中國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過牧師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維持國家秩序。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條法則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愛的法則是愛父母,正義的法則是忠誠,忠君。于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既具有博學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華精神是源遠流長,不可磨滅的。
作者另一個關(guān)于儒學的觀點也十分鮮明。他認為,儒學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們不再需要宗教。對此,作者將儒學中的“仁”“孝”“禮”“愛”分別與西方宗教中的思想進行對比,并引用了《論語》《中庸》中的大量觀點和西方宗教和哲學家的言論進行比較,得出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軍隊來維護國家秩序的結(jié)論。需要提出的是,這或許是針對作者當代的社會環(huán)境和實際情況作出的對比與結(jié)論,但到現(xiàn)代,我個人不很是贊同這一觀點,因為我們也有軍隊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約束。西方的宗教對于一些國民來說,起碼是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人來說可能只是作為一種信仰,他們信仰了宗教會使他們心理感受好一點,或者這僅僅只是一種傳統(tǒng),而并不因為他們的道德過不去才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相反,有中國著名作家指出,中國之所以出現(xiàn)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產(chǎn)安全,,恰恰因為中國人缺少了信仰。
誠然,我們需要堅持用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來思考問題?;蛘哒f,在辜老先生的那個年代,社會情況確切如老先生所說那樣,但我們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里上有偏心于自己祖國的愛國情愫,甚至有對西方某些地方不滿而將其夸大甚至將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現(xiàn)的問題的情況。
總而言之,從《中國人的精神》一書里面,我得到的東西還是不少的,從中我可以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以及對待西方的態(tài)度。但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辯證的分析與思考,中華民族要更好的發(fā)展,就需要兼容并包,需要客觀的對待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這才能讓我們的民族精神永葆活力的傳承下去。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三
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一文,學到了一個新詞,并獲得了新知。
辜鴻銘先生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里留下了濃厚的一筆。這個“晚清怪才”,不同于魯迅先生那樣給人以極大的沖擊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樣充滿著悲憫的情懷;他更像是一個指路人,給混亂中缺乏自信的中國、深陷文明危機的歐洲、甚至是整個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條明路。宗旨,一目了然,自然是闡述中華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傳統(tǒng)下的中華文明仍具魅力與價值。
辜鴻銘先生在此文中寫到:“我們中國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沒有的難以言喻的東西。我已經(jīng)把這種難以形容的東西概括為溫良。如果我不為這種溫良正名的話,那么在外國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誤認為中國人體質(zhì)和道德上的缺陷——溫順和懦弱。溫良不是溫順更不是懦弱。溫良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同情和人類智慧的力量。”
“溫良”這個詞,很好的概括了中國人的品性,確實也是中華民族的品性。
文中寫到:“這里提到的溫良,就是一種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的智慧的溫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產(chǎn)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來源于同情的力量。”溫良來源于同情,卻高于同情。這是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力量。在我看來,溫良不是軟弱,而是消磨了粗魯和蠻狠的力量。溫良充溢在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之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細節(jié)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人的“溫良”無處不在。
與西方的利己主義不同,我們中國更加強調(diào)甘于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這種溫良的力量延續(xù)到現(xiàn)在成為了我們在困難來臨之際的眾志成城的力量。在河南的暴雨中,許許多多的中國人都站出來,團結(jié)起來擰成一股繩,筑起了一道道堤,只為了讓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護。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整個社會的勁兒都往一處使。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擊敗暴雨,它沖刷了我們的身體乃至性命,卻沖刷不了我們的精神。
雖然“舍小家,為大家”在國外媒體看來有些“蠢笨”,但這樣的“蠢笨”,常常使我們熱淚盈眶。剛剛過去的東京奧運會,中國人的溫良精神正在向世界傳遞,中國也在向世界展現(xiàn)獨有的大國形象。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BR> 中國人的溫良是獨特的,是樸素的,是動人的,更是不可磨滅的。于危難中勇于挑戰(zhàn),是中國人永遠的信條;內(nèi)心源源不斷支撐的力量,是中國人的溫良。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四
最近讀了許倬云先生的《中國文化的精神》,覺得這本書易懂,適合我們高中生閱讀,我認為,這就是中國文化該有的樣子,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的存在狀態(tài)。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卻“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簡而言之,脈絡很清楚。經(jīng)史子集、書卷浩繁,不脫“三玄”(《周易》《老子》《莊子》)、“四書”、“五經(jīng)”之淵藪;百家爭鳴、三教九流,亦不脫“外儒內(nèi)法,劑之以道”之底色。經(jīng)兩漢東晉、隋唐兩宋,印度佛教傳入中土并且逐步融入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民間的神鬼傳說、民俗信仰合為一體,成為共生共存的人際網(wǎng)絡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些觀念相互交織,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
全書正文總共十章,涉及中國文化里的生活美學、宇宙觀、多元秩序、宗教信仰、人際網(wǎng)絡、古典小說等內(nèi)容,可想而知,這么多的主題,不可能一一深究,那么許先生又是如何將文章做到容易理解的呢?我覺得,他做到了兩個字——普及,真正的雅俗共賞。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的故事,在第三章神鬼故事的傳說里,作者分天、地、人間三個部分講述自己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從家庭的長輩、鄉(xiāng)里的父老以及朋友的談話中所取得的材料,例如嫦娥奔月、牛郎織女、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等耳熟能詳?shù)谋瘧K愛情故事。也有大禹治水,李冰治水,張渤治水等人類對抗自然的故事。亦或是蛇妖、狐貍精、鬼魂等民間故事常見的主題……這些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淺顯易懂,讓讀者能夠更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化下移”。一些簡單的故事讓平民百姓讀懂,初步了解中華文化,接著一傳十,十傳百,口耳相傳,各有各的特色。北魏孝文帝占領(lǐng)中原之后,必須進行改革,向中華文化學習,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強大之處。一切想占領(lǐng)甚至吞并中華文化的企圖終將破滅,最終也會作繭自縛,被中華文化兼容。中華民族是迄今為止唯一保留的四大文明古國,中華文化也是世界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只要中華文化還在,中華民族就不會滅。這也是抗戰(zhàn)勝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國文化精神的本質(zhì)是什么呢?許倬云說,“我希望在本書中從中國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與現(xiàn)實間的各個角度,呈現(xiàn)這個長久傳承的文化的特色”。是的,這樣的文化精神需要傳承的。許倬云對于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研究,歷來貫串一致,并且不斷深化。他很擅長吸收他人著述里的營養(yǎng)。比如,他對中國人宇宙觀、生命觀的看法,有許多成分來自于馮友蘭先生作于抗戰(zhàn)時期的“貞元六書”,他希望繼承“貞元六書”所陳述的大方向,以及提示的新人類精神,重新抵達天人合一的境界。本書的另一個源流,是費孝通先生在社會學領(lǐng)域用以陳述中國人際關(guān)系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即,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同心圓網(wǎng)絡,從自己開始,擴散為各種不同的人際關(guān)系,親疏遠近,確立了身處網(wǎng)絡的個體的權(quán)利和義務。許倬云以自己家鄉(xiāng)無錫作為例子,呈現(xiàn)了傳統(tǒng)倫理丟失后的鄉(xiāng)村的衰敗。作者潛心研究,做到了古今一貫,就是為了更好的將故事講給讀者聽,將文化精神呢傳承下去。
顧炎武有言:“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边@本書,淺顯易懂的足以明道,厚重的文化精神又顯示出其救世之內(nèi)涵,這很中國文化!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五
西方曾有這樣一個說法:“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BR> 辜鴻銘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種語言,學貫中西,本世紀之初,當中國知識分子中的精英們大力宣講西方文明的時候,他卻用西方人的語言倡揚古老的東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筆在極短的時間轟動了整個歐洲,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人的精神》共有四十節(jié),在辜鴻銘先生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響、較能反映他思想風貌的作品。本書主旨在于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從對中西方的宗教、哲學、語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許多方面進行對比中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極力鼓吹儒家文明較之西方文明的優(yōu)越性。辜鴻銘先生不像其它學者一樣抨擊我們中國人,說我們的國民陋習,說我們的國民如何不爭氣,如何在世界上丟人現(xiàn)眼。而辜鴻銘先生在《中國人的精神》中描寫的中國人是那么的可愛,那么的善良,那么值得尊敬。書中無不滲透著辜鴻銘先生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愛,濃濃的愛國之心溢于言表。中國人的精神是什么呢?辜鴻銘先生為我們呈現(xiàn)了他的觀點。
中國人的精神有著紳士性的特點。他說中國人的紳士性并不是天性軟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沒有粗野;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卻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沒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卻并沒有荒唐;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卻并沒有邪惡?!币簿褪钦f,真正的中國人是和善的,但不是絕對的和善。就如毛澤東所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當中國人的切身利益受到危害時,中國人是團結(jié)在一起,共同對抗外來入侵的敵害。當年中國以一支在西方國家眼中不能稱之為正規(guī)軍的志愿軍擋住了由18個國家軍隊組成的聯(lián)合國軍鋼鐵洪流的步伐,將其從鴨綠江邊趕回三八線,不能再進半步。中國人在朝鮮戰(zhàn)爭中所表現(xiàn)的機智勇猛讓美國人在建國170年以來第一次在一場沒有獲勝的戰(zhàn)爭協(xié)議書上簽字。中國人活著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周圍愛他的人他為的人而活,他不輕易言戰(zhàn),但你威脅到他的生存,他的親人,他就要站出來,與你拼命,維護他們最后的自尊。在國將破家將亡,他們對自己的生命毫不珍惜,隨時都可以奉獻。正是它,支撐了中國永遠不倒,它是中國的財富,也是世界和平力量。
序言中,辜鴻銘先生說了這么一句話:“我認為作為歐洲現(xiàn)代文明合法的、正統(tǒng)的德意志民族,目前要想不被毀滅并試圖挽救歐洲文明,就必須克服那種對不義所抱的狂熱、偏激、冷酷、刻毒和無節(jié)制的仇恨。因為這種仇恨導致了對強權(quán)的迷信與崇拜。而這種迷信和崇拜正是德意志民族不識輕重、蠻橫無理的根源。”對的,人要理智,作為新中國的新一代人更應秉承祖先們所留下來的偉大而富有遠見的精神。中國人一向愛好和平,以和為貴。而以歐洲為代表的舊西方的人,歷史證明,是缺乏理性的人與野獸結(jié)合的生物。但隨著時代的不斷推進,新一代的中國年輕人的精神世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思考層面都與前人有著較大的差異。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中,拜金主義成了人們界定人品的第一要義;富二代身份成了人們追捧的潮流;孝敬上司成了人們生活中的潛規(guī)則。這有何嘗不是一種對強權(quán)的迷信和崇拜呢?辜鴻銘先生這一句話,用來作為解決我們中國現(xiàn)狀的方法和建議也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參考意義。
辜鴻銘先生熱愛中國文化。這是我在他談到中國的語言時候感受到的。他認為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為什么外國人都覺得漢語很難學的一門語言,而中國的小孩子和普通人卻覺得很容易?這是因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外國人在學習漢語的時候,用的是已經(jīng)充滿智慧的頭腦,而不是用心靈。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中國文明是一個停滯的文明。必須承認,就中國人的智力發(fā)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為地限制了。但我們可以這樣說,中國文明是一個循環(huán)的文明。自《易經(jīng)》的問世,中國就被這偉大哲學思想所引領(lǐng),造就了幾千年經(jīng)久不衰的中華文明。因此,我們與其說中國人的發(fā)展受到了一些阻礙,不如說她是一個永遠不衰老的民族。簡而言之,作為一個民族,中國人最美妙的特質(zhì)就在于他們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如今,中國改革開放已經(jīng)走過三十多個春秋了,我認為正視中國在新形勢下顯得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成就固然是舉世矚目的,但是我們卻無法因此而忽視了我們的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只有正視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過更加深入地改革與開放,在發(fā)展中去解決發(fā)展所帶來的問題才是我們的出路所在。也只有在正式中國的情況下,才能使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得到較好的繼承和發(fā)展,才能使中國走向富強,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六
辜鴻銘的思想主要是捍衛(wèi)君主制與納妾制,其代表作《中國人的精神》詳細闡述了其主要觀點。然而對于書中毒害女性,維護封建社會摧殘婦女身體的“三寸金蓮”思想,否定女性自身的獨立能力與價值,將女性置于一個“無我”地位的論述,其內(nèi)在邏輯推理過程明顯存在不足之處。下面就我個人看法提出以下觀點。
一丈夫納妾等于愛妻子?
辜鴻銘說:丈夫允許納妾所含有的對妻子的保護,是丈夫?qū)ζ拮拥膼?。辜氏的納妾觀令我十分費解。丈夫納妾怎么就成了一種保護,一種對妻子的愛了呢?讓我們來整理一下這里面的邏輯關(guān)系。
2正是中國婦女的無私,才使丈夫在納妾時避免妻子不受到傷害?
我想,這一點不用我多說了,歷朝歷代宮廷中的勾心斗角,爭風吃醋,便足以推翻辜氏的論調(diào)。后宮佳麗三千。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便是對宮里女人們悲慘命運的真實寫照。每天充滿希望地翹首等待,在等待中漸漸磨去了棱角和耐心。接踵而來的是失望、痛恨、絕望,是容顏難再,青絲變白發(fā)。而那個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君王此時又在哪里?面對萬千粉黛的新人們,男人早已將那些舊人們遺忘在了冷風里,一刻不曾提起。于是女人們謹記只有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如何用盡一切手段,才能保住君王對自己的憐愛。后宮爭斗的結(jié)果向來都是殘忍的。不論誰贏,到最后都只是一場空虛的勝利。即使坐在了皇后,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的寶座上又如何?她們失去的是昔日的友誼,是曾經(jīng)關(guān)于愛情的幻想。
試問有哪一個女人可以無私到與別人分享丈夫的愛,卻沒有一絲絲的妒意?嫉妒是人的本性,面對丈夫懷里別的女人,妻子們也只能強顏歡笑,忍氣吞聲。表滿上的無私,只是為了保住現(xiàn)有的位置,討丈夫的歡心,內(nèi)心卻早已翻江倒海,痛苦掙扎。原來所謂的丈夫?qū)ζ拮拥谋Wo,只是保護了妻子們表面上的安然淡定,妻妾和睦啊。
二中國紳士比歐洲騎士對待女性更道德?
在辜氏看來,擁有妻妾的中國達官貴人,比騎著摩托車在大街上勾搭一個無依無靠的婦女,與其調(diào)情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重又把她拋回到大街上的歐洲人相比,更少自私、更少不道德。辜氏這樣說的原因是,中國紳士為他們的妻妾提供了一個棲息之所,一個避風港,顯然歐洲人的行為更加不負責任。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七
《中國人的精神》是《thespiritofthepeople》譯本,是辜鴻銘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作品。寫這篇文章的讀后感我認為最好是用英文來寫,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實在太差,無法寫出對這本書的感受,所以只能用中文了。
說實在話,能夠用英文寫文章到如此流暢,并且旁征博引中外經(jīng)典的人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者,估計后人要超越他也是很難的。
在這里我想先介紹一下作者辜鴻銘的生平。辜鴻銘少年出洋,游學歐洲十余載,通曉英、德、法、拉丁和希臘等近十門語言,曾獲得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和柏林大學土木工程學文憑。回國后,他先是在張之洞慕府作了17年的洋文案,后有督辦過黃埔浚治局,清末曾當過外務部的左丞。民國初年,他任北京大學教授,1928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2歲。
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于上個世紀初的一戰(zhàn)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于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于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
前三章的標題: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
真正的中國人:他過著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jié)合產(chǎn)物。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征: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xiàn)在更精致的優(yōu)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真正或真實的中國女人是輕松快活而迷人、是羞澀靦腆而又廉恥的,殷勤有力而優(yōu)雅的,只有具備了這三個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國女性的觀念??鬃诱f: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寧靜祥和的心態(tài)讓我們看清了萬物的生命,這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性,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最后是一篇關(guān)于時政的文章??梢宰C明中國文明的價值,學習中國文明有助于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我們的自私和懦弱結(jié)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義??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即有所圖。只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我們每一個人首先都不要考慮利益、私利,而是考慮正義。
在這本書里辜鴻銘詳細的闡述了他對中國人的看法,對中國文化的看法,對西方文化的揭露。
在這本書里面他還談到了民主、中國語言、戰(zhàn)爭等等,雖然我們現(xiàn)在看來不免有局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筆鋒和獨到的見解依然讓你感到佩服無比。當然,辜鴻銘對于中國婦女的闡述是我非常不贊同的,可是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有他那樣的想法的大有人在,這是不能脫離當時時代的。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八
中國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國人的精神與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閱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讀了之后,受益匪淺。
讀了此書,不得不佩服辜鴻銘先生的文化修養(yǎng),于是我上網(wǎng)搜了有關(guān)他的資料。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
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辜鴻銘先生用他對中國的理解,向世界宣揚了儒家思想,闡述了他眼中的中國人。
“中國的人性類型給你的整個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文雅。”這是辜老對中國人性格的描述,他還引用了一個例子,他曾在某個地方讀到一位在兩個國家都住過的外國朋友的評論說,作為外國人,在日本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fā)討厭日本人,而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fā)喜歡中國人。不知道對日本人的這種評價是否真實。但他認為但凡在中國生活過的人都會像他一樣贊同對中國人的評價。相對西方人的張揚,追求個性,我們中國人更多傾向于中庸之道,溫文儒雅,彬彬有禮,給人一種不溫不火之感,親切而沒有距離感。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人影響深遠,但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巨大沖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風愈烈。西方節(jié)日,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氣氛十足,重陽節(jié),中秋節(jié),元宵節(jié)卻越來越冷清,我們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穿的是“破”褲子,哼著大多數(shù)中國人聽不懂的rap。
我國當前社會,無論是學校的教育,還是社會的教育,都淡化了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從小學一直到大學,英語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在大學里英語成了必修課,英語學分占的比列也比較重,考四六級更被我們大學生視為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我們的《現(xiàn)代漢語》、《大學語文》在很多的學校都處于選修課的地位,有的學校甚至連這樣的選修課都沒有。這些現(xiàn)象很值得我們反思。
辜老的書對中國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辟,然而,有一些觀點我是不太認同的。他贊同忠君思想,他贊同納妾制,用茶壺和茶杯生動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關(guān)系。時代不斷進步發(fā)展,我們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現(xiàn)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時代進步的體現(xiàn),新時代的女性不應該像古代女人一樣將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應該擁有自己的事業(yè),發(fā)揮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為社會做貢獻。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九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個國家何嘗不是如此。而《中國人的精神》講述的就是那民族命運墮落的時代里中國的傲骨!
我們中國人平常所說的所寫的都是要用到中國的語言的。在說的過程中,我們說話的語氣我們說話的神情說話的動作,都會影響到所說的話要表達的情感。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掌握修辭手法文段格式表現(xiàn)形式,都會影響到所寫的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中文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中文并不難,與其說它難,那是因為中文最重要的是它的深奧,它不像其他語言一樣簡單,它還要我們賦予給它一種新的活力用來表達我們的深刻感情。
中國人可能對自己本國的語言并不太了解,他們會說會寫,可是他們可能不會表達。中文是中國的精髓,他可以將深沉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融匯在極其簡單的語言中。我看到書里有那些將古詩翻譯為英文的例子,我覺得翻譯的很厲害,可是看完翻譯后,我覺得有些東西還是原來好,翻譯完才發(fā)現(xiàn)譯文失去了原來語言所蘊含的精華與深奧。一首古詩那么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中文可以讓人耐人尋味細心琢磨。可是英文出來了,那么明白直接,卻與原來的文章沖突了,不是嗎。
中國的語言可以表達很多想要的表達,你可以讓它深奧,可以讓它古典,可以讓它高雅,可以讓它清新脫俗……當你學習完中國的語言,你可以凌駕于中文來學會表達。
中國的歷史或許在你的眼里很恥辱,很愚鈍,但是請你原諒過去,每個人都有最愚笨的時候,更何況是領(lǐng)導者呢,感謝他們在歷史所犯過的錯誤,可以用來警醒我們。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中國人就此開始拼命地努力。中國人的精神是那些研究過中國的外國學者所不能體會的,他們沒有試過中國那些慘敗的歷史與過去,過去的硝煙,過去的槍炮,過去的灰色,深深地扎根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為了拼搏,為了目標,為了自己,好好地活著。
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恥辱中國的榮耀,都是中國人所能領(lǐng)悟的。就算國外有再多優(yōu)秀的外國學者,就算是偉大的漢學家,能夠與中國人談論漢語,那也許是一種諷刺。沒有其他國家的人能夠體會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那種在生命最后時刻的逼迫從不低頭的毅力,中國人是應該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別忘了自己的光芒。
作者有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糙,但粗糙中沒有粗劣。真正的中國人也許丑陋,但丑陋中沒有丑惡。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俗,但粗俗中并無好斗和囂張。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狡猾,但狡猾中并無陰險?!本退阒袊送饷残愿裥撵`等方面有缺陷,也許你會討厭會嫌棄他們,甚至嘲笑諷刺他們。請你們知道,中國人有一顆比任何國家都要善良都要美好的心靈。中國人的精神是所有的嘲笑所有的厭惡所有的冷漠后涅槃重生的,它們帶著它們新的希望,用一種高尚的品質(zhì)闡述給那些想要了解他們的人聽。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十
中國建國已有將近72周年,在這72年里,中國蓬勃發(fā)展的同時,自然少不了天災人禍,但是我們挺過來了,這里支撐我們的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超強臺風煙花的登陸,帶來了一場罕見的持續(xù)強降雨,鄭州成了水鄉(xiāng),河南成了澤國。洶洶來襲的災情,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
黑暗中,出現(xiàn)的“熒光綠”和“火焰橙”成為了人民的依靠,最是那抹圣潔的“天使白”身著白色戰(zhàn)甲的他們,便成為了中國的超級英雄。他是鄭州的一名實習醫(yī)生,本已脫離困境的他,又毅然返回了洪水中,連續(xù)六小時高強度工作,他一直跪在冰冷的水中,為傷員包扎傷口,做心肺復蘇,哪怕是膝蓋跪爛,體力耗盡,他依然堅守著,白大褂上滿是血泥混合的他,硬是憑借一己之力,救下了十幾個人。在這世界上,本沒有什么由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人,沒穿白大褂的他,就是孩子,但穿著大褂,他就是英雄,是人民堅實的護盾,他是于逸飛,疫情來臨,他們無所畏懼,洪災肆虐,他們沖鋒在先,向中國的白衣天使致敬,這是無私的奉獻。
暴雨鋪天蓋地,鄭州一小時的降水量,便是150個西湖,暗淡的天空令人窒息,洪水中,一個身影被洪水裹挾著沖向前方,周圍,立刻就人群沖下了水,救回了婦女,這是國人擰成的互助之索。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中國建國以來,這是人們最常見的情景,鄭州某戰(zhàn)士連夜遞交58份請戰(zhàn)書,第一時間,七省1800名消防員緊急出動,尤其是那句:“胡辣湯挺住,熱干面來了”更是中國人所獨有的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兄弟情。
在黑夜中,總有一群人,有他們在,城市才安然入眠,有他們在,我才們不為風雨,正是這一群群最可愛的人守護著歲月靜好,讓我們享受溫暖的味道,正是他們身上的中國之精神,撐起了保護的屏障。
所謂中國之精神,并不是什么高深奧妙的大道理,只是,在我們的骨子里,就有這么一種奉獻的,互助的精神,是這種精神,才有了天下為公,才讓中國,趕上時代,超越時代。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十一
我們都知道,中文就是漢語與漢字,經(jīng)歷了3000多年演練變化的語言文化,是全世界唯一的二維文字,可以表音、表意、表形,是現(xiàn)階段人類文明中最穩(wěn)固也是最先進的語言文字。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作者辜鴻銘講述了他對中文的一些獨到的認知與理解。
作者認為“漢語史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語言”“必定戰(zhàn)勝英語”,并從思維速度、發(fā)音、構(gòu)成組義等角度進行了論證,真實誠懇令人折服。但我卻對自己提出了一個疑問,我們到底為什么要學中文,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優(yōu)秀的語言,還是因為它是最博大精深、最先進而學習它?對我而言,我的理由有三:
中文,是一個中國人的象征。它代表了你的歸屬、你的身份,更像是一個標志。這不僅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整個民族。中文,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精神的根。舉一個很平常的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跟隨父母背井離鄉(xiāng),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生活,而他的父母也沒有及時教他關(guān)于他的民族文化的東西,如方言、歷史、習俗,段時間來說他還可以說那里是他的家鄉(xiāng),是他的歸屬之地,但久而久之,一代代地過去,當他的子子孫孫再回過頭來,除了血脈,他們已經(jīng)喪失了全部可以標志他們家鄉(xiāng)身份的東西,或許也可以說他們已經(jīng)有了一種新的文化,一種新的傳承,新的身份,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已經(jīng)不再是原來那個地方出來的他們了。這就是原始歸屬的喪失,文化標志的一種丟失。中文,它并不像護照、身份證等具體的一個物體,證明你的來源地、你的身份,它更像是一種無形的、如中國心一般的精神上的東西,別人或許不知,但只有你自己明白中文在你心中的烙印深淺,只有自己在明白自己的歸屬。我學習中文,因為我仍想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人。
中文,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具體的表現(xiàn)。它記錄了中國的文字系統(tǒng),承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并且在不斷的發(fā)張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對聯(lián)等文化,還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shù)。試想如果不學習掌握漢語與漢字,如何能夠真正體會、學習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赡苡械娜藭岢鲆蓡枺B古代的文言文都可以用白話文進行翻譯,中文也可以通過翻譯成其他的語言進行學習交流,理論上是如此,但是真正對比過兩者的同學應該知道,就算你如何精妙的翻譯,與自己用原來的語言明白的文化內(nèi)容肯定還是有一定差異的。這就像是一個需要驗證的傳承一樣,要想得到其真正的傳承,就必須有一個相對應的鑰匙,才能通過考驗。中國文化也是一樣,你必須學習中文,你才能真正的窺視到它的“博大精深”之處。
這就是看了辜鴻銘這本書的一些對中文的觀點后,對自己所提出來的提問以及解答,或許解答的還不是很充分,很透徹,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個繼續(xù)前進的理由,一個支持下去的信念。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十二
我算是明白了。
有這么幾類人:我們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學習的過程,面對一堆知識和觀點的時候,并沒有抱有敵意,經(jīng)?;腥淮笪颍ó斎徽f不定是經(jīng)常左右搖擺);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種人到了后期,開始學會有自己的想法,對于很多東西都開始有選擇接受了,有時候不自覺的也開始了成見和頑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領(lǐng)觀點創(chuàng)造觀點,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為改變歷史的名字,任何一個信仰(宗教及革命),無不是煽動起家;最后一部分人,從一開始,無論是強大的內(nèi)心還是強大的智商,一開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體系,不幸的是,這一套與整個社會都不太和+諧,更不幸的是,他有才華有名氣又好斗于是成了個怪物。比如辜鴻銘。于是,他的智商加上固執(zhí)只能引領(lǐng)著他一步步構(gòu)建好自己的越來越“理直氣壯”的歪理大廈。
他自負到不會改變。那些被他時不時提起來的反對西方物質(zhì)文明的學者,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觀點對他有用;以他的學識,假想敵的觀點他不提起罷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會對真理謙遜。跟他觀點對立的陳獨秀,一樣自負有才且還有個共同愛好,一生卻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顛覆之前的風格,幾乎所有有追求點的文藝工作者,都喜歡百變,無論是閑來無聊還是努力超越,這其實是很可愛的。
比如中國人的精神,論中國婦人,論納妾,他用他的那點子中國底兒,說著英文向老外傾倒。幾句古文幾句詩詞,順帶來個其他地區(qū)的地域歧視,就代表了中國人溫文爾雅,中國婦人熱愛自虐,納妾制度完美至極。
而面對對手,他接著用他的利口,尖銳地指出對方的技術(shù)性錯誤。于是否定其觀點。我暈,寫一個錯別字不等于不知道1+1=2。再一個招數(shù)就是書中反復重申同一觀點,現(xiàn)實中外文狂飆,睥睨眾人,沒社交禮儀了,這些個出風頭的招數(shù),哪個跟觀點的碰撞有關(guān)?這也就是那時候大家喜歡熱鬧,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戲早一邊歇著去了。要學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講究穩(wěn)準狠,整那些沒用的干啥???”
ps:他的所謂英國群氓主義,看了半天,應該說的是英國民主。德國是正義的,憎恨混亂的;而英國群氓是造成混亂,于是激發(fā)了正義的德國的軍國主義,于是戰(zhàn)了爭。該怎么做呢?把人民馴化成中國人,啥事兒也沒有了。
人類的知識存在上萬年,不是為了一個固執(zhí)的老頭的特立于世而去為其所用??戳怂臅荒敲炊嗳岁P(guān)注,是因為他用他的花里胡哨的才華與行為藝術(shù),讓時代終于記住了轉(zhuǎn)型期還有這么個聲音。就像是人類進化中,倔強的闌尾。發(fā)了炎了,誰記不住啊!割了拉倒。
ps:我覺得哈,那個經(jīng)常寫出讓人警醒的好文的蘇維埃師兄,在其他方面無疑是犀利的進取的。在涉及到憤青體系時,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種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東西理論,而且從統(tǒng)治者角度講,用法家的思想治國是利于統(tǒng)治的,問題是,我們沒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不行嗎?利于統(tǒng)治就一定利于進步嗎?不說尋找一個在維護國家強大與保證人民權(quán)利的平衡點,不說少點七十碼李剛門,反而怪人民發(fā)帖子看韓寒。puei!就中國的歷史來講,國家掛了,絕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暈,怎么寫這么遠,能通過不?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十三
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于上個世紀初的一戰(zhàn)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于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于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tǒng)下的中國文明。
前三章的標題: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
真正的中國人:他過著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jié)合產(chǎn)物。什麼是愛的法則?愛的法則就是愛你的父母。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好公民的最高義務就是忠誠的義務,不僅是行為上的忠誠,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征: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xiàn)在更精致的優(yōu)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中間兩章為補充:被視為權(quán)威的一些外國人,他們?nèi)绾我约安焕斫庹嬲闹袊撕椭袊Z言的。
對于歐洲的美國,也包括日本和中國,今日向往自由的人們,獲得自由的唯一辦法:循規(guī)蹈矩;學習正確的循規(guī)蹈矩。這就是中國文明的秘密,做正確的事并遵守禮法。這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人精神的本質(zhì)。
真正或真實的中國女人是貞潔的,是羞澀靦腆而又廉恥的,是輕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優(yōu)雅的,只有具備了這三個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國女性的觀念。真正的中國婦女??鬃诱f: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寧靜祥和的心態(tài)讓我們看清了萬物的生命,這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性,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最后是一篇關(guān)于時政的文章。可以證明中國文明的價值,學習中國文明有助于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我們的自私和懦弱結(jié)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義??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即有所圖。只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我們每一個人首先都不要考慮利益、私利-----即有所圖,而是考慮正義。因此我們首先要制止重商主義精神,制止懦弱和自私,首先想到正義而不是利益,要有勇氣抗拒大眾。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特別是英國和美國,他們的重商主義精神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十四
最近,我閱讀了有近代中國文化怪杰之稱的辜鴻銘先生所著的《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從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禮儀,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寫于上個世紀初的一戰(zhàn)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于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于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tǒng)下的中國文明。
《中國人的精神》原載 1914 年的《中國評論》,1915 年更名《春秋大義》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譯成德文,一時轟動西方。全書闡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西方文明的價值,在當時中國文化面臨歧視、中華民族遭受欺凌的情況下,其影響尤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征:博大、精深、淳樸在這部著作中辜鴻銘把中國人的精神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卻并不可怕沒有侵略性,沒有荒唐,沒有邪惡。中國人確實有很多缺點,但這些缺點中卻又透露出幾分可愛。第二種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國人過著一種感情的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說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確是自由的過著一種真實的、感覺的生活。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和無法繞開的中國的文明。
作者認為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所以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而書中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
不可否認,辜鴻銘所強調(diào)的那種 “ 中國人的精神 ”,確實是令人向往和懷念的。老先生對中國人和西方人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推崇中華文化、儒家文化,認為中國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純樸的和靈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論調(diào)里在當時的西方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在他看來,西方人懼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去進行約束。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去供養(yǎng) “ 閑人階層 ”,更是對人本身造成了強大的約束,這種約束進而促使人走向極端,這也是對 20 世紀初的列強覬覦中國的一大主因。如今的中國,盡管有一批傳統(tǒng)文化的捍衛(wèi)者,卻在日益西化的大眾面前顯得那么蒼白無力。所以會有人總是 覺得“西方月亮比中國圓”,從而忘掉根本。以我們當代人的眼光來看,我們對自己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須繼承和發(fā)揚,也要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科技,絕不能有那種民族自大的心態(tài),從而能讓我們民族的文化在與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融會貫通中繼續(xù)發(fā)揚光大,造福于我們的中華民族。
辜鴻銘是一個天才。學貫中西、精通九種語言、獲得 13 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語翻譯到西方。曾為六國使節(jié)當翻譯。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 · 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 辜鴻銘,是應該被歷史記下的。探索中國人的精神,沒有也永遠不會結(jié)束。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十五
這本《中國人的精神》有點抽象,我的智商還不足以悟得其中大道,僅有一些感想想寫下來,也不妄我讀它一場。
“在中國戰(zhàn)爭是偶然的,然而在歐洲戰(zhàn)爭卻成為了一種必然。我們中國也可能會發(fā)生戰(zhàn)爭,但是我們不會生活在持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陰影之下?!睂Ρ戎袣W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的妙處,中國二十多個正統(tǒng)王朝,每一次大一統(tǒng)都是一次長期的和平,少有百年大戰(zhàn)。和平的連續(xù)性在當時的世界可謂非常之罕見。再看歐洲,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中世紀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quán)來統(tǒng)治。封建割據(jù)帶來頻繁的戰(zhàn)爭,因而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這樣比較起來,古代中國人民要幸福得多了。如今歐洲也不太平,中東地區(qū)戰(zhàn)亂不斷吶。
本書最關(guān)注的是中國的人性類型,以反駁阿瑟.史密斯的《中國人的特征》。當時的外國人寫中國人的特征難免狹隘,不能深入。但通讀本書,覺得作者筆下的中國人也不可代表千年來的中國人,甚至以我一孔之見,不能代表清末民國時代的中國人。
書篇上的有句話是對真正中國人特征的概括,閑適,平靜,穩(wěn)重成熟,總覺得這是一種君子特質(zhì),是君子之道,可當時的中國雖信奉儒家思想,然而教育并未普及,我想小商小販,鄉(xiāng)野村夫不會有這種精神。至少魯迅先生筆下那為數(shù)眾多的麻木看客們不會有此種特質(zhì)。而且本書作者筆下的中國人是良民,順民,道德之民,良順二字的近義詞近乎麻木。尤其到中國婦女這塊,中國婦女皆是典型的良家婦女,三從四德,勇于奉獻我覺得這些婦女,看似“幽閑”,實則悲哀,穿越到現(xiàn)代恐難有立足之地。他對中國婦女的描寫,毫不吝嗇贊賞之詞,像為過去的時代作碑文一樣??傊畷r代不同我是不敢茍同。
全書中最欣賞的是學漢語需要保持一顆孩童之心,這樣你就不僅可以進入天國,而且也能學會漢語。這句話是作者給想學漢語的外國人說的,有點幽默有趣,也頗有道理,現(xiàn)在我們常說要有一顆赤子之心,看來學語言學文化都需要持赤子之心,初心不變方有所成呀,上可入天國,下可知古今。
書讀的一知半解,也許我還沒到這本書的適用年齡,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斗膽胡評大師之作,也是為了進一步理解此書,過些日子,腦子好使了定當再拜讀一番。
lina說,其實對于辜鴻銘老先生最初的認識來源于蓋爺,就記得某節(jié)歷史課上,蓋爺提到的北京大學的一個依舊留著小辮子的老教授,精通好多國家的語言,是一個相當厲害,又相當有意思的一個人。本來是預備和33一起讀這本書來著,無奈內(nèi)容太過枯燥繁雜,就放棄了,所以,只有33讀完并寫下這篇讀后感悟。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篇十六
近日用零碎的時間讀完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其中的內(nèi)容讓我更深層次地領(lǐng)悟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國人的精神。
這本書的作者辜鴻銘先生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杰,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可見他當時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書中,辜鴻銘認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chǎn)什么樣子的人,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quán)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他認為中國人是特別講禮貌的人。真正的禮貌的本質(zhì)是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生活,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的禮貌,雖然沒有日本人的禮貌那樣周全,卻讓人舒服,因為它是,正如法國人完美表達的那樣,是心靈的禮貌。相反,日本人的禮貌雖然周全,卻不那么讓人舒服,它可以說是一種排練過的禮貌--類似于戲劇作品中用心學習的禮貌。這與直接來自心靈的、自發(fā)的禮貌不同。事實上,日本的禮貌好像沒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禮貌的中國人的禮貌有一種芳香,來自心靈的名貴油膏的香味。
他還論述了中文的問題。漢語口語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語言。它是一種沒有語格,沒有時態(tài),沒有規(guī)則與不規(guī)則動詞的語言。事實上,也不存在語法或其他任何規(guī)則。因此,對于中國人來說,漢語口語本身并不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但是對于那些來到中國的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來說,即使是漢語口語也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他認為漢語口語是一種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語言;事實上它是小孩的語言。當那些有學問的漢學家堅持說漢語是如此之難時,歐洲小孩學習漢語口語卻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認為學習漢語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孩,你將不僅進入天堂之門,而且也能學好漢語了。
然而書中有一些觀點我不太贊同。例如納妾制和維護三寸金蓮。但書中的主旨精髓還是值得我們?nèi)ソ梃b的`。
到底中國人的精神是什么?那并不是那么簡單就可以回答的。此書通過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女人,中國語言,約翰在中國,一個大漢學家,中國學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過許多例子和對比深入剖析了中國人的精神。我覺得中國人的謙虛是最可貴的并需要延續(xù)下去的,中國人的精神也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借鑒別人的好的地方,中華民族才能發(fā)揚光大,而不再出現(xiàn)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期被人欺凌的狀況。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認為要借鑒書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個深沉、博大、純樸和靈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