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范文(17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之后,對書中內(nèi)容、情節(jié)、人物以及對自己產(chǎn)生的啟示進行總結(jié)和思考的一種表達方式。在寫讀后感時,要注意用適當?shù)恼Z言和詞匯來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讀后感范例,希望可以幫助你提升寫作和思考的能力。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一
    讀《活出生命的意義》,結(jié)合最近讀的其它文章,拼湊出如下感悟:
    1.人生意義在于承擔生活的挑戰(zhàn)
    身處集中營這樣的極端惡劣條件下,囚犯卑微如螻蟻,每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命不由己。
    他們中有百萬富豪,有聲名顯赫的教授,醫(yī)生,音樂家……,在踏入集中營的那一刻,所有這些世俗的成功都瞬間化為泡影,他們唯一真正擁有的只有赤條條的身體而已。
    這樣戲劇性的變化讓我想到如今阿富汗的局勢:阿富汗政府瓦解后,許多家庭流離失所;就連國家信息部部長也逃亡異國,暫時以送外賣為生。所以啊,我們所處的世界從來就不是和平年代。
    跟他們相比,我平日里所遭遇的挫敗感與不如意,真是顯得那么蒼白和無病呻吟!
    有一句話說:“凡所有相皆為虛妄?!?BR>    我們所見的一切事物,都會有消失的一天;不確定,變化都是正常的。所以,不要過于執(zhí)著于某個事物或感情,不要覺得它們就是人生意義的全部。
    很多場景下,我覺得采用游戲的態(tài)度也不錯:把自己當做一個player,打怪升級;如果輸了,也沒關(guān)系,只是game over而已,重新再玩下一盤游戲嘛!
    我以前習慣把人生意義想象成鮮亮,聳入云霄的形象。其實,人生意義就在我們的腳下。
    人生意義不是抽象的,而是我們漫漫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一個個具體化的挑戰(zhàn);階段不同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也會不一樣。
    腳踏實地,用心生活,敢于承擔生活提出的挑戰(zhàn),采取行動,生活便有了意義。
    所以啊,遇到困難,我就不要抱怨了,這就是我生命的意義??!
    我特別喜歡書中的一個比方:
    “悲觀主義者好比一個恐懼而悲傷地看著墻上的掛歷每天都被撕掉一張,掛歷越來越薄的人;而積極地應對生活問題的人好比一個每撕掉一張就把它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還要在背面記幾行日記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樂地回憶日記中所記下的所有充實的日子。那些他曾經(jīng)有過的全部生活?!?BR>    生活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我希望我能擁有一種生存韌性:淡定地解決生活拋出的問題;可以低入塵埃,也可以高聳云端。
    如果真的到了很痛苦的階段,那提醒自己:眼前的也只是暫時的,但絕對不是絕境。問自己:“我能接受的最差的結(jié)果是什么?”能扛得住最差的后果;就會覺得,現(xiàn)在也不是那么糟糕嘛!
    2.無論處于何種境地,我們都有做決定的自由。
    人生就是由無數(shù)的決定組成的。
    很多時候,我們實際已經(jīng)做了選擇,然而自己并沒有意識到,只是出于慣性做出的決定;很可能這個決定是錯誤的。
    即使結(jié)果已成定局,我們?nèi)杂羞x擇的自由;至少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態(tài)度: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困難,還是以消極的態(tài)度面對。
    選擇成為一位正直坦蕩的人,還是選擇為了維護自己利益不惜顛倒黑白?不要借口環(huán)境的惡劣,不要依托于別人怎么怎么樣。我們始終擁有堅持自己原則的自由,“我們有太多的苦難要經(jīng)受,因此必須直面所有的苦難,不能軟弱,眼淚是無用的,但也不必諱言流淚。因為眼淚見證了人們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氣?!?BR>    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瞬間感動。
    以前一直認為:在別人面前流淚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但是后來漸漸覺得不是這樣:每次流淚都會帶動我反思;自己是因為什么流淚?是因為恐懼,生氣,還是委屈?如果是恐懼,恐懼什么?這么深究下去,是能夠比較深入地觀看自己的內(nèi)心的。所以說啊,眼淚是我們的朋友;當我們的內(nèi)心受到觸動時,才來找我們,提示我們信息。它見證了我們在生活中所做出的種種努力。我們流淚之時,正是我們在勇敢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二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我早有耳聞,卻一直沒有機會閱讀,直到加入了愛的讀書會,有幸獲得豆豆老師的贈予,才得以一讀。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集中營的經(jīng)歷”,即作者在集中營中自傳式的記錄;第二部分“意義療法概觀”是理論性文字。
    本書的第一部分,讓我很受震撼,不是因為對集中營生活的描述得有多么不堪,恰恰相反的是作者以一種科學家的冷靜來觀察和總結(jié),在那樣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下,能以如此平和的心態(tài)思考生命的意義,而不是輕易放棄生命或形同朽木,著實令人由衷的敬佩。
    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我看到一位性格堅韌,頭腦冷靜的偉人。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活生命的意義》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并入選香港大學必讀50本圖書。如果你正虛無度日,熱情漸消,茫然于生命的意義,那么,來讀一讀這本書吧。
    在荒涼的環(huán)境中,人們不能暢所欲言,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忍受痛苦,以一種令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在這種處境中的人們也可以通過回憶愛人的形象獲得滿足。我生平第一次理解這句話“天使”存在于無比美麗的永恒思念中“。
    作者在這里給出了一種忍受痛苦的方式:回憶愛人的形象。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另一半,處于絕境時只有思念才能熬得過去。因為懷有對另一半的思念和希望,才有了動力,所受的苦難才有意義。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即使被關(guān)在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環(huán)境是壓抑的,身體是不自由的,絕大多數(shù)人的精神和肉體都是痛苦的,但是作者卻悟出了心靈的自由是誰也無法奪走的自由。他告訴我們,雖然不能避免痛苦,但是我們依然能夠選擇面對痛苦的態(tài)度。
    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作者提出將苦難、厄運和死亡看成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以一種平靜的心態(tài)面對它們。
    也許當下我們并不能明白這些苦難對我們有什么意義,甚至到死都不能。但是當你知道這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那它就有意義了。
    三種方式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作者在這里總結(jié)了三種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的方式。
    第一種是比較普通的,我們所從事的工作,能給自己帶來成就感,能給他人帶去所需。我們可以說我們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第二種不是通過工作,可能壓根兒就不喜歡這個工作。那么通過體驗某種事,比如去愛某個人,也可以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第三種就比較難了,這也是作者所經(jīng)歷過的——忍受苦難。在苦難中選擇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面對,也能體現(xiàn)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三
    我也是抱著讀一讀的態(tài)度來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
    這本書是一個被關(guān)入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心理學專家寫的書籍。書中從兩個部分告訴我們?nèi)绾位畛錾囊饬x,這本書也是香港中文大學50本必讀書籍,當然在各個知名書籍排行榜上,《活出生命的意義》都榜上有名。
    我從書中了解到自己活著的意義了嗎?當然沒有,作者是通過自身的集中營親身體驗,去述說關(guān)于活出生命的意義這個事情,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去幫助成千上萬的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關(guān)于這個意義療法,我覺得本質(zhì)上是給迷茫的人找到心靈的寄托和安慰,真正賦予生命的意義。畢竟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
    我曾經(jīng)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閱讀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其中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對我影響最為深遠。
    我自己就在不斷的幻想自己80歲躺在棺材里的樣子,那無盡的黑暗讓我感到恐懼,不敢去設(shè)想。也為不知道應該怎么樣書寫墓志銘而感到恐懼。
    由于閱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讓我對高效能有了全新的理解,對于人生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也知道了精英們是如何成為精英的。但是由于理解不深,反而有點走火入魔了。就有點像金庸的武俠小說里面強行修習六脈神劍走火入魔的鳩摩智,經(jīng)脈逆轉(zhuǎn),違背了史蒂芬科維的初衷了。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讓我有了很多全新的啟發(fā),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和新的邏輯。人生每個階段的使命和意義是步一樣的!就像作者本人經(jīng)歷了集中營,但是沒有描寫集中營的`至暗時刻,而是站在上帝的視角,審視自己經(jīng)歷的這一切和人們心理上的變化。
    也讓我知道了人們剛從一個巨大的心理壓力上解放出來的時候,是有特別大的反彈作用力的,會做出暴飲暴食,大喜大悲,甚至犯罪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
    里面講了一個例子,就是他和朋友在鄉(xiāng)間小路上行走,后來看到一片綠幽幽的稻田,朋友就硬拉著他,踩著稻田行走。
    還一邊走一邊告訴他,我們在集中營里經(jīng)受到了那么大的苦難,踩死幾根稻田又怎么樣呢?
    還有人剛被從集中營里解救出來以后,說道:如果出去了手上不沾點血,那就自己砍斷自己的胳膊。因為人從非常巨大的壓力中出來時候,壓力消失了,但是為了抵抗巨大壓力的心理抗壓性被反彈,就像壓在皮球上的重物消失了,皮球就會高高彈起一樣。很多人因此要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
    有的人自我救贖成功,會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成為更強大更優(yōu)秀的人,有的人無法完成自我救贖,就通過傷害別人,犯罪,來發(fā)泄自己的情緒。
    所以作者從一開始在集中營當中,給自己設(shè)立的目標,要完成自己才能寫的書稿,那時候,出獄完成書稿,成了他生命的意義。而出獄以后不到6天就完成了書稿,但是他看到許許多多的人在自我救贖上沒有成功,這才使他依然留在了那個城市,繼續(xù)為了那些痛苦的人們?nèi)ミM行自我救贖而工作。這時候,作者生命的意義變成了幫助人們解除心靈上的痛苦,完成自我救贖。
    這個經(jīng)歷和故事給了我極深的震撼,我一直以為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所以我每天都很痛苦,去尋找一生只做的那一件事,苦苦尋覓,不過等待我的就是沒有,因為根本就不符合科學邏輯。
    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時期每個階段都是不一樣的。第二個部分作者帶我們分析了怎么樣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四
    好吧,我的英文發(fā)音。還是挺挫的一個題目。試了幾遍都沒有對。只有手打了。在過去的一年中。挺喜歡屏幕上的這句。我就不說了,就會說的出不來。因為我現(xiàn)在用的是語音識別文字的一個軟件來說的。你就說,我在說它自動識別出文字。所以就不獻丑了。記住這句話。
    作者弗蘭克。有一句話很出名。人可以失去,或者說會失去所有的東西。但有一樣東西不會被剝奪。那就是他在任何情況下。選擇用什么態(tài)度和方式,過好這一生。
    哇,這句話看出來有點雞湯的味道。說到這里,我想起來,去年聽過的,關(guān)于吉他的定義。雞湯真正的心理學之間的區(qū)別。他在這里說一下。第一。提前告訴我嗎?不管你現(xiàn)在情況有多糟糕。只要你愿意做個好人。一切都會變好的。第二。就算你不努力也沒關(guān)系。因為世界上所有的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是免費的。這就點出了機上的一個內(nèi)涵就是他要求我們關(guān)注自己,而不必關(guān)注外在條件。我們關(guān)注我們現(xiàn)有的,享受,我們現(xiàn)有的,而不必去追求那些,我們沒有的。這讓我想到了。一個說法,接納自己和接受自己的一個說法。接納自己,你就說我們接受現(xiàn)在自己的不完美。放平自己的心態(tài),然后積極的去。努力改變自己,而接受自己就是。滿足于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就這樣渾渾噩噩的過一生。我想心靈雞湯。就是后一種作用。有時候確實能夠撫平我們的一些。悲傷或者是無奈,憤怒。但是他對我們的生活并沒有起到什么積極的指導作用。他并沒有能夠具體的告訴你,下一步該怎么做。方式是什么?或者說他并沒有陪你一些啟示。好的,有點跑題了,還接著說說本書吧。
    這本書被美國圖書館評為。十大影響力,書籍自由。嗯,也可以說他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學的。一個分支。在他之前有佛洛伊德的潛意識。比如說快樂療法,還有他的徒弟的叫什么名字忘了的個人療法。關(guān)注個體自身療法。第三個就是弗蘭科的意義療法。具體內(nèi)容就不說了,反正我也是聽得云里霧里。這本書前一段。前一部分說的是。作者在二戰(zhàn)里,二戰(zhàn)集中營一些的一些經(jīng)歷。我印象深刻的有這么幾個方面。他剛到的時候有一位,嗯,間距時間比較久的囚犯告訴他,在這里你要想活的時間長就必須讓自己看了,看起來就像用。怎么才能有些用呢。首先就是看著健康能干活。如果。條件允許你就要刮胡子,保持面部紅潤,哪怕弄個刀片玻璃或者什么能用的。還有就是保持姿態(tài)的端正,挺直。讓人看著比較精神。
    第二就是在里面每一個人都回到,不管在外在被抓之前是什么樣的,在里面,每個人都回到了一個起點,一個原始的區(qū)別。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能擁有的。又是面對這種困難時候的。生活態(tài)度和方式。每一個人的存在只是一個數(shù)字編號。我們能夠做的,也就是不讓我們的名字,或者說編號出現(xiàn)。記錄本上。
    每次選擇或者沒事,結(jié)果都是我們主動選擇。并不是別人決定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命運還是由我們決定的。我們要承認,每次接我都是我們自己建議。時間做決定。我的命也就一直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
    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讀過一本書,或者這本書吧。情緒為什么被他人左右?里面講到。人在面對一個既定事實,a的時候有一個反應過程b,根據(jù)我們對這件事情的反應。所做出的決定c,從而決定了我們現(xiàn)有的一個處境。我們能夠做的。既然我們不能控制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黑,那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嗯,這是改善我們面對既定事實a的態(tài)度b,從而引導我們作出決定和行動的心。這事說起來很容易。在這里怎么樣改變西真是一個,我感覺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因為我們要把這個過程慢慢的變成一個潛意識,或者是內(nèi)化為我們的一種習慣。也許在這里聽過以后,過兩天會忘了。所以只是想到以后運用。跟著隊伍,只有運用了。我在反饋,再發(fā)。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
    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最大的感觸就是。突然想起來,嗯,在我十八九歲的時候。問自己人為什么活著,活著有什么意義的時候,就會感覺迷?!,F(xiàn)在不會了。起碼我感覺自己面前得云里霧里中,能夠看到一些緣分。知道。腳下的`路應該怎么走了。
    那最后我來說一下題目。還是說不出來。就懶得打了。在心里默念一遍。有時候我們拖原因,或者是沒有勇氣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要賦予它意義。這個意義。彼此越大。要超越自己內(nèi)心的一些局限,你才能夠行動。這就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五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我早有耳聞,卻一直沒有機會閱讀,直到加入了愛的讀書會,有幸獲得豆豆老師的.贈予,才得以一讀。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集中營的經(jīng)歷”,即作者在集中營中自傳式的記錄;第二部分“意義療法概觀”是理論性文字。
    本書的第一部分,讓我很受震撼,不是因為對集中營生活的描述得有多么不堪,恰恰相反的是作者以一種科學家的冷靜來觀察和總結(jié),在那樣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下,能以如此平和的心態(tài)思考生命的意義,而不是輕易放棄生命或形同朽木,著實令人由衷的敬佩。
    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我看到一位性格堅韌,頭腦冷靜的偉人。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活生命的意義》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并入選香港大學必讀50本圖書。如果你正虛無度日,熱情漸消,茫然于生命的意義,那么,來讀一讀這本書吧。
    在荒涼的環(huán)境中,人們不能暢所欲言,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忍受痛苦,以一種令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在這種處境中的人們也可以通過回憶愛人的形象獲得滿足。我生平第一次理解這句話“天使”存在于無比美麗的永恒思念中“。
    作者在這里給出了一種忍受痛苦的方式:回憶愛人的形象。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另一半,處于絕境時只有思念才能熬得過去。因為懷有對另一半的思念和希望,才有了動力,所受的苦難才有意義。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即使被關(guān)在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環(huán)境是壓抑的,身體是不自由的,絕大多數(shù)人的精神和肉體都是痛苦的,但是作者卻悟出了心靈的自由是誰也無法奪走的自由。他告訴我們,雖然不能避免痛苦,但是我們依然能夠選擇面對痛苦的態(tài)度。
    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作者提出將苦難、厄運和死亡看成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以一種平靜的心態(tài)面對它們。
    也許當下我們并不能明白這些苦難對我們有什么意義,甚至到死都不能。但是當你知道這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那它就有意義了。
    三種方式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作者在這里總結(jié)了三種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的方式。
    第一種是比較普通的,我們所從事的工作,能給自己帶來成就感,能給他人帶去所需。我們可以說我們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第二種不是通過工作,可能壓根兒就不喜歡這個工作。那么通過體驗某種事,比如去愛某個人,也可以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第三種就比較難了,這也是作者所經(jīng)歷過的——忍受苦難。在苦難中選擇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面對,也能體現(xiàn)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六
    《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
    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guān)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shù)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并在幾個月后領(lǐng)到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并不是當年集中營里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徒,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圣者。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共分二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營三年期間艱苦卓絕地與命運抗爭,尋找生命意義的心路歷程。第二部分是作者向大家介紹根據(jù)自己的感悟創(chuàng)立的心理治療方法——意義療法。
    學習過程中,讓我感悟最深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使命,哪怕是經(jīng)受磨難,也是獨特。沒人幫助自己解除磨難,我們之所以獨特,也是獨特的磨難機會塑造的。再有就是,不管我們面對什么樣的困境或說是環(huán)境,我們還有選擇的自由。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選擇一種積極的好心情,去勇敢生活。這樣想以后,內(nèi)驅(qū)力就驅(qū)動了,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自己啊。
    聯(lián)系自己生活實際不難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教育有它的弊端也有它的優(yōu)點,關(guān)鍵在于我們?nèi)绾螒獙?。面對教學長時間跟不上縣城,我們又如何“翻盤”?我們?nèi)绾我龑Ш⒆用靼?--人是自己做出了屈服于環(huán)境和條件還是勇敢挑戰(zhàn)那些環(huán)境和條件的決定,換句話說人最終決定自己的命運。人不是簡單地活著,而是時時需要對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斷,決定下一刻自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雖然我們?nèi)谓痰膶ο笊硖庌r(nóng)村,天賦有限,可人自我奮斗潛力是無限的,只有學生找到了自己奮斗努力的意義,我相信孩子們終會有成就。
    反觀自我,學會滋養(yǎng)內(nèi)心的自由,擁抱自然,藝術(shù)詩歌和文學之美,感受家庭和朋友的愛,更是十分重要的。閱讀,為我們打開了更廣闊的世界,它帶領(lǐng)著我們走向更明朗未來。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七
    “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活下去”,無論身處和平年代,戰(zhàn)亂年代,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才能活下去。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有獨特的使命。
    壓垮年輕人的,不是無法承受的生活壓力和磨難,是無意義。找不到磨難和痛苦的意義,磨難只是磨難,痛苦只是痛苦,人間如此不值得,何不選擇結(jié)束?醫(yī)院的老人,要么承受著病痛的折磨,要么承受著年邁無法自理的屈辱,支撐他們堅韌活著的東西,一定是他的信念,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然而,在深度痛苦中游蕩時,設(shè)想最糟糕結(jié)果時,我依舊找到了樂觀的理由,我相信不管是我還是孩子,我們失去的,都會獲得其他的饋贈,比如更堅強的性格,更睿智的大腦,更靈性的靈魂,或者其他。我相信我們所經(jīng)歷得磨難會有意義。我原諒了我的過去,我原諒了曾憎恨的人,我感受到了寬容、平靜的力量。
    厄運和磨難,本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我們尋找生命意義的機會。有人在磨難中升華,也有人在磨難中沉淪。偉大的精神,才配得上經(jīng)歷的苦難。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八
    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他創(chuàng)立了“意義療法”及存在主義分析”,被稱之為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后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29所大學授予他名譽學位,美國精神病學會還授予他奧斯卡?普菲斯特獎。他生平有三十多本著作,這本書最為著名,銷量過千萬冊,獲選為“美國最具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
    意義療法含義:在治療策略上著重于引導就診者努力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明確生活目標,用積極樂觀心態(tài)面對生活的心理治療方法。
    意義療法適用群體:因為各種原因而出現(xiàn)抑郁、空虛、迷茫、絕望的就診者,精神病、神經(jīng)癥。
    意義療法的治療技術(shù):意義分析法、矛盾意向法、非反思法(這個技術(shù)這本書中未提及)
    意義療法的目的:幫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義。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在這個意義上講,意義療法也是個分析過程,因此它類似于心理分析法。意義療法把人看成這樣一種存在:他主要的擔憂是實現(xiàn)某種意義,而不僅僅是滿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調(diào)和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欲望的沖突抑或適應社會和環(huán)境。
    意義療法師的作用:拓展患者的視野,使他意識到其生命潛在的所有意義。意義療法試圖使患者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因此必須使他決定自己為什么負責、對什么負責以及對誰負責。這也是為什么意義療法師在所有心理治療師當中最不愿意對患者進行價值評判的原因,因為他絕對不允許患者將評判的責任轉(zhuǎn)移給醫(yī)生。
    尼采說過:“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边@可以作為所有心理治療師的座右銘??床坏缴钣腥魏我饬x、任何目標,因此覺得活著無謂的人是可憐的,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掉。一般他們還會說:“我對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弗蘭克爾說“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yè)或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所謂自我實現(xiàn),絕不是指某種可以實現(xiàn)的目標,因為人越是追求這個目標,越是容易失去它。換句話說,自我實現(xiàn)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產(chǎn)品”,所以他主要個人生命的意義不圍繞自己,而是事業(yè)或者所愛的人,會具有更神圣深刻的意義,這是從他跌宕起伏、驚險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中的總結(jié),那些同樣關(guān)在集中營,被肆意虐待的囚徒們,找不到了信念,也沒有明確活下來的目標時,行尸走肉般很快就忍受不了煉獄的痛苦和煎熬,要么死去要么瘋掉。而幸存者里,大多是心存希望,不斷安慰精神枯竭的自己,有心愛的妻兒、需要贍養(yǎng)的父母、熱愛的事業(yè)需要自己的智慧奉獻……在我們活下來的意義里,總是離不開愛、和平、自我價值。
    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談到“作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們對它有了清晰而明確的認識,就不再感到痛苦了”。武志紅也提到過,埋藏在無意識里讓你痛苦的東西,把它放在意識里被你看到了,就不會痛苦了。黑暗的地方,之所以恐怖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它真實的樣子,沒有直面的勇氣,于是懦弱的等待恐懼吞噬,越來越弱小。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九
    也許我們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活著是為了什么?"我同樣也問過自己。我有時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多大的意義,尤其在最痛苦的時候,感覺一切都似乎和我沒多大關(guān)系?,F(xiàn)實的殘酷,理想的美好,反差之大讓人難以承受。
    當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曾經(jīng)看過的一部影片映入眼前《穿著條紋睡覺的男孩》。德國對猶太人的殘害,讓自己為他們這樣的行為而感到憤恨。
    然而,其中也不乏有意志堅定的人。維克多?弗蘭克爾就是其中一個。他寫的這本書激勵了很多人,也可以說救了很多人。
    生命的意義在于自己不斷地賦予,人只有活著才能擁有更多更多,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我們應該對生活進行一次又一次地加法運算,而不是總在做減法算式。
    這本書也讓我明白成功的并不是最聰明的人。因為決定成功的更多是非智力因素:明確的目標,積極的心態(tài),努力和堅持,承受挫折和壓力的能力。做一個始終樂觀的、積極向上的人,并不是件輕松容易的事情。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仍能堅持自己的價值理念走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任何人做一份積極的工作,可能他感覺不到自己的意義所在,但他的意義確實存在,社會的美好是由各個層面的勞動者共同建立的。自己的工作無足輕重,那只是一種感覺,你做了再普通的工作也為社會貢獻了一點力量。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十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就感覺是這是一本話題沉重的書,我就猜想作者肯定經(jīng)歷過生與死的折磨,肯定有著非同尋常的經(jīng)歷,否則寫不出這么沉重的書,伴隨著書的序言,我對全書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書中描述的一戰(zhàn)期間集中營內(nèi)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nèi)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guān)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后,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真的震撼到了我。書中描寫的場景光是今天想想,內(nèi)心就久久不能平靜。
    集中營內(nèi)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yōu)橐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xiàn)實中,集中營曾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塊面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責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fā)現(xiàn)人擁有選擇人生態(tài)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里,他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當一個人領(lǐng)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俱地經(jīng)歷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shù)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zhí)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蘑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wù),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競事業(yè)的責任,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yōu)榱艘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斗。
    再想到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所謂的困難和失敗,跟作者相比,真的的是不值得一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態(tài)度上來個根本的轉(zhuǎn)變。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zhì)問的人那樣思考自身。就像尼采說的“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才能不枉在世上走一回。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十一
    弗蘭克爾醫(yī)生是從“追求意義”、“存在之挫折”、“意源性神經(jīng)官能癥”等概念,層層銜接,漸次引申介紹“意義療法”。我想直接從“生命之意義”篇章中向大家展示弗蘭克爾的魅力。
    這本書名為《活出生命的意義》,從一開始,我就帶著這個問題閱讀,我想大家也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但是,直到132頁,大約讀到這本書的60%的樣子時,他才正面解讀這個問題。
    原文是這樣翻譯的:我覺得沒有哪個醫(yī)生能夠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這個問題就好比問一個棋手:“告訴我,大師,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離開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對手,壓根兒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連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這樣。你不應該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這樣,每個人生命的任務(wù)就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wù)的機會也是特定的。由于生命中每一種情況對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zhàn),都會提出需要你去解決的問題,所以生命之意義的問題實際上被顛倒了。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么,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簡單地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同。
    這個看是“玄虛”的說詞,第一遍看時因沒有明確的回答有些失望,第二遍看時因為客觀的表述感到作者的真實,第三遍看時才朦朧的感受到人生哲學的力量——問題的答案就是問者的回答。弗蘭克爾正是通過“讓人自己回答生命的提問而給自己的生命賦以意義”,并發(fā)展形成最后的“意義療法”。當然,他自己也是這么回答自己的。特別是在集中營的歲月中,二十八分之一的生存機會面前,他找到了屬于他自己的生命的意義,并最終熬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所以,當你覺得人生昏暗、前途迷茫、處境艱難時,沒有必要從各味“雞湯”中找自己的方向,更應該清醒的思考如何回答“生命對你的提問”,你的回答就是你的“生命之意義”。
    順便說一句,弗蘭克爾16歲時就提出這個影響他一生的信念,也是他個人生活和專業(yè)研究的基石。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十二
    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們賦予他什么意義,我們就會有什么樣的意義。由于個體的不同,我們無法定義某一種價值觀就是最優(yōu)化的,相反,正是由于人的不同的`,所以會有不同奇妙的人生,構(gòu)成了我們五彩斑斕的世界。
    苦難我們無法選擇,但如何面對苦難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就像我們面對疫情一樣,疫情是我們無法選擇,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面對疫情,是抱怨還是積極面對?選擇權(quán)在我們手中,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尼采曾說過,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創(chuàng)立了意義療法,他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zhì)。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一、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追求真善美或愛上某個人)。
    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希望你我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十三
    活出生命的意義活著是為了什么?相信每個人都曾經(jīng)問過自己這個問題,而心理學家往往思考得更透徹。然而,心理學家們的.觀點往往有自身經(jīng)歷的影子。譬如弗洛伊德宣揚生活是為了簡單的祈求快樂,阿德勒則教導自立自強,爭權(quán)奪利。經(jīng)歷了集中營的弗蘭克爾則說,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巨的使命。弗蘭克爾發(fā)現(xiàn)可能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guān)愛他人)、以及擁有客服困難的勇氣。
    人的一生可能會有很多的境遇,也有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會奪走你許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這種不斷的自主選擇,決定了你的一生。給我印象深的有幾點。一是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成功,并不是作者所預料到的。他僅僅花了九天時間撰寫這本書,包括他的自傳部分(集中營的經(jīng)歷)和理論部分(存在主義分析治療)。起初他堅持匿名出版,并沒有期望它會給作者帶來文學方面的聲譽。然而在眾多著作中恰恰是這本書帶給他巨大的成功。
    所以弗蘭克爾告誡他的學生:“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chǎn)物,是一個人無意識的投身于某一偉大事業(yè)時產(chǎn)生的衍生品,或是為他人奉獻的副產(chǎn)品?!闭^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二是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讓他意識到人可以習慣任何事物。他開始用專業(yè)的眼光來觀察和研究自己以及其他的“囚徒”,從而發(fā)現(xiàn)在人的身體和思想受到壓迫而處于原始狀態(tài)的情況下,人還是可以深化自己的精神生活,從而提高生存能力。進入集中營的“囚徒”們的第一階段是痛苦得想自殺,然而過幾天后就不再懼怕死亡。第二階段是冷漠,對眼前的一切不再驚訝,向更原始的精神生活倒退,保證基本生活和謀求生路就是努力的最終目的,與此無關(guān)的事情都可以被忽略。
    然而,豐富的精神生活,譬如宗教,愛,藝術(shù),幽默,都能讓人暫時漠視痛苦。(需要培養(yǎng)一點幽默感了…)最重要的,雖然人不可避免的受致于環(huán)境,但在任何環(huán)境下,人都有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三是書中不止一次出現(xiàn)尼采的名言:“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弊穼ど囊饬x,可以在極端困難的時刻讓人著眼于未來,并專注于此,這就是救贖之道。生命的意義不是某個含糊的東西,而是非常具體的。它構(gòu)成每個人獨特的命運,在不同時刻采取正確的應對,而不是隨波逐流。有時候需要深思熟慮,但有時候也許順其自然是正道。四是意義療法把人看成這樣一種存在:他主要擔心的是實現(xiàn)某種意義,而不是僅僅滿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調(diào)和本我,自我與超我之前的沖突抑或適應社會或者環(huán)境。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把人的存在往上提高了一個檔次,人不是為了自身的欲望或者適應性而活,而是更主動的去尋找存在的意義。
    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zhì)。突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創(chuàng)造,去愛,去克服困難,去奉獻和負責任。五是意義療法在改變自己行為方式的獨特性:“要像在經(jīng)歷第二次生命,仿佛你已經(jīng)獲得重生,再不要像過去那樣,一定要避免犯同樣的錯誤!”首先,它要求你設(shè)想現(xiàn)在就是過去;其次,過去能夠被改變和修補。在我看來,這幾句話對我的幫助最大。它讓我回溯自己過去犯的錯誤,設(shè)身處地來到過去的情境,對比過去和現(xiàn)在,驚訝地發(fā)現(xiàn),過去和現(xiàn)在好像沒有差別,所以很難改變。只有當你回溯過去,明確找出自己的錯誤,代入到現(xiàn)在遇到的相似的問題中,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六是書中強調(diào)人要擔負起責任,要實現(xiàn)生命的潛在意義,是想強調(diào)生命的意義要在世界當中而不是內(nèi)心去發(fā)現(xiàn),因為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人的社會性決定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yè)或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弗蘭克爾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即幫助他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重生的經(jīng)歷讓他給出自己的忠告:“盡情享受你現(xiàn)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一樣,錯誤的行事與生活。”這不僅是因為生命短暫且只有一次,更讓人隨時反省,改變?nèi)缓笾厣?BR>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十四
    所謂活出生命的意義,就是不要去想生命到底有什么意義,而是活好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fā)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
    永遠記?。骸爸灰覀儞碛凶灾鬟x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被颉叭怂鶕碛械娜魏螙|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本書的前半部分主要講述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面對侮辱、被剝奪,時刻可能會到來的死亡等感受時,弗蘭克爾不斷地從人類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樂觀主義、幽默、心理審視、短暫的獨處、內(nèi)心的自由和決不放棄也決不自殺的意志力中獲得力量。
    后半部分主要講意義療法:
    對于面對不利的局面:
    如果它是能夠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變造成你痛苦的處境,那你仍然可以選擇采取何種態(tài)度。
    我們無法選擇遇不遇到厄運,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讓厄運摧垮我們!
    如果恐懼死亡,那么生命的短暫就是盡量過好此生最好的提示,那就盡情享受你現(xiàn)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積極的態(tài)度既可使人備感歡樂與滿足,也能使人經(jīng)受苦難和挫折。消極的態(tài)度則會加劇痛苦,削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甚至導致抑郁或疾病。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十五
    這本書是是在讀熊培云的老師的書《慈悲與玫瑰》中讀到的,熊老師是相信”個人自救“的,即使在世界最壞的時候,外界環(huán)境最惡劣的時候,個人還是能夠擁有內(nèi)心的自由和作出相應的遵從內(nèi)心的選擇,他引用的便是書中的“即使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條件下,人也能夠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識獨立”。
    正是在熊老師的指引下,翻開了在好久前就下載在微信讀書的這本書。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我何時屯的這本書,但正是受到熊老師的召應,又一次接觸了一個偉大的靈魂。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各種人,但能遇到擁有偉大的靈魂的機會少之又少。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去了解弗蘭克爾的生平,才發(fā)現(xiàn)除了偉大的靈魂之外他更是一個有趣的人,六十八歲還在學習飛機駕駛,八十歲還去登山,從某種意義上,他對于生命的這種追求,符合了我心中的理想。
    對弗蘭克爾的介紹,一般都是說他是維爾納第三勢力學派“意義療法與存在主義分析”,與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并列。
    三個學派到底有什么區(qū)別?我做的簡單的歸納就是,心理分析是追溯過去,從人的過去中發(fā)現(xiàn)癥結(jié)并解開,個體心理學重視參與現(xiàn)在,認為每個人都應從參與社會活動中尋找自己,而意義療法學派這是面向未來,需要設(shè)定目標去完善自己。三個學派各有側(cè)重,而針對的不同的心理缺陷。
    而意義療法對于患者而言,是最殘酷的,因為他需要在治療師的引導下,重新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在弗蘭克爾眼中“人類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是其主要的動機。這種生命的意義獨特的,因為只是并且只能是由特定的某個人來完成。對意義與價值的追尋雖然一種心理防御機制,但是也是一種人類必需的合理的真正需要?!?BR>    正是基于這種假設(shè),弗蘭克爾提出了導致“意源性神經(jīng)官能癥”的兩種可能“存在之挫折”和“存在之虛無”。所謂“意源性神經(jīng)官能癥”是相對于“心源性神經(jīng)官能癥”,主要不是因為心理因素導致的,而是由追尋意義的過程遇到了挫折和認為沒有認可意義值得追尋,所以出現(xiàn)了諸如空心癥和對生活各種不滿意的癥狀。他們并不是心理疾病,但是患者卻會深受困擾。
    之所以出現(xiàn)“存在之虛無”,在弗蘭克爾看來主要源于“人類本能的指導行為的安全感的喪失“和”前現(xiàn)代社會指導行為的傳統(tǒng)的崩潰”,人們失去了行動的方向,只有要么跟從所有人走流行主義的路線,要么服從某個權(quán)威進入集權(quán)主義的牢籠,但在這個過程中人要么是焦慮,要么是厭倦。正如叔本華說的“人注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兩極之間?!?BR>    要治療意源性神經(jīng)官能癥,弗蘭克爾認為只有靠個人自我去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你不該追問抽象的生命的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BR>    而實現(xiàn)的途徑在他看來有三條: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2、通過體驗自然或文化或者一個人的獨特性(愛)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采取某種態(tài)度
    如果一本書,只講到意義療法的理論和相應的實踐方法,它并不能使我信服,因為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的方法都太抽象,無法想象和實踐。
    但這本書的最大的可讀之處是,弗蘭克爾時奧斯威辛集中營中的那個1/28的幸存者,在書的前部分相當于他的集中營經(jīng)歷的自傳,講述了他如何在集中營那么惡劣的環(huán)境下存活下來。相對于那些無所顧忌的囚頭,和那些完全失去自我變成工具一般的普通獄友,他是靠尋找活下去的理由和找尋內(nèi)心的自由來度過集中營的艱苦。
    集中營每日的心理挑戰(zhàn)是:我能否活下來?不能活下來,所受的苦難有何意義?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意味著失去生命。
    在集中營人只關(guān)注自己和親人的生命,精神高度緊張,摧毀了所有的價值觀念,懷疑一切。而失去自我價值,沒有人的感情和自尊。就如真正的綿羊一樣,等待著宰割。
    弗蘭克爾卻能在集中營仍然從事他認為有意義的事情:
    一,完成自己的專業(yè)書稿
    二,回憶自己的深愛的妻子
    三,黑色幽默面對苦難
    四,欣賞偶爾的自然風光
    五,尋找獨處沉思的時間
    正是集中營的生活,讓他認識到:
    在集中營,在活人實驗室我們親眼目睹有人像豬玀,
    有人像圣人。人的內(nèi)心里,這種都可能有。
    最終表現(xiàn)出那一種,是決定的結(jié)果,而不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
    他從中更是體會到苦難的意義,苦難是讓人的精神升華,苦難是命運的選擇讓你找到生命的意義。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講:“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受過的痛苦”
    同時他也批判了現(xiàn)代社會主流價值觀,大家對于幸福的過度追求中,暗含著對不幸的一種蔑視和認為不幸是恥辱。
    一個人的不幸從對社會做貢獻的角度來講意味著“沒用”,諸如乞丐,殘疾人等。
    我們的社會尊崇成功,尊重對有社會貢獻的人。但經(jīng)常會將“人的有用”和“人的尊嚴”混淆。不是每一個人都對社會有貢獻,但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人的尊嚴,有他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而人性是復雜的。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毒氣室時人發(fā)明出來的,
    但是,心中默默祈禱著上帝而進入毒氣室的也是人?!?BR>    正因為人性復雜,我們才更需要每一個個人的自救,即使再最惡劣的環(huán)境下,也要保持內(nèi)心的自由。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十六
    作為一部心理學著作,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研究結(jié)論并非出自傳統(tǒng)的調(diào)查方法而是源于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納粹集中營的黑暗生活不僅沒有擊垮他,反而引發(fā)他對生命意義的進一步思考,最終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意義療法將心理學和哲學相結(jié)合,引導人們積極樂觀面對生活,找尋自己生命的意義,為心理治療領(lǐng)域做出了極大貢獻。
    感激作者能夠忍痛回憶起那段地獄般的歲月,才讓讀者不僅可以一窺納粹時期的集中營毫無人性的生活,也可以借由作者的苦難經(jīng)歷悟出生命的意義。
    環(huán)境決定論vs自主決定論
    環(huán)境決定論認為人不過是眾多外在因素的偶然產(chǎn)物,是一種被動的存在。而存在主義認為人生就像一塊橡皮泥一樣,你可以把它捏成這樣,你也可以把它捏成那樣,這完全取決于你自己如何行動,如何生活。
    集中營里,囚徒形同豬狗命懸一線,不僅食物極度匱乏,每天還要面對干不完的重活,眼前唯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饑餓和缺覺。盡管面對同樣的苦難絕境,你仍然能看到有兩類人:一類人已經(jīng)完全喪失對未來的渴望,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另一類人仍然保有仁慈之心,他們可以選擇安慰別人,也可以將自己的最后一塊面包留給別人,雖然這部分人少之又少。但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人們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在物質(zhì)人身極度受到限制的狀況之下,人類依然擁有精神自由,這種自我意志是外界力量無論如何無法剝奪的。而絕大部分人放棄了這種自由,成為了臣服于外在環(huán)境的犧牲品。
    作者就是第二類極少數(shù)之人,他相信“人的內(nèi)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其外在命運的”。他或回憶溫暖的往事,或以幽默感自嘲處境,或發(fā)揮自己醫(yī)者的角色醫(yī)治獄友,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苦難vs機會
    誠如作者所說,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fā)生什么,但我們依然可以自由選擇以何種態(tài)度和行為去面對生活提出的問題。而苦難正是命運向你發(fā)問的時刻,沒有人能夠解除你的苦難,替代你的痛苦,你獨特的機會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負的方式之中。而人生的巨大轉(zhuǎn)折也往往來自苦難的挑戰(zhàn),因此苦難是有意義的。這里雖然有雞湯的`味道,但實際上作者強調(diào)的“苦難”指的是命中注定的苦難,如果苦難本身可以避免,那么人們首先要做的是想辦法解決苦難的根源,而不是自虐式的一味受苦難折磨。
    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是人類存在之本質(zhì)。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人們必須擔負起責任回答屬于他的那些問題。
    作者認為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yè)或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因此,意義療法給出了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生命之意義: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愛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十七
    看了弗蘭克的《活出意義來》,盡管還沒有看完,但仍讓我覺得一個人在極端惡劣情況下堅持生命的意義是多么偉大,同時人的潛能也真的是無限的。
    在人變得一無所有,很多人的欲望與動物相同,而有著豐富精神世界的人,卻一樣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來。他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還會堅持生命的意義,會在面對死亡時選擇照顧那些病人,還會為了朋友而放棄逃跑的機會,也就是說,他能為了他心目中生命的意義而放棄生的希望,最主要的是,這些決定都不是在瞬間決定的。我們對于瞬間的決定可以理解為一種沖動,但經(jīng)過仔細考慮而做出的穩(wěn)定決定,不能不讓人佩服。
    一個生活優(yōu)越的人,在瞬間變得身無長物,穿著單薄的衣服面對嚴寒,做著繁重的勞動,而食物匱乏,還要時不時忍受屈辱和毒打、面對各種死亡現(xiàn)象。人變得越來越冷漠,可是人還是本能的尋找著生的出路。也同時認同,人沒有適應不了的環(huán)境。并且在如此環(huán)境下,仍有偉大的生命能保持著心靈的自由。
    作者寫書的.目的不是為了介紹集中營的生活,而是要讓人們在任何情況下保持心的自由,是的,心自由了,人就會無比堅強,突然想看看老子的著作,不知道是不是有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