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優(yōu)質8篇)

字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一
    帶著好奇讀完這本書,讀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簡直就要被書名埋沒了,非常值得一讀,沒有所謂尬吹,有的是滿滿的分享。這本書通過青年和哲學家對方對話的講述方式,一層層鋪展開問題,將阿德勒錯綜復雜的心理學與實際相結合,通俗的講解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很多困惑,有些觀點是相當棒的,打通了我原本閉塞的思路,心靈思緒也變得敞亮起來了。
    我們經常說活著好難,世界好復雜。但事實上有可能是我們看到的并非世界原有的樣子。如果我們覺得世界復雜,完全是因為我們把世界看得復雜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活在客觀的世界里,而只會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世界上的種種東西都是與我們有關聯(lián)才有其價值的)。如果感覺目前眼前的世界是無比復雜的一團亂麻,我們其實是有可能改變自身讓世界恢復其簡單的樣子的。因為根本不在于這個世界怎么樣,而在于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就如同書中所提到的,同樣是18度的井水,在夏天感覺是清涼,在冬天卻感覺是溫熱一樣,水的溫度并沒變,改變的只是我們的主觀感受。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活在當下絕不是享樂注意的享受現(xiàn)在,而是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的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情!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二
    20xx年,應該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我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的失敗。同時也是在去年,我明白很多事情其實是從一開始就在冥冥之中決定好了的.,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受到什么樣的教育,接觸到什么樣的人,人生能走多遠。
    其實人生仿佛是一段程序,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結局。我羨慕著周圍的人、我也希望我能變成其他人。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認識到自己的實力也有限,沒有背景、沒有房、沒有車、沒有錢、大齡女性還沒結婚、這些甚至以后都不可能有。有那么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真的一無是處,人生何其失敗,想要的都沒有。想爭取的從來不會到我手上。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越長大越發(fā)現(xiàn)“萬事如意”太難了…申博士失敗、國考失敗、甚至包括研究生找工作的慘痛經歷、那些抱怨、那些不甘心、那些絕望。也許我的一個借口吧。我已經分不清自己走到這里是實力還是運氣,我覺得運氣的成分居多,不然我也不會在運氣“用光”的時候這樣頹然不振,對過去、對整個人生都充滿了失望。
    也許是自己已經經歷過一遍了,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更能感同身受。其實道理很簡單,天生的因素和過去沒有辦法改變,出生的時候也沒有人問過我是否愿意來到這個世界上,以這種方式生活(我其實。真的寧愿我從未來過,這個想法一直沒有改變),但是從現(xiàn)在開始的每一天,我們都有重新選擇如何去生活的權利。所以,過什么樣的生活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也許我的人生就是平庸一世,孤獨終老,那么我也要讓自己開心快樂地孤獨終老。
    人生貴在不斷學習、不停思考、不斷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這個世界去生存。所以,幸福真的是自己給自己的。這本書,仿佛讓我自己復習了一下20xx年的痛苦與釋懷,有很多時候,這些道理,不經歷,永遠沒有辦法完全懂得。
    人生不應該進行比較,做自己就好。活在當下,認真活著。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三
    閱讀哲學或傳記書籍的目的不是為了提升思想境界,也不是為了復制別人的成功,而是為了學習別人對待事物和人的態(tài)度、做事的邏輯、分析問題的角度。以后有跡可循,才能更加豁達從容。
    大部分的煩惱都源于人際關系,傷害了別人或者被別人傷害了。離開人際關系,我們無法獨立生活,但只要處理得當,我們就能改變并獲得幸福。問題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氣。
    在生活中,我們大多數(shù)人關心的不是如何對待別人,而是我們如何被對待,如何變得更有價值。得到別人的認可可以增加我們的自信心,但是如果我們太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我們就會按照別人的期望生活,就會拋棄真實的自己,活在別人的生活中。
    有了被討厭的勇氣,人際關系就會變得輕松自在。你不會在兩個人的關系中看重自己的價值,被人稱贊你也不會感到喜悅。如果你想獲得貢獻感,你可以將自己置身于更大的社區(qū),在一個團隊、部門或公司中看到你的價值。不要局限于兩個人的人際關系;也可以與他人建立平等的橫向關系。對他人的關心和鼓勵是橫向的關系,而最大限度地減少被稱贊的`喜悅的縱向關系是有能力的人對無能的人的評價。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四
    提起心理學家,知名度最廣的是弗洛伊德吧,《夢的解析》是各大必讀書目里的???,精神分析法在文學電影評論上被廣泛采用。相比之下,阿德勒遠沒有弗洛伊德出名,有些觀點正好是弗洛伊德的對立面。這本書并非阿德勒所著,而是兩位作者基于他的理論撰寫而成的通俗類心理自助讀物。
    阿德勒理論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反常識”,顛覆之前的認知,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人生中的各種基本問題。
    本書語言非常通俗,因此閱讀感非常好,閱讀速度快的人,1小時就能讀完第一遍。第一遍閱讀時我習慣劃出每篇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經典的例子,以后翻閱的時候只要看勾畫出來的重點就足夠了。
    本書論述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 如何擺脫過去的創(chuàng)傷:我們的不幸是由自己選擇的,否定弗洛伊德的心靈創(chuàng)傷論,要從目的去看待現(xiàn)在的行為,而不是從過去的經歷找原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二 人際關系是一切煩惱的源頭:追求別人的認可,害怕被別人討厭,對他人抱有期待,是人機關系痛苦的原因,采用“課題分離”讓人際關系變得非常簡單,達到“共同體感覺”能得到幸福的人際關系。
    三 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而不是過去和未來
    寫下對我啟發(fā)最大的幾個理論:
    目的論與“原因論”正好相反。原因論認為,人生是線性發(fā)展的。我們的現(xiàn)在由過去決定,是過去的心理創(chuàng)傷導致了現(xiàn)在的自己,也就有了現(xiàn)在常被社會輿論提及的“原生家庭”禍害論、“父母皆禍害”。
    而阿德勒的目的論否認心靈創(chuàng)傷的存在,一個人目前采取什么行動、有什么樣的行為,不是過去的“原因”造成,而是現(xiàn)在他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所形成的。
    高三有找過一個心理咨詢師,那時我第一次聽到原生家庭和精神創(chuàng)傷理論,這種原生家庭原因論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一切都是宿命難以改變”的消極心態(tài)中。第一次聽到目的論的時候,我是相當難以接受的。但是從這個角度去看問題,“改變”看起來又容易多了。心理學有很多派別,各家理論都了解一些,是有益的。
    一個足不出戶、無法工作、無法回歸社會的年輕人,是為了此刻“不出門”,為了不出門也能得到父母提供的衣食住資源,所以才“制造出對出門的恐懼情緒”。
    不是因為被對方的行為激怒,而是因為未掌握其他溝通方式,只知道用怒氣去震懾對方,所以才產生了“憤怒”情緒。
    不是因為過去的心靈創(chuàng)傷,所以導致現(xiàn)在的抑郁,而是因為想獲得關注,想得到關心,想成為人群中特殊的人,所以選擇了抑郁情緒。
    不是因為有一個無能的上司,所以做不好工作。而是因為自己無法提出更好的建議,也沒有拒絕命令的勇氣,才把責任全都推在上司身上,制造出一個無能的上司。
    這和初高中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切事物皆有其因果,原因在前,結果在后”是一個顛覆。
    目的論對常規(guī)思維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也讓我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事物。很多事情,要先被“看到”,才能有改變的可能。
    如果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生就簡單到讓人無法相信。
    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我們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我的期待而活。因此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不應該憤怒。
    辨別一件事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某種行為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的承擔者是誰?
    孩子不愿意學習,最終的后果是孩子來承擔。也就是說,學習是孩子的課題。而所謂“為了你著想,你必須好好學習”,為的其實不是孩子,而是為了滿足父母自身對孩子的期待,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
    阿德勒理論建議采取的方法是:
    在了解孩子想干什么的基礎上,對他進行守護。我們只要告訴孩子,學習是他自己的課題,在他想要學習的時候,父母時刻準備著提供應有的資源和幫助,但絕不對孩子的課題進行干涉。不去命令孩子,而是幫助孩子建立起“我能夠好好學習”的自信以及能力。
    我們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是不能強迫它喝水。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回報思想的束縛
    回報思想就是對他人課題的一種干涉,如果在人際關系中被回報思想束縛,就會產生“因為我為你做了什么,所以你就應該給與相應的回報”。
    我選擇為你做了什么,這是我自己的課題。至于你如何對待我為你做的事情,則是你的課題。
    我和父親的關系非常糟糕,當我下定決心要修復和父親的.關系時,父親如何看待我對他的靠近,這是父親的課題,與我毫無關系,我也無法左右。發(fā)生改變的只是我自己,不應該抱著“我改變了,你就必須有所改變”的期待,不把“改變自己”當做操縱他人的手段。
    必須有人先開始,由我來開始,即使對方不合作,那也是對方的課題。
    把他人當做伙伴,并能從中感覺到“有自己的位置”的狀態(tài),就是共同體感覺。
    共同體感覺是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self interest)轉移到對他人的關心(social interest),是對伙伴持有無條件的信任。不去想“別人可以給我?guī)硎裁础?,而是專注于“我能給別人帶來什么”。
    啟示1 不評價他人,不表揚也不批評,而是去鼓勵。
    “你畫得很好?!薄澳阕霾说氖炙嚭芎谩薄?BR>    “表揚”也是一種評判行為。這個行為透露了位高者對位低者的俯視視角,不自覺地營造出一種“我比對方高一等”的視角。表揚和批評這種賞罰教育,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縱。很容易讓對方形成“我為了得到表揚,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所以去做某事”。
    如果把反饋換成:
    “我很喜歡你的畫,它的色彩讓我想到xxxx,畫里的場景讓我聯(lián)想起xxxx,產生xxx的感覺?!?BR>    “我很喜歡吃你做的菜,偏甜的口味讓我想到我媽媽的手藝?!?BR>    不去評判他人,而是說出更加真誠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感激、尊敬和喜悅。
    對方也會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是有用的、有價值的,從而感到自己的價值。
    這里也就回到了最開始的“共同體感覺”提到的:關注自己能給對方帶來什么。
    不是想聽到對方對自己的表揚,不是為了贏得對方的認可,所以才去做這些事情。
    而是為了給對方帶去幸福感、帶去幫助,為了讓對方感到開心,所以才去做這些事情。
    啟示2 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
    無條件地相信就是信賴。雖然有可能會遭遇背叛,但還是選擇相信,這就是信賴。
    如果把人際關系都建立在“懷疑”之上,生活中處處充滿懷疑,這樣必定建立不起積極的的人際關系。
    只有選擇了無條件的信賴,才可以擁有更加深厚的關系。
    信賴是自己的課題,至于對方要不要去背叛,則是對方的課題。我只需要考慮“我該怎么做”。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五
    之前我說過,我變成了一個油腔滑調,油嘴滑舌的人了。當時半調侃半認真的說自己只是在靠近自己的本心。但進來發(fā)現(xiàn)并不全然如此,可以說是在靠近本心,但是是以一種更加曲折的方式,繞了半圈。
    最開始改變的嘗試是想著皮一點,將一些想法半認真半虛假的說出來,比如說特意給陸哥買,留的提子。然后發(fā)現(xiàn)還挺好玩,開始大家好像也覺得不錯,自己也挺享受其中。結果我就像小孩子拿到了喜歡的玩具,不停地如此嘗試,放飛自己。中間我還產生了誤解,以為這正是我所喜歡,想要這么做的(雖然那段時間確實很喜歡,也想這么做)。但現(xiàn)在想來,這樣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比之前更加多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只不過與此同時在其中也參雜了玩笑,虛假的成分。其結果就是在油腔滑調,油嘴滑舌上越走越遠,帶著幾分真心,幾分玩笑,不停的口嗨。
    然而這一定程度上,這并不能說保持本心,仍然不過是換了一層馬甲的軟弱罷了,本質并沒有變。在很多關鍵的地方,仍然十分軟弱,十分被動,實際上仍然是在逃避。所以很多時候仍然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仍然小心翼翼,擔心自己做錯了什么,傷害他人,小心翼翼。
    下一步我會嘗試更多地直接表述自己的喜歡與討厭,想與不想,更加從心。但至少現(xiàn)在,還是做不到課題分離就是了,或許永遠也不想做到這個地步,或者不敢做到這個地步。
    x這幾天讀《被討厭的勇氣》,得以獲知阿德勒心理學的三大理論,深以為然。
    以下是我當前的理解,它并不是百分之百等同于阿德勒心理學。
    對任何人物、事件,除因果論調之外,要以目的的'眼光加以看待。
    比如你想表白某個異性但卻一直沒有行動。常規(guī)的解釋可能是因為你害羞,所以沒有勇氣表白。
    那么如果從目的論來看呢?
    你對異性表白是想與對方在一起,成為男女關系。而你還沒有行動的原因是因為你害怕表白之后不能達成此目的,即被拒絕。所以為了避免被拒絕,你選擇不去表白,而害羞則成為了不去表白的說辭。
    當面對事件之時,要學會課題分離,關注并完成自己的課題。不要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于他人,進行干擾。
    比如你無論出于何種原因背叛了一段感情,既然你已經做出了這樣的行為,就要對此負責。這是你的課題。
    而你的另一半是否會選擇原諒你,則是對方的課題。
    你可能一哭二鬧三上吊,爭財產搶子女,但對方是否仍會選擇與你在一起,都是他的課題。
    如果他原諒了你,那么這其實是他內心的真實目的。可能由于各種原因。
    并非是因為你采取了某種行動。畢竟沒有牛不喝水強按頭的道理。這部分也正對應了目的論。
    每個人都有群體需求,都可以是某個組織中的一員。行為做事的出發(fā)點,是為身處的組織做出貢獻。
    這個時候你的行為不是為了滿足某個人的期待或要求。
    工作中的團隊,是最恰當?shù)睦印?BR>    共同體是一種需要慢慢體悟的感覺。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六
    很多人覺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yōu)點,在書里也提到了類似的人,這樣的人一般都很討厭自己,但是當你問他為什么不改變時,他會告訴你一堆理由,什么沒時間,什么不知道怎么辦,他們只會看到改變之后的好處,夢想著自己活成另一個人,可是一旦到實行,他們永遠有各種各樣的借口,比如書中跟哲人辯論的青年。
    那么,為什么會是這樣呢?
    古人說,知行合一,但顯然,他們并不在此列,他們上一秒在說自己渾身沒有一個優(yōu)點,下一秒還是該游戲游戲,該玩樂玩樂,事實上,他們并沒有從本質思想上想改變,至于為什么說這些話,也只是給自己一個“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這么一無是處,是因為我沒時間啊,我忙啊,我還要去干嘛啊,從因果上來說,這所謂的“一無是處”倒正是他們不改變的內在理由,給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書中有臉紅恐懼癥的一個女孩子,她覺得只要治好臉紅恐懼癥,自己就能像心愛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實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歡的男孩子拒絕,是失戀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臉紅恐懼癥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為我有臉紅恐懼癥,所以我沒辦法向心愛的男孩子表白,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再來就比如考生會想“如果考中的話人生就會一片光明”,職員會想“如果能夠改行的話,就能一起順利”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還是這個人,困難依然沒有消除,只是給了自己心里安慰。
    永遠記住,你的人生取決于“當下”,過去已去,未來未來,當你正視自己,從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變,你的改變才能有效、真實。
    《被討厭的勇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七
    我承認這本書我并沒有看完,本人也是第一次寫xx,大概沒有什么邏輯和結構,只是一些思考,僅代表個人觀點。
    這是一本日本作家寫的,卻借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學觀點,原文中也有大量的引言,據(jù)說卡耐基(就是那個寫了《人性的弱點》的那個人)深受這位據(jù)說是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著名的人影響。
    書中用哲人與青年的對話的形式討論了一些穿著心理學、哲學外衣的問題,內容我不想贅述,我們就只來談談我的看法。對話這種模式相信成熟的讀者一定能識破其中的技巧和陷阱,即便作者刻意設置了兩個仿佛對立觀點的人,這種假象的對話甚至可以說是剝奪了我們思考的權力。
    全書至少是我看到的部分都是積極向上的內容,但我認為這種積極向上可以說是消極的,不顧一切的向前,當然這種態(tài)度是十分符合日本的國情需要的,但是作為有思考能力同時又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一味地吧讀者,把信任他的人拖拽到社會意識形態(tài)當中,給人們灌輸努力、進步的想法,忽視社會的不公,在我看來是極不道德的。
    我認為他所說的進步甚至不算進步,“勇敢的去追求幸福的生活”這樣的話是空洞的,即使是問我們的父母,努力奮斗一輩子的父母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們認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他們無法說出一個答案,甚至已經會破罐子破摔的說:“為了你啊”。我們的上一輩已經沒有答案,到我們更加沒有,我的答案是只是跟著社會的車輪往前走,最好的辦法是不加思考?;钕氯?,以父母為負擔的活下去,干干凈凈的'走,不傷害兩個單純的靈魂。也不知道誰曾有幸見過自由,我只想跟他聊聊自由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在這個哪怕是特朗普都不自由的時代。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篇八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生追求一個女生,結果女生答應做他的女朋友沒多久,他就覺得沒什么意思就分手了。有人認為這就是一個渣男。
    但是在《勇氣》中,作者似乎持有不同的意見,并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父母強烈反對你所選的工作,父親大發(fā)雷霆,母親痛哭流涕,甚至揚言斷絕父子關系。但是,作者認為如何克服這種“不認可”的感情,那并不是你的課題,而是你父母的課題。你根本不需要在意。更進一步,關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是剔除掉別人給你的外在壓力,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按照作者這個觀點,那么這個男生只是“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罷了,那個女生能不能接受是她自己的課題。
    最近重新思考了這個想法,關于課題分離,似乎并不能簡單的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還涉及到了責任的問題。比如,我們是否可以不顧責任,任由自己選擇。在這個例子中,我們需要思考:女生答應做他的女朋友,是否本身就包含著某種承諾,應當承擔某種責任;或者如果男生做了某種承諾,是否可以不顧這個承諾毀約?;蛘哒f這些都無所謂,畢竟最后也是他自己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然后他就會看到這個選擇究竟是不是對他自己最好的選擇。如果是,那他繼續(xù),承擔后果。如果不是,那么他也就糾正了自己的錯誤想法,按照新的自認為的正確道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