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苗族文化特色篇一
苗族文化是中國多元文化中的一種,在人類社會歷史長河中載歌載舞、生生不息。在我國南部的貴州、云南、廣西等省份,苗族人口眾多,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重要的民族之一。在苗族文化中,不僅有許多具有深厚文化內(nèi)涵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習俗,還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風俗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等。我有幸到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苗族小鎮(zhèn),親身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多樣性和深遠影響。在這里,我結識了許多熱情好客的苗族同胞,也深度領略了苗族文化的魅力。
第二段:苗族文化的歷史和地位
苗族文化歷史悠久,起源復雜,與當?shù)氐臍v史、地理、民族等因素有關。苗族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組成部分。苗族文化在中華民族多元文化大家庭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苗族文化經(jīng)歷了不同歷史階段,發(fā)展演變出不同的文化特點和內(nèi)涵,這一切都成為了苗族這個民族的一道濃烈而具有文化底蘊的底色。
第三段:苗族文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習俗
苗族文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習俗是苗族獨具特色的。舉例來說,姑娘節(jié)是苗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每逢3月6日,苗族姑娘們會穿著盛裝,穿上彩翎飾帽和銀裝珠 embroidered yoke,聽民樂,盡情舞蹈,展示美麗與自信。此外,苗族還有火把節(jié)、龍船節(jié)、斗牛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婚俗、葬俗等民俗文化,每年吸引著大批游客前來品嘗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第四段:苗族文化的多樣性和魅力
苗族文化的多樣性和魅力是其最大的特點。苗族文化呈現(xiàn)出多層面、多方面、多維度的特征,其中包括音樂、舞蹈、民族習俗、民間歷史、建筑藝術、傳統(tǒng)手工業(yè)等。苗族音樂充滿了獨特的古樸美感,苗族舞蹈則包括腰鼓舞、跳竹竿、苗族麻鈴等;苗族習俗中,火塘祭祀、酒祭等充滿了文化內(nèi)涵,更有苗族婚俗、葬俗、習武傳統(tǒng)等等。苗族建筑風格又突顯了自然生態(tài)、文化與傳統(tǒng)特色,苗寨、花山樓、木樓等都是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
第五段:結語
苗族文化是中國多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像一道璀璨的風景線,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尋訪和探索。在走訪苗族地區(qū)的日子里,我更強烈地感受到:文化是一條長河,是一份心靈的收藏品,它是不能被替換的,應該讓它充分展示,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更具有文化自信心。未來,我們需要更多地保護和傳承苗族文化,讓這個美麗的文化瑰寶在林林總總的文化寶庫中,繼續(xù)閃爍璀璨的光芒!
苗族文化特色篇二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其祖先是蚩尤。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具體請看下文。
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不同地區(qū)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區(qū)由于交通閉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還有少數(shù)苗族地區(qū),如威寧、石門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國傳教士的影響,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總的來看,多數(shù)苗族群眾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
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對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樹、竹、山巖、橋等。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當農(nóng)作物抽穗時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農(nóng)作物豐收,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遺跡。
圖騰崇拜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圖騰。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廣,他們崇拜的圖騰有多種。如鳳凰、楓木、蝴蝶、神犬(盤瓠)、龍、鳥、鷹、竹等。黔東南地區(qū)的苗族先民把楓木作為圖騰進行崇拜,認為自己的祖先源于楓木;另外他們還把蝴蝶作為圖騰,認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媽媽”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區(qū)的苗族先民還以盤瓠為圖騰,至今這一帶還保留了不少盤瓠廟、辛女宮。而貴州西部苗族則以鳥為圖騰。
祖先崇拜
時至今日,苗族中還十分盛行祖先崇拜。黔東南地區(qū)的苗族從最早崇敬楓木、蝴蝶轉為崇敬人類的始祖姜央,認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個鼓社都設“鼓石窟”,供奉“央公”、“央婆”;湘西苗族崇拜的始祖是“儺公”、“儺母”。為了祈求祖先神靈的庇佑,各地都有規(guī)模較大的殺牛祭祖活動,如黔東南的鼓社節(jié),銅仁、松桃叫“吃?!被颉白蹬!?,黔西南和安順、鎮(zhèn)寧等地叫“砍?!薄O嫖饔小斑€儺愿”,祭祀“儺公”、“儺母”。每逢節(jié)日,苗族群眾也都要舉行祭祖儀式。許多苗族地區(qū),家家堂屋正中都供有祖宗牌位,平時天天祭祀。
巫儺文化
苗族信鬼尚巫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后仍很普遍,所信的鬼神多達幾十種。他們把鬼分為善、惡兩類:認為善神能賜福于人,為此應該經(jīng)常祭獻,惡鬼則與人作祟,降災降禍,應當祈解和驅逐。認為要達到此目的,就要通過巫師實行巫術。巫師是溝通人與鬼神的中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受到苗族群眾的敬重。巫師實行的巫術主要有占卜、禳解、招魂等。
苗族文化特色篇三
苗族是華夏民族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中國周邊地區(qū)原住民的驕傲與象征。由于其獨特的地理和歷史背景,苗族擁有豐富的民間文化和精神文化遺產(chǎn)。我很榮幸能夠有機會深入了解苗族文化,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和精神氣息。
第二段 身臨其境的體驗
在一次苗族文化交流活動中,我與苗族的朋友聚在一起,分享著他們祖先留下的故事和傳統(tǒng)。他們和藹可親,熱情好客,給了我最深刻的印象。在聆聽傳說的過程中,我被這些傳說深深吸引,被苗族先輩們的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對命運的解讀所感動。
第三段 苗族文化的多樣性
苗族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多樣性,這個多樣性建立在其宗族、地域和信仰的區(qū)別上。這種多樣性很好地體現(xiàn)在苗族的服飾、歌舞、節(jié)慶、飲食等方面,其中以花鼓文化最為有名。每一種區(qū)域的花鼓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韻味,深入了解它們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收獲。
第四段 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交融
苗族傳統(tǒng)文化不僅僅是過去的回憶,現(xiàn)代社會的一些元素已經(jīng)融入了苗族文化體系中,例如:以前的村寨顯得比較封閉,社區(qū)中人與人交流也較為簡單,而今天,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城市化的進行,苗族人逐漸接受來自外界的文化,并將其加入到了自己的文化中去,以此來順應時代發(fā)展。這樣的交融使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生成了全新的中國苗族文化。
第五段 心得體會
苗族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和文化風情。這種傳統(tǒng)和文化風情所強調(diào)的人際關系、親情、愛情無不值得我們?nèi)W習和借鑒。同時,苗族文化還在不斷地發(fā)展進行,吸納著周圍世界的因素,保持著其生命力和活力。對于我們來說,我們不僅要珍惜苗族文化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還要通過不斷了解和學習,將苗族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努力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為中華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和傳承做出新的貢獻。
苗族文化特色篇四
“游方”:黔東南苗族青年戀愛方式。農(nóng)閑或趕集或節(jié)慶時,男青年結伴來到特定的地點,用吹木葉、打口哨等信號邀請女青年,女青年結伴應邀前去對唱情歌。游方的地點稱游方坡,必須是公開的地點。男女青年在游方中相識,之后經(jīng)過對唱情歌和單獨接觸增進彼此的了解,直到確定戀愛關系。
“牽羊”:貴陽、平壩等地苗族青年的戀愛方式。在“跳花場”上,小伙子們圍成圓圈,邊吹蘆笙邊跳舞。姑娘們現(xiàn)場圍觀后,掏出一條長帶拴在某男的腰帶上,表示愛慕之情。小伙子若看上就收下繡球,離開舞場互表情意。
“踩月亮”:威寧一帶苗族戀愛習俗。夜晚,小伙子們走出家門拿著蘆笙或木葉,來到山坡或高地上,邊吹邊唱,逗引姑娘。姑娘們聽見,便出門與小伙子對歌“踩月亮”。
“搶發(fā)髻”:黔西北苗族聚居區(qū)的戀愛風俗,每逢趕場或花場,姑娘身著盛裝,頭戴發(fā)髻,到歌場游玩。小伙則追趕姑娘,邊跑邊追。追上姑娘就假裝搶發(fā)髻,姑娘愿意讓小伙搶走,表明有愛慕之情,反之則沒有中意。
“背背帶織錦”:織金一帶苗族男女青年的傳情形式。每年花坡場上,苗族女青年背著背帶織錦到花場。背帶上繡著的美麗圖案,表明自己未選定對象。小伙子從背帶上刺繡出的圖案、顏色、式樣等工藝來衡量姑娘是否手巧。男女青年在花坡場上互相對歌、談心。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互往來,彼此都中意對方,雙方可選定吉日締結婚姻。
“湊柴米,吃年飯”:威寧一帶苗族青年的戀愛形式。每年初,鄰寨的姑娘們湊油、鹽、柴、米、肉等忙著辦盛宴,未婚小伙則吹起蘆笙串寨吃年飯。小伙子若遇上意中人,可留下多玩幾日。如沒有被姑娘相中,則繼續(xù)串寨吃年飯,選求意中人。
“掐手傳情”:松桃的苗族青年男女的戀愛形式。每逢“四月八”、“龍舟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及其他對歌場合中,通過多次的對歌等方式,某男對某女產(chǎn)生愛慕之情,便伸手輕掐女方小指,試探女方態(tài)度。女方回應,表示接受男方情意,如果不愿意,以不理會為拒絕。
婚嫁習俗
苗族婚姻都有回門的習俗,即新娘嫁到新郎家后都要回娘家。黔東南地區(qū)送新娘回門是苗族婚禮最隆重的禮儀。當訂婚后的第三天,女方家就派數(shù)名姑娘給新娘送衣服來,新郎家就積極送新娘回門用的兩壇米酒、兩只豬腿、一挑糯米飯、一挑糯米粑和兩個有篩子那么大的大喜粑,還有雞鴨等等。有的還要送一挑稻谷。屆時,男方就按女方家長的要求邀請家族中的男女青年陪送新娘回門,新郎留在家中,不能參加陪送。
回新娘家的當晚,新娘的家長大擺宴席招待客人,并邀請本家族的青年男女來作陪,男子分桌就宴。席間,賓主的歌手們便開始對唱苗族古歌,互相盤問民族歷史知識,邊唱邊向對方敬酒,這是互相學習和傳授苗族歷史文化知識的極好機會。次日早飯后,陪客者們便紛紛前來邀請客人到自己家中作客,使全村酒歌連綿,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之中。待客人們走遍每家每戶,最后回到新娘家吃告別飯,準備回新郎家。這時,男子都要給新娘家送財禮,多少隨意,主人則送上一塊白布手絹和禮物。當客人離開時,全村男女都出出來送客。走出寨子時,新娘村上的姑娘們便圍著小伙子們討彩色花線,在參加婚禮的人臉上抹上鍋煙和彩色燃料以示祝福。頓時,又響起賓主送別的陣陣飛歌,回門禮儀到此結束,新娘就留在娘家長住。
傳統(tǒng)習俗
五彩絲線繡成的民俗服裝,配上純銀打造的首飾,把苗家女人打扮得分外美麗,造型頗似中國清代古典宮廷風格。一般每個成年的苗族女人都有一套純銀飾品,重量約十斤左右,價值三萬多元人民幣。因其分量沉重,戴著銀飾的女子無法隨意奔跑跳躍,走路只得穩(wěn)重小心。隨著女子身形的移動,銀飾吊鏈互相碰撞發(fā)出清脆的叮當聲。在以土磚、青瓦、薄霧、綠樹為背景的田間路上,苗家女子的這身裝扮讓人剎那間有時空錯位的感覺。
苗家婚禮上始終貫穿著悠揚動聽的歌聲,整場婚禮共有5次對歌和1次講歌場景,累計20余小時。男女兩方的親戚、媒人、歌師用苗語對歌,用歌聲對話,訴說衷腸。歌詞每首3段,每段3句,每句7字。對歌雙方每方一首輪著唱。歌詞沒有書本可參照,全靠歌者的平時積累和臨場發(fā)揮。歌詞內(nèi)容一般多為歌頌對方美德,自謙己方不足,說些客套話。遇上歌師厲害的,常常會有故意刁難、逗趣的情節(jié),把旁觀者聽得哈哈大笑。整個對歌儀式里,歌詞清新,內(nèi)涵豐富,多用借喻手法,浪漫、含蓄而幽默,令人回味無窮。充分體現(xiàn)了苗家人的智慧與文化。
生完孩子再結婚,也是苗家婚俗的一大特色。孩子的滿月酒與結婚酒一起辦,喜結良緣,喜添貴子,俗稱“雙喜”?!半p喜”并不是苗家傳統(tǒng),而是近些年隨著農(nóng)民打工潮出現(xiàn)的新風俗——在外務工的青年男女相戀后居住在一起,春節(jié)趁假期回老家舉行婚禮,所以當?shù)卮汗?jié)期間婚事也特別多。
苗族文化特色篇五
苗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分布在貴州、云南、廣西等地。苗族文化以其深厚的歷史、獨特的民族性格及多樣的傳統(tǒng)藝術而聞名于世。最近,我有幸深入了解和體驗了苗族文化,著實為之折服。無論是苗族的音樂舞蹈,還是民間藝術和建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苗族音樂舞蹈的魅力
苗族音樂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曾親身參與了苗族的迎賓舞和踩竹竿這兩個經(jīng)典的舞蹈表演。苗族舞蹈獨特的動作和美妙的旋律讓人癡迷。迎賓舞中,舞者以身體的靈活性和舞姿的優(yōu)美性將祝福和喜慶的情感傳達給觀眾。而踩竹竿是一項需要舞者的巧妙協(xié)作的技藝,這項舞蹈不僅鍛煉了身體的協(xié)調(diào)性,同時也展現(xiàn)了苗族人民的團結和勇敢精神。
第三段:苗族的傳統(tǒng)藝術及手工藝品
苗族的傳統(tǒng)藝術和手工藝品也是其文化的瑰寶。在我參觀苗族村落的時候,我見識到了苗族的蠟染技藝和刺繡藝術。蠟染是苗族傳統(tǒng)的染色工藝,通過在布料上涂抹熔化的蠟,然后將布料染色,最后再熨平布料,蠟就會脫落,留下美麗的花紋。刺繡則是苗族女性的傳統(tǒng)手藝,她們用鮮艷多彩的線和繡針,在織物上繡出各種圖案,如花、鳥、昆蟲等,細膩而華麗。這些傳統(tǒng)藝術在現(xiàn)代仍然保持著活力,成為苗族文化獨具特色的符號。
第四段:苗族建筑的獨特魅力
苗族民居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族的傳統(tǒng)建筑被譽為“建筑的百寶箱”。我曾參觀過苗族的木樓和風雨橋,被它們獨特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所吸引。苗族的傳統(tǒng)木樓講究堅固實用和美觀大方,通常為木質結構,懸挑的屋檐上雕刻著神奇的面具圖案,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風雨橋是苗族人民出行的重要通道,橋身由兩端高高聳立的石柱組成,橋面則由木板鋪設而成,使行人可以在橋上避風避雨。這些苗族特色的建筑物不僅展示了苗族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美的追求,也體現(xiàn)了他們對生活智慧的理解。
第五段:苗族文化的內(nèi)涵和意義
苗族文化雖然獨特魅力,但也存在一些面臨考驗的困境。年輕一代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逐漸降低,傳統(tǒng)文化逐漸朝向邊緣化。然而,苗族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獨特的內(nèi)涵和深遠的意義。苗族文化不僅是苗族人民的精神支撐,也是中國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傳承苗族文化的責任不僅落在苗族人民的肩上,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以確保縱橫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得以發(fā)揚光大。
總結:通過對苗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體驗,我深刻體會到了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nèi)涵。苗族的音樂舞蹈、傳統(tǒng)藝術和手工藝品以及建筑風格無不彰顯著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苗族文化不僅需要得到保護和傳承,更需要人們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弘揚,以使其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苗族文化特色篇六
一、關于“許婚”。
串對子:是苗族青年男女雙方戀愛談婚的一種方式,每年初一至初五,苗族要過“花山節(jié)”,苗族青年男女串花山互相對歌,跳舞,找到對象的叫做串“對子”,花山節(jié)的最后一天,串好的“對子”私自定下終身,各自回家告訴自己的父母。
提親:小伙子將自己找好的對象的事說給父母后,由男方請媒人在三日或七日后前往女方家提親。
定婚:媒人提著相應物品做見面禮去女方家,與女方父母就雙方結婚事宜達成一致后,確定結婚日子,一般不直出半年。
結婚:婚期確定后,女方自己準備嫁妝等待出嫁。
二、關于“拉婚”。
“拉婚”又叫“搶婚”,“拖姑娘”或“搶妹子”,這種強拉硬要的婚俗,與現(xiàn)代文明的社會不相適應,逐漸被淘汰。
苗族男青年路頭路腦遇到苗族姑娘,若是姑娘被看上,無論姑娘是否愿意,小伙子可以把姑娘搶回自己的家中,請媒人在三天至七天前往姑娘家提親,定婚期吃喜酒即成,姑娘從被搶之日就是小伙子的媳婦了。
三、關于“認婚”。
苗族山寨,哪家生孩子,全村都知道,生兒子的父親或母親在鄰居家生孩子時跑到人家門外,若鄰居家是“生姑娘”就大聲說“”我家兒子認著啦!”從此這兩個孩子就等于算認了婚約,小姑娘在娘家長到三歲,就被男方接到自家養(yǎng)起來,與男孩一起長大,直到十八歲,雙方結婚,辦喜酒,送“禮銀”認親。
四、關于“說婚”。
納雍縣境內(nèi)的苗族婚俗,“說婚”較為普遍,“說婚”比其“拉婚”、“認婚”較為繁鎖復雜,包括提親、訂準、給婚、結婚四個過程。
提親:苗族青年經(jīng)“花山”、“趕街”、開會、上山、下田等社交活動相互認識,進而相戀,一旦戀愛成熟變稟吸父母,由男家請媒人陪小伙子的叔叔攜酒往女家說親。如女有有意,當即飲酒表示“可”,并約來媒人共同商討禮銀、婚期、嫁妝等,禮銀包括身價銀、奶水錢、屎尿布、酒、肉等。
訂準:如果女方家愿意與男方結親,按說親時商討的日期,就會由男方家出酒送豬到女方家,由女方家請客吃飯,完成吃“訂準”,也就是訂婚。
給婚:男方家如果要討媳婦,媒人必須提前兩個月到女方家去商訂,女方家要辦酒席來決定給婚的日子。
迎親:由男家擇定吉日,于兩日前媒人通知女家做好迎新生準備。迎親日,小伙子的叔叔用雀籠挑著兩只雞,帶上禮銀,率領新郎,陪郎及一對家庭美滿的夫妻,兩個挑晌午的小伙子在媒人的陪同下前往女家迎親。到了女家住上一宿,待新郎、陪郎拜過堂后,新郎的叔叔將禮銀交給新娘的叔叔轉交其父母。次日,叔叔將帶來的雞一只交女家,一只帶回,認為是新娘有魂連同新娘一同帶往男家轉姓傳代去了。這時女家送親九人伴隨親人一同送往男家,中途(兩家等距離)晌午后再走。到了男家,攔門設席三張,各置豬肝、豬內(nèi),豆腐、香煙各一盤。迎送諸人居中,新人在左,媒人在右,各據(jù)一席,進餐后入室,列坐中堂,煙茶接待。待拜過堂后,迎送諸人一新人圍坐舉行隆重的交接儀式,交接儀式由雙方“長老”以對歌形式唱交接調(diào)表達兩空的心愿。唱完,新娘才算正式交給男家了。晚間,室內(nèi)點燃篝火,親友及迎親諸人圍坐火邊談家常基對歌或獨唱,盡情戲娛。唯迎親送親之人不得擅自離開,必須相伴至天明,待過早餐方將送親失送走。
苗族婚俗
多數(shù)苗族地區(qū)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tǒng)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游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等。在這類社交活動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單獨地、公開地或悄悄地對歌和交談。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風俗。一些苗族社區(qū)還有專供青年們談戀愛的場所,如黔東南的游方坪、滇東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擇偶不重財產(chǎn)和家境,更看重個人才華和品性。
找到合適的戀人后雙方即可交換定情物。結婚,一般情況下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數(shù)苗族地區(qū),青年自主婚姻與父母包辦婚姻并存,這兩種情況不一定是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只看哪種傾向更重。一般來說,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征求意見,強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會習俗允許并維護青年人的自由選擇。因此更多的情況是自由戀愛后由父母主持婚姻。具體步驟是,青年人談好了,男方征求父母的意見后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正常情況,女方父母不會反對,有時須用雞卜來決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經(jīng)說媒定親,雙方即商談結婚日期和聘禮。結婚前,男方必須為女孩的舅家送一筆錢或其他財物,稱“舅爺錢”。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尋求親屬或社會力量的支持,時間長了,父母也就承認既成事實了。當然也有聽從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數(shù)因父母包辦釀成感情悲劇的。
婚俗風俗
自主自由式:是青年男女在“游方”活動中,通過自由戀愛結為夫婦的婚姻形式。從認識到結婚,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對自己的婚姻擁有絕對的自主權。這是當前苗族青年婚姻締結的主要形式。
說合自由式:是經(jīng)過親友說合介紹,而雙方又經(jīng)過游方戀愛,自愿結合的婚姻形式。男青年在節(jié)日集會或平時游方中同女方相互認識以后,可請親友前去說合,征得女方家同意即可定親。此后,雙方進一步加深了解,發(fā)展感情,條件成熟,便可結婚。
說合古典式(包含有關系婚、姑舅婚兩種形式):帶有濃厚民族特色,至今仍流行于縣境內(nèi),它均系男女雙方及其父母都事先同意了的親事。
苗族文化特色篇七
“游方”:黔東南苗族青年戀愛方式。農(nóng)閑或趕集或節(jié)慶時,男青年結伴來到特定的地點,用吹木葉、打口哨等信號邀請女青年,女青年結伴應邀前去對唱情歌。游方的地點稱游方坡,必須是公開的地點。男女青年在游方中相識,之后經(jīng)過對唱情歌和單獨接觸增進彼此的了解,直到確定戀愛關系。
“牽羊”:貴陽、平壩等地苗族青年的戀愛方式。在“跳花場”上,小伙子們圍成圓圈,邊吹蘆笙邊跳舞。姑娘們現(xiàn)場圍觀后,掏出一條長帶拴在某男的腰帶上,表示愛慕之情。小伙子若看上就收下繡球,離開舞場互表情意。
“踩月亮”:威寧一帶苗族戀愛習俗。夜晚,小伙子們走出家門拿著蘆笙或木葉,來到山坡或高地上,邊吹邊唱,逗引姑娘。姑娘們聽見,便出門與小伙子對歌“踩月亮”。
“搶發(fā)髻”:黔西北苗族聚居區(qū)的戀愛風俗,每逢趕場或花場,姑娘身著盛裝,頭戴發(fā)髻,到歌場游玩。小伙則追趕姑娘,邊跑邊追。追上姑娘就假裝搶發(fā)髻,姑娘愿意讓小伙搶走,表明有愛慕之情,反之則沒有中意。
“背背帶織錦”:織金一帶苗族男女青年的傳情形式。每年花坡場上,苗族女青年背著背帶織錦到花場。背帶上繡著的美麗圖案,表明自己未選定對象。小伙子從背帶上刺繡出的圖案、顏色、式樣等工藝來衡量姑娘是否手巧。男女青年在花坡場上互相對歌、談心。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互往來,彼此都中意對方,雙方可選定吉日締結婚姻。
“湊柴米,吃年飯”:威寧一帶苗族青年的戀愛形式。每年初,鄰寨的姑娘們湊油、鹽、柴、米、肉等忙著辦盛宴,未婚小伙則吹起蘆笙串寨吃年飯。小伙子若遇上意中人,可留下多玩幾日。如沒有被姑娘相中,則繼續(xù)串寨吃年飯,選求意中人。
“掐手傳情”:松桃的苗族青年男女的戀愛形式。每逢“四月八”、“龍舟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及其他對歌場合中,通過多次的對歌等方式,某男對某女產(chǎn)生愛慕之情,便伸手輕掐女方小指,試探女方態(tài)度。女方回應,表示接受男方情意,如果不愿意,以不理會為拒絕。
婚嫁習俗
苗族婚姻都有回門的習俗,即新娘嫁到新郎家后都要回娘家。黔東南地區(qū)送新娘回門是苗族婚禮最隆重的禮儀。當訂婚后的第三天,女方家就派數(shù)名姑娘給新娘送衣服來,新郎家就積極送新娘回門用的兩壇米酒、兩只豬腿、一挑糯米飯、一挑糯米粑和兩個有篩子那么大的大喜粑,還有雞鴨等等。有的還要送一挑稻谷。屆時,男方就按女方家長的要求邀請家族中的男女青年陪送新娘回門,新郎留在家中,不能參加陪送。
回新娘家的當晚,新娘的家長大擺宴席招待客人,并邀請本家族的青年男女來作陪,男子分桌就宴。席間,賓主的歌手們便開始對唱苗族古歌,互相盤問民族歷史知識,邊唱邊向對方敬酒,這是互相學習和傳授苗族歷史文化知識的極好機會。次日早飯后,陪客者們便紛紛前來邀請客人到自己家中作客,使全村酒歌連綿,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之中。待客人們走遍每家每戶,最后回到新娘家吃告別飯,準備回新郎家。這時,男子都要給新娘家送財禮,多少隨意,主人則送上一塊白布手絹和禮物。當客人離開時,全村男女都出出來送客。走出寨子時,新娘村上的姑娘們便圍著小伙子們討彩色花線,在參加婚禮的人臉上抹上鍋煙和彩色燃料以示祝福。頓時,又響起賓主送別的陣陣飛歌,回門禮儀到此結束,新娘就留在娘家長住。
傳統(tǒng)習俗
五彩絲線繡成的民俗服裝,配上純銀打造的首飾,把苗家女人打扮得分外美麗,造型頗似中國清代古典宮廷風格。一般每個成年的苗族女人都有一套純銀飾品,重量約十斤左右,價值三萬多元人民幣。因其分量沉重,戴著銀飾的女子無法隨意奔跑跳躍,走路只得穩(wěn)重小心。隨著女子身形的移動,銀飾吊鏈互相碰撞發(fā)出清脆的叮當聲。在以土磚、青瓦、薄霧、綠樹為背景的田間路上,苗家女子的這身裝扮讓人剎那間有時空錯位的感覺。
苗家婚禮上始終貫穿著悠揚動聽的歌聲,整場婚禮共有5次對歌和1次講歌場景,累計20余小時。男女兩方的親戚、媒人、歌師用苗語對歌,用歌聲對話,訴說衷腸。歌詞每首3段,每段3句,每句7字。對歌雙方每方一首輪著唱。歌詞沒有書本可參照,全靠歌者的平時積累和臨場發(fā)揮。歌詞內(nèi)容一般多為歌頌對方美德,自謙己方不足,說些客套話。遇上歌師厲害的,常常會有故意刁難、逗趣的情節(jié),把旁觀者聽得哈哈大笑。整個對歌儀式里,歌詞清新,內(nèi)涵豐富,多用借喻手法,浪漫、含蓄而幽默,令人回味無窮。充分體現(xiàn)了苗家人的智慧與文化。
生完孩子再結婚,也是苗家婚俗的一大特色。孩子的滿月酒與結婚酒一起辦,喜結良緣,喜添貴子,俗稱“雙喜”?!半p喜”并不是苗家傳統(tǒng),而是近些年隨著農(nóng)民打工潮出現(xiàn)的新風俗——在外務工的青年男女相戀后居住在一起,春節(jié)趁假期回老家舉行婚禮,所以當?shù)卮汗?jié)期間婚事也特別多。
苗族文化特色篇八
苗族是我國眾多民族之一,擁有豐富獨特的文化,一直以來都是我心中的神秘民族。近期我有幸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苗族文化體驗,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苗族的服飾、音樂、舞蹈、建筑等方面都流露出了濃郁的苗族特色,令人著迷。
第二段:服飾中的文化秘密
苗族的服飾是我最為吸引的一部分,他們喜歡以鮮艷的顏色裝扮自己,尤其是女性,常常穿著色彩斑斕的長裙和特制的銀飾。這些服飾不僅僅是展示美麗的外表,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含義。例如,苗族的女性用手工刺繡親手制作衣物,每個刺繡的圖案都有特定的意義,比如花鳥圖案象征美好的愿望,龍圖案象征權力和勇氣。通過穿著特殊的服飾,他們向外界傳遞了自己的文化認同和個性。
第三段:音樂舞蹈的藝術表達
苗族的音樂和舞蹈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文化特色。苗族的音樂節(jié)奏獨特,以竹笛、嗩吶為主要樂器,音調(diào)歡快動聽,富有激情。舞蹈更是苗族文化的瑰寶,他們通過獨具特色的舞姿展示出苗族人民的勤勞、聰明、善良和勇敢。
第四段:苗族建筑的獨特之處
在苗族文化體驗中,我也對苗族的建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苗族的建筑多以木結構為主,建筑風格獨特,又融入了當?shù)氐淖匀辉?。苗族人民非常講究屋的風水,他們認為如果房子面向陽光,屋頂中央有個窗戶,能夠使陽光直射屋內(nèi),這能給家人帶來好運,俗稱“陽光屋”。這種建筑風格注重與環(huán)境的和諧相融,顯示出苗族人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
第五段:對苗族文化的深深感悟
通過這次苗族文化體驗,我深深感悟到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多么的珍貴和彌足珍貴。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將不同的文化融入到一起,共同點亮人類文明的寶藏。同時,也反思了自己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了解有限,以后要更多地去了解和尊重各個民族的文化,并將這種尊重和包容的態(tài)度也傳遞給身邊的人。苗族文化教給我們,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是一個人成長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文化特色篇九
苗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和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雙語文化。我有幸近距離接觸并體驗了苗族文化,對于這種雙語文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體會。
第二段:苗族雙語文化特點
苗族雙語文化是苗族人民與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他們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重要方式。苗族人民使用米苗文和漢字進行書寫和交流,這兩種語言完全不同,但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著各自的功能和地位。苗族的宗教信仰、傳統(tǒng)音樂和舞蹈都是以米苗文為主要表達工具,而漢字更多地運用在與外界的交流中。這種雙語文化的存在,既是苗族人民傳承和發(fā)展自己文化的方式,也是他們與其他民族交流和學習的橋梁。
第三段:雙語文化對苗族人民的影響
苗族的雙語文化對于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雙語文化使得苗族人民在交流時更加得心應手。他們能夠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擴大了語言的表達范圍。其次,雙語文化提供了苗族人民與其他民族交流的機會。通過漢字的運用,苗族人民能夠更好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知識,實現(xiàn)文化的交融。最重要的是,雙語文化為苗族人民保留和傳承自己的文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通過使用米苗文進行宗教儀式、傳統(tǒng)音樂和舞蹈等活動,苗族人民能夠更好地保護和弘揚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
第四段:從雙語文化中獲得的啟示
苗族雙語文化給我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應該相互學習和尊重。苗族人民通過雙語文化的活躍運用,不僅保留了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還吸取了其他民族的長處,實現(xiàn)了與其他民族的交流與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越來越重要,只有相互學習和尊重,才能夠實現(xiàn)文化的多元發(fā)展。
第五段:結尾
苗族雙語文化是苗族人民自己創(chuàng)造的寶貴財富,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我深深感受到苗族雙語文化的魅力和獨特之處,并從中獲得了很多啟示。我相信,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不斷傳承和發(fā)展,雙語文化將繼續(xù)在苗族人民的心中閃光,為我們展示著多樣而美麗的文化風貌。
苗族文化特色篇十
第一段:介紹體驗苗族文化的背景和目的(約200字)
我是一名大學生,在暑假期間參加了一次赴貴州體驗苗族文化的活動。這次活動是由大學組織的社會實踐項目,旨在讓我們了解和體驗中國各個民族的文化,增加對多元文化的認知。而我選擇了苗族,因為這個少數(shù)民族一直以來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希望通過親身體驗,更加深入地了解苗族的傳統(tǒng)文化,并從中獲得一定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詳細描述苗族村寨和習俗活動(約300字)
我所訪問的苗族村寨位于貴州的一個偏遠山區(qū),這里的環(huán)境十分幽靜,人們依然保持著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在村寨中,我見到了一些苗族老人,他們?nèi)匀槐A糁鴤鹘y(tǒng)的服飾和發(fā)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我還有機會參加了一些苗族的習俗活動,比如踩草鞋、打苗族竹筒鼓等。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我的身體,還讓我更加親近了苗族文化。
第三段:感受苗族音樂和舞蹈的獨特魅力(約300字)
苗族的音樂和舞蹈是他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有幸欣賞了一場精彩的苗族音樂表演。音樂中采用了特殊的樂器,如苗族竹筒簫和蘆笙,使得音樂有著獨特的韻味。而舞蹈則充滿了動感和活力,舞者們以穩(wěn)定的步伐和優(yōu)美的身姿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場精彩的表演。這次體驗讓我深深地感受到苗族音樂和舞蹈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對苗族的藝術才華和審美情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四段:認識苗族傳統(tǒng)習俗的意義與價值(約200字)
在體驗苗族文化的過程中,我開始思考苗族傳統(tǒng)習俗的意義與價值。苗族的傳統(tǒng)習俗是他們?nèi)松w驗的一部分,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通過這些習俗,人們可以獲得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并且使得族群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與此同時,這些習俗有助于保護和傳承苗族的傳統(tǒng)文化,使其不被遺忘和淡化。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種習俗的存在,苗族的文化才能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
第五段:對苗族文化的反思和感悟(約200字)
通過這次體驗,我對苗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從中獲得了一些心得與感悟。首先,苗族人民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是我們應該尊重和保護的,因為它們是中華民族豐富多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在現(xiàn)代社會,苗族文化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傳承,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體驗。最后,我將把我在苗族村寨的所見所聞與我的朋友們分享,希望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和關注,一起探索和傳承中國各個民族的文化。
總結:通過這次體驗苗族文化,我深刻體會到了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并從中獲得了不少心得與感悟。我相信,只有通過親身體驗和深入了解,我們才能更好地傳承和保護中國的多元文化。我將繼續(xù)努力,將我的體驗和感悟傳遞給更多的人,讓大家一起共同探索和弘揚中華民族的瑰寶。
苗族文化特色篇十一
當?shù)鼐用?、學生、游客等
聽扭仁小學龍校長、麻老師及麻志官老人說起:苗歌對上一輩的人來說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必修課,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賀喜歌,慶典歌,其中用到了許多隱喻和暗喻等修辭手法,且這些喻體大都來自自然的花草樹木和蟲魚鳥獸。
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較高的觀察、鑒別、領悟和創(chuàng)作能力;可稱得上是心靈的造化,自然的靈現(xiàn)。苗歌一般沒有音樂伴奏。
居村民介紹,鳳凰苗族鼓舞,大體上可分為猴兒鼓和花鼓兩大類。猴兒鼓是娛樂者模擬猴子的動作翩翩起舞,其動作詼諧,難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異常柔美,異常抒情,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在鳳凰臘爾山、山江、麻沖、落潮井一帶苗區(qū)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兩個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還有一個站在鼓旁敲擊鼓梆,控制舞蹈節(jié)奏的,謂之敲邊鼓?;ü牡幕竟τ腥阂皇鞘止?,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兩種,步法是否踩到點子上,直接關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關重要。
盛傳在湘西鳳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這兩種舞蹈簡單易學。例如竹竿舞據(jù)說是苗族群眾在生產(chǎn)生活中自創(chuàng)的一種自娛性舞蹈,平行擺開兩條方木作墊架,墊架上橫放若干條手腕粗的長竹竿,持竿者相向地雙手各執(zhí)一條竹竿尾端,把竹竿與墊架、竹竿與竹竿碰擊出有節(jié)奏的聲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最好能跳出瀟灑自然的動作(我們的兩位隊員嘗試了一下,跳了幾下下就被嚇得跳了出來)。
三人鞋也是很有趣的,三個人同穿一雙“鞋”(兩根長板),苗家姑娘們很厲害,還能跳出優(yōu)美的舞姿,節(jié)奏感很強,游客觀眾們驚嘆不已。
苗族服飾主要表現(xiàn)在:服裝、頭飾、銀飾、銀梳、銀鐲、銀項幾個方面,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繡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男裝多為青色土布衣褲,包青頭帕。現(xiàn)在他們只有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喜慶的日子才穿上本族傳統(tǒng)服飾。
湘西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開年節(jié)、四月八、龍船節(jié)、六月六。節(jié)日那天,村民都身穿節(jié)日盛裝,聚集在一起。
當游客們進入苗寨時,苗家人們會進行苗家攔門“三道卡”風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謂“卡歌”,即當遠方的客人到苗寨來做客,苗寨里的青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對歌的方式來表達對客人的熱情歡迎;“卡鼓”,即在進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們會用擊鼓攔門的方式,同客人比試鼓藝,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舞智慧。
“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門口端著自家釀造的包谷燒或米酒攔門,苗家人將農(nóng)事或家事編成苗歌后向客人提問,客人答對并喝下攔門酒,則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試為最尊貴的客人。這是非常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苗族人們的能歌善舞以及對歌舞的熱愛在這里表露無遺。記得我們到達的那天已經(jīng)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蕩的苗歌絲毫沒有疲憊的感覺,一直延續(xù)到晚上十二多才停下來!
調(diào)研中還得知扭仁村是周圍人口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達旦的歌聲在這也是常有的事。
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這里的小孩幾乎都不懂不會這些傳統(tǒng)的東西,一方面是他們的父母很少有時間也沒有這份心去教他們,另一方面是他們自己不喜歡難得靜下心來學習。當然這其中更大的是沒有被重視起來,社會風氣和現(xiàn)狀的驅使,大家都在忙于為生計奔波跟本就難以顧及這些。平時的對唱更多注重于各自的一種休閑和愛好,而沒有想過如何繼承和發(fā)展。
這些事實的反映不得不讓我們?yōu)樽鎳幕z產(chǎn)的繼承感到擔憂,即使在這種地方都被利益深深的覆蓋那些所謂的保護政策起到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當然這也不是一個政策那么簡單的事情,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不僅需要整體形式的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更需要苗族同胞們樂于奉獻,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來維護和繼承祖輩的傳統(tǒng)。
苗族文化特色篇十二
聽扭仁小學龍校長、麻老師及麻志官老人說起:苗歌對上一輩的人來說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必修課,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賀喜歌,慶典歌,其中用到了許多隱喻和暗喻等修辭手法,且這些喻體大都來自自然的花草樹木和蟲魚鳥獸;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較高的觀察、鑒別、領悟和創(chuàng)作能力;可稱得上是心靈的造化,自然的靈現(xiàn)。苗歌一般沒有音樂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紹,鳳凰苗族鼓舞,大體上可分為猴兒鼓和花鼓兩大類。猴兒鼓是娛樂者模擬猴子的動作翩翩起舞,其動作詼諧,難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異常柔美,異常抒情,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在鳳凰臘爾山、山江、麻沖、落潮井一帶苗區(qū)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兩個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還有一個站在鼓旁敲擊鼓梆,控制舞蹈節(jié)奏的,謂之敲邊鼓?;ü牡幕竟τ腥阂皇鞘止Γ茄迹遣椒?。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兩種,步法是否踩到點子上,直接關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關重要。
3、苗舞
盛傳在湘西鳳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這兩種舞蹈簡單易學。例如竹竿舞據(jù)說是苗族群眾在生產(chǎn)生活中自創(chuàng)的一種自娛性舞蹈,平行擺開兩條方木作墊架,墊架上橫放若干條手腕粗的長竹竿,持竿者相向地雙手各執(zhí)一條竹竿尾端,把竹竿與墊架、竹竿與竹竿碰擊出有節(jié)奏的聲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最好能跳出瀟灑自然的.動作(我們的兩位隊員嘗試了一下,跳了幾下下就被嚇得跳了出來)。
三人鞋也是很有趣的,三個人同穿一雙“鞋”(兩根長板),苗家姑娘們很厲害,還能跳出優(yōu)美的舞姿,節(jié)奏感很強,游客觀眾們驚嘆不已。
4、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主要表現(xiàn)在:服裝、頭飾、銀飾、銀梳、銀鐲、銀項幾個方面,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繡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男裝多為青色土布衣褲,包青頭帕?,F(xiàn)在他們只有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喜慶的日子才穿上本族傳統(tǒng)服飾。
5、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湘西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開年節(jié)、四月八、龍船節(jié)、六月六。節(jié)日那天,村民都身穿節(jié)日盛裝,聚集在一起。
6、苗族待客禮儀
當游客們進入苗寨時,苗家人們會進行苗家攔門“三道卡”風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謂“卡歌”,即當遠方的客人到苗寨來做客,苗寨里的青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對歌的方式來表達對客人的熱情歡迎;“卡鼓”,即在進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們會用擊鼓攔門的方式,同客人比試鼓藝,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舞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門口端著自家釀造的包谷燒或米酒攔門,苗家人將農(nóng)事或家事編成苗歌后向客人提問,客人答對并喝下攔門酒,則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試為最尊貴的客人。這是非常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現(xiàn)狀
苗族人們的能歌善舞以及對歌舞的熱愛在這里表露無遺。記得我們到達的那天已經(jīng)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蕩的苗歌絲毫沒有疲憊的感覺,一直延續(xù)到晚上十二多才停下來!調(diào)研中還得知扭仁村是周圍人口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達旦的歌聲在這也是常有的事。
苗族文化特色篇十三
苗族是我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也是一個分布廣泛的民族。苗族人民自古以來就保留著他們獨特的雙語文化,對于我來說,能夠親身體驗并了解這種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機遇。在與苗族人民的交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雙語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使我對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第二段:雙語苗族文化的背景
雙語苗族文化是苗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苗族人民自古以來崇尚自由、勇敢、奉公守法,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系統(tǒng),并將其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傳承下來。這種雙語文化的特點使得苗族人民在與其他民族交流中更加方便,也保留了他們自身的文化特色。
第三段:雙語苗族文化的影響
雙語苗族文化對苗族人民的生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雙語文化使得苗族的思維更加開放。學習和掌握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使苗族人民能夠更加廣泛地接觸世界,并在交流中不斷融合各個文化的優(yōu)點。其次,雙語文化給苗族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掌握多種語言的苗族人民在漢族地區(qū)或者是國際交流中更容易找到工作,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最后,雙語文化也豐富了苗族的宗教和藝術領域。苗族的宗教信仰和傳統(tǒng)藝術在語言的影響下更加獨特、多樣化,并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欣賞。
第四段:親身體驗雙語苗族文化
在與苗族人民的交流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雙語苗族文化的魅力。他們熱情好客、友善,愿意與我分享他們的語言和文化。我學習了一些苗語,嘗試了當?shù)氐娘L味菜肴,參加了苗族的傳統(tǒng)舞蹈和音樂表演。這些經(jīng)歷讓我更加了解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他們對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發(fā)現(xiàn)雙語苗族文化不僅富有獨特的魅力,而且能夠為我們帶來更廣闊的視野和思考方式。
第五段:結論
通過與苗族人民的交往和親身體驗,我對雙語苗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這種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使我深受啟發(fā),也促使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chǎn),并鼓勵我學習更多的語言和文化。雙語苗族文化不僅僅是苗族人民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共同努力保護和傳承這種文化,以期在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的多樣性和魅力。
苗族文化特色篇十四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會唱歌,人人會跳舞,幾千年來,歌舞伴隨著苗族的歷史,生動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樸、粗獷的風格,最能表達他們真摯、純樸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真、善、美。苗族的“鼓舞”主要種類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貴州省東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帶。黔東南的苗族“木鼓舞”,是過去每才舉行一次的“吃牯臟”大型祭祀活動時的“鼓舞”形式。節(jié)日時,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廢寢忘食,通宵達旦,如醉如癡?!盎ü奈琛笔呛鲜▲P凰、保靖、花垣等縣苗族人民歡度農(nóng)歷“六月六”“八月八”“趕夏”“趕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必有的自娛性舞蹈。屆時,在舉行盛會的廣場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負責敲擊的大鼓。由兩人持雙槌敲擊鼓皮,一人持單鼓槌敲擊鼓梆,參加集體作舞的人們,沒有人數(shù)和男女限制。作舞之前,擊鼓者用本民族語言歌頌發(fā)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為對祖先的祭奠。然后,眾人便在鼓點的伴奏下圍鼓成圈翩躚起舞。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來于各類生活動作的模擬,其中還加入一些武術成分,使舞蹈動作柔美而剛勁?!痘ü奈琛返奶攸c,是兩位擊鼓者在旋轉、翻身或跳躍下表演多種對稱性舞姿的同時,還能敲奏出和諧而統(tǒng)一的鼓樂。苗族民間舞蹈《猴兒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擬猴子各種習性與擊鼓姿態(tài)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表演時,由一名鼓手在鼓后擊鼓作樂,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裝、畫猴臉譜的舞者。舞蹈動作多為模擬猴子啃吃苞谷、蕩秋千、看鼓、試鼓、驚鼓、相互嬉戲等。扮演猴子的舞者可用拳擊鼓,也可以槌擊鼓。整個“鼓舞”不但風趣、熱烈、技藝性極強,而且具有一定的戲劇情節(jié)。苗族民間自娛性的《踩鼓舞》,是年節(jié)、喜慶集會,尤其是農(nóng)歷三月“姊妹節(jié)”時,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舞蹈時,先由一名少女邊歌邊走入場內(nèi),然后繼續(xù)歌唱并擊鼓伴之。歌詞內(nèi)容基本為召喚,如姊妹們不要錯過時機,快來作舞等。隨后,眾多盛裝的苗族姐妹便聚攏在鼓架周圍,面對皮鼓踏節(jié)而舞。在舞蹈進入高潮時,外圍的男女老幼觀眾也可進入舞場,組成若干層同心圓圈共同作舞。舞蹈動作自由、歡快,時有兩腿顫抖而帶動全身的特點。流行于黔東南的《反排木鼓舞》,現(xiàn)已成為苗族節(jié)日慶典以及出訪他國的代表性舞蹈,被鄰國友人譽之為“東方迪斯科”。新中國成立后,在苗族諸多種自娛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礎上,人們又創(chuàng)造出了由四人同時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這種“鼓舞”流傳在湘西的鳳凰縣和貴州省松桃縣苗族聚居的地方。該舞男女均可參加,四人分別站在鼓面前,雙手持槌擊鼓。在統(tǒng)一的節(jié)奏下邊擊鼓邊表演規(guī)定套路。每一套路動作完成后,大家按順時針方向換到下一鼓面位置,再進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娛樂性。苗族演奏蘆笙、以蘆笙伴舞的歷史,自宋代已有記載。清代刻本《廣輿勝覽》中的舞蹈形象與“每歲孟春,擇平地為月場,男吹蘆笙,女搖鈴,盤旋歌舞,謂之跳月”,是對所謂《銅鈴舞》的記載。曾生活于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鳥為圖騰,因而今日苗族婦女的頭飾銀冠與彩條長裙,仍充滿著錦雞羽毛的斑斕色彩和飛鳥圖案。至今貴州省黔南苗族,保存著一種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蘆笙堂》。表演時,由男子吹奏蘆笙,專人敲擊銅鼓,身著盛裝、頭戴銀冠的少女,微乍雙臂作鳥態(tài)款款起舞。這種情景與云南省開化出土的余年前銅鼓鼓面上的紋飾極為相似。此外,從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的“擊鼓歌唱圖”中,可進一步窺探到苗族與古代百越部族及銅鼓文化間的密切關系。在苗族的自娛性舞蹈中,還有頭戴銀冠、身著彩條長裙模仿錦雞動態(tài)的《錦雞舞》;頭戴羽冠、模仿雉雞相斗、跳躍、嬉戲,含有雜技技巧的男子雙人《蘆笙舞》和源于婦女刺繡、搓麻等家務勞動的《板凳舞》等。中國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廣闊,形成了數(shù)量眾多、內(nèi)容豐富的歌舞品種。除以上介紹者外,貴州省“花溪苗”的《蘆笙舞》、“紅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樹舞》、流傳在丹寨縣的《古瓢舞》、云南省苗族的《蘆笙舞》、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苗族的《芒哥舞》,以及《斗?!贰ⅰ稜垦颉?、《花棍舞》等,種類之多不勝枚舉。
苗族文化特色篇十五
苗族花山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邊、蒙自、河口、文山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jié)。下面本站為大家介紹一下苗族花山節(jié)相關知識,歡迎大家閱讀。
“花桿”是踩花山節(jié)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桿的人(又稱花桿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
這人必須在節(jié)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桿豎好,“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來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后宣布“踩花山”開始。這時,花山場內(nèi)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彩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后開始進行。
花山節(jié)最重要的活動是倒爬花桿。爬桿者須背貼花桿,雙手向上反扳,頭朝下腳在上,一縱一縱地向上躍,誰爬到桿頂用的時間最少,誰就是“花桿王”。
花山節(jié)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傾吐愛情、定婚結友的美好時機。民國時期編撰的《馬關縣志·風俗志》就有如下記述:每到正月“踩花山”,山場一開,“眾苗女遙立場外作羞澀不前態(tài),有苗男子以油脂涂予長繩,兩人拉其端圍之,故作欲污女衣之狀,諸苗女乃被迫入場,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憑苗男選擇?!?BR> 倘若某一小伙子看中某一小姑娘,小伙子便撐一小花傘覆罩小姑娘,開始,小伙子首先主動唱上兩調(diào)求愛山歌,如果小姑娘也有情意,便以山歌對答,反之則以無言對答或躲開小傘表示拒絕,然后備求相愛。青年男女,一旦相愛,男的要以花裹腳、花圍腰帶贈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針萬線親手繡制的花帕、包頭回贈。
”踩花山“過程“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后宣布“踩花山”節(jié)開始。這時,花山場內(nèi)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后開始進行。
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打“蘆笙架”(用蘆笙對調(diào)),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斗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jié),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傾吐愛情、定樣結友的美好時機。青年男女,一旦相愛,男的要以花裹腳,用花圍腰帶贈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針萬線親手繡制的花帕、包頭回贈。
花山節(jié),亦稱踩花山。這是居住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的一個盛大節(jié)目。
花山節(jié)一般在較平緩的土坡上舉行。花場中豎立一根有五、六丈高的竹竿或樹桿,這就是花桿,花桿上還 分別掛著兩塊紅黑布。每年臘月十六日,花山主持人就把花桿立好,讓人先知道這里有花場,到了正月初一就開始踩花山,比較隆重的花山節(jié)還可以延長至初八、九。
踩花山的來歷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為了求子而立,另一種說法是紀念日。關于花山節(jié)的來歷,苗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苗族祖先居住在平原地區(qū),那地方有著肥沃的土地,牛羊成群。狠心的皇帝一心想霸占苗族的地盤,就派皇兵來攻打苗族部落,苗王蒙孜尤就率領他的九個兒子、八個姑娘和苗民們,與皇兵交戰(zhàn),最終寡不敵眾,苗族失敗了,蒙孜尤的九個兒子、八個姑娘在戰(zhàn)斗中犧牲了,苗族的祖先不得不往西南的高山峻嶺中遷徙。
蒙孜尤在臘月十六日豎立花桿,正月初二、三、四這三天舉行祭奠儀式,紀念為保衛(wèi)家鄉(xiāng)而犧牲的兒子姑娘,同時,還進行武術表演,就這樣代代相傳至今。踩花山是苗族的一項體育活動,也是苗族的生活經(jīng)驗交流活動,更是苗族男女青年的娛樂活動。在花山節(jié)期間,有蘆笙舞、武術(即苗族的民間武術之棍術、刀術、槍術、鉤鐮、三節(jié)棒、鏈甲等)、倒爬花桿、斗牛、賽馬等體育和文藝節(jié)目。
苗族文化特色篇一
苗族文化是中國多元文化中的一種,在人類社會歷史長河中載歌載舞、生生不息。在我國南部的貴州、云南、廣西等省份,苗族人口眾多,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重要的民族之一。在苗族文化中,不僅有許多具有深厚文化內(nèi)涵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習俗,還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風俗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等。我有幸到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苗族小鎮(zhèn),親身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多樣性和深遠影響。在這里,我結識了許多熱情好客的苗族同胞,也深度領略了苗族文化的魅力。
第二段:苗族文化的歷史和地位
苗族文化歷史悠久,起源復雜,與當?shù)氐臍v史、地理、民族等因素有關。苗族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組成部分。苗族文化在中華民族多元文化大家庭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苗族文化經(jīng)歷了不同歷史階段,發(fā)展演變出不同的文化特點和內(nèi)涵,這一切都成為了苗族這個民族的一道濃烈而具有文化底蘊的底色。
第三段:苗族文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習俗
苗族文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習俗是苗族獨具特色的。舉例來說,姑娘節(jié)是苗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每逢3月6日,苗族姑娘們會穿著盛裝,穿上彩翎飾帽和銀裝珠 embroidered yoke,聽民樂,盡情舞蹈,展示美麗與自信。此外,苗族還有火把節(jié)、龍船節(jié)、斗牛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婚俗、葬俗等民俗文化,每年吸引著大批游客前來品嘗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第四段:苗族文化的多樣性和魅力
苗族文化的多樣性和魅力是其最大的特點。苗族文化呈現(xiàn)出多層面、多方面、多維度的特征,其中包括音樂、舞蹈、民族習俗、民間歷史、建筑藝術、傳統(tǒng)手工業(yè)等。苗族音樂充滿了獨特的古樸美感,苗族舞蹈則包括腰鼓舞、跳竹竿、苗族麻鈴等;苗族習俗中,火塘祭祀、酒祭等充滿了文化內(nèi)涵,更有苗族婚俗、葬俗、習武傳統(tǒng)等等。苗族建筑風格又突顯了自然生態(tài)、文化與傳統(tǒng)特色,苗寨、花山樓、木樓等都是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
第五段:結語
苗族文化是中國多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像一道璀璨的風景線,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尋訪和探索。在走訪苗族地區(qū)的日子里,我更強烈地感受到:文化是一條長河,是一份心靈的收藏品,它是不能被替換的,應該讓它充分展示,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更具有文化自信心。未來,我們需要更多地保護和傳承苗族文化,讓這個美麗的文化瑰寶在林林總總的文化寶庫中,繼續(xù)閃爍璀璨的光芒!
苗族文化特色篇二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其祖先是蚩尤。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具體請看下文。
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不同地區(qū)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區(qū)由于交通閉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還有少數(shù)苗族地區(qū),如威寧、石門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國傳教士的影響,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總的來看,多數(shù)苗族群眾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
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對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樹、竹、山巖、橋等。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當農(nóng)作物抽穗時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農(nóng)作物豐收,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遺跡。
圖騰崇拜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圖騰。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廣,他們崇拜的圖騰有多種。如鳳凰、楓木、蝴蝶、神犬(盤瓠)、龍、鳥、鷹、竹等。黔東南地區(qū)的苗族先民把楓木作為圖騰進行崇拜,認為自己的祖先源于楓木;另外他們還把蝴蝶作為圖騰,認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媽媽”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區(qū)的苗族先民還以盤瓠為圖騰,至今這一帶還保留了不少盤瓠廟、辛女宮。而貴州西部苗族則以鳥為圖騰。
祖先崇拜
時至今日,苗族中還十分盛行祖先崇拜。黔東南地區(qū)的苗族從最早崇敬楓木、蝴蝶轉為崇敬人類的始祖姜央,認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個鼓社都設“鼓石窟”,供奉“央公”、“央婆”;湘西苗族崇拜的始祖是“儺公”、“儺母”。為了祈求祖先神靈的庇佑,各地都有規(guī)模較大的殺牛祭祖活動,如黔東南的鼓社節(jié),銅仁、松桃叫“吃?!被颉白蹬!?,黔西南和安順、鎮(zhèn)寧等地叫“砍?!薄O嫖饔小斑€儺愿”,祭祀“儺公”、“儺母”。每逢節(jié)日,苗族群眾也都要舉行祭祖儀式。許多苗族地區(qū),家家堂屋正中都供有祖宗牌位,平時天天祭祀。
巫儺文化
苗族信鬼尚巫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后仍很普遍,所信的鬼神多達幾十種。他們把鬼分為善、惡兩類:認為善神能賜福于人,為此應該經(jīng)常祭獻,惡鬼則與人作祟,降災降禍,應當祈解和驅逐。認為要達到此目的,就要通過巫師實行巫術。巫師是溝通人與鬼神的中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受到苗族群眾的敬重。巫師實行的巫術主要有占卜、禳解、招魂等。
苗族文化特色篇三
苗族是華夏民族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中國周邊地區(qū)原住民的驕傲與象征。由于其獨特的地理和歷史背景,苗族擁有豐富的民間文化和精神文化遺產(chǎn)。我很榮幸能夠有機會深入了解苗族文化,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和精神氣息。
第二段 身臨其境的體驗
在一次苗族文化交流活動中,我與苗族的朋友聚在一起,分享著他們祖先留下的故事和傳統(tǒng)。他們和藹可親,熱情好客,給了我最深刻的印象。在聆聽傳說的過程中,我被這些傳說深深吸引,被苗族先輩們的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對命運的解讀所感動。
第三段 苗族文化的多樣性
苗族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多樣性,這個多樣性建立在其宗族、地域和信仰的區(qū)別上。這種多樣性很好地體現(xiàn)在苗族的服飾、歌舞、節(jié)慶、飲食等方面,其中以花鼓文化最為有名。每一種區(qū)域的花鼓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韻味,深入了解它們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收獲。
第四段 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交融
苗族傳統(tǒng)文化不僅僅是過去的回憶,現(xiàn)代社會的一些元素已經(jīng)融入了苗族文化體系中,例如:以前的村寨顯得比較封閉,社區(qū)中人與人交流也較為簡單,而今天,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城市化的進行,苗族人逐漸接受來自外界的文化,并將其加入到了自己的文化中去,以此來順應時代發(fā)展。這樣的交融使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生成了全新的中國苗族文化。
第五段 心得體會
苗族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和文化風情。這種傳統(tǒng)和文化風情所強調(diào)的人際關系、親情、愛情無不值得我們?nèi)W習和借鑒。同時,苗族文化還在不斷地發(fā)展進行,吸納著周圍世界的因素,保持著其生命力和活力。對于我們來說,我們不僅要珍惜苗族文化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還要通過不斷了解和學習,將苗族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努力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為中華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和傳承做出新的貢獻。
苗族文化特色篇四
“游方”:黔東南苗族青年戀愛方式。農(nóng)閑或趕集或節(jié)慶時,男青年結伴來到特定的地點,用吹木葉、打口哨等信號邀請女青年,女青年結伴應邀前去對唱情歌。游方的地點稱游方坡,必須是公開的地點。男女青年在游方中相識,之后經(jīng)過對唱情歌和單獨接觸增進彼此的了解,直到確定戀愛關系。
“牽羊”:貴陽、平壩等地苗族青年的戀愛方式。在“跳花場”上,小伙子們圍成圓圈,邊吹蘆笙邊跳舞。姑娘們現(xiàn)場圍觀后,掏出一條長帶拴在某男的腰帶上,表示愛慕之情。小伙子若看上就收下繡球,離開舞場互表情意。
“踩月亮”:威寧一帶苗族戀愛習俗。夜晚,小伙子們走出家門拿著蘆笙或木葉,來到山坡或高地上,邊吹邊唱,逗引姑娘。姑娘們聽見,便出門與小伙子對歌“踩月亮”。
“搶發(fā)髻”:黔西北苗族聚居區(qū)的戀愛風俗,每逢趕場或花場,姑娘身著盛裝,頭戴發(fā)髻,到歌場游玩。小伙則追趕姑娘,邊跑邊追。追上姑娘就假裝搶發(fā)髻,姑娘愿意讓小伙搶走,表明有愛慕之情,反之則沒有中意。
“背背帶織錦”:織金一帶苗族男女青年的傳情形式。每年花坡場上,苗族女青年背著背帶織錦到花場。背帶上繡著的美麗圖案,表明自己未選定對象。小伙子從背帶上刺繡出的圖案、顏色、式樣等工藝來衡量姑娘是否手巧。男女青年在花坡場上互相對歌、談心。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互往來,彼此都中意對方,雙方可選定吉日締結婚姻。
“湊柴米,吃年飯”:威寧一帶苗族青年的戀愛形式。每年初,鄰寨的姑娘們湊油、鹽、柴、米、肉等忙著辦盛宴,未婚小伙則吹起蘆笙串寨吃年飯。小伙子若遇上意中人,可留下多玩幾日。如沒有被姑娘相中,則繼續(xù)串寨吃年飯,選求意中人。
“掐手傳情”:松桃的苗族青年男女的戀愛形式。每逢“四月八”、“龍舟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及其他對歌場合中,通過多次的對歌等方式,某男對某女產(chǎn)生愛慕之情,便伸手輕掐女方小指,試探女方態(tài)度。女方回應,表示接受男方情意,如果不愿意,以不理會為拒絕。
婚嫁習俗
苗族婚姻都有回門的習俗,即新娘嫁到新郎家后都要回娘家。黔東南地區(qū)送新娘回門是苗族婚禮最隆重的禮儀。當訂婚后的第三天,女方家就派數(shù)名姑娘給新娘送衣服來,新郎家就積極送新娘回門用的兩壇米酒、兩只豬腿、一挑糯米飯、一挑糯米粑和兩個有篩子那么大的大喜粑,還有雞鴨等等。有的還要送一挑稻谷。屆時,男方就按女方家長的要求邀請家族中的男女青年陪送新娘回門,新郎留在家中,不能參加陪送。
回新娘家的當晚,新娘的家長大擺宴席招待客人,并邀請本家族的青年男女來作陪,男子分桌就宴。席間,賓主的歌手們便開始對唱苗族古歌,互相盤問民族歷史知識,邊唱邊向對方敬酒,這是互相學習和傳授苗族歷史文化知識的極好機會。次日早飯后,陪客者們便紛紛前來邀請客人到自己家中作客,使全村酒歌連綿,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之中。待客人們走遍每家每戶,最后回到新娘家吃告別飯,準備回新郎家。這時,男子都要給新娘家送財禮,多少隨意,主人則送上一塊白布手絹和禮物。當客人離開時,全村男女都出出來送客。走出寨子時,新娘村上的姑娘們便圍著小伙子們討彩色花線,在參加婚禮的人臉上抹上鍋煙和彩色燃料以示祝福。頓時,又響起賓主送別的陣陣飛歌,回門禮儀到此結束,新娘就留在娘家長住。
傳統(tǒng)習俗
五彩絲線繡成的民俗服裝,配上純銀打造的首飾,把苗家女人打扮得分外美麗,造型頗似中國清代古典宮廷風格。一般每個成年的苗族女人都有一套純銀飾品,重量約十斤左右,價值三萬多元人民幣。因其分量沉重,戴著銀飾的女子無法隨意奔跑跳躍,走路只得穩(wěn)重小心。隨著女子身形的移動,銀飾吊鏈互相碰撞發(fā)出清脆的叮當聲。在以土磚、青瓦、薄霧、綠樹為背景的田間路上,苗家女子的這身裝扮讓人剎那間有時空錯位的感覺。
苗家婚禮上始終貫穿著悠揚動聽的歌聲,整場婚禮共有5次對歌和1次講歌場景,累計20余小時。男女兩方的親戚、媒人、歌師用苗語對歌,用歌聲對話,訴說衷腸。歌詞每首3段,每段3句,每句7字。對歌雙方每方一首輪著唱。歌詞沒有書本可參照,全靠歌者的平時積累和臨場發(fā)揮。歌詞內(nèi)容一般多為歌頌對方美德,自謙己方不足,說些客套話。遇上歌師厲害的,常常會有故意刁難、逗趣的情節(jié),把旁觀者聽得哈哈大笑。整個對歌儀式里,歌詞清新,內(nèi)涵豐富,多用借喻手法,浪漫、含蓄而幽默,令人回味無窮。充分體現(xiàn)了苗家人的智慧與文化。
生完孩子再結婚,也是苗家婚俗的一大特色。孩子的滿月酒與結婚酒一起辦,喜結良緣,喜添貴子,俗稱“雙喜”?!半p喜”并不是苗家傳統(tǒng),而是近些年隨著農(nóng)民打工潮出現(xiàn)的新風俗——在外務工的青年男女相戀后居住在一起,春節(jié)趁假期回老家舉行婚禮,所以當?shù)卮汗?jié)期間婚事也特別多。
苗族文化特色篇五
苗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分布在貴州、云南、廣西等地。苗族文化以其深厚的歷史、獨特的民族性格及多樣的傳統(tǒng)藝術而聞名于世。最近,我有幸深入了解和體驗了苗族文化,著實為之折服。無論是苗族的音樂舞蹈,還是民間藝術和建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苗族音樂舞蹈的魅力
苗族音樂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曾親身參與了苗族的迎賓舞和踩竹竿這兩個經(jīng)典的舞蹈表演。苗族舞蹈獨特的動作和美妙的旋律讓人癡迷。迎賓舞中,舞者以身體的靈活性和舞姿的優(yōu)美性將祝福和喜慶的情感傳達給觀眾。而踩竹竿是一項需要舞者的巧妙協(xié)作的技藝,這項舞蹈不僅鍛煉了身體的協(xié)調(diào)性,同時也展現(xiàn)了苗族人民的團結和勇敢精神。
第三段:苗族的傳統(tǒng)藝術及手工藝品
苗族的傳統(tǒng)藝術和手工藝品也是其文化的瑰寶。在我參觀苗族村落的時候,我見識到了苗族的蠟染技藝和刺繡藝術。蠟染是苗族傳統(tǒng)的染色工藝,通過在布料上涂抹熔化的蠟,然后將布料染色,最后再熨平布料,蠟就會脫落,留下美麗的花紋。刺繡則是苗族女性的傳統(tǒng)手藝,她們用鮮艷多彩的線和繡針,在織物上繡出各種圖案,如花、鳥、昆蟲等,細膩而華麗。這些傳統(tǒng)藝術在現(xiàn)代仍然保持著活力,成為苗族文化獨具特色的符號。
第四段:苗族建筑的獨特魅力
苗族民居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族的傳統(tǒng)建筑被譽為“建筑的百寶箱”。我曾參觀過苗族的木樓和風雨橋,被它們獨特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所吸引。苗族的傳統(tǒng)木樓講究堅固實用和美觀大方,通常為木質結構,懸挑的屋檐上雕刻著神奇的面具圖案,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風雨橋是苗族人民出行的重要通道,橋身由兩端高高聳立的石柱組成,橋面則由木板鋪設而成,使行人可以在橋上避風避雨。這些苗族特色的建筑物不僅展示了苗族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美的追求,也體現(xiàn)了他們對生活智慧的理解。
第五段:苗族文化的內(nèi)涵和意義
苗族文化雖然獨特魅力,但也存在一些面臨考驗的困境。年輕一代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逐漸降低,傳統(tǒng)文化逐漸朝向邊緣化。然而,苗族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獨特的內(nèi)涵和深遠的意義。苗族文化不僅是苗族人民的精神支撐,也是中國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傳承苗族文化的責任不僅落在苗族人民的肩上,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以確保縱橫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得以發(fā)揚光大。
總結:通過對苗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體驗,我深刻體會到了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nèi)涵。苗族的音樂舞蹈、傳統(tǒng)藝術和手工藝品以及建筑風格無不彰顯著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苗族文化不僅需要得到保護和傳承,更需要人們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弘揚,以使其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苗族文化特色篇六
一、關于“許婚”。
串對子:是苗族青年男女雙方戀愛談婚的一種方式,每年初一至初五,苗族要過“花山節(jié)”,苗族青年男女串花山互相對歌,跳舞,找到對象的叫做串“對子”,花山節(jié)的最后一天,串好的“對子”私自定下終身,各自回家告訴自己的父母。
提親:小伙子將自己找好的對象的事說給父母后,由男方請媒人在三日或七日后前往女方家提親。
定婚:媒人提著相應物品做見面禮去女方家,與女方父母就雙方結婚事宜達成一致后,確定結婚日子,一般不直出半年。
結婚:婚期確定后,女方自己準備嫁妝等待出嫁。
二、關于“拉婚”。
“拉婚”又叫“搶婚”,“拖姑娘”或“搶妹子”,這種強拉硬要的婚俗,與現(xiàn)代文明的社會不相適應,逐漸被淘汰。
苗族男青年路頭路腦遇到苗族姑娘,若是姑娘被看上,無論姑娘是否愿意,小伙子可以把姑娘搶回自己的家中,請媒人在三天至七天前往姑娘家提親,定婚期吃喜酒即成,姑娘從被搶之日就是小伙子的媳婦了。
三、關于“認婚”。
苗族山寨,哪家生孩子,全村都知道,生兒子的父親或母親在鄰居家生孩子時跑到人家門外,若鄰居家是“生姑娘”就大聲說“”我家兒子認著啦!”從此這兩個孩子就等于算認了婚約,小姑娘在娘家長到三歲,就被男方接到自家養(yǎng)起來,與男孩一起長大,直到十八歲,雙方結婚,辦喜酒,送“禮銀”認親。
四、關于“說婚”。
納雍縣境內(nèi)的苗族婚俗,“說婚”較為普遍,“說婚”比其“拉婚”、“認婚”較為繁鎖復雜,包括提親、訂準、給婚、結婚四個過程。
提親:苗族青年經(jīng)“花山”、“趕街”、開會、上山、下田等社交活動相互認識,進而相戀,一旦戀愛成熟變稟吸父母,由男家請媒人陪小伙子的叔叔攜酒往女家說親。如女有有意,當即飲酒表示“可”,并約來媒人共同商討禮銀、婚期、嫁妝等,禮銀包括身價銀、奶水錢、屎尿布、酒、肉等。
訂準:如果女方家愿意與男方結親,按說親時商討的日期,就會由男方家出酒送豬到女方家,由女方家請客吃飯,完成吃“訂準”,也就是訂婚。
給婚:男方家如果要討媳婦,媒人必須提前兩個月到女方家去商訂,女方家要辦酒席來決定給婚的日子。
迎親:由男家擇定吉日,于兩日前媒人通知女家做好迎新生準備。迎親日,小伙子的叔叔用雀籠挑著兩只雞,帶上禮銀,率領新郎,陪郎及一對家庭美滿的夫妻,兩個挑晌午的小伙子在媒人的陪同下前往女家迎親。到了女家住上一宿,待新郎、陪郎拜過堂后,新郎的叔叔將禮銀交給新娘的叔叔轉交其父母。次日,叔叔將帶來的雞一只交女家,一只帶回,認為是新娘有魂連同新娘一同帶往男家轉姓傳代去了。這時女家送親九人伴隨親人一同送往男家,中途(兩家等距離)晌午后再走。到了男家,攔門設席三張,各置豬肝、豬內(nèi),豆腐、香煙各一盤。迎送諸人居中,新人在左,媒人在右,各據(jù)一席,進餐后入室,列坐中堂,煙茶接待。待拜過堂后,迎送諸人一新人圍坐舉行隆重的交接儀式,交接儀式由雙方“長老”以對歌形式唱交接調(diào)表達兩空的心愿。唱完,新娘才算正式交給男家了。晚間,室內(nèi)點燃篝火,親友及迎親諸人圍坐火邊談家常基對歌或獨唱,盡情戲娛。唯迎親送親之人不得擅自離開,必須相伴至天明,待過早餐方將送親失送走。
苗族婚俗
多數(shù)苗族地區(qū)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tǒng)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游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等。在這類社交活動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單獨地、公開地或悄悄地對歌和交談。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風俗。一些苗族社區(qū)還有專供青年們談戀愛的場所,如黔東南的游方坪、滇東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擇偶不重財產(chǎn)和家境,更看重個人才華和品性。
找到合適的戀人后雙方即可交換定情物。結婚,一般情況下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數(shù)苗族地區(qū),青年自主婚姻與父母包辦婚姻并存,這兩種情況不一定是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只看哪種傾向更重。一般來說,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征求意見,強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會習俗允許并維護青年人的自由選擇。因此更多的情況是自由戀愛后由父母主持婚姻。具體步驟是,青年人談好了,男方征求父母的意見后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正常情況,女方父母不會反對,有時須用雞卜來決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經(jīng)說媒定親,雙方即商談結婚日期和聘禮。結婚前,男方必須為女孩的舅家送一筆錢或其他財物,稱“舅爺錢”。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尋求親屬或社會力量的支持,時間長了,父母也就承認既成事實了。當然也有聽從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數(shù)因父母包辦釀成感情悲劇的。
婚俗風俗
自主自由式:是青年男女在“游方”活動中,通過自由戀愛結為夫婦的婚姻形式。從認識到結婚,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對自己的婚姻擁有絕對的自主權。這是當前苗族青年婚姻締結的主要形式。
說合自由式:是經(jīng)過親友說合介紹,而雙方又經(jīng)過游方戀愛,自愿結合的婚姻形式。男青年在節(jié)日集會或平時游方中同女方相互認識以后,可請親友前去說合,征得女方家同意即可定親。此后,雙方進一步加深了解,發(fā)展感情,條件成熟,便可結婚。
說合古典式(包含有關系婚、姑舅婚兩種形式):帶有濃厚民族特色,至今仍流行于縣境內(nèi),它均系男女雙方及其父母都事先同意了的親事。
苗族文化特色篇七
“游方”:黔東南苗族青年戀愛方式。農(nóng)閑或趕集或節(jié)慶時,男青年結伴來到特定的地點,用吹木葉、打口哨等信號邀請女青年,女青年結伴應邀前去對唱情歌。游方的地點稱游方坡,必須是公開的地點。男女青年在游方中相識,之后經(jīng)過對唱情歌和單獨接觸增進彼此的了解,直到確定戀愛關系。
“牽羊”:貴陽、平壩等地苗族青年的戀愛方式。在“跳花場”上,小伙子們圍成圓圈,邊吹蘆笙邊跳舞。姑娘們現(xiàn)場圍觀后,掏出一條長帶拴在某男的腰帶上,表示愛慕之情。小伙子若看上就收下繡球,離開舞場互表情意。
“踩月亮”:威寧一帶苗族戀愛習俗。夜晚,小伙子們走出家門拿著蘆笙或木葉,來到山坡或高地上,邊吹邊唱,逗引姑娘。姑娘們聽見,便出門與小伙子對歌“踩月亮”。
“搶發(fā)髻”:黔西北苗族聚居區(qū)的戀愛風俗,每逢趕場或花場,姑娘身著盛裝,頭戴發(fā)髻,到歌場游玩。小伙則追趕姑娘,邊跑邊追。追上姑娘就假裝搶發(fā)髻,姑娘愿意讓小伙搶走,表明有愛慕之情,反之則沒有中意。
“背背帶織錦”:織金一帶苗族男女青年的傳情形式。每年花坡場上,苗族女青年背著背帶織錦到花場。背帶上繡著的美麗圖案,表明自己未選定對象。小伙子從背帶上刺繡出的圖案、顏色、式樣等工藝來衡量姑娘是否手巧。男女青年在花坡場上互相對歌、談心。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互往來,彼此都中意對方,雙方可選定吉日締結婚姻。
“湊柴米,吃年飯”:威寧一帶苗族青年的戀愛形式。每年初,鄰寨的姑娘們湊油、鹽、柴、米、肉等忙著辦盛宴,未婚小伙則吹起蘆笙串寨吃年飯。小伙子若遇上意中人,可留下多玩幾日。如沒有被姑娘相中,則繼續(xù)串寨吃年飯,選求意中人。
“掐手傳情”:松桃的苗族青年男女的戀愛形式。每逢“四月八”、“龍舟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及其他對歌場合中,通過多次的對歌等方式,某男對某女產(chǎn)生愛慕之情,便伸手輕掐女方小指,試探女方態(tài)度。女方回應,表示接受男方情意,如果不愿意,以不理會為拒絕。
婚嫁習俗
苗族婚姻都有回門的習俗,即新娘嫁到新郎家后都要回娘家。黔東南地區(qū)送新娘回門是苗族婚禮最隆重的禮儀。當訂婚后的第三天,女方家就派數(shù)名姑娘給新娘送衣服來,新郎家就積極送新娘回門用的兩壇米酒、兩只豬腿、一挑糯米飯、一挑糯米粑和兩個有篩子那么大的大喜粑,還有雞鴨等等。有的還要送一挑稻谷。屆時,男方就按女方家長的要求邀請家族中的男女青年陪送新娘回門,新郎留在家中,不能參加陪送。
回新娘家的當晚,新娘的家長大擺宴席招待客人,并邀請本家族的青年男女來作陪,男子分桌就宴。席間,賓主的歌手們便開始對唱苗族古歌,互相盤問民族歷史知識,邊唱邊向對方敬酒,這是互相學習和傳授苗族歷史文化知識的極好機會。次日早飯后,陪客者們便紛紛前來邀請客人到自己家中作客,使全村酒歌連綿,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之中。待客人們走遍每家每戶,最后回到新娘家吃告別飯,準備回新郎家。這時,男子都要給新娘家送財禮,多少隨意,主人則送上一塊白布手絹和禮物。當客人離開時,全村男女都出出來送客。走出寨子時,新娘村上的姑娘們便圍著小伙子們討彩色花線,在參加婚禮的人臉上抹上鍋煙和彩色燃料以示祝福。頓時,又響起賓主送別的陣陣飛歌,回門禮儀到此結束,新娘就留在娘家長住。
傳統(tǒng)習俗
五彩絲線繡成的民俗服裝,配上純銀打造的首飾,把苗家女人打扮得分外美麗,造型頗似中國清代古典宮廷風格。一般每個成年的苗族女人都有一套純銀飾品,重量約十斤左右,價值三萬多元人民幣。因其分量沉重,戴著銀飾的女子無法隨意奔跑跳躍,走路只得穩(wěn)重小心。隨著女子身形的移動,銀飾吊鏈互相碰撞發(fā)出清脆的叮當聲。在以土磚、青瓦、薄霧、綠樹為背景的田間路上,苗家女子的這身裝扮讓人剎那間有時空錯位的感覺。
苗家婚禮上始終貫穿著悠揚動聽的歌聲,整場婚禮共有5次對歌和1次講歌場景,累計20余小時。男女兩方的親戚、媒人、歌師用苗語對歌,用歌聲對話,訴說衷腸。歌詞每首3段,每段3句,每句7字。對歌雙方每方一首輪著唱。歌詞沒有書本可參照,全靠歌者的平時積累和臨場發(fā)揮。歌詞內(nèi)容一般多為歌頌對方美德,自謙己方不足,說些客套話。遇上歌師厲害的,常常會有故意刁難、逗趣的情節(jié),把旁觀者聽得哈哈大笑。整個對歌儀式里,歌詞清新,內(nèi)涵豐富,多用借喻手法,浪漫、含蓄而幽默,令人回味無窮。充分體現(xiàn)了苗家人的智慧與文化。
生完孩子再結婚,也是苗家婚俗的一大特色。孩子的滿月酒與結婚酒一起辦,喜結良緣,喜添貴子,俗稱“雙喜”?!半p喜”并不是苗家傳統(tǒng),而是近些年隨著農(nóng)民打工潮出現(xiàn)的新風俗——在外務工的青年男女相戀后居住在一起,春節(jié)趁假期回老家舉行婚禮,所以當?shù)卮汗?jié)期間婚事也特別多。
苗族文化特色篇八
苗族是我國眾多民族之一,擁有豐富獨特的文化,一直以來都是我心中的神秘民族。近期我有幸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苗族文化體驗,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苗族的服飾、音樂、舞蹈、建筑等方面都流露出了濃郁的苗族特色,令人著迷。
第二段:服飾中的文化秘密
苗族的服飾是我最為吸引的一部分,他們喜歡以鮮艷的顏色裝扮自己,尤其是女性,常常穿著色彩斑斕的長裙和特制的銀飾。這些服飾不僅僅是展示美麗的外表,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含義。例如,苗族的女性用手工刺繡親手制作衣物,每個刺繡的圖案都有特定的意義,比如花鳥圖案象征美好的愿望,龍圖案象征權力和勇氣。通過穿著特殊的服飾,他們向外界傳遞了自己的文化認同和個性。
第三段:音樂舞蹈的藝術表達
苗族的音樂和舞蹈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文化特色。苗族的音樂節(jié)奏獨特,以竹笛、嗩吶為主要樂器,音調(diào)歡快動聽,富有激情。舞蹈更是苗族文化的瑰寶,他們通過獨具特色的舞姿展示出苗族人民的勤勞、聰明、善良和勇敢。
第四段:苗族建筑的獨特之處
在苗族文化體驗中,我也對苗族的建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苗族的建筑多以木結構為主,建筑風格獨特,又融入了當?shù)氐淖匀辉?。苗族人民非常講究屋的風水,他們認為如果房子面向陽光,屋頂中央有個窗戶,能夠使陽光直射屋內(nèi),這能給家人帶來好運,俗稱“陽光屋”。這種建筑風格注重與環(huán)境的和諧相融,顯示出苗族人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
第五段:對苗族文化的深深感悟
通過這次苗族文化體驗,我深深感悟到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多么的珍貴和彌足珍貴。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將不同的文化融入到一起,共同點亮人類文明的寶藏。同時,也反思了自己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了解有限,以后要更多地去了解和尊重各個民族的文化,并將這種尊重和包容的態(tài)度也傳遞給身邊的人。苗族文化教給我們,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是一個人成長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文化特色篇九
苗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和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雙語文化。我有幸近距離接觸并體驗了苗族文化,對于這種雙語文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體會。
第二段:苗族雙語文化特點
苗族雙語文化是苗族人民與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他們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重要方式。苗族人民使用米苗文和漢字進行書寫和交流,這兩種語言完全不同,但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著各自的功能和地位。苗族的宗教信仰、傳統(tǒng)音樂和舞蹈都是以米苗文為主要表達工具,而漢字更多地運用在與外界的交流中。這種雙語文化的存在,既是苗族人民傳承和發(fā)展自己文化的方式,也是他們與其他民族交流和學習的橋梁。
第三段:雙語文化對苗族人民的影響
苗族的雙語文化對于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雙語文化使得苗族人民在交流時更加得心應手。他們能夠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擴大了語言的表達范圍。其次,雙語文化提供了苗族人民與其他民族交流的機會。通過漢字的運用,苗族人民能夠更好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知識,實現(xiàn)文化的交融。最重要的是,雙語文化為苗族人民保留和傳承自己的文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通過使用米苗文進行宗教儀式、傳統(tǒng)音樂和舞蹈等活動,苗族人民能夠更好地保護和弘揚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
第四段:從雙語文化中獲得的啟示
苗族雙語文化給我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應該相互學習和尊重。苗族人民通過雙語文化的活躍運用,不僅保留了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還吸取了其他民族的長處,實現(xiàn)了與其他民族的交流與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越來越重要,只有相互學習和尊重,才能夠實現(xiàn)文化的多元發(fā)展。
第五段:結尾
苗族雙語文化是苗族人民自己創(chuàng)造的寶貴財富,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我深深感受到苗族雙語文化的魅力和獨特之處,并從中獲得了很多啟示。我相信,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不斷傳承和發(fā)展,雙語文化將繼續(xù)在苗族人民的心中閃光,為我們展示著多樣而美麗的文化風貌。
苗族文化特色篇十
第一段:介紹體驗苗族文化的背景和目的(約200字)
我是一名大學生,在暑假期間參加了一次赴貴州體驗苗族文化的活動。這次活動是由大學組織的社會實踐項目,旨在讓我們了解和體驗中國各個民族的文化,增加對多元文化的認知。而我選擇了苗族,因為這個少數(shù)民族一直以來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希望通過親身體驗,更加深入地了解苗族的傳統(tǒng)文化,并從中獲得一定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詳細描述苗族村寨和習俗活動(約300字)
我所訪問的苗族村寨位于貴州的一個偏遠山區(qū),這里的環(huán)境十分幽靜,人們依然保持著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在村寨中,我見到了一些苗族老人,他們?nèi)匀槐A糁鴤鹘y(tǒng)的服飾和發(fā)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我還有機會參加了一些苗族的習俗活動,比如踩草鞋、打苗族竹筒鼓等。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我的身體,還讓我更加親近了苗族文化。
第三段:感受苗族音樂和舞蹈的獨特魅力(約300字)
苗族的音樂和舞蹈是他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有幸欣賞了一場精彩的苗族音樂表演。音樂中采用了特殊的樂器,如苗族竹筒簫和蘆笙,使得音樂有著獨特的韻味。而舞蹈則充滿了動感和活力,舞者們以穩(wěn)定的步伐和優(yōu)美的身姿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場精彩的表演。這次體驗讓我深深地感受到苗族音樂和舞蹈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對苗族的藝術才華和審美情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四段:認識苗族傳統(tǒng)習俗的意義與價值(約200字)
在體驗苗族文化的過程中,我開始思考苗族傳統(tǒng)習俗的意義與價值。苗族的傳統(tǒng)習俗是他們?nèi)松w驗的一部分,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通過這些習俗,人們可以獲得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并且使得族群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與此同時,這些習俗有助于保護和傳承苗族的傳統(tǒng)文化,使其不被遺忘和淡化。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種習俗的存在,苗族的文化才能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
第五段:對苗族文化的反思和感悟(約200字)
通過這次體驗,我對苗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從中獲得了一些心得與感悟。首先,苗族人民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是我們應該尊重和保護的,因為它們是中華民族豐富多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在現(xiàn)代社會,苗族文化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傳承,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體驗。最后,我將把我在苗族村寨的所見所聞與我的朋友們分享,希望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和關注,一起探索和傳承中國各個民族的文化。
總結:通過這次體驗苗族文化,我深刻體會到了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并從中獲得了不少心得與感悟。我相信,只有通過親身體驗和深入了解,我們才能更好地傳承和保護中國的多元文化。我將繼續(xù)努力,將我的體驗和感悟傳遞給更多的人,讓大家一起共同探索和弘揚中華民族的瑰寶。
苗族文化特色篇十一
當?shù)鼐用?、學生、游客等
聽扭仁小學龍校長、麻老師及麻志官老人說起:苗歌對上一輩的人來說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必修課,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賀喜歌,慶典歌,其中用到了許多隱喻和暗喻等修辭手法,且這些喻體大都來自自然的花草樹木和蟲魚鳥獸。
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較高的觀察、鑒別、領悟和創(chuàng)作能力;可稱得上是心靈的造化,自然的靈現(xiàn)。苗歌一般沒有音樂伴奏。
居村民介紹,鳳凰苗族鼓舞,大體上可分為猴兒鼓和花鼓兩大類。猴兒鼓是娛樂者模擬猴子的動作翩翩起舞,其動作詼諧,難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異常柔美,異常抒情,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在鳳凰臘爾山、山江、麻沖、落潮井一帶苗區(qū)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兩個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還有一個站在鼓旁敲擊鼓梆,控制舞蹈節(jié)奏的,謂之敲邊鼓?;ü牡幕竟τ腥阂皇鞘止?,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兩種,步法是否踩到點子上,直接關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關重要。
盛傳在湘西鳳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這兩種舞蹈簡單易學。例如竹竿舞據(jù)說是苗族群眾在生產(chǎn)生活中自創(chuàng)的一種自娛性舞蹈,平行擺開兩條方木作墊架,墊架上橫放若干條手腕粗的長竹竿,持竿者相向地雙手各執(zhí)一條竹竿尾端,把竹竿與墊架、竹竿與竹竿碰擊出有節(jié)奏的聲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最好能跳出瀟灑自然的動作(我們的兩位隊員嘗試了一下,跳了幾下下就被嚇得跳了出來)。
三人鞋也是很有趣的,三個人同穿一雙“鞋”(兩根長板),苗家姑娘們很厲害,還能跳出優(yōu)美的舞姿,節(jié)奏感很強,游客觀眾們驚嘆不已。
苗族服飾主要表現(xiàn)在:服裝、頭飾、銀飾、銀梳、銀鐲、銀項幾個方面,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繡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男裝多為青色土布衣褲,包青頭帕。現(xiàn)在他們只有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喜慶的日子才穿上本族傳統(tǒng)服飾。
湘西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開年節(jié)、四月八、龍船節(jié)、六月六。節(jié)日那天,村民都身穿節(jié)日盛裝,聚集在一起。
當游客們進入苗寨時,苗家人們會進行苗家攔門“三道卡”風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謂“卡歌”,即當遠方的客人到苗寨來做客,苗寨里的青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對歌的方式來表達對客人的熱情歡迎;“卡鼓”,即在進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們會用擊鼓攔門的方式,同客人比試鼓藝,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舞智慧。
“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門口端著自家釀造的包谷燒或米酒攔門,苗家人將農(nóng)事或家事編成苗歌后向客人提問,客人答對并喝下攔門酒,則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試為最尊貴的客人。這是非常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苗族人們的能歌善舞以及對歌舞的熱愛在這里表露無遺。記得我們到達的那天已經(jīng)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蕩的苗歌絲毫沒有疲憊的感覺,一直延續(xù)到晚上十二多才停下來!
調(diào)研中還得知扭仁村是周圍人口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達旦的歌聲在這也是常有的事。
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這里的小孩幾乎都不懂不會這些傳統(tǒng)的東西,一方面是他們的父母很少有時間也沒有這份心去教他們,另一方面是他們自己不喜歡難得靜下心來學習。當然這其中更大的是沒有被重視起來,社會風氣和現(xiàn)狀的驅使,大家都在忙于為生計奔波跟本就難以顧及這些。平時的對唱更多注重于各自的一種休閑和愛好,而沒有想過如何繼承和發(fā)展。
這些事實的反映不得不讓我們?yōu)樽鎳幕z產(chǎn)的繼承感到擔憂,即使在這種地方都被利益深深的覆蓋那些所謂的保護政策起到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當然這也不是一個政策那么簡單的事情,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不僅需要整體形式的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更需要苗族同胞們樂于奉獻,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來維護和繼承祖輩的傳統(tǒng)。
苗族文化特色篇十二
聽扭仁小學龍校長、麻老師及麻志官老人說起:苗歌對上一輩的人來說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必修課,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賀喜歌,慶典歌,其中用到了許多隱喻和暗喻等修辭手法,且這些喻體大都來自自然的花草樹木和蟲魚鳥獸;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較高的觀察、鑒別、領悟和創(chuàng)作能力;可稱得上是心靈的造化,自然的靈現(xiàn)。苗歌一般沒有音樂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紹,鳳凰苗族鼓舞,大體上可分為猴兒鼓和花鼓兩大類。猴兒鼓是娛樂者模擬猴子的動作翩翩起舞,其動作詼諧,難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異常柔美,異常抒情,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在鳳凰臘爾山、山江、麻沖、落潮井一帶苗區(qū)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兩個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還有一個站在鼓旁敲擊鼓梆,控制舞蹈節(jié)奏的,謂之敲邊鼓?;ü牡幕竟τ腥阂皇鞘止Γ茄迹遣椒?。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兩種,步法是否踩到點子上,直接關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關重要。
3、苗舞
盛傳在湘西鳳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這兩種舞蹈簡單易學。例如竹竿舞據(jù)說是苗族群眾在生產(chǎn)生活中自創(chuàng)的一種自娛性舞蹈,平行擺開兩條方木作墊架,墊架上橫放若干條手腕粗的長竹竿,持竿者相向地雙手各執(zhí)一條竹竿尾端,把竹竿與墊架、竹竿與竹竿碰擊出有節(jié)奏的聲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最好能跳出瀟灑自然的.動作(我們的兩位隊員嘗試了一下,跳了幾下下就被嚇得跳了出來)。
三人鞋也是很有趣的,三個人同穿一雙“鞋”(兩根長板),苗家姑娘們很厲害,還能跳出優(yōu)美的舞姿,節(jié)奏感很強,游客觀眾們驚嘆不已。
4、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主要表現(xiàn)在:服裝、頭飾、銀飾、銀梳、銀鐲、銀項幾個方面,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繡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男裝多為青色土布衣褲,包青頭帕?,F(xiàn)在他們只有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喜慶的日子才穿上本族傳統(tǒng)服飾。
5、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湘西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開年節(jié)、四月八、龍船節(jié)、六月六。節(jié)日那天,村民都身穿節(jié)日盛裝,聚集在一起。
6、苗族待客禮儀
當游客們進入苗寨時,苗家人們會進行苗家攔門“三道卡”風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謂“卡歌”,即當遠方的客人到苗寨來做客,苗寨里的青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對歌的方式來表達對客人的熱情歡迎;“卡鼓”,即在進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們會用擊鼓攔門的方式,同客人比試鼓藝,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舞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門口端著自家釀造的包谷燒或米酒攔門,苗家人將農(nóng)事或家事編成苗歌后向客人提問,客人答對并喝下攔門酒,則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試為最尊貴的客人。這是非常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現(xiàn)狀
苗族人們的能歌善舞以及對歌舞的熱愛在這里表露無遺。記得我們到達的那天已經(jīng)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蕩的苗歌絲毫沒有疲憊的感覺,一直延續(xù)到晚上十二多才停下來!調(diào)研中還得知扭仁村是周圍人口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達旦的歌聲在這也是常有的事。
苗族文化特色篇十三
苗族是我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也是一個分布廣泛的民族。苗族人民自古以來就保留著他們獨特的雙語文化,對于我來說,能夠親身體驗并了解這種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機遇。在與苗族人民的交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雙語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使我對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第二段:雙語苗族文化的背景
雙語苗族文化是苗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苗族人民自古以來崇尚自由、勇敢、奉公守法,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系統(tǒng),并將其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傳承下來。這種雙語文化的特點使得苗族人民在與其他民族交流中更加方便,也保留了他們自身的文化特色。
第三段:雙語苗族文化的影響
雙語苗族文化對苗族人民的生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雙語文化使得苗族的思維更加開放。學習和掌握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使苗族人民能夠更加廣泛地接觸世界,并在交流中不斷融合各個文化的優(yōu)點。其次,雙語文化給苗族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掌握多種語言的苗族人民在漢族地區(qū)或者是國際交流中更容易找到工作,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最后,雙語文化也豐富了苗族的宗教和藝術領域。苗族的宗教信仰和傳統(tǒng)藝術在語言的影響下更加獨特、多樣化,并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欣賞。
第四段:親身體驗雙語苗族文化
在與苗族人民的交流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雙語苗族文化的魅力。他們熱情好客、友善,愿意與我分享他們的語言和文化。我學習了一些苗語,嘗試了當?shù)氐娘L味菜肴,參加了苗族的傳統(tǒng)舞蹈和音樂表演。這些經(jīng)歷讓我更加了解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他們對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發(fā)現(xiàn)雙語苗族文化不僅富有獨特的魅力,而且能夠為我們帶來更廣闊的視野和思考方式。
第五段:結論
通過與苗族人民的交往和親身體驗,我對雙語苗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這種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使我深受啟發(fā),也促使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chǎn),并鼓勵我學習更多的語言和文化。雙語苗族文化不僅僅是苗族人民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共同努力保護和傳承這種文化,以期在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的多樣性和魅力。
苗族文化特色篇十四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會唱歌,人人會跳舞,幾千年來,歌舞伴隨著苗族的歷史,生動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樸、粗獷的風格,最能表達他們真摯、純樸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真、善、美。苗族的“鼓舞”主要種類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貴州省東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帶。黔東南的苗族“木鼓舞”,是過去每才舉行一次的“吃牯臟”大型祭祀活動時的“鼓舞”形式。節(jié)日時,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廢寢忘食,通宵達旦,如醉如癡?!盎ü奈琛笔呛鲜▲P凰、保靖、花垣等縣苗族人民歡度農(nóng)歷“六月六”“八月八”“趕夏”“趕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必有的自娛性舞蹈。屆時,在舉行盛會的廣場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負責敲擊的大鼓。由兩人持雙槌敲擊鼓皮,一人持單鼓槌敲擊鼓梆,參加集體作舞的人們,沒有人數(shù)和男女限制。作舞之前,擊鼓者用本民族語言歌頌發(fā)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為對祖先的祭奠。然后,眾人便在鼓點的伴奏下圍鼓成圈翩躚起舞。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來于各類生活動作的模擬,其中還加入一些武術成分,使舞蹈動作柔美而剛勁?!痘ü奈琛返奶攸c,是兩位擊鼓者在旋轉、翻身或跳躍下表演多種對稱性舞姿的同時,還能敲奏出和諧而統(tǒng)一的鼓樂。苗族民間舞蹈《猴兒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擬猴子各種習性與擊鼓姿態(tài)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表演時,由一名鼓手在鼓后擊鼓作樂,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裝、畫猴臉譜的舞者。舞蹈動作多為模擬猴子啃吃苞谷、蕩秋千、看鼓、試鼓、驚鼓、相互嬉戲等。扮演猴子的舞者可用拳擊鼓,也可以槌擊鼓。整個“鼓舞”不但風趣、熱烈、技藝性極強,而且具有一定的戲劇情節(jié)。苗族民間自娛性的《踩鼓舞》,是年節(jié)、喜慶集會,尤其是農(nóng)歷三月“姊妹節(jié)”時,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舞蹈時,先由一名少女邊歌邊走入場內(nèi),然后繼續(xù)歌唱并擊鼓伴之。歌詞內(nèi)容基本為召喚,如姊妹們不要錯過時機,快來作舞等。隨后,眾多盛裝的苗族姐妹便聚攏在鼓架周圍,面對皮鼓踏節(jié)而舞。在舞蹈進入高潮時,外圍的男女老幼觀眾也可進入舞場,組成若干層同心圓圈共同作舞。舞蹈動作自由、歡快,時有兩腿顫抖而帶動全身的特點。流行于黔東南的《反排木鼓舞》,現(xiàn)已成為苗族節(jié)日慶典以及出訪他國的代表性舞蹈,被鄰國友人譽之為“東方迪斯科”。新中國成立后,在苗族諸多種自娛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礎上,人們又創(chuàng)造出了由四人同時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這種“鼓舞”流傳在湘西的鳳凰縣和貴州省松桃縣苗族聚居的地方。該舞男女均可參加,四人分別站在鼓面前,雙手持槌擊鼓。在統(tǒng)一的節(jié)奏下邊擊鼓邊表演規(guī)定套路。每一套路動作完成后,大家按順時針方向換到下一鼓面位置,再進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娛樂性。苗族演奏蘆笙、以蘆笙伴舞的歷史,自宋代已有記載。清代刻本《廣輿勝覽》中的舞蹈形象與“每歲孟春,擇平地為月場,男吹蘆笙,女搖鈴,盤旋歌舞,謂之跳月”,是對所謂《銅鈴舞》的記載。曾生活于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鳥為圖騰,因而今日苗族婦女的頭飾銀冠與彩條長裙,仍充滿著錦雞羽毛的斑斕色彩和飛鳥圖案。至今貴州省黔南苗族,保存著一種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蘆笙堂》。表演時,由男子吹奏蘆笙,專人敲擊銅鼓,身著盛裝、頭戴銀冠的少女,微乍雙臂作鳥態(tài)款款起舞。這種情景與云南省開化出土的余年前銅鼓鼓面上的紋飾極為相似。此外,從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的“擊鼓歌唱圖”中,可進一步窺探到苗族與古代百越部族及銅鼓文化間的密切關系。在苗族的自娛性舞蹈中,還有頭戴銀冠、身著彩條長裙模仿錦雞動態(tài)的《錦雞舞》;頭戴羽冠、模仿雉雞相斗、跳躍、嬉戲,含有雜技技巧的男子雙人《蘆笙舞》和源于婦女刺繡、搓麻等家務勞動的《板凳舞》等。中國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廣闊,形成了數(shù)量眾多、內(nèi)容豐富的歌舞品種。除以上介紹者外,貴州省“花溪苗”的《蘆笙舞》、“紅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樹舞》、流傳在丹寨縣的《古瓢舞》、云南省苗族的《蘆笙舞》、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苗族的《芒哥舞》,以及《斗?!贰ⅰ稜垦颉?、《花棍舞》等,種類之多不勝枚舉。
苗族文化特色篇十五
苗族花山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邊、蒙自、河口、文山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jié)。下面本站為大家介紹一下苗族花山節(jié)相關知識,歡迎大家閱讀。
“花桿”是踩花山節(jié)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桿的人(又稱花桿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
這人必須在節(jié)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桿豎好,“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來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后宣布“踩花山”開始。這時,花山場內(nèi)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彩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后開始進行。
花山節(jié)最重要的活動是倒爬花桿。爬桿者須背貼花桿,雙手向上反扳,頭朝下腳在上,一縱一縱地向上躍,誰爬到桿頂用的時間最少,誰就是“花桿王”。
花山節(jié)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傾吐愛情、定婚結友的美好時機。民國時期編撰的《馬關縣志·風俗志》就有如下記述:每到正月“踩花山”,山場一開,“眾苗女遙立場外作羞澀不前態(tài),有苗男子以油脂涂予長繩,兩人拉其端圍之,故作欲污女衣之狀,諸苗女乃被迫入場,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憑苗男選擇?!?BR> 倘若某一小伙子看中某一小姑娘,小伙子便撐一小花傘覆罩小姑娘,開始,小伙子首先主動唱上兩調(diào)求愛山歌,如果小姑娘也有情意,便以山歌對答,反之則以無言對答或躲開小傘表示拒絕,然后備求相愛。青年男女,一旦相愛,男的要以花裹腳、花圍腰帶贈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針萬線親手繡制的花帕、包頭回贈。
”踩花山“過程“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后宣布“踩花山”節(jié)開始。這時,花山場內(nèi)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后開始進行。
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打“蘆笙架”(用蘆笙對調(diào)),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斗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jié),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傾吐愛情、定樣結友的美好時機。青年男女,一旦相愛,男的要以花裹腳,用花圍腰帶贈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針萬線親手繡制的花帕、包頭回贈。
花山節(jié),亦稱踩花山。這是居住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的一個盛大節(jié)目。
花山節(jié)一般在較平緩的土坡上舉行。花場中豎立一根有五、六丈高的竹竿或樹桿,這就是花桿,花桿上還 分別掛著兩塊紅黑布。每年臘月十六日,花山主持人就把花桿立好,讓人先知道這里有花場,到了正月初一就開始踩花山,比較隆重的花山節(jié)還可以延長至初八、九。
踩花山的來歷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為了求子而立,另一種說法是紀念日。關于花山節(jié)的來歷,苗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苗族祖先居住在平原地區(qū),那地方有著肥沃的土地,牛羊成群。狠心的皇帝一心想霸占苗族的地盤,就派皇兵來攻打苗族部落,苗王蒙孜尤就率領他的九個兒子、八個姑娘和苗民們,與皇兵交戰(zhàn),最終寡不敵眾,苗族失敗了,蒙孜尤的九個兒子、八個姑娘在戰(zhàn)斗中犧牲了,苗族的祖先不得不往西南的高山峻嶺中遷徙。
蒙孜尤在臘月十六日豎立花桿,正月初二、三、四這三天舉行祭奠儀式,紀念為保衛(wèi)家鄉(xiāng)而犧牲的兒子姑娘,同時,還進行武術表演,就這樣代代相傳至今。踩花山是苗族的一項體育活動,也是苗族的生活經(jīng)驗交流活動,更是苗族男女青年的娛樂活動。在花山節(jié)期間,有蘆笙舞、武術(即苗族的民間武術之棍術、刀術、槍術、鉤鐮、三節(jié)棒、鏈甲等)、倒爬花桿、斗牛、賽馬等體育和文藝節(ji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