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論語讀后感大學(模板8篇)

字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后感大學篇一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們將平日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合為一處而成的,其中孔子的言論、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甚至有了專門的學派:儒家。
    孔子沒有留下任何一本可以完全證明是他寫的著作,我們了解他的思想,僅僅能從《論語》中尋找線索,可見這本書的歷史價值。
    比如整本書的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我最喜歡的章節(jié)之一。
    它分三句,我認為第一句其實是提倡不讀死書,即學習知識、道理,不能一直存著不動,最好時不時去實踐一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確實,我也試過幾次,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運用剛學的簡便運算,對著長長的收銀條快速幫爸爸完成了核對,我真的感到很高興。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認為是勸我們要珍惜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因為彼此之間能獲得快樂;如果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望自己,自己感到快樂,是因為知道朋友在乎和珍惜自己。也許,有朋自遠方來,古人會比現(xiàn)在的人更加感到快樂,因為他們與朋友的每一次相聚和離別,都有可能是最后一聚、最后一別,交通不便是他們最大的敵人,我所在的四川省,古人就曾說過: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認為是勸我們不要過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們詆毀自己,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真實動機,不了解自己,并非惡意傷人心。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不必生氣了,為什么非要讓別人了解自己?孔子這句活中,提到對“君子”(我認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的一點要求。即做到“人不知,而不慍”。
    在整本《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了對君子的要求,但每次不盡相同,有時為了突出君子的高尚,孔子還以“小人”(我認為是指道德較低下的人)與君子作對比,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蔽矣X得,雖然身處兩千多年后,我們?nèi)匀豢梢杂谩墩撜Z》中君子的道德標準來規(guī)范自己,盡力去做一個現(xiàn)代的“君子”。
    《論語》中可以引申出很多東西,里面運用古文講述的道理也可以讓我們思考良久,我只是盡自己的能力寫出了對《論語》中一章的片面理解,已經(jīng)有一些字數(shù),可見整部《論語》及孔子學問的深奧無比,很難理解透徹,孔子的弟子子貢也說過:“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BR>    論語讀后感大學篇二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超過規(guī)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就可以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團結(jié)群眾而不互相勾結(jié),小人互相勾結(jié)而不團結(jié)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危險。
    11,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tài)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放蕩,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常見常用《論語》名言警句及譯文60例(中)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譯文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動。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的內(nèi)在質(zhì)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zhì)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zhì)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fā);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譯文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么不說:他這個人啊,發(fā)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譯文孔子說:三人走路,必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教學有四項內(nèi)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3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曾子說: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小人相反。
    4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自己身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眾也會自覺去做;自身不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眾也不會服從。
    42,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和睦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處。
    44,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坦蕩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蕩。
    4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孔子說: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談也好,言談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4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能力。
    47,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必定有眼前的憂愁。
    48,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譯文孔子說:君子擔心至死也沒好名聲。
    論語讀后感大學篇三
    步入不惑之年的我一直以來都沒有很好的讀過《論語》,之前對《論語》的了解,僅僅限于中學課本上學到的“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了解的只是鳳毛麟角。寒假里通過拜讀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我對《論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雖不能說大徹大悟,但也觸動了心靈。
    于丹《論語》心得中的道理是樸素的,溫暖的。她的解說沒有我想象中的高談闊論,也不像現(xiàn)在的個別學者那樣咬文嚼字,弄一些專業(yè)術語、新名詞來嚇唬人以顯示自己的成就??础墩撜Z》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來,那樣一種從容謙仰的態(tài)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中穿插了很多簡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觸頗深。老和尚背姑娘過河的故事讓我理解了“仁者不憂”的境界;國王尋找哲學問題答案的故事讓我明白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網(wǎng)球明星和女孩買頭花的故事告訴我應該以開闊的心胸去面對生命中的缺憾;茶師為了最有尊嚴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讓我看到了心靈勇敢的力量……這樣的小故事于丹還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有些會讓我們受益終身。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告訴我們,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怎樣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子貢曾經(jīng)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么樣?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nèi)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nèi)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nèi)心的快樂。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xiàn)了很多內(nèi)心富足的君子。
    讀《論語》心得,使我心曠神怡,讓我感受到了《論語》是一碗心靈雞湯,可以加強氣質(zhì)修養(yǎng)、凈化思想心靈;是一壇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無味,卻是越品味越濃。
    論語讀后感大學篇四
    《論語》是我國的經(jīng)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與其他的語錄沒什么差別??杉毤毱穪?,孔子及其弟子的有關修身(內(nèi)圣)、治國(外王)的思想流連于語錄的字里行間。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quán)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就我看來,人的一生中秉懷著許多有關生活的觸動,只是很多時候,這些觸動沒有點燃讓我們?nèi)烁裾鸷车膶б€,而使我們困窘地活著。于丹的《論語》心得中,雖然從其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fā)解讀《論語》。但畢竟是一種頗能為大眾認可的個人獨特的對于《論語》的感悟。每個人要是想要在《論語》中找到讓我們?nèi)烁裾鸷车膶б€,還需自己到論語中慢慢尋覓。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tǒng)美德。如今人們對父母的付出視之為必然,孝道在逐漸褪色。對現(xiàn)在的人們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薄笆赂改改芙咂淞?”“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為人子女,做讓父母為你擔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們認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條件就是孝,而對父母們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聽從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但父母們真正需要的就是這些。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墩撜Z》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彼^的仁,是說其從心底里欣然地去愛別人;他喜歡別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歡別人有災禍;這是從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報的情感。所以說:“那上面的與人相互親愛有所作為而不有心于作為?!奔核挥鹗┯谌?,其實也就是我對孔子的仁愛之道尤為觸動,孔子曾經(jīng)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離我們遠嗎?我想要仁的時候,念頭一動,斯仁至矣,仁愛就來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愛充滿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zhèn)?,便是修身的理想結(jié)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務。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闭f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謹信”、“仁愛”,然后“學文”,這就明白告訴我們,應以修德為先。論語中,修德之道無處不在。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論語》不僅指明了學習知識“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為學之道和“舉一隅”而“三隅反”的學習方法。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安W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治學與做人,“做人”乃“治學”之本,德才兼?zhèn)浞侥苤劣谥辽??!爸疄椴恢?,不知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虛浮而學,德才具不兼?zhèn)洹?BR>    在現(xiàn)在社會中,孝道、仁愛、修身和治學,每每被人忽視,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墩撜Z》,讓我領略到的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為學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論語讀后感大學篇五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nèi)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了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干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quán)利,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辟,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涂;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jié)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笨鬃訛榱诉@個目標,終生去踐行它。他的.思想對現(xiàn)在的社會仍有啟迪。他為了這個目標,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到了老年,他開始修訂《春秋》、《詩經(jīng)》等,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播做出了貢獻。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
    論語讀后感大學篇六
    論語十則讀后感觸頻多,我感覺到了一股讓我興奮的奇怪的感覺,為什么讓我興奮呢?因為它給我一股學習的沖擊力,讓我們走向?qū)W習的快樂時空。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二是講有關于思想修養(yǎng)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
    特別是“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后,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體會。
    舉個例子吧,開學時,班長發(fā)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發(fā)現(xiàn)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fā)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諧啊!
    另外“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給我感觸很深,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后落葉的。
    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堅忍不拔,是那么經(jīng)得起惡劣環(huán)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huán)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jié)!
    ----抗戰(zhàn)英烈吉鴻昌,面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共產(chǎn)黨員賈起面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秘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肅然起敬!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zhàn)勝困難,勇往直前!!
    通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讀后感大學篇七
    今天,我讀了《論語》的鄉(xiāng)黨篇十。其中有一則很吸引我,令我讀了許多遍。
    “執(zhí)圭,鞠躬如此,如不勝,上如輯,下如授。勃勃戰(zhàn)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边@一則很令人難以想它的含義。我先看要點,把不懂的字給弄懂,如:圭,從課下注釋,我了解到這個字念的和歸一樣的讀音。意思是:一種上圓下方的長條形玉器。舉行朝娉,祭祀,喪葬等禮儀大典時,帝王,諸侯,大夫手里都要拿著這種玉器,以不同的地位身份,所拿得圭也各有不同。這里只大夫出使到別的諸侯國去,手里拿著代表本國君主的圭,作為信物。就這樣我一個字一個字的理解和翻譯。譯出了這個句子大概的意思,雖不完全和課下譯文一樣,但也八九不離十了。課下參考譯文很難有太多的詳細分析。
    譯文是這樣的:孔子出使到別的諸侯國去,舉著圭,低頭躬身非常恭敬,好像舉不動的樣子,向上舉好像作輯,放下來好像遞東西給別人。臉色莊重而昂奮,好像戰(zhàn)戰(zhàn)兢兢;步子邁的又小又快,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獻禮的儀式上,顯出和顏悅色。以個人身份私下見面時,滿臉笑容??粗鴿晌?,我更進一步了解了孔子。
    我的感悟是:以上這五章,集中記恭敬而有儀載了孔子在朝,在鄉(xiāng)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場合,對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態(tài)、言行、都不同。他在家鄉(xiāng)時,給人的印象是謙遜、和善、的老實人,而他在朝廷,則態(tài)度恭敬而有威儀,不俾不亢,敢于講話。他在國君面前溫和恭順,局促不安,莊重嚴肅又誠惶誠恐。所有這些,為人們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體的資料。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論語讀后感大學篇八
     論語、大學中庸是我國的文化精髓,有許多人讀后都有感而發(f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論語大學中庸讀后感給大家交流。
     孔夫子曾經(jīng)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jīng)歷使他仁德兼?zhèn)?,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
     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nèi)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guī)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笨鬃影言捯呀?jīng)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xiàn)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學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nóng),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
     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
     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于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專業(yè)知識,又具備著經(jīng)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jié)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fā)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nèi)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大學》總結(jié)了人一生實現(xiàn)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
     “修身” 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
     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
     如果一個人沒有 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
     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 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
     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
     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xié)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xiàn)共贏的過程。
     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jié)構(gòu)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jié)說: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jié)一致的步調(diào)。
     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
     我們都是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
     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機遇。
     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臺,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
     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 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里,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
     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于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 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獲。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 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jié)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上學的時候讀《中庸》,根本讀不懂;聽老師講,反而更加糊涂。
     現(xiàn)在在《師資建設》工作了,漸漸的領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
     中庸是儒家所倡導的一種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
     中,不偏不倚,庸,平常。
     既不過分也無不足。
     《中庸》強調(diào)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
     “率性之謂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
     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fā)展了孔子“內(nèi)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是《中庸》里面最為重要的一句話,實際上把所有儒學都講完了。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是個什么狀態(tài)?關鍵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養(yǎng)不是在錯誤的觀念和思想到來之后再進行修正,而是在思緒紛飛之前便能清明自覺。
     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覺,那么隨后思緒所及無不是自然合乎規(guī)矩道德。
     道理說起來不難,理解也不難,只是做起來難。
     我們大多習慣于跟自己的思維打交道,思維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態(tài),不是很容易抓住。
     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樂,而是指對喜怒哀樂的持中狀態(tài),就是說對喜怒哀樂等情欲要有一個適中的度的控制,過度的喜不叫喜,過度的樂也不叫樂。
     朱熹注釋說:“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fā),則性也。
     無所偏倚,故謂之中。
     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xiàn)出來,就能中節(jié),這就叫和。
     因為效果的“和”決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頤解釋中庸一詞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辈灰渍f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別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則的不可更易。
     今天也沒有人罵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沒有中一百萬給你,所以你也沒有喜;今天沒有傷心的事,所以沒有悲哀;今天也沒有愛國獎券中了那么高興,平平淡淡,此心不動。
     一點都沒有喜怒哀樂,喜怒哀樂沒有發(fā)動的時候,這種情況這種境界叫“中。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diào)“擇善而固執(zhí)之”的勤奮不懈精神。
     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為學必有的過程。
     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所以。
     我們在生活中,好好體會《中庸》的思想。
     并將這種思想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