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孟子語錄心得(模板15篇)

字號:

    總結是一個重要的思考過程,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在寫總結之前,我們可以參考一些相關的范文和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總結的要點。總結范文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指導,讓我們的總結更精彩。
    孟子語錄心得篇一
    2.如千乘奪取萬乘,百乘奪取千乘,然後為飽足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4.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貪sha人,人則歸之,是故文王視民如傷,此之謂也。
    5.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6.有風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圣之大才者也。
    7.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8.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9.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0.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孟子語錄心得篇二
    1.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2.惟有賢者然後乃得樂此耳。謂修堯舜之道,國家安寧,故得有此以為樂也。不賢之人,亡國破家,雖有此,亦為人所奪,故不得以為樂也。
    3.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4.權,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5.惠王今問我曰何以利益我國,則為王之大夫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家,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則為王之士庶人亦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身。
    6.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7.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9.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0.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語錄心得篇三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著名的語錄,表達了他對于人生、人性和社會治理的見解。下面,就孟子的語錄進行分析和體會。
    第一段: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边@是孟子最著名的一句名言。也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它表明孟子信奉人性本善的觀點,在他看來人天生是好的。這個觀點與墨家的“兼愛”和道家的“無為而治”不同,但同樣強調人性的本質優(yōu)良。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值得珍視和保護的好的一面,人性善良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培養(yǎng)的結果。
    第二段:養(yǎng)生之道
    孟子告訴我們不僅要養(yǎng)育身體,還要養(yǎng)育精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話表明了我們在面對困難時,需要堅強。這句話深刻地表達了一個道理,我們都要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既不害怕困難,也不能沉迷于安逸的生活。這充分表明了孟子對人生價值觀和處世哲學的追求。他倡導了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了身體和精神上的健康,并鼓勵人們勇敢面對生命的起伏。
    第三段:仁愛之心
    人性本善,善良的人是懷有仁愛之心的人。孟子認為仁愛是人性中最重要的品質之一。孟子的思想深刻地闡述了仁愛是人倫關系、社會關系以及人與自然、宇宙的關系中的基本原則。他強調了感恩和相互關心的價值。孟子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像親人展開友好的合作,幸福和和平的生活應該成為每個人的目標。從中可以看出,人在面對生命的旅程上,不僅闡述了道義,更強調了它與自然、宇宙之間的聯(lián)系。
    第四段:立德之本
    孟子強調了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他認為立身處世的根本,是要建立良好的道德觀念。他提出了“成大事者不謀而成,安小事者必有所求”的理念。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成就大事,必須要有高度的自律性和自我塑造能力。孟子認為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偉人,必須要在道德和價值觀方面有所建立。同時,孟子強調了好人不必逢惡斗,他更注重全面、協(xié)調、有序的發(fā)展。
    第五段:大匠之道
    孟子告訴我們,“非以善小而不為,非以惡小而為之?!泵献诱J為,度德量力是成功之路的關鍵。我們應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盲目跟隨別人的步伐。孟子提倡人們成為大匠之道的追隨者,成為一個有能力、有責任、有擔當并且以創(chuàng)造美好社會的心態(tài)與信仰為導向的大匠之類,這也是一個成功人士的特質所在。孟子的這一觀點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告訴我們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中要固步自封而要敢于創(chuàng)新。
    總之,孟子是一個非常有智慧,具有思想深度的人,他的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歷史。他的語錄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和含義,甚至與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和職業(yè),特別是我們在追求成功時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從孟子的思想與語錄中可以了解到一個新的角度去研究我們的生活與處世哲學。顯然,孟子的思想對我們的人生旅程有著無窮無盡的啟示。
    孟子語錄心得篇四
    1、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2、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3、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4、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8、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9、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10、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1、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1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3、不以規(guī)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14、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15、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16、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17、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18、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19、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20、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1、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22、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23、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24、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25、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26、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7、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8、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29、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30、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zhí)中。執(zhí)中為近之。執(zhí)中無權,猶執(zhí)一也。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孟子語錄心得篇五
    1.於是則慕仲尼,周流憂世,遂以儒道游於諸侯,思濟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尋,時君咸謂之迂闊於事,終莫能聽納其說。
    2.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4.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5.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7.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8.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9.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10.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孟子語錄心得篇六
    1.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2.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3.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5.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眾。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8.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
    9.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10.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語錄心得篇七
    二者不可得兼同時得到
    舍生而取義者也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論點?舍生而取義比喻
    2、魚與熊掌分別比喻什么?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
    3、本文主要贊揚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贊揚了舍生取義,批判了見利忘義。
    3、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因為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損人格。
    4、寫出一兩個你所知道的舍生取義的歷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
    語文課上,我和學生一起對孟子的舍生取義思想進行探討,很可惜,在這過程中出了點小問題,將我的課堂偏離了正常軌道。老師,我不同意孟子的觀點一個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后有不少的支持者。還有誰不同意老夫子的觀點?我笑著問道。唰唰,舉起的手像一片小樹林,密密叢叢。有些意外于孩子們的態(tài)度,也有些驚異他們的獨立思想。
    我決定將課堂自然一些進行到底,于是花費了不少的時間聽取他們反對舍生取義的原因。我們以前接觸過保爾這個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話說的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可以再麻木的舍生了,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學生甲心直口快,當然觀點顯得有些片面。對我們中學生而言,這個觀點離的似乎太遠。前段時間新聞里播放說已經將見義勇為改為見義智為,可見,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是取義不舍生。學生乙有理有據的發(fā)言博得了一陣喝彩。
    我有些茫然,有些凄凄然,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教育缺乏,教學與現(xiàn)實嚴重脫節(jié),致使教師處在了尷尬的位置。我明白,他們接觸的社會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潛意識里早就否定這個觀點,根深蒂固。我還想據理力爭,想為我們偉大的古思想家拉動一些支持者,更想糾正這些年輕的腦袋瓜里存在的腐敗思想。我急忙列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在上學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趕緊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傷勢做決定,你會怎樣做?我會看看左右沒人,趕緊逃跑。一個調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說。這時傳來一片唏噓聲,接著有幾名同學起來指責他天良的喪失。如果你開車,撞倒了一個人,而且很嚴重,你有兩個選擇,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擔責任在第一時間救治傷者我將事例升級。顯然,同學們陷入了沉思中。魚和熊掌不可得兼,選擇逃,接受良心的譴責,或者選擇接受法律的懲罰,但良心稍安。你們做選擇,舉手表決。我?guī)兔Ψ治?。很高興,他們一個個表示愿意選擇后者,盡管眼中還有一點點的茫然。
    接下來我們列舉了當今社會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們的想法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們開始對舍生取義的勇士,發(fā)出由衷的贊嘆,而對那些見利忘義、自私無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極大的反感和鄙夷。現(xiàn)在社會上見利忘義的現(xiàn)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德,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德,就好象沒有了靈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雖生尤死,受萬人唾棄,而那些舍生取義的勇者至今傳誦當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義不舍身。在一片掌聲中我們結束了討論,從學生折射來的目光里,我知道這節(jié)課的收獲還是不小的。
    雖然這節(jié)課沒有按照我預定的教學計劃進行,也讓我著實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尷尬局面,但我慶幸,最終的教育效果還是好的。我在想,語文的教學并不只是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教學,而是要靈活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接軌,能學有所用。作為教師,如果不斷的呼喚這群孩子的良知,對于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成型該有不小的幫助。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對學生多進行一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走近生活,好好生活,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意義深遠。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孟子語錄心得篇八
    1.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
    2.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3.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4.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園。
    5.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6.,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7.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8.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9.遠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無人君之威儀也;就而近之而不見所畏焉,言無人君操柄之威也。
    10.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孟子語錄心得篇九
    1、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5、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7、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8、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9、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10、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1、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3、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
    孟子語錄心得篇十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重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舍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師范讀,生體會。
    二、介紹相關資訊: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zhàn)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2、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三、再讀課文,積累相關詞語。
    四、師生共同賞析課文,掌握關鍵詞語。
    五、師生交流,小組合作寫出文章結構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總結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
    七、處理課后習題。
    八、背誦課文。
    孟子語錄心得篇十一
    1、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3、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4、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也。
    5、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6、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7、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8、保民而王,莫之能于御也。
    9、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10、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1、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12、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13、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14、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
    15、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16、胸中正,則眸子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吒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庚哉?
    17、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18、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9、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0、以五十步笑百步。
    22、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23、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2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5、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6、志,氣之帥也。
    27、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28、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29、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30、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
    31、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32、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3、登泰山而小天下。
    34、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
    35、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
    36、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3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8、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39、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40、仁者榮,不仁者辱。
    41、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4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43、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44、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45、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6、王顧左右而言他。
    47、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48、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49、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5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1、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52、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本誓蝗?,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53、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54、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55、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56、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57、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59、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60、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61、天下殆哉,岌岌乎。
    6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63、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
    6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6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7、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68、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69、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70、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71、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72、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73、國人皆曰可殺。
    74、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75、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76、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77、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78、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7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80、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81、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82、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83、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84、仁人無敵于天下。
    85、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86、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87、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88、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89、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90、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91、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92、永言孝思,思孝惟則。
    9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94、彼一時,此一時也。
    95、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9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97、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98、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99、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100、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語錄心得篇十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仁者無敵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仁則榮,不仁則辱。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語錄心得篇十三
    1、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4、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5、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6、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7、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8、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9、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1、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12、人有不為也,而后能夠有為。
    1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14、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15、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8、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19、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20、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1、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22、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23、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4、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25、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2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7、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28、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29、尊賢使能,后杰在位。
    30、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3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3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34、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35、仁者無敵。
    3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7、其進銳者,其退速。
    38、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39、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選自:名人名言大全geyanw
    40、人有不為也,而后能夠有為。
    41、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能夠衣帛矣。
    42、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43、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4、不得乎親,不能夠為人;不順乎親,不能夠為子。
    45、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46、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4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8、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49、盡信書,不如無書。
    50、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1、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52、禍福無不自我求之者。
    53、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4、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55、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6、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8、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59、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60、人皆能夠為堯舜。
    61、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62、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語錄心得篇十四
    1、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永言思,思孝惟則。
    3、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6、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7、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
    8、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9、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10、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11、古之君子,過則改之。
    12、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1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4、位卑而言高,罪也。名人名言
    15、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1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7、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
    18、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則巧也;圣,譬則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19、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20、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21、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
    2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3、今茅塞子之心矣。
    24、人無廉恥,王法難治。
    25、我意欲正人心,息邪說。
    26、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也。
    孟子語錄心得篇十五
    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獎⑾R?BR>    4、常求有利別人,不求有利自己。——謝覺哉
    7、做人不可有傲態(tài),不可無傲骨?!ㄇ澹╆戨]其
    11、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懹?BR>    12、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钋逭?BR>    29、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
    3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32、人生的價值,并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蟹颉ね袪査固?BR>    1、有了朋友,生命才顯出它全部的價值?!_曼·羅蘭
    6、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信任就是關于進言的信任?!喔?BR>    8、那些背叛同伴的人,常常不知不覺地把自己也一起滅亡了?!了?BR>    10、友誼使歡樂倍增,悲痛銳減。()——培根
    11、災難能證明友人的真實。——伊索
    12、沒有真摯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獨的人?!喔?BR>    24、只有在患難的時候,才能看到朋友的真心?!死茁宸?BR>    25、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旯?BR>    27、用狡計去害友人的人,自己將陷于危險埋伏之中。——伊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