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是一種思考,也可以是一種創(chuàng)作,它既是對作者的致敬,也是對自己思考的整理。如何從多種角度和維度展開思考,寫出一篇富有深度的讀后感?閱讀后的感悟是個人的主觀體驗,以下是一些讀者分享的讀后感,歡迎大家一起來看看。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一
我看了《我要做個好孩子》主要講得是:一個叫金鈴的.孩子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接下來就讓我講述2個小故事。
第1個小故事是:當家,故事里講的是:金鈴想當一個月的家,因為她想用剩下的去錢給妹妹買一個洋娃娃。在當家的一個月里金鈴為了省錢只讓她爸媽吃幾頓肉。上個星期放在冰箱的紅燒肉和她最討厭的東西也被吃完了??梢娝秊榱耸″X買洋娃娃連她最討厭的東西都能吃的下。
第2個故事講的是:金鈴在背一個同學的是,一個同學故意絆了金鈴一腳,金鈴沒有當場罵他是回家寫了一篇她看到的真實的日記,后來那個絆他的同學受了批評,被撤了班干部。
在《我要做個好孩子》里,我最喜歡的人就是金鈴,相信大家也都喜歡她,為什么呢,因為她是一個熱心的小朋友,一個愿意為別人付出的孩子,而不一定要得到回報。所以大家最后慢慢地都喜歡上了金鈴。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二
去年暑假至今我陸陸續(xù)續(xù)讀完了《歷史的溫度1、2、3、4》4本書,近期又多次重看一些篇章。這套書講了許多歷史的事,包括人物、戰(zhàn)爭、體育等。這套書讀著并不會讓你覺得無聊,還能補充許多歷史知識。下面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故事。
第一個,凡事都不能只看外表。土肥原賢二在中國的所作所為令我氣憤,他表面上是個平易近人、言而有信的人,其實背地里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日本劊子手!一個有一口流利北京話的男人,其實是一個日本特務!不光炸死中國當時的東北王張作霖,還造成了“花園口決堤”數十萬老百姓被淹死!正義雖然會遲到,但是絕不會缺席。1948年12月23日,土肥原賢二被處以絞刑??吹竭@里,我不由得抬頭感慨:當時的中國有多么弱小,日本的這些沾滿鮮血的劊子手是多么的可恨!
第二個,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正面和反面。我們熟知的愛迪生——美國的發(fā)明大王,以發(fā)明電燈而聞名于世,我們經常聽到愛迪生的故事,且這些故事都是正面描述??墒聦嵣?,現實中的愛迪生并非如此,相反是他一個不擇手段攻擊競爭對手的人。當愛迪生與尼古拉·特斯拉圍繞交流電與直流電的爭論,愛迪生是主張直流電,而尼古拉·特斯拉認為交流電才是未來,而后來事實證明特斯拉才是正確的。愛迪生經常在公開場合毫不留情地攻擊對手尼古拉·特斯拉,他也常常把整個實驗團隊的功勞全部歸功于自己。
通過讀這套書,讓我懂得,歷史向我們展露了事實,是無情的、也是有溫度的。歷史的背后,有血、有肉、有真的性情。推薦大家來看這套書,并歡迎來和我討論!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三
期貨大廈圖書館舉辦了一次形式新穎的閱讀馬拉松活動,多人共讀《歷史的溫度2》,每天堅持打卡,力爭5天內讀完。在拿到這本接近500頁的大部頭之后,心中不免疑慮:按照自己的閱讀速度,能否在第5天順利完成挑戰(zhàn)?不過,當開啟了歷史溫度的探索之后,我發(fā)現這本厚厚的書很好讀。作者把公眾號上發(fā)表的歷史故事按照人物、逸聞、信念和五環(huán)分為四部分,集結成書。這些故事講述的都是中國和世界近現代歷史上的真實事件、真實人物,用易懂、簡明、幽默的話術向讀者娓娓道來,每篇文章后面都附上了作者的觀點和公眾號上讀者的精彩評論,以此發(fā)人深省。
如果把歷史課本、歷史紀錄片所講述的歷史視為名廚烹飪的大餐,那么《歷史的溫度2》所記錄的內容則是家常美味小炒;前者是高雅的歌劇,后者則是接地氣的相聲小品。貼近普通人情感的故事,才更容易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
讀了這本書,我們才知道歷史上張勛復辟、敦刻爾克大逃亡、古巴導彈危機、《最后一課》這些被世人熟知故事背后的細節(jié),也給了我們一個重新審視歷史的反向視角。張勛復辟帝制是像課本所描述的那樣,逆歷史大潮而動,還是僅僅處于對清王朝的愚忠?敦刻爾克大逃亡,是戰(zhàn)略性撤退,還是繳械放棄?古巴導彈危機過程中,竟發(fā)生了這么多扣人心弦的插曲。眾多的歷史事件,如果參與者在當時做了另外一種決定,那么整個歷史事件甚至全人類的歷史是不是要改寫?一個個細思極恐的細節(jié),一段段回味無窮的歷史。
魯迅、拳王阿里、容國團、肖國棟的故事,也徹底換下了套在他們身上多年的平整西裝和潔白襯衫,這些偉大人物不再表情嚴肅不食人間煙火,作者把穿著t恤和人字拖的他們展現給后人,反而讓這些偉人變得更加真實、變得有血有肉。他們在擅長的領域一騎絕塵,卻也擺脫不掉被舊道德綁架、面臨種族歧視、誤入歧途走彎路、遭受打擊而成為歷史悲劇的犧牲品的厄運。盡管他們不再以完美的形象示人,但鮮活生動,躍然紙上的素顏出鏡,才是最真實的歷史。
無論人類歷史多么浩瀚,它的發(fā)展過程始終離不開人為因素的推動,畢竟,人類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性的光芒或者晦暗,賦予一段段歷史該有的溫度,或美好人性所展現的熱烈奔放、或殘酷戰(zhàn)爭所帶來的冰冷無情。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四
古人曾說:“以鏡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币灿腥苏f歷史是無情的,乏味寡淡,沒有溫度,沒有情感。那這本書何來溫度?讀過我才知曉作者的情懷就是溫度。他拋開歷史的冰冷背景,在書中樹立了一個個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欲望的鮮活人物。
《歷史的溫度》分為上下兩冊。接觸這本書是帶領學生上名著導讀《海底兩萬里》這一課。書里有一篇文章,介紹了凡爾納生平的故事。標題叫“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究竟過時了嗎?”文章當中介紹了凡爾納創(chuàng)作的作品三部曲(《海底兩萬里》、《神秘島》、《格蘭特船長的兒女》)過程,有著詳細的描述。我頓時對這樣一位享有“科幻小說之父”頭銜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海底兩萬里》小說中描述的“鸚鵡螺號”潛艇竟然成了1886年英國開發(fā)第一艘使用蓄電池潛艇和1955年核動力潛艇的前身。以及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的發(fā)生過程細節(jié),也與他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描述的情況幾近相同,這讓我咂舌,凡爾納不是一個小說家,仿佛是一個預言家。書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孫殿英的盜墓筆記”“魯迅背后的兩位女性”等等。因此,我又找來了《歷史溫度》1繼續(xù)閱讀。
“珍妃為什么必須死”也讓我印象深刻。珍妃是清朝元戶部右侍郎長敘的第五個女兒,他和姐姐瑾妃從小跟隨叔父長善長大,又在廣州生活,受到西方先進和開放思想的影響與光緒帝情投意合。關于珍妃的死亡原因說法有很多。1900年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太后逼迫珍妃投井而死,帶著光緒帝逃到了承德。從這里可以看出珍妃她的思想影響了光緒,也試圖推翻慈禧的政權。慈禧為了保身將手伸向了這樣一位后宮嬪妃。可以說慈禧讓中國后退了幾十年。但慈禧也并無作為,慈禧帶領著左宗棠等一些大臣,收復了當時中國的邊境新疆地區(qū),也并不能說慈禧是一個萬古罪人。
全書分為四個板塊,有人物篇、逸事篇、戰(zhàn)爭篇和奧運篇。作者張瑋從多個角度來敘事歷史長河中的精彩時刻的。有一篇“1942年十五架美國轟炸機在中國迫降?!敝v述的是美國飛行員迫降中國后得到中國老百姓幫助的故事,每一位機組成員受到中國老百姓幫助都是一段驚險且有溫度的故事。他們并沒有被日本人的殘暴和血腥屠殺嚇倒。他們給予美國迫降飛行員冒死的幫助。文中寫道“當自己的家園被侵略,人民子弟兵是前面的一堵墻,百姓是墻下堅實的土壤?!蔽腋锌f分……許多戰(zhàn)爭篇章我看的很憤怒,很難過,甚至落淚,全身心的投在故事當中,體會歷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心中無限感激和敬意。戰(zhàn)爭年代里,手無寸鐵的老百姓表現出的那種堅韌勇敢和無畏精神讓我為之敬佩。
閱讀完這兩本書,我看到了人性的溫度。除了書中的故事精彩,還有文章后面的“饅頭說”評論,也值得看一看。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五
在這個暑假里我偶然在爺爺家中看到一本書,就是《歷史的溫度》。歷史的溫度記得他是一套書,在新華書店見過,但當時看著有點貴,也是有另一個買書的目標,當時就先沒有買,這書是怎么到我手里的呢?幾年前媽媽買了之后沒看,當時三年級的我就拿起閱讀,一發(fā)不可收拾,用了一周把書全看完了。
因為家里地方很小,所以有些讀完的書就先拿到爺爺家去了,昨天去爺爺家看見了這本書,倍感親切。我的學科里最擅長的應該說是歷史,雖然小學暫時不學,無法檢驗,但至少我對現在自己的歷史水平還是比較滿意的,很多鄰居和媽媽的同事都夸我歷史好,還經常問我最喜歡的歷史書是什么,如果這么說的話,《歷史的溫度》首當其沖。
《歷史的溫度》使用一個個小故事帶我們尋找歷史后面的真情。歷史書不怕寫的文筆不好,最怕的是無法寫出客觀的事實,讓讀者在心中留下并不是事實的作者的主觀印象,這對于當時的歷史人物來說,不公平。每個人都應該以正確的姿態(tài),以當時真實的情況留存在歷史長河當中。這是至關重要的。而這本書就用第三方的口吻講述了真實的歷史,不僅真實,而且溫暖,要不然書名叫《歷史的溫度》嘛。什么叫溫暖,歷史書很難寫出溫暖,因為它是要把幾十,幾百,上千年前的故事講述出來,沒有人接近那個時候,沒有人體驗過那個時候,只能靠文獻和口口相傳的證據講述,自然會有讓人感到冷冰冰的感覺,這是很自然的,他不能像現在的故事一樣詳細的講給你,有時只能用一串串冷冰冰的數字,時間和地點來表示,這樣的故事是不好聽的。
這本書在每個故事完結之后會有一個獨特的欄目:“饅頭說”。在這里作者會把這一個歷史概括一下,并用作者少有的第一人稱來評價故事里發(fā)生的事情。而里面絕對會有讓你受益匪淺,陶醉其中的升華,這些句子是公正無私的,完全能將你的世界觀造成巨大影響,讓你進入安靜,正確的自我思考,對這個世界或許有一個新的審視。
總結一下:這本書叫《歷史的溫度》,它用溫暖的口吻帶我們尋找歷史背面的溫情與不為人所知的神秘故事。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六
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正如她自己所說,是在兩寸象牙上細細的雕刻,它是奧斯汀的代表作。這部反映婚姻問題的小說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歡的作品。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tài)下的英國鄉(xiāng)鎮(zhèn)生活和世態(tài)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說家,在英國小說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沒有滂沱的氣勢,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jié),但就是這種簡單,精致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奧斯汀短暫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英國的鄉(xiāng)間度過的`,也許就是周圍樸素,寧靜的氛圍孕育了她淡然的氣質。并不能因為沒有豐富的經歷,就對她的對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懷疑,讀過《傲慢與偏見》的人一定會為她細膩,敏銳的情感所折服。在寫《傲慢與偏見》時,她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女孩,難道這不是一種天賦么?她的確很少接觸“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這一切的存在就足夠。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七
今天,我讀了《林漢達歷史故事集》這本書中“破釜沉舟”這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情節(jié)曲折,內容有趣。
“破釜沉舟”這個小故事主要講了:趙國向楚懷王發(fā)出求救,于是,他便派項羽去救趙國。楚懷王擔心項羽脾氣太暴躁,不容易管束,在路上,他派了一個叫宋義的大將看管項羽,他還為將士們定了規(guī)矩,不能有人違抗楚懷王的命令,如果違抗命令,就得砍頭。到了趙國,項羽讓宋義趕緊救趙國,可宋義仍然喝酒作樂,項羽非常生氣,殺了宋義,砸了鍋,沉了船,沒有退路的將士們全都向前沖去,不斷廝殺,果然,他們不負眾望打了三天,贏了九場,還救下了趙國。
讀了這篇故事,我明白了做事要一鼓作氣,不能像宋義一樣,做事拖拖拉拉,要力所能及,以自己最快的速度完成每一件事情,希望大家可以學習項羽做某一件事時,為了成功,不給自己留退路,鼓勵自己向前沖,最終才能取得成功。不過我們不能像項羽脾氣那么暴躁呀!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八
暑假的時候,表姐幫我賣了這本《中國歷史故事》,我愛不釋手.之后,我就利用空閑的時間去閱讀.
《中國歷史故事》主要講的是:發(fā)生在很久以前的戰(zhàn)爭、思想、品德的一些小故事,從這些小故事讓我明白了許多關于做人、關于學習、關于生活等方面的道理.
在《中國歷史故事》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廢,就像故事中的老婆婆一樣.
讀了《中國歷史故事》讓我懂得了只要付出,就會有收獲.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九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有趣的書,是中國歷史上,共777頁,這本書講了華夏文明的起源與傳說,帶我們去暢游西周封建時代的確立…最終在大漢朝的守成與衰落的門口停下來.這本書給我們帶來喜怒哀樂,喜是歡喜姬發(fā)把紂王打敗,怒是憤怒紂王竟那樣驕奢淫逸,哀是哀悼英雄項羽之死,樂是樂得公子小白終于得到了王位.
但給我真正留下印象的是紂王時代,那時百姓的生活生不如死,可是紂王竟毫不憐惜,反而愈加放肆地做壞事,還好有姬發(fā)在,那些挺到最后的百姓終于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們的快樂,勇敢,智慧全都印在我的腦海里,讓我終生難忘,當我把這本書看完后,我靜靜地坐在椅子上,心想:“為什么不能讓戰(zhàn)爭停止,讓兩國握手言和,成立一個大國讓世界和平呢?為什么總有些像費仲雷開那些卑鄙無恥的小人呢?如果沒有他們,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呢?這些都一定會在這本書里呈現出來,所以我一定要快點去中國歷史中.
你們想知道古代的秘密和傳說嗎?那就趕快來讀中國歷史吧!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十
有時候,是歷史創(chuàng)造了人,而非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如同,我們經常的以為“時勢造英雄”。
我甚至這樣想:人,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動物,早已被歷史設置好了一個樣子――你本說會成為的樣子。請不要掙扎,因為你一個人,改變不了歷史――即使,你可以奮斗,從而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我倒更覺的,唯物地講,巴頓“英年早逝”是歷史對他這個幸運兒的一種格外恩賜――因為他只為戰(zhàn)爭,確切說是為二戰(zhàn)中美國的“正義戰(zhàn)爭”而生,而戰(zhàn)爭又遠非歷史的全部!他的幸運就在于,歷史保留了他的傳奇,尤其是那閃耀般疆場馳騁者的經歷,卻又無情地沒有了去指揮幾位狂妄自大到自以為可以創(chuàng)造或者改變歷史的政治家家們發(fā)動的“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的錯誤的戰(zhàn)爭”的機會。
現在看來,至少我們這些市儈般清高虛偽的研讀批鑒歷史的品味者看來,巴頓遠比麥克阿瑟留有更多的“英名”。而真正的理由卻是歷史偶然性的“不公正”地對待了不同的“英雄”們:麥克阿瑟沒有英年早逝,進而留下了更多的所謂的“敗名”――是他所并不想被歷史所記憶的。
其實,每個人都不過是歷史的小丑而已,即使,他可能曾經被認為是順應了歷史潮流的偉人。只不過,有些小丑,演出了更多更大的“鬧劇”,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哦,原來有那么個人”而已罷。歷史的軌跡,不會因為某一個人,某些人,甚至某個群的“折騰”而改變了它必然的軌跡――當然,那些撲來跳去的“折騰”,真的也就影響了那么些人,但最多也不過如此啊。宇宙般廣闊和長遠的歷史,只有取到它極限小的邊際量,才唯一有可能地等同于在某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一些看似偶然或者必然我們所熟知或者淡忘的歷史吧。事實是,只有再做一個無窮區(qū)間內的積分,才可以成為那個取到了極限小的邊際的歷史!
這樣以來,似乎每個具有意識的高級動物都很可悲――是,而且,也是我們必須承認的。實際上,大部分的我們,都不會想的太多或者太深。中國人古諺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有太多的近憂,俗人在憂慮著生活,工作,事業(yè),追求還有感覺;而所謂的偉人們,也會被歷史蒙蔽了已經很有遠見的戰(zhàn)略眼光,憂慮著民族,國家,地區(qū),戰(zhàn)爭,協(xié)商……如此的多,如此的復雜,如此的冗亂,怎么還有我在這里又“瘋”又“傻”而且還“無聊”的“遠慮”呢?這,只會被似乎克服了某些“近憂”而成為了所謂的“成功人士”們不屑一顧的扯淡閑諮罷――而且,真的懷疑,不要多久,自己也成了那樣的一個成功者!至少現在,自己仍然有很強的欲望去做那么一種追求。
應該是吧――可是,人類的可悲,又何不是正因如此呢?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十一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歷史讀后感。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么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于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余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績,多么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yōu)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yōu)良的血統(tǒng),多么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并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征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guī)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后的歷史朝良性發(fā)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并困惑著后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fā)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后來的執(zhí)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zhí)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钡拇_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fā)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原來歷史可以這么理解的。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十二
這個寒假,我看了著名作家林漢達所編撰的《中國歷史故事集》,下面是我對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和自己的心得。
1,它讀起來很順口,就和聽普通的故事一樣,讀起來很流暢,不像其他的歷史讀物,讀起來稍有些拗口。所以,說它是一本歷史讀物,還不如說它是一本故事書。
2,它的故事情節(jié)比一般歷史讀物生動。前前后后幾個故事,都彼此串聯起來,讓我讀了一篇,還想讀一篇。有一次,我連續(xù)讀了一個多小時。從春秋時期一直寫到三國時期,都是這樣。往往前一篇篇末說到的一個人名,后一篇,就與故事內容息息相關。
3,所撰寫的歷史詳細并取材于正史。書中記述了從春秋到三國一千多年的幾乎所有重要事件。而且都是在正史上有記錄的事件,像原來《三國演義》中記述的“桃園結義”“草船借箭”在書中都沒有出現。
4,插圖精美。往往我們在讀歷史讀物時看到的幾乎都是滿篇的文字,沒什么插圖,讓人覺得枯燥無味。而這本書,不僅附帶了三四十幅插圖,而且在每一章的最后,都有該時期的一幅地圖。如:在《戰(zhàn)國故事》一章的末尾,附有一張戰(zhàn)國地圖。
以上就是我認為這本書的精彩之處。
讀了這本書,我也許才真正的理解這一千多年的歷史。才真正理解了這一千多年燦爛輝煌的文化。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一
我看了《我要做個好孩子》主要講得是:一個叫金鈴的.孩子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接下來就讓我講述2個小故事。
第1個小故事是:當家,故事里講的是:金鈴想當一個月的家,因為她想用剩下的去錢給妹妹買一個洋娃娃。在當家的一個月里金鈴為了省錢只讓她爸媽吃幾頓肉。上個星期放在冰箱的紅燒肉和她最討厭的東西也被吃完了??梢娝秊榱耸″X買洋娃娃連她最討厭的東西都能吃的下。
第2個故事講的是:金鈴在背一個同學的是,一個同學故意絆了金鈴一腳,金鈴沒有當場罵他是回家寫了一篇她看到的真實的日記,后來那個絆他的同學受了批評,被撤了班干部。
在《我要做個好孩子》里,我最喜歡的人就是金鈴,相信大家也都喜歡她,為什么呢,因為她是一個熱心的小朋友,一個愿意為別人付出的孩子,而不一定要得到回報。所以大家最后慢慢地都喜歡上了金鈴。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二
去年暑假至今我陸陸續(xù)續(xù)讀完了《歷史的溫度1、2、3、4》4本書,近期又多次重看一些篇章。這套書講了許多歷史的事,包括人物、戰(zhàn)爭、體育等。這套書讀著并不會讓你覺得無聊,還能補充許多歷史知識。下面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故事。
第一個,凡事都不能只看外表。土肥原賢二在中國的所作所為令我氣憤,他表面上是個平易近人、言而有信的人,其實背地里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日本劊子手!一個有一口流利北京話的男人,其實是一個日本特務!不光炸死中國當時的東北王張作霖,還造成了“花園口決堤”數十萬老百姓被淹死!正義雖然會遲到,但是絕不會缺席。1948年12月23日,土肥原賢二被處以絞刑??吹竭@里,我不由得抬頭感慨:當時的中國有多么弱小,日本的這些沾滿鮮血的劊子手是多么的可恨!
第二個,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正面和反面。我們熟知的愛迪生——美國的發(fā)明大王,以發(fā)明電燈而聞名于世,我們經常聽到愛迪生的故事,且這些故事都是正面描述??墒聦嵣?,現實中的愛迪生并非如此,相反是他一個不擇手段攻擊競爭對手的人。當愛迪生與尼古拉·特斯拉圍繞交流電與直流電的爭論,愛迪生是主張直流電,而尼古拉·特斯拉認為交流電才是未來,而后來事實證明特斯拉才是正確的。愛迪生經常在公開場合毫不留情地攻擊對手尼古拉·特斯拉,他也常常把整個實驗團隊的功勞全部歸功于自己。
通過讀這套書,讓我懂得,歷史向我們展露了事實,是無情的、也是有溫度的。歷史的背后,有血、有肉、有真的性情。推薦大家來看這套書,并歡迎來和我討論!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三
期貨大廈圖書館舉辦了一次形式新穎的閱讀馬拉松活動,多人共讀《歷史的溫度2》,每天堅持打卡,力爭5天內讀完。在拿到這本接近500頁的大部頭之后,心中不免疑慮:按照自己的閱讀速度,能否在第5天順利完成挑戰(zhàn)?不過,當開啟了歷史溫度的探索之后,我發(fā)現這本厚厚的書很好讀。作者把公眾號上發(fā)表的歷史故事按照人物、逸聞、信念和五環(huán)分為四部分,集結成書。這些故事講述的都是中國和世界近現代歷史上的真實事件、真實人物,用易懂、簡明、幽默的話術向讀者娓娓道來,每篇文章后面都附上了作者的觀點和公眾號上讀者的精彩評論,以此發(fā)人深省。
如果把歷史課本、歷史紀錄片所講述的歷史視為名廚烹飪的大餐,那么《歷史的溫度2》所記錄的內容則是家常美味小炒;前者是高雅的歌劇,后者則是接地氣的相聲小品。貼近普通人情感的故事,才更容易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
讀了這本書,我們才知道歷史上張勛復辟、敦刻爾克大逃亡、古巴導彈危機、《最后一課》這些被世人熟知故事背后的細節(jié),也給了我們一個重新審視歷史的反向視角。張勛復辟帝制是像課本所描述的那樣,逆歷史大潮而動,還是僅僅處于對清王朝的愚忠?敦刻爾克大逃亡,是戰(zhàn)略性撤退,還是繳械放棄?古巴導彈危機過程中,竟發(fā)生了這么多扣人心弦的插曲。眾多的歷史事件,如果參與者在當時做了另外一種決定,那么整個歷史事件甚至全人類的歷史是不是要改寫?一個個細思極恐的細節(jié),一段段回味無窮的歷史。
魯迅、拳王阿里、容國團、肖國棟的故事,也徹底換下了套在他們身上多年的平整西裝和潔白襯衫,這些偉大人物不再表情嚴肅不食人間煙火,作者把穿著t恤和人字拖的他們展現給后人,反而讓這些偉人變得更加真實、變得有血有肉。他們在擅長的領域一騎絕塵,卻也擺脫不掉被舊道德綁架、面臨種族歧視、誤入歧途走彎路、遭受打擊而成為歷史悲劇的犧牲品的厄運。盡管他們不再以完美的形象示人,但鮮活生動,躍然紙上的素顏出鏡,才是最真實的歷史。
無論人類歷史多么浩瀚,它的發(fā)展過程始終離不開人為因素的推動,畢竟,人類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性的光芒或者晦暗,賦予一段段歷史該有的溫度,或美好人性所展現的熱烈奔放、或殘酷戰(zhàn)爭所帶來的冰冷無情。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四
古人曾說:“以鏡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币灿腥苏f歷史是無情的,乏味寡淡,沒有溫度,沒有情感。那這本書何來溫度?讀過我才知曉作者的情懷就是溫度。他拋開歷史的冰冷背景,在書中樹立了一個個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欲望的鮮活人物。
《歷史的溫度》分為上下兩冊。接觸這本書是帶領學生上名著導讀《海底兩萬里》這一課。書里有一篇文章,介紹了凡爾納生平的故事。標題叫“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究竟過時了嗎?”文章當中介紹了凡爾納創(chuàng)作的作品三部曲(《海底兩萬里》、《神秘島》、《格蘭特船長的兒女》)過程,有著詳細的描述。我頓時對這樣一位享有“科幻小說之父”頭銜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海底兩萬里》小說中描述的“鸚鵡螺號”潛艇竟然成了1886年英國開發(fā)第一艘使用蓄電池潛艇和1955年核動力潛艇的前身。以及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的發(fā)生過程細節(jié),也與他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描述的情況幾近相同,這讓我咂舌,凡爾納不是一個小說家,仿佛是一個預言家。書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孫殿英的盜墓筆記”“魯迅背后的兩位女性”等等。因此,我又找來了《歷史溫度》1繼續(xù)閱讀。
“珍妃為什么必須死”也讓我印象深刻。珍妃是清朝元戶部右侍郎長敘的第五個女兒,他和姐姐瑾妃從小跟隨叔父長善長大,又在廣州生活,受到西方先進和開放思想的影響與光緒帝情投意合。關于珍妃的死亡原因說法有很多。1900年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太后逼迫珍妃投井而死,帶著光緒帝逃到了承德。從這里可以看出珍妃她的思想影響了光緒,也試圖推翻慈禧的政權。慈禧為了保身將手伸向了這樣一位后宮嬪妃。可以說慈禧讓中國后退了幾十年。但慈禧也并無作為,慈禧帶領著左宗棠等一些大臣,收復了當時中國的邊境新疆地區(qū),也并不能說慈禧是一個萬古罪人。
全書分為四個板塊,有人物篇、逸事篇、戰(zhàn)爭篇和奧運篇。作者張瑋從多個角度來敘事歷史長河中的精彩時刻的。有一篇“1942年十五架美國轟炸機在中國迫降?!敝v述的是美國飛行員迫降中國后得到中國老百姓幫助的故事,每一位機組成員受到中國老百姓幫助都是一段驚險且有溫度的故事。他們并沒有被日本人的殘暴和血腥屠殺嚇倒。他們給予美國迫降飛行員冒死的幫助。文中寫道“當自己的家園被侵略,人民子弟兵是前面的一堵墻,百姓是墻下堅實的土壤?!蔽腋锌f分……許多戰(zhàn)爭篇章我看的很憤怒,很難過,甚至落淚,全身心的投在故事當中,體會歷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心中無限感激和敬意。戰(zhàn)爭年代里,手無寸鐵的老百姓表現出的那種堅韌勇敢和無畏精神讓我為之敬佩。
閱讀完這兩本書,我看到了人性的溫度。除了書中的故事精彩,還有文章后面的“饅頭說”評論,也值得看一看。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五
在這個暑假里我偶然在爺爺家中看到一本書,就是《歷史的溫度》。歷史的溫度記得他是一套書,在新華書店見過,但當時看著有點貴,也是有另一個買書的目標,當時就先沒有買,這書是怎么到我手里的呢?幾年前媽媽買了之后沒看,當時三年級的我就拿起閱讀,一發(fā)不可收拾,用了一周把書全看完了。
因為家里地方很小,所以有些讀完的書就先拿到爺爺家去了,昨天去爺爺家看見了這本書,倍感親切。我的學科里最擅長的應該說是歷史,雖然小學暫時不學,無法檢驗,但至少我對現在自己的歷史水平還是比較滿意的,很多鄰居和媽媽的同事都夸我歷史好,還經常問我最喜歡的歷史書是什么,如果這么說的話,《歷史的溫度》首當其沖。
《歷史的溫度》使用一個個小故事帶我們尋找歷史后面的真情。歷史書不怕寫的文筆不好,最怕的是無法寫出客觀的事實,讓讀者在心中留下并不是事實的作者的主觀印象,這對于當時的歷史人物來說,不公平。每個人都應該以正確的姿態(tài),以當時真實的情況留存在歷史長河當中。這是至關重要的。而這本書就用第三方的口吻講述了真實的歷史,不僅真實,而且溫暖,要不然書名叫《歷史的溫度》嘛。什么叫溫暖,歷史書很難寫出溫暖,因為它是要把幾十,幾百,上千年前的故事講述出來,沒有人接近那個時候,沒有人體驗過那個時候,只能靠文獻和口口相傳的證據講述,自然會有讓人感到冷冰冰的感覺,這是很自然的,他不能像現在的故事一樣詳細的講給你,有時只能用一串串冷冰冰的數字,時間和地點來表示,這樣的故事是不好聽的。
這本書在每個故事完結之后會有一個獨特的欄目:“饅頭說”。在這里作者會把這一個歷史概括一下,并用作者少有的第一人稱來評價故事里發(fā)生的事情。而里面絕對會有讓你受益匪淺,陶醉其中的升華,這些句子是公正無私的,完全能將你的世界觀造成巨大影響,讓你進入安靜,正確的自我思考,對這個世界或許有一個新的審視。
總結一下:這本書叫《歷史的溫度》,它用溫暖的口吻帶我們尋找歷史背面的溫情與不為人所知的神秘故事。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六
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正如她自己所說,是在兩寸象牙上細細的雕刻,它是奧斯汀的代表作。這部反映婚姻問題的小說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歡的作品。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tài)下的英國鄉(xiāng)鎮(zhèn)生活和世態(tài)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說家,在英國小說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沒有滂沱的氣勢,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jié),但就是這種簡單,精致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奧斯汀短暫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英國的鄉(xiāng)間度過的`,也許就是周圍樸素,寧靜的氛圍孕育了她淡然的氣質。并不能因為沒有豐富的經歷,就對她的對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懷疑,讀過《傲慢與偏見》的人一定會為她細膩,敏銳的情感所折服。在寫《傲慢與偏見》時,她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女孩,難道這不是一種天賦么?她的確很少接觸“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這一切的存在就足夠。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七
今天,我讀了《林漢達歷史故事集》這本書中“破釜沉舟”這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情節(jié)曲折,內容有趣。
“破釜沉舟”這個小故事主要講了:趙國向楚懷王發(fā)出求救,于是,他便派項羽去救趙國。楚懷王擔心項羽脾氣太暴躁,不容易管束,在路上,他派了一個叫宋義的大將看管項羽,他還為將士們定了規(guī)矩,不能有人違抗楚懷王的命令,如果違抗命令,就得砍頭。到了趙國,項羽讓宋義趕緊救趙國,可宋義仍然喝酒作樂,項羽非常生氣,殺了宋義,砸了鍋,沉了船,沒有退路的將士們全都向前沖去,不斷廝殺,果然,他們不負眾望打了三天,贏了九場,還救下了趙國。
讀了這篇故事,我明白了做事要一鼓作氣,不能像宋義一樣,做事拖拖拉拉,要力所能及,以自己最快的速度完成每一件事情,希望大家可以學習項羽做某一件事時,為了成功,不給自己留退路,鼓勵自己向前沖,最終才能取得成功。不過我們不能像項羽脾氣那么暴躁呀!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八
暑假的時候,表姐幫我賣了這本《中國歷史故事》,我愛不釋手.之后,我就利用空閑的時間去閱讀.
《中國歷史故事》主要講的是:發(fā)生在很久以前的戰(zhàn)爭、思想、品德的一些小故事,從這些小故事讓我明白了許多關于做人、關于學習、關于生活等方面的道理.
在《中國歷史故事》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廢,就像故事中的老婆婆一樣.
讀了《中國歷史故事》讓我懂得了只要付出,就會有收獲.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九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有趣的書,是中國歷史上,共777頁,這本書講了華夏文明的起源與傳說,帶我們去暢游西周封建時代的確立…最終在大漢朝的守成與衰落的門口停下來.這本書給我們帶來喜怒哀樂,喜是歡喜姬發(fā)把紂王打敗,怒是憤怒紂王竟那樣驕奢淫逸,哀是哀悼英雄項羽之死,樂是樂得公子小白終于得到了王位.
但給我真正留下印象的是紂王時代,那時百姓的生活生不如死,可是紂王竟毫不憐惜,反而愈加放肆地做壞事,還好有姬發(fā)在,那些挺到最后的百姓終于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們的快樂,勇敢,智慧全都印在我的腦海里,讓我終生難忘,當我把這本書看完后,我靜靜地坐在椅子上,心想:“為什么不能讓戰(zhàn)爭停止,讓兩國握手言和,成立一個大國讓世界和平呢?為什么總有些像費仲雷開那些卑鄙無恥的小人呢?如果沒有他們,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呢?這些都一定會在這本書里呈現出來,所以我一定要快點去中國歷史中.
你們想知道古代的秘密和傳說嗎?那就趕快來讀中國歷史吧!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十
有時候,是歷史創(chuàng)造了人,而非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如同,我們經常的以為“時勢造英雄”。
我甚至這樣想:人,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動物,早已被歷史設置好了一個樣子――你本說會成為的樣子。請不要掙扎,因為你一個人,改變不了歷史――即使,你可以奮斗,從而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我倒更覺的,唯物地講,巴頓“英年早逝”是歷史對他這個幸運兒的一種格外恩賜――因為他只為戰(zhàn)爭,確切說是為二戰(zhàn)中美國的“正義戰(zhàn)爭”而生,而戰(zhàn)爭又遠非歷史的全部!他的幸運就在于,歷史保留了他的傳奇,尤其是那閃耀般疆場馳騁者的經歷,卻又無情地沒有了去指揮幾位狂妄自大到自以為可以創(chuàng)造或者改變歷史的政治家家們發(fā)動的“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的錯誤的戰(zhàn)爭”的機會。
現在看來,至少我們這些市儈般清高虛偽的研讀批鑒歷史的品味者看來,巴頓遠比麥克阿瑟留有更多的“英名”。而真正的理由卻是歷史偶然性的“不公正”地對待了不同的“英雄”們:麥克阿瑟沒有英年早逝,進而留下了更多的所謂的“敗名”――是他所并不想被歷史所記憶的。
其實,每個人都不過是歷史的小丑而已,即使,他可能曾經被認為是順應了歷史潮流的偉人。只不過,有些小丑,演出了更多更大的“鬧劇”,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哦,原來有那么個人”而已罷。歷史的軌跡,不會因為某一個人,某些人,甚至某個群的“折騰”而改變了它必然的軌跡――當然,那些撲來跳去的“折騰”,真的也就影響了那么些人,但最多也不過如此啊。宇宙般廣闊和長遠的歷史,只有取到它極限小的邊際量,才唯一有可能地等同于在某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一些看似偶然或者必然我們所熟知或者淡忘的歷史吧。事實是,只有再做一個無窮區(qū)間內的積分,才可以成為那個取到了極限小的邊際的歷史!
這樣以來,似乎每個具有意識的高級動物都很可悲――是,而且,也是我們必須承認的。實際上,大部分的我們,都不會想的太多或者太深。中國人古諺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有太多的近憂,俗人在憂慮著生活,工作,事業(yè),追求還有感覺;而所謂的偉人們,也會被歷史蒙蔽了已經很有遠見的戰(zhàn)略眼光,憂慮著民族,國家,地區(qū),戰(zhàn)爭,協(xié)商……如此的多,如此的復雜,如此的冗亂,怎么還有我在這里又“瘋”又“傻”而且還“無聊”的“遠慮”呢?這,只會被似乎克服了某些“近憂”而成為了所謂的“成功人士”們不屑一顧的扯淡閑諮罷――而且,真的懷疑,不要多久,自己也成了那樣的一個成功者!至少現在,自己仍然有很強的欲望去做那么一種追求。
應該是吧――可是,人類的可悲,又何不是正因如此呢?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十一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歷史讀后感。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么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于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余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績,多么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yōu)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yōu)良的血統(tǒng),多么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并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征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guī)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后的歷史朝良性發(fā)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并困惑著后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fā)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后來的執(zhí)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zhí)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钡拇_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fā)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原來歷史可以這么理解的。
歷史的溫度讀后感篇十二
這個寒假,我看了著名作家林漢達所編撰的《中國歷史故事集》,下面是我對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和自己的心得。
1,它讀起來很順口,就和聽普通的故事一樣,讀起來很流暢,不像其他的歷史讀物,讀起來稍有些拗口。所以,說它是一本歷史讀物,還不如說它是一本故事書。
2,它的故事情節(jié)比一般歷史讀物生動。前前后后幾個故事,都彼此串聯起來,讓我讀了一篇,還想讀一篇。有一次,我連續(xù)讀了一個多小時。從春秋時期一直寫到三國時期,都是這樣。往往前一篇篇末說到的一個人名,后一篇,就與故事內容息息相關。
3,所撰寫的歷史詳細并取材于正史。書中記述了從春秋到三國一千多年的幾乎所有重要事件。而且都是在正史上有記錄的事件,像原來《三國演義》中記述的“桃園結義”“草船借箭”在書中都沒有出現。
4,插圖精美。往往我們在讀歷史讀物時看到的幾乎都是滿篇的文字,沒什么插圖,讓人覺得枯燥無味。而這本書,不僅附帶了三四十幅插圖,而且在每一章的最后,都有該時期的一幅地圖。如:在《戰(zhàn)國故事》一章的末尾,附有一張戰(zhàn)國地圖。
以上就是我認為這本書的精彩之處。
讀了這本書,我也許才真正的理解這一千多年的歷史。才真正理解了這一千多年燦爛輝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