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張連印事跡有感(精選10篇)

字號: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張連印事跡有感篇一
    張連印同志是我們學校的一名優(yōu)秀教師,他以他先進的事跡為我們樹立起了榜樣,教育了我們要對工作充滿熱情,不斷追求進步。通過深入了解、學習和思考,我對他的先進事跡有了一些深刻的體會,從而總結出以下幾點心得。
    首先,我深刻意識到張連印同志能夠取得如此優(yōu)秀的成績的原因之一是他的刻苦耐勞。從他的事跡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教學中總是堅持不懈、全力以赴,甚至犧牲了很多個人的休息和娛樂時間。他經(jīng)常深夜備課到兩三點鐘,為了學生的教育,可以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他的這種刻苦努力的精神,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告訴我們只有付出才會有回報,只有在不斷努力中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我深刻感受到張連印同志對學生的愛心。在他的事跡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有一次,他看到一個學生衣衫襤褸,就主動為學生買了新的衣物。這使我深受觸動。正是他那份無私的愛心,使他成為了學生心中的良師益友。通過他的事跡,我認識到只有真心關愛學生,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潛能,幫助他們成長。
    再者,我從張連印同志的事跡中體會到了教師的責任。作為一名教師,他時刻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首位,為他們的成績和前途擔憂。他堅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所以他總是積極鼓勵學生,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調整學習態(tài)度。他的事跡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肩負著重要的責任,需要為學生的未來負責,將教育引導學生走向光明的道路。
    最后,我在張連印同志的事跡中看到了他的進取精神。事實上,他在教學中總是不斷追求進步,他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活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他總是不滿足于自身的成績,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教學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正是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使他成為業(yè)內的佼佼者,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讓我們明白只有不斷進取,才能不斷提高自己。
    總之,張連印同志的先進事跡給了我很深刻的啟示,讓我更加明白了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與使命。他的刻苦、愛心、責任和進取精神,都是我們應該學習和追求的品質。我相信,只要我們以他為榜樣,努力學習,不斷進取,我們也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取得出色的成績,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張連印事跡有感篇二
    畫面中被人攙扶著的老人就是張連印,當時,他剛剛做完疝氣手術,為了不耽誤種樹的黃金期,他瞞著醫(yī)生偷偷趕回了林場。而更不為人所知的是,此時的他已經(jīng)是一名抗癌4年的癌癥患者。
    2011年,66歲的張連印被查出肺癌,右部肺葉被切除后,他開始了長達5個月的化療,嘔吐、暈眩、劇痛,頭發(fā)大把大把地掉。每次兒女問他能不能受得住,他都堅決地說,咱們當兵的這點兒疼怕什么!
    2012年初,張連印的病情逐漸好轉,家里人終于松了一口氣,可剛從鬼門關門口繞了一圈的他倔脾氣又上來了,我必須要回去種樹,我當初承諾要種5000畝地,現(xiàn)在還差500多畝地沒種完,咱當兵的不能說話不算話!
    2014年5月,張連印種樹5000畝的目標成功完成,可他的病情卻進一步惡化,被診斷為肺癌骨轉移。想到自己承諾的三十年歸還林權地權還有好多事情沒有完成,這位倔強的老將軍不顧自己已是癌癥晚期,一邊與癌細胞拼殺,一邊與荒漠風沙戰(zhàn)斗,每月都要往返500公里外的石家莊取藥。
    從保衛(wèi)祖國的將軍,到保護環(huán)境的衛(wèi)士。40年戎馬生涯,張連印把根扎在祖國的萬里疆土,把全部青春獻給了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事業(yè)。18年植樹造林,他又把汗水灑在家鄉(xiāng)的黃沙泥土,把全部心血澆灌給1.8萬畝林田、205萬株樹木。
    今年是黨的100周歲,張連印收獲了兩大榮譽和一份甜蜜在心頭的幸福。“七一”前,他收到了黨中央頒發(fā)的“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剛剛,他又被中宣部授予了“時代楷模”稱號。而那份甜蜜是屬于他和妻子的,今年的8月16日,是他們結婚50周年的紀念日,金婚這一天,張連印送給了妻子一份獨有的浪漫——一起種下了500棵沙地柏。
    現(xiàn)如今,抗癌10年的張連印奇跡般地保持著不輸當年的活力,扭秧歌、辦展廳、作報告,走路比年輕人還快,精氣神比年輕人還好。
    學習張連印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精選篇3
    張連印事跡有感篇三
    ,是張連印種樹的第一個年頭。植樹季節(jié),張連印風風火火地帶人上了山。節(jié)氣不等人,白天栽上樹,晚上張連印老兩口就在月光下澆水。
    本以為萬無一失,就等著見綠了,可到了秋天,張連印傻眼了,春天栽種的10000棵樹苗沒活幾棵。他又緊急補種了6000棵樹苗,依然近乎“全軍覆沒”。看著樹苗荒在地里,老將軍哭得像個孩子。
    有人勸他,“村里種了幾十年樹,都沒活幾棵,你就別再費心思了”。
    張連印撂下狠話,“林地就是戰(zhàn)場,讓我撒手不干,等于讓我當逃兵”!
    平復好心情,他把枯死的樹苗連根挖起,反復研究,虛心向苗木專家請教。漸漸地,他摸到了在沙化土地上種樹的門道。第二年,他的樹苗成活率就達到85%以上!
    那年五一假期,大女兒張曉梅回村探望。一進村,看到一群身穿迷彩服、手握鐵鍬的村民迎面走來。
    剛要走過去,就聽見一個熟悉的聲音:“曉梅,你怎么來了?”她急忙尋著聲音轉身,只見隊伍中兩位老人,頭發(fā)吹得蓬亂,臉又黑又紅,正是張連印老兩口。看著變了模樣的爹娘,她的眼淚撲簌簌地掉了出來。
    村民們也被張連印與民同心、同甘共苦的情懷深深感染,打心眼里佩服他、信任他。村兩委班子開展黨建活動,邀請他參加;搞發(fā)展規(guī)劃,征求他的意見;村民家里有點事兒,都請他出面主持。種樹資金短缺時,3位村民貸款30萬元借給他,連借條都沒讓他打。
    隨著張連印事跡的傳開,很多單位經(jīng)常邀請他授課。盡管植樹之余難得有休息時間,但他仍然有求必應。他覺得,這是一個傳播綠色發(fā)展理念的絕佳機會。
    可每當人家給他課時費時,他總是斷然拒絕。他說:“我講課是應該的,不要你們一分錢。真想做些啥的話,那就幫我栽上點兒樹吧?!?BR>    這些年來,張連印為周邊鄉(xiāng)村、學校和部隊無償提供樹苗30余萬株。在他的無私付出和影響下,綠化荒山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左云縣,曾是我國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區(qū)?,F(xiàn)在,這里風沙沒了,山也綠了。
    這綠色有張連印的功勞——在他的帶動下,左云縣林木覆蓋率由的38.6%上升到45.03%,增長了6.43個百分點!
    張連印事跡有感篇四
    張連印的老家山西左云縣地處京津風沙源治理區(qū)。村里有一句順口溜: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土地荒漠化十分嚴重,視野里罕見綠色,大風一刮,飛沙走石。
    張連印心里的想法愈發(fā)堅定:“我是退休了,沒職務了,可我的黨員身份還在,對老家最大的回報,就是叫后人免受風沙之苦?!睕]有絲毫的遲疑,張連印和妻子帶著全部的30萬積蓄,回到了老家。 但將軍上山種樹這件事還是在小小的張家場村掀起了軒然大波。
    為了打消村民疑慮,張連印給村里立下了軍令狀:不要林權、不要地權,退耕還林的補助全部交給村民,植樹造林的成果無償交還集體 。
    張連印的軍令狀震撼到了所有人!之后,他更拿出軍人雷厲風行的作風,修路、通電、打井、修渠、整地、育苗,還沒見到苗木成活,自己攢了一輩子的30萬積蓄已經(jīng)花光,巨大的開銷讓這位一輩子不低頭的將軍不得不開始四處求人借錢。
    張連印事跡有感篇五
    一位身著舊迷彩服的老人,頭戴草帽,肩扛鐵鍬,已在山頭勞作。
    慢慢地,東方泛起一片魚肚白,霞光映襯著老人的背影,也照亮了他身后的那片林場。風吹枝葉,沙沙作響,就像是一排排、一列列在整齊報數(shù)的士兵。
    這里,是河北省軍區(qū)原副司令員、共和國少將張連印位于山西大同左云縣張家場村的林場,也是他退休后的新“戰(zhàn)場”。
    18年來,張連印扎根荒灘、默默奉獻,綠化荒山1.8萬余畝,植樹205萬余株,被當?shù)厝罕娪H切地稱為“綠化將軍”。
    老將軍開辟第二“戰(zhàn)場”
    76歲的張連印看起來和普通的農村老人沒啥區(qū)別,身材消瘦,雙手粗糙,臉色黑紅。他的家就在張家場村旁的荒灘前——一排紅頂瓦房,進門一個簡陋的客廳,紅磚鋪地,兩張破舊的沙發(fā),一張簡易折疊桌充當茶幾。臥室一張火炕,一個衣柜,還有一張書桌,僅此而已。
    如果說與普通農民家有什么區(qū)別的話,那就是客廳墻上掛著的那幾幅書法作品。其中一幅這樣寫道:“將軍征戰(zhàn)豈止在疆場,綠化家鄉(xiāng)仍堪顯神威”。
    還記得205月的那天,張連印退休了,面對軍旗,他敬了最后一個軍禮。
    從列兵、班長、排長……一直到副軍長、省軍區(qū)副司令員,張連印長期奮戰(zhàn)在帶兵打仗第一線,曾親自指揮多次實戰(zhàn)演習,被評為全軍優(yōu)秀指揮員。
    退休后,家人勸張連印出去旅旅游、讀讀書、品品茶,享享清福。也有人沖著他的將軍頭銜,開出高薪聘請他當公司顧問,甚至堵在家門口軟磨硬泡,請他出山,但他都不為所動。
    其實,張連印心中早就有了打算。
    張連印的童年很不幸——家在雁門關外、長城腳下,風沙極大。民謠唱道“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晚上堵門風?!倍?歲時父親病故,6歲時母親改嫁,他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成人。后來,又是鄉(xiāng)親們敲鑼打鼓將他送到了部隊。在部隊,張連印沒有辜負鄉(xiāng)親們的期望,立功、提干,被毛主席接見……從普通一兵成長為共和國的將軍。
    “植樹造林,綠化家鄉(xiāng)”,這八個字,張連印已經(jīng)思索了很久很久?,F(xiàn)在,他終于要開始行動了。
    聽說張連印要帶著老伴兒回家鄉(xiāng)種樹,親朋好友都來勸他??伤麉s堅定地說:“我是靠鄉(xiāng)親們的救濟才長大的,參軍后是黨把我一步步培養(yǎng)起來的,我回來是回報鄉(xiāng)親們的恩情、回報黨的恩情,絕不是心血來潮!”
    村兩委會議上,張連印鄭重表態(tài),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后生態(tài)建設成果全部無償交還集體!
    張連印事跡有感篇六
    荒山、鐵鍬,風沙、日曬……塞北左云,雁門關下。年復一年,“老兵”用生命的年輪,把荒灘變?yōu)榫G野——樟子松、云杉、楊樹、沙棘,一排排、一行行,漫山遍野……退休18年來,“老兵”帶領鄉(xiāng)親們已為家鄉(xiāng)種下200多萬棵樹。“老兵”名叫張連印,今年76歲,河北省軍區(qū)原副司令員,少將軍銜。他戎馬一生,本可以選擇安度晚年,卻飲風咽沙、傾盡所有,身患癌癥仍植樹不已,在家鄉(xiāng)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綠色長城”。
    張連印從軍報國40載,解甲不懈志。退休后,他深念組織培養(yǎng)之恩,心懷鄉(xiāng)親養(yǎng)育之情,抱定治理風沙、植樹造林、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舍棄舒適的城市生活,毅然扎根在風沙漫天的毛烏素沙漠邊緣植樹造林18年,將昔日連綿的荒山禿嶺變?yōu)榫G水青山,是新時代領導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個生動縮影。
    張連印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榜樣。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作為一個56年黨齡的老黨員,張連印對黨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后參軍入伍保家衛(wèi)國,是黨把他培養(yǎng)成一名軍隊高級領導干部。退休后回到故鄉(xiāng),他把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轉化成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一干就是18年,詮釋了共產黨人愛黨為黨、服務人民的政治品格。
    守在防風治沙最前線。即便身患癌癥直至癌細胞轉移擴散,他依然斗志不減,手術不到一個月就重返荒山繼續(xù)植樹。他用生命書寫了革命軍人不負韶華、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張連印是新時代領導干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退休后,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安享晚年,卻選擇在家鄉(xiāng)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帶領鄉(xiāng)親植樹造林。為了種樹,他動員家人解囊拼湊啟動資金,堅持不要林權、不要地權,承諾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他的無私奉獻生動詮釋了領導干部堅守初心本色、不懈奮斗奉獻的境界情懷。
    學習張連印同志的先進事跡,廣大黨員要永葆赤子之心,汲取前行力量,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責任扛在肩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中奮楫揚帆。
    張連印事跡有感篇七
    “黨指到哪兒,我就打到哪兒,黨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苯眨谑∥M織部、省委老干部局聯(lián)合舉行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左云籍老將軍張連印為機關黨員干部作革命傳統(tǒng)教育報告,滿懷激情的演講引得現(xiàn)場掌聲陣陣。
    74歲的張連印是某軍區(qū)原副司令員,少將軍銜。2003年5月,他從領導崗位退休后,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回到家鄉(xiāng)左云縣張家場鄉(xiāng)張家場村義務植樹造林,自覺扛起帶領鄉(xiāng)親們改變家鄉(xiāng)惡劣環(huán)境的責任。他一干就是16年,綠化荒山荒坡1.2萬余畝,被人們譽為“當代愚公”“綠化將軍”。近日,山西晚報記者走近這位老人,聆聽他的事跡。
    熬過苦難童年迎來奮斗的青春
    晨曦中,張連印身穿迷彩服、頭戴草帽、肩扛鐵鍬佇立在山頭,一抹亮光映照下的剪影稍顯佝僂。他眺望著腳下的這片綠色海洋,油松、樟子松、云杉、新疆柳……一排排、一列列?!斑@就是我的千軍萬馬!”老將軍的臉上,滿是欣慰的笑容。
    “我5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丟下了23歲的小腳母親和剛滿周歲的弟弟。由于實在沒法生活,為了活命,母親只能再嫁人?!泵\讓張連印過早地進行了人生抉擇:他沒有跟著母親走,而選擇留在家里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苦難出雄才,沒爹少娘的張連印,從小有志氣,在村中小學念書時考試成績回回靠前,在中學念書時是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還享受國家每月3元的助學金待遇。
    屋漏偏逢連夜雨,生活的不幸接連降臨在這個風雨飄搖的可憐家庭。無比疼愛張連印的奶奶在他13歲時撒手人寰。沒幾年,積勞成疾的爺爺因患肺心病也去世了。從此,尚未成年的張連印成了事實上的“孤兒”。
    環(huán)境的“苦度”決定著骨氣的硬度。張連印意識到,他必須得學會堅強,學會克服困難,獨立生存。好心的繼父也不時過來看望,每次都給他留下幾塊錢。由于能打會算,生產隊照顧他當了不脫產的記工員兼會計。每天收工后,他像大人一樣,在野外的十里河畔拾掇“酸刺圪針”(沙棘樹根)當柴火燒,還“割條子”(荊條)編筐賣錢,每個筐3毛錢。每年在大爺和叔叔家各吃一頓飯,其余都是勞動回來自己生火做飯。就在這樣異常的艱難困苦中,他度過了一年又一年。
    “當了兵就有了家。”1964年3月,張連印應征光榮入伍,迎來了火熱的青春。
    部隊是個大熔爐、大學校。從進入軍營起,張連印就立志要在部隊里磨煉意志、鍛煉體魄、提高能力,百煉成鋼。他在軍訓比武等各項活動中積極肯干,一年后就入了黨,兩年后被提拔為排長。此后歷經(jīng)步兵教導隊、炮兵教導隊、炮兵學院、空軍學院直至國防大學學習,軍事政治素質全面提高。就這樣,他一路勤奮學習,一路踏實訓練,直到成為某軍區(qū)原副司令員。
    花光積蓄義務植樹綠化家鄉(xiāng)
    2003年,張連印從部隊退休后回左云縣張家場鄉(xiāng)張家場村老家走了走。他乘坐吉普車駛入左云縣境內后,漸漸擰起了眉頭。左云煤炭資源豐富,靠著資源經(jīng)濟,鄉(xiāng)親們的日子過得富裕了。但是滿眼的荒山禿嶺面貌依舊,到處是肆虐的風沙、干涸的土地。坐在車里,張連印慢慢閉上了眼睛,回到家鄉(xiāng)“義務植樹、綠化荒山”的想法浮上心頭。
    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張連印放棄了定居石家莊、太原、北京的機會,選擇了落葉歸根。歸就要歸徹底,不在大同市,不在左云縣城,也不在張家場鄉(xiāng)里,張連印篤定踏實地回到了他土生土長的張家場村里。
    如今郁郁蔥蔥的“將軍林”,當年是滿眼荒涼,除了一塊塊零星分割的莊稼地,近三分之二是光禿禿的荒灘,沒有幾棵樹木。張連印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和退休金,買工具、買樹苗、蓋房子、雇工人,拉開了植樹大戰(zhàn)的序幕。
    曾指揮過千軍萬馬的張連印,回到老家又成了普通一兵,他早上5點鐘就從炕上爬起來,抱著樹苗和植樹工人一起上山摸爬滾打。午飯都是從家里帶,用開水一泡就頂一頓。干起來一身汗,風沙一吹,又成了一身泥?!拔业哪繕司褪菐余l(xiāng)親們植樹,徹底治理京津風沙源重點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睆堖B印說。
    縣里很支持張連印,幫助他依法依規(guī)快速辦理退耕還林等手續(xù),還幫他們通電、打機井、挖灌溉渠、修水泥路。部隊聞訊也贈送了退役的卡車、油罐車、吉普車、澆水車,正好給日常植樹工作派上了大用場。
    十幾年來,張連印花光了自己幾十年的積蓄,還向兒女和弟妹們借錢,先后投資數(shù)百萬元,在荒山、荒嶺上打了8眼機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的灌溉渠,整個林區(qū)由最初的300畝擴大到目前的1.2萬余畝。他總結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種植繁育基地、農業(yè)科技苑、村莊改造”等經(jīng)驗,在左云縣進行了廣泛推廣。2007年,張家場村被確定為山西省生態(tài)園林示范村?!俺筷爻趼叮粗怀鲩T的滿眼綠色,就是我最高興的時候?!睆堖B印說。
    2005年春天,張家場村的鄉(xiāng)親們自發(fā)捐款捐物,在張連印植樹的山坡上建起一座涼亭,大家準備在涼亭上題刻“將軍臺”石碑,以此銘記張連印所做的突出貢獻,張連印聞訊后堅決拒絕了。他說:“我終生難忘小時候缺爹少娘的苦,終生難忘獨自生活的難,終生難忘家無斗糧的窮。是黨和人民,是解放軍給了我今天的幸福,我要用余生回報恩情,而絕對不是為了給自己樹碑立傳?!焙髞恚瑳鐾ど?,建起了一塊“張家場鄉(xiāng)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紀念碑”。
    張連印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老伴王秀蘭向來積極支持他的工作,而且特別贊成他當年的選擇,不留戀大城市,甘愿扎根家鄉(xiāng),綠化河山。如今已74歲的張連印,雖然身患重疾但干勁依然不減當年?!皝砺肪褪浅跣?,我永遠不忘54年前入黨時的誓言,我無限感恩黨、感恩部隊,黨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我要在有生之年繼續(xù)踐行初心,牢記使命,把綠化家鄉(xiāng)夢做到底。”
    張連印事跡有感篇八
    “作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的下一個‘戰(zhàn)場’”
    張家場村位于我國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區(qū)域。早年的張家場村,大部分區(qū)域都是荒山荒坡,黃沙肆虐、塵土飛揚?!耙荒暌粓鲲L,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晚上堵門風”是這個小村曾經(jīng)的真實寫照。
    有村民回憶,小時候每天早上起來,透過油紙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黃沙,上學走路都要用胳膊擋住臉,風沙刮在身上噼啪作響。
    時過境遷,村里的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記者行走在林間,陽光穿過樹葉打在臉上,讓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綠樹的掩映下藍得耀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啥好都不如空氣好!自從有了這些樹,我們村也有了湛藍的天。”一位面色黝黑、頭發(fā)花白的老人說。
    這位老人就是張連印。他身著舊迷彩服,手上拿著鐵鍬,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樸實的農民,而不像退休的將軍。
    就在這片綠樹成蔭的茂林中,張連印將他植樹的故事娓娓道來……
    ,張連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xiāng)。站在山上,望向河尾灘旁的荒山禿嶺,他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用自己所有的積蓄,在這3000畝荒山上種樹!
    簽合同那天,他當場表態(tài):“我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作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的下一個‘戰(zhàn)場’?!?BR>    20春,張連印在一片荒灘上建起平房安營扎寨。幾間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庫房。院里停放著一輛已經(jīng)掉漆的面包車,是張連印在花4萬多元買的,也是最值錢的家當。這些年,他就開著這輛面包車,每天帶著鎬、鍬和樹苗,翻山越嶺上山植樹。
    除此之外,張連印連政府提供的退耕還林補助都交給了鄉(xiāng)親們。修路、通電、打井、修渠……很快,老兩口的積蓄就花光了。
    資金有缺口,全家人傾囊相助,找親戚朋友,多方籌措,大女兒用剛買的新房抵押貸款了20萬元;兒子拿出了僅有的10萬元積蓄;小女兒將3萬元轉業(yè)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一并貢獻了出來,這才湊夠了啟動資金,解了張連印的燃眉之急。
    站在山西左云張家場村的瞭望亭俯瞰,樟子松葉茂枝繁、連綿成片,聚攏成一片林?!?BR>    這種多分布于大興安嶺地區(qū)的樹種,為啥會在左云這片黃土地上旺盛生長?
    關于這些樟子松的來歷,左云縣群眾口口相傳:“年,有位將軍退休回鄉(xiāng),脫下軍裝、扛起鋤頭義務植樹,種下了200多萬棵樹。”
    這位種樹的將軍,就是被當?shù)厝朔Q為“綠化將軍”的河北省軍區(qū)原副司令員張連印。戎馬倥傯40年,退休回鄉(xiāng)后的他,不顧疾病纏身,奮戰(zhàn)在綠化荒山、防風治沙一線,書寫了堅守初心本色、不懈奮斗奉獻的精彩人生。
    張連印事跡有感篇九
    “圖名圖利,不是共產黨員”
    張連印要回鄉(xiāng)種樹的消息傳開,張家場村炸開了鍋。
    “瞎弄!咱村的荒山,幾十年就沒種活過樹,你不要逞這個能,到時候后悔也來不及?!碧玫軓堖B茂找到張連印。
    張連茂十幾歲時,和張連印見過村里老支書帶著村民在荒山上種樹。“那時候,從老楊樹上砍下樹枝,截成二尺半的枝條,斜插在樹坑里,填土踩實就行了。可那會兒大家肚子都吃不飽,哪有心思去澆水伺候樹?咱們這兒又常年刮‘黃毛風’,樹咋能活?”
    很多村民都不理解。有人問張連茂:“你那個大哥真有意思,當了那么多年官,年紀大該享清福了,咋想起種樹這麻煩事?不種樹咱們幾輩輩不也過來了?”
    回鄉(xiāng)之初,還有人勸張連印,左云產煤,投資辦煤礦,掙錢不費力,或者幫家鄉(xiāng)招商引資,給企業(yè)當個顧問,發(fā)揮發(fā)揮余熱。
    “回村植樹苦是苦點,但比當年條件好多了?;ㄗ约旱腻X,出自己的力,綠化荒山、回報家鄉(xiāng),我心里踏實。”張連印說。
    蓋房、建苗圃、打井、修渠,他和妻子王秀蘭帶來的30萬元積蓄很快花光了。找親戚、求朋友,他多方籌措,3個子女也拿出積蓄湊錢給他。
    “投入這么多,肯定是等樹長大了賺錢?!泵鎸τ行┼l(xiāng)親私下里的議論,張連印沒有過多解釋。他與鄉(xiāng)村兩級簽訂了造林綠化合同,作出承諾:“不要林權,不要地權,退耕還林的補助全部交給村民,生態(tài)建設成果無償交還集體?!?BR>    張連印找到山西省林業(yè)設計勘察院現(xiàn)地勘查,制訂了《張家場生態(tài)園林村建設總體規(guī)劃》,計劃通過人工造林、道路綠化等使全村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改善。
    有了“作戰(zhàn)計劃”,張連印既是指揮員,也是戰(zhàn)斗員。
    “他哪像個將軍?天天和我們干同樣的活,一身迷彩服灰撲撲的,耳朵、嘴里都是沙子,臉曬得黑吹得紅。抱樹苗上山,我們抱兩棵,他抱三棵。澆完地,他的膠鞋和衣服也是濕的。”和許多村民一樣,胡萬金被張連印和他的妻子深深感動,“嫂子和他一樣,干完活滿頭大汗,嘴上風吹得裂口子,比農村媳婦還能干。怪不得兩個人能成一家子?!?BR>    樹栽活了,山坡綠了,人心暖了。2005年,鄉(xiāng)親們自發(fā)捐款,在張連印植樹的山坡上建起一座涼亭,準備立一塊刻有“將軍臺”的石碑。張連印得知后堅決推辭:“這些年,鄉(xiāng)親們都在種樹,我回來就是加入這個行列,事干了是大家的成績?!痹谒膱猿窒?,石碑上的內容改為“張家場鄉(xiāng)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紀念碑”。
    然而,鄉(xiāng)親們至今仍把這座亭子稱作“將軍臺”。
    風沙少了,飛鳥多了,黃羊回來了?!袄蠈④姷淖阚E遍布左云大地,各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他的植樹點。全縣林木覆蓋率自2003年以來增長了6.43%,他的個人貢獻率就達1.5%?!弊笤瓶h委組織部副部長兼老干部局局長池恒廣介紹,張連印帶領鄉(xiāng)親植樹造林的事跡在華北大地廣為流傳。許多黨政機關干部、企事業(yè)單位人員和中小學師生慕名而來,邀請張連印作報告。盡管種樹忙,但他有求必應。
    如今,很多人勸張連印,樹也種了,山也綠了,名也有了,也該歇歇、養(yǎng)養(yǎng)身體了。張連印卻始終沒有停下植樹造林的腳步。
    “你這么干不圖名、不圖利,到底圖個啥?”有人問他。
    “人這一輩子很短,經(jīng)受的考驗很多,我只圖改變家鄉(xiāng)面貌,為后人留下一片綠蔭。圖名圖利,不是共產黨員。”張連印回答。
    張連印事跡有感篇十
    “這些年,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對每一棵樹都有很深的感情”
    采訪中,張連印總是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作了“一點點貢獻”。但村民們都說,沒有張連印,就沒有這漫山遍野的綠樹。
    十幾年來,張連印一直干在前面,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種樹是個體力活,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和耐心。張連印回鄉(xiāng)后也一直保持著在部隊養(yǎng)成的作息。每天早上,他5點鐘從炕上爬起來,抱著樹苗上山勞作。植樹的時候,肚子里是涼飯,本站錦渾身上下是泥水,頭上大汗淋漓;一天下來耳朵里、鼻孔里都是沙子。
    “當初聽說他種樹需要人手,我就來了。跟著將軍植樹,一干就是十幾年。”最初和張連印一起種樹的村民田四旺,見證了張連印種樹的執(zhí)著與艱辛:“我們這兒,不是沙地就是石頭山。其他地方種樹澆1次水,我們這里得澆3次?!?BR>    然而,由于經(jīng)驗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樹苗成片枯萎?!拔?guī)П莾刃校蛇@活兒卻是外行。”工作起來,張連印發(fā)現(xiàn),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容易,需要科學指導、整體規(guī)劃。
    于是,張連印開啟了他的“求學之路”。為了學習植樹造林、防風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業(yè)部門咨詢專家,協(xié)調專業(yè)技術人員現(xiàn)場指導,還訂閱了10多本林業(yè)雜志。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樹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但還沒來得及高興,又一件事讓他犯了難……
    2004年冬天,正在成長的近萬株樹苗短短幾天就被牛羊啃得殘缺不齊??粗豢惺车男涿?,張連印心疼了好幾天。他認識到:“不喚起大伙兒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種再多樹也難見效。”
    張連印沒有向放牧人索賠,而是把他們聚攏在一起談心:“我回來種些樹就是想讓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好,回報鄉(xiāng)親們。大家一定要幫一把,別再讓牛羊破壞這些小樹?!?BR>    栽下去的是樹苗,長出來的是大伙兒的環(huán)保意識。自那以后,大家放牧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樹苗。村民說:“張將軍種樹是為了咱們村、為了大家伙兒,我們不能再添亂!”
    “這些年,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對每一棵樹都有很深的感情?!笔畮啄陙?,他先后建起300多畝的育苗基地,綠化荒山1.8萬余畝,在長城腳下筑起了一道綠色屏障。