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一
故事是從一個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qū),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女人開始。
該故事的主角若菱,名校畢業(yè),擁有令人羨慕的高薪白領工作,但心中卻不時的自問:為什么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為什么我不快樂?為什么我如此之不幸,沒有父母的愛,失去丈夫的愛,終日面對婆婆的尖刻、冷漠,就連企盼擁有一個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奢侈的想法(多年不孕),惶論擁有任何生活的任何寄托?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一個下雨的寒冷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與智者數(shù)度交談的過程中,她漸漸填補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找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我。
想來,這個智慧老者只是另外一個自己的載體罷了。我們永遠都難以知道自己真正該怎么活、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所以一次次我們錯過了隱身于思想深處的另一個自己。總在嘗試著改變些什么,可是生活會毫不保留地告誡我們,既然改變不了,就唯有適應。
人生其實很簡單,最終追求的莫過于“真我、喜悅、和平”罷了……最欣賞本書中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蓖饷鏇]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我們內心透射出來的結果。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二
當我遲疑片刻后在書皮上寫下“高三”年級時,我知道我和他的見面的時間到來了,只是一時間存有一些恍惚。之前我聽過許多學長學姐加講過他許許多多他的逸聞趣事和與他之間的愛恨情仇,因此我既期待又緊張,即興奮又害怕,既想和他盡快見面,又不知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了。隨著我無邊際的漫想,他已經走到了我的面前。那么現(xiàn)在,我、我們能做到的只有調整自己的節(jié)奏,緊跟上他的步伐。
愿所有的付出都有收獲
就在這周五,通過三位學姐的講述,我又加深了對他的了解,也更加了解和他相處的方法。一時間,我好像有了方向和信心。三位學姐都毫無保留的分享了自己寶貴的經驗,于我們來說這是我們進入高三前收到的最寶貴的一份大禮包。不但有經過親身實踐總結的經驗,還有對我們20xx屆高三同學沉甸甸的期望和對鐵一中寄予的真誠祝福,同時我也祝愿每一位同學都能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更好的自己。
在和高三見面前,我們告別了許多曾經以為會一直陪伴我們的人或事。我們與梁老師(老板)告別,最后一節(jié)屬于我們的政治課,大家都格外的認真與配合,聽著老師依舊耐心,依舊邏輯清晰,依舊條理分明的講解,依舊是一遍遍不厭其煩的發(fā)問“聽懂了嗎”,“明白我的意思吧”,依舊不放心的再為我們梳理一遍。我們都想努力抓住梁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個在黑板上書寫的背影。一節(jié)課很快,我們的分別過程也很快。正所謂是我知道我們終有一別,只是不知道這一天光臨的如此之快。我知道我們終究要面對分別,只是想這一天能久一點,再久一點。但無論如何,事已至此,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新老師和諧相處,認真學習,取得優(yōu)異的高考成績回報各位老師。
那么現(xiàn)在,我想談談高三。我認為高三就是一場修行,你會在這里遇見未知的自己。你可以看到拼搏進取的自己,你可以看到灰心喪氣的自己,你可以看到挑燈夜戰(zhàn)的自己,也可以看到賴床不起的自己,可以見到成熟懂事的自己,可以見到暴跳如雷的自己??傊谶@一年里,你無數(shù)次會刷新對自己的認知。這一年的生活猶如苦行僧一般,需要堅韌,需要磨練,需要忍耐。我們會被書堆淹沒,我們會被試卷掩埋,我們會被補課折磨。我們會在經過長時間努力后,成績毫無起色甚至下滑,你會看到一位位從你身旁快速趕超的同學;我們會在長期高壓下一觸即發(fā),就如他們所說高三的學生是炸彈,一點即爆,與此同時還有家長的不解與憤怒;我們會感到無能與無助還有深深的無力感。但經歷過這一切后,我們就會遇見更成熟的,更優(yōu)秀的,更耀眼的自己,這一切都是那個讓你哭,讓你笑,讓你瘋狂的高三鑄就的。經歷高三,是為了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是為了遇見最好的自己,是為了歷經最難忘的一年。
在此,我祝愿各位同學都能達到吾做之事,乃吾所愿矣;吾度之生,乃吾所夢矣的人生境界。希望多年后回憶起高三生活,能微笑的說,我的高三很充實,沒有一天是虛度的。希望多年后談起久齋,能幸福的說,我的班級很溫暖,沒有一絲一毫是寒涼的。希望多年后想起老師同學們,能驕傲的說,我的同學們很優(yōu)秀,沒有一位是黯淡無光的。
愿你高三一切順利!謹祝我一起同過窗的朋友們。
感謝人生有你,為這艱難的生活揮灑陽光;學生時代,因為有你,才叫青春。
——致全體久齋成員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三
從來沒有一本書讓我在兩周的時間內看了三次,并反復分享了五場!在整個看書和分享過程中,內心最先涌出的就是感激,接著就是幸運感!感激吳老師總是能給我們推薦有益于我們成長的好書;幸運自己能和樊理姐姐一起參與到家長eq課堂的工作中,在學習和分享中不斷成長和修煉自己!
初看這本書,覺得它像一個集合體,把量子物理學、道家、佛家、心理學的各種理論、教義和概念溶到一處,用一個小說故事來串聯(lián),淺顯易懂;再看卻覺得難了起來,難就難再把那些“功課”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真正做到往內探求、修煉自己。很喜歡那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抗拒、不可改變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事情上。讓我想起了我們的7-12歲孩子的課程情緒abc法則。它說,記得每個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讓我又想起了曾經上過的安東尼.羅賓的課;你過去每發(fā)生的一件事情都是一個故事!要學會編寫你人生全新的故事!三看這本書,我開始由衷地為我們在讀的會員孩子而慶幸,覺得他們是多么的幸福!能夠在3歲、6歲、10歲-----這么年幼的時候來接受情商教育,這樣的孩子從小就在內心儲蓄了滿滿的能量,長大了怎么能不知道如何創(chuàng)造自己的快樂幸福生活!我把這樣的感慨傳達給家長,贊美家長們是一群有遠見卓識、愛學習的家長,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
這本書構思巧妙,特別適合分享,因為它每一章都是通過白胡子老人問主人公若菱一個問題,每一次都是讓若菱帶著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回到她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這樣就方便我把書中的問題直接提出來引導家長思考討論,也是讓自己再反省思考的過程。發(fā)生在你生命中所有的事情,無論好壞,都是繞不過去的,一定要去積極面對,“在生活中修行”,在不斷認知自我、完善自我中修煉,活出快樂的自己、活出有價值的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四
人生,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不停的尋覓自己,就注定要一直走尋覓的道路。世界如此大,而自己又如此的神秘。
出生,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改變自己的出生。你或許出生富裕,過著幸??鞓返纳?;你又或許出生貧窮,過著清貧辛苦的生活;你或許是家人的驚喜,給他們歡樂的笑容;你又或許是家人的負擔,給他們擔憂的面孔;你或許……又或許……但我們都始終相信,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未來,尋覓未知的自己。不管你出生多好或多壞,你都在一路尋覓未知的你。
你的出生,沒有絢麗的光芒,沒有彩虹的色彩,也沒有星星的閃耀,更沒有富麗堂皇的背景。但,有愛你的家人,有愛你的親戚,也有愛你的藍天白云,更有愛你的陽光。我出生在一個偏僻的鄉(xiāng)村,從小就渴望有一天能夠走出去,去闖闖自己的人生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尋覓未知的自己。如果你出生富裕,你就無法經歷克服磨難的心態(tài),無法感知磨難給你的體會,無法去體驗世界的變幻。但,尋覓未知的自己與你我的出生無關。
成長,說是成長其實是踏上尋覓未知自己的路途。因為未來我們誰也無法預見,只有我們自己去尋覓。有時候我們會想象,想象我們還沒出生時,在母體里生活,沒有煩惱,沒有傷心,更沒有眼淚;有快樂,有笑聲,也更有擔憂。想象我們的未來,有一份好工作,嫁了個好人家(娶了個好姑娘),或許有的已經兒孫滿堂了,然后和愛人一起慢慢老去。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尋覓未知的自己。
每個人的成長道路都各不相同,有的人,一路走得很平坦;而有的人,一路走得很坎坷?;蛟S有些人覺得,一個人的出生就決定了你的`成長。出生貧寒的人,成長路上一定是坎坷相伴。而出生富貴的人,成長路上一定是風調雨順。但,在尋覓未知的自己路途卻不是這樣的。因為沒有誰可以幫你去尋覓未知的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尋覓未知的你。因此,你的成長道路,平坦也好,坎坷也罷,一切都要你自己去改變,去尋覓。
尋覓未知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尋覓你內心最真實的自己。你沒必要為了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而按他們鋪好路線走;你沒必要為了做老師心中的好學生,而不擇手段;同樣,你也沒必要為了做朋友心中的好印象,而偽裝自己;那樣只會讓你的人生更虛假,做最真實的自己就好了。但,最真實的自己不是那么容易尋覓的,所以我們都一直在路上尋覓未知的自己。
世界那么大,我們容易在途中迷失方向,被富裕,權利,地位,經濟……等等,所駕馭。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尋覓,尋覓最真實的你,尋覓未知的你。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被駕馭,主要是看你怎么對待你眼前的種種利益。
世界那么大,而未知的自己如此神秘。一起去尋覓那個最真實的你,一起去尋覓未知的你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五
從看完全書到提筆寫讀后感,中間足足間隔了一個多月,因此書中的具體內容很是模糊,所以又粗略地翻閱了一遍。融入書中的劇情,再次化身故事中的主人公若菱跟隨老人開啟了探索自我的旅程。
一個內在的聲音疑惑地問道:“我是誰?”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靖兒。”
內在的聲音又追著問:“靖兒是誰?”
我毫不猶豫地回答:“靖兒是我。”
她還是追著不放,繼續(xù)問道:“然后呢?”
這時候我有點遲疑,吞吞吐吐地回答:“然后,我,不知道……”
看到我滿臉猶豫的樣子,她自言自語地說:“我們到底想要什么?”
我堅定地回答:“穩(wěn)穩(wěn)的幸福?!?BR> 而她依然平淡地發(fā)問:“那么,穩(wěn)穩(wěn)的幸福具體是什么呢?”
具體是什么呢?書中老人給出了很多問題讓人進入深思,一點一點清理了通往自我心靈的道路。
在讀此書的時候聽從了本書作者張德芬女士的建議:讀幾章停下來咀嚼反思一下。靜靜的觀察生活、細細的體悟生活,與書中所寫進行對比,反復的進行思考和總結。
但遺憾的是沒有及時用文字記錄下來,幸好在督促其讀書會其他書友一起閱讀、討論的過程中,自己也因此獲益匪淺。書中“所有的付出都將得到收獲,只是展現(xiàn)的方式不一樣而已。”恰巧用自己真實的經歷證明了這條真理。感謝遇見千島湖讀書會!
然而在我人生中最幸運的遇見莫過于加入千島湖跑團,遇見那樣一群充滿活力的人兒,從此之后感覺灰暗的人生開始慢慢回暖。在極其單調無聊的步伐中去跟自己的身體對話,傾聽身體的聲音。慢慢地臣服現(xiàn)實、接納現(xiàn)實、努力地在既定的現(xiàn)實中去實現(xiàn)更大更好的突破。直至此刻,高中畢業(yè)三年,從未動筆寫讀后感的我,安靜地坐在電腦面前。借由此書,回顧著自己這三年的點點滴滴。伴隨著敲擊著鍵盤聲音,心中溢滿著感動的情緒,感恩。我想我已慢慢地拆除了上帝帶給我那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的禮物,正漸漸地享受到它精心為我量身打造的豐盛美好的內在。
飲水思源,烏鵲反哺。現(xiàn)在的自己雖沒有強大到拯救地球,但至少擁有了獲得正能量的方式,希望自己可以為身邊相識或不相識的人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這恰巧又是一個認識自我、成長自我的過程,彼此成就。
借用書本中的那封信: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所有的遇見,都不是巧合。當外境又有任何東西觸動到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親愛的你,外面的世界,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六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對于人生的種種迷惑,作者給出的破解之道是:身體——聯(lián)結,情緒——臣服,思想——檢視,身份認同——覺察,這些外在的東西將真我——愛、喜悅、和平層層包裹,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渴望展現(xiàn)真我特質,尋求愛、喜悅、和平。這是一場探尋深層的自己、真實的自我和創(chuàng)建快樂力量的旅程。如果說書中的哪部分對我個人來說印象最深、最能讓我從中得到更多思考,我想非"情緒"莫屬。
初讀《遇見未知的自己》,可能還是會憤憤不平:那么難以接受的事實,怎么能輕易接受?怎么不可掙扎一下、痛苦一番?經過各種斗爭,仍舊無法改變,那就接受吧。對于不想接受的,怎么不會產生痛苦、悲傷、憤怒等等一系列的情緒?但是,走到接受既定事實、產生情緒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我卻陷入了困頓的局面:負面情緒一直縈繞,乃至爆發(fā),怎么去療愈?書中給出的秘訣是"臣服",是帶著"愛的覺知之光"去消融這些"黑暗的能量".
也像很多人一樣,聽到"臣服"就不自主地抵觸,因為從小到大,遭遇挫折時,老師、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會旁敲側擊的告訴你:要去挑戰(zhàn)、抗爭,"臣服"是懦弱的表現(xiàn),不認輸是你堅強的標志。然而,在這條"不屈"的路上,又有多少人不堪重壓而陷入無限循環(huán)的自我折磨的怪圈?又有多少人不可自拔的沉浸在助長悲傷的"潮濕的環(huán)境中"?不管這是不是勝肽的作用,從某一方面說,這的確是我們忘乎所以的一直和負面情緒為伴,甚至封閉自己于各種擾人的情緒之中。
那么為什么會有情緒煩憂著你,因為已經發(fā)生的`事讓人覺得悲傷、失望,因為總是害怕即將發(fā)生的事會讓人覺得悲傷、失望,更是因為對于已經發(fā)生的即使無力挽回,仍舊苦苦掙扎,不肯放過自己,亦不肯向前看。
也許事情沒有想象的那么糟,也許事情很糟,可是現(xiàn)實帶給我們每個個體的無力感普遍存在,那何不學會臣服、接納,活在當下?不如就讓陽光照進來,因為過去和未來惶惶不可終日總不比專注于當下來的更好吧。正如書中所說"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是在當下的",這個大前提是,接納并跳出困住你的情緒,關注現(xiàn)在的自己、現(xiàn)在的事以及所帶來的各種感受。
至于怎樣才能做到"臣服",怎樣才能跳出負面情緒的漩渦,自己去主動迎接陽光,我想每個人的方法都不盡然。運動中感受身體的變化,閱讀中流連于文字組合所帶來美的感受,電影音樂中享受視覺、聽覺盛宴,完成每件工作的成就感……于專注當下中積蓄能量、等待轉機,從而蛻變?yōu)橐粋€有耐心、有勇氣、全新的自己。
在這樣一個飛速發(fā)展的大時代,在這樣一個紛繁耀眼的大社會,每個人多少都會遭遇一些波折與困難,就像書中主人公會遭遇感情、工作以及種種不如意。也許各種壓力與情緒會讓我們筋疲力盡,也許我們會因為各種艱難困惑而變得沮喪,也許人生中的很多不如意讓我們被負面情緒所環(huán)繞,但是情緒的產生無法阻止,至少我們應該努力做到不被情緒左右,努力做到接納與"臣服",從而獲得專注當下的力量。跳出怪圈,不如就讓陽光照進來,曬曬心底那片有點"潮濕的土地",然后告訴自己:我已經做好一切樂觀和美的準備。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七
或許,那些曾為別人而活的人會為自己而活,因為他們吃過了苦頭,那些曾經任性的人會變得圓滑,棱角不再分明,那些曾經為愛而生的人,會變得冷漠剛硬,那些善良而無能的人會變得冷酷無情。
走過生命的每段路,我們都會變,而這種改變之后的摸樣,將與你之前的樣子形成倆種極端,你變成了未知的你。
其實,改變是迫不得已的,最無奈的一件事。
誰也不會將誰的痛苦感同身受,針刺不到你,你就不會痛。你說你懂,我相信那也只是一面之辭,如果我相信你了,最終受傷的人是我。
其實,我怕受傷,更怕有人因我受傷。
其實,很多事情,當事人不說,我也明白。
有句話說的好:“要記住一個人,只要一瞬間便夠了,可要忘記一個人,耗盡莽蒼青春卻也無所獲?!?BR> 于是想起從前的自己,那時,我以為我永生都不會忘記一些人,可是如今早已把他們拋擲到九霄云外去了。只因自己不夠成熟,青春的誓言如同彼岸花,看似真實美麗,卻永遠觸不到。現(xiàn)在我想我成熟了,這些時間,足以將一個人打磨成他想要的摸樣。又有一些人,是我想耗盡一生珍惜的。
人生最不能浪費的可是被肆意,浪費掉的除了時間,還有情感。
也許,我們只能證明世上有一種美麗會成為傷害。我們年少執(zhí)著,不斷求索,在歲月面前卻終不免落寞悔恨,也許,流浪是為了懷念,沉默是了思念,卻重在歲月中漂泊。
我們一生會錯過很多的愛。比如父母的愛,不要等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比如欠別人的友情,不要因誤會而形同陌路,再比如欠別人的對不起。
有時候,傷害別人的自以為是的“委婉”,與直接的傷害比起來,你自以為是的“委婉”給人的傷害卻是持久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八
假期伊始,把自己的心靈降低一些欲望,來尋找自己的一片自由天地。讀起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電子版的書讓我迫不及待讀完后,眼很累,心很靜,身很輕。
人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煩惱,比如對某人的討厭、對工作的煩惱、對待遇的不滿等等,都是我們自己人為地在放大。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yōu)槭裁床豢鞓?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我們所背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別人是無法強壓給我們的,因為我們可以不接受??偸钦J為自己的苦惱時因誰或其他什么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于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
我們多少人是因為與別人攀比而疲于奔波,為財富為地位,可一旦擁有了所追求的財富地位卻并沒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懷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為那不是真正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那是外在的東西。就象作者在書中所談到的快樂和喜悅的區(qū)別,快樂是取決于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因與別人攀比去追求財富地位過程會帶來快樂,但一旦實現(xiàn)了快樂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擁有財富和地位且明確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就會造福社會讓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樣了,那就達到了喜悅的境界。
外在環(huán)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認識真我,從自身做起。因為外面沒有別人。這本書讀了之后讓人受益頗深,要試著學會放下,當我們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種結局,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到情緒。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九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心得體會我通過這段時間對張德芬的佳作――《遇見未知的自己》的閱讀,心里有很多感慨,每一章節(jié)都觸動我心,首先要說的是,這是一本很特別的現(xiàn)代修心書,僅僅一遍的`閱讀,比你更不能完全的吸收其中奧秘。
這本書需要我反復的閱讀、咀嚼、吸收,才能從中獲取更多感悟,漸漸的才會發(fā)現(xiàn),他已經慢慢的凈化著我的心靈…我以前看的書都是些講道理,學做人的書,告訴我遇事怎么去做,為什么這么做…等等,一些只看到表面的東西,而從來看不到真正的自我,離真我越來越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而這本書明確的告訴我,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追求的是什么,該如何了解自己,看到真正的自己,他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都融入到了一個小說故事里后,引導著我們漸入佳境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書中的老人就是個智者,第一章中的“我是誰”,讓我驀然驚醒,我問自己:我是誰?而我和作者一樣,并不知道自己是誰,所有的定義只是一個代號,并不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義,只是從外由內看自己,而且看不到真正的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其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一層層的角色面具。
他是由內至外的散發(fā),而不是由外來物質所獲得的,一切的付出,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奮斗。當然,不能說每個人想要的都一樣,雖然追求的目標一樣,但所追求的愛、喜悅、和平想要的程度不同,是我們的目標有所不同,生活就有了差異。我們喜歡或討厭的一些人或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或需要,就像鏡子一樣,反映我們的內在,當我們看到了自己受到外在事物觸動時,不能只看表面,要往內看,看看自己以前的舊傷有沒有碰觸到,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沒整理好,不能把能量浪費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當我們面對外在的事物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時,我們要把那些的當作是為我們包裝的的禮物,不同禮物就有不同的包裝,他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但是當我們鼓起勇氣,一點點的大開包裝合,我們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禮物值得我們去珍藏。最后讓我深深的懂得,其實一切的問題都出在我們自己身上,要我們去適應這社會,并不是讓我們來改變這社會來改變自己,只要我們改變自已,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人外在事物都會隨之改變。對于這本書,我會細細的去品味,去斟酌,從而提升自己的境界。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十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靈修的書,總覺得所謂靈修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修行者的蛻變,讓我對所謂“靈修”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修的心路歷程呈現(xiàn)給大家。告訴我們如何走出困境快樂地生活。
本書的主人公若菱深感“活的好累”,她被外面的人和事評判著,同時也評判是對方。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老人教導若菱:“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xiàn),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tài)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和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shù)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自然的發(fā)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fā)生。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許多煩惱,比如討厭某人、懷才不遇、不公平等等,這些看似外界對我們的困擾,實際是對自己的不了解、不認可。種種的痛苦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解釋,是我們自己主觀創(chuàng)造出來的,為了尋求內心的平衡,為這些事情找到能夠安撫自己的解釋。這些問題和困擾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書中的一個觀點,讓我豁然開朗:我們要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臣服于我們無法改變的結果。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按照這樣的思路走下去,抱怨和不滿就會油然而生,懷著這樣的思想去思考問題,自然無法得到正確的結論,這種受害者的思想讓我們總是尋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陷入痛苦。
其實,外面沒有人,只有自己。我們到底有沒有真心關注過自己的內心世界?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一直在拼命地往前沖,根本沒有時間去顧及內心的聲音。改變從現(xiàn)在開始、從自己開始,換一個方式對待別人也是換個方式對待自己,寬容他人也是寬容自己,嚴苛別人的同時也為自己戴上了無形的枷鎖,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嘗試放松一些,換個方式想想,在理解別人的同時理解自己,包容和接受那個并不完美的自己。深呼吸——似乎有些釋懷了,有些沉靜了,有些感受到自己的內心渴求了……。
給自己一個微笑,期待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十一
未放假就接到了新的任務----閱讀《遇見未知的自己》,并寫讀后感。說實話當時是有點抱怨的,放個假還得做作業(yè)。但想想自己除了備課已經很久沒好好地看看書了,每次陪女兒到書店,寧愿折返回家上網,到點才去接她,都不愿看書,即使留在書店等她也是在把弄手機,就當給自己一個挑戰(zhàn)吧。
讀完全書才發(fā)現(xiàn)原來浮躁的不止我一個。誠然,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工作的、生活的、家庭的,不勝枚舉,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在過分地放大,而忽略了別人的付出,真有點庸人自擾之。我們所背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總是認為自己的`苦惱是旁人或其他什么事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于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身為班主任總希望自己的班級在每一周能獲得勞動紅旗,期末能被評為文明班級?,F(xiàn)在想想只要平時我們的工作做好了,班級有一股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有沒有獲得流動紅旗又有什么所謂呢?所有的榮譽都是過眼浮云,積極工作,享受工作的樂趣比什么都重要。
文中老人最后留給若菱的信也讓我的內心泛起陣陣漣漪。 是的,當你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分享就跟感恩一樣,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每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 看 ,讓我們心懷怨懟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 物 。如果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就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自己量身打造的禮物。
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你的態(tài)度決定你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拯救我們的老人是我們自己。
感謝這次閱讀,讓我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來;感謝這次閱讀,讓我重獲閱讀的快樂。
曾幾何時,我一度因為不如意的生活而陷入痛苦,也經常會自暴自棄,抱怨生活對我的不公,抱怨家人對我的不理解。我也曾經仰望天空,對著白云大叫,企圖想要減少我對生活的憂傷。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一
故事是從一個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qū),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女人開始。
該故事的主角若菱,名校畢業(yè),擁有令人羨慕的高薪白領工作,但心中卻不時的自問:為什么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為什么我不快樂?為什么我如此之不幸,沒有父母的愛,失去丈夫的愛,終日面對婆婆的尖刻、冷漠,就連企盼擁有一個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奢侈的想法(多年不孕),惶論擁有任何生活的任何寄托?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一個下雨的寒冷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與智者數(shù)度交談的過程中,她漸漸填補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找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我。
想來,這個智慧老者只是另外一個自己的載體罷了。我們永遠都難以知道自己真正該怎么活、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所以一次次我們錯過了隱身于思想深處的另一個自己。總在嘗試著改變些什么,可是生活會毫不保留地告誡我們,既然改變不了,就唯有適應。
人生其實很簡單,最終追求的莫過于“真我、喜悅、和平”罷了……最欣賞本書中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蓖饷鏇]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我們內心透射出來的結果。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二
當我遲疑片刻后在書皮上寫下“高三”年級時,我知道我和他的見面的時間到來了,只是一時間存有一些恍惚。之前我聽過許多學長學姐加講過他許許多多他的逸聞趣事和與他之間的愛恨情仇,因此我既期待又緊張,即興奮又害怕,既想和他盡快見面,又不知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了。隨著我無邊際的漫想,他已經走到了我的面前。那么現(xiàn)在,我、我們能做到的只有調整自己的節(jié)奏,緊跟上他的步伐。
愿所有的付出都有收獲
就在這周五,通過三位學姐的講述,我又加深了對他的了解,也更加了解和他相處的方法。一時間,我好像有了方向和信心。三位學姐都毫無保留的分享了自己寶貴的經驗,于我們來說這是我們進入高三前收到的最寶貴的一份大禮包。不但有經過親身實踐總結的經驗,還有對我們20xx屆高三同學沉甸甸的期望和對鐵一中寄予的真誠祝福,同時我也祝愿每一位同學都能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更好的自己。
在和高三見面前,我們告別了許多曾經以為會一直陪伴我們的人或事。我們與梁老師(老板)告別,最后一節(jié)屬于我們的政治課,大家都格外的認真與配合,聽著老師依舊耐心,依舊邏輯清晰,依舊條理分明的講解,依舊是一遍遍不厭其煩的發(fā)問“聽懂了嗎”,“明白我的意思吧”,依舊不放心的再為我們梳理一遍。我們都想努力抓住梁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個在黑板上書寫的背影。一節(jié)課很快,我們的分別過程也很快。正所謂是我知道我們終有一別,只是不知道這一天光臨的如此之快。我知道我們終究要面對分別,只是想這一天能久一點,再久一點。但無論如何,事已至此,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新老師和諧相處,認真學習,取得優(yōu)異的高考成績回報各位老師。
那么現(xiàn)在,我想談談高三。我認為高三就是一場修行,你會在這里遇見未知的自己。你可以看到拼搏進取的自己,你可以看到灰心喪氣的自己,你可以看到挑燈夜戰(zhàn)的自己,也可以看到賴床不起的自己,可以見到成熟懂事的自己,可以見到暴跳如雷的自己??傊谶@一年里,你無數(shù)次會刷新對自己的認知。這一年的生活猶如苦行僧一般,需要堅韌,需要磨練,需要忍耐。我們會被書堆淹沒,我們會被試卷掩埋,我們會被補課折磨。我們會在經過長時間努力后,成績毫無起色甚至下滑,你會看到一位位從你身旁快速趕超的同學;我們會在長期高壓下一觸即發(fā),就如他們所說高三的學生是炸彈,一點即爆,與此同時還有家長的不解與憤怒;我們會感到無能與無助還有深深的無力感。但經歷過這一切后,我們就會遇見更成熟的,更優(yōu)秀的,更耀眼的自己,這一切都是那個讓你哭,讓你笑,讓你瘋狂的高三鑄就的。經歷高三,是為了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是為了遇見最好的自己,是為了歷經最難忘的一年。
在此,我祝愿各位同學都能達到吾做之事,乃吾所愿矣;吾度之生,乃吾所夢矣的人生境界。希望多年后回憶起高三生活,能微笑的說,我的高三很充實,沒有一天是虛度的。希望多年后談起久齋,能幸福的說,我的班級很溫暖,沒有一絲一毫是寒涼的。希望多年后想起老師同學們,能驕傲的說,我的同學們很優(yōu)秀,沒有一位是黯淡無光的。
愿你高三一切順利!謹祝我一起同過窗的朋友們。
感謝人生有你,為這艱難的生活揮灑陽光;學生時代,因為有你,才叫青春。
——致全體久齋成員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三
從來沒有一本書讓我在兩周的時間內看了三次,并反復分享了五場!在整個看書和分享過程中,內心最先涌出的就是感激,接著就是幸運感!感激吳老師總是能給我們推薦有益于我們成長的好書;幸運自己能和樊理姐姐一起參與到家長eq課堂的工作中,在學習和分享中不斷成長和修煉自己!
初看這本書,覺得它像一個集合體,把量子物理學、道家、佛家、心理學的各種理論、教義和概念溶到一處,用一個小說故事來串聯(lián),淺顯易懂;再看卻覺得難了起來,難就難再把那些“功課”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真正做到往內探求、修煉自己。很喜歡那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抗拒、不可改變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事情上。讓我想起了我們的7-12歲孩子的課程情緒abc法則。它說,記得每個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讓我又想起了曾經上過的安東尼.羅賓的課;你過去每發(fā)生的一件事情都是一個故事!要學會編寫你人生全新的故事!三看這本書,我開始由衷地為我們在讀的會員孩子而慶幸,覺得他們是多么的幸福!能夠在3歲、6歲、10歲-----這么年幼的時候來接受情商教育,這樣的孩子從小就在內心儲蓄了滿滿的能量,長大了怎么能不知道如何創(chuàng)造自己的快樂幸福生活!我把這樣的感慨傳達給家長,贊美家長們是一群有遠見卓識、愛學習的家長,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
這本書構思巧妙,特別適合分享,因為它每一章都是通過白胡子老人問主人公若菱一個問題,每一次都是讓若菱帶著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回到她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這樣就方便我把書中的問題直接提出來引導家長思考討論,也是讓自己再反省思考的過程。發(fā)生在你生命中所有的事情,無論好壞,都是繞不過去的,一定要去積極面對,“在生活中修行”,在不斷認知自我、完善自我中修煉,活出快樂的自己、活出有價值的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四
人生,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不停的尋覓自己,就注定要一直走尋覓的道路。世界如此大,而自己又如此的神秘。
出生,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改變自己的出生。你或許出生富裕,過著幸??鞓返纳?;你又或許出生貧窮,過著清貧辛苦的生活;你或許是家人的驚喜,給他們歡樂的笑容;你又或許是家人的負擔,給他們擔憂的面孔;你或許……又或許……但我們都始終相信,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未來,尋覓未知的自己。不管你出生多好或多壞,你都在一路尋覓未知的你。
你的出生,沒有絢麗的光芒,沒有彩虹的色彩,也沒有星星的閃耀,更沒有富麗堂皇的背景。但,有愛你的家人,有愛你的親戚,也有愛你的藍天白云,更有愛你的陽光。我出生在一個偏僻的鄉(xiāng)村,從小就渴望有一天能夠走出去,去闖闖自己的人生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尋覓未知的自己。如果你出生富裕,你就無法經歷克服磨難的心態(tài),無法感知磨難給你的體會,無法去體驗世界的變幻。但,尋覓未知的自己與你我的出生無關。
成長,說是成長其實是踏上尋覓未知自己的路途。因為未來我們誰也無法預見,只有我們自己去尋覓。有時候我們會想象,想象我們還沒出生時,在母體里生活,沒有煩惱,沒有傷心,更沒有眼淚;有快樂,有笑聲,也更有擔憂。想象我們的未來,有一份好工作,嫁了個好人家(娶了個好姑娘),或許有的已經兒孫滿堂了,然后和愛人一起慢慢老去。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尋覓未知的自己。
每個人的成長道路都各不相同,有的人,一路走得很平坦;而有的人,一路走得很坎坷?;蛟S有些人覺得,一個人的出生就決定了你的`成長。出生貧寒的人,成長路上一定是坎坷相伴。而出生富貴的人,成長路上一定是風調雨順。但,在尋覓未知的自己路途卻不是這樣的。因為沒有誰可以幫你去尋覓未知的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尋覓未知的你。因此,你的成長道路,平坦也好,坎坷也罷,一切都要你自己去改變,去尋覓。
尋覓未知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尋覓你內心最真實的自己。你沒必要為了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而按他們鋪好路線走;你沒必要為了做老師心中的好學生,而不擇手段;同樣,你也沒必要為了做朋友心中的好印象,而偽裝自己;那樣只會讓你的人生更虛假,做最真實的自己就好了。但,最真實的自己不是那么容易尋覓的,所以我們都一直在路上尋覓未知的自己。
世界那么大,我們容易在途中迷失方向,被富裕,權利,地位,經濟……等等,所駕馭。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尋覓,尋覓最真實的你,尋覓未知的你。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被駕馭,主要是看你怎么對待你眼前的種種利益。
世界那么大,而未知的自己如此神秘。一起去尋覓那個最真實的你,一起去尋覓未知的你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五
從看完全書到提筆寫讀后感,中間足足間隔了一個多月,因此書中的具體內容很是模糊,所以又粗略地翻閱了一遍。融入書中的劇情,再次化身故事中的主人公若菱跟隨老人開啟了探索自我的旅程。
一個內在的聲音疑惑地問道:“我是誰?”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靖兒。”
內在的聲音又追著問:“靖兒是誰?”
我毫不猶豫地回答:“靖兒是我。”
她還是追著不放,繼續(xù)問道:“然后呢?”
這時候我有點遲疑,吞吞吐吐地回答:“然后,我,不知道……”
看到我滿臉猶豫的樣子,她自言自語地說:“我們到底想要什么?”
我堅定地回答:“穩(wěn)穩(wěn)的幸福?!?BR> 而她依然平淡地發(fā)問:“那么,穩(wěn)穩(wěn)的幸福具體是什么呢?”
具體是什么呢?書中老人給出了很多問題讓人進入深思,一點一點清理了通往自我心靈的道路。
在讀此書的時候聽從了本書作者張德芬女士的建議:讀幾章停下來咀嚼反思一下。靜靜的觀察生活、細細的體悟生活,與書中所寫進行對比,反復的進行思考和總結。
但遺憾的是沒有及時用文字記錄下來,幸好在督促其讀書會其他書友一起閱讀、討論的過程中,自己也因此獲益匪淺。書中“所有的付出都將得到收獲,只是展現(xiàn)的方式不一樣而已。”恰巧用自己真實的經歷證明了這條真理。感謝遇見千島湖讀書會!
然而在我人生中最幸運的遇見莫過于加入千島湖跑團,遇見那樣一群充滿活力的人兒,從此之后感覺灰暗的人生開始慢慢回暖。在極其單調無聊的步伐中去跟自己的身體對話,傾聽身體的聲音。慢慢地臣服現(xiàn)實、接納現(xiàn)實、努力地在既定的現(xiàn)實中去實現(xiàn)更大更好的突破。直至此刻,高中畢業(yè)三年,從未動筆寫讀后感的我,安靜地坐在電腦面前。借由此書,回顧著自己這三年的點點滴滴。伴隨著敲擊著鍵盤聲音,心中溢滿著感動的情緒,感恩。我想我已慢慢地拆除了上帝帶給我那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的禮物,正漸漸地享受到它精心為我量身打造的豐盛美好的內在。
飲水思源,烏鵲反哺。現(xiàn)在的自己雖沒有強大到拯救地球,但至少擁有了獲得正能量的方式,希望自己可以為身邊相識或不相識的人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這恰巧又是一個認識自我、成長自我的過程,彼此成就。
借用書本中的那封信: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所有的遇見,都不是巧合。當外境又有任何東西觸動到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親愛的你,外面的世界,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六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對于人生的種種迷惑,作者給出的破解之道是:身體——聯(lián)結,情緒——臣服,思想——檢視,身份認同——覺察,這些外在的東西將真我——愛、喜悅、和平層層包裹,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渴望展現(xiàn)真我特質,尋求愛、喜悅、和平。這是一場探尋深層的自己、真實的自我和創(chuàng)建快樂力量的旅程。如果說書中的哪部分對我個人來說印象最深、最能讓我從中得到更多思考,我想非"情緒"莫屬。
初讀《遇見未知的自己》,可能還是會憤憤不平:那么難以接受的事實,怎么能輕易接受?怎么不可掙扎一下、痛苦一番?經過各種斗爭,仍舊無法改變,那就接受吧。對于不想接受的,怎么不會產生痛苦、悲傷、憤怒等等一系列的情緒?但是,走到接受既定事實、產生情緒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我卻陷入了困頓的局面:負面情緒一直縈繞,乃至爆發(fā),怎么去療愈?書中給出的秘訣是"臣服",是帶著"愛的覺知之光"去消融這些"黑暗的能量".
也像很多人一樣,聽到"臣服"就不自主地抵觸,因為從小到大,遭遇挫折時,老師、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會旁敲側擊的告訴你:要去挑戰(zhàn)、抗爭,"臣服"是懦弱的表現(xiàn),不認輸是你堅強的標志。然而,在這條"不屈"的路上,又有多少人不堪重壓而陷入無限循環(huán)的自我折磨的怪圈?又有多少人不可自拔的沉浸在助長悲傷的"潮濕的環(huán)境中"?不管這是不是勝肽的作用,從某一方面說,這的確是我們忘乎所以的一直和負面情緒為伴,甚至封閉自己于各種擾人的情緒之中。
那么為什么會有情緒煩憂著你,因為已經發(fā)生的`事讓人覺得悲傷、失望,因為總是害怕即將發(fā)生的事會讓人覺得悲傷、失望,更是因為對于已經發(fā)生的即使無力挽回,仍舊苦苦掙扎,不肯放過自己,亦不肯向前看。
也許事情沒有想象的那么糟,也許事情很糟,可是現(xiàn)實帶給我們每個個體的無力感普遍存在,那何不學會臣服、接納,活在當下?不如就讓陽光照進來,因為過去和未來惶惶不可終日總不比專注于當下來的更好吧。正如書中所說"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是在當下的",這個大前提是,接納并跳出困住你的情緒,關注現(xiàn)在的自己、現(xiàn)在的事以及所帶來的各種感受。
至于怎樣才能做到"臣服",怎樣才能跳出負面情緒的漩渦,自己去主動迎接陽光,我想每個人的方法都不盡然。運動中感受身體的變化,閱讀中流連于文字組合所帶來美的感受,電影音樂中享受視覺、聽覺盛宴,完成每件工作的成就感……于專注當下中積蓄能量、等待轉機,從而蛻變?yōu)橐粋€有耐心、有勇氣、全新的自己。
在這樣一個飛速發(fā)展的大時代,在這樣一個紛繁耀眼的大社會,每個人多少都會遭遇一些波折與困難,就像書中主人公會遭遇感情、工作以及種種不如意。也許各種壓力與情緒會讓我們筋疲力盡,也許我們會因為各種艱難困惑而變得沮喪,也許人生中的很多不如意讓我們被負面情緒所環(huán)繞,但是情緒的產生無法阻止,至少我們應該努力做到不被情緒左右,努力做到接納與"臣服",從而獲得專注當下的力量。跳出怪圈,不如就讓陽光照進來,曬曬心底那片有點"潮濕的土地",然后告訴自己:我已經做好一切樂觀和美的準備。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七
或許,那些曾為別人而活的人會為自己而活,因為他們吃過了苦頭,那些曾經任性的人會變得圓滑,棱角不再分明,那些曾經為愛而生的人,會變得冷漠剛硬,那些善良而無能的人會變得冷酷無情。
走過生命的每段路,我們都會變,而這種改變之后的摸樣,將與你之前的樣子形成倆種極端,你變成了未知的你。
其實,改變是迫不得已的,最無奈的一件事。
誰也不會將誰的痛苦感同身受,針刺不到你,你就不會痛。你說你懂,我相信那也只是一面之辭,如果我相信你了,最終受傷的人是我。
其實,我怕受傷,更怕有人因我受傷。
其實,很多事情,當事人不說,我也明白。
有句話說的好:“要記住一個人,只要一瞬間便夠了,可要忘記一個人,耗盡莽蒼青春卻也無所獲?!?BR> 于是想起從前的自己,那時,我以為我永生都不會忘記一些人,可是如今早已把他們拋擲到九霄云外去了。只因自己不夠成熟,青春的誓言如同彼岸花,看似真實美麗,卻永遠觸不到。現(xiàn)在我想我成熟了,這些時間,足以將一個人打磨成他想要的摸樣。又有一些人,是我想耗盡一生珍惜的。
人生最不能浪費的可是被肆意,浪費掉的除了時間,還有情感。
也許,我們只能證明世上有一種美麗會成為傷害。我們年少執(zhí)著,不斷求索,在歲月面前卻終不免落寞悔恨,也許,流浪是為了懷念,沉默是了思念,卻重在歲月中漂泊。
我們一生會錯過很多的愛。比如父母的愛,不要等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比如欠別人的友情,不要因誤會而形同陌路,再比如欠別人的對不起。
有時候,傷害別人的自以為是的“委婉”,與直接的傷害比起來,你自以為是的“委婉”給人的傷害卻是持久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八
假期伊始,把自己的心靈降低一些欲望,來尋找自己的一片自由天地。讀起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電子版的書讓我迫不及待讀完后,眼很累,心很靜,身很輕。
人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煩惱,比如對某人的討厭、對工作的煩惱、對待遇的不滿等等,都是我們自己人為地在放大。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yōu)槭裁床豢鞓?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我們所背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別人是無法強壓給我們的,因為我們可以不接受??偸钦J為自己的苦惱時因誰或其他什么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于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
我們多少人是因為與別人攀比而疲于奔波,為財富為地位,可一旦擁有了所追求的財富地位卻并沒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懷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為那不是真正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那是外在的東西。就象作者在書中所談到的快樂和喜悅的區(qū)別,快樂是取決于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因與別人攀比去追求財富地位過程會帶來快樂,但一旦實現(xiàn)了快樂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擁有財富和地位且明確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就會造福社會讓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樣了,那就達到了喜悅的境界。
外在環(huán)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認識真我,從自身做起。因為外面沒有別人。這本書讀了之后讓人受益頗深,要試著學會放下,當我們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種結局,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到情緒。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九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心得體會我通過這段時間對張德芬的佳作――《遇見未知的自己》的閱讀,心里有很多感慨,每一章節(jié)都觸動我心,首先要說的是,這是一本很特別的現(xiàn)代修心書,僅僅一遍的`閱讀,比你更不能完全的吸收其中奧秘。
這本書需要我反復的閱讀、咀嚼、吸收,才能從中獲取更多感悟,漸漸的才會發(fā)現(xiàn),他已經慢慢的凈化著我的心靈…我以前看的書都是些講道理,學做人的書,告訴我遇事怎么去做,為什么這么做…等等,一些只看到表面的東西,而從來看不到真正的自我,離真我越來越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而這本書明確的告訴我,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追求的是什么,該如何了解自己,看到真正的自己,他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都融入到了一個小說故事里后,引導著我們漸入佳境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書中的老人就是個智者,第一章中的“我是誰”,讓我驀然驚醒,我問自己:我是誰?而我和作者一樣,并不知道自己是誰,所有的定義只是一個代號,并不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義,只是從外由內看自己,而且看不到真正的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其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一層層的角色面具。
他是由內至外的散發(fā),而不是由外來物質所獲得的,一切的付出,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奮斗。當然,不能說每個人想要的都一樣,雖然追求的目標一樣,但所追求的愛、喜悅、和平想要的程度不同,是我們的目標有所不同,生活就有了差異。我們喜歡或討厭的一些人或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或需要,就像鏡子一樣,反映我們的內在,當我們看到了自己受到外在事物觸動時,不能只看表面,要往內看,看看自己以前的舊傷有沒有碰觸到,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沒整理好,不能把能量浪費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當我們面對外在的事物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時,我們要把那些的當作是為我們包裝的的禮物,不同禮物就有不同的包裝,他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但是當我們鼓起勇氣,一點點的大開包裝合,我們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禮物值得我們去珍藏。最后讓我深深的懂得,其實一切的問題都出在我們自己身上,要我們去適應這社會,并不是讓我們來改變這社會來改變自己,只要我們改變自已,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人外在事物都會隨之改變。對于這本書,我會細細的去品味,去斟酌,從而提升自己的境界。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十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靈修的書,總覺得所謂靈修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修行者的蛻變,讓我對所謂“靈修”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修的心路歷程呈現(xiàn)給大家。告訴我們如何走出困境快樂地生活。
本書的主人公若菱深感“活的好累”,她被外面的人和事評判著,同時也評判是對方。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老人教導若菱:“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xiàn),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tài)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和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shù)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自然的發(fā)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fā)生。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許多煩惱,比如討厭某人、懷才不遇、不公平等等,這些看似外界對我們的困擾,實際是對自己的不了解、不認可。種種的痛苦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解釋,是我們自己主觀創(chuàng)造出來的,為了尋求內心的平衡,為這些事情找到能夠安撫自己的解釋。這些問題和困擾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書中的一個觀點,讓我豁然開朗:我們要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臣服于我們無法改變的結果。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按照這樣的思路走下去,抱怨和不滿就會油然而生,懷著這樣的思想去思考問題,自然無法得到正確的結論,這種受害者的思想讓我們總是尋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陷入痛苦。
其實,外面沒有人,只有自己。我們到底有沒有真心關注過自己的內心世界?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一直在拼命地往前沖,根本沒有時間去顧及內心的聲音。改變從現(xiàn)在開始、從自己開始,換一個方式對待別人也是換個方式對待自己,寬容他人也是寬容自己,嚴苛別人的同時也為自己戴上了無形的枷鎖,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嘗試放松一些,換個方式想想,在理解別人的同時理解自己,包容和接受那個并不完美的自己。深呼吸——似乎有些釋懷了,有些沉靜了,有些感受到自己的內心渴求了……。
給自己一個微笑,期待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十一
未放假就接到了新的任務----閱讀《遇見未知的自己》,并寫讀后感。說實話當時是有點抱怨的,放個假還得做作業(yè)。但想想自己除了備課已經很久沒好好地看看書了,每次陪女兒到書店,寧愿折返回家上網,到點才去接她,都不愿看書,即使留在書店等她也是在把弄手機,就當給自己一個挑戰(zhàn)吧。
讀完全書才發(fā)現(xiàn)原來浮躁的不止我一個。誠然,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工作的、生活的、家庭的,不勝枚舉,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在過分地放大,而忽略了別人的付出,真有點庸人自擾之。我們所背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總是認為自己的`苦惱是旁人或其他什么事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于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身為班主任總希望自己的班級在每一周能獲得勞動紅旗,期末能被評為文明班級?,F(xiàn)在想想只要平時我們的工作做好了,班級有一股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有沒有獲得流動紅旗又有什么所謂呢?所有的榮譽都是過眼浮云,積極工作,享受工作的樂趣比什么都重要。
文中老人最后留給若菱的信也讓我的內心泛起陣陣漣漪。 是的,當你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分享就跟感恩一樣,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每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 看 ,讓我們心懷怨懟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 物 。如果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就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自己量身打造的禮物。
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你的態(tài)度決定你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拯救我們的老人是我們自己。
感謝這次閱讀,讓我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來;感謝這次閱讀,讓我重獲閱讀的快樂。
曾幾何時,我一度因為不如意的生活而陷入痛苦,也經常會自暴自棄,抱怨生活對我的不公,抱怨家人對我的不理解。我也曾經仰望天空,對著白云大叫,企圖想要減少我對生活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