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諸葛亮的心得體會大全(18篇)

字號:

    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可以從中獲取有益的教訓和啟示。要注意結構的合理性和連貫性,使整篇文章呈現有機的邏輯關系。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精彩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一
    諸葛亮千古以來深受人們愛戴,身上有著無數美麗的光環(huán),并作為智慧、忠誠、勤儉的化身而廣為傳頌。
    訪先人之遺跡,發(fā)圣賢之古情,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東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誠、廉潔、正直的榜樣,很多歷史典故都出自諸葛亮,三顧茅廬,舌戰(zhàn)群儒,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六出祁山,揮淚斬馬謖,白帝托孤,嘔心瀝血、七縱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其傳奇般故事為世人千古傳誦,數不勝數。
    諸葛亮的非凡之智、濟世之才、忠誠之心、報國之情,為世人所仰慕,為后人所贊頌,成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閃爍著他的才華和智慧的不朽遺作《隆中對》、《出師表》,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一直在歷史的風中不停地奏鳴,在思想的時空中久久回蕩。千百年來,以至于歷代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市井百姓,都對他是一番深情,褒揚備至,賦予了無數動人的傳說,作下了無數贊美的詩篇。
    諸葛亮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精通戰(zhàn)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后感覺蕩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他也是一個很神的人,他雖身在草廬之中,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仿佛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于千里之外。同時,我覺得他還是一個“滴水之恩必將涌泉相報”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為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致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粹、死而后已”。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yè),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可歌可泣!
    諸葛亮的非凡之智、濟世之才、忠誠之心、報國之情,為世人所仰慕,為后人所贊頌,成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閃爍著他的才華和智慧的不朽之作《隆中對》、《出師表》,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一直在歷史的風中不停地奏鳴,在思想的時空中久久回蕩。千百年來,以至于歷代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市井百姓,都對他是一番深情,褒揚備至,賦予了無數動人的傳說,作下了無數贊美的'詩篇。
    諸葛亮,靈與肉雖然已經化作清風明月,但諸葛精神永存,在歷史的天幕上鑲嵌起耀眼的恒星,永遠展現出圣潔的光輝。
    《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講述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心胸狹窄的周瑜,看到諸葛亮總是比自己高出一籌,非常嫉妒,就想方設法謀害他,以軍中缺箭為由,限他十日之內造出十萬枝箭,否則就軍法處置。而諸葛亮卻趁大霧彌漫之際,在三天之內向曹操借來了十萬枝箭,讓周瑜輸得心服口服:“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及也!”
    《草船借箭》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雖然只有短短的兩頁半,卻包含著許多人生哲理,使我大開眼界。
    諸葛亮之所以能夠神機妙算,主要有四個原因:第一,他心胸寬闊,明知道周瑜是在謀害他,但為了顧全大局,仍舊心甘情愿地去借箭。第二,他博覽群書,通天文懂地理,算準了三天之后大霧彌江,才會立下軍令狀。第三,他懂心理,知道魯肅忠厚,才敢對他透露借箭的計策,向他借了二十只小船;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在大霧天氣不敢貿然出擊,才敢讓小船靠近曹操的營寨。第四,他很細心,把每個步驟都安排的井井有條。比如,讓兵士們擂鼓吶喊,虛張聲勢,把船一字排開,兩面受箭等。
    讀完這個故事,我不禁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拍手叫好,驚嘆之余,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媽媽經常對我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我想諸葛亮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他的聰明才智,都是靠平時刻苦讀書,勤于思考,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當魯肅問他為什么能夠神機妙算的時候,他是這樣回答的:“為將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笨梢钥闯鏊x的書有多少,知識面有多廣。我現在終于明白了,校訊通這次閱讀活動的主題為什么是“全營養(yǎng)閱讀”。在以后的讀書活動中,我也要拓寬閱讀面,而不是只讀自己感興趣的文學類圖書。
    在學習中我常常粗心大意,不是把數字少寫個小數點,就是把漢字少寫個偏旁。在生活中,我是自私的,是小心眼兒的,不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當困難來臨的時候,我總是先考慮自己的得與失。當別人比我優(yōu)秀的時候,我不是吸取他們的優(yōu)點,向他們看齊,而是像周瑜那樣生出嫉妒之心。
    想到這些,我就感到非常羞愧,更加佩服起諸葛亮來,諸葛亮的精神會激勵著我不斷前進,讓我也成為一個神機妙算的人。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二
    此時,姜維依照諸葛亮的安排,故意將他的木像人搬出來,還大喊司馬懿中了諸葛亮的`計。這下可把司馬懿嚇壞了,他趕緊帶人撤退,魏軍慌亂之中發(fā)生了意外,很多士兵都被踐踏而死。試想一下,事后司馬懿知道自己上當之后,肯定會氣得直跺腳。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真是考慮得太周全了!司馬懿也曾夸贊諸葛亮是個事無巨細都要恪盡職守的人,他每次作戰(zhàn)之前都會認真察看地形,總能找出點破綻和對策來。上方谷之戰(zhàn)就是個例子,司馬懿逃出生天之后,就選擇了龜縮戰(zhàn)術,死活不肯出來應戰(zhàn)。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三
    很喜歡看那些名著,所以我對那些名著里的人物都十分的熟悉,就說說諸葛老師吧,諸葛老師是一位協助劉備與曹操奮勇斗爭的重義名相,在我的眼中,諸葛老師是一個阻止了時代進步的“糊涂”軍師。
    如果反之,諸葛老師投奔曹操,天下必定統一,百姓必定安居樂業(yè),不受戰(zhàn)亂折磨,曹操也能夠實現了統一天下的愿望,英雄們也可結為兄弟,而諸葛老師也不必心力交瘁直至累死,又有什么不好?老百姓不管誰坐天下,只關心過上真正屬于自我的幸福、太平的好日子!所以諸葛老師在我眼中他有人生抉擇的失誤,至于他的赤膽忠心和天下智絕是無可非議的。
    同學們,你們贊同我眼中的名著人物諸葛老師的觀點嗎?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四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家教方面也有著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思想。本文將結合歷史資料和對諸葛亮的了解,從四個方面探討諸葛亮的家教思想。
    二、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諸葛亮的父親曾經是一個大官,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諸葛亮的父親無論在言傳身教還是在教育方式上都給了孩子很好的示范。這種教育方式直接影響了諸葛亮后來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只有父母履行好對孩子的教育責任,才能培養(yǎng)出能力強、品德好的下一代。
    三、以身作則
    諸葛亮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學者,在政治和軍事方面他也表現得非常優(yōu)秀。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父親的教育和自身的積極學習。但這并不是全部,諸葛亮的言行舉止也深刻地影響著他的家人和身邊的人。身為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我們應該以身作則,做一個好的榜樣,才能提高孩子的品德素質。
    四、重視教育的質量
    諸葛亮在照顧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是非常注重質量的。在孩子住校時,幾乎每天寫信給與孩子,讓過她的生活充滿愛和關懷,表達對他的重要性和深情之愛。他認為孩子不只需要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環(huán)境同樣非常重要。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不斷完善教育的質量。
    五、學習的重要性
    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學者,如今還留下了很多著作,這歸功于他非常重視學習。諸葛亮相信,只要他每天不斷努力學習,就能取得好的成績,這種自信也同樣影響著他的家人和手下。他說過:“學究天人之權謀,不若有謀人之學究。”意思是說,讀書學習并不是為了沉迷于書中,而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天人之道。所以,父母要在孩子身上培養(yǎng)好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好的讀書做人風范。
    六、結尾
    總之,諸葛亮的家教思想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啟示。上述幾個方面是我從中學到的最重要的幾點,學習父母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則,重視教育的質量和學習的重要性,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思路,借鑒諸葛亮的家教思想,我們也應努力從身邊每一個細節(jié)做起,為孩子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教育。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五
    炎熱的下午。原本清涼宜人的天氣,不想卻在近一段時間里忽地就變得熱起來了。明晃晃的陽光,伴著過高氣溫,炙烤著行人。5月1日,我們乘火車趕往武侯祠。
    那天天氣很炎熱,坐在火車上,由于開著空調,感覺不到絲毫的熱。望著窗外,鐵路兩邊翠綠的樹,只覺得一顆又一顆的映入眼簾,然后又飛快的從眼中飛過。
    走進大門,重重殿宇莊嚴肅穆。一條在很多古建筑中都很常見的中軸線一直向里延伸,不見盡頭。偌大的院子,植滿柏樹,綠蔭是有的,但“森森”卻談不上。杜甫筆下的那些柏樹,只能成為一種記憶了。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边x擇了一個時間和家人武侯祠訪古。漢中武侯祠號稱“三國圣地”,得天獨厚,“諸葛大名垂宇宙”和“三國正統”的儒家思想,所有這些,皆不可或缺。
    “武侯祠”匾下,印著郭沫若的手筆“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如“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等等。諸葛亮在靜遠堂中塑置,大殿門口有一幅對聯曰“攻心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BR>    來到正殿,那便是諸葛亮的雕像了,那金身塑像的諸葛亮端坐正中,綸巾羽扇,雙目凝思,神態(tài)自若,仿佛胸有百萬雄兵,妙計千條。望著塑像,有關他的種種事跡和傳說,那樣熟悉,那樣清晰。
    “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七擒孟獲”、“空城計”……一樁樁,一件件,千古流傳,讓人們百聽不厭,百談不倦。而他的旁邊正是兩位蜀國大將,也是和他一起為了蜀國的事業(yè)打拼的忠臣。關羽,這位在三國演義里被羅貫中稱為“戰(zhàn)神”的英雄,氣宇端莊的立在那里,右手拿著與他征戰(zhàn)多年的.寶刀,左手捋著自己的胡須。張飛,他的雕像和關羽比起來則遜色許多,瞪著眼睛,兇神惡煞的樣子,左手拿著丈八點鋼矛,像是一直在為諸葛亮守衛(wèi)。
    在諸葛亮被后主強令回到成都后,知道自己離西去之日不遠,便托付姜維為自己的徒弟,讓姜維待自己死后,支持大局,具三國記載,姜維的才能在當時只能算二流,諸葛亮在無奈之下才選擇了做自己的接班人。當時蜀國已無良將才子,只因為諸葛亮在世期間,不知道挖掘人才,用人只用自己覺得滿足自己要求的人。導致在危難時刻,沒有能擔當大任的人。此乃諸葛亮的第二個遺憾。
    武侯祠,將一個人的精神和人格,把老百姓的追求和向往,濃縮在了一個古樸的庭院里,向世人昭示著。
    盤桓在武侯祠,仿佛蕩悠在1500多年前的歷史長河之中,心中無限感慨。憶當年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代臣君并肩闖下江山,到頭來只留下翠柏紅墻。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六
    諸葛亮助劉備建立了蜀國,成為了足智多謀的代言詞,為后人所傳誦。而我認為,諸葛亮并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存在著缺陷和不足。
    諸葛亮雖然讓劉備很看重,但他們畢竟不是兄弟,比不上關羽、張飛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關羽居功自傲,張飛脾氣暴躁,無法為諸葛亮所用。只有趙云,最尊敬諸葛亮,把他的錦囊妙計當作圣旨來施行。劉備雖也看重趙云,但他深知趙云是諸葛亮的人,沒有關羽、張飛那么為自己拼命。因而諸葛亮終究無法得到劉備父子的信任。
    劉備死后,諸葛亮兢兢業(yè)業(yè),包攬了朝中大事,替劉禪把事情都處理的井井有條,劉禪完全聽人諸葛亮的指示,沒有自己的.主見,缺少鍛煉,以致于劉禪昏庸無能,成為亡國之君。
    所謂人無完人,再有才能的諸葛亮也是如此。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七
    空城計:諸葛亮屯兵于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葛亮臨危不懼,傳令打開城門,還派人到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卻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tài)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貿進,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諸葛亮性格:智勇雙全沉著冷靜知己知彼膽識過人。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并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后雖秘不發(fā)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后,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zhèn)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孔明歸到寨中,升帳而坐,謂眾將曰:“吾今此計,不得已而用之,大損陰德。我料敵人必算吾于林木多處埋伏,吾卻空設旌旗,實無兵馬,疑其心也。吾令魏文長連輸十五陣者,堅其心也。吾見盤蛇谷止一條路,兩壁廂皆是光石,并無樹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馬岱將黑油柜安排于谷中,車中油柜內,皆是預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節(jié),以引藥線;才一發(fā)動,山損石裂。吾又令趙子龍預備草車,安排于谷中。又于山上準備大木亂石。卻令魏延賺兀突骨并藤甲軍入谷,放出魏延,即斷其路,隨后焚之。吾聞:‘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雖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見火必著。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眾將拜伏曰:“丞相天機,鬼神莫測也!”孔明令押過孟獲來。孟獲跪于帳下??酌髁钊テ淇`,教且在別帳與酒食壓驚。孔明喚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分付而去。卻說孟獲與祝融夫人并孟優(yōu)、帶來洞主、一切宗黨在別帳飲酒。忽一人人帳謂孟獲曰:“丞相面羞,不欲與公相見。特令我來放公回去,再招人馬來決勝負。公今可速去?!泵汐@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跪于帳下,肉袒謝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
    故事反映諸葛亮性格:以德服人。
    次曰,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曰,即當歸隱。后人有詩嘆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后,星落秋風五丈原。后日本詩人土井晚翠拿這句詩作題目,詠嘆諸葛亮。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八
    1、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2、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3、閣夜
    [唐]杜甫
    野哭幾家聞戰(zhàn)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4、詠懷古跡
    [唐]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九
    三、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鴩墩]子書》
    四、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T葛亮《誡子書》
    五、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T葛亮《誡子書》
    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七、年與時馳,意與日去?!T葛亮《誡子書》
    八、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誡子書》
    九、悲守窮廬,將復何及?!T葛亮《誡子書》
    十一、勿憚勞,勿恃貴?!獜堉础墩]子書》
    十三、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譽之詞?!蜢铩墩]子書》
    十五、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T葛亮《誡子書》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十
    解釋
    草廬三顧
    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七擒七縱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三顧茅廬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七縱七禽
    亦作“七縱七擒”。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長孟獲,又七次釋放,終于使孟獲心悅誠服?!度龂尽な裰尽ぶT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戰(zhàn)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于營陳之間,問曰:
    搖鵝毛扇
    傳說諸葛亮常手執(zhí)羽扇指揮作戰(zhàn),后世舞臺上出現的一些軍師也多執(zhí)羽扇。因以“搖鵝毛扇”比喻出謀畫策。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阿斗太子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十一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說到語錄,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語錄具有短小簡約,不重文彩的特點。你知道什么樣的語錄才能算得上是走心的語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諸葛亮的語錄,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老
    2、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諸葛亮
    4、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能四時而不衰,歷夷險而益固。諸葛亮
    5、夫志當存高遠?!吨T葛亮集》
    6、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國諸葛亮
    8、統治者必須具備外柔內剛的氣質。諸葛亮
    9、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
    10、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諸葛亮
    11、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12、生命的意義是在于活得充實,而不是在于活得長久。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13、鞠躬盡瘁,死而后己。(諸葛亮)
    14、有文事必有武備三國.諸葛亮
    15、勢利之交,難以經遠。諸葛亮
    16、鞠躬盡瘁,死而后己。――諸葛亮
    17、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諸葛亮
    18、其實這句話和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一個意思啦。但因為這句話是武將說的,所以聽上去更直爽一些。文臣的鞠躬盡瘁,武將的精忠報國,支撐了中國歷史的沉重脊梁。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國諸葛亮《誡子書》)
    20、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諸葛亮
    22、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諸葛亮
    2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遠。諸葛亮
    24、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中國諺語
    25、亮再不能興兵討賊,悠悠蒼天何薄于我。諸葛亮
    26、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
    27、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8、防奸以政,去奢以儉。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
    29、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諸葛亮
    31、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32、個臭皮匠,抵過一個諸葛亮。――佚名
    33、諸葛亮出山前,也沒帶過兵!憑啥我就要工作經驗?
    34、司馬遷遍讀史籍,終成一家之言諸葛亮飽讀詩書,博古通今,終助劉備三分天下趙普熟讀《論語》而宰執(zhí)天下李時珍研讀醫(yī)著,著作《本草綱目》。
    35、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36、諸葛亮出山前也沒帶過兵啊,你們憑啥要我有工作經驗。
    37、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三國.諸葛亮
    38、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
    40、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諸葛亮《誡子書》。
    41、三句話雖不是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但帶著它走進考場,你就是選擇了正確的心態(tài),優(yōu)秀也就垂青于你。最后祝同學們在期末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42、劉備托孤時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劉備
    43、欲思其利,必慮其害。三國.諸葛亮《便宣十六策.思慮》
    44、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梁,吾去一臂也!諸葛亮語
    46、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48、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49、一人不及人智;個臭皮匠,勝個過一個諸葛亮。
    50、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今天的優(yōu)勢會被明天的趨勢代替,把握趨勢,把握未來。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十二
    1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2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能四時而不衰,歷夷險而益固。
    3不愛尺璧而重愛寸陰,時難遭而易失也。
    4非寧靜無以成學。
    5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6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7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8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9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10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11志當存高遠。
    12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13 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能四時而不衰,歷夷險而益固。
    14不愛尺璧而重愛寸陰,時難遭而易失也。
    15非寧靜無以成學。
    16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17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18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19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20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2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2志當存高遠。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十三
    “蜀漢軍以空黃桶挑水,嚇走夷人”,三國時,夷人據守在三江口上的宜賓古城,聽說諸葛亮領兵到來,便隔著岷江與蜀漢兵馬對峙。諸葛亮決計不用武力而智取宜賓,他讓少量蜀兵一到天黑便趕著頭角上掛著燈籠的山羊群,從背著古城的山那面上山,翻過山頂再從古城看得到的前面下來,而后又繞道回到山后再上山、再下來。如此周而復始,徹夜不停。連續(xù)數夜,夜夜如此,象是蜀兵正源源不斷的從外地調來。白天,則挑選軍中孔武大漢挑著無底大黃桶,來往江邊佯裝挑水,個個健步如飛,顯得力大無比。此招令隔江相看的夷人吃驚不小,都以為是“天神”降臨,不可爭鋒,悄悄撤守遠走。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十四
    1、志當存高遠。
    2、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4、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5、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6、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7、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8、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9、不愛尺璧而重愛寸陰,時難遭而易失也。
    10、非寧靜無以成學。
    1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12、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13、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14、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十五
    1、志當存高遠。
    2、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4、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5、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6、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7、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8、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9、不愛尺璧而重愛寸陰,時難遭而易失也。
    10、非寧靜無以成學。
    1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12、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13、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14、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十六
    諸葛亮的家鄉(xiāng)陽都,也就是現在的沂南縣。這里有沂、汶、蒙三河縱貫全境。其中沂河盛產一種黑魚,這種魚又叫“孝魚”。它渾身呈青褐色,圓筒形,營養(yǎng)豐富,有滋補強身的作用。
    這天,小諸葛亮正在沂河岸邊戲水玩耍,忽然發(fā)現一條大魚大張著嘴正在河中逆水而立,有許多小魚正順著水流的方向朝它的嘴里游去,等小魚多了,大魚就將嘴巴一閉,那些自投羅網的小魚全被它吃掉了。這些小魚為什么不繞過大魚逃生呢?好奇的諸葛亮邊想邊貓腰探手,一把將大魚捉住了。
    小伙伴見他捉了這樣一條大魚,高興地將他圍住了,正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忽然一陣哭聲傳來。諸葛亮和小伙伴們順著笑聲很快找到了哭泣的女孩。這個小女孩叫小燕,四川人,隨母尋親而來,母親卻身染重病,因為聽客棧的廚師說,沂河里的孝魚熬湯能治愈母親,于是就借了張漁網來捕魚,誰知忙活了一天,也沒收獲。說到這兒,眼淚汪汪的小燕直拿眼睛斜瞟諸葛亮手中的大魚。
    見狀,諸葛亮很爽氣地舉起手中的魚說:“要是這條魚是你所說的孝魚,就送給你了!”聽了這話,小燕破涕為笑。
    說來也巧,經過辨認,諸葛亮逮著的正是小燕要尋找的孝魚??僧斔麄兣d高采烈地找廚師加工時,廚師卻為難地搖著頭說:“不是我不給你們做,而是這孝魚一般人吃不得啊!”“為什么不能吃?”諸葛亮和小伙伴們奇怪極了。廚師不答反問:“你們知道孝魚為什么這么容易被你們捉到嗎?”不待他們回答,廚師就嘆息著說,“孝魚因為甩子導致體力消耗嚴重,累得幾乎失明,同時也失去了自行尋找食物的能力。小孝魚因為要舍身回報母親的生養(yǎng)之恩,才爭相游到老孝魚的嘴里。據說,老孝魚每七天才張一次口,一共張開四次,四七二十八天之后,它就復原了。不過由于舍身報恩,小孝魚也已經所剩無多,為此咱們陽都人就流傳出一種說法,說是殺了孝魚會遭報應……”
    看著為難的廚師,小燕再次哭起來。見狀,諸葛亮連忙沖小伙伴們使了個眼色,齊刷刷地給廚師跪下了。他哀求道:“念在小燕孝心一片的份兒上,你幫幫她吧!”
    廚師被孩子們的愛心感動了,為小燕做了孝魚湯。說來也奇,小燕媽喝了孝魚湯后,病真的好了。小燕返鄉(xiāng)前給諸葛亮送來了一大包四川的特產,家境清貧的諸葛亮也沒啥好回送的,就連夜跑到沂河為她捉了兩條黑魚。小燕收下了這份珍貴的禮物后,含著淚水說:“如果有緣再見的話,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的?!?BR>    光陰似箭,十幾年后,諸葛亮已經在劉備軍中赫赫有名了。這年,他率領大軍攻取西川,因為路徑不熟,誤入了峽谷密林。在密林中,他不但迷了路,還遭遇了有毒的瘴氣。就在諸葛亮急得團團轉的時候,有個打柴的老樵夫忽然哼著山歌出現了。
    諸葛亮喜出望外,他連忙上前喊住了老人。當老人獲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時,很是激動,二話沒說,就領著大軍朝出口走去。一路上,很健談的老人不但給諸葛亮講了這一帶的地理特點,還講到了婚嫁習俗,最后他還半真半假地對諸葛亮說:“若是將軍還未婚的話,我們這兒美女遍地,我老漢愿意為你保媒,也好賺壺喜酒喝喝?!?BR>    聞聽此言,諸葛亮連忙正色回答說:“謝謝老人,我已娶妻,家妻黃氏雖然丑陋,和我倒也情投意合?!崩先艘宦牬竺骄瞥圆簧狭?,臉上未免露出些失望之色來。
    說話間,一干人已經走出了密林。老人婉言謝絕了諸葛亮的犒賞,很快消失在了山谷中。諸葛亮見天色已晚,便命令兵士們安營扎寨就地休息。
    這天,諸葛亮一個人憂心忡忡地在山谷中散步時,發(fā)現了一條狹長的水溪,溪水清澈透底,能清晰地看到里面的水草和小蝦,卻不見一條游魚。“水至清則無魚??!”諸葛亮內心的煩悶無以排解,就索性對著山谷大吼道:“孝魚啊孝魚,你能舍身救母,為什么不能現身溪中來救救我的士兵們呢!”
    說來也奇,他的話音未落,正前方三四米開外的水草叢中忽然“嘩啦”一聲躍上來了一條碩大的孝魚。諸葛亮大喜過望,他知道孝魚不可能單獨生長,就趕緊順著溪水尋找。可是他失望了。
    一條孝魚除了救自己之外,還夠救誰呢?大敵當前,我豈能一人獨享孝魚!想到這兒,諸葛亮嘆息道:“罷罷罷!與其獨甘不如共苦!”言罷,他彎腰將大孝魚小心地放回到了水里。
    孝魚在水里搖頭擺尾地游出不遠后,忽然背對著他開口說話了,清脆柔和如同天籟之音:“善行繁衍善果,你的善良感動了山神,她會馬上幫你解決問題的?!闭f完,那條魚一頭鉆進水草里不見了。
    諸葛亮正暗自詫異,忽聽頭頂山壁問傳來一陣怪響,接著有細小的碎石滾落。他以為發(fā)生了山崩,大驚失色,掉頭狂奔。可沒跑出多遠,就聽身后傳來“嘩嘩”的水聲,還夾雜著大魚戲水的噼啪聲。諸葛亮止住腳步,吃驚地回過頭來一看。
    意想不到的事發(fā)生了,剛才發(fā)出響動的山崖突然裂開了一個水洞,向外流淌的水中帶著大批的魚不斷涌出,魚肥大而鮮活,落入水中后不停地跳躍翻騰,居然以孝魚居多。
    天!難道真是山神相助?激動的諸葛亮邊想邊對著山崖連連叩拜。
    當天晚上,蜀漢軍隊按照軍醫(yī)的藥方做出魚湯,士兵們服用之后,水腫很快消退,病愈后的將士們精神大增,士氣大振,很快攻破敵營,一鼓作氣贏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
    繼續(xù)征戰(zhàn)的諸葛亮,在離開峽谷前沒忘記再去叩拜山神,當他跪拜的時候,卻并沒有發(fā)現,高高山壁邊的竹林中站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她深情地看著溪邊虔誠叩拜的諸葛亮,眼中有淚光閃動。原來她就是十幾年前的小燕,而幫助諸葛亮渡難關的當然也不是什么山神,正是這位知恩圖報、俠骨柔情的小燕姑娘。
    當年,小燕的母親病好以后,娘兒倆順利地找到了親戚家。小燕回四川的時候,什么東西也沒拿,只用大號的水桶帶回了諸葛亮送的那對沂河里的孝魚。
    她在自己家鄉(xiāng)的河中悉心放養(yǎng)這些孝魚,這些魚的適應能力也很強,很快就在這里安家落戶,繁衍生息了。只是由于其味道特別鮮美,嘗過的人們紛紛前來捕殺。在勸禁不住的情況下,小燕只好帶著這些黑魚來到了深山里,在巴山蜀道間圈水為池,重新開始放養(yǎng)黑魚。
    當然,小燕對這些黑魚如此上心,除了感恩之心以外,也有別的原因。
    當年聰明善良的諸葛亮給她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她原打算如果今生能再見到諸葛亮的話,就以身相許。而當她從眾人的傳言中獲知帶軍入川的就是諸葛亮時,欣喜若狂,所以就讓父親一直偷偷暗中跟蹤他們,林中帶路的老漢就是她的父親。
    盡管父親告訴她諸葛亮已經結婚,但滿腔癡情還是讓她不能無視諸葛亮染疾后憔悴的樣子,于是就偷偷將黑魚扔到他跟前。但諸葛亮卻因不愿獨享而將那條魚放生了。小燕被他的大仁大義感動了,最終在未達成夙愿的情況下將自己苦心養(yǎng)育了十年的山澗黑魚全部放出,用它們解了心上人的燃眉之急。
    再說,小燕偷養(yǎng)在山澗里的黑魚全部放掉以后,正一個人在家郁郁寡歡。不承想,這天忽然來了個英俊后生。他上來就給小燕的父母跪下了,他說:“我叫大壯,聽說你養(yǎng)了個聰明絕頂的女兒,如果她還未許配人家的話,我愿意娶她為妻?!闭f完,大壯將自己的生辰八字和成箱的聘禮奉上。小燕的父母正為女兒的婚事發(fā)愁呢,現在看到家事人品都屬上乘的大壯來求親,自然爽快地應承了下來。
    新婚之夜,小燕羞答答問大壯,自己家住深山,很少接觸外界,他是怎么找上門來求親的呢?大壯也不隱瞞,飽含感激之情地說:“都是諸葛軍師的神機妙算??!那天我母親偶染水腫疾病,苦無良方,我就在路口跪拜求醫(yī)。正巧碰到諸葛軍師帶兵至此,問清緣由之后,他告訴我說,在深山峽谷中有一種黑魚,可以治愈我母親的病。他還告訴我說,如果母親的病能好,我就帶著聘禮,順著山路爬到頂。去那里唯一的一戶人家求親。他家有個蘭心蕙質的女兒正待字閨中,如果能有幸能娶到她,那就是我的福氣了?!?BR>    “現在我娶到了你,你說我是不是有福之人?”說到這兒,大壯微笑著將小燕攬在了懷中。小燕臉生紅暈,眼中卻微微泛出淚光。
    原來,離開峽谷后,聰明絕頂的諸葛亮將事件稍一分析,自然聯想到了小燕。但因為事關男女私情,他也不好點破,只能假裝相信黑魚報恩、山神相助的神話。不過,后來看到跪求良藥的孝子大壯時,他靈機一動,來了個千里姻緣孝魚牽,暗中促成了一段美滿姻緣。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十七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將夏侯引兵十萬殺奔新野。關羽、張飛對劉備以師禮待諸葛亮很不滿,面臨大戰(zhàn)之際,二人態(tài)度消極,將信將疑。諸葛亮假借劉備劍印,遣兵調將,令關羽、張飛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調趙云回來擔任前部誘敵,劉封、關平帶人埋伏負責放火。曹將夏侯果然輕敵上當,不聽部將勸告,長驅直入,被大火燒得死傷無數,又遭各路伏兵夾擊,損兵折將,丟棄博望城,逃回許昌。諸葛亮一戰(zhàn)成名,使劉備及手下大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諸葛亮的性格:小心謹慎曠世濟民。
    博望坡軍師初用計——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云長可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等彼軍至,放過休敵;其輜重糧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翼德可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關平、劉封可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兩邊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庇置骸坝诜侨』刳w云,令為前部,不要贏,只要輸,主公自引一軍為后援。各須依計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謂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來日黃昏,敵軍必到,主公便棄營而走;但見火起,即回軍掩殺。亮與糜竺、糜芳引五百軍守縣?!泵鼘O乾、簡雍準備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
    有詩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火燒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準備并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zhàn)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后來的.赤壁之戰(zhàn)。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后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并駁倒對方。
    諸葛亮的心得體會篇十八
    《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來說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的故事:赤壁之戰(zhàn)的前奏,曹操集團的百萬雄師資金雄厚,欲與孫權“會獵江東”.獵的是劉備,實意在江東。劉備是典型的創(chuàng)業(yè)家,剛剛得到諸葛亮,有了很好的團隊,本應大有一番作為的。但是他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搞得無容身之地,連老婆都賠上了。要不是劉表的兒子劉琦收留他,還能暫時經營,否則恐怕早就宣布破產了。如今又被曹操集團窮追猛打,剛剛創(chuàng)業(yè)的小企業(yè)芨芨可危。
    曹操集團則破袁紹,收劉琮,據荊州,得襄陽,其勢正旺,孰不可擋。
    東吳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yè),歷經三代已具較大規(guī)模,孫權是一個守業(yè)型企業(yè)家。如今東吳被曹操——一個收購合并的財技高手要敵意收購。孫氏父子兄弟公司的手頭資本有限沒有很大的談判空間。 而劉備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孫權合作對抗曹操的兼并。諸葛亮說:“曹操勢大,急難抵敵,不如往投東吳孫權,以為應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但是因為孫氏集團的員工們各懷私心,大敵當前個個自顧,完全沒有把孫權的利益當作一回事。所以諸葛亮與魯肅一道與孫權談判。
    在孔明見孫權之前,魯肅已經對孫權分析了形勢,明確告訴孫權,如果你的公司被曹操吞并了的話,你以后就得給曹操打工,頂多是一個高級的打工仔而已,無甚作為。而你現在怎么說也是老板一個,有自己的生意。而一般管理人員就算到了曹操那里也能有一份像現在一樣的工作,生活素質并沒有改變。所以他們才對抗曹十分不積極。肅曰:“將軍降操,欲安所歸乎?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這一番話深深打動了孫權。
    為了增加勝算,孫權也知道要和劉備合作。為了增加自己的談判籌碼,下諸葛亮的馬威,孫權特地安排了孫氏集團的一班談判人員和諸葛亮展開了一番交鋒。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由此拉開帷幕。一開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在談判的“勢”上盡占上風。張昭有意難為諸葛亮,盡挖諸葛亮的痛腳,把諸葛亮數落得一文不值。張昭是孫權的頭號顧問,如果不駁倒他,諸葛亮此番難達目的。
    但見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劉皇叔的萬里志向焉是你張昭能明白了的?“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夸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并無一言回答。頓時把整個談判的“勢”反轉過來。然后諸葛亮逐一從劉備的資本(軍備)上、把虞翻說的“不能對”;從有求于孫權而來的用意,把步騭說得“默然無語”;從君臣大義上把薛綜說的“滿面羞慚,不能對答”;從劉備個人的出身方面把陸績說得“語塞”;從個人的學術宗派方面把嚴峻說得“低頭喪氣而不能對”;從學問上把程德樞說得“不能對”. 眾談判對手“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諸葛亮一步一步的把“勢”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最終舌戰(zhàn)群儒,大獲全勝。后激得孫權誓不降曹,與劉備合作,在赤壁大敗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