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一
人教版課標教材小學數(shù)學第九冊第四單元第53頁、第54頁“方程的意義”。 教學目標: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義,能從形式上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感受方程思想;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
準確從生活情境中提煉方程模型,然后用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來表達,理解方程的意義。
理解方程的意義,即方程兩邊代數(shù)式所表達的兩件事情是等價的。
1.師:(出示一臺天平)請看,這是一臺天平,在什么情況下天平會保持平衡呢?
提問: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種平衡嗎?(100+100=200或100×2=100)你怎么想到了用數(shù)學符號“=”來表示天平的平衡呢?(引導學生說出:這里的100+100表示的是天平左盤食物的質量,200表示的是天平右盤砝碼的質量,正因為它們的質量相等,天平才會平衡,如果學生說成:食物的質量=砝碼的質量,教師也給予肯定,然后問:現(xiàn)在已經知道這兩袋食物的質量都是100克,砝碼的質量是200克,那么上面的式子可以寫成什么形式?)
2.(出示兩小袋食品)將左盤的食物換成兩袋30克的食物,天平還是平衡的嗎?為什么?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種不平衡嗎?(30+30200)咱們班誰喜歡喝牛奶?你喝吧!問:這盒牛奶被喝掉多少克了?再問:這盒牛奶現(xiàn)在的質量可以怎么表示?(275-x)克。
3.再將這盒喝過的牛奶放在天平的左盤,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可以怎么表示?寫一寫!點名匯報,(切忌一問一答!當學生答出一種情況,老師隨機問這種情況表示的是什么情況)
(對不是方程的式子,一定要學生從本質上解釋為什么不是方程)
課件出示(配以錄音):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shù)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shù)學家笛卡爾第一個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shù),才形成了現(xiàn)在的方程。
很多以前用算術方法解起來很難的問題,用方程能輕而易舉地解出來。
動態(tài)平衡是為了加深對方程本質的理解判斷題中對不是方程的式子的合理解釋,進一步明晰了方程的表現(xiàn)形式有別于其他等式、不等式或代數(shù)式,為了讓學生感知方程的多樣性,防止學生把未知數(shù)狹隘地理解為一個或者狹隘地理解為z,在這一題里設計了有兩個未知數(shù)的,也設計了含有未知數(shù)a、y的。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二
人教版課標教材小學數(shù)學第九冊第四單元第53頁、第54頁“方程的意義”。教學目標: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義,能從形式上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感受方程思想;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
準確從生活情境中提煉方程模型,然后用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來表達,理解方程的意義。
理解方程的意義,即方程兩邊代數(shù)式所表達的兩件事情是等價的。
1.師:(出示一臺天平)請看,這是一臺天平,在什么情況下天平會保持平衡呢?
提問: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種平衡嗎?(100+100=200或100×2=100)你怎么想到了用數(shù)學符號“=”來表示天平的平衡呢?(引導學生說出:這里的100+100表示的是天平左盤食物的質量,200表示的是天平右盤砝碼的質量,正因為它們的質量相等,天平才會平衡,如果學生說成:食物的質量=砝碼的質量,教師也給予肯定,然后問:現(xiàn)在已經知道這兩袋食物的質量都是100克,砝碼的質量是200克,那么上面的式子可以寫成什么形式?)
2.(出示兩小袋食品)將左盤的食物換成兩袋30克的食物,天平還是平衡的嗎?為什么?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種不平衡嗎?(30+30200)咱們班誰喜歡喝牛奶?你喝吧!問:這盒牛奶被喝掉多少克了?再問:這盒牛奶現(xiàn)在的質量可以怎么表示?(275-x)克。
3.再將這盒喝過的牛奶放在天平的左盤,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可以怎么表示?寫一寫!點名匯報,(切忌一問一答!當學生答出一種情況,老師隨機問這種情況表示的是什么情況)
(對不是方程的式子,一定要學生從本質上解釋為什么不是方程)
課件出示(配以錄音):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shù)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shù)學家笛卡爾第一個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shù),才形成了現(xiàn)在的方程。
很多以前用算術方法解起來很難的問題,用方程能輕而易舉地解出來。
動態(tài)平衡是為了加深對方程本質的理解判斷題中對不是方程的式子的合理解釋,進一步明晰了方程的表現(xiàn)形式有別于其他等式、不等式或代數(shù)式,為了讓學生感知方程的多樣性,防止學生把未知數(shù)狹隘地理解為一個或者狹隘地理解為z,在這一題里設計了有兩個未知數(shù)的,也設計了含有未知數(shù)a、y的。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三
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廣泛的探究時空中,在明主平等、輕松愉悅的氛圍里,應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自主預習、質疑問難、釋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義,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與解方程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辨析,學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建立分類的思想,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目標:
1、 借助天平明白等式的含義,并在分類的基礎上充分感受、認識什么是方程。
2、 會用方程表示數(shù)量關系。
3、 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
4、 感受方程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探索性。
重點: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難點:方程的意義抽象的過程。
課前談話:滲透平衡和等量(談體驗)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出示天平,(見過天平嗎?在那里見過?有什么作用???)根據天平的狀態(tài)列出不同的式子,(不平衡讓學生想辦法得出讓天平兩邊平衡)。
二、探究新知:
1.對不同的式子進行分類(不要有任何要求)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組匯報分類的想法。小組之間在傾聽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本組的想法。
讓小組的代表說說自己組是怎樣分類的?為什么這樣分類?
3.教師根據各小組的分類進行小結:像這樣的用等號連接左右兩邊的叫做等式。像這樣的這一類叫方程。板書課題。(在學生分類的基礎上)
4.小組探究“什么是方程?”(先觀察式子,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
5.小組匯報各組的想法。在各組傾聽的基礎上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
6.教師在學生小組匯報的基礎上進行小結:像這樣,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方程。
7.生舉例。
8、師舉例,讓學生說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說明理由。
9、通過剛才的幾道算式,讓學生說說對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10、判斷兩句話: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11、畫圖表示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系。
三.應用練習
1.判斷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看圖列方程。
3.根據題意列方程。
四.拓展延伸
1、談談自己在知識和情感上的收獲。
2、送給同學們一個方程:天才+x=成功。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四
濟寧市特殊教育學校 高海菊
教學內容
方程的意義(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小節(jié)解簡易方程的第一課時)
教學理念
新課標要求數(shù)學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獲得良好的數(shù)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讓學生獲得數(shù)學活動經驗,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從數(shù)學的角度進行思考,直觀地、合情地獲得一些結果。學會用圖形思考、想象問題,能從“數(shù)”與“形”兩個角度認識數(shù)學。
教學策略
本節(jié)課我根據盲生因視覺障礙,對事物缺少整體感知,不能準確地理解抽象的數(shù)學觀念這一特點,我充分利用直觀創(chuàng)設情境,恰當?shù)貥嬙鞌?shù)學問題,將抽象的數(shù)學關系具體化,調動學生的直觀思維;讓學生經歷觀察、感知、思考、猜想、驗證、分類比較、歸納概括的過程。通過數(shù)形結合的方法實現(xiàn)抽象與具體之間的轉變。
內容分析
方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充分理解了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會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由學習用字母表示數(shù)到學習方程,從未知數(shù)只是結果到未知數(shù)參加運算,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方法的一次提升;也是學生又一次接觸初步代數(shù)思想,是思維的一次飛躍。代數(shù)思維是數(shù)學學習的"核心思想",本課教學內容是學生從算術思維到代數(shù)思維的過渡。
教學目標
1.根據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shù)量關系,理解方程的意義,滲透符號意識,發(fā)展數(shù)感。
2.使學生在觀察、感知、思考、猜想、驗證、分類比較、歸納概括的過程中,經歷從現(xiàn)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shù)學問題,用數(shù)學符號建立方程,表示數(shù)學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培養(yǎng)學生形成方程模型的思想,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
3.分類分層教學,在學生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同時,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對數(shù)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方程的意義,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系。
教學難點
從算術思維到代數(shù)思維的過渡。
教學準備
玩具天平塑料香蕉 小袋子 多媒體課件、盲文及低視力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抽象出等量關系
(一)依據天平,理解相等,1.認識天平
同學們認識天平嗎? 知道天平是干什么用的嗎?(稱質量、比較物體的質量)那天平是根據什么來稱量或者比較物體的質量?(平衡)讓學生用玩具天平來感知一下平衡(低視生看,老師協(xié)助全盲生用手慢慢向上托,直到手掌觸到物體)
低視力生看大屏幕,根據自己看到的畫面,幫助全盲生把實物掛起來(天平左面有60克和40克的香蕉,右面有100克的香蕉)
天平此時的狀態(tài)怎么樣哪?(低視力生觀察,全盲生感知。)天平平衡說明什么?(左右兩邊質量相等)
能用數(shù)學式子表示出來嗎?
預設:40+60=100 60+40=100(板書)。
像這樣含有等號的式子我們叫它等式。
3、讓學生再說幾個等式。
(二)依據天平,理解不相等 1.理解不相等
如果把左邊40克的香蕉拿下去了,天平會怎樣?(預設:左邊輕,右邊重。)
此時天平的狀態(tài)又怎樣哪?(不平衡。)低視生觀察,全盲生感知。
讓學生用一個數(shù)學式子表示。(預設:60<100,10060。
剛才相等的式子叫等式,這樣不相等的呢?(預設:不等式,或不知道。)
2、讓學生再說幾個不等式。
(三)依據天平,理解含有字母的等式與不等式
1、猜想:如果把一個袋子放到天平的左邊,天平會怎么樣?可能會出現(xiàn)哪些情況?
2、交流。(預設:左邊重,右邊輕;右邊重,左邊輕;一樣重。)
3、驗證:低視力生協(xié)助全盲生操作驗證(教師協(xié)助)
1、談話:看來這一個小小的天平幫我們記錄了這么多的數(shù)學現(xiàn)象,現(xiàn)在我把天平藏起來了(把玩具天平收起來)
還有天平嗎?(預設:沒有。)
你心中的天平還有沒有?(有)
2、出示課件:
3、低視力生看大屏幕,并敘述圖意。
5、讓學生用數(shù)學式子表示出來。(預設:5x=800)并讓學生說一說5x表示的意思。(預設:5x是5個蘋果的質量)
6、說一說:5個蘋果的質量為什么用5x來表示?(預設:因為一個蘋果的質量不知道,可以用x表示,5個蘋果的質量就用5x來表示。)
7、評價:真了不起,會用字母來表示不知道的數(shù)量,這個未知的數(shù)量也可以參與到我們的運算中來解決問題。
二、引導學生給式子分類,抽象概括出方程的意義
(一)式子分類,揭示方程的意義。
1、一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卡片,給剛才的式子分類。并思考分類標準。
2、學生交流(預設:
1、按是否是等式來分。
2、是否含有字母來分。
3、還有學生把60+x=100,5x=800單分一類)
3、教師揭示 :象 60+x=100,5x=800就是方程
4、讓學生 根據這兩個式子的特點說一說什么叫方程?
5、教師點題: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
(二).探討并揭示等式與方程的關系。
1、讓學生試著說一說方程與等式的關系。
2、學生交流
3、教師引導:如果方程是一個大圓,方程應該是什么?(預設:一個小圓,在大圓中)
三、鞏固拓展、應用概念
剛才我們認識了方程,你能判斷什么是方程嗎?
1.應用概念,判斷方程
判斷下面的式子是否是方程。(提問c類學生)
x+5 15+5=20 2x +310 36-x=9×3 2.應用概念,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提問b類學生)
(5)課件出示:(提問a、b類學生)
教法同上
(6)課件出示:(提問a類學生)
(7)先讓低視生說說這幅圖的意思?
(9)評價:真棒!用字母表示未知數(shù)參與到運算中,找到了圖中的等量關系。
四、回顧反思 總結提升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結合學生的回答,小結)
五、作業(yè):(1)練習十一第一題
(2)根據今天學習的知識,編一個關于方程的數(shù)學故事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五
(1)使學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2)經歷從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景,抽象數(shù)學模式。
1、出示實物天平。
(實物天平比較小,用屏幕上的天平來模擬實驗。)
(說明兩邊的重量可能有三種不同的關系。)
用式子描述重量之間的相等關系。
3、一場籃球比賽,紅、藍兩隊打得還挺激烈的,你能來描述兩隊的情況嗎?
用式子表示兩隊比分的關系。
用式子來表示比分的三種關系。
4、創(chuàng)設四個情景。
(1)每個情景中數(shù)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2)你能用關系式清晰地來描述嗎?
二、引導分類,概括方程概念。
剛才我們對情景的描述得到了很多式子。
2801001204x25+x=7022y+720=1050
1、學生嘗試第一次分類。
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1)看是否是等式。
(2)看是否含有未知數(shù)。
……
2、學生嘗試第二次分類。
得到四組不同的式子。
3、描述每一組的特征。
4、引導概括方程概念。
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方程。
三、抓等量關系,體會方程本質。
1、演示動態(tài)平衡。有等量關系,能用方程表示
2、出示情景(沒有等量關系,不能用方程表示。)
出示情景120元正好買2個玩具企鵝。(有等量關系,能用方程表示)
3、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呢?
四、聯(lián)系實際,應用與拓展。
1、周老師從無錫到徐州來上課。
(1)線段圖。
(2)我乘火車從無錫站開出,每小時行x千米,7小時到達徐州站。無錫站到徐州站的鐵路長525千米。
(3)到了徐州站,我買了3枝圓珠筆,每枝x元,付出20元,找回2元。
2、情景圖。
本屆奧運會上,中國臺北隊獲得了x枚金牌,中國隊獲得了32枚,日本隊獲得y枚。男孩說:“中國臺北隊金牌數(shù)的16倍正好等于中國隊的金牌數(shù)。”女孩說:“日本隊的金牌數(shù)等于中國臺北隊的8倍。”
3、開放題。
小芳集郵共260張,小明集郵共300張。怎樣才能使兩人的集郵張數(shù)一樣多?(用方程表示)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的說明
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概念的形成應具有更大的涵蓋面、影響力和遷移性,由此通過自我理解、生成、連接,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本課《方程的意義》的教學設計,基于對數(shù)學概念及概念教學的再把握,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有了比較大的變化。這是我們的嘗試,也是一種思考和探索。
整體的把握:
數(shù)學概念不僅是局部的,而且是全局的;不僅是靜態(tài)的,而且是動態(tài)的;不僅是學科的,而且是兒童的。所以對方程概念及其教學應從多個層面加以把握:
形式層面——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是關系的一種)。這是一種靜態(tài)的結論。
發(fā)現(xiàn)層面——經歷方程模式的生成過程,它來源于現(xiàn)實又回到現(xiàn)實,尋找等量關系并用方程來表示。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
直觀具體層面——舉出正例或反例。
直覺層面——一種數(shù)學的意識、一種方程的感覺。
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有力的認知結構(其中包含知識結構、方法結構和經驗結構)
目標的把握:
經歷從現(xiàn)實問題到方程概念建立的過程,(方程是從現(xiàn)實生活到數(shù)學的一個提煉過程,一個用數(shù)學符號提煉現(xiàn)實生活中特定關系的過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xiàn)實世界的數(shù)學模型。
滲透方程思想的三個方面:設立未知量,將其當作已知數(shù),參與到問題中事實的表達;建立等量關系,用方程表示(方程是說明兩件事情是等價的);區(qū)別未知量與己知量,只要經過運算,就可用已知數(shù)表示未知量。
過程的把握:
統(tǒng)攬全局基礎上的局部聚集,突出“知識胚胎”的生成。學生的認識不是線性發(fā)展的,而是整體式推進的。各個部分知識的拼裝不可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有生命的知識,只有胚胎式的整體推進才能領略到知識生命的意蘊。所以概念教學須克服原有的分割式、部分式教學,突出“知識胚胎”的生成。傳統(tǒng)教學注重從部分到整體,形成一個結構?,F(xiàn)代教學應更重視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形成更有意義和活力的結構。
本課方程概念的教學,力圖圍繞目標形成一個包括知識技能、思維方式和方程思想的整體結構,在其后的教學中再對方程的各個部分進行深化,形成所謂同心圓結構的知識生成模型,這是兒童認識的規(guī)律,也許可以解決數(shù)學教學中知識太“散”的問題。
經歷“問題情景——數(shù)學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全過程。從“問題情景——數(shù)學模型”展開數(shù)學化和結構化的過程。再從“數(shù)學模型——解釋與應用”展開結合現(xiàn)實尋找意義的過程。方程整體概念生成必須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使目標的各個部分協(xié)調地組合在一起,產生一種數(shù)學的意識和方程的觀念。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六
〖教材分析〗:
《方程》是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方程》中的第三課時,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會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學習代數(shù)初步知識的開始。教材運用“天平稱物”等三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具體情境中的等量關系,并用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表示,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這些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了解方程的含義,會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shù)量關系。這樣設置,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也符合《數(shù)學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目標要求。本課的教學在學生日后學習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及運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學生學習用方程解決問題的起始課,在本單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方程對學生來說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在學習方程之前,學生已學過整數(shù)四則運算、運算律及用字母表示數(shù)。學生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shù)”,對于方程,借助天平來理解不會很困難,重點是讓學生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因為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小學階段很重要和有價值的方程課,學生習慣用算術思維考慮問題,這是學生長期養(yǎng)成的學習習慣,算術思維是逆向思維,還要難一些,而且這個逆向思維肯定是由順向的思維過渡過去的,涉及的基礎知識也比較多,內容容量比較大,盡管學生年齡層次比較低,但是仍希望在本節(jié)對學生從正確構建到運用都恰倒好處進行引導,預設將可能產生的問題和探求解決方法,盡量在一節(jié)課內完成,形成一個有價值和有效的教學鏈。
學習困難:能根據已有信息列方程,表示具體生活情景中的等量關系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玩過翹翹板的游戲嗎?蹺蹺板這個游戲是怎么玩的呢?
師:看來蹺蹺板不僅好玩,還能比較出兩個人的輕重關系。
二、學習新課
(一)、認識天平。
師:在我們的數(shù)學上,也有一種和蹺蹺板類似的工具,出示圖片,你們認識嗎?(天平)關于天平,你知道哪些知識呢?課前我們做了一些預習,誰來說一說。(a.稱物體質量,b.表示兩個物體質量之間的關系)(師評價:你知道的真多。)
師:現(xiàn)在就讓天平和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之旅
(二)、合作探究
1、引導學生感受相等關系的量
師:拿出老師發(fā)給你們的a作業(yè)紙,先讀讀淘氣的要求。
師:你明白了嗎?那我們開始吧!
(1)、
從圖中我知道:
(2)、
從圖中我知道:
你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嗎?
(寫完式子,教師要再次問一問式子表示的意思,特別是=的意思)
(3)、
從圖中我知道:
如果櫻桃的質量用x表示,你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嗎?
(4)、思考:上面3副圖有什么相同點?
師:觀察這3個情境,它們有什么共同之處嗎?(2-3名同學回答)
(5)、教師小結:這些情境都反映了一種兩個量相等的的關系,這種相等的關系叫就等量關系,等量關系不僅天平上有,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我們先來欣賞一個小故事,里面也藏著一個等量關系,我們一起來找找吧!
師:這就是著名的《曹沖稱象》的故事,你找到里面的等量關系了嗎?
2、學生能從生活情景中找等量關系,并會用式子表示自己找到的`等量關系。
師:還想找嗎?拿出你的b作業(yè)紙,這些情境也藏著等量關系,找之前,還是先讀讀淘氣的要求吧。
師:要求明白了,我們開始找吧。
(1)、
我從圖上找到的等量關系:
如果用y表示每塊月餅的質量,那么請你一個式子表示這個等量關系:
(2)、
剛好倒?jié)M兩個熱水瓶和一杯
我從圖上找到的等量關系:
如果用z表示一個熱水瓶的盛水量,請你用一個式子表示等量關系:
3、
我從圖上找到的等量關系:
我用式子表示的等量關系:
(4)、師:那個小組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5)、師:觀察我們列出的這些式子,他們有哪些相同的特點?(小組交流討論)
3、教師小結:像這樣表示相等關系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等式。如果把這些等式進行分類,你會怎么分,先想一想,再分一分:
學生匯報。
4、教師總結:像x+5=10、4y=380這樣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
師:你能和同位說說什么是方程嗎?指名說什么是方程,教師板書,生齊讀。
師:你認為在這句話里,哪些需要重點讀呢?那我們就按這樣的要求讀一讀。
5、師:老師也找了一些式子,它們是不是方程呢?
練習判斷方程
6、師:我們再來看這些方程,這些方程是怎么一步步列出來的呢?(你說的非常清楚:1、觀察情景,2、找等量關系,3、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教師小結:那我們以后列方程的時候就可以按照這種步驟來寫了。
三、練習鞏固:智創(chuàng)三關
1、第一關:我學我運用,看圖列方程。
課件依次出現(xiàn)數(shù)學書上練一練1、2、4、5、6。
2、第二關:數(shù)學小博士:你知道嗎?
師:方程看似簡單,但它的產生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F(xiàn)在我們來了解一下有關方程的歷史文化: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shù)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shù)學家笛卡爾第一個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shù),才形成了現(xiàn)在的方程。
師:聽了這段話,你有什么感受呢?看來在我們的數(shù)學史上,每一項成就的取得,都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形成過程。同學們,只要我們愿意積極用腦,肯于鉆研,我們一定也會有所成就的。
3、第三關:我創(chuàng)意我精彩:任選一個方程編(或畫)一個故事。
師:下面我們來一個思考無限創(chuàng)意大賽,任選下面一個方程編(或畫)一個故事,在小組內說一說,畫一畫。
20+x=100
2x=100
師:誰來分享一下自己的創(chuàng)意。
四:教師總結
師:同學們編的畫的太好了,只有對方程的準確理解,才會有這么貼切奇妙的創(chuàng)意,下課之后我們可以把這奇妙的創(chuàng)意帶回家給自己的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分享。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七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p53~54方程的意義
方程的意義對學生來說是一節(jié)全新的概念課,讓學生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是數(shù)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學了四年的算術知識,及初步接觸了一點代數(shù)知識(如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時也是學習"解方程"的基礎,是滲透用方程表示數(shù)量關系式的一個突破口,是今后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塊奠基石.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原有的相關認識基礎及生活經驗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系,并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2,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構建過程,使學生在觀察,描述,分類,抽象,交流,應用的過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和增強符號感.
3,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理解方程的含義,以及在具體的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學難點:正確尋找等量關系列方程.
概念教學本來就比較抽象,而且方程思想作為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又有別于學生一貫的算術思路,因此在教學時要重視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感知方程的'意義,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關注由具體實例到一般意義的抽象概括過程,盡量直觀化,生活化,發(fā)揮具體實例對于抽象概括的支撐作用,同時又要及時引導學生超脫實例的具體性,實現(xiàn)必要的抽象概括過程.經歷從具體-----抽象------應用的認知過程.
:課件,天平,實物若干等
課前準備:利用學具(簡易天平)感受天平平衡的原理.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八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p53~54方程的意義
二,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義對學生來說是一節(jié)全新的概念課,讓學生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是數(shù)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學了四年的算術知識,及初步接觸了一點代數(shù)知識(如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時也是學習“解方程”的基礎,是滲透用方程表示數(shù)量關系式的一個突破口,是今后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塊奠基石.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原有的相關認識基礎及生活經驗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系,并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2,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構建過程,使學生在觀察,描述,分類,抽象,交流,應用的過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和增強符號感.
3,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方程的含義,以及在具體的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學難點:正確尋找等量關系列方程.
五,教學設想
概念教學本來就比較抽象,而且方程思想作為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又有別于學生一貫的算術思路,因此在教學時要重視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感知方程的意義,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關注由具體實例到一般意義的抽象概括過程,盡量直觀化,生活化,發(fā)揮具體實例對于抽象概括的支撐作用,同時又要及時引導學生超脫實例的具體性,實現(xiàn)必要的抽象概括過程.經歷從具體-----抽象------應用的認知過程.
六,教學準備:課件,天平,實物若干等
七,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利用學具(簡易天平)感受天平平衡的原理.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創(chuàng)設情景,建立表象
1.認識天平.
2.同學們通過課前的實際操作你發(fā)現(xiàn)要使天平平衡的條件是什么
(天平兩邊所放物體質量相等)
3.用式子表示所觀察到的情景:
情景一:導入等式
(1)天平左邊放一個300克和一個150克的橙子,天平的右邊放一個450克的菠蘿
300+150=450
(2)天平左邊放四盒250克的牛奶,右邊放一盒1000克的牛奶
250+250+250+250=1000
或250×4=1000
情景二:從不平衡到平衡引出不等式與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1)
在杯子里面加入一些水,天平會有什么變化
要使天平平衡,可以怎么做
情景三:看圖列等式
(1)
x+y=250
(2)
536+a=600
直觀認識天平
回憶課前操作實況理解平衡原理
觀察情景圖,先用語言描述天平所處的狀態(tài),再用式子表示
觀察課件顯示的情景圖,小組合作交流用等式表示所看到的天平所處的狀態(tài)
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通過課前“玩學具”已建立天平平衡的條件是左右兩邊所放物體的質量相等的印象,通過天平的平衡原理引入等式是為下一步認識方程作好必要的鋪墊,同時通過天平的直觀性又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等式的含義.
通過學生的觀察以及對情景的描述并用等式表示,直觀具體,生動形象,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符號感(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shù)量關系并用符號來表示,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shù)量關系).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一
人教版課標教材小學數(shù)學第九冊第四單元第53頁、第54頁“方程的意義”。 教學目標: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義,能從形式上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感受方程思想;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
準確從生活情境中提煉方程模型,然后用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來表達,理解方程的意義。
理解方程的意義,即方程兩邊代數(shù)式所表達的兩件事情是等價的。
1.師:(出示一臺天平)請看,這是一臺天平,在什么情況下天平會保持平衡呢?
提問: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種平衡嗎?(100+100=200或100×2=100)你怎么想到了用數(shù)學符號“=”來表示天平的平衡呢?(引導學生說出:這里的100+100表示的是天平左盤食物的質量,200表示的是天平右盤砝碼的質量,正因為它們的質量相等,天平才會平衡,如果學生說成:食物的質量=砝碼的質量,教師也給予肯定,然后問:現(xiàn)在已經知道這兩袋食物的質量都是100克,砝碼的質量是200克,那么上面的式子可以寫成什么形式?)
2.(出示兩小袋食品)將左盤的食物換成兩袋30克的食物,天平還是平衡的嗎?為什么?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種不平衡嗎?(30+30200)咱們班誰喜歡喝牛奶?你喝吧!問:這盒牛奶被喝掉多少克了?再問:這盒牛奶現(xiàn)在的質量可以怎么表示?(275-x)克。
3.再將這盒喝過的牛奶放在天平的左盤,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可以怎么表示?寫一寫!點名匯報,(切忌一問一答!當學生答出一種情況,老師隨機問這種情況表示的是什么情況)
(對不是方程的式子,一定要學生從本質上解釋為什么不是方程)
課件出示(配以錄音):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shù)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shù)學家笛卡爾第一個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shù),才形成了現(xiàn)在的方程。
很多以前用算術方法解起來很難的問題,用方程能輕而易舉地解出來。
動態(tài)平衡是為了加深對方程本質的理解判斷題中對不是方程的式子的合理解釋,進一步明晰了方程的表現(xiàn)形式有別于其他等式、不等式或代數(shù)式,為了讓學生感知方程的多樣性,防止學生把未知數(shù)狹隘地理解為一個或者狹隘地理解為z,在這一題里設計了有兩個未知數(shù)的,也設計了含有未知數(shù)a、y的。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二
人教版課標教材小學數(shù)學第九冊第四單元第53頁、第54頁“方程的意義”。教學目標: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義,能從形式上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感受方程思想;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
準確從生活情境中提煉方程模型,然后用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來表達,理解方程的意義。
理解方程的意義,即方程兩邊代數(shù)式所表達的兩件事情是等價的。
1.師:(出示一臺天平)請看,這是一臺天平,在什么情況下天平會保持平衡呢?
提問: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種平衡嗎?(100+100=200或100×2=100)你怎么想到了用數(shù)學符號“=”來表示天平的平衡呢?(引導學生說出:這里的100+100表示的是天平左盤食物的質量,200表示的是天平右盤砝碼的質量,正因為它們的質量相等,天平才會平衡,如果學生說成:食物的質量=砝碼的質量,教師也給予肯定,然后問:現(xiàn)在已經知道這兩袋食物的質量都是100克,砝碼的質量是200克,那么上面的式子可以寫成什么形式?)
2.(出示兩小袋食品)將左盤的食物換成兩袋30克的食物,天平還是平衡的嗎?為什么?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種不平衡嗎?(30+30200)咱們班誰喜歡喝牛奶?你喝吧!問:這盒牛奶被喝掉多少克了?再問:這盒牛奶現(xiàn)在的質量可以怎么表示?(275-x)克。
3.再將這盒喝過的牛奶放在天平的左盤,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可以怎么表示?寫一寫!點名匯報,(切忌一問一答!當學生答出一種情況,老師隨機問這種情況表示的是什么情況)
(對不是方程的式子,一定要學生從本質上解釋為什么不是方程)
課件出示(配以錄音):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shù)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shù)學家笛卡爾第一個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shù),才形成了現(xiàn)在的方程。
很多以前用算術方法解起來很難的問題,用方程能輕而易舉地解出來。
動態(tài)平衡是為了加深對方程本質的理解判斷題中對不是方程的式子的合理解釋,進一步明晰了方程的表現(xiàn)形式有別于其他等式、不等式或代數(shù)式,為了讓學生感知方程的多樣性,防止學生把未知數(shù)狹隘地理解為一個或者狹隘地理解為z,在這一題里設計了有兩個未知數(shù)的,也設計了含有未知數(shù)a、y的。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三
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廣泛的探究時空中,在明主平等、輕松愉悅的氛圍里,應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自主預習、質疑問難、釋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義,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與解方程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辨析,學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建立分類的思想,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目標:
1、 借助天平明白等式的含義,并在分類的基礎上充分感受、認識什么是方程。
2、 會用方程表示數(shù)量關系。
3、 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
4、 感受方程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探索性。
重點: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難點:方程的意義抽象的過程。
課前談話:滲透平衡和等量(談體驗)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出示天平,(見過天平嗎?在那里見過?有什么作用???)根據天平的狀態(tài)列出不同的式子,(不平衡讓學生想辦法得出讓天平兩邊平衡)。
二、探究新知:
1.對不同的式子進行分類(不要有任何要求)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組匯報分類的想法。小組之間在傾聽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本組的想法。
讓小組的代表說說自己組是怎樣分類的?為什么這樣分類?
3.教師根據各小組的分類進行小結:像這樣的用等號連接左右兩邊的叫做等式。像這樣的這一類叫方程。板書課題。(在學生分類的基礎上)
4.小組探究“什么是方程?”(先觀察式子,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
5.小組匯報各組的想法。在各組傾聽的基礎上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
6.教師在學生小組匯報的基礎上進行小結:像這樣,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方程。
7.生舉例。
8、師舉例,讓學生說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說明理由。
9、通過剛才的幾道算式,讓學生說說對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10、判斷兩句話: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11、畫圖表示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系。
三.應用練習
1.判斷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看圖列方程。
3.根據題意列方程。
四.拓展延伸
1、談談自己在知識和情感上的收獲。
2、送給同學們一個方程:天才+x=成功。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四
濟寧市特殊教育學校 高海菊
教學內容
方程的意義(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小節(jié)解簡易方程的第一課時)
教學理念
新課標要求數(shù)學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獲得良好的數(shù)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讓學生獲得數(shù)學活動經驗,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從數(shù)學的角度進行思考,直觀地、合情地獲得一些結果。學會用圖形思考、想象問題,能從“數(shù)”與“形”兩個角度認識數(shù)學。
教學策略
本節(jié)課我根據盲生因視覺障礙,對事物缺少整體感知,不能準確地理解抽象的數(shù)學觀念這一特點,我充分利用直觀創(chuàng)設情境,恰當?shù)貥嬙鞌?shù)學問題,將抽象的數(shù)學關系具體化,調動學生的直觀思維;讓學生經歷觀察、感知、思考、猜想、驗證、分類比較、歸納概括的過程。通過數(shù)形結合的方法實現(xiàn)抽象與具體之間的轉變。
內容分析
方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充分理解了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會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由學習用字母表示數(shù)到學習方程,從未知數(shù)只是結果到未知數(shù)參加運算,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方法的一次提升;也是學生又一次接觸初步代數(shù)思想,是思維的一次飛躍。代數(shù)思維是數(shù)學學習的"核心思想",本課教學內容是學生從算術思維到代數(shù)思維的過渡。
教學目標
1.根據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shù)量關系,理解方程的意義,滲透符號意識,發(fā)展數(shù)感。
2.使學生在觀察、感知、思考、猜想、驗證、分類比較、歸納概括的過程中,經歷從現(xiàn)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shù)學問題,用數(shù)學符號建立方程,表示數(shù)學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培養(yǎng)學生形成方程模型的思想,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
3.分類分層教學,在學生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同時,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對數(shù)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方程的意義,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系。
教學難點
從算術思維到代數(shù)思維的過渡。
教學準備
玩具天平塑料香蕉 小袋子 多媒體課件、盲文及低視力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抽象出等量關系
(一)依據天平,理解相等,1.認識天平
同學們認識天平嗎? 知道天平是干什么用的嗎?(稱質量、比較物體的質量)那天平是根據什么來稱量或者比較物體的質量?(平衡)讓學生用玩具天平來感知一下平衡(低視生看,老師協(xié)助全盲生用手慢慢向上托,直到手掌觸到物體)
低視力生看大屏幕,根據自己看到的畫面,幫助全盲生把實物掛起來(天平左面有60克和40克的香蕉,右面有100克的香蕉)
天平此時的狀態(tài)怎么樣哪?(低視力生觀察,全盲生感知。)天平平衡說明什么?(左右兩邊質量相等)
能用數(shù)學式子表示出來嗎?
預設:40+60=100 60+40=100(板書)。
像這樣含有等號的式子我們叫它等式。
3、讓學生再說幾個等式。
(二)依據天平,理解不相等 1.理解不相等
如果把左邊40克的香蕉拿下去了,天平會怎樣?(預設:左邊輕,右邊重。)
此時天平的狀態(tài)又怎樣哪?(不平衡。)低視生觀察,全盲生感知。
讓學生用一個數(shù)學式子表示。(預設:60<100,10060。
剛才相等的式子叫等式,這樣不相等的呢?(預設:不等式,或不知道。)
2、讓學生再說幾個不等式。
(三)依據天平,理解含有字母的等式與不等式
1、猜想:如果把一個袋子放到天平的左邊,天平會怎么樣?可能會出現(xiàn)哪些情況?
2、交流。(預設:左邊重,右邊輕;右邊重,左邊輕;一樣重。)
3、驗證:低視力生協(xié)助全盲生操作驗證(教師協(xié)助)
1、談話:看來這一個小小的天平幫我們記錄了這么多的數(shù)學現(xiàn)象,現(xiàn)在我把天平藏起來了(把玩具天平收起來)
還有天平嗎?(預設:沒有。)
你心中的天平還有沒有?(有)
2、出示課件:
3、低視力生看大屏幕,并敘述圖意。
5、讓學生用數(shù)學式子表示出來。(預設:5x=800)并讓學生說一說5x表示的意思。(預設:5x是5個蘋果的質量)
6、說一說:5個蘋果的質量為什么用5x來表示?(預設:因為一個蘋果的質量不知道,可以用x表示,5個蘋果的質量就用5x來表示。)
7、評價:真了不起,會用字母來表示不知道的數(shù)量,這個未知的數(shù)量也可以參與到我們的運算中來解決問題。
二、引導學生給式子分類,抽象概括出方程的意義
(一)式子分類,揭示方程的意義。
1、一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卡片,給剛才的式子分類。并思考分類標準。
2、學生交流(預設:
1、按是否是等式來分。
2、是否含有字母來分。
3、還有學生把60+x=100,5x=800單分一類)
3、教師揭示 :象 60+x=100,5x=800就是方程
4、讓學生 根據這兩個式子的特點說一說什么叫方程?
5、教師點題: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
(二).探討并揭示等式與方程的關系。
1、讓學生試著說一說方程與等式的關系。
2、學生交流
3、教師引導:如果方程是一個大圓,方程應該是什么?(預設:一個小圓,在大圓中)
三、鞏固拓展、應用概念
剛才我們認識了方程,你能判斷什么是方程嗎?
1.應用概念,判斷方程
判斷下面的式子是否是方程。(提問c類學生)
x+5 15+5=20 2x +310 36-x=9×3 2.應用概念,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提問b類學生)
(5)課件出示:(提問a、b類學生)
教法同上
(6)課件出示:(提問a類學生)
(7)先讓低視生說說這幅圖的意思?
(9)評價:真棒!用字母表示未知數(shù)參與到運算中,找到了圖中的等量關系。
四、回顧反思 總結提升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結合學生的回答,小結)
五、作業(yè):(1)練習十一第一題
(2)根據今天學習的知識,編一個關于方程的數(shù)學故事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五
(1)使學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2)經歷從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景,抽象數(shù)學模式。
1、出示實物天平。
(實物天平比較小,用屏幕上的天平來模擬實驗。)
(說明兩邊的重量可能有三種不同的關系。)
用式子描述重量之間的相等關系。
3、一場籃球比賽,紅、藍兩隊打得還挺激烈的,你能來描述兩隊的情況嗎?
用式子表示兩隊比分的關系。
用式子來表示比分的三種關系。
4、創(chuàng)設四個情景。
(1)每個情景中數(shù)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2)你能用關系式清晰地來描述嗎?
二、引導分類,概括方程概念。
剛才我們對情景的描述得到了很多式子。
2801001204x25+x=7022y+720=1050
1、學生嘗試第一次分類。
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1)看是否是等式。
(2)看是否含有未知數(shù)。
……
2、學生嘗試第二次分類。
得到四組不同的式子。
3、描述每一組的特征。
4、引導概括方程概念。
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方程。
三、抓等量關系,體會方程本質。
1、演示動態(tài)平衡。有等量關系,能用方程表示
2、出示情景(沒有等量關系,不能用方程表示。)
出示情景120元正好買2個玩具企鵝。(有等量關系,能用方程表示)
3、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呢?
四、聯(lián)系實際,應用與拓展。
1、周老師從無錫到徐州來上課。
(1)線段圖。
(2)我乘火車從無錫站開出,每小時行x千米,7小時到達徐州站。無錫站到徐州站的鐵路長525千米。
(3)到了徐州站,我買了3枝圓珠筆,每枝x元,付出20元,找回2元。
2、情景圖。
本屆奧運會上,中國臺北隊獲得了x枚金牌,中國隊獲得了32枚,日本隊獲得y枚。男孩說:“中國臺北隊金牌數(shù)的16倍正好等于中國隊的金牌數(shù)。”女孩說:“日本隊的金牌數(shù)等于中國臺北隊的8倍。”
3、開放題。
小芳集郵共260張,小明集郵共300張。怎樣才能使兩人的集郵張數(shù)一樣多?(用方程表示)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的說明
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概念的形成應具有更大的涵蓋面、影響力和遷移性,由此通過自我理解、生成、連接,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本課《方程的意義》的教學設計,基于對數(shù)學概念及概念教學的再把握,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有了比較大的變化。這是我們的嘗試,也是一種思考和探索。
整體的把握:
數(shù)學概念不僅是局部的,而且是全局的;不僅是靜態(tài)的,而且是動態(tài)的;不僅是學科的,而且是兒童的。所以對方程概念及其教學應從多個層面加以把握:
形式層面——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是關系的一種)。這是一種靜態(tài)的結論。
發(fā)現(xiàn)層面——經歷方程模式的生成過程,它來源于現(xiàn)實又回到現(xiàn)實,尋找等量關系并用方程來表示。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
直觀具體層面——舉出正例或反例。
直覺層面——一種數(shù)學的意識、一種方程的感覺。
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有力的認知結構(其中包含知識結構、方法結構和經驗結構)
目標的把握:
經歷從現(xiàn)實問題到方程概念建立的過程,(方程是從現(xiàn)實生活到數(shù)學的一個提煉過程,一個用數(shù)學符號提煉現(xiàn)實生活中特定關系的過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xiàn)實世界的數(shù)學模型。
滲透方程思想的三個方面:設立未知量,將其當作已知數(shù),參與到問題中事實的表達;建立等量關系,用方程表示(方程是說明兩件事情是等價的);區(qū)別未知量與己知量,只要經過運算,就可用已知數(shù)表示未知量。
過程的把握:
統(tǒng)攬全局基礎上的局部聚集,突出“知識胚胎”的生成。學生的認識不是線性發(fā)展的,而是整體式推進的。各個部分知識的拼裝不可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有生命的知識,只有胚胎式的整體推進才能領略到知識生命的意蘊。所以概念教學須克服原有的分割式、部分式教學,突出“知識胚胎”的生成。傳統(tǒng)教學注重從部分到整體,形成一個結構?,F(xiàn)代教學應更重視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形成更有意義和活力的結構。
本課方程概念的教學,力圖圍繞目標形成一個包括知識技能、思維方式和方程思想的整體結構,在其后的教學中再對方程的各個部分進行深化,形成所謂同心圓結構的知識生成模型,這是兒童認識的規(guī)律,也許可以解決數(shù)學教學中知識太“散”的問題。
經歷“問題情景——數(shù)學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全過程。從“問題情景——數(shù)學模型”展開數(shù)學化和結構化的過程。再從“數(shù)學模型——解釋與應用”展開結合現(xiàn)實尋找意義的過程。方程整體概念生成必須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使目標的各個部分協(xié)調地組合在一起,產生一種數(shù)學的意識和方程的觀念。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六
〖教材分析〗:
《方程》是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方程》中的第三課時,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會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學習代數(shù)初步知識的開始。教材運用“天平稱物”等三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具體情境中的等量關系,并用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表示,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這些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了解方程的含義,會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shù)量關系。這樣設置,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也符合《數(shù)學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目標要求。本課的教學在學生日后學習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及運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學生學習用方程解決問題的起始課,在本單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方程對學生來說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在學習方程之前,學生已學過整數(shù)四則運算、運算律及用字母表示數(shù)。學生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shù)”,對于方程,借助天平來理解不會很困難,重點是讓學生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因為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小學階段很重要和有價值的方程課,學生習慣用算術思維考慮問題,這是學生長期養(yǎng)成的學習習慣,算術思維是逆向思維,還要難一些,而且這個逆向思維肯定是由順向的思維過渡過去的,涉及的基礎知識也比較多,內容容量比較大,盡管學生年齡層次比較低,但是仍希望在本節(jié)對學生從正確構建到運用都恰倒好處進行引導,預設將可能產生的問題和探求解決方法,盡量在一節(jié)課內完成,形成一個有價值和有效的教學鏈。
學習困難:能根據已有信息列方程,表示具體生活情景中的等量關系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玩過翹翹板的游戲嗎?蹺蹺板這個游戲是怎么玩的呢?
師:看來蹺蹺板不僅好玩,還能比較出兩個人的輕重關系。
二、學習新課
(一)、認識天平。
師:在我們的數(shù)學上,也有一種和蹺蹺板類似的工具,出示圖片,你們認識嗎?(天平)關于天平,你知道哪些知識呢?課前我們做了一些預習,誰來說一說。(a.稱物體質量,b.表示兩個物體質量之間的關系)(師評價:你知道的真多。)
師:現(xiàn)在就讓天平和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之旅
(二)、合作探究
1、引導學生感受相等關系的量
師:拿出老師發(fā)給你們的a作業(yè)紙,先讀讀淘氣的要求。
師:你明白了嗎?那我們開始吧!
(1)、
從圖中我知道:
(2)、
從圖中我知道:
你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嗎?
(寫完式子,教師要再次問一問式子表示的意思,特別是=的意思)
(3)、
從圖中我知道:
如果櫻桃的質量用x表示,你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嗎?
(4)、思考:上面3副圖有什么相同點?
師:觀察這3個情境,它們有什么共同之處嗎?(2-3名同學回答)
(5)、教師小結:這些情境都反映了一種兩個量相等的的關系,這種相等的關系叫就等量關系,等量關系不僅天平上有,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我們先來欣賞一個小故事,里面也藏著一個等量關系,我們一起來找找吧!
師:這就是著名的《曹沖稱象》的故事,你找到里面的等量關系了嗎?
2、學生能從生活情景中找等量關系,并會用式子表示自己找到的`等量關系。
師:還想找嗎?拿出你的b作業(yè)紙,這些情境也藏著等量關系,找之前,還是先讀讀淘氣的要求吧。
師:要求明白了,我們開始找吧。
(1)、
我從圖上找到的等量關系:
如果用y表示每塊月餅的質量,那么請你一個式子表示這個等量關系:
(2)、
剛好倒?jié)M兩個熱水瓶和一杯
我從圖上找到的等量關系:
如果用z表示一個熱水瓶的盛水量,請你用一個式子表示等量關系:
3、
我從圖上找到的等量關系:
我用式子表示的等量關系:
(4)、師:那個小組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5)、師:觀察我們列出的這些式子,他們有哪些相同的特點?(小組交流討論)
3、教師小結:像這樣表示相等關系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等式。如果把這些等式進行分類,你會怎么分,先想一想,再分一分:
學生匯報。
4、教師總結:像x+5=10、4y=380這樣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
師:你能和同位說說什么是方程嗎?指名說什么是方程,教師板書,生齊讀。
師:你認為在這句話里,哪些需要重點讀呢?那我們就按這樣的要求讀一讀。
5、師:老師也找了一些式子,它們是不是方程呢?
練習判斷方程
6、師:我們再來看這些方程,這些方程是怎么一步步列出來的呢?(你說的非常清楚:1、觀察情景,2、找等量關系,3、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教師小結:那我們以后列方程的時候就可以按照這種步驟來寫了。
三、練習鞏固:智創(chuàng)三關
1、第一關:我學我運用,看圖列方程。
課件依次出現(xiàn)數(shù)學書上練一練1、2、4、5、6。
2、第二關:數(shù)學小博士:你知道嗎?
師:方程看似簡單,但它的產生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F(xiàn)在我們來了解一下有關方程的歷史文化: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shù)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shù)學家笛卡爾第一個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shù),才形成了現(xiàn)在的方程。
師:聽了這段話,你有什么感受呢?看來在我們的數(shù)學史上,每一項成就的取得,都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形成過程。同學們,只要我們愿意積極用腦,肯于鉆研,我們一定也會有所成就的。
3、第三關:我創(chuàng)意我精彩:任選一個方程編(或畫)一個故事。
師:下面我們來一個思考無限創(chuàng)意大賽,任選下面一個方程編(或畫)一個故事,在小組內說一說,畫一畫。
20+x=100
2x=100
師:誰來分享一下自己的創(chuàng)意。
四:教師總結
師:同學們編的畫的太好了,只有對方程的準確理解,才會有這么貼切奇妙的創(chuàng)意,下課之后我們可以把這奇妙的創(chuàng)意帶回家給自己的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分享。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七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p53~54方程的意義
方程的意義對學生來說是一節(jié)全新的概念課,讓學生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是數(shù)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學了四年的算術知識,及初步接觸了一點代數(shù)知識(如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時也是學習"解方程"的基礎,是滲透用方程表示數(shù)量關系式的一個突破口,是今后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塊奠基石.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原有的相關認識基礎及生活經驗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系,并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2,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構建過程,使學生在觀察,描述,分類,抽象,交流,應用的過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和增強符號感.
3,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理解方程的含義,以及在具體的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學難點:正確尋找等量關系列方程.
概念教學本來就比較抽象,而且方程思想作為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又有別于學生一貫的算術思路,因此在教學時要重視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感知方程的'意義,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關注由具體實例到一般意義的抽象概括過程,盡量直觀化,生活化,發(fā)揮具體實例對于抽象概括的支撐作用,同時又要及時引導學生超脫實例的具體性,實現(xiàn)必要的抽象概括過程.經歷從具體-----抽象------應用的認知過程.
:課件,天平,實物若干等
課前準備:利用學具(簡易天平)感受天平平衡的原理.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八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p53~54方程的意義
二,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義對學生來說是一節(jié)全新的概念課,讓學生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是數(shù)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學了四年的算術知識,及初步接觸了一點代數(shù)知識(如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時也是學習“解方程”的基礎,是滲透用方程表示數(shù)量關系式的一個突破口,是今后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塊奠基石.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原有的相關認識基礎及生活經驗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系,并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2,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構建過程,使學生在觀察,描述,分類,抽象,交流,應用的過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和增強符號感.
3,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方程的含義,以及在具體的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學難點:正確尋找等量關系列方程.
五,教學設想
概念教學本來就比較抽象,而且方程思想作為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又有別于學生一貫的算術思路,因此在教學時要重視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感知方程的意義,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關注由具體實例到一般意義的抽象概括過程,盡量直觀化,生活化,發(fā)揮具體實例對于抽象概括的支撐作用,同時又要及時引導學生超脫實例的具體性,實現(xiàn)必要的抽象概括過程.經歷從具體-----抽象------應用的認知過程.
六,教學準備:課件,天平,實物若干等
七,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利用學具(簡易天平)感受天平平衡的原理.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創(chuàng)設情景,建立表象
1.認識天平.
2.同學們通過課前的實際操作你發(fā)現(xiàn)要使天平平衡的條件是什么
(天平兩邊所放物體質量相等)
3.用式子表示所觀察到的情景:
情景一:導入等式
(1)天平左邊放一個300克和一個150克的橙子,天平的右邊放一個450克的菠蘿
300+150=450
(2)天平左邊放四盒250克的牛奶,右邊放一盒1000克的牛奶
250+250+250+250=1000
或250×4=1000
情景二:從不平衡到平衡引出不等式與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1)
在杯子里面加入一些水,天平會有什么變化
要使天平平衡,可以怎么做
情景三:看圖列等式
(1)
x+y=250
(2)
536+a=600
直觀認識天平
回憶課前操作實況理解平衡原理
觀察情景圖,先用語言描述天平所處的狀態(tài),再用式子表示
觀察課件顯示的情景圖,小組合作交流用等式表示所看到的天平所處的狀態(tài)
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通過課前“玩學具”已建立天平平衡的條件是左右兩邊所放物體的質量相等的印象,通過天平的平衡原理引入等式是為下一步認識方程作好必要的鋪墊,同時通過天平的直觀性又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等式的含義.
通過學生的觀察以及對情景的描述并用等式表示,直觀具體,生動形象,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符號感(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shù)量關系并用符號來表示,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shù)量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