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12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閱讀一本書籍、文章或其他閱讀材料后的個人感受和思考的總結(jié)和表達(dá)。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閱讀的內(nèi)容,也是對我們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一種提升。讀后感不僅僅是對內(nèi)容的簡單概括,更是對作者觀點、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思考。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思考書中的主題、人物形象、情節(jié)發(fā)展等,使自己的思維和表達(dá)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寫讀后感時要注意結(jié)構(gòu)的合理安排,包括引言、主體和結(jié)論的構(gòu)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在這些范文中,作者們通過深入思考和精彩的表達(dá),將自己的感受與書中的內(nèi)容相結(jié)合,形成了獨特的觀點和見解,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啟示。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我們可以借鑒他人的思路和表達(dá)方式,提升自己寫讀后感的能力,使自己的讀后感更加出彩。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一
    今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我早已期盼的書——《呼蘭河傳》。
    我們才學(xué)過一篇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就選自這本書。我趕緊翻開書,很快就找到了那個片段。但其中有關(guān)果樹的這段未“登入”課文,以及作者認(rèn)錯谷子不認(rèn)真聽去做的事也略省了一些。
    從頭開始讀,我又發(fā)現(xiàn)另一篇課文《火燒云》。其中這個片段非常優(yōu)美“五秒鐘之內(nèi),天空里有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那馬是跪著的,像是在等著有人騎到它背上?!薄斑@地方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紅堂堂的了,一會兒金洞洞的了,一會半紫半黃的,一會半灰百合色?!?BR>    這本書沒一會我就看完了。我印象較深的是這段話“老了也沒什么關(guān)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著。這有什么辦法?誰老誰活該?!边@段話讓我感到了一絲悲涼,也覺的那些人活的太麻木,對生活沒有一些熱情感。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也就是當(dāng)?shù)乩习傩盏钠椒猜浜蟮纳瞵F(xiàn)狀和平庸、愚昧、麻木的精神狀態(tài),也講述了蕭紅童年的快樂而又反襯出她現(xiàn)實生活的凄涼、寂寞。
    書中也用了許多寫作方法,就比如深刻的象意義,富有想象力的語言,細(xì)膩的描寫......
    這本書看似平凡,其孕育了語文的多種奧妙,我也要吸取蕭紅阿姨的寫作精華,相信我的作文水平定會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二
    到十年的創(chuàng)作中,為祖國文學(xué)寶庫留下了近萬字的作品,具有深遠(yuǎn)的影響。
    《呼蘭河傳》創(chuàng)作始于 1938年武漢,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1940年9月1日開始在香港《星島日報》上連載,至12月27日截止,《呼蘭河傳》為蕭紅在歷經(jīng)重重變故,在寂寞、苦悶、懷舊的心情中寫完的。
    《呼蘭河傳》開篇就是呼蘭河城嚴(yán)冬的場景,仿佛為整篇作品奠定了灰白色的基調(diào)。當(dāng)我初次看《呼蘭河傳》時,被首頁中“今天好冷??!地凍裂了!”以及賣饅頭老頭所說的“好冷的天地皮凍裂了,吞了我的饅頭”等生動有趣的言語所吸引,認(rèn)為《呼蘭河傳》是蕭紅以快樂、明朗的心境回憶自己童年生活的作品,而事實并非如此,盡管書中存在許多調(diào)皮、可愛的文字:“天空是發(fā)灰的,云彩也失了形狀,好像被洗過硯臺的水盆,有深有淺,混洞洞的?!薄坝卸男欣?,是零零碎碎的一掀動他的褥子,那所鋪著的氈片就一片一片地好像活動的地圖似的一省省的割據(jù)開來?!钡侨圆荒苎谏w字里行間透出來的荒涼、寂寞。
    〈呼蘭河傳〉中的文字如同被蕭紅從冰凍的水中取出一般,那種冷到骨頭的寒意正是訴
    說著他的寂寞無奈。
    他筆下的呼蘭河城像一部黑白的電影,鏡頭不停地在鎮(zhèn)上的不同人家,不同角落里移動著,似乎是雜亂無章,每一個鏡頭里看不出確切的冷暖,透過他們卻有著蕭紅的荒涼。
    十字街上沒有招牌的店鋪,潦倒的牙醫(yī),東二街上沒有聲息的小學(xué),以及唯一引起人們波瀾的大泥坑,小胡同里寂寞,冷清的人家,使幾個孩子最平常的爭搶食物成為注目的焦點。這些“卑微平凡的實際生活”在蕭紅筆下顯得沒有一絲生氣,毫無色彩。而一些熱鬧歡騰的場面: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 ~~~~~原本對于孩子是值得期待,令人歡欣的活動在她眼里也成為“為鬼而做,并非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戲,也不過是揩油借光的意思”很難再考究當(dāng)時的蕭紅以童稚的目光看待這一番熱鬧歡騰是怎樣的心境,卻有著她創(chuàng)作時“人生如何,為什么這么悲涼?”“人生為了什么才有這樣凄涼的夜?”的感慨。
    勃于心的真切感受。
    祖父就夠了,還怕什么呢?”
    就是她無上的快樂。
    處時帶上了敏感、憂郁。
    和其他處于革命浪潮中的作家一樣,蕭紅對封建傳統(tǒng)思想有著批判揭露,而不同在于她的筆觸是如此平靜、漠然,讓人心悸于那種平靜,沉默下的麻木。
    鬧的冷漠鄰居。
    了喜怒哀樂似的活著。透過蕭紅的平靜、無奈,我仿佛又能感覺到惻隱,同情。
    擊的寂寞的女子。
    〈呼蘭河傳〉給予我的是一份縈繞心頭不去,卻又不會造成沉重的嘆息,一份酸苦卻令
    人留戀的回味,一份灰白,沉悶卻又放不下的吸引。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三
    《呼蘭河傳》這本書,我早就看過了,現(xiàn)在借著學(xué)校的要求,我又讀了一遍。
    《呼蘭河傳》由第一稱講述,像是有一個淘氣可愛,卻還不懂世事的小女孩在和你說話,所以全書幾乎沒有什么特別難懂的詞語,語言十分質(zhì)樸。而這個講故事的小女孩,就是小說中我最喜歡的人物。
    《呼蘭河傳》書中還有許多像“我”一樣,個性鮮明的人物。譬如很慈祥,也十分“溺愛”我的祖父;不要臉,愛偷東西,又貪生怕死的二伯;愛管閑事,愛開玩笑的老廚子;還有對我十分嚴(yán)厲,總黑著臉的祖母,以及十分冷漠的父母……在這些人物身上,我們讀出了北方人的迷信和小氣,也讀出了他們的善良和大度,要是沒有他們,《呼蘭河傳》可能就不會成為經(jīng)典了。
    《呼蘭河傳》中,還有許多生動的細(xì)節(jié)。譬如小說中“我”和祖父在后園的一段對話。“我”問祖父櫻桃樹為什么不結(jié)櫻桃,祖父回答說因為沒有開花,就不結(jié)櫻桃。“我”再問為什么櫻桃樹不開花,祖父開起玩笑說,因為你嘴饞,它就不開花。“我”似乎很生氣,祖父卻哈哈一笑,后來“我”也大笑起來,笑聲“攪亂”了整個后院。我從祖孫這段對話里,讀出了“我”的天真可愛,也讀出了濃濃的祖孫之間的親情。
    作家蕭紅在《呼蘭河傳》中塑造了許多個性獨特的人物,主題更是鮮明。作家蕭紅,可謂寫盡了人情冷暖、世俗丑惡。在她筆下,有嘴臉丑惡的兩面派,有貪生怕死而又愚昧迷信的親人們,還有一個讓人心生憐憫但痛苦絕望的鄉(xiāng)村少女……也許正是這些人情世故,才是《呼蘭河傳》能吸引一代又一代讀者去閱讀的魅力所在。
    讀完《呼蘭河傳》,我還沉醉于小說之中。真是難以想象,作家蕭紅所在的那個時代和那個地方,竟然有這么多難以想象又不可思議的事情!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四
    不喜張愛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紅塵的姿態(tài)。不喜冰心,因為總覺她才具不夠。楊絳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麗又不失靈動。至于蕭紅啊,我只曉得,她是個纖細(xì)敏感的女子,人生歡樂不多,頗為命苦。今日這才拾起她的絕筆之作《呼蘭河傳》,讀罷,更覺其人生荒涼悲苦。
    “大先生”魯迅稱蕭紅的文字是有“靈氣的”。我初讀并不以為然,總想她的文字過于隨意,天真,干凈,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寫“我的家很荒涼”,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語?但只要仔細(xì)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里是天真,簡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沒關(guān)系?!@有什么辦法,誰老誰活該。死……挖個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后,那活著的仍舊得回家照舊地過著日子。”
    蕭紅漂泊無定寫童年,寫得哪里有只是童年?蕭紅的童年,不見得有多歡喜,父親暴虐,母親寡淡,只要一個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么關(guān)系,畢竟有這么一個人溫暖著她。所以,她筆下如同死城的呼蘭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陽在園子里是特別大的……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鳥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lǐng),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庇谑牵?,祖父,后園,成為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當(dāng)年蕭紅滿心歡喜地對蕭軍講:“三郎,我并不是殘忍。我只是喜歡看你立起來又坐下,坐下又立起,這期間,正有說不出的風(fēng)月?!奔爸了跁袑憽皾M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比松稳?,為什么這么悲涼?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里,終沉淀成“平靜的荒涼”。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五
    這幾天天我讀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書里講了好多蕭紅和祖父有趣的故事。
    我記得這本書里有一段特別有趣的故事,講了蕭紅與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滿了樂趣。如:蕭紅在后園里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卻渾然不知,還說:“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非常疼愛蕭紅。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在那個大坑里淹死過許多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戶戶都知道,就是沒有說把這個坑填平。
    在那個年代,人們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那些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和土方法。文章的開頭覺得還是非常輕松的、非常好的。但是,讀到后面,會覺得越來越沉重。在結(jié)尾的時候,蕭紅寫了她的祖父已經(jīng)死了,而后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讓我讀了,覺得更加難過、悲傷。
    讀《呼蘭河傳》感悟和啟示
    《呼蘭河傳》這本書講述了蕭紅住的這座小城——呼蘭河和蕭紅童年的故事,呼蘭河這座小城是荒涼的、寂寞的,蕭紅的童年是同樣寂寞的。
    她19歲時逃出了家庭,漂泊在外,這本書中讓我唯一感受到快樂的,就是蕭紅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時候,祖父慈祥的面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他和蕭紅一起在后園里玩,一起念詩……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蕭紅和祖父的園子。
    她在里面哪個快活,看見一個黃瓜熟了,抓起來就啃,這時又看見了蜻蜓,便丟下黃瓜抓蜻蜓去了,要睡覺便睡覺,要玩便玩,非常自由。
    還有那家里的儲藏室,兩間黑乎乎的屋子,里面有無數(shù)的蜘網(wǎng)蛛絲,那么多的耗子,可那里卻成了小主人的天地,她在里頭翻找著,找出了許多“寶貝”,她用小刀和墨汁在墻上刻著、畫著,也沒人教育她。
    她還干了許多傻事:有一次,她們家一只鴨子落井了,祖父便把它用黃泥裹起來烤了。蕭紅十分愛吃。有很長時間鴨子不落井了,她便把鴨子趕向井里,這時祖父說不用,直接抓了烤就行了,但小主人不干,她說落井的好吃。
    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我知道了在原來城市里的生活是怎樣的了,平平凡凡的過日子是我們最大的希望,無憂無慮,是我們最向往的一種生活了。
    讀《呼蘭河傳》感悟和啟示
    童年,在我們眼中,它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幸福,所以人們常說,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難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蕭紅也是這么覺得的吧!
    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十分快樂,幸福,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著,爸爸媽媽呵護(hù)著,老師教導(dǎo)著,同學(xué)幫助著,和呼蘭河傳里的孩子們比較,我們的生活豐富得多,可是呀,我們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這一美好的時光,反而,動不動開口大罵,甚至動手,她們害了你似的,我想讀完這本書你應(yīng)該會有所啟發(fā)。
    讓我們好好珍惜自己正擁有的東西:快樂幸福的生活。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六
    呼蘭河常年都被冰覆蓋著,它在黑龍江,天氣似乎只有冬天和夏天,而夏天也很短。盡管大半年被大雪封鎖著,但是呼蘭河依然是蕭紅的故鄉(xiāng),她非常熱愛呼蘭河。蕭紅讀完小學(xué)后就離開了呼蘭河,一直到她三十二歲離世的時候都沒有再回到故鄉(xiāng)了。所以她把她對呼蘭河的熱愛和懷念都寄托在這本書里,也把當(dāng)時的世態(tài)炎涼寫進(jìn)了里面。
    蕭紅的祖上是張岱,她的母親很早就死了,而她的父親也對待她很冷淡,所以蕭紅一直都是和祖父生活的,她寫的《呼蘭河傳》就是寫和祖父生活的時候。蕭紅在呼蘭縣第二小學(xué)女生部讀書,她的作文成績十分突出,大概這就是蕭紅后來成為作家的原因之一吧!
    呼蘭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廣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廟會和拜神會,就是一個典型了。蕭紅的《呼蘭河傳》把它描寫得十分真切,仿佛親身體會到那里的寒冷。
    我最感興趣的地方是呼蘭河的廟會,那里有賣不倒翁的和賣“雞哨”的,那里有一曲歌謠,上面說:小大姐,去逛廟,扭扭搭搭走的俏,回來買個搬不倒。這首歌謠多好玩啊,里面的“搬不倒”說的就是不倒翁??墒侨缃裆钲诙紱]有廟會了,廣州和香港的廟會演變成了購物。逛廟會不就是購物嗎?那不是沒有什么區(qū)別嗎?我想道,但很快就被另一個“新思想”打?。汗鋸R會賣的東西,購物商城沒有;購物商城賣的東西,廟會沒有。所以,它們還是很有些地方又是不同的。蕭紅所在的年代正在民國時期,中國還保留著許多現(xiàn)在沒有的習(xí)俗。好看的“野臺子戲”如今都差不多沒有了!野臺子戲就是在露天的廣場上唱戲。社會發(fā)展了,盡管多了新的好東西,卻丟了以前的好習(xí)俗?,F(xiàn)在,人們看京劇都在商城或戲場里,這些丟失的東西只存在了老人的回憶里,蕭紅把它們講給了看過《呼蘭河傳》的人聽。
    蕭紅家里有一個大花園,很漂亮。她去雜物室里探險、 去李子樹、櫻桃樹上爬啊爬、去墻洞里捉蛐蛐……蕭紅在花園里進(jìn)行各種自己喜歡的活動,好像怎么玩也玩不完。雜物室里有很多年代久遠(yuǎn)的東西,清朝的官帽,繡花鞋,絲線……蕭紅都會一一把這些拿起來玩一玩,把官帽扣在腦袋上,穿一會兒繡花鞋。不過,再怎么樣也沒有和祖父在花園里好,那時候的蕭紅真是無憂無慮。
    第五章里講的是命運悲慘的團(tuán)圓媳婦,年齡才十二歲。團(tuán)圓媳婦在八歲時就被奶奶婆婆花了幾十兩銀子訂下了婚姻,她長得很高,別人都說她十四,其實她只有十二歲,按現(xiàn)在來說,她才六年級。蕭紅總是聽見東屋那里有哭聲,后來才知道是老胡家在打團(tuán)圓媳婦,幾年后打著打著,瘋了。于是她的婆婆給她跳了好幾次大神,簡直是開創(chuàng)了跳大神的新紀(jì)元。他們還燒了替身,總不見好。最后沒有了辦法,就請了一個很厲害的大神來占卦,大神叫它們給團(tuán)圓媳婦洗澡,要當(dāng)眾洗,婆婆就洗了。結(jié)果滾燙的熱水把小團(tuán)圓媳婦燙暈了,大神卻忽然說:“一共要洗三次,還有兩次要洗呢!”這回團(tuán)圓媳婦的反應(yīng)是很嚇人的,她暈了以后,臉如火炭般熱,眼睛半睜著,翻著白眼,露著一點白眼珠。大家都以為她死了,但是沒有斷氣,沒幾天,她就死了。這個女孩的童年就這樣結(jié)束了。我覺得團(tuán)圓媳婦是被封建社會弄死的,看完了這一章可以想象得到以前呼蘭河人的封建習(xí)俗是很強(qiáng)大的,團(tuán)圓媳婦就是受害者之一。
    蕭紅有一位親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沒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總是把“這個”說出“介個”。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會體現(xiàn)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廚子吵架時會莫名其妙的哭起來;老廚子明明看見他要跳井,結(jié)果他安安穩(wěn)穩(wěn)得在井邊坐著;別人在吃東西,他就罵:怎么不給我?給了他,他又說:你有二伯不吃介個。這不是古怪的體現(xiàn)么?有二伯就是那么奇怪的。
    小小的磨房里住著馮歪嘴子,呼蘭河長年都是寒冷的,而磨房又四壁透風(fēng),所以馮歪嘴子總是住得不是很舒服。盡管住在窄小的磨房里子依然結(jié)了婚、生了孩子。結(jié)了婚以后,她的妻子有一天死了,別人都替他難過,而他自己也很難過,但是在這個孤單的世界里,馮歪嘴子依然做著他的切糕,我行我素。
    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她的祖父教給她許多東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蕭紅的童年是有趣的,大花園里的花依然開得鮮艷,一直開到天邊。
    《呼蘭河傳》中的人物是鮮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還能感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懷著這樣的心情,我讀完了《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七
    《呼蘭河傳》是蕭紅創(chuàng)作的一本書。它講述了呼蘭河鎮(zhèn)的故事。它告訴你天氣有多冷。寒冷的土地上有許多裂縫。冷得像一把刀。它凍裂了人們的手。人們以為人生最大的樂趣其實就是一個吞噬人的泥坑。
    里面有一些主角,比如:團(tuán)圓媳婦:團(tuán)圓媳婦是一個很幼稚的女孩。她14歲是因為她高。她經(jīng)常被婆婆虐待,她用各種迷信的療法來治病。最后,他被活活虐待。他是一個非常貧窮的人。因為她虐死了一個人,她的奶奶和婆婆很快就死了。家里人都走了,這個家也漸漸被遺忘了。
    有兩個叔叔:有兩個叔叔是很奇怪的,勤勞倔強(qiáng)的老人。他的地位很低,連廚師都敢嘲諷他。他喜歡和動物和東西說話,但他不和人說話。有一次他和一個磚頭聊了很久。他喜歡別人叫他“博爺”“鐘爺”。有兩個叔叔很奇怪。
    馮外祖子:馮外祖子是一個敢于打破規(guī)則的人。他勇于追求美好和幸福;他努力成為一個男人,并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堅強(qiáng)勇敢。他的身體閃爍著進(jìn)步的光輝。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獨一無二的記憶。每一段記憶都是一段回不去的時光。不管這段記憶好不好,都回不到當(dāng)初。希望大家珍惜過去的時光。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八
    無意中在書店的一個小角落看到了這本蕭紅的《呼蘭河傳》,就深深的被她吸引,在書店里轉(zhuǎn)了一個大圈,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了好一陣子,出來時手里終是多了一本書——《呼蘭河傳》。
    深夜里,一盞孤燈相伴,等身邊的人兒都進(jìn)入了酣眠,將這本書悄悄拿出來細(xì)細(xì)讀。
    如果把白落梅、雪小禪的文字比作一襲華麗的袍子,在夜色中熠熠生輝,那蕭紅的文字無疑是一件破舊的衣衫,上面落滿了時光的塵埃,隱隱散發(fā)著一股歲月苦澀的味道。
    初讀時,詼諧,幽默,常常會忍俊不禁。而后,卻是越看越悲涼。心底升起絲絲疼痛,猶如一只只小蟲在噬,麻麻的痛,悲傷梗在咽喉,眼淚在眼中打轉(zhuǎn),又硬生生給咽回去的感覺。蕭紅的文字是樸素的,書中沒有主角配角,每個人都是主角,一群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擁有良善、勤勞但卻愚昧的可憐人們。
    “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過去,王寡婦一年一年地賣著豆芽菜,平靜無事,過著安祥的日子,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獨子到河邊去洗澡,掉河淹死了。這事情似乎轟動了一時,家傳戶曉,可是不久也就平靜下去了。不但鄰人、街坊,就是她的親戚朋友也都把這回事情忘記了。再說那王寡婦,雖然她從此以后就瘋了,但她到底還曉得賣豆芽菜,她仍還是靜靜地活著,雖然偶爾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廟臺上狂哭一場,但一哭過了之后,她還是平平靜靜地活著?!?BR>    讀到這里,心里一陣刺痛。雖然獨子死了,王寡婦瘋了,但是日子并沒有因為她的哀痛而停止,小溪還在流淌,日子還在前行,生活還是照舊。雖然喪子之痛會在某一個時間觸動她的心弦,她并沒有尋死覓活,還是平平靜靜的活著。黑暗的社會里,人們只是隨波逐流,沒有任何的依托,如寒風(fēng)中一支枯蒿,隨風(fēng)搖曳,流離失所,只要極少的水份,土壤,陽光——甚至沒有陽光,就能夠生存了。
    呼蘭河的人們是良善的,可是他們在黑暗而殘酷的社會里,又是那么無辜的愚昧著,蠻橫著。小團(tuán)圓媳婦,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出嫁到老胡家。就因為街坊鄰居無知的罔評:“太大方了”,“一點也不知道羞,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三碗”,而且“十四歲就長得那么高”。就遭到了婆婆的嚴(yán)加管教,狠狠毒打,吊懸梁,燒的紅紅的烙鐵烙腳心。十二歲的小女孩,在將近一個月的折磨下,奄奄一息。卻是被這群無知的人們,請騙子云游道士來跳大神。到最后,用五千吊錢,終于將這個只有十二歲的小團(tuán)圓媳婦“送回了”自己的老家。
    讀到這里,我心底的悲傷已被另一種情緒所取代,恐怖。黑暗落后的年代,愚昧而無知的人們,真的是很恐怖。大概蕭紅在寫這一群活靈活現(xiàn)人們的同時,亦是將自己的那份苦痛賦予了筆端。
    蕭紅出生于一個當(dāng)時條件還是上等的地主家庭,初看應(yīng)該是一個不錯的家庭。母親,多么溫馨的字眼,應(yīng)該是偉大和崇高的化身,滿心憐愛的護(hù)著自己翅膀下的小雛鳥。而蕭紅筆下的母親則是將罩在身上那一層華麗的光輝撕碎,暴露出了華麗掩蓋下的丑陋、冷酷和殘暴。所以,蕭紅的童年沒有母愛。有潔癖的祖母亦是同樣的冰冷。同樣令蕭紅討厭的人物。
    所幸,蕭紅的祖父,一位如向日葵般陽光溫暖慈祥的老人。他是蕭紅童年冬季里的那一抹暖陽,將蕭紅暖暖的擁在懷里,百般的戀愛著。春夏秋三季,草長鶯飛的日子里,只有祖父陪著寂寞的蕭紅,在僅有的小院子里,玩耍嬉戲。
    “祖父一天都在后園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后園里邊。祖父帶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dāng)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一個地溜平,哪里會溜得準(zhǔn),東一腳的,西一腳的瞎鬧。有的把菜種不單沒被土蓋上,反而把菜子踢飛了。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桿,祖父就把鋤頭桿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里是鏟,也不過爬在地上,用鋤頭亂勾一陣就是了。也認(rèn)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dāng)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當(dāng)做谷穗留著?!?BR>    然而,孫女的一系列荒唐行為并沒有引來祖父的呵斥或埋怨。祖父只是站在那里哈哈大笑,孫女也哈哈大笑,大小兩個人兒站在院子里笑的如同兩個開心的孩子,笑聲在寂寞的童年里歡快的灑落。雖然這樣的生活是單調(diào)刻板的,猶如一幅黑白的圖畫,沒有五顏六色,就只有冷冷的白和寂寂的黑,但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祖父,后園,童年的蕭紅,他們?nèi)缤粋€連體兒,這三樣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了。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xiàn)在埋著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從前那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xiàn)在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的種著,也許現(xiàn)在根本沒有了?!?BR>    雖然童年生活單調(diào),可是祖父的離去,唯一一個可以給自己帶來溫暖的人的離去,無疑讓顛沛流離的蕭紅更加的哀痛、孤單。從此,世上唯一疼愛自己的親人逝去了,永遠(yuǎn)。
    《呼蘭河傳》,一曲凄婉的歌謠,一個寂寞的童年,一段可怕的回憶,一抹無法釋懷的痛。
    此刻,我真的無語,心里縱有萬千心事,亦是無法賦予筆端了。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九
    這個暑假,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因為我覺得無聊的`假期需要書本來充實!盡管作業(yè)很多,但就像魯迅說的一句話:“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一樣,只要愿意擠,總還是有的?!蔽抑灰挥袝r間,就會讀《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蕭紅,是張愛玲并稱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后來又改名為張廼瑩,1911年的端午節(jié)出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的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42年病逝。她的代表作有《呼蘭河傳》《生死場》《馬伯樂》《小城三月》《三個無聊的人》等。
    《呼蘭河傳》中的某一章節(jié)《祖父和我》。我對這一章節(jié)也特別感興趣。在蕭紅家的后花園里,種滿了許多她與祖父的美好回憶。祖父和她似乎成了好朋友,在一起打打鬧鬧。這個畫面讓我感到十分溫馨!讓我感受到作者兒時時光是因為祖父的陪伴而快樂有趣的!她在菜園里幫祖父割草,結(jié)果把韭菜給割了;幫祖父澆水,結(jié)果把水往天上撒,還說:“下雨了,下雨了!”多么可愛的小蕭紅啊!
    在我的鄉(xiāng)下,祖父母也有一塊小的田。每次我去鄉(xiāng)下,爺爺奶奶總在地里忙活。我也總是屁顛屁顛地跑到地里去玩。那塊地仿佛是我的好朋友一樣,給我的童年添上了一抹陽光與色彩!
    《呼蘭河傳》里有很多令人發(fā)笑的故事,我看得也是津津樂道。蕭紅還介紹了當(dāng)?shù)氐挠腥ず猛娴墓适?!讀完了這本書,還有一絲清甜留在我的嘴邊!讓我回味無窮!
    《呼蘭河傳》讓我感受到一段真正的童年時光,因為有她的祖父的陪伴,她的童年才這樣的多姿多彩!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十
    讀完一本書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呼蘭河傳》是我這個寒假看的一本書,《呼蘭河傳》讀后感。原來,我覺得很沒有意思,但是越看越起勁,不久我就被拉進(jìn)書里的情景了。
    《呼蘭河傳》講的是一個上個世紀(jì)三四十年代東北小鎮(zhèn)呼蘭的風(fēng)土人情里以及發(fā)生的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是作者蕭紅記憶的碎片,她利用這些碎片編織成她記憶空間里的夢幻,所以寫出了這本書。書寫著她溫暖的回憶,慰藉著自己孤獨的心靈。這本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泥坑。泥坑在小鎮(zhèn)里稱得上是一個又有福利又有危險的`泥坑,福利有兩條:
    第一條:常常抬車抬馬,淹雞淹鴨,鬧得非常熱鬧,可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
    第二條:是豬肉的問題,若沒有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豬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說呢?真正說是吃的瘟豬肉,豈不太不講衛(wèi)生了嗎?有這泥坑子可就好辦,可以使瘟豬肉變成淹豬,居民們買起肉來,第一經(jīng)濟(jì),第二也不算什么衛(wèi)生。說到危險,事情可多著了,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有時泥坑一些,就有些車夫去冒險過泥坑,可一個車夫的馬掉到泥坑里去了,旁人全部來施救,要花好大力氣才救上來。如果有人吃了它(泥坑)的苦頭,沖得滿身都是泥。這個小鎮(zhèn)不關(guān)心那些討飯的乞丐們,這點讓我感覺很不好。有一次,一個人看見一群狗在那里咬什么東西,便問仆人:"那群狗在咬什么啊?"仆人走過去回答:"它們在咬一個討飯的。""哦,知道了。"那人說。說完也就咬完了。
    《呼蘭河傳》讓我知道了那里的風(fēng)土人情。我愛呼蘭小鎮(zhèn)!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十一
    在炎熱的暑假里,我讀了好幾本書,其中一本就是《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蕭紅,她是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jì)30年代的文學(xué)洛神。1911年蕭紅出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封建地主家庭。
    《呼蘭河傳》被視作20世紀(jì)最偉大的中文長篇小說之一。在小說中,蕭紅把童年時代無意識的回憶像穿珍珠一樣,穿在一起,懸掛在讀者眼前,書寫著她幼時溫暖的回憶,慰籍自己孤單悲苦的心靈。
    在書中,蕭紅很多次提到了祖父與她嬉戲玩耍的場面,在家中祖母拿針扎她,父親對他也很冷漠,母親也不喜歡她,只有祖父最關(guān)心她,給她的童年生活帶來了許多溫暖。書中有一處情節(jié),是讓人難忘的:在后花園里,蕭紅趁祖父不注意在他的帽子上插滿了玫瑰花,祖父卻沒有察覺。還說:“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顆玫瑰開得這么香,二里路也怕聞的到。”蕭紅在旁邊哈哈大笑。
    因為早知道蕭紅悲慘的命運,所以讀到這里的時候,我為蕭紅感到開心,在她灰色的一生中還有這樣一抹溫暖的光亮,也是值得欣慰的。
    讀《呼蘭河傳》,就像品一杯茶,有淡淡的苦澀,也有淡淡的清香。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十二
    剛讀了《呼蘭河傳》的第一章,我就感到了一種奇異的感覺。不知是因為冬天冰封一切的天氣,還是因為雨季變得恐怖的大泥潭,或是因一個個對死亡的生命冷淡的村民,我都隱隱感到不太舒服。如此使人壓抑的一個個景象,被作者描繪的倒是很生動,但真的不想再看下去。后來咬咬牙,又往下讀了讀,才知道原來這整整一章,只是為這本書不了一個景,也預(yù)示了整個故事都會在這種環(huán)境下展開。陰暗的社會,簡陋的生活,蒙昧的人;沒有信念,沒有目標(biāo),沒有一切值得活下去的事物。呼蘭河的人,像行尸走肉般活著,生老病死就如沒有一般。他們欺騙自己,忍著窮苦,卻又有一絲向往好生活的意思。
    耐著性子,我又讀了第二章,這章確實是比第一章要有趣些。但,全旨還是沒變。呼蘭河的村民,有“精神”上的盛舉?!疤笊瘛?,迷信;“放河燈”,自欺欺人;“野臺子戲”,粗魯;“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虛偽。這些活動又是為了誰呢?是為了人們?nèi)范k的呢?不,是為他們自己也不太確信是否真實的鬼神舉辦的。倒是有一項盛舉,“唱秧歌”,是為人舉辦的,但作者也只是幾語略過。我很佩服這些人——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活動,他們便可找出“無限”樂趣。至此,本書仍無主角。甚至連作者也只是如上帝般旁觀。
    第二章起,書的情感仿佛一下就有了。原來冰涼的文字,仿佛一下子就有了生命。全章幾乎每節(jié)都由祖父或祖母起頭,人物一下子就有了,也很鮮活?!拔摇痹谶@布景下,好像絲毫沒有影響,甚至祖母去世時“我”還在玩。但細(xì)想,“我”的玩伴也少的可憐,似乎只有祖父。這和布景似乎有些像了。在后來第四章,又忽然以“院子”或“我家”起頭了。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并插入了很多事例來介紹“我”家,感覺很有立體感。作者的童年,不管幸?;蚴遣恍腋?,必是深刻的。由這小院的描寫,便可感覺到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美,但凄美?!拔摇迸c祖父雖玩耍愉快,但卻是只和祖父。只有唯一的依靠的人,是值得同情的。而“我”的內(nèi)心不也和這開頭的布景一樣嗎?這樣深刻的童年,必給作者留下極深印象,才使她寫得如此細(xì)致。而她與命運做斗爭,獨自在小院快樂著。這不是一種頑強(qiáng)的表現(xiàn)嗎?隨著小故事越積越多,終于,作者要寫大故事了。
    五、六、七章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它們倒像是真正的小說。有人物:團(tuán)圓媳婦、二伯、馮歪嘴子;也有情節(jié):小團(tuán)圓媳婦被折磨死;有二伯的日常生活以及馮歪嘴子一家與世俗做斗爭。這些故事都很生動,有的有趣有的悲慘,但都告訴我們一件事:“在呼蘭河,人是苦,但不甘的人不會忍受凄苦的命運。”是的,這些人都很堅強(qiáng),有志氣,與命運斗個你死我活。在作者筆下,這一個個人物,與她的布景,似乎不相稱,但又很現(xiàn)實。這些人,堅強(qiáng)樂觀的活著,不靠“精神”盛舉,只靠一顆頑強(qiáng)的心。我很佩服他們,也為他們的故事感動。
    不知不覺就讀到了尾聲。呼蘭河,是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兒時生活場所,那里凄苦,但那里的人樂觀,以至于每個故事都蘊含著凄苦籠罩下的快樂。這本書很深刻,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