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質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范文(15篇)

字號:

    通過總結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好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和潛力,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升。寫心得體會時,要注意語言的規(guī)范與準確性,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錯誤的表達方式。這些范文中的總結方式別具一格,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篇一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歷史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歷史不僅是過去的故事,更是一面鏡子,能夠啟迪人們的思維,培養(yǎng)人的道德素質,提升人的人文關懷。而學習歷史典故則是清晰地了解歷史內涵、培養(yǎng)思辨能力和借鑒過去的重要途徑。在我的學習歷史典故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典故的價值和意義。
    首先,學習歷史典故能夠幫助我們深入了解歷史的內涵。典故以小見大,字字珠璣。通過學習典故,我們可以了解到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原因和結果,進而形成對歷史客觀規(guī)律的認知。例如,烏鴉喝水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貪婪,過度追求而不珍惜手中的積分容易失去一切。這樣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幫助我們明白人生的種種道理。通過學習典故,我們能夠更加直觀地體驗歷史的魅力,增強對歷史的感悟。
    其次,學習歷史典故能夠培養(yǎng)我們的思辨能力。歷史與現(xiàn)實、歷史與個人經歷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學習典故,我們可以將典故與個人經歷、社會現(xiàn)象相關聯(lián),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例如,學習《草木皆兵》的典故時,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句諺語“杞人憂天”。這個故事告訴我,我們不能因為極小概率事件而過分擔心。只有通過思考,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典故的深層含義。思辨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能力,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問題,并做出合理的判斷。
    而學習歷史典故還能夠幫助我們借鑒過去,提升我們的人文關懷。通過學習歷史典故,我們可以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思考和回顧,認識到人類的共同價值觀和人性的共性。例如,《屠龍勇士》的故事告訴我們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下堅持自己的信念和責任,不斷奮斗,最終取得成功。這個故事告訴我,在面對困難時,我們不應該輕易放棄,而是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通過學習歷史典故,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的情感和行為,培養(yǎng)人文關懷,提升我們的社會責任感。
    最后,學習歷史典故能夠激發(fā)我們對歷史的熱愛和對文化傳承的重視。歷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的記憶和積淀。通過學習歷史典故,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所處的文化背景和文明傳承,并為之感到自豪。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到歷史的魅力和價值,并通過這種了解和體驗,愛上歷史、重視文化傳承。學習歷史典故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是為了培養(yǎng)我們對歷史的熱愛和對文化傳承的重視。
    總之,學習歷史典故是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學習歷史典故,我們能夠深入了解歷史的內涵,培養(yǎng)思辨能力,借鑒過去,提升人文關懷,并激發(fā)我們對歷史的熱愛和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希望每個人都能夠重視歷史教育,深入學習歷史典故。通過對歷史的思考和回顧,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社會,更好地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zhàn),成為有思想、有擔當?shù)娜恕?BR>    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篇二
    歷史典故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通過閱讀歷史典故,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倫理和價值追求。同時,歷史典故也與當下生活息息相關,對于我們塑造正直品格、提高情商和智慧能力都有積極作用。在一段時間的閱讀過程中,我感觸頗深,下面將從擴大知識儲備、提升人文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智慧思維等方面,進行心得總結。
    首先,通過閱讀歷史典故能夠擴大知識儲備。歷史典故源遠流長,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從《左傳》中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到《孟子》中的“魚相忘于江湖”,每一個典故都是歷史的真實反映,是一次對古代智慧和經驗的回顧和總結。通過關注典故中的背景、意義和用途,我們可以加深對古代社會生活的了解,了解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嫁生老病死等各個方面的習俗和風尚。這不僅有助于我們對古代歷史的全方位認知,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儲備,還能夠培養(yǎng)我們的歷史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其次,通過閱讀歷史典故能夠提升人文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是指個體對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的理解、認同與掌握,是一個人在歷史文化發(fā)展中所形成的人文內涵。閱讀歷史典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觀。例如,通過《列子》中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了解到一個人的行為將決定其未來的命運。這告訴我們要用積極向上的行為去對待他人,從而獲得更好的結果。再如,通過閱讀《戰(zhàn)國策》中的典故,我們可以體會到忠誠、信義和智慧的重要性,從而提高我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總之,通過閱讀歷史典故,我們能夠培養(yǎng)對歷史文化的敬愛和熱愛,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yǎng),塑造我們的人格品質。
    此外,通過閱讀歷史典故能夠培養(yǎng)智慧思維。歷史是人類經驗的集大成者,它載著許多智慧和啟示。閱讀歷史典故可以讓我們學會思考,用聰明才智對待問題。以《紅樓夢》中的“投機倒把,二天上人”的故事為例,我們可以從中深刻認識到做事不應過分貪圖一時,而是應該樹立長遠目標,加強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智慧。通過理解和分析歷史典故中的道理和智慧,我們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變得更加聰明、睿智。在處理人際關系、解決問題等方面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更加理性和有條理地思考和行動。
    最后,通過歷史典故閱讀,我明白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道理。歷史典故凝聚著文化的精華,我們不僅要在古代文學中尋找答案,更要將其運用到當下的生活當中。只有用古人們的思想和胸懷去理解和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我們在典故中所學到的智慧。歷史典故的作用是開啟大門,我們要將這扇門敞開,用這些智慧和道德準則指導我們的思維和行動,成為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具有廣闊眼界和寬容胸懷的人。
    總之,通過閱讀歷史典故,我們既能夠擴大知識儲備、提升人文素養(yǎng),又能夠培養(yǎng)智慧思維和豐富人生閱歷。在當代社會,我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和困惑,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思考和解決。而歷史典故正是給予我們的一面鏡子,引導我們更好地成長和進步。讓我們繼續(xù)閱讀歷史典故,從中汲取智慧,用其指引我們前行的道路,成為更好的自己。
    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篇三
    歷史典故是我們了解和學習歷史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學習歷史典故,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歷史的變遷和發(fā)展。無論是古代的典故,還是現(xiàn)代的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和哲理。在課堂上,老師常常講述一些歷史典故,讓我們從中汲取智慧和經驗。而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積累了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歷史典故教會了我學會領悟。歷史典故故事情節(jié)十分簡潔,但蘊含的深意卻不容小覷。例如,曹操與劉備圍獵時,曹操借機尋找劉備的弱點,以便消除對手。而劉備在圍場中發(fā)現(xiàn)了曹操的意圖,意識到曹操不僅僅是想和他一起打獵,更多的是希望了解他的秘密。劉備聰明地避開了曹操的問題,繼續(xù)專心打獵。通過這個典故,我明白了要在行動中學會領悟他人的真實意圖,不被外表和言辭所迷惑。
    其次,歷史典故教會了我學會堅持不懈。歷史上有許多堅韌不拔的人物,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沒有退縮,而是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比如典故《破釜沉舟》,講述了楚國將軍項羽在與秦軍作戰(zhàn)時,為了激發(fā)士兵的斗志,下令破壞了士兵的鼎、鍋等煮飯工具。這樣一來,士兵們只能拼命與敵人作戰(zhàn),因為退縮就無法煮飯吃。這個故事告訴我,只有在耗盡一切可能之后,人們才會發(fā)揮出最大的潛力。
    再次,歷史典故教會了我學會自省。歷史教給我們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而歷史典故則更能讓我們從中汲取智慧。例如,《伯樂相馬》這個典故,講述了伯樂因為能夠辨識出千里馬而被人稱為相馬師。這個故事告訴我,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可能蘊含著重要的信息,如果不加以注意和善加利用,就有可能錯失良機。通過這個典故,我學會了自省和反思,以便更好地把握機遇。
    最后,歷史典故教會了我學會擇善固執(zhí)。歷史上有許多典故都在教導人們要堅守正義和道德。比如《諸葛亮三顧茅廬》這個典故,講述了劉備為了能請到諸葛亮三次親自前去拜訪他,即使諸葛亮一直在茅廬中隱居,被人們認為是一個智力低下的人。劉備相信他的才華和智慧,堅持去邀請他加入自己的領導團隊。最終,諸葛亮答應了劉備的請求,并為劉備出謀劃策,使劉備一躍成為了政治舞臺上的重要人物。通過這個典故,我明白了選擇正直和聰明的人才對于一個團隊的成功至關重要。
    總的來說,歷史典故不僅僅是故事,更是智慧和經驗的傳遞。通過學習歷史典故,我能夠領悟到許多深層次的道理,如學會領悟、堅持不懈、自省和擇善固執(zhí)。當我在課堂上聽到老師講述這些歷史典故時,我總會靜下心來,思考其中的含義,增長自己的見識。我相信掌握這些歷史典故的知識將會對我的未來發(fā)展和人生道路有著重要的影響。
    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篇四
    歷史典故作為歷史知識的一部分,承載了歷史的智慧和經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歷史,也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一些啟示和思考。在學習歷史典故的過程中,我深有體會,學習歷史典故對于培養(yǎng)自身品德和素養(yǎng)、提升自身學術能力以及拓寬自己的視野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學習歷史典故對培養(yǎng)自身品德和素養(yǎng)的影響
    歷史典故中蘊含著許多有關人性、道德和價值觀的教導,這些對于我們的品德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例如,著名的典故《刺瞎劍者》告訴我們不要自相殘殺、內斗自毀,而應該團結一致。這樣的教導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念,增強我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并培養(yǎng)我們的自律能力。學習歷史典故,讓我們意識到人們的行為和選擇都是有原因和后果的,因此我們應該自覺遵循道德,做出正確的決策。
    第三段:學習歷史典故對提升自身學術能力的影響
    歷史典故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背景、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內涵,學習典故不僅可以了解歷史的發(fā)展脈絡,還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身的學術能力。通過學習典故,我們可以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學會分析問題、歸納總結和理性思考。此外,學習典故還可以開拓我們的知識視野,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yǎng)和文學素養(yǎng)。歷史典故不僅是歷史知識的傳承和延伸,更是培養(yǎng)我們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
    第四段:學習歷史典故對拓寬視野的影響
    歷史典故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和背景都是歷史的一部分,通過學習典故,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拓寬自己的視野。歷史典故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和不同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與沖突,使我們的眼界從狹窄的個人主義擴張到開放的全球視野。此外,學習典故還可以幫助我們面對和解決當前的問題和挑戰(zhàn),從歷史教益中汲取啟示和智慧,使我們的思維更加縝密、理性和全面。
    第五段:總結
    學習歷史典故對于我們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學習歷史典故,我們可以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和素養(yǎng),提升自身的學術能力,并拓寬自己的視野。歷史典故是歷史智慧的結晶,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意義。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學習歷史典故,從中汲取寶貴的智慧和經驗,為自己的成長和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只有不斷學習歷史典故,我們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成為擁有高尚品質和廣博視野的人。
    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篇五
    學習歷史典故是培養(yǎng)人們歷史意識、文化自信和智慧的重要途徑。典故是歷史經驗的凝結,是古代智慧的結晶。典故蘊含著豐富的意義和智慧,通過學習典故,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歷史發(fā)展的軌跡,認識古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同時,通過對典故的學習,我們還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思考能力、學術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自己更有內涵、更有品位。
    第二段:學習歷史典故的價值
    學習歷史典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和內涵。典故是歷史的縮影,它可以引領我們走入歷史的大門,了解歷史的發(fā)展脈絡。通過學習典故,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歷史人物的言行舉止,進而更好地把握歷史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典故還能幫助我們加深對歷史人物思想的理解,從而提升我們應對問題的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第三段:通過學習典故培養(yǎng)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典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通過學習典故,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典故中蘊含的豐富的哲學、道德和倫理觀念,可以幫助我們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學習典故還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典故是文學作品的源泉,通過學習典故,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
    第四段:學習典故對我們的啟示
    學習典故可以給我們以重要的啟示。典故中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和哲理,它是人們在實踐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通過學習典故,我們可以借鑒古人的智慧,使自己更好地應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典故還能幫助我們培養(yǎng)堅韌不拔的品質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從而具備戰(zhàn)勝困難和挑戰(zhàn)的勇氣和能力。
    第五段:總結并展望
    學習歷史典故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學習典故,我們不僅可以增加對歷史的了解和認識,還能培養(yǎng)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思考能力以及文學鑒賞能力。典故中的智慧和啟示能夠指導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學習典故,努力將典故與現(xiàn)實相結合,將其轉化為提升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綜上所述,學習歷史典故是一項重要而有意義的任務。通過學習典故,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歷史的發(fā)展軌跡,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培養(yǎng)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審美情趣。同時,典故還能給我們以重要的啟示和指導,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學習典故的重要性,努力將典故的智慧和思想引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以此提升自己的品位和思維能力,做一個有修養(yǎng)、有情趣、有見識的人。
    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篇六
    歷史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我們了解過去、認識現(xiàn)在、推測未來的重要途徑。而典故作為歷史中的瑰寶,植根于人類智慧的深厚土壤。借助典故,我們可以了解歷史背后的智慧,從而汲取啟示,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生活和工作。在我學習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典故的力量,它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口才和寫作能力,更能激發(fā)我們的思考和洞察力。以下是我對典故的心得體會。
    首先,典故是歷史智慧的閃光點。當我們翻閱歷史典籍,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著許多精妙的故事和哲理。比如《史記》中記載的“鐘離春秋”一事,講述了官員鐘離春在擔任監(jiān)察官期間勇敢地揭發(fā)了權貴的貪污和不法行為。他的義舉雖然引起了當時權貴的不滿,最終卻贏得了百姓們的贊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勇氣和正義的追求,無論遇到多么艱難的情況,我們都應該勇往直前。正是通過這些典故,歷史智慧在我們面前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引導著我們前行。
    其次,典故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歷史典故中往往包含著大量的修辭手法和優(yōu)美的詞匯。通過學習和運用這些典故,我們可以提升我們的口才和寫作水平。例如,當我們想要形容一個人的智慧超群時,可以用“竭智盡忠”這個典故來進行比喻。這個典故來源于《史記·滑稽列傳》,講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賢臣倪良竭盡智慧為國效力的故事。運用這個典故,我們可以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才華。因此,通過學習典故,我們能夠豐富我們的表達方式,使我們的語言更加生動有趣。
    再次,典故可以激發(fā)我們的思考和洞察力。典故往往隱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人生哲理。通過深入思考和分析典故,我們可以獲得更為深刻的認識和領悟。例如,著名的典故“一箭雙雕”講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對敵人的智慧布局。通過分析這個典故,我們不僅可以了解諸葛亮的智慧和策略,更可以得到“一箭雙雕”的含義,即在一次行動中達到兩個目標。這個典故啟示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思考,尋找到一舉多得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典故激發(fā)了我們的思考和洞察力,使我們能夠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zhàn)。
    最后,典故使歷史更加生動有趣。相比于枯燥的歷史教科書,典故往往更容易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并且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通過這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和典故,我們不僅可以記住歷史,更能夠深入了解歷史背后所蘊含的智慧和道理。這樣,我們就能夠更好地應用歷史智慧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做出更加明智的選擇。典故讓歷史變得更加接地氣,激發(fā)了我們對歷史的熱愛和探求的欲望。
    總之,通過對典故的學習和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智慧,豐富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fā)我們的思考和洞察力,使歷史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典故是歷史的寶藏,也是人類智慧的瑰寶。通過學習和應用典故,我們能夠獲得更多的智慧和啟發(fā),成為更有思想、更有修養(yǎng)的人。
    (總字數(shù):605)
    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篇七
    歷史典故是指那些被傳承了很久的經典故事,這些故事通常用來講述一些有趣的事件、傳奇的人物和重要的歷史事件。而這些典故不僅為我們帶來了歡樂的時光,同時也在我們的成長和生活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我看來,歷史典故是一種珍貴的財富,值得我們細心品味和探究,它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第二段:歷史典故的價值
    歷史典故有許多的價值,比如說,它們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了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卓越和璀璨,也可以從中學習到許多歷史上的智慧和哲理。同時,歷史典故也可以啟示我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幫助我們開闊思維,從而更好地應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第三段: 歷史典故對我們的影響
    歷史典故對我們的影響不止是在思想上的啟迪和拓展,更重要的是它們在我們的成長和教育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這些故事可以激發(fā)我們對于人生意義的探索,幫助我們定位我們自己的人生階段,從而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同時,歷史典故還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更加具有社會責任感,并秉持公德心,為社會發(fā)展出一份力量,同時也讓我們的心靈更加成熟和豐富。
    第四段:歷史典故的啟示
    歷史典故給我們啟示甚多,尤其是在自身的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這些故事幫助我們承受挫折、助力我們度過困境。很多重要和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有著自己的人生故事,根據他們經歷的成功和失敗來探索和鑒別問題,這是一種重要的經驗教訓。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我們也可以即時的對觀察到的事物進行比較和對照,來揭示其中的重要性和獲得更好的體驗,從而更好地成長和發(fā)展。
    第五段: 總結
    歷史典故可以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資源和工具,它們不僅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歷史的真實性和智慧,同時也可以為我們提供具體的應對方案和預測。在我們的生活中,歷史典故總是伴隨著我們,甚至深入我們的生活,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體驗。我們應該珍惜這些歷史典故,從中汲取靈感和智慧,共同探究歷史的背景和故事,同時也在我們的今后生活和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和影響。
    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篇八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后,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chuàng)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shù)睾⒆游淖?。伐桂書院遺址位于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后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游黃袍山,黃庭堅造訪張良退隱黃袍山的“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有賦詩一首:《牧童》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佰葜钡马簟惫咆椰F(xiàn)高掛于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篇九
    郭子儀一生經歷豐富,他和李白之間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據說兩人都救過對方的命。根據史書記載,當年郭子儀名聲不顯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小的士卒,不知道犯了什么事,他的上司就要處死他,恰好碰上了當時正受寵的李白路過,看郭子儀威武大氣是個人才就一番周旋勸告哥舒翰,免了郭子儀的刑責。
    李白雖然是史上少有的大才子,但是其實在政治上的才能還是很渣的,并沒有什么杰出的才能,而且為人狂妄不拘小節(jié),得罪了很多皇帝身邊的近臣、親信,受到了很多人的誹謗,到了后來的時候更是失誤的`跟著永王造反,結果兵敗,郭子儀念及李白當年對自己的恩德就力保李白,最后李白得以免去死刑。郭子儀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完人”,可以說遍觀整個政治史像他這樣的都很少見,他的一生經歷了很多的波折,但是始終保持著一種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態(tài)度,得志的時候精忠報國,失勢的時候也不埋怨什么,這其中還有他屏退侍女免遭禍患和不設門墻透明公開的小故事,最精彩的是他和李白之間的那段往事。
    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篇十
    夸父,古代神話中的人物。逐日:追趕太陽。我國古代的一個神話,表現(xiàn)了古代人民決心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和堅強意志。比喻決心大或自不量力。語出《山海經·海外北經》??涓笧槭构饷饔礼v人間,翻山越嶺,跨河涉澤,追趕太陽。也不知走了幾千幾萬里,他才追到禺谷(今靈寶秦嶺山下),就是太陽落下的地方。一團又紅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熱炙烤得口干舌燥。于是,他就去喝水,喝干了黃河、渭河的水,還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澤里的水。
    夸父沒有到達目的地就渴死了。臨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邊,手杖立刻變成一片桃林。死后,他的尸體化成了一座高山,后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約當今河南靈寶以西、陜西潼關以東地區(qū)。商朝靈寶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涓干轿挥诮耢`寶陽平鎮(zhèn)東南十公里處。現(xiàn)夸父山下有一村莊,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銘:夸父村。
    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篇十一
    詩人屈原在幼年時期就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當時正逢連年饑荒,屈原家鄉(xiāng)的`百姓們吃不飽、穿不暖,時有沿街乞討、啃樹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見之不禁傷心落淚。
    一天,屈原家門前的大石頭縫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們見狀,紛紛拿來碗瓢、布袋接米,將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親便發(fā)現(xiàn)家中糧倉中的大米越來越少,他很是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發(fā)現(xiàn)屈原正從糧倉里往外背米,便將屈原叫住,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進了石縫里。
    父親沒有責備屈原,只是對他說:“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窮人,如果你長大后做官,把楚國管理好,天下的窮人不就有飯吃了嗎?”
    自此屈原勤奮治學,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為官,管理國家大事。他為國、為民盡心盡力,被后世之人稱頌,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轉為大善。
    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篇十二
    漢朝有個劉姓書生,上京趕考的時候路過華山,準備登山一游。山上有一座神廟,廟里供奉的是一位美麗善良的神女-華岳三娘。
    三娘被王母派遣到此地一直孤獨寂寞,這一日有人路過當然喜不自勝。化成一尊塑像。劉書生進入神廟大殿,看到神女塑像,立即被深深吸引住了,暗想如果能取到這樣的.妻子改多好。想到此處百感交集,提筆在墻上作詩一首。三娘見書生清秀俊朗文采斐然,心里也特別喜歡。雖然也知道這是違反天條的事情,但是她還是抑制不住自己心中噴涌而出的愛情。
    終于化成了凡人,追上劉書生,與其結為夫妻,自是恩愛無比。后來三娘懷孕,而書生還要去考試,只能暫時分別,書生送給三娘一塊祖?zhèn)鞒料?,要三娘以此給孩子命名。后來三娘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這件事,將三娘壓在華山下的黑云洞中。而神物寶蓮燈也落入二郎神的手中。
    后來產下了沉香,托人送到了劉書生手中。等到沉香十六歲的時候,劉書生將整件事情說給他聽。沉香決定上天救母。
    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篇十三
    商朝紂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紂王的庶兄賢臣箕子感嘆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湯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錦繡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華貴的車子,住高樓廣廈。這樣下去,商國境內的物品將不能滿足他的欲望,還要去征掠遠方各國珍奇異寶?!?BR>    果然,紂王的貪欲越來越大。他抓了上千萬的勞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臺,以白玉為門的瓊室,再搜羅珍寶和奇禽異獸充塞其中。同時在鹿臺旁注酒為池懸肉為林,使裸體男女在其中相逐戲,以供紂王取樂。
    由于紂王的殘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紛紛倒戈反商。眾叛親離的紂王,最后被迫自焚于鹿臺的熊熊烈火之中。
    春秋時,齊桓公由于有賢相管仲的輔佐,曾稱霸于中原。
    管仲病危時,齊桓公去看望他,說:“仲父您病了,有什么話教誨我嗎?”管仲說:“我希望你能疏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wèi)公子這些人?!被腹f:“易牙用自己兒子的肉來孝敬我,說明他愛我勝過愛他的兒子?!?BR>    管仲說:“如果他對自己兒子都很殘忍,對君主怎么能好呢?”齊桓公又說:“常之巫能預知人的死期,能治療我的頑疾,難道不能信任他嗎?”管仲說:“死生由命,頑疾是身體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數(shù),守住自己的根本,卻依靠常之巫維系健康,他將會因此而為所欲為了?!?BR>    齊桓公說:“衛(wèi)公子啟方,侍奉我已十五年了,為了我,他父親死了他都沒去奔喪,說明他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這樣的人還不能信任嗎?”管仲說:“人最親的莫過于父母,對父母尚且如此無情,又何況對他人呢?!被腹J為管仲話有理,便堅決地答應了。
    管仲死后,齊桓公便驅逐了這四個人。但四人走后,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寢,更沒有心思上朝理政,且舊病復發(fā),著實難受。但由于管仲當初有言在先,所以也就強忍煎熬堅持了下來。
    又過了三年,桓公實在忍不下去了,便說:“仲父的話也太過分了,此四人有益于我而無害于國?!?BR>    就又把他們召回朝廷。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造謠說:“桓公將在某日死去。”于是易牙、豎刁、常之巫勾結起來發(fā)動政變,把桓公的宮門堵塞住,不準任何人進出,并在宮外筑起三丈多高的圍墻,且斷絕了他的飲食,最后把桓公給活活餓死了。
    齊桓公臨死時,流著淚嘆息說:“唉!恨我當初沒聽仲父的話,以致落到今天這個下場,仲父真是圣人??!”
    楚國太子建在鄭國被殺,建的兒子叫勝,當時正在吳國。楚國的令尹子西想召他回國,沈諸梁聞訊,前來求見子西,問:“我聽說您要召王孫勝回國,您是想要啟用他嗎?”
    子西答:“我聽說勝這人剛直不阿,勇猛無比,我想讓他戍邊守疆?!?BR>    沈諸梁說:“我聽說此人心胸狹窄,狡猾詭詐,而且一心只記著要報父仇,就不會以善去惡,修其德行,僅想報私仇就無心為國事出力。若請他來而不寵信,會召來怨怒;若寵信,又會助其貪欲,假使國家邊境遭到挑釁,他一定不會固守。我聽說國家將敗之時,朝廷內定有奸臣掌權。一個人誰沒有毛病呢?是聰明的人能夠及早地避免它,因個人舊怨而滅宗亡國的人,才是國家的真正隱患。關起門來尚且要警惕他來,假若去召他回來,則亡國之日不遠了?!?BR>    子西不聽沈諸梁的勸告,固執(zhí)地召勝回國,并命他戍守邊境,尊稱為白公。后來他打敗了吳軍,狂妄的要求以軍事演習來祭功。此后又制造叛亂,劫走楚惠王,并公然在朝廷上殺死國家重臣子西、子期,奪得楚國政權。
    陶朱公范蠡還住在陶時,曾生了一個小兒子。等到長大成人后,陶朱公的二子因殺人,被楚國拘囚起來。陶朱公說:“殺人償命是應該的,但我聽說有千金之家財,其子可以不被處死于市中。
    于是準備齊千金,準備讓小兒子前去探視。但大兒子也堅持要去,并說:“父親不讓大兒子去,而讓小弟去,一定是父親認為我是不肖之子?!闭f著竟要自殺。
    夫人見此,再三強勸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讓大兒子去,并附信一封,叫他交給自己過去的好友莊生。并對大兒子說:“到了以后,把禮金送上,然后一切客隨主便,不要與他爭辯。
    大兒子到后,便按照父親的囑咐去做了。莊生對他說:“你快走,不要再繼續(xù)留在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是什么原因?!?BR>    大兒子走后,并沒有按莊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的住在楚貴人那里。莊生雖窮,卻以廉潔耿直為標榜,楚王以下的大臣們都把他師視之,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兒子所送千金之禮,莊生并無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辦成后,再退還給朱公,以為信守之據,然而陶朱公的長子并不理解他的這番良苦用心。
    一天,莊生找了個理由覲見楚王,說天上有星相顯示,有事不利于楚國,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貫信任莊生,于是就命人封住三錢之府,準備大赦天下。楚貴人欣喜地將此喜訊告訴了朱公長子。
    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時弟弟一定會出來,千金企不白送莊生了。于是就又去見莊生,莊生吃驚地問:“你怎么還沒離開這里?”朱公長子說:“弟弟今將大赦,故而特來告辭?!?BR>    莊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錢還給了他。
    莊生被陶公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種奇恥大辱,于是就又覲見楚王說:“楚王大赦是為了修德去兇,可楚國的百姓都說,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兒子殺了人被囚在楚,他們家里就用金錢來賄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說楚王大赦并非為楚國百姓,只是為陶朱公的兒子一人著想罷了?!?BR>    楚王聽后大怒,下令對陶朱公的兒子立即處斬,然后才下大赦令。
    當陶公子拿著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親及鄉(xiāng)親都很悲傷,陶朱公說:“我聽說你的行動,就知道你一定會害死你的弟弟。這并非是你不愛他,只因為你從小與我一同創(chuàng)業(yè),備嘗生活的艱辛,所以很看重錢財。
    至于你小弟,本來就生長在富裕的環(huán)境里,出門乘車、騎馬,不知錢財來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為他能拋舍錢財,而你卻不能,最終是你殺了弟弟,不是見怪,我早就料想你會帶喪報回來!”
    戰(zhàn)國時,趙國丞相張孟談拜見晉國智伯后出來時,在軍營門外遇見智過。智過入見智伯說:“韓、魏二國恐怕主意要變?!敝遣畣枺骸盀槭裁矗俊敝沁^說:“我在軍營門外遇見孟談,看他表情矜持,舉止傲慢。”
    智伯自信的說:“不會這樣,我與魏桓子和韓康子秘密約定攻下趙國后,三分趙國土地,他們一定不會欺騙我,你可千萬不要將此話說出”智過不放心,又去拜見韓、魏二主,回來后再次勸智伯說:“二主表情不對,心思變了,一定是背叛了您,不如立即殺掉他們,以絕后患?!?BR>    智伯說:“他們的軍隊駐扎晉陽三年了,一朝行動,即能得利,那里會有別的企圖,你切莫再提此事了。”智過說:“不殺二主,那就更親近他們吧?!敝遣畣枺骸霸趺从H近?”智過說:“魏桓子的謀臣叫趙吉,韓康子的謀臣叫段規(guī),此二人都是能改變他們君王主意的幸臣。您可以與這二位約定,攻下趙國,就給他們二位每人萬戶的封賞。若如此,韓、魏二主就不會變心,您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了。”
    智伯說:“攻下趙國后三分其地,現(xiàn)在再給這兩個人各萬戶的封賞,那我所得的土地就太少了,這不行?!敝沁^見晉君既不采納他的計策,也不聽從他的勸告,于是就離開軍營,改姓輔氏,隱居不知去向了。
    張孟談回去后,見赴襄子就說:“我在軍營門外碰到智過,看來他懷疑我了,他從智伯那里出來后就改姓換名。今晚若不動手,必留后患?!?BR>    于是趙襄子即派張孟談去見韓、魏二主,約定夜晚動手,殺掉守堤的官吏,決堤淹智伯的軍營。智伯的軍隊在水中一片混亂,韓、魏之軍分從兩翼攻擊,趙襄子率軍從正面進攻,大敗智伯軍。智伯被活捉后處死,國家被分,族人因受株連,全部被殺。
    漢高祖之弟劉交被封為楚元王后,對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設酒宴,都會專門為穆生準備甜米酒。等到其子王戊繼位,開始還設甜米酒,到后來就漸漸忘了。
    穆生回到家說:“我該隱退了,不設甜酒,說明楚王對我已不在意了,我若還不離去,說不定有一天楚兵會把我抓住,腰斬于市呢。”于是就自稱有病,閉門不出。申公與白生強拉他去參加酒宴,勸他說:“你難道忘記先王待我們的恩情了嗎?如今楚王偶失小禮,你怎么能這樣計較呢?”
    穆生說:“《周易》上說:知幾是神人‘幾’的意思是事物的細微變化,這是判斷吉兇的先兆。君子見到‘幾’,就應有行動,一天也不能拖延。先王禮遇我們三人是為了宏揚道義。如今楚王忽視我們,是因為他忘記了道義,忘記了道義的人,怎能與他久處呢?我哪里是為了一點點的小禮節(jié)?”于是借口有病而離去。
    申公、白生留了下來。后來,王戊逐漸驕橫殘暴。二十年后,因同薄太后私下勾結,被削去東海薛郡,后又圖謀反叛,申公、白生二人進諫,楚王根本不聽,二人失望地離開楚王,隱逸他地去了。
    劉坦任長沙太守,主管湘州(今湖南湘于)地方的行政事務。當時正趕上王僧粲陰謀反叛,湖南的一些郡縣都起來響應王僧粲。前鎮(zhèn)軍鐘玄紹潛伏在長沙,做王僧粲的內應,準備王打來時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劉坦察覺,但他佯裝不知,一樣理政判訟,談笑如常。到了夜間,劉垣故意打開城門,以疑惑對方。鐘玄紹驚疑有變,不敢貿然行動。第二天早晨,劉坦借故把鐘玄紹叫來議事,并有意把談話時間延長,同時派人到鐘家去搜查。
    玄紹不知是計,應邀前來。在與劉坦談興正濃時,搜查的士兵已成功查獲了玄紹和王僧粲來往的全部信件。劉坦拿出了這些書信訊問玄紹,鐵證面前,鐘玄紹只得低頭認罪。劉坦就當場把玄紹處斬,并把他們的書信給燒了,以穩(wěn)定他部下的人心。長沙局勢也因此安定了。
    隋朝末年,戰(zhàn)事頻繁,魏先生隱居于梁、宋之間。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后因戰(zhàn)敗,只身逃到了雁門,換名換姓,扮成一教書先生,與魏先生認識且常來往。
    一次,魏先生半開玩笑地同他說:“我觀察先生面色沮喪,目光渙散,心神不定,言語支吾,現(xiàn)在朝廷正在抓捕山東的叛亂分子,難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嗎?”李密驚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說:“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細,還望先生救我?!?BR>    魏先生說:“我看先生沒有帝王氣象,也不具將帥的謀略,僅一亂世英雄而已?!?BR>    接著魏先生詳細地向他分析了歷代帝王將帥及亂世英雄成敗得失的.原因,最后魏先生說:“我夜觀天象,汾河晉地一帶有帝王將出,如您能前去輔佐,則前途不可限量?!痹捯粑绰洌蠲芊餍涠?,傲慢地說:“腐儒之輩,不屑與圖大事?!?BR>    不久,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買馬,駐營作戰(zhàn),最后還是一敗涂地,投降了唐王朝。后又鬧叛亂,終被全部消滅。
    唐朝中期,河西、隴右一帶被吐蕃所占領。自玄宗天寶年間以后,安西、北庭一帶向朝廷報告公事的路也被阻斷了。西域在長安的使者無法返回,人馬都由鴻臚寺(管禮賓的機構)代管,鴻臚寺又委托各州府縣供養(yǎng)。政府開支經常超出預算,況且當時長安經濟也非常蕭條。
    德宗時,宰相李泌得知外國留在長安的使臣很多,有的已經住了四十多年,在長安成家立業(yè),娶妻生子了,且大都購置了土地房產,收入頗豐,很是富有。李泌就命人調查在長安有田產的外國客人,結果共查出有四千余人。便命令國家全部停止對這些人的供養(yǎng)。
    這些外國人聞訊,都到政府去申訴,官吏們無奈,只得來找李泌。
    李泌說:“這都是我們過去工作的失誤,哪有外國來朝貢的使者,留在京城數(shù)十年而不回國的呢?現(xiàn)在應該取道回紇或從海道把他們送回國去。有不愿回國者,命令他們到鴻臚寺去說明理由,然后授予他們官職,發(fā)給他們薪俸,使之成為唐朝的官吏。人的一生應當及時施展自己的才能,哪能終生做客呢?”
    結果外國客人沒有一人愿意回國的。李泌就把他們安排在保衛(wèi)京城的神策軍中,原先是王子的使者,讓他們去當軍官或官府的押衙,其余都當士兵,這樣一來,不但加強了京城的警備力量,而且每年可為國家節(jié)省開支五十余萬。鴻臚寺所供養(yǎng)的外國客人,此時也只有十余人了。
    唐朝貞元年間,咸陽有人向皇帝報告說,他見到了戰(zhàn)國時的大將白起。這位白起大將軍讓他向皇帝報告說:“讓他為國家捍衛(wèi)西部邊疆,因為到正月,吐蕃將要大舉東下,進犯唐朝邊境。”
    過了不久,吐蕃果真興兵入侵。在守邊將士的奮力抵御下,吐蕃敗退。唐德宗李適因此對這個咸陽人神話般的傳說信以為真,準備在京城長安為白起修廟,追封他為司徒。
    宰相李泌說:“據我所知,國家興旺,都是因君主能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所致?,F(xiàn)在守邊的將帥立了功,而陛下卻獎賞古人白起。這樣做,恐怕會引起守邊將士不滿,從而瓦解了戰(zhàn)斗士氣。
    況且在京城修廟,大規(guī)模地進行祈禱活動,流傳到四方,也會引起不好的巫術之風。聽說在杜郵有一座舊的祠廟,陛下可命當?shù)毓倮粜掭菀幌拢怨┓畎灼?,這樣不至于驚動更多的人?!钡伦诨实塾X得言之有理,便聽從了李泌的建議。
    宋代河西趙元昊反叛,皇帝詢問邊疆防務情況,輔臣都答不上來?;噬洗笈敿戳T了主管軍事的樞密院四位樞密使的官。
    四樞密使中一位姓王的樞密使被貶到虢州。其好友翰林學士蘇公儀到城外送他時,王對公儀說:“我這次去虢州,十年前已有人預言了?!惫珒x說:“那人一定是位占卜算卦的術士吧”王說:“不,是曹瑋?!?BR>    在我從前當三司鹽鐵副使時,一次到河北判決獄囚,那時曹瑋從陜西剛被貶到河北做軍師。我到定州辦完公事后,曹瑋對我說:‘公事辦完,該回京城了,愿您明天暫留一日,我有話要對您說?!蔽冶緛砭蛺勰剿男鄄膫ヂ裕宦牬嗽?,就欣然留了下來。
    第二天中午,曹瑋請我吃飯。飯后,他清退左右,對我說:“我觀公滿面是善變骨相,您將來不是做樞輔,就是做邊帥,有人說你能做到宰相,我看不能。不到十年,你一定到這里當總管。那時西邊常傳警報,公應預先研究邊防戰(zhàn)備,搜羅人材,否則很難應付突發(fā)事件。
    我說:“邊境的情況,只有您最熟悉,您有何見教?”
    看完諫帖,我心中暗想:這孩子是個可造之材,將來定會有一番作為。聽說他常從集上路過,我一直想見見他,幾次命手下人誘他來府上,都沒成功。于是便使擅畫者畫下他的相貌。后來我終于見到了這個孩子,真有一股英雄氣概。
    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是邊地的禍患,算一算他成人的日子,正是您在這兒掌政的時候,望公努力啊。”我當時聽后,并不以為然,如今才知道被畫的人就是趙元昊。”
    宋仁宗時,西部邊疆發(fā)生了戰(zhàn)事,大將劉平陣亡。朝野輿論認為,這是因為朝廷派宦官做監(jiān)軍,主帥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指揮才能,導致劉平失利。于是仁宗便下令誅殺劉平的監(jiān)軍宦官黃德和。
    有人請求仁宗把各路元帥的監(jiān)軍全部撤掉。仁宗征求宰相呂夷簡的意見,呂夷簡說:“不必撤掉,只要選擇為人忠厚謹慎的宦官去擔任監(jiān)軍就可以了?!比首诰臀蓞我暮喨マk理此事。
    呂夷簡說:“我只是一名待罪宰相,不曾和宦官交往,怎能知道他們是否賢良呢,希望皇上命都知押班去推舉,為了能職得其人,當規(guī)定:如果他們所薦舉的監(jiān)軍有不勝其職者,與監(jiān)督同罪?!比首诓杉{了呂夷簡的意見。
    第二天,都知押班在仁宗面前叩請撤掉各監(jiān)軍的宦官。朝中的士大夫無不稱贊呂夷簡的謀略。殺一個監(jiān)軍,其他的監(jiān)軍依然還在。全部撤掉他們,必生怨言,若軍中再有過失時,他們就會為撤掉他們找口實,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自己請求撤掉。
    北宋英宗趙曙初即位時,有一天,慈壽皇太后送一封密信給宰相韓琦,內稱皇上和其生母高太后都對她不尊敬,還有“為孀婦作主”這樣的話,并密令宦官伺機替她報仇。韓琦見信后,只淡淡地說:“領圣旨。”
    第二天,要上朝議事,韓琦借口家有急事,請求晚上朝。過后,韓琦上殿單獨面見皇上,說:“我不敢驚動圣上,但有一封信必須請皇上過目,要當面說清楚,只是不能泄露出去。”
    韓琦接著說:“皇上能有今日,全賴慈壽太后之這個大恩不可忘記。雖然她不是你的親生母親,但要多尊重她,自然也就平安無事了”
    皇上說:“請相國明示。”韓琦說:“這封信上所說的話,我可是擔當不起,希望皇上能把它秘密燒掉,如果泄露出去,挑撥離間的人就會乘機而入。”皇上頜首稱是,依言而行。從此以后,兩宮太后關系融洽,沒有人看得出她們原先曾有過矛盾。
    宋朝興盛的年代,賢德的宰相能夠為國盡力者,都是能當面談問題。因為宰相和皇上當面討論問題,消除了畏忌,感情很融洽才能講出肺腑之言,所以雖說是皇宮內部的一些不好公開的矛盾,也能得到及時的解決。
    宋高宗時,苗傅和劉正彥發(fā)動叛亂,脅迫高宗答應隆太后垂簾聽政。各路兵馬聞訊,齊奔京師,意欲勤王救駕。大臣朱勝非為防苗、劉狗急跳墻,威脅到皇帝的安全,便讓皇帝答應封苗、劉為淮南兩路制置使,給他們統(tǒng)帥軍隊權力,然后說服苗、劉投降。
    苗、劉降后,朝廷希望他們快去赴任,苗、劉的部屬張逵卻為他們謀劃道:要皇帝給他們立鐵契為證,以防日后有變。
    退朝后,他們帶著書信到朱勝非府上,要求辦理此事。朱勝非叫他的秘書拿筆來,奏請皇上允許賜給鐵契,并命令他屬下的官吏詳細查一下過去有關此事的典故,以便照例辦理。苗劉二人聽后,都非常高興。
    第二天臨上朝時,苗傅的待衛(wèi)傅宿求見朱勝非說:“昨天呢皇上批準要賜給苗、劉二位將軍以鐵契,今天能舉行賜契大典嗎?”朱勝非默思良久,忽然環(huán)顧左右諸官,問道:“叫你們查找過去的做法,都查到了嗎?”
    諸官回答說:“沒有先例可查。”又問:“按照過去的方法制造鐵契,你們知道怎么做了嗎?”回答說:“不知道?!敝靹俜钦f:“這樣的話怎么給他們鐵契呢?”官吏們都笑了,傅宿自知理虧,便解嘲的說:“已經得到了。”
    于是就灰溜溜地回去了。此事妙在不拒絕他們而讓他自己放棄。假如給一般迂腐之人處理此事,必會想出一番大道理來與他們辯論,這不但會激怒小人而危及自身,也會使對方志在必得,使局面無任何回旋的余地。
    明朝莊浪地方部落拭挫魯麟,本為守甘肅的副將,他向朝廷要求當大將而沒被獲準。便依仗自己部落強大,向朝廷示,以孩子幼小為由而擅離職守,自行回莊浪部落。
    面對這種情況,朝中有人主張封他為大將,有的主張把他召到京城,給他封地。惟有尚書劉大夏說:“魯麟為人暴虐,且不善于管理部眾,他不會有什么作為的。然而他又沒有犯罪。現(xiàn)在如果授他大將軍印,不合朝廷的法規(guī);召他到京城,他如果不來,則有損于朝庭的威嚴。”
    此時上策是暫時擱置,不去理他,聽任他在家賦閑。而另外表彰他先世對朝廷的忠貞。表彰魯麟先輩的功績,使他內心愧慚,而怨恨朝廷不封他大將軍的事又不能說出來。這樣事情的趨勢才能按照我們的意思去發(fā)展。
    不久,魯麟自覺沒趣,便心情抑郁而死。
    明武宗時,宸濠叛亂,后被王守仁平定,捕獲了宸濠,把他囚禁在浙江。當時適逢武宗南巡,駐蹕留都。中官便讓王守仁放宸濠回江西,等武宗親征時再把他擒獲,并私派兩名宦官到浙省傳達命令。
    王守仁聞訊大怒,嚴辭厲責中官的這種荒唐想法。中官自知理虧,此事也就作罷了。但王守仁的部下江彬等人,因妒忌王守仁的功勞,便散布謠言,說王守仁開始時與宸濠同謀,后聽說朝廷的大軍親征,才把宸濠逮捕以開脫自己的罪責。意想乘機誣陷王守仁,以使平叛大功據為己有。
    王守仁與張勇商量決定:先把宸濠交給了張勇,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勞歸于總督軍門,請求皇上不要再到江西去了,王守仁自己也稱病在凈慈寺修養(yǎng)。
    張勇回到京城,在武宗面前極力稱贊王守仁的忠誠,以及他讓功避禍的做法。武宗恍悟,于是就制止了對王守仁的指控。
    明朝武宗年間,汪應軫出任泗州太守。武宗決定到南方巡視,驛站的使者騎馬沿途報告皇帝即將到達的消息,其他州府都惶恐不安,強索民財以為迎接皇上的費用。
    獨有汪應軫沉著冷靜,他托說:“皇帝巡視沒有準確的日子,匆匆忙忙作準備,官差役吏四處搜掠,很容易作弊欺壓百姓。倘若費用都收集齊了,而皇帝不來,怎么辦呢?”
    在皇帝巡視的路上,宮廷使者絡繹不絕,對沿途任意敲詐勒索?;实鄣竭_泗州時,汪應軫率領百余名壯士,排列在龍船旁邊,大聲歡呼。宮廷使者正為不能下水勒船而頹喪,汪應軫便指揮人們急速拉船前行,傾刻之間,行出百里,出了泗州境界。
    自此以后,凡有到泗州的使者,都斂跡速去,絕無人敢肆意橫行了。泗州大治,官民皆頌其德。
    明世宗皇帝準備巡檢楚地,如果走水路去,則南京就得準備樓船供皇帝使用。準備了樓船,要是皇上改變了路線,就白白浪費了官府的銀錢。如果不準備,而皇上突然到了南京,那就犯了大罪。
    尚書周用問工部沈主事有什么好辦法,沈主事說:“把船商們召集來,讓他們準備好木材在龍江關等候,派快驛使偵察皇上所行的路線,算出到達的日子來,到時候把船造好。如果乘船,那么造船的錢歸官府出,如果不乘船,就不造船了,把木材退給商人,這事不難辦。
    后來,皇上果然走陸路,南京的船也就沒有造。
    長州尤翁開了三家當鋪。年底某天,忽聽門外一片喧鬧聲,出門一看,是位鄰舍。站柜臺的伙計上前對尤翁說:“他將衣服壓了錢,今天空手來取,不給他就破口大罵,哪有這樣不講理?”而那人仍氣勢洶洶,不依不饒。
    尤翁從容地對他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不過是為了度過年關。這種小事,值得一爭嗎?”于是命店伙計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帳四五件。尤翁指著棉襖說:“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
    又指著棉袍說:“這件算我給你拜年用,其他東西現(xiàn)在不急用,可以暫留在這兒?!蹦侨四玫揭路?,自覺理虧,只得灰溜溜的離去。
    當天夜里,那位鄰人竟死在了別人家里。他的親屬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來此人因負債過多,已服毒,知道尤家富有,想敲筆錢,結果一無所獲,才轉到另外一家。
    有人問尤翁為什么能預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凡無理來挑釁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先忍耐,那就會大難臨頭?!?BR>    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篇十四
    發(fā)生地:南京烏衣巷,典故:王獻之和王徽之都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在王羲之年老之后,徽之隨父親從建康烏衣巷移居浙江會嵇。獻之留在了建康。公元386年,王獻之去世,徽之趕回建康吊喪。他坐在獻之床前大哭一場后,取下獻之生前喜愛的琴想彈一首曲子給獻之聽,無奈怎么也不成曲,王徽之將琴擲在地上感慨道:“嗚呼子敬,人琴俱亡?!?BR>    歷史典故的心得體會篇十五
    年代:【唐】作者:【曹松】體裁:【七絕】
    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zhàn)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此詩題作《己亥歲》,題下注:“僖宗廣明元年?!卑础凹汉ァ睘閺V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詩大約是在廣明元年追憶去年時事而作?!凹汉q”這個醒目的詩題,就點明了詩中所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政治現(xiàn)實。
    安史之亂后,戰(zhàn)爭先在河北,后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fā)生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兇極惡的鎮(zhèn)壓,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戰(zhàn)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詩句不直說戰(zhàn)亂殃及江漢流域(澤國),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zhàn)圖,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戰(zhàn)圖”,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xiàn)實,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隨戰(zhàn)亂而來的是生靈涂炭。打柴為“樵”,割草為“蘇”。樵蘇生計本來艱辛,無樂可言。然而,“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民”,在流離失所、掙扎于生死線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樂了。只可惜這種樵蘇之樂,今亦不可復得。用“樂”字反襯“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尋味。
    迸代戰(zhàn)爭以取首級之數(shù)計功,戰(zhàn)爭造成了殘酷的殺戮,人民的大量死亡。這是血淋淋的現(xiàn)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輕描淡寫,字里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后兩句沉痛的呼告。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边@里“封侯”之事,是有現(xiàn)實針對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歲”)鎮(zhèn)海節(jié)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鎮(zhèn)壓黃巢起義軍的“功績”,受到封賞,無非“功在殺人多”而已。令人聞之發(fā)指,言之齒冷。無怪詩人閉目搖手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了。一個“憑”字,意在“請”與“求”之間,語調比言“請”更軟,意謂:行行好吧,可別提封侯的話啦。詞苦聲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來。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將功成萬骨枯”。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zhàn)功”(張《吊萬人?!罚┲湎啾?,字數(shù)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將軍夸寶劍,功在殺人多”(劉商《行營即事》)的現(xiàn)實內容;還更多一層“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李白《戰(zhàn)城南》)的意味,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犧牲的高昂代價換取的。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肮恰弊謽O形象駭目。這里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都很接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它們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作者簡介
    曹松(828——?),唐代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后,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余,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而卒。
    曹松為詩,學賈島苦吟?!捌缴遄志?,一夕滿頭絲”(《崇義里言懷》),是其自我寫照。工五言律詩,煉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點接近賈島,但尚未流于怪僻,而自有一種清苦澹宕的風味。“汲水疑山動,揚帆覺岸行”(《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廢巢侵曉色,荒冢入鋤聲”(《送進士喻坦之游太原》),正代表他的這種詩風。題材狹窄,不外乎嘆老嗟卑,旅思離情,很少接觸社會問題,而《己亥歲二首》中的“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卻歷來傳誦不衰。
    有詩1卷,《唐詩百名家全集》收錄時,編作《曹松詩集》2卷?!度圃娧a編》補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