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愛這土地教案(模板13篇)

字號:

    教案的編寫要符合課程標準和教育政策的要求。教案的編寫應該從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三個方面綜合考慮。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階段制定的一種詳細的教學計劃,幫助教師有效組織教學活動。為了編寫一份較為完美的教案,教師首先需要對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我愛這土地教案篇一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這篇課文的對象是初三學生,對詩詞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作為我校學生,大部分的語文基礎不是很好,理解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所以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注意“因材施教”。
    自主學習的內(nèi)容
    1、給加點的字注音:
    沁園春( )莽莽( )紅裝素裹( )折腰( )略輸( )
    稍遜( )成吉思汗( )稍遜風騷()數(shù)風流人物()
    1、艾青(1910~1996),現(xiàn)代詩人。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浙江金華人。自幼由一位貧苦農(nóng)婦養(yǎng)育到5歲回家。1932年,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lián)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不久被捕,在獄中寫了不少詩,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fā)表后引起轟動,一舉成名。1935年出獄,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泥土氣息濃郁,詩風沉雄,情調(diào)憂郁而感傷。艾青是繼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
    2、這首詩寫于1938年11月。其時正值國難當頭,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值此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艾青用筆飽蘸深情地寫下了《我愛這土地》。
    3、這首詩無固定的節(jié)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jié)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nèi)在節(jié)奏”。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為什么小鳥喉嚨嘶啞了還要歌唱?
    3.鳥兒歌唱的內(nèi)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4、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5、評說詩中“鳥”的形象,用“這是一只________的鳥”句式說話。
    1、第一部分(第一節(jié)):以鳥眷戀土地作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之情。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使詩的境界更為深邃博大。
    第二部分(第二節(jié)):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表達自己對祖國深沉的愛。詩在隔開一行,作了必要的間歇和停頓之后,轉(zhuǎn)換了角度,像一個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樂譜最后一個休止符的意義,他吸夠了氣、蓄足了勢,終于唱出了最高的一個音符。
    2、這首抒情詩采用了象征手法表達情意。詩人假設自己是一只鳥,通過鳥兒對土地的歌唱,表達了詩人對處于苦難之中的祖國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熱愛之情以及決心為其獻出生命的強烈愿望。
    請記錄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疑難:
    小組討論
    文本探究的題目1、2、3、4、5、
    提問展示問題預設
    文本探究題目1、2,3、4、5、題
    課堂訓練問題預設
    試用結構框架圖來表示本篇古詩的結構。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常含淚水 愛得深沉 直抒胸臆熱情澎湃
    整理內(nèi)化
    1、學生總結本篇古詩詞所用到的寫作手法。
    2、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不足。
    我愛這土地教案篇二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愛這方土地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詩歌的特點,體會現(xiàn)代詩特點。
    2、背誦、默寫。
    二、能力目標:
    體會本詩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對歷經(jīng)磨難而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加深對本詩思想內(nèi)容和感情的理解。
    2、難點:結合本詩寫作背景,理解本詩的豐富內(nèi)涵。
    目標:
    1、結合背景,理解詩的內(nèi)容。
    2、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3、了解詩的結構特點。
    一、導入新課:
    詩歌詩最早出現(xiàn)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有一定的節(jié)奏,有比較和諧的.節(jié)拍;一般要押韻。
    古人說:“詩言志,歌詠言”,是說詩歌的靈魂是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
    因此,閱讀詩歌,應該多朗讀,多背誦,體會詩歌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揣摩詩歌的語言特點。
    二、回顧歷史: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日本展開全面侵華戰(zhàn)爭。1937年12月,南京淪陷,日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30萬人以上。至1938年12月,華中、華北、華南大片領土淪陷,半壁河山落入日本人之手。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三、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
    1、自讀課文。
    2、師介紹:
    詩人在國土淪喪、民主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因此,在閱讀本詩的時候,應該飽含感情。
    3、師范讀課文。
    4、生自讀課文、齊讀課文。
    四、理解詩的內(nèi)容:
    1、本詩分為兩節(jié),第一節(jié)以一只鳥兒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達了對祖國的摯愛之情。
    2、分析本詩的意象。
    土地——嘶啞的
    河流——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
    風——激怒
    黎明——無比溫柔
    3、分析土地為什么是嘶啞的?
    4、分析河流為什么是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
    5、分析風為什么是被激怒的?
    6、分析黎明為什么是“無比溫柔的”?
    7、破折號后面在說什么?
    (死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8、生前、死后形成強烈對比,表達了作者為祖國獻身的愿望。
    9、朗讀
    10、第二節(jié)采用了怎么的形式?
    (一問一答的形式,設問;直抒胸臆。表達作者對祖國的強烈感情)
    11、朗讀。
    12、練習。
    我愛這土地教案篇三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青春中學二(8)班邊靚如
    垂危的小草: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jīng)郁郁蔥蔥的土地――雖然它已不再茂盛。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jīng)花香四溢的土地――雖然花兒們早已凋零。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jīng)游人如織的土地――雖然現(xiàn)在已無人問津。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jīng)燃燒著我們的青春的土地――雖然我們都已不再年輕。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jīng)如此美麗的土地――雖然它已漸漸枯萎、漸漸失去生命。然而在我們的'記憶中,它永遠生機勃勃、神采奕奕。但愿來年我們重生的時候,它依舊如此美麗。
    遠行的游子:
    我愛這土地,這孕育、哺育了我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我不會忘記你,這熟悉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令我快樂、令我留戀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讓我最后看看你,這溫柔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承載著我喜怒哀樂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請讓我?guī)ё哌@繽紛的回憶,這多情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遍布了我成長足跡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請你微笑著揮手向我告別,別讓我過分的傷心,這可愛的土地。
    盲人:
    我愛這土地,這五彩斑斕的土地。我能聽到孩子們描述著紅色的花叢、綠色的草地、藍色的天空和五顏六色的房屋。這神秘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絢麗多彩的土地。我能想象到碧綠的湖水泛起層層漣漪、金色的陽光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純白的雪花洋洋灑灑地從天空中飄下,還有七色的彩虹架起一座通往天堂的橋。這令人向往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夢想繽紛的土地。我能看到,是的,我能看到,火紅的太陽從地平線升起、嫩綠的新芽努力地生長、潔白的云朵擋住暴雨,還有深藍的海洋大聲地咆哮。我用我心中的眼睛,看到了這生機勃勃的土地,這我生命中最燦爛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四
    剛剛經(jīng)歷了國慶六十周年,思考一個問題:我們?yōu)槭裁匆獝蹏?
    歸納要點:
    1.祖國強大,我感到自豪,所以我愛國;
    2.國家培養(yǎng)了我,所以我熱愛祖國;
    3.老師家長教育我要愛國,周圍的人愛國,所以我也愛國。
    出示課文ppt(創(chuàng)作年代不顯示),散讀課文。
    思考:每一句詩句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并要求學生讀出這種語氣。
    我愛這土地(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痛苦)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悲憤)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柔和)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低緩、沉重)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深沉)
    歸納問題并板書:
    1.為什么詩人要把自己比作一只鳥?
    2.為什么是一只嘶啞著喉嚨快死去的鳥?
    3.詩人筆下的土地為什么是這樣的?
    4.這只鳥為什么會“常含淚水”?
    出示創(chuàng)作日期“1938年11月17日”,抗日戰(zhàn)爭時期。
    ppt出示“抗日戰(zhàn)爭年表”,依次朗讀屏幕出示的字幕: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布建立,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29日,北平失守。
    30日,天津失守。
    8月3日,中日淞滬會戰(zhàn)開始。
    11月8日,日軍占領太原。
    12日,上海淪陷。
    20日,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
    12月5日,南京保衛(wèi)戰(zhàn)開始。
    13日,日軍侵占南京并開始進行長達6個星期的血腥大屠殺。
    27日,日軍占領濟南。
    1938年2月3日,徐州會戰(zhàn)開始。
    5月19日,徐州棄守。
    從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軍先后對重慶轟炸218次,投放各類炸彈21593枚,炸死炸傷市民24萬人。
    1938年6月12日,日軍攻占安慶,武漢會戰(zhàn)開始。
    10月25日,漢口失陷,武漢會戰(zhàn)結束。
    27日,日軍占領武漢三鎮(zhèn)。
    1938年11月13日,長沙警備部隊縱火焚城。大火延燒3日3夜,全城被燒十分之九,燒毀房屋5萬余棟,2萬余人被燒死。
    再次朗讀課文,并播放朗誦錄音。
    嘗試回答質(zhì)疑時提出的四個問題。
    艾青愛不愛國?當時廣大的中國人民是否熱愛祖國?
    當時的國家是否強大?當時的中國是否給廣大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
    那么為什么人民這么熱愛自己的祖國?
    因為國家需要他的人民。
    出示: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么,而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
    ——肯尼迪
    1938年早已成為歷史,我們只能通過歷史資料走進那個時代;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又都在經(jīng)歷著歷史,創(chuàng)造著歷史。
    剛剛過去的2008,在座每一位都經(jīng)歷過。這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但這又是最令人感動的一年,是中國人最團結最勇敢的一年。
    出示圖片
    (持續(xù)低溫雨雪和冰凍天氣已造成全國19個省受災)
    (拉薩“3·14”事件)
    (4月7日,奧運火炬巴黎受阻)
    (4月28日,膠濟鐵路火車相撞)
    (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fā)生8.0級地震)
    (2008年8月,第29屆奧運會在中國北京舉行。)
    (三鹿牌嬰幼兒奶粉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008年9月25日晚21時10分04秒,神七飛天)
    (2008年9月美國金融危機,引發(fā)全球動蕩)
    回憶起剛過去的這一年,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視頻《2008感動中國特別獎》。
    穿過2008這平凡而又偉大的一年,我們由衷地從心底里發(fā)出一個聲音:“中國加油!”是災難,也是力量的凝聚。生死相依,生死相助,我們在一起;是歡樂,也是精神的檢閱,微笑相連,激情相遞,我們在一起;這是一張又一張陌生的面孔,在這個瞬間被我們記住,這是一個又一個無言的身影,在這樣的場景被我們銘記,這是一個又一個感動的聲音,在這樣的時刻被我們傳遞,因為他就是我和你。2008,為什么我們眼中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們的心在2008緊緊地與祖國貼在一起,在2008,我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人。
    (頒獎詞)
    2007年第一次上這篇課文,沒什么感覺。只是覺得要學生走進抗戰(zhàn)這段歷史,很難?,F(xiàn)在的處理則很好。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有一天突然收到同事發(fā)來的短信,發(fā)的就是這一首詩。一時間萬分感動。第二天拿去班上讀給學生聽,學生也很受感染。
    但是這一次在課堂上回顧2008,效果反而不如預想的好。如何處理,還需更加考慮。
    我愛這土地教案篇五
    一、課文簡介:
    內(nèi)容要點訓練目的解決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擴充文學基礎知識
    2、便于迅速把握主題合作(組合學生課下搜集的材料,教師適當補充)
    知道.寫作背景把握主題(重點)1、鍛煉獲取信息的能力
    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實踐(課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國的歷史狀況)
    探究(課上學生分析、研討并得出結論)
    理解并學習象征手法(重點、難點)1、提高理解能力
    2、鍛煉運用能力合作(通過小組,全班討論理解文中意象)
    練習(出示意境,學生練習選取意象去表達)
    體會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質(zhì)疑(師設計問題引導生去體現(xiàn))
    品味語言并有感情地朗誦全詩1、進行思想教育
    2、提高綜合運用能力活動(進行愛國詩歌朗誦比賽)
    四、課時安排
    共兩課時:第一課時,解決要點1、2、3;第二課時,解決要點4、5。
    五、過程設計:
    1、課前布置:
    a、搜集詩人的有關材料;
    b、查閱有關抗日戰(zhàn)爭的史料;
    c、選閱一些愛國詩歌,準備朗讀比賽;
    《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7由本站會員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4.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5.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和思鄉(xiāng)愁緒,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中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投影:
    艾青和《我愛這土地》
    艾青(1910~),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nóng)村,自幼為貧苦農(nóng)婦哺養(yǎng),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nóng)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zhì)樸,調(diào)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zhàn)時期的詩作,為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diào)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感知、研習詩歌《我愛這土地》
    l,教師深情地范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jié)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jié)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nèi)在節(jié)奏”。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后明確:
    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xù)寫出歌唱的內(nèi)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zhuǎn)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zhuǎn)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5.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
    詩人選用“嘶啞”一詞,愛國者,因沉重的苦難而生發(fā)的焦灼,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之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jīng)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zhí)著的愛。
    (2)土地----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
    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
    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又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jié),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6.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著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五、布置作業(yè)
    根據(jù)《我愛這片土地》一詩,寫一篇評述性短文。
    第二課時
    誦讀,體會《鄉(xiāng)愁》詩的意境和感情。賞析詩中遞進組合的四個意象,理解詩意由鄉(xiāng)愁到家國之思的升華。與席慕蓉的同題材詩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鄉(xiāng)愁,是深切思念家鄉(xiāng)的心情??梢哉f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xiàn)許多有關鄉(xiāng)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秋夜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xiāng)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xiāng)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兩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xiāng)之作。
    二、研習余光中《鄉(xiāng)愁》詩
    1.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nèi)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投影:余光中(1929~)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F(xiàn)居臺灣。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fā)表第一首詩作,。主要作品有《鄉(xiāng)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多l(xiāng)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fā)了游子思鄉(xiāng)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他的詩,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韻律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xiāng)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tǒng)一,節(jié)與節(jié)、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diào)節(jié),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shù)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
    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劃分指導
    (3)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shù)摹端监l(xiāng)曲》,教師作示范朗讀。
    思考:
    1、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確:少年時——郵票——母子分離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離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現(xiàn)在——海峽——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明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詩人巧妙地將“鄉(xiāng)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xiāng)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鄉(xiāng)愁惟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
    船票:長大后,為生活所驅(qū)遣而奔走他鄉(xiāng),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xiāng)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xiāng)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到后來,時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不管是郵票還是船票,都無法叩開這一小小的墳墓,都無法連接這阻隔的陰陽。詩到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海峽:而現(xiàn)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xiāng)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震撼讀者的心肺。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shù)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xiāng)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nèi)心深處濃烈的思鄉(xiāng)情感。
    4、詩歌的第四節(jié)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節(jié),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xiāng)的詩;有了第四節(jié),前三節(jié)就成了鋪墊,這一節(jié)又畫龍點睛,鄉(xiāng)愁的詩意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三、朗讀感悟
    齊讀,感悟鄉(xiāng)愁主題.
    第三課時
    學習席慕容的《鄉(xiāng)愁》
    一、朗讀欣賞
    1、flash音樂欣賞,體會詩的情感基調(diào),朗讀節(jié)奏,朗讀重音.
    2、學生點擊朗讀欣賞,感悟練習,然后教師點名朗誦.
    二、小組討論
    1、故鄉(xiāng)月夜的笛聲
    ------寄寓月明之夜便會思鄉(xiāng)
    2、霧里的揮手別離
    ------難回故鄉(xiāng)的一種惆悵
    3、沒有年輪的樹
    -------對故鄉(xiāng)綿綿無期的思念
    三、朗讀感悟
    齊讀,感悟鄉(xiāng)愁主題.
    四、拓展遷移
    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xiāng)愁》也是抒寫鄉(xiāng)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后來赴臺灣。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tǒng)文化中鄉(xiāng)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于,席慕蓉的故鄉(xiāng)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xiāng)愁。她的《鄉(xiāng)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xiāng)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xiāng)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xiāng)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xiāng)愁》不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那樣深刻。
    五、想象練習
    1、閱讀下面句子,然后仿寫
    鄉(xiāng)愁是故鄉(xiāng)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xiāng)愁是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寫:鄉(xiāng)愁是--------------
    幸福是---------------
    歡樂是---------------
    悲傷是---------------
    痛苦是---------------
    愛是-----------------
    2、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xiāng)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么?請發(fā)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xiàn)你的感覺。
    六、課堂練習
    閱讀舒蘭(臺灣)的《鄉(xiāng)色酒》,完成題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從柳樹梢頭望我我從柳樹梢頭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鄉(xiāng)色酒
    你圓你滿
    人也圓鄉(xiāng)愁也滿
    1.對詩中“你”“我”所指的對象及其關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你”指故鄉(xiāng),“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b.“你”指親人,“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人,詩中抒寫的是親人與“我”之間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詩中抒寫的是情人之間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2.對這首詩鑒賞不恰當?shù)囊豁検?)
    a.詩的上下兩節(jié)運用了對比藝術,將景與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現(xiàn)了詩的主題。
    b.全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比喻和象征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c.詩中運用第二人稱寫法,使詩歌帶有對話色彩,如同詩人在對著對方傾訴感情。
    d.詩的句式長短交錯,上下兩節(jié)結構齊整,重章疊唱,在反復中使詩的主題得到升華。
    參考答案:1.d2.d(不是重章疊句,也無反復)
    我愛這土地教案篇七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一、自學
    1、自查資料,了解艾青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自由誦讀,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nèi)在節(jié)奏”。
    3、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 ) 喉嚨 ( ) 吹刮( )
    4、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5、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6、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7、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二、互教
    1、導入新課
    2、檢查自學情況
    3、自由讀課文,組內(nèi)成果交流后展示。
    4.當堂探究: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三、展測
    a、課文小結
    b、檢測訓練
    1、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 ) 喉嚨 ( ) 吹刮( )
    2、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3、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詩歌是講究煉字的。
    5、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創(chuàng)作了《我愛這土地》。
    請你結合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
    (1)“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2)“悲憤的河流”
    (3)“激怒的風”
    (4)“溫柔的黎明”這幾個意象所體現(xiàn)的內(nèi)涵。
    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八
    1、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征含義。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3、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中出現(xiàn)的形象,領會象征含義。
    2、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1、誦讀法 通過有感情地誦讀,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節(jié)奏美,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對詩歌形象的象征含義及詩歌的主題進行探究。
    3、比較閱讀法 將同類題材詩歌進行比較,從而更全面地理解詩歌。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
    (一)導入 :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wèi)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zhì)樸,調(diào)子深沉憂郁??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diào)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2、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教師指導: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shù)、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shù)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xiàn)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jié)奏、停頓,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范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四步:個別學生朗讀;
    第五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四)研讀詩歌,理解主旨:
    1、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并談談理由。
    明確:詩最后一段:“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2、詩中是通過什么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思考并討論,明確:詩中以“一只鳥”的形象來表達感情?!凹偃缥沂且恢圾B,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fā),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3、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明確:內(nèi)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學生朗讀,感悟。)
    學生討論并明確:
    “土地”象征繁衍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氨瘧崱薄凹づ倍急憩F(xiàn)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盁o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并嘗試背誦。
    4、思考: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nèi)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學生思考并明確:“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5、思考: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明確: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這表達出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這種執(zhí)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真愛。
    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6、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jié)之間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明確:這兩節(jié)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可看作是感情的迸發(fā),感情的升華,讓讀者更能感受到這種真摯地感情。
    7、討論:本詩出現(xiàn)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沖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教師明確: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chuàng)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fā)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xiàn)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于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我愛這土地教案篇九
    1.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形象,學習象征手法,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3.感受和體驗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正確劃分詩的節(jié)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并發(fā)散思維,進行簡單的詩歌創(chuàng)作。
    本篇課文屬于中學階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第一課的內(nèi)容。學習此詩不僅僅是學習幾個生詞,更重要的是希望學生能掌握學習詩歌的門徑,為后面幾首詩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首詩將分2個課時著重分析。本課的教學是在七、八年級的詩歌學習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更高的鑒賞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如掌握本詩的象征手法。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學習優(yōu)秀的詩歌可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本詩是艾青在抗戰(zhàn)初期寫的,充滿了深沉而熱烈的愛國情懷。另外,也希望學生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初步培養(yǎng)詩歌創(chuàng)作能力。
    1)介紹作家生平和本詩寫作背景。
    2)導入新課。
    3)由同學按感覺先劃分詩的節(jié)奏,然后老師再糾正,教給大家朗讀要領,之后全班朗讀,讓同學們進入詩歌的意境。
    4)在同學們熟悉詩歌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分析詩歌,再以小組為單位輪流發(fā)表意見,最后由老師整合做總結。
    1)通過問題的形式具體分析關鍵詩句及意象的象征意義,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
    3)最后簡述詩歌創(chuàng)作,欣賞幾首詩歌,鼓勵同學們課后進行創(chuàng)作。
    1)朗讀詩歌
    2)理解關鍵詞和關鍵句
    3)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本詩的主旨。
    1)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2)象征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3)欣賞探究法
    本著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這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采用教師展示課件,學生合作探究,教師指導點撥,師生共同學習的策略。為了達到課堂的最佳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關鍵是營造詩意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并且我還利用網(wǎng)絡信息資源,增加了視頻和音頻的教學,增強了直觀性,趣味性。
    作家生平: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1929年赴法國學習繪畫,并開始寫詩。早期詩風格渾厚質(zhì)樸,調(diào)子深沉憂郁。1932年回國,在上海參加了“中國左翼美術家聯(lián)盟”??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diào)昂揚。建國后曾任《人民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等職,其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他生長在農(nóng)村,自幼為貧苦農(nóng)婦哺養(yǎng),對農(nóng)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jīng)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為1個革命者。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寫作背景:本詩寫于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祖國山河淪陷,生靈涂炭,在這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中華兒女紛紛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土地,自古以來便是眾多詩人飽含深情歌頌的對象。中國作為1個歷史悠久的農(nóng)業(yè)社會,土地孕育了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土地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首先,我們先來回憶一下我們曾經(jīng)學過的表達愛國主義感情的詩文名句。例如: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而當中華民族走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詩人艾青用飽含深情的詩歌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他曾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nóng)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重要篇幅?!卑鄬ν恋氐年P注,就是對祖國的摯愛?,F(xiàn)在,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自由討論,老師總結本次討論
    根據(jù)班級人數(shù)分為4~六個小組進行分組討論,最后選出代表發(fā)表對詩歌看法。
    老師綜合各小組看法,對此次討論做簡單總結。
    問題:
    a.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b.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nèi)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參考答案:
    a.鳥歌唱的內(nèi)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氨瘧崱薄凹づ倍急憩F(xiàn)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盁o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b.“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c.“鳥”是詩人自己的象征,這只鳥是1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zhí)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d.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nèi)涵,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藝術特色:
    a.意象內(nèi)涵豐富(象征手法)。在詩中的每1個事物都賦于豐富的內(nèi)涵,“鳥”是詩人的虛擬,是泛指,是共名,嘶啞著喉嚨歌唱的既是“鳥”,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樣,大地.河流.風和黎明等,都是詩人心目中賦于了一定意義的形象。
    b.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達分層強化。運用比喻借物抒情,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為了能久久撥動讀者的心弦,還要不斷的強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開頭就用“假如”這是第一層強化;以“嘶啞”來形容鳥聲(一反鳥聲優(yōu)美清脆),這是第二層強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飾語,這是第三層強化。
    主旨和作者情感: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出詩人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詩人艾青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更能表達詩人為祖國前途、命運擔憂,心力交瘁的情狀。
    詩歌創(chuàng)作:
    要求形象生動傳神,創(chuàng)造優(yōu)美意境,思想內(nèi)容深刻,語句高度凝煉集中,概括性強,優(yōu)美形象生動,韻律節(jié)奏鮮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凝聚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詩歌作為文學體裁,以抒情為主,或敘事,或說理,想象豐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欣賞兩首詩歌:劉湛秋《中國的土地》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優(yōu)點:本次教學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注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形式多樣,包括朗讀感知、師生討論、問題探究與課外詩歌欣賞等。在[)教學工具上,采用的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結合視頻或音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由此,整個教學很好地營造了文本學生老師三者的詩意對話,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缺點:由于課時安排較長,內(nèi)容較多,可能造成課程不集中的學習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1)課時分配
    本詩學習分為2個課時,第一課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感悟能力,第二課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章節(jié)與總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艾青的詩有著特有的憂郁美。詩人的這種憂郁,源自民族的苦難,體現(xiàn)著他深刻的憂患意識,博大的歷史襟懷和濃烈的愛國真情!通過學習,我們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學習了象征的手法,同時,我們還感受到了那個民族危亡年代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難。憶古思今,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應好好珍惜。愛國,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唱不盡的主題。在這首詩中,我們沐浴在作者的飽含愛國熱淚中,我們感動,也激勵我們,為祖國更好的明天奮斗,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3)作業(yè)與答疑
    作業(yè):
    a.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二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1個怎樣的形象?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對此應如何理解?2、這首詩的第二節(jié)與第一節(jié)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怎樣理解最后兩句詩之間的因果關系?)
    b.背誦全詩
    c.課后延伸:請同學們課外閱讀《艾青詩選》
    課后答疑示例:
    參考答案:
    a.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jié),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b.詩人不用“圓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jīng)歷的坎坷悲酸和執(zhí)著的愛國熱情。
    附: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嫣紅姹紫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
    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fā)是那樣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風,
    像1個太悲哀了的老婦。
    緊緊地跟隨著,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著行人的衣襟。
    用著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
    那從林間出現(xiàn)的,
    趕著馬車的,
    你中國的農(nóng)夫,
    戴著皮帽,
    冒著大雪,
    你要到哪兒去呢?
    告訴你,
    我也是農(nóng)人的后裔——
    由于你們的,
    刻滿了痛苦的皺紋的臉,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的,
    歲月的艱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們快樂啊,
    ——躺在時間的河流上,
    苦難的浪濤,
    曾經(jīng)幾次把我吞沒而又卷起——
    流浪與監(jiān)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貴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們的生命,
    一樣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沿著雪夜的河流,
    一盞小油燈在徐緩地移行,
    那破爛的烏篷船里,
    映著燈光,垂著頭,
    坐著的是誰呀?
    ——啊,你,
    蓬發(fā)垢面的少婦,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與溫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敵人,
    燒毀了么?
    是不是
    也像這樣的夜間,
    失去了男人的保護,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經(jīng)受盡敵人刺刀的戲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無數(shù)的,
    我們的年老的媽媽,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異邦人,
    不知明天的車輪,
    要滾上怎樣的路程?
    ——而且,
    中國的路,
    是如此的崎嶇,
    是如此的泥濘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透過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嚙啃著的地域,
    無數(shù)的,土地的墾植者,
    失去了他們所飼養(yǎng)的家畜,
    失去了他們肥沃的田地,
    擁擠在,
    生活的絕望的污巷里;
    饑饉的大地,
    朝向陰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顫抖著的兩臂。
    中國的苦痛與災難,
    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中國,
    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
    所寫的無力的詩句,
    能給你些許的溫暖么?
    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十
    1、引起同學對新詩的興趣
    2、增加對新詩的了解
    3、體會本詩
    1、重點:教學目的1、3
    2、難點:教學目的1
    由同學分小組自主備課,選出優(yōu)勝組所推薦出的一名小老師上臺授課(說明:在我校課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
    (一)、導入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悠久的歷史過程中,蘊育了豐富的中華文化。唐詩、宋詞、元曲,這些都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精華。宋詞是唐詩的進化,他們的不同在于宋詞的每個句子長短不一,而且不那么講究押韻。而元曲是宋詞的進化,為了適應老百姓的需要,變成了唱的,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么新詩是怎樣誕生的呢?今天我們就要為《我愛這土地》找找媽媽。
    (二)、新詩
    1、提問:同學們都有備課,你們能說說嗎?(由同學各顯身手)
    .總結:關于新詩的產(chǎn)生也即現(xiàn)代詩的產(chǎn)生主要有三點:
    (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現(xiàn)代主義移植了過來;
    (3)“五四運動”時期,胡適的《嘗試集》出現(xiàn)了新詩花園的第一只玫瑰。
    2、提問:那么請同學們說說:什么是新詩呢?
    明確:現(xiàn)代詩有幾個特點:
    (1)自由,不押韻,不必對仗,不論平仄;
    (2)抒情,“以我手寫我口”,著重個人的直覺;
    (3)新的手法----要顛覆,要新穎,要不俗,不膚淺;
    (4)要能向人的心靈進軍----感動人心。來讓我們看看這首詩:
    心弦
    丟失了陽光海浪的沙灘
    殘留著的是蝕人的黑暗
    就好像是
    丟失了的心靈
    殘留著迷茫的無知
    終于
    在那一天
    發(fā)燙的淚水就那樣奪眶而出
    像落了一地的透明的玻璃珠
    碎了
    卻留下了動人的旋律
    它說:“我是不是早該走了”?
    無語 沉默 靜寂
    那旋律終被微風遏止
    它是真的走了
    同學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她就是我們班的葉燕雪。下面我們再來看一首胡適先生《嘗試集》中的一首詩:
    蝴蝶
    兩只黃蝴蝶
    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么
    一只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
    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
    天上怪孤單
    同學們我相信我們也能開出更美的詩園牧瑰的
    3、講授新課(以下內(nèi)容隨處可見,恕不煩敘)
    背景介紹
    作者介紹
    重點內(nèi)容分析
    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十一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我愛這土地》
    熟讀并背誦,感受詩歌的旋律與節(jié)奏美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誦讀
    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活動1
    1、導入:
    假如你穿越了看到日本侵華戰(zhàn)爭時期對祖國人民所做的種種惡習,你會如何用語言來表達了,展示侵華戰(zhàn)爭時期的照片。由此引入課題。(那如果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你會怎么做?我想聽聽男同學的心聲。)
    2、檢查預習:
    師:首先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作業(yè),看一看大家對作者以及時代背景的了解,哪位同學來簡單的介紹一下作者艾青了?(學生舉手回答)
    師:對于作者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之后,我們來看一看時代背景,哪位同學能來介紹一下(學生回答)
    師:這首詩寫于1938年11月,當時,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步伐最為肆虐的時候,他們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而我們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活動2【活動】任務2
    師:同學們的預習作業(yè)完成的不錯,下面我們就來讀讀這首詩。(那位來)
    3、初讀課文:
    自由讀
    泛讀
    聽朗讀
    比較朗讀進行點評(你認為那個地方讀得好,那個地方讀的不好,你認為應該如何來讀)
    在請同學來讀
    為什么這些地方要這樣讀?下面進入品讀階段:
    活動3【活動】活動3
    品讀課文:
    1、詩歌首先借助什么具體形象事物塑造了“我”的形象?
    2、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形象包含的象征意義。
    活動4【活動】活動4
    研讀課文:
    2、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明確: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3、詩中哪兩句詩直接抒發(fā)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明確: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十二
    1.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fā)的愛國主義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1.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理解詩歌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蘊。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意象理解詩人抒發(fā)的情感。
    播放(《共和國之戀》)。
    (一)初讀詩歌,領會感情基調(diào)
    1、請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讀完之后結合具體的語句來談自己初讀的感受。
    2、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教師介紹相關時代背景。
    3、作者簡介
    4、學生聆聽錄音,再次感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同時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語氣、語調(diào)。
    (二)、再讀詩歌,品味詩情。
    1.在朗誦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潛藏在這首詩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懷。請概括說明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哪些詩句表現(xiàn)了這一情感?(要求學生必須用詩歌中的詩句來說明觀點)
    2.帶著詩作所表達的情感朗讀詩歌,解讀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請學生把理解詩意過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提出來,互相探討理解。
    (三).三讀詩歌,賞析詩句。
    請學生再讀詩歌,品味賞析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句。指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所表達的深層意蘊(從詞語的表達效果分析,特別要結合時代背景解讀):
    a.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c.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學生細細品讀詩歌,以小組形式分析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挖掘。
    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出詩人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意象象征
    鳥詩人自己
    土地受蹂躪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憤怒的抗爭精神
    黎明(光明的未來)解放區(qū)
    1.選出對下列詩句的節(jié)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2.鳥兒歌唱的內(nèi)容中分別有什么象征意義?
    3.如何準確把握詩中“鳥”的形象?
    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十三
    1、了解現(xiàn)代詩歌的特點,正確劃分詩的節(jié)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3、學習有關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
    4、深刻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關鍵詩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詩的主旨。
    1、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2、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2、討論法。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wèi)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隨著詩中所迸發(fā)的愛國情感的火花而燃燒。(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zhì)樸,調(diào)子深沉憂郁??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diào)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背景介紹:
    本詩寫于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shù)、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shù)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xiàn)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jié)奏、停頓,輕重緩慢,抑揚頓挫,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范讀;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第四步: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第七步:背誦全詩。
    教后反思:
    第 二 課 時
    一、學生在熟悉詩歌的基礎上,緊扣“土地”,師生討論分析全詩。
    1、點出土地情結。起始兩句,詩人對土地的酷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感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fā)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zhí)著,于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2、傾吐土地情結?!氨槐╋L雨所打擊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無比溫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對象,詩人沒有沉溺于對“溫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莊嚴鄭重的選擇。
    3、升華土地情結。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zhuǎn)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情結,已使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吧畛痢币辉~也許表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適應的表達強度,于是其后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涌動著潛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xù)的共鳴。
    二、問題探究:
    回答: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zhí)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回答: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3、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象征意義?;卮穑骸巴恋亍毕笳鞣毖莛B(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昂恿鳌?、“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
    4、鳥兒歌唱的內(nèi)容中,“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么?回答: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nèi)涵,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5、詩人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描寫,蘊含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回答: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詩的抒情色彩濃烈,詩人為何將自己虛擬成一只鳥來達到這種抒情效果?回答: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fā),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應該”前面為什么著一“也”字?“嘶啞”一詞換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為什么?回答:“也”一詞表明詩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請戰(zhàn)于民族解放運動中。
    “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8、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jié)之間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回答:這兩節(jié)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fā)展而言,第一節(jié)蓄勢,第二節(jié)感情的迸發(fā),感情的升華。詩意層層遞進。
    9、本詩出現(xiàn)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沖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卮穑何覀冎?,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chuàng)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fā)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xiàn)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于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10、結合詩歌內(nèi)容,說說文中兩個省略號和破折號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個省略號,表示列舉內(nèi)容的省略。第二個省略號表示余意未盡,情深綿綿。破折號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
    三、寫作特色:
    1、意象內(nèi)涵豐富(象征手法)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歸納:
    作者運用象征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鮮明意象,抒發(fā)了對祖國真摯深沉的愛。
    五、板書設計:
    比喻、對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業(yè)布置:
    課后思考練習一、二、三
    七、課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鳥,聯(lián)系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2、艾青在詩中,含著淚水說:“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例:當我們抵御外侵,我們會記得岳母刺給岳飛身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當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氣節(jié),我們不會忘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著往下寫,相信你會寫得更精彩)。
    3、閱讀理解并背誦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姹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fā)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教學目的: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語言來鑒賞詩歌。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回憶、背誦寫“鄉(xiāng)愁”的古詩詞導入。
    二、 朗讀
    1,或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diào)、語速、節(jié)奏
    2、朗讀指導。語調(diào)深沉;語速舒緩;感情真摯
    3、分四小組朗讀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學生評點。
    4、指名讀席幕容的《鄉(xiāng)愁》,師生共同評點。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詩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說出來。
    可能的以下說法:
    “枚、張、方、灣”這些量詞美,美在它們富于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這些疊詞美,美在它們增加發(fā)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鄉(xiāng)愁是……”這一句式美,美在它營造出一種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
    文章字數(shù)相同,結構相似的小節(jié)美,美在整齊,美在對應,美在情感的層進。
    2,師隨機點撥,小結。
    從語言上來說,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鄉(xiāng)愁是……”這一句式體現(xiàn)了音樂美,而“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xiàn)在”又充滿變化美。
    3,品味詞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鄉(xiāng)愁》
    4,遷移
    綜觀這兩首詩,都不自覺地用了“鄉(xiāng)愁是……”這一句式,每一首詩中鄉(xiāng)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第二首詩中鄉(xiāng)愁是一支清遠的笛,是沒有年輪的樹。
    鄉(xiāng)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xiāng)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xiāng)愁是故鄉(xiāng)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xiāng)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