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琵琶行深度解析(通用8篇)

字號: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琵琶行深度解析篇一
    對于《琵琶行》,我想每個人都不會陌生?!杜眯小放c《長恨歌》是白居易最負盛名的佳作。在創(chuàng)作之后便大為傳誦,唐宣宗曾寫詩稱贊說:“童子解吟長恨曲,牧兒能唱琵琶篇?!痹凇杜眯小返男蜓灾校覀兒苋菀酌靼状藭r的白居易是被貶至九江郡做司馬的。在深究一下背景,我們便能了解到白居易的一腔熱血與正義卻使他遷謫到此處。試問誰能坦然待之?誰能心中無怨。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詩歌的開頭就告訴我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吧倍忠步o了我們一種淡淡的秋瑟蕭索的感覺。主客對飲在船上,因為“無管弦”所以飲得“不成歡”。這給琵琶女的出場打了一個伏筆,正是因為這樣才要之后琵琶女的出場來助興。當時正值秋天所以江上升起了一片的白霧,白茫茫的一片,把月亮都浸沒了。忽然,不知從哪傳來了一曲琵琶,是那么的凄涼,那么的哀婉。在這一句中,“忽”字用得是那么的妙,既切合環(huán)境又貼合心境。說它切合環(huán)境是因為在江上毫無視線的時候,傳來那么一曲琵琶不免有空谷足音的感覺是那么的震撼人心。在詩的開頭有“無管弦”、“不成歡”,此刻的琵琶曲不正切合詩人的心境嗎?同時,這一“忽”字又是“循聲暗問”的鋪墊之一,之所以說是之一因為還有一個是“茫茫”。這曲琵琶使得主人忘記歸去,客人忘記自我還要起行。就在他們想說話的時候,曲聲卻戛然而止。把船靠近想要邀請琵琶女出來見面。也正是前面的“不成歡”使得主客都想借這曲再飲。可是琵琶女不是隨便能出來的,經(jīng)過“千呼萬喚”之后最終出來了。詩歌開頭寫了那么長琵琶女才出場,這不也是“千呼萬喚”嗎?那究竟這琵琶女為什么不愿出來,出來之后還要“半遮面”呢?是因為真的是容顏不再羞于見人還是因為其他的原因呢?剛讀完這一段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從“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是寫正式演奏前的調(diào)弦試音??墒恰拔闯汕{(diào)先有情”,我們不禁會想琵琶女究竟有多高深的技藝,多深沉的情感才能做到像這樣每撥弄一下琴弦都能流露一份情思呢琵琶曲聲調(diào)幽咽,一聲聲都包含著琵琶女深沉的感情,就好像在訴說著平生那些不得意的事。對于“不得意”這三個字,我不猶的起了疑問這是琵琶女的遭遇還是作者在不經(jīng)意之間流露出來仕途不得意之感呢琵琶女繼續(xù)彈奏就好像要把她那平日無處訴說的事一下子傾吐出來。在短暫的時間里,琵琶女已經(jīng)演奏了《霓裳》曲,之后又來一首《綠幺》。
    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描述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這一部分詩人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描述琵琶曲,給了我們無限的聽覺和視覺沖擊??粗班朽小薄ⅰ扒星小钡缺憩F(xiàn)聲音的詞就好像我們也和詩人一齊聽著一樣。而“如急雨”、“如私語”等詞又給了我們以想象。整個過程由快速到緩慢、到細弱、到無聲,到突然而起的疾風暴雨。而到最終,曲已終可是人卻沒有散反而是沉浸在樂曲中。那收手的聲音就像玉帛撕裂的聲音一樣,是那么的扣人心弦。對于裂帛也有一個典故,夏朝最終一個皇帝杰的妃子褒姒因為不喜歡笑,杰就想盡一切辦法為搏伊人一笑。偶然間,聽到裂帛聲褒姒就笑了。所以杰每一天就叫人撕布帛給褒姒聽。本來這聲音應(yīng)屬于亡國之音,可是用在那里無疑給我們一點小小的震撼。“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jīng)結(jié)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里,周圍鴉雀無聲,僅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
    從“沉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共二十四句為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紅運,盛極一時,到之后年長色衰,飄零淪落。琵琶女整理衣裳,收斂起面部的表情開始述說自我的身世。琵琶女是京城人士,少年的她聰明伶俐,十三歲就學成了琵琶,在當時的教坊中可是佼佼者。從“曲罷曾教善才服”以下八句都是寫琵琶女年輕時在京城中紅極一時,琵琶女年紀小但技藝高超,彈奏一曲之后連老輩藝人都贊服。琵琶女的容貌也是屈指可數(shù),就算是秋娘也得妒忌。那些貴族子弟迷戀她的容貌和技藝,為了請她演奏而不惜話費大把的錢財。那時的琵琶女也不知吝惜,就這樣放縱自我,沉迷享樂。這樣年復一年,可是時間卻從不等人。從“弟走從軍阿姨死”到這段結(jié)束是寫此女時過境遷,飄零淪落。琵琶女年長色衰,風姿也不像當年,那些貴族子弟也已不再光顧。最終只好嫁給商人,只可惜連商人也不懂的欣賞,只關(guān)心自我的利益。商人外出從不帶上琵琶女,拋下她在空船上獨守。琵琶女回想昔日的錦繡年華,比較今日的孤獨冷落,怎能不讓人傷痛欲絕呢?就算是晚上不夢“少年事”一天也不明白要想多少次,流幾次淚。
    彩表演,并提出請她再彈一個曲子,而自我要為她寫一首長詩《琵琶行》。琵琶女本來已經(jīng)不愿意再多應(yīng)酬,之后見到詩人如此真誠,如此動情,于是她緊弦定調(diào),演奏了一支更為悲惻的曲子。這支曲子使得所有聽者無不唏噓成聲。多情的詩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經(jīng)濕透了。
    從這我們能夠看出打濕司馬青衫的不是那簡單的琵琶曲,而是詩人長久的積怨得不到發(fā)泄突然聽到這么哀怨的曲調(diào)。詩人的感情一下子噴涌而出,想到了自我的遭遇情不自禁就留下了淚水。
    琵琶行深度解析篇二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琵琶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音樂戲法和藝術(shù)家在封建社會被侮辱和破壞的'悲慘命運,表達了“做世界上墮落的人”的感覺。
    這首詩以“秋夜送客”和“忽聞琵琶聲”開頭,因此“尋聲”、“問”、“移船”、“相約”。在“打了數(shù)千次電話”之后,這位歌手的表現(xiàn)“半遮半掩”。這種呼應(yīng)和曲折的描述為“世界末日”的主題奠定了基礎(chǔ)。
    之后,女琵琶演奏音樂來揭示她的內(nèi)心世界。首先,在《無調(diào)》中有“愛”,然后是“弦”和“聲音思維”,講述了所有的“人生失敗”和“心中無限的東西”,展現(xiàn)了琵琶女性的跌宕起伏。
    然后,他繼續(xù)寫下了琵琶女孩的生活經(jīng)歷:在那些年里,琵琶女孩的技能被教授為“足夠好穿”,外表被“秋娘裝扮成嫉妒的樣子”,京都的青少年們“努力地裹著頭”和“一首紅紗布的歌是未知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黃昏和黎明來來去去,所以最后,我不得不娶一個商人的妻子。這種怨恨、仰慕、哭泣的描寫,與她上面的演奏、演唱相輔相成,完成了琵琶女子形象的塑造。
    最終寫下詩人情感的浪花為琵琶姑娘的命運而激動,表達了“你為什么會在天涯海角遇見一個人”的嘆息,表達了相互同情、相互呼應(yīng)的感情。詩歌生動活潑,一步一步,星羅棋布。兩者層出不窮,也是主題。它就像一條河流,潮水滔滔,起伏久遠。反復背誦,搖擺人心,感悟無窮。語言鏗鏘有力,形象生動;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雨像耳語一樣水爆裂了劍和槍響了;珍珠落在玉盤上迎玉花底。這就像是聽到它并在現(xiàn)場。
    琵琶行深度解析篇三
    后面還有多篇琵琶行賞析!
    詩人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從開頭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寫琵琶女的出場。
    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只七個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點(潯陽江頭)、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時間(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紹;再用"楓葉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環(huán)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已曲曲傳出。惟其蕭瑟落寞,因而反跌出"舉酒欲飲無管弦"。"無管弦"三字,既與后面的"終歲不聞絲竹聲"相呼應(yīng),又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鋪墊。因"無管弦"而"醉不成歡慘將別",鋪墊已十分有力,再用"別時茫茫江浸月"作進一層的環(huán)境烘染,就使得"忽聞水上琵琶聲"具有濃烈的空谷足音之感,無怪乎"主人忘歸客不發(fā)",要"尋聲暗問彈者誰"、"移船相近邀相見"了。
    從"夜送客"之時的"秋蕭瑟"、"無管弦"、"慘將別"一轉(zhuǎn)而為"忽聞"、"尋聲"、"暗問"、"移船",直到"邀相見",這對于琵琶女的出場來說,已能夠說是"千呼萬喚"了。但"邀相見"還不那么容易,又要經(jīng)歷一個"千呼萬喚"的過程,她才肯"出來"。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聽仙樂一般的琵琶聲,是"直欲攄寫天涯淪落之恨"一樣,她"千呼萬喚始出來",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愿見人。詩人正是抓住這一點,用"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述來表現(xiàn)她的難言之痛的。
    下頭的一大段,經(jīng)過描述琵琶女彈奏的樂曲來揭示她的內(nèi)心世界。
    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最終如"銀瓶乍破",水漿奔迸,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撥一畫,戛然而止。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huán)境描述作側(cè)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如此繪聲繪色地再現(xiàn)千變?nèi)f化的音樂形象,已不能不使我們驚佩作者的藝術(shù)才華。但作者的才華還不僅僅表此刻再現(xiàn)音樂形象,更重要的是經(jīng)過音樂形象的千變?nèi)f化,展現(xiàn)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為下頭的訴說身世作了音樂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見"之后,省掉了請彈琵琶的細節(jié)一樣;在曲終之后,也略去了關(guān)于身世的詢問,而用兩個描述肖像的句子向"自言"過渡:"沉吟"的神態(tài),顯然與詢問有關(guān),這反映了她欲說還休的內(nèi)心矛盾:"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等一系列動作和表情,則表現(xiàn)了她克服矛盾、一吐為快的心理活動。"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抒情筆調(diào),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譜寫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與"說盡心中無限事"的樂曲互相補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異常生動真實,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經(jīng)過這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藝人們的悲慘命運。應(yīng)對這個形象,怎能不一灑同情之淚!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運激起的情感波濤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的那個"我",是作者自我。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實行仁政而遭受打擊,從長安貶到九江,心境很痛苦。當琵琶女第一次彈出哀怨的樂曲、表達心事的時候,就已經(jīng)撥動了他的心弦,發(fā)出了深長的嘆息聲。當琵琶女自訴身世、講到"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的時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病相憐,同聲相應(yīng),忍不住說出了自我的遭遇。
    把處于封建社會底層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壓抑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論,相互映襯,相互補充,作如此細致生動的描述,并寄予無限同情,這在以前的詩歌中還是罕見的。
    琵琶行深度解析篇四
    《琵琶行》中第二段樂聲描述是全詩中尤為精彩的部分,根據(jù)樂聲的起伏,感情的變化,它能夠分為三個小層次。
    第一層詩人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也可說是通感)描述樂聲。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盤”三組比喻,描述樂聲由急驟粗重而急促輕細,而紛繁清脆;感情由悲憤而凄苦,而悲憤凄苦傾瀉而出,到達演奏的第一個高潮。
    第二層以“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三個比喻(也可說是通感),描述樂聲由上層紛繁清脆的高潮轉(zhuǎn)入婉轉(zhuǎn)低回艱澀難通,低到無聲;到達演奏的低潮。“別有幽愁暗狠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常被引用的名句,體現(xiàn)著詩人對“聲暫歇”藝術(shù)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贊美,彈者已將聽者帶入樂聲意境中去。
    第三層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兩個比喻(也可說是通感),描述突然發(fā)出的樂聲不但雄壯,并且激越;“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猛然煞住的樂聲;感情由激憤而凄厲。這一層樂聲在上層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層凄楚無聲,轉(zhuǎn)入激昂憤慨,恣肆奔騰,進而凄厲無盡;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結(jié)束。這段樂聲描述,運用一連串貼切形象的比喻,描述出琵琶聲聲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層出,不愧歷來被譽為古典詩歌中描述樂聲的絕唱。
    琵琶行深度解析篇五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寫音樂的絕唱。它最突出的特點是:音樂的描寫和敘事緊緊結(jié)合,始終貫穿著一個“情”字。
    詩的開頭,寫情中之景:琵瑟秋風,茫茫江月。就在這愁慘的氛圍中,傳來了琵琶的聲音,聲和情融為一體,引起人們的懸念。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接著,詩就轉(zhuǎn)入了對音樂的正面描寫。先寫定音。“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定音中就已經(jīng)透露了情的消息?!跋蚁已谝致暵曀?,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那深沉、掩抑的基調(diào),如泣如訴,動人地描述了琵琶女不得志的一生。
    然后,詩人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把他所感受到的音色、旋律,形象地再現(xiàn)出來。他先用象聲詞“嘈嘈”、“切切”來摹擬大弦沉濁的低音和小弦細碎的高音,又用“如急雨”、“如私語”這些貼切的比喻使它們形象化。大弦、小弦交錯彈撥,聲音高低錯落,珠圓玉潤,又使人想象到大珠、小珠灑落在玉盤中的色澤和音響。它們組成的動人旋律,一時象黃鶯在花下嬌啼那樣宛轉(zhuǎn)流暢,一時又流泉在冰下嗚咽那樣抑塞深沉。這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他或許在痛惜自己孤獨中度過的良辰,思念著親人摯友;琵琶女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她或許想到過去的“秋月春風等閑度”,今天的“繞船月明江水寒”,正在悲傷自己的淪落……“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使有共同不幸遭遇的琵琶女和詩人初次相逢就聲氣相通,成為知音、知己。
    用音樂描寫來敘事、抒情,是《琵琶行》獨特的藝術(shù)構(gòu)思。在詩里,音樂描寫是明線、主線,中間兩段敘事,只是對音樂語匯的印證和補充。不正是琵琶女從少年歡樂到老大飄淪的一生的娓娓傾訴?“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音樂的旋律從緩慢又走向休止。這“休止”造成的無聲,表達了許多用聲音無法表達的感情?!跋夷秆事曂L帲瑒e有深情一萬重?!比藗兛梢栽谝魳匪纬傻姆諊校Y(jié)合個人的感受去聯(lián)想,去創(chuàng)造它,豐富它?!按藭r無聲勝有聲”,在這“無聲”之中,有著多么豐富的內(nèi)涵。
    “無聲”,還意味著力量的積累,接踵而來的,便是強烈的爆發(fā):“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昂籼鞊尩?,急促高昂,這是被侮辱、被損害者的質(zhì)問和控拆!至此,樂曲進入了高潮,琵琶女的感情也發(fā)展到了高潮。就在四座聽眾的心靈為這驚心動魄的.旋律所震撼的時候,突然,“四弦一聲如裂帛”,樂曲戞然而止,無窮的余味彌漫江天……“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詩人用這清幽寂靜的畫面,一掃琵琶的急響繁弦所造成的氣氛,讓人們轉(zhuǎn)眼之間回到了現(xiàn)實世界:還是那“楓葉荻花秋瑟瑟”的夜晚,還是那“別時茫茫江侵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初月已升到中天,把清冷的光輝灑向人寰,如有所思,如有所待,它象征著音樂的悠悠余韻,暗示著音樂在人們心目中所造成的境界。這時,詩人想到的是什么呢?“春江花朝詩從寫音樂開始,又以寫音樂結(jié)束,“情”字貫注其中。
    清代人徐增評價這首詩說:“‘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情,實也,人各有情。司馬遷謫,復當離別,此樂天之情也;嫁與商人,不得遂意,此婦人之情也……俱在琵琶上傳神……”正是含孕著深情的音樂描寫,使這首詩卓立于唐代描寫音樂的詩海中,流傳千古。誠如清代詩人張維屏所說:“楓葉荻花何處尋?江州城外柳陰陰。開元法曲無人記,一曲琵琶說到今?!?BR>    琵琶行深度解析篇六
    總合上述各方面的打擊力量,使得白居易在江州過了四年的貶謫生活。其實,他們所加于白氏的罪名,都是捕風捉影,沒有道理、沒有根據(jù)的,是假公濟私、乘機報復的假案、冤案。而罪名中,“傷名教”一罪,更是毒辣。
    所謂“傷名教”,具體是說白居易對他的母親不孝,母親看花,掉在井里死了,他還作新井和賞花的詩,毫無傷心和忌諱的表現(xiàn)。這種行為,被認為是大逆不道,連作“人”的資格都喪失了的,還哪能做官呢!——這也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件“文字獄”。從現(xiàn)存的白集看,沒有新井詩,宋代人也沒有看見新井詩。至于賞花,白集中卻很多,但據(jù)現(xiàn)存的白集看,元和六年白母卒后至九年補官前,白氏在渭村丁憂期間,所作詩不算多,基調(diào)大都是悲傷哀痛的,與其他時間的作品很不一樣,也根本沒有賞花詩。再者,他母親墮井而死,并不是因為白居易不孝所致,這從白氏自己對這件事的說法和唐代(比白氏稍后)及宋人關(guān)于此事的記載中可以得到證明。
    白居易對于政治(國家大事)的熱情減退,并不始于元和十年的遭貶。當然,這次對他的打擊更大,對他的思想轉(zhuǎn)變影響更深,使他的態(tài)度更堅決罷了。被貶之后,有時偶然地又被國家大事所激動,而“愚計忽思飛短檄,狂心便欲請長纓(他想請求皇帝讓自己從軍,去攻打吳元濟)”。寫到這里,自己又覺得多事、好笑,趕快又警戒自己,說:“從來妄動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后來,就干脆發(fā)誓:“世事從今口不言”,——因為“憂國朝廷自有賢”,國家大事,自己只好不管,其實也管不了!不過,話雖如此,當自己在其位、有說話的機會和責任時,他仍然為國為民,積極建議,以求盡到自己的職責。
    至于他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被貶江州這次打擊,“諷喻詩”確實少了,這有兩個原因:一則,鑒于揭露、諷刺的對象太多,樹敵招災(zāi),不愿再冒風險惹禍。二則,元和初年政治上略見轉(zhuǎn)機,有可為之時,自己冒著風險寫下的許多詩歌,還有希望在政治上起一點作用,收到一點實際效果。及至洞悉國情的上下內(nèi)外、種種矛盾和黑暗,知道大勢已定,無可挽救,個人不僅無能為力,而且遭到迫害,“諷喻詩”再寫多些也沒有用了,反而招來無妄之災(zāi),何必再干這樣的蠢事呢!但是,經(jīng)過這場災(zāi)難之后,白居易也并非“諷喻”完全絕跡,遇上重大事件,仍然要寫幾句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慨和意見,不過,不用“諷喻”之名,也不像過去那么集中、那么多而已。
    更多《琵琶行》文章推薦閱讀:
    1.《琵琶行》--教案
    2.《琵琶行》譯文及背景
    3.《琵琶行》對后世的影響
    4.白居易寫《琵琶行》中國歷史故事
    5.試卷《琵琶行》名句默寫
    6.《琵琶行》高考知識點總結(jié)
    7.《琵琶行》作者白居易
    8.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優(yōu)秀教案
    9.高中《琵琶行》原文
    10.高中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原文注釋翻譯
    琵琶行深度解析篇七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消不知數(shù)。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艙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清衫濕。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fā)“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
    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于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jīng)過“千呼萬喚”,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回蕩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著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nèi)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diào)”之“有情”,然后“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xiàn)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
    然后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然而,時光流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陜西、出生于河南鄭州新鄭,葬于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于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琵琶行深度解析篇八
    對于《琵琶行》,我想每個人都不會陌生?!杜眯小放c《長恨歌》是白居易最負盛名的佳作。在創(chuàng)作之后便大為傳誦,唐宣宗曾寫詩稱贊說:“童子解吟長恨曲,牧兒能唱琵琶篇?!痹凇杜眯小返男蜓灾?,我們很容易明白此時的白居易是被貶至九江郡做司馬的。在深究一下背景,我們便能了解到白居易的一腔熱血與正義卻使他遷謫到此處。試問誰能坦然待之?誰能心中無怨。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詩歌的開頭就告訴我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吧倍忠步o了我們一種淡淡的秋瑟蕭索的感覺。主客對飲在船上,因為“無管弦”所以飲得“不成歡”。這給琵琶女的出場打了一個伏筆,正是因為這樣才要之后琵琶女的出場來助興。當時正值秋天所以江上升起了一片的白霧,白茫茫的一片,把月亮都浸沒了。忽然,不知從哪傳來了一曲琵琶,是那么的凄涼,那么的哀婉。在這一句中,“忽”字用得是那么的妙,既切合環(huán)境又貼合心境。說它切合環(huán)境是因為在江上毫無視線的時候,傳來那么一曲琵琶不免有空谷足音的感覺是那么的震撼人心。在詩的開頭有“無管弦”、“不成歡”,此刻的琵琶曲不正切合詩人的心境嗎?同時,這一“忽”字又是“循聲暗問”的鋪墊之一,之所以說是之一因為還有一個是“茫?!?。這曲琵琶使得主人忘記歸去,客人忘記自我還要起行。就在他們想說話的時候,曲聲卻戛然而止。把船靠近想要邀請琵琶女出來見面。也正是前面的“不成歡”使得主客都想借這曲再飲??墒桥门皇请S便能出來的,經(jīng)過“千呼萬喚”之后最終出來了。詩歌開頭寫了那么長琵琶女才出場,這不也是“千呼萬喚”嗎?那究竟這琵琶女為什么不愿出來,出來之后還要“半遮面”呢?是因為真的是容顏不再羞于見人還是因為其他的原因呢?剛讀完這一段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從“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是寫正式演奏前的調(diào)弦試音??墒恰拔闯汕{(diào)先有情”,我們不禁會想琵琶女究竟有多高深的技藝,多深沉的情感才能做到像這樣每撥弄一下琴弦都能流露一份情思呢琵琶曲聲調(diào)幽咽,一聲聲都包含著琵琶女深沉的感情,就好像在訴說著平生那些不得意的事。對于“不得意”這三個字,我不猶的起了疑問這是琵琶女的遭遇還是作者在不經(jīng)意之間流露出來仕途不得意之感呢琵琶女繼續(xù)彈奏就好像要把她那平日無處訴說的事一下子傾吐出來。在短暫的時間里,琵琶女已經(jīng)演奏了《霓裳》曲,之后又來一首《綠幺》。
    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描述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這一部分詩人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描述琵琶曲,給了我們無限的聽覺和視覺沖擊??粗班朽小薄ⅰ扒星小钡缺憩F(xiàn)聲音的詞就好像我們也和詩人一齊聽著一樣。而“如急雨”、“如私語”等詞又給了我們以想象。整個過程由快速到緩慢、到細弱、到無聲,到突然而起的疾風暴雨。而到最終,曲已終可是人卻沒有散反而是沉浸在樂曲中。那收手的聲音就像玉帛撕裂的聲音一樣,是那么的扣人心弦。對于裂帛也有一個典故,夏朝最終一個皇帝杰的妃子褒姒因為不喜歡笑,杰就想盡一切辦法為搏伊人一笑。偶然間,聽到裂帛聲褒姒就笑了。所以杰每一天就叫人撕布帛給褒姒聽。本來這聲音應(yīng)屬于亡國之音,可是用在那里無疑給我們一點小小的震撼?!皷|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边@兩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jīng)結(jié)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里,周圍鴉雀無聲,僅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
    從“沉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共二十四句為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紅運,盛極一時,到之后年長色衰,飄零淪落。琵琶女整理衣裳,收斂起面部的表情開始述說自我的身世。琵琶女是京城人士,少年的她聰明伶俐,十三歲就學成了琵琶,在當時的教坊中可是佼佼者。從“曲罷曾教善才服”以下八句都是寫琵琶女年輕時在京城中紅極一時,琵琶女年紀小但技藝高超,彈奏一曲之后連老輩藝人都贊服。琵琶女的容貌也是屈指可數(shù),就算是秋娘也得妒忌。那些貴族子弟迷戀她的容貌和技藝,為了請她演奏而不惜話費大把的錢財。那時的琵琶女也不知吝惜,就這樣放縱自我,沉迷享樂。這樣年復一年,可是時間卻從不等人。從“弟走從軍阿姨死”到這段結(jié)束是寫此女時過境遷,飄零淪落。琵琶女年長色衰,風姿也不像當年,那些貴族子弟也已不再光顧。最終只好嫁給商人,只可惜連商人也不懂的欣賞,只關(guān)心自我的利益。商人外出從不帶上琵琶女,拋下她在空船上獨守。琵琶女回想昔日的錦繡年華,比較今日的孤獨冷落,怎能不讓人傷痛欲絕呢?就算是晚上不夢“少年事”一天也不明白要想多少次,流幾次淚。
    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到最終的“江州司馬青衫濕”共二十六句為第四段,寫詩人感慨自我的身世,抒發(fā)與琵琶女的同病相憐之情。唧唧:嘆息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倍涓星闈夂?,流下千古失落者的眼淚,也為千古失落者觸發(fā)了一見傾心之機。自“我從去年辭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寫詩人貶官九江以來的孤獨寂寞之感。他說:“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钡貏莼钠Вh(huán)境惡劣,舉目傷懷,一點開心解悶的東西都沒有還有就是“終歲不聞絲竹聲”也與前面的“無管弦”相互照應(yīng)。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詩人自我的苦悶移情的結(jié)果,比較一下《水滸傳》里宋江贊賞江州的一段話,他說:“端的好座江州,我雖犯罪遠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雖有幾座名山古跡,卻無此等景致。”詩人的悲哀苦悶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擊造成的,可是這點他沒法說。他只是籠統(tǒng)含糊地說了他也是“天涯淪落人”,他是“謫居臥病”于此,而其他斷腸裂腑的傷痛就全被壓到心底去了。這就是他耳聞目睹一切無不使人悲哀的緣由。作為知音的詩人由衷地稱贊和感激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請她再彈一個曲子,而自我要為她寫一首長詩《琵琶行》。琵琶女本來已經(jīng)不愿意再多應(yīng)酬,之后見到詩人如此真誠,如此動情,于是她緊弦定調(diào),演奏了一支更為悲惻的曲子。這支曲子使得所有聽者無不唏噓成聲。多情的詩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經(jīng)濕透了。
    從這我們能夠看出打濕司馬青衫的不是那簡單的琵琶曲,而是詩人長久的積怨得不到發(fā)泄突然聽到這么哀怨的曲調(diào)。詩人的感情一下子噴涌而出,想到了自我的遭遇情不自禁就留下了淚水。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