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獄中題壁拼音版古詩 獄中題壁心得體會(精選8篇)

字號: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獄中題壁拼音版古詩篇一
    人生漫長,而獄中日月如梭。獄中的生活不僅有它的封閉與乏味,也有它的壓力與挑戰(zhàn)。在這黑暗的空間中,有一道題壁,它常常成為了囚犯的消遣。但是,很多人都發(fā)現(xiàn),這道題壁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娛樂事項,它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支援。在那里面,人們不僅可以運用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力,而且可以挖掘自己的精神力量。雖然題目難度很大,但相信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能夠得到思考、創(chuàng)新和啟發(fā),為自己在黑暗中爭取到最后一絲溫暖。
    第二段:描述題壁的特點
    在監(jiān)獄里,人們水深火熱,并非只是身體上的,更經常是心態(tài)的。困境與困難時刻繞著你旋轉。但是這道題壁需要的是密集的精神力量與注意力,帶來了新鮮感和全新的體驗。這面墻壁裝飾著各式各樣的謎題,包括數(shù)學、字謎、填字游戲、數(shù)學等等。所有的謎題都帶有一個獨特的難度級別,每道謎題都需要天真無邪的眼睛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第三段:探究題壁的功用
    人們當然不會像忙碌的社會生活那樣被它淹沒,但應該看到題壁的積極作用。在獄中長期生活,人們的精神需要一種力量去鼓勵和維持。這道題壁就是一種可以讓囚犯充分發(fā)揮想象、思考以及智慧所在的場所。人們能在其中放下自己,走向思考的深度和廣度。解決數(shù)學謎題可能需要人們的數(shù)學天賦和敏銳性;而解開填字游戲可能需要更多的字典知識和詞匯量。解決這些謎題,實際上是一種挑戰(zhàn),能夠在體驗當中調節(jié)自己的精神位置。
    第四段: 反映自己的思考與體驗
    作為一個社會福利學家,我自己也親身走入監(jiān)獄,與囚犯交流并參與到了解題的活動。在這場活動當中,我自己也解決了一些謎題,他們讓我沉浸在想象和思考當中,并獲得思考過程中帶來的愉悅和滿足。這樣的活動不僅開放于成年人,也存在于更年幼的囚犯中。我自己也深受此類活動的感染。事實上,謎題作為生活的小麻煩,可能會促進一個人靈活而深思的思維模式,并在治療心理問題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這也是這些囚犯在獄中,通過另一種方式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一種方法。
    第五段:總結
    獄中的一切都是有趣的,它讓人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盡管身處監(jiān)獄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zhàn)對人們的思考能力產生了影響,但是這些囚犯也能夠通過解謎,從中獲取更多的信念和力量,來助他們在自由的追求上一步步朝前走。最后,這道題壁成為了這些囚犯突破困境的力量,也是人性溫暖和心靈力量的一種體現(xiàn)。
    獄中題壁拼音版古詩篇二
    獄中題壁
    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字詞解釋:
    東漢時,杜根曾上書要求鄧太后把政治權交給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裝入袋中摔死,執(zhí)法者同情他,讓他逃過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復官。譚這句詩的意思是說,未能上書太后,請其歸政光緒,有愧杜根。
    翻譯:
    望門投宿想到了東漢時的張儉,希望你們能像東漢時的杜根那樣,忍死求生,堅持斗爭。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來的同志們,都是像昆侖山一樣的英雄好漢。
    作品賞析:
    其一,“昆侖”不是指人,而是指橫空出世、莽然浩壯的昆侖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詩人的該詩句中,“去留”不是一個字義相對或相反的并列式動詞詞組,而是一個字義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動詞詞組;其三,“肝膽”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氣;其四,“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總體詩義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之氣吧!也即是“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意思。——此詩頗近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從整首詩的意思來看,“去留肝膽兩昆侖”中的“去”,應是時間意義上的“去”,而不是空間意義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趙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當作空間意義上“去”。而我們所流行的各種解釋,都是這樣思維定勢。我想,那時的.官話或北方話也應有這種用法吧?“去”字的這種重要語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辭?!范加杏涊d。
    當然,“去留肝膽兩昆侖”這樣寫,是詩句表達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義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實際上,直接從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侖一樣的“肝”(一昆侖)和如昆侖一樣的“膽”(一昆侖),這不也一樣表達了詩人的視死如歸、浩氣凜然和慷慨悲壯嗎?正是那種強烈的崇高感和悲壯感,激勵著詩人不畏一死、凜然刑場。而這句所表達的,正是那種震撼人心靈的、自赴一死的強烈崇高感和強烈悲壯感。
    作品背景:
    該詩是譚嗣同就義前題在獄中壁上的絕命詩。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并開始大肆搜捕和屠殺維新派人物。譚嗣同當時拒絕了別人請他逃走的勸告(康有為經上海逃往香港,梁啟超經天津逃往日本),決心一死,愿以身殉法來喚醒和警策國人。
    作者資料閱讀: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瀏陽(今湖南省瀏陽縣)人,近代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曾為候補知府、軍機章京。自幼隨父宦游,足跡遍大半個中國,較熟悉當時的社會情況。他是改良主義的激進派。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他憤中國積弱不振,積極從事變法維新活動,嚴厲批判君主專制和封建倫理道德,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中的激進派。一八九八年參加戊戌變法運動,因戊戌政變被捕,慷慨就義。著有《譚嗣同全集》。
    獄中題壁拼音版古詩篇三
    [近現(xiàn)代]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版本一)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后人論。(版本二)
    譯文
    希望出亡的康有為、梁啟超在逃亡中投宿時能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希望戰(zhàn)友們能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yè)。
    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注釋
    望門投止:望門投宿。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納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牽連,樂于接待。事見《后漢書·張儉傳》。
    忍死:裝死。須臾:不長的時間。杜根:東漢末年定陵人,漢安帝時鄧太后攝政、宦官專權,其上書要求太后還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裝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宮而釋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見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終得以脫。事見《后漢書·杜根傳》。
    橫刀:屠刀,意謂就義。
    兩昆侖: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指康有為和瀏陽俠客大刀王五;其二為“去”指康有為(按:康有為在戊戌政變前潛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賞析:
    這首詩的前兩句運用張儉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頑固派的狠毒,表達了對維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兩句抒發(fā)作者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雄心壯志。全詩表達了對避禍出亡的變法領袖的褒揚祝福,對阻撓變法的頑固勢力的憎惡蔑視,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愿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的壯烈情懷。
    “望門投止思張儉止”這一句,是身處囹圄的譚嗣同記掛、牽念倉促出逃的康有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懷。私心祈告:他們大概也會像張儉一樣,得到擁護變法的人們的接納和保護。
    “忍死須臾待杜根”是用東漢諍臣義士的故事,微言大義。通過運用張儉的典故,以鄧太后影射慈禧,事體如出一轍,既有對鎮(zhèn)壓變法志士殘暴行徑的痛斥,也有對變法者東山再起的深情希冀。這一句主要是說,戊戌維新運動雖然眼下遭到重創(chuàng),但作為銳意除舊布新的志士仁人,應該志存高遠,忍死求生。等待時機,以期再展宏圖。
    “我自橫刀向天笑”是承接上兩句而來:如若康、梁諸君能安然脫險,枕戈待旦,那么,我譚某區(qū)區(qū)一命豈足惜哉,自當從容地面對帶血的屠刀,沖天大笑?!白屇Ч淼膶m殿在笑聲中動搖”。對于死,詩人譚嗣同早有準備。當政變發(fā)生時,同志們曾再三苦勸他避居日本使館,他斷然拒絕,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所以才能處變不驚,視死如歸。
    “去留肝膽兩昆侖”對于去留問題,譚嗣同有自己的定見。在政變的第二天,譚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館見梁啟超,勸其東游日本。他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為)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xiāng),吾與足下分任之?!彼鲇凇暗馈保ㄗ兎ù髽I(yè)、國家利益),也出于“義”(君臣之義、同志之義),甘愿效法《趙氏孤兒》中的公孫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鄉(xiāng)的行節(jié),以個人的犧牲來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業(yè),以自己的挺身赴難來酬報光緒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時,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熱血能夠驚覺茍且偷安的蕓蕓眾生,激發(fā)起變法圖強的革命狂瀾。在他看來,這偉大的身后事業(yè),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們的推動和領導?;谶@種認知,他對分任去留兩職的同仁同志,給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評價:去者,留者。路途雖殊,目標則同,價值同高,正像昆侖山的兩座奇峰一樣,比肩并秀,各領千秋風騷。
    全詩用典貼切精妙,出語鏗鏘頓挫,氣勢雄健迫人。詩中寄托深廣,多處運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氣奈情的表達兼具含蓄特色。
    獄中題壁拼音版古詩篇四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譯文
    希望出亡的康有為、梁啟超在逃亡中投宿時能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希望戰(zhàn)友們能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yè)。
    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賞析】
    這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獄中所題寫一首絕句。戊戌變法只維持了103天,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帝,并開始大肆捕殺維新黨人??涤袨椤⒘簡⒊芡M?。幾位日本友人力請譚嗣同東渡日本,他卻說:“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請自嗣同始。”慷慨赴義。這首詩表達了對避禍出亡的變法領袖的祝福,以及對阻撓變法的頑固勢力的憎惡蔑視,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愿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的壯烈情懷。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這兩句詩,有多種解釋,尤其是“去留”二字,爭議頗多。一般認為“去”是指逃亡離去的康有為和梁啟超,變法失敗后康有為幾經轉折逃往加拿大,而梁啟超則逃亡日本;“留”是指譚嗣同自己,變法失敗后有人勸譚嗣同東渡日本,但被譚嗣同拒絕,甘愿留下來,保護光緒帝。另一種說法是說,“去”是指俠客大刀王五,譚嗣同曾隨大刀王五學習武術,變法失敗后,譚嗣同和大刀王五一起營救光緒帝,但未能成功;“留”則是指譚嗣同自己。第二種說法也并非完全沒有道理,譚嗣同和大刀王五關系非同一般,而譚嗣同死后,大刀王五也冒著危險為譚嗣同收尸,一時被傳為美談。最后大刀王五參加義和團,被八國聯(lián)軍殺害,并梟首。更有一種說法認為“去留”是偏正詞,即留,肝和膽分別對應“兩昆侖”,只有一層意思。前兩種說法的意思是,逃亡保存實力也好,留下為了犧牲也好,我們都是好樣的,我們的事跡都會像昆侖大山那樣,永垂不朽。如果是第三種說法,這兩句的意思就變得更加簡單,即使大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又有何懼,那就去留下我如昆侖大山一樣的浩然之氣吧!更加能表現(xiàn)出作者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勇和無畏。不管是哪種解釋,這兩句詩早已經深入人們內心,成為了人們追求真理而甘愿獻身的勵志語。
    【拓展】
    譚嗣同的簡介
    譚嗣同(東海賽冥氏,1865年3月10日-18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與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和康廣仁并稱為“戊戌六君子”。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時年30歲的譚嗣同在家鄉(xiāng)滿懷憂憤,即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并在家鄉(xiāng)組織算學社,集同志講求鉆研,同時在南臺書院設立史學、掌故、輿地等新式課程。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5月2日,康有為聯(lián)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000多名舉人上書清政府,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深重的民族災難,焦灼著譚嗣同的心,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堅決反對簽訂和約,對清政府“竟忍以四萬萬七千萬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的妥協(xié)行徑極為憤慨。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開始“詳考數(shù)十年之世變,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他感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必須對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
    18(光緒二十二年)2月,譚嗣同入京,結交梁啟超、翁同和等人。
    譚嗣同少時師從歐陽中鵠,后加入維新派。他主張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主張。并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代表作品有《仁學》《獄中題壁》《遠遺堂集外文》等。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
    譚嗣同的思想體系
    譚嗣同身處晚清新舊中西混雜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師友眾多,強調兼收并蓄。譚嗣同在《仁學》序言仁學界說二十七界說第二十五條中說:“凡為仁學者,于佛書當通《華嚴》及心宗、相宗之書,于西書當通《新約》及算學、格致、社會學之書,于中國書當通《易》、《春秋公羊傳》、《論語》、《禮記》、《孟子》、《莊子》、《墨子》、《史記》及陶淵明、周茂叔、張橫渠、陸子靜、王陽明、王船山、黃梨洲之書?!睆闹锌梢钥闯觯乃枷雭碓粗邪私泴W、理學、佛學、諸子學和西學。經學提倡今文經學,理學提倡王陽明、陸九淵的心學;佛學提倡禪宗、華嚴宗、唯識宗;諸子學提倡莊子、墨子以及明末遺民王船山、黃宗羲等的思想;西學攻格致、算學、社會學。既有唯物主義也有唯心主義,既有自然科學又有社會科學,既有宗教、哲學又有政治思想,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融中西古今之學于一體的龐雜體系。
    譚嗣同在18(光緒二十三年)于南京“閑戶養(yǎng)心讀書,冥探孔、佛之精奧,會通群哲之心法,衍繹南海之宗旨,成《仁學》一書”,《仁學》是一部將哲學、宗教、科學冶為一爐,自成一體的學術著作,匯聚了譚嗣同短暫一生的學術研究成果。成書五十篇,分為二卷,五萬余字。譚嗣同在而立之年就因參加社會革命而慷慨就義,也使得《仁學》成為他的學術絕唱。
    獄中題壁拼音版古詩篇五
    如果我死在這里,
    朋友啊,不要悲傷,
    我會永遠地生存
    在你們的心上。
    你們之中的一個死了,
    在日本占領地的牢里,
    他懷著的深深仇恨,
    你們應該永遠地記憶。
    當你們回來,
    從泥土掘起他傷損的肢體,
    用你們勝利的歡呼
    把他的靈魂高高揚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著太陽,沐著飄風:
    在那暗黑潮濕的土牢,
    這曾是他唯一的美夢。
    我用()殘損的手掌
    獄中題壁拼音版古詩篇六
    了解課文的內容。
    2.再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結合時代背景,聯(lián)系全詩內容,整體感知全詩的內容和情感,從而體會詩人的情感。
    漢朝的張儉和杜根,都因揭發(fā)朝中權貴、上書要求太后歸權皇帝而受打擊迫害,他們吃盡苦頭,但在當時就受到人們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聲。譚嗣同自比張、杜,覺得捫心無愧。他態(tài)度從容,決意含笑就義。他又想到了康有為和王五,他們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膽相照的,猶如巍巍兩昆侖,皆為頂天立地的人物。譚嗣同衷心祈愿這兩位“生者”繼續(xù)實現(xiàn)“死者”未竟的志愿。
    結合注釋和預習資料,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注意從詞句入手感受詩歌的意思。
    3.自主研究。
    如何理解并體會“我自橫刀向天笑”這句詩中所表現(xiàn)的豪情壯志?
    4.誦讀。
    第二課時
    一.回顧,總結學習方法。
    指導學生回顧本板塊的學習內容及相關學習方法,提煉學習古詩的一般步驟。
    學生小組研究。得出關于學習方法的.結論。
    二.根據(jù)方法,自學《自題小像》。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依照歸納的方法進行自學。
    三.交流學習體會。
    1、學生交流學習收獲。
    2.理解詩歌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根據(jù)教材內容進行歸納。
    對本板塊主題有一定的認識,歸納出“正氣”的寬泛含義。
    獄中題壁拼音版古詩篇七
    希望出亡的康有為、梁啟超在逃亡中投宿時能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希望戰(zhàn)友們能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yè)。
    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望門投止:望門投宿。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納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牽連,樂于接待。事見《后漢書·張儉傳》。
    忍死:裝死。須臾:不長的時間。杜根:東漢末年定陵人,漢安帝時鄧太后攝政、宦官專權,其上書要求太后還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裝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宮而釋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見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終得以脫。事見《后漢書·杜根傳》。
    橫刀:屠刀,意謂就義。
    兩昆侖: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指康有為和瀏陽俠客大刀王五;其二為“去”指康有為(按:康有為在戊戌政變前潛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獄中題壁拼音版古詩篇八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后人論。
    翻譯
    逃亡生活是如此緊張,看到有人家就上門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為、梁啟超能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也希望戰(zhàn)友們能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yè)。
    我橫刀而出,仰天大笑,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注釋
    望門投止:望門投宿。
    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納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牽連,樂于接待。事見《后漢書·張儉傳》。
    忍死:裝死。
    須臾:不長的時間。
    杜根:東漢末年定陵人。事見《后漢書·杜根傳》。
    橫刀:屠刀,意謂就義。
    兩昆侖: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指康有為和瀏陽俠客大刀王五;其二為“去”指康有為(
    按:康有為在戊戌政變前潛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鑒賞
    首先,趙文的解釋使譚詩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義有所重復,這在絕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這樣解使得整首詩尤其詩的后兩句的詩意表達總是不那么暢快淋漓,不僅不甚吻合詩人寫作該詩時的悲壯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異于先對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說的絕句表達方式。再者,趙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觸。他一下子說“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為,一下子又說“去留”是指代出走與留下之行為的行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確地認為:其一,“昆侖”不是指人,而是指橫空出世、莽然浩壯的昆侖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詩人的該詩句中,“去留”不是一個字義相對或相反的并列式動詞詞組,而是一個字義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動詞詞組;其三,“肝膽”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氣;其四,“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總體詩義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之氣吧!也即是“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意思。——此詩頗近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為什么這樣解?因為我認為,解詩不能僅著手于詞字,更要著手于詩的總體寓意,并且要尤其著手于詩人寫作該詩的特定歷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狀態(tài)。特別是對這樣一種反映重大歷史事件,表達正義呼聲和抒說自我胸懷的作品,更要從作者當時所處的背景、環(huán)境和心情、心境出發(fā)去仔細揣摩。
    大家知道,該詩是譚嗣同就義前題在獄中壁上的絕命詩。18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并開始大肆搜捕和屠殺維新派人物。譚嗣同當時拒絕了別人請他逃走的勸告(康有為經上海逃往香港,梁啟超經天津逃往日本),決心一死,愿以身殉法來喚醒和警策國人。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痹姷那皟删洌磉_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門投止”地匆忙避難出走,使人想起高風亮節(jié)的張儉;一些人“忍死須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樣高風亮節(jié)的杜根那樣,出來堅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興亡大業(yè)。詩的后兩句,則意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揚;仰笑蒼天,凜然刑場!而留下的,將是那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
    “去留”的“去”字,這里是指一種行為趨向,意為“去留下”,“去留得”,沒有很實在的意義。譚嗣同是湖南瀏陽人。據(jù)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現(xiàn)在的普通話一樣,下面這種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輔助另一個動詞構成一個動詞詞組或動詞短語,而這個動詞詞組或動詞短語的含義大致就是后一個動詞的含義,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間上的去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時間上的行為、事態(tài)之趨勢和傾向。也就是說,“去”可表空間意義上的位移,也可表時間意義上的發(fā)生。從整首詩的意思來看,“去留肝膽兩昆侖”中的“去”,應是時間意義上的“去”,而不是空間意義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趙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當作空間意義上“去”。而我們所流行的各種解釋,都是這樣思維定勢。我想,那時的官話或北方話也應有這種用法吧?“去”字的這種重要語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辭海》都有記載。
    當然,“去留肝膽兩昆侖”這樣寫,是詩句表達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義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實際上,直接從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侖一樣的“肝”(一昆侖)和如昆侖一樣的“膽”(一昆侖),這不也一樣表達了詩人的視死如歸、浩氣凜然和慷慨悲壯嗎?正是那種強烈的崇高感和悲壯感,激勵著詩人不畏一死、凜然刑場。而這句所表達的,正是那種震撼人心靈的、自赴一死的強烈崇高感和強烈悲壯感。
    創(chuàng)作背景
    光緒二十四年(1898)是農歷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緒皇帝實行變法,八月,譚嗣同奉詔進京,參預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帝,并開始大肆捕殺維新黨人。9月21日,他與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楊銳、林旭等五人同時被捕。這首詩即是他在獄中所作。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對避禍出亡的變法領袖的褒揚祝福,對阻撓變法的頑固勢力的憎惡蔑視,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愿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的壯烈情懷。
    “望門投止思張儉止”這一句,是身處囹圄的譚嗣同記掛、牽念倉促出逃的康有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懷。私心祈告:他們大概也會像張儉一樣,得到擁護變法的人們的接納和保護。
    “忍死須臾待杜根”,是用東漢諍臣義士的故事,微言大義。通過運用張儉的典故,以鄧太后影射慈禧,事體如出一轍,既有對鎮(zhèn)壓變法志士殘暴行徑的痛斥,也有對變法者東山再起的深情希冀。這一句主要是說,戊戌維新運動雖然眼下遭到重創(chuàng),但作為銳意除舊布新的志士仁人,應該志存高遠,忍死求生。等待時機,以期再展宏圖。
    “我自橫刀向天笑”是承接上兩句而來:如若康、梁諸君能安然脫險,枕戈待旦,那么,我譚某區(qū)區(qū)一命豈足惜哉,自當從容地面對帶血的屠刀,沖天大笑?!白屇Ч淼膶m殿在笑聲中動搖”。對于死,詩人譚嗣同早有準備。當政變發(fā)生時,同志們曾再三苦勸他避居日本使館,他斷然拒絕,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所以才能處變不驚,視死如歸。
    “去留肝膽兩昆侖”,對于去留問題,譚嗣同有自己的定見。在政變的第二天,譚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館見梁啟超,勸其東游日本。他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為)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xiāng),吾與足下分任之?!彼鲇凇暗馈保ㄗ兎ù髽I(yè)、國家利益),也出于“義”(君臣之義、同志之義),甘愿效法《趙氏孤兒》中的公孫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鄉(xiāng)的行節(jié),以個人的犧牲來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業(yè),以自己的挺身赴難來酬報光緒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時,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熱血能夠驚覺茍且偷安的蕓蕓眾生,激發(fā)起變法圖強的革命狂瀾。在他看來,這偉大的身后事業(yè),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們的推動和領導?;谶@種認知,他對分任去留兩職的同仁同志,給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評價:去者,留者。路途雖殊,目標則同,價值同高,正像昆侖山的兩座奇峰一樣,比肩并秀,各領千秋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