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匯總19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有力支撐。編寫教案時,教師還應該注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些范文中的教案設計緊扣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具有很高的實用性。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一
    唐太宗年間有一位忠心為國、敢于直諫的大臣,唐初“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雖與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分不開,但同時也得益于朝中群臣,包括這位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曲城(今屬河北)人,后遷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內(nèi)黃)。少時曾出家為道士,隋末參加瓦崗起義軍,后降唐。唐太宗時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等職,領導周、隋、陳、齊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鄭國公,任太子太師。魏征在歷史上以能犯顏直諫著稱,前后陳諫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納。魏征提倡“無面從退有后言”,“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建議太宗廣開言路,認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鏡矣”。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貞觀十一年(637年)上給唐太宗的奏疏?!爸G”,進諫;“疏”是一種文體,其要旨是陳述如何接受強隋遽亡的歷史教訓,“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以鞏固新興的唐帝國的統(tǒng)治。之所以選擇這一時機,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可隨著功業(yè)日隆,生活日漸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一篇。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guī)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jié)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fā)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強盛。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連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
    1.在閱讀時,可以用一些簡單醒目的符號,在字、詞、句、段上勾畫,把閱讀中的感受、體會或疑問標記出來。這種圈點勾畫,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閱讀文章時,在文章的中間或旁邊的空白處,寫下文章的要點或心得體會,也可寫下對文章的簡析、注腳和評注性的語句。這就是評注。寫評注可以促進我們養(yǎng)成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認真思考的習慣。我們在學習課文時做好圈點勾畫,寫一些評注旁批,可以幫助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點。
    2.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習慣并參照平時通用的讀書符號形成自己的圈點勾畫的符號系統(tǒng)。作為圈點勾畫的符號,應簡潔醒目,意義明確,使用時不應隨意變動,以便于對文章的重讀與復習。
    屬于應疏通的詞語有:“求木之長者”的“長”;“必固其根本”的“固”;“必浚其泉源”的“浚”;“承天景命”的“景”;“蓋在殷憂”的“殷憂”;“縱情以傲物”的“傲”;“董之以嚴刑”的“董”;“振之以威怒”的“振”;“載舟覆舟”;“則思江海下百川”的“下”;“慮壅蔽”的“壅”;“則思正身以黜惡”的“黜”;“宏慈九德”的“宏”;“簡能而任之”的“簡”;“垂拱而治”等。
    學習第一段時,可指導學生思考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以比喻入題,而不開門見山,直接托出自己的觀點??芍笇W生對有關文句作圈點評注。
    學習第二段時,可指導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論證國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
    學習第三段時,可指導學生仔細體味作者提出的“十思”,思考作者認為的理想的政治境界到底應該是什么。這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這一段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多用對偶句式,氣勢雄健,可引導學生把語言表現(xiàn)力很強的句式、詞語圈點起來,反復誦讀,品味。教材所選即是年四月所上論時政之第二疏。此疏之核心內(nèi)容為規(guī)勸唐太宗“十思”?!敦懹^政要·慎終》中魏征的評論可補充說明“十思”具有極強的針對性:一思,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無為無欲,清靜之化,遠備遐荒??贾诮瘢滹L近墜……今則求駿馬于萬里,市珍奇于城外,取怪于道路,見輕于戎狄?!倍迹赫髟u論:“陛下貞觀之初,視人如傷,恤其勤勞,愛民猶子,每存簡約,無所營為。頃年已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乃云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三思,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孜孜不怠,屈己從人,恒若不足。頃年已來,微有矜放。恃功業(yè)之大,意蔑前王,負圣智之明,心輕當代?!彼乃?,魏征評論:“陛下初踐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達,咸思竭力,心無所隱。頃年已來,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闕廷,將陳所見,欲言則顏色不接,欲請又恩禮不加?!蔽逅?,魏征評論:“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視,事惟清靜,心無嗜欲,內(nèi)除畢弋之物,外絕畋獵之源。數(shù)載之后,不能固志。雖無十旬之逸,或過三驅(qū)之禮。遂使盤游之娛見譏于百姓,鷹犬之貢遠及于四夷?!绷?,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導人使諫。三年以后,見諫者悅而從之。比一二年,勉強受諫,而終不平也?!逼咚?,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砥礪名節(jié),不私于物,惟善是與。親愛君子,疏斥小人,禮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遠之;輕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則不見其非,遠之則莫知其是。”八思,魏征評論:“貞觀之初,求賢若渴……近歲以來,由心好惡?!∪酥?,好讒佞以為身謀。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輕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進。”九思,魏征評論:“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帝王之所以與天下為畫一,不以親疏貴賤而輕重者也。今之刑賞,未必盡然?;蛏昵诤鹾脨?,輕重由乎喜怒。……刑濫則小人道長,賞謬則君子道消?!笔?,魏征評論:“頃者責罰稍多,威怒微厲,或以供給不贍,或以人不從欲,皆非政治之所急,實乃驕奢之攸漸,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來,富不與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語也?!笔悄晏谧x魏征所上之疏后,深受觸動,“披覽忘倦,每達宵分”,乃以手詔答魏征,表現(xiàn)出一位睿智帝王少見的胸襟氣度。一個有著敢講的嘴巴,一個有著善聽的耳朵,一個是犯顏正諫的良臣,一個是虛懷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間披肝瀝膽,共同演繹出一段貞觀盛事。
    可指導學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和旁邊的空白處寫下自己對有關文字的評注和批語。這既可以是對某個詞語的補充注釋,也可以是議論式的批評,對文章內(nèi)容發(fā)表個人觀感。
    三種方式既可交叉也可同時進行。
    1.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篇課文。
    2.查詢資料,看看歷史上有關唐太宗與魏征之間的史實,亦可看看其他歷史人物(如比干、褚遂良等)直諫的史實。
    文章既有宏觀描述,又有微觀解析,不論在教學實踐還是在文章寫作上,都考慮得較為細致周到。作者有意識地在文言文教學中倡導圈點批注的教學方法,非常值得肯定。但是文章好像尚未完全展開,結尾有些匆忙。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二
    (同方案一)
    二.解題
    (同方案一)
    三.研習課文
    方案為“范讀—理脈—背誦”。該設計以理清脈絡線索為中心,在范讀中理清脈絡,再根據(jù)清晰的脈絡背誦全文。具體如下。
    首先范讀。范讀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學或老師。范讀時必須節(jié)奏整齊,音韻鏗鏘,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
    在范讀過程中理清全篇的脈絡線索。
    然后根據(jù)脈絡線索試背,直至能當堂成誦。
    四.課內(nèi)訓練
    (同方案一)
    五課堂小結
    (同方案一)
    六.課外作業(yè)
    (同方案一)
    附:課堂板書設計
    (先同方案一)
    范讀—理脈—背誦
    附:備教資料
    ·卡片
    1.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的《古文觀止》(中華書局版)評《諫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德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得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并傳?!?BR>    2.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校勘《諫太宗十思疏》:
    《貞觀政要》、《舊唐書·魏征傳》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儉”下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豈取之易守之難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職役哉”作“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潛選注的《唐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詩《述懷》:“中原還逐鹿,投筆事戎軒??v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杖策謁天子,驅(qū)馬出關門。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郁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既傷千里目,還驚九折魂。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沈德潛點評:“此奉使出關而作也?!畤俊涫侵饕狻夤歉吖?,變從前纖靡之習,盛唐風格,發(fā)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古文觀止》,中華書局版;
    2.當代闕勛吾等譯注言文對照《古文觀止》,岳麓書社版;
    3.宋代洪邁著《容齋隨筆》,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三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一.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二、作者·解題
    學生讀注釋。教師補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以剛正不阿、敢于直諫而名垂史冊。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茍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見敢當面提,當面頂,不口是心非,不看臉色行事。后世一些諍臣,如稱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為楷模。他不僅敢諫,而且善諫。從唐太宗貞觀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間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達數(shù)十萬言,大都為太宗采納,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誤。唐初社會能夠出現(xiàn)號稱“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作為諫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勞的。
    題目中的“諫”是進諫的意思。疏,是一種文體名,屬于奏疏類。
    三、閱讀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已經(jīng)認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聲調(diào),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后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注釋或查閱詞典。
    第二次:朗讀,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第三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nèi)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教師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具體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1、文言現(xiàn)象
    2、完成練習二——五
    3、難句的翻譯(教師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提名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思考練習一
    第一段.開篇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nèi)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北扔髡f里,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況于明哲乎?”接著進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使國家常常治久安,就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樣只能是一種妄想。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總結歷史教訓,從反面論證“居安思?!钡谋匾?。先指出歷史現(xiàn)象:幾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終。然后以“豈……”設問,引出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時,“殷勤深”,能夠“竭誠以待下”;守天下時,難免得意洋洋,以致“縱情以傲物”。而“竭誠則……為行路”。心態(tài)不同,對人的態(tài)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yè)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霸共辉诖蟆钌鳌?,這是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民關系比作水舟的關系,切中要害,振聾發(fā)聵,令人精警。這一段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逐層剖析,清楚有力。雖然全段未見一個“思”字,但是從反面強調(diào)了“居安思?!钡闹匾浴?BR>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是全文的重點?!笆肌保词畻l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兩條戒奢侈;“念高?!薄ⅰ皯譂M盈”兩條戒驕傲;“了盤游”、“憂懈怠”兩條戒縱欲;“慮壅蔽”、“懼讒邪”兩條戒輕人言;“恩所加”、“罰所及”兩條戒賞罰不公。最后作者說明:總結“十思”,發(fā)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國家卻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無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積極地求治,不是消極地以不治為治。
    4、聯(lián)系背景說明本文的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彼3R运宕谋┱榻洌桓疫^分使用民力,能夠節(jié)私欲,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chǎn)有了較大發(fā)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上對外戰(zhàn)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特別是漸漸忘了隋代滅亡的歷史教訓,漸漸對人民作威作福起來。就從魏征進《十思疏》的貞觀十一年來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宮殿,多次巡游、打獵。老百姓為了服役,長年不能回家。為此有大臣進諫,他竟說:“百姓無事則驕,勞役則易使?!痹僖膊幌褚郧澳菢铀斓亟邮芟录壍囊庖姟S谑?,魏征在這一年從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銳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記“以民為本”)、“忘危”(即忘記隋代滅亡的教訓)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實在是一劑良藥。
    5、學生齊讀課文。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體會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語言特點,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二、品味語言
    1、思考:語言的特點?
    明確: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論文。宋以來就受到文選家的重視,但其文學價值往往被政治價值所掩蓋。作者是初唐時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歌古樸,散文也比較好。和同時的人比較起來,他受六朝以來浮艷文風的影響較少。
    唐人奏疏很多,傳誦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陸贄等幾家。
    《十思疏》是一駢體文。唐代奏疏習慣上都要用駢文寫,就是后來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運動的韓愈也還用駢文來寫奏章。然而《十思疏》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駢文對偶、排比的形式來表達真情實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駢文的形式束縛,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虛字,如雖、終、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時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雖然是有名的史學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復的引證,看不到典故。只用了兩個淺顯的比喻。這是同當時追求形式的文風是背道而馳的。這種敢于沖破落后傳統(tǒng)的束縛,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駢儷風氣占統(tǒng)治地位的初唐時代更顯得難能可貴。
    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讀,體會語言之美。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反復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說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蘊涵著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我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生。
    四、課堂答疑
    五、誦讀、背誦
    六、布置作業(yè)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四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5.通過學習本文積累語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1.誦讀法。以誦讀帶動理解,以誦讀加速背誦。
    2.理脈法。理清全文脈絡,整體感知課文,并帶動背誦。
    可通過電腦powerpoint系統(tǒng)做出系列幻燈片,一片一段。借此來強化對文章詞義的理解及誦讀、背誦。使用時同步出現(xiàn)。比如:理解詞義時將一些難懂的詞語用彩色標出;誦讀時則將停頓、重音等容易出錯的地方用斜線、著重號等標出;背誦時則可背一句出現(xiàn)一句。
    一課時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五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5.通過學習本文積累語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1.誦讀法。以誦讀帶動理解,以誦讀加速背誦。
    2.理脈法。理清全文脈絡,整體感知課文,并帶動背誦。
    可通過電腦powerpoint系統(tǒng)做出系列幻燈片,一片一段。借此來強化對文章詞義的理解及誦讀、背誦。使用時同步出現(xiàn)。比如:理解詞義時將一些難懂的詞語用彩色標出;誦讀時則將停頓、重音等容易出錯的地方用斜線、著重號等標出;背誦時則可背一句出現(xiàn)一句。
    一課時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六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5.通過學習本文積累語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1.誦讀法。以誦讀帶動理解,以誦讀加速背誦。
    2.理脈法。理清全文脈絡,整體感知課文,并帶動背誦。
    可通過電腦powerpoint系統(tǒng)做出系列幻燈片,一片一段。借此來強化對文章詞義的理解及誦讀、背誦。使用時同步出現(xiàn)。比如:理解詞義時將一些難懂的詞語用彩色標出;誦讀時則將停頓、重音等容易出錯的地方用斜線、著重號等標出;背誦時則可背一句出現(xiàn)一句。
    一課時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七
    (同方案一)
    二.解題
    (同方案一)
    三.研習課文
    方案為“范讀—理脈—背誦”。該設計以理清脈絡線索為中心,在范讀中理清脈絡,再根據(jù)清晰的'脈絡背誦全文。具體如下。
    首先范讀。范讀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學或老師。范讀時必須節(jié)奏整齊,音韻鏗鏘,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
    在范讀過程中理清全篇的脈絡線索。
    然后根據(jù)脈絡線索試背,直至能當堂成誦。
    四.課內(nèi)訓練
    (同方案一)
    五課堂小結
    (同方案一)
    六.課外作業(yè)
    (同方案一)
    附:課堂板書設計
    (先同方案一)
    范讀—理脈—背誦
    附:備教資料
    ·卡片
    1.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的《古文觀止》(中華書局版)評《諫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德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得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并傳?!?BR>    2.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校勘《諫太宗十思疏》:
    《貞觀政要》、《舊唐書·魏征傳》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儉”下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豈取之易守之難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職役哉”作“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潛選注的《唐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詩《述懷》:“中原還逐鹿,投筆事戎軒。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杖策謁天子,驅(qū)馬出關門。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郁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既傷千里目,還驚九折魂。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沈德潛點評:“此奉使出關而作也。‘國士’句是主意。氣骨高古,變從前纖靡之習,盛唐風格,發(fā)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古文觀止》,中華書局版;
    2.當代闕勛吾等譯注言文對照《古文觀止》,岳麓書社版;
    3.宋代洪邁著《容齋隨筆》,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八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一. 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二、作者·解題
    學生讀注釋。教師補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以剛正不阿、敢于直諫而名垂史冊。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茍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見敢當面提,當面頂,不口是心非,不看臉色行事。后世一些諍臣,如稱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為楷模。他不僅敢諫,而且善諫。從唐太宗貞觀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間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達數(shù)十萬言,大都為太宗采納,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誤。唐初社會能夠出現(xiàn)號稱“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作為諫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勞的。
    題目中的“諫”是進諫的意思。疏,是一種文體名,屬于奏疏類。
    三、閱讀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已經(jīng)認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聲調(diào),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后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注釋或查閱詞典。
    第二次:朗讀,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第三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nèi)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教師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具體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作業(yè)
    1、文言現(xiàn)象
    2、完成練習二——五
    3、難句的翻譯(教師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 分析課文
    1、提名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思考練習一
    第一段.開篇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nèi)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北扔髡f里,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況于明哲乎?”接著進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使國家常常治久安,就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樣只能是一種妄想。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總結歷史教訓,從反面論證“居安思?!钡谋匾浴O戎赋鰵v史現(xiàn)象:幾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終。然后以“豈……”設問,引出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時,“殷勤深”,能夠“竭誠以待下”;守天下時,難免得意洋洋,以致“縱情以傲物”。而“竭誠則……為行路”。心態(tài)不同,對人的態(tài)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yè)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怨不在大……深慎”,這是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民關系比作水舟的關系,切中要害,振聾發(fā)聵,令人精警。這一段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逐層剖析,清楚有力。雖然全段未見一個“思”字,但是從反面強調(diào)了“居安思?!钡闹匾?。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是全文的重點?!笆肌?,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兩條戒奢侈;“念高?!?、“懼滿盈”兩條戒驕傲;“了盤游”、“憂懈怠”兩條戒縱欲;“慮壅蔽”、“懼讒邪”兩條戒輕人言;“恩所加”、“罰所及”兩條戒賞罰不公。最后作者說明:總結“十思”,發(fā)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國家卻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無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積極地求治,不是消極地以不治為治。
    4、聯(lián)系背景說明本文的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jié)私欲,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chǎn)有了較大發(fā)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上對外戰(zhàn)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特別是漸漸忘了隋代滅亡的歷史教訓,漸漸對人民作威作福起來。就從魏征進《十思疏》的貞觀十一年來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宮殿,多次巡游、打獵。老百姓為了服役,長年不能回家。為此有大臣進諫,他竟說:“百姓無事則驕,勞役則易使?!痹僖膊幌褚郧澳菢铀斓亟邮芟录壍囊庖姟S谑?,魏征在這一年從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銳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記“以民為本”)、“忘?!保赐浰宕鷾缤龅慕逃枺┑母締栴},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實在是一劑良藥。
    5、學生齊讀課文。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體會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語言特點,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 檢查復習
    二、 品味語言
    1、思考:語言的特點?
    明確: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論文。宋以來就受到文選家的重視,但其文學價值往往被政治價值所掩蓋。作者是初唐時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歌古樸,散文也比較好。和同時的人比較起來,他受六朝以來浮艷文風的影響較少。
    唐人奏疏很多,傳誦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陸贄等幾家。
    《十思疏》是一駢體文。唐代奏疏習慣上都要用駢文寫,就是后來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運動的韓愈也還用駢文來寫奏章。然而《十思疏》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駢文對偶、排比的形式來表達真情實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駢文的形式束縛,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虛字,如雖、終、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時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雖然是有名的史學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復的引證,看不到典故。只用了兩個淺顯的比喻。這是同當時追求形式的文風是背道而馳的。這種敢于沖破落后傳統(tǒng)的束縛,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駢儷風氣占統(tǒng)治地位的初唐 時代更顯得難能可貴。
    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讀,體會語言之美。
    三、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反復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說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蘊涵著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我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生。
    四、 課堂答疑
    五、 誦讀、背誦
    六、 布置作業(yè)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九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5.通過學習本文積累語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1.誦讀法。以誦讀帶動理解,以誦讀加速背誦。
    2.理脈法。理清全文脈絡,整體感知課文,并帶動背誦。
    可通過電腦powerpoint系統(tǒng)做出系列幻燈片,一片一段。借此來強化對文章詞義的理解及誦讀、背誦。使用時同步出現(xiàn)。比如:理解詞義時將一些難懂的`詞語用彩色標出;誦讀時則將停頓、重音等容易出錯的地方用斜線、著重號等標出;背誦時則可背一句出現(xiàn)一句。
    一課時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十
    1、知識目標: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nèi)涵。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背誦全文。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體會魏徵的愛國忠君思想。
    教學重點: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nèi)涵。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與一般的議論文教學一樣,讓學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學習程式之基礎上進而提升學習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nèi)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nèi)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體內(nèi)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nèi)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都極有啟發(fā),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蘊,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
    1、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整齊美”,一是“參差美”。前者在駢文、賦當中表現(xiàn)突出。“參差美”即錯落之美,指語言形式上有規(guī)則地錯落,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駢散結合的文本即是一例,采用既整齊又錯落的句式(幾乎全用排比句、對偶句構成,間以反問和其他長短句式),因此讀起來音調(diào)鏗鏘,氣勢充暢。例如“反問”句式的使用――第1節(jié)中“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從內(nèi)容上看,正面設喻,用的是陳述句;反面設喻,改用反問句,變換句式,避免板滯。第2節(jié)引用歷史教訓,在五組對偶句中插入一些反問“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除內(nèi)容的需要以外,也是為了使語言富有變化。第3節(jié)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處后,用了一個反問句煞尾,“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語意懇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2、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文章開頭使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加強了說服力。“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知其不可”;“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知其不可”;“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德不厚而望國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當“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這樣,文章的主旨就凸顯出來了。再如,第2節(jié)“殷憂而道著”與“功成而德衰”的對比,“善始者”“繁”與“克終者”“寡”的互現(xiàn),“竭誠”與“傲物”不同結果的比較,“載舟”經(jīng)驗與“覆舟”教訓的對照,處處證明君主“積其德義”的`重要,主題得到了深化?!氨架囆嗨鳌钡奈kU,“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的危害與“文武爭馳,君臣無事”的清明,“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堅定了“積其德義”的信念。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采用比喻,力求語言精練含蓄,形象鮮明,生動傳神。如文章開篇談論治國要注重“積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xiàn)象來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
    排比:如文中第3節(jié)列述十思,一連十句,各句字數(shù)略有參差,但句子結構相似,語氣連貫,構成排比,鋪陳議論,一氣呵成,明白曉暢地論述了居安思危的具體內(nèi)容,淋漓盡致地表露了魏徵作為一個敢于直諫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懷。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處時,作者又連用“智者盡其謀”等四個排比句,這樣的鋪陳描寫,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盡忠的圖畫,既說明了“積其德義”的重大意義,又以這幅動人的圖畫來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納自己的意見。疊用十個“思”字,以聲傳情,一唱三嘆,音節(jié)勻稱,聲調(diào)和諧,余味無窮。
    居安思危:居:處于;思:想。雖然處在平安的環(huán)境里,也想到有出現(xiàn)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載舟覆舟: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
    擇善而從(之):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tǒng)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怼?BR>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1.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nèi)容理解及現(xiàn)實意義。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十一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5.通過學習本文積累語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1.誦讀法。以誦讀帶動理解,以誦讀加速背誦。
    2.理脈法。理清全文脈絡,整體感知課文,并帶動背誦。
    可通過電腦powerpoint系統(tǒng)做出系列幻燈片,一片一段。借此來強化對文章詞義的理解及誦讀、背誦。使用時同步出現(xiàn)。比如:理解詞義時將一些難懂的詞語用彩色標出;誦讀時則將停頓、重音等容易出錯的地方用斜線、著重號等標出;背誦時則可背一句出現(xiàn)一句。
    一課時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十二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qū)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2、領悟“居安思?!薄敖渖菀詢€”“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3、學習魏征的高超的勸諫藝術。
    能力目標
    1、掌握作者反復開異,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德育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十三
    (同方案一)
    二.解題
    (同方案一)
    三.研習課文
    方案為“范讀―理脈―背誦”。該設計以理清脈絡線索為中心,在范讀中理清脈絡,再根據(jù)清晰的`脈絡背誦全文。具體如下。
    首先范讀。范讀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學或老師。范讀時必須節(jié)奏整齊,音韻鏗鏘,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
    在范讀過程中理清全篇的脈絡線索。
    然后根據(jù)脈絡線索試背,直至能當堂成誦。
    四.課內(nèi)訓練
    (同方案一)
    五課堂小結
    (同方案一)
    六.課外作業(yè)
    (同方案一)
    附:課堂板書設計
    (先同方案一)
    范讀―理脈―背誦
    附:備教資料
    ?卡片
    1.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的《古文觀止》(中華書局版)評《諫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德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得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并傳?!?BR>    2.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薄吨G太宗十思疏》:
    《貞觀政要》、《舊唐書?魏征傳》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儉”下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豈取之易守之難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職役哉”作“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潛選注的《唐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詩《述懷》:“中原還逐鹿,投筆事戎軒??v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杖策謁天子,驅(qū)馬出關門。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郁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既傷千里目,還驚九折魂。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沈德潛點評:“此奉使出關而作也?!畤俊涫侵饕狻夤歉吖牛儚那袄w靡之習,盛唐風格,發(fā)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古文觀止》,中華書局版;
    2.當代闕勛吾等譯注言文對照《古文觀止》,岳麓書社版;
    3.宋代洪邁著《容齋隨筆》,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十四
    1、朗讀法(在反復朗讀中,理解句意,體味語氣,加強記誦)
    2、問答法(如對文章第1-2段淺顯內(nèi)容的分析理解)
    3、討論法(如對文章第3段較深難內(nèi)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課內(nèi)適當穿插一些文句訓練,拓展學生思維)
    教具準備
    :一課時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十五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5.通過學習本文積累語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1.誦讀法。以誦讀帶動理解,以誦讀加速背誦。
    2.理脈法。理清全文脈絡,整體感知課文,并帶動背誦。
    可通過電腦powerpoint系統(tǒng)做出系列幻燈片,一片一段。借此來強化對文章詞義的理解及誦讀、背誦。使用時同步出現(xiàn)。比如:理解詞義時將一些難懂的詞語用彩色標出;誦讀時則將停頓、重音等容易出錯的地方用斜線、著重號等標出;背誦時則可背一句出現(xiàn)一句。
    一課時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十六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
    4.領會突出運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語言形象,說理有力的特點
    5.背誦課文,了解作家作品
    掌握文言虛詞的含義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
    對比和比喻論證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課時
    教學方法:串講—誦讀—練習法
    諫—勸諫;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我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本文內(nèi)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
    2.:
    魏征(繁寫體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陽人。隋末,因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后參加李密反隋的起義軍,李密失敗后降唐,太宗時拜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世人稱魏鄭公。死后贈司空,謚文貞。
    唐太宗曾賜手詔,贊魏征道:“昔晉武帝滅吳之后,志意驕怠,何曾(人名)位極臺司,不能直諫,乃私語于孫,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諫,朕知過矣。當置之幾案,以比弦韋(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魏征從政十六七年,上書言事二百多次,達十萬言,起奏疏收在《魏鄭公諫錄》、《貞觀政要》中。
    隋朝在農(nóng)民起義中覆滅,給唐朝統(tǒng)治者敲響了警鐘。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碧瞥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積極納諫。太宗起初聽不進魏征直諫,發(fā)誓要殺他,后來他悟出這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便越聽越愛聽。這篇奏疏是魏征貞觀十一年寫各哦唐太宗的。當時,經(jīng)過戰(zhàn)爭后的修養(yǎng)生息,經(jīng)濟得到了發(fā)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zhàn)爭連年勝利,邊防鞏固,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游玩,勞民傷財,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當年,太宗先下令修飛仙宮,后來又詔令修建老君廟、宣尼廟。二月巡游洛陽宮,六月巡游明德宮,十月獵于洛陽苑,十一月又巡游懷州,狩于濟源,為此民怨沸騰。魏征“頻上四疏,以陳得失”(此為第二疏),太宗猛醒,還寫了《答魏征手詔》稱贊他。
    1.下列加點字注音釋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臣聞求木之長(chang,生長)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蓋在殷(yin,深)優(yōu)
    d 慮壅(yong,堵塞)
    e 則思正身已黜(chu,罷免)惡
    2.自讀課文,找出對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用紅、藍、黑三色畫橫線。(略)
    3.畫出下列句式,并解釋:
    (1)斯亦……也(2)雖……而況……乎
    (3)豈……乎(4)何必……哉
    (1.臣聞求木之長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獨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質(zhì)。
    (3.欲流之遠者 流:泉流,名詞。
    (4.必積其德義 其:他們。
    (5.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而:卻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固:穩(wěn)固
    (7.臣雖下愚 雖:雖然(不能講成“即使”,此句自謙)。
    (8.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詞作名詞,重權、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慮。
    (10.戒奢以儉 以:用,實行,厲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卻。
    (12.塞源而欲流長也 流:水流,名詞。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觀點?
    答: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觀點:(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正反對比論證法——采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3.起義句中前兩個分句對第三個分句起什么作用?
    答:前兩個分句說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闡明的觀點,也能對觀點起到論證說明的`作用。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勸諫生動形象化;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悅誠服。
    (5.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么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后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翻譯并背誦第一段
    分析二、三段
    (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繁:多。蓋:大概。
    (3.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取:攻取。守:保衛(wèi)。
    (4.蓋在殷優(yōu),必竭誠以待下 蓋:因為。以:來。
    (5.既得志 既:已經(jīng)。得志:實現(xiàn)愿望。
    (6.則縱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別人。
    (7.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骨肉:至親之人。行路:名詞。
    (8.雖董之以嚴刑 雖:即使。之:代人民。以:用。
    (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嚇。
    (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1.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歷史教訓?
    答:歷代統(tǒng)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
    (2.作者認為他們這樣的歷史教訓原因在“取易守難”嗎?
    答:不是。在于統(tǒng)治者得天下之后“縱情”“傲物”。
    (3.作者魏征對以嚴法治國持什么看法?我們現(xiàn)在強調(diào)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答:魏征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于統(tǒng)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diào)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征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闡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
    答:對比——善始與善終;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比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6.從本段所述來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這表現(xiàn)在于何處?
    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揚了皇權神授論,這與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開。
    (1.誠能見可欲 誠:(如果)真的。
    (2.則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動用法。
    (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滿危機。
    (4.懼滿溢 懼:擔心。
    (5.則思江海下百川 下:動詞居于……之下。
    (6.樂盤游 樂:意動用法,以……為樂。
    (7.則思三驅(qū)以為度 以為:以(之)為。度:限度。
    (8.則思虛心以納下 虛:使動用法,使……謙虛。
    (9.懼讒邪 讒:動詞作名詞,說別人壞話的人。邪:形容詞作名詞,邪惡的人。
    (10.則思正身以黜惡 正:使動用法,使……端正。
    (11.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無:同毋,不要。
    (12.總此十思,宏茲九德 宏:使動用法,使……光大。
    (13.簡能而任之 簡:選拔。能:形容詞作名詞,賢能的人。
    (14.擇善而從之 善:形容詞作名詞,好的建議。
    (15.則智者盡其謀 盡:形作動,用盡。
    (16.信者效其忠 效:獻出。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樣的?
    答:十思:略;境界:智者盡其謀……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內(nèi)容是什么?這十思各從哪些角度去談論治國之道?
    答: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驕躁;五六思—戒放縱;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觀。
    (3.“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一句以反問結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樣的效果?
    答:作者以反問的形式啟發(fā)太宗,講明了十思的現(xiàn)實意義,可以更加堅定他實行開明政治的決心。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進行論證?
    答: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方法—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2.本文語言有何特點?
    答:駢散結合,極富氣勢,華美流暢。
    3.完成課后練習(略)
    (教師提示包含的知識點)。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十七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聲情并茂、文質(zhì)兼美、駢散結合的寫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實詞的義項,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3、背誦全文,歸納成語典故。
    4、學習古人“居安思?!薄ⅰ敖渖菀詢€”、“虛心納下”的治國思想及為人之道。
    課時:3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介紹作品背景及文體知識。
    2、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nèi)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
    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本文《諫太宗十思書》,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
    其文風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李淵反隋時作戰(zhàn)英勇,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鑒于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jié)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jīng)過十幾年的治理,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nèi)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的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勸太宗“居安思?!薄ⅰ敖渖菀詢€”,太宗看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二、通讀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內(nèi)容。
    1、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求木之長浚塞源載舟壅蔽黜惡謬賞
    2、對照注釋,粗通文章,自讀五分鐘。
    要求:把解釋、翻譯困難的句子找出來。(質(zhì)疑)
    3、同學間互相商量,把疑難問題解決,如有解釋、翻譯不當?shù)?地方,老師及時糾正;個別較難翻譯,同學間解釋不當?shù)牡胤?,老師重點講析。
    4、注意句子:
    (1)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罢瘛蓖ā罢稹?,威嚇。譯為: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
    (2)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東西,動詞作名詞。譯為:如果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來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齊讀課文,能背下來的同學背誦。
    二、檢查作業(yè),分析課后練習二。
    1、古今詞義相同的有:(3)骨肉,都指親人。
    2、古今詞義有區(qū)別:(5)虛心,文中是實指,“使心虛”,現(xiàn)代漢語抽象化,為美德,謙虛的表現(xiàn)。
    3、古今詞義不同的是:
    (1)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樹根,現(xiàn)代漢語用比喻義或引申義。
    (2)縱情,文中是“放縱情感”,即“驕傲”之意,現(xiàn)代是盡情之意。
    (3)以為,文中是“以之為”的省略,是兩個詞,現(xiàn)代是“認為”的意思。
    三、結合課內(nèi)詞義,復習以前知識,做課后練習三。(教師告知答案,通過歸納,掌握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四、同學討論,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重要性。
    2、總結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
    五、各段在闡明觀點時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強表達效果?
    明確:第一段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用木長、流遠,喻國運長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長治久安,中間用排比來加強語勢。
    第二段用設問和對比的手法,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yè)成敗的關鍵,即民心重要,能載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對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駢散結合,語言流暢,表現(xiàn)力強。
    六、作業(yè)
    1、結合課后練習一,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四、五。
    第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背誦課文
    二、虛詞的歸納
    1、提問完成課后練習四,重在翻譯。
    2、歸納虛詞“以”“哉”“所”的用法。
    以必竭誠以待下連詞來
    雖董之以嚴刑介詞用
    則思知止以安人連詞以便,來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介詞把
    哉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語氣詞表示反問,呢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語氣詞表示反問,嗎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語氣詞表示感嘆,啊
    所恩所加代詞,用在動詞前面,組成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為……所”,表示被動,被
    三、找成語,學典故
    明確:
    (1)居安思危:處于安逸的環(huán)境里,要考慮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和困難。(《左傳?襄公十一年》)
    (2)載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擁戴統(tǒng)治者,也可以推翻統(tǒng)治者。(《荀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從而使天下太平。(《尚書?武成》)
    (4)擇善而從(之):挑選其中的好的采納(或采用)。
    (《論語?述而》)
    (5)善始善終: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獻書報燕惠王》)
    四、教師總結
    本文是篇奏疏,雖以進言為務,不事雕琢,但寫得聲情并茂,文質(zhì)兼美,文章駢散結合,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流暢自然,運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動有力。
    五、作業(yè):默寫全文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十八
    (同方案一)
    二.解題
    (同方案一)
    三.研習課文
    方案為“范讀―理脈―背誦”。該設計以理清脈絡線索為中心,在范讀中理清脈絡,再根據(jù)清晰的脈絡背誦全文。具體如下。
    首先范讀。范讀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學或老師。范讀時必須節(jié)奏整齊,音韻鏗鏘,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
    在范讀過程中理清全篇的脈絡線索。
    然后根據(jù)脈絡線索試背,直至能當堂成誦。
    四.課內(nèi)訓練
    (同方案一)
    五課堂小結
    (同方案一)
    六.課外作業(yè)
    (同方案一)
    附:課堂板書設計
    (先同方案一)
    范讀―理脈―背誦
    附:備教資料
    ?卡片
    1.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的'《古文觀止》(中華書局版)評《諫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德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得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并傳。”
    2.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校勘《諫太宗十思疏》:
    《貞觀政要》、《舊唐書?魏征傳》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儉”下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豈取之易守之難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職役哉”作“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潛選注的《唐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詩《述懷》:“中原還逐鹿,投筆事戎軒??v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杖策謁天子,驅(qū)馬出關門。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郁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既傷千里目,還驚九折魂。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沈德潛點評:“此奉使出關而作也?!畤俊涫侵饕狻夤歉吖?,變從前纖靡之習,盛唐風格,發(fā)源于此?!?BR>    ?索引
    1.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古文觀止》,中華書局版;
    2.當代闕勛吾等譯注言文對照《古文觀止》,岳麓書社版;
    3.宋代洪邁著《容齋隨筆》,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獎篇十九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5.通過學習本文積累語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1.誦讀法。以誦讀帶動理解,以誦讀加速背誦。
    2.理脈法。理清全文脈絡,整體感知課文,并帶動背誦。
    可通過電腦powerpoint系統(tǒng)做出系列幻燈片,一片一段。借此來強化對文章詞義的理解及誦讀、背誦。使用時同步出現(xiàn)。比如:理解詞義時將一些難懂的詞語用彩色標出;誦讀時則將停頓、重音等容易出錯的地方用斜線、著重號等標出;背誦時則可背一句出現(xiàn)一句。
    一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